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英語學習調查問卷

時間:2023-01-09 15:43:12

導語:在英語學習調查問卷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關鍵詞: 感知學習風格 鄉(xiāng)村中學生 英語教學

一、引言

隨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上來。他們試圖通過研究,為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提供理論依據。學習風格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也被稱為習得風格。不同的研究者對學習風格的內涵做了不同的詮釋。Keefe認為學習風格是“特有的認知、情感、和心理行為、與學習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對學習環(huán)境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一貫運作方式,可以反映出行為的深層起因”。Scarcella把學習風格視為“影響學生感知、記憶和思維方式的認知和相互作用模式”。而Reid通過對比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的差別指出:“學習風格是以內在為基礎特征的,往往感知不到或不自覺地被運用,學習風格是學生吸收和理解新信息的基礎,學生可以鑒別自己傾向的學習風格,并可通過考察和練習各種學習策略來擴展之?!本C上所述,學習風格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尤其是非本族語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相對穩(wěn)定的、獨特的對某種學習方式的偏好。迄今為止,研究者已經區(qū)分了50多種學習風格類型,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是認知學習風格、感知學習風格和個性學習風格。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對學習風格進行了許多實證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遺憾的是,這些實證研究大多集中在認知學習風格領域,而在感知學習風格和個性學習風格兩個領域的實證研究則寥寥無幾。

眾所周知,不同的學習者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使用某些不同感覺器官的偏好。根據這一事實,Dunn和Price(1975)把感知學習風格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觸覺型(Tactile)、動覺型(Kinesthetic)。 而O’Brien(1989) 則直接劃分成三類: 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 和觸覺型(Haptic)。國內的實證研究基本上還停留在大學階段(李濤,2004年;黨少兵、劉子富,2001;余心樂,1997),對于中小學的調查研究還非常少。然而,中小學正是學習風格培養(yǎng)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并且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鄉(xiāng)村中學生的英語學習風格進行調查,探討中學生學習風格的發(fā)展趨勢及其性別差異,以及高中文理科學生的不同,為中學英語教學和測試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的選取

從山東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初中隨機抽取初二和初三各一個班。又在另一普通高級中學抽取高二和高三各一個班:一個文科班,一個理科班??偣舶l(fā)放325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15份。其中,男生180名,女生135名;初中二年級66名,初中三年級50名,高中二年級109名,高中三年級90名。

(二)研究工具

Lynn O’brien(1990)的“The LearningChannelPreference Checklist”是已經被許多研究者證實為最具有可信度和有效度的學習風格研究工具??紤]到原始英語問卷不太適合以英語水平不高的中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故對原始問卷進行翻譯并作了相關修訂。然后,又請一位精通中文的在北京某著名大學任教的外國語言學專家作了比較修改。經檢驗,三個因素解釋了總變異的57.461%,內部一致性系數0.5005;總量表和四個因素的相關在0.595-0.689之間。

(三)施測過程

采取團體施測方式,以指導語指導被試填答問卷。

(四)數據處理

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10.0。對有效數據進行了描述分析、均值和t 檢驗,并根據軟件處理結果作了相應的客觀分析。

三、研究結果

從表一的結果可以看出,中學生的視覺型得分最高,聽覺型次之,觸覺型得分最低。

通過配對t檢驗(表二)發(fā)現兩兩之間有顯著差異(視覺型―聽覺型:t=10.98,p=0.000;視覺型― 觸覺型:t=16.43,p=0.000;聽覺型―觸覺型:t=8.84,p=0.000)。

為了更深入地觀察感知學習風格在各個年級不同性別的差異和趨勢,本研究選擇不同的學習風格為因變量,以不同的年級作為自變量,進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三)發(fā)現在四個年級當中,男生的視覺型和聽覺型呈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變化;女生的視覺型和聽覺型得分有明顯的差異(視覺型:F=2.66,p=0.05;聽覺型:F=3.32,p<.05=,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而觸覺型恰恰相反,男生隨著年級的提高穩(wěn)步上升(F=7.66,p<.05=);女生沒有明顯的變化。通過對文科和理科的t檢驗發(fā)現沒有顯著差異(視覺型 t=0.595、聽覺型t=-0.343、觸覺型t=-0.1040)。從整體來看男女性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視覺型t=-0.160、聽覺型 t=-0.301、觸覺型t=0.727)。

四、結果討論和教學建議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鄉(xiāng)村中學生在視覺型上的得分明顯高于聽覺型和觸覺型,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不是很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風格。然而,教師的教學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人才選拔考試方式的影響。目前鄉(xiāng)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一直相對落后的現實情況,使得教師客觀上很難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且為了追求高升學率,保證良好的教學成績,教師主觀上寧可沿用一貫的傳統(tǒng)教學法,也不愿意主動嘗試新的教學風格。另一方面,升學深造仍然是很多農村孩子最好的選擇。他們一般都是被動地適應老師的教學風格,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并不在意老師是通過什么方式交給他們知識的。有研究表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英語聽力和交際方面水平相對差一些,這也正是該學習風格調查發(fā)現的問題所在。 所以對于鄉(xiāng)村中學教師除了更多地采取適合視覺型的教學方法外,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風格,靈活改變教學方法。

視覺型學習者一般通過閱讀和觀看來獲得知識;他們喜歡記錄感興趣的信息和做有價值的學習筆記;他們對表格和圖畫尤其敏感。中學英語教師就要交給學生隨身攜帶式記憶卡片的制作方法,幫助鞏固新知識點,如詞匯卡、句型卡、語法圖解卡等。教師講授新知識點時,時常要求學生在大腦中勾勒出生動的畫面,同時盡可能地運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增強記憶效果。這就要求語言教師擁有高度的激情,聲情并茂地將每一堂課的內容有效地傳授給學生。視覺型學習者通過實物展示或者多媒體課件更容易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他們喜歡在課堂討論和閱讀文章時記錄詳細的筆記。聽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聽覺刺激來獲取信息,樂于傾聽別人交談,善于口頭表達。而觸覺型學習者喜歡操作性活動和親自嘗試?,F行的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顯加大了對聽和說的要求,隨之而來的就是聽力測驗及其口語考試的出現。但是中學生的聽覺型和觸覺型得分明顯偏低,這與鄉(xiāng)村中學生的自身經濟條件差密切相關,又缺少練習聽說的人文環(huán)境和材料。針對這種現象,鄉(xiāng)村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適合學生水平的聽力內容和可操作的表演活動進行教學。例如,低年級學生可進行分角色表演課文、模仿有趣的英文影視劇節(jié)目等;高年級學生可搜集英文詩歌散文、自編英文劇在課堂上自我展示。不同的學習風格各有其優(yōu)點。教師要注意把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或者兩兩結成學習對子,取長補短,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習風格,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在本研究中發(fā)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女生的視覺型和聽覺型的得分在不斷地提高。這與腦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女生執(zhí)行語言功能的右半球更為發(fā)達。而男生的觸覺型的得分在逐步增長,這與男生的動手能力強及可操作資源的逐步豐富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鄉(xiāng)村中學英語教師應該根據男女生之間的差別,遵循他們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促進女生的讀 、寫、聽、說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督促男生的讀、寫、聽、說學習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Bean,R.E.Cognitive styles of Korean and Japanese adults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U.S.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Alaska Pacific University: Anchorage, 1990. AK. In Oxford, R. L. and Anderson,N. J. A Cross-cultural view of learning styles. Language Teaching,1995. 28,201-215.

[2]Claxton,C., P.Murrel. Learning styles: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4).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1987.

[3]Dunn.R,Dunn.k., Price,G. E.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awrence,Ks:Price System,1975.

[4]Keefe J W.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 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1979.

[5]Joy M.Reid.Learning Style in the ESL/EFL Classroo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

[6]KnsellaK.Understanding and Empowing Diverse Learners in ESL/EFL Classroom[A].Learning Styles in ESL/EFL Classroom 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7]Scarcella R.Teaching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Multi-Cultural Classroo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0.

[8]Reid J 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Boston:Ho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9]O’Brien,L.Learning Styles:Make the Student Awar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1989.

[10]黨少兵,劉子富.英語學習風格調查報告.安康師專學報,2001.

第2篇

關鍵詞:音體美特殊專業(yè) 課程改革 問卷調查

引言

隨著對外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社會對既懂英語又有專業(yè)的音體美藝術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生重專業(yè),輕文化,文化成績普遍較差,英語更是他們的弱中之弱。如何提高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滿足社會需求已日顯重要。為此,筆者對院2015級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學生實行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試點并對其進行階段性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基本信息、英語學習需求及英語教學現狀與效果評價,分析總結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中的不足之處,希望能促進我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良性發(fā)展,切實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

1.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問卷調查對象及問卷設計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是懷化學院2015級音體美專業(yè)本科生,所學專業(yè)分別為體育、音樂、美術、藝設,學生來自全國20多個城市與鄉(xiāng)鎮(zhèn),年齡在17至22歲之間。

1.2 問卷設計

本次問卷設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基本信息,包括就讀專業(yè)、家庭生活區(qū)域、學英語的時長及高考英語分數;第二個方面是英語學習需求,包括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英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的技能、英語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否希望開設專門針對英語等級考試的輔導課程,以及其他英語必修課和選修課;第三個方面是英語教學現狀與效果評價,包括對目前分模塊教學、語音語法專項訓練的反饋,以及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合理化建議。

1.3 調查目的

(1)了解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

(2)了解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實施第一階段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狀況,以便為教學改革方案提出修正意見,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3)了解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建議,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

2.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及啟示

本次針對2015級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學生發(fā)放問卷214份,回收有效問卷207份。具體情況如下:

2.1 基本信息

從學生填寫的信息來看,來自大中城市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小,大部分學生來自縣鎮(zhèn),來自鄉(xiāng)村的人數比例約占40%。盡管他們普遍學英語的時長有6-10年,但他們的高考英語成績不盡如人意,高考英語總分150分,90分以上的鳳毛麟角,大部分同學的高考英語成績在50分至80分之間。這說明我校音體美專業(yè)學生英語基礎十分薄弱,為此我們應適當降低教材難度,循序漸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城鄉(xiāng)差別,不能讓大中城市學生掌握話語權,上課時要盡可能地多給鄉(xiāng)村學生機會,鼓勵他們開口說,戰(zhàn)勝自卑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2.2 英語學習需求

從英語學習需求這一方面來看,音體美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語言能力,為就業(yè)增加籌碼和取得學分或者畢業(yè)證,還有部分學生是為了考研或者出國;大部分音體美專業(yè)學生認為英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的是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他們認為聽力、口語和翻譯是他們的弱中之弱。他們希望開設專門針對英語等級考試的輔導課程、專門用途英語及語言文化類課程。這說明音體美專業(yè)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沒有強烈的內在動機,他們的學習目的是實用型的,而不是出于興趣。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為此,教師要以學生實用型學習目的為導向,把學生學習英語的外在動力轉化為內在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可適當地增加一些與體育、音樂、藝術相關的英語,在條件成熟時再開設不同的選修課程,如三四六級專項、聽說專項、語法專項、翻譯專項、閱讀專項、寫作專項、游游英語、商務英語、英美文學欣賞、英文電影賞析、英文歌曲鑒賞、英語文化與交際等,滿足不同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

2.3 英語教學現狀與效果評價

從英語教學現狀與效果評價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將語言課程分成聽、說、讀、寫、譯,進行分模塊教學更加有助于英語學習。他們認為本學期的語音語法專項訓練課對他們很有幫助,課文講解課時安排合理,聽寫和詞匯競賽有助于他們擴充詞匯量,英語學習小組和課前值日報告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幫助,聽說課程和綜合課程課后練習完成情況較好,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基礎比較差,希望老師語法能講解得更詳細全面深入細致一點,針對不同學生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教學;通過看英文電影了解西方文化,學會地道日常用語;更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將英語變得更實用;多進行實踐性教學,貼合實際,開設專門用途英語,多講解與專業(yè)有關的內容,把專業(yè)與英語學習有機結合;多鍛煉口語能力,側重對句子的分析和記憶,記住一句話比記住一個單詞更加簡單且高效;多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多一些英語競賽、英文歌曲賞析之類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趣味性;多增加關于英語教學方面的課程,爭取讓學生時刻能接觸到英語,熟悉英語,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他們對于目前的英語教學改革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更希望老師能多想辦法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娛樂和競賽中學習英語,逐步邁向大學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相結合的道路。

結語

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實施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提高了我院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本次問卷調查證明了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大方向是對的、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語音語法方面我們可以講解得再細致一些;所用的教材對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且沒有把專業(yè)教學與大學英語的教學有機結合。任課教師可以自編教材做補充,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正如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所言,教師所教內容不能過易,也不能太難,只有處于i(學生現在知識水平)+1(新信息輸入量)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筆者認為,音體美特殊專業(yè)學生英語基礎差,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學習英語的天分,只是因為高考對他們的文化成績要求很低,使他們重視專業(yè),輕視英語學習,只要我們對學生正確引導,以他們的學習需求為導向,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循序漸進,查漏補缺,就能將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陳亞斐.淺談體藝類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文史博覽,2005,(2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5]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關鍵詞】 雙語《會計學原理》教學 問卷調查 商務英語

一、引言

商務英語是我國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準的本科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國際商貿人才。目前,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還處在摸索和探討中。在目前教育部的《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要求》(試行)中,《會計學原理》被列在了商務知識與技能的課程群中,但沒有放在核心課程中,而一些大學如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卻把它定為必修課程。筆者認為把《會計學原理》確定為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符合該專業(yè)建立的初衷和國際商貿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因為會計常常被稱作“國際商務通用語言”。學生用英語學習了會計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國際通用的做法、行內術語和概念,將來他們無論是從事國際商貿的管理,還是營銷、宣傳工作,都能很好地運用內業(yè)語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控全局,與外商溝通、洽談等等。一個從事國際商貿的人,若不懂得“會計―商務語言”,就如同軟件開發(fā)者不懂得計算機語言一樣。

會計學原理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淺顯、易懂。整門會計學原理似乎就是圍繞“資產= 負債+所有者權益”這個恒等式,把所有涉及商業(yè)運作的事項與貨幣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分析、歸類、記賬和報表。期間,商業(yè)運作機制和要素盡在其中。因此,學生學習了會計學原理對商務程序就會有宏觀的把握。為了解學生在學習《會計學原理》前是否有顧慮,是否對會計學有誤解,學完這門課以后,是否對這門課的態(tài)度有很大的改變,是否感到這門課對他們理解商務知識很有用等,筆者對廣西師范大學2010級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同學進行了開課前后的問卷調查,以期對商務英語課程設置、未來的教學和該專業(yè)的新生有所啟示。

對學生進行《會計學原理》開課前后的問卷調查,實際上是研究教材的選擇、課程內容的取舍、教學法以及學生的態(tài)度轉變、投入和學習效果等情況。

二、什么是雙語教學

本研究所說的雙語教學一般采用英語原版教材,教師的PPT(課堂幻燈講稿)、教師的部分講解、學生的作業(yè)和考試都是英文的,但是術語的解釋和翻譯、一些復雜過程的解釋常常要用到漢語。在課堂上,英語和漢語不僅僅是語碼的轉化(code-switching),也不是機械的一對一翻譯,而是兩者互為補充,有機地結合。因為學生用雙語學習內容課程如國際會計知識,將來要在國際和中國兩種環(huán)境中運用這些知識,所以用兩種語言解釋同一個財會知識點,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國際會計運作體制,又有利于學生把國際商貿知識與國內會計體制和術語聯(lián)系起來,使之接軌。因此,用雙語教學實際上是把國內與國際兩個商貿環(huán)境和體制架上橋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雙語教學是體制或框架的轉化,不但讓學生掌握英語,而且還要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體制。學生在雙語教學環(huán)境中,在兩種商貿環(huán)境中游歷,這就要求教師既要了解我國的商貿知識,也要了解國際商貿知識,既要知道國內和國際商貿知識的共同之處,又要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無疑,這對教師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三、以往對《會計學原理》雙語教學的問卷研究

對于用雙語講授《會計學原理》的問卷調查,以往研究常常是在會計學專業(yè)的大學生中進行的,問題焦點集中在學習興趣、英漢授課比例、學生預習和復習時間、可接受程度、原版教材的評價以及對英語的理解程度等。劉勝輝(2009)曾對湖南大學會計專業(yè)雙語教學的情況做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284名,有240名說有必要用雙語教學。學生看好原版教材,但課后能看懂教材的只占16.6%。有學者(如簡建輝,2008)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的雙語教學,要從漢語向英語過渡。一些基本概念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基本會計循環(huán)、三張報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表和資產負債表)要多用漢語講,以后的英語授課比例再逐漸加大。

然而,在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中涉及用雙語學習《會計學原理》的問卷調查研究幾乎是空白。商務英語的學生在英語訓練方面要較會計學專業(yè)的學生多一些,但他們的財經知識比會計學專業(yè)的學生要少。那么,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在用雙語學習《會計學原理》前后的反應是什么樣呢?他們上課前的期待和上課后的反饋又是什么呢?這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四、問卷前的分析和準備

1、教材的選擇

2006年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趨同。到2006年年底,世界已經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宣布采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王清剛、朱耀,2008)。這就要求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會計學原理》課在選教材時,最好在國際上大學流行的好教材中選,這樣有利于與世界會計體系接軌,有利于讓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先進、入主流的國際會計學知識。目前,在西方流行的會計學基礎教材很多,在教材的內容編排、教學檢驗、課件的開發(fā)、教輔的配套上較為成熟,深受師生歡迎的應屬由約翰?J?懷爾德 (John J. Wild),肯?W?肖(Ken W.Shaw)和巴巴拉?基亞佩塔(Barbara Chiappetta)所著的《會計學原理》(Principles of Accounting)了。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購買了這本教材第19版的版權,由崔學剛和饒菁進行適當地改編,在內地出版。這本教材很快被教育部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之一,并由崔學剛翻譯成漢語版。這本引進的原版教材,大大降低了定價,使得我國學生基本上都能負擔得起。這本教材的優(yōu)點是:一是基礎會計知識講得系統(tǒng)、連貫,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本從會計的定義、會計的步驟、使用者、基本原則、職業(yè)道德講起,首先圍繞會計恒等式的成分和記賬原理做了簡明扼要地介紹,然后在以下幾章中逐步展開講解會計循環(huán)的方法、貨幣及內部控制、應收賬款、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等概念。很多概念在重復中加深,逐漸觸及會計實務中容易遇到的問題。二是理論和實際案例緊密相連。書中每介紹一個新概念,都有具體實例緊跟其后,而且對美國的一些知名企業(yè)的做法也在不同章節(jié)中有介紹,使讀者在學習和閱讀的同時也潛意識地了解美國企業(yè)的運行機制和文化。課本中常常提及一些受到世界矚目的大公司(如蘋果公司、Sears、沃爾瑪、麥當勞)的財務情況能引起學生的關注。三是概念和術語的定義解釋得簡潔、明了。每章后面有概念總結、術語表、討論題和各種練習題。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這本較好的引進教材以外,還有其他流行于西方的引進原版教材(如Anthon和Pearlman著的《會計學基礎》,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引進。這本教材使用信息差距――填空的方式講解會計學知識)很好,也可以列在大綱中,供學生參考。西方的內容教學,常常列出很多輔助教材,目的是讓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不能限于一家之言。

用英語或雙語講《會計學原理》,主要目的還是讓學生學習國貿工作語言和了解會計學國際語境。國外著名原版教材編寫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都是西方的,剛接觸學生可能感到難以理解,但認真讀起來、學起來,學生會漸漸感覺到教材的邏輯性和可讀性。用國際著名原版教材是值得提倡的,不能用國內英語簡化的教材,這不利于學生英語的提高。

2、學習動機教育

在第一節(jié)課程介紹中除了強調會計學知識在當今國際商貿活動中的重要性以外,還要提及學好它有助于將來參加進入我國的一些國際性證書的考試,如BEC(The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劍橋商務英語證書)、ACCA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證書國際性考試)、AIA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 英國國際會計師公會證書考試)、GG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 of Canada 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證書考試)、ASGPA(Australian Society of Certified Practicing Accountants 澳大利亞會計師公會證書考試)、G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 美國管理會計師證書考試)等。當今大學生很熱衷自己主動去參加各種證書考試,而且見到身邊同伴有成功的例子,就會干勁十足。另外,國內經濟的發(fā)展也需要國際商貿人才。

3、教學方法

由于筆者做問卷調查的班級很大(平均一個班有70人左右,每周只上兩課時),最終決定還是采用了以講座為主,討論、問答為輔的教學形式。講座在PPT講多少、怎么講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子的選擇也是備課的重點。筆者還結合在國內外財會工作崗位的經驗和體會,用實例、比喻盡量把一些會計學概念講解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講到《應收款項的會計核算》一章,講到信用卡銷售時,筆者問同學有多少用信用卡買過東西,很少有同學舉手。筆者就講解了在美國用信用卡買東西很普遍。從信用卡的申請到信用卡賒賬的原理,到還賬或過期不還賬的后果等,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在選擇課本上的練習時,筆者強調案例分析以及每章的綜合題,這些題做會了,概念就基本理解了。在初學《會計學原理》時,分辨項目是較難的,筆者常常把分辨項目比喻成中藥店分辨草藥,并放在匣子里。會計學中的分錄過程就是從與經濟實體相關的買賣活動和事件中辨別出各筆款項的類別,做相關的歸位,如是收入就寫進收入項,是花銷就寫進花費項等,這就像中藥店把進貨的草藥進行分別、稱重,再把它們放進相應的匣子中一樣。同學聽了,感到很有趣,不再恐懼繁瑣的分錄過程??傊?,“實例+比喻”是貫穿教學的核心。把學生帶入商務語境,不只停留在翻譯術語和概念上,用簡單的例子解釋抽象的概念,效果較好。

大班課堂搞討論活動很難,但并不是說除了講座,交互式的活動就不能搞了?,F在有種投票系統(tǒng),就是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個遙控通票器,上面有ABCDEF選擇鍵,老師把較難的問題打在PowerPoint上,學生選擇,投票結果能在PowerPoint用柱狀或圓餅圖顯示。這就能使教師隨時隨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多少學生還不理解。另外,適當在課堂上讓學生現場做題,進行成對或成組的討論活動,可以擺脫教師始終一言堂的局面。PowerPoint可以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平臺,它不但能取代板書,而且能放錄像、貼圖像等,但是弄不好,教師容易坐在電腦屏幕后面念講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筆者買了無線PPT翻頁器和長線舞臺麥克,在課堂上始終站在學生前面或中間,與學生目光對接,問答不斷,效果不錯。另外,筆者還在每次講座后面留適量的練習題,下次課前講解作業(yè)中的疑難點。

五、問卷調查和結果

本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兩個班143人,學期開始前和學期結束后做了兩次問卷。問卷收回率100%,有效問卷100%。問卷數據的統(tǒng)計采用SPSS,分析主要運用了Chi-square分析。

在開課前的問卷有8個問題,每個問題有5個選項。開課后的問卷除了這8個問題以外,又加了兩個問答題:一是問學生學習當中能讀懂原版教材的大致百分數;二是自由回答題,讓學生寫出對這門課的任何反饋意見。下面就兩套問卷共同8個問題的統(tǒng)計結果做以下分析。

問題1:你覺得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有必要用雙語學《會計學原理》嗎?

學生對用雙語學習《會計學原理》的必要性的期待和學完后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Chi-square檢驗顯示,學生開課前和開課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沒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他們始終認為這門課對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是很必要的。兩次問卷的結果顯示,認為用雙語學習《會計學原理》很必要和十分必要的占了60%以上,再加上“有點必要”的選項,兩次問卷都超過了90%??梢姡瑢W生的學習動力和態(tài)度始終如一。

問題2:你認為用雙語學《會計學原理》(將)很難嗎?

對這個問題的前后回答從統(tǒng)計意義上看沒有顯著差異(p = 0.071),說明學生的預測和實際學習情況很接近,就是用雙語學習《會計學原理》對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的確有一定難度。但是,學期前預測用雙語學習《會計學原理》“十分難”的學生,通過學習,人數有所下降。認為“有些難”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傮w來說,采用原版教材,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態(tài)度積極。

問題3:會計(學)常被稱作商務語言。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間接學習動機的暗示,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告訴學生會計是商務語言,對將來從事商貿活動的人很重要。這個問題只有他們走向了社會,參加了國際商貿活動,才能夠清楚了解。學期前后的答案沒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p= 0.094),但是同意會計是商務語言這個說法的人數有所增加。

問題4:在商務領域中,非會計人員都不懂會計學。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這個問題也是學習動機的暗示,即間接地提示學生,在將來的國際商貿活動中,非會計人員仍然要懂會計知識。學生學期前后的選項基本相同。這個問題實際上也要等到他們走向社會,從事了國際商貿活動才能真正弄清楚。所以,少數學生學完了這門課以后仍然對這個問題答“不清楚”。

問題5:會計學原理里英文術語的意思與那些詞在其他場合中的意義很接近嗎?

這是第一個出現學期前后的答案在統(tǒng)計意義上有明顯差異的問題(p=0.000

問題6:學會《會計學原理》數學要好嗎?

這個問題學期前后的答案在統(tǒng)計意義上存在顯著差異(p =0.038

問題7:讀原版《會計學原理》教材對提高英語有用嗎?

對這個問題,在學習前學生的期待顯然是高些。學期前后的答案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p=0.015

問題8:課外你每周(準備)在《會計學原理》課上花多長時間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

在學習時間投入這個問題上,學生在學期前后的答案不存在統(tǒng)計意義的顯著差距,說明學生預計在這個課程上花費的時間與實際投入的時間差不多。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極少數學生學起來很吃力,所以課外每周花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學《會計學原理》的人數有點增加,但大多數學生課外每周一般花費1―3小時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

在第二次問卷中增加的一個問題是:這門課的《會計學原理》原版教材你能讀懂多少英文?請用百分比寫出大約數。兩個班同學答案加起來的平均數是60.8%。文章前面提過的湖南大學會計專業(yè)雙語教學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學生能看懂原版教材的只占16.6%(劉勝輝,2009)。顯然,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要高些,但是真正消化原版教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提高學生閱讀原版教材的水平,就要多采用原版教材的內容課,讓學生多接觸中西語境差異的問題,逐漸適應原版教材的陳述方式、練習類型和習題量。

六、結語

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深知他們不同與一般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就在于他們要懂得國際商貿知識,將來要用英語直接從事商貿活動,所以他們渴求學習像《會計學原理》這種傳授國際商貿知識的課程。盡管他們的英語水平還不能很流利地閱讀國際流行的原版教材,但是他們仍然很愿意去學習。在跟一些學生課外交談中,筆者感覺到了他們的求知熱情,也了解到了他們讀原版教材時遇到了很多困難。從學生的反饋和實際教學的感受上看,每周上兩課時的《會計學原理》,課時比較緊。選用原版教材,教學內容覆蓋廣、練習多,這就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各章所有的內容。如果每周上三到四課時,可能更切合實際。在教學中,筆者感覺到學生由于長期受中國傳統(tǒng)教師的教育方法的影響,還是習慣于依靠老師以講座來灌輸知識。但這并不表明他們不能像西方學生那樣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互動,課外與同學討論。如果老師能把教學活動由講座型轉向活動型教學,只要活動步驟和目的明確,仍然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他們自己發(fā)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討論,這樣也許比單單聽講座學得更多。

【參考文獻】

[1] 劉勝輝:高等財經院校本科會計學專業(yè)雙語教學情況調查研究:以湖南大學會計學專業(yè)為例[A].教苑遐思: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yè)本科教學研究論文集[C].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 簡建輝:芻談雙語教學在會計學科中的運用[A].會計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立信會計論叢第三輯)[C].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

[3] 王清剛、朱耀:試論會計高等教育的雙語教學問題[J].財會通訊,2008(3).

第4篇

關鍵詞:西部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調查分析

一、文獻綜述第二語言策略研究者提出了語言學習策略的多種定義。Stern(1983)認為“策略最好用來指語言學習者采用方法的一般傾向和特點”。Oxford(1990)給學習策略下的定義是,“學習者為了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增加學習自主性和樂趣性而采取的行為稱為語言學習策略”。

Oxford(1990)把學習策略分為六類,其中屬于直接影響學習的策略有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屬于間接影響學習的策略有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Oxford的分類框架被認為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種分類方法。本文以Oxford的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理論為基礎,調查武漢各高校西部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實際運用情況。

二、西部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調查1研究對象

本文從武漢各大學2010級、2011級兩個年級中選出213名原籍為貴州、廣西、云南、四川的西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具體人數分布情況見表1。

表1被調查人數表

省份1貴州1廣西1云南1四川人數1751651381352調查問卷設計

研究工具為英語學習策略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和調查內容兩個大部分。調查內容的問卷設計主要參照了Oxford的學習策略理論框架。問卷中記憶策略對應1~5題,認知策略6~12題,補償策略13~16題,元認知策略17~23題,情感策略24~29題,社交策略30~35題。

3研究過程

調查時間為2012年12月,在校內各西部大學生的協(xié)助下向被調查的213名西部大學生發(fā)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200份。根據學生來自的省份和通過的英語等級來對問卷進行數據的整合與分析,之后我們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統(tǒng)計分析。

4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三、結論(1)情感策略是西部大學生最常用的學習策略。情感策略受情緒和興趣的影響,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有時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西部大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容易對英語學習產生消極情緒,進而會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但同時會為他們帶去學習的動力,促使他們更為努力地學習英語。

第5篇

關鍵詞:翻譯策略;調查;英語成績

作者簡介:曹傳鋒(1982―),男,漢族,山東曲阜人,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冉體燦(1962―),新疆教育分院外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

一、引言

關于“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至今尚無定論,不同的研究者對語言學習策略的概念具有不用的理解。語言學習策略的普遍定義是“為促進母語或外語學習,所采用的一些措施”。這個概念強調兩點:第一,使用學習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習效率;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本質是行為,而不是學習者的思維,這些行為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覺察到的。

翻譯通常定義為傳達意義和傳遞信息,同時翻譯也可以定義為外語學習的一種策略。在本調查中,翻譯被理解為是用漢語作為工具,記憶和產出英語,這包括在詞和句法的層面,同時英漢間可以相互轉換。人們普遍覺得母語依賴,是干擾英語學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母語的運用將會加大學習者的母語干擾(Hameed,1999)。

翻譯作為一種學習策略,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國內,對翻譯作為一種學習策略細致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利用調查問卷調查分析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利用翻譯學習英語的狀況,以期能發(fā)現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使用翻譯,同時探討了翻譯策略和英語成績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及調查對象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時間為2007年4月上旬。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民族。第二部分所列調查項目是翻譯策略。調查所設項目Posen liao(2002) 翻譯策略使用目錄,根據對學生的訪談對個別題目進行了修訂,同時對問卷的信度進行了分析,Cronbach’s Alpha達到了0817,達到了較高的信度,可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共28個問題,其選項有5個:①完全或者幾乎完全不適合我;②通常不適合我;③有時適合我;④通常適合我;⑤完全或者幾乎完全適合我。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在5個選項中選1個,每個選項的數字都表示一個相應的分值。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05級的54名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54份,由于民族差異等原因,實際收回50份。此外,本研究還要探求翻譯策略和英語成績之間的關系,英語成績是由學生期末考試的精讀課、語法課、口語課等專業(yè)課的平均分來決定的。

三、數據處理和分析

對所收回的試卷進行細致的整理,并將全部數據進行編碼,然后運用SPSS100進行數據錄入,處理和分析。被試者對翻譯的觀念的選項進行選擇, Likert的五分測量制,從1到5 代表了被試者對題目所表達的觀念從完全或者幾乎完全不適合到完全或者幾乎完全適合。根據Oxford的方法,平均數代表了學習策略使用的頻率。當平均數是10~14,這意味著從來不使用這種學習策略;如果平均數為 15~24 這意味著很少使用這種學習策略;如果平均數為25~34這意味著有時使用這種學習策略;35~40代表經常使用這種學習策略;45~50 代表總是使用這種學習策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總的觀念的平均分為285,處于中等水平,說明學生有時使用翻譯策略。在表1的28個題目中,只有題目4、17的平均數達到了35以上,分別為354和376,說明學生經常使用翻譯在幫助英語寫作,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經常使用英漢詞典來學習英語。題目2、6、7、8、19、22、24的平均數都在25以下,說明學生很少使用這些策略:即學生在英語學習“聽”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對翻譯的使用很少。他們不認同文曲星或電子詞典來學習英語。題目1、4、5、12、13、14、15、16的平均分都在30以上,說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使用翻譯來學習英語詞匯、短語、習語、語法,促進閱讀、寫作、口語的提高。

在對翻譯策略目錄進行分析的基礎上,Posen Liao 對翻譯策略的題目進行了因子分析,得到了四個翻譯策略的變量分別命名為翻譯策略一、翻譯策略二、翻譯策略三、翻譯策略四。這四個策略變量的描述如表2所描述。在聚類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利用統(tǒng)計分析對每個策略變量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策略二的平均分最高,說明學生使用這種策略的頻率最高,即學生利用翻譯來學習語法,詞匯和短語。在四個策略變量中,策略一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為278。在提高英語技能方面,學生認為翻譯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總的來說,四個翻譯策略的變量都在25和34之間。進一步驗證了表1中的統(tǒng)計數據的結果,即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有時使用翻譯策略。

在對翻譯策略進行統(tǒng)計的基礎上,本文利用相關性研究又對翻譯策略和英語成績進行了探討。數據結果顯示策略和成績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44,是負相關。表明如果成績越高,翻譯策略使用的頻率就越低。但是相關系數還未達到顯著性。

四、總結

本調查結果表明英語專業(yè)學生對翻譯策略的使用處于中等水平,并且他們更加喜歡策略一,即利用翻譯來學習英語詞匯、習語、短語和語法。他們在提高英語技能,即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認為翻譯的作用不是很大。同時翻譯策略和英語學習成績相關顯著性不大,說明翻譯策略對英語成績沒有顯著性影響。

同時教師可以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對學生進行策略的訓練。翻譯策略的使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應用,在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中,老師應鼓勵學生多用英語、少用漢語,或者使用簡單英語。在單詞講解,語法習得的過程中,要注意翻譯的使用。

由于本次研究只采用了問卷調查,且調查面僅限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調查問卷數量有限,再加上性別等因素沒有考慮到,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大問卷調查的數量,對男女性別的翻譯策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

參考文獻:

[1]Hameed,MTranslation Elicitation Techniques and 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 Any Significant Connection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 in Language Teaching,1999(37).

[2]Liao P.S.Taiwanese Students' Beliefs about Translation and their Use of Translation as a Strategy to Learn English [D].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USA: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2

第6篇

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主要是指教師在網絡環(huán)境中所進行的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管理、教學反思與評價等。從內容上看,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主要包括:編寫教案與備課、設計與分享教學資源、培訓與研討教學過程、布置與批改課后作業(yè)、互動交流與答疑、教學日常的總結與反思。從功能上看,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主要具有:資料的存儲與管理功能、溝通與交流功能、信息展示功能、通知功能等。所以,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主要是指教師在網絡空間環(huán)境下進行的學習、教學、交流與管理等活動的一種綜合應用能力。

2 貴州農村教師的特點

貴州地區(qū)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了大部分農村學校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狀態(tài),出現分布不合理、減員嚴重、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素質偏低、待遇偏低等現象。在農村各類學校從事教學的教師,即為農村教師,其自身收到農村學校的各種發(fā)展制約與挑戰(zhàn)。

3 問卷調查主要內容

該調查問卷主要從三方面:1)基本信息;2)使用情況;3)需求情況,來進行采集數據,問卷的詳細內容如下:

3.1 基本信息

1)你所在的地區(qū)是?

A.貴陽;B.六盤水;C.遵義;D.黔南;E.黔西南;F.安順;G.銅仁;H.黔東南;I.畢節(jié);J.其他

2)你的性別是?

A.男;B.女

3)你的民族是?

A.漢族;B.其他

4)你的年齡是?

A.21~30;B.31~40;C.41~50;D.51~60

5)你的從教教齡是:

A.2年

6)你所授學科為:

A.語文;B.數學;C.英語;D.美術;E.音樂;F.物理;G.化學;H.體育;I.科學;J.信息技術

7)你目前所教年級段為:

A.小學低年級(1-3年級);B.小學高年級(4-6年級);C.初中;D.高中

3.2 使用現狀

8)你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多選題] [必答題]

A.講授法;B.問答法;C.演示法;D.練習法;E.課堂討論法;F.實驗法;G.案例教學法;H.翻轉課堂法;I.其他

9)除了使用網絡平臺之外,你在教學中主要使用了哪些信息技術工具:

A.電子郵件;B.PPT演示文稿;C.QQ、微信等;D.手機、平板電腦;E.電子白板;F.其他

10)你從哪年開始使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始教學的?

A.2010年以前;B.2010-2012年;C.2013-2015年;D.2015年之后;E.尚未開展

11)你是否使用互聯(lián)網上的開放教學資源(精品課程資源等)?

A.否;B.聽說過,但不清楚;C.了解一些;D.比較熟悉;E.已經在教學中應用

12)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是否能滿足你教學的需求?

A.完全不能滿足;B.不能滿足;C.一般;D.完全滿足

13)你認為網絡學習空間是?

A.各開放教學平臺和網站;B.國家級.省、市級資源公共服務平臺C.第三方企業(yè)經營的網絡平臺(QQ、微信、微博等);D.不知道;E.其他

14)你使用網絡學習空間主要是用于:

A.檢索和下載教學資源;B.使用網絡學習空間中的工具和資源進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C.開展教研活動;D.在網絡學習空間中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E.個人和班級的各種動態(tài);F.沒聽說過

15)影響你使用網絡學習空間的主要原因是:

A.本省、市沒有網絡學習空間;B.所在學校不能上網;C.我對信息技術操作不夠熟練;D.教學工作繁忙,沒有多余時間使用網絡學習空間;E.網絡學習空間操作較為復雜;F.網絡學習空間上的工具和資源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

16)你認為網絡學習空間的作用有哪些?

A.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工具提高教學;B.方便師生進行互動交流;C.能開闊教學活動的內容與思路;D.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學活動;E.其他

17)你訪問網絡學習空間的頻率為:

A.每天;B.每周;C.每月;D.接到上級通知時;E.偶爾;F.從不

3.3 需求情況

18)你認為教師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訓?

A.新型教學理念;B.網絡教學平臺;C.微課設計與制作;D.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fā);E.其他

19)你是否參加過網絡學習空間的相關培訓?

A.從未;B.偶爾;C.有時;D.經常

20)你是否愿意采用團隊教學的方法和其他教師合作開展空間教學?

A.非常愿意;B.愿意;C.一般;D.不愿意;E.非常不愿意

21)網絡學習空間平臺提供了圖文聲像等豐富的學習資源?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2)網絡學習空間平臺提供了許多與我課程相關的課件和資源?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3)網絡學習空間提供了全面的備課和授課功能?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4)你?J為網絡學習空間的操作和使用非常容易嗎?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5)你計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多地使用網絡學習空間嗎?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6)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你更傾向于使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教學嗎?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7)你對網絡學習空間上的師生交流、家校溝通的功能滿意嗎?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28)你會把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方式推薦給別的老師嗎?

第7篇

【關鍵詞】英語學習動機 性別 SPSS

一、研究背景

外語學習動機歷來被公認為影響外語學習成敗的因素之一。動機研究先驅Gardner和Lambert(1972)自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對二語學習動機進行研究,提出學習動機有兩大類:一種是“工具型動機”,即用語言做工具達到某種實際目的;另一種是:“融合性動機”,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中。九十年代,動機研究維度得到了進一步擴展,Harmer(1991)在“工具型”和“融合型”這一維度上,根據學生學習英語動機來源,把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同時,由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的因素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有關語言學習研究也越來越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特征差異(年齡、性別、學習策略等),認為語言教學應為不同個人特征的學習者“量體裁衣”。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本科及研究生擴招政策,在校研究生數量不斷增加;研究生學位教育形式也趨于多樣化,有學位碩士、專業(yè)碩士、博士、碩博連讀等。在此情況下,我們很難將研究生與本科生作為同質群體來研究。所以,希望此研究能為進一步了解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情況和啟發(fā)外語教學做出一些貢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調查340名大學研一學生,其中英語專業(yè)研究生150人,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190人,本調查在2015年6月9日發(fā)出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40份,有效率85%。

2.問卷設計。本研究是在高一虹等(2003)《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問卷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調整。問卷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受試者個人基本信息;其二是關于英語學習動機的30個問題,分別對7個學習動機因子進行調查,分別是內在興趣、成績因素、學習情境、出國因素、社會責任、個人發(fā)展、信息媒體。

3.研究過程。為了問卷的結果更加有效,問卷都是匿名填寫且受試者答案不會對其個人造成任何影響。在搜集調查問卷之后,作者把受試者信息和選項輸入計算機,并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和數據分析

1.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分析。從SPSS軟件導出關于此次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問卷7個組成因子具體得分的均值數據,可以比較分析出以下結果:研一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整體都不強,但相對 “個人發(fā)展”的均值比其他的因子高出約為3.918,而“信息媒體”、“成績”、“學習情境”和“內在興趣”方面均值較高,分別是3.206,3.118, 3.065, 3.025;“社會責任”和“出國”兩方面得到均值較低,分別是2.990,2.863。結果表明,絕大部分研究生對于英語作為自身個人發(fā)展的作用還是肯定的,也充分認識到學習英語是有意義且有用的任務;而本應為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重要因素―“內在興趣”卻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可見研究生學習英語還是比較被動;在外在動機方面也較為薄弱。

2.性別差異對英語學習動機影響比較分析。性別在英語學習動機上的差異是通過雙樣本T檢驗來進行均數比較。根據SPSS軟件導出的數據顯示:研一學生中,性別差異在內在興趣(F=.622,p=.431>.05)、成績(F=.217, p=.642>.05)、社會責任(F=.436, p=.511>.05)、個人發(fā)展(F=.563,p=.454>.05)和信息媒介(F=2.555, p=.115>.05)動機因子上不存在顯著性,而在學習情境(F=5.815, p=.045

四、結論

綜上所述,性別在英語學習動機上存在一定差異。研一的女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更為注重課程設計、教材以及英語課質量和教師授課效果,容易受到學習情境因素影響。另外,不管目的是什么,男學生學習英語更多是為了出國深造、移民國外或體驗西方文化。所以,英語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也要充分認識到不同性別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上的不同,采用不同措施,積極有效地調動其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英語水平最終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Garden,R.C.,W.E.Lambert.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

[2]Harmer,J.1991.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Group.

[3]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大學本科生英語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J].現代外語,2002,26(1):29.

第8篇

英語語言學習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雖然教育部對英語高考進行了改革,但這實際上意味著英語學習更傾向于自主學習和專業(yè)英語學習。高職高專英語學習著重于英語技能的強調與擴容,相對于其他英語學習更實際化和實用化。目前關于專業(yè)英語學習的網站和問卷調查非常多,在中國調查網關于英語學習的調查問卷(見附錄一)有823人參與,這是一個網絡調查,因此,對于參與調查問卷的年齡層次和英語水平無從得知,同樣因為不涉及個人信息狀況,保證了問卷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英語學習有趣的人占45.2%,42.9%的人對英語學習很有自信,但遇到困難時只有28.3%的人絕對能做到克服焦慮心情,當談到英語學習困難時,41.3%的人感覺難以記住單詞,33.4%的人在讀寫方面有困難,26.1%的人不懂語法。

由此可見,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單詞和閱讀是主要障礙。高中階段,學生在英語閱讀、詞匯和語法學習上的確存在一些困難,據此推斷在高職高專教育階段,學生在專業(yè)英語閱讀和專業(yè)詞匯學習方面遇到了更大的專業(yè)英語學習障礙。為此,筆者在任教班級里進行了調查,請學生寫出自己在英語學習中感到最困難的是什么,自己在英語學習中有什么好方法,對老師有什么要求或建議。從學生的反饋中發(fā)現,學生主要的困難在于詞匯和閱讀,也有一些學生認為語法學不會。同時教師還設計了基礎英語試卷和專業(yè)英語試卷,檢測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并進行記錄。針對學生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困難,筆者嘗試通過思維導圖學習策略的應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分析目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閱讀學習情況。

二、思維導圖在高職高專英語閱讀中的應用情況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一:

以我系商務英語專業(yè)2013級131301班的36人和2013級131302班的30人為研究對象,前者為對照班,后者為實驗班。二者在英語實踐能力考試平均成績(三級A)(百分制)中的成績分別為87.5和82.5,在2010年6月CET-4真題閱讀測試中的正確率分別為75%和7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對照班和實驗班的英語水平相當,故可以作為課題分析對象。

研究對象二:

以我院從事英語閱讀教學的院內專業(yè)在職教師為采訪對象,共計10名。六位在職英語教師均為碩士研究生學歷,所學專業(yè)均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從事英語教學工作達7年以上,英語水平相當,故可以作為課題分析對象。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66位同學發(fā)放調查問卷,采用概念組分析方式對學生的四級閱讀成績和閱讀課程要求與希望進行分析。

對10位教師進行采訪調查,采用概念組分析方式對教師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進行分析。

(2)數理統(tǒng)計法

對所獲數據資料運用EXCEL2007軟件及社會統(tǒng)計數據包軟件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文獻法

查閱學生四級閱讀部分共計288篇,對學生的單詞辨識率和閱讀問答題目進行分析。查閱教師閱讀類論文10篇,對教師的英語閱讀教授方法進行分析。

(4)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有問卷調查和閱讀測試試卷。

3.研究結果

(1)對教師進行采訪的調查結果

對教師的采訪主要針對目前教師們應用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的興趣、思維導圖相關知識及對改進教學方法的醫(yī)院進行采訪。經過分析整理得出以下采訪結果:

①被采訪者認為目前英語閱讀教學方法證明他們依然沿用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即先告知學生文章大意是什么,然后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文章后回答問題。然后讓學生讀課文,解釋生僻詞匯、詞組,一段一段地翻譯直至結束。最后一步是完成附在課文后面的課后習題。被采訪者認為這類教學方法是安全的,教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了這種方法,被采訪者覺得這種方法很無聊、無趣。

②被采訪者認為學生并不喜歡學習英語,表現為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都是沉默的,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雖然教師們在努力調節(jié)課堂氣氛,課堂上依然沒有交流。被采訪者認為只能用悲哀和無助形容他們的感覺。

③關于思維導圖的相關知識,被采訪者表示他們從未聽說過這個理論。

④他們都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便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用學生積極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活躍課堂氣氛。

(2)對學生問卷的調查結果

對于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采用傳統(tǒng)閱讀方法,學生在四類閱讀材料中的錯誤率高達30%。具體表現為說明文42.3%,語言類文章47.4%,人物類32.3%,敘事類43.4%。

在應用思維導圖方法后,學生在思維導圖方面的錯誤率明顯下降。

表1 思維導圖方法解題錯誤率

問卷調查及測試卷的結果顯示,學生對于思維導圖作為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態(tài)度是非常滿意的。具體表現為認為思維導圖可以作為有效學習方法的學生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認為思維導圖作為理解閱讀文章的工具的學生比例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認為思維導圖有助于記憶單詞的學生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三,認為通過運用思維導圖提升自己英語學習興趣的學生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四。

三、對于調查結果的分析

通過對思維導圖在高職高專英語閱讀學習中的運用現狀分析,以教師角度看,可以得到以下三個信息。

首先,教師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少采用教學策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整體思想。因此,教學方法的改變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大部分學生的課堂表現差強人意,課堂表現被動,很少積極思考,與教師課堂交流非常少。因此,教授學生新的閱讀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教師愿意接受新的教學方法,是進行試驗的前提條件。

第9篇

關鍵詞:英語詞匯學習 英語詞匯學習觀念 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216-01

英語詞匯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Wilkins(1972:11)所言:“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的提高都是建立在詞匯的基礎之上,擁有大量的詞匯是每個語言學習者的夢想。為此,不同的英語學習者為了掌握大量的詞匯,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研究表明處于不同學習環(huán)境的學習者持有不同的英語詞匯學習的觀念,因為觀念的產生與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關系密切。樹立正確的英語詞匯學習觀念,直接影響到采取正確的詞匯記憶方法。

然而,目前國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觀念的研究卻很少。為了探討云南在校漢族和少數民族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觀念,本文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200名云南三所大學的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100名學生是少數民族和其他100名是漢族學生,調查云南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詞匯觀念現狀,并對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的觀念做對比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調查對象為云南師范大學(98人),云南民族大學(55人)和昆明理工學院(47人)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共205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03,漢族學生102人。由于一名學生未交問卷,在統(tǒng)計問卷時有四張問卷為無效問卷,所以現選200張問卷為有效問卷。少數民族學生100人(彝族23人,白族14人,拉祜族11人,哈尼族9人,回族7人,佤族6人,壯族6人,傈僳族5人,納西族5人,傣族3人,藏族3人,景頗族3人,苗族2人,普米族1人,布依族1人,羌族1人;男生22人,女生78人),漢族學生 100人(男生18人,女生72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調查問卷及訪談為研究工具。 其中,將“英語詞匯學習觀念調查問卷” 作為主要研究工具。問卷主要參考文秋芳(2004:11-16)的英語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問卷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包括學校、姓名、性別、民族、英語高考成績、漢語高考成績、學習英語年限、能否用本民族語言進行簡單的交流和寫作[僅限少數民族語言學生填寫]);第二部分為英語詞匯觀念調查共23題,其中包括記憶觀念、習得觀念和操練觀念。為了便于收集信息,問卷及其訪談均采用漢語進行實施。

2 調查結果分析

詞匯學習觀念是指學習者對待詞匯學習的觀念。學習觀念“是學習者對待學習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選擇性的反應傾向,是在學習活動中習得的一種內部狀態(tài)。它是由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共同組成的一種相互關聯(lián)的統(tǒng)一體”(車文博,2001)。文秋芳(1996)把英語學習者的觀念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管理觀念,另一類為語言學習觀念。學習者的觀念對他們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調查學習者對英語詞匯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習得詞匯。

調查結果顯示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記憶和操練這兩種觀念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P=.000),在習得這一觀念上無顯著性差異(P=.070)。由此表明無論是漢族學生還是少數民族學生都認為通過可以語境來習得詞匯,這一點也可以從對他們的采訪中得以證明。與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認為通過練習可以更好的習得詞匯。據筆者分析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前,已經習得了漢語和本少數民族語,英語對他們來說是第三種語言。無論他們的母語是漢語還是本少數民族語,他們在習得這兩種語言時進行了大量的語言練習,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學習的經驗。所以在學習第三語言時他們會潛意識地采用練習這一策略,故而會認為通過練習來學習英語詞匯是種良策,可能這也正是他們反對死記硬背的原因。正如采訪時一名納西族的學生所言,把學到的詞匯用到對話或者作文中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增加學習的成就感,更好地促進英語學習。

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都認為可以習得英語詞匯(M=3.5250;M=3.2975)。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的普及,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今的學習者不再僅限于教科書加英語教師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從報紙、雜志、英美電影、或者直接與外國人的交談中習得英語詞匯。通過這種真實語境的學習,為學習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更能促進英語詞匯的習得。在采訪中筆者從一位來自山東省的漢族學生那里了解到她的英語高考分數為137,她說這主要得益于她豐富的詞匯量。她的詞匯主要來源于她喜歡閱讀外國名著和觀看英美電影,很少死記硬背單詞表??梢?,英語詞匯量大的同學少用機械記憶的方法背誦單詞,他們善于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詞匯可以通過記憶和操練觀念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在習得這一觀念上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觀念一致。由此可以得出影響學習者學習觀念形成的因素除了學習風格、智力、個性、教師因素等內外部因素外,民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英語教師應該根據特定的教學對象,結合本民族文字的特點,因勢利導,發(fā)揮想象,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適合的詞匯學習觀念,提高他們的英語詞匯學習能力。希望本研究能為更好地了解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王文宇.觀念、策略與詞匯記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