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學術期刊論文

時間:2023-04-17 17:11:37

導語:在學術期刊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學術期刊論文

第1篇

2基于網絡技術學術期刊編輯流程的創(chuàng)新

2.1選題、組稿方面的創(chuàng)新

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及時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饋,并且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選題,傳統(tǒng)的選題策劃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而網絡信息的便捷性使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變得十分簡單。學術期刊編輯可以根據學術專業(yè)的特點精心設計,組織策劃和開發(fā)選題,不斷提高選題的質量和水平。學術期刊的編輯在網絡上通過關鍵詞、主題詞等的詞頻搜索、檢索可以快速掌握選題在國內外其它刊物上的發(fā)表信息,同時編輯還可以通過其它刊物的文獻資料掌握選題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方向。編輯部通過策劃、比較、分析和選題確定,及時評價選題的科學性和研究價值,編輯部通過網絡調查使讀者參與網絡互動,分析市場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組稿計劃和編輯方案。在網絡化的幫助下,學術期刊可以將組稿計劃及時在網絡上公布,給期刊讀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編輯部通過在線交流和電子郵件與專業(yè)學術條件符合要求的專家學者約稿或組稿,能夠提高組稿效率。通過網絡技術,編輯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組稿、約稿,同時讀者又能夠參與編輯過程,有利于讀者群體的擴大。

2.2審稿方面的創(chuàng)新

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編輯通過網絡數據庫可以方便地查閱各種科技文獻資料,同時利用數據庫的高速運算機制提供的檢索功能,通過關鍵詞、主題、期刊來源、參考文獻等條件進行定向檢索,進而審查稿件的學術價值、論文水平和創(chuàng)新之處,提高了審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質量。同時數據庫上提供的強大的抄襲和復制率查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襲有了極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體質量,避免學術剽竊。針對學術期刊的復審和終審,編輯部無需再用傳統(tǒng)的會議或當面審核的方式,通過網絡交流和在線審稿的方式,網上優(yōu)選的專家或審稿人,即使身處異地,同樣可以審稿,編輯部在網絡上綜合專家或審稿人的意見。網絡審稿的方式節(jié)省了審稿時間,降低了審稿費用,并通過優(yōu)秀專家和審稿人提高了審稿質量,縮短了審稿周期。

傳統(tǒng)的稿件收集過程中,因為人為錄入的誤差導致稿件的錯誤率增加是編輯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但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通過網絡交稿的方式大大縮短了排版時間,保證了稿件的準確性,降低了稿件的錯誤率。學術期刊編輯在電腦上通過電子排版系統(tǒng)對稿件進行編排處理的同時,可以隨時根據版式要求和其它編輯的意見進行及時修改。鑒于學術期刊的特點,其專業(yè)性較強、術語較多、專業(yè)符號較多,運用計算機編輯軟件中的專門模塊可以方便地查詢常見錯誤和編輯專業(yè)術語中的錯誤。對于準備采用的稿件,編輯人員在電腦上進行編輯的同時還可以將編輯和修改痕跡保留下來,方便審核或主編審閱。對于包含較為復雜的圖表、公式等稿件,編輯人員可以將其通過網絡交給專業(yè)技術編輯或美編對圖表、圖片進行編輯排版。校對人員通過專業(yè)軟件進行機上校對,或通過聯網進行交叉校對,提高了稿件的準確率,縮短了校對時間。

2.4出版方面的創(chuàng)新

普通的期刊編輯部可以加入專業(yè)網站的大型網絡期刊數據庫,規(guī)模較大或影響力較大的期刊或編輯部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要求建立自主網站,實現期刊網絡化出版。網絡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學術期刊的出版效率,擴大了讀者群,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讀者能夠及時、方便、快捷地查閱學術期刊和利用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的方式提高了學術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增加了學術信息的影響力,同時通過網站數據庫的查閱記錄和引用記錄等信息使編輯可以獲得文稿查閱量和引用量等信息,同時許多期刊社或編輯部自建的網站通過建立論壇或交流空間等方式增加了讀者與編輯互動交流的空間,使編輯過程體現出更多的互動性和受眾參與性。

3.1編輯部的辦公和管理要實現網絡化

編輯部的辦公和管理要充分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通過網絡化管理,編輯部通過網絡調查和網絡征求專業(yè)審稿人和專家的意見、建議等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質量,及時跟進讀者需要,更新欄目設置、版面設計和刊物特色,以滿足讀者群體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編輯部通過網絡化辦公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將編輯部的成本預算、發(fā)行管理、行政、財務等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統(tǒng)化,降低了編輯的工作量,提高了編輯的工作效率。

3.2編輯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需變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編輯應當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時代緊迫感,要緊跟時代潮流,解放思想,及時轉變編輯出版的思維模式。學術期刊的編輯不僅要具備數字化意識,還要具備開拓精神,敢于開闊傳統(tǒng)視野,理性思維處理稿件。學術期刊的編輯還要具備組織協(xié)調能力,能正確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在謹慎處理各個稿件的同時,能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和期刊的質量,保證社會效益是首要位置,輔之經濟效益。此外,學術期刊的編輯要具備一定的計算式操作技術,能熟練進行文字處理、排版編輯、圖形處理,并能運用相關軟件輔助編輯,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網絡基本知識并能有效運用,將全新的網絡稿件處理工作方式應用在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中。

在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學術期刊出版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求學術期刊的編輯應當具備全面的知識和素養(yǎng),在精通業(yè)務知識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新的科技手段和網絡技術,針對期刊的專業(yè)要求,以相應的基礎知識做支撐,同時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學術期刊編輯軟件和網絡化的編輯流程,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要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網絡化的期刊編輯流程。在信息技術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全面掌握文稿的背景、內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文稿的研究層次,要根據自身定位合理編輯出版。同時學術期刊編輯要要根據行業(yè)的動態(tài)和走向用超前的戰(zhàn)略思想和行動來武裝自己的知識,更新自身編輯理念,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全面適應網絡時代的學術期刊編輯環(huán)境。

4結語

第2篇

1網頁標記語言正確性檢測

1.1研究工具。目前,網頁檢測工具較多,提供的檢測功能也有所不同,能夠進行各種瀏覽器的兼容性測試、負載測試,以及網頁標記語言檢測等。比較知名的網頁檢測工具有Googlewebpagetester、BrowserShots、IETester、Feedvalidator等。網頁正確性檢測是W3CWebQualityTools中的功能,主要包括:(1)標記檢測(MarkUpValidator),可用于檢測網頁上的各種常用的標記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正確性,如HTML、CSS、XHTML、XML、WML等;(2)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guī)范(FeedValidator),用于檢測Atom或RSSfeed語法的規(guī)范性和正確性;(3)層疊樣式表檢測(CSSValidator),用于檢測內嵌在HTML、XHTML中的CSS樣式的規(guī)范性和正確性;(4)超鏈接檢測(LinkChecker),用于檢測網頁中超鏈接(Link)和錨點(anchor)的規(guī)范性和正確性。本研究主要使用W3C提供的網頁標記語言檢測工具(MarkUpValidator),檢測論文投稿網站上網頁的各種常用的標記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正確性。通過該工具可以檢測出受測網頁的錯誤數(W3C網頁標記規(guī)范性)、服務器種類、網頁大小、網頁格式、網頁編碼(GB-2312或其他)、文件類型等,并會列出錯誤之處及建議改進的方式。檢測的方式除了可以直接輸入網址外,也可以上傳該網頁的源代碼進行檢測。圖1為網頁標記語言檢測的主界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輸入統(tǒng)一資源定位符(URL)的方式進行網頁檢測。檢測結果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結果摘要,敘述錯誤數、警告數、編碼(Encoding)及網頁格式(Doctype)是什么版本等,如圖2所示。另一部分則為檢測出的錯誤或警告詳細結果,并列出改正建議如圖3所示。1.2研究樣本。由于我國學術期刊的投稿網站較多,難以對所有的論文投稿網站的所有網頁標記語言的正確性進行檢測,因此本研究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樣本進行檢測工作。參考北京大學圖書館公布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本研究選擇其中列出的出版事業(yè)類12種期刊,以及圖書館事業(yè)、信息事業(yè)類的18種期刊進行研究(總計30種期刊),選擇這些期刊作為研究樣本的原因一方面是這些期刊均屬于中文核心期刊,在網絡上得到的關注度比普通的期刊高[12],一方面是出版類、圖書情報類的期刊屬于專門研究期刊編輯出版等問題的專業(yè)期刊,研究這些學術期刊建立的論文投稿網站網頁標記語言的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選取的30種期刊中有部分期刊沒有建立論文投稿網站系統(tǒng),部分僅有Email投稿方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將這些期刊忽略,最終所選取的期刊如表1所示,有效樣本為21個,取樣日期為2016年4月5日。由于考慮首頁為論文投稿作者首先打開的界面,其網頁標記語法的正確性將首先影響到用戶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將檢測目標鎖定在論文投稿系統(tǒng)網站的首頁(MainPage),在網頁標記語言檢測的主界面中輸入首頁的統(tǒng)一資源定位符(URL)進行檢測,并記錄其檢測結果。

2檢測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W3C的網頁標記語言檢測工具,從網頁格式定義種類(Doctype)、網頁錯誤數及網頁錯誤類型進行分析,從中了解學術期刊論文投稿網站在網頁標記語言上的問題,以及提出建設參考意見。在對有效選取的21個期刊論文投稿網站首頁進行檢測的過程中,19個期刊的論文投稿網站能夠正常進行檢測,但有兩個期刊論文投稿網站(大學圖書館學報、現代情報)的首頁無法檢測,其中大學圖書館學報的網站對檢測進行了禁止設置(Forbidden),現代情報網站在檢測中無法找到(NotFound)。2.1網頁格式定義種類及網頁錯誤數。網頁格式如果沒有定義,除了在內容呈現上可能出現錯誤,在數據交換及傳輸時可能也會出現問題,除了會造成數據的流失,有時還會導致錯誤信息的傳遞。對于論文投稿網站的網頁格式定義類型,除了兩個無法檢測的期刊網站之外,其余19個期刊的論文投稿網站均對網頁的格式進行了定義,包括兩種W3C定義標準,HTML4.01Transitional和XHTML1.0Transitional,具體的定義類型可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6個學術期刊的論文投稿網站采用的是XHTML1.0Transitional的格式。相對于HTML4.01Transitional而言,XHTML標記語言,通過結合XML和HTML的功能,使得網頁內容更容易被手持移動設備以及電視媒體等訪問。對于網頁錯誤數,被檢測的19個期刊論文投稿網站首頁的網頁標記語言都出現了錯誤,出現錯誤數最少的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和中國圖書館學報,部分期刊的網頁標記語言錯誤數較多,如出版科學、情報科學、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2網頁錯誤類型。國際萬維網聯盟網頁標記檢測服務(W3CMarkupValidationService)給出定義的錯誤類型總共有447種(詳見#noverbose),本研究檢測的19個期刊論文投稿網站的網頁錯誤類型經過統(tǒng)計有121種錯誤類型,主要的錯誤原因在于標記屬性使用錯誤或者未加定義。期刊論文投稿網站首頁的前幾項錯誤項目分別是Thereisnoattribute“……”(136次)、Documenttypedoesnotallowelement“……”here(104次)、Requiredattribute“……”notspecified(91次)及Element“……”undefined(85次)。屬性定義有誤在信息的顯示上可能不會出現問題,網頁內容能夠正常呈現,但對于數據的交換及傳遞會有一定程度地影響。在統(tǒng)計的121種錯誤類型中,屬于標簽(Html-Tag)的錯誤數最多,說明期刊論文投稿網站的網頁大多數為Html標簽的定義或使用錯誤,因此在撰寫Html語法時應注意標簽的使用正確性。另外,由于網頁制作軟件的可視化和方便性,使得網頁設計人員更容易的設計制作動態(tài)化的腳本語言,導致腳本(Script/Script-Tag)出錯的數量也偏高。由于19個期刊論文投稿網站網頁的錯誤類型和數量較多,無法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圖4為中國圖書館學報的檢測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圖書館學報的論文投稿網站的網頁沒有出現標記使用屬性方面的錯誤,僅有兩條格式定義類型的錯誤。

第3篇

目前還未有較為完善的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體系,《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的推出對于定量評估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有開創(chuàng)意義,在此基礎上遴選出的《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對學術期刊走向國際有促進作用。本文分析探討了該評價體系的意義及完善方向,并從辦好中文期刊、重視計量評價工作、客觀對待評價指標、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重視編輯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討了如何辦好學術期刊,使其走向國際。

關鍵詞:

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 CAJ-IJCR 定量評估 引文數據 編輯力

一、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意義

我國學術論文的產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文數量僅排第9位,國際影響力較低。如何提升中國學術論文的國際影響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學術論文的載體,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對學術論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如何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如何使我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進而走國際化發(fā)展路線?這些問題隨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開啟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我國學術期刊從關注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已走過十余年歷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關注點,還停留在定性評估,或者是個別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沒有上升到對整個中國學術期刊界進行定量評估。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以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2012年CAJ-IJCR),通過定量的方式讓期刊界清晰地認識到各自期刊在國際上的傳播情況,有利于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fā)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國際化辦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在其基礎上又評選出了《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本次CAJ-IJCR對5000余種學術期刊的國家影響力進行了定量評價,這一工作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和實際價值,對我國整個學術期刊界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大事、實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的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fā)展方向和出版定位,進一步加快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體系進一步完善方向

1. 擴大引文數據庫來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統(tǒng)計源僅采用SCI(科技類)、SSCI和A&H(人文社科類)收錄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期刊則未被納入統(tǒng)計源,而這些檢索系統(tǒng)收錄論文的狀況是評價國家、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成績、水平以及進行獎勵的重要依據之一。顯然,目前CAJ-IJCR 引文統(tǒng)計源僅采用SCI影響了統(tǒng)計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其他幾家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期刊應當列入引文數據庫來源。

2. 增加計量評價指標

2012年CAJ-IJCR以載文量、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作為計量評價指標,而北大圖書館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則采用了多達22項評價指標。[3]盡管評價指標的多少不能說明評價體系的客觀及科學,但在分析研究影響力的時候,選擇的評價指標盡可能囊括對影響力有關的指標進行考量則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評價體系對“引文”過于偏重,如5個計量評價指標中的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4項內容直接關聯“引文”,顯然這種情況很難客觀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其他計量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web下載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3. 合理劃分學科

2012年CAJ-IJCR總共設置了50個學科分類,而《要目總覽》(2011版)則設置了74個,[4]《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版)為61個,[5]可見三者之間對學科分類的劃分標準尚存在爭議,而2012年CAJ-IJCR設置50個學科類別確實不能準確描述個別學科交叉期刊的類別,如《體育學報》《管理工程學報》等。而學科劃分不明確,直接影響該學科領域內的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工作,畢竟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評選是按照學科分類來分別遴選的。

三、提升影響力辦刊思考

1. 辦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國際影響力

2012年CAJ-IJCR評選出的 “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說明中文期刊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國際影響力。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語種決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國際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線,關鍵還是要看期刊論文內涵。好的論文反映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水平、技術水平。只有整個行業(yè)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參考引用價值,影響力才會得到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內容英文的處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標題、摘要、參考文獻的英文處理等等,這些是一個窗口,是提升影響力的便捷途徑之一。

2. 重視計量評價工作

2012年CAJ-IJCR給出了5025家中國學術期刊國家影響力引證報告,而我國學術期刊數量遠不止這些,如此龐大數量的學術期刊要想全部獲得高影響力是不現實的。根據“二八”定律,20%的學術期刊將占80%的影響力份額,而這次CAJ-IJCR給出的影響力評價數據也基本驗證了這一認識。顯然,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不會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響力,計量評價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先穩(wěn)固國內市場地位,再進軍國際市場,其中,計量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選取非常重要。立足國內應從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計量指標入手,提升內涵質量;面向國際應從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入手,提升影響擴散力。評價方法最好采用歸一化方法,并且能夠根據各項指標影響力的大小賦予不一樣的權重,盡量做到客觀、準確、合理。

3. 客觀對待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兩年在統(tǒng)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它是一個相對統(tǒng)計量,可以評價各種期刊,同一學科下,影響因子越大該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評選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影響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選,這也導致了目前各數據文獻情報系統(tǒng)、讀者,以及期刊本身過于強調影響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響因子的提高上,濫引、錯引、自引現象日益嚴重。如某石油天然氣工業(yè)類老牌雜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圖書館評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但該刊把提高影響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訓深刻。中國知網的研發(fā)者對影響因子指標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分別從復合類、綜合類、基礎研究類、技術研究類等方面計算影響因子,客觀上促進了業(yè)內對影響因子的認識。其他計量評價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也應辯證對待。學術期刊應當正視各評價指標不同帶來的差距,認真分析總結,尋求解決辦法,把論文質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學術論文質量

計量指標都是外界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真正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內在因素是學術論文質量。當然,二者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論文質量高,會促進計量指標的提升;而計量指標的提升,會吸引高質量論文。如何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首先吸引、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吸引優(yōu)秀稿源。一方面加強與研究院所的教授專家溝通聯系,保持約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養(yǎng)有潛力的年輕人,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指導,并提供適合成長的平臺。其次,完善論文評議制度。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證期刊的正常運轉。通過同行評議,借助同行外腦作用,可以加強對論文質量的監(jiān)督,并能夠提高論文質量。在同行評議過程中,注意回避原則、匿名原則。第三,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已為業(yè)內人士所認同,在學術不端檢索方面也出現了很多資源,期刊雜志社應用好這些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凈化學術論文環(huán)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動。

目前業(yè)內對編輯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討較多,取得了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編輯力的提升對影響力的加強起到正相關作用。排版精美、策劃精細的期刊更利于傳播。

在2012年“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的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再次入選,這是其繼2008年來連續(xù)3年與“百杰”無緣后的首次入選,與該學報一貫堅持的辦刊理念密不可分。該學報強調編輯力對期刊質量提升所發(fā)揮的舉足輕重作用,具體做法是:[9]從初級產品的編輯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論文的層次;通過組織同行評議和編輯的編修指導,將一般性的文章提升為較高水平的論文;努力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借助編輯出版特長來幫助青年學生和教師,將比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為嚴謹的學術論文??梢?,編輯在科學技術傳播過程中起著樞紐作用,編輯的勞動創(chuàng)造對技術論文的傳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編輯處理能力的編輯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視專家作者群的同時,不能忽視編輯隊伍的培養(yǎng),在“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期刊才會有長足發(fā)展。

結 語

事實上,期刊的發(fā)展與否取決于期刊本身的質量,期刊的影響力也取決于期刊本身質量,做精品論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責任。在立足國內影響力提升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還有一段較為漫長的路走。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徐曄.提高我國醫(yī)學科技期刊質量,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5]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6] 李軍領.編輯力“五力模型”試探[J].編輯之友,2011(4):71-73.

[7] 糜倩,萬山.編文與做人――對提高編輯力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0(7):82-84.

[8] 賀圣遂.編輯的信仰、能力與服務精神――從《編輯力》看如何做一名優(yōu)秀的現代編輯[J].編輯之友,2007(5):13-16.

第4篇

英文名稱: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主管單位: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主辦單位: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中國中醫(yī)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0034

國內刊號:11-2483/R

郵發(fā)代號:82-393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中科雙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5篇

>> 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指標研究 開放存取期刊論文質量和影響力的評價研究 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方法與相關問題思考 學術圖書開放存取研究 我國醫(yī)學領域開放存取型學術期刊傳播效果實證研究 推動學術期刊產業(yè)的開放存取模式的研究 開放存取期刊評價模型構建 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的學科差異與動態(tài)變化研究 引用質量加權影響因子評價學術期刊研究 構建公平高效的期刊學術質量評價體系中h指數的作用 開放存取期刊PLoS ONE網絡出版模式研究 網絡環(huán)境下學術信息開放存取研究 學術評價值與期刊研究 開放存取機構庫綜合評價模型研究 開放大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學術期刊作者價值評價體系探索 建立學術期刊學術質量控制體系探討 我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服務期刊發(fā)展芻議 盈余質量及其評價體系研究 高職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0]Philipp Mayr.Constructing Experimental Indicators for Open Access Documents[J].Research Evaluation,2006,15(2):127-132.

[11]Mark J McCabe ,Christopher M Snyder.a Model of Academic Journal Quality With Applications to Open - access journals[EB/OL].[2008-03-11].lib.utk.edu/news/ scholcomm/archives/2004/11.

[12]傅蓉.開放存取期刊及其影響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7,27(4):122-125.

[13]潘琳.開放存取期刊的來源、分布與質量分析研究[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6,(2):104-108.

[14]閻雅娜,聶蘭渤.利用網絡版烏利希期刊指南分析OA 期刊[J] .現代情報,2007,(10):170-172.

[15]王學勤,韓仰東.開放訪問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分析與評價[J].現代情報,2006,(8):33-36.

[16]馬景娣.社會科學開放訪問期刊及其學術影響力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5,(2):47-49.

[17]劉海霞等.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評價研究[J].圖書館雜志,2006,(25):23-27.

[18]劉輝.開放獲取期刊數據庫的評價[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1):11.

[19]張紅芹,黃水清.OA期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情報雜志,2007,(3):124-126.

[20]陶雯等.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6,(10):72-75.

[21]劉海霞等.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的雙邊市場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07,(6):118-121.

[22]陳銘.開放存取期刊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10.

[23]孫莉薇. 開放獲?。褐袊谂c世界同行[N]. 圖書館報,2012-11-02(A08).

[24]葉繼元.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47(1):97-110.

第6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fā)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fā)表。

【摘要】從近幾年在中國各學術期刊發(fā)表的有代表性的論文中抽取案例,從翻譯研究的內部和外部視角入手,簡要探討中國譯學今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不足。

【關鍵詞】從近幾年在中國各學術期刊發(fā)表 有代表性的論文中抽取案例 從翻譯研究的內部和外部視角入手 探討中國譯學今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不足

【本頁關鍵詞】 中國寫作網 中國論文寫作網 應用文寫作 自然科學

【正文】

三、現階段存在的問題近20, 30年的中國翻譯界可以說基本上都被打下了西方的烙印,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缺乏針對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國情的翻譯理論,正如潘文國(2002)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情況,中國的語言,在與世界各國和世界各種語言有著共性的同時還有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個性,這正是我國的翻譯家,翻譯理論家施展身手的大好場所?!狈g研究的具體方法上仍有很多的文章是有感而發(fā)式的隨感性、經驗性文章,而且重復研究數量不少,有些學者沒有事先查閱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一些課題進行了大同小異的研究,或用不同例證說明同一結論,使討論一直處于水平循化狀態(tài)。這樣的情況應在以后的研究中盡量避免。就翻譯研究的外部來看,翻譯研究的隊伍力量薄弱,還有很多缺陷,例如語言文化及相關學科的知識面狹窄;理論修養(yǎng)不夠,對理論研究有興趣的人太少,很多人不愿意研究理論,更不愿意從事純理論的研究;再有就是精通語言文學之外其它一兩門學科的人太少。

四、小結本文從近幾年在中國各學術期刊發(fā)表的有代表性的論文中抽取案例,從翻譯研究的內部和外部視角入手,簡要探討中國譯學今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不足。那么明確翻譯的內、外部研究及相應分屬領域的劃分,可以讓人們在以后研究論文的寫作中,準確找到切入點、落腳點,正確的分析結論,避免視角的混淆。但是并不是說內外部研究是不相干的、彼此孤立的,而是在分清楚了內外部的視角后,完全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使用,推動我國譯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相縱深方向發(fā)展。

【文章來源】/article/67/153.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yè)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fā)表服務。提供畢業(yè)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fā)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fā)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yōu)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xù)把信譽、效率、發(fā)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yè)》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fā)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guī)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7篇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and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as

well as inspirations therefrom

WANG Qi

(Graduate Department,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ch 4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es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and rea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cquired firsthand data by manually referring to paper journals and downloading electronic data,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ized journals are powerful support for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to go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ent through a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basing on North America first, then to battling for the markets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ceania, and finally to spreading to Asia and Africa gradually;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s and reader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manuscript source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reader groups of both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duc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manag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academic journal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te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studies; carry out selective, planned manuscript source input from and output to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boost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jour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connected to and shared by world datab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acquire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o quickly extend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rengthe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fam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especially famous expert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enhance the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of Chinese sports scholar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 a number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the sports jour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build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ion support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academic journal;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隨著我國大陸第一本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于2012年創(chuàng)刊并于2014年被SCI、SSCI兩大數據庫同時收錄,探索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道路一時成為國內體育期刊界乃至學術界熱議的話題。雖然《運動與健康科學》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進入國際一流體育學術期刊行列,然而,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程度整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國內期刊國際化的相關研究也十分薄弱。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在科技期刊國際化眾多的研究成果中,有關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研究成果極少。在為數不多的相關成果中,從經驗總結出發(fā)為國內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提出建議對策的論文又占絕大多數,很少有學者基于國外體育學術期刊??際化進程的定量分析來掌握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態(tài)勢并獲取國際化發(fā)展經驗。

要研究期刊國際化,首要任務是確定期刊國際化程度的量化指標。國內外眾多學術期刊研究者對此展開了討論。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國際化期刊共性的特征應包括語言國際化、編委國際化、出版發(fā)行國際化、作者國際化、讀者國際化等方面[1]。國外學者則認為期刊國際化本質包含作者國籍、讀者國籍、作者合作、出版發(fā)行語言以及編委會成員國籍結構[2]。可見,國內外學者在期刊國際化指標的認識上較為統(tǒng)一。對于美國體育學術期刊而言,英語是其官方語言又是國際語言,因而本研究對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歷史進程進行實證分析,不考慮語言國際化指標,而是從編委國際化、作者國際化、作者合作、讀者國際化這4個指標出發(fā),以期找出美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提供參考。

1 國際化進程分析

1.1 期刊選擇緣由

本研究選擇《美國體育教育評論》(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為期刊樣本。《美國體育教育評論》是美國第一本體育學術期刊,于1896年創(chuàng)刊,主辦協(xié)會為美國體育教育促進會。發(fā)行專業(yè)的學術期刊《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科學研究和增進知識[3]。《美國體育教育評論》于1929年停辦,期間共發(fā)行了34卷,發(fā)表1 170篇論文。隨著體育學科的逐漸成熟以及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其主辦機構于1930年創(chuàng)建了另一本學術性更強的期刊――《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正如時任協(xié)會主席Maroney所說,《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發(fā)行是基于“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健康和體育教育領域研究活動的增加,對體育科學研究感興趣的群體的出現,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如果要使體育教育專業(yè)得到持久的發(fā)展,就需要鼓勵和發(fā)表出色的研究成果?!盵3]《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是一份國際性的權威體育學術期刊,它被SCI和SSCI兩個國際權威的引文索引數據庫同時收錄,根據2014年期刊引用報告(JCR),該期刊是SCI收錄的81種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種國際體育科學期刊之一。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4 263篇。通過對一脈相承的兩份體育學術期刊百年來國際化歷程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基本特征。

1.2 兩種期刊編委國籍

通過對《美國體育教育評論》1896―1929年共34卷的統(tǒng)計,這期間共出現了65位編委。1907年之前,還沒有一位外國籍編委;在1908、1909、1910、1912、1917和1918年,每年有一位外國籍編委,且都為加拿大人。可見,在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發(fā)展初期,編委會成員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編委會外籍成員并未增加,北美以外的編委尚未出現。

《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1930年創(chuàng)刊至今共出現過547位編委。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及20世紀60年代,編委中沒有外國籍編委。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各出現了2位外國籍編委。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外國籍編委數量及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例如20世紀90年代比例高達14.29%。另外,外籍編委的國籍構成也經歷了一個逐步豐富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之前,外國籍編委都來自加拿大,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英國籍的編委,20世紀90年代又增加了澳大利亞、瑞典籍的編委。由此,《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編委會成員國家來源經歷了逐漸從美國本土擴大到北美地區(qū),再到歐洲地區(qū)的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了編委國際化趨勢。

期刊編委會專家的學術水平、國籍分布對于期刊稿件質量的控制、期刊發(fā)展選擇的方向和戰(zhàn)略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4]。國際化期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擁有一支有較高國際知名度、集中了國際范圍著名學科專家的編委隊伍。一家科技期刊的國際編委占編委總人數的比例對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有著直接影響。編委的國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國際化程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SCI也將編委的國際化程度作為其重要的收錄標準之一。例如,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科學》的編委會由100名專家組成,而其中大概有1/3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5]。我國體育學術界第一本英文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JSHS)創(chuàng)刊不到3年,逐漸獲得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國際學術出版人士的認可,順利進入SCI/SSCI,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聘用國際化的編委。據了解,JSHS編委會目前共有32位成員,包括2位聯合主編、4位副主編、26位編委,其中7人擔任學科編輯(Associate Editor)。海外編委24人,占全體編委的75%,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芬蘭等國家和地區(qū)[6]。

1.3 兩種期刊作者的國籍

期刊作者國家分布分析就是考察期刊論文作者所屬的國別,能夠顯示期刊論文合作度、期刊作者是否具有國際性等特征,是期刊國際化程度的最直接的顯示指標[7]。

1896―1929年,共有1 000多位學者在《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發(fā)表過學術論文,而美國以外國家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不到4%,可見,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發(fā)展初期尚未爭取到更多外國學者的稿源。這與該時期科學信息產生和傳播速度較慢以及全球范圍內多數國家的體育學術研究尚未出版有直接的關系。

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稿件總數為4 263篇,其中包括500多篇的外國稿件,所占比例也超過了10%,且多來自發(fā)達國家。1960和2000年各是一個分水嶺。在1959年之前,外國稿件數量不足10篇,其所占比例不到2%。從1960年起,外國稿源出現了大幅度提升,數量穩(wěn)定在60篇左右,所占比例平均超過11%。在21世紀前10年,外國稿件數量接近100篇,超過22%。2010―2015年的6年中,外國稿件已達到180篇,比例高達47.1%,外國稿件的數量與美國本土稿件數量基本持平。這充分體現出《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越來越重視外國作者的來稿,逐漸發(fā)展為一個給世界各國體育學者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國際平臺。

??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稿源的具體國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外國稿件分布較為集中,位居前10位的分別是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中國,日本、法國、西班牙、德國、新西蘭和芬蘭,其中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最多,占外國稿件總數的63.1%。上述前10位的稿源國家?guī)缀醵际求w育科研實力較強的國家,可見,發(fā)達的體育科學與稿源的高貢獻率之間有密切關系。從國際稿源國家的發(fā)文時間來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3國的稿件穩(wěn)步提升,亞洲國家的比例增長幅度較大,非洲國家雖然出現的數量較少,但也在逐步上升。這表明《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作者國際化趨勢逐漸由北美洲向大洋洲、歐洲、亞洲及其他各大洲擴大,它除了爭取歐美國家來稿外,特別爭取亞太地區(qū)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來稿。

1.4 兩種期刊作者的國際合作情況

研究方式的合作化是大科學時代背景下現代體育科學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8]。國際性的體育科學研究活動將反映在的署名上,這就意味著,《美國體育教育評論》《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發(fā)文作者的國際合作情況可用來衡量一個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據統(tǒng)計,《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發(fā)文作者全部為獨立發(fā)表。20世紀40年代之前,《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稿件也都為獨立發(fā)表。20世紀50年代,《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開始出現兩國合作署名論文,但這一比例僅為0.2%。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90年代,國際合作論文的比例有所提升并穩(wěn)步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還出現了多國合作署名論文。然而,國際合作發(fā)文率仍沒有超過5%。真正的國際合作高峰期是在2000年之后,特別是2010年以來,無論是兩國作者合作論文還是多國作者合作論文出現大幅增長,國際合作發(fā)文率超過20%,各個國家已不單單是與美國的合作,其他各大洲之間的國家也開始頻繁的學術交流。與此同時,國際合作率與國際稿源的錄用比例相輔相成,這再次印證了大科學時代的體育科研不是一個人的奮斗,而是越來越重視科研團隊的力量。

1.5 兩種期刊讀者的國籍

由于期刊被引頻次是期刊被讀者利用的客觀記錄,因此,期刊讀者的國際化程度可以用期刊被國外引用的多少以及引用來源地域的廣泛程度加以表征[11]。

國際化的期刊具有一定的顯示度,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其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范圍廣泛。一種期刊高頻次地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所引用,才真正標志著得到了國際的承認。因此,讀者的國際化可以通過讀者對該刊的引用來評價。然而,目前國內體育學術界極少關注期刊的讀者國際化問題,本研究嘗試對這一期刊國際化指標進行分析。獲取該兩種期刊的國外被引頻次和引用來源國的步驟為:選用WOS數據庫中的Cited Reference Search方式進行被引著作檢索,例如,檢索式為:Cited Work=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系統(tǒng)將顯示《美國體育教育評論》被引條目外,同時還給出來源文獻條目,即引用它們的文章信息。利用WOS數據庫的結果分析功能對來源文獻條目進行國家、時間等分析,可統(tǒng)計《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被引頻次及其國際引用頻次。

結果顯示,在《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發(fā)表的1 145篇文獻中,僅有57篇被引用,施引文獻共計115篇,其中,第一次被引用的時間是1903年,1903―1988年,引用該期刊的學者全都來自美國本土。1989―2009年,只有2篇施引文獻來自美國之外,外國讀者比例的平均值約30%。2010年至今,國際施引文獻穩(wěn)定在3~4篇,外國讀者比例的平均值約50%??傮w而言,《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引用率較低,這自然使得國際引用率呈現較低水平,因而導致該期刊國際化程度很低。

《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僅有不到3%的論文被美國之外的國家引用,表明該時期《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被利用的地域廣泛性以及國際化程度很低。20世紀60年代起,《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逐年提升。從2000年開始,《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率已達到60.6%,2010年更是達到了67.8%的最高水平。這意味著該期刊的被國外學者引用的數量超過了被美國學者引用的數量,因而可以說,該刊整體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通過具體的引用國家的數據分析可知,《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讀者分布和影響范圍達到了104個國家和地區(qū),說明該期刊有著廣泛分布的讀者,其國際化傳播力度和學術影響力可見一斑。據統(tǒng)計,排名前30位的國家,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讀者數量最大,這4個國家的讀者數量占讀者總數的63.1%。從時間上看,1960年是一個較明顯的分界點,在此之前,僅有4位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讀者引用過《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文獻在全部引用文獻的所占比例僅有3%。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引用率達到14.9%,引用國的數量也達8個。在這之后,國際引用率和引用國數量一直不斷攀升。特別1990年之后,來自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厄瓜多爾、秘魯、馬拉維等一些非洲、南美洲的國家和地區(qū)的讀者群體也逐步擴大??梢姡跺憻捙c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化傳播路徑為:北美洲作為現代體育科學的起源地和兩種期刊的發(fā)源地,自然而然地可看作世界體育學術的中心和起點,20世紀40、50年代開始出現歐洲、大洋洲的期刊引用者,20世紀60年代期刊引用者的國家和地區(qū)首次涉及亞洲。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南美洲和非洲的讀者陸續(xù)出現。

2 對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啟示

《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創(chuàng)辦并成長在現代體育科學發(fā)源地和當代世界體育科技中心的美國,這使得兩種期刊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國際化問題比非英語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少得多,但兩種期刊分別有著幾十年和近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它的一些做法及規(guī)律還是值得中國期刊人借鑒的。

1)從《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編委、作者以及讀者國際化進程可知,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體育科技期刊大發(fā)展時期,這與美國學者亨利1964年提出“體育學術化”的時間一致,可見,體育科技期刊事業(yè)發(fā)展與體育學術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國際化的期刊是體育科學研究走向國際的有力支撐,與此同時,高水平的體育科研水平能為國際化期刊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基礎。所以,要想增強我國體育科技研究力量和擴大體育學術國際影響力,辦高質量的、國際化的學術期刊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2)《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外國籍作者、編委以及讀者的出現時間透視出美國體育學術期刊走過一條先立足北美再爭奪歐洲、大洋洲體育科技發(fā)達國家市場,最后逐步擴散至亞洲、非洲的國際化路線。這啟示我們,先向體育科技發(fā)達國家做好有選擇的、有計劃的稿源引入和輸出,在彼此交流對話中推進國際化的步伐是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的有效策略。

3)《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作者與讀者的國家分布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例如,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既是兩種期刊主要的稿源國,又擁有最大的讀者群。可見,注重國際化宣傳,提高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才能吸引更多的國外讀者,才有可能將國際化的讀者轉變?yōu)閲H化的作者。因此,在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初級階段,不僅要注重引進科技先進國家稿件,還需注重建立與世界數據庫互聯共享的期刊信息平臺,方便全球體育科學研究者對我國體育科技信息的獲取,迅速擴大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全球影響力。

第8篇

[關鍵詞] 高校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數字平臺 分學科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6-0094-04

[Abstract]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digital trend,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resources scattered, repeated construction is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low disadvantage behave more prominent,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latform.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sub disciplines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digital platform, process, elements and profit model are built,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alysis, try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omote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ublishing Public platform

當今全球出版業(yè)的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巨大而迅速的變化,數字化和集約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1]。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數字化大潮面前也在積極尋求對策。但目前各高校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絕大多數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階段:或將期刊的數字版本全數交給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這樣的專門數字機構,自己只負責紙質版本的出版;或自己建設網站和微信平臺等。但目前這種情況不僅會造成辦刊資源上的浪費,也勢必導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數字化道路上無法走得更遠。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應實現集約化數字出版。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學術期刊,仍然應該專注于內容生產,確保自己的內容產品在整個數字出版產業(yè)鏈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這樣才有利于保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全、散、小、弱”的代表,辦刊資源分散,內容同質化嚴重,精品期刊數量不多,急需進行資源整合,分工合作實現專業(yè)化、集約化發(fā)展,以進一步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從數字出版的角度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化發(fā)展程度較之其他類型學術期刊更加緩慢,更加不適應數字化出版的要求,急需通過數字化平臺提升整體數字出版水平,實現數字化集約出版及產業(yè)化發(fā)展。

分學科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以下簡稱“分學科期刊平臺”)通過整合現有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資源,在按學科對期刊進行分類后通過構建的統(tǒng)一的數字出版平臺進行出版,并且通過數字平臺的統(tǒng)一運作最終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市場化運營。

1 分學科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發(fā)展現狀

目前我國分學科的學術期刊數字平臺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是由各專業(yè)學會主辦的專業(yè)期刊數字化平臺,如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網站等;二是由同時主辦多種期刊的主辦單位發(fā)起組建的專業(yè)化、數字化平臺,例如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光學期刊網、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期刊網、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huán)境科技期刊集群等[2]。此外,清華大學等10 所高校也都各自建立了獨立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3]。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依托于中國知網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yè)期刊”。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一校一刊、各自為政的高校辦刊模式,集中各高校的名刊資源,通過網絡手段強化傳播效果,實現建設高校權威專業(yè)期刊的目標,成為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典范[4]。

以上這些數字化平臺大多實現了期刊編輯部的協(xié)同合作、出版資源整合、編輯人員交流學習、出版內容深度挖掘等。雖然目前大多數數字化平臺還處在發(fā)展的探索期,但是代表了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的發(fā)展方向。當然,現有專業(yè)化學術期刊數字平臺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1)匯聚的資源量不夠多。大多數數字化平臺的加盟期刊數量有限,行業(yè)特色不鮮明,影響力較小。以最有影響力的高校系列專業(yè)期刊為例,它目前只集中了幾十家名刊的資源。這也制約了它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2)沒有實現真正的網絡協(xié)同采編。上述各數字化平臺中,絕大多數只提供各期刊的鏈接,作者在投稿時,只能選擇一種期刊網站進行注冊之后投稿,如要投向其他刊物,還需要重新登錄平臺連接至新的刊物網站再次注冊投稿,未能體現專業(yè)數字化出版平臺的便捷優(yōu)勢。對于加盟期刊來說也作用有限,因為除基本的展示宣傳外,具體的出版工作各期刊的編輯還需要使用各個刊物自己的網站來實現[5]。(3)功能單一,技術不夠先進?,F有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大多僅僅是期刊網站匯總,并未在后臺將各刊資源集成為專業(yè)數據庫,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檢索和更為豐富的資源。(4)未建立有效的經營機制?,F有專業(yè)化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中只有中國光學期刊網、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網站建立了經營機制,通過廣告、宣傳、會議等形式獲取利潤,其他數字化平臺均沒有考慮盈利性問題[6]。

因此,整合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出版資源,建立分學科期刊平臺,對于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集約化、產業(yè)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 分學科期刊平臺功能定位

2.1 以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為核心的學術資源匯集平臺

數字出版時代,期刊出版仍然是“內容為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內容資源的提供者,在數字化平臺中將始終處于最重要的地位。數字化平臺應該把學術期刊作為核心資源之一,圍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組稿、審稿、發(fā)行等環(huán)節(jié)展開工作。

2.2 提供多元化的數字產品

分學科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產業(yè)化運營。因此,數字化平臺應努力為終端用戶提供多元化的數字產品。除為用戶提供學術期刊和論文產品外,數字化平臺還可以增加圖書、會議報告、工作論文等形式的信息產品。此外,通過數字化平臺的社交網絡功能,可以深度挖掘用戶潛在的需求信息,并針對需求打造新的產品形態(tài)。

2.3 學術期刊和用戶合作共贏的開放式平臺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最根本任務是溝通期刊出版者和用戶,使雙方都能在平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共贏。分學科期刊平臺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平臺內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契約建立相互合作的關系,集中優(yōu)勢資源,實現各方的分工和合作。

2.4 服務于科學研究全過程的信息平臺

分學科期刊平臺由3類主體合作運營:期刊出版方,期刊經營方,數字出版平臺。其中數字化平臺應該是獨立的第三方,通過提供合作的網絡平臺和相應的服務運營實現價值增值。其核心價值應該是:通過服務集聚資源,實現價值整合和再造。

3 分學科期刊平臺構建思路

在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構建中,上述3類主體可以再歸并為兩個基本部分: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各專業(yè)學術期刊編輯部,作為技術提供方、最終產品方和最終產品營銷方的數字化平臺。

其中學術期刊編輯部是數字化平臺的核心部分。它提供的優(yōu)質作品是平臺成功運營的基礎和保證。基于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現狀,簡單地把各家學術期刊論文的電子版集結到數字平臺進行統(tǒng)一出版這種方式對于提高期刊的總體質量和競爭力沒有太大意義。要使數字化平臺真正能達到整合資源、提升總體競爭力的目標,作為內容提供者的各專業(yè)期刊編輯部所提供的必須是經過篩選之后重新整合的各學科優(yōu)質論文資源。因此,分學科期刊平臺構建的第一步,應該是成立或調整各專業(yè)學術期刊編輯部。這些編輯部一般由各專業(yè)領域的學科領導者發(fā)起和主導,可以是實體的或虛擬的,職能是把專業(yè)領域內各高校的論文重新組合,淡化文章來源,以專業(yè)期刊編輯部的名義統(tǒng)一出版專業(yè)期刊的電子版。這樣集結起來的專業(yè)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涵蓋各個學科專業(yè),最終目標是在各個學科專業(yè)領域通過的市場化運作把學術期刊做專、做強。

各學科專業(yè)編輯部的組成可有以下兩種方式:(1)加盟分學科期刊平臺的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部都保持原有體制不變,依托于各自的主管和主辦單位,各編輯部自行負責期刊紙質版的編輯和出版。每期定稿后,由各專業(yè)期刊編輯部擇優(yōu)選擇該學科專業(yè)的論文電子版整合后通過數字平臺進行。(2)各專業(yè)期刊編輯部統(tǒng)一進行文章的采集和編輯,完全以一個期刊編輯部的模式運行。編輯部內部制定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包括系統(tǒng)評價制度、專家審讀制度、差錯處罰制度等。各專業(yè)期刊編輯部采集加工后的稿件統(tǒng)一交由數字化平臺進行數字。

在數字化平臺內,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各專業(yè)學術期刊編輯部和數字出版平臺是一種契約上的合作關系。數字化平臺負責將各專業(yè)學術期刊編輯部的文章統(tǒng)一數字出版,并努力拓展終端客戶需求,實現期刊數字產品的多渠道。同時,數字平臺還可承接專業(yè)化學術期刊的廣告業(yè)務。

4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構成模塊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功能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服務于各專業(yè)期刊編輯部,實現對編輯部資源的統(tǒng)計分析,幫助其了解自身學術能力的數據接口; 另一個層面是服務于數字終端用戶,采用分布式設置,不僅匯聚平臺內部資源,同時也方便編輯部及其他合作者對互聯網資源進行再加工或轉載至其他開放的數字化平臺。具體來說,平臺應由3個功能模塊構成。

4.1 學術內容資源模塊

學術內容資源模塊除了要為編輯部提供對少量資源的瀏覽和檢索之外,還應該針對特定編輯部對數據進行個性化地再組織與分析,對資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使之轉化成結構化的知識數據庫,從而為編輯部形成優(yōu)勢內容方向提供高質量的參考依據,從而增加平臺價值,吸引更多編輯部加盟。最終就有可能將該專業(yè)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鎖定在這個平臺上,促成平臺的良性循環(huán)。

具體地,學術內容資源模塊應包括以下功能模塊: 投審稿系統(tǒng)模塊、作者和專家?guī)斓墓蚕砟K、生產流程的整合和標準化模塊、期刊出版元數據的分析和挖掘模塊、期刊論文的語義挖掘模塊、學術搜索引擎的集成與應用模塊等。

4.2 數字技術模塊

分學科期刊平臺是依賴于數字技術產生與發(fā)展的。借助數字化平臺,作為內容提供者的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以更深地挖掘學術資源的多重價值,發(fā)現不同用戶對內容資源的需求,從而與用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同時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競爭力的數字出版發(fā)展模式。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支撐技術主要包含系統(tǒng)架構、硬件設施以及軟件實施3個層面。目前,平臺的系統(tǒng)體系架構主要有B/S 和C/S 兩種方式。硬件設施主要是指服務器,其結構主要分為機架式、塔式和刀片式3種[7]。每種結構又適用于不同環(huán)境,需要按照平臺的需要自主選擇。支持平臺的軟件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管理軟件、編輯出版應用軟件等。還可以根據期刊數字編輯、發(fā)行等的特殊需求,自行開發(fā)或委托第三方開發(fā)一些新的應用軟件,以完善和優(yōu)化系統(tǒng)性能。

4.3 整合營銷模塊

整合營銷模塊主要是通過將內容資源按照市場需求整合包裝,交由終端營銷商進行統(tǒng)一營銷。它將改變以往數字出版商與編輯部直接單一的合作模式,不僅在數字資源方面實現合作,也實現渠道合作、品牌合作和戰(zhàn)略合作。整合營銷模式的特點是以終端用戶互動和分享數字內容為主。在這種模式下,無論是編輯部還是終端用戶都將成為數字化平臺的傳播者和宣傳者,在保證用戶獲得更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可以使平臺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平臺的資源數量和品牌影響力也會得到快速增長。

5 分學科期刊平臺盈利模式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產業(yè)化和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平臺的盈利模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說來,數字化平臺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對內容提供方提供的內容資源進行專業(yè)的數字化,形成具有特色的電子書、數據庫和其他形式的產品。其中,最終產出的數據庫產品既可整庫銷售,又可借助在線平臺通過有償查詢或按需印刷等方式獲取多種銷售收益[8]。具體來說,分學科期刊平臺的盈利模式可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內容盈利階段。內容盈利模式是指數字化平臺將內容提供者的內容資源進行加工后形成數字產品進行出售,從中獲取利潤的一種盈利模式[9]。這種模式是大多數數字平臺的初期盈利模式,盈利方式包括內容收入分成、版權轉讓、產品銷售等。

(2)廣告盈利階段。是指依靠免費或低價數字內容吸引受眾,通過第三方廣告主獲取利潤。它是數字化平臺發(fā)展到一定時期開始出現的盈利模式[10]。這種模式與傳統(tǒng)報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銷售讀者注意力來獲取經營利潤。與傳統(tǒng)報刊不同的是,數字產品的廣告空間更廣闊,投放更加便利和精準。

(3)品牌盈利階段。是指通過銷售數字出版的相關衍生產品或服務來盈利的一種方式[11]。這種盈利方式是在平臺形成品牌之后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更高端的模式。它以期刊品牌為依托,利用企業(yè)品牌、內容、渠道等各種資源的市場價值,延伸相關業(yè)務,拓展上下游產業(yè)鏈。

6 分學科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數字化平臺保障機制

6.1 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建設工作涉及諸多單位和部門,且與各方利益密切關聯,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協(xié)調機制,并獲得政府的支持。政府的作用體現在:(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數字化平臺發(fā)展進行規(guī)范與扶持。(2) 通過相關政策引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產業(yè)的發(fā)展方向。(3)通過相關法規(guī)政策規(guī)范和協(xié)調數字化平臺各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行為。

6.2 人力資源保障

人才是分學科期刊平臺的重要支撐,也是平臺成功運作的關鍵。目前,數字化平臺的發(fā)展急需既精通期刊出版又通曉數字出版的復合型人才,主要包括數字產品生產加工人才、數字產品策劃研發(fā)人員、平臺運營維護人才等。

6.3 完善的契約機制

在分學科期刊平臺內部,在由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部整合資源形成專業(yè)期刊編輯部的過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契約保障并約束各學術期刊編輯部及專業(yè)期刊編輯部的合作。在各專業(yè)期刊編輯部和數字平臺之間,也需要通過契約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包括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利益分成方式、違約的處罰方式等[12]。完善的契約機制也是分學科期刊平臺的重要保障。

注 釋

[1] 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融合發(fā)展研究[J].編輯學報,2015(1): 75-77

[2]楊春蘭,李文竹.學術論文數字平臺: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未來?[J].中國出版,2015(3):46-49

[3] 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等.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fā)展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 60-64

[4]劉天星.中國科技期刊集群發(fā)展之路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6): 754-759

[5]魏常友,羅維.基于云服務的科技期刊管理與模式[J].編輯學報,2013(4): 372-374

[6]黃敏.關于新形勢下出版企業(yè)科技期刊集群發(fā)展策略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2(5): 461-465

[7]李紅.我國數字化專業(yè)科技期刊集群的形成與發(fā)展[J].編輯學報,2015(4): 323-326

[8]司靜輝,張秀梅,程煜華.構建開放式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3): 421-427

[9]劉肖,董子銘.內容、平臺、多元總合――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綜述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2(3): 26-29

[10]暢榕,陳丹.數字化平臺的建構模式與運營機制初探[J].科技與出版,2012(2): 57-60

[11] 李紅,盛宇,褚麗麗.基本IDEFO模型的中國專業(yè)數字化期刊集群的出版模式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2): 4-12

第9篇

研究者習慣于沿襲傳統(tǒng)的知識來對科學作出合理的解釋,即知識是不斷積累增長的,而且科學知識就是真理,是不可變的,強調科學知識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v觀歷史,人們對知識增長方式有著不同的觀點和認識。一種觀點是邏輯實證主義的累積型知識增長模式,即科學是科學家首先從科學實驗開始,實驗的目的是在人類已知和未知的科學前沿地帶中選取某一點進行精心控制和嚴格調節(jié)的觀察,然后將實驗中所發(fā)現的問題系統(tǒng)的記錄下來,可能的話還將他們公布于眾。這就是“科學始于觀察,然后上升到理論”的傳統(tǒng)信念,這一理論認為:科學知識增長就是一個不斷增加、不斷積累的“中國套箱式”的發(fā)展過程。這一研究方法分別經歷:觀察與實驗歸納與概括提出假設嘗試證實假設證明或反駁知識的形成[3]。這種傳統(tǒng)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主要是以歸納為主。

從17世紀到20世紀,這種科學思想經過后人不斷的修正、補充和完善,一直為科學家和學者所接受,這種邏輯實證主義的知識增長模式對人類科學發(fā)展的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一種觀點是以波普爾為代表的證偽主義的修正、檢驗型的知識增長模式。這種知識增長模式認為:科學知識增長“并不是指觀察的積累,而是指不斷一種科學理論、由另一種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論取而代之[4]”。波普爾認為,知識從本質上都是暫時性的,我們無法證明知識的絕對性,卻可以檢驗證明其存在著某些不合理的因素,科學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才不斷地在證偽、反駁中提高其必然性,才使科學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波普爾還用以下公式概括地描述了知識增長的規(guī)律:P1TSEEP2[4]。P1表示提出問題,TS表示再找出解決問題的試錯方法,EE表示清除錯誤,P2表示在解決了最初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問題,新問題又進入到解決問題的試錯階段,然后清除了錯誤,又引發(fā)了新問題,一直這樣周而復始的發(fā)展下去。這個過程是一個反饋的過程,科學進步正是遵循著這樣一個反饋機制,科學知識便得到了增長,科學發(fā)展于是便沒有了終結。這一理論的應用結果就是每個科學家都應盡可能的闡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應盡可能多地吸收別人的研究成果去不斷地進行辨?zhèn)魏头瘩g,才能使科學走向更進一步的精確。第三種觀點是庫恩的歷史主義科學革命型知識增長模式。庫恩認為科學發(fā)展具有按一定規(guī)則、周期出現的結構,由此而建立起的科學、按照“前科學———常規(guī)科學———反?!C———科學革命———新的常規(guī)科學———新的危機……”的邏輯規(guī)律而向前發(fā)展的模式[5]。以上三種知識增長模式其實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科學觀和哲學觀,他們都存在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借鑒意義,對我們研究學術傳播系統(tǒng)的發(fā)展有著理論、方法上的指導意義。我們正是在這種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研究學術期刊的發(fā)展,研究其對知識增長方式變革的貢獻,研究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系統(tǒng)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以及系統(tǒng)反過來對其質量的控制,從而促進學術傳播活動的繁榮和最終達到知識增長的目的。

科學知識的增長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有人對知識增長規(guī)律不斷的進行探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科學哲學家普賴斯,他通過對物理出版物(主要是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哲學會刊》)數量增長情況進行定量歸納分析,揭示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規(guī)律。從對研究者的數目、科研經費、科學文獻數量等計量參數研究中,普賴斯發(fā)現,從1665年第一份科學期刊問世以后,每隔100年文獻數量就會增加100倍,大體以18年為一個倍增周期,每15年為一次穩(wěn)定倍增。1962年普賴斯用計量方法提出了科學知識增長規(guī)律用指數增長曲線來描繪,稱之為“普賴斯曲線”。這一曲線只是知識增長的理想模式,普賴斯并沒有從理論上對其知識增長模型進行解釋,也沒有考慮社會其他復雜因素對知識增長的影響,這方面的不足因科學社會學的興起而有了很大的改觀。因此,要研究知識增長的規(guī)律還應當應用科學社會學的知識對知識增長規(guī)律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從科學哲學對知識增長方式理論和經驗的論述可以看出,科學知識的增長與文獻數量的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傳統(tǒng)圖書館學與文獻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出發(fā)點。但經過更深入的研究發(fā)現,知識增長與文獻數量關系又不是呈絕對的正比關系,這就需要對影響知識增長的各方面因素在科學交流系統(tǒng)中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層次、結構等進行統(tǒng)合分析,才可能全面的搞清楚知識增長的方式和規(guī)律。只有在搞清楚知識增長的方式和規(guī)律后,才可能對電子期刊在科學交流系統(tǒng)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作用與改變原有系統(tǒng)等問題展開深入地研究。

2網絡電子期刊的發(fā)展方向及策略

電子期刊是學術出版?zhèn)鞑サ挠忠淮胃锩乾F代信息社會多元化學術轉播的一種發(fā)展方向,它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它的出現不僅僅是增加了一種新的學術傳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現有的學術出版?zhèn)鞑ツJ剑l(fā)了傳統(tǒng)學術模式的調整和整合,同時使得知識增長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就目前而言,要使電子期刊有效地健康地發(fā)展、使之更好的來促進學術傳播活動,有必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2.1深化出版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

在期刊電子化進程中,一方面,應加快實現期刊管理、運行由出版事業(yè)向出版產業(yè)的轉變,真正確立期刊出版部門和機構的法人地位,在財務、用人制度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真正擁有企業(yè)自,改變發(fā)行策略,形成競爭格局。這些變革需政府給予政策、法制上的保障。另一方面,網絡電子期刊部門,還應注意建立起規(guī)模產業(yè),建立完善的出版企業(yè)產業(yè)鏈,從期刊產品開發(fā)到服務,從管理到經營,從政策、法制到資金流通等各個方面,要為期刊全面電子化、網絡化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第三,應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良好的網絡運行模式,要引入競爭機制和期刊定量評估指標體系,并應用引文分析法和期刊質量判斷法對期刊質量進行定量評估,評選核心期刊和優(yōu)秀期刊,實行期刊品牌戰(zhàn)略,在研究者中形成廣泛影響,吸收專家和優(yōu)秀研究者的注意,將優(yōu)秀稿件相對集中在核心期刊上,盡快建立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

2.2加強網絡電子期刊的質量控制

電子期刊質量是制約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電子期刊的出現打破了原有格局,期刊質量控制在原有內容數量控制、編輯質量控制、出版質量控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期刊質量控制的新課題。電子期刊的質量評估主要應從數量、質量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從數量方面來說,判斷期刊質量最典型的是引文分析法,通過期刊論文之間引用和被引用關系來定量判斷期刊質量,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從期刊自身情況和刊載論文的學術規(guī)范、研究深度和廣度來評估期刊質量、則采用的是質量判斷方法。期刊的社會影響對期刊社會信譽度的建立、對作者的吸引等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期刊自身情況的判斷標準(包括期刊辦刊的宗旨、目的和用戶群;期刊出版速度;期刊載文量;論文、評論、時事通訊等的比例和刊期;期刊、出版機構、編輯和編輯部的社會名聲;期刊論文的學術質量;期刊的發(fā)行數量;期刊的印制和版式質量等)對期刊質量評估也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標準也是期刊出版機構和編輯部門應努力的方向。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期刊論文的學術標準,因學科內容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論文中作者在理論、方法上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規(guī)范化的語言和編輯標準,進而能促進學科的發(fā)展和知識的增長等是人們要強調的最重要的學術標準。

2.3走紙質期刊與網絡電子期刊并重的發(fā)展道路

根據國外以及國內大學圖書館用戶對電子資源態(tài)度與利用情況的調查研究顯示,現階段用戶最喜歡閱讀的仍然是印本期刊,閱讀習慣以及電子期刊的表現形式是影響電子期刊使用的重要因素。人們希望電子期刊的表現形式與印本期刊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印本期刊的閱讀習慣,這樣就可以減少對電子期刊閱讀的不適應感,促進電子期刊用戶的可接受性。目前,閱讀習慣、計算機網絡設備與條件、費用、檢索使用能力等因素仍然制約著期刊電子化、網絡化的進程。因此,選擇印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并重的發(fā)展道路是目前期刊發(fā)展的最佳選擇。當前我們首要的任務是應在提高期刊質量上狠下功夫,為全面實現全程純電子期刊化、網絡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2.4注重培育用戶市場,切實建立期刊、作者、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

信息傳播是人類社會得以維系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個別人對于電子期刊的態(tài)度也會影響到其他人,甚至是大眾的思想、態(tài)度及行為。作為信息管理機構、出版機構和部門、以及大學和研究機構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一方面應培養(yǎng)人們改變對電子期刊的看法,激發(fā)和加強研究者對電子期刊使用的欲望,同時培養(yǎng)用戶的使用習慣,并加深用戶對電子期刊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應打破單一期刊設立的限止,在作者和用戶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讓作者的思想、觀點、成果等與用戶盡量形成實時互動,以加速期刊學術交流的速度,讓期刊真正適應學術傳播的需要,從而促進知識的增長。

2.5建立期刊出版模式多元化的發(fā)展格局

在目前網絡環(huán)境下,印本期刊的電子化、網絡化,作者/編輯型期刊出版的發(fā)展已有一定的基礎,加之中國教育科研網等網絡基礎設施的建成,極大的便利了高等院校師生和科研機構人員的上網,大學及科研機構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等等,為作者/編輯型期刊的出版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目前網絡電子期刊的流通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除人們的閱讀習慣外,建立期刊多元化的發(fā)展格局勢在必行,一方面應建立讓期刊作者/編輯型期刊和研究者在其上,并對其訂購或閱覽創(chuàng)造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學術傳播的媒介和渠道;另一方面,網絡電子期刊只有得到研究機構、大學等有關機構的認可,并作為聘任、評級和職稱評定等的依據,才能成為學術傳播的有效渠道。應當說,只有建立形成印本期刊、電子期刊、作者/編輯型期刊(純電子期刊)出版模式相互共存的多元化的發(fā)展格局,才能重塑學術傳播新模式,才能促進電子期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6積極促進期刊出版向國際化方向發(fā)展

期刊形式的國際化并不等于真正實現國際化。期刊真正實現國際化還在于,以的高質量來參與國外同類期刊的競爭,在尋求合作、資金、外來先進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增強期刊競爭力,在競爭中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目前,盡管我國絕大多數期刊還不具備國際競爭的實力,但我們應該在制訂電子期刊發(fā)展規(guī)劃時,考慮到在各方面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樹立創(chuàng)新和競爭意識,為具備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還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期刊出版向國際化方向邁進,只有充分利用國際間的信息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資源,科技期刊才能真正成為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媒介,才能真正提高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具體而言,我國期刊編輯委員會中可以聘請國外知名專家擔任委員,吸引國外稿源,鼓勵國外留學人員及華裔研究者積極投稿。為解決語言障礙問題,在我國積極“創(chuàng)辦英文科技期刊,增加中文科技期刊中英文的信息量”[6],如在我國期刊論文中要求作者提供英文文摘和英文關鍵詞等的做法就是為國際著名檢索系統(tǒng)判斷論文內容和質量提供一定的依據,為期刊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2.7建立科學的學術期刊共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