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法律責任的特征

時間:2023-09-10 14:49:53

導語:在法律責任的特征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法律責任的特征

第1篇

關鍵詞:經濟法;法律責任;法理學;重塑

一、法理學中的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與法定義務密不可分,而法定義務是指由國家立法機關或其它有權機關根據法定程序所頒布實施的強制性規(guī)范設定的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當不履行相應義務時就會受到制裁。法理學中對于法律責任并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其中主流的幾種觀點認為,法律責任是義務,其相對于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而言屬于第二義務,概括而來法律責任就是因違反第一義務而招致法律責任的承擔。另外,有學者認為法律責任是一種后果,是違反者應當承擔的制裁性法律后果??梢哉f不同的學者對法律責任的界定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法律責任構成要件法理學觀點卻又相對的一致。當然,法理學中對于法律責任是根據形式邏輯中的推理而來的,形式邏輯中的演繹、歸納推理往往運用三段論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在法律責任的推理過程中,一般將具體確定的法律規(guī)范條文作為大前提,以具體的案件事實為小前提,根據大小前提推理出結論即法律責任。雖然它依據系列前提能夠得出一個無可辯駁的結論,但是由于推理所用的大小前提并不確定,形式邏輯推理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并且形式推理無法對結論作出正當性的解釋。另外,法理學對法律責任的描述缺乏創(chuàng)新性,缺乏包容性。目前我國法理學對法律責任的描述,僅僅從部門法,尤其是刑法和民法中的歸責理論,認定法律責任就是因為違法行為導致了國家的制裁,從而實現對違法行為的阻止功能。這就忽視了經濟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的獨特性,從而導致了經濟法及經濟法法律責任獨立性等問題成為經濟法學界短時難以解決的難題。

二、經濟法法律責任的含義與特征

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對其違反經濟法義務或者不當行使經濟法規(guī)定的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經濟法法律責任具有如下特征:由于經濟法的經濟性,經濟法法律責任必然會是經濟性的責任。經濟法法律責任的經濟性能夠使得經濟法在實施過程中發(fā)揮它獨有的經濟效益,它能夠指引人們朝著利益出發(fā)的同時趨利避害,實現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例如說,經濟法中最為常見的罰款,可以說是在規(guī)制市場經濟有效運行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另外,經濟法法律責任在強調制裁的同時還有一些獎勵性法律后果。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由于違反經濟法上的義務,而受經濟法制裁;而經濟法上的獎勵,則是由于積極地履行經濟法上的義務,而受到經濟法的褒獎。最后,經濟法法律責任具有社會性。經濟法的許多法律規(guī)范都可以看出其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相對應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雖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但與經濟法法律責任不同,它們并非從根本上全部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實施。正是因為經濟法主體的違法行為不僅影響到自己和相關第三人的利益,而且還影響到社會公共利益,經濟法對其主體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較之有關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規(guī)定更加嚴格。

三、經濟法法律責任的法理學重塑

目前,我國經濟法法律責任難以脫離傳統(tǒng)的法理學關于法律責任的描述,大都是對法理學中法律責任的簡單重復。比如說,經濟法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其經濟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后果;經濟法律責任是指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而承擔的由法律規(guī)定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義務等等。這些關于經濟法法律責任的定義基本是對法理學中的“義務論”、“責任論”加上經濟法字樣的復制。我國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以來,無論是從經濟體制還是市場變化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新生經濟現象使得經濟法法律責任描述過于陳舊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我們對經濟法法律責任的定義應該根據經濟法的特點,從具體的經濟法部門法中尋找依據,即應從經濟法自身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和特點中去獲得。目前,我國法理學仍然以民商、行政的法律調節(jié)機制研究法律責任,然而,如今的法律現狀是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新興法律層出不窮。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必須對經濟法法律責任從經濟法自身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首先要關注經濟法之于民商、行政法的區(qū)別,比如說在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對秩序、公平、效益的追求次序;對法律責任中主體的不同;以及責任形式的巨大差異等等。一個體現經濟法法律責任獨立性的經濟法法律責任,應包括經濟自律責任制、經濟他律責任制、經濟訴訟。在經濟自律制度中,應充分發(fā)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通過其自身制度的運行規(guī)范其成員的行為,實現其團體內的秩序與法律秩序相協(xié)調。在經濟他律責任制中應建立經濟決策程序制度,實現經濟民主。充分發(fā)揮經濟仲裁及經濟調解的作用,實現經濟穩(wěn)定。應建立和健全經濟訴訟制度,使公益訴訟獲得訴訟之救濟,以實現經濟法的權益保護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樹文,卜睿,楊宏,李金枝.法律責任分類與經濟法責任獨立性判斷[J].唐山學院學報,2005(01).

[2]郭潔.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探討[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

[3]焦富民.論經濟法責任制度的建構[J].當代法學,2004(06).

第2篇

關鍵詞:經濟法責任 基本特征 獨立性 完善

經濟法自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至今已有近30年的研究歷史,其中,經濟法責任的理論研究一直是倍受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盡管當前經濟法學界的眾多學者對有關經濟法責任問題的進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在一些問題的研究上不夠成熟、深入,存在著很多爭議,這需要學者們繼續(xù)思考和研究。目前,對經濟法責任的研究主要是對經濟法責任的概念、形態(tài)、分類、特征及其的獨立性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將從其概念、基本特征和獨立性三方面入手對經濟法責任進行初步的研究。

一、經濟法責任的概念

(一)概念厘定

對經濟法責任的這一提法,在學界還是存在一定的爭議。綜觀各學者的著述與文章,目前主要的稱謂有“經濟責任”、“經濟法律責任”和“經濟法責任”等。其中經濟責任易為人理解為與經濟掛鉤的一切責任,擴大了范圍;經濟法律責任這一提法在目前使用最為廣泛且有較大影響力,但該提法未能理解經濟法和法律概念的區(qū)別,造成該提法含糊不清,不確切;而經濟法責任則避免了被人誤解為該責任是與經濟法相掛鉤的一切責任的錯誤觀點,這樣不但可以避免范圍的擴大,而且還體現了其具有的部門法的特性。

(二)經濟法責任定義

經濟法學界學者們根據經濟法自身特點,結合傳統(tǒng)法律責任的定義,從經濟違法行為、經濟法的權利和義務、部門法特性以及經濟法規(guī)的違反與特定事實的出現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定義。其中,通過經濟法的權利和義務對經濟法責任進行界定的定義,即經濟法責任指是由于經濟法主體違反了經濟法的義務或者對經濟法規(guī)定的權利存在行使不當,從而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最為確切。該定義不僅有一般法律責任的共性,而且有區(qū)別于其他法律責任的個性。在此定義中不但突出了權利和義務,彰顯出了經濟法是經濟法責任承擔的依據,而且也明確了經濟法責任的承擔者是經濟法主體,將權利行為導致經濟法責任進行了明確的界定。

二、經濟法責任的基本特征

(一)雙重性

雙重性是指經濟法責任具有懲罰與補償的雙重效用,即國家通過對那些違反經濟法義務的行為進行否定,并對相關的責任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實行抑制或強制行為,以便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也使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經濟秩序得到恢復。

(二)社會公益性

經濟法責任通過追究違法主體違法行為的經濟法責任使某些社會主體受益。從而實現其保護廣大社會公眾的利益不受侵犯的這一首要目標。這一點使得經濟法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存在著實質性的區(qū)別。

(三)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

在經濟法律關系中,經濟法的主體可被劃分為兩類: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兩者并非同類,而且規(guī)范其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的性質也不同,需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是不同的。換言之,經濟法主體在權利義務的配制上存在著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

(四)形式多樣性

由于經濟法主體外延性范圍的廣泛,使得經濟法認定主體的社會形態(tài)也是各式各樣。例如:在市場主體中最活躍的便是企業(yè)。而企業(yè)又可以細分為國企、集體、股份制、私營、中外合資以及外資等。經濟法主體形態(tài)的多樣性也就造成了經濟法責任的形式多樣性。

三、經濟法責任的獨立

(一)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原因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既是歷史演進的結果,又是社會的客觀需要。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源于經濟法自身的獨立。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今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為彌補民商法、行政法等法律所無法應對和解決的市場經濟部分的難題而制定的一個部門法律。而且經濟法責任具有社會公益性的基本特征,所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有獨立的經濟法責任。盡管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都以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為目的,但這兩者都并非直接以此為基礎。刑事責任雖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納入其中,但它又與經濟法所規(guī)定的一般違法的法律責任,在性質、范圍、構成要件、法域等方面存在著不同之處。

(二)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完善

由于經濟違法行為的多樣性,導致了其社會危害程度與性質的不同,這也就造成了經濟法責任的不確定性。過多的不確定性雖然增加了法律的專制,但也損害到了法律的權威。因此,建議以后從以下幾方面完善:

首先,要克服寬泛的經濟法責任。目前,我國經濟法責任的內涵過于寬泛,而且其概念內涵界定在方法論上存在不足。即,未能對存在于各部門法立法司法實踐中法律責任的共同屬性進行準確地抽象和界定。另外,經濟法責任要定義為為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一些手段,有別于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

其次,要規(guī)范經濟法責任文本。經濟法責任體系不強,由于沒有硬性的規(guī)范、綱要和要求從而造成了經濟法責任文本的缺乏和不規(guī)范。為增強經濟法責任的規(guī)范性及其權威性等,有必要對其進行剛性要求,并逐步完善規(guī)范。

綜上所述,對經濟法責任的研究是切實、可行和必要的。這不僅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也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石少俠.經濟法新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2]周麗娜.經濟法責任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6

第3篇

一、經濟法責任概念

法理學上對責任的釋義有義務說、處罰說、后果說、責任能力說、法律地位說等,我國法理學界有代表性的學說是后果說與義務說。如,有學者認為責任是“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guī)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币灿袑W者認為:“法律責任是由特定的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賠償、補償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笨傊?,我國法理學上把責任視為法律對當事人的一種否定態(tài)度和主體行為引起的一種消極后果。這里有必要澄清幾個相關概念:

1、法律責任不同于法律義務。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雖有密切聯系,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諸如性質、對應關系、范圍、法律約束力等方面多有不同。比如,雖然存在義務,但義務人正確地履行了義務,也就不發(fā)生責任問題。二者出于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法律義務相對的是法律權利,而法律責任相對的是國家權力;法律義務可因相對權利主體放棄權利而不必履行,法律責任之不為(依法免除除外)則導致國家強制履行。

2、法律責任不同于法律制裁。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也是兩個密切相關但又不同的概念。法律制裁是指由國家特定的機關對責任主體,以其所應負的法律責任實施懲罰性的強制措施。二者的聯系體現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有法律責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可以分為主動承擔和被動承擔兩類,在主動承擔的情況下,就不存在法律制裁?!币虼耍瑢Ψ闪x務、法律責任,法律制裁三者的關系可以做如下歸納:違反法律義務,可能產生法律責任,但不是必然也不是唯一的產生法律責任的渠道;產生了法律責任,就可能引起法律制裁,但也不是必然的結果。法律義務、法律責任、法律制裁是三個密

切相關但不能等同的概念。

二、經濟法責任特征

關于經濟法責任的特征,學界有不同論述,概括起來,大致主要有:1、認為經濟法的責任具有明顯的形式上的復合性、明顯的公益性、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2、認為經濟法責任的違法者損失的利益主要表現為經濟利益,承擔的主體更多的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企業(yè)法人;3、認為經濟法責任具有相互分離性、雙重性和社會性;4、認為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具有雙重性、內容具有整體經濟利益性、功能因主體不同而具有差異性、形式具有適用范圍的特定性,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一種組織(團體)責任;5、認為經濟責任是違法者對社會的責任、財產責任和人身責任并重的責任、補償性與社會懲罰性相結合的責任、構成要件具有特殊性的責任,追究經濟責任的國家機關既可以是法院,也可以是行政機關;6、認為經濟法責任并非純粹而全新的責任,必須適當借助傳統(tǒng)的責任形式,以社會性責任為固有責任。

筆者認為,經濟法責任有兩個突出的特征不容忽視:一是經濟法責任的綜合性,即經濟法的責任形式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經濟責任;二是經濟法責任的社會性,即民事責任是個體對個體的責任,行政責任是個體對國家的責任,而經濟責任是違法者對社會的責任。

三、經濟法責任實現

如前所述,經濟法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經濟法特有的責任形式,因此經濟法責任的實現也應區(qū)分對待。具體而言,當責任主體的行為具體侵犯了特定主體的民事權益時,該受害者得以根據相應的經濟法規(guī)定和民事訴訟法來主張權利,追究行為者的責任,這點并無疑問,可以解決。同樣,如果責任主體的行為危害了市場秩序,損害了國家的管理權威,相關機關根據相應的經濟法規(guī)定及其他法規(guī)追究責任者包括行政責任在內的經濟法責任。如,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責令停產停業(yè)、肢解公司、公告違法記錄等等,這些可以實現。問題在于借用行政法律責任的調整機制,經濟法責任的實現在現行制度內可能變得無所適從。事實上,過分依賴行政權力的介入,不但難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畢竟與行政機關代表的國家利益不同,而且還會給權力尋租、增加機會,不利于控制日益膨脹的政府權力。因此,司法的最終裁判權必須得到確認和運用,尤其是追究調控主體的經濟法責任時,應當由司法權力介入以規(guī)制行政權力,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然而,運用司法權力規(guī)制經濟法主體行為時,問題迎面而來:抽象行為在行政訴訟領域尚缺乏司法審查的空間,在沒有自己獨立訴訟程序的經濟法領域更是欠缺運作的余地。行政權力對市場秩序的維護具有專業(yè)、全面、靈活、迅速的特點。因此由專門的行政機關來主管無疑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較之其他管理方式更具優(yōu)勢??v觀我國現行經濟立法,往往是規(guī)定了主管行政機關廣泛的職權,而對當事人的司法救濟權規(guī)定得極為抽象。國外的競爭法雖然也規(guī)定專門的主管機關,如美國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局、德國的聯邦卡特爾局、日本及韓國的公平交易委員會,但這些機構一般只對違反競爭法的行為享有調查權、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的權利,而沒有直接的處罰權。事實上,經濟違法行為無處不在,單靠力量有限的主管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難以奏效;而賦予其廣泛的權力,對權力本身的監(jiān)督是個棘手的問題;單純依賴行政執(zhí)法難以保護受害者私人的利益訴求,經濟法責任中的社會性與經濟性結合的特點也難以體現。使司法權在當事人有訴求的時候介入經濟法責任的認定與落實中,無疑具有必要性。特別是對于調控主體的經濟法責任,只能由司法權來裁判和執(zhí)行,否則等于自己監(jiān)督自己。

第4篇

關鍵詞:設立中公司;特征;法律地位;法律責任

現代市場經濟重要的企業(yè)形式是公司制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一個公司的成立涉及各種復雜多樣的行為,必然也會涉及很多復雜的法律糾紛與法律問題。公司的設立是一個過程性的行為,也是公司成立之前的一種過渡形式,因此明確設立中公司在公司設立工程中產生的法律責任對于一個公司的成立有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對公司設立中的行為及其責任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設立中公司概述

1.設立中公司的定義

設立公司,是指從發(fā)起人開始公司設立行為,到公司通過審核登記成立時止的一種過渡形式,也被稱之為成立公司的前身。對于設立中公司這一概念的界定,也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實的法律規(guī)定,這給處理公司設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糾紛和法律問題造成了困難,因此,清楚的界定設立中公司的定義,一方面有助于區(qū)分設立中公司與發(fā)起人、第三人、成立后公司等相關利益主體的法律義務與權利,另一方面可通過明確在設立工程中及公司成立后的責任承擔,來便捷、高效地解決公司設立過程中的法律問題。

2.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對于設立中公司的責任模式和人格處理,國際上可以分為兩大派別:以英、美為代表的判例法系國家和以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①英美法系的人格忽略論。英美法系國家,并不關注設立中公司的人格問題,認為設立中公司是一種非法人團體。設立中公司雖然沒有獨立的法人人格,但是它能夠行使一定的行為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處在一種不完全權利能力狀態(tài),法律人格有限,是法理學上的非法人團體。②大陸法系的人格論。傳統(tǒng)大陸法系理論認為設立中公司為無權利能力社團,一般承認設立中公司的存在,并將設立中公司的人格論作為建立設立中公司級相關人的民事責任模式的前提條件。

目前,人們對于設立中公司具有何種人格這一問題上,還存在著很大歧異。大致可以分為人格忽略論、人格抑制說和人格獨立說等不同的學說。

3.設立中公司的權利能力

設立中公司具有一定的權利,本文將從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上分別探討一下設立中公司的權利能力。①從內部關系上分析設立中公司的權利能力。結合設立中公司的特殊法人特征,分析其是否具有權利能力。因設立中公司是由各個發(fā)起人共同決定而設立的,所以發(fā)起人可以代表設立中公司行使行為能力和意思能力,能夠代表設立中公司從事設立活動;設立中公司擁有的獨立財產如辦公場所等,能夠使其獨立地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從而具備一定的民事責任能力。②從外部關系上分析設立中公司的權利能力。設立中公司暫享有暫時的權利能力,可以開設銀行賬戶收取股東出資,進行土地登記,也可以無限股東的身份加入別的公司,還具有訴訟能力,而且必須有對應的強制執(zhí)行書才可以對設立中公司進行強制執(zhí)行。設立中公司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團體,應受到公司法的調整,并在法律上對其權利能力進行界定。

二、設立中公司的特征

設立中公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①目的性明確。設立中公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法人資格,設立中公司進行的一切經濟活動與行為都是圍繞著如何取得法人資格而展開的,因此設立中公司的目的性明確,即取得法人資格。②過渡性。設立中公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具有過渡性,屬于公司從設立到正式成立之前的中間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存續(xù)時間,是一個中間過渡實體。③非法人團體。設立中公司是一種非法人團體。從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可以看出,設立中公司不能以法人團體進行活動,因此,被認為是一種非法人團體。此外,設立中公司還具有依附性、動態(tài)性等法律特征。

設立中公司的法律責任分析:

設立中公司不是完全獨立的民事主體,不能獨立承擔設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其責任形式與法人不同。設立中公司在設立過程中從事的主要是民事法律行為,對于此民事責任的分配應遵守一下責任分配原則:①實行第一責任與第二責任相結合的原則。②實行責任數額轉股份份額原則。③實行過錯責任原則。

設立中公司的兩個命運,一是設立成功即公司成立,也就意味著設立中公司不再存續(xù),所有的民事能力也隨之終止,而是設立失敗即公司不成立,設立中公司清算債權債務,宣布解散。下面將從以上兩種情況來分析設立中公司的法律責任。

(1)公司設立成功時的法律責任。公司設立成功,即公司取得獨立的法律人格,可以登記注冊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方式,以公司的名稱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隨著公司的成功設立,設立中公司過渡到以其最終構建形式出現的作為法人的成立后公司之上,設立中公司終止,設立中公司在設立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后果,成立公司予以概況繼受,無需財產轉移或者債務承接。

(2)公司設立失敗時的法律責任。公司設立失敗,即鑒于主觀或客觀方面的原因,公司未能取得獨立的法人資格,即成立后的公司不存在。由于設立失敗所產生的民事責任無法由成立后的公司承擔,對此各國法律均規(guī)定,公司不能成立時,由發(fā)起人承擔責任,而且發(fā)起人之間是一種合伙關系,這種關系從達成協(xié)議之日成立到公司成立時終止。

參考文獻:

[1]王德山、張娜.設立中公司法律同是探討[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7.4

[2]孫朝霞、邱鋼.設立中公司的民事責任[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09.2

[3]曹順明.設立中公司法律問題研究 [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5

第5篇

摘要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法制建設的發(fā)展與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的經濟法理論研究亦日趨深化與成熟,但是目前對經濟法的責任制度研究仍然存分歧與爭論,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是否必須具有自己獨立的責任形式、經濟法是否應該具有像民法、刑法、行政法一樣獨立的法律責任形式、經濟法獨立的責任形式如何建構以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問題,成了學術界探討與研究的熱門,本文主結合經濟法總論課程與實際,從經濟法的概念與我國經濟法現狀、我國現行的法律責任體系內容、經濟法責任獨立形式存在的必要性、經濟法應具備的承擔形式的特征等幾個方面對經濟法律責任的獨立性和經濟法律責任的運行機制進行分析,得出經濟的責任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以及社會責任在內的一種綜合性的法律。

關鍵詞法律責任體系承擔形式社會責任必要性特征

一、經濟法的概念與我國經濟法現狀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fā)展大局角度出發(fā),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廣義的經濟法就是指調整經濟關系的任何法律,狹義的經濟法是把國家在對經濟進行干預過程中所發(fā)生的關系作為調整對象。具有屬于法的范疇、屬于國內法的體系、不同于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三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其體系是指對已有的或應有的經濟法律、法規(guī),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建立起各個經濟法部門,由各個經濟法部門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經濟法系統(tǒng)。我國的經濟法制建設起步相對較晚,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開始的,其發(fā)展落后與當前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同時也受到傳統(tǒng)部門法的巨大阻礙和排拒。

二、我國現行的法律責任體系內容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后果,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于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法律體系是現行法律規(guī)范總和構成的、具有有機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我國的法律體系由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等各自獨立、又彼此聯系的眾多法律部門組成在體系中,法律規(guī)范是基本元素,法律部門是基本單位。

三、經濟法責任獨立形式存在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的現實情況離我國經濟奮斗上目標差距較大。一是政府部門在市場規(guī)制和宏觀調控方面,其權力不能切實發(fā)揮應有作用,許多領域市場的無序和混亂現象大量存在,同時在社會充分就業(yè)和社會保障上的重大問題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二是政府部門在權力應該退出的領域,權力尋租現象存在較普遍,甚至過度泛濫,對經濟破壞作用明顯。導致社會資源配置失當以及讓資源從生產領域流向交易領域的浪費現象。當前的市場主體,缺乏誠信,大肆欺詐,搞一錘子買賣的現象普遍盛行,掠奪資源、破壞環(huán)境等外部不經濟行為、不正當競爭、侵害消費者權益等行為等大量存在,同時,國家壟斷或政府調節(jié)的壟斷在我國的許多領域中也存在。以上幾種現象是對社會主義公共利益的嚴重違背,給市場競爭的公平秩序造成了嚴重破壞,制約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與國民經濟和諧、穩(wěn)定、快速和健康發(fā)展。

如果經濟法沒有責任承擔形式,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就沒有法制作保障,就會受到眾多人為因素的干擾,就很難對傳統(tǒng)部門法缺陷的及早彌補,就不能對新型領域的市場及時的去規(guī)范。一個完備的市場經濟體系需要多個方面的相互協(xié)調,包括政府有關部門的權力行使、市場機制、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社會公益性與個體贏利性、公平和效率等。協(xié)調這些方面必須需要制度做保障,需要經濟法更多的承擔責任。同時,我國已經加入WTO,WTO規(guī)則對我國市場體制存在的缺陷施加的現實壓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法必須的迅速發(fā)展和不斷完善,必須增強經濟法主體的法律意識,必須切實履行義務的意識。因此,我國的經濟法必須有獨立的承擔形式。由于我國的經濟法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來自傳統(tǒng)部門法的巨大陰抑和排拒現象,經濟法責任承擔形式在建構時,應該按照經濟法自身的體系要求來發(fā)展,不能采取從傳統(tǒng)的部門法責任里直接照搬、零取的模式。讓經濟法責任承擔形式在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獨立空間里,受負面因素降到最低,實現它的獨特使命。

四、經濟法應具備的承擔形式的特征

我國是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憲法以及其他法律組成的法律體系都應該設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在現有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基礎上更需要增加經濟法責任。同時,這種責任應該具有獨立性特征。一是經濟法應具有社會整體利益性責任承擔形式。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能夠反映出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二是經濟法應具有歸責原則的公平性承擔形式。經濟法在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應該與民法和行政法側重于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有所不同,應選擇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來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征,反映出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特性。三是經濟法要有政府責任的突出性的承擔形式。政府作為調制市場的主體部門,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同時,經濟法價值理念是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這就要求政府主體對個體、群體、集體等經濟體履行調控或規(guī)制職能,避免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彰顯出政府的責任。四是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承擔形式。以社會整體利益與社會責任為本位是經濟法的根本,有別與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因此,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很多屬于單向義務,沒有對等性,責任形式也呈現多樣性。因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要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五、結束語

總之,經濟法責任獨立承擔形式存在應該是必要性,這是有我國當前市場經濟對經濟法發(fā)展完善的要求的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守文.略論經濟法上的調制行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

[2]單飛躍,王秀衛(wèi).經濟法: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辯證法.楊紫煊.經濟法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第3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第6篇

關鍵詞:經濟法;獨立性;法律責任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經濟活動也越發(fā)頻繁。為了保證市場經濟活動的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我國正逐步加強對經濟法相關理論的研究,進而促使其不斷完善與成熟。但由于我國經濟法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時間短,因此對于經濟法責任等方面的內容還存在一定的滯后與欠缺。故而,為了推動我國經濟法的不斷發(fā)展完善,將其真正獨立出來,有必要對其責任獨立性進行探討。

一、經濟法責任的概述

(一)經濟法責任的含義

與其他形式的法律責任相同的是,經濟法責任就是對違反了相關法律規(guī)定而需要承擔的一種法律后果的規(guī)定。但就現實情況而言,當前仍然存在諸多爭議。其部分學者認為經濟法責任是指經濟法的所規(guī)制的主體違反了自身的義務,這樣便需要為此行為所付出代價,不同的部門之間所確定的法律義務是不同的,因此各部門之間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的性質也是不同的。另外,有的學者認為,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因主體自身實施了違法的行為,該行為對法律所保護的法益造成了侵害,因此會受到經濟法的懲罰。在學術界,各種學說都對經濟法責任進行了定義,雖然表述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認為經濟法的責任便是指主體作出某種行為違反了法律的規(guī)定,最終必須承擔起的法律強制性要求其承擔的法律義務。

(二)經濟法責任獨立性的含義

現階段,在我國法學界對經濟法責任獨立性的定義已經達成了一致。即經濟法責任是一種歸屬于經濟法的重要主體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達成經濟法功能上、目的上的要求。經濟法責任擁有自身的屬性、價值因不可替代性,故而其應當同其他種類的法律責任有所區(qū)分對待。經濟法責任同其他責任共同構成了法律責任體系,并從中體現出獨立的特性。

二、經濟法責任獨立性的特征

(一)社會公益性

就性質上而言,經濟法具有明顯的社會公共屬性,而設置經濟法規(guī)范的目的在于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可以說所謂的經濟法責任其實是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者造成的不利后果的追究,其要求違法者要承擔起相應的法律責任。當前,社會大眾較為熟悉的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而民事責任側重于保護民事主體中的個人利益,行政責任則側重于保護國家利益不受侵犯。對經濟法責任來說,其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公共的經濟利益,并以此為起點,不斷滿足社會大多數人維護經濟權利的需求,進而能夠最大化的保證社會公共經濟利益??梢?,經濟法責任的特征之一,也就是維護社會公益性,而這在真實其社會公益性。

(二)主體不對等性

經濟法的主體呈現同民法主體不同,其是一種二元結構,具體包括市場規(guī)制主體和市場被規(guī)制主體。而這兩者間的關系同民法上的平等主體是不相同的,且具有不對等性。兩者間的不對等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源的不對等性。市場規(guī)制主體的地位是建立在各級政府國家機關基礎上的,因此其擁有依法干預或協(xié)調市場的主動權,且擁有強大的行政權作為后盾。而市場被規(guī)制主體,則只能處于被規(guī)制的地位。二是,地位地不對等性。在實然的情況下,規(guī)制主體很有可能會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來要求被規(guī)制主體按照其要求或意志來行事;在應然的情況下,規(guī)制主體要對被規(guī)制主體依法規(guī)制只能在被規(guī)制主體行為違法的前提下才行??梢?,規(guī)制主體和被規(guī)制主體間的實力和地位明顯不對等。

(三)權利義務不均衡性

由于經濟法主體間存在的不對等性,因此必然會造成主體間權利與義務的不平衡性。而經濟法最為重要的歷史使命便是要預防、彌補“市場失靈”或是“政府失靈”的情況,因此基于這一歷史使命,各級政府及其經濟職能部門被賦予了能夠干預和協(xié)調市場的權利。而也正是手握這種權利,使得各級政府及其經濟職能部門成為了市場中的規(guī)制主體,對應的個人和企業(yè)也就成為了被規(guī)制的主體。一旦個人和企業(yè)的經濟行為觸犯了經濟法的相關規(guī)定,便會受到規(guī)制主體的依法規(guī)制。在應然的情況下,規(guī)制主體若要對被規(guī)制主體的經濟行為進行規(guī)制,那么應該建立在該被規(guī)制主體的經濟行為是違法的基礎上,否則,不能施加任何的規(guī)制。而在實然的情況下,一旦政府出現了超權、越權或決策措施等失靈情況時,不可避免的會將權利轉變成特利,出現隨意侵害個人和企業(yè)法定權利的局面??梢?,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規(guī)制主體很有可能成為擁有特權的強權者,而被規(guī)制主體則可能在不法的侵害下成為弱勢者。由于權利與義務的不均衡性,造成經濟法主體承擔的經濟法責任也呈現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四)功能雙重性

法律責任擁有的功能直接決定了對調整對象產生的法律作用。一般來說,民事責任強調的是對民事主體私權利的保障與維護,因此民事責任主要的重點就是對受害者的損失作出相應的補償和賠償。而行政責任的保護對象是國家利益,因此其要對侵害國家利益的違法者給予懲罰。然而,經濟法責任卻同時具有民事責任的補償性和行政責任的懲罰性。為了能夠保證受侵害的被規(guī)制主體遭受的損失能夠得到相應的補償,因此有一部分經濟法責任是具有補償性的,但是在經濟法責任中,懲罰性體現的更多。這是因為當出現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時,僅僅補償是不夠的,故而這就要求經濟法必須要從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出發(fā),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并對其處以嚴厲的懲罰,進而達到預防和威懾的效果。

三、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前提與必然性

(一)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前提

由于只有獨立的經濟法才能夠支持獨立又獨特的經濟法責任,因此經濟法責任應當且必須具有獨立性。為此應該先論證其獨立性的前提。任何獨立的實體法或程序法的缺位,都無法構成經濟法的獨立基礎,故而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應當同時存在實體法與程序法。經濟法的作用在于調整市場中的經濟關系,而經濟法獨立地位的確立則離不開經濟特定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故而,經濟法是獨立的部門法,也是真正實現實體法與程序法兼具的獨立且重要的法律部門。此外,由于經濟法具有獨特的調整對象和獨立的調整方法,且同其他部門也尚未交叉重疊,因此這成為了經濟法責任獨立的重要前提。

(二)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必然性

實現經濟法責任獨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具體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實現責任的獨立性是完善經濟法自身的基礎性要件。要想成為一個自給自足完全獨立的法律部門自身必須具備相關的責任理論,同時該責任還需要實現獨立。如果現實中有人違反了經濟法的法律規(guī)定,就應當為此行為承擔經濟法上的法律責任。如果違反了經濟法的規(guī)定,承擔的是民事法律責任或者是刑事法律責任則會使經濟法的獨立部門的地位受到影響,不僅責任無法獨立,連經濟法自身的獨立性都成問題。第二,為了實現經濟法自身理念必須要實現獨立性。經濟法強調要規(guī)范市場經濟的運營環(huán)境,追求實質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要達到這一理念必須要完善經濟法律體系。此外,要想收獲良好的法律效果,則必須要有法律責任的存在,如果部門法僅規(guī)定權利義務,而沒有任何法律責任的承擔,那該部法律的權威性將會大打折扣。

結束語

經濟法是一個法律部門,同其它法律規(guī)定一樣,具有獨立性并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特有的價值。經濟法責任其實是相關的主體違反了經濟法的規(guī)定,作出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而應當承擔的法律的后果,也是經濟法的構成要件。近年來,提倡的經濟法責任獨立說的概念不斷興起,其區(qū)別于民法或者是行政法、刑法等法律制度上的責任,應當與類似的責任處于同樣的地位。顯然,獨立責任的提出是經濟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者單位:中國人民總裝備部司令部航天城工程指揮部)

參考文獻:

[1] 金彤方.經濟法責任理論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08.

[2] 羅文苑.論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D].華南理工大學,2013.

第7篇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與法律關聯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解析

在法治經濟社會中,市場主體的經濟交往活動應該與法律規(guī)定保持一致。如果出現了違反有關經濟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其中的參與主體就會受到法律懲處和否定性評價,也會讓當事主體承擔對自身不利的法律后果。對注冊會計師而言,其審計責任與法律責任等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行為只有與法律規(guī)定保持一致,才能在法律保護的框架下進行審計工作,審計結果也會得到社會認可。從這個角度講,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這一群體在承辦審計業(yè)務時,不但要履行應有的法律職責,還要為工作的失誤(主動的和被動的)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需要分辨的是,從審計責任的定義角度講,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不僅和會計責任存在一定差異,也與企業(yè)經營責任等存在本質上的不同。這是因為,企業(yè)會計主要任務在于通過科學、合理的操作,正確制作企業(yè)的財務報表,對企業(yè)的經營狀況與財務水平進行集中、客觀的反應。對注冊會計師來說,他們雖然不參與制作企業(yè)財務報表工作,但是會對會計報表、財務報表發(fā)表意見。由此看來,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性質和職業(yè)要求在于依據事先簽訂的業(yè)務約定書和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標準完成相關任務。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對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注冊會計師會為決策者提供可供參考的信息。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關聯

法律關系指的是法律在處理人們社會關系的過程中,在審計主體和被審計對象之間形成的“權利一義務”關系,這一關系以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為存在前提。從這一定義出發(fā),能夠得知審計法律關系指的是在審計工作特征的要求下存在的特殊法律關系,是法律關系的一種。在審計法律關系中,主體、客體和內容是最為重要的組成要素。其中,審計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一個綜合體,通常涉及到以下方面:審計主體,指的是對被審計單位(審計對象)進行審計的參與人員,通常為會計師事務所,也包括注冊會計師以及其他審計機構等;而對被審計主體而言,指的大多為審計對象,即審計主體根據相關審計任務或者上級委托,通過審計主體進行審計的對象,比如企業(yè)或者一些社會其他組織等;此外,審計的委托人也是審計主體的一種,在與審計主體構成審計法律關系中,是主要的審計關系人。

(三)注冊會計師法律審計責任的構成要件

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承擔法律責任通常要具備以下構成要件:一是過錯。過錯指的是注冊會計師由于主觀故意或者過失,使受害人受到了損失。二是過失。過失指的是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業(yè)時,由于主觀上的疏忽,或者缺少必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使受害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三是致害行為。這一要件指的是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以及資產評估報告等,向外界提供了不實信息,或者出現了錯報、漏報的行為。四是損害事實。作為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主要構成要件,損害事實涉及到財產方面的損害事實和名譽上的損害事實兩個方面,而以財產方面的損害事實為主。

出現以上情況,受害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受害情況和法律責任的歸屬情況,要求注冊會計師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比如倘若受害人認定注冊會計師為了達到自身目的而主觀上做了虛假陳述,需要確定其損失和報告中的錯誤、遺漏等存在直接關聯,只有這樣,才能要求注冊會計師依法作出賠償。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的界定與原因分析

(一)內部原因分析

注冊會計師需要面對社會公眾和社會組織,其審計行為要對群體和組織負責。所以,注冊會計師除了具有“理性人”的特征,還應具有“社會人”的表現。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沖突。比如,在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利益的吸引下,注冊會計師們未能控制住自己的私欲,為了獲得較高的薪金報酬,參與到腐敗和造假行為當中。這樣一來,注冊會計師就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實際上,由于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限制,一些注冊會計師的業(yè)務水平和專業(yè)素質都與社會公眾的期望相去甚遠,無法達到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也就只能完成一部分,在實際操作中甚至難以發(fā)現錯誤和疏漏,審計結果與真實情況存在較大差距。此時,如果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極有可能出現重大審計失誤,給被審計單位和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我國審計委托制度對審計委托關系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其目的在于防范管理者操縱審計意見,或者防范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單位之間進行合謀,共同欺騙社會公眾。在這一審計委托模式下,所有者利益被認為是保持一致的,任何主體或者參與者都不可能也不應該從虛假審計信息中獲利,注冊會計師也不存在破壞審計獨立性的動機。但是,實際情況與此存在較大出入,注冊會計師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進行審計造假就是典型的表現。

(二)外部原因分析

在一些社會公眾看來,注冊會計師由于其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不斷提升,在審計行業(yè)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因此,在審查企業(yè)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其他財務狀況時,就應該絕對正確,不允許出現任何疏漏,對注冊會計師的“有限理性”和“有限經驗”過分估計。在實際操作中,即便出現的錯誤或者失誤并非注冊會計師的主觀故意,即便在諸多復雜因素中審計結果無法完全正確表達被審計單位的真實情況(比如,由于審計體制的局限性而導致審計結果出現偏差),社會公眾還是會將其完全歸罪于注冊會計師群體,使之卷入到無休無止的訴訟關系中。尤其在當前時期,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推動下,人們對審計工作、審計步驟、審計結果的認識不斷深化,出現在經濟金融市場中的復雜事件會被一些社會公眾過分解讀。而當金融衍生工具的優(yōu)化改變了傳統(tǒng)交易模式,市場對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人們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實際上,身處這一時代背景下的注冊會計師在履行審計工作時,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可想而知,對其審計業(yè)務水平和職業(yè)操守造成了嚴重沖擊。一些注冊會計師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可能會做出違背審計原則的行為,并為此承擔法律責任。此外,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審計工作的相關規(guī)范亟待完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法律界對審計結果的關注超過了審計過程,倘若審計結果不合法,則審計過程不合法。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相關法律司法解釋的差異,使得法律的不適用性不斷增強,在界定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時便顯得十分模糊。

三、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的追究與評估

(一)堅持“重要性原則”

經驗表明,注冊會計師在評價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賴程度時,由于要保證審計執(zhí)行具有一致性,在符合性測試時會存在一定風險。因此,當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合謀或者串通舞弊時,注冊會計師也難以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即便借助了標準的審計程序,也無法完全知曉企業(yè)內部控制失效的事實。甚至對某些注冊會計師來說,會對其產生堅定的信賴,作出錯誤的審計結論也就理所當然了。因此,在審計實踐中,應該堅持“重要性原則”,社會公眾只能期望注冊會計師能夠審查出被審計單位的一些錯報和疏漏,對于那些在會計報表中存在但未能查出的錯報和漏報,并不能就此認定注冊會計師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二)構建對致害注冊會計師的追償制度

為了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進行追究,需要構建對致害注冊會計師的追償制度。但是,考慮到會計師事務所行使追償權要求其要向受害人實際支付賠償金,在行使追償權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以實現對注冊會計師的法律保護:第一,如果會計師事務所有條件在適當的時間行使抗辯權,使賠償責任降到最低,但是卻由于自身原因未能行使,已經向受害人支付賠償金的,注冊會計師應該主張免責,要求不承擔被迫償的法律責任。第二,會計師事務所如果能夠依據法律對注冊會計師行使追償權,也應該考慮到致害注冊會計師的支付能力或者賠償能力。如果致害注冊會計師難以支付被追償的資金費用,會計師事務所應考慮放棄追償。第三,如果注冊會計師完全遵守事務所的決定進行了審計行為,由此產生的致害行為和對委托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害的,會計師事務所應該放棄對注冊會計師的追償,而應由事務所支付賠償金。

(三)正確區(qū)分審計責任與會計責任

為了正確追究與評價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需要正確認識與區(qū)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與會計責任。其中,會計報表通過被審計單位進行編制,所以應由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對此負責。也就是說,被審計單位的管理部門要在所有重大問題上,公允地反映受托經濟責任以及相關履行情況,最大限度地做到對會計處理方式的選擇與應用,全面保持會計處理方式的一貫性。此外,還應進一步明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目的,要對被審計單位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評價。比如,通過評價看其會計報表是否真實和體現公允性,與會計處理方式之間是否保持一致性等,以便確定和解除被審計單位應負的受托經濟責任。

第8篇

    第二,機構不同。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建立,三方原則是國際上普遍遵循的原則。勞動監(jiān)察的設立,主要強調行政性,它是國家機關依法行政的機構。

    第三,適用法律規(guī)范不同。勞動法律規(guī)范按其規(guī)定事項不同,可劃分為關于勞動者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guī)范和關于勞動關系運行規(guī)則的法律規(guī)范;按其法律約束力的不同,可劃分為強行性規(guī)范和任意性法律規(guī)范。勞動仲裁處理勞動爭議既適用強行性法律規(guī)范也適用任意性法律規(guī)范,勞動監(jiān)察處理只能適用強行性法律規(guī)范。

    第四,程序不同。勞動仲裁機構依當事人的請求而實施仲裁,即不訴不理,勞動監(jiān)察主體應主動進行監(jiān)察。勞動仲裁適用調解程序,勞動監(jiān)察不適用調解程序,勞動監(jiān)察體現的是強制原則,如果用人單位違法,不允許通過勞動者放棄權利,免于追究法律責任。

    第五,處理不同。勞動仲裁追究法律責任一般限于民事責任,勞動監(jiān)察除追究民事責任外,還可追究行政責任。

    第六,證據收集方式不同。仲裁除法定情形外不主動依職權收集證據,勞動監(jiān)察不僅要求當事人舉證,而且可主動依職權收集證據。

第9篇

摘 要: 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個人及企業(yè)特征因素會對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產生影響。而根據我國企業(yè)的相關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不同的特征因素對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產生的影響也不同:(1)高層管理者的年齡、所處企業(yè)的規(guī)模及地理位置均對其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影響;(2)高層管理者的性別及受教育水平、所處企業(yè)的性質對其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的影響卻并不顯著。

中圖分類號: F272.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6-0063-08

一、引言 隨著各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企業(yè)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對社會的影響愈加廣泛。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與否,以及履行效果如何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波斯特等人認為,作為企業(yè)主要的決策者,企業(yè)領導者有更多的機會為企業(yè)確定倫理的基調,且企業(yè)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所持的價值觀,會為企業(yè)的其他人員確立榜樣〔1〕。一方面,高層管理者個人價值觀不僅會受到其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等個人特質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社會與企業(yè)的一份子,又會受到來自企業(y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企業(yè)的性質、企業(yè)所處的地理位置等。

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實證分析個人特征因素、企業(yè)特征因素對我國企業(yè)高層管理者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的影響,以明確其中的關鍵因素,進而為培養(yǎng)富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yè)家提供理論基礎和針對性建議。

二、文獻綜述 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CSRO),是指個體對組織的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行為的整體態(tài)度〔2〕。Aupperle等人驗證了Carrol關于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四個維度結構,通過因子分析,他們發(fā)現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是按照4∶3∶2∶1的比重存在的,并將其劃分為經濟責任取向和社會關心取向兩個維度〔3〕。而回顧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的研究成果,這些影響因素包括: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的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等個人特征因素和企業(yè)規(guī)模、性質、所在地等企業(yè)特征因素。

(一)個人特征因素

1.性別因素的影響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性別因素的影響做了大量實證研究。(1)性別對CSRO有顯著的影響。Ford & Richardson研究發(fā)現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符合倫理的行為方式〔4〕。Ibrahim N.A & Angelidis John P.在對董事會成員性別與其社會責任取向的關系調查中發(fā)現,女董事更傾向于慈善責任,男董事更關注經濟責任,而在法律和倫理責任方面,性別沒有顯著差異〔5〕。Kraft & Singhapakdi認為,在決定組織績效時,女性更認同社會責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6〕。Burton & Hegaerty認為女性更加重視經濟責任,而非經濟責任相對不重要〔2〕。楊帆等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女性比男性更加明顯地傾向于倫理責任〔7〕。(2)性別對CSRO無顯著影響。McCuddy & Peery對171名大學生做了關于倫理信念的性別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并無性別差異〔8〕。Burton,Farh & Hegarty在此基礎上發(fā)現香港大學生在社會責任取向方面也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9〕。晁剛、袁品、段文基于大學生樣本,認為高校學生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無顯著的性別差異〔10〕。陳漢輝在其基礎上,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觀點:他指出男女性別差異在社會責任取向上沒有顯著的差異,女性較男性略微看重慈善責任〔11〕。

顏 蓉 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影響因素分析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持顯著差異觀點的研究者普遍認為,女性更傾向倫理、慈善責任,男性則更傾向于經濟責任;而在持性別無關論的研究者中,在慈善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等方面都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個人信仰和道德水平的影響

在個人信仰方面,國外學者有較多的研究,他們發(fā)現個人信仰對企業(yè)管理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顯著的影響。Singhapakdet等人以美國市場營銷協(xié)會成員為研究樣本,發(fā)現每個人的信仰度不同,信仰度越高的人對倫理問題的感知和解決能力越高〔12〕。Ibrahim N.A & Angelidis John P.基于前期研究和新的樣本數據,證實了學生的信仰與他們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經濟和倫理責任的態(tài)度有顯著關系〔13〕。John Angelidis,Nabil Ibrahim通過問卷分析發(fā)現,信仰度高的學生比信仰度低的學生在經濟責任取向上更低,而在倫理責任上更高〔14〕。國內關于個人信仰和道德水平的研究較少,起步也較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陳漢輝證實道德水平高者更看重法律責任,更不看重慈善責任〔11〕。

3.年齡因素的影響

管理者的年齡越大,越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這一觀點似乎被普遍接受。Carlsson G & Karlsson K和Trevino研究結論表明,高層管理者年齡越大,愿意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也越愿意遵守倫理準則〔15~16〕。Daboub & Rasheed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fā)現當管理者年齡越大時,其更愿意參與程序化和正式化的決策過程,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差,不愿意去接受變動帶來的新挑戰(zhàn),不愿意更改舊的過時的產業(yè)和組織結構,更偏向于遵守法律倫理責任〔17〕。而楊帆等基于長三角都市圈的企業(yè)管理者樣本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年齡因素對企業(yè)家社會責任導向以及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均沒有顯著影響〔7〕。

4.教育水平和教育背景的影響

Merritt研究發(fā)現,道德行為不受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背景的影響〔18〕。晁剛、袁品、段文發(fā)現在教育背景方面,經管學生比工科學生有更強的經濟責任取向;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研究生比本科生更不愿意承擔法律倫理責任〔10〕。楊帆等認為,教育背景因素對企業(yè)家社會責任取向以及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均沒有顯著影響〔7〕。孫德升總結出: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愿意承擔企業(yè)社會責任;不同專業(yè)畢業(yè)的管理者的社會責任取向不同,社會學專業(yè)的管理者更加關注社會存在問題,法律專業(yè)畢業(yè)的管理者更關注企業(yè)的行為是否違反法律法規(guī),管理學背景的管理者更關注企業(yè)的管理的有效性〔19〕。

(二)企業(yè)特征因素

國內外關于企業(yè)特征因素對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的研究相對較少,中國企業(yè)家調查系統(tǒng)關于中國企業(yè)經營者成長與發(fā)展專題的調查報告顯示:不同類型和經營狀況的企業(yè),其高層管理者對各類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認同程度存在差異??傮w來說,大中型企業(yè)、上市公司、盈利企業(yè)、處于成長階段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對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慈善責任的認同程度都相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yè)更加認同企業(yè)社會責任〔20〕。陸雄文等對不同類型的企業(yè)進行分組比較,發(fā)現大企業(yè)的企業(yè)家相對于中小企業(yè)的企業(yè)家更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這與中國企業(yè)家調查系統(tǒng)的最新調研結果大體一致;同時,中國民營企業(yè)家對商業(yè)倫理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認可程度較高〔21〕。楊帆等人認為,在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上,上海的管理者比浙江的對法律責任更加重視〔7〕??偠灾髽I(yè)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企業(yè)規(guī)模和性質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企業(yè)特征因素對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的社會責任取向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理論模型及假設提出 綜合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本文構建如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受個人特征因素和企業(yè)特征因素兩方面的影響。

(1)在個人特征因素方面,關于性別對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影響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其中大多數文獻認為:女性相對于男性而言,她們的社會關懷程度更高,更關注社會存在的問題。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性別因素會對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影響。

(2)參考國內外有關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取向研究成果和理論,可以看出高層管理者的年齡越大,經驗越豐富,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越多,所受到的約束也越多。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年齡因素會對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差異。

(3)一般而言,不同的受教育水平會對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的價值觀形成產生影響,受教育水平越高的高層管理者掌握的倫理法律知識更多,更加重視倫理、法律責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教育水平因素會對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影響。

(4)一般認為,企業(yè)規(guī)模能從側面反映一個企業(yè)的經濟實力,規(guī)模越大的企業(yè),越有能力承擔和解決社會中的復雜問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實踐能力更強。因此,作為企業(yè)社會實踐的主體的高層管理者更愿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企業(yè)規(guī)模會對高層管理者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影響。

(5)由于企業(yè)的性質不同,企業(yè)文化和競爭環(huán)境存在一定的差異,高層管理者的工作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都會影響其社會責任取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企業(yè)性質會對高層管理者的社會責任取向產生明顯影響。

(6)地區(qū)經濟水平及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會影響企業(yè)社會責任實踐的履行。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法律制度、社會保障措施更為完善,更能規(guī)范企業(yè)的行為,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也更加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6企業(yè)所處的地區(qū)會對高層管理者的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影響。

四、樣本研究及結果分析 (一)問卷設計與樣本選擇

本文首先借助Aupperle K.E的CSR & Ethics Research Questionnaire量表〔3〕(10條目),并在中英文互譯基礎上做出符合我國語境的適當修正。然后向安徽財經大學MBA班和一些政府部門等發(fā)放并回收問卷160份,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68.75%,樣本基礎指標的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二)信度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

借助SPSS 16.0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得出經濟責任取向、法律責任取向、倫理責任取向、慈善責任取向四個維度的比重分別為:3.0765、2.7018、2.2841、1.8136。從總體上來說,基本符合Aupperle的研究結論〔3〕。

統(tǒng)計學家Kaiser認為,當KMO值大于06,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SPSS數據處理得到KMO值為0715,且Bartlett球度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說明很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通過Varimax轉軸法進行旋轉,以05作為因子載荷的入選門檻,結果清晰地合成了三個因子。第一個因子在經濟責任取向和慈善責任取向方面上有較大的載荷,只是在經濟責任取向上測量條目載荷均為負值,而在慈善責任上測量條目載荷為正值,說明高層管理者經濟責任取向和慈善責任取向存在負相關。第二個因子在法律責任取向上載荷系數較大(均大于0590),且為正值。第三個公因子在倫理責任取向上的載荷系數均大于0523。

最后,對各個部分進行Cronbach a信度分析,結果見表2。

以上數據分析結果驗證了假設H6,即工作地區(qū)在東部或西部的高層管理者在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上存在顯著差異。

五、結論與建議 (1)高層管理者的年齡對其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存在顯著的影響。

(2)不同規(guī)模的企業(yè)對其高層管理者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產生明顯影響。

(3)不同地區(qū)的企業(yè),其高層管理者在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上存在顯著差異性。

(4)高層管理者的性別、所受的教育水平以及所處的企業(yè)性質均不會對其社會責任取向產生顯著的影響。

結合前述的研究結論,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高層管理者?

(1)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各類企業(yè)高層管理者對社會責任理念的認知?;谖覈奶厥鈬?,國內大多企業(yè)是在政府監(jiān)督和引導下成長起來的,政府的理念會對高層管理者的社會責任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知識的宣傳,正確引導高層管理者樹立企業(yè)社會責任理念。例如:在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對商業(yè)倫理道德知識的普及;制定相應的引導性措施,吸引并鼓勵高層管理者積極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企業(yè)應從戰(zhàn)略角度加大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力度。企業(yè)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是順應企業(yè)成長和發(fā)展的趨勢,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如若為獲取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yōu)勢,企業(yè)必須將社會責任的履行納入企業(yè)高層戰(zhàn)略,進而指導和貫穿于企業(yè)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

(3)外部媒體應該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為了促進企業(yè)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全社會應在企業(yè)自身努力的同時給與其更大的關注。其中,外部媒體應該起領頭監(jiān)管作用,加大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宣傳,在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進行宣傳報道的同時,應對未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yè)及時曝光,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勞倫斯,詹姆斯·韋伯.企業(yè)與社會:公司戰(zhàn)略公共政策與倫理(第10版)〔M〕.張志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9-20.

〔2〕Burt N,Brian K.,W Harvey Hegarty.Some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38(2):188-206.

〔3〕Aupperle K,Carroll A B,Hatfield J.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2):446-463.

〔4〕Ford,R.C.,W.D.Richardson.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3):205-221.

〔5〕Ibmhim,N.A.,J.P.Angelidis.Effect of Board Members Gender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Orien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1994,10(1):35-40.

〔6〕Kraft,K.L.,A.Singhapakdi.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termin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Student Responses Ⅱ〔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5,14(4):315-326.

〔7〕楊 帆,石金濤,吳治國.中國管理者企業(yè)社會責任導向研究——基于長三角都市圈的實證分析〔J〕.管理評論,2009,(4):121-128.

〔8〕McCuddy,M.K.,B.L.Perry.Selec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llegians Ethical Belief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5(3):261-272.

〔9〕Brain K.,Burton,JiingLinFarh,Harvey W.H.A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onsibility Orientation:Hong Kong VS.United States Students〔J〕.Teaching Business Ethies,2000,(4):151-167.

〔10〕晁 罡,袁 品,段 文.高校生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之實證研究〔J〕.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07,44(4):22-35.

〔11〕陳漢輝.個人特征因素與企業(yè)社會責任取向關系研究——基于國企員工和大學本科生樣本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2):23-28.

〔12〕Singhapakdi A,Marta J,K.Rallapalli,C.P.Rao.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usness and Marketing Ethic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27(4):305-320.

〔13〕Ibrahim,N.A.,D.P.Howard,et al.Board Members in the Service Industry: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and Directorial Typ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4):393-401.

〔14〕Angelidis J,Ibrahim 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egree of Religiousness upon an Individual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1(2):119-128.

〔15〕Carlsson,G.,Karlsson K.Age,Cohorts and the Generation of Gener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0,35(4):710-718.

〔16〕Trevino,L.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601-617

〔17〕Daboub A J,Rasheed A.M.A.,Priem R.L.,et al.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Illegal Ac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138-170.

〔18〕Merritt,Sharyne.Marketing Ethiesand Education:Some Empirieal Finding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es,1991(10):625-632.

〔19〕孫德升.高管團隊與企業(yè)社會責任:高階理論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4):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