時間:2023-04-03 09:47:28
導語:在英語文化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當前,大學英語教育中要注重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英語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異,充分認識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英語視頻、英語電影,呈現(xiàn)出生動形象的英語文化,實現(xiàn)滲透文化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深入理解英語文化的含義,明確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擴展學生文化知識面,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滲透文化教育,一味地傳授英語知識,不注重開展文化教學活動,致使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不了解,不清楚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導致學生對文化知識不感興趣,不愿意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為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依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學理念,積極深入講解文化知識,多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化的熱情,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西方的民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使學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理解文化知識的能力,充分體現(xiàn)滲透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多閱讀英語名著,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知識,使學生文化交際能力有所提高,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文化教學分析
1.運用多媒體滲透文化,開拓學生視野。目前,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要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滲透文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傳授文化知識,使教學生動化、形象化,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使學生對文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的積極性,從而主動投入到文化教學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含義,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英語短片和視頻,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記憶,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識以及教學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以英國影片《哈利波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這部影片,這部電影闡述了英國的歷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能夠帶給學生啟示,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每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代表了當時英國的發(fā)展情況,同時電影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體現(xiàn)了英語句式的特點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學生用英語總結出這句話的含義,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使學生記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英語教育效率。2.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提高文化素養(yǎng)。當前,大學英語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英語名著,使學生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并學會融會貫通所學過的文化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靈活運用文化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更為長遠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英國全稱“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幾本著名的英國名著,組織學生針對英語學習進行閱讀,使學生學到英國單詞的具體含義,了解到英國由幾個島嶼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點,要求學生用英語表述讀后感,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又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印象,進而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從而提高對文化知識的認知水平。3.引用英語中的文化知識,全面理解文化差異。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引用英語中的文化知識,滲透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全面理解文化差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以及不同國家的發(fā)展趨勢。英語教材中蘊含著很多西方文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通過積極滲透文化知識,深入落實文化教學,使學生學會對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進而總結出在與西方人交朋友時,要注意避開一些錯誤的觀點,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西方國家的社交禮儀,在習俗和飲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意識,同時輕松學習英語知識,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4.開展文化教學活動,更好地滲透文化教學。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jù)英語文化內容開展文化教學活動,進而更好地滲透文化知識,推動文化教學順利進行,精心設計新穎的文化活動主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化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首先,組織學生對文化進行探究和總結,使學生對文化知識有初步的了解,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學活動,使學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動任務,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學習“Alllifeisagameofluck.”時,要求學生依據(jù)教材內容,進行專題講座或是英語演講比賽,營造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學中,靈活應用所學的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之間相互辯論、相互補充實現(xiàn)最佳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扎實牢記文化知識,符合英語教學的要求。學生在文化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學的文化知識,突出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并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不同之處,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以往大學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要注重滲透文化教學,多開展一些文化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識的內涵,使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所提高,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林青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于華.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內容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0
[2]孫軍.以文化為平臺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關鍵詞:文學翻譯;文化語境;英漢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學翻譯是創(chuàng)造翻譯文學的手段和過程?!庇捎谖膶W作品在其創(chuàng)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學翻譯在很多層面受到文化語境的影響和制約,譯者必須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標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合理采用翻譯策略,譯出高質量、受歡迎的譯文。
一、語境、文化語境和文學翻譯
翻譯是一種“帶著鐐銬跳舞”的活動。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點明了語境對翻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和制約作用。所有譯文的產生都離不開對語境的分析和理解。
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與情景語境。他認為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隨著語用學研究的發(fā)展,文化語境含義的范疇進一步擴大,鄧炎昌和劉潤清先生認為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學翻譯“從內容上講,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藝術手法、情節(jié)內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現(xiàn);從語言特征上講,文學翻譯作品的語言也應具有想象性、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和抒情性。”[1]
文學作品往往包含并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現(xiàn)象,文學翻譯離不開對相關文化語境的深刻了解與認識,文化語境也從多個方面影響并制約著文學作品的翻譯。
二、英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早期的英語國家地處西歐沿海地區(qū),因其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的獨特性,歷來有著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陸國家的生活習性和歷史傳統(tǒng)。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些因素在漫長的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語國家獨特的文化語境。眾所周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都有偏愛使用被動式的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譯成中文就是“我打不開這扇門”,前者讀來客觀,而后者更顯主觀。其實,英語中被動式的廣泛使用與英語國家崇尚科學和理性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宗教也是英美國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也頻繁出現(xiàn)在許多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中,甚至還形成了一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窮是說“aspoorasachurchmouse”(窮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個意思中文卻用“他窮得像叫花子”來形容。譯者在碰到這類情況時需要仔細斟酌,如果按照歸化譯法,雖然利于讀者理解和接受,但卻丟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經》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國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大源頭之一(另一源頭《希臘神話》)。西方學者也意識到“如果在后現(xiàn)代的今天還想讓西方經典文學被讀者們接受、讀懂并欣賞的話,交接和熟悉《圣經》已是當務之急”[2]。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引用《圣經》典故的現(xiàn)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經故事為創(chuàng)作原型的作品也屢見不鮮。如哈代《苔絲》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苔絲、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別對應《舊約?創(chuàng)世紀》里的夏娃、亞當和蛇。由此可見,《圣經》對英語文化語境有著不容忽視的深刻影響――它既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英語國家人們的血肉,是與他們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必須對其中的經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數(shù),務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圖和深層含義后再開始翻譯工作,以使譯文準確,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譯者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創(chuàng)作即叛逆”這句話無論是用在原作者還是譯者身上都十分貼切。對于作者而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制造一個還未出現(xiàn)過的藝術品的過程。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不同,這就導致不同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選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語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國著名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長于英國蘇格蘭西南部的農民家庭,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都以歌頌自然的壯美、勞動人民的淳樸以及愛情為主,詩風淳樸自然、極富鄉(xiāng)土氣息,這與他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譯文學作品之前需要對作者的背景有大致的掌握,譯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創(chuàng)作風格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其創(chuàng)作意圖和行文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將原作的內容和形式準確、流暢地再現(xiàn)出來。
對譯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國文學大師郭沫若曾說“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chuàng)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chuàng)作?!弊g者受信仰、社會傳統(tǒng)、教育背景等文化語境因素的影響,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翻譯經驗和原則有所偏好地選擇原作和譯文。一位喜愛外國小說的譯者會很少涉及英語經典詩歌的翻譯。同樣譯培根的《論讀書》,王佐良的譯文半文半白,古雅莊重,而廖運范的譯文則平白如話,曉暢易懂。譯者的個性化翻譯就是文學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最好體現(xiàn)。一個好的譯文不僅能表達出原作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傳達出原作的神韻,有時譯作甚至會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響,這都歸功于譯者深厚的雙語和雙文化功底,以及對源語言和目的語文化語境的得體把握。
此外,在英漢文學翻譯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譯,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個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的結晶,且表現(xiàn)形式多樣,但只要一提起,就會讓具有相同文化語境的人產生心領神會的感覺,完成思想的溝通。但問題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能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義。用語言學家的話來說“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xiàn)象。不同的民族語言卻給它刷上了不同的顏色?!逼┤纭拔黠L”在西方代表著溫暖和雨水,為人們所青睞,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歌頌西風的巨大力量,表達自己對西風的敬畏和喜愛;但對中國人來說,“西風”往往意味著“嚴冬”和“寒冷”,其在詩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這種文化意象的錯位反映在文學翻譯的諸多方面,對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處理時刻考驗著譯者的雙文化功底和對兩種語言文化語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制約
“文學翻譯的目的就是提供讀者閱讀的譯本……考慮讀者因素是譯本成敗的關鍵之一?!盵1]所以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之前必須考慮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讀者群。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譯文有著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譯者需對目標讀者群的需求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并據(jù)此選擇恰當?shù)奈膶W原作進行“因材施譯”的翻譯工作。而且哪怕是對同一個作品的翻譯,譯作也應根據(jù)不同的讀者群相應地調整翻譯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譯一部文字優(yōu)美、意境深遠的文學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較高的讀者,那么譯者在求“信”和“達”的同時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達到“雅”的標準,反之,則如當下流行的外國名著的兒童譯本,譯者在翻譯《茶花女》、《雙城記》等文學價值頗高的作品時沒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風格翻譯,而是盡量選擇淺顯易懂的詞句,必要的時候還對原作進行刪減以防對兒童讀者產生不必要的閱讀障礙。
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語教育的普及,不少讀者已經具有了閱讀原版小說的能力,面對此類讀者的譯作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今年來風靡全球的奇幻小說《魔戒》,其中譯本由某著名出版社推出,但譯本一面世就遭到的讀者的批評,原因就在于部分讀者在閱讀原著和譯作后,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漏譯、錯譯、望文生義、憑空增譯等問題?!坝行┡u之鞭辟入里讓記者都驚嘆普通讀者對西方現(xiàn)代奇幻文學的熟悉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的文學家與文學翻譯者……傳統(tǒng)譯者出現(xiàn)了滯后于讀者的情況?!痹谶@種情況下,翻譯現(xiàn)當代流行文學作品的譯者就很有必要審慎地處理原著文本并且謙遜地接受讀者的批評意見,讓譯者與讀者合作打造出一個更加貼近原著的譯文。
五、.結語
“文學翻譯是譯入語文學吸收、借鑒外來文學,從而促進自身文學革新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英漢文學翻譯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幫助我國讀者了解西方風土人情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翻譯活動離不開對語境的準確把握,在文學翻譯中,文化語境的作用和影響力則顯得尤為突出,譯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這些文化語境,勢必將對譯文的質量和水平產生負面影響,使譯文詞不達意,令人費解,更有甚者會張冠李戴,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7.
[2]T?S?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M].楊民生,陳常錦,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6]關孜惠.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7]宮雪斐.淺析文化語境對翻譯活動的影響[J].青年科學,2010,(12)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 高級英語 洋為中用 跨文化交際
一、高級英語中跨文化教學現(xiàn)狀
近年來在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跨文化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是英語教學中不爭的共識??缥幕虒W的重點應該是“提高意識”而非“認同采納”。作為英語專業(yè)的一門主干課程,《高級英語》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鑒別能力。因此,《高級英語》課程需要注重教學中雙向文化認知的導入,創(chuàng)設中西文化的課堂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高級英語教學階段除了對基礎階段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進行鞏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識、特別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因為高級英語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運用語言知識需要對一定的目標語的社會文化,包含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融會貫通。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障礙
(一)英語教育考試導向及其要求。
劉潤清先生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文中不無憂慮地指出.“目前英語的教與更多的是出于商業(yè)目的,并不是為了發(fā)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各種英語考試多半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考查,這樣.英語教學的過程免不了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對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卻往往忽略。而高級英語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級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豐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shù)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學生沒有太多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大綱》加大了對于文化內容的考核,雖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識性的內容,但由于多年來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文化意識淡薄,課堂文化元素難尋,跨文化教學的路依舊艱辛。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真正提高高級英語教學質量,培養(yǎng)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及高校擴招引起的綜合教學水平降低的影響。很多年輕高級英語教師本身就缺乏淵博的中外歷史、社會文化知識,再加上學生本身的不重視,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所以,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yǎng)的教師。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措施
雖然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現(xiàn)行的張漢熙編AdvancedEnglish及楊立民編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個特點是“文化滲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進行適當?shù)耐卣?,增加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肯尼迪的就職演說時就可以圍繞美國總統(tǒng)選舉、任期等內容展開,并可以對比中美兩國元首等內容,讓學生將相關知識銘記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關于英國人不愿吃雞腿的習慣——吃雞腿等于“sacriifce”,中國學生對此不理解。這種不解源于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二)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xiàn)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庇⒄Z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如在學動物名稱時可以介紹寵物習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tǒng)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dog。喻指“幸運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鏢”等。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傊?,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三)靈活教學,滲透文化。
高級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新穎、靈活的課堂教學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在有限的課堂實踐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由課堂上的客體(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黧w。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自然地體會到英語語言的特點,教師再通過分析課文的語言特征,歸納出英語的特點與文化背景的聯(lián)系。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實質的認識和文化的理解,最終提高學生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更準確、更恰當、更豐富地運用英語的能力。另外,高級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實也是貫穿于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就是反復訓練,頻繁練習。教師授課時可以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穿插一定的英語新聞、時事等內容,既可以拓寬學生文化知識面,又可讓學生學會更多的地道語言表達:讓學生課后大量閱讀一些英語原版劇本、著作、英語報刊雜志等,收聽、收視英語節(jié)目,定期參加英語角活動等,增加學習英語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本文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在對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現(xiàn)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依照文化意識培養(yǎng)有效性的考核參數(shù),提出了改進學生進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依然保有注重單純語言形式的教學慣性,這種脫離語言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刻板講述,令學生對英語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僵硬的語法、單詞、句型的層面上,無法從內心對英語這門語言有所了解,無法學會運用英語思維來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讓英語的交際工具價值與文化載體意義被異化。
一、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際交流日益深人的宏觀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要將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為根本的出發(fā)點。在具體的落實中,明確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形成以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應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應用語言的保證,帶動大學英語教學要求與時俱進,推動課程標準向理念先進、可操作性強、體現(xiàn)時代性的嶄新理念落實。
語言與文化相鋪相成,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脫離文化的語言。這就需要教師把語言與文化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將語言知識點的輸灌變?yōu)槲幕摒B(yǎng)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現(xiàn)狀及分析
現(xiàn)今,許多學生只是將自身的學習目標鎖定在四六級等考試通過的層次,學習的過程主要是背單詞、記句型、啃語法,雖對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有一點了解,但是對于英語交際中常用的典故或傳說、常用成訊或俗語、主要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的異同等情況都知之甚少。
導致以上原因,首先是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的制約。在中國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英語知識積累,但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較差,對英語文化的感知視野較窄。而在其進人大學后,許多學校將畢業(yè)與四級掛鉤的做法,其重新掉進文山題海的漩渦里,對英語文化的了解較少。
其次,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影響以及對文化意識教學認識的不足。雖然大學英語的教學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由于教師的不作為,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導致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甚少設計。而且個別學校存在四級通過率與教師考核掛鉤的問題,使的大學課堂成為中學課堂的翻版,教師將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放置到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的目標上,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流于形式。
再次,大學英語教材的局限性。傳統(tǒng)的教材是課文鋪陳,練習是翻譯語法。雖然教材加了對話,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材,在一定的基礎上有所改進,但是對于對話,學生只是機械的模仿,還是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
三、文化意識培養(yǎng)有效性的評議參數(shù)
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有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學生在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英語知識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能否體現(xiàn)出自身對英語文化積極的態(tài)度和社會價值取向;第二,學習者能否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對周圍的一切英語現(xiàn)象都感興趣;第三,學習者能否思維非?;钴S,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喜歡看書,愛提出問題和鉆研問題;第四,學生能否對英語的學習成為一種反復持久的自學需要、慣例,形成科學的學習英語的行為習慣;第五,能否在相關見聞了解的基礎上,運用英語思維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路徑設計
1、努力發(fā)揮教材的載體作用,奠定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知識依托。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資源。豐富的教材內容可直接體現(xiàn)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是我們進行文化知識滲透的主要途徑之一。文化導人離不開中外文化的比較分析,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教材中從語音,詞匯到表達無不滲透著異國文化的色彩。我們可以從教材中的字、詞、句著手,充分理解和挖掘它們的文化差異。再如fish(魚)在中國是吉慶,有活力的象征,有“年年有余’之說。而美國fish比是中吐偏貶意的詞,有fisheye(冷眼旁觀)等之說。對于這些詞語,我們只有認識到它們的文化差異,才能避免這些因社會習俗,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交際障礙。
2、開展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建構優(yōu)秀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遠遠不夠的。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樣化的,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是對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一次檢驗??梢宰寣W生在一定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體會和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程度。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沙龍,舉辦像圣誕這樣的晚會,使學生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置身于異國文化的生活中,讓他們從交流中切身地體會外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為。
論文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幾乎為空白,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實現(xiàn),不利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補,對我國對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中國文化教學是必要的。本文從分析其現(xiàn)狀和原因入手,進而從教材鳊寫和外語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方面提出一些對策,以期有助于提高學生用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有力地保障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過程中的主體性。
一、引言
中國文化失語癥,最初是醫(yī)學術語,指由受傷或疾病引起的大腦損傷而導致思想表達能力、口語及書面語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紀90年代文學評論家們開始批判西方文學思想的入侵,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現(xiàn)了”中國文學失語癥“.
患上了”失語癥”的人在跨文化交際中似乎己經找不到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語言了.這不能不說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大失敗。剩下的問題就是大家齊心協(xié)力尋找良方克服這一癥結。以下從了解現(xiàn)狀入手,進而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最后對策略提出個人見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學生用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過程中的主體性。
二、”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狀
最早提出失語癥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領域,這一病癥的癥狀是:在與西方同行交流時,提不出自己獨特的觀點,發(fā)不出自己獨到的話語聲音,其言說的方式、內容和用以言說的術語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語言的聲音逐漸微弱甚至被遺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類似的失語現(xiàn)象也同樣存在于英語教學所倡導的跨文化交際中。并因此造成交際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適得其反的交際失敗.尤其在需要用英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文化進行輸出時,其癥狀愈發(fā)突出。例如:一些人說起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的來龍去脈或風情習俗時可以侃侃而談,滔滔不絕。但當西方朋友問起我們的端午節(jié)源于何,粽子為何物時,我們卻一臉啞然,無言以對。
也許你會說以上只是個例,或者只是英語初學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數(shù)據(jù)應該足以說明失語癥的普遍性:清華大學的張為民、朱紅梅以答卷和訪談形式對126名該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了使用英語表達中國特色文化話題的能力測試,內容包括中國事物、民俗以及歷史名勝古跡等。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受測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我們的民族文化,對于列出的中國特色話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測者不能給出恰當?shù)挠⒄Z表達,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達中還有較大部分歸為解釋性意譯。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受到了明顯的忽視。
再舉一個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口語教師都會有這種體會:課堂上一到了老師布置自由討論時間,活躍的課堂就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了。因為他們總覺得找不到討論的話題。即使老師指定一個話題,交談也是舉步維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呢?因為我們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我們接觸的每一樣東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國化的。而我們書本上學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給出一個很簡單的話題,用英語鞭打出來也變得不簡單了。比如說,叫個學生簡要概述《三國演義》、或《紅樓夢》的大意,且不說其內容,就對這兩部巨著的題目的表述就會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來。比如說:《紅樓夢》中的”樓”,’building’太現(xiàn)代,’apartment’太洋氣,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國?!度龂萘x》中的“演義”,’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閑,只有,’romance.才能恰當?shù)难堇[出它的傳奇色彩.而這些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要恰當?shù)谋磉_這些內容,首先要對這兩部作品的內容、歷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應手的介紹中國文化,對比中西文化,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原因分析
外語教學的現(xiàn)狀如同普通學校外語教學一樣,基本上以應試教育為主?由于應試教育是圍繞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注重強化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shù)便成為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應試技巧,學生忙于應付考試,導致了教學目標滯后?觀念片面?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限于應試教育?學生的應試能力提高了,可表現(xiàn)出來的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卻低得令人吃驚,這是由于不懂得語言使用中的差異而造成了語用失誤?語言使用的不得體,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xiàn)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最多會被人認為英語說得不好,而文化錯誤意味著交際出現(xiàn)障礙?
由此可見,學生學習外語的瓶頸不是由于語言知識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模式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有些學生有很好的語音?語調?詞匯?句法,但就是沒有學會英文思維模式,典型的漢語思維,直接翻譯,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導致中式英語(Chinglish),影響交流的正常進行?語言學家Brown先生指出,學習一門外國語必須要在某種程度上了解其文化,盡管實際上你從未踏上過目的語國家的領土?
四、對策
外語教學是為了民族與民族間的雙向交流服務,而決不是屏棄一種文化而吸取另一種文化,更不應該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種文化。外語教學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學,實際上就喪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基礎,同時會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導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對方交際,造成文化交際的心理障礙,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為何失語,既己失語,我們就應該努力尋找對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語言學習絕大部分都是在教學中完成的,教學中教師、教材、學生是三個必要的因素。顯然,學生的失語癥與教師、教材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以下從教材的編寫與課程設計、外語教育工作者方面尋找對策。
第一、教材編寫與課程設計
鑒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自身民族未來命運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對洶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國人一味盲從。我認為必須在大學階段繼續(xù)重視中國文化教育,而在大學教育中有效的中國文化教育方式應該是,在頗受學生重視的大學英語中加入中國文化內容,這樣的話中西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臺,使學生在對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運用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教材作為教學的輔助。還可開設一些中華文化課程,文化與社會、文化與教育,中西文化比較等課程,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文化內容與文化表達并駕齊驅,還可試行雙文化的辦學模式,努力開拓和創(chuàng)造雙向文化互補的視野。
在我國2000年4月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出了更明確更詳細的要求:’.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學生要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具有弘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能力”。2003年下發(fā)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也強調:”基礎英語教育階段的任務要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教材的編寫必須要為教育目標服務,補充所用教材里中華文化內容的空白。對于純語言以及目的語文化的比例做出適當?shù)恼{整,也可在翻譯教材中,增加中華文化內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語工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
1990年一次全國中譯英學術研討會上,時任文化部外文出版社發(fā)行局局長的林戊蓀語重心長地告誡與會者:”我們如果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傳統(tǒng)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外國的語言。但要做好中譯英工作,不但要掌握外語,還要不斷提高我們的漢語修養(yǎng)和擴大對祖國的文化的了解.,。從字面上看這是對翻譯工作者說的話。事實上這番話適同于所有學習外語的中國人。因為任何一個學習外語的中國人都無法避免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想把中華文化的特色和獨立性融入于跨文化對話中,外語工作者就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教學之余,應該自覺主動地學習中華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yǎng)。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平等對待和傳播中西文化,追求文化的雙重性,突出目的語與母語的差異,在母語文化與英美文化沖突時,引導學勻‘者對目的語文化的價值觀提出質疑,目的語文化與母語共融時,懂得如何為他國利益服務。在工作中應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安全意識。
論文關鍵詞:飯店英語;西方文化;文化因素;文化意識
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至少有幾年的英語學習經歷。然而,為了能考上大學,他們大多注重英語語法和語言結構,習慣于機械性地記憶生詞及短語,而在英語表達上有所欠缺??缥幕瘜W習已經成為當今語言學習中發(fā)展速度最快的領域之一。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交流與理解,提高交際能力,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僅僅學習語言的語法形式還遠遠不夠,還應了解與該語言密切相關的文化因素,如語用規(guī)則、社交語用規(guī)范等等。
一、飯店英語特點分析
飯店英語屬于旅游專業(yè)英語,具有直接性、雙向性、隨時性和情感性等特點,其標準定位為:清晰、流暢、達意、得體。此外,它還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針對性
旅游管理專業(yè)英語與工科英語相比,前者的口語涵蓋就要比后者廣,但后者則更強調專業(yè)特色,強調口語中專業(yè)詞匯的“技術含量”。從基礎上看,各專業(yè)區(qū)別不大。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專業(yè)詞匯在后期不斷溶入口語中,各專業(yè)在英語口語訓練中區(qū)別會愈加明顯。因此,現(xiàn)代英語口語已經開始擺脫過去口語粗放模式,積極提倡實用精神。近幾年來,旅游管理專業(yè),英語教師根據(jù)各大賓館飯店的具體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與飯店服務相關的英語口語訓練,使得學生在實習前就能對所要去的實習飯店有所了解,對飯店英語能夠熟記掌握,了解各大飯店對飯店英語的要求,也就是說,飯店英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得體性
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目臻g(場合),對適當?shù)娜苏f了適當?shù)脑?,這便是言語得體。言語得體不是語法或者修辭上的事,而是語言符號之外的事,即對人、對事、對社會規(guī)范、對道德規(guī)范、對價值觀念而言的事。呂叔湘先生對言語得體也有這樣的描述:“此時此地此人說此事,這樣的說法最好,對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場合,說的還是這件事,這樣的說法就不一定最好,就應用另一種說法?!?/p>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較注重語言形式知識傳授,如強調正確的語音、語調、語法結構等。這并沒有錯,但問題在于語言形式的熟練掌握并不等于交際能力的獲得,請看下面這組飯店客人和服務員之間的對話:
G:YouspeakbeautifulEnglish.
W:Thank you.Ihadverygood teachersin theU一niversity.
W如果不按照英語的習俗大方地接受,而按照中國人的規(guī)范去否認,以表示謙虛而說”No,no,MyEnglishisverypoor”則會使對方感到不可理解。因此,語言的得體性也是飯店英語不可忽略的。
總之,飯店英語教學與一般英語教學或其他專業(yè)英語教學相比,更注重口語化和實用性,教師“教”的時間相對減少,學生“學”與“練”的時間相對增加。在課堂上,學生不僅是好的傾聽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
二、改進飯店英語教學。詮釋西方文化
1.注重文化差異,培養(yǎng)文化意識
由于各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不同,從而形成了文化差異。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因素,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文化教學,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注重文化差異首先就要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文化的相同,我們稱作文化的偶合,如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譯作“inthesameboat”,如漢語的“力大如?!?,英語譯作“asstrongasahorse”.
培養(yǎng)文化意識,需要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應使學生清楚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語用原則,注重講解詞匯文化差異、句法文化差異及13常習俗文化方面的知識,采取多種方法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語用能力奠定基礎。不能視飯店英語教學為簡單的口語交流,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要樹立英漢語言差異意識,讓學生懂得英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語用知識。例如飯店員工因事向客人道歉,“I’m,awfullysor-ry”是一般的說法,而針對具體情況,又可以有以下幾種表達方法:”I’m sorrytotroubleyou.(這是在打掃房間或其他打擾客人的場合使用);“I’msorrytohavekeptyouwaiting.”(這是在餐廳安排客人等候座位或其他須讓客人等候的場合使用);“1wantto apologize.Is there anyhting Icould do?”(這在做錯事情,設法彌補的場合使用)。對于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對象,即使是表達同一層意思,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細微的差別,做到活學活用。為使學生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多了解一些客源國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教師還應該結合英語教學,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各國文化差異,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以適應酒店開放性、國際化的需要。
2.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融文化因素于教學之中
語言是在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語言的使用受其所屬文化各種因素的制約,要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外語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過程,不僅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正確性,更要重視語言形式的文化意義。譬如在詞匯方面,我們不能孤立地進行詞匯教學,而要把它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從詞匯的文化內涵著手,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比較,讓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詞語差異以及在語言中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像“綠色”這個詞在英語和漢語中的使用就是如此。在漢族的文化生活中,綠色既可以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如“綠色食品”、“綠色防護林工程”等;也可以包含貶義,如“臉都綠了”表示非常生氣等。而green在英語中也有很多的比喻意義,例如:Smithisregar-ded asagreen hand in dealingwiht htecomplicatedsituation.(史密斯被看作是處理復雜局面的新手)在這個例句中,greenhand意為“新手,缺乏經驗的人”。由此可見,如果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能夠掌握語言所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便有助于正確恰當?shù)厥褂糜⒄Z。
論文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運用能力
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弱,部分學生相當于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還有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根本不愿學習。身為中職英語教師的我們面臨著許多教學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不少中職學生對英語的厭學思想嚴重,老師在課堂上維持紀律就要占用不少課堂時間。由于這些因素的制約,中職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是否合格,忽視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向學生灌輸英語基礎知識,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獲得生存能力的社會獲得。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中職英語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不斷探索出能加強中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中職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
(一)重語言知識輕語言應用
由于教學設備的不足和教學課時的限制,中職英語教學課堂仍然沿用以“詞匯”、“課文”、“語法練習題”為教學重點內容的教師主講模式。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側重語言知識的傳輸,學生大多只是被動接受,練習語言技能的機會很少,語言交際活動缺乏。沒有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學生在沉悶壓抑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習,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學生要么講話開小差,要么在課堂上消極麻木,無精打采,或是昏昏欲睡。即使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英語知識的學生,就算是能輕松應付學期考試或者畢業(yè)考試,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普遍不高,遠遠達不到中職英語的培養(yǎng)目標。
(二)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投入
多數(shù)中職教師把精力放在了對教材和教法研究上,作業(yè)和練習的批改中,而很少去研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在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有接觸外,課外與學生接觸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交流和溝通很是不夠。有的甚至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因而無法進行因人施教。對厭學和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教師若不及時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因勢利導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大大影響中職英語教學的效果。
(三)重教學輕科研
目前很多中職教師在對科學研究的認識上存在一些偏差,沒有充分認識到科研對提高學校發(fā)展和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科研是學術性研究性大學的專利,僅僅把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作為完成了教師的本質工作。再加上大部分中職教師教學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科研。同時中職教師培訓進修的學習機會較少,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科研水平。近年來,部分中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欲望雖有所增強,但由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科研知識培訓,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師只是在單干科研,集體合作搞科研的較少,大大影響了整個中職英語教學的科研水平。
二、跨文化交際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各類交際活動中涉及文化的種種問題。波特和莫瓦把影響交際的因素分為三個方面:(1)觀察事物的過程,其中包括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世界觀及社會組織;(2)語言過程,其中包括語言與思維模式;(3)非語言過程,其中包括非語言行為、時間觀念和空間的使用。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中職英語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基本能力包括:
1、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能力
2、文化能力
3、相互交往的能力
4、認知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加強中職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轉變思想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更新英語教育和學習觀念
首先,應從師生的意識形態(tài)上消除語言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的陳舊觀念。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絕不是獨立于文化之外的單純的符號系統(tǒng)。戚雨村先生認為語言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重要作用。人們在語言中儲存了前人的全部勞動和生活經驗,詞語則記下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tài)度,記敘了民族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后人通過語言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積累下來的整個文化。反之,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文化是決定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學習英語就必須學習其文化背景知識。中職英語教師不僅自己要轉變這一英語教學理念,更應讓學生充分理解學習掌握英語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單純的知識傳輸性教學會使課堂沉悶乏味,學生往往失去聽課的興致而攪亂課堂教學紀律,造成課堂教學缺乏實效。因此,教師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點時,應結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輸和講解,讓所講的語言知識點在豐富趣味的文化內涵中娓娓道來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栩栩如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詞匯教學
在講解英語生詞時,應采用英漢對比法,結合詞匯文化內涵進行講解。目前,許多英語教師講解詞匯多以概念意義為主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而語義學告訴我們,英語詞義有七種之多,只講解概念意義而不解釋其它意義是不能達到對詞義的全面理解的,當然也就影響了學生對詞匯的深刻記憶和鞏固。詞匯的文化內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對特定事物的獨特感情評價及聯(lián)想等。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例如:中國文化中的“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形象,漢民族一向以“龍的傳人”自稱。相反,在英美文化中,dragon 是民間傳說中兇殘的怪獸。在史詩Beowulf 等傳說中有敘述為證。再例如,漢語里說一貧如洗,而英文卻用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因為西方人信佛基督教,常見建筑物是教堂。由于教堂里通常沒有可供老鼠吃的事物,所以形容一個人極度貧窮在英文中就被比喻成了教堂里的老鼠。
2、語篇分析和講解
除了詞匯講解,在做語篇講解和分析時,更要重視文化因素導入。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語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文(text)。對此我們可以采用“文化旁白”法給學生就課文有關內容加入文化介紹和討論。例如,在講授中專英語課文All about Me時,教師可以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的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內容。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辯論,看看哪種家庭模式或是生活方式更好。既讓學生學到了規(guī)定所學語言知識點,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交際運用能力。
3、跨文化交際情景對話練習,強化英語實用能力培養(yǎng)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學科,除了教師的科學合理講授傳授知識和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有一個真實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才能讓學生記住所學的,運用學到的。在教學活動中,即使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交際的大環(huán)境,但我們可以營造一個基本接近于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小環(huán)境。例如,當學生遲到時,一定要鼓勵學生用英語說出“May I come in?”如果他不會說,老師可以教授幾遍,等他會了,然后再讓他進教室。這樣他再遲到,就會想起并運用這句話來進行交際了。這對其他的同學也是一個教育學習的實情實景機會。中職英語教師應充分運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和“參與式”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英語跨文化交際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運用角色扮演活動進行跨文化交際打招呼的練習。教師安排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外國學生Tom、中國學生Lingling、外國老師Mr.Brown中學英語教學論文,給出早上在學校見面的情景, 讓學生做跨文化打招呼表演。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擴展對話內容,除了用“Good morning”或者是“Hello/Hi”向對方打招呼,還可以與對方進一步交談,例如討論對方的穿著服飾,或是當天的課程等等。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則鼓勵其說出“Good morning” 或者是“Hello/Hi”即可。
(三)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來了解英語民族文化知識
中職英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來了解英語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如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有趣的英美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并督促他們在早讀時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或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聽原版錄音或看原版錄像、電影以及多媒體畫面,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通過視聽感官對學生大腦進行刺激,加深對英語語言和交際運用的印象。在逐步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價值道德觀等基礎上,又不斷促進自身英語交際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四)、強化閱讀輸入
閱讀和記憶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閱讀可以強化鞏固記憶,閱讀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中職學生閱讀英語主要從早讀和課外閱讀來實施落實。英語早讀是學習英語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職學校應該把學生的英語早讀當成一件堅持不懈的長期工作來抓。英語教師應該在早讀時間進班輔導。中職學生自律能力差,早讀的場面往往是老師前腳剛走,教室里要么是鴉雀無聲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要么便是亂哄哄的說閑話。因此英語教師應當為負責的班級制定行之有效的早讀計劃,并按計劃逐步實施落實。做到早讀有安排,有檢查。這樣才能有早讀的實效性。學生只有通過英語早讀,記住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詞匯和句型,才能學以致用。除了早讀,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趣味性強,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英美報刊小說和書籍。既可以豐富課外生活,也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眼界。同時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也是一個積累和促進。
四、結束語
跨文化交際理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它具有多學科性質,與它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有四個學科,即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和傳播學。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和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交際實用能力有待于學者、教育家以及工作在中職英語教學一線的教師們的合作和研討。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A]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語用者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張靜.強化高職英語日常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討[J]上海翻譯,2011(03)
[4]張書青.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探索[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01)
[5]王曉軍.語言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J]杭州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3(02)
[6]馬玉梅.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論文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 商務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商務英語是一種為周際商務活動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逐漸發(fā)展成為21世紀英語教學的主流之一。在當今國際商務交往日益頻繁,對具有周際競爭力的復合型商務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對商務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與外商語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溝通。當前我國的商務英語教學基本都依照“英語+商務”的模式進行。這種單一教學模式使學生誤以為會說英語、懂得商務知識就能順利進行商務活動,造成跨史化交際意識缺乏.更談不上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務英語課程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對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向學生傳授一種西方的企業(yè)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國人打交道.如何和他們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等,商務英語在某種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商務英語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能否跨越文化障礙、避免文化沖突,是國際商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岡此,存商務英語教學中加強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已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一、商務英語教學中商務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商務英語自20世紀80年代熱門起來,其教學與研究也在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興起并很快形成熱潮“國際商務英語”在我崮大專院校中早已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男g語。
隨著經濟發(fā)展的日益全球化,中國在經濟、義化、教育等領域內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21世紀對外語人才要求的規(guī)格是“語言基礎+專業(yè)知識+應用能力型”。商務英語教學中重要的三個目標教學子系統(tǒng):商務背景知識、商務背景中使用的語言和商務交際技能。商務背景知識的內容及其在課程中所占的份量取決于學習者工作性質及專業(yè)化程度。商務背景中使用的語言涉及詞匯、句型、篇章及語音、語調等方面的能力。商務交際技能指從事商務交際活動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語言方面的,又有非語言方面的。雖然目標教學子系統(tǒng)涉及商務英語的各方面.但現(xiàn)實的商務英語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教學.卻依然停留在商務英語背景下使用的英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及篇章理解上,使語言方面的教學得到強化,但非語言方面的如文化層面的知識卻常常忽略。絕大部分學生學習也刻苦努力,通過了一些商務英語方面的考試,獲得了相關證書。但不少這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從工作崗位反饋的信息來看,他們在工作中也深感交流的困難。雖然他們的語言知識掌握得很好,詞匯量很大,語言基本功也不差,但到了實際商務交際中,因缺乏商務文化知識,用本民族的語言交際標準去生搬硬套,結果產生誤解和沖突,最終導致商務活動的失敗。例如:外商接待環(huán)節(jié)(一位即將畢業(yè)的商務英語大學生陪同六十多歲的英國客戶來到預定的賓館,臨走不無關切地說:“Youmustbeverytired,Sir.You’dbetterhaveagoodrestsinceyouareold.”不料這位老紳士很生氣地回答:“No.Iamnotold。andIamnottiredatal1.”年輕人的困惑和尷尬就可想而知了)。上例是典型的用本民族語言交際標準導致交流的失敗。另外,在商務活動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如商品包裝環(huán)節(jié),如果將印有荷花圖樣的產品銷往日本,將印有豬形圖案的商品運至伊斯蘭國家,將沒有成分說明的中藥銷往美國,都將會導致極大的失敗。這樣的商務文化現(xiàn)象無時無刻都滲透在商務活動中。
既然商務英語教學培養(yǎng)的目標對象是在不同的商務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下進行交際的涉外商務人才,因此要讓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培養(yǎng)目標對象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商務工作.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商務文化意識變得極其重要。
二、商務英語中的商務文化及文化沖突現(xiàn)象
文化深深植根于語言,語言蘊涵豐富的文化因素。商務文化屬行業(yè)文化,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行式。商務文化現(xiàn)象是實際商務活動發(fā)生過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現(xiàn)象,即在商品流通領域里,各行各業(yè)、各個環(huán)節(jié)商務活動中所發(fā)生、反映、傳播的具有商業(yè)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
不同民族對于不同價值觀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務文化中.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禮儀習慣等。例如中國人思維間接、稱呼語復雜、注重禮節(jié)、喜歡近距離與人交談。歐美人思維就直接,就事論事,時間觀念教強,稱呼語簡單,不注重禮節(jié),喜歡談話保持一定的距離,并且談吐比較幽默,喜歡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再如,在歐美,人們做什么事都嚴格遵守日程安排,有很強的時間概念;而亞非拉國家一般不太有安排日程的習慣,也不注意遵守時間,該干什么的時候可能沒有按時去干,該結束的時候可能又不結束。因此在我國,外方經常抱怨中國員工缺乏時間概念,工作效率低,而許多職工又抱怨外方管理太嚴,所定指標太高。諸如此類的文化現(xiàn)象在商務英語中比比皆是。
三、商務英語教學中商務文化意識培養(yǎng)對策
1.提高教育者自身對教學目標子系統(tǒng)的充分認識.不斷豐富商務文化素養(yǎng)。
高校的商務英語教師首先要明確商務英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在不同的商務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下進行交際的涉外商務人才:目標教學子系統(tǒng)中商務交際技能指從事商務交際活動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語言方面的,又有非語言方面的。因此,高校商務英語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訓練外,非語言方面的技能,如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重要功能.應切實地把目的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教師要做好商務文化意識的導人,就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較強的目的語商務文化意識,對英語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商務環(huán)境、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商業(yè)觀念等有較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商務實踐活動中注意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差異,避免交流的失敗。
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加強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商務英語教師必須從文化層面上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應將課堂內容和真實的語言材料結合,向學生講解西方國家在隱私、時間觀念、客套語方面、餐飲習俗方面的文化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形式的正確性.讓學生逐步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教學方法多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認知法等交際教學法,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沉悶局面,展現(xiàn)商務英語的交際特性。
3.利用多媒體教室及實訓基地進行跨文化練習
在校園里的多媒體教室里.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電影錄像等方法對異國商務文化進行介紹,同時商務英語專業(yè)還有其相應的實訓基地.因此可邀請外貿企業(yè)里具有一線經驗的外貿人士作專題講座或進行交流.以反映商務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分析學習對方的文化習俗和各種交際技巧,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使其了解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差異。最后.通過角色扮演,營造一種文化氣氛,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可學會應對各種新問題的能力,并能得知異國文化的特征,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
4.開設中西方文化比較課。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際中本國和異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國際商務英語翻譯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丟失與扭曲,要想方設法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去除。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yè)學科。商務英語涵蓋了相關不同領域的專業(yè)英語,例如財經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yè)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和表現(xiàn)內容,研究其語言現(xiàn)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yè)的等級時不少企業(yè)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yè)”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yè)”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xiàn)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再比如:“本協(xié)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庇凶g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shù)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shù)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xiàn)“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yè)形象和產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zhàn)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shù)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fā)的失敗,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zhí)熳印?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qū)時,似應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xiàn)蓋因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fā)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的中文產品和術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lián)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lián)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lián)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生一種聯(lián)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jù)其音節(jié)和鞋類產品應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xiàn)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生類似的聯(lián)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中國文化傳統(tǒng)講究六六大順,八一八(發(fā)一發(fā)),但在英語中666卻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發(fā)(財)的內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卻是“7”這個數(shù)字,比如有一種碳酸飲料叫“seven-up",在譯成中文時似不應譯成“七上”,因為這會使人聯(lián)想起漢語中的成語“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譯為“七喜”則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