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風險辨識與分析

時間:2023-09-08 17:12:26

導語:在風險辨識與分析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風險辨識與分析

第1篇

    面板數(shù)據同時包含了許多橫截面在時間序列上的樣本信息,不同于只有一個維度的純粹橫截面數(shù)據和時間序列數(shù)據,面板數(shù)據是同時有橫截面和時序二維的。使用二維的面板數(shù)據相對于只使用橫截面數(shù)據或時序數(shù)據,在理論上被認為有一些優(yōu)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優(yōu)點是面板數(shù)據被認為能夠控制個體的異質性。在面板數(shù)據中,人們認為不同的橫截面很可能具有異質性,這個異質性被認為是無法用已知的回歸元觀測的,同時異質性被假定為依橫截面不同而不同,但在不同時點卻是穩(wěn)定的,因此可以用橫截面虛擬變量來控制橫截面的異質性,如果異質性是發(fā)生在不同時期的,那么則用時期虛擬變量來控制。而這些工作在只有橫截面數(shù)據或時序數(shù)據時是無法完成的。

    然而,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并不關心這個異質性究竟是多少,我們關心的仍然是回歸元參數(shù)的估計結果。使用面板數(shù)據做過實際研究的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使用的效應①不同,對回歸元的估計結果經常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在某個固定效應設定下回歸系數(shù)為正顯著,而另外一個效應則變?yōu)樨擄@著,這種事情經??梢耘龅?讓人十分困惑。大多數(shù)的研究文獻都將這種影響解釋為控制了固定效應后的結果,因為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固定效應)很可能和回歸元是相關的,在控制了這個效應后,由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自然會對回歸元的估計結果產生影響,因而使用的效應不同,估計的結果一般也就會有顯著變化。

    然而,這個被廣泛接受的理論假說,本質上來講是有問題的。我們認為,估計的效應不同,對應的自變量估計系數(shù)的含義也不同,而導致估計結果有顯著變化的可能重要原因是由于面板數(shù)據是二維的數(shù)據,而在這兩個不同維度上,以及將兩個維度的信息放到一起時,樣本信息所顯現(xiàn)出來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這里提出另外一種異質性,即樣本在不同維度上的相關關系是不同的,是異質的,這個異質性是發(fā)生在回歸元的回歸系數(shù)上,而不是截距項。我們試圖從面板數(shù)據的橫截面維度和時間序列維度的樣本相關異質性角度來解釋為什么使用的效應不同會使估計結果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而這很有可能正是由于異質性導致了在使用不同效應時,使估計的結果有顯著的差異。

    另外,所謂的不可觀測的異質性(Unobserved Heterogeneity)在理論上被假定是無法用回歸元觀測的,同時,一般認為面板模型的固定效應與回歸元可能是相關的,而且這個效應與回歸元是否正交(相關)實際上也是判斷應該使用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的標準之一(Greene,2002;Mundlak,1978)。而所謂的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實際上至少并不是完全不可觀測的,通過適當?shù)哪P驮O定,把固定效應再進行分解,就得到可觀測的和真正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并且模型的估計將在國家效應和隨機效應之間獲得融合,在這點上,我們與Mundlak(1978)的結論是一致的。

    面板模型的很多方法和解釋通過教科書的廣泛傳播和人們的應用,已經形成了面板計量技術的使用者和研究者頭腦中標準的理解,而這種已經在人們腦海中形成規(guī)范解釋的東西則可能是較難以改變的,因此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在文中盡量使用直觀的例子來進行解釋,并對我們的想法給予簡要而直接的證明,來加強論文的理論性。

    一、橫截面和時間序列,哪一個維度?一個有其他遺漏變量的例子

    讀者可能會對這個問題稍微感到奇隆,并回答面板數(shù)據由于是二維數(shù)據,那么其回歸結果也應該同時來自于兩個維度,這正是面板數(shù)據的長處,并且直覺上兩個維度上的相關關系應該是一致的,這應該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

    這個回答表面上看似正確的,然而真實的答案卻不是那么簡單,面板數(shù)據的回歸結果并不真的一定同時來自兩個維度,關于哪個維度占主要的問題在面板數(shù)據的分析中是至關重要的,尤其當我們有橫截面和時間序列的維度相關異質性問題時。

    這里我們所說的異質性不同于傳統(tǒng)的面板異質性。傳統(tǒng)的面板異質性宣稱異質性來自于依橫截面和時點不同而變化的截距項,并通過橫截面和時點的虛擬變量捕捉;而這個論點可能是武斷的,異質性可能并不來自于截距項,而是來自于回歸元的系數(shù),尤其是在數(shù)據中經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即自變量與因變量在橫截面上的相關關系與時間序列上的相關關系是不同的②,這是我們所探討的異質性,導致這種異質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遺漏變量是一個可能的重要原因。另外自變量在不同維度上對因變量本身就具有不同的作用,這也是一種可能。圖1為有其他變量遺漏的情況。

    圖1的面板數(shù)據樣本具有4個截面,6個時期,數(shù)據由如下過程生成:

    然而,如果是不可觀測的,那么模型就會產生遺漏變量偏差。在實際面板數(shù)據模型的應用中,經常采用的步驟是先做混合回歸,然后做橫截面固定效應回歸,然后做時間固定效應回歸(或與橫截面固定效應同時使用)。如果看圖1,很可能研究者就會采用橫截面固定效應或者雙固定效應,而在上面的案例中,采用混合回歸與橫截面固定效應回歸都會得到完全錯誤的結果,其中橫截面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偏差最高,雙固定效應的估計稍好,但是也經常產生有偏的結果,只有時期固定效應會產生最無偏有效的估計結果。

    圖2給出了使用各種效應得到的回歸擬合線,每個回歸的截距項已經取平均從而使得回歸線落在樣本點的中央,從圖2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型設定對估計系數(shù)產生明顯的影響。很明顯,只有時間固定效應得到了x與y的真實的相關關系,偏差最小;橫截面固定效應則顯示了x與y在時序上的相關關系,是偏差最大的估計;混合回歸也基本顯示了時序的信息;而雙固定效應在這里湊巧也有較大的估計偏誤,這是因為雙固定效應的雙向組內均值離差操作損失了許多有用的樣本信息,并且在我們模擬中的一個相對大的干擾項方差也降低了估計的效率。

    那么,為什么以上結果會發(fā)生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探討面板數(shù)據模型固定效應估計的本質。

    1.橫截面和時間固定效應的本質

    如果我們有一個截面?zhèn)€體的時間序列樣本y和X,我們可以對y和X做回歸得到截距項α和系數(shù)向量β,這反映了樣本在時序上的相關關系,如果我們把每個截面都做回歸,就得到一個方程系統(tǒng):

    從式(5)和式(6)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擬合準則對于β和α的一階條件產生了同樣的估計條件,也即是橫截面固定效應估計量的估計條件:

    Xβ+Dα=y (7)

    這個估計量即是有一個線性約束=β的每個截面?zhèn)€體的時間序列回歸的估計量,同時我們知道這也是橫截面固定效應的估計量。因此,我們有推論1:

    推論1 橫截面固定效應估計本質上是在做一個有線性約束的時間序列回歸,約束則是每個橫截面?zhèn)€體具有相同的回歸系數(shù)。同樣,容易證明,時間固定效應估計量本質上是在做一個有線性約束的橫截面回歸,約束則是每個時期的橫截面回歸具有相同的回歸系數(shù)。而回憶固定效應的算法,我們知道,橫截面固定效應(時期固定效應),或者說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實際上是約束每個橫截面(每個時期)的誤差項的均值為0的結果,因此,固定效應,或者說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實際是估計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2.每個橫截面的和總的β的關系

    給定橫截面?zhèn)€體i,我們知道該橫截面的時間序列回歸的估計量包含在式(10)中:

    可以看到,每個截面的時序回歸實際上是把估計橫截面固定效應的樣本按橫截面分成n份,或者反過來說橫截面固定效應的估計實際上是把每一個截面的時序回歸的樣本放到一起形成一個大樣本,那么,每個截面的回歸系數(shù)與固定效應的回歸系數(shù)β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我們通過假設只有一個回歸元x來給出直接的例證,若只有一個x,則對于某截面i有:

    如果現(xiàn)在有多于1個的回歸元,并且回歸元之間理論上是無關的,那么這時式(13)仍然成立,但如果回歸元之間是相關的,問題就會復雜很多,不過如果使用偏回歸方法,先排除其他變量的干擾,我們仍然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我們自己所做的一些數(shù)值模擬和估計也顯示了這點,細節(jié)不在這里補充。由以上的討論,可得到推論2。

    推論2 橫截面固定效應估計本質上是在做一個有線性約束的時間序列回歸,其估計結果等于對每一個橫截面進行時序回歸得到的系數(shù)的加權平均。同樣的結論可以推廣到時間固定效應的估計,即時間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等于每個時期橫截面回歸估計結果的加權平均。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圖1和圖2所示的例子中為什么使用混合效應,橫截面固定效應會出現(xiàn)明顯的偏誤,而時期固定效應的結果則是正確的。因為和由于非平穩(wěn)性導致在時序上兩者是相關的,但是因為是隨機生成的,并且和的生成過程是獨立的,因此和在橫截面維度上是不相關的。而使用混合回歸不區(qū)分樣本信息究竟來自哪個維度,它合并了時間序列和橫截面二維的樣本信息進行回歸,因此導致的估計產生向上的偏誤(因為被遺漏了),但混合回歸的結果并不是偏誤最嚴重的,因為至少在橫截面方向上和是無關的;橫截面固定效應估計則有最嚴重的偏誤,因為如前所述,橫截面固定效應是做一個有線性約束的時序回歸,其結果等于每個截面的回歸結果的加權平均,而這里和在時間序列上相關性明顯,導致估計結果有很大偏誤;只有時期固定效應產生了最準確的估計,因為時期固定效應做的是橫截面方向的回歸,而這里由于在橫截面方向上和是無關的,因此即使缺失,也不會對的估計結果產生干擾,時期固定效應在以上我們所模擬的數(shù)據中是最好的估計量③。

    上面的例子中所做的模擬數(shù)據是一個有著大T小N的數(shù)據集,而面板數(shù)據一般是有著大N小T的數(shù)據集,因此我們的模擬可能會由于其特定的T和N而受到質疑,而實際上,理論結果并不受到樣本尺寸的明顯影響。圖3和圖4展示了另一個有著相對大N和小T的模擬數(shù)據,其中N=6,T=3。

第2篇

一、安全評價目的和基本原則

1、評價依據:本報告按照公司QHSE管理體系程序文件《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控制程序》(TPCC/CX04)的具體規(guī)定及公司文件的要求,做好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和隱患排查工作,準確查找出各裝置存在的隱患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方便日常查閱及整改。

2、情況說明:根據公司安保部體系貫標的要求,結合裝置實際情況并考慮2014年至2015年新建項目,做好隱患治理 ,車間積極組織車間各個專業(yè)技術人員開展危害識別評價工作,以達到隱患治理、消除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確保安全生產的目的。為全面細致的做好危害識別工作,針對各裝置現(xiàn)狀及實際情況編制了危害識別計劃,并組成由車間領導、各個專業(yè)技術人員、在崗工人技師參與的危害識別小組,運用JHA、SCL、HAZOP等方法對裝置進行了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

二、評價依據

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技術標準規(guī)范,以及各項安全管理規(guī)章制度。

三、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范圍。

按照公司QHSE程序文件的要求,今年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范圍主要包括日常分析及設備檢修分析兩部分組成,車間組織工藝、設備和安全等技術組對各系統(tǒng)開展了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

四、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對象

車間成立了專業(yè)人員組成評價小組,對設備設施和日常作業(yè)活動進行了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涉及設備、設施、工藝節(jié)點、系統(tǒng)單元,以及日常生產操作、檢維修作業(yè)、開停工操作項目等工作過程。在辨識評價過程中,堅持以原有的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結果為基礎充分考慮動態(tài)變化內容對安全生產的影響,進行了細化和完善,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參考依據。共完成406個辨識評價項目。其中:

1、日常生產操作:145項

2、日常檢維修作業(yè):23項

3、停開車及停電等作業(yè):90項

4、惡劣天氣及辦公環(huán)境:5項

5、一般設備、設施:113臺(套)

6、工藝過程、系統(tǒng)(單元):30套(個)

五、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采用的方法

在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過程中,車間生產過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辨識與評價方法。對各種日常操作、日常檢維修作業(yè)、設備大檢修項目、停開車作業(yè)等均采用了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對各種設備、設施等采用了安全檢查表(SCL)分析法;單元采用了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辨識評價方法。

具體情況如下:

1、工作危害分析(JHA):263項(其中Ⅰ級風險22項,Ⅱ級風險213項,Ⅲ級風險25項,Ⅳ級風險4項)

2、安全檢查表(SCL):113項(其中Ⅰ級風險16項,Ⅱ級風險80項,Ⅲ級風險15項,Ⅳ級風險2項)

3、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30項(其中Ⅱ級風險21項,Ⅲ級風險9項)

第3篇

關鍵詞:施工現(xiàn)場;危險源;風險評價;控制;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業(yè)在其經營生產的活動中對本企業(yè)的安全生產負全面責任,這就要求每個建筑施工企業(yè)必須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危險源識別并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控。在因此,我們需要對危險源進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以便提高施工安全性。

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現(xiàn)狀

通過對近兩年的相關研究論文和資料閱讀分析,發(fā)現(xiàn)對工業(yè)生產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研究較多。很多的書都說明了一些常用的工業(yè)危險源的辨識和評價方法,像火災、爆炸危險指數(shù)評價法、帝國化學公司(IDI)危險度評價法等都是普遍的使用方法。我們的相關專家對這方面一直在進行著研究,全國OHSMS認證指導委員會主編的《中國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管理體系注冊審核員國家培訓教程》就列除了一些常用的危險評價方法,主要是類比法、預先危險性分析(PHA)等n種方法,并且將其的適用范圍、應用條件、優(yōu)缺點的進行了一系列的比較。劉卓慧主編的《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員培訓統(tǒng)編教程》主要介紹的危險源辨識方法有安全檢查表(SCL)、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樹分析(El…A)、故障樹分析(FTA),風險評價方法主要介紹了風險評價表法和作業(y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這就說明現(xiàn)如今人們對施工場地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越來越關注,對安全的認知也是越來越多。

2、危險源辨識

2.1、危險源辨識是指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辨識是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要找出每項工作有關的所有危險源,并考慮這些危險源可能會對什么人造成什么樣的損害或導致什么設備設施損壞。危險源識別的方法有作業(y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預先危害分析法、問卷調查、現(xiàn)場觀察、專家咨詢、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風險概率評價法、查閱文件和記錄、危險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樹分析法、頭腦風暴法、矩陣法等。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特點和局限性,在實際的工作中一般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來識別危險源。

建筑施工現(xiàn)場危險有害因素分為十六類: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坍塌、火災、車輛傷害、中毒和窒息、淹溺、灼燙、放炮、火藥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傷害。

2.2、危險、有害因素識別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危險、有害因素分析方法有直觀經驗分析方法和系統(tǒng)安全分析方法兩大類。

2.2.1、直觀經驗分析方法

適用于有可參考先例、有以往經驗可借鑒的作業(yè)內容。

(1)、對照、經驗法

對照標準、法規(guī)、檢查表,依靠分析人員的經驗和觀察分析能力,直觀分析、評價對象的危險、有害因素,是最常見的方法。崗位操作規(guī)程大都運用該方法識別、編制,操作規(guī)程也是崗位辨識最直接的對照對象。

(2)、類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作業(yè)條件或工程系統(tǒng)的經驗和統(tǒng)計資料類推、分析和評價。這兩種方法具體到應用中又可分為:調查法和安全檢查表辨識法。

調查法:根據工作經驗、查閱資料確定調查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辨識。

安全檢查表辨識法:按辯識內容編制檢查表,按表進行辨識。

2.2.2、系統(tǒng)安全分析方法

應用系統(tǒng)安全工程評價方法的部分方法進行辨識。常用于復雜、無經驗的新開發(fā)系統(tǒng),如事件樹、事故樹等方法。

3、危險源辨識中存在的問題

3.1、危險源清單更新不及時

根據現(xiàn)場檢查發(fā)現(xiàn),由于施工周期較長,很多項目沒有根據施工進度對危險源清單進行及時更新,所以使得新的風險不能得到及時的辨識和控制,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還有這種情況就是一些個別項目在本月單項工程中已完工,但是在下個月還是有一樣的問題出現(xiàn)在施工中,新開工的項目危險源卻沒有補充進去,部分項目單項工程持續(xù)施工幾個月,但是危險源卻一直存在,危險源沒有同季節(jié)氣候、施工進度、工藝特點等變化的外部因素結合起來,我們的施工在不斷的進行著,施工的部位也是逐漸的轉變著,因此對于防護監(jiān)控的重點也在變化,施工現(xiàn)場的危險源控制重點會隨著施工進度不斷的進行辨識更新。

3.2、危險源辨識與現(xiàn)場實際結合不夠

在工程還沒開始之前,我們的項目就需要通過危險源辨識小組調查形成危險源清單,或者對于特殊的個別項目也可以仿照類似工程項目危險源清單,將其照搬過來參考使用,就下定義說項目的辨識的危險源適合現(xiàn)在的項目,忽視了對項目施工內容、 環(huán)境、工序、工藝等因素的綜合分析,沒有綜合施工的實際情況,從而造成了多數(shù)同類型項目的危險源清單內容大同小異,沒有實質的針對問題,更不能起到風險控制和指導現(xiàn)場施工的作用。

4、施工現(xiàn)場的風險評價、控制

危險源確定后,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明確風險等級,確定項目較高風險危險源。許多企業(yè)在制定內控制度時常引用法規(guī)、標準中“重大危險源”的概念,該概念確定的危險級別太高,對企業(yè)內部安全控制存在不適用的可能。有必要根據企業(yè)自身實際,量身定做確定“內部不可承受風險”的概念,即可能導致重傷、死亡事故的危險因素。以此確定內控指標,制定相應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等控制措施,明確責任分工實施。

4.1、強化企業(yè)、項目部兩級管理

危險源辨識的重點工作在項目部,我們工程中的項目危險源辨識就必須是我們的項目總工程師來帶頭,然后各職能部門和現(xiàn)場的管理人員、工班長、有經驗的作業(yè)人員積極配合。我們的辨識小組對類似項目的危險源清單進行參照時,不能盲目的全部照抄,必須要結合施工的實際情況,即照項目規(guī)模、使用的設備、施工方案、地理環(huán)境、人員素質等主要因素,然后刪除一些不合適的危險源清單、再對其進行調整、完善,對于新型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施工,辨識小組需要組織有關人員或聘請專家,結合現(xiàn)場實際采用系統(tǒng)安全分析的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期間需要項目部隨時對施工進展中的危險源清單進行及時更新,提前做好危險源辨識,企業(yè)應在各項目部上報危險源清單的基礎上,按照工程類別進行修正,形成危險源數(shù)據庫,為新開工程項目積累經驗。

4.2.技術措施

在建筑項目現(xiàn)場施工的過程中對能預見的危險源要采取相關的技術措施進行預防。減少由于技術預防不到位造成的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針對這項技術措施主要的運用方式包括以下幾種:空間防護、危險源屏蔽、控制與危險源的距離、時間防護、預警防護、個人防護等。在進行施工時,應當根據現(xiàn)場危險源的性質、企業(yè)的人力、物力,以及誘發(fā)因素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為有效的措施,以達到消除、控制、防護、轉移危險源的目的。危險源控制的技術措施包括施工作業(yè)中的危險源控制技術和安全設施兩個方面。

4.3、人的控制

在建筑項目現(xiàn)場施工的過程中人員行為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行為直接關系到危險源的狀態(tài),因此,在建筑現(xiàn)場施工的過程中我們要對施工人員加強相關的危險源辨識的培訓和崗位標準的培訓,讓施工操作人員能準確的危險源進行辨識,對由于環(huán)境因素帶來的措不及防的危險源,也需要備有有效的應急方案,對于突發(fā)風險,每個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當風險發(fā)生時,要戒慌、戒躁,保持沉著、冷靜,有序處理,降低事故發(fā)生的幾率。

4.4、較高風險危險源的管理

通過制定專項管理方案、技術措施、完善規(guī)程、建立應急救援機制、落實組織措施等途徑進行管控。在方案、措施完善的晴況下,重視教育培訓、過程監(jiān)控、績效考評與問責制度的執(zhí)行尤為重要。教育培訓方面尤需強調以事故預防為主的較高風險危險源控制的培訓教育。績效管理方面需重視安全承諾的實效作用和現(xiàn)場安全管理績效的考評。應從明確控制目標、管理措施的實施部門、期限及檢查辦法、問責辦法等多方面、多角度確保有效實行閉環(huán)管理,在保證投人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問責與激勵,形成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

結束語

建筑施工現(xiàn)場是事故高發(fā)的重點場所,施工現(xiàn)場的危險源辨識,評價是現(xiàn)場安全管理的基石。所以我們的企業(yè)必須立足于建立安全管理、風險控制的長效機制。確保組織措施、合同措施,管理水平、效果與經濟結算和激勵相結合等管理制度、辦法能夠有效執(zhí)行?,F(xiàn)場管理要始終抓住重點,圍繞危險源識別、評價與控制這一核心,合理定位不可承受風險,確保控制效果,實現(xiàn)安全施工。

參考文獻

[1]鄭東,周慈. 施工現(xiàn)場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與控制[J]. 建筑安全,2012,04:45-48.

第4篇

1.確定風險辨識的風險性標準隸屬度函數(shù)S,S=(S1,S2,S3,S4,S5)。其中:Si的值可以通過專家調查方法確定。

2.第1層風險的辨識。海明貼近度模型σi=N(S,Bi)=1-dH(B,Si)其中:S=(S1,S2,S3,S4,S5);Bi=(bi1,bi2,……bi5)??紤]風險因素的影響權數(shù),有Hi=[σi][W]T,其中:[σi]—主對角線元素分別為σ1、σ2、σn的對角矩陣;[W]T—第1層風險因素的權向量。根據矩陣Hi中各元素的數(shù)值大小序列,對第1層相對應的風險進行相對排序。

3.第2層風險辨識。根據第1層辨識的結果,對Hi、[σi]相應的風險進一步辨識,找出主要因素,辨識過程與前相似。反復使用上述辨識過程,可容易推廣到二階以上的情況。

融資風險的分類

根據研究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風險可分為不同的類別。對于工程項目融資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其第一級風險基本可分政治風險、不可抗力風險、經濟風險、信用風險、競爭性風險五大類。

1.政治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內容:政局不穩(wěn);政策多變;債務;戰(zhàn)爭內亂以及國有化五個方面的要素。

2.不可抗力風險因素包括:地震;海嘯;火山;洪水;狂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社會事件等。

3.經濟風險因素包括:供求關系變化和價格變化產生的市場風險;外匯風險和利率風險導致的金融風險。

4.信用風險因素包括:債務人是否能歸還到期債務;債權人和發(fā)起人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完成項目。

5.競爭性風險因素包括:項目實施后是否會有多家同類性質的項目與之發(fā)生競爭。尤其是BOT項目的融資更是如此,在特許經營期內如果有同類型的項目與之競爭將會對本項目產生巨大的損失。

風險管理和對策

針對以上的五種不同種類的風險提出以下四點風險管理措施

1.降低政治風險的辦法之一是政治風險保險,包括純商業(yè)性質的保險。還可以進行適當股權安排以適應政府政策的變化。或者要求在東道國或其友好國家有強大影響的私營公司參與到項目融資中來,或者促進多邊機構如世界銀行集團中的國際金融公司參與進來。

2.防止不可抗力風險最好的辦法是投保。保險主要針對直接損失而言,即通過支付保險費把風險轉移給有承擔能力的保險公司或出口信貸機構。陣地間接損失,可以尋求政府資助和保證。

3.為了控制市場風險,須做好海外市場調研分析,對市場有充分的認識,了解市場動態(tài)??梢酝ㄟ^簽訂或供或付的長期供貨合同鎖定產品價格,確保項目收益??刂平鹑陲L險有多種方法。如運用掉期等衍生工具,固定利率的貸款擔保,理想的多種貨幣組合方式,同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密切合作等。

4.控制信用風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對對方資信的徹底調查與了解。比如債權人可以委托法律專家和財務顧問與債務經紀人接觸并協(xié)助其工作。并要求將其財務信息,擔保手續(xù)公開化,以確認資金落到實處。另外也可設置專有賬務資金管理違約風險。

結束語

第5篇

關鍵詞:聯(lián)合站 風險識別 危害因素 管理體系 整改措施。

一、建立危害識別管理體系背景及意義

聯(lián)合站作為油田甲級要害生產單位,其安全生產平穩(wěn)運行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聯(lián)合站作業(yè)場所危害因素種類繁多,并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其存在形式、階段各異,同一過程和活動的危害因素又相互聯(lián)系,為全面科學識別出作業(yè)活動過程及工作場所存在的各類危害因素,準確判定其分布、種類、數(shù)量、引發(fā)事故的條件,建立危害識別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二、目標分析

1.指導開展危害因素辨識,解決危害因素辨識方法難以為員工掌握的問題。

2.解決管理體系文件與風險評價結果、與部門職責不符的問題。

3.指導開展風險評價,解決風險評價方法過于簡單,隨意性大的問題.

4.指導進行兩書一卡、應急預案,完善各級安全檢查表,解決風險評價和現(xiàn)有安全管理脫節(jié)的問題。

三、建立危害識別管理體系實施步驟

1.單位組織開展各層次、全方位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培訓,涵蓋本單位各級管理者、負責人和員工。

2.對各班站進行現(xiàn)場調查,指導危害因素辨識。

3.進行風險評價、確定風險分級。

4.確定對照風險評價結果,制定并實施崗位操作規(guī)程、兩書一表一卡、應急預案等風險控制的機制。

上述優(yōu)化步驟中,風險分級和危害因素的辨識尤為重要,以下逐條闡述。

四、具體實施措施

1.風險識別的劃分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只有在正確識別自身所面臨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主動選擇適當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

在現(xiàn)今作業(yè)活動劃分過程中,由于至今尚無一個明確通用的“規(guī)則”來規(guī)范單元的劃分方法,因此會出現(xiàn)不同的人員對同一個對象劃分出不同單元的現(xiàn)象。按照操作項目、生產作業(yè)單元、作業(yè)活動、場所類別劃分的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導致危害因素辨識的遺漏。另一方面,作業(yè)活動劃分由于生產、管理等各項作業(yè)活動復雜程度不一,風險情況也不一樣,因此需要分層次劃分相關作業(yè)活動,以便逐步拆解,避免遺漏。

根據經驗,應按照分級的方法,將作業(yè)活動分解成作業(yè)活動(一級作業(yè)活動)、工作任務或過程(二級作業(yè)活動)、工作任務或過程細化(三級作業(yè)活動)。高一聯(lián)合站主要作業(yè)場所有:輸油崗、污水崗、卸油臺、計量崗、化驗崗。將其定為一級作業(yè),而后逐級劃分。

在二、三級作業(yè)活動劃分過程中,在生產單位以工藝過程為主線進行劃分,重點檢查有無職能遺漏,劃分作業(yè)活動時應重點關注以下原則:

1.1各級作業(yè)活動劃分不是越細越好,應以工藝過程的復雜程度進行明確。

1.2具體的劃分著眼點應明確為劃分到最基礎的可以實現(xiàn)風險控制的單元,為對于生產單位而言“可以指導編制修訂對應的操作卡,檢查表或作業(yè)指導書為止”。

1.3作業(yè)活動劃分的目的是充分辨識危害因素,劃分程度的把握主要看該項作業(yè)活動涉及的危害因素數(shù)量多少。所劃分出的每種作業(yè)活動既不能太復雜,如包含幾十種危害因素,也不能太簡單,如僅涉及一、兩種危害因素,一般以能進行清晰辨識,主要危害因素沒有遺漏為準(一般該項作業(yè)活動涉及的危害因素為10-20個左右為宜)。

2.危害因素的辨識

高一聯(lián)合站在危害因素識別中,主要采用作業(yè)危害分析方法。這是一種定性風險分析方法。實施作業(yè)危害分析,能夠識別作業(yè)中潛在的危害,確定相應的工程措施,提供適當?shù)膫€體防護裝置,以防止事故發(fā)生,防止人員受到傷害。主要用于識別人的動態(tài)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便指導編制作業(yè)指導書、安全操作規(guī)程。作業(yè)危害分析主要步驟如下:

2.1確定(或選擇)待分析的作業(yè);

2.2將作業(yè)劃分為一系列的步驟;

2.3辨識每一步驟的潛在危害;

2.4確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3.風險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經驗對系統(tǒng)的危險性、危害性進行分析、評價。針對辨識出的各類危害因素,查找目前的各類風險控制措施,便于進行風險評價,并對下一步各類HSE控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據。根據單位目前的實際,查找在操作規(guī)程、管理方案、隱患治理計劃、教育培訓、管理制度、作業(yè)計劃書、HSE檢查、應急預案等方面的現(xiàn)狀和缺陷。

五、危害識別管理體系取得成果

通過危害識別管理體系的建立,使聯(lián)合站存在的危害因素得到全面有效的識別。管理者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現(xiàn)場風險管理,完善作業(yè)許可,兩書一表,四有一卡及相關管理制度的編制工作,培訓講課7次,培訓人員277人次,修改程序文件22個,完善全站危險識別因素960條。嚴格執(zhí)行巡回檢查制度,抓重點領域、要害部位、關鍵環(huán)節(jié)安全環(huán)保監(jiān)管。從而實現(xiàn)聯(lián)合站安全合理化、運行高效化管理。

六、整改措施

1.針對各單位風險評價結果,進一步修改完善應急預案及相關管理規(guī)章制度。

2.針對各單位風險評價結果,修改完善檢查表、操作卡。

3.針對各單位風險評價結果,完善各部門作業(yè)教材。

4.會審并.危害識別管理程序文件。

參考文獻:

[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yè)標準《健康、安全與環(huán)境管理體系第1部分:規(guī)范》 (Q/SY 1002.1-2007)

[2]《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GB/T28001-2008

[3]《環(huán)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第6篇

1.1風險管理理論應用于安全管理

企業(yè)安全教育培訓工作的核心是實現(xiàn)事故預防控制。事故是企業(yè)生產活動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隨機事件,具有不確定性。風險管理科學為解決不確定性問題提出了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安全科學借鑒風險管理科學成果,形成了用于實現(xiàn)事故預防控制的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將風險管理科學原理應用于企業(yè)安全管理的實質是:系統(tǒng)全面地識別企業(yè)生產作業(yè)過程存在的安全風險(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和導致安全風險的因素(危險源或危險因素);評價其風險程度狀況;確定對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風險、危險源辨識

安全培訓是避免生產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證培訓內容中涵蓋所有崗位操作環(huán)節(jié)和管理環(huán)節(jié)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碼頭為例,針對其作業(yè)活動、設備設施、場所環(huán)境和生產工藝4個方面進行全面的風險辨識。針對現(xiàn)場的作業(yè)活動情況,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業(yè)經驗豐富的一線操作人員,將整個作業(yè)步驟進行分解,對每一個步驟潛在的危害進行識別,找出導致風險的危險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針對作業(yè)過程中設備設施可能引發(fā)的事故,利用故障類型與影響分析(FMEA)方法,對照企業(yè)設備設施清單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個零部件可能發(fā)生的故障或功能損失,分析每一個故障或功能損失可能導致的事故,最終提出控制措施。針對不同環(huán)境下能量意外釋放的情況,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場所環(huán)境的能量意外釋放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分析導致風險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針對流體裝卸工藝這一重大危險因素,獨立運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劃分單元、確定每個單元的相關要素,運用先導詞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發(fā)生偏差可能導致的風險及危險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種模式下的風險及危險源辨識可以確保辨識結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識結果重疊,綜合辨識信息并去除重疊部分形成最終辨識結果。

2結合辨識信息開發(fā)培訓矩陣、培訓課程和試題庫

2.1崗位培訓矩陣

結合企業(yè)特點,由安全培訓行業(yè)專家、企業(yè)安全管理部門及各崗位人員三方組成培訓開發(fā)小組,共同制定培訓需求分析,確保將安全培訓專業(yè)意見、公司實際安全培訓需求狀況、崗位員工工作習慣與易接受培訓方式有效結合,既符合安培知識結構,又兼顧員工和企業(yè)實際需要。培訓課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識、安全法規(guī)要求、生產操作環(huán)節(jié)、設備設施、場所環(huán)境、特殊工藝等內容,適用性覆蓋企業(yè)全部崗位。將培訓內容分配給每個崗位的員工,生成培訓矩陣。

2.2針對性培訓課程

運用風險識別信息,結合企業(yè)現(xiàn)有的《體系文件》、《企業(yè)安全生產操作規(guī)程》、《企業(yè)安全生產操作手冊》、《技術檢保任務書》、《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記錄》及安全培訓材料等開發(fā)如下課程:《企業(yè)主要安全風險控制基礎知識》,其中主要包括生產作業(yè)過程簡介、生產作業(yè)過程主要安全風險、風險控制措施3部分,總體上介紹了企業(yè)的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讓參訓人員對企業(yè)有所了解,宏觀掌握安全注意事項,針對企業(yè)所有崗位?!度壈踩逃罚鶕野踩a監(jiān)督管理總局3號令《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guī)定》制定,涵蓋廠級、隊級和班組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側重不同級別人員,使其了解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和勞動紀律、從業(yè)人員安全生產權利和義務、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現(xiàn)場緊急情況的處理和崗位之間工作銜接配合的安全與職業(yè)衛(wèi)生事項等內容。《作業(yè)安全風險控制》,針對企業(yè)重點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逐項講解操作規(guī)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誤對比操作圖解和經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標人群為一線操作各崗位?!秲炔烤S修安全風險控制》,主要規(guī)范企業(yè)內部維修部門,針對其涉及的維修項目,從操作工具、勞防用品、操作習慣等方面進行培訓,培養(yǎng)良好作業(yè)行為,避免安全隱患?!段饩S修安全風險控制》,針對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業(yè)現(xiàn)場管理人員,突出施工過程中企業(yè)特有施工要求和環(huán)境場所影響,明確雙方權責,適用于外來施工人員入廠培訓和企業(yè)安全監(jiān)管部門日常培訓。《設備設施和場所環(huán)境安全風險控制》,重點針對企業(yè)作業(yè)過程中使用到的設備設施和不同的作業(yè)場所環(huán)境的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既有設備安全使用、定期檢查和故障處理等內容,也有場所環(huán)境中能量意外釋放和能量隔離的要求?!读黧w輸送工藝安全風險分析與控制》是企業(yè)特有工藝的培訓,針對性強,操作復雜,危險性高。目標群體為專業(yè)技術人員,在工藝改進和工藝評價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紤]到參訓人員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為增加參訓積極性和趣味性,以上課程均配有專人講解、視頻、漫畫、正誤操作圖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內容。

2.3試題數(shù)據庫

針對以上安全培訓課程內容,選取主要知識點編成試題,分別以判斷題、單選題和多選題的形式生成數(shù)據庫,并分配試題難易程度。試題庫實施動態(tài)管理,內容定時更新,保證隨機選取后形成的試卷兼具知識廣度與深度。

3安全培訓考試信息化

3.1在線培訓

員工憑工號和密碼登陸后便可見培訓主界面,由于培訓系統(tǒng)已嵌入原有辦公系統(tǒng)中,所以員工在本部門即可隨時完成。員工選擇本部門下分屬的自己崗位,針對分配的課程學習,系統(tǒng)自動記錄接受培訓時間,達到培訓課時要求方可參加考試,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訓課時不達標的問題。

3.2在線考試

安全管理部門提前安排考試科目并配置試卷,確定考試時間、題目難易度、合格分數(shù)等內容,并在考試過程中擁有重新配置試卷和強制交卷等權限。員工憑工號登陸考試界面開始答題,試卷題目具有標記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參考人員漏答。答題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試時間倒計時結束后自動交卷,交卷后系統(tǒng)同步顯示成績。

4結論

第7篇

關鍵詞:重大危險源;辨識;管理

建設工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一直以來,安全性是建設工程單位管理的重點。因此,重大危險源的識別和管理對建設單位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重點對重大危險源辨識的辨識因子進行了分析,最后簡要的說明重大危險源管理方法。

1.重大危險源的辨識

針對建筑工程而言,其重大危險源辨識的方法有很多,LEC法是施工過程中比較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它根本沒有對一些辨識因子做出準確、全面的考慮,如經濟損失、工期延誤等影響建設工程事故后果的辨識因子未準確評估。因此, 通過風險評估,從經濟損失程度來判定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因子,從而確定風險等級,具有更系統(tǒng)的科學性。

風險是指特定危害事件發(fā)生的概率與后果的結合。風險從客觀的角度對系統(tǒng)危險程度進行了描述,其又稱為風險度。風險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風險可用以下函數(shù)來表示:

R=f(p,c)

其中,c表示損失程度,p表示發(fā)生概率。

本文對建設工程中重大危險源辨識的辨識因子的考慮主要從c這個角度來進行,而對p的研究略。

在建設工程中,由于重大事故造成的損失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工期損失、環(huán)境影響和社會信譽損失。

1.1經濟損失辨識因子

經濟損失是建設工程在發(fā)生重大事故時所造成的一種直觀損失,任何一個事故都會或多或少的造成經濟損失。經濟損失是所有損失的各種費用的總和,用c1表示。

表1經濟損失等級標準

1.2人員傷亡辨識因子

建設工程是一項特殊的行業(yè),往往造成重大危險事故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人員傷亡事件產生,人員傷亡辨識因子用c2來表示。人員傷亡等級是根據人員傷亡的類別和嚴重程度進行,如表2所示。

表2人員傷亡等級標準

1.3工期延誤辨識因子

工期延誤就是由于事故的發(fā)生導致進度受阻,建設事件延長,其用c3來表示。

表3工期延誤等級標準

1.4環(huán)境影響辨識

環(huán)境影響就是在施工事故發(fā)生時對周圍建筑物的破壞或者環(huán)境污染等,用c4來表示。

表4環(huán)境影響等級標準

1.5社會信譽損失辨識因子

在施工過程中任何事故的發(fā)生都會讓施工企業(yè)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影響公眾對建設單位的質疑,進而工程單位社會信譽有損。用c5來表示社會信譽損失。

表5社會信譽損失等級標準

1.6 根據事故發(fā)生的后果(c)和概率(p)等級,利用關系式R=f(p,c)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分為四級。

表6風險等級標準

2.建設工程重大危險源的管理方法

2.1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原則

以消除或者降低危險為基礎,確保系統(tǒng)安全;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政策;實行動態(tài)跟蹤,重點管理,堅決禁止不可承受的危險,要立即消除重大危險,定期對中度危險進行整改,檢測和保護輕度危險,防止其發(fā)生成中度危險或者重大危險。

2.2重大危險源管理的方法

首先,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體系及實施計劃,落實重大危險源工程的施工策劃、監(jiān)控、檢查和驗收的實施。其次,明顯的重大危險源公示牌要設置在施工現(xiàn)場。再次,危險性較大工程的施工必須編制專項施工方案。第四,施工單位應按專項施工方案進行技術交底并有書面記錄和簽字,要使作業(yè)人員清楚掌握施工方案的技術要領。第五,施工單位應定期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進行檢查,并建立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檔案;應當制定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應急救援預案的各項措施,并定期進行事故應急救援演練。最后,遵行循序漸進(PDCA)的程序管理。

參考文獻:

[1] 陳科榮. 建設工程施工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jiān)控的若干要點[J]. 福建建筑, 2008, (02) .

第8篇

關鍵詞: 危險源辨識 風險評價 危險源預警

中圖分類號: TU714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鐵路項目施工環(huán)境復雜,不可控因素多,加上鐵路建筑行業(yè)近年來的快速發(fā)展,大量使用大型機械設備和勞務工,新的技術、設備、材料不斷涌現(xiàn),在作業(yè)活動中存在事故隱患,針對施工計劃中的作業(yè)活動,進行危險源辨識并進行風險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編制“重大危險源清單”隨年或季、月施工計劃一起,要求各施工作業(yè)單位根據“重大危險源”清單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爸卮笪kU源清單”不是憑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通過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等安全評價工作得出的成果。本文就對這一過程進行簡單論述。

2.在施工過程的危險源辨識2.1施工作業(yè)活動劃分風險評價的對象是辨識出的危險源,而危險源辨識的對象是作業(yè)活動。因此,劃分作業(yè)活動是風險評價的前提。實踐證明,作業(yè)活動劃分的合理性將直接影響危險源辨識的充分性。對于鐵路工程建設項目,可以工序為主線劃分作業(yè)活動。例如,鐵路站場施工,可分為如下幾個施工階段:地基處理,基床以下路堤、基床、路塹、路基支擋結構、路基防護、路基附屬設施等。對每個施工階段,分為若干種作業(yè)類別,對每個作業(yè)類別,劃分出若干種作業(yè)活動。例如,將路基支擋結構工程劃分為10種類別:重力式、短卸荷板式、懸臂式、扶壁式、錨桿和錨定板擋土墻等。其中重力式擋土墻可分為基坑開挖、模板加工、鋼筋加工和混凝土施工等作業(yè)活動。又如隧道施工可分為如下施工階段:洞口段及洞門施工、開挖支護、防排水、仰拱施工、二次襯砌施工、隧道內溝槽施工、鋪軌等。對每個施工階段可劃分為若干作業(yè)類別,作業(yè)類別可劃分為若干作業(yè)活動。例如,開挖支護工可劃分為:1、、鉆炮孔、2、裝藥3、連線起爆、4、開挖、5、運碴、超前支護。其中,石質圍巖開挖涉及爆破作超前支護使用的格柵鋼架可分為切割、焊接、吊裝等作業(yè)活動。最終劃分出的每種作業(yè)活動具有如下的特點:在性質上相對獨立,所包含的作業(yè)內容也相對獨立。在劃分作業(yè)活動時,還需考慮在工序這條主線之外的其它方面。例如:施工外部環(huán)境、天氣、產品質量等。針對每個方面,再劃分出若干種可能發(fā)生的作業(yè)活動。2.2危險源辨識2.2.1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在鐵路施工危險源辨識過程中通常并不需要采用太復雜的方法,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為主結合詢問交談、現(xiàn)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等進行分析,即:當作業(yè)活動可以分解為若干個相連接的作業(yè)步驟時,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識每個步驟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作業(yè)環(huán)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四個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對于某些作業(yè)活動,包括機械設備的使用與維修,可同時輔以安全檢查表方法。2.2.2辨識的充分性為保證危險源辨識的充分性,應做到以下幾點:(1)要考慮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作業(yè)環(huán)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四個方面,缺一不可。(2)既考慮目前進行的工程項目各種作業(yè)活動中現(xiàn)實存在的危害,也要考慮今后一個時期內將要實施的工程項目中作業(yè)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危害。(3)把事故、違法違規(guī)、安全檢查等作為鑒定辨識充分性的尺子。充分的危害辨識結果,應包括本項目和類似項目近年來發(fā)生事故的原因,所有嚴重的違法、違規(guī)現(xiàn)象,安全檢查表中的絕大部分項目,特別是重要的項目。(4)要由有實踐經驗、懂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的人員組成小組進行危險源辨識,并將辨識的結果發(fā)放全體項目成員手中,予以補充、調整和完善。

2.2.3危險源的描述很多企業(yè)中,普遍存在危險源和環(huán)境因素描述不準確、不妥當?shù)痊F(xiàn)象,恰當?shù)孛枋鑫kU源是危險源辨識的關鍵,也是正確評價其風險程度的前提。描述危險源時應說明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即物、人、環(huán)境、管理幾方面的缺陷,應注意把危險源和其引起的結果(即事故)區(qū)別開來。例如"鋼絲繩長期磨損而未及時檢查、更換"是危險源,而"斷裂"是其引起的結果,不能寫到描述中;注意將危險源與生產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區(qū)別開來。如"隧道空壓機噪聲大"是一種必然現(xiàn)象,不能將其作為一種危險源,正確的描述應當是"未對隧道空壓機采取降噪措施,使噪聲超標"或"在空壓機附近作業(yè)未采取昕力保護措施"。危險源描述要具體,只有具體,才能 對其進行風險評價,即判斷出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程度,不應出現(xiàn)諸如"無證上崗"、"操作錯誤"、"管理不善"、"施工方案不正確"、"勞動防護用品穿戴不齊"等籠統(tǒng)的詞匯,應具體地描述事故發(fā)生的原因,隨之引出明確的控制措施。

2.2.4共性作業(yè)活動的調整在危險源辨識時,可對同類項進行合并。例如,鄰近鐵路營業(yè)線機械設備作業(yè),其工作安全要求和內容是相似的,且風險也大致相同:1)申請營業(yè)線施工計劃;2)機械設備檢查驗收;3)防護 (一機一人一防護);4) 機械設備在指定范圍內施工;5)列車通過提前停車等待;6)收工后做到機具物料不侵限。在進行危險源辨識時,可按上述六種作業(yè)安全要求進行。但要注意,除列出各種設備的共性危害外,還要列出不同設備安裝涉及的特殊危害例如;吊車支出吊臂的角度、吊車支腿下的地基承載力等。

在涵洞與橋墩工程的主體結構工程中都有的“鋼筋制作加工”、“鋼筋綁扎”、“模板安裝”、“模板拆除”等,由于過程、對象和相關的危害及風險大致相同,可只辨識一次。但是在考慮共性的同時,又要充分考慮到特殊性。例如,橋墩主體結構施工的特殊性在于主體結構施工多數(shù)處于高空作業(yè)環(huán)境,高空作業(yè)的風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3.對危險、有害因素的評價風險評價的方法很多,常用的評價方法有RAC風險評價指數(shù)法、ESP評價法、LEC作業(y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由于工程鐵路建筑施工的特點,作業(y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的應用比較普遍。3.1方法介紹 LEC法,主要是以系統(tǒng)危險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tǒng)人員傷亡危險的大小。三種因素是:L——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值定為0.1—10, E——人體暴露于危險的頻繁程度,E值定為0.5—10, C——發(fā)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定為1—100,評價公式是:D=LEC其中:D—危險性分值,根據經驗,總分在40分以下為可承受風險,總分在320分以上是高危險分值,1—2級需要嚴格監(jiān)控,并制定方案或目標進行控制,3—4級需要加強監(jiān)控,對運行進行控制。

3.2風險評價將辨識出的危險源清單采用上述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得出風險評價表。下面風險評價表為臨近鐵路營業(yè)線作業(yè)危險因素的風險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危險級別為2級以上(包含2級)的危險源為重大危險源,必須立即采取措施整改或停止作業(yè)。從結果我們也可看出,臨近鐵路營業(yè)線施工管理不善始終是施工過程中的重大危險因素,這也與工程實際情況是吻合的。

4.風險控制措施通過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得出施工過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險源,編制清單進行,(在工地設立重大危險源警示牌和文件方式)從而警示各方提前做好相關工作,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做到動態(tài)性、針對性管理。

5.結束語鐵路施工項目建立在項目“危險源預警機制”,可以增強鐵路施工項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安全風險管理與施工計劃緊緊結合在一起,可以做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動態(tài)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防范”,始終使安全風險管理工作處于受控狀態(tài)。

6.參考文獻

第9篇

Abstract: The equipment in natural gas production program are high-tension apparatus. The medium is combustible and explosive gas and flammable light hydrocarbon, so there are high risk in the producing program. FMEA is applied to natural gas production enterprise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risk in apparatus, and find out the weakness of safety management, work out the more comprehensive hidden danger identification lists, and crea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pointing educating-courses and testing-questions.

關鍵詞: FMEA;安全管理;設備劃分;風險分析;天然氣

Key word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safety management;equipment division;safety analysis;natural gas

中圖分類號:X9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014-03

0 引言

安全管理是在良好生產的情況下,避免發(fā)生人身傷害和設備事故而進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將原放空的天然氣進行回收利用,除去天然氣中多余的水分和輕烴,生產出適合于外運和管輸?shù)暮细竦奶烊粴?。由于天然氣為易燃易爆氣體,危險性很大,所以做好安全管理非常重要。T企業(yè)為新企業(yè),安全管理在初步階段,要有效的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必須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危險源辨識,利用FMEA分析方法對生產設備進行危險源辨識,建立安全風險信息數(shù)據庫,并運用安全風險信息數(shù)據庫開發(fā)出相應的管控工具。

1 理論依據

安全管理實質上是風險管理[1-2],做好風險管理必須做好安全風險辨識工作。

常見的系統(tǒng)安全風險辨識方法[3]有:工作危害分析(JHA),預先危險性分析(PHA),事件樹分析(ETA),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

FMEA[4-5]是將整個系統(tǒng)劃分為功能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功能部件等,分析功能部件可能出現(xiàn)的故障,各故障可能導致的對整個系統(tǒng)的風險,進而找出導致故障的因素,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從而完成分析對象的安全風險分析工作。根據辨識結果預先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減少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

這種分析方法不僅依賴于與設備設施相關的標準,更與現(xiàn)場員工的工作經驗密切相關??梢哉f員工的經驗決定了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2 FMEA實施流程

2.1 成立分析小組

分析小組成員包括設備管理的技術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現(xiàn)場操作人員,安全專家,F(xiàn)MEA分析技術人員等。一線員工和安全專家的經驗決定了辨識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FMEA技術人員負責向小組成員介紹FMEA流程和方法,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設備設施危險源辨識工作,并對分析結果進行整理。

收集基礎資料:設備設施說明書,相關設備設施標準,企業(yè)及行業(yè)事故案例,安全評價報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guī)程等。

2.2 確定分析對象

現(xiàn)場一線員工帶領FMEA技術人員現(xiàn)場查看分析對象,選擇合適的危險源辨識方法,并共同確定分析對象。

2.3 劃分設備單元

將整個生產設備按功能部分、子功能部分、功能部件逐級劃分,這樣提高了分析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2.4 識別設備部件

通過設備說明書及現(xiàn)場人員簡單介紹,對設備部件的功能做初步了解。

2.5 安全風險分析

分析出設備部件出現(xiàn)故障后可能導致的風險,以及導致設備故障的原因因素,然后制定出相應的控制措施,由相關專家及有經驗的人員對辨識結果進行評價,最后由FMEA分析人員對辨識結果進行整理。導致設備出現(xiàn)故障的直接因素是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和人的不安全行為;企業(yè)的管理因素是導致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和人的不安全行為的間接原因[6]。

3 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FMEA分析

3.1 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簡介

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注冊資本4000萬元,成立于2013年4月9日。其目標是將井流中的天然氣和原油分離,并脫出天然氣中的水分使其達到外運和管輸?shù)闹笜耍瑫r回收天然氣中凝析出的輕烴。

3.2 分析前準備

①成立分析小組。分析小組由固定人員和非固定人員兩部份組成,固定人員包括:FMEA分析技術人員,天然氣安全生產專家,企業(yè)安全管理人員等;非固定人員包括:集團技術人員,設備技術管理人員,設備維修技術人員,場站站長、班長、富有工作經驗的一線員工,外包公司技術人員。

②確定分析對象。富有經驗的員工現(xiàn)場介紹天然氣生產企業(yè)設備設施,介紹內容包括:設備設施種類及其功能,生產介質的性質及其存在形式,生產工藝流程。通過了解初步確定分析對象,同時可以現(xiàn)場拍攝照片,用于之后培訓課程的開發(fā)。

③收集基礎資料。基礎資料的收集:場站的建設資料,場站竣工驗收報告,設備設施的說明書,生產工藝流程圖,生產介質(天然氣)性質說明、存在的風險、應急措施、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規(guī)程,安全管理制度,事故案例報告,應急救援演練,安全評價報告,相關的作業(yè)票,特種設備檢查記錄等。

④小組培訓。由FMEA分析人員對小組成員進行FMEA分析方法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FMEA分析原理、流程、應用實例介紹,并明確組內各成員的職責。

3.3 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設備設施劃分

根據現(xiàn)場設備設施的查看以及相關資料查閱,經小組內部討論,將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設備設施按功能劃分為采油樹模塊、61方罐模塊、注醇撬模塊、加熱節(jié)流模塊、高壓分子篩脫水模塊、低溫分離及混烴回收模塊、混烴儲罐模塊、外冷系統(tǒng)模塊、往復壓縮機模塊、輔助生產設備模塊、公用設備模塊共11個模塊,對各模塊繼續(xù)按分子功能部分劃分為部件,現(xiàn)在以高壓分子篩脫水模塊為例,見表1。

3.4 T天然氣生產企業(yè)FMEA分析

設備設施劃分完成后按照小組成員分工對各設備部件進行分析。以高壓分子篩脫水模塊為例,通過與天然氣生產專家,企業(yè)設備技術人員,企業(yè)設備管理人員,企業(yè)安全管理人員,企業(yè)場站站長、班長、及經驗豐富的操作工人的交流討論,最終確定高壓分子篩脫水模塊進站分離器罐體的主要故障是開裂,見表2。

從FMEA分析結果來看,高壓分子篩脫水模塊的進站分離器罐體的主要故障為開裂,安全風險為天然氣泄漏導致火災爆炸、設備損壞,污水泄漏導致環(huán)境污染是罐體面臨,引起設備出現(xiàn)故障的危險因素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①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安裝時有吊裝作業(yè),作業(yè)過程中可能因為指揮不當導致車輛碰撞罐體。因此可以制定出相對應的安全操作規(guī)程,解決這一問題。②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選擇的罐體不滿足工藝要求,未根據壓力、密度、來液量、介質組分選擇合適承壓、容積、耐腐蝕的罐體,導致罐體開裂現(xiàn)象。可以制作出相對應的隱患排查單,解決這一問題。③管理因素。投用前未進行法定檢查,投用后未進行定期法定年檢,使用過程中未進行定期檢查??梢灾贫ǔ鱿鄬陌踩芾碇贫龋鉀Q這一問題。

3.5 建議控制措施

通過對天然氣生產企業(yè)11個模塊的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現(xiàn)有隱患排查制度對設備設施檢查不全面,企業(yè)員工進行隱患排查時大都依賴個人經驗,因此制訂了更加完善的隱患排查標準及清單,見表3。

②導致進站分離器罐體開裂的主要因素是安裝時進行吊裝作業(yè)對罐體的損壞,及安裝前、投用后未進行定期法定檢查,使用中未進行定期檢查,因此應制定完善的吊裝作業(yè)制度和定期檢查制度。

③現(xiàn)場人員安全知識與安全意識差,而且該企業(yè)培訓內容淺顯并且沒有針對性,因此開發(fā)出適合本企業(yè),更具針對性的安全風險培訓課程,見圖2。

4 結論

①做好企業(yè)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全面系統(tǒng)的進行危險源辨識,F(xiàn)MEA是對設備設施安全風險分析的合適的分析方法。FMEA分析方法將設備設施劃分為各功能部件,分析出各部件可能出現(xiàn)的故障,及這些故障導致的風險,分析出可能導致故障的因素,制定出相對應的控制措施,完善安全風險信息數(shù)據庫。②根據安全風險信息數(shù)據庫制作的隱患排查單有很好的全面性和實用性。③通過培訓讓企業(yè)各崗位員工掌握其工作中所要掌握的安全風險管控知識,是企業(yè)安全管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目前我國企業(yè)安全培訓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安全培訓內容空洞、缺少針對性;不能通過安全培訓使企業(yè)員工意識到其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和不能掌握如何管控安全風險。依據危險源辨識結果做出培訓課程,然后與員工溝通,確定崗位類別,制作出相對應的崗位培訓需求矩陣,根據崗位培訓需求矩陣分配培訓課程,解決了安全培訓內容的不全面性和無針對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杜虹.淺談FMEA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會議,2014.

[2]隋鵬程,陳寶智.安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40-45.

[3]高進東,馮長根,吳宗之.危險辨識方法的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11(4):57-60.

[4]黃子涵,陳全.模糊理論FMEA在煤礦膠帶輸送機風險控制中的應用[J].煤礦安全,2014,45(2):2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