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高中生英語論文

時間:2023-03-27 16:37:47

導語:在高中生英語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一、在外語教學中有的學生聽力差,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來自學生,即學生不重視聽,很少花時間去練習。其二來自教師,只重視外語知識(語音、語法、……

二、在學生聽力理解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語言問題

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充足的詞匯量及相關的語法。因為聽力是聽和理解的總和。聽力理解過程是人們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具體問題有:語音障礙。有些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就沒有掌握單詞的準確發(fā)音,特別是對同音異義詞難以辨別。英美語音差異,英美英語除了在詞匯上有差異,在語音上也不盡相同,有些讀音差別還相當大。我國英語教學基本采用英國語音教學體系。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美音教材逐漸增多并有流行趨勢,有些學生因不熟悉英美語音差異,就產生了聽力障礙。語速障礙,中學生平時學習都以課文磁帶為準,速度較慢,如果再遇到一些語速較快的連讀、弱讀、重讀、爆破、重音轉移等有關語音語調變化的聽力材料,便無所適從,所以平時訓練時就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向大綱要求過渡。詞匯障礙,學生英語詞匯量大小,掌握的準確程度,直接影響聽力理解。

(二)文化背景知識問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搞好聽力必須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和語言文學知識。同時,還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這方面知識貧乏,就會影響聽力。文化背景可分為兩大類: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主要包括社會文化習慣和民族文化特點的交際用語和詞匯,比如姓名(Name)、打招呼(Greeting)、感謝語(Thanking)、告別(Farewell)等,中西方表達不盡相同。

(三)母語干擾的問題

許多學生在聽到一段語音信息以后,常受母語干擾,習慣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譯出來,不能直接將語音信息轉化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語進行思維,因而影響了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

(四)聽力習慣問題

聽力主要目的就是弄懂所聽材料的基本思想。在聽的過程中要盡量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不要力圖把每個詞、每個句子都聽懂,每遇到不理解的單詞和句子時就停下來思索,就會跟不上語速。

(五)心理因素的問題

聽力理解過程也是較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學認為,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時,就易產生恐懼的心理,從而使原來可以聽懂的內容也受影響。另外,外部環(huán)境也有影響,如在教室、語音室與戶外聽的效果不一樣。

(六)邏輯思維問題

聽力理解過程也是學生對所聽材料內容的聯(lián)想、判斷、記憶、分析、綜合等的協(xié)同工作過程。聽者對所聽材料做出的反應快慢及準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所聽材料的儲存記憶。這樣就需要聽者運用歸納、綜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有意義的信息進行長時或短時儲存。

三、訓練學生聽力的策略

(一)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

首先要把好語音關。音標基礎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語音、語調的好壞。其次注重朗讀技巧的訓練和培養(yǎng)。最后要鼓勵學生多記憶單詞。詞匯學習要邊學邊記,最好是根據拼讀規(guī)則來記憶。

(二)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生動活潑的聽力氛圍

教師可利用豐富的表情,必要的態(tài)勢語,幫助學生去理解。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經常進行視聽結合的訓練

把眼看和耳聽結合起來,訓練學生聽英語可幫助學生進行形象思維,促進學生耳聽意會。高中英語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實物圖示。在每單元對話教學中可采取視、聽結合的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同時重點突出學生的聽說能力。

(四)加強英語課堂聽力教學力度

盡量用英語授課。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用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語言組織教學,可適當運用母語。

讓學生多做如下練習:聽音表演,教師播放錄音或范讀聽力內容,學生根據相應信息作出相應的動作和表情。聽音跟讀,教師在播放聽力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模仿錄音跟讀并反復練習。聽音回答,在播放聽力材料之前,教師提出若干道相關問題,然后放音,聽一、二遍之后要求學生在聽清的基礎上做出回答。聽音聽寫,第一步是聽錄音或教師朗讀材料,學生只是聽,不寫;第二步教師按照意群朗讀一遍,學生跟寫;第三步是教師朗讀第三遍,使用正常的語速,學生檢查聽寫。聽音復述,要求學生根據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轉述。這是一種在聽力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比較適用于高中學生。聽音討論,當學生通過兩次對文章的感知之后,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訓練題,然后再分組討論答案。通過討論,可相互補充,相互幫助達成共識。如遇爭論不一的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再聽有關材料的相關內容,直到聽懂為止。

(五)開辟課外練習聽力的天地

聽對話、課文原聲錄音磁帶。

聽自己朗讀,課文的錄音,相互比較,找出差距。

定時收看電視英語小節(jié)目,于情景中培養(yǎng)聽力。

成立校園廣播站,用英語播放學生熟悉的東西,好人好事,生活故事,校外見聞,力求短小精悍,淺顯易懂。

第2篇

  

   

書面表達在中考、高考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許多學生在此方面丟分甚多,以致影響最后總分,因此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勢在必行。在考試中最常見的形式是要求學生根據所給信息(information)和思想(idea)來作文,亦稱為"情景作文"或"提示作文",而學生對于語言要素綜合應用的能力較弱,寫出的東西往往是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中文式英語"。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就必須經常提醒學生注意這一問題,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步接受英語表達的思維方式,久而久之學生才能寫出比較地道的英語,少犯甚至不犯Chinese English 的錯誤。故書面表達訓練從初二下學期就應開始,并逐步強化提高,最終達到應考要求。在此就自己日常教學中的經驗淺談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最終達到"All roads lead to Rome "的目的。  

一、 掌握寫作技能,知道該怎樣動手。  

寫作和其他筆頭練習,如造句、填空、改錯等有根本的區(qū)別。寫作要求表達清楚而完整的思想,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寫作涉及的問題很多,除了語言各方面的問題外,還有思想內容和所用材料、組織條理、書寫格式等,都需要仔細考慮,認真對待。  

1、 掌握各種體裁文章格式  

(1) 記敘文(Narration)  

這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種文體。寫作中應遵循以下幾點?!?〉交待要素,即人、時、地、事?!?〉按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敘述完整、具體?!?〉要重點突出,目的明確。記敘文所記的都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原則上通常用過去時態(tài)寫。  

(2) 說明文(Exposition)、描寫文(Description)  

這是英文常見的兩種文體,以解說和描述為主要表達方式。  

(3) 日記 (Diary)  

這是把自己當天生活中經歷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見聞或感受記錄下來的書面形式。文體自由,通常用第一人稱寫。  

格式如下:  

a. Oct 26 , 1999 Wednesday Fine  

It is two months since I began this diary…….  

b. Friday May 1st Cloudy  

Today is May Day ……  

(注意:常用以表示天氣的詞有Fine, Cloudy, Rainy, Windy, Snow等)  

(4)書信(letters)  

一般分為私人信函(Personal letters)和正式信函(Business letters)。英文書信從信封到正文,其格式與漢語有許多不同。書信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a. 信頭(Heading)  

寄信人地址和寫信日期,寫在信封右上角,地址由小到大。  

例:NO. 19 Middle School  

320 DenShan Road  

NanChang, JiangXi  

China, 330006  

August 28 2000  

b. 信內地址(Inside address)  

收信人姓名、地址在左上方,位置比信頭低一至二行。私人信件一般不寫信內地址。  

c. 稱呼(Greeting/Salution)  

d. 正文(Body)  

e. 結束語(Ending)  

f. 簽名(Signature)  

(5)通知和便條(Notice , Note)  

一般至少有口頭通知、書面通知兩種形式,至少包括3項內容:1、時間,2、地點,3、活動內容。  

便條一般有留言條,請假條。特點是:格式簡單,開門見山,三言兩語。  

例如:  

a. Attention, please.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b. Notice  

第3篇

關鍵詞: 語文 研究學習 非智力 影響

學生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能夠增長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從而達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學會分享與合作,能夠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能夠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還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發(fā)展。

1. 滿足學生的社會發(fā)展需要

1.1 激發(fā)學生求知的需要。學生在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時,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需要。

1.2 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xié)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yǎng)。

1.3 增強學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做他們認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成就需要的體現。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會不斷增強成就需要。

2.激活學生的興趣與思維探究動力

教學中需要樹立語文學習的研究態(tài)度。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對待未知事物的態(tài)度,有了這種態(tài)度,學習中就會永遠充滿著好奇、懷疑的因素,永遠洋溢著探究、揭秘的熱情,永遠享受著創(chuàng)造、成功的喜悅?!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該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激發(fā)探究的潛能,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yǎng)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語文學習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上,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比如個性化閱讀以及自由、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時離不開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研究問題、形成成果時離不開聚合思維和發(fā)散思維;交流匯報、討論辯駁時離不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的心智操作。

3.陶冶學生的情操與確立正確價值觀

3.1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guī)范來評價社會現象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評價社會現象的道德感。

3.2增強學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獲取知識的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它是與人的求知欲、認知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的滿足與否相聯(lián)系的。學生通過語文研究性學習,其求知欲望、認知興趣和解決問題的需要等會得到一定的滿足感,產生一些積極的情感,發(fā)展其理智感。

3.3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美感是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所體驗到的崇高、優(yōu)美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又一重點。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文學鑒賞和創(chuàng)作活動是進行審美的重要渠道。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品味其語言,感受其思想及藝術的魅力,能較好地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認真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

3.4樹立正確價值觀。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的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豐富學生的心象

心象是一類很重要的知識表征,它能夠使我們在對象未出現的情況下去表征和加工這些對象。在學生構思想象作文或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到頭腦中出現的顏色、形狀、大小、方位等視覺特征的形象――視覺心象;他們還常常會用到經過頭腦對記憶心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則是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fā)現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問題的敏感性,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和表達的創(chuàng)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yōu)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能夠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學習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顯然,這樣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定會經常運用視覺心象、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不斷豐富學生的心象儲備,從而為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奠定基礎。

5.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第4篇

關鍵詞 醫(yī)學細胞生物學;互動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092-03

Abstract As an imperative fundamental course in medical univer-sity, Medical Cell Biology has a crucial significant on the part of me-dical students’ further study in their specialized courses as well as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s. It is a hard obligation for every teacher professing Medical Cell Biology to instruct relevant basic knowledg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related field and train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bility. Illustrate how tointegrate methods such as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case tea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 into the teachingpractice of Medical Cell Biology.

Key words Medical Cell Biology;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case teaching

1 前言

現代醫(yī)學教育呈現出向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而作為一門生命科學領域的重疊核心學科,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已經滲透到醫(yī)學的各個領域。因此,掌握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成為每一名醫(yī)科生進一步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必備要素[1]。

值得一提的是,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四大前沿學科之一,近幾年來一直發(fā)展迅速[2],無數新理論、新發(fā)現的誕生,更使得細胞生物學總體呈現出知識更新周期短、速度快的特點。要跟上細胞生物學飛速發(fā)展的步伐,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工作不可以再沿襲老一套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優(yōu)化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力求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并培養(yǎng)科研思維能力。以下是筆者在自己的實際教學經歷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

2 互動式教學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講解課本內容,學生被動地聽講記憶為主。這種教學模式效率高,可以在短時間內灌輸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很容易就能達到教學進度,也給教師的備課減小了難度;但是容易造成學生的主動性不強,無法對所學內容及時地進行消化,對記住的知識點理解也不夠深刻等一系列問題。而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本來就有知識點雜散、抽象、難以理解的學科特點,填鴨式的教學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造成“臺上一家言,臺下百家夢”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本著教學平等的理念,采取多種形式和學生教學互動,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很好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卮饐栴}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也可以使他們聽課時注意力更加集中。除此之外,課堂提問也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所學得的知識。

細胞生物學涵蓋了近幾百年來人類在分子水平、亞細胞水平和細胞水平上對細胞內的生命現象進行研究而得到的眾多的知識,其內在聯(lián)系是相當復雜的。雖然現行的教材已經根據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將這些散亂的內容整合成為十幾個大章節(jié)、60多個小章節(jié)的有機體系,再加上編排這些內容的人士都是細胞生物學領域擁有多年從教經驗和科研經驗的資深學者,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容置疑,但這并不意味著整本教材就已經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完美之作了。事實上,為了要滿足整本教材的編寫思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點被打散分割到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部分中去了。對于學生而言,只有找出這些被打散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到的知識,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學好細胞生物學,而這恰恰就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地方。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多提醒學生養(yǎng)成課后多總結、平時多留意的習慣。這種習慣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yǎng)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而課堂提問恰恰就是一種訓練學生總結歸納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具體來講,教師在講到某一個重點時,沒必要完全按照書本的內容一口氣講完,而是可以放慢節(jié)奏并適時地向學生提問前幾章里與該知識點相關的內容。比方在講到細胞有絲分裂的胞質分裂期收縮環(huán)形成的內容時,就可以提問學生收縮環(huán)是由哪種細胞骨架構成的?這種問題對學生發(fā)現不同章節(jié)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大有幫助,也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就擁有了自發(fā)跳出書本框架,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所學知識的意識,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只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網絡圖。

鼓勵學生復述所學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 一般來講,完整地復述出一個新學的知識,尤其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應該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有其特殊性。由于有著高中生物以及大一開設的基礎生命科學的基礎,許多學生在系統(tǒng)地學習醫(yī)學細胞生物學之前就已經對教學大綱中的某些內容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加上課前預習和課堂教授,基本上可以掌握其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因此,當堂復述對他們來說是完全有能力辦到的。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鞏固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理順知識脈絡,鍛煉對科學問題的口頭表述能力,有利于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另外,在學生復述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對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引導,對他們疏漏忽視的問題進行補充,協(xié)助他們完成整個復述過程,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鼓舞他們的學習熱情。

結合不同專業(yè)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介紹細胞生物學的前沿進展和科研方法 就比如生物技術專業(yè),該專業(yè)的大多數學生將來的工作方向可能和科研聯(lián)系很緊密,在不影響主干知識講解的前提下,向他們介紹一些科研的方法和思路,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幫助很大。筆者有過多年從事科研的經驗,對細胞生物學最前沿的進展又有相當的了解,曾在課上向該專業(yè)學生介紹PCR、RTPCR、Western Blot、DNA ladder、熒光可視化技術等細胞生物學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但是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如果只是機械式的講授,這種擴展教學可能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筆者同樣采取師生互動的方法:先鼓勵一些對科研有興趣學生大膽談談自己對某種技術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補充他們認識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起到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作用。

3 多媒體教學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優(yōu)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表現媒介綜合起來,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3]。尤其是對于細胞內一些比較復雜的生化過程,利用Flas演示的教學手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用來解釋新合成肽鏈如何轉移至內質網的信號肽假說一直以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由于這個過程中涉及的分子機制比較復雜,再加上作為一種細胞內不可見的生化反應,整個過程又顯得很抽象,單純只靠教師口頭描述,學生可能很難對信號肽、信號肽識別顆粒(SRP)、信號肽識別顆粒受體(SRPR)產生直觀的印象。但是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只需要一段1分鐘左右的Flas,就可以把整個復雜的過程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信號肽識別顆粒結合信號肽,并同時被位于內質網膜上的信號肽識別顆粒受體特異性識別,從而介導整個核糖體錨著到內質網上;然后信號肽識別顆粒脫離復合體,肽鏈也通過核糖體大亞基中央管和易位子蛋白形成的通道進入內質網;最后信號肽切除,肽鏈繼續(xù)延伸。

顯而易見,用Flas代替枯燥無味的理論講解,能夠使課堂的氣氛更加活潑,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濃厚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替教師省去了費盡心思讓學生理解細胞內一些動態(tài)的抽象過程的麻煩,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

此外,在短短四十幾分鐘的課上,教師沒法做到向學生傳達所有的重點。但如果事先在教學PPT上標注出一些比較重要的內容,課堂上學生自然就能一目了然。同時,一些有需要的學生還可以在課后拷貝走教學課件作為他們課后復習的重要資料。

4 雙語教學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當下,我國在生物醫(yī)學領域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該領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大多數是以英語論文的形式發(fā)表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術期刊上。因此,必須要促進教學和全球化接軌,培養(yǎng)國際型的醫(yī)學專長人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雙語教學也就顯得尤為重要[3]。

然而,由于大二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開展全英語式的教學顯然不切實際。筆者認為,雙語教學應該以母語傳道為主,外語拓展為輔。舉個例子來說,在細胞器這章的教學過程中,如果純粹采用外語教學的方式,大量的專有名詞一定會讓絕大多數的學生感到不明所以,從而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假如只是要求學生識認細胞內的一些重要細胞器以及生化過程的英語名詞,就顯得相對容易得多。

此外,筆者還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有效地記憶相對比較復雜的專業(yè)名詞:取一張全英文標注的細胞模式圖,讓學生不查閱字典直接進行識認。由于之前的教學工作已經讓學生對各種細胞器的形態(tài)結構有了形象的了解,對照著圖片,他們基本上可以明白各個專業(yè)名詞的含義,并在腦內產生直觀的記憶。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能夠推進雙語教學有效開展。

5 案例教學法

胡以平教授主編的第三版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材為了保證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許多內容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醫(yī)學遺傳學有重復[4]。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必須側重于本學科特有知識的講解,對于重復的知識點則以學生自習為主。比如在線粒體功能這一節(jié)里,三羧酸循環(huán)、電子傳遞鏈、氧化磷酸化等過程在生化課上已經重點介紹過,在課堂上就無須贅述;反之,線粒體的顯微結構與亞微結構、線粒體的半自主性以及線粒體的發(fā)生機制等內容在其他科目里較少涉及,應該重點介紹。

此外,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和普通高校開設的細胞生物學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突出了細胞生物學和醫(yī)學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應該特別注意強調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人類健康問題間的關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得的細胞生物學知識理解、分析相關疾病發(fā)病機制的能力。比如:在講完細胞骨架這一章的主干知識后,教師可以適當花費一些時間講述細胞骨架和腫瘤、遺傳性疾病以及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系;在講完細胞器這章后,教師可以簡要地談及一些細胞器損傷引發(fā)的疾病,比如溶酶體異常引發(fā)的泰-薩克斯病、過氧化酶體異常引發(fā)的腦肝腎綜合征、線粒體mtDNA缺陷引起的亨廷頓舞蹈癥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