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時間:2022-07-31 12:09:22

導語: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第1篇

對人們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信仰產生了特定的詞語。中西方的的不同也影響著英漢兩種語言的翻譯。在西方,人們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tohell(下地獄)。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佛教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一切,因此,漢語語言中有許多詞語是來源于佛教。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苦中作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薄熬热艘幻鼊僭炱呒壐⊥馈薄安豢瓷婵捶鹈妗钡取?梢娮诮?a href="http://www.95008.net/haowen/20646.html" target="_blank">文化是構成英漢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異才能準確地把握譯文的文化意義。

二、生活習俗

語言用來交際源于生活,生活習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語言的表達。英美國家的人見面時非常喜歡談論天氣狀況,像“Lovelyweather,isn’tit”之類的話語。當翻譯成漢語時可譯成你好。而在中國,人們見面打招呼時常說:“你吃過了么”,“吃的什么”,這并不是關心別人是否吃過飯,吃的什么,而是見面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成英文常用“howdoyoudo”不能翻譯成“haveyouhandyourmeal”,不然外國人以為你要請客吃飯。英漢差異還表現(xiàn)在對動物的文化內涵。中國很多貶義詞語都和狗有關,如:“走狗”“狗腿子”“狗咬狗一嘴毛”“落水狗”“狗地主”“狐朋狗友”等,很明顯在中國文化中,狗無疑是令人鄙視的對象。此外還有蠅營狗茍、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血噴頭。可是在英語中狗卻帶有褒義,如;aluckydog(幸運的人),atopdog(重要的人),aseadog(有經(jīng)驗的水手),ajollydog(快樂的人),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由此得知,dog被老外認為是忠誠的朋友。亞洲四小龍的英文是“thefourAsiantigers”而非“thefourAsiandragons”,這是因為tiger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勇猛,富有進取精神”。但在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龍象征著天上的神靈,威武雄壯,生氣勃勃。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而虎只是陸地上的物種。而在西方的文化中,dragon是一種渾身長滿鱗片、嘴里能噴火的巨大蜥蜴。其被用來指兇惡的鬼怪,是邪惡的象征,如:英語中如果用dragon來修飾女人,說明此人兇悍,令人厭惡,有貶義。由此可見,其文化內涵有天壤之別。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能更確切地表達原義要重視文化差異。

三、歷史典故

第2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文化差異;英語學習;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豐富多彩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梢哉f,中西方之間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們在與西方人交談時,常常會因為雙方存在的文化差異發(fā)生一些情況,也會產生一定的誤會。比如說,雙方在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可能會因為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從而使聽者產生誤解,導致語言交流不通。

因此,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等,而且要知道西方人對不同事物的看法,還要了解他們是怎樣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行為和習慣,更要深入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體現(xiàn)

1.交際語言的差異

在日常交際方面,西方人一般不會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詢問“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 married?”等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而中國人見到陌生人或不大熟悉時會問:“你吃飯了嗎?”“你去哪里?”等問題。對中國人來說,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但是,這些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都是很習以為常的問候,而在西方人看來,已經(jīng)干涉了他們的隱私。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他們感到突然,甚至不高興,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讓他們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尤其是對西方的女性來說,詢問她們的年齡是非常不禮貌的,甚至會讓她們產生反感。當我們在剛認識一名外國女性朋友的時候詢問她的年齡,這會使她在心里對我們產生反感,但出于友好,她會微笑著說”It’s a secret.”等之類的話。因此,我們在與西方人交流過程中注意這些交際語言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在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向對方說一聲”Hello!”?;蛘甙磿r間來分,說一聲”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ㄏ挛绾茫。焙汀盙ood evening?。ㄍ砩虾茫。?。另外一種常見的問候就是談論天氣,西方人在見到熟悉的人時會說”What’safineday today.”(今天天氣不錯)“Goodday,isn’t it?”(真是個好天氣,是嗎?)之類的話。

在稱謂方面,我們在生活中一般只對彼此熟悉的或者同輩之間直呼其名。如果對長輩直呼其名,這會讓對方覺得沒有受到尊敬。古往今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一向提倡尊老愛幼,尊敬長輩。孟子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們必須要尊敬長輩,分清楚輩分和長幼尊卑,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生活中對親密的朋友或者是長輩都可以直呼其名。西方人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常見的都是直接稱呼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兒女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禮貌的事。其實,大多數(shù)西方人不愿意因為自己因年齡或者社會地位的關系而要他人特別尊敬他。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很不自在,覺得互相的距離過于分開拉大。中國人在稱呼具有某種特定身份的人時,一般會加上其相應的職稱,比如說王叔叔、張經(jīng)理、李部長、吳阿姨等。而西方人一般會用”Uncle”、”Aunt”來指代叔叔和阿姨,客氣地稱呼對方時,一般用”Mr.”、”Mrs.”或”Miss.”等。

2.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價值觀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標準,因此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反映在語言上,某些詞的詞義在一種民族中是褒義,而在另一種卻是貶義;在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卻使人難以接受。就價值觀而言,西方人強調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而中國人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tǒng)率和群體利益的維護。

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尤其以儒家文化為典型,強調的是“利他”精神。我們一直以來倡導的都是集體主義,始終堅持集體主義,大公無私,毫不利己。我們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社會主義價值觀首先要求應該犧牲的是個人利益,否則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在漢語中,“個人主義者”是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者。

而在西方,人們普遍重視個性的發(fā)展,把“個人主義”視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xiàn)。西方人在價值觀方面強調以個人為中心,注重個人主義和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這種思維方式以實現(xiàn)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等作為出發(fā)點,是西方文化最深層次的體現(xiàn),并且具有最高的價值。因此,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間的價值觀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語言表達的差異

許多的詞語或習語具有豐富的語義內涵。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有些詞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似乎沒什么區(qū)別,但從民族文化背景來看,卻賦予了其它的文化內涵。例如,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語言中都有,并且在詞義上基本都是等值的:black(黑色),yellow(黃色),green(綠色),blu(e藍色),white(白色)。但語義稍加延伸,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理解。blue除了表示藍色以外,還可以指代一個人憂郁、沮喪,所以在英語中表示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可以用inabluemood或feel blue。還比如:”bluejacket”,并不是指“藍色夾克”,而是“水手”?!眊reen-eyed”不是“綠眼睛的”,而是“紅眼的,嫉妒的”?!眀lacktea”并不是“黑茶”,而是“紅茶”。”whitefeather”不是“白色的羽毛”,而是“懦弱,膽怯”。另外,還有一些和動物有關的詞,用在不同的搭配上也有不同的意思。例如:”coldpig”不是“冰冷的豬”,而是“冷激硬化法”?!眊ooseflesh”不是“鵝肉”,而是雞皮疙瘩?!県orsesense”不是“馬的意識”,而是“基本常識”?!眞hiteelephant”不是“白象”,而是“累贅、大而無用的東西”。從以上一些例子來說,要真正學好英語,有時不能只從英語單詞的字面意思出發(fā),而是要真正的了解詞語所包含的內涵,還要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者產生的影響

1.中西方文化的各種差異,難免會給英語學習者帶來很多障礙和挑戰(zhàn),但正是由于這些差異所在,從而激發(fā)了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Interestisthebestteacher.”(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推動我們學習英語的直接動力。因此,英語學習者只有對學習英語產生了興趣,才會有愉悅的心情,會渴望學習新的知識,會產生主動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門外語,我們大多數(shù)人學習英語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背單詞、學語法的基礎上。也有人認為學習英語是一件非??菰锏氖?,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如果我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對英語學習者而言,可以產生一種新奇感,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在英語學習中,經(jīng)常會看到”busy boy”之類的詞組,它的意思不是“大忙人”,而是“愛管閑事的人”。相關的詞語還有”confidenceman”(騙子),而不是“有信心之人”?!眀usboy”(餐館勤雜工),而不是“開公交車的小伙子”。這些對于第一次接觸到這類表達的學習者而言,會覺得比較新奇。漢語中有很多四字成語,然而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和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這些成語很難完全準確地用英語表達出來。所以常用的成語漢英翻譯策略包括直譯法、意譯法、加注法等。其實成語的翻譯并不難,只要理解了漢語本身的意思,再用英語把相同的意思解釋出來就可以了。比如說:”comestraighttothepoint.”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直接切入重點”,把它換成漢語中的成語就是“開門見山”的意思,雖然它們從表面上看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從表達的意思上來看是相似的??傊瑢W習英語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當我們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產生興趣的時候,自然就提高了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學習英語也能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2.人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對從事英語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學好英語,精通英語是跨文化交流和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在雙方的交流過程中,某方無意識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準則和語言規(guī)則來判斷和解釋,這些很有可能會產生障礙和誤解,甚至會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我們視謙虛為美德,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過分的謙虛反而會鬧出一些笑話。例如,當中國人得到西方人的夸獎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謙虛,通常會說“還行,馬馬虎虎吧。”對中國人來說這種謙虛的回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很常見的,但西方人會把這句話理解成動物園里的馬和老虎,因此會覺得莫名奇妙,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因為不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背景。事實上,對于他人的贊美我們只要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總之,在英語學習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對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三、結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要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必須先深入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如果我們只懂語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言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系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文化的了解。我們學習英語,事實上就是在學習西方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語言。正因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只從本國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語言差異,還需要兼顧文化差異。從文化差異去研究語言差異,才能有效地把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我們只有較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掌握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高對西方文化的感受能力,這樣才能增強英語學習者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對學習英語的興趣,真正準確無誤地實行跨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王小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J].價值工程,2010,(29)

[2]周蕾.論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科技資訊,2007(16):163-164

[3]湯先覺.英語學習與中西方文化差異[N].巢湖學院學報,2003,5(1):120-121

[4]沈少劍.關于英語專業(yè)文化專題畢業(yè)論文的研究視角[J].教育教學刊2009(08)[5]明虹.中西方價值觀的形成和比較[J].中美英語教學,2007(03)[6]孫萍等.文化領域下英漢語言文學比較研究與翻譯[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

[7]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第3篇

[關鍵詞] 貿易談判 中西文化差異 談判風格

一、引言

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給加入WTO后的中國帶來無數(shù)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商務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商務談判越來越多。如何實現(xiàn)成功談判,影響因素眾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貿易國對彼此文化習俗的了解和認同。文化作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代代沿襲所積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樣性與復雜性日益被各國貿易人士所認同,研究一國或一民族的文化習慣與文化背景往往決定了一項貿易的成敗,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交往時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

二、貿易談判中體現(xiàn)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稱呼上的差異

稱呼作為人際交往中重要的語言信息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變遷、民族心態(tài)和風俗習慣,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了解并理解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可能造成的障礙,對增進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幫。文化是以社會為本的整體文化,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僚機構十分龐大,家庭和家族成員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就使得人際關系較復雜,稱呼也顯得較復雜, 始終貫穿著等級觀念,綱常倫理和男尊女卑觀念也滲透到經(jīng)濟交往之中。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個人主義使稱呼較為籠統(tǒng)。西方人奉行尊重自己、考慮別人、相互平等的準則,初次見面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在姓(Surname) 或姓名(full name) 前面冠以Mr/ Miss/ Miss 的稱呼就夠了,為了親切的緣故,熟識的人可以直呼對方的名字( name/ given.name) 。除非特殊必要,一般不稱呼頭銜。歷史上西歐人對君王有“Your majesty”“sire”(陛下) 等稱呼,但在現(xiàn)代,即使在仍保留著君主的國家人們認為這類稱呼只具有社交禮儀的價值,并非體現(xiàn)等級尊卑。但另一方面,以往主要用于稱呼有爵位的人并兼做對一般人尊稱的sir 一詞,現(xiàn)代社會的英國人則認為在一般交往中使用起來表現(xiàn)了一種自卑態(tài)度,有失自己的尊嚴,也會使得對方尷尬,所以如今只用于學校、軍隊稱呼和商業(yè)往來的客套話。英美人稱呼自己時不用謙詞,現(xiàn)代英語中“I”是對自己的惟一稱呼,書寫時大寫。第二人稱代詞“You”沒有相當于漢語“您”的詞或詞形,“You”即是對人的尊稱。在貿易交往中,中西稱呼習俗的差異有時便造成理解障礙。中國人喜歡稱呼別人的職務,前面加上他的姓,如“某局長”、“某經(jīng)理”之類。但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只有少數(shù)職業(yè)和職務可以用稱呼,如醫(yī)生和有博士學位者可稱Doctor. . ,主持審判的法官可稱J udge. . . ,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 . . . 和Mayer...。國人這種稱呼習慣包含著要明確表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文化心態(tài),但在談判中應理解對方的習慣和心態(tài),不然會因別人沒稱呼自己的“官職”而發(fā)生誤會。

中國人極少把姓作為對人的稱呼,這與英美人的習慣也不一致。美國兒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國人則認為直稱人的姓氏對人不尊重。對日本人要注意各種級別的稱謂不同。英漢語言中稱呼差異反映出文化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 了解、理解并尊重對方的稱呼習慣才能消除稱呼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和誤會

2.時間概念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雙方約定是幾點到達會面場所,他(她) 必定準時到達。不遵守約定時間,姍姍來遲,會被認為是嚴重的失禮,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借口,在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人們常常不按時赴約,而瑞典人則要求人們準時到達。我方時間觀念較淡漠,如果確實因為特殊情況而不能準時赴約,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對方。

3.貿易談判中的禁忌語

在貿易交往時,與英國人打交道有三條禁忌: (1)忌系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隊或學校校服領帶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為談話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為英國人(英國由英格蘭、愛爾蘭、北愛爾蘭組成)。與美國客人洽談交易時,不必過多的握手與客套,貿易談判可直截了當?shù)剡M入正題,甚至從吃早點時開始。

4.語言上的差異

語言不僅受到社會習慣,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且語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忽視語言差異,商務談判就會產生阻礙?!癮uthority”一詞在英語中不含任何貶義,指政府官員或學校領導。而相應的漢語為“當局”通常含有貶義。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背景為“authority”語言符號提供了不同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個單詞的內涵如果不具備對使用該語言國的文化的合諧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賞的。不同的文化特征產生不同的語言特征。不同的國家進行貿易談判時,涉及不同國家的語言。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可以保證談判順利進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階級、家庭結構、職業(yè)、信仰、價值觀、宗教等,均會影響語言的使用習慣。例如“,在漢譯英中有人把“馬戲撲克”譯成(maxi puke :在英語中表示“嚴重的嘔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談判人員忽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以致出現(xiàn)失誤。文化差異易造成談判障礙,應將漢語思維轉換成英語思維。因而,商貿談判工作者要充分認識不同語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使談判順利進行。

5.面對不同對象時談判方式、談判風格的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要面對的談判對象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各民族間有著迥異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各國客商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有明顯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談判風格,就可能鬧出笑話,產生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契機。如欲穩(wěn)操勝券,就必須熟悉世界各國商人不同的談判方式。面對不同的對象以變應變。因人而異,見機而變,同時,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對手談判,應使用不同的對策。因此,對各國各地區(qū)貿易伙伴的談判特點應有所了解,要懂得“入國問禁,入境問俗”道理。美國人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性格開朗、自信果斷,辦事干脆利落,事事處處以成敗來評判。直爽,直接了當,重視效率,追求實利。十分精于討價還價,智慧和謀略取勝,有理有據(jù)。同美國人談判,就要避免轉彎抹角的方式,是與非必須清楚,如有疑問,要毫不客氣地問清楚,否則極易引發(fā)雙方的利益沖突,甚至使談判陷入僵局,他們一般也請客送禮。日本人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道德意識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內心的深處,并在行為方式上處處體現(xiàn)出來。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機感。這就使日本人進取心強,工作認真,事事考慮長遠影響。慎重、禮貌、耐心自信,講究禮節(jié),彬彬有禮地討價還價,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重視商品的質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時,有必要在客人抵達時到機場接機,在談判后與客人共進晚餐、交朋友。客氣話很多,原則問題寸步不讓,擅于打“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精通兜圈戰(zhàn)術,善于打“蘑菇戰(zhàn)”。實施拖延戰(zhàn)術的過程中,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在回答問題時常用“可能”、“或許”。當日本“蘑菇戰(zhàn)術”與美國的“速決戰(zhàn)”對陣時,往往弄得美國人哭笑不得,窘境難安。韓國人:近十年我國與韓國的貿易往來增長迅速。韓國以“貿易立國”,韓國商人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常在不利于己的貿易談判中占上風,被西方國家稱為“談判的強手”。在談判前總是要進行充分的咨詢準備工作,談判中注重禮儀,創(chuàng)造良好的談判氣氛,并善于巧妙地運用談判技巧。與韓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選派經(jīng)驗豐富的談判高手,做好充分準備,并能靈活應變,才能保證談判的成功。德國人的談判特點是準備工作充分,喜歡明確表示希望做成交易,準確地確定交易的形式,詳細地規(guī)定談判的議題,然后準備涉及所有議題的報價表。這份報價表一旦提出,就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因為他們不太熱衷讓步的方式。法國人在貿易談判中有三個主要特點:立場極為堅定;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就是說,先談原則再談具體問題,先為協(xié)議勾畫出輪廓,然后再達成協(xié)議,最后確立協(xié)議上的各個方面。英國人在業(yè)務上有些松松垮垮。談判往往準備不充分,但談判人和善、友好、好交際容易相處。對建設性意見反映積極。印度人喜歡討價還價,而中東地區(qū)的人,具有沙漠的傳統(tǒng)風格,在他們的眼里,信譽第一重要,來訪者必須先贏得他們的信任。他們特別重視談判的開端,往往會在交際階段花費許多時間,經(jīng)過長時間的、廣泛的、友好的會談,增進彼此之間的敬意,在一般的社交場合,做成一筆生意。

6.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

對于從事商務談判的人員來講,要調研國外的政治、法律、經(jīng)濟形勢,市場行情,還要了解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例如到美國搞貿易,應了解美國的基本國情。在埃及,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務也要給小費,而日本是一個不收小費的國家。在墨西哥,客人詢問主人的配偶或家庭的情況,被認為是友好的表現(xiàn),但在阿拉伯這樣做是犯忌的。你要與阿拉伯人談生意,二郎腿一翹,生意準告吹。因為翹腿,腳底朝天就觸犯了“”。在顏色、圖案方面,各國的喜好與禁忌也不一樣。印度視白色為不受歡迎的顏色。而羅馬尼亞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最令人喜愛。巴西認為紫色表示悲傷,黃色表示絕望;黃色在西方國家是令人不快的、討厭的顏色,含有卑劣、膽小等意。而秘魯對紫色倍加喜愛。伊拉克討厭藍色,視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諱忌使用;圖案也是如此,東南亞諸國對大象有好感;而英國人則不喜歡。北非、利比亞視狗為不潔之物;而法國人養(yǎng)狗成風,視其為忠實可靠的朋友。新加坡人愛用雙喜組成圖案。伊朗人喜愛獅子。港澳新馬地區(qū)和日本人喜歡把十二生肖的形象使用在商品造型和包裝裝潢的畫面圖案上。瑞士忌貓頭鷹圖案,認為那是“死人”的象征。意大利和法國忌。阿聯(lián)酋忌十字架和六角型。法國人很少喝開水,所以保溫瓶很難推銷。與外商打交道,要送些禮品或紀念品。比如千萬不能送手帕給意大利人,因為手帕是親人離別時擦淚用的不祥之物。如果改送絲綢頭巾,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能贈送帶圖案的禮品。

注重民族差異,尊重對方文化,是談判順利進行的前提,談判雙方應相互體諒和寬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獨立存在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與雙方文化相沖突,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民族形象的同時,尊重談判雙方文化風貌,應了解熟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商人之間談判風格的差異,在實際的談判中隨機應變,適當?shù)卣{整自己的談判方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使談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Wang Zhengy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enyang: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2001

[2]ZhangXuemei: The Differences of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Styles[J].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2006,(05)

[3]王洪陽:淺析中美商務談判風格[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7)

第4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翻譯 影響

翻譯是用譯語傳達原語言的意思,具有傳譯性。前蘇聯(lián)翻譯家巴爾胡達羅夫曾給翻譯下過如下的定義:“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闭Z言是文化的載體,并反映著文化,為了保證翻譯者能用準確精辟的譯語去揭示出原語言的意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到,翻譯的過程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也就是說,原語言和譯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影響著翻譯的成功與否。這些文化差異及對翻譯帶來的影響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生活等的各個方面。歐美人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這個概念就具有濃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有很多體現(xiàn)。如在教堂舉行婚禮、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禱“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別人打噴嚏的時候也會習慣性的說一句“God bless you”。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深。基督教里的“上帝”在佛教教徒心目中便稱為“老天爺”,許多詞語或俚語便來源于佛教。如:“浮屠”、“臨時抱佛腳”。

2. 宗教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這種文化差異會給翻譯帶來困難。在翻譯過程中,不結合原語與譯語背后蘊涵著的文化差異而去盲目地翻譯,會使文化信息很難完整準確地傳遞到譯入語中,從而產生文化的不對等現(xiàn)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異不容小覷。如果譯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勢必會給翻譯帶來困難。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1. 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人們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中國人表達事物是總是按時間和事理發(fā)展順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進行闡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先整體后細節(jié)、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眾所周知的地名的敘述便為一例。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文化體系。

2. 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西不同的思維風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譯中不加以調整,會影響翻譯的質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飲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語義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漢語譯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梢?,同一句話讓有不同思維的人來理解是有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對地名的敘述中,中國人在大腦思維信號中第一個想到的是“國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門牌號”。我們通常會把外國語的順序稱為“倒裝句”,然而,事實上,中國話的語言順序往往與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語言順序相反。從這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繹法”,而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歸納法”。

三、地域、歷史、風俗習慣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各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生存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所以天氣時常變化莫測,陰雨連綿,人們對天氣容易產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國人見面都喜歡談論天氣。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類的話,就成了人們見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語。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大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如比喻花錢浪費,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英漢民族的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的不同勢必造成人們認識、處理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的不同。就話題的角度來看,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的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交談則忌諱涉及諸如此類的個人話題。中國人的問候語常用:“吃飯了嗎?”、“上哪去?”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這類招呼語則不適合西方人,他們以為你要邀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他們的招呼語很簡單,如:“ Hello! ”、“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 Nice day, isn’t it? ” 等。

第5篇

據(jù)高盛公司發(fā)表的亞太地區(qū)消費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中國已經(jīng)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中國奢侈品的消費總額占到了全球的27.5%。預計五年后,中國奢侈品市場將會達到146億美元以上的消費規(guī)模,全球份額將達到32%,占據(jù)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頂峰。

面對國內快速發(fā)展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和龐大的奢侈品消費人群,理論研究已嚴重滯后。本文試圖從中西消費文化差異的視角,來探尋奢侈品消費何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并以期對培育健康、合理的奢侈品消費文化作出貢獻。

(一)

中國消費者更注重奢侈品的社會符號價值,而西方消費者相對注重奢侈品個人取向上的消費價值;中國消費者注重奢侈品的顯性公眾意義,“面子消費”居多,而西方消費者相對注重擁有奢侈品的個人含義。

東方社會是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緊密的集體社會,人們十分關注社會和他人的評價,在文化價值體系上更加偏重社會取向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就決定了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更多關注的是外部的社會性的需求而非內在自我的需要,他們著眼于通過擁有和消費某種奢侈品來炫耀財富,顯示身份、地位等,虛榮大于品位,仍處于“炫耀性”消費階段。而西方消費者已可以獨立且成熟地看待奢侈品,從炫耀轉為內斂,看重奢侈品所能帶來的個人意義和精神上的享受。

改革開放以后先富起來的新富群體是目前國內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財富新貴們的奢侈品消費行為是典型的“炫耀性消費” [1]。

財富新貴們把奢侈品當做“富貴的標志”,熱衷于展會中或國外旅游時購買,偏愛買最貴的、最知名的頂尖品牌,以此來表明自己新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一個人要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關心的觀察者,對他的金錢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顯示他的支付能力。”[2]現(xiàn)代商品社會,顯示支付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購買價格超乎常人能接受的奢侈品。因而,奢侈品消費成了改革開放以來年輕的財富新貴們展現(xiàn)自身能力、個人財富最有效的手段。奢侈消費,更多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時尚,它關乎品質、關乎身份,人們越來越追求的是消費奢侈品牌所帶來的社會認同和心理滿足。

中國式奢侈品消費觀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面子消費”。中國人傳統(tǒng)的“愛面子”和攀比心理也比西方人更為嚴重,用自己財富的4%左右去購買奢侈品是世界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而在中國,用4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購買奢侈品的情況并不罕見,這就是“非理性面子消費”的典型表現(xiàn)。

如果把“面子消費問題”擴展至消費文化的層面,消費文化所規(guī)范的行為偏好與態(tài)度指向的場域,顯然是從屬于消費者所在的大文化價值圈這個統(tǒng)一范疇的。“人的一生首先要適應本社會傳統(tǒng)的模式和規(guī)范。從他的出生開始,本民族的習俗就塑造了他的經(jīng)驗和行為。到他開始說話,就成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物,到他長大并參與活動,文化的習慣就成為他的習慣,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文化的局限就成為它的局限”。[3]儒家集體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對奢侈品消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如此注重人際關系的“面子問題”,人們在購買行為表達上就會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提供象征價值的產品,而奢侈品無疑正好就是最給“面子”的消費選擇了。

(二)

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是以商品實物為主,仍停留在奢侈品消費的初級階段,享受占比重較小。西方消費者則更傾向于個性化、體驗式的奢侈服務,享受精神型消費重于物質型消費。

以法國為例,奢侈品文化經(jīng)過數(shù)世紀的沉淀,在法國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因此,法國人在對待奢侈品消費上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理性與成熟。奢侈品消費已經(jīng)完全“退燒”,人們開始以一種理性、成熟的態(tài)度來看待奢侈品。清貧開始流行,消費觀變得務實。對休閑和自由時間的追求可視為法國的一個特性,這種特性代表了西方主流社會在奢侈品消費上的變化。

在歐美國家,奢侈品品牌的選擇面已十分寬泛,金屬器皿、工藝水晶、琉璃制品、皮革、出版物和裝潢等均涵蓋其中,甚至還有狀如瑞士軍刀、zippo打火機等諸多令人著迷的精致小商品。消費者的消費心態(tài)亦漸從炫耀性消費的共性轉入體驗式消費的個性,人性化的消費比如陶瓷鑒賞、美食經(jīng)歷、闔家環(huán)保旅游等等,無所不包。只要擁有精湛品質的雕琢,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或藝術氣息,哪怕只是購買一只古老的燈具、茶器,聽場新年音樂會,都可以成為奢侈品消費。

比如在阿聯(lián)酋的迪拜帆船酒店提供超五星級的服務,用戶可預定通過直升機接送進駐酒店。歐美很多高級俱樂部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會員的條件極為苛刻,會員可世代繼承,這就造就了富豪階層的歷史傳遞。而在中國,雖然高級俱樂部雨后春筍般的出現(xiàn),但都是以高昂的入會費為條件,對會員的身份限制很少。對于多數(shù)中國奢侈品消費者而言,要買就買款式經(jīng)典的、logo明顯的,使得一看便知是某種奢侈品。相反,西方奢侈品消費者更崇尚精英消費,人們傾向購買符合自己個人風格的款式,甚至不惜代價專門訂購。

究其原因,部分是中國奢侈品消費中存在著奢侈品購買者和消費者相分離的現(xiàn)象。東方文明崇尚禮儀,重視人情消費,奢侈品具有品質高、珍奇、稀缺的特點,是饋贈送禮的最佳選擇。國內奢侈品消費中的相當一部分并非用于自身,而是作為禮物贈予他人。尤其現(xiàn)代工業(yè)、商業(yè)社會更使奢侈品在商務送禮中廣泛應用,更是呈現(xiàn)出強烈的“人情特色”。隨著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消費的能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奢侈品消費應該更注重無形的精神文化產品及服務,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奢侈品牌的物質形態(tài)階段。

(三)

就奢侈品消費人群的年齡結構看,我國目前奢侈品的消費群體,與國際發(fā)達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差異: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奢侈品消費主力是40~70歲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中國則是以年齡在25~40歲的青年人為主,40歲以上中老年占奢侈品消費人群比例還不到30%。

轉貼于

從一個社會的財富占有規(guī)律來說,社會主要財富應該集中在40~60歲的中老年人手中,財富與年齡成正比,他們才是奢侈品消費的主體。在法國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奢侈品牌的主要顧客群,他們可以更加獨立、成熟地看待奢侈品,并不隨波逐流而是培養(yǎng)自己的品味,倡導內斂、理性的消費文化。而中國反常的現(xiàn)象是20~40歲的年輕人是奢侈消費品的主體,這其中不乏在校大學生。

“在現(xiàn)階段,當代西方社會中符號產品的過剩、文化失序與分層消解的傾向,表明文化問題已經(jīng)凸顯,它為我們對文化、經(jīng)濟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概念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啟示”。[4]我們可以從這一思路來探討我國奢侈品消費年輕化的文化原因。

年輕的奢侈品消費一代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后,他們的成長過程,幾乎就是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從發(fā)軔走向流行的過程。消費主義是二戰(zhàn)后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一種主流消費思潮,崇尚感觀刺激,追求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并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在西方奢侈品文化的沖擊下,由于年輕人不像中老年人那樣多地替未來做準備,他們信奉“能掙會花才是現(xiàn)代化”的觀點,使得他們成為高收入群體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成為高消費群體。

第6篇

關鍵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動物象征意義;文化差異;因素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intrinsic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have evolved together through the history.”(Claire Kramsch,1998)“On one hand,langu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being,permeates his thinking and way of viewing the world,language both express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On the other,language,as a product of culture,helps permeate the culture,and the changes in language uses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return”.(Claire Kramsch,1998)Language is the base of entire culture,and it is only in language that culture can be wellpresented and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language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it reflects language. Language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culture.

2 Comparis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1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f human life are roughly similar,people in China and the West will naturally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association,giving the same significance of the animal words when they understand animals from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the animals. For example,in Chinese,fox is the synonym for cunning and craftiness. When people use such phrases like as cunning as “a fox”,“old fox” to describe a person,they often consider him or her sly and tactful.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fox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is kind of meaning.

2.2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 few of animals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both in China and the West,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ajority of animals are different in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ow,I’ll give several peculiar animals to testify my view.

2.2.1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and China is called huge dragon of East.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symbols of royalty are the dragon and phoenix. The dragon stands for the emperor and the phoenix for the queen. Besides,as an auspicious creature that supposedly brings good luck,the dragon gave rise to the saying that parents“wang zi cheng long”―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that is,to be successful.

To Westerners,however,the dragon is often a symbol of evil.They regard the dragon as a fierce monster that destroys some other things;therefore,in their opinion,it must be destroyed.

2.2.2 Bat

To Chinese,the “bat” is a symbol of good fortune,wellbeing,and happinessall positive qualities. The reason for such associations is probably that the name of the creature is pronounced the same as the word“fu”. Thus the traditional design shows the bat and the deer together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because the words pronounced is the same as “fu lu”―good fortune,happiness,wealth and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 ba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qualities.“As blind as a bat”,“carr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typical expressions of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They may be even worse.Mention of the bat often evokes the image of an ugly,sinister,bloodsucking creature.This may be caused by the “vampire bat”。

3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which would caus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Such factors are as follows:

3.1 Diversity in Spiritual Culture

3.1.1 Belief System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people believe the universe is created and controlled by a divine power.Man and the universe are separate entities.And therefore,there are laws of nature that must be followed.With such a view of the universe,people in the West developed a dualistic world view.Their goal of life is to be more objective and rational.Chang is considered progress.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usually their approach to problems in life. People are considered as equal to one another. However,people in China regard the universe as a harmoniously selfoperating organism in which each part is related to other parts in a system of hierarchy. With this view of the universe,Chinese developed a holistic world view. They hold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related;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man’s goal of life is to keep harmony with nature.Stability is highly valued. Therefore,their attitude toward life tends to be more subjective.

3.1.2 Pattern of Thinking

From the pattern of thinking,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not the same as the Western. 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the threedimensional type,while the Western pattern of thinking is streamlined.

3.1.3 Value Systems

Most Western countries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people strive hard to achieve individual identity in terms of possessions and achievement in their professions.China place high value on the collective.So group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are preferred,rather than competition.

3.2 Diversity in Behavior Culture

3.2.1 Social Rituals

Chinese people always like to ask the person’s name,age,unit and earnings,who he or she meets. While Westerners quite hate this kind of people who like to ask the other’s age,income,and other personal private matter.

When Chinese people receive gifts,they often let them on the edge,and don’t gaze at the gifts(for fear other saying they’re greedy). On the contrary,Westerners will open the gifts in the front of the guests and express their satisfaction when they receive gifts. Hospitality is a kind of Chinese quality.

3.2.2 Customs and Habits

In western countries,many people like pets. English people view dogs as human being’s best friends. Many English expressions with the dog can be found,such as:a lucky dog,a clever dog,a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He works like a dog.

To Chinese people,however,the dog is derogatory term.People have negative attitudes to the animal dog,such as rubbish,henchman. Western customs and habit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ones in many aspects. It is hard for English speakers to understand why servile follower is a pejorative term in Chinese.

3.3 Diversity in History Background

Chinese history differs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history. They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cultures,which refle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hina is an ancien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agricultural cultivation.In ancient time,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trade,so people are all familiar with farming and they have lots of vocabularies about farming.Besides,the animal cattle are the main farm labor,which do much farm work for people.Consequently,Chinese people cherish a deep affection for the cattle.As is known to all,the English people,traditionally,is a nomadic nation.They wandered from place to place,looking for pasture for its animals and had no fixed place. They like horses and they are good at riding. Hors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than cattle in England.They are not only as the main entertainments,but also a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s for their lives.

4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language learners can use the animal expressions in an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way,also they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and reading,and reduce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What’s more,language learners can understand clearly the reasons why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ut this paper does 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whole reasons,English learners should insist on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pub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task.As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language stud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References: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John B.Thompson.高.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 Ltd:Polity Press,2005.

[3] Zatta,Jane Dick.2005.Animals and Symbolic Boundaries[J].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mmer/Fall.

第7篇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委婉語比較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委婉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是特定社會和文化的折射。受中西方國家在、價值取向、社會制度及傳統(tǒng)習慣等方面巨大差異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也不同程度上存在差異。

1.基于差異的比較

基督教教義是西方國家社會文化的基石。英語中大量的“死亡”委婉語與基督教信仰密切相關,眾生生而平等,死亡就成了to the great leveller(走眾生之路);上帝捏泥造人,死便是to return to earth(重歸泥土);人生來有罪,死即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償還債務);還有to depart to God(去見上帝),to be called to God(應上帝召喚),to join the angels(加入天使行列),to go to heaven(上天堂)等。從這些極具基督教色彩的委婉語可以看出西方人對人生的積極、自然的態(tài)度。中國的道教信奉達觀、淡泊的生死觀,認為死只是“隨物而化”,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稱為“物化”;而且追求得道成仙,于是有了“升天”“仙逝”“羽化”“駕鶴西游”等死亡的委婉表達。佛教則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依據(jù)一定的因果關系在天、地、人等萬物中輪回,人只有皈依佛門,才能脫離煩惱,由此產生了一套特有的“死亡”委婉語:“坐化”、“涅盤”、“圓寂”、“成佛”等。這些“死亡”委婉語表現(xiàn)出道教、佛教對人生理解的消極一面,認為死亡是一種超脫或解脫。

基督教徒出于對神明和魔鬼的敬畏,擔心直呼其名會招致危險或災難,往往委婉稱之。如the Black One,the Tempter,Lord of the Files,the Wicked One,Prince of Darkness等都是英語中有關“devil”的委婉語。而在中國,神鬼禁忌并未對全民族語言產生較大的影響,談到“魔鬼”多直言不諱,如“妖魔鬼怪”、“鐘馗捉鬼”,甚至還加以引申運用,如“鬼東西”、“扮鬼臉”。基督教禁戒人們防范貪婪、邪、說謊、嫉妒、偷竊等罪惡,自然產生許多委婉語來代替這些罪惡。如,英語中envy(嫉妒)一詞有下列這些委婉語:green,heart burn,jaundiced,to have a long nose,sour grapes等。

2.基于價值取向差異的比較

在對待金錢與物質的問題上,中國人主張輕利輕財、勤儉節(jié)約,英美國家則崇尚奢華的物質文化。中國人經(jīng)常不直言錢,如:把對文稿、詩畫作者的稿費稱為“潤筆”,就連索取報酬也是委婉地要求對方“意思一下”。西方人對錢的態(tài)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為要遮掩而委婉。漢語中將“價廉物美”視為理想的商品,而當代英語中cheap(便宜的)的含義是“質量低劣、式樣糟糕、陳舊”,因此常用budget(價格低的),economy(經(jīng)濟實惠的),low-cost(花費少的)等委婉語來表達。

對待“老”的態(tài)度差別是中西方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老”表示經(jīng)驗、成熟和社會地位,中國人對老往往直言不諱,漢語中表示“老”的委婉語很少,有時為了表示尊敬和親切還要特意加上“老”字,如“老首長”、“老教授”、“李老”等,這是中華民族重老、敬老價值觀的體現(xiàn)。而西方文化模式屬工業(yè)經(jīng)濟型,不迷信權威與傳統(tǒng),追求創(chuàng)新,存在“輕老”的價值觀。西方人忌諱談“老”,認為老是思想僵化、遲鈍、固執(zhí)的表現(xiàn),人們總是煞費苦心地借用其他詞語來婉指old people(老人),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senior citizens等。

西方人強調自身發(fā)展和個人利益,重視個性的張揚,對取得榮譽和贊揚后的興奮毫不掩飾。而中國人內斂、含蓄,強調自謙、敬人,漢語中敬詞、謙語十分豐富,如自稱方面的謙稱“卑職”“鄙人”“寒舍”“老朽”“在下”和對稱方面的敬稱“閣下”“大駕”“尊駕”,這種單純求雅式說法是漢語委婉語中一道奇特的風景。對別人的稱贊,中國人通常以“慚愧”、“哪里”等謙虛應答。然而對于這種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西方人認為這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他們對別人的贊揚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

3.基于社會制度差異的比較

對于“失業(yè)”問題,由于西方是私有制社會,勞動力經(jīng)常流動,對“失業(yè)”現(xiàn)象并不回避,有關這一現(xiàn)象的委婉語,有between jobs(兩份工作之間),claimants(要求者),the less fortunate(更不幸的人)等。而由于思想觀念和體制方面原因,在中國,人們對“失業(yè)”這個概念很難接受,權威機構往往以“待業(yè)”、“下崗”、“離崗”來替代失業(yè),而在企業(yè)中,失業(yè)則被稱為“被炒魷魚”、“換老板”等。

受長期封建倫理道德影響,中國人往往將婚姻和性視為嚴肅的道德問題,甚至羞于談性,漢語中這方面的委婉語多含貶義,如:將丈夫的情人稱為“小三”、“二奶”等;用“那個”、“下身”描述生殖器,用“干那事”、“行房”表達發(fā)生性關系;在談到不正當時,常用“作風問題”、“男女關系”表示。而西方國家封建思想影響相對較少,人們崇尚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將性與愛直接聯(lián)系起來,對性的表達相對開放,英語中這方面的委婉語詞義模糊且多為中性,人們常用amorous rites(愛的儀式),act of love(愛情動作),business(辦事),have sex with來表達。而口語中,make love,do it(做一下)則更委婉、形象。

4.基于傳統(tǒng)習慣差異的比較

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影響,在中國,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年幼對年長、學生對老師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否則視為冒失無禮、缺少教養(yǎng)。尤其是官員稱呼非常講究,一般稱某某同志或以姓名加職務稱呼,而且對于某單位的副職,人們常把官銜中的“副”字抹掉。而在英語國家,尤其在美國,對于關系比較親近的人,不管是同級、上級還是下級,不管是平輩、長輩還是晚輩,也不管是老還是少,均可直呼其名,這樣,一點也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倒顯得人與人之間是平等、親切、友好的關系。

有關生理現(xiàn)象方面的委婉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也很常見。西方人對“上廁所”非常講究,英語中常用washroom,comfort station,powder room,ladies’,gents’,WC(water closet)和toilet表示廁所。表示上廁所,有relieve oneself,pass water等,而且男子用to tear,女子用to powder one’s nose,大人用WC,小孩用potty,wee-wee。漢語則沒有這么細的分別,表上廁所的委婉語有解手、方便等,瓊瑤劇中還出現(xiàn)了“去一號”的說法。提到月經(jīng),西方人多顯浪漫,英國婦女通常用in the flowers,blue days來代替menstruation(月經(jīng));中國人則更隱諱,“來例假”、“來那個”是大眾化表達,“她這幾天不舒服、肚子痛”則容易引人誤解。

為避免見面時的尷尬,中西方都有獨特的委婉問候方式。中國人見面常問“吃過了嗎?”“去哪兒?”“您干什么?”。其中“吃過了嗎?”是中國濃厚食文化的體現(xiàn),若按字面直譯成英語“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來問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習俗,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男性若問女性則表示要與對方交朋友或約會。西方人則常用“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有時也以談論天氣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isn’t it?”來委婉表達,如果用這些問候語,中國人會覺得與對方太過生疏。美國人還常用“What’s up?”問候,這會讓中國人誤解為詢問股市情況“升了嗎?”。

總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形成的英漢委婉語的差異,是語言使用過程中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天經(jīng)地義、習以為常的觀念和行為,對另一個民族來說可能會非常陌生,甚至不可思議。筆者認為,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要注意研究文化因素對英語語言表達的影響,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二者進行比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委婉語,從而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彭文釗.委婉語――社會文化域的語言映射[J].外國語,1999,(1).

[2]范先明.從文化的角度審視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

[3]劉純豹.英語委婉語辭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第8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課堂教學策略;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8-075-2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用以傳播知識和相互交流的工具,而外國語言的學習不單是掌握語言本身的詞匯、語法、句型結構等,學習者應著眼于利用語言技巧去了解和挖掘其代表的社會文化。語言是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慢慢積淀形成的,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結晶。因此,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其使用國家的文化。文化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難給其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斯科隆在《跨文化交際:語篇分析法》中將文化分為兩種:一種為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在內的高級文化;另一種為所謂的人文文化,其涵蓋習俗、儀式、衣食住行以及人際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生活價值觀。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的知識和生活可以用語言來記載,文化又從多方面豐富和完善了語言系統(tǒng)。漢語與英語根植于兩種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兩者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大部分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都出于應試以及升學的需要,因此只注重對詞匯、語法、句型、篇章的語言層次的學習。但我們學習英語的更大目的是為了促進與外國人的交流,取其精華,從而為我們所用。對于學生來說,單純地掌握語言技巧不足以讓他們正常地與外國人溝通和交流。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會讓學生在交流時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只有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學生才能進行有效的交際和成功的溝通。語言學習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與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他便無法真正地掌握此門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對語言背后文化的教授與滲透就顯得極為重要。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一)生活習慣及社會習俗的差異

生活習慣及社會習俗是語言使用者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積累形成的,與生活環(huán)境、地理氣候乃至國家制度息息相關。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對于稱呼尤其重視。不同的稱呼體現(xiàn)了階級、輩分以及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學生在與老師打招呼時應稱其為“王老師”或“張老師”,而不會直呼其名。相反,在西方國家老師則習慣學生稱自己為“Mr.”或者“Miss”。對于親屬之間的稱呼語中西方也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由于輩分觀念森嚴,因此晚輩在稱呼長輩時要加上對應的輩分;而西方人對長輩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友好的做法也通常會讓我們難以適應。除此之外,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在人際交往中適時的推脫、拒絕才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禮貌與客氣。因此,中國人在面對別人的贊美和恭維時會表現(xiàn)得較為含蓄,“您太過獎了”“我還差得遠”等等。而西方人則會直率大方地以“Thank you!”來回應對方的夸獎。例如,一位外教在看到中國學生的作業(yè)后大贊“Your handwriting is pretty good!”中國學生立即回答道“No, no. It’s very poor.” 這一看似謙虛的回答卻讓外教大惑不解,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能力出了問題,從而產生了交流障礙。在交際過程中,文化使用不當所產生的誤解甚至比語法使用錯誤更為嚴重,輕者造成交際失敗,重者則會造成感情上的傷害。語言是文化環(huán)境中的產物,而不同語言所起源的文化環(huán)境又各有所異。中西方文化在飲食方式上也相差甚遠。中國人宴席習慣以圓桌的方式,賓客團團圍坐,這種形式在用餐時形成了一種團結、和諧的氣氛。西式宴席則采用長桌的形式,宴會的核心在于通過與鄰座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二)詞匯中承載的文化差異

詞匯學習在英語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詞匯猶如大樓的基石,構建成了一個個的句子。同樣的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話語效果。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要想找出兩個意義完全一致的詞是很困難的。教師在教授英語時,必須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讓學生透徹地掌握詞匯背后所傳達的文化背景信息。動物詞匯在語言使用時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并且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的豐富內涵,一旦使用不當便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語用錯誤。例如,“獅子(lion)”和“老虎(tiger)”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在漢語中用“老虎”表示威猛、勇敢、威嚴,被認為是百獸之王,相關的成語及俗語有談虎色變、為虎添翼、虎視眈眈、虎父無犬子、虎嘯龍吟等等。在英美文化中,“虎”則用“l(fā)ion(獅子)”一詞來替代,如bold as a lion(像獅子般勇猛),majestic as a lion(像獅子般威風凜凜),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不同動物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象征意義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及心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向學生講解此方面的信息,以避免母語在二語習得中帶來的負遷移作用。

(三)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評價及看法,表現(xiàn)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尺度和準則等。由于不同國家在歷史發(fā)展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在價值觀上也存在著千差萬別。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接收了儒學、道教以及佛教等的熏陶,形成了委婉含蓄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思維方式。西方人則崇尚個體、自由平等,主張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形成了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行為準則。在很多中國學生看來,個人主義是一種帶有貶義的極端自私的價值觀。英語里面含有大量的反應“自我”文化的詞匯,如“self-confidence”, “self-concept”, “self-dependence”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這些詞匯加以解釋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此類詞匯的感彩。對于什么是禁忌,中西方國家也在很多方面表現(xiàn)出了巨大差別。中國人見面時為了表示友好,拉近距離往往在交談中會問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在西方國家這些則被看做是文化禁忌,若學生不了解這一情況,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則會因涉及這類問題而被誤認為侵犯別人隱私。

三、克服知識傳遞障礙的文化教學策略

(一)加強對書本內容背景知識的介紹

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有著不同于初高中生的優(yōu)勢:他們掌握了滿足日常交談及一般閱讀的詞匯量,擁有深厚的句型結構及語法基礎知識,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唯一欠缺的是對語言背后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因此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僅局限于字面意義,無法進行深層次的剖析。為了彌補中國學生的這一普遍弱點,大學教師在授課時應加強對背景知識的滲透,增加對文化的拓展,適當轉移課堂教學重心,由傳統(tǒng)的詞匯語法教學逐漸向文化教學轉變,扮演好文化導入中介者這一角色。例如,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還應對一些西方特有的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等進行節(jié)日來源、節(jié)日意義、慶賀風俗等方面的背景植入。另外,大學英語教材中常會遇到一些引用于歷史或宗教中的典故,英語中的典故大多來自于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傳說。例如,“戀母情結”在英語中翻譯成“Oedipus Complex”,源自于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神話故事。而“自戀(narcissism)”一詞則是由古希臘傳說中另一個名為“Narcissus”的神仙愛上水中自己倒影的傳說演變而來。若不對這些典故及背景知識加以介紹,學生則會感到一片茫然。同時,教師還可對中西方文化加以比較,分析歸納兩者之間的共性與異性,深入探討兩種文化的相異之處。從根本上說來,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強對其他國家的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發(fā)展的了解,教師若能對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加以導入必能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拓寬思維,加強對書本知識的深層理解。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僅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把課堂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才能收獲較好的學習效果。課堂上僅僅依靠教師單方面對書本知識的介紹稍顯單薄,學生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因此,教師要靈活地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于現(xiàn)代科技以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教師可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穿插一定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接受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加強直觀感受,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同時要適當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的教課方法,加強課堂實踐,讓學生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可布置學生針對對應的書本內容制作課件,在課上與其他同學進行資源共享,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體驗學習過程中帶來的樂趣,從而使大多數(shù)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

教師還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適時地推薦英美原著、報刊雜志、學習網(wǎng)站等,使學生不僅能加強文學修養(yǎng),了解時事,吸收新鮮資訊,還能從中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趣味性強、吸引人的課外活動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師可組織學生舉辦英語角、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英語配音、英語小品戲劇表演等活動,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主動投入到這些活動中去,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將課堂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又能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錯誤,從而進行糾正,進一步提高自己。

(三)教師應從自身出發(fā),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承載著,要想最大限度地提供知識給學生,教師因從自身出發(fā),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吸收最新最全的文化知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并充分挖掘教材,把自己吸收的知識充分融入到所教課文中去。

四、 結語

不同的文化孕育著不同的語言,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對文化知識的滲透與灌輸,幫助學生克服母語文化的干擾,填補外國文化的空白,從多方面、多層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把語言的效用發(fā)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李少華.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 黑河學刊,2012,(8).

[3]魯阿鳳.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社科縱橫,2007,(6).

[4]沈海波.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1).

第9篇

論文關鍵詞:語言文化;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

引言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該民族的語言,同時。一個民族的語言又是了解該民族文化的窗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鏡子;文化是語言賴以扎根的土壤,學習語言就必須學習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國文化的好萊塢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在中國上映了,電影一上映就備受國人關注,并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文化差異等因素,·部英文對白的動畫片要想贏得中國觀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這部影片卻輕巧地跨過了這條鴻溝,被廣大中國觀眾所接受認同。

這是因為好萊塢夢工廠的這部片子中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夠得到本土觀眾的認可。如果這部片子體現(xiàn)的是純西方的思想內涵,那么它在中國的票房收入肯定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異不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隨著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向世界大門的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語熱,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學習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然而在英語走近我們生活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

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在特定的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完成的。這個環(huán)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huán)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huán)境,這兩種環(huán)境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中國人學習英語固有的特點。

3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從本質上說,教授中國人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業(yè)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的英語語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有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建構是必要的,然而給他們提供課本中語言知識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更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3.1通過課堂教學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特色詞匯的導人是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異在詞匯層面上必然有所體現(xiàn),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造成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

此外,大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3.2開展課堂活動創(chuàng)造聽說的文化語境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并非教而會之,需要大量的、反復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掌握。課堂活動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創(chuàng)造出具有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去用英語交際來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如組織學生進行pair-work(結對練習)、soup-discussion(小組討論)、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劇)等課堂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具有英語文化氛圍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營造較為輕松愉快的“輸人”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

3.3利用多媒體等各種輔助手段多方位體驗西方文化

近年來,各種多媒體英語資源的蓬勃出現(xiàn)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媒體的應用,改變了以前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單調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不僅增大了教學容量,而且加大了課堂信息量的輸人,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已有的資源多收聽英語廣播、聽英文歌曲,觀看英文原版電影,鼓勵學生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技術,瀏覽網(wǎng)絡資料。通過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出具有濃郁西方文化氛圍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刻體會英語文化,從而增強跨文化意識。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