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關于愛國的古詩詞

時間:2023-03-13 11:06:36

導語:在關于愛國的古詩詞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于愛國的古詩詞

第1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

縱觀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從《詩經》開始歷朝歷代文化中,詩歌都承載著統(tǒng)治愿望、百姓疾苦,認知詩歌就是認知古往今來華夏兒女的價值訴求,學習詩歌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所在。誠如先生所言,中國雖然沒有宗教,但承載著百姓心聲的詩歌就是我國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詩歌華麗璀璨的國度,我們應該注重詩教,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中學階段必須逐步培養(yǎng)學生鑒賞、釋義古詩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漢語文化基礎能力。所以,筆者針對如何有效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討論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價值分析

1.培養(yǎng)高中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落實,外來文化、語言對于高中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現(xiàn)階段高中生對日韓文化的追逐,對歐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yǎng)。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的要領,更是漢語言運用的典范,在學習中讓學生感知、認識古詩詞能夠使其充分理解中華文化內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程度,進而提高愛國主義情懷。

2.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

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古詩詞占有重要地位,古詩詞承載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于漢語言文化的研究、認知與運用,更是對漢文化的無限熱愛。然而,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認為古詩詞學習索然無味,最終喪失對古詩詞的興趣。通過有效改革古詩詞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漢語言文字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3.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趙志偉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揮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學生甚至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古詩詞的學習就是讀懂一首詩,然后根據(jù)高考的需要做大量習題,最終強化記憶標準答案,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所以,轉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理念,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是內容、形式、藝術三者的結合體,充分感知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的開展是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學目標

新課改的核心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不能以單純地考出理想的成績作為教學目標,而是應該將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回歸詩歌的審美本性,營造詩歌意境,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正確理解、鑒賞、評價、感知古詩詞的魅力。

2.有效設置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設置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基礎,所以若想實現(xiàn)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置,顛覆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例如,在《長恨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該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在內容設置中省去關于白居易的介紹,直奔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的愛恨主題,引導學生利用多重視角探析詩歌的主題,結合時代背景和人性對詩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3.有效教學方法實施

第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學法,如在學商隱《錦瑟》一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相思、纏綿悱惻的理解與認知,動態(tài)性、立體化的理解詩歌中體現(xiàn)的情思與溫情;第二,從畫家的角度將詩畫聯(lián)合的繪畫法在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如在《天凈沙?秋思》這一小令的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勾勒出夕陽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畫的過程中將思鄉(xiāng)之情體現(xiàn)在畫中。

綜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保證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是適應青少年審美情趣變化、促使學生有效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教育相關部門以及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全面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以素質教育為藍本,逐步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全面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正確鑒賞、釋義、評價古詩詞,吸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為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和輸送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立洋.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2(2):132.

第2篇

關鍵詞: 小學古詩詞教學 存在問題 對策研究

目前,國內各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古詩詞都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貼近五千年的優(yōu)秀詩詞文化?如何讓學生在體味詩詞韻味的同時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如何讓小學生與古詩詞更貼近,從而實現(xiàn)我國古詩詞文化的薪火傳承?如何在古詩詞教學活動中讓小學生更加熱愛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這些都是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該綜合考慮的問題。下面主要分析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1.小學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

在古詩詞教學中,雖然一些老師對教學內容有明確的掌握,但是對古詩詞教學目標的總體把握不夠。在古詩詞的實踐教學中,教師難以找到一個切點引導學生更好地貼近傳統(tǒng)文化,且對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駕馭度不夠。在古詩詞課堂上,一些老師并未充分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情,而且對于學習中的古詩詞的隱性文化并未充分挖掘。

2.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曲解古詩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主要強調學生充分吸收中華文化,提高整體文化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活動中,要秉承新課標教育思想,設置合理高效的古詩詞教學目標,達到教學成果和學生發(fā)展的統(tǒng)一。小學古詩詞的教育目標就是使小學生貼近古詩詞文化,養(yǎng)成主動吸收優(yōu)秀文化的良好習慣,在理解古詩詞內涵的基礎上,實現(xiàn)我國古詩詞文化的薪火相傳。但是在小學古詩詞實踐教學中,教師仍以單一的內容設定教學目標,學生熟讀背誦古詩文即可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種教學目標的設定是不科學的,對古詩文文化的傳承極不公平,一方面教學目標與古詩詞學習并未有效結合,小學生雖然熟讀背誦了古詩文,但是并未真正體會到古詩詞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學生機械式地背誦古詩文,根本無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對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無益。

2.2把古詩教學等同于詩意解釋。

現(xiàn)階段的小學生古詩文教學,存在把古詩教學和詩意解釋等同的問題,并未充分認識到古詩文的學習對學生身心修養(yǎng)所起的作用。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只是領著學生讀讀背背,或者抽查古詩文背誦情況,在課堂上對詩詞進行詩意上的簡單講解,對于所蘊含的隱性文化并未充分發(fā)掘。如教學《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意解釋: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沒有人的蹤跡,然而卻有一位老翁坐在孤零零的小船上,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在飄著大雪的寒冷江面上孤獨垂釣。如果只是單純解釋表面意思,就失去了這首詩簡練淡雅和感情誠摯的味道。

2.3在小學古詩的教學中并未真正“走進”古詩。

古詩文教學通常采用一讀、二釋、三情感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同樣普及運用于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我國清代學者做過有關古詩詞教學的論述,比如方東樹說:“夫論詩之教,以興、觀、群、怨未用。言中有物,故聞之足感,味子彌旨,傳之愈久而常新。”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古詩學習的興趣不高,認為其只是機械式地背誦和記憶,而且在考試中所占比例較小,造成小學古詩詞教學一直在打戰(zhàn),并未真正讓學生走進古詩詞文化,并未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許多老師都把教育事業(yè)當成自己的唯一事業(yè),投入了熱情和精力,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生一起進行古詩的動態(tài)互動學習,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3.關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對策分析

3.1在古詩詞教學中突出文化性。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背誦和記憶古詩詞。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要突出古詩詞教學的文化性,多發(fā)掘古詩詞中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引導學生進行詩詞賞析和詩詞討論,避免學生因機械式的背誦對古詩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如對于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學習,老師可以挖掘此詩中的隱性文化感染學生,比如這首詩是歌頌了高尚的品格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氣概,告訴學生這種品質和精神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中華民族從不缺少高尚品格的詩人,不缺少寧折不彎的詩人,引導小學生主要學習作者高尚的品格,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不僅突出了古詩詞教學的文化性,還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品格,為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3.2進行預設,保證小學古詩文教學效果。

小學生正處于各種觀念價值還未完全形成的階段,古詩詞教學要精心預設,依據(jù)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古詩詞教學內容,把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同古詩詞教學內容連接。如在學習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老師要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寫作動機和作者的遭遇都有所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預設教學。辛棄疾寫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村頭屋剝蓮蓬。讓學生展開討論:辛棄疾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寫出這首詩詞的?你覺得辛棄疾想表達什么意思?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利用學習資源查找資料。最后老師進行總結,講述辛棄疾作為南宋祖國愛國詩人寫下這首詩詞的緣由,讓學生了解到詞中表達的不僅僅是對農村溫馨生活的向往,更包含滿腔悲憤和熾熱的愛國情感。通過內容預設,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3小學古詩詞教學不要拘泥于形式。

小學生是朝氣活潑的,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帶動學生的學習。李白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边@些富有情感的想象和恣意的情感抒發(fā),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老師不能采用單一的手段教學,要將詩詞中飽含的無限想象力與小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起來,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詩詞的天空中展翅飛翔。比如賞析“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老師可讓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說說通過這兩首詩大腦映射出的圖像。基于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從各個角度賞析詩詞美,營造聞之有聲、視之有相和呼之欲出的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

4.結語

從國內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古詩詞都有選取,而且古詩詞在教材中的所占比重較大,這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在古詩文中,唐朝和宋朝古詩文的所占比重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唐朝與宋朝故事較為通俗易懂,或大氣磅礴,或簡單直白,朗朗上口并記憶深刻。小學古詩詞具有深刻內涵,讀起來膾炙人口,是小學生必學內容,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由此可知,小學古詩詞教學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第3篇

1.心理上要重視

文言詩詞的復習對學生來講是極為費功夫的,上百首古詩詞集中在短短的時間里要做到熟記、默寫無誤,并對詩詞的意境加以揣摩品位,雖說學生不是初學,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初三學生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話:“詩詞我決定放棄,因為背誦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但在試卷中卻占不了幾分,得不償失,不如抽出時間來復習占分大、多的內容有利于中考……”相信這種心理在畢業(yè)班的學生中還是有代表性的,也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詩詞量大、分值低的特點。但如果在備考中有這種心理,中考注定失敗。因為這類題目只要熟記,會用,其實難度不大。雖是幾分,但如果很順利地拿下,則會對后面閱讀、作文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我復習的相當好,題目不難。反之如果這種題目考試時都抓耳撓腮,無把握,肯定影響答題情緒。

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心理上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只要考試范圍內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放棄,何況這種極易得分的題目。

2.了解題型的特點,把握考試動向,做到備考有的放矢

中考語文試題關于詩詞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默寫,其常見題型有:一.直接默寫.試題提供上句或下句,由考生填寫需默寫的部分。二.理解性默寫。試題提供有關情境或提示課文相關內容。由考生填寫需默寫的內容。三.詩詞鑒賞類題目。這是對前兩種題型的進一步發(fā)揮。是對學生欣賞古詩詞能力的考查。可以說,這三種較為常見的題型正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積累、運用并初步鑒賞)的體現(xiàn)。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值得注意的是能力型題目有逐漸擴大趨勢。

另外,要求背誦、考查的都是詩詞中的精華。尤其是其中的名句,甚至超越了作者本人,超越了時空限制。成為人們共同的思想財富。這些句子,備考中要格外重視。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要想有新的突破,可從以下兩點做起。

1.要端正復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復習階段,了解考試動向,掌握技巧對提高復習效果很重要,但同時也要端正復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有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是成功的前提條件?!皯B(tài)度決定一切”,在緊張的畢業(yè)復習階段,我們擁有積極認真的復習態(tài)度、心理上不要有絲毫放松,同學們對復習的態(tài)度就是對中考、對自己前途的態(tài)度。

同時,能養(yǎng)成的復習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生。從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全國各地對中考詩詞默寫類題型的分析上來看,這類題目難度不大,考的只是識記及簡單的運用能力。但從近年來中考評卷情況來看,實際得分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填空題評分要求嚴格,大多數(shù)省市規(guī)定:有錯別字、漏字、顛倒字句現(xiàn)象或寫不出、留有空格,該題不得分。這就是因為同學們在復習中沒有養(yǎng)成好的習慣所致。大部分詩詞以前都學過。有的學生一看很簡單、面熟,簡單一背就過去了。孰不知真到考場上,一拿起筆來背的、寫的就面目全非了。如果在備考過程中能對自己可能寫錯、混淆的字動手寫一寫。養(yǎng)成勤動手、勤動腦的習慣。無論評分要求如何嚴格,考場上也就不再犯難了。如果復習過程中偷懶,是要付出代價的。中考可不要兒戲。

當然,好的習慣不僅僅是勤動手,如要答好鑒賞類題目,平時復習中勤于思考、動腦的習慣不容忽視……若要有一好的結果,每生的具體情況不同,那因人而異,但好的態(tài)度、好的習慣將終生受益。

2.明確詩詞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提高自己欣賞水平,審美情趣才是最終目標。

新課程標準第四學段對詩詞目標的要求是這樣的:“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笨梢?詩詞積累的終極目標在于學生欣賞品位與審美情趣的提高。學生也更應清楚地認識到,今天背誦的詩詞并非僅僅應付考試,更多的是它們將影響我們的一生一世。在中華詩詞學會據(jù)新大綱編寫的《古詩詞名篇》一書序言中有李銳老師用自己親歷的這樣一段話:

“關于自幼受詩詞教育的影響,可以舉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回憶20年代童年生活的詩作中,有這樣一首七絕:

心靈小小慕英雄,四曲悲歌贊古風;

蘇武牧羊易水別,木蘭織布滿江紅。

《蘇武牧羊》《易水別》《木蘭辭》《滿江紅》都是譜了曲的古詩詞,小學時音樂老師教唱的,至今還背得。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對孩子的心靈影響至深。我的一生,從古詩詞包括魯迅的詩詞中吸收的營養(yǎng)很多,也可以說,影響了自己的做人處世?!?/p>

從這一點上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輕視古詩詞的復習?何況隨著品位情趣的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也差不到哪去。這不也是間接地提高作文水平了嗎?

第4篇

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可考慮如下方法:

1.誦讀吟唱來感受詩歌

詩歌屬于一種語言的藝術,古代詩詞有很多都是能夠進行配樂演唱的,因此我們要在教學時抓住古詩詞的音樂性,讓學生在詩歌的誦讀吟唱過程中形成審美心境。哲學家柏拉圖曾經這樣說,音樂能夠將節(jié)奏和樂調的力量注入到心靈的最深處。所以古詩詞的教學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基礎水平來科學地選擇教學策略。我曾經嘗試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詞教學手段,比如說誦讀法、故事導讀,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針對初中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因此我在教《望岳》這首詩的過程中就選擇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這首詩,再引導學生進行吟唱,要求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情境,之后我選擇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進行詩歌演唱。學生不但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法,同時還能夠較快的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

2.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景

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一個活潑的、個性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科學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我在教學中常常會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開展諸如配樂朗誦、配樂講解等活動。例如我在講《錢塘湖春行》這首詩的過程中,首先我要求學生從整首詩中找出詩人所描繪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通過自己的想象在紙上畫出這些景物,最后評選出畫得最好的學生。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很快就被激發(fā)了出來,他們能夠較快的進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這首詩感知春天萬物復蘇、燕舞鶯歌的詩意。

3.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興趣

我們只有給學生設計出一個有效的教學環(huán)境,同時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內容中去,進入到詩人的心中,讓學生真正的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導學生鑒賞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竹里館》這首名詩時,我向學生這樣講道:王維在詩中僅僅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边@二十個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獨自彈琴的美景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詩人獨自一人在寂靜優(yōu)美的竹林中撫琴,月光如此的清涼,當一陣清風吹過竹林時,大家是否能夠聽到悠揚而動人的琴聲。在我的引導之下,學生很快進入了詩中描繪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詩人所表達出的情感。

4.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第5篇

一、常用詩句來激發(fā)學生讀詩的興趣

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更要激發(fā)學生興趣。話說三遍不好聽,要吸引學生,惟有增加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我會經常在課堂上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如學清照的《醉陰花》時,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詮釋;有時課前活動時有些女生膽小羞澀,在同學們的一再鼓勵下才會走上講臺,我就說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講到人的奉獻精神時,我又常常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講到父母之愛時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喲。積累了這些詩句的同學便與老師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學就會問老師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機在課余讓他們抄錄這些詩。我發(fā)現(xiàn)當教師把自己的這份熱情傳遞給學生后,他們也會對古詩詞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緊扣考綱內容來精當選材

選題必須緊扣高考考點,有針對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學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鑒賞能力,從選題上看一般是相思、愛國、詠懷、立志、友情、狀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題。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中所張揚的是:執(zhí)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們的文學遺產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它表現(xiàn)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于民族的自豪,對于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解讀了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堅定執(zhí)著;體味到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堅韌,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純真……古詩詞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既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而同學們對詩字面意義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更不會把它們書寫的答卷上,得分率極低。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沒必要盲目拔高,給學生訓練一些難度很大的題目,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肉吃多了也會膩,訓練的量更要控制,同一類型的選兩首練練即可,忌題海戰(zhàn)術,同一知識點反復操練,學生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只會降低復習效果,得不償失。因而我們在備課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題型。

三、反復吟誦詩文來增強學習興趣

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誦讀為本,來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古詩詞語言往往精練含蓄,意蘊豐富,且富有節(jié)奏感,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加強誦讀,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培養(yǎng)語感,同時也可以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為了讓學生讀好,要時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讓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jié)奏,老師要講解一些關于節(jié)奏的知識,例如從音節(jié)和意義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guī)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采取各種形式的“讀”。如朗讀、吟讀、品讀、說讀等,指導學生通過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徐緩疾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真正做到“聲情并茂”。當然,誦讀活動不應流于形式,它是為理解詩詞服務的。教師可先作示范,讓同學們自己讀讀,相互聽聽,對于一些抒情性較強,寫景優(yōu)美的詩詞,可采取配樂朗讀的方式,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誦讀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習新課前,讓學生預習自讀;新課開始后教師要范讀,學生朗讀;新課結束后,可讓學生結合所學,帶著自己的感覺去品讀、吟誦。只要學生用心動情去讀,均能有很深體會。

四、傳授鑒賞技巧提升學生興趣

不論怎么復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鑒賞古詩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詩歌品析中想象與聯(lián)想的運用,古詩詞言簡而義豐,且有很強的畫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動起自己的想象與聯(lián)想,否則也就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深邃而優(yōu)美的意境了。

鑒賞詩詞的一般步驟是“一看題、二看作者、三看注釋、四看題干、五讀文”。題目告訴你詩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你詩的風格,注釋讓你明白詩的寫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題干讓明白答題求,詩文是意境的再現(xiàn)。 這樣答題就不會盲目性,出現(xiàn)離題萬里的現(xiàn)象。得分也會高些。

五、動手來畫古詩,以畫帶詩展示才藝

第6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文包詩” 情感教育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植入情感教育首先需要深挖教材,用文本情感打動學生。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視體現(xiàn)了新課改對小學生新的要求,小學語文老師在擁有好的教材的基礎上所能做的便是深度挖掘教材,把情感教育視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感情,把握文本的精髓,從而達到情感轉移的目的。當對文章有所觸動的時候,學生能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老師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讓學生受到經典的熏陶。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構建時期,傳統(tǒng)的文化經典和人文教育等對學生良好審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教育、責任教育、關愛他人等思想,讓這些情感在小學生的心中扎根。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許多蘊含優(yōu)秀人文精華的經典著作都為世人尊敬,如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就包含了許多優(yōu)秀品質值得小學生學習,在教學中重視經典文化的教育不僅能使小學生增長知識,還能學習優(yōu)秀品質。

二、“文包詩”的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古詩詞的學習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不論從老師的教學方面還是從學生的理解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難。新課改之后,古詩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改變?!拔陌姟边@種文學形式將難懂的古詩詞融入通俗易懂的短文中,讓學生能在更輕松、有趣的情境里學習古詩。

1.“文包詩”對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文包詩”首先通過有趣、簡單的文字把學生引入其中,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為詩歌創(chuàng)設情境,加之老師對其背景的介紹,在閱讀詩詞時仿佛身臨其境,很快便能領悟文章的主要情感。情感是詩詞的靈魂,常常也是劃分不同詩詞種類的標準,要想準確把握詩詞的大意必先抓住其情感,如此學生更能對詩人的心境感同身受,理解和背誦起來更為輕松。另外,“文包詩”能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增強語文學習能力,有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2.如何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利用“文包詩”踐行情感教育

首先教師應在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自己先熟讀課文。老師首先應向學生介紹短文的背景和寫作動機,對古詩的基本情況進行說明,再提出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和主要內容,尋找出文章和詩歌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能更好地通過故事理解詩句的含義并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其次,短文中的關鍵詞對學生感受詩歌情感有積極作用。教材中的短文主要是根據(jù)詩詞的主要內容進行解釋和擴展的,因而短文中的字詞也是緊扣詩詞,為詩詞服務的。我們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強調關鍵字的作用,但小學生往往無法從晦澀的古詩詞中準確地找到中心詞、字,但如果從短文中尋找關鍵字就容易得多,通過這些關鍵字就能揣測一首古詩詞通篇的大意及情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關鍵的字詞,并鼓勵學生根據(jù)詞語表達的情感,將自己置身其中,理清詩人情感變化的脈絡。

最后,通過精讀短文和詩詞,找出隱藏性的意義,把古詩詞中詩人感情的“細節(jié)”找出來,不放過任何一處情感的變化?!拔陌姟钡膶W習模式讓學生可以把學習的外延擴展到課外,平時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進行其他詩歌的擴展學習,積累更多的詩詞,豐厚文學底蘊,提高自己理解古詩詞的能力,在今后的學習中,以更加積極、輕松的態(tài)度對待詩歌的學習。“文包詩”這種在新課改形式下創(chuàng)新的文學形式,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是語文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對小學語文的教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三、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小學語文的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的情感教育,最終還應該落實到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課外活動加強情感教育。比如邀請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開展一些適合小學生的語文講座,舉辦演講比賽,讓學生通過準備演講和最終進行演講的過程熟練掌握語文知識,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表達自己對文章、對詩詞的見解和感悟的機會,還可以結合親身經歷。另外,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郊游等戶外活動,帶學生走進大自然,領悟大自然的魅力,或是走進博物館、紀念館,讓學生了解文化名人的生活。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對加強小學語文的情感教育大有益處。

以上這些都是筆者個人結合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利用小學語文教材的優(yōu)勢和資源提出的一些關于加強小學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要點。情感教育在語文教育中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它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完整的情感教育的體系,教師起著領路人和輔助者的作用。例如“文包詩”的文學形式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在學生和教材之間建立起情感轉移的紐帶,豐富學生的語文情感。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思路,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地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加強小學語文的情感教育。

參考文獻:

[1]苗玉玲.小學古詩教學淺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09).

第7篇

一、注意抓詩眼

詩眼是體現(xiàn)全詩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這一字、句往往在全詩的節(jié)骨眼處,使全詩或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是全詩的傳神之筆。對詩歌鑒賞來說,抓住了詩眼就可以說抓住了全詩的靈魂和精髓,因此應當重視對詩眼的尋找和鑒賞。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點明了全文的主旨,表現(xiàn)出作者對權貴的高度蔑視和決不妥協(xié)的反抗精神,增加了全文的思想含量,堪稱全文的詩眼。再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一“鬧”字、“弄”字,不但生動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當時的情境,而且使全詩顯得情趣盎然,具有了勃勃生機,兩句詩也因之得以“卓絕千古”。

二、注意抓意象

意象,就是詩歌中傾注了詩人的思想與詩人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是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懷言志的憑借與依據(jù)。因此,領會詩歌意境必須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展開聯(lián)想,進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xiāng)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抒愁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達思念的常用“雁” “紅豆”等,表現(xiàn)志節(jié)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詩鑒賞中,如能知曉那些慣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據(jù)此推斷詩意,從而找到解題鑰匙。

三、注意抓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猶窗戶,認真審視可以了解作品的內容主旨,猜測到其思想感情,為進一步鑒賞打下基礎。

例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妼崒懙氖敲鼷惽逍碌囊慌商飯@風光,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要問這池塘怎么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坪蹙褪菍懢?,沒什么特別之處。但我們再看看題目,才會明白詩的寓意實際上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啟示人們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所以關注題目,能助我們快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四、注意注釋

古詩鑒賞題后,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命題人給出的“注釋”,常常提供了解題的相關信息,是人們鑒賞古詩詞的一把鑰匙。例如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慶余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注: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征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

從兩詩的內容上看,(1)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2)張詩對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不看注釋,表面上第一首詩就是寫的一個新媳婦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第二首詩寫的是一位越女打扮好了來到鏡湖湖心,她明知道自己天生麗質但是求好心切反而暗自思量起來。其實,雖然許多其他姑娘穿著貴重的絲綢,可是那并不值得看重,這位采菱姑娘的美妙嗓音,才抵得上萬金呢!兩首詩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再看注釋后,我們的理解會有一百八十度大轉折。原來第一首詩是應試舉子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第二首詩是回詩,仍以比喻作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因此,第一首詩表達的應是應試舉子在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第二首詩則是張籍肯定應試舉子的才能,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五、注意分析詩的表達技巧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xiàn)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表現(xiàn)手法,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鑒賞古詩要從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作用著手。例如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欣賞這首詩最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生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揚手法,贊美梅花高格勁節(jié)美好品質意境。

六、注意作者

歷年高考古詩鑒賞題,都會附上作者的姓名,從這些詩人的姓名,我們能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詩人所選擇的題材,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所要抒發(fā)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時代背景、他的修養(yǎng)、他的學識、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詩風所決定的。我們在鑒賞作品時,可以調動我們已有的知識積累,把詩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來。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及其生活經歷來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fā)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注意運用聯(lián)想、想象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聯(lián)想、想象。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墻去”這一實景。如果我們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能聯(lián)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致,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這樣一聯(lián)想,我們對詩就很容易理解了。

八、注意抓尾句(聯(lián))

第8篇

【關鍵詞】《清平樂?村居》 ;歌;畫;情;讀寫共生

新課標指出:“閱讀詩歌,應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使學生在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激勵下,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盵1]讀寫共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讓讀與寫不僅僅是一種“結合”而是有機“融合”,借助讀喚醒學生寫作的欲望,借助讀生發(fā)學生寫的活動,借助讀豐富學生寫作的體驗?;谶@樣的前提,在教學《清平樂?村居》 時怎樣才能做到既讀出古詩詞的韻味、美感,又能讓學生意凝筆端、情動而辭發(fā)呢?

一、誦讀――讓詞中的歌響起來

古詩詞講究韻律之美,樂感極強,且節(jié)奏鮮明,跌宕起伏。《清平樂?村居》 語言凝練精辟,朗朗上口,韻律之美余味無窮。教學時,教師可以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告訴學生好的詩詞就是一首歌,讓孩子自由誦讀,口誦心惟。

(一)音韻落實

一首詞要想讀好其實并不容易,不僅要咬準字音,還要音韻和諧,達意傳情。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詩詞中的多音字和易讀錯的字詞,讓每一個字發(fā)出自身的音韻之美。教學之始,板書《清平樂?村居》 ,我提醒學生“清平樂”是詞牌名,而“村居”是詞的題目。告訴學生詞在古代最初是用以吟唱的樂曲,所以《清平樂?村居》 中的“樂”應讀成音樂的樂,讀時要注意詞牌與題目之間的關聯(lián),讀出音樂之感。

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找一找多音字,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發(fā)”和“剝”兩個多音字。我重點對“剝”字進行了教學。學生可以根據(jù)注釋,理解“剝”在這里指的是用手將蓮蓬的外皮剝開,從動作中習得它的讀音。教學“蓮蓬”“翁媼”這兩個詞,我讓學生觀察“蓮蓬”這兩個字的字形,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草字頭且都是上下結構的字?!拔獭敝傅氖抢夏昴凶樱皨嫛笔抢夏昱?。通過教師導寫,學生練寫,學生不僅掌握讀音,而且對生字詞的音形義有了全面的了解, 再讓學生將這首詞連起來讀一讀,學生就讀得輕松自如了。

(二)朗朗上口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關于古詩詞教學方面的目標要求上提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盵2]詩詞的押韻、節(jié)奏以及停頓是它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特點,也是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原因。教師引領學生關注詩詞每排的最后一個字,發(fā)現(xiàn)它具有押韻的特點。例如《清平樂?村居》 上闋里面“小”“草”“好”“媼”最后的韻母都是ao,下闋里面“東”“籠”“蓬”最后的韻母都是ong。

在教學節(jié)奏、停頓的時候,教師可以輕打節(jié)奏讀詞的上闋,然后引導學生讀下闕。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做小詩人、小詞人,讓他們一邊打節(jié)奏一邊搖頭晃腦地誦讀這首詩或詞。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所以在教古詩詞意蘊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讀詞,關注讀音和詞意,發(fā)現(xiàn)詩詞中的押韻、節(jié)奏、停頓,從而充分享受到這份音樂美所帶來的震撼。

二、誦讀――讓詞中的畫活起來

德國文藝評論家萊辛曾這樣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焙玫脑娫~不僅是一首歌,還是一幅畫。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伴隨著配樂朗誦,一邊聽一邊想象詞中的畫面,讓畫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

(一)畫中想景

學生在聽完錄音后,腦海中會形成一幅幅圖畫。我讓學生說一說“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這句話讓他們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有的學生會說:“茅草做的房子很矮小,小溪旁邊有青青的小草?!?/p>

大部分學生一般是看著句子將它翻譯了一遍,卻缺少美感。我便趁機問學生:“這青青的小草就像給大地 ”,學生會自然地接下去說,有的用上比喻,有的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環(huán)境。再讓孩子看著圖片說一說圖上還有什么景物,學生通過觀察又發(fā)現(xiàn)青翠欲滴的竹林、擠擠挨挨的荷花等。

(二)畫中想人

古人說:“人在畫圖中?!蓖驴矗瑢W生會發(fā)現(xiàn)一對臉色微紅的白發(fā)夫婦正親熱地絮絮談心。在說這幅畫面時,我讓孩子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接著將學生的目光從詞的上闋轉移到下闋??匆豢蠢衔汤蠇D的三個兒子,他們分別在干什么,關注他們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

教學片段:

生: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邊鋤著豆田里的雜草。

師:看看烈日當空,大兒子拿著鋤頭除著雜草。你能給他加上什么動作呀?

生:一邊用力舉著鋤頭,一邊擦汗水,汗水打濕了他的衣衫。

師:這真是鋤禾日當午……(教師引背《鋤禾》)多么勤勞?。?/p>

師:二兒子在做什么?

生:二兒子在編制雞籠。

師:瞧,他的神態(tài)是什么樣的?

生:他的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手里的竹子,神情很嚴肅,非常認真,一絲不茍。

師:唉,還有作者最喜歡的小兒子呢?他是什么樣的?

生:小鶴釉著兩個小辮子,穿著紅衣服在小溪旁邊,趴著剝蓮蓬。

師:“無賴”是現(xiàn)在我們說的這個人游手好閑耍無賴嗎?

生:不是!是可愛的意思。

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里的無賴就是可愛的意思。

師:瞧,他在一邊剝蓮蓬還一邊?

生:一邊剝一邊吃,他還蹺起了他的腿。

師:原來他們的大兒子勤勞,二兒子能干,三兒子可愛。同學們,農村生活就是這樣安詳寧靜,誰來把整首詞連起來讀一讀,讀出這美麗的畫面。

在古詩文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不求甚解”的情況,這和古人的“咬文嚼字”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反差。很多教師認為一字一句的解釋會讓詩詞在解讀中喪失味道和美感,可是面對詩詞中的重點字詞,不加解釋就輕描淡寫的略過也不能算一種好方法。“不求甚解”它主要是針對已經具有閱讀能力的人來說的,而我們的學生卻是想要借助文本學習閱讀的。所以在學生還沒有理解的地方教師可以做適當?shù)闹笇Ы饣蟆?/p>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詞中美麗的畫面,教師可以引用經典的詩句,給學生創(chuàng)造濃濃的古典文化的氛圍。教學時我希望通過學生對詩詞逐句的描述,加深他們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同時從環(huán)境和人物感受到農村生活的安詳和寧靜,也為下面的隨情練筆、感受作者的心理做鋪墊。

三、誦讀――讓詞中的情流出來

“古詩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影響相當深遠。強化古詩對學生熏陶感染的力度和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3]就《清平樂?村居》 這首詞而言,對它的解讀很多教師都停留在作者喜歡農村祥和、寧靜的生活,沉醉于這美麗的環(huán)境上。教學止于“喜”,停于“醉”。對于“醉”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翁媼、詞人的沉醉中,而沒有帶領學生觸及詞人的內心,也就沒有感受到詞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又怎么可能有感而發(fā)、提筆寫作呢?這樣的“讀寫共生”只是貌合神離。

(一)隨文悟情

在詩詞教學時,教師應該找到“詩眼”或者“詞眼”。也就是找到情感的主線。在教學《清平樂?村居》 時,我問學生:“詞讀到這兒,你覺得這對老夫婦僅僅是因為酒喝多了而醉嗎?都說酒不醉人人自醉。”學生會很快反應出這對老夫婦可能還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并且不只是老翁老婦醉了,作者也醉了。

我在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也醉了的時候,順勢引入作者辛棄疾的生平: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一生主張抗金北伐,寫過很多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熱情的詩詞。并且?guī)W生齊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讓學生發(fā)現(xiàn)辛棄疾是一位“戰(zhàn)將”,是詞中“飛龍”。他滿懷報國豪情卻只能隱居江西,其中心酸愁苦令人痛心。

抓住“醉”字,通過《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清平樂?村居》 這兩首詞強烈的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雖有滿腔報國熱情卻只能隱居田園的無奈。隨著對文章了解的層層推進,從翁媼之醉到作者之醉,體會辛棄疾也沉醉在這安逸恬靜的生活之中的原因,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天下的百姓都過上這種幸福的生活。只有讀懂了作者的“醉”才算是讀懂了《清平樂?村居》 ,才能在接下來的寫作中有感而發(fā)。

(二)隨情練筆

讓讀和寫能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挖掘閱讀中的“點”。而我的《清平樂?村居》 的點既是“醉”也是“情”。醉了的辛棄疾,將這幅畫面寫成了一首詞千古傳誦,學生通過誦讀、說畫面、感悟情感等一系列的活動也醉了。他們面對這樣一幅圖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先描寫環(huán)境,再描寫人物不同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至于是什么樣的情感,就看學生獨特的閱讀感悟了。

學生習作片段:

在江西的一個小村子里,這里人煙稀少,就像世外桃源。辛棄疾因為心情煩悶所以到這里來散散心。遠處,他依稀看到一個矮小的茅草屋,他想討點水喝。當他走近了發(fā)現(xiàn)這里的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雖然這家人住得很簡陋但是溪水旁小草茂盛,青翠欲滴。河里開著許多荷花,這些荷花就像一個個美麗的仙子,在風中翩翩起舞。茅草屋前坐著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辛棄疾看他們舉止這么親密,覺得他們應該是一對夫妻。他看到老爺爺正和老奶奶說著話,可是他們用的是吳地的方言所以辛棄疾就沒聽懂。再向東邊望去,有一個年輕人拿著鋤頭辛苦地鋤草,旁邊的友人說這是這對夫婦的大兒子。辛棄疾看到他汗流浹背的樣子覺得他真是太辛苦了,糧食真是來之不易。坐在老夫婦前面的應該是老夫婦的二兒子了,他正專心致志地編織著雞籠,連手被刺扎破了他都沒發(fā)現(xiàn)。咦,還有一個穿著紅色衣服梳著童子頭的小孩子。他趴在小溪邊上,腿翹得老高。他一邊剝還一邊偷吃,吃完了還在地上打滾,辛棄疾覺得真是可愛極了!他想:我之所以想抗金北伐不就是希望人民都能過上這幸福恬靜的生活嗎,這么美好的生活誰能不陶醉呢?

每個人對“醉”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學生能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就證明讀寫共生真正發(fā)生了。

(三)“醉”中拓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什么是素質,當我們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都忘掉之后,所剩下來的才是素質。”[4]通過古詩詞的教學,通過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就是要使學生們將這種“文”“剩”在心底,終身受用。

當學生沉浸在“醉”中,我告訴學生辛棄疾對這個“醉”字情有獨鐘,他的很多詞里都有“醉”?!肚迤綐?村居》 里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里有,《西江月?遣興》里也有,還有很多很多。那么這些詞里的“醉”又是因為什么而醉呢?課后請同學們去讀一讀,品一品,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收獲滿滿。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在想象聯(lián)想中賞析古詩詞的畫面美;在精讀文本中品悟古詩詞的語言美;在整體感知中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在深入探索中挖掘古詩~的意象美;在動手寫作中體驗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美”。[5]是我在教學古詩詞時所追求的。根據(jù)上面的論述,希望通過詞中有歌、有畫、有情實現(xiàn)讀寫共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趙立平,何政文.新課標下的古典詩詞教學探索[J].甘肅教育,2005(12):25.

[4]李希貴. 語文教學到底給學生剩下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00(1):24-26.

[5]李洋. 中學語文古詩詞美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5).

[6]韓經太. 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M].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7]韓璽吾. 古典詩詞的審美結構[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8]張文勛. 詩詞審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于漪. 我和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任運昌. 小學古詩詞教學改革略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

[11]施茂枝.古詩詞教學的兩個基本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

[12]代禮田,代明勇. 淺談新課改下小學的古詩詞教學[J].語文學報,2009(11).

第9篇

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選入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加強經典詩詞的習誦,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鍛煉記憶能力、培養(yǎng)想象能力、拓展思維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有效開發(fā)古詩詞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受到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一些有效的小策略。

一、情感鋪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力戒刻板。

在進行每課古詩教學時,教師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贈汪倫》是摯友篇;《靜夜思》是思鄉(xiāng)的主題曲;《登鸛雀樓》則既抒發(fā)志向又蘊含哲理,每首詩作都飽含詩人的深情厚誼。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yǎng)料,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從中汲取文學營養(yǎng)。

要注意啟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用具體形象的事例突出古詩的現(xiàn)實背景,幫助學生通過聯(lián)想作用,認識詩中描繪的形象,掌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或朗讀過去學過的、感情相似的詩歌,從詩歌引到詩歌;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或由教師講述詩歌內容有關的事物或景物,以事物引導詩。例如,教學《江南春》這首詩前,先讓學生留心觀察春天的景物,談談春天獨特的美,再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于春天的詩――《春曉》《游園不值》《詠柳》……另外也可以利用插圖、掛圖或投影,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由畫面引到詩。

二、推敲字詞,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凝煉而富有表現(xiàn)力。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推敲,感悟詩歌語言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一個“照”字表現(xiàn)了月華傾瀉、樹影婆娑的景象,一個“流”字則渲染出萬籟俱寂、唯聞水聲潺潺的林間幽靜,給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留下了美的享受;“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個“鬧”字就將紅杏那滿樹繁花、競相爭艷的美好春色及那蝶舞蜂唱、風輕日暖的無限春光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碧”與“紅”就是與詩人所抒之情相和諧的色彩,這兩字令讀者產生了豐富的想象,獲得色彩美感的享受。

如在教學古詩兩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這兩首古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閱讀深入點“送”,因為“送”是兩首詩共同的理解點??稍趯W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同樣寫“送別”,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指導學生抓住詩篇中的關鍵字詞品味。

?不同點:送別的地點不同;送別時的天氣、情景不同;送別時的心情不同……

?相同點:同是寫送朋友;同是寫朋友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展開想象,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詩人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評價,包含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經過詩人提煉概括而描繪出來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的藝術圖畫。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可以是閉眼想象、配樂想象,也可以是古詩續(xù)編、情景表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暮江吟》)中“瑟瑟”“紅”這些表示色彩的詞語,描繪了一幅“暮江夕照”的美景,教學中可讓學生閉眼想象,充分領略詩中安詳、溫馨的美感。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續(xù)講故事,他們的故事給了我意外的驚喜。生1講:“詩人興致勃勃來游園,主人不在,萬般失望,抬頭看見盛開的紅杏,沒想到紅杏開口說話,向詩人介紹了園中美景……”生2講:“看到詩人即將掃興而歸,便主動招呼詩人,告訴詩人它們的煩惱,它們被關在園中只能看到頭頂上的天空,它們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學生也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他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思維的火花得以迸發(fā)。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四、加強朗讀,品味古詩的音韻美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鏗鏘。讀,是引導入境的重要手段,通過讀,學生可以理解字詞句,感知形象,體會情思,并感受古詩的音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