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描寫大自然的詩歌

時間:2022-10-06 03:15:04

導語:在描寫大自然的詩歌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描寫大自然的詩歌

第1篇

摘要本文解析了華茲華斯詩意理想的兩個重要要素――“自然”和“孩童”,通過分析其倡導的“回歸自然”和“復歸孩童”的理念,闡釋了詩人精神樂園的兩種狀態(tài)及兩者的內(nèi)在關系,并籍此激發(fā)我們對生命本真的思考。

關鍵詞:華茲華斯 自然 孩童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威廉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19世紀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主要描寫湖光山色和田園生活,歌詠大自然的美。其藝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對19世紀前半葉英國下層社會人民生活的反映;對自然的描寫;對英國詩歌發(fā)展的影響等三個方面。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更密切、更自覺。自然是人類的哺育者,也是人類的朋友和導師,人類不但和自然有著物質(zhì)上的聯(lián)系,而且也產(chǎn)生了精神的關系,自然使人們驚嘆、贊美、恐怖……,自然迫使人類斗爭,使人類在斗爭中變得更勇敢、堅強、聰慧。詩人正是憑借這一理解,才向我們展現(xiàn)了他美輪美奐的精神伊甸園。在中國,華茲華斯在20世紀70年代被介紹為:“華茲華斯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fā),在肯定永恒的絕對的‘神’的前提下,把詩的目的說成是贊美人性和自然,以及證明這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謀求人與神的契合?!薄八环矫鎸ι鐣F(xiàn)實妥協(xié),另一方面又妄想歷史開倒車,回到幻想的純樸自然?!边@一時期國內(nèi)對他的詩歌和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主要持否定批判態(tài)度。及至80年代,國內(nèi)對這位杰出的詩人開始重新審視,給了他較為公正客觀的評價。到了90年代,學界開始將華茲華斯與我國的老子或陶淵明進行比較研究。雖然評價不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作為一名偉大的自然詩人,華茲華斯主要謳歌了對自然和嬰孩的情感,追述了自身從孩提到成熟詩人的心路歷程?!白匀弧焙汀昂⑼狈謩e構筑了詩人詩意理想的兩個重要要素。通過分析此二要素及其內(nèi)在關系,本文得出結論:詩人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心中充滿了恐懼、不安、焦躁,希冀在美麗和諧的大自然和天真永恒的兒童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這一主題仍有一定積極意義。

一 “自然”――詩人一切的一切

華茲華斯因其大量詠頌自然的詩歌而被人們稱為“大自然祭司”,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崇拜到了癡狂的程度。他對自然的描寫不單局限于自然景物本身,更著力渲染的是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心目中甜美的感受和愉悅的體驗。他用心靈去撫摸自然中的萬事萬物,去聆聽自然中的天籟之音,去凝視自然中曼妙無比的景象。大自然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通過詩人的心靈進入其詩意世界,幻化成一種印象、一種向往。詩人由衷地說道:“自然對于我是一切中的一切”。華茲華斯認為與自然朝夕相處有益于人們道德水平的增長。農(nóng)民自幼生活在山谷、河流、田野之間,因此成長得純樸、勇敢、堅毅。在城市里,當人們無法逃避人欲橫流的丑惡社會時,如果偶爾回顧一下過去所看過的瀑布、森林、山巒、湖泊,回想一下自己在它們面前凝神時的心情,就可以重新得到斗爭下去的勇氣。這種從自然中尋找力量、美感、和智慧的要求,是促使華茲華斯描寫自然的動力。在華茲華斯的心目中,自然意味著美麗的鄉(xiāng)村,鄉(xiāng)村景色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認為鄉(xiāng)村是一個快樂和諧的世界,這里處處美麗幸福。相反在城市里,“無盡無休的社會交往消磨了人的精力和才能,損害了人心感受印象的靈感,”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不和諧的,人遠離大自然,變得無根所依。

由此,詩人在他的詩意世界里表達了對自然界中所蘊含的人與自然親和關系的渴望之情,他的詩歌充滿了自然的魅力和田園生活的愜意,美麗的大自然在詩人心目中成了精神樂園和理想王國。投進大自然的懷抱,詩人一方面窺見了普通的花鳥草蟲,聽到了鳥兒動聽的鳴唱,由此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表達了他對這些事物的贊美和喜愛之情。例如在《致布谷鳥》中,詩人靜臥在山谷中,靜聽早春的布谷鳥的啼聲,仿佛覺得布谷不再是一只鳥,而化成一個無形的“聲音”,一個徘徊飄蕩的聲音,這聲音既出現(xiàn)在身邊,又仿佛回蕩在遠處。這聲音勾起了詩人對兒時的回憶,在孩提時代,他總是被那從四面?zhèn)鱽淼暮魡韭曀?但卻不見它的蹤影。布谷鳥的啼聲讓詩人產(chǎn)生幻覺,仿佛天地忽然變成了仙境,自己又一次體驗到童年的天真和歡樂。對華茲華斯來說,自然界中這些尋常的草木鳥蟲好似親密無間的朋友,和詩人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陶冶了詩人的情操,凈化了詩人的靈魂,在這里他不再感到孤獨和寂寞;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塑造了詩人的靈魂,使他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成為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他成為一名成熟的詩人時,大自然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湖水,蔚藍的天空,皎潔的月光,飄浮的白云在他眼里變得更加美麗誘人,并成為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

華茲華斯在《詠水仙》這首詩中描述了他的精神歷程。詩人居住在他“不可理解的世界”中,尋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朋友,倍感孤獨,寂寞,漫無目的。于是“獨自漫步,像山谷上空/ 獨自飄游的一朵云霓,/驀然舉目,望見一叢/金黃的水仙,繽紛茂密,/在湖水之濱,/樹蔭之下,/正隨風搖曳,舞姿瀟灑……。”詩人頓足凝望,立即被眼前的這番景色所迷住,孤獨,寂寞蕩然無存,代之而來的是心中那種甜美的感受。這舞姿婆娑的金黃色的水仙花進入詩人的視覺,傳遞著溫柔,友善,深入詩人的心靈深處,與詩人進行著心與心的交融,兩者達到了精神上的共鳴。水仙花如天上的星星,在閃爍。它們似乎是動的,沿著彎曲的海岸線向前方伸展。詩人為有這樣的旅伴而歡欣鼓舞、歡呼雀躍。在詩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華,是自然心靈美妙的表現(xiàn)。但是歡快的水仙并不能時時伴隨詩人身邊,詩人離開了水仙,心中不時冒出孤獨寂寞的情緒。這時,詩人寫出了一種對社會、對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純潔的心靈在現(xiàn)實世界只能郁郁寡歡。當然,詩人腦海深處不時會浮現(xiàn)出水仙那美妙的景象,這時的詩人會情緒振奮、歡欣鼓舞。詩歌的基調(diào)是浪漫的,同時帶著濃烈的象征主義色彩。可以說詩人的一生只在自然中找到了寄托。而那平靜、歡欣的水仙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征,在詩中,詩人的心靈和水仙的景象融合了。這首詩雖然是詠水仙,但同時也是詩人自己心靈的抒發(fā)和感情的外化。對詩人而言,此時的水仙花不再是一簇普通的植物,而變成了詩人親密無間,知心的朋友。而詩人呢,在孤獨寂寞時,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生命中永恒的契機。這里的一切處處充滿了和諧,花和風,花和水,花和云等之間營造了一種和諧幸福的氛圍。這種氛圍感染了詩人,使詩人內(nèi)心涌起一種甜美、愉悅的感受,體驗著歡欣與鼓舞。水仙花――自然的化身在他眼里富有靈性與活力,醫(yī)治了他孤獨的心靈,給了他精神動力。此時的詩人在精神上飄游于山谷上空,大自然變成了他的精神歸宿和樂園。

二 童年――生命本真之所在

華茲華斯詩意理想的另一要素是其“孩童”情懷,他對大自然的摯愛,相當程度上是通過對童稚的迷戀和尊崇而流露的。他內(nèi)心深處的孩童就像高山上的白雪,圣潔無暇。童年是社會腐蝕前的純真狀態(tài),是人性完美的象征。正因如此,詩人才會踏破鐵鞋去尋覓杜鵑鳥的蹤跡,去聆聽那神奇的叫聲,直到召回那魂牽夢繞的童年(To the Cuckoo)。孩童是想象的天使,真理的體現(xiàn),他們和大自然沒有距離。他們用直觀的方法去感知真理,感知自然之真諦。他們沒有成人的所謂分析和智慧,童年是幸福而快樂的,因而是永恒的。像追求回歸自然一樣,詩人同樣視童年為其精神樂園,因為童年代表了天性。在《致彩虹》中,詩人由衷地寫道:“孩童是成人之父,希望在我的歲月里貫穿著對天性的虔誠?!薄昂⑼浅扇酥浮笨此朴秀3@?但它恰恰是詩人對童真的眷戀與追求的表白,亦即對自然虔誠的愛的宣言。

詩人復歸孩童的理念在長詩《永生的信息》中得到了更為深刻的闡述。在這首長詩中,詩人明確提出了“靈魂前存在”這一理念,他認為,人的靈魂始于出生之前,是上帝在天國的恩賜,在孩童時期,人類的精神沐浴在天國的明輝中,一切是那樣得純潔、和諧與美麗。但隨著兒童漸漸長大,圣潔的明輝也逐漸遠去,人類的靈魂開始被世俗的雜念所侵蝕,最后明輝盡失,童真不在。因此,在他看來,童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年華,兒時的華茲華斯與大自然建立了親密而和諧的關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他盡情地嬉笑玩耍,童年有不盡的歡樂和幸福。童年的他與大自然的親和關系為他日后成為“大自然的歌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兒時的回憶成為他詩歌的創(chuàng)作源泉。華茲華斯把自然作為其心靈的歸依,童心架起了他通向心靈伊甸園的橋梁。詩人認為,童心一旦失去,人就沒了參悟自然的能力,而一旦失去這種能力,熱情就會泯滅,心靈也就得不到撫慰。正是由于他對自然和孩童有如此的參悟,他才在童心中尋覓到了“真”,在自然中找到了“誠”。這二者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

詩人在《我們是七個》(We are Seven)這首小詩中為我們展示了他對童真的崇拜與向往。詩的大意是一位生命力旺盛,呼吸輕快,四肢充滿活力的孩童,固執(zhí)地認為他們有兄妹七個,而事實是其中的兩個已經(jīng)死去。很顯然,依理性社會成人的智慧和分析方法他們只有五個兄妹,而女孩則固執(zhí)地重復“我們有兄妹七個”,詩人被眼前這位充滿活力,天真爛漫的女孩違背常理的回答所震懾。這位女孩尚未涉入成人世界,不知道“生”和“死”的概念,因為他們是用直覺和感情來判斷周圍的事物,一兄一姐生時與她情同手足,死后他們雖陰陽兩隔,但墓地離家僅數(shù)步之遙,她仍與他們?nèi)杖障嘁老喟?歡度著美好時光。雖然他們的身軀相離,但他們的心靈卻是相通的,自然,他們兩個不該從七個兄妹中消失,是永恒的。詩人被眼前的女孩所打動,精神得到升華。這首詩間接地反映了詩人對兒童世界所充滿的天真,活力,永恒的渴求及對成人混濁的理性社會的反感。

從以上對華茲華斯詩意理想中所展示的詩人對自然和孩童的喜愛和拜敬的分析和闡釋,可見“回歸自然”是詩人精神追求的目的。即:追求精神樂園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回歸孩童”則是詩人達到精神樂園的手段和方式。即:只有轉(zhuǎn)向了過去歡樂永恒的童年,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親和。因為只有那些“最初的感情和最早的回憶”是任何力量無法摧毀的。故此,無論在他想象的詩意世界里,還是在他晚年的隱居生活中,均表現(xiàn)了詩人所渴求的精神樂園,以擺脫由于當時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在他內(nèi)心深處所引起的恐慌,緊張和不安,并通過詩歌重新選擇希望和永生。正可謂是一種“競爭,爭論,斗爭的聲音,”是代表詩人所處時代的人“挑戰(zhàn)占統(tǒng)治地位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是詩人對當時社會所存在的問題的積極思考和探究, 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這種對生命本真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即使對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高科技和信息化時代的人們來說,也值得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從中悟出些什么。

參考文獻:

[1] 傅修庭:《關于華茲華斯幾種評價的思考》,《上饒師專學報》,1985年第2期。

[2] 北大西語系資料組編:《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資產(chǎn)階級文學家藝術家有關人道人性論言論選輯》,商務印書館,1971年版。

[3] 鄭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再評價》,《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4] 葛桂錄:《道與真的追尋:老子于華茲華斯中的復歸嬰孩觀念比較》,《南京大學學報》, 1999年第2期。

[5] Standford,Muriel and Drek Stanford,eds.Tribute to Wordsworth: a miscellany of opinion for the centenary of the poet’s death[C]N.Y.:Kennikat Pr.,1950.

作者簡介:

第2篇

[關鍵詞]水仙花 大自然 精神撫慰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6-0074-01

一、創(chuàng)作背景

華茲華斯出生于177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都發(fā)表于1797年到1807年之間。華茲華斯被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抒情歌謠集》的發(fā)表標志著英國進入到了浪漫主義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都在按照華茲華斯的方式去創(chuàng)作詩歌。那些浪漫主義時期桀驁不馴的杰出人物,即便是看不起他的浪漫主義三杰也不得不承認華茲華斯在詩壇上的地位。年輕的他才華橫溢,引領時代潮流。正是華茲華斯讓普通人們的生活成為了詩歌最重要的主題。華茲華斯拒絕描寫空泛的神話題材、英雄史詩。他提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詩人應該歌頌的,并且詩人應該使用普通人能看得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袄寺髁x”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前30年歐洲文學的主要思潮流派。其基本特點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崇尚大自然,將大自然和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相對立;重視民間文學;藝術上喜歡用夸張、對比的手法,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

二、詩歌賞析

和其他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一樣,華茲華斯的個人性格和詩歌本身都深深地受他自己對大自然熱愛的影響。他被稱為大自然的祭司,由此可見,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到了什么樣的地步。華茲華斯一直生活在英國風景優(yōu)美的湖區(qū),領略著湖區(qū)秀美的風光。他和柯勒律治、騷塞一起被稱為“湖畔詩人三人組”,他們一起贊美湖畔的平靜生活、美麗景色。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所帶來的靈感并未能獲得另一個杰出三人組的認同。年輕氣盛的“浪漫主義三杰”不喜歡華茲華斯的保守、成熟和平淡,他們希望華茲華斯這位前輩能和他們一起沖鋒陷陣。

《水仙花》全詩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寫景和抒情。詩的開篇以第一人稱敘述,格調(diào)顯得低沉憂郁。詩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憶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覺得獨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大自然所賦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做一朵流云,隨意飄蕩,富有想象的詩句暗示詩人有一種排遣孤獨、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憶中,水仙花繽紛茂密,如繁星點點在微風中輕盈飄舞。

《水仙花》同樣是一部描寫大自然的作品。詩人用他那純凈、樸實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大概就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國,或者就是他生活的湖畔。在那兒,我們可以看到大片大片金黃色的水仙花隨著湖畔的微風靜靜地蕩漾。高高的白云下面,山谷深處,那一片片的水仙花突然不知道從哪里跳了出來,跳入詩人的眼簾,也跳到了詩人的心里,深深地扎著根。這是詩歌第一節(jié)展現(xiàn)給我們的畫面。詩人仿佛賦予了我們一雙可以穿越時空的慧眼,可以讓我們也身臨其境地看到那顫動的花枝,波浪般向我們涌來。詩歌的第二節(jié)進一步描寫這些如繁星般點綴在星空的水仙花,那湖畔也成了花的海洋,又像是閃爍著星星的銀河吸引著詩人的目光。水仙花們在這海洋中,在這銀河里舞動著,跳躍著,像一群可愛活潑的精靈。詩人的心完全被這群美麗的精靈所吸引。

如果說詩歌的第一、二節(jié)是描寫美麗的水仙花以及湖畔的風景,那么在第三節(jié)作者把這水仙花的美進行了升華。那美已經(jīng)不是平凡的美,而是超凡脫俗的美,是精神的美,充實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歡跳,但都比不上這水仙花的舞蹈,那樣輕靈,那樣無拘無束。詩人已經(jīng)把她當成了人生的伴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詩歌第三節(jié)的最后把這種快樂上升到了精神層次。詩人久久地凝視卻沒有領悟到這美和這快樂帶給我的精神至寶。詩人華茲華斯在現(xiàn)實中的一切不如意到此刻似乎都煙消云散一般不見蹤跡。那保守派的冷眼,那激進派的嘲笑,還有那些政敵的攻訐,這一切都消散在水仙花那優(yōu)美的舞蹈當中。水仙花第一次撫慰著詩人孤獨的靈魂。在這一節(jié)中表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感受,有歡樂也有平和。詩人運用了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水仙花的親近,這也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一大特點。他把自己比做一片漂泊的浮云,詩人在這一大片水仙花上俯視著它們。此外,詩人還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

三、結論

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詩人在詩中強調(diào)了回憶過去的重要意義,撫慰我們靈魂的水仙花也是活在詩人的記憶里,沒有這些寶貴的記憶,水仙花只能暫時開放,只能撫慰一時的靈魂,而不像現(xiàn)在這樣時刻在撫慰著詩人。詩人希望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能和水仙花一起跳著快樂的舞蹈。這孤獨已經(jīng)不再是孤獨。

【參考文獻】

[1]張伯香.英國文學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第3篇

關鍵詞:玄學;陶淵明;詩歌;文學;創(chuàng)作;化身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玄學是以綜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學說為主的哲學思潮,故通常也稱之為“魏晉玄學”。玄學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就是總天地萬物一般規(guī)律的“道”,它體現(xiàn)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作用。玄學作為一種本體之學,對魏晉六朝的文學觀念產(chǎn)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玄學影響到魏晉士人的人生理想、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進而影響著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

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是一個偏安的王朝,山河破碎,最高統(tǒng)治者以及士大夫們難以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而玄學的崇無清虛的要旨與社會的精神需要恰好吻合,故東晉一代,玄學大暢其風。玄學與文學多方位交互滲透,甚或達到水融之境。在玄學思潮占主流的大背景下,陶淵明不可能不受玄學的影響,在他的詩文中,到處可以見到玄學影響的痕跡,但這種痕跡不像其他玄W家平典似道德論的說教,而是一種如水中之鹽、花中之蜜的別樣的玄學之美。陶詩語淡情深,與自然渾然天成,其中透露著玄學中的“自然”之思,處處與玄理暗合,相得益彰。陶淵明的作品是魏晉玄學滲入文學之中所結出的碩果??梢哉f陶淵明即是“自然”和“真”之玄學的化身,即所謂的“真人”。他的作品也以全新的方式詮釋了玄學的要義。

陶淵明詩歌大部分內(nèi)容圍繞鄉(xiāng)村生活,充滿玄學之美和田園氣息。

陶詩所寫內(nèi)容皆是最平常的鄉(xiāng)村之事,但在平常的景物中,卻包含著無限豐富的內(nèi)涵,具有空靈的意境,充滿著田園氣息。如《飲酒》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娙说淖∷m然建在喧鬧的環(huán)境中,卻察覺不到車馬的喧嘩,這表明他的內(nèi)心是恬忍隱退的。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心遠地自偏”?!斑h”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這里體現(xiàn)了作者所強調(diào)的歸隱是心靈的歸隱而非身體的歸隱,以及對爭名奪利的世界的冷漠的態(tài)度。緊接著詩人采菊東籬,悠然自得,飛鳥呼朋引伴而歸,大自然的一切顯得那么有生機,此時詩人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了一體。自然界與人的心界此刻達到了“和諧”之美,即所謂的“真意”。而對這種“真意”卻“欲辯已忘言”。從中可以看到陶淵明對玄學中“言意”之辨的態(tài)度,這正是老莊思想所說的“得意忘言”含義之體現(xiàn)。全詩清新自然,寫出了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完美的畫面中蘊含著人生真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陶詩塑造了更加渾融的藝術境界,在思想上創(chuàng)造了更加“自然”的玄學境界。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田園景色在他筆下,不再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成為詩人生活(參加了一定田園勞動)興趣的一部分?!比纭稓w園田居》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边@首詩所描寫的景物,既有田園的景物,又抒寫了胸中之意?!百|(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準確描繪了陶淵明對村舍風光的感悟,也蘊含著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靶浴?、“虛”、“閑”等皆為玄學家經(jīng)常言及的語詞。其中“自然”一詞,是魏晉玄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在陶淵明眼中,農(nóng)村風景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他以詩人的心胸面對田園世界,田園世界亦培植了陶淵明心中的詩意。陶淵明在對詩畫境界的賞會與田園世界的詩意感悟的同時,已把玄學思想融入其中。

第4篇

關鍵詞:鳥 河流 意象

華茲華斯與李白是英國和中國的兩位偉大詩人并都對后世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兩位詩人跨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許多的相通性,也有許多由于文化和個人生活等造成的差異性。兩位詩人的詩歌中都出現(xiàn)了鳥和不同形態(tài)的流水的意象。本文以小窺大,從兩位詩人的詩歌中的相同自然意象的不同之處來分析。

在華茲華斯的詩中,鳥的意象不斷出現(xiàn),詩人通過鳥傳達情感,使自己逃離現(xiàn)實,回歸心靈家園。在《致云雀》中他這樣描繪云雀的歡叫給他帶來的安慰:“唉,我的旅途啊,它崎嶇不平,蜿蜒在荊棘叢生的灰蒙蒙荒野,但是聽見你或你同類的聲音,一派天堂的無憂無慮和喜悅,我就安天樂命地拖著往前走,并把生命結束后的喜等候”對于華茲華斯來說,云雀所在之地也是心靈所向往的地方,它的叫聲使他安于現(xiàn)實,回歸內(nèi)心的美好,挖掘自身的力量。鳥的意象是他情感的載體,是他營養(yǎng)心靈的重要途徑。他是以清醒的理性來駕馭自己的情感的,情感只是傳達真理的一個有效工具。

當然,李白的詩歌中也有鳥的意象,與華茲華斯通過鳥傳達的是平靜的情感,理性的思想不同的是,李白筆下涉及所創(chuàng)造鳥是“大鵬”,是極富于個性特點的自然意象。在《上李邕》一詩中“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边@大鵬能乘風直上九萬里,落在海面上,也能使海水震蕩,“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大鵬可以自由飛升, 這是意象是自由意志與力量的象征。李白借神鳥大鵬抒發(fā)自己的遠大志向,大鵬不受任何拘束,自由的主宰自己,體現(xiàn)了李白想實現(xiàn)高遠的理想,已然成為李白的精神化身。

水有很多的形態(tài),大江湖海,瀑布小溪等等,兩位詩人的詩歌中也常出現(xiàn)水這一意象。李白對于祖國山川的描寫,帶著詩人一貫的奔放感情和樂觀精神,他對大川也特別加以欣賞。在他的筆下,河流這一意象與詩人自己的人格志趣相投。《將進酒》中對大自然山水的恢宏景狀寫得淋漓盡致?!包S河之水天上來”水流充沛,“奔流到海不復回”流程通常。這黃河之水在李白筆下別具一種雄奇的色彩,染上了詩人個性化思維的特色。黃河雄渾壯闊,氣勢非凡,洋溢著一種豪邁不羈的英雄主義意識,展現(xiàn)了這個民族母親河的非凡的魄力和氣象,也體現(xiàn)著自己的人格精神?!锻麖]山瀑布二首》其二中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把瀑布的那陡峭迅疾如同銀赫從九天之上瀉落下的其實描寫的淋漓盡致,既生動又貼切,李白特別善于運用比喻來使水富有神韻,將瀑布與詩人的自我人格力量融于一體,瀑布一瀉千里足見詩人的心胸宏闊。

李白筆下的水的意象突出了詩人高潔的人格精神,而華茲華斯筆下的河流意象則是心靈的洗滌者,河流在他的詩歌中都通過引領來拯救心靈。

《序曲》十四卷“我們追溯了這條長河,回到那幽暗的洞穴,聽那里隱隱傳出它出生時的淙淙語聲,然后隨它流入曠宇見到天日,在大自然的經(jīng)緯中,認準他的行程,但是一時間它誤入途,被濁海吞沒,我的視野內(nèi)失去它的身影,后來歡賀它重新涌起……”河流這一意象已經(jīng)不再只是河流,而是像一位導師引領人們?nèi)デ蠼檀笞匀?、崇拜大自然,使人們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 與崇高的自然相結合。在《丁登寺》“那喧響的瀑布,唱引起我強烈的追求……”在這里“瀑布”的意象是自然界的一種高低錯落的奇特景象是“一種享受,一種情感和愛”?!拔以诰裆隙嗌俅蔚厍笾谀?! 你這穿過樹林蜿蜒流淌著的葳河啊……”葳河不但滋養(yǎng)了兩岸的生物,還慷慨地浸潤了人的心田。河流進入人的內(nèi)心深處,成為心靈的慰藉者與引領者,最終使人能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長河象征心靈逐步趨向成熟的過程,象征著漫長而迂回的心靈回歸之旅。

第5篇

【關鍵詞】蘇軾;禪宗;詩風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識碼】A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宗派。禪宗的得名是由修身習禪而來,其展現(xiàn)著澄明高遠的精神境界,具體表現(xiàn)在人生追求、直覺感悟、處事方法、審美精神等。

自古以來,修習禪宗的禪師與文人的學習交流就已有之,尤其是唐宋后,兩者之間的來往更是密切。禪不僅影響了詩的創(chuàng)作,比如以禪寫詩、以禪喻詩等,而且影響了詩的風格。于是詩與禪,或者作詩與參禪的關系,就成了我國文學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禪宗本主張不立文字,禪是這樣,詩則不同。錢鐘書說:“了悟以后,禪可不著言說,詩必托諸文字”。然而,禪風于唐宋后就側重于語言應用的技巧,通過偈頌和詩歌等形式來修禪,呈現(xiàn)出灑脫清新、質(zhì)樸透徹、簡要生動、活潑精通的風格,同時其注重藻飾、運用典故的特點,對文人創(chuàng)作詩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以偈悟道的方式,為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吟風弄月、尋詩覓句的新方式。蘇軾出生于宋代,其詩風明顯地受到了禪風的影響。

一、自然

蘇軾的自然風格展現(xiàn)著清淳、質(zhì)樸、幽新的特色。這種風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與道教的影響,從而促使詩人按照自然規(guī)律描寫景物,且傳遞著詩人真摯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做到了依托天工而不需人力的自然美。如《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及晴姿雨態(tài)。麗日照射下光影滿湖,晴天的湖景是美妙的:山色迷蒙似隔著輕紗,反襯出了湖上風光的層次,雨天的湖景也是極為奇妙的。從這兩句詩可以想見在不同的天氣下的湖山勝景,陽光滿湖,又忽然山水間云煙迷蒙,可見萬物萬象,自在無羈,大自然變化多端、永恒神奇,這就是佛性真如妙體的顯現(xiàn)。下兩句把西湖比做美人西施,在此詩人以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這可以說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由此可見,這種西湖初晴后湖光山色的迷茫朦朧優(yōu)美奇麗,充分寫出西湖的神秘,所以自然帶著富有的禪味。作者如實的描寫西湖不同天氣下的不同景色,體現(xiàn)出自然的風格。

二、平淡

詩歌的平淡美歷來被視為最高的美學境界而被許多詩人所追求。平淡的詩歌易中見深,淡中藏濃,具有自然圓熟的功力,沒有多方面的深厚素養(yǎng)很難企及。

平淡,無論是在詩歌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作中,都是被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極致境界,也是為詩人們所極力推崇的。宋朝詩人梅堯臣道:“作死無古今,唯造平淡難。”這正是說明了平淡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佳境界。然而,只有“氣厚”、“神厚”者方能達此境界。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藝術境界,平淡主要是得于天然自成、大巧若拙的特色。平淡之美在蘇軾于湖州作的紀游詩《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中有較好的體現(xiàn),真可謂是“平淡之中見奇崛”。

三、幽遠

蘇軾的禪詩不僅體現(xiàn)了自然、清新、平淡的風格,在幽遠這一藝術風格上也算得上獨具一格,幽遠無盡,耐人尋味。如《六月二十七如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這首詩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游覽西湖時所作,寫的是望湖樓所見急風暴雨的奇景。開頭兩句寫的就是這場景象,作者把一場忽然順著風勢而來又忽然順著風勢而去的暴雨,寫得鮮明,富有情趣。最后用“水如天”寫一場驟雨的結束,這里有悠然不盡的情致。雖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然又立刻雨過天晴,恢復平靜。水映著天,天照著水,碧波如鏡,就是水天相接,充分寫出自然的神奇,也可體味禪宗所傳達的大自然的自生自滅、去任自由、隨機任運的境界,其中蘊涵的旨意幽遠無盡,具有禪意耐人尋味。

四、趣味

“理趣”是見長而引人入勝的。蘇軾著名的七絕《題西林壁》。蘇軾以身處廬山為喻,說明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蘇軾曰:“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妙趣橫生。”這里的“反常合道”,也就是“理殊趣合”。反常與理殊兩者體現(xiàn)的是不按常理、不同于尋常的邏輯思維;合道與趣合兩者要求詩人借助于獨特的藝術想象有色視鏡去與大自然相交流所獲得的直觀感知,從而巧妙地表達詩人反常、合道、理殊、趣合的特征,也使讀者獲得耳目一新的審美情趣。

五、妙悟

一首詩的好壞的關鍵不在學力,而在“妙悟”,能透徹之悟。如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北歸時經(jīng)虔州寫了《次韻江晦叔二首》:作者結束了貶謫生活,在北歸路上,忽然聽到了鐘鼓聲,才從如夢似幻的謫居生活驚醒過來。此時忽然領悟到人間的所有事,如浮云一般時時在遷移改變,但像孤月似的孤高澄清心境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

綜上,禪家講不假修飾,自然天成,活潑有趣,這也影響到蘇軾之詩風,使他的詩構成自然,平淡,理趣,奇趣等風格。從此可看出,蘇軾可真乃一大詩人,是兩宋時代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對當時及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值得我們敬仰與學習。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泰戈爾 詩歌特點 表現(xiàn)

泰戈爾是印度具有世界聲譽的著名作家,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

學獎的亞洲人。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對我國現(xiàn)代作家有過深刻的影響。泰戈爾思想中由“泛神論”衍化而成的“泛愛論”的內(nèi)容,作品主要歌頌愛情、贊美自然和描繪童真,其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xiàn)怎樣?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一、泰戈爾歌頌愛情在作品的具體表現(xiàn)

泰戈爾的婚姻是理想、快樂的結合,但在他三十五歲前后,他的愛妻去世了,愛女、寵兒也都相繼夭亡。這種撕心裂肺的不幸遭遇使他寫出了世界上最為纏綿悱惻的情歌。如他自己所說,他不愿意“坐在生命的岸邊默想死亡和來世”,而寧愿“看守年輕漂游的心是否已經(jīng)相聚,兩對渴慕的眼睛是否在祈求音樂來打破他們的沉默,替他們訴說衷情”。

泰戈爾善于描繪處于一種特別情緒之中的男女主人公或她(她)們對于一種特別情形的反映,來表現(xiàn)愛情的強烈執(zhí)著和羞怯渴望。在《吉檀迦利》的第38首“我的心不停地重述:我需要你,只需要你”,在“我”潛意識深處發(fā)出的呼聲也是這句話:“我”的反抗沖擊著她平靜的愛,而呼聲也還是――“我需要你,只需要你”,表現(xiàn)了一往情深的愛情?!秷@丁集》第八首,寫一位多情而害羞的少女,在清晨和黃昏兩次見到向她求愛的年輕的行人,都不好意思吐露真情。在四月溫柔的夜晚,姑娘穿著一件充滿嬌媚暗示的衣裳,決心訴說自己心中的愛情,然而她的行人卻消失了,這使她有了悵然若失的感覺。

泰戈爾獨具匠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只有兩個人的世界,這個世界之狹小容不得第三個人,然而它又像蒼穹一般的無限。例如,在《園丁集》第三十二首中,一個女人對于自己存在的廣闊意義感到驚奇,于是就詢問她的情人:她是否真的增添了黑夜和晨曦的美?她的情人是都真的走遍了天涯海角,歷經(jīng)了千秋萬代,不辭勞苦地把她尋求,等等。

泰戈爾還寫出了愛情輕松愉快的方面,有的寫得幽默風趣,令人忍俊不禁。如《園丁集》第三十六首與第四十首中,講述者為了把握離別的感覺,試圖喚起一種悲愁的情緒。他和他的情人都知道兩人的離別只是暫時的,但他卻請求她權且接受分別的幻覺,因為這樣能使愛情增添樂趣,假如她能流下眼淚,那就只會加深她那黑色的眼眶,從而使她更加嬌美。

泰戈爾還充滿著眷戀和深情歌頌了愛情的永恒。當妻子從他“能接觸的范圍里消失”后,留給他的感覺只是一抹難以體會得筆意,一個光影飄搖的幻象,一朵綻開在愛情的莖枝導航孤獨的蓮花。但他卻向往能和她同坐在靈魂的寂寞中,并計算著和她奮力的悠長歲月。這充分表達了他那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

泰戈爾歌頌愛情的作品還總是竭力想要發(fā)現(xiàn)人類情愛和自然力之間的內(nèi)下聯(lián)系,總是借助自然的各種形象來表現(xiàn)人類不同情感。在他的筆下,自然很少被視為單純裝飾的背景,或是自然融入人類的情感,或是人類的感情融入自然之中。在泰戈爾的《園丁集》第五十五首中,兩個情人被分離了,于是在自然中也似乎充滿了那個憂郁婦人的苦惱和悲傷。泰戈爾對這一特定時刻的自然環(huán)境做了細致的描繪,表現(xiàn)了大路異常的寂寞,鴿子在樹蔭中不停地叫喚,陣風訴說著遠處田野的消息,她的心也和不寧得風一同彷徨悲嘆。這一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正午的燥熱與婦女的精神融為一體?!端季w》中的《期待》一首則描繪了傍晚的寧靜氣氛,傳達出一種濃烈的藝術享受,而且能夠喚起人們對祖國和生活的愛。

二、泰戈爾歌頌大自然在作品的具體表現(xiàn)

激發(fā)泰戈爾寫下了無數(shù)詩篇的靈感,主要是來自于他對大自然之廣闊的信仰。泰戈爾認為:“藝術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隸,也是自然的主人”。他青少年時代就飽覽過祖國的壯麗山川,后來,又生活在謝里麗達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所以,他有一種泛神論的思想。在他看來,物我如一,自己簡直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和化身。泰戈爾熱愛和極力贊賞大自然的美妙風光,以高度的敏感和熱情的筆觸描繪大自然絢麗多姿的迷人景象。

在著名的詩篇《情人的禮物》第12首,泰戈爾詳細描繪了春天的秀麗壯美,認為自然之偉大的根源就在于它呼出了已成舊夢的往昔的嘆息,并把行將過去的美移植于現(xiàn)在的力量,對帶著稚嫩的喜悅和溫柔的羞怯的春天第一次來到生命之中,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偉大的土地,我常常感覺到我的身體渴望在你的上面流淌,和那舉起信旗以回答藍天的問候的每一片綠葉分享快樂!”

“我覺得在我出生的多少世代以前,我仿佛就已經(jīng)屬于了你。這就是為什么在秋天的光輝在熟透了禾穗上閃耀的日子里,我似乎憶起了一段我志在四方的往日,甚至還聽見一陣陣好像是我游伴的聲音,從遙遠的,面紗重掩的往昔傳來。――”

這首詩最充分地表現(xiàn)了泰戈爾對大自然深摯、虔誠的愛。泰戈爾在描繪自然時,喜歡寫行云流水,清風朗月,微風細雨和葉落花墜等賞心悅目之情,但他也描繪了大自然的躁動不安和猙獰兇惡的一面:

“山溪像一把光芒閃爍的彎刀,被黃昏插入了暮色的刀鞘,一陣鳥雀,――揮動著高聲大笑的翅膀向前沖飛――”它在所有凝然不動的萬物心中,驚起了一種對速度的激情;群山似乎在它們的胸中感到暴風雨陰云的苦痛,而樹林則渴望掙脫它們生根的枷鎖。

《思緒集》中有一首詩題為《海浪》,描寫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海上風暴極其引起的沉船事件。全詩寫得恣肆、氣勢磅礴,極盡描寫自然威力之能事,代表了泰戈爾詩歌創(chuàng)作的雄渾風格。

三、泰戈爾描繪童趣在作品的具體表現(xiàn)

泰戈爾是一個真正的“孩子天使”,他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能夠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他的描寫奇異的兒童世界的曠古絕唱――《新月集》,把我們從勞累和繁雜的世界帶到秀嫩天真的兒童的新月之國。在《新月集》內(nèi)的《海邊》這首詩中,泰戈爾盡情地歌頌了無憂無慮的兒童的勇敢精神。在無邊的世界的海濱,孩子們盛大地聚會者。而大海涌起了喧笑,海岸閃爍著蒼白的微笑,風暴在無路得天空中漂浮,死亡在猖狂,但孩子們都在游戲。

在《云和波》里,遙遠感和親近感,人類和自然都交揉在一起,那孩子有一種想融入云和波的生命之中的強烈愿望,但他不愿離開他的母親。當然他自有解決矛盾的妙法,他不在意這種局限,因為他將變成云,而他的母親則變成月,或者他變成波浪而他母親變成陌生的岸?!督鹕ā吠瑯泳哂羞@種情調(diào)。

而在《開始》《來源》等詩篇中,泰戈爾試圖描繪出孩子到來時的神秘和奇異。關于孩子來自何處,流露在孩子眼上的睡眠和睡夢中唇上閃現(xiàn)的微笑、噴發(fā)在孩子四肢上的新鮮生氣等問題,這是個和人類歷史一樣悠久的謎。泰戈爾不是采用科學家的方式,而是通過假想自己處身于母親的心靈之中來解釋?!爱攱寢屵€是一個少女的時候,她已在愛的溫柔而沉靜的神秘中,潛伏在她的心里了”。

參考文獻:

[1]冰心譯.泰戈爾.《園丁集》.第2首.

[2]吳巖譯.泰戈爾.《流瑩集》.第101首.

[3]鄭振鐸譯.泰戈爾.《飛鳥集》.第85首.

[4]湯永寬譯.泰戈爾.《游思集》.Ⅱ第7首.

第7篇

 

 

生如夏花心得體會1

   作為一名詩歌愛好者,每次閱讀完后要把詩集放回書架時,泰戈爾先生的詩集總是最后一本。

   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詩壇泰斗,一位對生活有無限熱愛的哲學巨匠,一位堅定的印度民族主義戰(zhàn)士,一位我們身邊慈祥的長者……一連串閃耀的頭銜,是他充滿愛與美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和最佳見證。

   在筆者的眼中,泰戈爾先生除了給世界文學殿堂留下了不朽的詩作外,更值得后人感動的,是他用自己一生的行跡給這個并不完美的世界創(chuàng)作一首首回歸人類靈魂的心靈之詩。在紀念泰戈爾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我打開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生如夏花:泰戈爾經(jīng)典詩選Ⅱ》(《吉檀迦利》《園丁集》),聆聽這位世紀老人帶給我們深沉與博大“生命之歌”。

   來自山谷和心間的回聲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同時也是本書的譯者冰心女士在評論泰戈爾時,曾這樣說:“泰戈爾是貴族出身,家境優(yōu)越,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語調(diào)明快,用辭華美。格調(diào)也更天真,更歡暢,更富神秘色彩。”是的,打開泰戈爾先生的《吉檀迦利》,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典雅文字帶來的芳香,不是詩歌韻律誦讀的.優(yōu)美,而是撥動你心間的那一聲聲回響。眾所周知,《吉檀迦利》是泰戈爾先生詩歌創(chuàng)作高峰的經(jīng)典代表作,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作品。

   作為“奉獻給神的祭品”,《吉檀迦利》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的芬芳,“今天,炎暑來到我的窗前,輕噓微語:群蜂在花樹的宮廷中盡情彈唱。這正是應該靜坐的時光,和你相對,在這靜寂和無邊的閑暇里唱出生命的獻歌。……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調(diào),需要最艱苦的練習。旅客要在每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內(nèi)殿。我的眼睛向空闊處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說:你原來在這里!”

   這樣自然典雅而又純美質(zhì)樸的詩句在詩集中比比皆是,詩人正是通過一系列的輕快、歡暢的筆調(diào),讓讀者來感受生命的枯榮、現(xiàn)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這些詩歌仿佛具有魔力一般,當泰戈爾把它們譯成英文之后在英國出版時,立即獲得了世界性的轟動贊揚,一時間“倫敦紙貴”——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第一次落到了亞洲人的頭上,泰戈爾先生也因此譽滿世界。

   對于《吉檀迦利》的評價,我想,也許沒有比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理由更充分的了:“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yōu)美的詩,這詩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yè)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nèi)浑S著手指的撥動,書頁也隨之緩緩的翻動,一如一首歡快的樂曲。

生如夏花心得體會2    泰戈爾,印度偉大詩人,同時又是一位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寫了五十多部詩集,被譽為“詩圣”。在《生如夏花》這本書中,收錄了《新月集》與《飛鳥集》兩部詩集。

   一翻開書,我首先就被那精致的圖片所吸引。它們不同于幾米的漫畫,但更清新,更有真實感。插圖都如此精致,更何況那些優(yōu)美的詩呢。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

   所有詩都是中英文對照,一開始我圖個新鮮,只看中文,不知不覺中,閱讀的速度放慢了,心靜了下來,咦,《金色花》,好熟悉的名字呀,一種親切之感油然而生。我掃了一眼,噢,以前看過了的,我剛想跳過,視線卻落在了那跳躍的英文字母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文字又會是如何的呢?好奇心像一只小貓的爪子不停地撓著,弄得我心里癢癢的,看一下吧。

   我原以為會有很多單詞和語法現(xiàn)象不理解,卻沒有想到整首詩中幾乎沒有生詞,句子結構也很簡單,而孩子的頑皮和天真卻演繹得淋漓盡致,孩子可愛的形象就這樣簡單地被勾勒出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fā)現(xiàn)泰戈爾在《新月集》中設定的主角是孩童,而在《飛鳥集》中,他成了一位諄諄教誨的長著。

   稚嫩和成熟相結合,柔軟又不缺乏哲理,既有著“果的事業(yè)是尊貴的,花的事業(yè)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yè)吧,葉是謙遜的,專心地垂著綠蔭。”這樣的名言警句,也有著“放下你的活計,媽媽,坐在靠窗的一邊,告訴我童話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這樣如同孩子撒嬌的言語。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我不為黃金屋,不為顏如玉,不為千鐘粟,只為那閱讀《生如夏花》所帶來的一份恬美和寧靜的享受。

生如夏花心得體會3    《生如夏花》仿佛一被提起,就與它那偉大的作者泰戈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本書收集了泰戈爾早期的兩部經(jīng)典的詩歌《吉檀迦利》與《園丁集》,其中《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富含哲理,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人生的思索。

   泰戈爾生于1861年,于1941年去世,享年八十歲,是印度人民最熱愛的詩人。從他的一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也與印度勞動人民一樣,熱愛生活,體恤勞動人民的辛苦。

   從詩集中的字句里,我們看出了泰戈爾寫的詩的樸實與這融入詩中的真切的情感以及在詩中他對人生、生命的思考與探索……這些使得印度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十分尊敬、崇拜他。

   泰戈爾也參加領導了印度的文藝復興運動,排除了從英國傳來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本身古老美麗而神秘的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無疑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走訪民間各處,從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或是農(nóng)夫村婦,或是石工瓦匠的口中采集古老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和歌謠,這些都成為了他的詩歌素材,他將所聽聞用孟加拉語寫成了詩篇,走訪民間更是讓他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辛勞與忙碌。與此同時,他也享受著在大自然中做基礎工作的樂趣。

   《園丁集》中主要以描寫大自然的景色與底層人民的工作為主,我們從動作描寫與對話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感受到了人與大自然的交流,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的關系,感受到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感受到了人們堅定的信仰,感受到了人神之間的供求,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歡笑與頌歌,感受到了勞動者的單純的心。

   《吉檀迦利》在印度語中是獻詩之意。這本詩集從《奈維德雅》,《克雅》和原《吉檀迦利》中選擇了一百零三首詩歌,這本詩歌集也是泰戈爾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詩集,其中大量地描寫了人生世界中的哲理。泰戈爾的詩中仿佛總有來自大自然的力量:或歡樂,似新生命到來時的喜悅;或靜謐,似白天與黑夜交替時的黃昏;或安逸,似群峰在花樹的宮廷中盡情彈唱;或輪回,似感嘆萬物的新陳代謝;或哀傷,似望著你至親至愛之人漸行漸遠;或希望,似人們虔誠的跪拜在主的腳下;或陰暗,似在那最貧最賤的人的居所;亦或是永恒,人們信奉的自然真諦。

   通過泰戈爾的詩集,我又仿佛看到了那個在印度最疾苦最貧賤的人當中行走的詩人,正是他,寫出了技藝超高的清新詩集,獲獎無數(shù),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哲學價值,卻又語言普通的如同普通土壤中生長出的植物,雖不華美,卻清新脫俗,其中富含生機與希望。

   泰戈爾詩的經(jīng)典之處就在于,他的詩集中的內(nèi)容仿佛都富含哲理,而描寫的卻又是極其普通的事情。

第8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 古詩詞 環(huán)保思想

中國素有“詩國”之稱,在這悠久廣裹的詩的國度里,古詩詞的環(huán)境色彩多姿多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上風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情;“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情調(diào);“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冬景……古往今來,詩人們身臨這千差萬別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激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詩篇,寫出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也寫出了他們對環(huán)境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高度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日漸突出的今天,回顧我國古代詩歌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有關內(nèi)容,對我們今天的環(huán)境保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水土流失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她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明歷史??墒乔匾郧八⒉稽S,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河水是澄清的,當時黃河的名字叫“河”或者“河水”。《詩經(jīng)?魏風?伐檀》這樣寫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一唱三疊,水清如許!

在其他詩篇中,也有描寫河水可以照出風物的倒影等的詩句,可見,“黃河之水”當時還不是黃色的。

那么,河水是什么時候變黃的呢? 早在春秋時期,已有詩文記載河水不清了,鄭國的子駟就引《逸周詩》說:“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可見那時黃河水已相當渾濁了。漢朝中期治水名人張戎更是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這是在漢早期沒有人說過的現(xiàn)象?!包S河”之名也正是從此時見諸史書的。這之后對黃河之“黃”的描寫也越來越多了,劉禹錫的“九曲黃河萬里沙”可見一斑,孟郊的《泛黃河》中也有“誰開昆侖源?流出混沌河”,這些都說明唐朝時黃河含沙量有增無減。這之后又有宋代王安石《黃河》:“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歐陽修的《黃河八韻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險,誰言航葦游。堅冰馳馬渡,伏浪卷沙流”,清代查慎行的《渡黃河》:“地勢豁中州,黃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遠樹全浮”可見歷史上的黃河水基本都是黃的。

炎黃子孫如滔滔黃河之水在不同的領域引領著時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訴說著黃河昔日的榮光,影響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而今,卻成為一條懸河,危機著子孫的發(fā)展,對其的治理刻不容緩。

二、沙塵暴

沙塵暴從來源上看,屬于自然現(xiàn)象,但是當人類活動強烈,引起地表干旱及植被退化時,會加劇沙塵暴的發(fā)生幾率。從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尤其在以邊塞生活經(jīng)歷為背景的詩歌中,我們能找到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沙塵暴的真實體驗。

《詩經(jīng)?匪風》是有沙塵暴含義的最古老的詩作。

匪風發(fā)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風之大,使得思夫之情更顯情切!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云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楊塵沙”,描述了朔風揚沙的情景。這一階段的詩歌中記述沙塵暴場景的非常多,如 “風飚揚塵起,白日忽已冥”(王粲《雜詩》);“ 悲風鳴樹端,不睹白日景”(陸機《苦寒行》);“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別董大》)等等,意思基本上都是說大風刮起后,沙塵飛揚,遮避天日。后來的詩歌進了一步,對沙塵暴帶來的其他影響有更多的闡述,北朝的王褒的《飲馬長城窟》寫到“塵飛連陣聚,沙平騎跡多?;杌枸廑嬖拢⒐㈧F中河。塵沙塞下暗,風月隴頭寒。轉(zhuǎn)蓬隨馬足,飛霜落劍端。”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一詩中寫到“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元代的薩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寫到“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田藝蘅 《塞下曲》:“黑風卷沙平太行,轅門列戟飛秋霜”等,都說明沙塵或沙塵暴天氣現(xiàn)象古來有之。

而今,上帝拋沙的那只手越來越快,沙塵暴的發(fā)生頻次和強度也越來越多,不得不引起警惕。

三、動植物保護

我國古代具有豐富的動物保護思想。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認識。傳說,周文王曾告誡兒子武王對大自然不要進行過度的開發(fā),要按自然規(guī)律合理使用。他說:“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wǎng)罟,以成魚瞥之長;不糜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碑敃r人們還認識到保護山野藪澤是國富民強的保證?!睹献?梁惠王上》云:“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睂又参锉Wo上升到稱王稱霸的地步。

辛棄疾在《西江月》寫道“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绷攘葞拙洌窗阎︻^的鵲兒、鳴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鮮活而又靈動,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萬物共生的和諧與活力。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亦十分活潑新鮮。寫出了了人類與自然界生靈萬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同時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態(tài)度和觀念。王建在《寄舊山僧》中“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的詩句就鮮明地褒揚了憐愛動物、救助生命的行為。他的另一詩作《題金家竹溪》中所說的“山頭鹿下長驚犬,池面魚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調(diào)整人與野生動物關系的問題。

從大自然中走出來的人類,始終是自然連環(huán)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揮刀濫伐林木,讓山川,使生靈無棲身之處,最后禍患必落到人們自己身上,愛護他們吧!

四、生態(tài)破壞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在中國古代,先賢哲人關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論述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充滿了對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懷,也警示世人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

從 “二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無不體現(xiàn)了良好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頌夏的蘇軾《望湖樓醉書》等從詠秋的馬致遠《秋思》等,到嘆冬的柳宗元《江雪》,使我們對自然界的和諧生態(tài)產(chǎn)生感知,喚起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嬌滴,從“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到“風蕭蕭易水寒”的悲壯等。大自然,美不勝收。

然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枯藤老樹古道西風”是生態(tài)蕭條,一片肅然的體現(xiàn)?!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則表達作者對生存環(huán)境的百般憂慮?!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闭鎸嵉拿枋隽擞耖T關外春風不渡,環(huán)境惡劣的情形。《赤壁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記錄了擅長火攻的葛諸亮多少次縱火造成的生態(tài)破壞。

嗚呼,能不保護環(huán)境!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這些樸素的生態(tài)思想歷久彌珍,在千百年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中起著積極的先導作用。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有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創(chuàng)建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詩經(jīng)譯注》 當代文學出版社

第9篇

關鍵詞:舒曼;藝術歌曲;審美表現(xiàn)

前 言

舒曼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浪漫主義初期代表人物。“俄羅斯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說,舒曼是貝多芬,伯富朗茲,舒伯特之后,最有天賦的一個繼承者”【1】。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聲樂、器樂作品。其中,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使他成為繼舒伯特之后,德奧藝術歌曲發(fā)展領域中的又一杰出人物。其作品的藝術審美表現(xiàn)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富于詩意性、藝術性的歌詞與音調(diào)感;多變、獨特的調(diào)性與和聲語言等方面。

一、富于詩意性、藝術性的歌詞與音調(diào)感

(一)歌詞與詩的密切結合

舒曼自幼廣泛涉獵文學名著,從而培養(yǎng)出了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其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是為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歌德、海涅、呂克特等人的詩歌譜曲而成。例如《蓮花》,歌詞出自海涅的抒情詩,全詩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蓮花圖,塑造了一位惹人愛憐、品質(zhì)圣潔的少女形象?!秲蓚€禁衛(wèi)兵》雖然只是兩個士兵的對話,但是全曲音調(diào)鏗鏘有力,并且做到了旋律與詩歌之間的結合:一是運用大量的重復樂句,使得歌曲聽起來如同詩歌的格律;二是始終遵循著呼應的原則,使前后兩個樂節(jié)巧妙地對應了原詩的上句和下句。

(二)恰如其分的音調(diào)感營造藝術氛圍

舒曼為了細致地表達歌詞內(nèi)涵,常常用音樂的方式來表現(xiàn)詩句的音調(diào),比如直接加入朗誦的因素,如《兩個禁衛(wèi)兵》里的士兵對話。1938年他在給克拉拉的信里說:“我對一切的事情都非常留心,而且依照我自己的方式仔細體察……然后我渴望表現(xiàn)感情,籍音樂來宣泄?!薄?】

如在《蓮花》中,歌曲以平緩、暗淡、色彩憂郁的音調(diào)進入,歌曲開始時對演唱速度的要求是“Ziemlich langsam 很慢”。旋律呈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進行,當在唱到“月亮是她的情人”時,作者運用了調(diào)性的變化,轉(zhuǎn)折性地將歌曲推向,給人以亮麗清新的感受。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富于詩意性、藝術性的歌詞與音調(diào)感在舒曼藝術歌曲審美表現(xiàn)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作為一位詩人音樂家,舒曼天性富于浪漫精神,本身又富有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這使得他能夠較為精確地把握詩中的內(nèi)涵,并且充分運用音樂來表現(xiàn)作品的詩意,達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境界。

二、 多變、獨特的調(diào)性與和聲語言

舒曼的藝術歌曲大部分都是描寫愛情的,例如: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與生活》。也有其它題材如:描寫大自然的《月夜》《春夜》;描寫故事的《兩個禁衛(wèi)兵》;描寫對英雄贊頌的《英雄頌》……這些作品不固定于古典音樂的模式,而是從屬于感情的趨向,或用用節(jié)奏、和聲語言的變化來表現(xiàn)作品主題。這使得其歌曲奔放自如、松弛有度。

(一)《獻詞》—調(diào)性與和聲語言對真摯戀情的完美詮釋

歌曲一開始,鋼琴以Innig lebhaft(親切,熱烈地)連續(xù)分解和弦奏出A部:降A大調(diào)。開始處琶音與全詩開頭6個排比句的情緒相吻合,此處出現(xiàn)了全曲的最高音,并以向上六度的跳進將歌曲的感情推向巔峰。隨后是連續(xù)的四度跳進,之后級進下行,最后一句以四小節(jié)的較長樂句結束第一樂段。

B部:E—降A調(diào)。開始處的轉(zhuǎn)調(diào)輔以P的力度使得兩個樂段的連接自然而流暢。接著,在低音部持續(xù)的三連音伴奏下,情緒開始激動起來,直到移調(diào)再現(xiàn)第一樂段的旋律。

尾奏以伴奏結尾,終止式的兩次重復使得和聲色彩更為強烈。值得一提的是,其伴奏織體又回到A部的形式,加強了歌曲情緒的統(tǒng)一。

(二)多變的調(diào)性推動歌曲情緒發(fā)展

其他歌曲如《兩個禁衛(wèi)兵》,全曲為4∕4拍,進行曲速度,歌曲開始始終處于小調(diào)式,到第61小節(jié)的“馬賽曲”部分轉(zhuǎn)為其同名大調(diào),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而在《核桃樹》中,當真正的主人公—美麗的姑娘出場時,音樂的調(diào)性也是由G大調(diào)轉(zhuǎn)到c和聲小調(diào),此時的轉(zhuǎn)調(diào)恰當?shù)貭I造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

三、結語

通過對舒曼藝術歌曲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舒曼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是在愛情支柱的支撐下,采用了多種多樣的審美藝術表現(xiàn)途徑來闡述“充滿歡欣、天真、青春的勇敢,像含羞草一樣敏感的真摯、溫柔的理想?!薄?】首先,富于詩意性、藝術性的歌詞與音調(diào)感是其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核心;其次,多變、獨特的調(diào)性與和聲語言為推動歌曲的情緒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再加上活躍、豐富的鋼琴伴奏與織體,極大地豐富了舒曼藝術歌曲的審美表現(xiàn)途徑。徜徉于舒曼藝術歌曲的海洋中,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他那種偉大的詩人氣質(zhì)與敏感細膩的情懷。舒曼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藝術歌曲的魅力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并對后來的勃拉姆斯等人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蔣英:《舒曼歌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韋亦珺:《淺析舒曼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甘肅高師學報,2003(6)。

[4]黃常虹,劉善珍:《詩的音樂 音樂的詩》,《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