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

時間:2023-10-13 09:46:12

導語:在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

第1篇

【關鍵詞】中西;小說;文化;人文環(huán)境

科幻小說源自于西方,然而科幻小說的萌芽應該在中國。狹義的科幻小說指的是以科學為基礎,擔負著科普宣傳任務,科學意識成分較多的小說?!段饔斡洝冯m是志怪類幻想小說,然而以廣義科幻的觀點看,也是具有中國風格的科幻小說的萌芽。但是幾千年來,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作為非主流非正統(tǒng)的科幻題材,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盡管在古代神話傳說的記載曾出現(xiàn)長娥奔月,女媧補天,牛郎織女等神話傳說,可惜在所謂正統(tǒng)思想的扼殺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勢。中國自古以來科學發(fā)展緩慢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對科學探索的不足,對人類各種新發(fā)現(xiàn)新理論的重視不足。

近幾年西方推出的《魔戒》三部曲,《哈里波特》更使科幻小說大行其道,風靡全球。同時,科幻小說作為一個蘊涵豐富的文化載體,與其產(chǎn)生的宗教,民族心理,神話傳說等文化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魔戒》中講述了一枚具有無比神力的“眾戒之王”,它不但具有讓人隱身的神秘力量,還有掌管另外十九枚魔戒的能力。索隆發(fā)現(xiàn)了這枚戒指的蹤跡,為了增強他統(tǒng)馭世界的能力,決定找回這枚遺失的戒王。魔戒一旦被索隆掌握,那么世界便將毀于邪惡之手。弗拉多等人在術士剛多爾夫的幫助下臨危受命,要將這枚魔戒帶到厄運山去銷毀,于是一行人踏上了正義與邪惡對峙的歷險之旅。沿途,邪惡力量不時對他們展開襲擊,企圖奪回魔戒。經(jīng)歷千難萬險,在戰(zhàn)勝了外部的黑暗勢力并超越了自身的局限之后,他們終于摧毀了魔戒,使生靈與人類免遭涂炭[1]。這與中國的科幻小說《西游記》有相似之處:同樣是一個團隊,同樣面對著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樣面對千難萬險的征途。所以有人稱《魔戒》是西方的《西游記》。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文環(huán)境,因其在漫長歷史的演化中,必定會哺育出自己的文化系統(tǒng)結構,其內在機制及演化路徑,決定其獨特的人文形態(tài)。這種人文形態(tài)不象其他自然物,但他們仍然是客觀的,確定的,因而可以作為認識的對象加以分析。可以通過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研究追問世界不同文化的獨特品質與其起源。

《西游記》的一個主要思想是長生不老。第一回孫悟空雖然在花果山,水簾洞過著“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嚴”,的自在生活,但卻憂慮“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內”。當通背猿猴告訴他,“佛與仙與神圣三者,躲過輪回,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睘榱碎L生不老,孫悟空開始尋師訪道之路。在中國追求永生,仙境,仙人以及成仙之術的方術之士,先秦已有?!赌Ы洹分芯`和人類作為大地之曲的重要演奏者被創(chuàng)造出來,但人類和精靈“天數(shù)”不同。人類總是伴隨疾病,傷痛走向年邁,當他們的軀體不足以再支撐生命時,他們就會死亡。他們死之日,靈魂就會離開,而精靈則不同,只有在被難以忍受的傷痛或憂傷壓垮時,他們才會死,他們死后,靈魂還將在世間輪回。《魔戒》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西方式的生命意識,“賴活并不強于好死”?;仡櫸鞣轿拿髌鹪吹墓畔ED,蘇格拉底就死亡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著而是好好的活著…而好好的活著意味著活的高尚或正直?!薄罢嬲y以逃避的不是死亡,而是罪惡?!?/p>

《魔戒》是一部惡與善二元對立的小說。在托爾金的小說世界里“惡”異常強大,不僅表現(xiàn)為外在的類似于撒旦的惡魔薩隆,而且體現(xiàn)為存在于每個人內心的欲望,惡與善勢均力敵,激烈對抗[2]。魔戒有著可以使擁有者成為世界之王,統(tǒng)轄萬靈的巨大魔力,因而誘發(fā)人內在的強烈欲望。比如,護戒人博羅米爾抵擋不住戒指的誘惑,建議利用戒指本身的邪惡力量,以“惡”治“惡”,對抗薩隆,精靈之王埃爾隆德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他的力量太強大了,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如運用,除非這個人既已擁有了無邊法力。但是,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戒指更是致命的危險,因為他將使人心智淪喪,完全沉迷于自我無限膨脹的貪欲…”但博羅米爾還是忘記了這個忠告,在護戒途中妄圖竊取魔戒。格羅姆則更是完全被欲望所異化的人,對魔戒的強烈渴求使他自身分裂,最終和魔戒一起毀滅。

在善惡問題上《西游記》則體現(xiàn)出東方式的整體思維模式。魔與道,惡與善之間的區(qū)別,對立不是絕對,永遠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可變的。小說中神中有魔,魔中有神,神魔之間有對立的一面,但更多表現(xiàn)為相聯(lián)系的一面,比如,孫悟空在佛門前是妖猴,豬八戒,沙僧被扁下界后曾一度是吃人的妖怪。在修成正果后,孫悟空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豬八戒做了凈壇使者,沙僧成了金身羅漢。

從西方的觀點來看,惡就是惡,善就是善,兩者之間是截然對立的。善和惡之間的抗爭是兩種強大力量之間的抗衡,或者勝或者敗,不存在其他的可能。從中國式的觀點看,善與惡的本質乃是一定條件的作用或某種關系影響造成的差別,不存在兩個獨立的本體,善和惡都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二者共同存在于一個整體匡架內。所以中國文化中的整體思維抹殺了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對立。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中西方,語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概述

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基礎和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首先是由于兩地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中國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北臨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馬拉雅山隔斷,只在東面臨海,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中華民族追求穩(wěn)定和諧,而缺乏冒險開拓精神的性格。英國和美國都是臨海國家,尤其是英國,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四面臨海,這樣的海洋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英國人開拓冒險的精神。中國小農經(jīng)濟發(fā)達,工業(yè)革命興起較晚,小農經(jīng)濟的勞動方式要求人們相互合作,因此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很強。西方工業(yè)革命發(fā)展歷史長,機器化的生產(chǎn)打破了人們協(xié)作勞動的方式,個人的能力開始凸顯,因此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和道家哲學的浸染,中國人歷來就注重仁義,禮讓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觀上的感覺而輕視具體的邏輯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臘文化時期,哲學和邏輯學就已經(jīng)形成,西方歷史上哲學家更是人才輩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邏輯分析色彩很強。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中英句式結構的影響

中西思維差異在中英句式結構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漢語是意合語言,句式結構呈現(xiàn)“竹枝結構”的特點,而英語是形合語言,句式結構呈現(xiàn)“葡萄枝結構”的特點。漢語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結構內部的邏輯鏈接,跳躍性較強,而英文句式如連環(huán)套,句子內部之間邏輯聯(lián)系緊密。

2.1 從漢語的句式結構看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思維是形象的,直觀的,這種思維模式使?jié)h語產(chǎn)生了大量的量詞,這種量詞使得漢語的表達更加具有圖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語表達那樣抽象化。例如在英語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頭牛”,“一條狗”,“一只鳥”,量詞的使用直觀地反映了動物體積的大小和形狀特點。漢語的語意是靠詞語的語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語那樣具有嚴格的語法標志,從而使得詞語的語序比較靈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詞語完全一樣,由于詞語位置的置換語意就大不相同。漢語里邊沒有固定的句式結構,要把漢語總結出向英語中的七個基本句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詩歌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詞的組合,但是中國讀者卻能體會到一副詩情畫意的圖景。這在英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 從英語的句式結構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視邏輯分析,因此英語的句式結構呈現(xiàn)非常嚴密的邏輯結構。英語中有大量的語法標志來表明句子的各個成分,像各種從句,豐富的連詞等。因此英語中詞語的語序比較靈活,因為有嚴格的語法標記表明它們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語中有漢語中缺失的定冠詞和不定冠詞,這也是西方人邏輯思維的一個體現(xiàn)。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樣,第一句指任何一只貓,而第二句則特指和說話人有特定關系的一只貓,而漢語的表達“貓使生活變得美好”則不會引發(fā)這樣的邏輯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中英言語行為的影響

言語行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問候語,贊美語及其對贊美語的反應。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問候語,由于問候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贊美及對贊美語的反應同樣也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

3.1 從漢語言語行為看中國文化

在漢語中,最常見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飯了嗎?”“你吃了嗎?”。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來其實問的是比較個人的,私密的問題,但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友好的體現(xiàn)。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民以食為天,因此飲食問題成為人們生活中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這種對飲食的關心自然就體現(xiàn)到日常的語言中來了。中國人在受到別人贊美時,第一反應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過獎了”等辭讓的話語,一般不會欣然接受贊美。這種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人重視謙遜的美德和低調的做法。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古以來就強調一種集體觀和中庸觀,不欣賞個人出頭的做法,因此謙遜就成了中國人所普遍認同的一種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贊美,反而會被認為是驕傲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國文化中,為了顧全別人的面子或照顧別人的感受,贊美有時只是一種客套的說法,因此被贊美者由于很難分清楚到底哪種才是真正的贊美,只好一律采取辭讓的態(tài)度。

3.2從英語言語行為看西方文化

在英語中,美國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較籠統(tǒng)的表達,因此用這種表達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問題。這反映了美國人個人感比較強,比較注重個人隱私,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國人則一般在打招呼的時候談論天氣,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這是由于英國獨特的氣候決定的。英國四季多雨,陽光普照的日子較少,因此人們對晴朗的天氣十分渴望,這種渴望反映到語言中就使得人們愿意談論天氣。在英美國家,當一個人被贊美時,一般都會欣然接受,直接說“thanks”。這體現(xiàn)了西方價值觀念中的個人主義觀,人們都希望能從集體中脫穎而出,獲得別人的關注。這種個人英雄觀使得西方人樂意接受別人的贊美,而且把這種贊美看做成功的標志。

結論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復雜性和變化性,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需要經(jīng)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的進行,另一方面對英語語言的學習也能起到促進作用。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因此學習于一門語言要將其與所在的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所學的語言才能在實際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安德,楊元剛. 英漢詞語文化對比[M]. 武漢:武漢教育出版社, 2003.

[2]張興. 語言與思維及文化的關系[J]. 西安外國語學報, 2001

第3篇

【關鍵詞】《刮痧》;面子理論;中西差異

電影《刮痧》以傳統(tǒng)中醫(yī)的療法“刮痧”為焦點設計了一場中西文化沖突,包含豐富的文化內容。男主人公許大同來美國8年,在年終行業(yè)頒獎大會上獲得電玩游戲制作大獎時,他激動地說:“我的美國夢終于實現(xiàn)了?!钡酉聛戆l(fā)生的事情讓他的美國夢徹底破碎了。丹尼斯背上因刮痧留下的刮痕成了許大同虐待兒童的證據(jù)。接連不斷的噩運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離破碎。后來由于各方的努力,許大同一家終于團圓。

在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和昆蘭的兒子保羅打架,因丹尼斯不肯道歉,許大同當著昆蘭的面打了丹尼斯一巴掌。當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沖突時,中國的父母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讓步,給對方道歉,或先責罰自己的孩子。在聽證會上,昆蘭證實許大同確實打過孩子,許大同簡直就要被氣死。他忽略了彼此思維方式和對面子的理解差異。本文將從此入手來分析中西方的面子理論。

1、面子理論

“面子”是在各種交際情景中非常突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社交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面子”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很大差異。中西方對面子都有大量的研究。

1.1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Goffman在20世紀50年代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面子”(face)的概念。在他看來,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地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positive social value),是一種公眾形象(public image)。是否有面子依賴于社會對個人的評價,人們實施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言語行為就能維護這種公眾形象,確保面子。否則,就不值得擁有面子,社會就可以收回。Brown & Levinson對Goffman的面子理論進行了拓展和系統(tǒng)研究,與Goffman強調“公眾形象”不同,Brown & Levinson強調面子中的“個人”含義。他們認為面子是一種在公眾中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個人的愿望和目的。并進一步把面子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希望自己的言行、成就等得到別人的認可!喜愛和贊同; 消極面子是指希望自身的行為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涉和妨礙,不希望被強加。

1.2 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1994)首先提出中國人的面子包括“臉”和“面”,這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懊孀印北豢醋魇且环N社會心理現(xiàn)象,具有社會性,是通過一個人的成功與顯耀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臉”是群體社會對有著良好道德名聲的個人的尊重,代表了中國社會對人的行為的另一類標準。“臉”和“面子”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個人都力爭保護自己的臉,也就是他的道德尊嚴,同時試圖提升自己的面子,也就是提高自己的聲譽。顧曰國對面子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了符合中國人面子觀的五條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百H己尊人”就是要通過貶低自己來抬高別人,顯示對對方的尊敬?!扒笸本褪潜M量減少分歧,力求說話人和聽話人看法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給對方面子;即使是不得不發(fā)表不同意見或批評別人時,說話人也要先褒后貶、先禮后兵。[4]

2、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方的面子觀

在影片中,按照中國人的面子理論,為了維護昆蘭的面子,許大同打了丹尼斯,實則“打在孩身,疼在父母心”。在中國文化中,面子是一種人格和尊嚴,強調個人的言語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要求。中國的面子理論帶有集體主義的烙印,而西方文化帶有個人主義的印記,非常注重自由與隱私,側重于維護個體的消極面子,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尊重個人意見,適當程度的沖突被看作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積極行為。昆蘭不能理解許大同的行為,因為美國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是平等的。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在日常行為中人們要維護和自己關系好的人的面子?;谶@種理念,盡管昆蘭一再建議他找一個精通家庭法的律師,許大同才會執(zhí)意讓知識產(chǎn)權律師昆蘭當自己的辯護律師,因為昆蘭不僅是自己的上司,更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聽證會上昆蘭卻出人意料地證明許大同確實打過自己的兒子,這讓許大同非常憤怒,他認為昆蘭出賣了自己,并說“道不同,不相與謀!”中國有句話叫“患難見真情”,為了朋友應該“兩肋插刀”,然而,與中國人朋友觀的前后剛好相反,美國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輕重次序是法、理、情,這。影片將這一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中西面子理論的差異

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思維模式的差異,也就產(chǎn)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觀。長時間以來中國都是以農業(yè)為經(jīng)濟基礎,中國人過著以家族為基礎的群體生活,強調集體的合作和相互依賴,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面子理論使中國人將面子的保留與否取決于群體中其他人的認可,特別強調他人對個人社會地位和聲譽的認可。然而,西方人推崇獨立和個人自由,強調個人主義與個人意識,追求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和集體主義不同,個人主義的顯著特點是“我”意識和個人取向。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傾向就決定了西方人的面子其實就是期望個人的愿望、情緒和隱私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自身行為不受別人的妨礙和干涉。綜上所述,中國文化更側重于對積極面子的維護,更重視自己被他人的認可,以確保自己或他人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西方人則側重于對消極面子的維護,希望不受他人干涉。

4、結語

電影《刮痧》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其實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體現(xiàn)。這就提醒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學習語言本身,要把語言學習融入文化學習中去。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文化因素,如思維模式、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觀念等影響著交際的整個過程。面子理論是言語交際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探討和對比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異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隱含在交際行為中可能引起誤解和沖突的因素,有助于加深交際雙方之間的理解,創(chuàng)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礎,以便更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Brown P,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第4篇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xiàn)文化錯誤。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dog表示“幸運兒”,Loveme,lovemy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doghashis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xiàn)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huán)節(jié)間的關系、話語發(fā)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英:attwoo’clockontheafternoonofthe28thofMayin1998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fā)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xiàn)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jié),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英:Thisisthebookthatshegaveme.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tǒng),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tài)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好閱讀課的教學。閱讀課在傳授必要的語言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在課內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刹扇〗巧缪?、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進行雙邊或多邊交際,也可以借助圖片、電影、錄像、多媒體、其他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組織教學,進一步增強課堂效果,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如在教授“Inarestaurant”時,就可以讓學生扮演waiterandcustomer。教師就此可以引申講解西方的餐桌文化和飲食文化,講解之后可以觀看相關影片,對西方的飲食文化加深了解。閱讀課除了進行文化差異方面的教學外,更應注重詞語的文化內涵差異方面的教學,這是了解目的語與本民族詞語的文化內涵差異的有效方法。教師應介紹詞語、習語、諺語、格言、警句、典故等具體的特定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文化。比如whiteelephant就是一個典故,不是指“白色的大象”,而是指“昂貴而無用之物”。它源于這樣的故事:在古代的泰國,國王總是給他不喜歡的人賜一頭大象,這個人就不得不花掉所有的錢飼養(yǎng)這只稀有動物。又如英語中的BlackFriday,blueMonday,talkturkey,facethemu-sic,Noah’sark等詞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打著歷史文化的烙印。僅就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而論,教學中既要講解指示意義和文化內涵都相同的詞,又要講解指示意義,但只在一種語言里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前者如漢語中的“狐貍”和英語里的“fox”都喻指“狡猾”,例如:“asslyasafox”;后者如中國文化中的“松”、“鶴”表示長壽,而英語里的“pine”,“crane”均無此內涵。除此之外,更要透徹講解指示意義不同而文化意義內涵相同的詞,如“雨后春筍”與“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揮金如土”與“spendmoneylikewater(水)”。

2.教師應該積極指導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地帶領學生多讀一些英語報刊,多聽一些英語廣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視資料,廣泛接觸和逐步豐富文化背景、知識,還應盡可能多地指導學生開展英語角、英語晚會,以及各類單項(口語、聽力、閱讀、寫作、演講)等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力求在多學英語、多用英語的交際情景中學好英語、用好英語。

三、教學注意點

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文化信息更需要日積月累,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和進行大量的實踐訓練,才能獲得嫻熟駕馭英語語言的能力。而英語教師更是肩負重任,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講解語言知識,還要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更要講解中英文化差異,只有把這三者巧妙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勝任此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教師修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所學英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英語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要在教學中傳授社會文化知識,英語教師顯然起著主導作用。但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缺少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而我們又缺乏系統(tǒng)的以文化為導向的參考書籍。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俺潆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探索新環(huán)境下指導英語文化學習的新方法和新技巧,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教“活”。

2.教學中隨文解說,進行文化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隨時介紹因心理、概念、習慣等不同而可能引起的誤解或錯用之處。既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語法上正確的句子,又讓他們了解如何表達才能符合社會文化方面的慣例。在教課文時,應利用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補充新的材料和知識。如教“pollution”一課,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西方國家關于反映污染問題和治理方法的真實材料。同時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所見所聞的污染問題。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有關的背景知識,而且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

3.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注意寓教于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與真實語言交際對象進行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參與有一定知識的、感興趣的并有真實交際目的的活動。其次,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采取寓教于樂的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另外,教師如能隨時收集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就可以使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知識,如地圖、圖片、郵票、廣告、信函、錢幣及其他物品等。有條件的,還可以請出國進修、考察過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介紹有關國家的風土人情、社交禮儀、思維方式等,也可以利用電影、電視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甚至人們說話的用詞、表情和手勢。

第5篇

[關鍵詞] 語言系統(tǒng)的“超結構” 跨文化交際意識 商務英語教學

英語教學的目標或任務是什么?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在教育界和整個社會頗具爭論的話題。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yons認為,語言系統(tǒng)受兩種結構的制約,一種是“底層結構”(Substructure),即人類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結構,這種結構使語言趨向一致;另一種結構是“超結構”或“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即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結構,它導致各民族的語言在表現(xiàn)形式上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差異。(摘自束定芳 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145頁)商場現(xiàn)代化意味著社會對外語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專業(yè)化趨勢, 如今全世界16億以英語為第一語言或外語的人群中幾乎90%的人每天都在與商務英語打交道,可見商務英語的應用十分廣泛。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高科技將使計算機運用、商務英語及經(jīng)貿知識結合在一起,商務英語的概念與內涵將進一步拓寬,如何快速地更新知識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跟上時代的要求,是商務英語教學面臨的新課題。商務英語教學的指導方向隨即擺在我們面前,既要重視英語和商務知識,也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當今時代,風云變幻,經(jīng)濟大潮和高科技是世界各國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全球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雖然全球化首先是經(jīng)濟的全球化,但其意義不僅僅是經(jīng)濟的,它是由經(jīng)濟全球化所推動的人類活動的時空伸延或時空壓縮,是世界范圍內人類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交流和互動的強化。經(jīng)濟全球化是與文化上的多樣性并存的。著名的學者McLuhan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詞形容當今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當今世界越來越普遍的跨文化交往的現(xiàn)實,促成了“跨文化的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的提出,文化是流動的,在動態(tài)中才能生存,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才能顯示其價值。所以文化的天性就是流動,不流動,文化就失去了生命。歷史的經(jīng)驗表明,各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才可以取長補短,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更新和發(fā)展。21世紀的中外文化交流必然會更加擴展,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程度越高,與世界的聯(lián)系就越緊密,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就越來越發(fā)展,只要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步伐不停,就會努力去促進與世界的文交流,所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系到中國未來能否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重要課題。

二、 東西方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內因

在文化生活中,指導行為活動的,首先是價值觀念。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它就會作為主導性因素滲透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中西文化沖突上,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是價值觀的差別。它們的價值體系的核心構造不同,這表現(xiàn)為人格取向中的文化沖突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內涵的價值體系,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均十分明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是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這是一種以農民社會為主體的農業(yè)文化,又是以宗法血緣關系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如群己關系的定位??鬃铀枷氲幕究蚣苁谴笠唤y(tǒng)的集體主義原則,維護統(tǒng)一體和諧與安寧的核心因素就是體現(xiàn)在血緣和宗法關系中的“仁”?!叭省痹谌阂殃P系上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用自我犧牲和自我克制的方式來維護群體的統(tǒng)一。因此,在孔子那里,他所注重的人是集體主義的人,而不是個人主義的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特征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特征有三,一是長于辯證思維,即注重整體和歸納;二是推崇超思辨的直覺,體現(xiàn)在表述上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和暗示性;三是側重于內在情感性,忽視客觀理性。傳統(tǒng)文化顯然始終以人為中心,關心人的情感和意志,而未能發(fā)展出西方式的理性主義。以歐美等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臘文化和猶太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平民為主體的商業(yè)社會文化和市民社會文化。因此,東方文化發(fā)展取向是重群體、重道德、重實用,西方文化發(fā)展取向則重個體、重科學、重思辯。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文化體系,決定了東、西方人格特質構造和發(fā)展取向的整體差異。

在以日本和西方為例。以國家為背景探討解決問題或做此決策的方式就意味著研究許多復雜的文化因素。它意味著試圖評估這些因素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也意味著把握日前正在發(fā)生的變化。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特征是,它們以某種方式影響首決策或者取向,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些特征是相互聯(lián)系的。首先,在日本,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或任何談判都體現(xiàn)著“你對你”的方式,這與西方“我對你”的方式截然不同。差別在于:在“我對你”的方式中,雙方都坦率地從自已的觀點出發(fā)提出主張――他們說出自已想要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對峙的局面,而西方人十分善于應付對峙局面。日本人所采用的“你對你”的方式則建立在各方――自然而然地并常常是下意識地力圖理解對方觀點的基礎之上。因此,會晤雙方共同努力減少對峙,謀求和諧。第二個特點的基礎是 “一致共識”及“由下而上”。在日本,更多的是對各階層所有人員的想法和意見都予以認真考慮。無論是私人企業(yè)還是政府部門均是如此。西方式的決策多半源自高層管理人員,通常不征求中層管理人員或員工的意見; 而在日本,最底層的人員也能提出想法,然后通過組織上傳,對最后的決策產(chǎn)生影響。此謂“由下而上”日本特有的交流方式也與西方的不同。即使生意沒做成,日本商人也力求和睦相處,愿花費必要的時間來確立“你對你”的交流方式,僅僅間接而巧妙地交換個人意見。這就產(chǎn)生了對時間的不同見解。在日本,有始有終的工作比西方人對工作采取最后期限的態(tài)度更受推崇。由于這種重點的不同,日本人不僅在生產(chǎn)上講求有始有終,而且開會也講求有始有終。閑此,美國人對許多日本公司繁多的會議感到厭煩。但美國人總是急于做出具體決策,而日本人卻試著制定一個大方向。另一方面,一己簽署了某個協(xié)議,卻常常是日本人驚訝于西方人履行協(xié)議時的拖咨。日本人熱情十足地往前走,而西方人因需要時間做詳細計劃,則可能落后。

正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頗多,才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內因。本來屬于兩大對立陣營的文化隔膜,在一個和諧發(fā)展、共同進步的世界新體制要求下,隨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斷提高,正在慢慢消失。全球化時代,為中西文化交流構建了廣闊的平臺,使我們看到中西文化存在著的差異和沖突。面對沖突,我們必須積極應對,以開放、寬容的心態(tài),拓展對話、溝通的渠道,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培植和發(fā)展本土文化。

三、商務英語教學要重視語言系統(tǒng)的“超結構”體系

語言的運用要適合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Paulston(1992)說,一個人要成為雙語的(bilingal)就比成為雙文化的(bicultural)容易得多。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自上世紀后半葉誕生以來,受到世界各國商務工作者普遍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它在專門用途英語中的地位也逐漸超過科技英語成為最活躍,發(fā)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學科。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商務英語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特別是同英語語言文學領域相比,還存在理論研究滯后于實際應用的現(xiàn)象。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從文化層面上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語言知識技能學習中我們要滲透商務文化知識,努力培養(yǎng)學生商務文化意識或素養(yǎng),處理好商務英語語言教學與商務文化知識教學之間的關系。把商務文化介入和商務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商務英語語言學習結合起來使其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切忌把重點只放在語法和詞匯上,教學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商務英語應是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與商務知識的結合,重在培養(yǎng)學生在商務環(huán)境中具有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這是社會發(fā)展對人才規(guī)格提出的新要求。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于世界觀、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宗教和神話淵源等諸多層面,一直是跨文化交際活動及其理論研究的重要選題,也是外語和外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結合語境、隨語隨文具體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及其文化信息,既能拓展不同領域里的文化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進一步增進對異域文化的敏銳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舉商業(yè)活動中的廣告業(yè)為例,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華文廣告在傳播物質產(chǎn)品和精神產(chǎn)品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遭遇跨文化傳播的障礙。要牢記跨文化廣告的一些基本策略:理解文化差異;尊重及風俗習慣;適合當?shù)貎r值觀念;規(guī)避民族情緒的消極影響;用語習慣適用原則;適應文化教育程度;適應當?shù)卣叻ㄒ?guī);文化優(yōu)勢融合原則;核心定位標準化與相關要素當?shù)鼗Y合;適應全球性趨勢,引領消費觀念。這些基本原則可以在跨文化廣告?zhèn)鞑r作為參考因素。如語言文化因素,即言語交際行為,包括稱謂、問候、致謝、贊辭和禁忌等;非語言文化因素,即非言語交際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身勢體距、聲音暗示、穿著打扮、時空利用、觸摸行為,以及不帶表情的表情和沒有動作的動作等。這兩者一方面與社會文化、、傳統(tǒng)習慣和民族特性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時空觀、價值觀、審美觀和交際習慣。中西方由于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在談判過程中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容易產(chǎn)生對立或誤解。中國的國民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xiàn)象,那就是十分重視面“面子“或者說 “體面”。在談判桌上,如果要在”體面”和”利益”這二者中作出選擇,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體面”;而西方人則不一樣,他們則看重利益,在“面子“或者說“體面”二者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中國人對于談判的結果是否能為自己臉上爭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談判家們在他們的著作中,告誡在和中國談判時,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國的這種國民性。很顯然,只有正確地認識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國民性的差異,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地糾正自己的缺點,強化自身的優(yōu)勢,利用對方的缺點,瓦解對方的優(yōu)勢。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 受話者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fā)現(xiàn), 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 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象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xiàn)語用失誤, 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 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第6篇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構建

目前,我國教學的主要渠道就是課堂教育,所以,課堂文化的構建與否和課堂文化的豐富程度和內涵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的高低。特別是像注重運用效果的英語學科,課堂文化給英語的課堂教學制造了很好的教學氛圍,讓英語教學得到完美的完成。本文就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構建中的內容方面、過程方面、師生交流方面和文化意識方面四個角度進行簡要分析。

一、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構建中注重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切身體驗

課堂文化內容方面的構建主要靠教材課文所選取的內容題材和寫作體裁。目前,英語教材中的課文題材更多地選取英國等說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主體,有如地理、旅游、飲食、節(jié)日等這些跟中國學生關連相對較少的內容,而高中英語課堂文化的構建應該結合我國的文化、我國學生的情感特點和他們的興趣愛好,相應地選取能引起師生共鳴的內容,或是將內容偏向于引起學生注意力的方向去講解。讓教學內容或是教學內容的講解生活化,這樣可以減弱學生對英語知識英語文化的陌生感,加深他們學習英語的親切感,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構建中注重教學過程的互動協(xié)商與多元化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應注重互動性、協(xié)商性和多元化性。而高中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習學科,更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師生交流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尊重性,達到一個遇到問題協(xié)商解決的境界,制造出濃厚輕松的教學氛圍;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加入多方面內容、設制多個情境,并從多個角度去講述和交流,達到彼此之間分享知識與經(jīng)驗,提高自身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目的。

課堂文化、教學文化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為了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在課堂進行中,在教學實施中讓教師學生學習領會到的潛在內容,如影響教師對教學內容和過程方法選取的價值觀、個人對某事件的思考層次和方向的思維方式、日常學習工作的技能、情感啟發(fā)等。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在發(fā)生著改變,從單向教學向多向教學和對話式教學轉變,從枯燥而呆板的填鴨式教學和記憶式學習向積極主動的思維式和質疑式學習轉變,從而形成感悟、體驗、體悟型的教學文化。

三、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構建中注重師生交流的情感互動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跟學生情感交流是目的,激勵跟賞識是主題。課堂教學的目標不但是知識、文化的學習目標,也是學生情感上的學習領會目標,是學生的對待事物對待他人的健康與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控制能力。課堂教學方式的設定要注重調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注重挖掘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及別人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潛能,從而達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取信息知識、運用知識、綜合整理信息、形成新知識與體驗的目標。

在課堂交流過程中,學生學到知識、完成認知任務是一方面,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更深一層的發(fā)現(xiàn)則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學生之間的交談中,他們不會擔心出現(xiàn)語法錯誤被同學嘲笑和批評,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彼此交談的內容,放在他們內容的看法上和對方提出的新知識新想法上,并在腦海中及時做出處理和反映,所以說,交談的過程并不是單純的語言練習、提高的過程,更是學生對事物對人生對情感體驗的積累過程。而這過程才是最輕松、最全面、最高效的學習過程,但這過程目標的順利達成需要注意知識體系內在聯(lián)系和與其他知識的多方面聯(lián)系的協(xié)調和整合,需要注意學生生命生活活動的內在聯(lián)系的協(xié)調和整合。

四、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構建中注重深層文化意識中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多方面,除了常說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風俗習慣、地理景觀等方面外,還跟諸方面有關:

生存條件上,語言來自于人們的生活勞動,受到生存環(huán)境與生存條件的影響。就如,生活在亞洲大陸上的漢民族是以土地為生的,在這大片大陸上生活繁衍,習慣了厚實穩(wěn)定的大陸生存生活方式。而英國,則是一個生活在海洋上的民族,他們的國土在一個島嶼上,習慣的是相對動搖不定的海上生存生活方式。自然,這兩個民族在認知世界、理解事物等方面都存在著特別大的差異,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上,中華民族受到長久歷史的深遠影響,佛教深入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左右著人們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事的習慣,讓人們相信“佛”的存在。而西方諸多國家中,基督教的理念則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處理事情的方法提供依據(jù)。

在歷史上,中國人向來受圖騰的精神影響,一直都深信我們是龍的傳人,而在英國人的眼中龍則是另外的解釋,它只是一種可怕的怪物。

因為存在著這諸多的差異,所以英語課堂上的文化構建過程中必須重新審視這深層意識中的文化差異,并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否則課堂文化將不能得到深化與運用。

五、結語

教學是文化的學習與提升,課堂總與某種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總是在課堂的進行中適應著文化。教師在高中英語課堂文化的構建中,應該正確客觀地在文化的高度等多方面審視課堂,綜合以前傳統(tǒng)的課堂形式與當前新課標的改革方向,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觀念地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生學習、提升自我的課堂文化。

第7篇

【關鍵詞】 翻譯 文化 意識

1.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1.詞匯空缺

我們在此所說的空缺是指原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如產(chǎn)生于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hippie(或hippy)",由于它是美國文化的賭徒產(chǎn)物,在漢語中也無相對應的詞語,曾音譯為"希比士"或"希比派",現(xiàn)被譯為"嬉皮士",此譯名雖比前兩個譯名要好些,但仍無法確切表達"hippie"一詞的內涵,且有可能造成誤解。雖然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不滿,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頭蓄披肩長發(fā),身著奇裝異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他們并非是"嬉皮笑臉"的人,其中不少人對社會問題持有嚴肅的態(tài)度。還有些民族文化內涵特別豐富的詞語,在翻譯中必須詳加注釋,說明該詞的語用意義,才能使譯語讀者了解原語獨特的文化淵源。如:"我屬雞,我從不吃雞,雞年是我的本命年。"這句話的翻譯應如下:"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 1993,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 or bad luck years for them.)西方文化中沒有以動物配屬人的出生年份的習俗,因此對于上句中出現(xiàn)的"屬雞"和"雞年"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很難理解的,譯者譯出這些詞語的指稱意義,同時又詳加注釋,說明其內涵的意義,才能讓英美讀者比較完整地理解句意。比如"after-life"一詞,英漢詞典注明"來世",但漢語的"來世"與英語的"afterlife"有巨大的差異。根據(jù)英語詞典的釋義," afterlife"為"an existence after death ",指的是人死后的靈魂生活。如電影Ghost《人鬼情未了》中,女主人與其情人的鬼魂相伴的感人故事。

1.2.語義聯(lián)想

翻譯時應考慮漢英詞語感彩差異。如:"金雞鞋油:顏色有黑、棕、白、紅、黃、藍。"其英文譯文為:"Golden Rooster Shoe Polish comes in black, brown, white, red, yellow and blue.""金"字在漢語中有四種涵義: ①金屬的總稱; ②錢; ③古代金屬制的打擊樂器; ④黃而發(fā)亮的色彩。而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雞",在中國人心中可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rooster"一詞為"雄雞",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雄雞報曉"的說法。而"cock"一詞除了表"公雞",也是男性性器官的婉稱。"chicken"一詞意義模糊,有懦弱、膽怯之意,英語中也有"as timid as chicken"一說,再說,"chick-en"所具備的語用意義與原文不符。在此,譯文使用"rooster"一則避免了歧義的產(chǎn)生,二則在感情上也容易為英語讀者接受。因此,"gold en rooster"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同時又保留了原文的語用意義和指稱意義,體現(xiàn)了原文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達到了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的要求。

2.文化差異與翻譯

中西間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的各個方面。比如,中國人重寫輕說,主張慎言;而以柏拉圖為代表的西方人卻主張雄辯、暢言;中國人提倡中庸之道,表達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卻推崇直截了當,清晰明了。因此,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翻譯的障礙是不容忽視的,這種差異往往會導致翻譯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2.1.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環(huán)境、氣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亞有一著名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亞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麗的夏日,我們如果從中國文化出發(fā),將很難理解這樣的柔情。由于英國屬于高緯度國家,夏季的平均氣溫也只在20度左右,正是涼風習習,好不浪漫的時節(jié),因此,這樣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

2.2.宗教文化差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形成了我國頗具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譬如,"佛法無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創(chuàng)世之說。《圣經(jīng)》極大影響了西方語言,"a s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Judas' kiss"(死亡之吻)。當處理這些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匯時,簡單的直譯是不夠的,一定要結合相應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譯。那么,從宗教文化角度出發(fā),把佛教用語"阿彌托佛"譯為基督教中的"God bless you!"則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2.3.風俗差異

最為典型的是針對"龍"的文化內涵上,中西之間產(chǎn)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國,龍被視為神物,我們?yōu)槭驱埖膫魅硕院?。古有龍袍、龍顏一說,而現(xiàn)今我們又用"龍飛鳳舞"、"生龍活虎"來形容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而在怪經(jīng)》當中,龍(the Great Dragon)代表了黑暗勢力,那么如把"望子成龍"死譯為"expecting one' s child to be a dragon"則完全喪失了語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出于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把"龍"譯為"Long"而非"dragon" 。同樣,對于一些英語詞匯的翻譯也應兼顧到中國文化。比如LANCOME蘭翹、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諸多國外品牌譯名采用了"芳"、"黛"、"雅"、"姿"等漢字,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3.注重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語境

眾所周知,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過程,也是跨文化交際行為。語際轉換的基礎是兩種語言的對比,通過語言對比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建立譯語意識,排除原語干擾,傳遞原語意義。然而意義依賴于語境,語境卻蘊涵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立的語言符號構建系統(tǒng),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邏輯關系的表達形式可能不同。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及差異對兩種語言的影響,這樣才能從深層次進行語言轉換,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诖?,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更要了解這些差異的歷史文化。這樣在翻譯實踐時,才能避免文化錯位的現(xiàn)象。

因此教師在研究譯文的語篇時必須聯(lián)系其語境,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語境,再有語篇。影響譯語的生成、同時又反過來為譯語所影響的總的社會歷史性的語言情境即為翻譯中的文化語境。其次,譯語在母語中生存,既受到目的語主流文化的影響,又受譯語文化的影響,如:1ock the stab 1 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有些學生采用替換法,翻譯為"亡羊補牢",看似神來之筆,實際上是文不對題,因為英文原文強調的是為時已晚,而漢語譯文是猶未為晚之意,二者語意一正一反,截然不同。

參考文獻

[1] 孫會軍. 普遍與差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4.

第8篇

關鍵詞:商標 信息對等 功能對等 翻譯方法

1.引言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商標也不斷全球化。如果一個公司要將其產(chǎn)品推向國際市場,首先要做的就是其商標的翻譯,因為在商業(yè)中,這是僅次于產(chǎn)品質量的第二個重要因素。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給商標下的定義是:商標是用來區(qū)別某一工業(yè)或商業(yè)企業(yè)或這種企業(yè)集團的商品標志。它具有吸引消費者、識別商品、聯(lián)想產(chǎn)品、廣告宣傳等功能。成功的商標翻譯不僅要求譯語商標形式的得體,還要求其語用功能的充分發(fā)揮。

2.商標翻譯的原則

2.1商標翻譯的文化信息對等

商標是一種信息符號,蘊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因此商標翻譯過程中應注重文化信息的對等。必須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避免文化差異引起的信息誤導,保證譯語商標很好地發(fā)揮其語用功能。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余富林,2000)。一般來說,商標翻譯涉及的英漢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對顏色、動物和數(shù)字的認知差異方面。

2.1.1對顏色的認知差異

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對顏色的認識也有所差異,因而顏色詞在不同的國家被賦予不同的內涵。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blue music(藍調音樂,憂傷的音樂),blue sky(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翻譯勢必會影響銷量。再者紅色在英語國家象征著殘暴、不吉利,而在中國紅色則代表著喜慶。在西方文化里白色象征著純潔、美好,而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因此我們在翻譯含有顏色詞的商標時不得不進行適當?shù)恼{整。

2.1.2對動物的認知差異

很多中英文商標與動物密切相關。然而中英文商標互譯時不能忽視中西文化差異,因為同一動物在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內涵。

例如,dragon(龍)在中國人心中是吉祥動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則表示邪惡的怪物,是罪惡的象征。圣經(jīng)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將含有龍這一動物的中文商標翻譯成英語時需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將其翻譯成Four Asian Dragons則不妥。為了保持文化信息的對等,將其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則能避免對源語信息的扭曲,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文化中不是邪惡的象征。再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雖保持了語義信息對等,卻破壞了文化信息對等,因為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所以出口時我們將“白象”翻譯為“Brown Lion”,表示電池的威力無比。

2.1.3對數(shù)字的認知差異

同一個數(shù)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義也有所不同?!捌摺痹跉W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成漢語為“七喜”。在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是個大吉大利的數(shù)字,以七為商標的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只是個普通的數(shù)字。在漢語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常被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因此,我國有以“999”為商標名的藥品。而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因此在翻譯該商標名時有必要作出調整。

2.2商標翻譯的功能對等

功能對等意味著翻譯商標時應首先考慮商標翻譯之后能否具有源語商標的基本功能。根據(jù)美國翻譯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論,譯語信息接受者對譯語信息的反應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程度基本相同。功能對等強調讀者反應、追求等效原則的實現(xiàn)。商標翻譯的目的是讓消費者了解、熟悉、接受商標所代表的商品。商標讀者也即消費者從商標中獲取的信息直接影響著商品的銷售。因此,在翻譯商標時,翻譯者應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到所翻譯的商標是否能被讀者理解和接受,并且產(chǎn)生與源語商標一樣的語用功能(賀川生1997)。這樣一來,商標翻譯的功能對等就優(yōu)于了形式對等。例如,我國的“樂凱”牌膠卷翻譯為“Lucky”,雖然形式上和漢語的意義有出入,但是譯語商標有“好運氣”這一含義,它所傳達的商品信息能產(chǎn)生積極的語用功能,所以是成功的商標翻譯。又如美國的一次成像照相機“Polaroid”翻譯為“拍立得”。這個翻譯能讓人立即聯(lián)想到這產(chǎn)品是照相機又

能知道其特點。

3.商標的翻譯方法

商標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兩種語言在音韻語言體系和標識語言體系方面的轉換。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xiàn)這種轉換:音譯、意譯和音意結合。

3.1音譯

所謂音譯是指在不背離漢語語言規(guī)范和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或誤解的條件下,按照原商標名稱的發(fā)音,找到與之語音相近的漢語字詞進行翻譯。余富林(2003)指出,商標音譯的優(yōu)點在于簡單易行,譯文富有異國情調,從而賦予產(chǎn)品吸引力。音譯法被廣泛采用是因為跨市場的商標語音統(tǒng)一性對全球性的營銷和命名顯得更具重要性。得益于聲音上的一致性,這些音譯的商標名和源語商標發(fā)音相近,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異域特色,使之與市場上的本土產(chǎn)品相比顯得與眾不同。然而,音譯商標在信息傳遞方面具有弊端。按照發(fā)音翻譯而成的漢字組合,如同那些在語音語言體系中組成單詞的無意義的音節(jié),沒有實際意義或所指,所以無法提供任何有關產(chǎn)品或品牌的信息。這一類的商標數(shù)量不多,如Kodak(柯達膠卷)、Olympus(奧林巴斯)、Levi’s(李維斯)、Disney(迪斯尼)、McDonald’s(麥當勞)、Konica(柯尼卡)、Motorola摩托羅拉(手機)、Sasson(沙萱)。

3.2意譯

意譯是指不考慮發(fā)音而是根據(jù)商標的實際意義翻譯出相對應的譯文商標的一種翻譯方法,如Apple蘋果(computer)、PlayBoy花花公子(clothing)、Crown皇冠(automobile)。黃瑞紅(2003)指出,意譯能較好地體現(xiàn)原商標確立者的初衷和希冀,對一些形象鮮明、寓意優(yōu)雅、詞語華麗的商標可采用意譯法。

3.3音意結合

所謂音意結合即在語音上和語義上與源商標相同或相近的語言符號組成相應的商標,這就要選擇發(fā)音上相對應并與產(chǎn)品的品牌或類別有一定聯(lián)系的漢字組成相應的中文商標。一般認為音意共譯的方式比純音譯或意譯要好,因為由音意結合翻出的中文名在一定程度上與源名保持聽覺上一致的同時,又使其具有傳遞重要品牌和類別特征信息的交際功能。可見,這種翻譯方式兼具前兩者的優(yōu)點,保證了語音上的一致性,同時又給品牌一個具體的語義定位。以可口可樂為例,Coca和Cola本意是兩種植物名,中文對應的表述是“可口可樂”,不僅念起來瑯瑯上口,在形和意上也和諧深遠,“可口”的意思是味道好,“可樂”的意思是好玩、開心?!癙ampers”是一個紙尿布品牌。Pampers一詞在英語中是對待某人過分寵愛的意思,它的對應中文翻譯是“幫寶適”,字面意思是幫助嬰兒擺脫尿濕煩惱、享受干凈舒爽的意思,這與紙尿布的功能聯(lián)系甚密。而父母對孩子的呵護之心輕易地就被這三個字喚起。在實踐中,這種音意結合的商標翻譯又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即部分翻譯和整體翻譯。

從上可知,一個商標翻譯者很有必要對商標的各種屬性像音、形、義,市場效應、美學標準等各方面做一個全面的考慮,在各個屬性中求得一個平衡。翻譯的商標不僅僅是一個產(chǎn)品的名字,它更是一個文化的綜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產(chǎn)品在市場中的前景。因此我們在商標翻譯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形和意兩方面的因素,為產(chǎn)品的銷售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4.結論

產(chǎn)品的商標既象征著產(chǎn)品質量,也代表著產(chǎn)品形象,要消費者喜歡一個商品,商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東西方的地域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背景,使得我們在商標翻譯的時候就存在了許多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在商標翻譯時應了解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尋找中西文化的切合點,使文化和功能更加對等。商標翻譯應力求在音、義、形上與原語商標對等。翻譯者應根據(jù)不同的商品來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商標翻譯要貼近譯入國文化,使消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從而使商標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富林.外貿翻譯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0.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翁鳳翔.國際商務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賀川生.商標英語.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

[5]余富林等.商務英語翻譯.2003年12月.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3.91.

[6]黃瑞紅.商標翻譯的方法及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江南大學學報出版社,2003,第2卷第6期,73.

第9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應對策略

1.語言與交流

語言被稱為反映文化的鏡子,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溝通時,會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本源文化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詮釋和理解。語言能幫助來自于不同國家的人互相溝通,但是有些詞語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卻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即使溝通雙方都持同一種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于某些已有的人或事物的反映方式。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如果說參與談判的雙方使用的工作語言并非為其中任意一方的母語的話,最明智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針對產(chǎn)生歧義的細節(jié)或定義提出問題,直到得到讓人滿意的答復為止。一次商務談判,只有在雙方達成一致,并且樂于履行協(xié)議中羅列的義務時,才能被稱之為一次成功的談判。談判所用的語言承擔著讓參與談判的各方明確理解對方意圖和所期待達成何種協(xié)議的重任,如果談判結束之后,有任何一方對協(xié)議中所列條款產(chǎn)生疑慮,或認為自己因為被強迫或出于臉面才簽署了這份協(xié)議,那么毫無疑問,這場談判從溝通交流角度考量是失敗的。

在與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象交流時,時刻注意如下方面,將讓你的談判獲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除非對方率先提起,避免討論政治、種族或宗教話題,以免冒犯對方,此乃國際商務談判的大忌。

(2)避免詢問個人隱私。

(3)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與對方交流,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誤解的俚語、俗語及一些隱晦的表達方式。

(4)不斷觀察并征詢對方的意見,了解對方對你陳述的理解程度。

(5)在對方完整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之前,不要打斷對方,交流時放慢語速,即使有翻譯在場。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有類似的表述方式,“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了解你的敵人”。在進行商務談判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地參與談判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除了口頭語言之外,談判時涉及的談判者的肢體語言和各種行為會對談判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談判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對于時間,人與人之間保持的距離習慣及對方文化中常見肢體語言的含義。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人類時間觀念有兩種文化模式:單向性時間模式(monochronic-time)和多樣性時間模式(polychronic-time)。他認為一些受歐洲文化影響的國家,如英美、德國瑞士、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和亞洲的日本等屬于單向性時間模式,而地中海沿岸國家,如意大利、希臘、法國、墨西哥和一些東方和非洲國家則屬于多樣性時間模式。單向性時間習慣是一種強調日程、階段性和準時性的時間習慣,要求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只有了解談判對象對于時間的不同觀念,才有可能合理安排談判進程,取得更好的談判效果。還要求談判者了解對方文化中常有的肢體語言的含義,手勢、眼神、笑容甚至頷首點頭的時機都會影響你向對方傳達信息的有效性,有時甚至造成致命的誤解,造成談判破裂。事先通過網(wǎng)絡、媒體和書籍了解對方的文化和行為習慣,應該成為談判之前的一項必備程序。

2.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

荷蘭的霍夫斯特德在著名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報告中指出,不同民族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個體取向與集體取向”、“男性度與女性度”。中國在經(jīng)過了漫長的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和長期儒家思想的洗禮之后,形成了其高權利距離、較高的不確定回避指數(shù)、較強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明顯的女性主義傾向的文化特色。這些文化差異會集中體現(xiàn)于參與對外商務活動的談判者身上。面對具有不同文化特色背景的談判對象時,了解對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差異和理念,能夠與談判對象締結更和諧的、有助于溝通交流的關系,避免分歧,進而獲得最理想化的雙贏談判成果。

3.不同文化的談判風格

霍爾提出的高語境文化和低于近文化的概念有助于我們理解文化差異起到的影響。高語境文化包括大部分中東國家、亞洲國家、非洲和南美,這種文化下的國民通常崇尚集體主義,重視直覺,強調社會關系,行動前會深思熟慮。這就意味著此文化背景下的談判對手非常重視談判過程中的雙方關系,因此在談判之初就要取得對方的信任。此類文化是高度集體主義文化,強調團隊之間的和諧相處,對于個體利益的取得要達成團隊之間的共識。談判者們經(jīng)常憑借直覺或感受而不是理性做出判斷。高語境文化中使用的語言本身遠不如語言被使用的語境重要。語境包括說話者的聲音、面部表情、姿勢、動作,甚至說話者的身份地位和家族淵源等。與之相對應的低語境文化以邏輯性、線性思維為標志,強調個人主義,崇尚行動力,北美、西歐和北歐國家都在此列。談判者們期待的是直接簡潔、高效率的談判模式。由低語境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提出的書面文字通常直截了當,不會有任何多余的修飾和花哨的辭藻,這點和高語境文化的行文習慣大相徑庭,而誤解有時因此產(chǎn)生。按照中國文化的特點,談判時,一般注重原則、忽略細節(jié);歐美國家的談判者正好相反,他們比較注重細節(jié),卻不太執(zhí)著于原則。中國人處理問題的程序是先就談判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后談判中解決。這種談判模式可使我方在以后談判中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西方人對中國人的這種談判方式感到很陌生,他們覺得細節(jié)決定成敗,比較愿意對細節(jié)問題給予更多關注。如一些歐美客戶在談判中會提出價格、包裝、交貨等細節(jié)問題,并期待在談判過程中解決這些細節(jié)問題。對他們來說,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這些小協(xié)議之的綜合。歐美客戶講究實際,注重利益;而成長于中華文化背景下的中方談判者們則認為談判是一種縱觀全局的活動,傾向于從整體考慮,著眼于全局利益,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對于原則和細節(jié)的主次之分。因此,和歐美談判者的談判過程往往是細致而冗長的,一旦雙方達成一致,那將是雙方利益的共同體現(xiàn),他們會嚴格執(zhí)行協(xié)議中的條款,是非常認真和嚴謹?shù)暮贤瑘?zhí)行者。

4.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談判是解決沖突的過程,不同文化有不同解決沖突的辦法。在進行一次談判之前,首先要自問對于這次談判有何預期,萬一出現(xiàn)沖突會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東西方文化對于沖突有相悖觀點,西方國家認為沖突是具有建設性的,通過對沖突的解決,可以獲得更多有用信息,并且能實現(xiàn)一定范圍內更和諧、健康、緊密的聯(lián)系。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崇尚的是“以和為貴”,傳統(tǒng)上認為沖突會影響團隊成員彼此信任和組織的凝聚力。因此,引起沖突的人會受到譴責甚至責罰。東西方文化對于沖突的不同理解導致對于沖突的不同處理方式。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對于出現(xiàn)的激烈沖突和利益碰撞,我們提出的建議是:喘口氣,仔細聽,認真想,從對抗激烈的談判現(xiàn)場中抽離,退一步,在做進一步行動之前先考慮行動的后果。放慢談判節(jié)奏,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地實現(xiàn)己方的既定目標。談判是耗時耗力的漫長過程,很多重要的商務談判是經(jīng)過幾輪甚至幾十輪的相互磋商才最終取得一致意見的。

5.結語

大批中國學者和對外貿易的從業(yè)人員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沖突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認識自我,恰當?shù)亓私鈩e人,進而在涉外商務談判中揚長避短,實現(xiàn)自身的最大商業(yè)利益。

參考文獻:

[1]曹菱,主編.商務英語談判.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謝曉鶯,主編.商務英語談判.商務印書館,2005.

[3]邱革加,楊國俊,主編.雙贏現(xiàn)代商務英語談判.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