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交通事故申請書

時間:2022-03-01 18:42:58

導語:在交通事故申請書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被申請人:,男,漢族,魯轎車駕駛員,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住址,濟南市路號室,男,漢族,,為魯轎車車主,住址,濟南市號樓室

申請事項

1.申請法院對被申請人所有的魯轎車予以查封。

2.保全數(shù)額元事實與理由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濟南市路與路口,申請人與被申請人駕駛的魯轎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申請人被送往醫(yī)院治療。期間,申請人醫(yī)療費用支出元,被申請人在支付部分費用后,便拒絕支付剩余費用。申請人認為,本次事故給申請人還造成了誤工、營養(yǎng)、護理、交通等損失.為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遂申請法院對被申請人所有的車輛予以查封。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遂向貴院提出保全申請。

申請人特提供擔保物:魯轎車車主,,身份證號,

第2篇

    1. 因檢驗、鑒定的需要暫扣交通事故車輛、嫌疑車輛、車輛牌證和駕駛證的期限為20日。需要延期的,經(jīng)上一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批準可以延長20日。對拒絕或無力預付搶救醫(yī)療費用的,暫扣車輛不超過2個月,特殊情況需延長扣車期限的,經(jīng)辦案單位主管領導批準,可延長1個月。

    2.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應自交通事故發(fā)生之日起按下列時限作出:輕微事故5日內(nèi);一般事故15日內(nèi);重大、特大事故20日內(nèi)。因交通事故情節(jié)復雜不能按期作出認定的,經(jīng)上一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批準,可分別延長5日、15日、20日。

    3. 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后15日內(nèi),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重新認定;上一級公安機關在接到重新認定申請書后30日內(nèi),應作出維持、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

    4. 當事人對處罰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決定書后15日內(nèi)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復議;上一級公安機關應在接到復議申請書后30日內(nèi)做出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書后15日內(nèi)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5. 損害賠償?shù)恼{(diào)解期限為30日,公安機關認為必要時可以延長15日。對交通事故致傷的,調(diào)解從治療終結或者定殘之日起開始;對交通事故致死的,調(diào)解從規(guī)定的辦理喪葬事宜時間結束之日起開始;對交通事故僅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調(diào)解從確定損失之日起開始。

第3篇

交通事故的當事人因交通事故受傷致殘并需要進行傷殘評定的,必須在治療終結后,申請應當向處理交通事故的公安機關以書面形式提出,公安機關在接到傷殘評定申請書后30日內(nèi)作出傷殘評定,并制作傷殘評定書送達當事人,或者向當事人推薦鑒定機構由當事人自行選擇。

【法律依據(jù)】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七十一條:當事人對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或者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證明有異議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或者道路交通事故證明送達之日起三日內(nèi)提出書面復核申請。當事人逾期提交復核申請的,不予受理,并書面通知申請人。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4篇

充分發(fā)揮人民調(diào)解工作優(yōu)勢,創(chuàng)新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diào)解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地緩解公交警基礎警力不足與受理交通事故案件多的矛盾,及時化解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維護事故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二、工作原則

(一)調(diào)解法定原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要求,由依法設立的人民調(diào)解機構負責。

(二)自愿選擇原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必須建立在事故各方當事人自愿選擇的基礎上,不得強制進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符合人民調(diào)解機構受理的,事故各方當事人可以首選人民調(diào)解,辦案單位及辦案民警有責任勸導各方當事人申請人民調(diào)解。

(三)化解矛盾原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必須以化解社會矛盾為出發(fā)點,及時調(diào)處因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引發(fā)的民事糾紛。人民調(diào)解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中主動與公交警部門、保險部門和人民法院聯(lián)動,努力做到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diào)解工作便民、高效。

三、組織領導

為加強全市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的組織領導,市司法局、市公局、市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成立市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領導小組。市司法局分管領導任組長、市公局交警支隊分管領導和市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市公局交警支隊,交警支隊分管領導兼辦公室主任。各區(qū)相應成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委員會,司法行政部門和公交警部門可邀請區(qū)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兼任委員會主任。各區(qū)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委員會應適當設立“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配備專兼職調(diào)解員,具體負責各轄區(qū)內(nèi)的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

各縣(市)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人民調(diào)解工作,由各縣(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轉(zhuǎn)發(fā)市綜治辦、市公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治防控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和本通知精神具體落實。

四、案件受理

(一)簡易程序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在收到簡易程序事故認定后,可在管轄的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申請

人民調(diào)解。

(二)一般程序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在收到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生效后,可在管轄的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申請人民調(diào)解。涉及人員受傷的交通事故須待傷員救治

終結后申請人民調(diào)解。

(三)經(jīng)公交警部門調(diào)查后,無法認定事故責任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當事人可持公交警部門出具的事故證明,在管轄

內(nèi)的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申請人民調(diào)解。

(四)逃逸道路交通事故如涉及第三方民事賠償責任的,當事人收到的事故責任認定書生效后,可在管轄的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

解工作室(站)申請人民調(diào)解。

五、賠償調(diào)解

(一)簡易程序處理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diào)解,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自受理之日起10日內(nèi)調(diào)解結束。

(二)一般程序處理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diào)解,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nèi)調(diào)解結束。

(三)疑難、復雜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diào)解,交通事故人民調(diào)解工作室(站)在征得辦案單位領導同意后,可邀請辦案民警參加調(diào)解;辦案單位也可視情指派辦案民警主動介入損害賠償調(diào)解。

(四)涉及保險賠付額度較大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調(diào)解員應提前通知理賠保險機構派員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

六、工作制度

第5篇

申請人:略

被申請人:略

申請事項:

一、請求法院駁回被申請人的重新鑒定申請。

二、撤回(2013)法司鑒委字第355號選擇鑒定機構通知書。

事實及理由:

申請人訴被申請人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由貴院依法受理后,被申請人對蘇州大學司法鑒定所出具的鑒定意見持有異議,并向貴院提交了重新鑒定申請。2013年8月21日,申請人收到貴院郵寄送達的要求配合鑒定機構鑒定和延期審理的通知書及被申請人重新鑒定申請書。另外,2013年8月26日,申請人收到貴院郵寄送達的選擇鑒定機構通知書?,F(xiàn)申請人對被申請人的申請及貴院批準被申請人的申請持有異議,理由如下:

一、本次鑒定程序合法、鑒定主體合格。申請人傷情穩(wěn)定后,向昆山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大隊城北中隊申請傷殘鑒定,后該隊委托蘇州大學司法鑒定所對申請人傷殘等級、誤工時限、護理時限及人數(shù)、營養(yǎng)時限作出評定。

申請人認為此次鑒定不是單方委托鑒定,是申請人嚴格依照法律向交警部門申請后由昆山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大隊城北中隊作為委托方,且蘇州大學司法鑒定所是經(jīng)過行政許可的有相應資質(zhì)的鑒定執(zhí)業(yè)機構,此種程序下做出的司法鑒定意見在蘇州司法實踐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故本次鑒定程序合法、鑒定主體合格。

二、根據(jù)《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托進行重新鑒定:

(一)原司法鑒定人不具有從事原委托事項鑒定執(zhí)業(yè)資格的;

(二)原司法鑒定機構超出登記的業(yè)務范圍組織鑒定的;

(三)原司法鑒定人按規(guī)定應當回避沒有回避的;

(四)委托人或者其他訴訟當事人對原鑒定意見有異議,并能提出合法依據(jù)和合理理由的;

(五)法律規(guī)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重新鑒定的其他情形。

結合上述條文和本案具體情況綜合分析,可見能夠與被申請人提出重新鑒定申請相關聯(lián)的應該是上述第四項,即“委托人或者其他訴訟當事人對原鑒定意見有異議,并能提出合法依據(jù)和合理理由的”。申請人認為被申請人重新鑒定申請沒有合法依據(jù)和合理理由。

因為該申請書落款之處僅有被申請人處印章,連成文時間都沒有,最關鍵是沒有具備相應資質(zhì)的法醫(yī)人員出具的專業(yè)意見,且沒有法醫(yī)及相關機構的簽章。申請人有理由相信該份重新鑒定申請書并非專業(yè)人員出具,故被申請人的申請理由不可與具備司法鑒定資質(zhì)的司法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相抗衡。即被申請人不具備重新鑒定申請的合理理由。

三、被申請人重新鑒定申請是在浪費國家司法資源,違背國家保險立法精神的最大誠信原則,且給申請人帶來諸多不便。

綜上,申請人懇請貴院考慮上述理由,駁回被申請人的重新鑒定申請。

此致

昆山市人民法院

第6篇

【關鍵詞】交通事故;司法鑒定;重復檢驗鑒定;問題對策

引言

交通事故檢驗鑒定主要包括尸體檢驗、輕重傷鑒定、成傷機制鑒定、酒精含量檢驗、安全性能檢驗、車輛機械事故故障鑒定、痕跡鑒定、指紋鑒定、輪胎花紋鑒定、車輛行駛速度計算鑒定、車輛安全性能檢驗和車輛定型鑒定等。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法治意識的提高,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中的面臨問題日益復雜和艱巨。檢驗鑒定意見作為一種重要的辦案證據(jù)之一,對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可能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申請司法檢驗鑒定的情況也日漸增多。目前我國司法鑒定機構的資質(zhì)及鑒定人員的素質(zhì)高低不一,人民群眾對檢驗鑒定的程序及要求不甚了解,致使申請重新檢驗鑒定的情況時而發(fā)生。本文結合檢驗鑒定工作實際,對如何做好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中申請重復檢驗鑒定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中申請重復檢驗鑒定的現(xiàn)狀

司法檢驗鑒定既是一種科學技術活動,又是一種訴訟證明活動,具有“形式上的司法活動與實質(zhì)上的科學技術活動,二者兼而有之的性質(zhì)”。司法檢驗鑒定的雙重性要求它既要遵循自然科學法則,做到客觀準確,又要遵循交通事故程序規(guī)定,做到中立公正。目前,在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方普遍采取單方面委托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司法檢驗鑒定的方式,而并未通過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向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委托,從而造成以下幾種申請重復檢驗鑒定的情況:一是申請法醫(yī)學鑒定的時間條件不滿足;二是傷殘等級適用的標準異議;三是對提交鑒定機構的證據(jù)、材料未經(jīng)質(zhì)證提出異議;四是少數(shù)鑒定機構為了經(jīng)濟利益,迎合申請委托鑒定人需求作出打球的鑒定結論,導致相對方提出重新檢驗鑒定申請。

二、實踐中造成司法鑒定申請重復鑒定的主要原因

(一)程序不清。當事人不清楚事故后司法鑒定的委托程序,普遍采取在未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的情況下,單方面委托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從而給相對方提出重新鑒定申請?zhí)峁┝苏斠罁?jù)。公安部《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四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殘的,在治療終結后,應當由具有資格的傷殘鑒定機構評定傷殘等級。具有資格的檢驗、鑒定、評估機構應當向省級人民政府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備案,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向當事人介紹符合條件的檢驗、鑒定、評估機構由當事人自行選擇。即事故后進行傷殘鑒定的,應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公安部門推薦鑒定機構后,由當事人自行選擇。

(二)時間不明。當事人不清楚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時間要求,經(jīng)常在治療未終結前或因損傷所致并發(fā)癥治療終結前就向鑒定機構進行委托,給相對方申請重復鑒定以正當理由。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有時間限制,所以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時機也很重要。因交通事故受傷,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損傷已經(jīng)造成殘疾的,可在治療終結后十五日內(nèi),向公安機關申請傷殘鑒定。公安機關接到傷殘鑒定申請書后三十日內(nèi)作出傷殘等級鑒定。當事人對傷殘鑒定不服的,可在接到鑒定書后十五日內(nèi),向上一級傷殘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相關規(guī)定如下:第一,傷殘鑒定時間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損傷或確因損傷所致的并發(fā)癥治療終結為準;第二,傷殘鑒定部門一般不接受個人委托,因此可申請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人民法院、律師事務所委托鑒定。

(三)鑒定機構的不負責。司法檢驗鑒定是廣大人民群眾處理勞動爭議、醫(yī)療糾紛、交通肇事等涉及自身合法權益事件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司法檢驗鑒定的公信力直接關系到交通事故的處理、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司法訴訟活動的公平、公正,進而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和信念。然而,一些鑒定機構為追求經(jīng)濟利益,存在超范圍受理司法檢驗鑒定事項、無司法鑒定資質(zhì)的人員進行鑒定或按申請委托鑒定人的期盼結論作出打球鑒定結論、不按規(guī)定標準收費等,重眼前利益、不做長遠考慮的問題。另有一些鑒定機構在司法檢驗鑒定活動中,在受理申請委托鑒定人申請時盲目接收,對委托方是否達到送檢條件的審查不認真,對證據(jù)、材料的真實性及完整性的檢查不仔細,對案件具體適用標準及闡述不清等,因鑒定環(huán)節(jié)存在的瑕疵而造成申請重復鑒定。

三、解決申請重復鑒定對策

(一)建立交通事故處理聯(lián)動機制。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當事人往往在事故發(fā)生后、病患治療過程中即申請司法檢驗鑒定。針對此類普遍現(xiàn)象,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主動參與,促使當事人一次完成有效的司法鑒定,保障司法鑒定相關程序、證據(jù)合法有效,提高鑒定意見的真實性。

(二)嚴把鑒定機構鑒定資質(zhì),提高鑒定人員從業(yè)素質(zhì)。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在審批司法鑒定機構時應該嚴格把關,審查鑒定機構及人員的資質(zhì)。建立定期的學習培訓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的,停止國家司法鑒定人的司法檢驗鑒定活動、直至考核合格為止。國家司法鑒定人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本著負責的態(tài)度,客觀公正地對受托鑒定案件進行司法鑒定。

(三)實行鑒定機構等級制度,確保檢驗鑒定結論的公正性。目前各檢驗鑒定機構處于平等地位,沒有制約或隸屬關系,以致各檢驗鑒定機構的鑒定結論處于無序狀態(tài)。當各檢驗鑒定機構所作出的鑒定結論不一致或發(fā)生矛盾時,會造成案件陷入無止境的重復鑒定中,為保護各方當事人的權利,提高鑒定結論的公正性、唯一性,筆者認為,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可按鑒定機構的規(guī)模、設備配備、技術人員數(shù)量及鑒定人資質(zhì)等要素,參照技術職稱評定模式,對司法鑒定機構實行高級司法鑒定機構、中級司法鑒定機構、初級司法鑒定機構的等級管理制度,高級司法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結論權威性大于中級司法鑒定機構,中級司法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結論權威性大于初級司法鑒定機構,同等級司法鑒定機構不能受理申請重復鑒定。從而解決申請重復鑒定造成的問題。

(四)完善重復檢驗鑒定制度。一是申請重復檢驗鑒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出現(xiàn)新的鑒定相關材料;2、原鑒定事項有遺漏;3、其他需補充鑒定或重新申請鑒定情形。筆者認為,申請重復檢驗鑒定必須滿足以上三種情形并有相關證據(jù)支持,否則司法部門不予支持。如鑒定結論雖有缺陷,但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zhì)證或補充質(zhì)證等方法解決的,仍不能申請重復鑒定。二是建立風險告知制度。司法實踐中,當檢驗鑒定結論無法滿足委托鑒定人預期時,往往會質(zhì)疑鑒定機構是否專業(yè)、是否,主觀上失去對鑒定結論理智的判斷,造成委托鑒定人申請重復檢驗鑒定。三是提高重復檢驗鑒定的收費。

科學規(guī)范的檢驗鑒定制度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我們應當努力解決司法檢驗鑒定制度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司法檢驗鑒定制度,推動司法檢驗鑒定工作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發(fā)展,達到提高檢驗鑒定效率,合理利用資源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7篇

一、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申請司法鑒定的現(xiàn)狀

司法鑒定既是一種科學技術活動,又是一種訴訟證明活動,具有“形式上的司法活動與實質(zhì)上的科學技術活動二者兼而有之的性質(zhì)”。司法鑒定的雙重性要求它既要遵循自然科學法則,做到客觀準確,又要遵循訴訟的程序規(guī)則,做到中立公正。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所涉及的司法鑒定通常包括臨床醫(yī)學鑒定、痕跡鑒定及產(chǎn)品質(zhì)量鑒定,其中臨床醫(yī)學鑒定主要涉及的就是傷殘鑒定。傷殘鑒定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損傷所致的人體殘疾。包括:精神的、生理功能的和解剖結構的異常及其導致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不同程度喪失。根據(jù)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傷殘狀況,將受傷人員傷殘程度劃分為10級,從第I級(100%)到第X級(10%),每級相差10%。

目前,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的受害方,普遍采取單方面委托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的方式,而并未通過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向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委托,從而造成以下幾種相對方申請重新鑒定的情況:一是申請法醫(yī)學鑒定的時間條件不滿足;二是傷殘等級適用的標準異議;三是對提交鑒定機構的證據(jù)、材料未經(jīng)質(zhì)證提出異議。

二、實踐中造成司法鑒定重新申請的主要原因

(一)程序不清。當事人不清楚事故后司法鑒定的委托程序,普遍采取在未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的情況下,單方面委托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從而給相對方提出重新鑒定申請?zhí)峁┝苏斠罁?jù)。公安部《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四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殘的,在治療終結后,應當由具有資格的傷殘鑒定機構評定傷殘等級。具有資格的檢驗、鑒定、評估機構應當向省級人民政府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備案,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向當事人介紹符合條件的檢驗、鑒定、評估機構由當事人自行選擇。即事故后進行傷殘鑒定的,應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公安部門推薦鑒定機構后,由當事人自行選擇。

(二)時間不明。當事人不清楚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時間要求,經(jīng)常在治療未終結前或因損傷所致并發(fā)癥治療終結前就向鑒定機構進行委托,給相對方申請重新鑒定以正當理由。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有時間限制,所以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時機也很重要。因交通事故受傷,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損傷已經(jīng)造成殘疾的,可在治療終結后十五日內(nèi),向公安機關申請傷殘鑒定。公安機關接到傷殘鑒定申請書后三十日內(nèi)作出傷殘等級鑒定。當事人對傷殘鑒定不服的,可在接到鑒定書后十五日內(nèi),向上一級傷殘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8667-20__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相關規(guī)定如下:第一,傷殘鑒定時間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損傷或確因損傷所致的并發(fā)癥治療終結為準;第二,傷殘鑒定部門一般不接受個人委托,因此可申請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人民法院、律師事務所委托鑒定。

(三)鑒定機構的不負責。司法鑒定是廣大人民群眾處理勞動爭議、醫(yī)療糾紛、交通肇事等涉及自身合法權益事件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司法鑒定的公信力直接關系到司法審判的公平、公正,進而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和信念。然而,一些鑒定機構為追求經(jīng)濟利益,存在超范圍受理司法鑒定事項、組織無司法鑒定資質(zhì)的人員進行鑒定、不按規(guī)定標準收費等重眼前利益、不做長遠考慮的問題。另有一些鑒定機構在司法鑒定活動中,在接收案件時盲目接收,對委托方是否達到送檢條件的審查不認真,對證據(jù)、材料的真實性及完整性的檢查不仔細,對案件具體適用標準及闡述不清晰等,這些不負責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后期法院審理中,因鑒定環(huán)節(jié)存在的瑕疵而被要求重新進行鑒定,降低了人民法院工作效率,也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三、關于解決重新鑒定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指導,建立糾紛處理聯(lián)動機制。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當事人往往在事故發(fā)生后、病患治療過程中即申請司法鑒定。針對此類普遍現(xiàn)象,建議公安機關交管部門主動參與,法院交通巡回法庭提供指導意見,促使當事人一次有效完成司法鑒定,保障司法鑒定相關程序、證據(jù)合法有效,提高鑒定意見的真實性。

(二)嚴格把關鑒定機構資質(zhì),提高鑒定人員從業(yè)素質(zhì)。司法廳、司法局在審批鑒定機構時應該嚴格把關,審查鑒定機構及人員的資質(zhì)。在培訓學習時,應當嚴格考核,證書必須考試合格方可授予。司法鑒定人員也應當加強自身素質(zhì)的提升,不斷學習,本著為事實負責的態(tài)度,客觀地對所受托案件進行司法鑒定。

(三)實行兩鑒終鑒制,確保鑒定結論終局性。目前各鑒定機構處于平等地位,沒有制約或隸屬關系,以致各機構鑒定結論的產(chǎn)生處于無序狀態(tài)。當各機構所給結論發(fā)生矛盾時,訴訟雙方往往會重新申請鑒定,使得案件陷入無止境的重復鑒定中。為平衡保護雙方當事人的權利,提高訴訟效率,筆者建議,司法部門可按鑒定機構的規(guī)模、設備配備、技術人員數(shù)量及其職稱等進行分級,如:高級鑒定機構可復核中級鑒定機構的鑒定,中級鑒定機構可復核初級鑒定機構的鑒定。訴訟程序中的對外委托鑒定,實行兩鑒終鑒制,提高鑒定意見的可信性。

第8篇

我國每年發(fā)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數(shù)以十萬起②,其中絕大部分案件要經(jīng)過公安機關交警部門作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無論是作為交通肇事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還是作為民事案件處理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糾紛,公安機關交警部門作出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都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卻一直為理論界所質(zhì)疑,司法實踐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zhì)以及其是否具有可訴性難以正確對待?!吨腥A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新交法》)明確規(guī)定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jù)使用,其用意是對多年的質(zhì)疑和沖突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新交法》施行一年多來,理論界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的質(zhì)疑有增無減,事故當事者也抱怨不斷③,當前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真的存在問題嗎?筆者擬就膚淺的思考參加探討,以求共鳴。

一、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事人若不服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按照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他有幾種手段可以救濟?

(一)當事人對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不服,是否可以以交警部門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呢?

《新交法》對此仍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1992年12月1日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即法發(fā)(1992) 39號文)的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對作出的行政處罰不服提起行政訴訟或就損害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的,以及人民法院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時,人民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公安機關所作出的責任認定、傷殘評定確屬不妥,則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審理認定的案件事實作為定案的依據(jù)。法發(fā)(1992)39號未違背2000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以及司法解釋的精神④,應仍然有效。根據(jù)法發(fā)(1992)39號文第四條的規(guī)定,若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法院將不予受理。

(二)當事人對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不服,是否可以向上級交警部門申請復議呢?

在《新交法》頒布之前,根據(jù)《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后十五日內(nèi),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重新認定;上一級公安機關在接到重新認定申請書后三十日內(nèi),應當作出維持、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也就是說,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有權申請行政復議。在《新交法》頒布后,《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失效,《新交法》第73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現(xiàn)場勘驗、檢查、調(diào)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論,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jù)?!痹摲▽⒔痪块T的交通事故認定書僅僅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jù),取消了《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關于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復議的規(guī)定。按此規(guī)定,即使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服也就無權申請行政復議。

通過以上(一)、(二)分析可知,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在《新交法》頒布后,當事人亦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現(xiàn)在當事人能采取的救濟途徑只能是:在就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的同時要求法院對確有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不予采信或予以糾正,或者法院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中對確有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不予采信。這樣一來,問題就產(chǎn)生了,僅僅通過這個途徑,當事人的權利真的能得到保障嗎?

問題一:僅僅讓作為非專業(yè)機構的法院和沒有這方面專業(yè)知識的法官作為糾正交警部門的事故認定的唯一途徑,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否能夠得到充分保障?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一項十分復雜、細致的工作,是有很強的政策性、技術性和法律性的。如責任認定過程中的所涉及的路況安全工程鑒定、車況技術鑒定、痕跡鑒定、車速鑒定、法醫(yī)鑒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等等一系列專業(yè)技術鑒定,都無不表明責任認定工作的技術性、復雜性和法律性等特征,雖然說法院是社會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法官并非萬能,他們盡管應該都是精通法律的專家,但是他們并不是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專家,完全寄希望于不具有專業(yè)知識的法官來推翻交警部門作出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這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來說,無論如何應該都是不夠的!

問題二:當事人在就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的同時讓當事人舉證證明推翻交警部門的事故認定,對當事人來說是否公平?

現(xiàn)場的勘驗、檢查,對證人的調(diào)查等方面的證據(jù)均掌握在交警部門的手中,要求當事人自己去搜尋足夠的相反的證據(jù)來推翻作為國家機關的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談何容易?而且公安機關一旦認為已經(jīng)構成刑事犯罪的話,該責任人都已經(jīng)被公安機關拘留、關押,其就沒有機會去收集證據(jù),更談不上推翻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了,這對當事人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問題三:如果經(jīng)交警部門作出事故認定,認定一方當事人負全部責任,負全部責任的一方能否按照最高的司法解釋在提起民事訴訟的同時,推翻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呢?   根據(jù)1992年最高院和公安部聯(lián)合的通知,當事人就損害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的同時,可以要求人民法院同時審查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當事人被認定負事故的全部責任的話,其不可能要求其他人賠償,即其找不到適格的被告,所以也無法就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更談不上在提起民事訴訟的同時要求法院推翻交警部門作出的事故責任認定。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對方當事人提起賠償?shù)拿袷略V訟的同時要求法院不采信交警部門的事故責任認定。在對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之前,其責任將一直處在不定狀態(tài),而找不到任何其它救濟途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證據(jù)可能無法取得,這對被認定負全部責任的事故當事者要推翻事故責任認定變得越來越困難。

問題四:交通肇事的案件,只有到了法院審理階段才能糾正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對當事人來說其權利的救濟是否及時?

只要根據(jù)交警部門事故責任認定,責任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人身自由將受到公安機關的限制。即使責任人對該責任認定不服,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其不能申請行政復議,也不能對該責任認定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將案件從公安機關移送到檢察院,再到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時,經(jīng)法院審查認為公安機關所作出的責任認定不予采信,才能將解除責任人的人身自由限制,這給事故責任人的權利救濟太晚了,無法有效及時地保護當事人的人身權利。

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zhì)

上面我們已經(jīng)詳細探討了當前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處理機制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尋求最佳的解決途徑,我們必須先弄清當前我國交通事故認定的性質(zhì)。雖然《新交法》中已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作為證據(jù)使用,但這僅僅解決了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作用,并沒有明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zhì)。目前,在國內(nèi),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zhì)爭論最多的主要有兩種觀點:

觀點一:我國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

理由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完全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基本特征:第一,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實施的主體是公安機關;第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的授權而實施的一種職權行為;第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針對特定的交通事故而單方面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它代表著國家行政機關獨立的管理意志,不以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當事人是否提出處理申請或者在處理活動中是否同意,都不影響公安機關對交通事故作出責任認定。這就決定了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既不同于行政調(diào)解,也不同于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仲裁行為;第四,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一經(jīng)作出,即對特定的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因此,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授權,在具體的交通事故處理活動中,針對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的責任大小進行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⑤。

觀點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一種技術鑒定結論。

理由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行使職能與專業(yè)技術相結合的評價性行為。公安機關作為我國交通管理機關,其按規(guī)定對交通事故作出責任認定,是與其行政管理職能密切聯(lián)系的,而責任認定本身是一種評價行為,與鑒定、評估等一樣,是以評價者的專業(yè)技術為基礎,以居中者的身份,通過技術手段對事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公安機關作為評價者是處于事件之外的。就評價行為而言,其評價行為與國家職能無關。如傷殘鑒定由法醫(yī)學會作出,物價評估由價格評估機構作出,這些學會和機構都與國家職能無直接聯(lián)系,評價的資格來源于其掌握的技術和國家對其資質(zhì)的認可,作出的評價結果只作為客觀事物的反映,無須強制遵從。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實后,根據(j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鑒定結論,所作出的認定行為不是完全的行政管理行為,而是行政管理過程中的技術性的操作⑥。

根據(jù)我國當前的事故認定處理機制,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有待商榷,第二種觀點不夠完整全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不是具體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與行使國家職權有關的,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產(chǎn)生實際影響的作為以及相應的不作為 ⑦。事故責任認定與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同點是都是行政機關依職權作出的行為。但是,并非行政機關依據(jù)職權作出的行為都是具體行政行為。從行為后果上說,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成立后,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產(chǎn)生實際的影響,對行政相對人產(chǎn)生直接的法律效果。相對人一方必須服從并履行行政行為所要求的義務。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具有具體的、確定的影響當事人權益的法律后果,是把握是否具體行政行為概念的關鍵。公安機關對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也沒有直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僅具有證明行為的性質(zhì)、責任程度等作用,屬于證據(jù)的一種,可以作為行政主體認定和處理問題的依據(jù),也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判交通事故糾紛的依據(jù),必須經(jīng)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確認后并依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或司法判決后才能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chǎn)生影響,行政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經(jīng)審查,如果認為該責任認定有誤,依法還有不予采信的職權。在行政法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準行政行為,或者說是不完整具體行政行為。準行政行為并不對相對方的權利義務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發(fā)生直接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說不直接對權利義務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由此可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具有具體行政行為所應有的特征??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產(chǎn)生實際影響,所以筆者認為其不屬于具體行政行為。

其次,我們來探討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不是技術鑒定結論?

筆者認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應該屬于技術鑒定結論范疇,但是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技術鑒定結論,而是一種特殊的技術鑒定結論。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屬于技術鑒定結論范疇。除了第二種觀點的兩種理由外,筆者覺得還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責任認定行為與技術鑒定行為具有相同的特征。技術鑒定行為是指鑒定人運用專門知識或技能,對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鑒別和判斷而得出的事實性結論。同樣,責任認定行為是公安機關根據(jù)事故現(xiàn)場獲取的證據(jù)和資料進行各種鑒定后,依照有關事實、技術鑒定結論和法律規(guī)定,并遵循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確認各當事人所應承擔的責任所作出的綜合性認定行為,是一種認證和判斷、推定的認定行為。第二,鑒定和事故責任認定都具有不可訴性。即當事人不服鑒定結論不能據(jù)此單獨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但人民法院有權對鑒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經(jīng)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依據(jù);查證不實、不合法的,則不予采信。責任認定行為也同樣不可訴性,在行政、民事、刑事訴訟中也只作證據(jù)作用。

但是,在現(xiàn)行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一般的技術鑒定結論還有一些區(qū)別:

第一,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依職權作出的行為,其主體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而技術鑒定結論可以由行政機關作出,也可以由司法機關或者其它事業(yè)性單位作出;第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安交警部門一次認定即告終結,當事人無權申請重新認定;而若當事人對一般的技術鑒定結論不服,可以申請不同的鑒定機構進行重新鑒定。第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的單方行為,體現(xiàn)的是行政意志;而一般技術性鑒定則由當事人提出申請,鑒定人一般不主動行使,是雙方行為。

綜上,按照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交通事故處理機制,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雖然同時具有具體行政行政行為和技術鑒定結論的一些特性,但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并不是具體行政行為,也不同于一般的技術鑒定結論而是一種特殊的技術鑒定結論。

三、完善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的探索

在前面,我們詳細論述了當前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存在的問題: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新交法出臺后,取消了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可提起行政復議的制度,造成當事人救濟手段單一,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護。在國內(nèi),不少學者也已經(jīng)看到這一問題,紛紛提出救濟措施來完善我國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第一種觀點認為,責任認定行為是公安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可對責任認定中可能出現(xiàn)的違反程序和錯誤適用法律的部分可提起行政訴訟,而對責任認定中的純技術性的部分,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得提起行政訴訟⑧。第二種觀點認為,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確認行為,屬于具體行政行為的范疇,對責任認定不服,均可毫無保留地提起行政訴訟⑨。第三種觀點,應該恢復行政復議制度。

(一)筆者認為,對于前兩種觀點,筆者覺得無論從法律理論還是從法律后果和社會效果看,將行政訴訟作為當事人不服交警部門的事故責任認定的救濟途徑都是不妥的。

1、從法律理論角度看,如果允許對事故責任認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話,將違背法理和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

從法理上說,在前面已經(jīng)詳細闡述了該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并不是具體行政行為,應該屬于準行政行為。只有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從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上看,根據(jù)最高法院、公安部聯(lián)合作出的法發(fā)[1992]29號《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聯(lián)合通知》)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事故責任認定不服單獨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從法律后果和社會效果上看,若允許對事故責任認定單獨提起行政訴訟,將會產(chǎn)生很多問題。

(1)若允許當事人對責任認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可能造成糾紛無法解決。

當事人對事故責任認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后,經(jīng)法院審查后,若認為該事故責任認定是合法正確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是,若法院經(jīng)審查后認為公安交警部門在事故責任認定違法,法院判決撤銷重新作出認定。因為訴訟時間一般較長,事故現(xiàn)場往往面目全非,公安機關重新取證已經(jīng)不可能,此時,公安機關在一定期限內(nèi)不重做違法,在沒有取得新證據(jù)的情況下重做同樣違法,而且公安機關的事故責任認定又不可能用其它方式替代,這樣勢必造成糾紛無法解決。

(2)若允許當事人對責任認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違背人民法院“一事不再裁”原則,給當事人造成訴累。   當事人對事故責任認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后,不管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后作出什么樣的裁判結論,實際上,僅僅是處理了事故責任的認定問題,還沒有直接涉及到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若當事人對基于責任認定上的行政處罰不服、以及民事賠償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必須再次提起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若是構成交通肇事罪,還要繼續(xù)參加刑事審判。也就是說,在行政訴訟之后,當事人要最終維護自己的權益,還必須再打一場民事、刑事或者行政官司,給當事人造成訴累,同時也違背了人民法院的“一事不二裁”的原則。

(3)將糾正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沒有專業(yè)知識的法官身上,很難從根本上保障當事人的權益。

在本文的前面,筆者已經(jīng)談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一項很專業(yè)的工作。人民法院在辦案過程中的涉及到許多專業(yè)的東西,一般都是通過專業(yè)的技術鑒定和技術認定才能進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也屬于專業(yè)技術范疇的職能,就像如公安機關作出的法醫(yī)鑒定、痕跡鑒定一樣,都可以通過技術鑒定結論的方式解決,而不應該通過行政訴訟方式。否則,既增加了法官和當事人的訟累,又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當事人的權利也得不到真正保障。

(二)我們再來看一下將行政復議手段作為當事人不服交警部門的事故責任認定可采取的救濟途徑是否合適?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的第二條規(guī)定⑩,能提起行政復議的前提條件是,該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而從行政法理論上看,交警部門的事故責任認定屬于準行政行為或者說是不完整具體行政行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所以,筆者認為也不適宜將行政復議作為不服交警部門事故責任認定的救濟途徑。

(三)筆者對完善我國交通事故認定機制的設計方案

從法律理論角度分析,筆者認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應該屬于一種特殊的技術鑒定結論,由于是特殊的技術鑒定結論,不能由一般的鑒定機構來作出,故應該設立一種新的鑒定機構來執(zhí)行。結合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可以成立獨立于公安交警部門的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具體方案設計如下:1、人員組成。鑒定委員會的成員由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專家組成;2、機構設置。在各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設立縣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負責對一般交通事故的首次鑒定;在設區(qū)的市設立市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負責對不服一般交通事故責任初次鑒定的再次鑒定以及對特大交通事故的首次鑒定;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也設立省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負責對特大交通事故的再次鑒定。3、作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以及重新認定的程序。公安交警部門認為需要進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案件一律提交到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由鑒定委員會統(tǒng)一出具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結論。當事人不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結論的,可在接到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日起15日內(nèi),向上一級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

筆者認為,一旦在全國實行了這樣的方案,可以解決我國交通事故處理機制中現(xiàn)存的各種問題:

1、明確了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zhì)。由于按照現(xiàn)行的交通事故處理機制,事故責任認定是由公安交警部門依職權作出來的,具備了具體行政行為的表明特征,而且由于事故責任認定的作出又具有相當?shù)募夹g性,所以也就具備技術鑒定結論的特性,一直以來,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究竟屬于具體行政行為還是技術鑒定結論爭論不斷,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在筆者設計的方案中,事故責任認定由作為社會組織的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作出,我們可以確定其不是具體行政行為,而應該是技術鑒定結論,這點非常明確。

2、能夠較好的保證事故責任認定的準確性和統(tǒng)一性?,F(xiàn)行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由公安交警部門的經(jīng)辦民警作出的,由于民警的素質(zhì)參差不齊,很難保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準確性,而且同一案件如果不同民警經(jīng)辦的話,可能責任認定的結果也不一樣,造成事故責任認定的公信力下降。而成立事故鑒定委員會后,由于委員會成員都是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專家,素質(zhì)相對較高,由他們出具的交通事故認定書具有較高的質(zhì)量,而且全縣(市)的案件的事故責任認定都是由他們統(tǒng)一作出,能保證事故責任認定口徑一致,使事故責任認定具有較高的公信力。

3、若不服事故責任認定,救濟途徑通暢,當事人的舉證義務大大削弱。前面,筆者也已經(jīng)談到按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若不服事故責任認定,無權申請行政復議,也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只能在民事訴訟中或者刑事訴訟中通過舉證來推翻交警部門作出的事故責任認定。而與交通事故相關的證據(jù)均掌握在交警部門的手中,要求當事人自己去搜尋足夠的相反的證據(jù)來推翻作為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難度相當大,而且一旦公安機關認為已經(jīng)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話,該責任人的人身自由都已經(jīng)受到公安機關的限制,其就沒有機會去收集證據(jù)去推翻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而在筆者設計的方案中,即使事故當事者涉嫌交通肇事而被限制人身自由,當事人也只需要申請重新認定,上一級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就有義務去全面審核,當然事故當事者也可以舉證推翻事故責任認定,但這不是當事人的法律義務,而是其權利,這樣可以從根本上保障事故當事者的合法權益。

4、對當事人權利救濟非常及時。按照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若公安機關根據(jù)事故責任認定認為責任人已經(jīng)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話,那么即使該事故責任認定錯誤,也只有到了法院刑事審判階段才能糾正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對于將人身權利放在第一位的法治社會來說,對責任人的權利救濟也來得太晚了。而在筆者設計的方案中,當事人若對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直接就可以申請重新認定,若確屬責任認定錯誤,上一級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會將予以糾正,當事人在公安機關偵查階段就會恢復人身自由,用不著等到刑事審判開庭時,這樣其人身權利就能得到及時的保障。

5、改變了將所有的救濟希望全部寄托在沒有專業(yè)知識的法官身上的困境。按照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若對事故責任認定不服,只能在民事訴訟或者刑事訴訟中讓法官對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予以糾正。但是,法官并不具有交通事故的專業(yè)知識,只能在非常明顯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糾正事故責任認定,在一般情況下,法官由于交通事故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欠缺,很難糾正事故責任認定。在筆者設計的方案中,上一級交通事故鑒定委員成員都是精通交通事故方面的專家,他們對事故責任認定了如指掌,能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的事故責任認定并予以糾,這更能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9篇

    原告彭國芳,女,無職業(yè)。

    被告三峽大學醫(yī)學附屬醫(yī)院(以下簡稱附屬醫(yī)院)。

    原告蔣萬林、彭國芳之女蔣小敏(生于1974年9月3日,當陽卷煙廠職工)因雙側卵巢囊腫伴下腹疼痛于1998年8月22日到被告附屬醫(yī)院就診,附屬醫(yī)院以雙側卵巢囊腫收住院。蔣小敏住院后,附屬醫(yī)院經(jīng)檢查,診斷為雙側卵巢腫瘤,決定完善各項相關檢查,手術治療,并根據(jù)術中情況,決定手術范圍。附屬醫(yī)院將對蔣小敏卵巢腫瘤施行手術治療及其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通知蔣萬林,蔣萬林在手術申請書上簽字,同意接受手術治療。1998年8月24日,附屬醫(yī)院對蔣小敏實施下腹剖腹探查術,術中診斷為胃癌并雙側貿(mào)巢轉(zhuǎn)移。遂切除左側卵巢、闌尾及全大網(wǎng)膜后關腹,同時實施上腹手術行胃癌根治術。1998年8月31日,附屬醫(yī)院開始對蔣小敏實施化療,方法為隔日用藥。嗣后,蔣小敏出現(xiàn)發(fā)燒,惡心、嘔吐、腹瀉,白細胞減少、血小板下降等明顯的化療反應。9月17日,附屬醫(yī)院停止化療,并給予相關治療及處理。9月19日,蔣小敏出現(xiàn)全身廣泛性皮下出血,休克,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蔣小敏死亡后,蔣萬林、彭國芳與附屬醫(yī)院發(fā)生醫(yī)療糾紛,蔣萬林向宜昌市醫(y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申請醫(yī)療事故鑒定,認為蔣小敏系因“臨床化療中毒死亡”,應為“醫(yī)療責任事故”。宜昌市醫(y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于1999年6月15日作出《蔣小敏醫(yī)療事件鑒定書》,其分析意見為“該病員診斷‘胃潰瘍癌變并小彎側淋巴結、大網(wǎng)膜及雙側卵巢轉(zhuǎn)移’成立。手術治療及術后化療是及時、必要的。病員死亡原因是疾病晚期及手術創(chuàng)傷致其不能耐受化療而最終出現(xiàn)骨髓抑制及感染、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所致。醫(yī)院在治療中存在化療藥物應用不盡規(guī)范及化療停止不及時的缺陷?!逼滂b定結論為,“根據(jù)《湖北省醫(yī)療事故處理實施細則》第四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本醫(yī)療事件不屬醫(yī)療事故”。1999年11月17日,宜昌市醫(y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作出《關于蔣小敏醫(yī)療糾紛的有關問題再次討論的意見》,認為:1、病員臨床診斷成立;2、附屬醫(yī)院對病員的手術和化療前的輔助檢查欠完善、術后至開始化療間隔時間過短、化療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不盡規(guī)范、化療停止不及時等缺陷,并再次確認蔣小敏的死亡為其嚴重并發(fā)癥即感染所致,此醫(yī)療糾紛不屬醫(yī)療事故。

    蔣小敏自1998年8月22日到附屬醫(yī)院住院至1998年9月19日死亡出院,共計28天,期間,由蔣萬林、彭國芳陪護。蔣小敏住院共支付醫(yī)療費22482元。

    [審判]伍家崗區(qū)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1、本案屬患者蔣小敏因病在附屬醫(yī)院診療期間死亡而產(chǎn)生的患者家屬蔣萬林、彭國芳與附屬醫(yī)院醫(y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雙方爭議的焦點是蔣小敏究竟身患何種疾病是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2、蔣小敏患胃癌是事實。附屬醫(yī)院對蔣小敏進行手術和術后化療,其治療原則是正確的。但是,化療的毒副作用較大,它可導致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其中粒細胞減少或缺乏是一種危及生命的臨床急癥。附屬醫(yī)院在施行這一有一定危險性,可能產(chǎn)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治療即化療時,并未按要求取得患者或其家屬簽字同意,不符合《醫(y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guī)范。

    3、附屬醫(yī)院對患者蔣小敏的死亡應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對蔣萬林、彭國芳的所主張的相關損失費及其數(shù)額,依法確認如下,醫(yī)療費22842元;住院伙食補助費420元;護理費1191元;鑒定費200元;喪葬費3200元;死亡補償費65500元;根據(jù)蔣萬林與附屬醫(yī)院處理醫(yī)療糾紛的實際情況,本院酌情認定蔣萬林累計誤工60天,其誤工費2012元;交通費認定2000元,合計97005元。

    4、蔣萬林、彭國芳主張參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賠償被贍養(yǎng)人彭國芳生活費58400元,不符合《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九)項的規(guī)定,沒有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蔣萬林、彭國芳在主張死亡補償費的同時,又主張精神損失費,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乃痉ń忉?,本院不予重復支持?/p>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七)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原告蔣萬林、彭國芳損失費共計97005元,由被告三峽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賠償38802元,并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付清。其余58203元由原告蔣萬林、彭國芳承擔。

    二、駁回原告蔣萬林、彭國芳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后,原、被告雙方均服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