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兒童文學論文

時間:2023-03-22 17:32:12

導語:在兒童文學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lǐng)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兒童文學論文

第1篇

什么是兒童文學?許多兒童文學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對其進行過界定,概括來講兒童文學是一種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的,能夠啟發(fā)兒童學習興趣的文學作品。郝月梅(2003)將兒童文學分為三個層次:幼兒文學(6歲前)兒童文學(6~12歲)少年文學(12~16歲),而小學教育的教學對象是處于7~12歲之間的兒童,正是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僅從教育對象的一致性來看,就決定了小學教育離不開兒童文學的存在。從國家的教育政策上看,從1920年教育部將小學生的國文改為國語后,兒童文學作品就開始被選為課文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之中?,F(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據(jù)韋宏(2006年)的統(tǒng)計,共收錄作品400篇,其中兒童詩歌68篇,童話寓言66篇,兒童散文88篇,兒童故事92篇,兒童科普文藝19篇,其總和占據(jù)課文選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國家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yīng)作用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這兩方面素養(yǎng)的提升更是離不開大量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的熏陶。此外,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兒童文學的理解和鑒賞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難以與小學階段兒童的行為特征、心理特征產(chǎn)生共鳴。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為習慣來要求小學生“懂事”,對兒童成長會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而解決這一溝通難題最有效的手段則是兒童文學。小學教師通過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兒童的思維,理解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對小學教師進行兒童文學課程培養(yǎng),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培養(yǎng)教師的童真童趣,并能夠進一步對學生的閱讀需求提供指導。

二、兒童文學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

雖然我們已經(jīng)明晰了兒童文學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是否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v觀我國教師培養(yǎng)系統(tǒng)———師范院校的教育,我國基礎(chǔ)教育共12年,其中小學教育占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礎(chǔ)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教師培養(yǎng)系統(tǒng)中僅有4所院校開設(shè)了兒童文學相應(yīng)的培訓課程,而全國有一億多小學生需要教師的教學指導,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說明了目前我國師范院校教育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一個缺失。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兒童文學是作為必修課來培訓的,兒童文學是所有師范生的必修課。而我國師范院校課程設(shè)置中的這一缺失導致師范生對兒童文學的分析鑒賞能力不足,不僅不能準確理解和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在學生需要更多閱讀材料時甚至不能進行推薦和引導。小學階段不同于初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年齡小,自我意識以及對個性的追求遠不如初高中學生強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指導。而在這一階段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無疑是小學教育的失職。因此如何豐富師范生兒童文學相關(guān)知識,也為我國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個方向。此外,社會各界對兒童文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對于兒童文學來講,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其價值,只把教科書內(nèi)容當作知識,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是閑書,不具備教育性,甚至認為孩子看兒童文學作品是浪費時間、不務(wù)正業(yè)的行為,從而斥責孩子,禁止孩子看這類書籍。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學校教師以及社會媒體等大力宣傳兒童文學作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第2篇

不管是在真實生活中參加游戲活動,還是感受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游戲,兒童們都能感到愉悅滿足。而現(xiàn)實生活中玩不到的游戲,通過閱讀借助想象,通常能使孩子們得到一定的心理補償。[3]與此同時,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慢慢被激發(fā)出來。所以,游戲精神是溝通藝術(shù)和生活的橋梁。在《夏洛的網(wǎng)》中,芬兒的哥哥艾弗里第一次出場時,作者做了簡單卻生動的一句描述:“他的身上可是全副武裝呢——一只手里拿著氣槍,一只手里攥著一把木制匕首?!边€有阿拉貝爾太太向多里安醫(yī)生介紹艾弗里的情況時說:“他有時會爬到野葛里去,被黃蜂和蜜蜂蜇著,還會把青蛙和蛇帶到家里...”雖然這些句子沒有描寫艾弗里的外貌和語言,但是一下子就讓一個頑皮好動的小男孩的形象躍然于紙上,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男孩子從小也玩過打仗、捉蟲子等類似的游戲,正好與艾弗里的愛好相契合,所以這些描述讓小讀者們倍感親切。 文中還描寫到芬兒用嬰兒車推著洋娃娃和威爾伯散步。芬兒讓小豬和洋娃娃睡在一起,當小豬困了閉上了眼睛,芬兒便放慢腳步,以免驚擾了小豬的好夢。這些描寫句句體現(xiàn)出芬兒對小動物的細心體貼。相信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女孩子都玩過過家家的游戲,自己扮媽媽讓玩偶或?qū)櫸锇绾⒆?。讀到這些句子,女孩子們會清晰地感受到芬兒對小動物的悉心呵護,再結(jié)合自己的游戲經(jīng)歷,有助于激發(fā)內(nèi)心的母性光輝,也有助于培養(yǎng)一顆柔軟善良的心——不僅善待他人,也善待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一蟲一鳥,一草一木。文中還描寫到孩子們在祖克曼舅舅的谷倉里蕩秋千。“你先從上面的梯子下爬到放干草的地方,再握住繩子站在那上面……接著,你叉起腿坐在繩結(jié)上,就像坐在座位里一樣。然后你就鼓起你所有的勇氣,做一個深呼吸,開始往上蕩……然后你將筆直地飛升進天空里,看見云彩……”這種跟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玩法的秋千不僅會給小讀者們帶來別樣的快樂,更會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在腦海里勾勒出書中蕩秋千的場景,感受快樂和刺激,并且會由衷地欽佩書中孩子勇氣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而這種欽佩很有可能促使他們不自覺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起相同的品質(zhì)。以上描述都生動地反映出作品中的游戲精神,給讀者們尤其是兒童們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印象。

2《夏洛的網(wǎng)》中的娛樂功能之快樂原則

蘇聯(lián)作家馬爾夏克說:“給孩子們寫東西,幽默和快樂是不可少的?!盵4]在中國,以鄭淵潔為首的“熱鬧派”童話作家奉獻的“熱鬧童話”給予了無數(shù)兒童讀者充滿娛樂性美學特征的精神食糧。每個兒童文學都應(yīng)該以讓作品給予兒童讀者們快樂為基本目的。由于兒童心理尚且稚嫩,一時不能接受成人世界中的陰暗面。所以應(yīng)該提倡用“快樂的文學”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快樂中領(lǐng)悟生活的真諦。在《夏洛的網(wǎng)》中,有很多描寫生動優(yōu)美,使人快樂。比如,文中描寫初夏時節(jié)的百鳥齊鳴?!皬牟ㄊ款D飛來的白喉雀的歌聲是“皮兒剝,皮兒剝,皮兒剝!”。搖頭擺尾的京燕高喊著“波碧,波兒碧!”。睿智的百靈鳥大概比其他生物更了解什么是白駒過隙和及時行樂,所以它們唱出了自己的格言“快樂的,快樂的,快樂的偷閑!”。還有谷倉里燕子們類似斥責聲的嘰嘰喳喳。作者用富有韻律的語言描繪出如此熱鬧歡脫的場景,不僅讓讀者們讀后如身臨其境,不自覺地快樂地融入到鳥語花香的世界中,感受到初夏時光的美妙。而且作者的這種語言風格對于培養(yǎng)孩子們在寫作中如何質(zhì)樸而生動地措詞也是大有裨益的。文中還描寫了孩子們?nèi)绾螐拇笞匀患橙∶牢娥B(yǎng)分。蒲公英花梗里的乳汁,苜?;ɑㄈ锢锏沫倽{,還有土豆枝葉的下面鮮橙色的薯蟲蛋。對于兒童來說,親近自然無憂無慮的生活便是最大的快樂。小讀者們必定會被這樣的描述所吸引,內(nèi)心充滿對大自然的渴望和熱愛。從大自然里汲取的養(yǎng)分能夠安撫情緒、凈化心靈,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所以《夏洛的網(wǎng)》中的很多生動的描述不僅激發(fā)了小讀者們的想象力,同時也帶給他們許多的愉悅。

3《夏洛的網(wǎng)》中的娛樂功能之幽默意識

在文學作品中,幽默是指通過情節(jié)、語言等特定手段來創(chuàng)造一種包含著復雜情感、引人發(fā)笑和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5]夸張的情節(jié),例如放大事實的描述,以及詼諧的語言,例如打趣兒、諷刺和極富個人特色的說話方式等等,這些都可視為幽默的標志。幽默不僅引人發(fā)笑也引人深思。在兒童文學作品里,幽默讓小讀者們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存在意義。懷特在塑造不同的動物形象時給予了它們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這使它們形象更為鮮明,從而加深了讀者的記憶,讓讀者們享受到文字新奇的排列方式所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和愉悅,同時又深刻感受到谷倉這個動物世界的五彩紛呈。在文中,最具有幽默特色的就是鵝的說話方式了。重復是他們的標簽。夏洛特召集動物們開會點名,點到公鵝時,公鵝說:“到,到,到!”點到母鵝時,母鵝也說:“到,到,到!”。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那群小鵝們回答點名:“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多少只小鵝便有多少個“嗶嗶嗶”。夏洛特還打趣道這樣會讓人以為總共有三只公鵝三只母鵝和二十一只小鵝。還有當老鼠給夏洛特帶來“脆生生”這個詞,夏洛特很不滿意,因為她覺得這個詞會讓祖克曼聯(lián)想起嚼起來嘎嘣脆的的腌肉和火腿。這點足見夏洛特在這些動物里更聰慧也更富有想象力。同樣的例子還有夏洛特說自己吃蟲之前麻醉它們是她給它們的“一項小小的免費服務(wù)”。當夏洛特說自己要產(chǎn)卵,面對威爾伯的驚奇和不解,她說那是因為自己“多才多藝”。

第3篇

小學生所學習的兒童文學都是經(jīng)過層層篩選后編入教材的,它們都是積極向上,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篇章,在這樣的語言氛圍中,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身素養(yǎng),在閱讀兒童文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進行自身素質(zhì)的改善,努力養(yǎng)成良好地行為習慣和語言交流習慣。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兒童文學教學策略

1.豐富語文課堂,培養(yǎng)整本書閱讀習慣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在上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思維模式,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傾注到閱讀內(nèi)容中去,這樣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整本書的閱讀學習中,教師不像以前一樣站在講臺上,而是走下講臺,以一名普通讀者的身份參與同學們的討論,可以就一些討論話題做一些適當?shù)臄U展,不再像傳統(tǒng)的教學一樣讓學生按照事先設(shè)置好的思維模式去閱讀,而是跟著學生的思維和觀點去閱讀,這樣不僅增加了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機會,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閱讀,熱愛思考的良好習慣,與過去的語文課堂相比較,為了讓小學生更加熱愛兒童文學,班級可定期組織一些“班級讀書會”等活動。比如在筆者所帶的語文課堂中,在每個月初筆者都會給全班同學推薦三本兒童文學讀本,每個月末筆者都會組織舉行一次“班級讀書會”活動,活動的內(nèi)容主要是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將全班同學分為三組,每組成員互相交流在這一個月自己讀了什么樣的書,書的主要內(nèi)容和告訴人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同學們互相討論在讀書過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難和不懂的地方,然后互相探討,各抒己見,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每組成員選出一個代表將自己組所沒有解決的問題整理出來,由筆者解答。這樣一學期結(jié)束,學生們的閱讀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不斷提高,久而久之便會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2.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性閱讀能力

與其他文學作品相同,兒童文學的首要價值是蘊含在語句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而且審美性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都共同認為審美性教學就要從小學抓起,教師有責任去引導學生打開心靈中審美的窗戶。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去想象一個寧靜的夜晚、伴著皎潔的月光,月光下的池塘被茂盛的荷葉覆蓋著的恬靜景象,教師常常會忽略對學生這些審美意境的培養(yǎng),而更多的是關(guān)注文學作品的理解性閱讀,但是對小學生來講,缺少任何一種閱讀能力都是不健全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學當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思維模式,多關(guān)注學生審美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3.重視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兒童文學閱讀的影響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人們對兒童文學也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兒童文學閱讀的推廣中,兒童文學的讀物也日益豐富,這些因素對兒童文學進入小學語文課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yīng)該緊緊抓住這些機會,多鼓勵學生去閱讀,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兒童文學,擴大閱讀量。

4.關(guān)注兒童接受心理,尊重學生閱讀愛好

兒童文學的閱讀主體是小學生,因此進行兒童文學教學就必須要關(guān)注小學生的兒童文學接受心理特征,只有較好的了解了學生的閱讀心理特征我們才會更好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進行兒童文學教學,才會不斷滿足學生對閱讀的心理需求,小學生雖然思想不夠成熟,但他們?nèi)杂凶约旱目捶ê屠斫庖约八枷敫星?,所以教師要尊重小學生思想的自由性以及學生自身獨特的價值性。

三、總結(jié)

第4篇

縱觀陳伯吹的兒童文學理論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一些基本觀點和呈現(xiàn)出的優(yōu)勢、特色:

注重教育作用陳伯吹從不諱言兒童文學所擔負的教育任務(wù)和兒童文學作品應(yīng)有的教育意義。在堅持兒童文學的教育方向性上,他的態(tài)度一以貫之,極其鮮明,斬釘截鐵,毫不含糊。他緊緊扣住兒童文學的特點、特殊性,反復論述、強調(diào)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年齡特征和藝術(shù)特征,以及思想性、藝術(shù)性與兒童性的統(tǒng)一。他強調(diào)教育意義應(yīng)該“融合在兒童情趣之中,深藏在藝術(shù)形象里頭”,“附麗在具有詩情畫意的想像本身”,“是個輕松愉快的過程”;明確否定和反對那種一味強調(diào)思想性和教育意義而忽略、輕視藝術(shù)性的錯誤觀點。陳伯吹1956年提出的、曾當作“童心論”批判的那個著名觀點:“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是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實際上是對兒童文學特殊性首先要照顧兒童年齡特征的一個形象的、生動的詮釋。無非是強調(diào)了解兒童、熟悉兒童是兒童文學作家第一位的工作。只有了解熟悉少年兒童的思想、感情、趣味,才能寫出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作品,從而也才能發(fā)揮它的教育作用。

長于宏觀研究陳伯吹在理論研究中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力求從宏觀上把握兒童文學現(xiàn)狀,對成績、發(fā)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前景作全面考察、透辟分析和判斷。發(fā)表于上世紀40年代的《兒童讀物的編著與供應(yīng)》《兒童讀物的檢討與展望》和50年代的《關(guān)于兒童文學的現(xiàn)狀和進展》《談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幾個問題》《談兒童文學工作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都是陳伯吹作了充分的調(diào)查研究,占有大量材料,條分縷析,深思熟慮,作出的概括和總結(jié)。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陳伯老作為一個兒童文學領(lǐng)軍人物所具備的那種高瞻遠矚、洞察全局的氣魄和才能。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年屆耄耋的陳伯老依然堅持每年對“兒童文學園丁獎”(后改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作鳥瞰式的述評,并結(jié)合年度創(chuàng)作狀況作概括的回顧和展望。

第5篇

自我情感體驗屬于自我的情感成分,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所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感、自信心、羞恥感、自豪感、自卑感、內(nèi)疚感和自我欣賞等。學前階段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詞匯量少,多使用短句。有的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能借助肢體語言。由此可見,幼兒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而音樂就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在表達幼兒自我情感的同時,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幼兒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你是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你就會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當幼兒高興時,他們有時不會主動地說“我很高興”,但是你會看到他不由自主地唱著老師教過的歌曲,原來他找到了表達高興的另一種語言。我們每個成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不高興了就大聲地唱悲傷的歌,高興了也哼哼喜歡的小曲兒。兒童也可以這樣宣泄情感、發(fā)泄多余的精力。無論多大,我們都需要抒感,使內(nèi)心暢快。通過歡快的歌曲《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幼兒可以傳遞快樂的情感,建立起良好向上的心理環(huán)境;通過節(jié)奏感強的歌曲《加油干》、《蜜蜂做工》讓幼兒在積極亢奮的演唱中表現(xiàn)出勞動的力量電影,發(fā)泄多余的情緒,提高自控能力;在歌曲《有只小燕子》中,幼兒通過歌詞體驗幫助小燕子獲得快樂,感受助人的樂趣,促進助人行為品質(zhì)的形成。另外,音樂作為一項有效而神奇的工具,還可以幫助那些存在缺陷的人們。電影作品《洗澡》里傻傻的二明遠遠不及哥哥聰明、英俊,剛開始你會覺得他是那么不起眼的小人物,但當他在澡堂里唱起帕瓦羅蒂的《我的太陽》時,他的形象突然變得無比高大,這時候的二明是充滿自信的,他遠遠掙脫了自卑感。音樂就是有這種神奇的力量,在一瞬間讓人充滿信心。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挖掘那些自卑、自閉的兒童的音樂潛力,幫助他們在音樂方面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嘗試在集體面前表現(xiàn)自己,找到自信,逐漸走出封閉的內(nèi)心,從而更加積極地生活和學習,走向更精彩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有的幼兒不善于語言表達,不精通美工,也沒有很好的體育細胞,但是他也許是個未來的演唱家、指揮家,“學業(yè)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我們可以幫助幼兒在音樂上找回自信,獲得成功。

二、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幼兒提高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屬于自我的意志成分,主要指個體對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包括自我監(jiān)督、自我掌握、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音樂技能的學習,兒童學習控制自己的發(fā)聲器官,同時有意識地調(diào)控自己的身體動作和活動與音樂協(xié)調(diào)一致。學習音樂知識時,不可避免地總會學習一些規(guī)則,如每首兒歌每個小節(jié)的拍子是一樣的,老師用固定的曲子發(fā)出固定的指令。在開展打擊音樂活動中,幼兒必需在規(guī)定的段落按分工承擔自己的演奏部分。通過這些規(guī)則,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兒童一個隱藏信息:社會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行為準則,我們必須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并且不斷地自我改善以適應(yīng)這個生活環(huán)境,只有遵守社會規(guī)則,按規(guī)章辦事,各司其職而又相互協(xié)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wù)。此外,許多兒童歌曲都蘊含了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如歌曲《我的好媽媽》就對幼兒起到了感恩教育;歌曲《夸家鄉(xiāng)》引導幼兒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讓幼兒有建設(shè)家鄉(xiāng)的美好愿望;韻律活動《螞蟻搬豆》讓幼兒在表演中學會了要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培養(yǎng)了幼兒熱愛集體的情感。通過音樂教育,這些思想品質(zhì)可以潛移默化地融入兒童的知識建構(gòu)中,其影響是終其一生的。

三、挖掘音樂教育的功能,促進幼兒發(fā)展

第6篇

在兒童康復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應(yīng)該根據(jù)小孩的心理特點。護士著裝應(yīng)該以患兒喜愛的色彩,病區(qū)病房走廊墻壁掛上精美的卡通圖片、色彩鮮艷的氣球、彩帶,使病區(qū)氣氛活潑、充滿童趣。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輕松的護患交流氛圍。同時為他們設(shè)置較為寬廣的活動區(qū)域,并在其中設(shè)置一些簡單的娛樂設(shè)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區(qū)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繪畫等專欄,在稱呼上也改變以往用床號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溫馨、親切的稱呼取代,對患兒則用充滿愛心的“寶寶、乖乖、寶貝”等稱呼,使患兒就像在家或幼兒同一樣。為了適應(yīng)病房中的患兒的個體需求,建立相關(guān)的護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兒需求為原則,可擺放患兒喜愛的圖書、玩具等,但室內(nèi)物品放置要整潔。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為患兒提供自己所喜歡的飲食,滿足不同患兒的口味,在病區(qū)配備了微波爐,方便家長使用。順應(yīng)患兒的睡眠習慣,有習慣晚睡晚起或開燈睡覺者,可以住單人病房,與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時,要互相照顧,以不影響患兒休息為原則??傊磺幸苑奖慊純簽橹鳌T趦和祻筒》恐械幕純?,都帶有一定的生理缺陷。這些患兒都會有較強的自尊心,在護理時護理人員一定要盡量不要提及患兒的病癥,以免引起患兒的反感。同時還要對患兒的心理進行疏導,幫他們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根據(jù)患兒的性格和需求,強化“體貼”服務(wù)采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患兒及家長選時間,患兒及家長選護士,特護選護士。在進行各項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兒,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減輕他們的陌生感,操作時盡量縮短操作時間,減輕患兒的恐懼感,操作后鼓勵患兒。突出人性化服務(wù)需求,滿足患兒及家長安排護士或家長每日下午有計劃地組織活動,如做游戲、講故事、唱歌等。在節(jié)日或患兒生日時,送上小禮物、賀卡、生日蛋糕等,這樣就活躍了患兒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間的飲食是個最難解決的問題,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廚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決患兒的營養(yǎng)問題又能杜絕在病房用電器加工帶來的安全隱患。

2對護士的人性化管理

護士是實施人性化護理的主體,直接決定著人性化護理成效。在對患兒實行人性化護理的同時,對護士也應(yīng)該實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護士長關(guān)心和體貼護士,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對護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寬、管理嚴為原則;生活上多一份關(guān)心和理解,如為護士申請住房、操辦婚事、給老護士協(xié)調(diào)工作、合理分崗;對家庭貧困護士組織援助等。因此多元化關(guān)懷緩解了護士的心理壓力,使護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更加激發(fā)了她們的工作熱情,增強他們的愛崗敬業(yè)情感。其次為護士創(chuàng)造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兒童恢復病房的護士每天面對的是哭鬧的患兒、苦惱的家長,患兒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護士都有可能成為家屬發(fā)泄怨氣的對象。為了減輕護士的壓力,我們應(yīng)堅持每月召開民主生活會,護士把在工作中的壓力釋放出來或者平時護士間存在誤會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會,使矛盾通過良好的溝通化解。當工作出現(xiàn)差錯時,執(zhí)行懲罰要注意以事論事,對事不對人,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終目標是幫助當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錯作為寶貴的經(jīng)歷讓全體護士分享,舉一反三,降低同類事件的發(fā)生機會,讓消極事件發(fā)揮積極作用。明確護理職責及理念,護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導者,護理工作的實施者,護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證其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wù)。護士長應(yīng)確立明確的護理職責和護理理念,能夠深入到每個護理人員的心中,使他們有明確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勵護士。工作制度規(guī)范化合理規(guī)范的工作制度是實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決的條件。規(guī)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學、高效、全面的基礎(chǔ)之上。作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決斷的作風;在制訂制度上,要體現(xiàn)群策群力;在執(zhí)行制度時,要公平、公正;這樣才能樹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權(quán)威。樹立自覺性、正義感。人際關(guān)系和諧化護士每天要面對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沒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難以支撐的。護士管理者要經(jīng)常教導,以便護士能夠有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醫(yī)護、護患、護護關(guān)系。護理管理者可為他們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解決沖突和緩解壓力,引導其進行換位思考,確保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3結(jié)果

通過實行以上的舉措,護士的整體素質(zhì)有了明顯的提高。人性化高質(zhì)量的服務(wù),提高了患兒及家長治療的信心,減少了患兒并發(fā)癥,縮短了住院時間,節(jié)約了治療費用,受到了患兒及家長的好評。同時,患兒與其家長對醫(yī)院的滿意度有了顯著的提升。護士的工作質(zhì)量提高,贏得了患兒與其家長的贊揚。

第7篇

關(guān)鍵詞: 兒童文學 文學翻譯 現(xiàn)狀 翻譯策略

兒童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題材,它是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作并適合他們閱讀的,具有獨特文學性、藝術(shù)性和豐富價值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在我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學翻譯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不過兒童文學翻譯的發(fā)展并不足以樂觀,各種翻譯版本充斥著市場,導致許多文學作品被誤譯、濫譯,嚴重影響了兒童讀者的身心發(fā)展,筆者基于此就兒童文學的翻譯提出自己的見解,引起大家的重視;從而更好地推動兒童文學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兒童文學作品現(xiàn)狀

根據(jù)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已經(jīng)成為少兒圖書出版大國,兒童讀物有9000多種,印數(shù)2000多萬冊,其中引進的翻譯作品類讀物占了一半左右。但是目前翻譯市場的作品良莠不齊,出現(xiàn)了許多不適合兒童閱讀的作品,比如早戀、自殺、暴力等,這些都給當前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敲了警鐘。因此,筆者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二、兒童文學的特點及其翻譯策略

兒童文學和作品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對象的不同,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生理層面,對象是廣大的兒童讀者群,生理機制發(fā)育不夠成熟和完善。他們易受外界的影響,喜歡色彩鮮明的插圖,故事人物要時刻處于動態(tài)之中,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生理上的感覺和。第二是心理層面。他們的心理過程(知、情、意)、個性心理特征(氣質(zhì)和性格等)和個性傾向性(動機,興趣,理想等),這些特點決定了譯者在具體翻譯實踐過程中要有區(qū)別地對待,了解兒童的心理特征,譯出兒童喜愛的語言和風格。魯迅提倡用直譯,“寧信而不順”,鄭振鐸則提倡用重述的方法,目的在于移植世界重要的作品到中國來。第三是文化層面。文化層面規(guī)定著兒童讀者文學的具體化。需要生動、具體、活潑的文學形象和情節(jié)。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指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1]

綜上所述,由于目的論讀者的特殊性,兒童文學的翻譯應(yīng)該在以讀者為中心,以兒童的接受為目的的指導下進行翻譯。

三、個案分析

筆者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中文譯本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探討和闡述自己的論點。

a.Readability(可讀性)

Alice was just beginning to think to herself,“Now,what I am to do with this creature when I get it home?”When it grunted again,so violently,that she looked down into its face in some alarm.(Louis,48)[2]

譯文一:阿麗思正在那想著,“假如我抱著這東西回到家里,那就把它做什么好呢?”那東西又咕起來了,這一回這么響,阿麗思都有點害怕起來。(趙元任)[3]

譯本二:愛麗絲正在犯愁:“我回家可怎么安置這個小生物呢?”這時嬰孩又猛烈地咕嚕了一聲,愛麗絲立即警覺地朝下觀察他的臉。(任敏)[4]

從上可以看出,版本二在翻譯時采用了“犯愁”、“安置”、“警覺”等正式的,抽象的書面語,這些詞對于兒童來說閱讀起來會很陌生,造成理解障礙,大大影響了譯文的可接受性;相反,趙譯本中的“抱著”、“害怕”等口語化的詞就讀起來非常親切、易懂。所以,為兒童翻譯文學作品時,在選詞方面力求體貼、具體,充分地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才能達到更好的交流。

b.Cultural Background(文化背景)

She went on...“and vinegar that makes them sour and chamomile that makes them bitter and barley sugar and such things that make children sweet-tempered...”(Louis,208)

譯本一:她就接下去道……:“心酸大概是喝了酸梅湯的緣故――命苦大概是吃了黃連的緣故―還有―還有小孩兒的脾氣甜甜的,大概是吃了大麥糖那些東西的緣故……”(趙元任)

譯本二:“還有,醋把人弄得酸溜溜的,而黃菊把人們弄得滿腹牢騷,只有吃了麥芽糖這類東西,孩子們才變得又乖又甜……”(李漢昭)[5]

由上可見,趙先生在翻譯時采用了歸化的手法,“酸梅湯”、“黃連”、“大麥糖”等都是譯語文化中孩子們非常熟悉的食物,小讀者會很容易聯(lián)想到它們的各種味道。另一個譯本就相對生硬了些,會給他們造成不小的障礙。因此翻譯文化背景的東西,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異化、歸化都是其中比較常用的兩種,需要譯者用心揣摩和運用。

四、結(jié)語

兒童文學的文體要求翻譯應(yīng)以兒童讀者的審美需要,而不是逐字逐句地進行對等轉(zhuǎn)換,通過對以上譯本的對比分析得出,譯者應(yīng)根據(jù)目的論的要求,在翻譯作品時把讀者放在第一位,以讀者為目的。打破僵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策略,把讀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實現(xiàn)譯文在譯入語環(huán)境和中被接受、認可,從而達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這在指導兒童文學的翻譯上是一個進步。

參考文獻: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Carrol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ing-glass[M].Carroll Toronto:Bantam Books,1981.

[3]趙元任.阿麗思漫游奇境記[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4]任敏.愛麗絲漫游奇境[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李漢昭.愛麗絲漫游奇境[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

[6]金燕玉.兒童文學初探[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

第8篇

快樂活動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語言教學中,以語言興趣為中心,伴隨語言學習的各種游戲、全身性的反應(yīng)活動,使兒童掌握語言的基本知識、技能,加強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兒童活潑的個性。

根據(jù)心理學理論,興趣是兒童進行活動的主要動力。兒童的興趣總是和一些積極、肯定的情緒相聯(lián)系,它可以激發(fā)兒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兒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較長時間集中在一定活動內(nèi)容上,并能喚起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的欲望。有了興趣,兒童就會主動地、自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表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興趣的教學,尤其是單純理智的學習,需要兒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單一的教學過程中,這對于興奮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轉(zhuǎn)移的兒童來講無疑困難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學習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兒童始終處在羞怯、懼怕說錯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影響兒童豐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使兒童產(chǎn)生厭倦情緒,甚至形成惡性循環(huán)。幼兒期、童年期的兒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興趣來喚起事物內(nèi)在的、深刻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生動、形象、有趣的手段來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在語言教學中應(yīng)主要以語言本身的興趣為主。各種游戲、全身性的反應(yīng)活動、直觀教具、錄音、錄相都是為了引起兒童對語言本身的興趣,通過種種方式幫助兒童理解,加深記憶。

為了喚起兒童的語言興趣,往往又要依賴各種有趣的教學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過兒童的各種感覺器官豐富兒童對語言的認識、理解、想象,強化兒童對語言的記憶。同時我們看到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還會形成兒童良好的情緒、意志品質(zhì)以及活潑的個性。

快樂活動性原則的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具有群體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變化。不同的群體,語言的特征不盡相同。兒童的語言必然帶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善長于韻律兒歌,歌曲。此外,由于兒童的生活是準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歡富有幻想的兒童故事以及擬人化的動物故事。童年期的兒童還非常喜歡游戲,在游戲中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兒童對角色游戲、角色語言最有興趣這一特點來組織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利。

綜上,快樂活動性原則,是兒童英語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我們在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選擇教法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二、快樂活動性原則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兒童期英語教學內(nèi)容應(yīng)當是兒童感興趣的,日常生活中兒童經(jīng)常接觸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識、故事、歌曲等。在兒童英語教學中我們認為要將以上內(nèi)容傳授給兒童,還須在教學方法上貫徹快樂活動性原則,才能使兒童主動接受,變兒童外在的語言興趣為內(nèi)在的興趣。

(一)歌曲、韻律兒歌法

根據(jù)兒童對歌曲、韻律兒歌、舞蹈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yīng)充分發(fā)揮它們的優(yōu)越性來帶動兒童,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教授字母時,有ABC字母歌;教數(shù)字時有韻律兒歌One,Two,Three,F(xiàn)our;教顏色有與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詩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還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語。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進行時”,我們可運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來引導與幫助兒童掌握并理解這一時態(tài)。如果再配上與歌曲內(nèi)容相符合的動作,邊唱邊跳,效果會更好。

(二)游戲法

運用游戲進行教學,是激發(fā)兒童英語學習興趣的另一種有效方法。例如,在復習動物名稱時,我們可采用猜謎的方式,即根據(jù)一些動物的特征編成易懂易記的兒歌,根據(jù)它來猜是什么樣的動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辮子”(elephant)。還可根據(jù)學生所聽到的一些動物的叫聲進行復習。如果教師在課下準備一些動物頭飾,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做《我是誰》的游戲,即教師戴上某一種動物的頭飾問“WhoamI?”學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師能結(jié)合以上幾種方法進行教學,效果會更好。通過游戲的生動性和競爭性,激發(fā)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充分發(fā)揮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既調(diào)節(jié)了學習的節(jié)奏,又鍛煉了兒童的語言能力,在愉快協(xié)調(diào)的氣氛中鞏固了學到的知識,這種自覺參與實踐的活動,對兒童英語教學尤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觀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時,運用直觀教具,例如實物、圖片、簡筆畫等,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形象思維的優(yōu)勢,在最短的的時間內(nèi)獲取知識。

2、用圖片敘述故事

在教學中依據(jù)所學內(nèi)容配備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對培養(yǎng)兒童的實際運用能力,增強趣味性很有幫助。即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畫成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復述故事,這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兒童好動、好奇、又能大膽在使用語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創(chuàng)設(shè)情景、鍛煉兒童聽說能力的極好方法。如果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簡單的道具,配上動聽的音樂,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會話表演,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打電話、生日晚會、買水果、在動物園里、在百貨商店、吃午飯、看醫(yī)生、去學校、下課后等。

(四)全身動作反應(yīng)法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斯·阿謝爾潛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動作反應(yīng)法”非常適合兒童英語學習。所謂“全身動作反應(yīng)法”即:教師先把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成一系列指令性語言項目,然后讓學生對這些指令性語言作出動作上的反應(yīng)。這種方法在開始階段不一定要求學生在聽完之后立即做出口頭反應(yīng),允許學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動作上的反應(yīng)。這時學生的身體動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這樣,學生逐漸模仿教師的指令,由單詞到詞組再逐漸過渡到全句。學生大部分語言活動中以理解語言為主,這樣學生的心理壓力比較小,反而會說得輕松、準確。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步驟來達到全身反應(yīng)法的目的。

1、教師清楚明了發(fā)出語言指令,并配以動作輔助說明,不要求學生立即模仿教師動作,只要靜聽,試著理解教師的意圖。

2、教師發(fā)出語言指令,讓學生做出動作反應(yīng),逐漸理解所授內(nèi)容。

3、學生邊做動作,邊模仿教師所發(fā)出的語言指令。

第9篇

兒童文學中喻之童趣的具體表現(xiàn)

在兒童文學中,比喻在選擇本體和喻體時,要選用高相似性的兩個事物,而且它們之間要有較為具體的相似點,讀者能很容易就找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其相似性能得到普遍認可。比喻中本體和喻體的取材范圍也較為狹窄,相對固定,大多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而抽象事物較少。從比喻的形式上說,較易理解的明喻較多,而較少使用暗喻和借喻兩種形式。同時,兒童文學受其接受對象的限制,在運用中還應(yīng)注意以下因素。

強調(diào)與兒童生活經(jīng)驗相結(jié)合。由于受兒童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兒童的認知范圍較小,這也是我們在運用比喻時需考慮的一個首要因素。在讀者大多是成年人的成人作品中,本體和喻體的取材十分廣泛,天文地理、蟲魚鳥獸、典故傳說都可作為比喻的事物。而“兒童正處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受其生理條件限制,生存空間較小,活動的范圍狹窄,生活經(jīng)驗、所掌握的知識都較為簡單和貧乏,學習理解能力較差。而構(gòu)成比喻的心理基礎(chǔ)是對世間萬物的某些共同特點的聯(lián)想,在兒童文學中用來構(gòu)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應(yīng)是兒童能夠理解并展開聯(lián)想的事物,這些事物與成人作品中用來做比喻的事物相比,應(yīng)具有常識性和淺顯性特點,用來作比的本體和喻體比起成人作品中的本體和喻體,就范圍來說受到的局限要多”。

形象式的比喻較為常見。由于文學作品受眾接受心理的不同,在兒童文學中形象式的比喻較為常見?!八^形象式的比喻就是用具體、熟知、淺顯的事物來描繪和說明抽象、生疏、深奧的事物,它的喻體是具體的、形象的、熟知的、淺顯的,是以淺喻深的比喻;而抽象式的比喻是用抽象的、生疏的、深奧的事物來喻淺顯的、形象的、熟知的事物,是以深喻淺或以深喻深的比喻。”具體的、形象的思維是兒童的思維方式,其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相對較低,在認識事物時具有形象具體的傾向,對事物的表面性特征較為敏感,而通過語言理解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能力很低。所以在兒童文學中比喻的本體和喻體都應(yīng)該是形象化的,而非難以理解的抽象事物。

傾向口語化。從文學的接受方式來看,視覺是成人作品理解的首選途徑,較多使用書面語,而兒童則主要靠聽覺,因此要多使用口語??谡Z和書面語相比,其句式簡短,較多使用省略句和自然句,句子結(jié)構(gòu)不能太復雜,聲調(diào)不能太單一,思想感情要豐富?!巴瑫r由于聲音容易消逝,所以比喻句中的口語應(yīng)盡量使讀者聽得清楚、明白,要求句子結(jié)構(gòu)不能過于艱澀復雜,且應(yīng)較多地選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易于兒童把握的口頭常用的詞語。”如下面的比喻句:

“他頂天立地,身體十分高大;腦袋像一個圓形的屋頂,雙手如同巨型鋼叉,雙腳就像大號帆船;山洞般的嘴長在一張土黑色的臉上,還有石塊般的牙齒、茶壺般的鼻孔以及燈籠般的眼睛”。(《一千零一夜》)

這個例子中,所有的比喻句都是運用口語化的詞匯,像給兒童當面講故事一般,一點一點地描述巨型怪物的具體形象,使兒童聽得津津有味。同時,這些比喻的句子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較為簡單,且本體和喻體中腦袋、屋頂、雙手、鋼叉、雙腳、帆船、石塊、牙齒這些詞語多是常見的易于立即把握的口頭常用的詞語,這樣更容易被兒童所理解和接受。

特定的受眾制約了比喻的使用

兒童文學中大量比喻的運用是其特定的閱讀對象和兒童文學自身的特點所要求的,當然也有其他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年齡和心理不同于成人。兒童的年齡較小,對文本的語音層面依賴較多,語言表達要求淺顯、比喻所涉及的事物要具體可感。兒童文學中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大都是訴諸于聽覺的,句式選擇較口語化。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對童話文本的接受就不單單限定在語音的理解和聽故事上,他們開始加入個人的思考以及對情節(jié)和形象的再處理。例如兒童文學中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大多是具體可感的事物,形象鮮明,且還有諸如一只挨著一只地掠過去的野天鵝、呼嘯著的箭頭這樣的動態(tài)性事物,這樣更使本體事物顯得栩栩如生、生機勃勃,從而使兒童能夠充分感觸到故事中的事物,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

智力等因素的特定限制。兒童文學中運用比喻也要考慮幼童的智力等因素。同時也要注意智力因素和文學接受能力并不完全對等。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教育所培養(yǎng)的文學賞析能力、文化環(huán)境狀況、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使得兒童在接受比喻的表達時呈現(xiàn)出特定的要求。例如兒童文學中比喻的運用,強調(diào)與兒童生活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其本體和喻體應(yīng)具有常識性和淺顯性的特點,就是考慮到了上述諸多因素對兒童文學接受的影響。同時,在取材上,本體和喻體大多是人、動植物、自然和人文景物,范圍較為狹窄和固定,這樣就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兒童的閱讀需求,降低智力、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對兒童文學接受的影響,從而使廣大少年兒童都能夠理解和接受。

比喻的作用

兒童文學中比喻的運用可以用來說明深奧的道理,使之轉(zhuǎn)化為兒童可接受的經(jīng)驗;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同時能對概括化的事物形象化處理,給人以鮮明的形象。

將深奧的道理轉(zhuǎn)化為兒童可接受的經(jīng)驗。對少年兒童而言,兒童文學作品中一般不會出現(xiàn)深奧難懂的大道理,而只會是一些理解稍有難度的常識性道理。如下例:

“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臉,想在這里吃白食,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千零一夜》)

這個比喻意在說明流浪漢癡心妄想,想住在漂亮的姑娘們這里白吃白喝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用天鵝肉指代姑娘們,用癩蛤蟆指代流浪漢,再用“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個比喻句來說明流浪漢想占便宜不可能的道理。通過這個鮮明生動的比喻,這個“吃白食”的道理很輕松地就講明白了,也使兒童讀者理解了“吃白食”的真正含義,從而理解了整個句子的意思。

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兒童文學中比喻的運用,可使抽象、模糊的東西變得具體、清晰,便于兒童理解和閱讀作品。例如:

“不久黑煙冒完,就聚在一起,只聽轟隆一聲巨響,黑煙瞬間化做一個披頭散發(fā)、猙獰可怕的巨大怪物。他頂天立地,身體十分高大;腦袋像一個圓形的屋頂,雙手如同巨型鋼叉,雙腳就像大號帆船;山洞般的嘴長在一張土黑色的臉上,還有石塊般的牙齒,茶壺般的鼻孔以及燈籠般的眼睛。”(《一千零一夜》)

這段話連用了7個比喻,分別從巨大怪物的腦袋、雙手、雙腳、嘴、牙齒、鼻孔、眼睛7個方面對其進行詳細的刻畫,使這個抽象的巨大怪物逐漸具體化、形象變得栩栩如生,便于兒童將部分組合為整體進行感知,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形象具體、真實可感的怪物形象。

對概括的東西加以形象化處理。兒童文學中比喻的運用,可以使概括化、整體性的東西變得形象具體、真切可感。例如:

“黃昏時已近橫濱,落日被白云上下遮住,竟是朱紅的顏色,如同一盞日本的紅紙燈籠。”(《寄小讀者》)

這句話中,作者把被白云遮住的朱紅色的落日比喻成一盞日本的紅紙燈籠,朱紅色的落日更加形象化、具體化了。將落日縮小為一盞紅紙燈籠,使兒童讀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朱紅色落日的具體形象和狀態(tài)。

總之,兒童文學是專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的語言要淺顯、容易為兒童所理解、有趣味性。由于兒童文學中比喻的運用受其特定的受眾對象――兒童的年齡、性別、性格、智力等因素和兒童文學自身特點的限制和要求,呈現(xiàn)出其特有的內(nèi)容,這與其他文學作品明顯是不同的。在兒童文學中,高相似度比喻的運用較多,比喻的運用要結(jié)合其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多是形象式的比喻、有口語化傾向。同時,兒童文學作為一個比較年輕的文學門類,比喻修辭在其中的運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從而總結(jié)概括出比喻運用的一般性規(guī)律,可以使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頁。

2.陳莎莉:《試論幼兒文學創(chuàng)作中比喻的運用》,《云夢學刊》,2002(5)。

3.溫鎖林:《抽象式比喻的審美價值》,《呂梁高等??茖W院學報》,2000(4)。

4.張春泉:《論接受心理與修辭表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5.劉梅:《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