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體育統(tǒng)計學的學科性質

時間:2023-07-16 08:32:23

導語:在體育統(tǒng)計學的學科性質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體育統(tǒng)計學的學科性質

第1篇

我國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體育運動實踐的推動和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從研究成果的數量來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張巖等編著的該學科的第一本專著(體育經濟學》,中國己出版了10多部體育經濟學的專著。以《體育科學》等為代表的刊物發(fā)表了眾多的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文章。據不完全統(tǒng)計,到2000年底,全國己發(fā)表的體育經濟學方面的論文有近萬篇。第二,體育經濟學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從學科、專業(yè)及課程設進行了調整,突出了體育經濟學的位置。20世紀80代末體育經濟學己列入許多體育學院的教學計劃,規(guī)定為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已將體育經濟學列為體育科學所述的12個二級學科之一。目前,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發(fā)展階段,體育經濟學與經濟學整體聯系不斷増強。

2.體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理論體系不明確,教材多,專著少

由于我國體育經濟學學科建制較晚,受西方體育經濟思想的影響和制約,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對體育經濟深層次的研究,而且學科的細化和內化程度不夠,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國體育經濟特征的專著并不多的現象。因此,我們應樹立體育經濟學學科意識,對體育經濟學學科領域進行全面籌劃、全方位決策和根本性指導,在借鑒西方體育經濟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梳理、內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種不斷追蹤學科前沿,跟蹤國際體育經濟發(fā)展動態(tài),不斷思考更新研究領域的學術氛圍。

2.2缺乏研究環(huán)境,規(guī)范研究多,實證研究少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體育經濟學進行系統(tǒng)和全面的科學研究,使其整體發(fā)展受到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礎理論體系作為支持,而且缺乏學科戰(zhàn)略意識和學術研究環(huán)境與氛圍。研究者們過多注重的是規(guī)范研究,而涉及的實證性研究成果則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典型的如體育經濟統(tǒng)計指標體系的不完善和體育經濟統(tǒng)計數據資料的匱乏,己成為體育經濟學研究和發(fā)展的瓶頸制約。

3.體育經濟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對策

要發(fā)展中國的體育經濟學,需要對學科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體育經濟學的發(fā)展需要體育科學,尤其是體育社會科學學科共生群落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整體推進。體育經濟學本身就是學科交融化的產物,加上現代體育運動和體育經濟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涉及的學科門類越來越多,其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其他學科發(fā)展的制約,其他學科如體育社會經濟統(tǒng)計發(fā)展的滯后,已嚴重制約了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應大力發(fā)展與體育經濟學密切相關、對體育經濟學研究頗具影響的體育社會科學學科,主要包括體育管理學、體育法學、體育營銷學、體育統(tǒng)計學、體育政治學、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學、體育人類學、比較體育、奧林匹克運動等學科,通過促進體育社會科學的繁榮共茂,為體育經濟學的發(fā)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生態(tài)環(huán)境。

另一方面,體育經濟學學科內部結構還需進一步細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學科的發(fā)展進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隨著研究對象由整體到局部、由籠統(tǒng)到具體的分割細化過程。體育經濟學是一個尚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的年輕學科,隨著研究對象的細分化,體育經濟學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細分化趨勢,其內部亞學科會漸次増多“(1)從內容看,可細分為體育消費經濟學、體育投資經濟學、體育組織經濟學、體育產業(yè)經濟學、民族體育經濟學等;(2)從體育活動的性質看,則包括觀賞體育經濟學和參與體育經濟學;(3)從具體的體育產業(yè)活動看,包括體育贊助經濟學、體育電視轉播經濟學、大型賽事經濟學等。

體育經濟學已列為體育科學所述的12個二級學科之一。目前,成都體育學院等一些體育高等院校也已經設置經濟學本科專業(yè)(體育經濟方向),但數量不多,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全國統(tǒng)招本科生專業(yè)招生簡章中就沒有設置該專業(yè),而有社會體育專業(yè)和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體育經濟學受到的重視不夠。根據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體育學科下設4個專業(yè),即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同樣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2004年北京體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專業(y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設的研究方向都沒有包括體育經濟學,這種專業(yè)設置與中國目前體育經濟蓬勃發(fā)展的形勢和培養(yǎng)體育經濟人才的緊迫任務是極不相稱的。

最后,是充分發(fā)揮政府和學校的支持作用,體育經濟學及其所屬的體育社會科學為體育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決策參考,是體育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政府和學校應充分發(fā)揮作用,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第2篇

當前,我國已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時代。在我國社會經濟加速變革的同時,高等教育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成為我國新世紀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顯著特點。高等教育大眾化給高等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數量的擴張,它也對高等學校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產生了沖擊,最根本的是它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法產生了沖擊。

為適應社會變革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20世紀末國家教育部出臺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等重要文件。在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改革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1 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改革的背景

運動訓練作為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它的課程設置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并對運動訓練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2002年,在教育部新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與指導綱要》中提出:理論教材的安排在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的比例要達到10%,并提出課程內容要遵循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原則。為了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運動訓練水平,必須對大學體育的運動訓練課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大學體育運動訓練課程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利于大學體育運動訓練整體質量的提升。

2 高校體育運動訓練課程存在的問題

針對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改革的具體任務,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部門曾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仍然存在著許多弊端。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2.1課程設置雜而不專

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按照不同的性質,課程可分為基礎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公共基礎課一般按照國家教育部和各學校要求開設,運動訓練專業(yè)幾乎沒有自主選擇權。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都是由一些母學科應用于運動訓練實踐領域而形成的應用性體育學科組成,主要包括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兩大類。由于體育學科的分化與整合程度不高,目前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與體育教育專業(yè)沒有根本區(qū)別,很多課程都是相同的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心理學》、《體育統(tǒng)計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等課程大同小異。這就造成了兩個專業(yè)課程體系的雷同。

2.2實踐性課程的專業(yè)特色不鮮明

由于受各院校承辦專業(yè)宗旨的影響和實際情況的限制,大部分院校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專業(yè)實踐形式與體育教育專業(yè)相同或相似,以教育實習為主,集中安排在第七學期,實習地點主要以各級各類學校為主。相對于體教專業(yè)而言,運動訓練專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要求具備更高的運動技術水平、更多的訓練經驗和更強的實踐指導能力,并能勝任除學校體育教學之外的業(yè)余訓練競賽以及健身娛樂訓練指導等。因此,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專業(yè)實踐不僅要突出教育實習,更應加強運動訓練實習,因為后者對豐富學生的訓練經驗、提高運動訓練實踐指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除少數單科體育院校外,絕大部分高校對運動訓練專業(yè)的運動訓練實習似乎關注不夠,導致專業(yè)實踐形式單一、專業(yè)特色不突出。

2.3運動訓練與文化學習處理不當

進入大學后,大學生通常難以改變以往的角色,往往處理不好運動訓練和專業(yè)知識學習間的關系,加上有些同學本身文化課基礎較差,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致使一些人對體育理論課沒有較高的興趣,使得他們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學業(yè),容易造成自卑心理,不利于學生在運動訓練課程教學中水平的提高。

3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改革的路徑

分析高校體育運動訓練課程專業(yè)存在的問題,是提高大學體育運動訓練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改革的以下幾條路徑。

3.1 課程設置與市場接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往通過計劃經濟培養(yǎng)體育人才的模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在大學體育運動訓練課程設置中,要改變以往先考慮培養(yǎng)人才再考慮就業(yè)市場的陳舊模式,課程設置應滿足學生的擇業(yè)需求。

3.2建立較為完善的專業(yè)教育體制

完善的專業(yè)教育體制是運動訓練專業(yè)改革的基本保障。當前我國體育專業(yè)教育體制的自身缺陷成為阻礙運動訓練專業(yè)改革深入發(fā)展的根源之一。這里的專業(yè)教育體制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體育專業(yè)教育體系;二是專業(yè)教育制度。新調整的體育專業(yè)教育體系應在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上劃清界限,規(guī)定每個專業(yè)的本位目標和拓展目標,使各個專業(yè)既具有專門性又具有社會適應性。

對于運動訓練專業(yè)培養(yǎng)優(yōu)秀教練員和專項運動員的本位目標和預期目標,還需重新審視。在實踐領域,部分人將教練員和運動員看作專業(yè)競技系統(tǒng)的主體,并認為運動訓練專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主要為專業(yè)競技系統(tǒng)服務。實際上,教練員和運動員作為體育職業(yè)中區(qū)別于體育教師和學生的一種職業(yè),服務于除專業(yè)競技領域外的各個體育實踐領域,如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中的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等。從這個角度來看,運動訓練專業(yè)的拓展目標可強調人才適應領域的拓展,不同于體育教學、健身指導等在性質上存在根本區(qū)別的體育實踐形式。此外,在專業(yè)教育制度上,運動訓練專業(yè)應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與專業(yè)競技實踐領域的聯系,為學生運動訓練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平臺。

3.3 制定有效的文化課培養(yǎng)計劃

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yè)中,新生入學后要兼顧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的雙重任務。針對目前其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差這一狀況,各高校要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及學校的實際情況,處理好運動訓練與文化課學習的關系,結合學校運動訓練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培養(yǎng)社會運動人才需要,制定出有效的文化課培養(yǎng)計劃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理工類 專業(yè)類高校 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 瓶頸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Bottlenecks Encountered by Polytechnic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 Jiyan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angzhou 510320)

Abstract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almost all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polytechnic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counter the many bottlenecks: without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y not work out a new way with variety features.

Key words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urnalism education bottleneck

進入新世紀,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fā)展迅猛,除原有的新聞傳播專業(yè)大力擴招外,國內一批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院校(以下簡稱理工類高校),一批以政法、財經、師范、農業(yè)、外語、體育、石油、航天航空、交通、郵電專業(yè)教育為主的院校(以下簡稱專業(yè)類高校),也紛紛建立新聞傳播專業(yè),大規(guī)模招生。

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yè)的主要思路,是依托本校學科教學、科研的優(yōu)勢,走出一條體現本校特色、與傳統(tǒng)新聞傳播辦學有所不同的道路,培養(yǎng)出具備某種特別知識結構、適合社會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復合型新聞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辦學的過程中,目前,受自身條件局限,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卻遇到了如下一些瓶頸:

一、教育環(huán)境缺乏人文氛圍的熏陶,學生整體人文素質難以滿足專業(yè)要求

以前,開設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基本上是老牌綜合性大學,其人文社科專業(yè)開設比較齊備,云集了人文社科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大量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在校學生有機會聽到很多高水平的人文講座、選修各種人文課程、參加各種人文氣息濃厚的社團、與人文社科專業(yè)的學生相處。在這種學校里成長,學生受到人文氛圍的熏陶,容易養(yǎng)成新聞傳播從業(yè)人員必備的人文素質。

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受傳統(tǒng)和現實因素的諸多限制,無論在辦校思路、制度安排、學科建設、課程開設、講座邀請、社團設置、活動舉辦等諸多方面,都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考慮和相應的氛圍。以講座和學術會議為例。筆者所在的學校絕大多數講座,是“務實”性質的,它基本上與經、管、法、稅、商、金融等學科有關。請來開講座的,更多的是各級官員、各行業(yè)的行政管理者以及總裁、經理之類的業(yè)界精英;講的內容,很多是對具體政策法規(guī)的解讀、對當前國內外熱點問題的解答,對業(yè)界實操經驗的介紹。

缺乏人文氛圍,若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人文課程份量,或可有所彌補。但遺憾的是一般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yè),為了突出本校特色,在課程設置上不是增加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人文課程的設置。

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不管如何探索特色,不能忽略它人文性質濃厚的學科基礎。一般的理工類、專業(yè)類院校辦新聞傳播專業(yè),既缺少人文氛圍的熏陶,又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人文學科相關課程的設置,學生要在以后的新聞傳播實踐中走得更好更高,恐怕有點難。

二、培養(yǎng)目標貪大求全,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課程學習疲于奔命

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總想發(fā)展自己的特色,在特色的形成過程中,卻往往存在學生學習課程過多過雜、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個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yè)往往秉承這樣一種宗旨,既必須努力保持傳統(tǒng)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學的基本面貌,又想依托本校一些龍頭學科的教研條件,形成培養(yǎng)獨特的學校烙印鮮明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優(yōu)勢。為達成這樣的宗旨,其培養(yǎng)目標難免貪大求全,教學課程難免大包大攬,學生課業(yè)負擔難免過重。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上,也容易出現以下情況之一種甚至多種:一、課程過多;二、學時學分過多;二,許多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淺嘗輒止,學生的課程學習往往蜻蜓點水,難以深入。

請看某法商類高校的新聞學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2007級)。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具備系統(tǒng)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專業(yè)的基礎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guī),能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和宣傳部門從事傳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經濟部門從事宣傳、文秘、管理等工作,也能在黨政機關、出版部門、各類學校、科研機構及其他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宣傳、文秘、管理、編輯出版、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復合、應用型新聞專業(yè)人才?!薄氨緦I(yè)依托法商專業(yè),鼓勵學生拓寬知識領域,跨專業(yè)選修課程、輔修第二專業(yè)、修讀第二學位,成為有法學、經濟學或管理學專長的復合型新聞人才。”為了達到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這所高校在開辦新聞專業(yè)的很長一段時間內(2002級――2004級),竟然把微積分概論等設置為學位基礎課必修課(對02級的學生而言,還有統(tǒng)計學和經濟學概論,且每門課都是54課時3學分)??雌饋恚@是一個對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十分全面,對學生的出路考慮十分周全的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方案。但是,這樣的目標和方案難免給人貪大求全、難以實現、流于形式的感覺。學生要扎扎實實地學好學深新聞傳播專業(yè)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相當困難。

再看某體育類高校新聞專業(yè)的本科課程方案(2007級)??雌饋?,它像是體育新聞專業(yè)新聞學專業(yè)與體育學專業(yè)的簡單疊加。除涵蓋一般新聞學專業(yè)的全部課程外,又增加了數量可觀的體育課程,以及由新聞學與體育學交叉嫁接出來的所謂體育新聞類系列課程。在具體的方案里,體育概論、籃球、體操、體育科研方法等9門體育課程,文學概論、邏輯學等7門人文課程,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等12門新聞傳播課程,全是它的基礎課或主干課,此外,它還要學生學量的公共選修課、方向選修課、實踐課和校本課程(如活動、專題調研等),加上公共必修課程,面面俱到,學生須完成165總學分,57門課(不包括實踐課和校本課程)才能畢業(yè)。此外,要拿到學位,還需滿足 “英語必須達到全國英語四級水平,普通話必須達到二級甲等水平……達到計算機水平測試二級等級的要求”等條件。在一個以體育生為主的院校學習新聞傳播專業(yè),許多學生本身也是體育生,要都達到這樣的要求,難度可想而知。

面對這種現象,廣州體育學院體育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張德勝教授感觸很深:“在教育部三令五申減少學時學分,減輕學生負擔,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積極創(chuàng)新的今天,連北京大學等名校都在努力把授課總時數控制在2400學時以內,總學分控制在160學分以下,而部分學校的體育新聞專業(yè)授課總時數卻高達近3000學時,如此一來,學生每時每刻都在上課,幾乎沒有實踐或娛樂的時間?!睂W生不僅僅是沒有實踐和娛樂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大量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每日忙于應付各門功課,疲于奔命。學生當中甚至出現了“不想做課程學習工具”、“希望能更多享受讀書思考樂趣”等說法。專業(yè)教育,看來也要減負,尤其是一些理工類、專業(yè)類院校培養(yǎng)目標貪大求全的新聞傳播教育。

三、新聞傳播教育專業(yè)資源匱乏,完整的專業(yè)培訓體系難以形成

辦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許多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本科教育職業(yè)技術化的傾向,努力構建一個有特色的專業(yè)培訓體系。為了避免傳統(tǒng)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易產生的學生“坐以論道容易、站起動手困難”的弊端,也為了避免在就業(yè)市場上與綜合性高校的傳統(tǒng)強勢正面對撼,它們想走一條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道路:一方面,努力把學生訓練成為掌握一技之長的專才,偏重于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翻譯、攝影、攝像、傳媒新技術應用等技能、技巧的訓練;另一方面,努力在課程設置、實踐形式、實踐內容上與綜合性大學新聞傳播專業(yè)有所不同。

這本來是一條很好的思路,但是一般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資源的匱乏,卻使它們的專業(yè)培訓體系難以形成,尷尬百出:

首先,師資龐雜多元,專業(yè)培訓力量難以整合。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yè),其師資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來自傳統(tǒng)新聞學院的,來自業(yè)界的,來自鄰近學科的,來自校內所依托的特色專業(yè)的。其中,要整合前三類師資,已有相當難度,因為大家的專業(yè)背景難免有一定差異。要把第四類師資也整合進來,難度更大――你的專業(yè)教育特色要依賴它才能形成,許多基礎課、主干課和選修課都由它的老師來上,但它的專業(yè)背景與你卻相差十萬八千里。長此以往,多好的課程設置和體系設計可能都流于形式。

其次,學科處于邊緣地位,專業(yè)培訓體系建設舉步維艱。理工類、專業(yè)類高校的優(yōu)勢學科和重點學科,當然不是新聞傳播,一般而言,處于這些學校邊緣地位的新聞傳播專業(yè),師生的權益難以得到應有的保障。分配經費,有一套物競天擇的運作體系;計算酬勞,有一套偏重本校優(yōu)勢學科的成熟方案;申報課題,無論校內校外你基本處于弱勢地位。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辦新聞傳播專業(yè),難免這樣一些后果:一、很難吸引本專業(yè)的著名學者、教授;二、難以充分調動專業(yè)教師的積極性;三、難以引進“雙師型”老師(同時具備業(yè)界職稱和教師職稱)――業(yè)界一些想進來的業(yè)務精英,受學歷、職稱、理論、教學水平的限制,往往無緣高校教職;四、相關實驗設施和培訓經費的投入難以得到保障。缺少辦學經費、合格師資和相關設施,又難以充分調動現有老師的積極性,如何建設正常運轉的專業(yè)培訓體系?

再次,缺乏業(yè)界人脈和實體資源,缺少像樣的實訓和實習基地。業(yè)界的人脈和實體資源優(yōu)勢,不是一朝一席可以形成的。一般的理工類和專業(yè)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yè),要擁有廣泛、深厚的業(yè)界人脈和足夠實體資源,還有待長時間努力。

四、人才培養(yǎng)定位強調特色,卻難以擺脫新聞傳播行業(yè)用人慣性的支配

第4篇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為發(fā)展旅游事業(yè)而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調節(jié)和監(jiān)督的活動。旅游管理活動,具有多層次、多結構、多方面的內容,它貫徹于旅行游覽管理事業(yè)的全過程之中,從旅游管理的過程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確立旅游管理目標的活動,建立旅游事業(yè)信息系統(tǒng)的活動,進行旅游事業(yè)開展預測和決策的活動,制定旅行游覽事業(yè)發(fā)展計劃的活動,以及對旅游事業(yè)發(fā)展的監(jiān)督活動,等等。

從旅游管理的內容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旅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旅游物質資源管理活動,旅游財力資源管理活動,旅游科學技術管理活動,等等。

從旅游管理的業(yè)務經營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旅游資源管理活動,旅游設施管理活動,旅游服務管理活動等。旅游資源管理,又可以分為旅游風景名勝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設成就管理活動,旅游設施管理又可以分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鐵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賓館、飯店、餐廳、游樂場所管理活動旅游服務管理,又可以分為旅游客房服務、餐飲服務、導游服務、司機服務、引導購物服務管理活動,等等。

從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用行政辦法管理旅游事業(yè)的活動,用經濟辦法管理旅游事業(yè)的活動,用法律辦法管理旅游事業(yè)的活動,用思想政治辦法管理旅游事業(yè)的活動,用科學技術辦法管理旅游事業(yè)的活動,等等。

二、旅游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為了定居與就業(yè)的人,離開其常住地外出旅行與逗留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旅游資源、旅游者與旅游業(yè)是旅游活動產生與發(fā)展的三個基本組成要素。所以,廣義上的旅游管理學研究對象應包括對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激勵、活動導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組織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業(yè)單位的影響與制約,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保護工作主要也由當地的旅游企事業(yè)單位負責。因此,狹義上的旅游管理學研究對象主要指的是對旅游業(yè)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學的學科性質

旅游管理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學科?或者只不過是管理學底下的一個研究領域?學術界曾為此爭論不休。一門科學,它必須要有明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從實踐、大量的研究成果中總結出來、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科學原理。旅游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盡管與其他科學或學科的研究對象有明顯的不同,但考察國內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們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絕大多數是其他一些科學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管理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獨立、清晰的理論體系架構也尚未建立起來。如果把它定位為管理學或是其屬下某個分支的一個研究領域,又明顯地讓人感到忽視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現代管理科學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事實上,如果人們認真思考一下它的學科原理基本命題,回顧旅游管理研究所走過的漫長歷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學的根基在管理科學中,管理學的理論與基本原理對旅游管理實踐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旅游管理學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學科。

與其他部門、行業(yè)的研究或者說管理對象相比,旅游管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旅游活動的異地性:旅游活動的產生與發(fā)展總與旅游者的外出旅行與逗留分不開;接待同一對象通常必須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業(yè)、旅游從業(yè)人員共同協(xié)作來完成。(二)旅游產品的

文化性:旅游產品表現為直接的或間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費品上、有針對性的旅游服務。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旅游產品它都必須蘊涵著較強的文化性,這是因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他們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滿足。(三)旅游消費的綜合性:旅游者的消費需求通常是綜合性的,雖然他們絕大多數都有比較單一的旅游動機,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娛、購六個方面的消費一般都會有。而且,近年來旅游消費需求還在向其他服務領域內延伸。(四)旅游服務的社會性:旅游服務離不開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供需雙方的溝通與情感、思想交流,不僅有可能影響到彼此原有的意識傾向與價值觀念,而且還可能從中締造出一種新的公共或人際關系。(五)旅游經濟活動的普遍性:在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發(fā)展旅游業(yè),首先是為了創(chuàng)匯、創(chuàng)收。旅游業(yè)在許多國家里已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點產業(yè)甚至支柱產業(yè)。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以就業(yè)人數比例、所創(chuàng)造的利稅等社會經濟指標來衡量,旅游業(yè)已超過汽車、石油和化工等行業(yè),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yè)。(六)旅游資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歷史的,也可以是現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有些在空間上是不可以移動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修復,如名勝古跡;另有一些則是可以移動的,而且是可以不斷地充實與更新的,如體育賽事、文娛節(jié)目表演、節(jié)日喜慶活動等等。 四、旅游管理學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

第5篇

關鍵詞:休閑阻礙;高校大學生;河南大學;聚類分析;卡方檢驗

休閑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人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態(tài)度,是與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領域[1]。休閑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尤其是在大眾休閑日漸普及的狀態(tài)下,休閑活動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休閑時間相對寬松,并能在校園內外積極參與豐富多姿的休閑活動,他們儼然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休閑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開展休閑活動可以讓當代大學生學會正確利用可自由支配時間以獲得自我滿足,并將個人才能發(fā)揮到極致,從而有助于提升他們整體的生活質量。但是,高校大學生在進行休閑活動中經常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致使許多休閑活動不能有效地被開展。因此,若能有效地克服各種休閑阻礙因素從而能夠開展積極健康的休閑生活,這不僅能夠使大學生有效地滿足本我心理,增強自我體魄,發(fā)展超我素質,培養(yǎng)博大人格,而且也可為其未來美好生活和工作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相關研究綜述

早在19世紀,西方學者就開始對休閑學著手研究,至今已達100余年,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專家和學者。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對休閑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短短的近20年時間里,也產生了相當豐厚的休閑理論和實踐成果。

休閑(leisure),是指從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已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2]。休閑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人們緩解壓力、愉悅身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全面發(fā)展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走向自由境界的保障[3]。

休閑阻礙(leisure constraints),亦稱休閑障礙或休閑制約,克勞福德和戈比(1987)認為它是指影響個人知覺不喜歡或無法投入參與休閑活動的原因,并提出了休閑制約模式,而后經過修改形成了完整的休閑制約模式: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人際阻礙(interpersonal)和結構阻礙(structural)[4,5]。杰克遜(1993)和赫爾茨曼(1995)將休閑約束因素總結為六個項目: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社會隔絕(social isolation)、個人原因(personal reasons)、花銷(costs)、時間保證(time commitments)和設施裝備(facilities)[6]。托克爾岑(1999)認為休閑阻礙為個體因素(personal)、社會環(huán)境因素(social environment)和機會因素(chance)三種基本類型[7]。國內學者對休閑阻礙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guī)缀跛械难芯慷际腔诳藙诟5潞透瓯鹊男蓍e制約模式,從而對不同群體的休閑行為的影響或阻礙因素進行相應的研究[8-15],并發(fā)現休閑阻礙因素主要有認知阻礙、人際阻礙、經濟阻礙及社會環(huán)境阻礙等。

國外及我國臺灣學術界對高校大學生這個特定休閑群體的關注比較早,而國內大陸學者對高校大學生的休閑研究相對滯后,始于20與21世紀之交。在較短的10余年內,所取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卻相當豐富,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學生休閑動機[16]、體育休閑[17]、休閑教育[18]等方面,而對高校大學生休閑滿意度、休閑消費行為的研究卻相對匱乏,尤其是對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的研究則更加缺乏。故而,本文以河南大學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以高校大學生的視角為基點,探討高校大學生在開展休閑活動過程中所受到的休閑阻礙。

二.研究問卷設計及數據處理方法

本項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收集原始資料,采用SPSS15.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各項統(tǒng)計分析并得出結論。問卷調查是以河南大學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調查時間為2012年7月1日至8月31日,共向學生發(fā)出問卷300份,收回297份,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實性比較低的樣本之后,最終使用的有效問卷272份,有效回收率為90.7%。

(一)問卷設計

綜合之前相關文獻研究,并結合本次問調查研究的目的,調查問卷共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情況,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學科性質、年級、有無男女朋友、每月生活費用,以及生活費用來源等問項。第二部分為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問項,此部分是基于克勞福德和戈比的休閑制約模式,即內在阻礙、人際阻礙和結構阻礙,并結合之前的文獻研究[4-7,10-15]和本次調查目的共設計了24個問項,采取李克特5點量表(Likert Scale)來測定(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二)樣本說明

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如(表1)所示。通過頻率分析(Frequency Analysis)可以發(fā)現:在性別方面,男生所占的比重比女生略高;在學科性質方面,理工類和文史類學生所占的比重最大,共有174人(63.9%),其次是醫(yī)科類學生,有53人(19.5%),而藝術類與體育類學生所占的比重卻很小,共有45人(16.5%);在年級方面,以三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為主,共有154人(56.6%),但各年級學生人數之間的差距比較?。辉谟袩o男女朋友方面,沒有男女朋友的學生所占的比重較高,有162人(59.6%);在每月生活費用方面,以501~800元為主,有119人(43.8%),其次是801~1000元,有92人(33.8%);在生活費用來源方面,此項是采取多選方式,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發(fā)現,雖然有一部分學生的生活費用來源有多種途徑,但是以家庭支撐作為生活費用來源的學生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有251人(92.3%)??傮w而言,調查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的各項基本特征比較符合我國中部地區(qū)中等城市的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數據處理方法

本研究對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調查所得的數據通過統(tǒng)計學工具SPSS15.0進行研究和分析。首先,使用頻率分析(Frequency Analysis),從而得出調查對象以及各項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的一般特性。其次,通過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對所有的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進行信度檢驗,再通過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方法來提取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法(Varimax Rotation)對提取的公因子進行旋轉,以確定調查項目的共同成分。最后,通過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將高校大學生進行分類,利用列聯分析(Crosstabs Analysis)及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來分析高校大學生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及其差異性。(見表1)

三.實證研究分析

(一)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為了得到高校大學生休閑休閑阻礙因素的概括性表述,合并重復的信息,本文采取的是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首先使用KMO(Kaiser—Mcycr—Olkin Measurement of Sampling Adequacy)統(tǒng)計量和巴特勒球形檢驗(Bartlett’s Test)對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子分析的合適性進行檢驗,其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的KMO=0.765,大于0.7,表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較好;Bartlett’s球形檢驗值為1509.433,在自由度為136的條件下和0.000水平上達到了顯著,表明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的相關矩陣間存在著公因子,適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使用統(tǒng)計工具SPSS15.0對24項休閑阻礙因素進行因子分析。為了確保因子分析的結果,將因子載荷與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描述項舍去,最后共有17項參與因子分析。在進行因子分析時,本文主要采取的是主成分萃取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獲取初始的休閑阻礙因子分析結果,然后使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轉(Varimax Rotation)對提取出來的公因子進行旋轉,從而使得到公因子具有較為滿意的解釋。

最后,按照常用的特征根值(Eign—value)大于1.0的標準,共萃取出5個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公因子,它們分別是“自我阻礙因子”、“場所阻礙因子”、“環(huán)境阻礙因子”、“人際阻礙因子”和“認知阻礙因子”(如表2所示)。

為了增加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研究的顯著性,本文所挑選的各項休閑阻礙因素的因子載荷均是大于0.4。這17項休閑阻礙因素主要集中于5個公因子上,并且每個主成分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0。這5個公因子累計解釋的方差為63.601%,表明這5個公因子能夠代替原有的17項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素描述項的63.601%的信息。此外,為了檢驗休閑阻礙的因子分析的效果,從而對提取的公因子進行內在信度分析,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因子信賴度,即科隆巴赫系數值(Cronbach Alpha)為0.763,大于0.7,而各個問項的信賴度,即科隆巴赫系數值都在0.6以上,這表明問卷設計的信度比較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二)基于休閑阻礙因子的高校大學生聚類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大學生的休閑阻礙結構,對提取出來的5個公因子進行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即使用SPSS15.0所提供的快速聚類(K-means Cluster)對這5個公因子進行檢驗,其結果顯示有五類高校大學生最為顯著(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F值及其顯著性P值說明了5個公因子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各類高校大學生類型的具體特征如下。(見表3)

Ⅰ類:共有59人,這類高校大學生在“人際阻礙”因子上的得分在5類中最高。這說明了他們由于受到了與同伴的休閑偏好存在差異或與同伴的休閑時間無法匹配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會減少對各種休閑活動的參與意愿,從而造成自身在休閑活動開展過程中受到制約,故而此類大學生被歸結為“人際阻礙型”高校大學生。

Ⅱ類:共有77人,這類高校大學生在“環(huán)境阻礙”因子上的得分比其他4類要高。這說明了他們認為交通擁擠和氣候條件惡劣等因素會影響自身外出開展休閑活動的積極性,從而能夠嚴重制約他們對相關休閑活動的參加興趣與參與程度,因此可將此類大學生歸結為“環(huán)境阻礙型”高校大學生。

Ⅲ類:共有44人,這類高校大學生對“場所阻礙”因子的得分為最高。這說明了他們認為休閑場所人潮擁擠、休閑場所提供服務質量差、休閑場所缺乏安全性或與休閑場所的費用高等因素會給他們的休閑活動帶來不良效應,故而他們會減少在這些休閑場所中開展休閑活動的意愿。顯然,他們也就被歸結為“場所阻礙型”高校大學生。

Ⅳ類:共有55人,這類高校大學生在“認知阻礙”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其他類別。這說明了他們出于自身內在性格原因,如較為內向、孤僻、文靜的學生會對諸多的休閑活動缺少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造成休閑意愿低下,從而使自身在休閑活動中受到休閑認知與休閑意識的制約,所以將此類大學生歸結為“認知阻礙型”高校大學生。

Ⅴ類:共有37人,這類高校大學生在“自我阻礙”因子上的得分是最高項。這說明了他們出于自身某些非性格因素的限制,如學習壓力大,因學習而缺少時間等,從而非自愿卻自覺地減少對各類的休閑項目和休閑活動的參與程度,因而可將他們歸結為“自我阻礙型”高校大學生。

(三)高校類型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的差異性分析

通過列聯分析(Crosstabs Analysis)和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對五種高校大學生類型的人口統(tǒng)計學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其結果(表4)顯示:Ⅰ類為“人際阻礙型”的高校大學生,以女生、文史類與理工類、一年級與三年級、沒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費在801~1000元之間的學生為主;Ⅱ類為“環(huán)境阻礙型”的高校大學生,以男生、理工類、三年級、沒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費在501~800元之間的學生為主;Ⅲ類和Ⅳ類分別為“場所阻礙型”和“認知阻礙型”的高校大學生,但均以男生、文史類、二年級、沒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費在501~800元之間的學生為主;Ⅴ類為“自我阻礙型”的高校大學生,以男生、理工類、一年級與四年級、沒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費在501~800元之間的學生為主。

五類大學生只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性達到了顯著水平,顯著差異性表現為:在Ⅰ類高校大學生中,女生所占的比重大大超過了男生,這表明女生在“人際阻礙”上所受到的休閑制約要高于男生。在Ⅱ類、Ⅲ類、Ⅳ類和Ⅴ類高校大學生中,男生所占的比重則大于女生,尤其是Ⅲ類男生所占的比率遠遠高于女生,這表明了高校大學生在休閑活動開展過程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歡參加尋新、求異、冒險、刺激的休閑活動,而此類休閑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則更加容易受到“環(huán)境阻礙”、“場所阻礙”、“認知阻礙”與“自我阻礙”等因素的制約,故而男生在這幾個方面所受到的休閑阻礙要高于女生。

在學科性質、有無男女朋友、每月生活費用方面上的差異性雖然未達到顯著水平,但他們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也較為明顯。具體而言,在學科性質方面,Ⅱ類高校大學生中的理工類學生所占的比重(42.9%)接近一半水平;Ⅳ類、Ⅴ類高校大學生中的文史類、理工類和醫(yī)學類學生所占的比重相當,但都遠遠超過藝術類和體育類學生;Ⅰ類、Ⅲ類高校大學生在各學科性質上所表現得差異性較小。在有無男女朋友方面,Ⅰ類、Ⅱ類高校大學生中沒有男女朋友的學生所占的比重比擁有男女朋友學生要高出25個百分點左右,而Ⅲ類、Ⅳ類、Ⅴ類高校大學生在有無男女朋友的比率上比較接近。在每月生活費用方面,對于所有的五類高校大學生的每月生活費用而言,在501~800元和801~1000元區(qū)間內的學生所占比重要大大超過在其他區(qū)間內的學生,尤其是在Ⅳ類、Ⅴ類高校大學生中的表現更為突出。

這五類高校大學生在年級方面所表現出的差異性則不明顯。(見表4)

四.結論及建議

現如今,休閑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所追求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態(tài)度、工作能力、個人素養(yǎng)和生活習性的重要標志。本文以河南大學在校本科生為例,以高校大學生休閑視角為基點,針對高校大學生的休閑阻礙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

(一)結論

首先,對高校大學生的休閑阻礙因素進行了概括與合并,通過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共萃取出大學生休閑阻礙的5個公因子,它們分別是“自我阻礙因子”、“場所阻礙因子”、“環(huán)境阻礙因子”、“人際阻礙因子”和“認知阻礙因子”。其次,通過快速聚類分析法(K-means Cluster)將高校大學生分為五種類別,分別是“人際阻礙型”(Ⅰ類)、“環(huán)境阻礙型”(Ⅱ類)、“場所阻礙型”(Ⅲ類)、“認知阻礙型”(Ⅳ類)和“自我阻礙型”(Ⅴ類)高校大學生。最后,使用卡方分析(Chi-Square Test)來檢驗這五類高校大學生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其結果顯示:五類高校大學生只有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性達到了顯著水平;雖然在學科性質、有無男女朋友、每月生活費用方面上的差異性未達到顯著水平,但他們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也較為明顯;而在年級方面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本文也對高校大學生在休閑活動中的經濟阻礙因素進行了調查,如“個人的經濟壓力大”、“因勤工儉學而缺少時間”、“休閑場所的費用高”等3項經濟阻礙因素的均值分別為3.22、2.72和3.53,這表明了高校大學生在開展休閑活動時也受到了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制約。然而,高校大學生休閑的經濟阻礙因素與其他阻礙因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交叉性,因此,研究分析結果將經濟阻礙因素項與其他阻礙因素項結合而形成“場所阻礙”等因子,這是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與其他類人群休閑阻礙的差別。

(二)建議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高校大學生的休閑活動與休閑方式也隨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并朝著更加深度化、體驗化與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高校大學生在其休閑活動過程中也常常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而不同類別的高校大學生在其休閑過程中所遭受的休閑阻礙因子也是不盡相同的。因而,根據聚類分析和卡方檢驗的結果,對不同休閑阻礙型高校大學生類別在休閑過程中所受到的休閑制約因素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緩解或消除措施。

對于“人際阻礙型”(Ⅰ類)高校大學生而言,大學生受同齡群體的休閑取向影響較深,這種阻礙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19]。故而,在進行一項休閑計劃時,大學生之間應提前在休閑偏好與閑暇時間等問題上進行協(xié)商,盡可能達到一致的最佳效果。若無法達到匹配時,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改變休閑偏好或調整閑暇時間來降低休閑障礙的制約力,也可以采取獨立性較強的單獨式休閑活動來規(guī)避“人際阻礙”的影響。

對于“環(huán)境阻礙型”(Ⅱ類)高校大學生而言,學生自身要盡可能地選擇在近距離范圍內可開展的休閑活動,從而降低較差的交通可進入性對大學生休閑活動的制約;在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的情形下,大學生可以開展相應的室內休閑活動來替代室外休閑活動。這都有利于高校大學生消除“環(huán)境阻礙”對休閑活動的制約。對于“場所阻礙型”(Ⅲ類)高校大學生而言,首先,校內外應當增加能夠讓大學生開展休閑活動的場所,以減少在現有休閑場內所出現的人潮擁擠現象,提高休閑質量;其次,休閑場所應改善硬件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從而增強大學生在此休閑的滿意度;最為關鍵的是,休閑場所的安全性能一定要達到國家安全標準,從而消除大學生對休閑場所安全隱患等問題的憂慮。這些舉措都將有利于促進高校大學生在休閑場所內開展休閑活動的參與意愿。

對于“認知阻礙型”(Ⅳ類)高校大學生而言,學生自身要具備正確的休閑意識與理念,知曉健康有益的休閑活動能夠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與恢復,從而使休閑與個人的發(fā)展有機地結合起來[20]。因此,大學生要培養(yǎng)對不同休閑活動的興趣點,提高自身參加休閑活動的意愿;而校內外的休閑場所也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來刺激大學生的休閑興趣和提升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對于“自我阻礙型”(Ⅴ類)高校大學生而言,首先,學生自身要意識到開展休閑活動對學習是具有積極作用的:休閑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學習的方式,學生在休閑活動中可以學到相應的知識;而參加休閑活動也可以舒緩學習壓力,讓自己在精神較佳的狀況下再投入學習中,做到張弛結合,達到事半功倍。此外,大學生要學會管理時間,根據自身情況而將學習時間與休閑時間進行合理地安排,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阻礙”對其休閑活動的制約。

總而言之,這不僅要求高校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休閑意識,而且要求學校加強對大學生休閑活動進行適時的教育與合理的引導,既能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休閑理念和養(yǎng)成合理的休閑習慣,也使他們能夠正確辨別自我在休閑活動進行過程中所受到的主要休閑阻礙因子的類別,從而盡最大可能地消除休閑阻礙所帶來的不良效應與后果。如此一來,這將有利于高校大學生開展多樣化、深度化、體驗化和個性化的休閑方式,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自身素質,陶冶自我情操,升華精神境界,最終成為高素養(yǎng)、高能力和對社會事業(yè)具有貢獻精神的優(yōu)秀大學生。

(三)不足之處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調查對象是僅以河南大學在校本科生為抽樣范圍,并未對其他高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也只對高校大學生休閑阻礙這單一變量進行了定量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擴大抽樣調查的范圍,并且結合高校大學生休閑的其他課題來進行綜合的調查與全面的分析,從而擴大理論應用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惠娣. 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10):66

[2]. 杰弗瑞·戈比著,康箏譯. 你生命中的休閑[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14

[3]. 王燕曉,宋德彥. 大學生休閑狀況調查與研究教育思考——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例[J]. 中國地質教育,2010,(3): 115-119

[4]. Crawford,D.W,Godbey,G. C.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J]. Leisure Science,1987,(9):119-127

[5]. Crawford,D.W,Jackson,L.E,Godbey,G.C.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 Leisure Science,1991,13(4):309-320

[6]. Hultsman,W. Recognizing Patter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xtension of Dimensionality [J]. Leisure Research,1995,27(3):225

[7]. 克里斯·布爾,杰恩·胡思,邁克·韋德著,田里,董建新等譯. 休閑研究引論[M]. 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3:65-66

[8]. 王家駿. 旅游決策行為研究: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J]. 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4,3:41-45

[9]. 劉志寧,柴彥威. 深圳市民周末休閑活動的空間結構[J]. 經濟地理,2001,21(4):504-508

[10]. 王瑋,黃震方. 休閑制約研究綜述[J]. 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6,17(3):370-374

[11]. 蓋瑞·奇克,董二為. 中國六城市休閑制約因素研究:以民族志學的方法[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9(1):31-42

[12]. 陳楠. 中韓都市女性休閑阻礙因素比較研究:以北京市與首爾市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yè),2010,(21):134-136

[13]. 陳楠,喬光輝. 基于休閑阻礙因素的都市職業(yè)女性生活滿意度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 蘭州學刊,2010,(5):103-106

[14]. 鄭寧. 大學生休閑態(tài)度與休閑阻礙的關系研究[J]. 青年探索,2008,(04):74-77

[15]. 譚家倫,唐惠珠,宋金平. 高風險家庭之青少年休閑阻礙研究:以臺灣花蓮縣秀林國中慈輝班學生為例[J]. 人文地理,2010,(6): 110-113

[16]. 王斌,王照麗. 大連市民休閑動機與行為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7):35-39

[17]. 李勝芳. 大學生休閑生活與高校休閑教育[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7):91-93

[18]. 陳瑞寧,陳兵. 長沙市河西大學城大學生休閑體育現狀研究[J]. 湖南科技人文學院學報,2010,(3):98-100

[19]. 寧曉菊. 大學生休閑生活調查研究——以南華工商學院為例[J].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04):76-80

第6篇

[關鍵詞]民族教育學 學科建設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6-0007-03

[作者簡介]賈月明,瓊州學院教科院講師;陳宇明,瓊州學院教務處處長、教授(海南三亞572000)

一、民族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1.民族教育的概念

關于民族教育概念的探討和爭議至今仍在持續(xù),筆者截取中國知網近20年的研究成果予以整理。蔡寶來于1993年提出:“廣義的民族教育,指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對民族成員進行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狹義的民族教育,指在民族地區(qū)對民族學生進行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蓖蹊F志在1996年指出:“少數民族教育簡稱民族教育,指在多民族國家里實施的,以人口居于少數的民族成員為專門或主要培養(yǎng)對象,在教育內容、方式等方面帶有民族特征的教育。”滕星在1998年指出:“廣義的民族教育是對作為有著共同文化的民族進行的文化傳承和培養(yǎng)該民族的成員,一方面適應現代主流社會,以求得個人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一方面繼承和發(fā)展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民族教育稱少數民族教育,是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人口居少數的民族的成員實施的復合民族教育?!彼?001年與哈經雄合著的《民族教育學通論》中指出:“民族教育重點是以少數民族地區(qū)和民族散雜居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成員為對象,所實施的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級各類教育?!贝撕螅P于民族教育概念的研究一度中斷,僅有金志遠發(fā)表文章對民族教育進行了定義辨析及判斷標準的研究。直到2011年,有學者提出:“我國的民族教育是在少數民族中實施的以民族文化傳承為主要內容的跨文化教育?!币陨蠈γ褡褰逃拍畹慕缍ǎ饕菑拿褡褰逃呐囵B(yǎng)對象、特征及功能等方面進行闡述的。筆者認為,在學科建設中,民族教育的概念只應側重于教育對象及特征的界定,且應特指少數民族教育,因此應將其界定為:在多民族國家里,以人口居于少數的民族成員或居住在少數民族區(qū)域的人為教育對象,在教育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地影響其民族成員身心發(fā)展,且?guī)в忻褡逄卣鳎ㄈ缑褡逡庾R、民族語言、民族區(qū)域)的活動。

2.民族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學科歸屬

民族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邏輯起點,是民族教育學科建設必須首先弄清的問題。蔡寶來認為:“民族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以民族教育事實為基礎的民族教育中的一般問題?!蓖蹊b認為:“民族教育學是專門研究民族社會教育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是人們對民族教育現象認識的概括和總結。”陳?巴特爾的最新研究認為:“民族教育的研究對象是少數民族教育存在……,可把民族教育研究分為民族教育活動研究、民族教育觀念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之研究?!惫P者認為,這些提法要么不夠全面,要么哲學意味較濃,用作學科建設用語顯得難以理解。綜合考究之下,傾向于認為民族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少數民族教育現象、是一切培養(yǎng)民族教育受教育者活動的外在表現和表面特征;民族教育學則是研究少數民族教育現象,揭示少數民族教育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判定民族教育學科性質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標準是其研究對象。從內容上看,民族教育現象亦即民族教育活動,它既是一種社會活動,也是一種認識活動,受社會因素的制約,又以人的心理為獨特的研究對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烙??;從結構上看,民族教育現象劃分為宏觀民族教育現象和微觀民族教育現象,研究民族教育事業(yè)(宏觀民族教育現象)的宏觀民族教育學的學科屬性為社會科學,研究民族教育活動(微觀民族教育現象)的微觀民族教育學的學科屬性為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據此,民族教育學應歸屬為人文社會科學。

二、民族教育學的研究領域

關于民族教育學的研究領域,王鑒綜述了1990年以來國內的研究成果,它包括部門民族教育研究領域:民族幼兒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交叉邊緣學科:民族教育政治學、民族教育經濟學、民族教育心理學、民族教育社會學等;分支領域:民族教育基本理論、民族雙語教學理論、民族多元文化課程理論、民族教育事業(yè)管理理論等。哈經雄、騰星傾向于認為民族教育學還應包括移民教育、跨文化教育比較研究等領域。陳?巴特爾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根據我國教育學元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其成果提出,“民族教育學從整體性觀念性存在分為民族教育概論、民族教育原理和民族教育哲學三個類別;部分類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他對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了詳細劃分,并進一步指出“最高層級上的民族教育反思性存在主要包括民族教育研究論、民族教育學和民族教育學科發(fā)展史三個部分”。而王鑒、哈經雄等人對民族教育學的劃分顯得有些籠統(tǒng),且不能完全周延民族教育的研究領域,陳?巴特爾的劃分則比較細致,但略顯凌亂。筆者在總結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參照石佩臣教授對教育學科的分類對民族教育學進行劃分。民族教育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亦是一門應用科學,沒有理論的支撐,它便不能稱為科學;若不用來指導實踐,它便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顯然,民族教育學可劃分為理論學科、應用學科兩大類,因其發(fā)展還需進行元研究及技術支持,故民族教育技術學科必不可少。具體來說,理論學科包含通論和各論兩大類。通論指民族教育基礎理論。各論分為分類學科和交叉學科。分類學科如民族學前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特殊教育、民族比較教育、民族家庭教育、民族農村教育、民族職業(yè)技術教育、民族社區(qū)教育、外國民族教育、世界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學科發(fā)展史、民族師范教育等;交叉學科如民族教育哲學、民族教育社會學、民族教育政治學、民族教育經濟學、民族教育人類學、民族教育倫理學、民族教育法學、民族教育統(tǒng)計學、民族教育測量學、民族教育衛(wèi)生學、民族教育科學學、民族教育未來學、民族教育生態(tài)學、民族教育文化學、民族教育心理學、民族教育工程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與宗教等。應用學科具體包括民族教學論(如民族學校課程論、民族雙語教學論、民族多元文化教學論、民族教育教學論、民族學校課外活動論等)、民族學校德育論、民族學校智育論、民族學校體育論、民族學校美育論、民族學校技術教育論、民族教育管理論(如民族學校管理論、民族學校行政學)等幾個部分。民族教育技術學科具體包括民族教育研究法、民族教育各科教學法、民族教育元研究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這樣,繁雜的民族教育領域便井然有序了。

三、民族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民族教育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這決定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它進行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應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方法,除了運用一般科學所用的調查法、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外,還需形成其獨特的研究方式,而這些方式絕不能忽視民族教育科學的顯著特點,即客觀與主觀、事實與價值、描述與規(guī)范的融合等,絕不能忽視鮮活的民族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活動中的個人。

1.民族志田野研究

民族志研究法主要包括確定民族志的研究對象、民族志中的‘參與觀察’與民族志報告的撰寫(敘述結構、敘述方法、敘述者角色定位)三個環(huán)節(jié)。田野調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非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學研究方式”,包括調查課題的選擇、調查方案和調查提綱的擬定、調查前的準備工作、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田野調查是所有民族志研究設計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有助于銜接好理論與實踐,指導民族教育學者。在這里,田野具有民族生活區(qū)域這一特定的時空邊界,有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特定的立場蘊意。因此,田野調查不只是具體的研究方法,也是實踐和行為。整體性分析租比較分析是對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理解和解釋的方式,是構建民族志的重要手段。民族志田野調查強調整體性和參與研究,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的直觀性、可靠性。民族教育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思路。然而,民族志田野研究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不能解決諸如民族教育的本質、民族教育的規(guī)律、民族教育屬性、民族教育功能等問題。此外,田野研究因強調個案研究,過度關注微觀層面的教育問題而導致結論難以推廣;存在忽視文獻,缺乏邏輯、效度和信度等問題,在本質上屬于實證研究,經過概率邏輯和數理統(tǒng)計的結論與樣本的選擇有關,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民族教育研究只采用一種研究方式是遠遠不夠的,通常需同時交叉運用幾種方式進行研究,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更具普適性和說服力。

(二)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類型敘事素材的分析研究”。這種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設計,重在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直觀再現揭示教育現象的“質”并對教育行為進行“意義解釋”,主要包括發(fā)現一個值得探究的教育現象、有目的地選取一個或幾個研究參與者、從所選取的研究參與者身上搜集故事、按一定邏輯順序重新敘說其故事、撰寫教育敘事研究報告、檢驗研究報告的效度等幾個程序。此研究方式與民族志研究的重要不同在于它關注人的個體性經歷,關注個體的內在世界與價值理性,注重體驗、凸顯意義,關注微觀分析,并反思教育價值,是一種質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既需從宏觀上分析民族教育現象,亦需從微觀上考察民族教育活動,因此,教育敘事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然而,教育敘事研究亦有不足之處,如缺乏科學的思維和論證嚴密的理性分析,強調個案研究,難以推廣;敘事素材的可靠性會因研究參與者的自我保護和防御而降低,研究者在重新敘說素材時也會帶有主觀色彩,其帶有的個人判斷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質疑。因此,運用此研究方式時需注意鑒別材料的可靠性,全面、準確地引用研究參與者的話語,加強教育敘事自身方法的建設和學術規(guī)范的訓練。當然,對教育敘事研究不能以自然科學定量研究的標準來衡量。

(三)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是辨別事物之間相似性與差異性的方法,它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種基本方法。我國學者將比較研究分為同類比較與異類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等幾類。加里多提出了一套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階段理論:“確立問題與提出前期假設;限定研究,包括限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描述研究(分析階段);提出比較性假設;比較研究(綜合階段);跨學科比較研究;撰寫比較研究報告?!逼渲械姆治鲭A段是關鍵。民族教育研究因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我們對它進行的分析研究既可采用定量分析,也可進行定性分析。前者一般包括問卷調查、經驗測量、統(tǒng)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后者一般包括邏輯推理、歷史比較、文獻分析、經驗描述等。比較研究法融合了民族志田野調查、敘事研究的優(yōu)勢,它們互為補充,通過長期深入的現場觀察、材料敘述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通過比較分析、綜合研究可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我們可在民族教育學科交叉領域及民族教育史、民族教學論等領域運用比較研究法對民族教育進行定性和定量比較研究。使用比較研究法,在方法上需堅持本質的比較,通過大量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內在關系;在材料選擇上,需盡力做到客觀、全面、準確、真實、高質,使比較材料之間有可比性;在過程上,需盡量依程序進行,才能保持結論的科學性。

第7篇

關鍵詞:建設發(fā)展;社會市場;健身指導;休閑保?。豢祻捅=?/p>

一、專業(yè)基本情況

(一)歷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由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原專業(yè)目錄“體育類”中的“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yè)”和“體育生物科學專業(yè)”依照科學、規(guī)范、拓寬的原則,調整合并為一個專業(y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2004年12月,國務院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yè)目錄(試行)》中使用體育保健專業(yè)這個名稱,專業(yè)代碼為:660304;并在隨后頒布的《本??茖I(yè)對應表》中規(guī)定體育保健專科專業(yè)對應本科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

(二)培養(yǎng)目標與要求

體育保健專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能為全民健身運動、專業(yè)(職業(yè))運動的個人、單位包括各種運動隊、運動俱樂部和運動訓練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導和衛(wèi)生服務以及為家庭、社區(qū)以及各種保健、康復行業(yè)機構(部門、企業(yè))從事醫(yī)療、保健及相關服務工作的專業(yè)技術人才。

要求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并忠誠于民族和祖國,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繼承民族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先輩進取精神;在德、智、美、體、勞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培養(yǎng)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較強的、綜合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自發(fā)地、自覺地服務于民族,服務于祖國,服務于社會。

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運動人體科學(包括體育生物科學與體育保健康復學等)的完整體系、民間傳統(tǒng)醫(yī)學(中醫(yī)學)和現代醫(yī)學的基礎知識以及體育運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這大眾體育觀念的基礎上,能運用保健理論指導體育健身,運用保健方法服務于體育健身,能把體育運動作為有效簡便的方法運用于保健和康復。熟悉保健的廣泛領域,能綜合醫(yī)藥衛(wèi)生、體育運動等多學科知識應用于體育事業(yè)、保健事業(yè)。

二、專業(yè)建設發(fā)展與社會市場需求的情況

(一)社會市場對體育保健專業(yè)人才的需求現狀

國家在“十二五”規(guī)劃中,強調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要以人們更高的生活質量為基礎,同時,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條例》的實施,使大眾健身和保健康復市場中的專業(yè)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漲,并逐步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國家社會安定,文化教育發(fā)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消費結構優(yōu)化,體力活動減少,多種慢性病和亞健康體質越來越困擾著人們,健康教育和促進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社會進步與經濟發(fā)展,人們迫切需要體育保健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服務和指導,進行科學健身與合理康復來提高健康水平。

競技體育中,現代運動訓練的特點是運動負荷越來越大,運動技術難度增大,運動疲勞和運動損傷已成為影響優(yōu)秀運動員提高成績的制約因素。因此,運動康復和運動營養(yǎng)在科學訓練中越來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奧運會以來,我國各省市體育局相繼建立或籌建體育醫(yī)院(運動康復中心),專業(yè)運動隊急需高水平的體育保健和運動康復專門人才,為運動員進行傷病康復和體能恢復,以保障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和身體健康。

按照衛(wèi)生部的有關標準,康復治療師人數應為康復醫(yī)師人數的兩倍。有關部門統(tǒng)計,現今我國康復治療師人數不足萬人,今后十年內相關人才缺口在幾十萬以上。目前,國內從事體育保健、養(yǎng)生康復、膳食營養(yǎng)指導等相關的職業(yè)者少之又少,競技體育部門從事訓練恢復的專業(yè)人才也十分缺乏,對于整個行業(yè)和市場而言,體育保健相關人才在就業(yè)市場上供不應求[1]。

(二)體育保健專業(yè)的開設情況

原國家體育總局直屬的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6所體育高等學府和部分地方體育院校,設立體育康復保健專業(yè)(現為人體運動科學專業(yè))都有10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yè)目錄(試行)》的頒布而規(guī)范了體育保健專業(yè)的名稱后,各地體育院校、高職高專的體育系,甚至有些醫(yī)學院校都紛紛開設了這一專業(yè)。但筆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壩師專開設有以“體育保健”為名稱的專業(yè),本科學校開設的是“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而其它高職高專均沒有這一專業(yè),個別學校的社會體育專業(yè)有“體育保健、康復”這一培養(yǎng)方向。可見,社會市場對體育保健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時,而專業(yè)的開設與發(fā)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臨問題與解決方法的探討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1.社會認可度不高

受民眾對該專業(yè)的認識不足以及就業(yè)體制僵化的限制,體育保健專業(yè)畢業(yè)生招生就業(yè)渠道不夠通暢。在體育院、系開設體育保健專業(yè),其可行性是經過充分論證的。高等院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層次的,大量培養(yǎng)體育保健專業(yè)的人才不但是醫(yī)學院校的義務,也是體育院、系的責任,在體育院系開設體育保健專業(yè)會更具有專業(yè)特色。但自體育保健專業(yè)建立后,多數民眾對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專業(yè)的存在。在相當一些人的潛意識中,雖然知道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但一談及保健康復,都認為是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的事,培養(yǎng)該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也應該是醫(yī)學院校的責任,體育院系設置體育保健專業(yè)似乎不合常理。這些錯誤觀念無疑會對體育保健專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提高民眾對本專業(yè)的認識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2]。而高職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歡盯住“保健”這個詞,將其理解為“醫(yī)療保健” 并作為依據而把體育保健專業(yè)按醫(yī)學專業(yè)模式培養(yǎng),這樣又無法得到社會市場的認同,使專業(yè)建設面臨學生就業(yè)困境。

2.專業(yè)畢業(yè)生沒有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的資格認證

雖然現在許多部門和單位十分缺乏體育保健專業(yè)的專門人才,但真正具有這方面專長的人才卻難以被錄用。國家衛(wèi)生部根本就不允許非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取得如醫(yī)師資格證、康復治療師資格證等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的認證。所以,由于沒有準入通行證的限制,該專業(yè)畢業(yè)生較難進入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即使能夠進入,也不能獲得處方權;所以只能在醫(yī)師、康復治療師的監(jiān)督、指導下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輔的康復理療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這給他們的印象是:一輩子都當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可讓工作者持續(xù)發(fā)展的職稱制度保障,時間稍長便使人產生厭倦并對前途出現迷茫情緒,于是造成了體育保健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就業(yè)后從事康復保健工作卻很快就轉行的現象[3]。相當數量的醫(yī)療單位為了升級的需要而設立康復科室,卻受重視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編制原因而成為單位的“政協(xié)”,鮮有接收具備專業(yè)知識的康復專業(yè)畢業(yè)生,更何況是非醫(yī)學性質的體育保健專業(yè)畢業(yè)生。[4]

(二)對策探討

1.明確專業(yè)目標定位,構建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體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衛(wèi)健康”之意,在醫(yī)學中屬于預防醫(yī)學的范疇,而本身卻包羅萬象,環(huán)境、醫(yī)藥、營養(yǎng)、體育運動等等都與保健密切相關[5]。體育保健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向包括康復保健、休閑保健與健身指導這三大方向。而這其中康復保?。ɑ蚍Q康復理療)方向不應作為專業(yè)發(fā)展的分支,除非這個專業(yè)在醫(yī)學院校中開設并被衛(wèi)生部門認可為醫(yī)學專業(yè),否則會讓畢業(yè)生置于“無證上崗、非法行醫(yī)”的尷尬與無奈中。社會市場對休閑保健與健身指導人才有極大需求量,沒有必要讓學生去擠醫(yī)療工作的路子,何況這不是體育保健專業(yè)學生強項。而且,休閑保?。ê禈贩眨┡c健身指導工作給員工提供了更多的個人業(yè)務水平提高、職位上升的空間,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作為普通高等院校專業(yè),會有一套比較成熟而完整的培養(yǎng)模式,其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定位相對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yǎng)體系,而且有著可資比較的中外培養(yǎng)體系框架。但作為高職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種形式、類型。因此,體育保健專業(yè)必須要有自身特色的培養(yǎng)體系,不能做成本科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的壓縮餅干,或是僅僅將原有的學科課程簡單重組。如果因學生“專升本”或籌劃本專業(yè)“升本”的需要而套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體系,拚棄了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宗旨,把體育保健專業(yè)當成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的“預科”或“簡版”來辦學,勢必對學生就業(yè)帶來極大負面影響[5]。

2.優(yōu)化專業(yè)課程組合,人才培養(yǎng)切合社會市場的需要

阿壩師專體育保健專業(yè)課程大體上可分類為體育健身類、體育生物科學類(與基礎醫(yī)學科目整合)、醫(yī)學類(含傳統(tǒng)醫(yī)學)、體育保健與康復綜合類以及體育保健相關應用類(如體育營銷、醫(yī)藥營銷、體育管理、醫(yī)療保險等),這五大類課程構成了專業(yè)知識體系的框架,涵蓋了專業(yè)培養(yǎng)的主要方面。優(yōu)化課程組合,特別強調增加體育健身類與體育保健應用類選修課程的數量,讓學生根據需要選擇與自己人生規(guī)劃更為相符的課程。如,體育健身類應開設與社會健身密切相關的《休閑體育學》、《太極運動》、《武術基礎》、《健身操》、《健美運動》、《體育舞蹈》、《戶外運動》、《網球運動》、《高爾夫球運動》和《輪滑運動》等課程;而與體育保健專業(yè)學生就業(yè)相關的應用類課程如《衛(wèi)生經濟學》、《體育經濟學》、《醫(y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醫(yī)藥商品與市場營銷學》、《體育營銷學》、《醫(yī)藥市場調查與衛(wèi)生統(tǒng)計學》、《醫(yī)藥營銷策劃》、《醫(yī)藥廣告學》、《商貿與物流》、《衛(wèi)生管理學》、《體育管理學》《職業(yè)衛(wèi)生學》、《兒童少年衛(wèi)生學》、《老年衛(wèi)生與護理》和《公共關系與社交禮儀》等也應開設為選修課。體育生物科學類(即運動人體科學基礎類)課程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營養(yǎng)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等學科,也可以根據需要把基礎醫(yī)學中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臨床營養(yǎng)學基礎》和《醫(yī)用物理學》等整合到上述的體育生物科學類課程中,減少課程科目數量,避免教學內容重復,實現資源共享[5]。

3.加強職業(yè)資格的培訓,以崗位要求為標準

加強職業(yè)資格的培訓,其指導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崗位能力為本位開發(fā)課程體系,使構建的課程體系所實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業(yè)的崗位標準,接近用人單位的標準[5]。我們學校把體育保健綜合應用類主要分以下幾個小模塊:康復保健類、休閑保健類、營養(yǎng)健康類以及運動人體科學應用類??祻捅=☆惖恼n程主要有《推拿學》、《反射療法學》、《中醫(yī)筋傷與康復療法學》、《運動創(chuàng)傷學》和《全科醫(yī)學》等;休閑保健類的課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學》、《美容彩妝與美體護理》、《休閑保健學概論》和《康樂服務與經營管理學》等;營養(yǎng)健康類的課程主要有《營養(yǎng)學》、《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學》、《中醫(yī)養(yǎng)生學》和《預防醫(yī)學》等;運動人體科學應用類的課程主要有《體育測量與評價》、《運動訓練與競賽的生物學監(jiān)控》、《生理機能評定》、《健美運動基本原理》、《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學》和《康復體育與運動處方》等。這些課程特別加強了與國家職業(yè)資格認證制度相結合,為學生獲取社會體育指導員、保健推拿師、足部按摩師、反射療法師、保健刮痧師、營養(yǎng)師、健康管理師、芳香保健師和康樂服務師等相關職業(yè)技能資格提供了保障。以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為主導,構建基礎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體現技能和理論緊密結合,著眼于職業(yè)崗位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

社會體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學健身的專業(yè)人才,體育保健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是廣闊的,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在專業(yè)發(fā)展中出現問題的解決辦法。體育保健專業(yè)的學生的就業(yè)是不應僅局限于某些事業(yè)單位和升本,他應有自身更廣泛的發(fā)展空間,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點,應擯棄傳統(tǒng)的就業(yè)觀念,要做到哪里能發(fā)揮個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單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阿壩師專校級青年課題(ASC09-09)

參考文獻:

[1] 黃昀,李杰,蔣寅.關于體育高專體育保健專業(yè)教材特色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1,694(18).

[2] 王乃茹,黃輝.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保健專業(yè)課程設置及就業(yè)前景的調查分析[J].現代企業(yè)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榮周,王琪林.成都休閑保健服務行業(yè)的市場分析[J].商.2012,(16):169.

第8篇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教育實踐課程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1-0049-05

一、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主要困境

上世紀80年代初,“教師知識”已經成為教師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議題。多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在不同理論的觀照下,提出了不同類型的教師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班級管理知識、教育倫理與法規(guī)知識、學生與學習的知識、普通文化知識、教育環(huán)境知識、實踐性知識等。這些知識廣泛分布于我國小學教育專業(yè)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包含學科專業(yè)課程和教育專業(yè)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中。通識教育課程涉及廣泛的普通文化知識,包括人文、社會、自然等多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學科專業(yè)課程包括某門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如語文或數學專業(yè)知識。教育專業(yè)課程包含的知識也很豐富,與教育教學、課程、學生與學習、班級管理等有關的理論知識都包含其中。教育實踐課程主要包括了實踐性知識和教育環(huán)境知識等??梢姡斍拔覈W教育專業(yè)的課程結構基本反映了當前有關教師知識的研究廣度。同時,各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結構與學分比例的差異,也反映出人們對教師知識的理解各不相同。喬勇曾統(tǒng)計過上海師大、南京師大和杭州師大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結構與學分比例(見下表),發(fā)現三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yè)課程和學科專業(yè)課程的比例差異懸殊。上海師大偏重學科專業(yè)課程,南京師大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例過重,杭州師大的三類課程比例則相對均衡,這反映了各師范院校對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專業(yè)知識和學科專業(yè)知識對師范生的專業(yè)涵養(yǎng)作用認識不一致。另外,三所師大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實踐課程比例都較小,說明人們對教育實踐知識在教師知識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還不夠深刻。三所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呈現的問題反映出人們對于教師知識理解上的差異與偏誤。如果更深入地調查與分析小學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我們則會發(fā)現更多的實踐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識教育課程難以體現通識教育的真諦

通識教育并非要求文科學生學些理科知識,或者理科學生有些文學藝術修養(yǎng)那么簡單。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李曼麗教授認為,通識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2]。由此可見,通識教育首先關注的是人,其核心價值是“人”的培養(yǎng)。這里的“人”不是某種職業(yè)人,而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公民。它強調的知識不是與做事有關的專業(yè)知識,而與“做人”相關聯。因此,通識教育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讓“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培養(yǎng)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3]。

僅從課程設置的學分比例來看,大多數師范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占比在30%-40%之間,比例充足;但若具體分析其課程結構和實施現狀,我們會發(fā)現,通識教育課程并沒有真正體現通識教育的真諦,沒有真正發(fā)揮通識教育的作用。

我國小學教育專業(y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中起點的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yè)(四年制),另一類是初中起點的專科類小學教育專業(yè)(五年制)。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yè)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是“政治+外語+計算機+體育+選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教育)”。其中,必修課程中的政治與外語的課時占比過半。這種模式過于強調政治理論的灌輸,過于關注外語、計算機等工具性考級科目。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知識雖被納入選修課中,但選修課程設置“‘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已經成為我國大學通選課的通病”[4],再加上多數師范院校對選修課程的開設與考核管理比較隨意,致使師范生的學習效果差強人意。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yè)的通識教育課程難以實現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

一般來說,??祁悗煼对盒5耐ㄗR必修課程大而全,必修課程權重在90%以上,選修課相當少,比例明顯不足,且內容單一,難以有效培養(yǎng)兼具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的現代師范生。以某高等師范學校開設的小學教育專業(yè)(綜合文科方向)通識教育課程為例,主要開設了政治、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原理、文選、現代漢語、寫作、語言實踐、數學(含高等數學)、英語(含大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基礎、課件制作、品德發(fā)展共計20門課程。通識選修課包括兩門課程: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類、藝術與體育類。這些通識教育課程大都在前3年的學習中完成,以高中階段的基礎文化課程為主,具有高中學歷補償的性質。課程設置多以分科為主,雖然內容全面,但沒有根據初等教師教育的培養(yǎng)特點實現學科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而且學生“沒有機會掌握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沒有機會綜合處理不同學科的信息和概念,背離了通識教育的真諦”[5]。

2.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教與學的知識比例失衡

絕大多數師范院校都將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課時與學分比例最高。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包括學科專業(yè)知識和教育專業(yè)知識兩類,學科專業(yè)知識反映的是“教什么”,而教育專業(yè)知識反映的是“怎么教”。在這兩類知識中,多數師范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yè)都偏重學科專業(yè)知識。學科專業(yè)知識構成了師范生未來從事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的確很重要,不過,實驗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教師所掌握的學科專業(yè)知識與教學質量是呈正相關的,但超過一定的水平后,學科專業(yè)知識與教學質量之間就不再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相關性了。[6]同時,我國的小學教育是以綜合課程為主,與中學的分科課程相比,課程的學科性相對較弱,而綜合性則比較強。因此,小學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水平不需要太精深,不要過于注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深度挖掘,而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

小學教育工作的難點是怎樣把知識傳授給接受能力還比較弱的小學生,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學會。因此,小學教育專業(yè)更應該重視“怎么教”這一教育專業(yè)知識的傳授。當前,反映教育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專業(yè)課程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這“老三門”,而是在“老三門”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祁愋W教育專業(yè)師范生主要學習小學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班隊管理、教育研究方法、小學心理學、教育技藝(如普通話、三字、計算機等)和學科教材教法等課程。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yè)開設的必修課有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班隊管理、普通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以及一些教育技藝訓練課程等,選修課程主要有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倫理學、小學生心理輔導、心理學史、教育研究方法等。

從上述對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科專業(yè)課程與教育專業(yè)課程的分析來看,師范院校關注的重點是教師“教什么”與“怎么教”的知識,卻對小學生“學”的知識的關注不夠。雖然個別課程涉及到小學生“學”的知識,但遠不及教師“教”的知識那么有體系有深度。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沒有改變“教師中心”的傾向,就難以真正培養(yǎng)出會“教學”(此處的“教學”,不妨理解為“教會學生學”)的師范生,難以扭轉小學教學重教輕學的局面。

3.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育績效難以體現

隨著人們對教師實踐性知識重要性認識的深入,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實踐課程越來越受重視,所占的課時和學分比例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加,當前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延長教育實習的時間。但是,提高實踐課程的課時與學分比例并不必然地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實踐課程依然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管理障礙,課程實施效果難如人意。

首先,偏重于實踐結果的評價,而對實踐過程的指導、監(jiān)督和評價的關注不夠。以實習為例,大多數師范院校將實習時間置于最后一學期,而且很多學校都讓學生回原籍所在地自主聯系學校進行實習,這必然造成實習學校比較分散,師范院校與實習學校之間的聯系也就處于松散狀態(tài),師范院校難以對師范生的實習過程進行具體有效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監(jiān)督。

其次,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度低。基于“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師范院校期望師范生在具備一定教育專業(yè)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實習將所學教育理論知識應用于教育實踐,通過畢業(yè)課題的研究實現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因此,將教育實習與畢業(yè)論文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完成。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理論取向”的高校教師指導師范生撰寫畢業(yè)論文,“實踐取向”的小學教師指導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二者各自為政的指導很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很難幫助師范生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同時,這種“理論學習—實踐運用—解決現實問題的再實踐”的線性模式使得“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也孤立于教師教育的所有其它課程”[7]。理論與實踐的分離是教育實踐課程績效難以評估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育實踐課程缺乏對教育反思的有效關注。教育實踐課程主要是讓師范生觀察和模仿小學教學與管理的常規(guī)工作流程,掌握備課、上課、班級管理等基礎的教育教學技能。觀察與模仿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師范生應該觀察和模仿有經驗的教師在師生互動、教學內容處理、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方法運用和突發(fā)問題處理等方面的技藝。但是,如果教育實踐只停留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層面,則會使師范生失去教育教學的主體性,成為缺乏實踐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師,教學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師范生實踐智慧的成長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教育教學的自覺反思。反思是有層次的,范梅南(Max Van Manen)將反思劃分為三個層次:技術性反思、理解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技術性反思主要關注應用知識以便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理解性反思旨在調查、質疑和澄清最終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教學活動背后的假設,批判性反思則關注教育所存在的更大的背景。[8]師范生在教育實踐中,比較關注教育教學活動本身的問題,如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教學內容的處理、師生關系的處理等問題,就是這種技術性反思,也多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并沒有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反思意識。指導教師很少要求師范生審視自身實踐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探究教育實踐問題的社會背景,缺乏對理解性反思與批判性反思的訓練。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經驗沒有經過逐級提升的多層次反思,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就很難真正結合起來,教育實踐課程的績效就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破解方略

1.優(yōu)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拓展通識教育的設置空間

當前,無論是本科類還是??祁惖男W教育專業(yè)通識教育課程模式,都沒能有效承擔通識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對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y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地優(yōu)化,有效拓展通識教育的發(fā)展空間。

從通識教育課程內部結構看,本科師范院校的通識必修課程權重占比一般都超過60%,而且政治與外語兩門學科的課時占比相當高,極大壓縮了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拓展空間。如何在保持現有課程結構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釋放出更大的通識教育空間?一種改進思路是在通識教育課程內部進行整合拓展。有學者提出“可以適當減少外語學分,增設大學語文課程”,“將政治課程進行擴展,擴展到更廣闊的歷史、哲學、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現有的通識選修課整合設計”[9]。另一種思路是將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融合,進行拓展。這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有廣泛的、本質的意義,它是一種教育觀,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它必然包含著專業(yè)教育,但又超越了專業(yè)教育”[10]。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之間并不是不可調和的,事實上,專業(yè)教育中的不少領域都與通識教育重合。譬如:教育專業(yè)課程中的法律法規(guī)、教師倫理、教師職業(yè)道德可以與政治理論課程整合;專業(yè)技能中的課件制作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可與計算機課程整合;至于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文化心理學等,更是跨越了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綜合性課程。

2.重構專業(yè)教育課程模塊,擴充兒童專業(yè)課程內容

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首先應該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兒童。日本很多大學突破了傳統(tǒng)教師教育專業(yè)的界限,以兒童為中心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從兒童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設計課程內容。[11]借鑒日本的經驗,結合我國教師教育的現狀,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要關注兒童的文化背景與特點,關注兒童學習的類型、特性及其規(guī)律,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增設以兒童文化與兒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形成學科專業(yè)課程、教師專業(yè)課程和兒童專業(yè)課程“三課鼎立”的格局。兒童專業(yè)課程可根據條件開設小學生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學習心理與兒童教育、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家庭環(huán)境與兒童發(fā)展、人際交往與兒童發(fā)展、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學習指導、問題兒童的學習與行為研究等學科知識。學科課程與教師專業(yè)課程的設置也要適應小學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綜合性的特點,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強調綜合性,進一步充實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

3.改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提高實踐課程的實施績效

在課堂中,真正主導小學教師教學的是其實踐性知識,而實踐性知識則源于職前教師教育中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不斷的雙向建構。然而,當前教師教育的課程設計仍沒有改變“先理論學習后集中實踐”的模式。這種分離模式的長期存在有其制度性根源:由于缺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度上的強力支持,一些小學因擔心影響教學質量,往往不愿意接收師范生進校教育實踐,導致教育實踐模式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推進。因此,要對教育實踐課程進行根本上的改革,首先要獲取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度上的支持,將接納師范生進校教育實踐納入小學工作考核的范圍之內。其次,與實習小學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贏關系,從主觀上激發(fā)他們參與師范生教育實踐工作的積極性。第三,形成分散實踐與集中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課程模式,將實踐時間與實踐內容分散于四年或五年的各學習時段中,并注重實踐過程的反思。這樣的課程模式會使師范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機會及時理解理論,并學會用理論去分析、反思實踐,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逐步加深對教師職業(yè)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第四,加強對教育實習的過程管理。教育實習由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帶隊教師與小學指導教師共同全程管理。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在實習生實習期間進行教育教學的理論指導,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引導他們對自身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體驗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構架教學理論與實踐體驗的橋梁。小學教師對實習生的教學與班隊管理進行具體指導,對實習生的實習質量進行全程監(jiān)控與評價。師范院校的帶隊教師組織協(xié)調實習生、實習學校、師范院校之間的關系,以幫助他們適應實習環(huán)境,提供支持信息,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第五,將反思滲透到實踐課程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實踐反思不是一次性的實結,而是一個持續(xù)反復的過程。在實踐課程中,可采用多種多樣的反思形式,如撰寫觀察日志和教育隨筆、組織專題研討和個案交流、進行案例教學和行動研究等。反思過程中,既強調對教育教學本身的反思,也要強調對教育教學賴以發(fā)生的社會文化和家庭背景進行意義性反思。

20多年來,我國小學教育專業(yè)的課程改革一直在實踐中進行,尤其是實踐課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它畢竟是一門新興專業(yè),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難免。因此,仍然需要小學教育專業(yè)的教師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實踐、研究與再實踐。只有堅持創(chuàng)新性研究,才能將小學教育打造為成熟完善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專業(yè)。

參考文獻:

[1]喬勇.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課程設置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14.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7.

[3][4]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J].大學(學術版),2011(5).

[5]曲海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1).

[6]李其龍,陳永明,等.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

[7]駱琤.中美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89.

[8]王艷玲.教師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1.

[9]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高教,2010(2).

[10]易逢榮,曾萍.高職高專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萍鄉(xiāng)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4).

[11]惠中.日本大學兒童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及其啟示——以日本東大阪大學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0).

Dilemmas in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GU Guo-bing

(Nantong Higher Normal Institute, Nantong 226001, China)

第9篇

【關鍵詞】體驗性學習;足球教學;教學應用;高效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增城區(qū)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第三批(專項)立項課題“體育有效教學促進學校素質教育開展的研究”(課題編號:ZC1336)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3-0017-03

一、研究的目的

“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心理行為,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探求的興趣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達到主動發(fā)展目的的前提。”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設計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習方式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從事身體練習的過程中,通過體驗而獲得的身體認知即是技術動作,從本質上看,技術動作屬于認知范疇,它是人類認知體系中的一個特殊的身體認知領域,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習體育運動技術,就是通過自己不斷地體驗并對照教師及同伴的動作,結合自己過往的經驗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感知,從而獲得新的感悟。

因此,體育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推進中小學校園足球運動,構建足球校園文化,廣州市從2014學年起把足球作為體育課程的必修內容。在足球課堂教學中,嘗試采用體驗性學習方式教學,把學習過程轉變成一種體驗探究過程,通過“感知――體驗――領悟”的學習過程,啟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發(fā)現和掌握動作要領,改變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探討體驗性學習方式教學的可行性和實效性,構建體驗性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和課堂操作,奠基高效體育課堂教學,推動增城區(qū)域足球運動的發(fā)展。

二、行動研究法

翻閱與搜集相關資料,研究摘錄有關理論依據,用理論指導行動研究。選取增城區(qū)某中學2014級1至10班,共477人(男生272人、女生205人)為研究樣本,其中以1至5班,共239人(男生140人、女生99人)為實驗組;以6至10班,共238人(男生132人、女生106人)為對照組。實驗組學生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教學,對照組學生則按傳統(tǒng)學習方式教學,以2015學年同期學習結果測試數據進行分析比較,了解兩組學生之間的差異,論證體驗式學習方式教學的可行性和實效性,探討設計體驗式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和課堂操作,構建體驗性學習模式,奠基高效體育課堂教學。研究時間: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

為了全面了解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基本情況,在實驗之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生身體素質指標(身高、體重、50 米跑、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1000米跑)和女生身體素質指標(身高、體重、50 米跑、1’仰臥起、坐位體前屈、800米跑)前測,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t檢驗,所有指標都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以確定兩組非教學實驗因子齊同。

三、體驗性學習方式的界定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需要出發(f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引入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一種教學形式?!痹谧闱蚪虒W中應用體驗性學習方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識發(fā)展水平與規(guī)律,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去實踐;通過身體練習,從而發(fā)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領悟動作技術要點,掌握技求動作。在整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體驗,讓學生在“再創(chuàng)造”的身體練習中,通過不斷地與教師溝通,不斷地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糾正、提高,經歷了掌握動作技術形成的全過程,與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帶學生練的形成教育形成強烈的反差。可見,它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從體驗和反思中獲得進步的教學方式,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既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與自我認識,在價值觀上,又重視人與人的理解與合作,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習方式。

1. 體驗性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區(qū)別

傳統(tǒng)的教學,只需教師講或教師帶,學生認真練習即可,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被動學習,而體驗性學習方式教學,可以讓學生發(fā)揮主動精神,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體驗性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主要區(qū)別。(見表1 )

2. 體驗式學習方式的實施過程

體驗式學習方式是以合作學習為中心的,注重參與、嘗試、體驗、學習掌握動作的全過程,著眼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協(xié)作精神和學會學習的能力。

(1)基本程序:教學的基本程序是感知――體驗――領悟。①感知――是指認知體驗初步建立動作階段: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知,通過新、舊知識相互關聯,產生疑問,進行猜想、假設、建模形成對大腦的有效刺激;②體驗――是指體驗探索初步掌握動作階段:學生根據初步的認知,分組自主合作學習,體驗學習動作內容,通過探索體驗學習,感受身體練習掌握動作的過程;③領悟――是指鞏固提高掌握動作階段:在分組自主體驗學習的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概括評價,讓學生驗證自己對動作技術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2)教學原則:建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協(xié)作精神。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1. 研究結果

(1)實驗后兩組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的比較(見表2、表3)。

(2)實驗后兩組學生在掌握足球技術動作方面的比較分析(見表4、表5)。

2. 研究結果分析

(1)從表2、表3的數據結果可知,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實驗組的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組。

(2)從表4、表5結果可知,實驗后,兩組學生在足球的腳內側踢球、30米運球繞桿射門和二人腳內側傳接球配合的技術動作測試結果比較,雖兩組學生的合格率均為100%,但實驗組的學生無論是男生或女生,在腳內側踢球、30米運球繞桿射門或二人腳內側傳接球配合三項測評中,優(yōu)、良等級人數率均高于對照組的學生。

可見,體驗式學習方式適合于中學體育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可行、有效,值得提倡。

五、結論與建議

1. 體驗式學習方式是一種高效課堂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體驗式學習方式重點強調感知體驗、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身體練習的體驗中建立動作感知,使課堂充滿活力,適合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科性質,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有利于使課堂練習活動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有利于增強課堂學習效果,是一種更加適合學生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高效課堂教學方式。教師是體驗性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和激勵者,應幫助學生明確要學習什么和掌握哪些動作,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體驗練習,組織學生理解教材和有序地學習,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表揚,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

2. 體驗式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體驗學習方式始終以學生“體驗”為主線并貫穿教學過程,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學習愿望,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練習,主動獲取知識技能,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個性化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民主與合作的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皯皿w驗性學習方式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情況、熟悉教材內容、精心選擇教法,注重培養(yǎng)骨干、有序組織教學,備好課,做好課前充分準備”;同時,由于學生個w的差異,每位學生的體驗感受各不相同,這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位學生的真實體驗,學習評價要以表揚、鼓勵為主,才能收到體驗學習方式教學的預期效果?!?/p>

參考文獻:

[1] 蘇永鷗.創(chuàng)造性科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2] 邱伯聰.論“快樂體育”本體理念的體驗教學[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6,(1)

[3] 邱伯聰.體驗性學習體育教學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

[4] 鄧若鋒,楊豐宇.試述體驗性學習方式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學校體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