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1:54
導語:在中西文化對比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了中學英語論文參考文獻多篇寫作及規(guī)范格式,與文獻撰寫案例;以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中的文化差異標題為參考。
參考文獻:
[1]吳友富,張梅芳.西方節(jié)日與文化背景知識[J].外語電化教學,1997(3).
[2]倪大聽.美國的節(jié)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4]AnthonyFA.Thebookoftheyear:abriefhistoryofourseasonalholidays[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郭貴麗,張立玉.中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差異[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8):55—58
附1:中西節(jié)日文化比較
參考文獻:
[1]吳克禮.文化學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
[6]《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1:29-30
[7]樂黛云.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4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8222691.html
附2:節(jié)日文化:中西比較及其啟示
[1]趙鳳玲.比較文化視域下的節(jié)日文化論略[J].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5期,P178.
[2]郭貴麗,張麗玉.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年8月,第32卷第8期,P156.
[3]李蜜.中西方重大節(jié)日對比研究[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P77.
[4]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P63.
[5]房澤慶.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比較[D].2008年10月,P47.
[6]房澤慶.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比較[D].2008年10月,P34-36.
[7]趙東玉.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P196.
[8]趙鳳玲.比較文化視域下的節(jié)日文化論略[J].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5期,P177.
[9]斷裂、整合中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DB/OL].
http://gmw.cn/content/2005-03/09/content_192467.htm
[10]張承平,萬偉珊.文化的普適與包容——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17卷第4期,P69.
附3: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宋科.淺議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海外英語.2011(02)
[2]羅紅.中西文化差異對英漢習語的影響[J].瓊州學院學報.2010(04)
[3]趙愛華.從中英文動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異[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3)
[4]陳立濤,吳雄鷹.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07(23)
論文摘要:從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出發(fā),闡釋了導致中西文化差異的三大主要因素: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通過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成因,結合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強調了中西文化比較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二語習得的促進作用,并提出相關策略。
1引言
隨著全球化影響的不斷擴大,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各國掀起了學習熱潮。目前,中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開設了英語課程。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社會上用人單位對英語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過去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語用,己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然而要達到“學以致用”,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導入是關鍵。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并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這有助于學習者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促進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掌握。
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作為特定思維模式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無疑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語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結晶,對文化的保存、發(fā)展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語言的培養(yǎng)皿,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誕生、發(fā)展而成。文化因素決定著語言的具體使用,語音、詞匯、句法等的選用也都會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語言和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只有掌握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恰當?shù)剡\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對學生有效地習得英語具有重要意義。
3中酉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需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中國和英美國家分別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即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單從語言結構上看,語言中許多理語、典故、格言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個國家的語言能折射出這個國家的生產生活、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特征。英漢語言豐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總的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導致中西文化差異。
3.1地理環(huán)境因素
中英兩國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就必然導致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難免反應到語言當中去。在中國,對夏天的形容應該是“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中國人對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對“夏夜”美麗溫婉的描述感到費解,更不能領會他在第18首十四行詩中把心愛的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這是因為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顯著的特征是烈日當空。而英國位于北歐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溫和舒適,是最宜人的季節(jié),所以才導致中國人與英國人對“夏天”的聯(lián)想截然不同。另外,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yè)國,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與農業(yè)有關的詞語,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骨瘦如柴,對牛彈琴等。而英國四周環(huán)水,海岸線很長,漁業(yè)發(fā)達,故英語中與水產、船舶相關的詞語很多,如fish in the air, miss the boat, clean the deck等。
3.2歷史文化因素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我們能從語言中看出使用這一語言的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而英語文化往前追溯與古希臘,羅馬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不同的歷史進程對語言的表達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一點在傳統(tǒng)表達,即歷史典故、俗語等方面尤為突出。人們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運用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表達,如中國人會說“空城計”、“東施效肇”、“說曹操,曹操就到”這些源自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成語習語,而英語中則會說道“He’s a Shylock","white elephant", "Black Friday”等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表達。由于民族淵源的不同,在英語和漢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如英語中的one’ s hair stands on end與漢語中的“怒發(fā)沖冠”相似,但前者源于對一個犯人表情的描繪,意義側重因“恐懼”而導致頭發(fā)豎立,而后者意指因發(fā)怒而使頭發(fā)立起來。同樣是頭發(fā)直立,英語中表“俱”,而漢語中表“怒”。
3.3宗教信仰因素
人的宗教觀念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他們對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這一點也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在語言當中。英美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作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圣經(jīng)》可以說是西方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書籍之一。英語中有不少源自《圣經(jīng)》的表述,如Donout as Abraham, wise as Soloman, Lot’s wife。此外,西方人膜拜上帝,教堂和神職人員在他們的宗教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詞語。然而在中國,主要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漢語中有大量關于“佛教”“佛”的表達,如“五體投地”原指佛教中最恭敬的禮拜方式,現(xiàn)形容非常佩服別人,“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源自宗教的典故成語,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蘊含著幽默、深刻的喻義,極大地豐富了英漢詞匯的表現(xiàn)力。
4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币虼耍嬲龑W會一門語言,理解其相關的文化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導入相關的英語文化知識,并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在英語學習中用英語思維,將英語學“活”,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在方法和內容上都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針對課文內容涉及的異域文化,教師應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或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包括相關的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并在課堂上采取適當?shù)姆绞竭M行演示(如PPT、講故事、演短劇等),然后再由教師點評并補充相關內容。由于不同的文化習俗,學生只有在了解目標語文化,同時與母語文化對比,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中國的春節(jié)與西方的圣誕節(jié),兩者存在異同,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更好地掌握。
(2)在課堂教學當中,應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根據(jù)主次對其進行或詳或略的隨文解說,并將其與相關的漢語文化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ext A中的句子“he put the final seal on my happiness(他使我沉浸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其中的put the seal on something有“使成定局;使某事繼續(xù)有效”的意思,此時教師可通過其中的核心詞“seal”的原意—印章,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即如果在某書面材料上加蓋章印表面與之相關的事己獲批準或已經(jīng)生效,這樣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短語。
(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觀看與學習內容相關并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影片、視頻,這樣可以使學生受到英語文化環(huán)境的浸潤,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漢文化差異。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分組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有利于鍛煉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同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真正習得第二語言。
(4)由于缺乏目標語的真實環(huán)境,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英語文化的滲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按階段、有重點地指導學生多看一些英語原版影視資料,多讀一些英語雜志、報刊、文學作品,多聽一些英語材料,以使學生豐富英語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協(xié)助學生開展英語辯論賽、英語沙龍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會中西文化差異,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論文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交際過程中,學生除了會遇到單詞、語法的障礙,還有文化的沖突引起的交際障礙。然而,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注重講解單詞、句型和語法知識。而忽略了對于西方文化的講解與介紹。一種語言總是依附于一種文化而存在.而學習語言,也應該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本文從分析日常交際中中西文化的差異談起,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西方文化意識的幾種方法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jīng)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yè)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 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边@其中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xiàn)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yǎng)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論文摘要:語言,同時作為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不同的語言,自然會存在與文化對應的差異性。從詞匯、句法、篇章等方面對漢英兩種語言的表征差異加以分析。對隱藏于兩種語言表征差異背后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做了嘗試性探究。指出在外國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對相應文化的了解與領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跨語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
論文關鍵詞: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表征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產生和演進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董廣杰1999:14)?!倍鄻有缘恼Z言存在于多樣性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語言表征結構的不同,而得以體現(xiàn)。本文就是分別從語言的各個表征層面——詞語、句法、篇章,對漢英語言的差異做出分析,從而探究隱藏于語言差異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進一步通過分析這一差異,以期為母語是漢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漢英語言的差異
分屬不同語系的漢英兩種語言,其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環(huán)境與背景都是迥異的,在語言表征的各個層面,也自然會存在相當?shù)牟町悺?/p>
1.詞匯的差異
(1)文字。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漢字造字的特點是表形表音表義,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質的維度。漢語中的意義是從單個文字,再向詞匯、句子直至篇章擴展的。相比之下,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拆開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單詞只能從開頭到結尾將所有的字母讀一遍才能知道整個單詞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詞也采用類似的構詞方法,比如后綴前綴的使用,但總體來說,英語表達一個新事物,更趨向于造一個全新的詞,而不是使用音形義的組合。
(2)詞匯。漢英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應用方面。抽象名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比在漢語中要經(jīng)常得多,其數(shù)量也較多。英語中表示動作或特征的名詞,即名詞化的動詞和形容詞不計其數(shù),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這樣形成的抽象化名詞,在英語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甚至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成為比較正式和規(guī)范的文章行文的一個特征。而這種情況在漢語中要少見得多。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形式上往往與形容詞動詞等沒有區(qū)別,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上的不同,這依賴于語境和交流者的表達意圖。如“正確”這個詞,在“他是正確的”和“正確是相對的”這兩個表達中,分別是形容詞和抽象名詞兩種詞性,沒有英語中“correct”和形容詞名詞化的“correctness”這樣的區(qū)分。而這種詞匯層面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與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關。
2.句法結構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1)形合和意合。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詞語和句子的結構關系和思想表達,是通過語言形態(tài)變化和語言的形式手段來實現(xiàn)。句子成分之間必須要由連詞、介詞或關系詞相連接,語言間邏輯性較強,強調各成分間的從屬、平行、修飾及對比關系,是一種重形合的結構。而漢語則以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間接表達,所以是非形態(tài)語言,詞和句是靠本身語義的貫通及對語境的依賴來體現(xiàn)其邏輯關系,成分間的輔助詞也比較少,各部分間的所屬關系也不會刻意體現(xiàn),語義搭配的合理性決定其語義信息的準確性,是重意合的結構?!皾h語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結構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詞簡潔……英語是形和(hypotaxis)語言,結構嚴謹。”(馬秉義,2006)
(2)靜態(tài)與動態(tài)。英語是一種靜態(tài)性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由同源名詞(這一點在詞匯差異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詞類來表達,而漢語則有動態(tài)表達偏向,動作意義就直接用動詞表達,所以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趨向于少用動詞,而漢語則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語動詞的造句功能比漢語小得多。英語的動詞受到嚴格的主謂關系限制,一個主謂關系中,只能有一個主動詞,這種對動詞的限制直接導致了動詞名詞化,即變動為靜,既保留了動詞的意義,又可以使句子精練、嚴密、客觀。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變靜為動的情況。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譯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這個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譯為老師,對原文的意思和漢語的習慣都不適應,所以轉譯為動詞,其結果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了。
(3)樹形與竹形。英語擁有很多形態(tài)變化用以表達各種語法關系,而且還有十六種時態(tài)變化,加之各類連接詞及從句,所以句子結構錯綜復雜。英語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謂、賓結構,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礎結構為基點向外延伸擴展,并不斷附以各種次要結構,構成一種葡萄樹狀結構,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掛著豐碩的葡萄。而漢語無形態(tài)變化,所以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利與語序對稱,即先發(fā)生先被表達,后發(fā)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某一意義或意群的敘述靠一系列的線性句法單位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這就像竹竿一樣,信息內容是節(jié)節(jié)相通而延續(xù)下去。 3.漢英語言篇章結構差異
(1)角度與篇章鋪陳的思維。 漢英語言在行文中闡述觀點時的人稱用法是不同的。在雜文,評論中,英漢文章都用第一人稱,但漢語文章則大多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即“我們”,英語文章中這樣的用法明顯少于同題材的漢語文章。而在篇章論述時的思路鋪陳方面,英語是直線型;而漢語則屬螺旋型。所謂直線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線型展開,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所謂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論述,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另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漢語則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題而非主語。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須省略,否則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別扭。
(2)漢英語篇的銜接差異。就句(包括完整句與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而言,英語與漢語所用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討論的,英語語法比較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這一點體現(xiàn)在篇章中,就是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詞,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語、分句等相連接起來。這些功能詞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較、轉折、讓步、條件等等。在主從復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從屬分句須由主從連接詞引導。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則用并列連接詞或分號、逗號相連。而重意合的漢語,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時不分主從關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過意義連接起來,功能詞或連接短語用得較少,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語言表征不同體現(xiàn)中西文化的差異?!罢Z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鄧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異,從語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許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中英兩種語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詞匯
詞匯應當是語言各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一項,民族的性格和思維特點,可以由這個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點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包括重整體,重綜合,重含蓄等。(董廣杰1999:15)這一點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國人的文字形態(tài)上。中國漢字,正如中國建筑一樣,講究平衡對稱的美感,布局均勻,格調圓滿,每個字都體現(xiàn)出和諧之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我們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視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可以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自然孕育出個人主義的文化,其強調的是吾生而獨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生而具有存在的價值。這一切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表現(xiàn)在英語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大寫的“I”有意義。每個字母都是存立獨在的個體,只有經(jīng)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成單詞,才會具有意義。
2.思維
中國人的綜合分析思維,注重直覺和具體思維、重悟性、重整體,因而形成一種強調意流的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卻相對忽視了對邏輯的形式論證考量。反觀西方,其重邏輯思維、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定勢,則比較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形式論證和社會規(guī)約,因而形成一種理性思維定勢。這一切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如上面討論過的,漢語喜歡用動詞,形容詞等具體性的詞,而英語傾向于用抽象名詞表達同樣的內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漢語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銜接,強調歸納,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等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寫作理念,故而也同樣成為中國人表述思想的風格。而英語靠形合的手段銜接,演繹推理的思維在篇章上也展現(xiàn)無遺。
3.重個體與重群體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人為中心。不論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還是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都強調人的首要性。中國人受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影響,萬物相生相克,有機聯(lián)系。自古以來,漢民族就把自然與人看成是一個和諧而有機的整體,即所謂的“天人合一”。群體文化,是中國的人文精神的一貫主張,這一主張,自然引發(fā)了對集體觀念,和社會人格的推崇,而反對個體人格及個人主義。含蓄,往往體現(xiàn)在中國人的說話與文章之中,經(jīng)常是從很遠的相關外圍問題入手,先做充分的鋪墊,之后才進入主題,這樣才覺得夠謙虛,夠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體意識和重要性,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相當強的,而講英語的西方民族從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與人對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對象,西方思想中,人生來就是要認識自然、統(tǒng)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萬物靈長。個人價值由可獨立于群體的自我而體現(xiàn),個人價值被置于整體之上。他們更加重視客體意識,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強調的是國家、皇權的權威;現(xiàn)代社會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和集體的力量。而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見一直是被弱化的。這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是漢語喜歡用人的詞做主語,而英語則趨向于用非生物的詞做主語。在語篇結構中,敘述視角喜歡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本土文化 跨文化意識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其重要性已日趨突顯。學生就業(yè)和生存對英語的要求不僅僅只停留在語法和詞匯層面,高職培養(yǎng)的應用型人才在人際溝通中也需要了解英語文化,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培養(yǎng)學生較敏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還應注重本土文化的融人,能有效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來.跨文化教學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全球化,各國交往日趨頻繁,在高職英語教學逐漸將基礎英語與專業(yè)英語相合的改革大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在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于是西方文化積極主動地走人了高職英語教學課堂內外。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只有西方的語言、西方的文化,中國的本土文化很少融人英語教學過程。對一種新文化的了解應該是建立在對本國文化了解的基礎之上。外語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單向的文化交際活動,在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過程中.融入本國文化,在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的同時,將本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吸收兩種文化的精髓。比起單一地學習一種文化,更有助于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文化交流與互動是雙向的,在外語教學中讓學生學習、適應外國文化的同時,不能舍棄本國文化全盤照搬外國文化,不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方式也很難培養(yǎng)較敏感的跨文化意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增強本國文化的融人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的鑒別能力,使他們樹立更加全面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對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有敏銳的洞察力.有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如今各國之間交流呈多元化趨勢發(fā)展.我們交流的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把英語作為母語的民族,也包括把英語作為中介交流媒介的其他民族,因此英語學習者也承擔著將本國文化傳播、發(fā)揚的使命。
2跨文化意識與本土文化
“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xiàn)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tài)度予以接受與適應。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主要指外語學習者對其所學目的語文化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目的語本族人一樣來思考東西并作出反應.順應各種社交活動。隨著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逐漸被人們重視.建立在目的語文化認知和應用基礎上的交際能力被視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占據(jù)外語教學的重要位置。于是學習外國文化,尤其是英語國家文化,成為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必然極大地推動著不同文化間的的互動,既有融合,也有滲透。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日趨提高,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在如今的國際交往中我們與國際社會已不再是單向的文化吸收與輸出,而是平等的雙向交流。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再是培養(yǎng)既掌握基礎英語和專業(yè)英語知識。又了解英語文化的應用型人才,而是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因而高職英語教學應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過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要培養(yǎng)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們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演變及各種表現(xiàn)形式。
3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措施與方法
3.1導入本土文化
要幫助外語學習者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首先必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其次要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導人本土文化。在課程內容上,可以在教材中適當加人中外文化對比的內容。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比如在教材中適當加入英語介紹本國文化的文章材料等,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感知本土文化。
3.2高職英語教學中融人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措施
高職英語教育模式是由我國的英語教育目標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決定的,不同于改革開發(fā)初期。我們主要以單向學習西方文化為主.但這種模式已不適應現(xiàn)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人本土文化.培養(yǎng)須生多元跨文化意識,更能適應現(xiàn)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英語教育者本身要轉變觀念。從單一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模式轉變至多元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模式。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與英語國家本土民族交際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如何用英語做為媒介與非英語國家民族交際的能力,在實踐這兩中能力的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互動的,融入本土文化能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學習者與英語國家民族和非英語國家民族的跨文化交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融人中西文化對比的教學內容。文化理解和文化對比是外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學方法上,學者胡文仲(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93—194.)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闡述的信息提供法和原因分析法為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路徑。教師可以將本土文化以閱讀材料、影視等形式為信息源與相應英語教材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辯論等,將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文化差異的根源所在,在對本土文化有深刻認識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外的跨文化意識滲透。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采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收集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實物。設置模擬場景開展中西文化結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索文化知識,發(fā)現(xiàn)文化差異.體會文化沖突.實踐跨文化交際。在積累到一定階段時,為今后就業(yè)中的多元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將學生收集的郵票、報刊、照片等進行展覽,相互交流,以直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西的文化的興趣。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比較教學;英語專業(yè)課程;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6-0186-03
當今世界各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了解和學習西方國家文化是必要和必須的。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廣泛,在英語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突顯出來了,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五大基本技能,也已經(jīng)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學習的過程,而是一個文化的吸收和傳播的過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即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反映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片面性,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吸收,而忽視了源語文化的傳播。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因此,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了解對象國文化和傳播本國文化的過程。語言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并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文化。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
海姆斯(D.Hymes)于1972年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促使外語教學的目標從“語言能力”擴展到“交際能力”,進而發(fā)展成為“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他們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一門外語的基本語言知識,而且還要領悟該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國現(xiàn)代大學英語專業(yè)教育則更應當重視了解西方文化和傳播中國文化,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塑造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語言教學應當涵蓋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即“語言知識教學”、“目的語文化教學”、“本族語文化教學”。只有兼顧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講授,學生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一門外語;只有對目的語文化知識與本族語文化知識相比較教學,使學生真正運用英語語言文化的思維方式來闡釋中國文化,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文化的橋梁。
二、“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與當前英語教學的誤區(qū)
隨著偉大祖國的日益強大,漢語和中國文化也在不斷地影響英語語言的發(fā)展,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英語教學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上個世紀的英語教學側重于將西方文化引進來,而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英語教學的一大發(fā)展方向則是要運用英語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從13世紀馬可?波羅的游記開始,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文明古國就一直吸引著西方社會,但長時間的語言不通,使得中國文化出現(xiàn)了“失語現(xiàn)象”。如今90后的學生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中成長起來,他們對西方文化的熟悉程度似乎已經(jīng)超過了對老祖宗留下來的中國文化的了解,這無疑是過分強調對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而忽略中國文化的輸入造成的。
1.教學目標。教育部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決定了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yè)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注重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創(chuàng)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洞缶V》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學生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較扎實的漢語基本功。但在課程設置中,大部分高校偏重西方文化的引入,開設了大批諸如《西方文化入門》、《英美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的課程使學生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然而,涉及到漢語及中國文化的課程較少,對于中國文化的英文介紹卻鮮有涉及。這使得許多英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在對外交流時,無法流暢地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
2.教材。目前高校英語專業(yè)使用的大量教材都選自英美原版出版物,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課后閱讀任務也大多是英語的原版文學作品,其中中國文化含量幾乎空白,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的同時,忘卻了中國文化的英譯,學生無法從教材中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大量的語言材料的輸入才能使學生有較為自然的語言輸出,教材中對中國文化的提及少之又少,學生在真實的跨文化交流的環(huán)境中必然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大批學者辛勤地引入西方文化,翻譯西方經(jīng)典,然而能將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著作很好地介紹給西方的譯者卻屈指可數(shù)。
3.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引進中,大部分英語專業(yè)的高校更愿意引進“海歸”,認為有著海外生活學習經(jīng)歷的教師更能勝任英語專業(yè)的教學任務,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也只局限于課本和西方社會現(xiàn)象,而很少聯(lián)系中國文化和當前中國社會,更不注重教授這些內容的英文表達。教師在理解教學方法時也有一定的誤解,教學大綱中對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是跨文化交際的人才,絕不是僅僅從語言角度教文化,單純地引入西方文化,而應是從文化的角度教語言,考慮和兼顧英漢兩種語言及其所代表的兩種文化的相互交流。
由此可見,“厚此薄彼”是當前英語教學中的一大癥結,在具體的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中西文化的比較問題,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又構建了不同的認知方式,形成彼此不同的交際風格與言語行為模式。在“引進來”的同時也應當考慮“走出去”。從而啟發(fā)學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認知,明白彼此交際規(guī)范、詞法、句法等方面的不同,這樣有助于幫他們擺脫交際化外語學習中的困境,使學生能真正地運用兩種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從比較教學的角度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當前我國英語專業(yè)課程的文化教學中存在著的三大誤區(qū):文化教學與語言知識教學相脫節(jié)、文化教學內容中凸顯“文化定式”、文化知識的測試評價體系不健全。這三大誤區(qū)均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較,因此,筆者嘗試從比較教學的角度來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1.進行與本土文化結合的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改善與本土文化結合的英語課程教學設置,使之成為一個跨文化、跨語言的課程,從而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母語文化失語現(xiàn)象。如果在課堂上便將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互動性地傳遞與積累,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意識與興趣,更能夠健全學生的知識解構,同時將本專業(yè)的知識與經(jīng)驗與目的語結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本專業(yè)的研究和考察。例如,在精讀課上,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在遣詞造句、篇章結構等方面融入漢語文學的相關知識;翻譯系列課程中可以開設《中國文學作品英譯技巧》之類的課程,或是在翻譯課程中選取一些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在課堂內體會中英語言和文化異同,提高表達的準確性。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入和滲透。學生通過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比較和對比,能更好地理解兩者的異同,克服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能清晰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例如,在介紹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檢索資料,用英文介紹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可以邀請外教在課堂上進行現(xiàn)場提問,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這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運用英語交流,從而減少“高分低能”帶來的“聾學生、啞英語”現(xiàn)象,增進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3.改革和完善文化測評體系。2004年新版的《高校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大綱》規(guī)定,取消快速閱讀,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知識,或者叫作文化常識(General Knowledge)。從考試大綱看,人文知識主要指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和英語國家概況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基本文化知識,三大板塊分別所占的比例大致為:文學30%,語言學30%,史、地及文化知識40%。新大綱對增加的人文知識有說明,要求考生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現(xiàn)狀、文化傳統(tǒng)等;能初步具備英語文學知識;能初步具備英語語言學知識。測試目的為“測試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語文學與英語語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由此不難看出,新大綱把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了解納入了測評體系,但時至今日,對于本土文化的掌握程度未被納入測評。在這一大綱的指導下,國內開設英語專業(yè)的高校紛紛加大了英語文化課程開設的比例,但有關中國本土文化的英文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并未能引起相關高校的重視。若各高校能在英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英語專業(yè)的人才測評體系中完善對于中國文化英譯的測評,“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將能得到很大的改變。
跨文化能力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直接的體現(xiàn)。中西文化差異是我們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障礙,同時也是關鍵的突破口。只有抓住這個突破口,不斷深入中西文化差異比較教學,不單把西方先進文化引進來,更要把中國經(jīng)典文化傳出去,從而真正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Kaplan,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工作小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試行本)[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高校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大綱(試行本)[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6.
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是指任何兩個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推理模式不同,因而容易造成社交語用失誤。本文通過分析社交語用失誤的形成原因,對外語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跨文化交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所謂跨文化交際,即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英國語言學家托馬斯(Thomas,1983)將語用失誤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言本身的語用失誤(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 ,另一類是社交語用失誤(social-pragmatic failure)。社交語用失誤是指交際中因不了解談話雙方文化背景差異而影響語言形式選擇的失誤。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主要是社交語用失誤,這種語用失誤是由于社會文化規(guī)則、社會距離、價值觀的不同而引起的。
二、語用失誤的主要成因
(一)語言知識缺乏導致語用失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英兩種文化間所存在的極大差異必然表現(xiàn)在語言及語言的使用上。如果外語使用者對所操外語掌握得不夠全面,就很容易將對應的詞語或結構簡單地從母語向外語遷移造成對應錯誤,或者對外語詞語的言外之意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卻使用了這一詞語。
“of course“是英語中常用的短語,在不同語境中會引起聽者不同的心理反應。這正是中國學生常出錯之處。例如,當外賓向你打聽“Is that the Great Wall Hotel?”如果你毫無思索地回答“Of course”那將會顯得語氣非常生硬,好像問話者無知,你不屑回答。
(二)文化知識缺乏導致語用失誤
中國和英語國家各有不同的文化淵源、風俗習慣。因此,漢民族與英語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及語用原則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因素在言語交際中,都不同程度地起著作用。
英美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jīng)濟收入、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以及婚姻狀況等話題是一種人身侵犯。在漢語文化中,這些信息一般都可以直接打聽,因而無須迂回或避諱。盡管操漢語的本族人之間也不隨便談論個人的積蓄,但西方人對此卻多避諱,這是一個非自由話題。
(三)價值觀不同導致語用失誤
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對同一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不同的觀念。西方人追求個人進取、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因而對“change”持有很高的價值觀念。在漢語文化中,“變化”的觀念價值并不高。例如:人們重逢熟悉的人或一位年紀較長身體尚健壯的老年人時,總愛說:“你一點兒也沒變,還是老樣子?!边@是句“恭維”話。意指對方青春永駐或指老年人健康如前,聽者會感到愉快。而對英語國家的人說“You have not changed much.”就是語用失誤。因為在他們聽來,這句話絲毫沒有“恭維”的含義?!皼]有變”,“還是老樣子”只會被理解為對方?jīng)]有長進,是對他的貶損。
(四)語境意識不強導致語用失誤
如果學生很少有機會直接從英語環(huán)境中習得這門語言,那么他們學到一些英語表達方法之后,就很可能會學著套用甚至濫用所學語言模式,而不考慮這樣做是否得體、恰當。如果我們想去火車站,只要對出租司機說,“Railway station,please!”就非常恰當,既不失身份,又禮貌得體。可實際情況是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卻說:“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原因是老師說過,這樣的句型是表示禮貌地請別人幫忙。于是,他們認為請求他人幫忙或者向某人詢問情況,就可以使用這種安全模式。
三、加強文化教學,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隨著語言學界對交際法全面深入的探討,在跨交化交際研究中,己形成一個共識: 語言教學不能只教語言,不教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體現(xiàn)于使用語言的語法的正確性,而且,還表現(xiàn)于語言行為的得體性。在學習一種語言時,如果不學習這種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在交際中就不可能正確地運用這種語言進行表達。
(二)利用多種渠道,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領悟力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要想獲取外語文化知識,僅僅依靠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充分利用圖片、投影儀、英語錄相、英語電影、影碟等現(xiàn)代化媒體。外語學習者通過這些客觀有效的教學手段,再輔之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即可較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從而知道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對什么人說什么話,有效避免交際中的文化干擾,增強社會文化能力。
四、結束語
跨文化交際中存在許多社交語用失誤。因此,對社交語用失誤的研究有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通過對社交語用失誤的原因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背后有許多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念等深層次原因。大量了解并吸收異域文化,加強不同文化間的對比是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產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語用學和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論文摘要:文化與語言有看緊密的聯(lián)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不同的民族有若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導致中西方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也為初中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要克服這種陣礙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社會文化能力。本文分析我國初中英語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丈化意識的策略。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行文化教學是由于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所決定的。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英語語法、詞匯、語音等基本的英語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思維方式,這樣學生才能準確的理解和使用英語。
1初中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法、詞匯、翻譯等知識的講解,而沒有考慮到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師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只要學會外語,就一定能正確使用,殊不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某種文化下,我們認為很合理的一句話,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視為無禮。這就使得學生不能準確的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缺少一定的積累。主要問題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初中英語教學方法單一,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老師講解的東西,沒有有效的進行情景設置,模仿實際的語言對話,學生缺少語言學習環(huán)境和適當?shù)挠柧?,不能體會英語語境交流中中西文化的差異,不能準確的利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
(2)重視英語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化知識的滲透。目前在我國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主要表現(xiàn)在英語詞匯、語法、閱讀和聽寫兒方面的教學,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很少涉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依舊使用以前的中式思維方式去學習英語,很難準確的理解英語語句的現(xiàn)實意義。
(3)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嚴重,學生和老師都圍著考試、升學轉。在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所講授的都是與考試有緊密聯(lián)系的語法、詞匯知識,而與考試無關的西方文化則是置之一旁,雖然學生的應試成績有很明顯的提高,但文化知識面不廣,不能很好的利用英語進行交流,造成了我國當前初中學生的“啞巴英語”的現(xiàn)狀。
2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策略
2.1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原則
在我國初中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準確理解英語表達的意思,就要讓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個初步的了解,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遵守以下兩個原則,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導入作相關的取舍。
(1)實用性原則。對初中生來說所學習的英語知識基本是與日常交際相關聯(lián)的內容,因此我們在進行文化導人時,要圍繞這些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去除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讓學生反復訓練,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循序漸進原則。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齡特點,他們受自身知識和認識能力的影響,對新鮮事物有一個由淺人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的認知過程,我們在對其講授英語國家文化背景時也要遵守這個原則,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
2.2初中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策略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導人英語國家文化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具體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情景對話的文化語境。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最容易發(fā)生的就是用語錯誤,這不僅是交際用語的使用規(guī)范和禮儀習俗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受英語國家文化背景語境因素的制約。我們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對話就是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接收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利用適當?shù)膶υ捰柧殻膭顚W生多開口說英語,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減少“啞巴英語”的形成。
(2)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文化教學。
作為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通過對比本國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兩種文化的異同,突顯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刺激學生對差異的敏感度,主要可以從價值觀、思維方式兩方面去對比,比如謙虛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在交往的過程中別人贊揚自己時,自己卻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很一般了。而在英語國家里當別人贊揚自己時都會很開心的說"Thank you",如果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人交談時,中國人拒絕贊揚,會讓對方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事,導致交際失敗的。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讓學生充分認識文化差異,使學生客觀、理性的對待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加寬文化知識面,才能正確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3)引導學生閱讀西方文化材料。
初中英語教學的課時有限,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很難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要求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大量閱讀西方英語材料,從作品中吸收西方文化知識,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閱讀的文化材料進行交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展開研究性課程,加寬學生知識面。
【關鍵詞】英語;閱讀理解;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42
1、前言
在當前中西文化交流愈加頻繁的今天,跨文化的語言會話、交流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趨勢。作為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之一,閱讀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工具。然而,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是導致英語閱讀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英語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語用習慣、思維結構等內容,并對照本土文化上存在的分歧,從而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異國文化風情。
2、文化背景特質分野的制約
不同地區(qū)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是制約文本閱讀理解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美國語言學家 Johnson曾經(jīng)在他的論文中這樣闡述閱讀理解的功能為“在未知和已知之間架起橋梁”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known.)[1]。的確,閱讀方式是了解異國風情風貌的最佳途徑之一,讀者通過對文字符號的解碼過程,才能順利地掌握其傳達的內在信息。然而,言語及其習俗所組成的文化背景則是打通異國文化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最為常見的一個例子即是在我國,交通路線的秩序是以右邊為準的。但在英國則恰然相反(drive on the left)?!安涣私庹Z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2]。因而,若要正確地閱讀英語文化,自然不能以本國的習慣性想當然地作出評斷。
各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積淀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同時也在無意識中形成了與之相吻合的語言心理學的“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在這種理論下,語言學習者在熏陶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套板反應式的認知機制,用業(yè)已預存的思維模式對新的語言文化進行模仿式的建構,當然不可避免地引起異質文化會話上的交流障礙現(xiàn)象。
從語言學習的過程來看,起初階段主要是以掌握基礎的詞匯為主,隨著循序漸進的加深,在高級的階段而言,語言學習的困境不再體現(xiàn)為詞匯理解上的障礙,而是對于異國文化上的感知程度的深淺,即“非語言因素”。當然這又與學習者所掌握相關知識的廣度密切相關。顯而易見,第二語言學習者對于異國文化知識儲備越豐富,他就能夠更加自如地運用這些背景文化知識填補文章閱讀中的缺位的省略文化[3],從而順暢地打通全篇上下文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性,明白全文的中心及其主題思想。反之,即使對篇章中的每一個詞匯的語義都了如指掌,也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3、表層文化差異的物質表現(xiàn)
所謂“表層文化”,即指涉的是組成抽象性文化的具體物質符號,是具體可感的、有形的。從組成成分來看,主要包括詞匯、句子、語段以及修辭等幾個方面,這些都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上的差異現(xiàn)象。
3.1 詞匯的文化差異
作為語言使用單位最小、最基本的元素,詞匯也帶有本國文化的特色。語言之間往往具有所指與能指上的統(tǒng)一性與差異性。換而言之,對于同樣的事件(所指),具有多種的表述方式(能指)。這種現(xiàn)象也包含了內在的文化現(xiàn)象,并形成了只屬于本國特色的詞匯意向性指向格局,存在著詞匯缺位的特點。
3.3.1顏色特定內涵及其情感文化指歸
如果我們仔細比照漢英詞匯的話,可以不難分析,英語詞匯中存在著大量的顏色詞匯,而這些顏色詞匯相對應的漢語卻是空位的,且不能直接從字面上進行翻譯。例如,blue boy這個詞匯,其定語修飾語blue表示的是“藍色”涵義,若按照中文的字面解釋進行直譯的話,就是“藍色男孩”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自然不通。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漢語學習者,可能會由在我國顏色涵義的解釋中,將“藍色”詮釋為“猶豫”,因而認為這個詞組的意思是“憂郁男孩”。事實上,在英文中,該詞的真正涵義是“男子經(jīng)過變性手術后的女子”,可謂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又如,“Pink Lady”這個詞,從中文直譯來看,是“粉紅女郎”的含義,稍微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這個詞組中,每個單詞首個字面都是大寫的,但很難猜到它實際的意義指涉的是“雞尾酒”。這與當下我國網(wǎng)絡語言的模因論特點相似,例如“河蟹”(和諧)、“喜劇”(喜?。?、“杯具”(悲劇)、“稀飯”(喜歡)、“童鞋”(同學)、“馬甲”(替身)等等。又如“black tea”,不能翻譯成“黑茶”,與我國對應的詞匯應該是“紅茶”。 “black coffee”應該翻譯成漢語中的“濃咖啡”意思,“strong tea”又應該棄“強壯的茶水”而擇“濃茶”的意譯,至于“green eyed”就應該翻譯成具有嫉妒情感的“紅眼病”,而絕非按照字面解釋成“綠眼睛”等等。[4]可見,這種現(xiàn)象與一國群體賦予詞匯字面內在含義的習慣密切相關。
3.3.2賦予動物詞匯擬人化的情感
漢英詞匯中都有將動物擬人化并指稱一類褒貶色彩的涵義。例如,“cat”這個表示“貓”涵義的單詞,它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了不同的情感色彩。若僅僅從貓的特點來看,貓沒有狗忠誠,因而,無論在中西詞匯的比喻、象征意義中,其貶義往往大于褒夸的情感評價:在中文里,它是“奸臣”的代名詞;而在英文中,它又通常用來借指那些外表溫順卻私藏“禍心”的女子。
再如,英文的“swan”(天鵝)也具有象征的擬人傾向,即往往借指“才華橫溢的詩人”。這與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與天鵝合體的寓言故事相關。這種現(xiàn)象與我國傳統(tǒng)的將一些指稱動物的詞匯賦予特定的含義相近似。諸如“喜鵲”——表示喜慶、“烏鴉”——厭惡的惡兆飛禽、“杜鵑”——傳達一種悲情的內涵等,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3.2 句子的文化性表達
從句子表達上看,也同樣具有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例如,英文中有這樣的表達句子:“the sky pours cats and dogs.”若從字面上直譯的話,則會弄出“天上下貓下狗”的笑話。事實上,這句話的實際意思為“下起了傾盆大雨”,在這里,“cats and dogs”(成群的貓和狗)是形容雨下得大,包括了俗語與俚語的成分。
又如:“It is a Greek gift to you.”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似乎平淡無奇,這是一件屬于你的希臘禮物。但這“Greek gift”卻包含了關于“特洛伊戰(zhàn)爭”的神話故事,因此,這句子包孕了計謀化的禮物涵義。
3.3 語段上非連續(xù)性事實的空白現(xiàn)象
在詞、句的有機組合便構成了較為宏觀的語篇內容。此時的文化性顯得更加內在化,往往具有隱匿性,省略的信息文本融匯在習慣性的邏輯關系之中。例如下面這一段文字:
Bright red costumes,with hats,shoes,and stockings to match,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 .
若僅從文句上看,對于一部分對英國文化中“郵筒漆成紅色”[5]的中國讀者而言,就恍如霧里看花似的難以解釋清楚。從上下文語義的關聯(lián)上看,也存在著跳躍性的思維特點,而這種敘述的方式也正是和英語文化相匹配的。
4、探究深層文化差異的本源
4.1思維模式
支撐英語文化的內在動力為邏輯思維。英語多以長句類型為主,并往往以2種或以上的主從句式構成,即在主句中包含了賓語從句、狀語從句等復合從句,這種特點能夠形成較為自足而又嚴謹?shù)乃季S模式,體現(xiàn)出首尾圓合的嚴密性。而漢語則以短句形態(tài)為主,顯示出思路的開放性,句子可拓展的空間性較大,留給讀者一定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這與源遠流長的老莊有無相生觀是契合的,由此所表現(xiàn)出思維的多元化與辯證色彩。
從謀篇布局上看,英語文章的結構思維是開門見山式的直奔主題,其次再圍繞著中心進行相關內容的鋪衍,在敘述上往往是簡潔明了化的。而漢語文章注重含蓄的特點,將文本的中心思想隱匿在紆徐婉轉的文字表達方式之中,且往往著眼于“事隙”的描述——例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的運用。
4.2價值理念
英語文化比較推崇個性化的獨立意識。在他們的文化詞典中,凸出的是自我觀點的表述與張揚,體現(xiàn)出個人的價值,不依賴也不屈從于家長制的權威與等級觀念,特立獨行的觀念助長他們探索與冒險的精神。長輩與晚輩之間往往以平等、互助的家庭關系維持,形成較為松散、自由的氛圍。
而在漢語文化中,以集體觀念為核心的價值觀一直主導著整個社會按照秩序的方向前進,社會成員之間強調協(xié)作的整體意識,儒家的中庸之道、平和儒雅等為人處世特點一直貫徹于社會,提倡大同和諧、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家族中,強調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典型的代表便是北京四合院文化。
5、探討文化障礙的可行性策略
5.1訓練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好一國文化的基礎條件便是熟練地掌握該國的語言,因此,字詞、語段、語法等幾個語言的主要組成因素都是學習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學習者應該逐步深入地培養(yǎng)抓住閱讀整篇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5.2 日積月累文化素養(yǎng)
“移情(empathy)能力”是建立異國文化感知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即在接觸英語文化的時候,需要擺脫漢語文化的慣性思維,善于“換位”體悟,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去領略異調情趣的文化氛圍。當然,這種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
5.3 園丁的引導意識
學生畢竟不在外國學習,因而對于異國的文化的學習或多或少地帶有空中建閣的抽象性特點。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語言的同時,應該做好相關的引導作用,及時地總匯關于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信息,并對比漢英文化的差異性。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及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文化,拓展知識面。
6、結論
整體而言,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是英語閱讀理解中的2個主要的文化組成。因此,嫻熟地掌握、運用基本語言是前提性的工作,同時,通過語言的工具,深入地了解異國文化,不但是悠久的歷史,而且也包括與時俱進的新文化,并與本國文化進行比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性。
【參考文獻】
[1]王銀泉.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兼談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J].外語界,1995,(4).
[2]肖輯.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制約[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10月第5卷第4期.
[3]茍紅嵐.文化知識與閱讀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
[4] Wang lin. Cross-culture Barriers Study in Reading of English[J]. Asian EFL Journal,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