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描寫冬天的詩歌

時間:2023-03-07 15:00:03

導語:在描寫冬天的詩歌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描寫冬天的詩歌

第1篇

[關鍵詞] 唐詩;初春;盛春;暮春;風光無限

在脫下厚厚的冬裝之后,一身輕松的人們總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鐘愛著春天。喜歡著東風暖日,喜歡著嫩草嬌花,喜歡著潤山碧水,喜歡著紫燕穿柳,花鴨戲水……自古而今,人同此情。因此,歷代詩人留下了無數(shù)贊美春天的詩篇。特別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關于“春天”的詩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一、詠初春的詩

詠初春的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狀態(tài),可用“驚喜”兩個字來概括。初春之際,詩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最新引起變化的是楊柳:李白詩曰:“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保ā秾m中行樂詞八首》)杜甫詩亦曰:“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臘日》)

當然,歌頌初春的詩歌當中最有名的還要數(shù)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寫得非常精彩!柳干像碧玉妝成,柳條像絲絳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齊、鮮嫩、透亮的綠葉是誰剪裁出來的呢?是二月春風像一把剪刀一樣裁出來的。這一比擬,可謂是獨出心裁。

這首詩好在兩點:一是層次非常清楚,從柳干寫到柳條,再寫到柳葉。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詠的是綠柳,但實際上歌頌的是春風,這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風帶來的。而這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并不僅此一例。如果說賀知章的《詠柳》是一詩雙詠,借歌詠綠柳以歌頌春風的話,那么韓愈的《早春》其一也是一詩雙詠,借歌詠綠草以歌頌春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來形容初春細雨對大地的滋潤,取喻實在是平常不過,可偏偏收到了奇妙之效。一觀此語,自如品味到酥油入喉,百般妙用,心中頓生,實在是絕妙至極;但偏偏下一句更加難得。第二句寫經(jīng)細雨滋潤的剛剛萌芽的春草,遠望有淡淡的綠色,近看則草色又消失得難以尋覓。這一句體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覺察,更不易道出。狀難摹之景,傳難表之情。初春的濛濛細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詩人描繪得生機盎然。

描寫初春的詩句,唐朝還有很多都寫得非常好,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這些詩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詩人多用一種熱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給人以感染。

二、詠盛春的詩

詠盛春的詩歌在情感色彩方面可以用“興奮”兩個字來概括。盛春時節(jié),浩浩春風,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開了春天的帷幕,無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詩人們馳騁才思情致的最好時機。詩人韓翃寫道:“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帮w花”前加上“無處”來修飾,真正是“亂花迷人眼”的感覺了。白居易寫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保ā稇浗稀罚??!凹t勝火”雖典出“山青花欲燃”,但似乎已經(jīng)略勝一籌了。

在盛春里最惹人動情的節(jié)日就是清明,古往今來描寫清明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但最膾炙人口的還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歌寫得非常好。第一句中的“紛紛”寫的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币蚕裉拼娙藙㈤L卿所寫的:“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保ā秳e嚴士元》)這個雨細到人的眼睛都看不見,不知不覺中卻把衣服濕潤了,體現(xiàn)了春雨和春風的特色。

第二句中的“斷魂”,所指感傷特別強烈。行人在外適逢清明,加之紛紛春雨,綿綿無盡,思鄉(xiāng)之情無疑更使人凄涼孤寂。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個小酒館小飲幾杯。

第三、四句寫詩人“借問”,牧童不用言語,只用一個手勢作答,更富有形象性。全詩就像一幅《清明春雨圖》,素樸淡雅,字里行間飽含著濃濃的春意。

全詩中點睛傳神之筆,應在于“牧童”這個意象選取得好。這個意象跟整個畫面和整個情韻和諧一致,水融。“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天真無邪的牧童,與純樸無華的大自然渾然一體,確乎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的春光交融在一起,這真是“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今人有心者,甚至將此詩只以改動標點的形式就點化成一個劇本,這應是小杜當初未曾料到的。

三、詠暮春的詩

詠暮春的詩歌中的感彩可用“惋惜”兩字來概括。春天很美好,但任何美好的事物總是要過去的,這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暮春三月,春將歸去,引起人了們無限的惋惜和依戀之情,一種淡淡的感傷之情,彌漫在整個暮春詩中。人們不愿意春歸,春天也不愿意歸去。正如唐代詩人韓愈的《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本詩將草樹人格化,前兩句說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所以“百般紅紫斗芳菲”,抓住春天剩余的時光更好地開放,想最后展示一下自身的美。寫的是花草,表達的卻是人不愿意春歸去的心情。

但是,春天畢竟要歸去,春花畢竟還是要凋謝,令人無可奈何,所以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曰: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于東風不用媒。

詩人描寫像美女腮頰一樣美麗嬌艷的紅紅白白的花朵,終于嫣香零落。一般詩詞都是以花來形容美女,像“如花似玉”之類,詩人在這里反其用之,用美女來比喻花,把花落比做是女子出嫁,嫁的對象是東風,而且是自由戀愛,不用媒妁。真是出奇制勝,令人耳目一新。

第2篇

秦添

語文,無處不在。在廣告上,電視上,網(wǎng)絡上,都能找到語文的身影,也都能從中學到語文。語文,是一首首優(yōu)美動人的歌曲;語文,是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文言文;語文,是一首首意境優(yōu)美的詩歌。而我就從那一首首詩歌中,對語文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

語文可以讓你看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春景。想象著,那活潑的燕子嘴里含著春泥,正在勤勞地工作--蓋新窩。別說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了吧!

語文可以讓你看到"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中那清幽,涼爽的夏景。想象著,在炎熱的夏天,身處一所竹屋.那珠簾正在夏天的風中搖擺著她們那婀娜的身姿。時不時,還給我我們唱上一首清脆悅耳的歌,讓你陶醉不已。別說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夏天的清幽與涼爽了吧。

當秋天來臨的時候, 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中,我看到了語文;從“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葉子中,我學到了語文;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涼中,我感受到了語文。

第3篇

一個民族的審美,常常具有屬于這個民族的潛意識。我們的創(chuàng)作符合這種潛意識的時候,就容易被認同,反之,則常常不太容易被接受。寫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立足于我們的中國審美傳統(tǒng),讓自己的寫作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潛意識。

情與物融

我們的古典文學作品通常都是含蓄蘊藉的,作品的情感抒發(fā)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寄情于物。

我們可以以《詩經(jīng)》中的兩首詩為例:《關雎》寫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得到之前,輾轉反側,寤寐思服;得到之后,“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里,君子對淑女的感情既真摯又節(jié)制,讓人覺得“樂而不”,典雅含蓄。那我們還應注意一下,是什么原因讓這首詩歌呈現(xiàn)這樣的含蓄之美的呢?不能忽略了那“關關雎鳩”,也不能忽略了那“參差荇菜”。雎鳩和鳴,賦予了詩歌以聲音的美,荇菜的“左右流之”,賦予詩歌以畫面的美。這些自然之物的描寫,本身就奠定了優(yōu)美的抒情基調(diào),只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優(yōu)雅行為,才能與之和諧。再比如《蒹葭》,詩中的女主角甚至都沒出現(xiàn),作者對水邊蒹葭反復描寫,就已經(jīng)把自己的哀婉纏綿之意表達得蕩氣回腸了。而這種憂傷又不是太過濃烈的,這是孔子所言的“哀而不傷”,也呈現(xiàn)出了典雅含蓄之美。這兩首詩歌都是借助自然之物來達到抒情審美化的效果的。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追求,亦即“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讓人和大自然處于和諧狀態(tài),把人的喜怒哀樂放在自然山水之中,這樣的情感就不至于太過直白無味了,山水成了人情感物化之后的山水,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代的詩歌基本上都離不開對自然之物的描寫,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比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些寫自然景物的詩句,其實是把人的情感都蘊含在里面了,因為抒情的含蓄,所以也就有了審美的蘊藉。

舉個具體的例子說,有的詩人明明很失意,但是他的詩歌里也往往不會把這種失意很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對景物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讓我們在感受的詩人的情感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景物描寫來獲得審美的體驗。比如李白的《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我們感覺詩人舉步維艱,前路茫茫,可是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依然是一派壯美的感覺,這就是景語的美帶給人的感染力。如果李白把《行路難》中寫景的句子去掉,全用直接抒情,那《行路難》就不再是充滿審美意蘊的詩歌,而是一個庸人牢騷滿腹的抱怨了。

在今天的寫作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就是,抒情要找到一個寄托的物,比如我們思念一個人,可以思念與他(她)相關的一花一木;比如寫離別,我們可以讓離別的情境詩意一些,可以把離別放置在一棵柳樹的背景之下(也可以是一棵桂花樹、一棵梨樹、一棵棗樹、一片樺樹林等等);寫鄉(xiāng)下的爺爺奶奶,就把人物放置在麥田或者稻田等田園的背景之下等等,這樣人的活動就有了景致的烘托,既提升了審美的指數(shù),又可以把自己干巴巴的抒情議論通過景語含蓄有味地表達出來。當然,直接抒情本來也有直接抒情的好處,但是我們通過對中國人審美心理的透視會發(fā)現(xiàn),我們潛意識里還是更喜歡借景抒情,因為情與物融,是我們傳統(tǒng)的審美觀,早就積淀在我們的民族性格里了。我們喜歡情而不言,“拈花一笑”,讓人去神會。所以寫作的時候,還是要學會借物抒情,這樣更符合我們的民族審美潛意識。

思與境諧

“思與境諧”是緊承“情與物融”而來的。一旦“情與物融”,那么帶來的效果必然是“思與境諧”。

“思與境諧”這個說法,與中國詩人的自然宇宙意識密切相關。中國古代詩人,把自然風物都做了情感編碼,他們的歡樂、愁緒、清高、憎惡,往往都寄托給了某些自然之物。他們抒情的時候,自己的心思與自然之物就會非常巧妙地融合起來,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境界,時間久了,這些自然之物所代表的情感也就約定俗成了。所以,我們的文化里,青山、明月、杜宇、鴻雁、東風、柳絮等等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意蘊,已經(jīng)成了我們抒情表達的符號性事物。詩人一旦想要抒情,就會選取適合表達自己情感的景物,來營造和自己的思緒相契合的意境。比如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他所營造的意境是凄苦的,孤寂的,正好契合他貶謫途中,愁緒滿懷的心緒。再比如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寫梅花的身居驛外的寂寞處境,就是在寫自己無人賞識的悲涼處境。

這些在詩歌中形成“思與境諧”的寫作手法,必然也會影響到我們今天的散文創(chuàng)作。我們寫抒情散文的時候,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一般都會造境。比如朱自清寫《春》的時候,他很自然地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種溫軟、多情的感覺寫出來了,春天的感覺撲面而來。因為“楊柳風”“東風”這樣的意象,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溫柔美好、情意綿綿的意境。再比如老舍寫《濟南的冬天》,里面有這樣的一段:“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崩仙岷唵蔚膸坠P,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水墨畫,那這里寄托的是什么“思”,怎樣與“境”諧的呢?老舍說這幅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唐代的水墨畫追求的是什么境界?我們可以想一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不難推想唐代的水墨畫追求的應該是一種玄遠幽深的意境,而這種意境不正是老舍的審美追求嗎?這就是“思與境諧”的詩歌或者繪畫手法運用于作文中的經(jīng)典范例。

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要讓他們有一個“造境”的意識,自己寫入文中的描摹風景的句子,都不是無端出現(xiàn)的,它們寄托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暗示著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總之,這些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使命的。要學會讓這些自然風物“說話”,也就是“思與境諧”,那么文章就會極富表現(xiàn)力,非常具有審美意蘊了。

言與意和

言與意和,探討的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關系??鬃釉疲骸百|(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這句話本來是論述君子的理想人格的,我們還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理解孔子的這段話:對美的看法,應符合人們對文藝作品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的要求。如果內(nèi)容勝于形式,就顯得粗野。形式勝過內(nèi)容,則顯得浮華。只有內(nèi)容與形式配合得很好的文章,才稱得上好文。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審美追求的中庸之道。

對于言和意,也就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關系,我們應追求和諧、適度的審美標準。學生平時的習作,大多都是在“言”上缺少修飾,實話實說,“素面朝天”,甚至是“不修邊幅”,談不上審美。雖然說樸素到極致也是美,比如朱自清寫作的《背影》,就是極為平實的,但是這種抱樸見素的美是需要閱歷的,往往是寫作大家才能舉重若輕,刪繁就簡,學生寫作常常不具備這樣的功底??梢赃@樣說,寫作如果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么寫作大家的樸素是第三個階段,我們的樸素就是第一個階段。所以我們還是要學會必要的修飾,讓文字的表達有一些美感,這樣欣賞起來才更賞心悅目。

文章選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要根據(jù)內(nèi)容而定。如果文章是寫景抒情的,那就詩意優(yōu)美一些,如果是寫人敘事的,則應樸素而生動,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切記,形式要為內(nèi)容服務。如果內(nèi)容是優(yōu)美的而語言卻呆板單調(diào),就如同衣著不整參加宴席,當然不合時宜;如果形式浮華而內(nèi)容樸實,又如同給滿臉皺紋的祖母穿上了青春少女的服飾,非但不美,反而會顯得怪異。

第4篇

一、詩中的形式美

“圖像詩”作為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有趣的呈現(xiàn),從一出現(xiàn)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詩人會按照詩的內(nèi)容或描寫的對象,把文字排成各種獨特的圖像,有時是一個串燒:

這首詩,通過詩人精心的排列,成了一個串燒,不僅好看、好玩、形象、直觀,亦把自己對成長的理解隱藏在了圖像之中:成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這難道不是擁有綜合口味的串燒嗎?讀著這樣的詩,你一定會感到圖像給你帶來的美的感受。

有時,詩歌會像活潑的孩童上下蹦跳,透露著濃濃的情趣:

這首詩來自臺灣詩人葉維廉的《水車》,將打水的畫面描繪得如此生動、形象。讀著這樣的詩歌,我們會有一起一落的感覺,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水桶,正隨著水車在打水,帶著滿桶的星光與滿足,這種美感又怎能用語言來形容呢?

二、詩中的音樂美

詩歌,詩歌,從古至今,詩與歌就有著剪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于是,詩和音樂也就成了情迷的朋友。有的詩,它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比如趙家紅的《鄉(xiāng)下孩子》: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哦,/鄉(xiāng)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

這首詩歌,雖然長短不一,但讀著它你一定能感受到它內(nèi)在的節(jié)奏,就像是跳動的音符。伴隨著這輕快的節(jié)奏,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活蹦亂跳的鄉(xiāng)下孩子在自由、快樂中幸福地成長。

三、詩中的想象美

“沒有翅膀,就沒有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沒有美的想象,詩就飛翔不起來。想象之閘啟動了,立刻就聽到了流水的嘩嘩聲?!痹娙耸ヒ暗倪@句話生動地告訴了我們想象在詩歌中的重要性。我們只有開啟了這想象的閘門,流淌的詩歌才會隨之而來。請看,臺灣詩人杜榮琛的《春天被賣光了》: 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麗的彩布,/燕子是個賣布朗。//他隨身帶著一把剪刀,/每天忙碌的東飛飛,/西剪剪,/把春天一寸寸賣光了。

在詩人眼中,有著尖尖尾翼的燕子是“春天賣布郎”,(這是多么形象又奇特的想象)而春天則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上最美麗的彩布”,被“賣布郎”給“一寸寸”賣光。詩人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讓春天的絢爛與易逝變得立體、生動。我們仿佛就看到了一只可愛的小燕子,舉著一把大剪刀在一塊美麗的大布匹上東剪西剪,由于舍不得,它剪得如此之慢。于是,這塊美麗的花布“一寸寸”消失了?!疤旄呷硒B飛”,乘著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領略詩歌的美好,與詩歌一起飛翔。

四、詩中的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是所有文學中最精煉,如果說文學語言是滿天繁星的話,那詩的語言一定是其中最亮的那顆;如果說文學語言是滿園繽紛的話,那詩的語言則是最美的那朵。有時,一個題目就會帶來一份美麗。班上有個孩子,四年級時寫了一首題為“釣春天”的詩:老鷹/鴿子/蝴蝶/遠了/遠了/成了藍天中的蝌蚪。/我們拉著長長的線/釣春天。

這靈動的題目讓我們眼前一亮:春天,遲遲未來,等待了一個冬天的孩子終于忍不住了,拿起了長長的釣竿――風箏線,釣起了春天。把那份期盼與等待都融入了這個“釣”字中,多么精煉,多么傳神的表達。

五、詩中的情感美

夜空因為星星而美,草地因為野花而美,大海因為波浪而美,詩歌因為情感而美。請看,圣老的《盲女?陽光》:一個快樂的/盲女/在院子里/曬太陽//盲女說/我看不見陽光/但是我感覺到了/它給的溫暖。//

這首詩中,我們讀到的不是盲女對生活、對命運不公的埋怨,恰恰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充滿自信,對生活無比熱愛的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的小姑娘。陽光給盲女帶來了溫暖,而盲女則為我們送來了感動。這樣的詩歌為我們帶來的美感不再只是視覺上的,而且是來自心靈最深處的,我們的心靈也因此得到了美的浸潤。再看雪野的《月光》:月光/依靠在門框上/看我/靜靜地坐著/寫作業(yè)//那深情的模樣/真像母親//

第5篇

一、明確閱讀步驟

閱讀詩歌時,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通讀文本

要想通讀,先看題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讀詩文。很多詩歌初看題目就可以知道內(nèi)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詩,是思鄉(xiāng)懷親詩,還是送別詩。如《江鄉(xiāng)故人偶集客舍》這個題目,有很明確的信息:故鄉(xiāng)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內(nèi)容里一定有思鄉(xiāng)懷親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離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離別之情。

問題是大多數(shù)學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師一定要強調(diào)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學生養(yǎng)成看注解的習慣,知道從注解中尋找信息。

2. 判斷手法

分析語言技巧,包括修辭、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正常的順序是,先找修辭,找不

到,再找表現(xiàn)手法,還是沒有找到典型的表現(xiàn)手法,最后才找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學生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混為一談,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學生能夠記住表現(xiàn)手法的類型與每一種類型的典型例子,記住表達方式的類型及每一種類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學數(shù)學一樣掌握了公式定理。

詩歌中表現(xiàn)手法十分重要,常見的有: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一般在古詩中,描寫細微的聲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動,秋冬鳥、蟲啼叫,落葉的聲響,魚兒跳動等,就是以動襯靜;而描寫較大的聲音,如竹笛響,牛兒哞叫,簫聲,爆竹聲等,就是以聲襯靜。教師讓學生記住這些慣例,在分析表現(xiàn)手法時,他會一眼就得出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的結論。

對比襯托。舉一個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說明什么是襯托,問“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會是什么感覺?”“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覺?”這里既是襯托,又是正反對比襯托。在影視劇中,墻上的鐘噠噠噠發(fā)出很響的聲音,為什么?這里的問題是,學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襯托,什么是反面襯托。通俗的解釋就是好的,同類的就是正襯,比如兩個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壞的,兩個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襯。但是不同的詩歌,要做具體分析。

寫景抒情。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詩歌典型的

間接抒情。詩句究竟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在腦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類型,對號入座。如“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第一句記敘,同時寫景,交代了時間、事件、環(huán)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腳點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虛實結合法。教師可以明確告訴學生,送別詩往往是虛實結合的手法,明寫送別時的情景,虛寫送別后的情景,同時也是想象送別后的情景。學生記住了這個規(guī)律,只要一明確是送別詩,就可以基本上判斷采用了虛實結合法。

表現(xiàn)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學生往往會判斷失誤,如“白銀盤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時候,一句詩既有修辭手法,又有表現(xiàn)手法。很可能學生只判斷出比喻,不能夠判讀出想象。像這種情況,如果閱讀題目問的是什么修辭法,只須要答比喻;如果問的是表現(xiàn)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達方式只有5種:描寫、抒情、議論、說明、記敘。在古詩中,描寫、抒情是最多的,難得有直接議論的詩句,說明幾乎沒有,記敘是有的。在詩歌閱讀中,很少有分析表達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題包括3點: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銀盤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辭和想象的表現(xiàn)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銀盤,把遠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動地描寫了洞庭湖明麗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銀盤,深綠色的遠山想象成青螺,表達了對山水美景的喜愛之情。

二、明確閱讀的答題模式

詩歌閱讀題目的類型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意象類。判斷是什么意象,結合原句分析營造了什么氛圍,流露表達了什么情感。

技巧類。判斷手法,結合原句翻譯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確是什么情感。

語言類。概括語言特點,結合原句分析語言特點,表達了什么情感。

煉字類。該字在詩句中的意思,把該字放入原句中翻譯、解釋分析作用、氛圍,表達了什么感情。

三、舉例理解閱讀步驟和答題模式

詩歌的三大特征是語言凝練,音韻美,飽含情感。教師在教授詩歌閱讀時,首先需要提綱挈領地告知學生,每一首詩歌閱讀的落腳點都是情感,詩歌就是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在詩歌中通常都是間接抒情。

以詩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為例,分析詩歌的閱讀理解。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VV①。

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zhàn)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②盧龍塞:古地名。

這首詩歌的題目告訴讀者是一首邊塞詩。邊塞詩中的人物是將領、士兵,這類詩歌作者

對他們是頌揚、憐惜的情感,他們有報國、建功立業(yè)、思鄉(xiāng)懷親的愿望,這類詩歌的主旨往往是表達反對戰(zhàn)爭,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幫助理解原句,“盧龍塞”是古地名,“煙塵飛至今”就迎刃而解,“煙塵”,借代的修辭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戰(zhàn)爭連年。

在這首詩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霸隆痹诠旁娭型ǔ1磉_思鄉(xiāng),可是有學生說“你怎么知道邊將思鄉(xiāng)?”這證明,學生連閱讀古典詩歌最起碼的常識都不知道。但是,“月”不僅僅是表達思鄉(xiāng),它的含義還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嘆昔盛今衰等,關于這一點,老師須要給學生講清楚,以免讀詩看見“月”就是思鄉(xiāng)。

首句為什么是“北風”?“白草”?因為東風是春天,北風是冬天。知道綠色的草,枯黃的草,也該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凜冽的西北風中被霜打后又披著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動,可見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馬天天都來侵擾。為全詩營造了肅殺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zhàn)爭氣氛,為將七的出場作鋪墊。

第6篇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繪畫;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對詩歌意涵的引領,要么讓學生將詩詞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讓學生背誦,導致詩詞教學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礙了學生對詩詞的解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動手繪畫這一途徑,讓學生在涂鴉的同時,將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由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

一、借道繪畫,領悟詩歌意涵

小學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詳?shù)脑姼璨坏ㄋ滓锥?,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意涵。教師可借助有效的繪畫途徑,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帶領學生領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這首詩歌,詩人緊緊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對其頑強的生命力給予真誠的贊美。雖然內(nèi)容直白淺顯,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其中豐富的情感意涵,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讓學生借助繪畫來體會這首古詩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讓學生觀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據(jù)觀察和理解,拿出畫筆進行描畫。學生畫出了一片嫩綠的、生機盎然的草地,并指出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問:“夏天的草是什么樣的?秋天呢?冬天呢?”學生畫出了夏天草的茂盛與深綠,秋天草的黃綠相間,冬天草的一片枯黃。我讓學生用古詩中的句子來表示自己的畫,這樣學生便深刻理解了“一歲一枯榮”的含義,并體會到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二、借道繪畫,擴展豐富想象

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繪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詩歌意象融合在直觀形象的圖畫中,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鄉(xiāng)村四月》一詩時,我先讓學生誦讀古詩,之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從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開始想象,然后說說自己想要畫什么。有學生說,想要畫一片綠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細雨,淡淡煙霧,還有茂密的樹林;有學生說,想要畫一片生機勃勃的稻田;有學生說,想要畫出飛翔的杜鵑鳥,飛得累了就站在枝頭啼叫。此時,我又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是什么樣的顏色?”學生展開想象,這里的山是綠色的,草是綠色的,山坡上的樹木是綠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綠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綠色的……在這樣的想象空間里,每一個學生都借助繪畫,將詩歌中的美景詮釋了出來,不僅理解了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而且在繪畫中提高了審美能力,擴展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三、借道繪畫,突破詩歌難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由于年代久遠的緣故,學生理解詩詞中的句子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難點,就需要借助繪畫設置相應的階梯,帶領學生自主探究、自由體會,逐步領悟詩歌中豐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課文《漁歌子》中流露出詞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詞人閑適的心情。@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所在。為此,我先讓學生根據(jù)詞的前兩句內(nèi)容,畫出景物。學生畫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幾只展翅飛翔的白鷺,山腳下,河水邊,桃花正在盛放著,嬌艷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遠方;河水清澈見底,魚兒正在水里游來游去。這是遠處的景物。那么,在近處有什么呢?學生繼續(xù)畫了江邊垂釣的老翁。他身上披著綠色的蓑衣,頭上還戴著斗笠,小雨輕輕地落下來,他卻渾然不覺,仍然在專注地釣魚。根據(jù)學生畫出來的這幅圖畫,我讓他們思考:“為什么要畫出白鷺呢?白鷺代表了什么?”學生這才領悟到,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它們自由自在地飛翔,正如垂釣的老翁一樣,樂而忘歸,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深情。由此,學生借助繪畫,對詞中蘊含的情感內(nèi)涵有了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借道繪畫,品析詩歌修辭

小學教材選用的詩詞不但詞句優(yōu)美,而且運用了巧妙的修辭手法。學生借助繪畫,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從而汲取豐富的文學養(yǎng)料,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望洞庭》一詩時,我讓學生根據(jù)平時對生活的觀察,畫出遠山和湖水,還有懸掛在高空的月亮。學生勾勒出詩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據(jù)詩歌的描寫,涂上顏色。他們涂上了藍色的畫面,淡黃的月色,并涂出了綠色的洞庭山。但在詩中有一句“鏡未磨”,該如何畫出來呢?學生仔細思考后,發(fā)現(xiàn)當湖上沒有風的時候,湖面就會宛如沒有磨過的銅鏡一般,與天上的月色交相應和。由此,學生借助繪畫,品味到了詩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將平靜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銅鏡,形容波瀾不驚的湖水與秋月交相應和的美景。

第7篇

關鍵詞:創(chuàng)作空間;體制;語言;意象

一只船街道、黃而不濁的黃河和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敦煌是詩人葉舟整部詩歌《大敦煌》的靈感源泉。我們可以想象詩人在西部蘭州獨有的黃河古韻中感受著大地上的青草味、坊間的油煙味和世間的人情味,感受到眾生平等的悲憫情懷和普世價值。

一、宏大的詩歌創(chuàng)作空間

西部一般被景觀化,沙漠、駱駝、戈壁、黃土、黃河、貧窮、落后這些詞似乎成為了西部的代名詞。當我們今天在新的文化視野下再來認識西部、關注西部,那我們應該如何立足西部,如何為西部發(fā)展尋找資源?文化上,我們應該有文學的大格局。西部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寄托,葉舟的詩歌《大敦煌》就是一部屹立于西部闊土上的神性作品,帶領我們認識西部,領悟西部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有魅力。

詩人葉舟以蘭州為起點,用《大敦煌》為我們畫了一個地圖。韓松落說,內(nèi)陸的邊緣,西北的中心,多民族混雜,所以蘭州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寬容,奇異的尖銳?!洞蠖鼗汀穾ьI讀者渡過黃河向西到河西走廊,游歷絲綢之路,看到玄奘,法顯,班超與霍去病,張騫。向南到達“中國的麥加”臨夏以及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拉卜楞寺。向北行進,穿越毛烏素沙漠與戈壁,便與內(nèi)蒙古接壤,藏傳佛教的寺院也在草海之中綽約隱現(xiàn)。朝東以東,是黃土高原和漢文化積淀最深的地帶,越過古秦州天水,就是秦磚漢瓦、刁角高懸的長安。在歷史的風沙下,漢、回、藏、滿等三十多個民族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一碗牛肉面里有回族的廚藝,藏族的牛肉,漢族的小麥。《大敦煌》的詩歌創(chuàng)作就基于這樣一個地理空間上,從序開始,二百余首的謠風體短制、長詩《短制》、花環(huán)十四行詩體《敦煌的神殿》、抒情歌謠集和長篇散文《一座遺址的傳奇與重構》一氣呵成,把我們帶進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宏大空間,同時也為整部作品的閱讀定下了激越的速度感,這也成了詩人刻骨銘心的具有西北和西部文化意蘊,甚至是世界意義上的符號,在詩人的感悟中,敦煌就是他詩歌的首都,是他呈現(xiàn)理想道德和主題的衣缽。①

在卷一《歌墟》中“西北偏西”這首短詩:“大雪封山,只剩下我和敦煌,于最后一片草原,占山為王。詩歌的王,女兒敦煌。伴著流沙,頂著太陽,向著燈塔?!痹娙藥ьI我們渡過黃河向西到河西走廊,帶領著我們跨越時空的限制,詩人為我們畫了一張地圖。在他的建構的圖紙上,“以敦煌為中心――這神的山系、夢的家園和藝術的圣殿――自東而西縱貫的是幾千年塵封的歷史:從漢文化的首都長安起步,穿越河西走廊,到達天山和帕米爾,然后轉至中亞高地,直至波斯高原或地中海文明,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絲綢之路?!焙裰氐臍v史在詩中鋪散開來,我們不僅在欣賞詩歌,也在領略歷史。《大敦煌》源于甘肅這片蒼茫遼闊的大地,展示了敦煌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

二、短制的詩歌形式和“神性”的詩歌語言

第8篇

關鍵詞:晨詩要求;詩海采擷

一、現(xiàn)狀點擊

打開現(xiàn)行的人教版語文實驗教科書,你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兒童詩已開始在字里行間輕盈地舞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課程目標中也明確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濕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可見大家越來越相信兒童詩在孩子成長中、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了。

農(nóng)村許多的年輕父母都出去打工,大多數(shù)孩子有爺爺、奶奶來照顧,而這些祖輩大多數(shù)是文盲,對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都力不從心,要么過分的寵愛,要么就是打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評價比較單一,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就是壞孩子。這使不少孩子缺乏自信,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另外,外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也正在嚴重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作為教師應該給予他們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心智,讓他們能夠從容地應對一切生活的誘惑與壓力,平安地度過危機重重的童年,而晨誦童詩、兒歌、童謠等是給予孩子積極生活方式的途徑之一。

農(nóng)村中有些家長雖然有文化,但對孩子的教育比較盲目,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就讓他們背論語,背道德經(jīng)或生澀難懂的古詩,這些內(nèi)容孩子以后真的可以用上嗎?這些內(nèi)容不僅不能豐富孩子當前的生命體驗,而那些遙不可及的文字、枯燥機械的記憶更會讓孩子痛苦不堪,而機械的牢記又是想象的大敵。那么怎樣的詩才是農(nóng)村孩子最需要的呢?我們應該怎樣去搜集那些符合孩子生命需求的詩呢?

二、晨詩要求

晨誦能為孩子開啟美好生活的旅程,但只有讓每一首詩與兒童當下的生命相關聯(lián),才能喚醒孩子們的心靈,使他們獲得生命的成長,所以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適宜的詩句奉獻給孩子。

(一)晨詩與年齡――吻合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質(zhì)樸,富有幻想,思維敏捷,好奇多問,喜愛游戲。所以我們要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特點來為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童詩和兒歌。

1.活潑快樂,富有童趣

低段兒童活潑可愛又天真浪漫。這就要求詩歌的情感必須從兒童心靈深處抒發(fā)出來,逼真地傳達出孩子們那種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和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讀者感情上的共鳴。如:《為啥我沒能得第一》“小鞋帶,真調(diào)皮,跑三步,系一系;小褲子,真淘氣,跑兩步,提一提;現(xiàn)在你該明白了?為啥我沒跑第一?!边@首詩童趣盎然,孩子們讀著讀著,一下子被詩中的稚氣可掬的小調(diào)皮逗笑了。詩人把兒童獨有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緒活動宣泄出來,使人感到這就是活潑快樂的兒童所應具有的,盎然的兒童情趣溢于言表。在進行誦讀中,孩子們享受到詩歌帶給他們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就帶去了孩子們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

2.節(jié)奏鮮明,富有想象

兒童最富于想象和聯(lián)想,他們總是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來認識并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通過想象而詩化的世界里,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因此,兒童詩必須以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象來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抒發(fā)兒童的童真童趣,讓兒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詩的題旨。童詩中鮮明的節(jié)奏和韻律也是不能缺少的,因為它能激發(fā)讀者的感情,引起共鳴。詩歌的這種鮮明節(jié)奏和豐富的想象,對低段兒童有更強烈的吸引力。如:《搖籃》(黃慶云)“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孩子們讀著想著,有的孩子閉上了眼睛仿佛媽媽正推著搖籃搖著自己,那么舒服,那么快樂。另外還有詩《咕?!贰洞中牡男‘嫾摇贰洞蚝魢5陌职帧返冗@些童詩既注意了語言的韻律和節(jié)奏,也更有利于孩子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3.構思巧妙,富有靈氣

兒童詩所抒發(fā)的情感不論在豐富性上,還是在深刻性上,都遠不如成人詩歌,這是兒童的情感特點所決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寬闊的情感層面上表達情趣并創(chuàng)造獨特的表達效果呢?這主要依賴于構思的新穎巧妙。這種依賴于生活積累和兒童式的想象的構思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詩的藝術水平。如舒蘭的《蟲和鳥》:“我把媽媽洗好的襪子,一只一只夾在繩子上,繩子就變成了一只多足蟲,在陽光中爬來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條一條夾在繩子上,繩子就變成一群白鷺鷥,在微風中飛舞,飛舞?!庇秩珏X萬成的《會飛的葉子》:“說都怕冬天/說冬天冷/小麻雀卻說不/在光禿禿的樹丫上/朗誦小詩/誰都說冬天難看/孤孤單單沒有綠意/小麻雀站在枝頭/給寂寞的老樹/添上一片/會飛的葉子。這些構思巧妙、富于靈氣的小詩如一股股清澈的小溪流入孩子們思想的深處,它純凈了心靈,陶冶了情操,使平凡的生活現(xiàn)象具有了一種兒童式的神奇和余味無窮的美麗。

(二)晨詩與教材――結合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課程改革的目標,這個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對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人教版(其實也包括其他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更多地關注文學性,把晨誦的童詩、兒歌和教材結合起來閱讀,并籍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已成為小學語文課改的共識。

1.與教材精神相通

《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生學習這一組課文后感悟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溫馨,從而產(chǎn)生愛自己的家、愛父母、愛家里每一個人的情感,我們可以結合這一單元的思想為學生選擇晨誦的童詩或兒歌。如:《拖鞋》(馬云超)、《搖籃》(黃慶云)、《小酒窩》(王清秀)等一些描寫家庭之愛的童詩,孩子們晨誦時就會覺得特別自然、親切,這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愛的教育。

2.與教材內(nèi)容鏈接

我們在選擇晨誦作品時,可以與教材的內(nèi)容鏈接。如: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多彩的春天”來編排的,這一組課文寫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一組的內(nèi)容精選一些有關春天的童詩。如:《初春》(殷常青)、《春天》(馮輝岳)、《春天在哪里》(陳伯吹)《花籽》(馬云超)等。讓孩子們在晨誦中享受到春天的美好,從而開闊了他們的文學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生命。

3.與教材插圖對應

低年級的一些教材中,配有許多彩色的插圖,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在課余孩子們總喜歡靜靜地欣賞或模仿這些插圖,并將其畫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我開始指導學生搜集一些與這些插圖有關的詩來作為晨誦詩。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中,有一幅雪花圖。我就根據(jù)這幅圖,讓學生晨誦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又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復習四中有一幅小白兔和小猴子過橋的插圖,我根據(jù)這幅圖讓學生晨誦高帆的《小河與小橋》:“草地是一塊,漂亮的綠綢緞??上П恍『?,剪成兩半,小橋,緊扯住兩半綢緞,要把它們,重新縫在一起。便讓小魚兒,做它的銀針。一閃一閃,從這岸連到那岸……”吟誦這樣的晨誦詩孩子們感覺特別親切,晨誦的時候也特別有興趣。

(三)晨詩與生活――共舞

讓晨誦的童詩與孩子們現(xiàn)實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能使他們平凡的生活變得具有兒童式的神奇和余味無窮的美麗。這些“童趣”可以與孩子的心靈世界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拓展他們本身的“童趣”。

1.與農(nóng)村田園融合

田園讓農(nóng)村孩子成為自然的寵兒。自然完全向他們開放,他們悠閑地躺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親近鳥獸蟲魚,親近花草樹木,親近山川河流,緊緊牽著大自然母親的手。他們嬉游的觸角撫摸到大自然的每個角落,他們可以采蓮江畔,蕩舟水上,沉靜垂釣,盡享水趣。于是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與他們田園生活相符的詩來晨誦。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庇秩缤醪g《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钡鹊?。自然的深深處,嬉戲的深深處,晨誦著屬于孩子們身邊自然的詩,使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在幸福的深深處。

2.與課外游戲配合

我們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低段年級的孩子們游戲一般就是跳皮筋、老鷹捉小雞、丟手絹、踢鍵子、跳房子等,于是我們選擇了許多適合課間做游戲的兒歌來晨誦,讓孩子們能邊玩邊唱。比如:在課間的“跳皮筋”活動中,孩子們可以一邊跳一邊唱“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在“編花籃”活動中,孩子們可以邊做著動作邊唱“荷花荷花幾月開……”孩子們邊玩邊唱,玩中有樂,樂中有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chuàng),這更好地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最重要的是,兒童在邊玩邊唱中情緒積極,始終處于歡樂之中。

3.與節(jié)日氛圍合拍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農(nóng)村里節(jié)日氛圍特別濃烈,如:農(nóng)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家家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于是我們可以選擇與元宵有關的詩來晨誦,如:《元宵節(jié)》《看花燈》等。又如: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正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之時,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有祭祖掃墓、踏青郊游等習俗。于是我們可以結合這個節(jié)日選擇有關的詩歌來晨誦,如:唐代杜牧的《清明》、張繼的《閭門即事》、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等。中秋節(jié)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jié)。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之外,此夜人們還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我們可以晨誦《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擺果餅/燒線香/大家一起拜月亮……結合節(jié)日精選一些適合于低年級孩子的詩文來進行晨誦,孩子們都特別感興趣。

三、詩海采擷

根據(jù)以上的一些要求我們開始采集詩歌,這是我們晨誦最基礎的一環(huán)。就像是你要當一回小廚師,那就必須先買菜回來?!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你必須有“詩歌材料”才能讓你發(fā)揮水平進行“再加工”。

(一)擴充力量,采集詩歌

一開始采集詩歌的時候,我們只有在參與晨誦實踐研究的三個教師,詩歌都是以我們成人的眼光去尋找的,但當孩子們實際晨誦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有些我們認為優(yōu)美的晨誦詩并不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后來我們經(jīng)過討論干脆就讓孩子們及有興趣的家長都參與進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升了晨誦詩的質(zhì)量。大家通過閱讀報刊、雜志和書籍,上網(wǎng)搜集,訪問他人等途徑,把采集到的詩歌或當?shù)亓鱾鞯拿窀?、童謠,都記錄在下面的“搜集詩歌情況記錄表”中,一個月為一個階段。

搜集詩歌情況記錄表

時間 搜集的詩歌(民歌、童謠、詩歌故事等) 獲得材料的渠道

記錄人: _____

(二)相互交流,整理詩歌

我們再把采集到的詩歌進行分類整理,整理詩歌的方法:可以按詩人分,可以按內(nèi)容分,可以按形式分……。我設計了以下的分類表。

我的詩歌分類表

類別 詩人 作品 名句

詩歌分類表整理人:_____

小組學生在組內(nèi)將自己采集的詩歌進行分類整理,分類整理好后小組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每一小組選一個代表匯報小組的整理情況。看看哪方面內(nèi)容少的,按類別再采集補充一些。(課外進行)最后由教師指導并全面整理,然后把全班分類的頁面裝訂成“冊”。

(三)欣賞評比,推薦詩歌

學生經(jīng)過整理資料的過程,對自己采集的詩歌又多了一份了解,也了解了同學們采集的詩歌,通過相互補充,拓展了視野。這時再利用課余時間把大家采集整理的詩歌進行展示,開展詩歌欣賞評比活動。最后大家推薦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如:在采到的詩中,我最喜歡( )首,你喜歡嗎?把你喜歡的詩歌推薦給大家吧!

“我最喜歡的詩歌”推薦表

詩題 作者 詩歌 推薦理由

推薦人:_____

通過這樣的采集、整理與推薦的晨誦詩比以前只有教師采集的詩歌更豐富了,更有趣了。孩子們晨誦著自己采集來的童詩特別有成就感,也特別自豪。在他們稚嫩的聲音里,在他們自信的明眸里、在他們可愛的笑臉中,處處洋溢著屬于他們的生命快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

2.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第9篇

一、以生為本,促進課堂“生本”對話

“生本”對話是初中語文對話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內(nèi)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生本對話教學的價值在于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探究文本內(nèi)容,繼而逐步打破語文學習障礙,獲得最佳的語文學習效果。實施生本對話教學,主要是通過閱讀手段來實現(xiàn)。學生進行自主文本閱讀的同時,不僅能掃除字詞障礙,疏通內(nèi)容,整體感知,更能促進生本的情感交流,提升學生語文解讀能力。

毋庸置疑,要想實現(xiàn)高效的生本對話教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主語文閱讀,并采用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進行與文本的情感對話。例如,《再別康橋》是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它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抒情詩,詩歌以輕盈柔和的語言,精巧圓熟的形式,刻畫和描繪了一幅美妙的人間仙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xiàn)得真摯、濃郁、雋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其主動走進作者,走進文本,教師可運用以下途徑激勵學生進行心靈閱讀:運用多媒體圖畫、音頻、視頻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其閱讀興趣;開展不同形式的詩歌閱讀活動,讓學生進行齊讀、分讀、合作閱讀、競賽朗讀、學生代表朗讀等,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課堂閱讀與朗誦詩歌的信心,更強烈地推進生本對話教學。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強化課堂“師生”對話

在語文教學中,生本對話是第一步,也是基礎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師生之間的語言、行動與情感對話同樣重要。傳統(tǒng)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極大阻礙了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教師則未能做到以學生為本,只是自顧自開展教學,對話教學低效。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巧用師生、生生對話,最能實現(xiàn)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多元教學方法,強化語文對話教學。

例如,在《孔乙己(魯迅)》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依據(jù)教學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課堂師生、生生對話。首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采用播放與“孔乙己相關的電影片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進入聽課狀態(tài),去探索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一經(jīng)典人物形象。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呈現(xiàn)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內(nèi)容類似如下:孔乙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描寫孔乙己在一片笑聲中出場用意何在?這篇文章揭示和批判了什么?末尾寫“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何深意?最后,如果時間允許,可以選擇文中的一個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便使其更深刻理解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外在和內(nèi)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練習與反思,促進學生“自我”對話除了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之外, 學生的自我對話也是初中語文對話教學的一部分。學生是一個學習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認知與看法,教師要給予學生自我對話、自我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自我對話更清楚、更深刻、更明確地認識自我,改正自我與發(fā)展自我。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堂練習活動、巧用激勵性課堂評價等方式促成學生自我對話,進一步踐行語文對話教學。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老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結束前10分鐘開展一次課堂小練習,練習的內(nèi)容要緊扣課文學習重難點,突出課堂教學主旨。另外,所設置的練習題目還要具有開放性與創(chuàng)新性,以拓展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潛能。教師可以設置以下題目:濟南的冬天有哪些特點,請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在這里,去掉“聲”字可以嗎?為什么;你家鄉(xiāng)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簡單描述一下。誠然,學生做練習的過程就是將自我知識進一步鞏固練習的過程,也是自我的一次更深層次的對話,哪些知識已經(jīng)掌握,哪些知識一知半解經(jīng)過練習后便了如指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