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5:04:38
導語:在初中素質訓練教案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鍵詞: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 教師教育
高等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yè)擔負著培養(yǎng)合格中學英語師資的重要任務,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是高師英語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I1標的基本構成因素,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則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部相繼頒布了英語課程標準義務教育版和高中版等課程改革指導性文件,引發(fā)了全國規(guī)模的基礎教育英語學科教學改革。高師英語專業(yè)如何與中學英語新課程接軌?基礎教育改革對高師畢業(yè)生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對高師畢業(yè)生的學科教學能力的高要求。因此,在高師英語教育專業(yè),必須加強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
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育專業(yè),我們在本專業(yè)辦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外語專業(y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和教”的能力。對高師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必須首先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在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科教學技能和教育能力。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必須掌握比較過硬的英語教育技能;作為未來英語教師的高師學生,必須加強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的訓練。
一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
國內學者吳一安的研究認為,優(yōu)秀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框架由四個維度構成:(1)外語學科教學能力,(2)外語教師職業(yè)觀與職業(yè)道德,(3)外語教學觀,(4)外語教師學習與發(fā)展觀。lJ英語學科教學法課程不應該是純理論課,而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外語學科教學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理論知識的傳授要為培養(yǎng)學科教學能力服務。
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根據何廣鏗提出的中學英語教師業(yè)務素質評估標準,外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可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組織課堂活動技能,使用教學手段技能和運用語言測試的技能。其中組織課堂活動技能又可由三種技能組成:1.備課技能,2.使用適當教學活動技能和3.課堂管理技能。結合新課程背景下英語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我們將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內容劃分為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英語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包括口語技能、書寫技能和讀寫技能三個方面。其中,口語技能包括英語聽說技能、朗讀技能、講演論辯技能、教學13語技能,書寫技能包括規(guī)范英語和漢字書寫技能、三筆字書寫技能、美術字書寫和筒筆畫技能,讀寫技能包括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
第二板塊,英語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包括靈活運用教材技能、教案編寫技能、板書設計技能、引入教學恬動技能、講授技能、操練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結束教學技能、聽、說、讀、寫教學技能及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技能、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技能、語言測試技能、課后輔導及作業(yè)批改技能、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的技能和教學研究技能訓練等。
第三板塊,教育管理技能訓練,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和課堂管理技能。其中,英語課堂管理技能又包括使用恰當語言和手段組織教學的技能、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節(jié)教學計劃的技能和、正確對待和處理學生錯誤的技能、英語學習策略指導技能和教學反思能力等。
二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在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中要狠抓“三熟一練”,即熟悉英語教學法理論和方法;熟悉中學英語課程標準;熟悉中學英語新教材。練,是指實際授課訓練?!熬殹?,是指英語教學技能的訓練,讓學生親自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演試,即試講。每個學生必須進行兩次以上試講才能下到中學進行教育實習。但試講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平時各項基本功的訓練。
因為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所以,職業(yè)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便是進行反復的練習。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是職前教師(師范生)職業(yè)技能訓練的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
筆者任教的英語教育專業(yè)O2級、03級和04級學生都開展了微格教學活動,經歷了前期準備,設計教案,制作課件,實施教學,錄像到課后分析討論等步驟。前期準備包括教學見習,介紹有關微格教學理論,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教案設計和教學錄像片斷,分析中學英語新教材等。具體措施:首先讓學生熟悉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和中學英語新教材,教師指定初中或高中英語新教材為微格教學的內容;然后,分小組備課,每組7-8人,每組集體設計并完成一個單元的微格教學內容,如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分為warn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等八個部分的內容,備課時學生既分工又合作。課后要求上交教案、課件、課堂教學錄像和教學評議等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試教,學生自主錄像,對錄像進行語言使用和教學技巧的分析,在教學后對教學進行反思,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使用各種資源進行教學的能力、使用外語教學理論指導教學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精神。
通過開展微格教學訓練教師職業(yè)技能,其實施程序大致為:
(I)確定訓練目標
首先要把師范生應當掌握的教學行為和技能分為不同的單項技能,每次只集中訓練一兩項技能。
(2)觀摩范例
在正式訓練某項技能之前,被培訓者必須觀摩、見習優(yōu)秀教師的實際教學,或者觀看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錄像(如新課程初中和高中英語優(yōu)質課競賽課例VCD),以便明確自己所要訓練的技能的要求和標準,增強其感性認識,加深對訓練技能的理解。要求師范生在觀看和觀摩時不僅注意課堂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師在課堂管理、處理學生反應、融洽師生關系等方面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學,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使活動順利進行的。
(3)設計、編寫教案
被訓練者根據技能培訓目標和教學范例,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編寫教案,詳細設計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將如何展開,使其突顯訓練技能的要素,并闡明行為的合理性和適當性。指導教師要對受訓者設計的教案進行指導和審閱。
關鍵詞:分層教學 初中英語 嘗試
初中英語教學的分層教學模式提倡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制定教案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滿足了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最大程度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是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值得借鑒與深化的教學探索。
一、分層教學的定義與社會需求狀況
分層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層次的教學工作。分層教學不僅能夠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目前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小班教學模式即為分層教學模式的一種。
為了解當前分層次教學的社會需要狀況,我們首先從學生寒暑假的各種輔導班的開設上來看,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開始打出小班教學的旗幟。這種小班教學模式往往收費頗高,而其一個班的學生也往往僅為10個人左右。而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分層教學模式的一種體現(xiàn)。目前,分層教學模式在社會上頗受廣大學生家長的認可。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小班教學能夠使教師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因此價格再高家長也認可。
回到學校教學方式上來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往往為四五十人,這樣就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兼顧所有學生,導致一部分學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對較弱而漸漸被落在了正常課程進度之后。因此,實施分層教學就社會需求而言,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解析
(一)初中英語教學分層教學模式中的層級劃分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學生個性特點、英語基礎知識能力水平、課堂知識接受速度以及英語知識潛能等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層級,因材施教,從而為學生提供最適宜其學習的方式和環(huán)境,有助學生成績的提高。
比如,一個班原本有學生40人,那么在進行英語分層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英語能力將40人劃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英語學習能力及課堂知識接受程度上都比較高的同學,英語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和英語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這樣,通過劃分層級這三個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授課模式,從而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二)英語教師的分層備課模式探討
備課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不同層級的學生備課,將直接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下面從幾個方面來探討初中英語的分層析備課模式:
1、“一大多小”教案
“一大多小”教案,即教師在備課時準備一個大方案的同時,準備幾個小教案備用。這種方式適合多種分層教學模式并存時采用。
比如,在進行仁愛英語七年級Unit 2 Different Looks備課時,教師撰寫的大教案,應嚴格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掌握簡單的一般疑問句型(yes/no句型)和特殊疑問句型(wh句型)的問句和回答方式等重點。但在準備小教案時,教師可適當?shù)膶热菁右匝由?,臨時性加一些娛樂性的表演游戲,寓教于樂。
例如,對英語學習能力不是非常強的同學,教師可以引導其進行yes/no句型的場景模擬練習:
A: Hello, Jean! Do you have short hair ?
B:Yes, I do. /No, I don't.
對英語能力還不錯的同學,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其使用wh句型進行場景模擬:
A: Hi, Kangkang, what's this?
B:Oh, it is my pen.
A: What color is it ?
B: It's black
或者,
A: Which is your coat?
B:The red one .
同時,在這個單元學習身體部位的名稱時,可以讓英語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觸摸身體部位的游戲,達到強化英語單詞記憶的目的,同時激發(f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多元一體”教案
多元一體教案實際上是教案的不同變通方式。從形式上看只有一個教案,但事實上這一個教案中卻包含了適應不同層級間學生使用的多個教案。這種教案由于其普遍適用性,因此更適合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使用。
例如,在學習祈使句時,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模式,對多數(shù)學生而言能夠很快掌握其結構模式,但要熟練運用這種句型結構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教師能夠通過分層教學,在結束授課時,先對英語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進行簡單的口頭知識點掌握能力的測試,然后對英語學習能力強的同學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針對現(xiàn)場的情境進行祈使句的使用,如:在學習仁愛英語七年級Unit 6 Topic 3 How can I get to the bookstore?時涉及到了祈使句的使用,對英語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求能通過看路標以祈使句說出其代表的意思,如:Turn left;Go straight 等。對英語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創(chuàng)設兩個情境(一為交通規(guī)則的制訂,一為班規(guī)的制訂)引導其練習祈使句的使用。
通過不同的分層訓練,使兩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夠輕松掌握課程的重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結束時,對兩個層級學生的表現(xiàn)結合句型做簡單的總結,加深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這種分層教學模式,有效的顧及到各個層級學生的不同特點,能有效提高各層級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體育教學方面為了擴展每位體育教師的視野,了解體育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tài)與發(fā)展方向,我校專門聘請了海淀教委體衛(wèi)中心的教研員為我校全體體育教師和首都體育學院的體育實習教師舉辦了專題講座。
參加了學校舉行的青年教師評優(yōu)課及教案設計比賽,王芳、王海雁老師分獲教師評優(yōu)課、教案設計的一等獎。通過看課與評課進一步提高了全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案設計水平。
組織好高三年級體育會考、初三年級體育中考的工作。把握住健康關、安全關,校醫(yī)務室做好監(jiān)督、審查工作,任課體育老師每堂課有考勤,訓練有記錄,考核測驗有成績,做到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初三年級體育備課組的老師精心準備,與年級組協(xié)商共同制定出《初三年級體育晨練計劃》,為初三年級同學提供技術指導。高三體育教師,利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對高三同學進行指導練習,三月份全體高三同學順利通過會考。
我校與首都體育學院進行合作,該院派學生到我校實習,我校部分體育教師對實習生進行教學指導。這種合作已經進行多年,我校準備與該院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如教學、訓練和科研等方面。
在業(yè)余訓練方面,各位教練員利用課余和雙休日時間進行訓練。高中男籃在2004年8月獲得北京青少年錦標賽男子組冠軍。
2004年12月我校承辦了北京市振興中華杯武術比賽,我校武術隊第七次蟬聯(lián)團體總分第一名。
田徑隊克服場地困難,2005年4月參加海淀區(qū)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得男高組100米冠軍,并達到一級運動員標準,男初獲得跳遠冠軍,團體總分在我區(qū)名列前茅。
為了擴展學生的發(fā)展方向,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我校新成立集體育、科技為一體的無線電測向運動隊,學校給與了很大的支持,他們有信心在未來的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我校課間操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全校各級領導的關注下,我們強調了學生的集合速度,在體育課上糾正學生的動作細節(jié),課間操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教學;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115-0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發(fā)凸顯。由于我國應試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所占據的統(tǒng)治地位,語文閱讀的教學越來越傾向于只是追求分值而忽略語文所包含的情懷。筆者認為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目的和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積極的吸收中華五千年發(fā)展歷史乃至世界發(fā)展史中所沉淀下來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應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從閱讀中所形成的獨立的思想。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要讓他們從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語文思維空間,提高語文閱讀質量。本文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出發(fā),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現(xiàn)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個系統(tǒng)的分析,從而探討出了關于在初中語文閱讀中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推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以及其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在語文閱讀中沒由找到正確的方法,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和沒有掌握到正確有效的閱讀方法,導入無法進行文本的深入閱讀,更談不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了,而老師有時候忽略了這一情況,只顧自己的教學,甚至有一些老師只是通看了一遍文章就結合的參考答案給學生進行講解了,這就是教師的能力素質不高的體現(xiàn),容易斷章取義的片面理解文本,從而誤導學生,容易傳授給學生錯誤的閱讀方法。在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起不夠,在老師布置對閱讀文本進行討論的任務的時候,大家只是敷衍了事,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關于閱讀材料的分歧與意見消除的太快,學生沒有進行一個實質性的思考就草草了事,根本沒有得到一個閱讀的有效方法和語文知識的升華。
1.2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太少,傳授方式過于單一。在目前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學生的互動過程太少,沒有從閱讀材料中對學生進行一個情感的引導和抒發(fā),只是一味的對著參考書或者參考答案為同學們進行講解,這種強行的知識灌溉對學生來說是很難消化和接受的。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中傳授知識的方式過于單一,教師取代學生成為了課堂的核心,教師只顧自己講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提問性引導,這種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也不是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2.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探討
2.1 教師要認真?zhèn)湔n,提高講授的質量和水平。教師要認真積極備課,提高自己講授知識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連貫性。高效課堂的開展需要教師在三個方面打好基礎,一是教師在參考答案的前提下獨立仔細的閱讀所要給同學們分析的材料,閱讀材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要對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有一個宏觀的把控,對學生們容易出錯的地方要積極予以標注和解釋,要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步驟,讓課堂靈活生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教師在授課之前要設計出符合本班學生閱讀發(fā)展實際情況的的教案。有了一個邏輯思維清晰的教案,才能更好的開展閱讀課堂的教學。教師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不要盲目的去復制粘貼網上已有的大眾的教案,教師可以在獨立閱讀文本之后,借助參考書和自己的領悟進行教案的設計,既要符合本班學生的閱讀中實際情況的教案,也要創(chuàng)新和多元。三是教師要制定一個關于學生閱讀成長的目標,也就是學習目標。學生只有在一個清晰的學習目標下,才知道自己閱讀中應該努力和發(fā)展的方向,只有瞄準了方向,用對了力氣,學生在閱讀中的進步才大。
2.2 隨時跟進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首先,要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性,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閱讀是一種個體差異化的行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教師不應該主導課堂一味的灌輸給學生自己的閱讀理解,這會影響到學生自己的閱讀體悟和感受。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的講到底,不注重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互動與交流,導致學生一味的依賴老師的分析,自己的閱讀思維越發(fā)懶惰,對閱讀材料沒有進行一個自己的感悟的理解,閱讀技巧也得不到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來主導課堂,掌控課堂,允許學生積極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從而進行一種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一個有效的指導。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的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課堂的主角是學生,只有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整個課堂的互動和交流中,才能推動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后,應該保留一點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同時,也要積極倡導學生向教師提問,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學生深入進行閱讀。
再者,是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的團隊合作傾向,加強合作學習意識。教師在日常的實踐教學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可以適當?shù)拈_展小組分組,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對閱讀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然后選派代表進行發(fā)言。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合作學習的方式下,充分發(fā)揮團隊的智慧,才能在學生中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集體的力量才是無窮大的。團隊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的開展。
最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只有最真實的情感才能直擊學生的內心,只有教師充分挖掘閱讀材料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喚醒學生心中內在的心靈反映,從而引導學生真切的去感悟閱讀,去體會閱讀,去發(fā)現(xiàn)在閱讀后所沉淀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陳凱.淺談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學園:教育科研.2010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30―01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力求青少年的體育和體質得到改善,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應針對中考體育成績的提高制定相應的計劃,讓校領導、教師,特別是學校體育教師高度重視。我校校委會以及年級組歷來對畢業(yè)學生身體素質達標測試工作非常重視,體育教師能夠積極配合,制定管理、訓練計劃,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中考體育成績,讓更多的學生走進了高一級學校。
一、學校重視,年級組督促,制定確實可行的計劃
我校制定了《學校體育課管理措施》《體育課意外傷害應急預案》《初中畢業(yè)學生體育達標標準》以及《九年級學生體育中考成績測試管理辦法》等條例,體育教師通過這些指導性的政策文件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滿足學生升學的需要。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了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養(yǎng)成了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構建陽光體育機制,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
我校在大力推廣陽光體育活動機制以來,建立早晨長跑、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每月單項體育競賽上報等制度,體育質量以10%的比分納入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在活動中,以年級組為單位,體育教師分別輔導,指定體育骨干學生帶動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中考體育項目的技巧。
三、有針對性地備寫畢業(yè)學生的教案,并進行專項練習
我校體育教研組組織學生進行身體素質狀況測試工作,并定期進行分析總結,針對學生身體素質狀況制定一系列的教學計劃。對九年級學生的教案進行詳寫,在備寫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組,以便在教學中能區(qū)別對待,做到個別輔導。
例如,學生進行一分鐘速度跳繩,結果次數(shù)不高,男女學生幾乎都在100次以下。我們通過讓學生觀看網絡視頻來提高效率。學生在觀看視頻后,進行了動作的改進,讓三指握跳繩手柄小手帶動小臂發(fā)力掄環(huán)繩子,結果跳繩次數(shù)一下子就上去了,男女學生每分鐘幾乎都達到了130次以上。
四、給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循序漸進組織學生進行定期測試
例如,1.對于男生1000米或女生800米,可制訂如下訓練計劃:(1)對學生講解中長距離跑的技術構成,并進行跑程的分解性練習;(2)對步長、步頻、呼吸節(jié)奏以及擺臂進行合理性練習;(3)建立長久的循序漸進機制;(4)跑程結束后進行體能恢復。
后期測試: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男生1000米中65%的學生達到3′50″以上。這樣便可取得10.08分的成績;女生800米中力求讓60%的學生達到3′46″以上,同樣也可取得10.08分的好成績。
2. 對于一分鐘速度跳繩??芍朴喨缦掠柧氂媱潱海?)觀看視頻材料,增強學生的主觀印象;(2)教師進行合理的示范,(3)讓學生學會以手帶動小臂發(fā)力,并進行長期的練習;(4)進行專項練習,雙手背后,雙腳并起,前腳掌練習一分鐘的原地跳;(5)進行耐力性練習;(6)進行全身協(xié)調性的用力練習。
后期測試: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男生65%的學生每分鐘達到140次以上,在此項便可取得9分的成績;女生65%的學生每分鐘力求達到133次以上,也可取得9分的成績。
3. 對于引體向上(男),考察上肢力量和腹肌力量??芍朴喨缦掠柧氂媱潱海?)正確的動作是保障身體安全健康的前提,可分正握手法和反握手法,這個沒有硬性的規(guī)定,可以讓學生按自己的習慣練習;(2)俯臥撐,對練習腹部肌肉和上肱二頭肌有很好的作用,可讓學生每天練習100次左右;(3)可讓學生站于凳上,兩臂全屈反握橫杠,兩手與肩同寬,使橫杠位于頦下,然后雙腳離凳做靜止用力的懸垂姿勢,但下頜不得掛在杠上。垂懸時間越長越好,練習2~4次,進行曲臂懸垂;(4)學生在低單杠上做仰臥懸垂姿勢,另一學生握其腳腕或小腿,將練習者的腳抬至水平部位(也可將練習者的腳放在稍高的器械上)。拉25~40次為一組,練習3~4組,進行仰臥懸垂臂屈伸(抬高腳的位置);(5)手足并用或只用手的爬桿或爬繩根據個人力量選用,每次爬5~6米,練習3~4次;(6)在游戲教學中,手腳并用,做爬行前進,距離不限,練習3~4次。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可以達到5~6次,然后再追求完成的次數(shù)。
關鍵詞:創(chuàng)新;發(fā)展;助學案
一、問題提出
我校是一所城區(qū)初級中學,所屬施教區(qū)的優(yōu)質生源都通過考試進入了縣城的兩所民辦初中,進入我校學習的基本上是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多數(shù)同學在小學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不懂得預習,課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會復習等等。面對這樣的學生素質,如何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成了我們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我們對許多成功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經驗進行了研究,主要是顧冷沅教授的“嘗試指導,反饋糾正”教學法、邱學華教授的“嘗試教學法”、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劉京海老師的“成功教育”等, 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杜郎口中學的“課內展示”;東廬中學的“教案與學案合一”等都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從以上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經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無一例外地注重讓學生養(yǎng)成自我學習的習慣、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結合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我們創(chuàng)新了備課模式,要求教師備課由備教案變?yōu)閭渲鷮W案,通過助學案,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蓖瑫r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要在實踐中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边@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對教育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從中可以看出,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要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入手。這就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有效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三、觀念更新
為了實現(xiàn)由教案到助學案的變革,我們引導教師更新觀念,首先讓他們認識到傳統(tǒng)教案教學的不足和助學案教學的優(yōu)點。
傳統(tǒng)教案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教案是教師自備自用,教師更多考慮如何講得清楚、精彩,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學生課前對教師的教學意圖一無所知,課上只能被動接受,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學習熱情得不到提高,長期下來,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影響了學生應有素質的提高。
助學案不同于傳統(tǒng)教案,是用于指導學生每一課時進行學習的助學方案。它以學案為載體,以助學為方法,教師的引導為主線,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在“助學題”引導下,自主閱讀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完成相關練習,同時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一起商討,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傳統(tǒng)教案到助學案的備課模式創(chuàng)新,必須做好三個轉變,即:由主要考慮“教什么?”轉到更多地考慮“學什么?”;由注重教師“如何教”轉到更多地注重學生“如何學”;由關注教師“講得精彩”轉到更多關注學生“學得有味”。
為了增加教師的感性認識,我們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讓教師出去聽名師講課,參加學習培訓,不斷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新觀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采用適應時展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新的教學方式,才有可能實現(xiàn)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
四、具體實踐
助學案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學生在上課前就知道了教師的教學內容、目標、意圖,做到有備而來。助學案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理清知識線索,解決力所能及的內容,剩余部分在課堂教學討論中解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組織、引領、指導、調節(jié)下解決舊問題,探索新問題,提出新思考。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助學案:
(一)編寫學案
我們按學科以年級組為單位,每周抽出半天時間(為保證正常上課,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組的集體備課時間穿插安排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由備課組長主持進行集體備課。每次備課內容提前一周,由一人主備,其他人參與討論,從教學理念、教學重、難點、學習方式、作業(yè)設計等方面去進行集體商討,先形成教案,再將教案轉換成可供學生使用的助學案。
(二)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前將助學案下發(fā)給學生,學生在助學案的引導下,閱讀教材、查閱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學、思考,將新舊知識有機聯(lián)系、加工重組,形成新知識,完成相關練習。將不清楚、不懂的內容在助學案上標注起來,將自己的新問題、新思考記錄在助學案上,這是實施“助學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三)協(xié)作學習
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學習成果,研究解決遇到的困難,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和思考。組內解決不了的,鄰組互補討論。
(四)反饋釋疑
將反饋上來的各小組學生自學達不到或不能理解的問題,交由全班討論,引導學生互相解難釋疑,形成答案。對于全班討論后仍然不能解決的疑點、難點最后才由教師集中解答。
(五)評價小結
學生根據完成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相關的達標練習情況,對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做出評價,總結得失。教師布置少量鞏固性作業(yè)和下一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助學案。
五、實施效果
創(chuàng)新了由傳統(tǒng)備課到助學案備課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的發(fā)展。
(一)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助學案模式主要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自我評價,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
助學案模式通過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幫助學生學習,學生在獲取新知時,學會了方法,增長了智慧,培養(yǎng)了能力。
助學案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整齊劃一、齊步走的方式,學生自主、分散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二)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
實施助學案模式,要求教師從新的視角來看待“備課”、“上課”。
助學案要求將知識分層,以問題的形式呈獻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花更多的精力查閱教育教學資料,對于教學上的問題進行較深入的研討與交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學生實際水平和能力;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組織教學。通過這些研究,促進了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和專業(yè)素質的成長。
使用助學案上課,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由“主宰者”轉變?yōu)椤胺照摺薄ⅰ皡⑴c者”。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導學方案、高效課堂、課程改革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這種理念的正確指引下,我們教師的教學勢必要把關注學生作為課堂改革的核心。自然,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課堂教學始終是主渠道。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動起來,從而構建高效課堂模式。這些都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通過合理巧妙地使用“導學方案”,不失為一種具有真正個性化色彩、緊貼時展并能打造高效課堂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那么,到底什么是導學方案?顧名思義,導學案其實說白了就是“導+學”,即如何引導學生預習、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以及檢測學習效果的書案――要有“導”的功用,“學”的方法,“案”的檢測。如果能利用導學案這種工具讓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少一些無謂的灌輸,多一些有針對性的預習先導學習,多一些有價值討論和探究,我想或許都更能有利于高效和諧課堂的構建。
“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教學精髓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不僅著眼于當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而且注重于能力的開發(fā)和未來的發(fā)展。教學中應盡可能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fā)求知欲、探究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提出問題,模擬情景,發(fā)表不同見解,引起爭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與主體性品質。
學案的組成部分應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疑點、讀書思考題、疑難信息反饋、學習活動的設計、梯度導學導練、知識拓展等部分。設計“導學學案”時,著力點應放在“學案的設計”上。它包括學習內容和學法指導,如觀察、記憶、聯(lián)想、對比、推理、歸納、思考、討論等。還要擬定培養(yǎng)學生何種思維方法,訓練何種學科能力,指導何種解題方法等,使靜態(tài)的學習內容動態(tài)化。
本人設置的導學案流程大致而言是三大部分,即預習案、探究案以及檢測案。從細了說,可能會設置“目標導航、方略簡說、知識儲備、探究整合、歸納小結、自我訓練、學習評價”等部分。課堂上主要采用常規(guī)教學手段,使用“師生共用‘導學案’”進行教學。因“導學案”設計時已經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所必需的學習方法,并由于“導學案”具有問題前置的特點,能結合文本和學生實際認知,在學生初次進入課文自學時就及時給他們“拐杖”,因而能有效提高他們自學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操作程序如下:
一、依據學案自學情況,進行以案導學
課前下發(fā)“預習學案”后,學生據此進行預習自學,課上老師可根據學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饋,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學情,有目的地運用導語、演示實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學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指導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實現(xiàn)會學。以文言文篇目為例,預習案主要解決一些“事實性知識”,即字形、讀音、詞性和文化常識部分,學生可在“預習案”中用書寫體現(xiàn)自我主體意識的“閱讀感受”以及質疑;探究案主要解決“概念性知識”及“元認知知識”,即語法、修辭、文學、句義段義篇章義鑒賞、自我學習認知等知識;教師主體穿插講授“程序性知識”,也就是學習經典課文的實踐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相關寫作知識等。
二、依據疑難信息反饋,組織討論,嘗試解疑
“導學教學模式”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去試一試,并給了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這把學生推到了主動地位,學生在嘗試中遇到困難就會主動地去自學課本和接受教師的指導。于是,學習就變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使他們產生了“我要學”的愿望,在這種動機支配下,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又使他們產生了成功的喜悅,就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生個體發(fā)言、同桌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證等多種討論方式,并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帶動作用,多角度、多層次地辨析,盡可能互相啟發(fā),消化個體疑點。引導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圍,要求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爭論并各抒己見,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智能的最佳時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迅速準確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
三、教師精講點撥,學生歸納總結
提倡學生自學為教師的精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課堂上解決學生反饋的疑難信息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備課條件下進行隨機備課,它需要教師有更豐富的知識,更高超的教學機智,更精湛的業(yè)務水平。教師可采用兩種方式處理學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
1、是點撥。
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或是某個問題、某個組已經解決,其它組仍存疑點,教師可讓已解決問題的小組做一次“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講解,教師補充點撥,這也可以說是討論的繼續(xù)。
2、是精講。
對于難度較大的傾向性問題,在學生渴望釋疑的心理狀態(tài)下,教師針對其疑點,快速確定講的內容,抓住要害,講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問題為案例,由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規(guī)律,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歸納智能的提升。
四、扣標整合,形成網絡。
學生歸納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重點內容、規(guī)律和解題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識梳理成線,形成網絡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薄弱點,引起全體同學足夠的重視;教師及時反饋,評價學生課堂表現(xiàn),起導向作用。
五、當堂達標訓練,知識遷移拓展
當堂達標訓練,說白了就是檢測學案,主要是在課內預留10分鐘左右進行自我檢測和反思反饋。題型以選擇和簡答為主,側重學生答題方式的規(guī)范性。而在每次課后的下一節(jié)課的上課伊始會有一個“舊知反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另類形式的檢測。
檢測訓練過程中,必須緊扣目標,當堂訓練,限時限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時,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巡視講評,搜集答題信息,重點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針對學生達標訓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待教師及時矯正之后,可即時補充補償練習題,給學生內化整理的機會,面向全體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逐層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開放的學習思路,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把新知識納入到個體的認知結構中,進而形成個體的創(chuàng)新能力。
導學方案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新鮮產物,在實施過程中難免存在認識和操作層面上的一些誤區(qū),我認為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以教案定導學案。
教師在處理導學案和教案的關系上,改變不了傳承多年的觀念――教案中心論。他們往往是在編寫教案的基礎上,再根據教案來預設導學案。
二、導學案就是練習題。
導學案是學生的學習方案,這一點老師們都能理解。但是在他們預設導學案時或拿到導學案后,都會產生這樣一個誤解――導學案就是發(fā)給學生做的練習題。
只有克服了以上誤區(qū),才能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各種層次的學生才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課堂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那么,怎樣才能使導學方案在課堂的應用中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真正體現(xiàn)課堂的高效性,我認為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防“空”。
一定要扮演好教師的指導角色。教師要樹立“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要由原來權威性的知識擁有者變?yōu)閷W生情感的反映者、學習知識的合作者。因此,教師要變講為導,課堂上必須致力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要根據教學目標巧妙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而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會,想學生所樂。具體地說:
1、指導學生的自學。
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其進行方法引導,提高其自學能力和自學效果。
2、指導學生的交流。
積極引導學生有序地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爭取能在小組內解決疑惑,并形成共性的問題和學習成果。
3、指導學生的質疑。
對學生討論探究中形成的共性問題,要善于在解決的方法上給予引導,使其學會思考并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二、防“散”。
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課堂更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往往課堂會出現(xiàn)學生“百家爭鳴”的展示交流機會,這是好事,但必須防止爭論無休,甚至雜亂無章的無序課堂,其作為組織者的教師必須巧妙指引,使課堂朝有序高效螺旋上升的方向發(fā)展。
三、防“過”。
教師要懂得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是影響其成績好壞的重要因素,但這種習慣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是一個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由慢到快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切莫急于求成,要克服急躁的“冒進”情緒,也要克服消極等待的思想,特別要摒棄不敢動手的保守思想。
最后我想說,教無定法。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學案模式”不應具有霸權地位,不能限制和主宰所有師生的教與學的行為,它只能是一根“拐杖”,起到輔助作用。它只是一種實驗中的教學范式,還需不斷完善和改進。如何將“導學案”編寫得更合理,如何讓“導學案”在學生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如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慎思獨行的品性,這是個長期考驗我們的問題。但我們堅信,假以時日,如能趨于完善,我們定能最終通過實踐的檢驗。
太原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GH――11268)
《初中“學案導學當堂達標”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的探析
參考文獻
一、內容構成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地理素質的提高。地理素質教育由三部分構成,即地理知識素質、地理能力素質和地理品德素質。
1.地理知識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地理教學,讓學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處在基礎地位的知識,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實、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等。
2.地理能力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地理教學,掌握地理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等,能運用地理知識去處理和解決所遇到的地理問題,如小到看地圖、辨方向,大到城市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工業(yè)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質教育:是指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準則,并用于規(guī)范其行為的教育。
以上三個層次地理素質教育的構成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統(tǒng)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質教育必然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身心、知識、能力、品德等為目的,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二、教學原則
地理課堂教學要很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除了要遵循直觀性、啟發(fā)性、理論聯(lián)系實際、精講巧練、可接受性、鞏固性等教學的一般原則以外,還要注意體現(xiàn):
1.整體性原則:使知識、能力、品德教育一體化,克服只抓知識教育而忽視能力培養(yǎng)和品德教育的做法。
2.改革性原則: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注意成功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愉快教育、和諧教育等體現(xiàn)素質教育思想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整體改革經驗的運用吸收。
3.多向性原則:要有效地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4.發(fā)展性原則:教師要通過各種地圖、直觀教具、電教媒體的合理運用和組織各種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智力,增強心理素質,努力培養(yǎng)、強化學習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持續(xù)性。
5.全面性原則: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轉化學習困難生,使每一位學生的地理素質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6.民主性原則:教師和學生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性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
7.自主性原則: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逐步具備和不斷強化獨立學習的能力。
8.實踐性原則: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時要結合課外活動的開展,注意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學用結合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三、備課要求
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必須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案。地理教案的編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深鉆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近幾年來,初中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從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功能、體系結構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新大綱、新教材的特點:一是教學目的更加清晰明確,條理分明;二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更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征;三是教學的內容和要求更加具體、明確、清晰,便于師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教育和國情教育;五是技能訓練、能力培養(yǎng)更加切實,對教學、評價、考核等問題提出了較合理、明確的建議;六是簡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素質教育的落實。
教師教學時,進一步選擇組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的全過程。
2.掌握教材層次,編好教學提綱
教學提綱是課堂教學活動具體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寫教學提綱時,要掌握教材結構,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內在聯(lián)系,使之合乎地理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地理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3.區(qū)別教材主次,突出教學重點
通過鉆研,教師要從教材內容中找出其主體部分和核心部分,作為教學的重點。還應分析找出重點、難點和關鍵這"三點"的關系。要善于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抓住關鍵,帶動一般,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4.把握教學的結構,構思承轉和小結
教師要依據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順序和時間分配,考慮如何引入新課、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承轉、各部分的小結和全課的總結。
5.設計教學方法,準備直觀教具
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備課時教師要估計到上課時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和問題,發(fā)揮好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活而不亂、有聲有色、緊張有序地進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必須考慮直觀教具的選用和設計、制作。教具何時用、如何用,做到心中有數(shù)。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yanmar and the training need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 in Burmese Chinese, the author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tes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Burma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Burma. Teacher training need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 hope to find common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service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yanmar.
Keywords Myanmar;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requirem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緬甸目前有250多萬華人,華文教育是緬甸華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凝聚華人人心的首要途徑,也是緬甸華人一直堅守的陣地和發(fā)展的事業(yè)。20世紀以來,緬甸華文教育經歷了興盛―衰落―復興的曲折發(fā)展歷程。華文教育得不到政府認可、教育資金短缺、辦學條件艱難、教學設備緊缺、適用教材缺乏和師資嚴重不足成了當前緬甸華文教育面臨的重大難題。其中,華文師資嚴重短缺,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學歷層次低、教師素質不適應華文教育發(fā)展的問題尤其突出。有學者調查發(fā)現(xiàn):緬甸華文學校教師大多只有中文初中或高中學歷。緬北地區(qū)華文學校小學教師甚至只有初中畢業(yè)或小學畢業(yè)學歷,75%以上的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師范教育或培訓。 [1]在下緬甸,師資隊伍嚴重老化、后繼乏人成為華文教育發(fā)展的瓶頸。[2]因高學歷、專業(yè)化華文教師培養(yǎng)周期長,因此,加大緬甸本土華文教師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培訓,有效提高他們的華文教育教學能力,是當前緩解緬甸華文教育師資嚴重不足的有效舉措。
為更好地了解緬甸華文教育現(xiàn)狀和華文教師的培訓需求,提升對緬華文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筆者借2017年8月組織“緬甸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培訓班”的培訓工作之機,對參訓教師的基本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培訓需求及培訓效果進行了全面調查,以期通過調查和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為提高華文教師培訓實效,更好地服務緬甸華文教育提供決策依據。
1 緬甸曼邦華文教育現(xiàn)狀
緬甸曼邦地區(qū)系原坤沙部隊的蒙泰軍區(qū)之一,歸屬緬甸政府后,緬甸中央政府設立曼邦行政公署,由中央政府和臘戌縣共同管理。曼邦地區(qū)東臨薩爾溫江,與撣邦第二特區(qū)隔江相望,西面、北面、南面分別與臘戌、木邦和當陽相連,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2萬,有華人華僑3萬多人。有華文學校16所,其中,中學4所,小學12所。有華文教師82人(含管理人員20人),華文學生近2300人,華文學校師生比1:38。
本次調查對象為緬甸曼邦地區(qū)的54名華文教師,調查率達65.85%。被調查的教師分別來自緬甸曼邦的4所中學和7所小學,11所中小?W都屬于私人投資創(chuàng)辦的學校,其中群體創(chuàng)辦的8所,個人創(chuàng)辦的3所。曼邦的華文學校都實行半日制授課。被調查的11所學校上課時段雖略有不同,但大致在上午7:00~9:00之間,下午17:00~19:00之間。
被調查的54名華文學校教師,53名教師已入緬甸籍,只有1名教師仍為中國籍。53名入緬甸籍的華文教師中47名占88.89%的教師祖籍國都是中國,他們日常交流以漢語為主,能用緬甸語進行口頭交流的僅占18.52%。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的教師47人,占87%;30歲以上教師10人,占13%。學歷層次以初中畢業(yè)為主,占比達81.48 %。從專業(yè)教育看,接受過師范教育的僅8人,占比14%;未受過師范教育的46人,占86%。從性別看,女性教師遠遠多于男性教師。從教齡看,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5人,5~9年教齡的7人,其余36人教齡都在5年以下,其中工作僅半年的6人。從培訓情況看,雖然92.59%的教師都參加過培訓,但培訓3次以上的僅占5.55%,還有7.41%的教師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
2 調查結果統(tǒng)計與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分析和訪談、座談及課堂教學情況考察結果的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緬甸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的教學、培訓情況及培訓需求情況如下。
2.1 緬甸曼邦華文學校教師的學歷和能力
調查顯示,緬甸曼邦華文學校華文教師的男女比例和年齡結構都不合理,女教師過多,占比達79.63%,男教師所占比例僅20.37%。年輕教師居多,中老年教師所占比例小,50歲以上教師僅3人。再次是教師學歷層次低,而且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沒有經過師范教育和專業(yè)訓練。而占比達81.48%的初中畢業(yè)教師很大一部分還從事初中的教學工作。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學歷層次低、未受過專業(yè)訓練,這些都不利于緬甸曼邦華文教育的發(fā)展。
2.2 緬甸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的教學和教學質量
(1)關于教學方法。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又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或訓練,77.78%的教師反映教學工作有困難,9.26%的教師反映困難很多,10.26%的教師反映教學有一定困難,教學沒有困難的教師僅占2.7%。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呆板,96.3%的教師上課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語文課堂教學以識字和寫字為教學目標,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帶讀式。即老師反復帶讀讀課文,然后是學生逐一熟讀課文,默讀和背誦課文。數(shù)學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算法的記憶式,即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各種算式和練習題答案。只有3.7%的教師偶爾會采用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2)關于教學設施。調查發(fā)現(xiàn),緬甸曼邦華文學校都屬民間集資辦學,教學設施十分簡陋。學校只有教室和辦公室,有些學校的桌椅板凳都不夠,只用竹板拼湊,有些學校會有部分國內捐贈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辦公用的電腦設備,但都沒有網絡,教師所能使用的教具是自制或是購買的圖片/卡片,物理、化學課程沒有實驗儀器,實驗過程只能靠教師在黑板上畫圖演示或是要求學生記憶課本上的實驗步驟,體育課沒有運動場。
(3)關于教學設計。調查顯示:有48.15%的教師從不寫教案,37.04%的教師偶爾寫教案,經常寫教案的教師只占14.81%。從不寫教案的教師中,有53.85%的年輕教師不知如何寫教案。由于很多學校對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都不進行跟蹤與檢查,缺乏監(jiān)督評價機制,故很少有教師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總之,因為緬甸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受教育程度低,又未經過專業(yè)教育或訓練,所以,很多教師不熟悉教學方法、不會編寫教案,不懂得制定教學計劃,更不會合理使用教具輔助課堂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華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2.3 華文教師培訓現(xiàn)狀
調查發(fā)現(xiàn),緬北華文教育協(xié)會和緬甸曼邦行政公署教育局十分重視華文教育,針對曼邦地區(qū)師資力量薄弱的實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華文教師培訓。近兩年來,每年組織一期為期10天的華文教師培訓,參訓教師覆蓋率達60%。培訓主要內容為:數(shù)學思維、漢語拼音、教學技能。除此之外,緬甸曼邦地區(qū)還貫徹“走出去,引進來,廣交流”的九字方針,積極鼓勵和幫助教師外出培訓,以提高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的漢語知識和教學技能。但從調查結果看,目前組織的培訓遠遠不能滿足提升當前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R道礪鬯?平和教學技能的要求。
2.4 華文教師培訓需求
通過對現(xiàn)場聽課、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并綜合來自政府僑務部門、緬甸學生和緬甸民間華文組織等各方面信息,發(fā)現(xiàn)緬甸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對培訓有多樣化的需求。
2.4.1 培訓內容需求
綜合以往境內培訓和境外培訓內容的設計,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實用性,是緬甸曼邦華文教師培訓的首要需求。
第一層次需求: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技能和安全急救技能。由于受教育層次低,缺乏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技能的訓練,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成為當前緬甸曼邦絕大部分年輕教師最想掌握的技能。鑒于近年來緬甸緬北地區(qū)戰(zhàn)事不斷的實際,幫助受訓教師學習和掌握必備的安全急救知識和技能也成為他們的主要需求。本期培訓中,我們首次開設的“安全急救技能”課程備受受訓教師青睞,他們學習熱情極高,并希望以后增加此類課程的培訓學時。
第二層次需求:中華歷史文化知識和教育專業(yè)理論知識。中華歷史與文化、華文教學法、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屬于第二層次的培訓需求。在這一培訓需求層次中,中華歷史與文化排在第一位。教學法、教育學與心理學,這些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理論知識,也是絕大多數(shù)僅接受過初中教育的曼邦教師希望獲得的,培訓中自然需要增加此類知識。但他們急需的是解決教學過程中具體問題的教學法、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實用性、技能性知識,而不是成體系的教育學或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因此,比起直接教會他們如何授課的培訓課程來說,他們選擇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比例不高。
第三層次需求:課堂教學管理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教師道德素質。由于華文教師數(shù)量嚴重不足,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華文學校招聘漢語教師的首要條件就是懂漢語,愿意教書。辦學目標僅限于教學活動正常開展,教學任務大致完成,學校沒有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再加上辦學條件簡陋,教學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緊缺等等,這些都制約著華文教育的有效開展,也限制了教師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所以,課堂教學管理藝術與班主任工作技巧,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與課件制作和教師道德素質這三門國內教師培訓時倍受歡迎的培訓課程,緬甸曼邦華文教師卻不感興趣,培訓需求都很低。
2.4.2 培訓模式需求
調查發(fā)現(xiàn),緬甸曼邦地區(qū)華文教師對培訓成效的期望值很高,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培訓,學到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專業(yè)理論和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又得到課堂教學技能的實際訓練和小學示范課堂的觀摩體驗;既希望學到中華歷史文化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所以他們期望的培訓模式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中華文化學習實踐、祖籍國風景名勝觀光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2.4.3 培訓地點、培訓時間和培訓時長需求
關于培訓地點:作為華人后裔,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到中國境內培訓,親自領略祖籍國的大好河山,以便教學中更好的向學生傳授中華文化。因此,緬甸曼邦地區(qū)89%的華文教師都希望培訓地點選在中國境內,尤其是中國境內有名的城市。
關于培訓時間:90%以上的教師都希望培訓安排在寒暑假,因為華文學校教師一般都要承擔多個班級或多門課教學任務,利用假期培訓,他們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
關于培訓時長:緬甸曼邦地區(qū)的華文教師普遍認為,要想使培訓收到實效,時間應保證在15~20天之間。
3 結論及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緬甸曼邦地區(qū)的華文教師有較大的培訓需求,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培訓掌握更多的漢語知識、教學理論知識和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希望提升課堂教學技能和能力。為使緬甸華文教師培訓收到更理想的效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培訓要立足緬甸華文教育的實際需求,堅持學以致用。緬甸華人學習華文沒有太多分數(shù)上的要求,沒有升學的壓力。他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運用漢語進行口頭交際和書面交際的能力。由于緬甸各地區(qū)之間,華文教育情況不同,華文教師培訓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培訓前應?M行培訓需求調研,使培訓課程體系與培訓方式設計和緬甸華文教育需求的實際相吻合。
第二,國務院僑辦和云南省僑辦加大對緬華文教師培訓的經費支持,力爭每年寒暑假都在國內組織20天左右的華文教師培訓班,切實幫助緬甸華文學校提高華文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
第三,采用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并舉、課堂教學與實地觀摩并行、中華歷史文化知識學習與傳習體驗相融的“三結合”模式組織培訓。這種以“學習漢語基礎知識、提升教學技能、領略中華文化、感受祖國魅力”于一體的“三結合”培訓模式,將使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強,使培訓達到提升華文教師課程與教學理論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技能,增強傳承中華文化的能力,加深對祖籍國的熱愛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