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4 19:29:09
導語:在描寫秋天景色的詩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lǐng)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guān)鍵詞:柳永;羈旅行役;悲秋意識
中圖分類號:1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6-0004-02
提到宋朝的文學,人們首先就會想到詞,眾所周知宋朝文學的代表性體裁便是詞,但是宋詞又不是宋朝剛一建立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時代特色。而是直到十一世紀上半葉,此時的宋朝已經(jīng)建立了快到半個世紀了,柳永等詞人先后登上詞壇之后,宋詞才開始迅速發(fā)展繼而逐漸步入繁榮的軌道。
秋天,雖然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但是它給大家展示的也是一個由充滿生機、萬物勃發(fā)的季節(jié)而逐漸走向滄桑、凋零和衰敗的悲傷季節(jié)。多愁善感的詩人們因為一些事情壓抑在他們的心中許久,因此當他們看到一個由充滿生機、萬物勃發(fā)的春夏季節(jié)而逐漸走向滄桑、凋零和衰敗的悲傷的秋季時,這些多愁善感的詩人們便借著這種悲傷的氣氛在他們的詩歌中抒發(fā)出那些積壓在他們內(nèi)心許久的凄涼悲傷的感情。在這些詩歌中,他們一方面感嘆自己在收獲的季節(jié)中一事無成,另一方面又感嘆歲月不繞人,一年中最絢麗的季節(jié)已經(jīng)過去,剩下的都是些凄慘、凋零和枯敗的景色……借著這種悲涼的氣氛,詩人們正好可以發(fā)泄積壓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許久的愁苦,這些略帶傷感的意識被稱為悲秋意識。羈旅行役詩主要是指詩人因為公務(wù)、求學等原因遠離家人、長期寄居于外地,而在他們的詩歌中抒發(fā)懷念家鄉(xiāng)、思念故友的一種有點傷感色彩的詩歌。悲秋意識在柳永的羈旅行役詞中格外突出,南宋陳振孫在他的《直齋書錄解題》中就提到,柳永“尤工于羈旅行役”。柳永的一生四次進士考試失利,第五次所謂的考中進士也是因為他歲數(shù)太大,并且多次參加考試和皇帝新改年號而擴大錄取等原因,才被勉強授予進士。當時的柳永受時代風氣的影響,為了生計,不得不浪跡江湖,到處游蕩。都知道文學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鏡子,這些羈旅行役詩是柳永浪跡江湖、到處漂泊游蕩的生活寫照,也是他精神與閱歷的產(chǎn)物,能夠比較全面的展現(xiàn)出柳永一生的追求、失意與挫折等等。在這些詩詞中,秋天是作者主要抒發(fā)自己悲傷感情的一種借助工具,在他的詩歌中,這種悲秋意識到處存在。
柳永雖為宋代詞壇的一大家,確切地說應該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造詞并專心寫詞的人,但是《宋史》中卻沒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又因為他在當時的文壇上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記錄他的資料一般都很匱乏,以至于他生于何年都不是很確定,據(jù)中國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推斷柳永大約生于987年或985年,或許是因為他所做的詞在當時的社會中文學地位不是很高,因為大家都知道是蘇軾抬高了詞在社會中的文學地位(本來的詞地位就比較低,柳永在這基礎(chǔ)上又降低了詞的地位,經(jīng)過蘇軾的努力抬高了詞的地位,以至于后來和詩的地位差不多。)。但是從整個詞壇上來看,他對詞的發(fā)展確實是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據(jù)《全宋詞》統(tǒng)計,張先存詞165首,晏殊存詞140首,歐陽修存詞242首,他們所寫的慢詞僅占10.3%、2.1%和5.4%,而柳永所做的慢詞213首占詞總數(shù)的57%,提起這個數(shù)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覺得很嚇人,因為我們知道兩宋詞壇上還有被稱為大家的蘇軾和辛棄疾,甚至還有李清照、周邦彥和姜夔、等專門寫詞的詞人。
一般而言,柳永羈旅行役詩歌中的悲秋意識。主要在兩個方面中表現(xiàn)出來,一個是他多次在詩歌中使用“悲秋”、“晚景”、“殘陽”等帶有悲傷性質(zhì)的詞語,并用秋季里凄涼的自然意象對秋進行側(cè)面描寫,例如梧桐就是一種悲的象征,同時也將柏樹、樹葉和荷葉等這些秋季里的自然意象傾注了作者的主管感彩,在詩詞中變成了“枯柏”、“殘葉”和“敗荷”,作者也用這些意象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表達出來;“引疏砧、斷續(xù)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卜算子》)中的“殘陽”、“晚景”是略帶悲傷的感情的意象,殘陽,主要是指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快要逝去之時(確切的說,是指一天中有和煦陽光照耀的時間快要逝去之時),晚景,主要是指一天或是一年中的快要消失的暮景,作者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心中那種凄涼傷感的心情被作者用“殘陽”、“晚景”這兩種略帶悲傷的景色烘托的淋漓盡致;“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玉蝴蝶》)在這里,作者描繪的是一幅色彩鮮明、感情豐富的畫面,水面風輕輕的吹,蘋花如人一般漸漸老去,在冷漠寂靜的月光的映照之下,梧桐葉也漸漸變黃繼而飄落……在這種凄涼的氣氛烘托之下,引出作者想說的話,即本文的主旨“遣情傷。故人何,煙水茫茫?”(《玉蝴蝶》);“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卜算子》)這里描繪的是秋天江邊的全部色彩,“江楓漸老”與“敗紅”相對應,用江邊漸漸老去的楓葉呈獻給我們一幅蒼涼衰敗并且枯紅的秋色,“汀蕙半凋”與“衰翠”相對應,用江邊半凋的蕙蘭來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綠色已經(jīng)沒有往日的那種生機、那種翠綠,而是一種衰落頹廢甚至有點蒼涼的綠色,“滿目”作為一種程度副詞正好可以修飾這片衰敗的秋色,它來告訴我們這種蒼涼的秋色不僅只是一小片、兩小片,而是滿眼盡是;“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凄然。望江關(guān),飛云暗淡夕陽間。”(《戚氏》)這就是一幅充滿悲秋意味的畫面,在晚秋這個凄涼的時節(jié),寂寞的小小庭院中飄落著略帶寒意的秋雨,透過寒冷而凌亂的煙霧,我們看到檻外的都已經(jīng)蕭疏了,井旁代表秋意的梧桐都已經(jīng)開始凌亂地飄落起葉子來了,這一切悲傷的景色在夕陽余輝的映襯下似乎更加悲傷了,這些顯眼的大事物把凄涼的秋意表現(xiàn)的是那么的明顯,同時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物也能夠把這些凄涼的秋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遠道迢遞,行人凄楚,倦聽隴水潺諼。正蟬吟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戚氏》)在詞中,作者告訴我們,由于道路的遙遠,外加行人們的心中凄楚,他們連隴水的潺潺聲都不愿意聽了,而此時正好有煩躁的知了在枯枝敗葉上哀鳴著,蟋蟀在衰草中哀鳴……這一切又與開頭的大事物所表達的凄涼的秋意附和在一起,使作者悲秋的情意更悲。被蘇軾譽為“不減唐人高處”的《八聲甘卅》,上闋中的四十六個字基本都是在描寫秋天的景色,“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多,殘照當樓。是 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見長江水,無語東流?!弊髡哂娩仈⒌氖址?,只用了短短的四十六個字就極其簡潔的勾勒出一幅深秋時節(jié)的雨景圖,在這幅雨景圖中,不僅只有雨中景,還有“瀟瀟暮雨”的聲音,甚至有暮雨“灑江天”的動作和“洗清秋”的效果……從視覺、聽覺等多種角度描寫秋雨,更重要的是作者還寫出這場秋雨過后各處的情況,并且寓情于情景之中,“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多,殘照當樓?!睂懗鲞@場秋雨過后的自然情況,通過“漸”、“緊”等程度副詞更能形象的描寫出這次秋霜和秋風的猛烈,“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弊髡咭孕∫姶螅瑥囊婚_始的小花小草等周邊的小景物著手到后來的具有統(tǒng)一概括的“物華”休,其中“苒苒”這種程度副詞,雖然是“慢慢的”意思,不是很緊,但是卻更加重了這種悲涼的氣氛?!拔ㄓ虚L江水,無語東流?!贝藭r的柳永似乎更羨慕長江水這科沒有感情的東西,因為似乎只有從這種東西身上才看不到凄慘悲涼的結(jié)局,它仍和往日一樣“無語東流”……柳永要表達自己的悲秋意識,但他并不直接把這種“悲”是如何的悲,怎樣的悲和悲的程度直接描述出來,而是通過描寫周邊的景物,創(chuàng)造意境,一切“情”皆由“景”表達出來。
另一方面,宋玉是歷代文人的悲秋之祖,而且柳永對悲穢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部分繼承是以宋玉為媒介的,柳永的社會政治地位與人生經(jīng)歷與宋玉的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在封建利會中,他們都是不能夠與當時社會搭配的很協(xié)調(diào)的失意貧士并且兩人的詩歌都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因此,柳永在他的作品中要表達悲秋這一感情的也會出現(xiàn)以宋玉為代表的略帶悲傷色彩的人文意象,借著這種略帶悲傷色彩的人文意象,他也在表達他自己的悲傷感情。如柳永在他所創(chuàng)的鴻篇巨制的詞調(diào)《戚氏》中,發(fā)出“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的感慨,當時宋玉感到悲傷的原因正是在此處臨水登山,而今柳永也在這,周圍的情況和兩千多年前宋玉的一樣,作者借晚秋時節(jié)的景物,以悲秋之祖――宋玉自況,用宋玉的眼光參照當時周圍的事物,給周圍的事物蒙上一層悲劇意味,從而寫出羈旅行役過程的凄苦和自己的愁思?!熬笆捤?,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雪梅香》)在這首詞的一開始,作者就交代了當時自己的境況,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高樓之上,雖然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晴空,但是他看到的卻是秋天蕭瑟凄涼的景色,在這種環(huán)境的渲染之下,作者又有了自己的悲傷的情緒,想起了兩千多年前與自己同病相憐的文人――宋玉,又以他們共同的眼光來把當時登高所看到的景色涂上一層具有悲傷感情的色彩,“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雪梅香》)煙,有點飄渺哀愁的意味,用“孤”來形容,又有一點凄慘孤零的感覺,碧,雖然是用來描繪顏色的,而且是一種很有生機的顏色,但在這里卻代表天空,用“寒”來形容又有一點荒涼的感覺,完全沒有了往日的那種生機。殘葉告訴我們,那時的景色是衰敗的,“愁紅”二字又把這景色揉進了當時作者的心理感受,加入了作者個人的感彩。柳永總是這樣借宋玉的形象,抒自己的感情……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在兩宋的詞壇上,他也是創(chuàng)用詞調(diào)最多的一位詞人。一生中,他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他的詞也主要以慢詞長調(diào)為主,這雖然不屬于詩歌內(nèi)容方面的東西,但是從感彩等方面來說,慢詞長調(diào)給人一種憂郁、凄涼的感覺,也加重了詞的悲秋意識。
參考文獻:
[1]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2、出自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4、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5、賞析:《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6、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fā)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7、小結(jié):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關(guān)鍵詞】唐代;淮安詩人;趙嘏;詩歌藝術(shù)特色
唐代淮安詩人趙嘏處于晚唐時期,當時晚唐社會處于動蕩、國勢衰微的時期,趙嘏在其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對國勢衰微的擔憂,也表達出了自己的報國意識。但是,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摧毀了趙嘏兼濟天下的理想,進而在其詩作中,也表達出了對現(xiàn)實的無奈等悲情意識。因此,在研究唐代淮安詩人趙嘏詩歌藝術(shù)特色的過程中,需要對詩人所創(chuàng)作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剖析,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趙嘏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趙嘏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大致分類
(一) 傾訴孤獨的心情及身不由己的苦痛。在趙嘏的詩歌中,其中較大一部分詩歌傾訴了詩人孤獨的心情以及身不由己的苦痛,并且對自身身不由己的境遇進行了哀嘆。像《江樓感舊》中的: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抒發(fā)了詩人孤獨的心情。該地屬于詩人故地重游,但是,去年與今年游歷的心情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表現(xiàn)出詩人的悵惘之感。
(二)表達詩人落第后懷才不遇的感傷。唐代淮安詩人趙嘏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其志在殿堂,想要通過科舉的方式為國效力,但是,現(xiàn)實往往非常殘酷,在趙嘏落第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表達懷才不遇感傷的詩歌,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另外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深深傷感。例如,在其詩歌《落第寄沈詢》中提到:“穿楊力盡獨無功,華發(fā)相期一夜中。”在該首詩歌中,表達了詩人對自身才華的肯定以及對懷才不遇的感傷。但是,趙嘏沒有意識到當時的晚唐已經(jīng)處于衰退階段,對于人才的重視不高,學而優(yōu)則仕在晚唐已經(jīng)成為一紙空文。
(三)傾訴作者羈旅思歸之情。在趙嘏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詩歌傾訴了作者的羈旅思歸的心情。例如,在《長安晚秋》中提到: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該詩歌表面上是說家鄉(xiāng)的鱸魚風味正美卻無法回去享用,實際上是表達詩人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趙嘏詩歌藝術(shù)特色分析
(一)以絕句為主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趙嘏詩歌的主要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從趙嘏創(chuàng)作的所有詩歌情況來看,其主要以絕句為主。通過不完全統(tǒng)計,趙嘏詩歌中有90%為絕句,可見,趙嘏比較喜歡用絕句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作。在晚唐時期,晚唐的絕句注重的是巧思,注重的意境,由于趙嘏才華橫溢,在進行絕句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合理意境的表達,實現(xiàn)良好的創(chuàng)作效果。
(二) 情隨景生、寓情于景。在趙嘏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善于運用“情隨景生、寓情于景”的藝術(shù)表達手法。所謂的情隨景生主要就是指,趙嘏在詩歌中,利用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表達自身的情感。例如,《寒塘》: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在詩歌的前兩句主要是對秋天的景色進行了描寫,詩人看到秋天的景色而心生秋思之感。此外,趙嘏還善于寓情于景,將對秋天的思考融入到景色當中,進而真正做到了情隨景生、寓情于景。
(三)擅于運用典故抒寫情志,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在趙嘏的詩歌中,有很多的典故,并且趙嘏善于運用典故進行情志的抒寫,一方面能夠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性,另外一方面,通過借用典故的方式能夠使讀者更快地了解詩人在詩歌中所要表現(xiàn)出的情感。例如,在《落第寄沈詢》中提到:穿楊力盡獨無功,華發(fā)相期一夜中。此句主要應用的典故為“百步穿楊”。在此詩歌中,趙嘏將自己比喻成養(yǎng)由基,自喻自身有較大的才華。
(四)具有濃厚的悲情意識。縱觀趙嘏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發(fā)現(xiàn),趙嘏的詩歌具有較為濃厚的悲情意識,大多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落第感傷、思鄉(xiāng)、憂國憂民的感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與自身的個人遭遇有關(guān)。例如,《經(jīng)無錫縣醉后吟》《宿楚國寺有懷》《自譴》等等??梢?,趙嘏詩歌的悲情氛圍較為濃重,其被烙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三、結(jié)束語
本文主要針對于趙嘏的詩歌藝術(shù)特色進行了詳細的剖析,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了解到,趙嘏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絕句為主;情隨景生、寓情于景;擅于運用典故抒寫情志,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具有濃厚的悲情意識等等,趙嘏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較高,在未來的工作中,還應該對趙嘏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展現(xiàn)良好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沈文凡,鐘靜.趙嘏研究述評(1980-2005)[J]. 襄樊學院學報. 2012,12(01):124-125.
[2] 趙望秦.趙嘏《讀史編年詩》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1(06):221-222.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
2.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大意。
3.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借助工具書自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中初秋的景色美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秋天漸漸來了,說說初秋時節(jié),你都見到過哪些景色?
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描寫初秋的詩,板書課題及作者,請生談?wù)剬ψ髡吡私舛嗌佟?/p>
二、自學古詩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 讀準字音
2.指句朗讀,正音
3.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學習有哪些方法?
4.各小組自學古詩,老師輔導
5.小組匯報結(jié)果: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主朗讀
小組比賽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意境
四、板書: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 日 無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萬 樹 暮 蟬 鳴。
聽 來 咫 尺 無 尋 處,
尋 到 旁 邊 不 作 聲。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讀:
《初秋行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它以描寫蟬為目的,詩人楊萬里寫落日催暮蟬,蟬鳴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寫了聞蟬尋聲,蟬兒閉口的情形,整首詩通俗易懂、真切傳神、趣味橫生。雖是即景寫景,卻亦具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情趣。
教學理念: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不管是領(lǐng)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fā)想象,強化積累,培養(yǎng)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全過程。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體會情感。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在學習“近在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不作聲”時,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shè)情境,從情感的體驗出發(fā),首先在讀中感悟、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找不到蟬到的遺憾,然后引導學生再讀,再一次交流情感,體會到深藏在作者內(nèi)心的對秋天美景、對秋蟬的贊美、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全詩。
2、借助注釋,在讀中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培養(yǎng)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作者蘊含在詩句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前復習作者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寫的其他詩歌。
2、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初秋的美景。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預設(shè):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同學們,三年級我們學習了楊萬里寫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還知道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生齊背后交流)
2、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與秋天有關(guān)的古詩。板書課題。
二、讀題解題,初讀古詩
1、指名學生讀詩題。
2、通過預習,誰能說說題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師提示:加進去適當?shù)脑~語把話說完整。)
3、現(xiàn)在正值初秋,在你們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學生交流自己在身邊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師:那詩人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又描寫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時候在花園里散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三、自讀自悟,感知詩意
1、教師范讀古詩。
2、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3、指名朗讀,正音。學習生字“圃”。
4、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弄懂詩句的方法。
(如,、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與同學交流等。)
5、師:下面老師再給大家八分鐘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古詩,讀了這首詩,你知道詩句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要求: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需要老師幫助的同學或小組,可以舉手告訴老師,老師會很快來到你的身邊和你們一起學習。
四、集體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學習結(jié)果,
師:看到大家學得這樣認真,相信大家已經(jīng)有成果了,哪個小組愿意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學習的成果?
2、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讀詩的感悟,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古詩大意。
(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五、讀中品味,體會意境
師:剛才,大家了解了詩意,相信大家再讀,一定會讀得更美,更投入。誰讀第一句?
1、從這句哪些詞語看出作者寫的是黃昏時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蟬”加以體會。
2、你覺得哪些字能體現(xiàn)落日的有情?
引導學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體會作者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當成了有靈性的人。就是這兩個字賦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思。
3、引導學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無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根據(jù)詩句誰能想象出這幅畫面?(提示:夕陽、晚霞、地面景物、蟬鳴聲……)
4、誰能讀出落日的這份“真情”?
預設(shè):(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逐步讓學生讀出情,讀出形,讀出味。)
生讀(沒有激情)。
師:你這快落山的太陽,怎么這樣無情?從你的讀中,老師感覺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麗。誰再來讀。
生讀。
師:老師從你的讀中感覺到你是重情誼的夕陽,可我從你的讀中沒聽到滿園此起彼伏的蟬鳴聲。誰再讀?
生讀。
師:哦!多美的景致!多熱鬧的黃昏!老師好象看到了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晚霞,聽到了園子里嘹亮的“黃昏大合唱”。來,讓所有的蟬兒都唱起來,全班齊讀。)
師過渡語:
初秋的傍晚,詩人獨自在園中散步,抬頭望著西邊的天空,一輪紅日即將落山,夕陽將天邊抹上了瑰麗的色彩,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聽,眾多秋蟬也不甘寂寞,趁著這美麗的時刻,放開清亮的歌喉,開始了“黃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學生齊讀前兩句。
5、聽到這美妙的“合唱”,你會心動嗎?是否想找到這些“歌唱家”,趕快行動——
(1)可詩人找到了蟬沒有?
引讀:近在咫尺——,尋到旁邊——。沒看見蟬,心中會是什么滋味?
指導學生帶著遺憾的語氣來讀。
(2)作者心中只有遺憾嗎?再看,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聽,這此起彼伏的蟬鳴聲,真有遺憾?那又怎樣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3)師小結(jié):
看到天邊美麗的晚霞,聽到園中這悅耳的“大合唱”,作者興致大增,雖然沒有尋到“演唱家”的蹤影,可這情、這景足矣!這一樣也能讓作者詩興大發(fā)——
(學生帶著贊美之情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意境。)
六、賞讀全詩,熟讀成誦。
1、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自己對《初秋行圃》的理解。
師:請大家用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這首詩表達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讀一讀;想唱的,可以把詩句改成自己喜歡歌曲的歌詞,試著唱一唱……
2、學生分組練習、展示、評價。
五、總結(jié)拓展,課外延伸
1、引導學生總結(jié)剛才學詩的方法。
讀:讀通、讀順詩句。
譯:結(jié)合注釋、或、或結(jié)合插圖、猜讀理解詞語、詩句的意思。
悟:品讀、感悟,想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
2、用自己學到的古詩學習法,自學唐朝詩人虞世南的《蟬》。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意即可,無須對作者托物言志寫法進行深究。(虞世南的《蟬》附后)
3、課外找找楊萬里的其他寫景詩讀一讀。
板書設(shè)計: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
偏催萬樹暮蟬鳴。
近在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不作聲。
附: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緌(ruí):結(jié)冠(帽)的兩條帶子叫纓,纓在頷(hàn)下打結(jié),余下的兩段叫緌。因為緌是下垂的,所以詩中稱“垂緌”。
飲清露:古人以為蟬是飲露為生的(其實它吸樹汁)。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反思
開課時,我抓住詩題中的“行”字切入,讓學生辨析“行”為“散步”之意,其設(shè)想是由此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詩人所在的園中漫步,與詩人一起看日落,聽蟬鳴,尋蟬蹤,在與作者漫步的過程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充分,紕漏百出,與課前設(shè)想的效果相距甚遠,我總結(jié)有這樣幾大硬傷。
1、讀得不充分。
學習古詩,不管是領(lǐng)會詩的含義,還是體味詩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本節(jié)課,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讀,指名讀和齊讀三種形式,對朗讀的方法,讀中感悟指導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讀,實是淺嘗則止,沒有讀進去,讀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
2、難點沒突破。
“無情”與“最有情”是一對矛盾,如何引導學生來體會?課中我雖提出這對矛盾讓學生探究,通過引發(fā)學生想象,想象落日賜予園子美麗的景象來體會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離去而“無情”,但學生體會更多的是作者為日落而悲傷,這是因為引導的側(cè)重點不對所致。
3、預設(shè)不充分。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每節(jié)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預設(shè),才可能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進行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今天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個生成是我沒有想到的。“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孩子們的認識是蟬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氣變寒冷了蟬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禍首,又怎么可以說“最有情”?這可是我沒有想到的,面對孩子們“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這樣的感嘆,突然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F(xiàn)在想起來,孩子們感受不到“偏催蟬鳴”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為孩子們站在了蟬的角度,而不是詩人的角度。如果引導孩子們從詩人的角度來體會,如:正是因為蟬在枝頭的壽命很短暫,所以落日催促它盡情鳴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這不是“最有情”嗎?這樣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導也是可以突破難點的。如果課前預設(shè)充分些,面對孩子們這樣的“感嘆”,我也就不會迂回反復而不得解了。
4、對學法的指導不力。
在朗讀的時候應指導明確,而不能對四年級的孩子提出“你為什么這樣讀”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感悟想象時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從本課的學習中習得方法,發(fā)展能力。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留下這些硬傷的主要原因是課前備得不充分,今后教學特別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設(shè)計的環(huán)節(jié)要符合學生心理。有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調(diào)控。
相關(guān)文章:
1.小學四年級語文《井底之娃》經(jīng)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學四年級語文《水鄉(xiāng)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學四年級語文《荒島日記》教案及反思
初入明德,給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屈子湖了。屈子湖的水真是不亞于桂林一絲一毫??!屈子湖的湖水真清?。奶讟蛏舷蛳驴?,一眼就可望到那水中歡快暢游的小魚。屈子湖的湖水真綠啊!從遠處斜視,就像一塊毫無瑕疵的綠色翡翠。屈子湖的湖水真靜??!你細細去看,也只有偶然一陣微風,吹動了湖水姑娘的鬢發(fā)。
屈子湖湖畔的景色真是美得讓人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好?。∽蠲赖木褪悄侨嶂袔т摰牧鴺淞?。無風時,柳樹英姿颯爽地站在湖邊,勇氣無敵地守護著屈子湖;微風時,柳樹柔軟的綠色長發(fā)隨風飄起,像個害羞的姑娘照著湖水鏡梳理美麗長發(fā);大風時,柳樹的長矛被風打得東零西散的,那英勇的身軀卻沒有動搖一絲一毫;電閃雷鳴時,柳樹成了和風雨搏斗的戰(zhàn)士,怒氣沖沖地甩去一滴滴雨水。湖畔邊,還有香氣迷人的梔子花,綠油油的小草。
屈子湖的性格真是多變呢!春天,屈子湖扭動腰肢。夏天,屈子湖哼起小曲。秋天,屈子湖金黃滿岸。冬天,屈子湖銀裝素裹。
1、田野里,美在那里跳舞!春天,田里禾苗綠油油。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個綠精靈在跳舞。轉(zhuǎn)眼秋天了,田野里一片金黃,一陣微風吹來,層層梯田翻金浪,沉甸甸的稻穗搖擺著軀,仿佛一個個黃精靈在舞蹈。
2、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3、春天來的好快,悄無聲息、不知不覺中,草兒綠了,枝條發(fā)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開的燦爛多姿,一切沐浴著春晨的曙光,在春風中搖弋、輕擺,仿佛少女的輕歌曼舞,楚楚動人。
4、陽光照在波光細細的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fā)光的碎銀,又像被揉皺了的綠緞。
5、近了,近了,我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了,這一切都報告著春天的到來,我整個心都飄了出去,飄到那鮮艷的花兒上,飄到那油綠的草地上。
6、我喜歡,我喜歡白雪皚皚的冬天,因為冬天可快樂地打雪仗。我喜歡,我喜歡鵝毛大雪的冬天。因為冬雪是那么賞心悅目。冬天給人們帶來特別的驚喜,北國風光是那么吸引游客。人們在雪地里盡情地劃著雪橇,歡樂的笑聲響徹云霄。
7、午后的陽光,太強烈了,連秧田里的水,都給蒸得暗地發(fā)出微小的聲音。禾苗葉子曬得起卷子,失掉嫩綠的光澤,又沒有一點風,人走在兩邊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簡直悶熱得渾身流汗,氣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誰也不愿出來了。
8、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9、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著,--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10、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fā)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11、炎炎的太陽,高懸在世界的當空。紅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著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來。蒸騰,窒塞,酷烈,奇悶,簡直要使人們底細胞與纖維,由顫抖而炸裂了。
12、雪中的景色壯麗無比,天地之間渾然一色,只能看見一片銀色,好象整個世界都是用銀子來裝飾而成的。
13、湖上泛著一片青煙似的薄霧,遠望微山,只隱約辨出灰色的山影。
14、海水那么藍,使人感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又太深,縱是名師高手,也難以描摹。
15、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拋開煩惱,盡情地欣賞。
16、仰首望上去,湛藍的天空下,陽光燦爛地做著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懸崖峭壁奇石怪壘的身架,更是把人們所有的崇敬和贊嘆都寫在了高處。
17、秋天已到,雖然還未在福州感受到這般涼意,但是卻不免會思念起家鄉(xiāng)的秋天,()這時候我窗前的梧桐樹是不是已經(jīng)穿上金黃的外套?放幾張秋天的景色圖片和幾句古人描寫秋天的詩詞,權(quán)當抒發(fā)自己的思念。
18、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麗:到處放射著明媚的陽光,到處炫耀著五顏的色彩,到處飛揚著悅耳的鳥叫蟲鳴,到處飄蕩著令人陶醉的香氣。這是綠的世界、花的海洋。
19、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20、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秋天,沒有春天五彩斑斕的鮮花,沒有夏天茂盛異常的綠樹,沒有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實累累的果樹,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到處都是瓜果遍地!
21、春雨連綿,灑在院里的梧桐樹上,沙沙沙像音樂家輕輕拔動琴弦,又像蠶寶寶在悄悄吞食桑葉。
22、我喜歡春雨,不光喜歡它換來的雨后春筍的英姿,更喜歡的是:踏進這淡藍色的煙雨,在這雨季,你為我撐出的一片無雨的天地。
23、哦!春雨呀,原來你跟著春姑娘一起來到大地,使大地生機勃勃,散發(fā)著清新的氣息,你靈巧的手,拔動著人們的心弦,拔動著人們美好的希望。
24、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
關(guān)鍵詞:葉芝 希臘神話 天鵝意象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9-0397-01
威廉姆?勃特勒?葉芝 (1865-1939),愛爾蘭詩人,戲劇家以及散文寫作家,是20世紀用英語寫作的重要詩人中一員。葉芝,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為以后的詩人提供了一種新鮮的富有韻律感的詩歌語言以及新的詩歌題材。他的作品在愛爾蘭文學史乃至整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對世界文化,特別是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葉芝1865年生于都柏林一個畫家的家庭,童年深受愛爾蘭民間文學的熏陶,青年時喜歡研究神秘現(xiàn)象。他的象征主義與法國象征主義不同,詩歌中的意象較鮮明活潑而不朦朧,語言較口語化且有幾分幽默感,從中表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和玄妙的智性,而在表現(xiàn)激情是又不失冷靜的客觀。葉芝可以說是一個致力于神話寫作的詩人,他的神話和象征體系可以說是一種從愛爾蘭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精神氣氛和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發(fā)展形成的信仰。葉芝本人曾將他的全部藝術(shù)理論歸結(jié)為“將神話植根于大地”。代表作《麗達與天鵝》、《駛向拜占庭》、《基督重臨》具有顯著的象征意味。
一、葉芝的神話情結(jié)
從1865年到1939年,希臘語、拉丁語及與這兩種語言相關(guān)的課程風靡英國及愛爾蘭。葉芝自然也接受了大量的古典課程的教育。為了彌補宗教的缺失,葉芝一直對神秘主義和象征主義感興趣。葉芝在詩歌中使用大量取自愛爾蘭本土神話、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典故中的意象,并且通過置換變形成為新的象征意象,用來抒發(fā)自己入神的想法。
二、天鵝的意象
葉芝有一套自己的紀年系統(tǒng),他認為歷史每一循環(huán)是兩千年,每一循環(huán)都由一位姑娘和一只鳥兒的結(jié)合開始:我們公元后的兩千年是由瑪麗和白鴿(即圣靈懷孕說)引出,而紀元前的那一次循環(huán)則是麗達和天鵝產(chǎn)生的,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他寫了一首叫《麗達和天鵝》的詩。也正是這首詩,打破了天鵝在文學中是純潔、高貴象征的傳統(tǒng)。
這首詩取材于希臘神話中麗達與天鵝的故事:眾神之父宙斯變形為天鵝,使人間女子麗達懷孕產(chǎn)蛋,蛋中撫育出的海倫后來導致了特洛伊戰(zhàn)爭,而麗達的另一個女兒克呂泰涅斯特拉則在特洛伊戰(zhàn)爭后謀殺了親夫希臘統(tǒng)帥阿迦門農(nóng)。
天鵝,作為自然的鳥類常常被用于象征。它們的翅膀是足夠強壯有力,就像神話中描寫的,能夠傷害人類的身體。化身天鵝的宙斯在希臘神話中是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造意志的化身,他對麗達的“欺凌”易其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海倫,象征著宇宙把其創(chuàng)造力與意志注入了人類,也意味著一種精神和物質(zhì)的結(jié)合,他們誕生了人類,并使人類從一開始就帶上了難以愈合的雙重性:創(chuàng)造與破壞、與憤恨,海倫施特洛伊戰(zhàn)爭的導火索,,而戰(zhàn)爭則是破壞與創(chuàng)造、與憤恨的交織混合。
與《麗達與天鵝》相同,《柯爾莊園的野天鵝》也使用了天鵝這一意象。但是不同的是,后一詩中的神秘主義傾向沒有那么明顯,只是作者借天鵝等意象抒發(fā)自身對于人生的感慨。
自從我最初為他們計數(shù),
這是個第十九個秋天,
我發(fā)現(xiàn),計數(shù)還不曾結(jié)束,
猛一下飛上了天邊,
大聲地拍打著翅膀盤旋,
勾畫出大而碎的圓圈。
我見過這群光輝的天鵝,
如今卻叫我真痛心,
全變了,自從第一次在池邊,
也是個黃昏的時分,
我聽見頭上翅膀拍打聲,
我那時腳步還輕盈。
……….
一直以來,在葉芝身上總有一種深深的缺失感。他認為,人生、時間就是一個監(jiān)獄。因此,葉芝一直醉心與靈魂的再生、輪回,象神明般的復活。但是對凡俗的人來說,就象亞當和夏娃的原罪般,人生從開始就是不完美的,即使他們有可能再生。
54歲的葉芝,又一次回到柯爾莊園,看到與19年前相同的景觀,懷著對時間流逝的傷感,寫了這首詩。詩中充滿了葉芝隱隱的擔憂,對詩人來說,天鵝的美是永恒的、神秘的,但是現(xiàn)實是如此令詩人失望。
詩中第一節(jié),描寫的是自然景色,秋天、大地、湖水、石頭。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些許不完美因素?!皹淞掷镆黄锾斓拿谰埃堋迨胖惶禊Z浮游”秋天,在萬物蕭瑟的冬天之前,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這里,詩人認為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秋天,美麗、豐收,但是面臨消逝。在第二節(jié)中,19,也是個不完美的非整數(shù)。詩中天鵝的飛行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優(yōu)雅而美麗的,它們的翅膀也不是潔白而寧靜的,而是“猛一下飛上了天邊,大聲地拍打著翅膀盤旋”,打破的湖水的平靜。詩中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詩人把自己與天鵝作對比,詩人已不想從前那樣年輕、有活力,而天鵝依舊是美麗、富有激情的,似乎時間對它們來說是停止的。詩人感覺到時間、生命、力量正慢慢離他遠去。我認為,詩人認為天鵝和生命同樣是美麗、神秘和不朽的,但是對詩人來說,雖然他曾努力想掌控時間和生命,但是生命依舊悄悄離他遠去。
三、結(jié)語
葉芝關(guān)于天鵝的描寫,決不止這兩首詩,之所以選擇這兩首,我認為它們分別體現(xiàn)了葉芝兩個不同的方面。《麗達與天鵝》是葉芝神秘主義詩歌的最佳代表,也體現(xiàn)了他的神秘主義象征體系。而《柯爾莊園的野天鵝》則體現(xiàn)了葉芝晚年對時間和生命的惋惜和探索。葉芝,這個致力與神話寫作的詩人,用他的詩歌帶領(lǐng)我們走進他獨特、美麗、神秘的神話世界。
參考文獻
[1]C.K Stead, Pound, Yeats, Eliot and The Modernist Movement,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86
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
更值夜螢飛。
【賞析】
王績是初唐詩人,詩風樸素自然,洗去齊梁華靡浮艷舊習,在唐初詩壇上獨樹一幟。這首描寫田園生活情趣的小詩,在質(zhì)樸平淡中蘊含著豐富雋永的詩情,頗能代表他的藝術(shù)風格。
前兩句寫農(nóng)事活動歸來。北場、東皋,泛指屋北的場圃,家東的田野?!皷|皋”暗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點明歸隱躬耕的身份。蕓藿,就是鋤豆,它和“刈黍”一樣,都是秋天的農(nóng)事活動。這兩句平平敘述,沒有任何刻畫渲染,但在這種隨意平淡的語調(diào)和舒緩從容的節(jié)奏中,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習慣和一片瀟灑自得、悠閑自如的情趣。
王績歸隱的生活條件是優(yōu)裕的。參加“蕓藿”、“刈黍”一類田間勞動,在他不過是田園生活一種輕松愉快的點綴。這種生活所造成的心境和諧平衡,正是下兩句所描繪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與條件。
摘要:王維前期的詩秉承盛唐詩歌的一般主題,多表現(xiàn)對游俠生活的向往和對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還有對黑暗政治的抨擊。這些詩內(nèi)容深沉充實,氣魄宏偉奔放,筆力剛健蒼勁,有一種浩氣之風骨。其山水田園詩清新流暢,渾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發(fā)現(xiàn)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是一種逸懷的風骨美。
關(guān)鍵詞:王維;風骨;逸懷浩氣
以前評論王維詩歌作品,多以他的山水田園詩為主,從王維詩的全體入手的不多,更少有人論及王維詩的風骨。那么,王維的詩到底有沒有“風骨”?是怎樣的“風骨”呢?
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選了15首王維的詩。他是這樣評價王維詩的:“詞秀調(diào)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秀”是“隱秀”,針對藝術(shù)意象中的象而言。“所謂‘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辭藻,雕章琢句,而是要善于把一些難以描寫的景象,十分生動,十分逼真,十分自然地再現(xiàn)出來,使人有如耳聞目睹、親臨其境一般”?!霸~秀”指語言要秀美?!把拧敝冈婏L雅正,清雅。“調(diào)雅”指詩風高雅?!霸~秀調(diào)雅”主要針對詩的藝術(shù)而言,即“風”。而“意新理愜”主要針對詩的內(nèi)容而言,即“骨”。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境界高雅:“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又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日暮沙漠陲,戰(zhàn)聲煙塵里?!?“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其意與坡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內(nèi)涵相同,也是一種“風骨”。殷璠認為王維詩中有這種“風骨”。
王維在《別綦毋潛》詩中說:“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他說的“江左風”指東晉以來的俊逸清新的詩風,而“建安體”則指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風骨??梢娡蹙S主觀上也是追求風骨的。
一、 安史之亂前王維詩歌的風骨特色
王維前期的詩秉承盛唐詩歌的一般主題,多表現(xiàn)對游俠生活的向往和對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還有對黑暗政治的抨擊。這些詩內(nèi)容深沉充實,氣魄宏偉奔放,筆力剛健蒼勁,有一種浩氣之風骨。
在安史之亂前,王維的詩歌在風骨特色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豪氣干云、揮斥方遒的意象。他寫的有關(guān)邊塞,游俠等詩歌,寄托了“濟蒼生,憂社稷”,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表現(xiàn)了英雄氣概和愛國熱忱,顯現(xiàn)了積極、樂觀、剛健的民族精神,字句鏗鏘有力,氣勢洶涌澎湃。如《少年行》,富有狹義精神的英雄少年慷慨磊落的風度和行為躍然紙上;又如《夷門歌》,詩人在詩篇中歌頌了“屠肆鼓刀人”和“夷門抱關(guān)者”的慷慨,表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再如《燕支行》、《從軍行》和《隴西行》等,寫出了將士的奮身殺敵,報效國家,氣魄雄壯。他把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激動心情,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都寄托于詩中,詩風豪邁,這就是浩氣之風骨。
二、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風骨特征
王維后期詩主要以山水田園詩為主。雖然今人對王維后期的生活評價,大多持否定態(tài)度。但我認為他這一時期的詩作仍蘊涵著“風骨”,那是一種逸懷的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清新流暢,渾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發(fā)現(xiàn)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王維用他獨特的視角,把自然寫得“詩中有畫”,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們身上,賦予其頑強、高潔的生命力,“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表現(xiàn)了詩人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其間并無頹廢怯懦之意。他把自己的苦悶心情和理想寄情于大自然中,賦予了山水田園靈氣,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
他寫的寄情山水的詩看似平淡,卻內(nèi)涵豐富。有體現(xiàn)頑強生命力的,如《辛夷塢》,在詩人筆下,辛夷花是無限美好的,生在深山幽澗之中,隨著春天的來臨綻開了秀美的花朵,可是沒有人欣賞它的顏色,甚至根本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它春來自開,春去自落,盡管如此,它仍有頑強的生命力,不求賞識,遺世獨立;又如《鳥鳴澗》,在這幽靜的夜里,人們似乎連細小的桂花從樹上落下都能察覺,蔥郁幽深的春山,萬籟俱寂,這時,月亮升起來了,月光是那樣皎潔明亮,以至休息的鳥兒以為破曉,在這寂靜的山谷里發(fā)生清脆的鳴叫聲,從詩中能感受到生命的節(jié)奏和韻律。有歌詠和平、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如《山居秋暝》,詩中將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景色完美的融合,給“新雨后”的“空山”增添了活力;又如《春中田園作》詩中描寫了一幅春日欣欣向榮的景象,充滿了青春活力;還有《鹿柴》、《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這些詩中有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蓬勃生機,對人生的深切體悟,超越心靈的體悟。
王維有極高的音樂和美術(shù)修養(yǎng),在他詩歌中,往往能看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聽到神奇的音樂。無論是大漠綺麗的風光,還是山澗幽美的景色;無論是戰(zhàn)場上的喧囂聲,還是山澗清澈的泉水聲,樹林里鳥兒的鳴叫聲,在王維詩中都表現(xiàn)得“皆出常境”。
王維山水詩字字平淡,“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清淡中見深意。他把情感理想寄托于自然山水中,給山水賦予了活力,在自然界中表現(xiàn)自我,忘掉自我,達到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體現(xiàn)了其純樸高潔的品質(zhì)。這種境界就是一種逸懷的風骨美。
總之,王維的詩為時為事,堅實剛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或跌宕起伏,或超然物外,既有一種浩氣的美,又有一種逸懷的美,有一種逸懷浩氣的風骨。
參考文獻:
[1]陸耀東.唐代詩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冊)[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3](唐)元結(jié),殷璠等.唐人選唐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5]全唐詩(第四冊)[M].中華書局出版,1960年4月
[6]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 岳麓書院出版,1998年2月
[7](唐) 王維著,(清) 趙殿成 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