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商務英文翻譯論文

時間:2023-03-20 16:13:09

導語:在商務英文翻譯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商務英文翻譯論文

第1篇

商標翻譯是一個企業(yè)的代表,好的商標可以達到文化移情,展現民族文化的作用。商標的合理翻譯不僅可以取吉求利,而且可以迎合消費心理。但是商標不等同與企業(yè)簡介,易讀易懂,簡潔明快的商標才能讓消費者記住。因此商標的英譯對企業(yè)的國際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動物商標也是商標中的一種,中國人似乎對動物有種特殊的情感。但是,現在商標翻譯現狀在我國卻不容樂觀,由于中西方在、經濟發(fā)展、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商標英譯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誤解,比如:中國人很喜歡用“龍”或者“鳳”加入到商標中,當譯成英語中“dragon”和“phoenix”時,在信息上出現了不對等。

二、動物商標翻譯文化意義對比

1.聯想共鳴。動物詞匯在各民族的文化中被賦予不同的聯想意義,能更加生動的反映某種特殊的品質,使得動物詞匯更加的生動形象。雖然大千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動物物種但是多帶有相同的特點,因此我們在賦予他們聯想意義時,也大多大同小異。比如,在英漢文化中對于“狐貍”和“fox”的聯想意義基本沒有差別,多來形容一個“狡猾、疑心重或者精明”的人。同時,在英漢文化也賦予“狐貍”以“詭計多端”的形象。再如,公牛和“bull”也被賦予相同的聯想意義,因此,如公牛電器,在商標英譯時直接翻譯成“BULL”是可取的,也能在西方文化中產生共鳴。

2.聯想碰撞。動物商標翻譯的聯想碰撞指的是同一個喻體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所產生的聯想意義卻不同。所有詞匯的意義在于人們所賦予它們的聯想意義,因此由于宗教、地理、信仰、文化、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的差異,詞所含有的聯想意義就會不同。動物詞匯也自然是一樣,因此在動物商標英譯過程中要格外的注意。比如:白象牌(WhiteElephant)在中國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牌子,在中國文化中大象就被賦予穩(wěn)重可靠的品質,因此“大象牌”的電池在中國自然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在國外卻沒有收到同樣的商業(yè)效益,原因就在于“WhiteElephant”在劍橋字典中的意思卻是“some-thingthathascostalotofmoneybuthasnousefulpurpose”即:昂貴卻無用的東西。那么自然英語國家的消費者自然不去購買這個牌子,因此這個動物商標翻譯是失敗的。再如,“五羊”牌自行車翻譯成“FiveRams”,Ram,在英語中的意思是有羊羔的意思,但是同時它也被賦予其他的聯想意義即“碰撞”,那么這個牌子的自行車自然就會給西方的消費者帶來一種不安全的感覺。

3.聯想空缺。動物詞匯的聯想空缺指的是一種動物詞匯在某個名族文化中擁有豐富的聯想意義,但是在另一個民族文化中卻沒有任何的意義。比如:“鳳凰”在中國文化中代表“高貴、皇族、吉祥如意”之意。如攀龍附鳳,阮鳳和鳴等。但是“phoenix”僅僅是希臘傳說中的一種長生鳥,能活百年,而后涅槃重生。再如大鵬牌文具譯成“ROC”,大鵬鳥在中文中具有豐富的聯想意義,它是漢民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最大的鳥,寓意是大鵬展翅、鵬程萬里,比喻一個人擁有無量的前途。但是翻譯成“ROC”卻丟失的原有的寓意投,它只是“中華民國”的縮寫,因此不能夠傳達其真正的聯想意義。

三、基于目的論的動物商標翻譯策略

用動物詞匯來當作一個產品的商標目的在于動物擁有豐富的聯想意義,而且可以生動形象的向人們展示商品的特點。因此動物商標的作用就在于文化移情,展示民族文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把握聯想意義,取吉求利,迎合消費者心理,那么動物商標翻譯過程中更加要注重他的恰當翻譯。

1.直譯。直譯法在動物商標翻譯中比較常見,這種方法使用與動物之間擁有共同的聯想意義的動物詞匯。比如:公牛牌電器直接翻譯成“BULL”;熊貓牌直譯成“Panda”,雙狗牌直譯成“TwoDogs”等。直譯方法的特點大家都知道,他可以原汁原味的保留喻體和寓意,能夠準確的展示商品特點,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有利于商品的推廣。

2.音譯。許多動物商標在翻譯過程中會采用音譯,即直接用拼音代替翻譯,例如:老鳳祥(LaoFengXiang)、銀鷺(YinLu)、大紅鷹(DahongYing)等。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這種翻譯方法并不能達到迎合西方消費者的作用。因為西方的消費者對中國的文化的了解需要一個時間的跨越,因此從競爭的角度而言,不利于產品的競爭。

3.對應譯法。對應譯法適用于聯想碰撞的動物詞匯,即英漢動物詞不對等情況下,可以找尋對等意義的其他動物詞替代。這樣不僅尊重不同文化的用詞習慣,同時更加可以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概念,用一個熟悉的相同意義的動物聯想詞替代陌生的動物詞。例如:玉兔牌(JadeRabbit),玉兔對于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它出自于中國古代神話嬋娥奔月。但是JadeRabbit卻沒有這場意思,Jade在西方文化中指的就是正真的玉石,和原來的意思南轅北轍,因此在翻譯中我們可以試圖譯成“MoonRabbit”。再如,在漢語中用“虎”來形容一個人很“勇敢、威武”,如“如虎添翼”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卻用“l(fā)ion(獅子)”來表達這層涵義,因此在動物商標翻譯時,應該注意替換翻譯。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對應翻譯法不僅可以讓動物商標起到文化移情的作用,同時也可給英語消費者提供熟悉的喻體,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有利于商品的宣傳和競爭。

四、結語

第2篇

互文性的概念可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指一個文本與它引用、吸收、擴展或改寫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ノ男岳碚撈赜谘芯课膶W形式,它所著重強調的是某一文本與其它文本存在相互的論證關系,根據與其它文本的論證關系達到對這一文本更加深刻的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文本之間存在互文性,也就是說一個文本的構成是建立在對其它問題的吸收和轉化的基礎之上的?;ノ男岳碚撈嘏c文本間的比較,對文學和文化之間的相互關聯加以認識和理解。對于文本之間的管理以互文性來進行表達,可以呈現出文化和語言多元化的發(fā)展,相互交錯,從而更加深入的學習文化的內涵,提高文章理解力。

2.語類互文性與商務英語翻譯之間的關系

語類是語篇的核心特征,是通過發(fā)揮語言的功能達到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類型。語篇具有相似性和互文性,包括了語義上的相似和形式特征的相似。以普通英語和商務英語為例,二者之間交際目的不同,但是語類的類型可以是一致的。普通英語主要是生活用語的應用,存在著大量口語化的英語詞語,它可以不那么專業(yè),也可以存在一些歧義,這并不會對普通英語的日常應用造成重大的問題,只要能夠對人們日常的生活加以滿足就可以了,因此顯得更加輕松隨意一些。而商務英語不同,它的應用主要是在職場當中,其所涉及的內容多為一些商務活動中所應用的法律規(guī)定、條例規(guī)則、新聞、商業(yè)活動等,其特殊的應用需求使得商務英語從語言文體和語言目的等方面到處要求其具有嚴格的嚴謹性和專業(yè)性。語類的不同,與之相應的體驗樣式也不相同,文體差異對語言的風格也具有直接的影響。商務英語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這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尤為突出。商務英語的翻譯以交流和溝通為主要目的,其重點在于能夠應用本土的語言對外來語言進行表達陳述,并且要達到與人溝通的清晰、準確。這就需要商務英語的翻譯者必須具有大量的專業(yè)方面的知識,以能夠在進行翻譯活動中,對行業(yè)內的一些詞語、統(tǒng)稱準確規(guī)范的表達出來。在商務英語這個特殊的應用環(huán)境下,互文性被限定在商務交際活動的范圍之內,這也促使了商務英語中新的語類樣式的形成。

3.互文性視角下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

互文性理論以文本間的相互影響為核心,在關注的范圍內將大量的關聯因素納入其中,形成了一種多重對話的層面。

3.1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本對話

文本作為互文性的重要載體,是表現互文性理論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文本之間的相互對話主要采用引用、模擬、用典等方式。互文性理論認為文本之間是存在相互論證的關系的,每個文本的建立都是在對其它文本的轉化和吸收的基礎之上的,文本之間相互關聯,具存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連續(xù),沒有任何一個文本是孤立的存在的,因為文化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文本都是文化整體的一部分,都與其它文本具有或多或少的相關性,也就是互文性。高校的英語教學,主要的教學文本包括英語教材、教學參考書、多媒體課件、英文視頻以及英文討論、英文社區(qū)等多種形式,形成一個龐大的英語教學整體。各個教學本文之間存在著必要的關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相互間發(fā)生作用和影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與不同的教學文本產生對話,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自己的一種認知模式和學習方法,即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學習同一個文本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和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有直接的關系。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形成一種雙向的互動,從而才有文本意義的產生。

3.2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主體對話

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主體對話主要表現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以及學生和電腦信息之間的對話。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最普遍存在的是師生間的對話,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指導作用,對教學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對學生自主的學習加以指導,把握方向,師生之間可隨時對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之間可成立學習小組,就英語學習中的重點問題進行討論,可以通過團隊間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可自行創(chuàng)設商務活動的情景,練習商務英語的運用。在信息和網絡時代,學生和電腦等信息設備之間的對話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可以對校園網絡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進行在線練習、人機對話,提升英語能力。另外還可通過校園網絡獲取教學課件等。

3.3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對話

在每個教學文本中都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互文性理論重點強調的文本內容和文本形式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在對文本進行理解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文本存在的文化背景?;ノ男岳碚撘蟛粌H要了解文本所表達的信息,更要求譯者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更注重文本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這就要求譯者對外文文化背景的積累。學生在學習商務英語的翻譯中,要注意用相關的文化認知去分析和解釋新的文本,將先前文本知識和當前文本的互文性加以利用。

4.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性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包含著語言和文本意義之間的轉換在原文和譯文中還進行著互相補充,使譯文能夠更深刻準確的表達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義。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將互文性理論加以應用,要使其充分的發(fā)揮作用,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

商務英語翻譯具有很強的專門性特點,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主要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開放性著手。開放式教學觀念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即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注重商務英語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同時還要保證教學目標的良好實現。開放教學內容就是要擺脫教材的束縛,教師可以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基本原則,根據商務文本的不同類型、不同的體裁以及不同的語域特征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重組、編排。同時,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英文原版材料,選擇出有代表性和可利用性的商務文本添加到教學內容中,以充實教學內容,更好的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教學。采用開放性的教學形式是實現開放式教學、將互文性理論充分加以應用的重要途徑。商務英語翻譯的專業(yè)性很強,僅依靠教師的課堂傳授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學生在商務情境中,利用文本知識通過實踐完成意義的建構,從而達到知識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的相互作用。學生除了要掌握商務英語翻譯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商務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商務英語翻譯的職業(yè)素質。

4.2實現譯者身份的動態(tài)轉換

從互文性的視角來看,商務英語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專業(yè)領域和跨文化的認知活動。學生既是本文的讀者,也是文本意義的闡釋者,同時又是文本進行另一種語言的改寫作者。要使學生能夠實現譯者身份的動態(tài)轉換,是翻譯教學中一個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商務知識的拓展,促進學生對不同商務體裁的語篇進行深入的理解。教師可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相關的閱讀資料主動去查找,并結合具體的商務情境和翻譯材料指導學生進行互文性的閱讀。學生需要對原文表達的意義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實現互文本與原文的相互參照和相互影響從而深入的解讀原文。然后將前后的翻譯文本進行對照,可充分的理解互文閱讀對英語翻譯的作用,從而實現譯者身份的動態(tài)轉換。

4.3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第3篇

【論文摘要】商務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英文商務合同在句式上體現出表意縝密、邏輯嚴謹、結構復雜的文體特征。本文基于實例分析,探討了商務英文合同中含有情態(tài)動詞的句式以及復雜句式的特點及其翻譯方法。

根據《民法通則》第85條規(guī)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作為法律文書,商務合同規(guī)定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商務合同一經依法訂立,就成為一種法律文件而對締約各方具有法律約束力,成為商務活動中解決爭議的法律依據。

合同的這一性質影響著其文字載體的風格。合同文字表達必須完整、明確、肯定,英文商務合同在句式上因而也體現出表意縝密、邏輯嚴謹、結構復雜的特征。具體表現為商務英文合同中大量使用含有情態(tài)動詞的句式,以及大量使用復雜句式。本文以實例分析為基礎,從英漢語言差異的比較出發(fā),從以上兩個角度闡述英文商務合同的句式特征及其翻譯技巧。

一、含有情態(tài)動詞的句式

權利義務的約定部分構成了商務合同的主體,情態(tài)動詞的準確使用旨在明確約定當事人的權利(可以做什么),當事人的一般義務(應當做什么),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和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may旨在約定當事人的權利(可以做什么),shall約定當事人的義務(應當做什么),must用于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maynot(或shallnot)用于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與商務合同英語特別相關的情態(tài)動詞主要是shall和may。

shall在商務合同英語中表述各項具體的規(guī)定和要求,表示強制性地要求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含有“本條款具有法律規(guī)定的指令性和強制性”之意。根據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shall解釋為(formalorold-fashioned)usedinofficialdocumentstoshowalaw,command,obligationorcompulsion。這一用法的shall的主語一般以第三人稱居多,且此時shall必須重讀。shall這一用法的否定形式shallnot表示“禁止”或“不得”。

例如(1):Ifanychangeisrequiredregardingthetermsandconditionsofthisagreement,thenbothpartiesshallnegotiateinordertofindasuitablesolution,provided,however,thatanychangeofthisagreementshallbesubjecttotheapprovalbythegovernmentofbothparties.(譯文:若須對本協議的條款進行任何修改,雙方須經協商妥善解決,但本協議的任何修改須經協議雙方政府的批準。)

在商務合同文體中,通過may提出的要求通常不帶強制性,有時為實現要求還準許附加條件;也可在一定條件下表示允許或許可。maynot可表示根據特定規(guī)定或要求而“不得”或“不可以”,語氣不及shallnot強烈,使用也不及shallnot普遍。

例如(2):TheBuyersmay,within15daysafterarrivalofthegoodsatthedestination,lodgeaclaimagainstthesellersforshortweightbeingsupportedbyInspectionCertificateissuedbyareputablepublicsurveyor.(譯文:貨物抵達目的港15天內,買方可以憑有信譽的公共檢驗員出示的檢驗證明向賣方提出短重索賠。)

二、復雜句式

與普通英語相比較,商務合同英語中的句子結構就其長度和使用從句的連續(xù)性而言要復雜得多。商務合同文體中的完整長句的使用可以準確界定合同當事人的有關權利與義務,排除被曲解、誤解或出現歧義的可能性。句子的狀語(從句)和定語(從句)等附加成分不僅多,而且常居于明顯的位置,對主句意義進行解釋、限制或補充,一則可以體現這種文體莊嚴的風格、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條理;二則可以對履行權利與義務的條件、方式、地點以及時間等進行限制,從而避免漏洞,防止今后可能發(fā)生的爭端,維護雙方的合法利益。

1.定語從句

在商務合同中,為了使條款明確清晰,排除被誤解的可能性,經常使用大量的結構復雜的定語從句,來精確地說明一些名詞。定語從句與中心詞分離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個名詞帶有多個并列的定語從句,或者一個定語從句修飾多個中心詞(公共定語)的情況也很常見。

例如(3):Areplytoanyoffer,whichpurportstobeanacceptancebutcontainsadditions,limitationsorothermodifications,isarejectionoftheofferandconstitutesacounteroffer.

which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修飾reply,可譯為:對發(fā)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它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發(fā)價并構成還價。

又如(4):Thesellermustdelivergoodswhichareofthequantity,qualityanddescriptionsrequiredbythecontractandwhicharecontainedorpackedinthemannerrequiredbythecontract.

句中兩個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是對名詞goods的規(guī)定,而不是描繪與形容,句子的深層結構是“Goodsmustbe”,如譯成:“賣方必須交付……的貨物”,則顯得翻譯腔很濃,語義也含混不清。因此可以按照句子的深層結構譯成漢語的主謂結構: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guī)定的數、質量和規(guī)格一致,并按照合同所規(guī)定的方式裝箱或包裝。

再如(5):Areplytoanofferwhichpurportstobeanacceptancebutcontainsadditionalordifferenttermswhichdonotmateriallyalterthetermsoftheofferconstitutesanacceptance.

句中有兩個連環(huán)定語,第一個修飾offer,第二個修飾terms,前者譯成前置定語,后者譯成條件分句:對發(fā)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之添加或不同的條件在實質上并不更改該項發(fā)價之條件,乃構成接受。

2.狀語從句

多個狀語同時修飾一個動詞,或者一個狀語中包含另一個狀語的現象十分常見。

例如(6):Within30daysafterthesigningandcomingintoeffectofthiscontract,theBuyershallproceedtopaythepriceforthegoodstotheSellerbyopeninganirrevocableL/CforthefullamountofUSD30,000infavoroftheSellerthroughabankatexportport.

此句的主干為……theBuyershallproceedtopaytheprice……totheSeller,其中含有一個時間狀語within30daysafterthesigningandcomingintoeffectofthiscontract。從語用的角度來看,商務合同中許多時間狀語表示的是某一締約方必須在何時何地承擔某一義務和享有某一種權利,即時效性。因此整個句子的重心不是句子的動詞,而是發(fā)生動作的時間。在譯成中文時,為了突出行為的時效性,時間狀語應盡量靠近表示義務責任的關鍵詞“須”。此句中還含有一個較為復雜的方式狀語byopeninganirrevocableL/C…,其中含有三個介詞短語作定語修飾anirrevocableL/C。按照漢語的行文規(guī)范,方式狀語一般應位于動詞之前。因此本句可譯成:買方須于本合同簽字并生效后30天內通過出口地銀行開立以賣方為收益人的不可撤銷信用證支付全部貨款計30000美元。

3.條件從句

商務合同主要約定合同各方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但由于這種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均附有各種條件,所以條件句的大量使用成為商務合同的一個特點。條件句多由下列連接詞引導:if,intheeventof,incase(of),should,provided(that),subjectto,unlessotherwise等。

例如:(7)Eithersidemayreplacetherepresentativeithasappointedprovidedthatitsubmitsawrittennoticetotheotherside.(任何一方都可更換自己指派的代表,但需書面通知對方。)

(8)EitherPartymayterminatethecontractincaseoffailureonthepartoftheotherPartytofulfillorperformanyofitsobligationshereunderandintheeventthatsuchfailureremainsunremediedsixty(60)daysaftertheserviceofawrittennoticeasdescribedinArticleXbelowbythenon-defaultingPartytotheotherPartyspecifyingthefailureinquestionandrequiringittoberemedied.(譯文:如果一方未完成或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項下的任何義務,而且未按照下述第X條規(guī)定在另一方向其送達書面通知,指出其違約行為并要求其予以改正后六十(60)天內,其仍未予以改正,另一方則可以終止本合同。)

(9)ShouldtheSellersfailtoeffectdeliveryontimeasstipulatedinthisContractowingtocausesotherthanForceMajeureasprovidedforinClauseXoftheContract,theBuyersshallhavetherighttocanceltherelativequantityofthecontract.(譯文:除本合同第X款規(guī)定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如賣方沒能及時按合同要求交貨,買方有權取消相應的部分合同數額。)

(10)Incasenoamicablesettlementcanbereachedbetweenthetwoparties,thecaseindisputeshallbesubmittedtoarbitrationwhichshallbeheldinthecountrywherethedefendantresides.(譯文:如雙方達不成友好的協議,爭議可提交仲裁。仲裁在被訴方所在國進行。)

(11)Unlessotherwiseagreed,deliveryofthegoodsandpaymentofthepriceareconcurrentconditions,thatistosay,thesellermustbereadyandwillingtogivepossessionofthegoodstothebuyerinexchangeforthepriceandthebuyermustbereadyandwillingtopaythepriceinexchangeforpossessionofthegoods.(譯文:除非另有協議,貨物的交付和價款的支付應是同時履行的條件,換言之,賣方必須樂意讓出占有將貨物交至買方以交付價款;同時,買方須樂意支付價款以交換對貨物的占有。)

綜上所述,商務合同英語正是為了準確嚴密地規(guī)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采用的一種文體形式,其措辭準確嚴密,條理清楚、結構嚴謹。準確理解商務合同英語的句式特征并靈活運用其翻譯技巧,可以幫助廣大經貿工作者準確有效的翻譯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爭端,從而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車麗娟.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第4篇

[論文摘要]廣西梧州市被譽為“世界人工寶石之都”。該行業(yè)的商戶名片既是商務聯絡的手段,也是產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進行名片翻譯時應當考慮該行業(yè)的特點和名片英文翻譯的目的和用途。文章通過實地考察和抽樣調查,總結梧州市寶石行業(yè)商戶名片翻譯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在文本類型、語言功能理論,及“目的論”的指導下,提出改善名片翻譯現狀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寶石行業(yè) 名片翻譯 現狀及對策

引言

廣西梧州市被譽為“世界人工寶石之都”,寶石加工生產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目前從事人工寶石生產、銷售的企業(yè)達500多家。近年來,經歷了從手工生產到機器打磨的變革,每年生產的人工寶石超過136億粒,約占全國人工寶石總產量的80%,世界人工寶石總產量的70%。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梧州寶石行業(yè)的發(fā)展成熟,梧州的人工寶石在國外逐步建立了知名度。梧州市建成了寶石城和寶石大廈;2004年起,每年舉辦國際寶石節(jié);2008年,開通了“寶石通”網絡交易平臺;梧州已經成為了東南亞最大的寶石交易中心,吸引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國、美國、意大利、墨西哥等國的寶石客商定期前來采購。

行業(yè)英語是英語作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某個特定行業(yè)的具體運用。特定行業(yè)中的翻譯實踐,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跨語言、跨文化的活動,所采用的翻譯策略也應當體現該行業(yè)的特點。隨著寶石行業(yè)對外貿易的蓬勃發(fā)展,梧州市寶石商戶的名片成為其與外商進行聯系的重要紐帶。因此,為了使名片的翻譯更好地服務于商業(yè)目的,實現預期的廣告宣傳效果,名片翻譯應當體現寶石行業(yè)的特點,翻譯策略應當符合寶石行業(yè)的要求。

一、梧州市寶石行業(yè)的主要特點

梧州市寶石行業(yè)經過了30多年的發(fā)展,寶石加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寶石出口也已經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市場。該行業(yè)的主要特點有:

(一)產品品種繁多

梧州市寶石行業(yè)加工的人工寶石有多種形狀、顏色、原料、尺寸,以及加工工藝,有上千個品種規(guī)格。還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開發(fā)新產品。

(二)加工技術推陳出新

從20世紀的人工手工打磨,到近年蓬勃發(fā)展的寶石自動加工機器的研發(fā),生產技術的革新使人工寶石的產量有了成倍的提高。不斷改進打磨工藝使得寶石在形狀、完整度、亮度等方面的技術參數不斷提高。

(三)經營范圍相對集中

梧州市作為世界人工寶石之都,產品雖然品種繁多、應有盡有,但是每個商戶只是經營其中一個或幾個相關的品種(或系列),經營范圍相對集中。

二、梧州市寶石商戶名片翻譯的抽樣調查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發(fā)生在實體店的外貿交易。外商來華采購,交易場所主要集中在梧州市寶石城和寶石大廈。為了研究梧州市寶石行業(yè)的外貿狀況,筆者走訪了寶石城以及寶石大廈約80%的鋪面,發(fā)現外商主要通過到店鋪看貨來確定是否購買。他們進入店鋪,通過考察工人們正在整理的貨物來判斷該店鋪的經營范圍。因為寶石加工沒有一個嚴格的質量標準,而且每個寶石商戶的生產過程和執(zhí)行的標準有所差異,外商需要通過進一步查看貨物的質量,進行詢價,以確定其性價比。然后列出需要購買的幾個品種,進行詢價,再通過商戶的名片信息進行進一步聯系。

在梧州市寶石行業(yè)中,名片成為了外商和商戶進行貿易聯系的重要紐帶。為了研究該行業(yè)的名片翻譯現狀,筆者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抽取了105家商鋪的名片作為樣本進行研究,發(fā)現有90%的名片進行了英文翻譯。總結出如下信息:

(一) 部分名片存在翻譯錯誤

名片英文翻譯常見的錯誤有:

1.不符合商務慣例

超過95%的名片沒有標明聯系人的職務,只有少數商戶名片標有Manager的職務名稱;店名的翻譯大部分采用英文字母全部大寫或首字母大寫,但仍然有少數公司名稱采用英文小寫字母拼寫。大部分人名的翻譯采用拼音翻譯,如:“李明?!狈g為“Li Ming Hai”*。大部分三個字的人名翻譯,三個拼音均首字母大寫,只有少數幾個商戶名片的人名翻譯遵循英文拼寫規(guī)則。

2.選詞有誤

在所有抽樣中,店名均翻譯為普通話拼音,如:“雅芳寶石”翻譯為YA FANG GEMS,“伽億珠寶”翻譯為Jia Yi Jewelry,“明亮寶石”翻譯為MINGLIANG。其中有少數商戶的公司名稱翻譯有誤,如:“××寶石經營部”翻譯為“×× Gems Operation Dep”*?!癮n operations department”一般指“一個組織機構的行政、后勤,以及負責其他日常運作有關事務的部門”,意為“營運部門”、“營運處”,不能表達“經營部”的含義,是誤譯。又如:“××寶石”翻譯為“×× bao shi”*。采用“寶石”的拼音“bao shi”來翻譯店名,沒有起到翻譯的作用。

3.廣告語存在誤譯現象

部分商戶名片上的廣告語存在誤譯現象,如:“歡迎來人來電洽談業(yè)務”翻譯成“Welcome talk to us business”*;“可以承接各類雜形訂單。物美價廉!歡迎你的惠顧”翻譯成“We can accept orders for all kinds of miscellaneous shape. Inexpensive! Welcome your patronage!”*。Miscellaneous表示“雜項”,有“無法明確歸類”的含義,或用于指代“配件、零部件”。Inexpensive意思籠統(tǒng),表示“不貴”,常用于兩種或多種價格的比較,而不是“價廉”的含義。此句可以改譯為“We can accept orders for items of various shapes at a competitive price. And we appreciate your patronage!”。又如:“質量一流,價格合理”翻譯成“Good Quality, Competitive Price.”*,意思表達不明確,可以改譯為“You will find good quality at a good price here!”。

(二)名片信息辨識度低

據統(tǒng)計,名片上設計了公司標識的占40%,其中僅有半數的公司標識由英文字母組成,其余的均為中文內容,外商讀不懂,自然也記不住。所有樣本中,超過90%的商戶名片采用寶石切面或寶石頂部透視面圖案,作為商鋪標識。外商可以通過標識,即刻辨別名片主人從事的行業(yè)。但是標識圖案重復率極高,掩蓋了不同商戶的特點。名片正面涵蓋的信息大同小異。名片既是雙方聯系的紐帶,也是重要的廣告宣傳手段。廣告遵循AIDA原則,即吸引注意(Attention),引起興趣(Interest),激發(fā)欲望(Desire),促成購買行動(Action)。千人一面的名片設計難以實現上述四個效果。

(三)貨物信息應當是名片上的重要信息

梧州市寶石行業(yè)的商戶大多既是寶石的生產者,也是經營者。由于各種先決條件,經營貨物往往有所專攻,不能涵蓋太多的寶石種類。梧州市寶石城和寶石大廈是寶石外貿交易中心,商鋪既是交易的場所,也是商戶整理寶石成品,和展示貨物的平臺。讓外商及時了解經營貨物的類別,以便選購,是梧州寶石行業(yè)的一大特點。因此,貨物描述應當是名片上的關鍵信息。所有樣本中,僅有5%的名片在正面提及了貨物信息,90%以上的名片在背面印刷貨物描述,如:“長方、梯方”、“彩鋯1.0-3.0mm,十五種顏色全尺寸現貨供應”等。

(四)翻譯人員大多缺乏系統(tǒng)培訓

目前在梧州市寶石城和寶石大廈從事翻譯的人員主要有兩類:1.在生產商的店鋪中從事外貿翻譯的人員多是店鋪老板或其親友,他們熟悉自己的產品,但是英語技能不足;2. 外商陪同翻譯人員逐步轉變成中間商兼翻譯,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但本身不從事寶石生產活動,行業(yè)的專業(yè)知識不足。

三、改善名片翻譯現狀的對策

皮特·紐馬克(Newmark)認為,采用何種翻譯方法取決與三個因素:文本類型(type of text),讀者身份(nature of the readership)和翻譯目的(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梧州市寶石商戶的名片翻譯,除了應當遵循一般名片翻譯的要求外,還需要考慮該行業(yè)的特點和名片英文翻譯的目的和用途。名片英文翻譯的根本目的在于對外商務聯絡,因此應當包含店名、店鋪標識(如果有)、聯系人、職務、地址、電話、郵箱、網址(如果有)等基本信息,并且須確保英文翻譯符合規(guī)范。目前梧州市寶石行業(yè)名片英文翻譯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外商及時掌握產品信息,以便進一步洽談,及決定是否購買。因此,這兩方面的信息都非常重要,應當置于名片的正面。名片正面的空間不足,建議針對國內和國外的客戶群,分別制作中、英文名片,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商務目的。進行寶石商戶名片翻譯時應當采用以下翻譯策略:

(一)寶石行業(yè)的名片翻譯應當反映行業(yè)特點

任何文本的翻譯,都應當考慮文本的特點及語言功能??铺亓漳取とR斯(Reiss)提出的文本類型和語言功能的理論,把語言功能分為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呼喚功能。商業(yè)廣告主要體現文本的呼喚功能。梧州市寶石商戶的名片是促成產品銷售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強的廣告文本的特點。除了有扎實的中英文功底,翻譯人員還須充分認識名片上產品信息的重要性,以及須具有人工寶石行業(yè)的相關知識,了解如何正確表達寶石行業(yè)的術語,如:寶石原料的種類、形狀及規(guī)格、加工工藝的描述、寶石等級鑒定標準及參數等。

(二)該行業(yè)名片的翻譯應當綜合體現翻譯委托人的目的

費米爾(Vermeer)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指出,翻譯是受目的支配的行為。著手翻譯時,翻譯人員必須搞清楚翻譯的目的,以及委托人的意圖,否則不能保障翻譯的有效性。翻譯人員應當與商戶溝通,了解英文名片的目的和用途,如:建立業(yè)務關系、對外廣告宣傳、推銷特殊規(guī)格產品、存貨打折促銷等。在進行翻譯時,須以翻譯目的為導向,同時考慮目標客戶的需求,名片信息的翻譯及呈現應當綜合體現委托人的目的,提高名片信息的辨識度。比如:廣告語“質量一流,價格合理”翻譯成“You will find good quality at a good price here!”?!癵ood quality”和“good price”一語雙關,而且簡單易記。

(三)該行業(yè)名片的翻譯應當注重文化傳遞

與其他文體的翻譯一樣,名片的翻譯是一項跨文化的活動,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而且要創(chuàng)作出對于來自另一種文化的受眾來說,功能相似、效果相當的文本。皮特·紐馬克(Newmark)指出,語義翻譯根據作者的語言水平進行翻譯,交際翻譯根據讀者身份進行翻譯;語義翻譯適用于表情類文本,交際翻譯適用于信息類和呼喚類文本。翻譯人員應當采用交際翻譯模式,考慮名片接受方的文化背景,注意文化的傳遞,避免誤譯,或造成文化沖突。如:“歡迎名位新老客戶來電洽談業(yè)務”翻譯成“Welcome all new and old customers to phone or fax for negotiating business!”*。這里的“old”表示“年老的”,是典型的中式英文翻譯。此句可以改譯為“Welcome all new and existing/regular customers to phone or fax for negotiating business!”。

第5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涉外經濟與貿易活動的迅速發(fā)展,商務英語專業(yè)開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十分必要。面對商務英語專業(yè)對英語與國際貿易專業(yè)知識的雙重需要,開展雙語教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必修學科。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fā)展,我國對外貿易愈發(fā)活躍,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知識對于正確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經營意圖至關重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外貿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對于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學好(《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當務之急。

自教育部提出鼓勵雙語教學的教育改革之后,各高校大力推廣雙語教學工作。雙語教學符合商務英語專業(y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講授要求,為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目標

1.結合專業(yè)課程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雙語教學要求在專業(yè)知識的講授上用英語進行教學,從而達到學生既學習專業(yè)知識又能加強英語技能的雙重目的。對于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英語是基礎,外貿專業(yè)知識應在打好基本功之上進行學習。與其它專業(yè)學生相比,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功底扎實,運用能力強,這為雙語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國際貿易實務是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課程所涵蓋的貿易規(guī)則的規(guī)定、貿易術語的運用、合約磋商以及合同條款的確立等專業(yè)知識對學生英語的要求都很高。通過雙語教學,學生能夠結合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強化英語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WWw.lw881.com

2.確保專業(yè)知識的準確性。(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具有較強的國際共通性,多數貿易規(guī)則、貿易術語都是直接從英文翻譯而來,外貿業(yè)務的各環(huán)節(jié),如報盤、還盤等多用英文表述;確認書、合同、提單等文件也多以英文書寫,因此,開展雙語教學有利于增強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對專業(yè)知識的準確把握是學生以后順利進行實際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識和技能準備。

二.雙語教學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的實施

1.循序漸進進行雙語教學。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盡管英語功底扎實,但是,國際貿易中專業(yè)術語很多,有些專業(yè)術語表達的意思不同于普通英語單詞的解釋。比如“draft”,其基本意思為“草稿,草圖”,而在國際貿易中是“匯票”的意思。因此,在學生不知曉貿易術語解釋的情況下用大量英語直接進行傳授勢必影響課堂效果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筆者認為,在學習本課程初期,可適當減小英語運用力度,講課前可把學生不理解的術語、單詞和句子列舉出來,以便學生加深對術語的理解與記憶。有些教師建議學生在課下結合中文教材預習下節(jié)課要講內容,重點記憶英文專業(yè)術語,增加專業(yè)英語的詞匯量,上課時交替使用中英文,遇到重點難點用中文解釋。隨著對國際貿易的進一步接觸和貿易專業(yè)詞匯的積累,學生對英語教學的理解能力增強,此時,教師可以逐步加大使用英語的頻度,讓學生能夠用英文思考解決問題。循序漸進地進行雙語教學,能夠保證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2.雙語教學應強調師生互動。為了取得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注重溝通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所要傳授的內容及傳授方法;也應該注意學生的求知需求及學習方法,兼顧教與學兩方面,做好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及教學過程的調控。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教師充分備課、學生充分預習。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英語水平要求很高,教師應充分備課,保證用流暢、簡單易懂并且語速適中的英文進行知識的傳授。在專業(yè)知識方面,教師把課上要講的重點和學生不易理解的部分勾畫出來,上課時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以便學生理解。

學生上課前做充分的準備,結合中文教材記憶下次上課將涉及到的專業(yè)知識和詞匯,把難點標記出來,等待老師講解。有些教師通過通訊方式與學生保持課下的聯系,確保學生在有疑問的情況下答疑解惑。

(2)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地講解專業(yè)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譬如:筆者講到“價格談判”這一節(jié)時,先是在ppt上列舉出英文談判用語,如“whatabouttheprice?”,“whileweappreciateyourcooperation,weregrettosaythatwecan’treduceourpriceanyfurther.”接著,給學生放一段價格談判視頻,其中包含著所給例句,這樣,學生可以理解例句在情景中的使用,加深記憶,并在課下反復練習,提高口語能力。多媒體課件可復制,給學生提供了方便,利于課后的復習和練習。

(3)組織學生課上小組活動。在專業(yè)知識講解之后,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結合所講知識點進行案例分析,進行小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專業(yè)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也可以有選擇地在課上運用角色扮演法。譬如:在“信用證付款”這一章節(jié),筆者先是讓學生預習信用證的當事人,運用圖解的方式講解信用證的收付程序。通過講解,學生對此程序有基本印象,但并不容易形成完整記憶。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讓小組各成員扮演信用證當事人進行整個程序的演練,使學生注意到每個細節(jié),使繁瑣的過程簡單化。

利用模擬操作系統(tǒng)。國際貿易實務))是需要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科,在學生完成專業(yè)理論學習之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知識的運用平臺。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利用外貿模擬操作系統(tǒng)進行實訓教學,訓練學生填制進出口貿易要求的各種單據、表格;訓練學生看懂各種英文條款;組織學生模擬談判和簽約。通過模擬操作,學生能夠鞏固所學知識,更好地熟悉進出口業(yè)務流程。

雙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1.教學材料不充分。為了使雙語教學充分發(fā)揮作用,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都很慎重。全英文原版教材具有語言純正、邏輯性強、內容比較先進并且具有時代氣息的特點,但不易被剛剛接觸外貿專業(yè)知識的學生接受。翻譯教材是指把母語教材原原本本翻譯成外語的教材,或把外語教材翻譯成母語的教材。這類教材能夠滿足教學、升學要求,但翻譯的質量是關鍵,不符合原文的翻譯教材勢必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材料不充分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為了雙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教師自編教材的任務迫在眉睫。

2.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水平有待提高。雙語教學要求教師把英語及專業(yè)知識相結合,但目前我國各高校雙語教學的教師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很難滿足雙語教學的需求。因此,各高校應給予商務英語教師進修機會,為教師搭建觀摩、學習國際貿易專業(yè)知識的平臺;教師自身也應多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取經,補自己不足之處,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

第6篇

笪振靜(1986-),男,漢族,碩士,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董習樂(1985-),女,漢族,碩士,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研究方向:國際商務英語。

摘 要: 英譯標識語是城市文明化的標志之一。隨著唐山城市化的不斷發(fā)展,國際化要求的不斷提高,市內標識語的英譯成為必然的需求。根據目前唐山市內標識語英譯的現象,通過調查發(fā)現,唐山市內標識語的英語翻譯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旨在發(fā)現問題并給予合理化的建議,目的在于提高唐山文明化、國際化水準。

關鍵詞: 標識語 英譯 唐山 國際化

引言

標識語是一種以幾個詞或簡單明了的圖示來表示與公眾的生產、生活等方面息息相關的文字或圖形信息,具有說明、警告、通知等作用。中國要真正實現國際化,城市標識語的設置和翻譯方面,必須力求精準、簡潔、統(tǒng)一,做到準確傳達信息,有效對外交流。

唐山市屬于河北省重點發(fā)展城市對象之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地方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唐山市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唐山市外企不斷增多,赴唐進行交流、旅游的人日益增漲。因此,標識語的作用日漸突出,雙語標識語的構建勢在必行。

一、唐山市市內標識語配置情況

1.1 標識語體系不完整 。與城市發(fā)展速度相比,城市標識語體系的構建滯后。很多已經形成規(guī)模的區(qū)域內,標識語的建設卻遲遲未曾完善。包括道路標識語、重點建筑標識語、商業(yè)標識語、公共交通標識語、醫(yī)院內標識語、公共警示性標識語等。標識語的構建還有待完善。

1.2 標識語混亂 。標識語的作用在于簡潔明了的進行信息傳達。就目前唐山市市內標識的情況來看,很多標識語標識內容不統(tǒng)一,標識語措辭含糊不清,道路交通指示性標識語尤為突出,甚至有錯誤標識語,包括錯別字、數字錯誤等。其中部分標識語為英文翻譯,部分標識語全漢語拼音,這種不統(tǒng)一情況給外國友人造成了極大不便。

1.3 雙語標識語構建不完善 。唐山目前雙語標識語還不夠完善,只有主干道的道路標識語有英語譯文,非主干道雙語標識語還未覆蓋,主干道公交車站站牌基本有譯文,而個別的也存在沒有的情況。道路交通警示牌,重點商業(yè)區(qū)、醫(yī)院內雙語標識語還有待完善。

二、唐山市內標識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

2.1 單詞拼寫及語法錯誤 。通過調查發(fā)現,唐山市市內標識語的翻譯中有很多拼寫及語法錯誤。常見的錯誤出現在名詞單復數、冠詞等方面,以及詞性的誤用。例如某校電梯內置腳墊“星期六”被寫成了“Satursday”;唐山百貨大樓男裝售貨員身上佩戴的標牌為“Man’s”;某醫(yī)院“清洗消毒室”被譯成“Room Cleaning and disinifecting”等。這些錯誤可以說是滑稽之至,不但沒有傳遞相關信息,相反卻會使國外友人感到一頭霧水,影響了城市形象。

2.2 語義不對等 。標識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警告、施為功能。唐山市市內一些主要干道提示牌上寫著“禁止酒后駕車”被翻譯成了“Don’t Drink and Drive”,這樣的譯文表示“不要喝酒,也不要開車”,如果外國友人看到這樣的標識語,就會認為這條道路是不能開車的。廁所的翻譯也不能再使用“W.C.”、“Toilet”、“Male Toilet,Female Toilet”等。唐山“八方購物廣場”被譯成了“Ba Fang Shopping Square”?!皊quare”的意思與中國許多商場或超市所采用的“廣場”一詞語義不對等。還有,比如公交車站站牌中有一站為“學院路口”,被翻譯成了“College Crossroads”,翻譯內容不準確?!皩W院路口”不是“學院的路口”,而是“學院路的路口”,顯然這樣的翻譯是不合理的。這樣的翻譯會誤導國外友人。

2.3 拼音濫用 。在唐山市市內的很多標識語中都出現了漢語拼音。有的是全部漢語拼音,有的是漢語拼音和英文摻雜在一起的翻譯。雖然現在很多來華外國友人懂得一些漢語拼音,但是他們并一定能理解拼音所代表的真正含義。例如,唐山市內一所幼兒園名字為“大拇指幼教”就翻譯成了“Da Mu Zhi You Jiao”,那么這個漢語拼音究竟起什么作用呢?還有一家飯店名字為“為民飯店”,翻譯成了“Wei Ming Restaurant”?!盀槊瘛边@兩個字的含義卻沒有傳達,拼音加英文的這種翻譯就是“四不像”的翻譯。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也不理解。

2.4 翻譯不統(tǒng)一 。標識語的翻譯也要遵循翻譯統(tǒng)一性的要求。比如同一條道路,不同的地段用了不同的翻譯,外國友人就可能將同一條道路理解為兩條不同的道路。這樣標識語就發(fā)揮不了其作用。目前唐山主干道“建設南路”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翻譯,“JIANSHE NANLU”和“South Jianshe Road”,一種是全拼音,一種是英漢交雜翻譯。唐山市內“瑞德數碼城”中的“瑞德”的翻譯也存在不統(tǒng)一的問題?!叭鸬聰荡a城”被翻譯成了“RED DIGTAL SHOP”,但是旁邊的“中國移動建設路瑞德營業(yè)廳”卻翻譯成了“RUIDE SERVICE HALL”。這樣翻譯就不統(tǒng)一了,違反了“物從其主”的原則。

三、標識語翻譯問題的原因

3.1 政府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 。 標識語翻譯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曾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有關解決標識語翻譯的學術論文日益增多。2005和2007年國家分別召開了兩屆標識語翻譯研討會議,但是各有關部門重視程度依然不高,監(jiān)管力度不夠。

3.2 標識語單位責任心不強 。在標識語翻譯的過程中,制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對譯文不進行仔細的檢查及核對,譯文中出現“低級”錯誤,由于馬虎大意造成標識語翻譯錯誤都說明了單位的責任心欠缺。

3.3 譯者業(yè)務素質低,翻譯規(guī)范性差 。譯者對譯文要負有重要責任,并對譯文讀者負責。這就要求他們有很強的規(guī)范意識與過硬的業(yè)務素質。標識語的翻譯關系著城市乃至國家的形象,如果在翻譯過程中缺乏責任心,不認真翻譯核對,或是死譯,都是業(yè)務水平低的表現。

4.4 標識語翻譯缺乏相應的翻譯標準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標識語翻譯執(zhí)行標準,沒有標準,翻譯就很難做到整齊劃一,這還需要廣大翻譯者繼續(xù)努力。

四、標識語翻譯規(guī)范化辦法

4.1 加強監(jiān)管 。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建立相應的監(jiān)管部門,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標識語的翻譯、審核、監(jiān)管工作。機構有權利審核譯者的業(yè)務水平,并有能力提供在翻譯過程中的一些指導。要做到嚴格審核并監(jiān)管標識語的制作與流程。

4.2 建立行業(yè)標準 。好的翻譯必須有規(guī)范的要求,沒有相應的標準是絕對不行的。譯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標識語的翻譯盡量要做到與時俱進,與國外相應內容的翻譯對接。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盡早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標識語翻譯標準”,讓譯者確實做到標識語翻譯“有法可依”。

結論

標識語的翻譯不僅關系到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形象,還代表著國家語言政策及城市國際化的水平。標識語翻譯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的標志之一。針對唐山市市內標識語翻譯的情況,各有關部門應當盡早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快建立相應的標準,完善雙語標識語的建設,為唐山國際化發(fā)展樹立良好的國際化形象。 (作者單位: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高翼. 城市標識用語英譯失誤及其案例分析[J]. 科技視界, 2013(24).

[2] 王治琴. 中英標識語的語用翻譯[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7(12).

第7篇

[關鍵詞]技術情報 情報服務平臺 系統(tǒng)架構 Web 2.0

[分類號]G350

1.引言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企業(yè)面對的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企業(yè)情報人員不僅面臨著如何從繁雜的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關鍵信息,同時還面臨著如何高效管理企業(yè)信息,特別是關乎企業(yè)生死存亡的核心技術信息。在動態(tài)競爭日趨激烈的環(huán)境中,競爭情報、技術情報作為輔助企業(yè)的戰(zhàn)略管理工具,對于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企業(yè)的發(fā)展和重要決策都需要及時了解各方面的情報,例如最新技術、最新專利、競爭對手動態(tài)、行業(yè)動態(tài)等。打造技術情報服務平臺,開展企業(yè)情報服務,為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長期的智力支持,是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所謂技術情報服務平臺,就是以人為主導,利用情報學理論及方法,以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等信息化手段為輔助,以技術情報的收集、分析、交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以提高企業(yè)效益、效率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的一個工作系統(tǒng)。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的國際知名企業(yè)建立了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如上海寶鋼集團、青島海爾集團、聯想集團等。相關研究成果也不多,基本都是情報服務模式、模型的探討,對于企業(yè)構建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指導性不強。

宋新平提出了基于B2B平臺的中小企業(yè)競爭情報服務模式;白冰提出了企業(yè)競爭情報服務信息平臺實現模式;李嘉提出的中小型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更多注重的是內容管理;李艷提出的企業(yè)技術競爭情報系統(tǒng)概念模型和李會提出的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企業(yè)競爭情報系統(tǒng)模型更多注重的是理論研究。目前有不少企業(yè)認識到技術情報服務平臺建設的必要性,但對于如何構建存在較大的困惑。本文通過分析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宏觀需求和功能需求,引入Web2.0的理念和技術,闡述了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功能設計、系統(tǒng)架構設計、技術實現和實施效果,希望為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構建和實施提供借鑒和參考。

2.Web 2.0理念和技術

Web 2.0是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子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的一次因特網發(fā)展趨勢頭腦風暴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目前關于Web 2.0的具體定義學術界還沒有達成共識。互聯網協會對其定義為:Web 2.0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yōu)樽韵露系挠蓮V大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由于Web 2.0具有參與、互動和分享等基本特征,理念集中表現為以用戶為中心,強調用戶參與、個性化服務、互動性、分享等,互聯網呈現出用戶為中心、面向服務、用戶參與、集體智慧、內容聚合、信息多樣化等特點。近年來Web2.0技術(RSS、Tag、Ajax、SNS、Wiki等)的采用,涌現了一批以Facebook、Flickr等為代表的優(yōu)秀Web2.0網站。融合Web2.0的理念,運用RSS、Tag、SNS、Wiki等Web2.0技術,對于中小企業(yè)構建個性化的、強調用戶參與、用戶互動、提倡共享的技術情報服務平臺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3.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需求分析

3.1宏觀需求分析

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建設可以滿足企業(yè)三項宏觀需求:①企業(yè)開展技術競爭情報的需求。技術競爭情報的研究不僅能從技術創(chuàng)新的角度完善競爭情報的內涵,更能發(fā)揮出強有力的預測作用,為企業(yè)行業(yè)的決策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②企業(yè)培育核心技術、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如何在技術變化速度加劇的競爭中獲取并保持競爭優(yōu)勢,是企業(yè)制勝的關鍵。技術情報服務平臺能協助企業(yè)分析競爭對手、最新技術,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培育企業(yè)的核心技術,同時用于科研人員的技術交流和企業(yè)的知識積累。③企業(yè)高層提供決策的需求。情報服務平臺作為科技資源和專題資訊的集中展示平臺,可以為高層決策及時提供最新技術成果、產業(yè)動態(tài)、產業(yè)鏈上下游等全方位信息。

3.2功能需求分析

傳統(tǒng)的情報服務平臺主要強調資源采集、資源搜索與分析,忽視了用戶的參與和互動,用戶的粘度和忠誠度較差,大大限制了情報服務平臺的推廣和使用。全面融合Web2.0的理念,可以大幅度提升平臺用戶參與度和用戶體驗。以用戶為中心是Web 2.0的核心理念,技術情報服務平臺將圍繞用戶而構建,將平臺關注的要素濃縮為資源、管理、服務三要素,將Web2.0的理念融合到各要素需求功能的設計中,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功能需求架構設計如圖1所示:

3.2.1用戶 以用戶為中心是技術情報服務平臺建設的關鍵理念,系統(tǒng)設計和功能設計同樣圍繞用戶進行,注重用戶服務的個性化、用戶參與和用戶協作。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用戶主要有三類:研究人員、情報服務人員、企業(yè)管理層。研究人員主要享受平臺提供的信息服務,情報服務人員利用平臺開展情報服務,企業(yè)管理層根據用戶權限設置查詢相關研究報告。平臺將打造用戶個性化服務平臺一個人信息中心,“一站式”享受平臺提供的信息服務。在Web2.0理念下的情報服務平臺中,用戶不單純是服務的享受者,同時也是資源建設與情報服務的參與者。為提升用戶的粘度,引入SNS(Social Network Sofware)理念,允許用戶根據研究領域創(chuàng)建研究群,并以群組為基礎開展好友資源共享、協同寫作(WIKI)等服務,及時了解群組動態(tài)。為加強用戶交互和互動,平臺還提供資訊評論功能,用戶可以針對資訊內容進行討論和評價。

3.2.2資源 文獻資源是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重要基礎,Web2.0強調開放共享理念,對于資源的理解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情報服務平臺將以開放理念進行資源建設和資源整合,不僅整合本企業(yè)的科技文獻資源,還有各類專題文獻數據庫的資源。平臺整合的文獻類型包括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標準、專利等。傳統(tǒng)情報服務平臺對于資訊內容不夠重視,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企業(yè)對于資訊信息尤其關注,包括行業(yè)資訊、技術資訊、會議信息、展會信息等。平臺將構建技術資訊及展示平臺,并最終形成關于專題研究的、類型多樣化的、海量的、權威的專題文獻資源體系,并根據企業(yè)的研究方向進行分類標引,采用元數據采集、加工、著錄的標準規(guī)范(Dublin、XML),建立元數據倉儲知識庫。平臺還將收集企業(yè)的科技成

果,包括發(fā)表的論文、申請的專利、企業(yè)標準、產品信息等,形成機構倉儲庫。機構倉儲的來源還有平臺的用戶,平臺提倡共享,鼓勵用戶上傳、共享收藏的資料。

3.2.3服務 個性化服務、一站式服務、特色服務將是平臺的重要特點。通過構建個性化服務平臺――個人信息中心,集成系統(tǒng)提供的所有情報服務,包括文獻檢索、文獻傳遞、定題服務、專利申報、科技查新等以及收藏夾、我的文檔等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一站式服務的需求。平臺含有多種類型的資源庫,為了方便用戶檢索和利用科技文獻資源,提供一鍵槍索、高級檢索、資源導航等服務。平臺提供的個性化情報服務還有情報訂閱和資訊月報。情報訂閱是指用戶可以根據自身文獻需求進行情報訂閱,平臺對于最新的相關文獻將進行主動推送;資訊月報是面向企業(yè)領導推出的情報服務。根據寶鋼的實踐經驗,能否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和支持是平臺可持續(xù)運行的關鍵所在,為方便領導及時掌握最新資訊,平臺提供資訊月報服務,定期報道行業(yè)最新資訊,直接發(fā)送到領導信箱。平臺還提供部分特色服務,根據企業(yè)科研人員在外文文獻閱讀方面能力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為方便企業(yè)科研人員閱讀和查找外文文獻,平臺提供專業(yè)詞典查詢、中英文關聯智能檢索功能。

3.2.4管理 為提升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管理水平,對平臺的用戶、資源、服務進行全而有效的管理,管理模塊將集成平臺的全部資源和服務管理,管理的對象主要為用戶、資源、服務、元數據。通過資源配置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優(yōu)化情報服務的管理,通過提供的統(tǒng)計報表和決策分析功能,為領導決策提供支持。元數據是專題資源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日后資源共享和數據交換的保障,元數據管理用于對平臺采用的元數據進行管理和維護。平臺具有權限管理模塊,為了平臺的安全性,對于用戶的訪問權限、下載權限進行管理。情報服務平臺不能成為孤立的系統(tǒng),應該積極和企業(yè)的信息化平臺、OA系統(tǒng)等進行銜接,平臺提供開放接口,方便和其他系統(tǒng)進行數據交換。

4.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架構設計

系統(tǒng)架構是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關鍵問題,不僅要涉及到現有的需求,還要考慮未來對其他服務和功能拓展的需求。技術情報服務平臺根據平臺關注的服務、管理、資源三要素,以SOA(service oriented arehitecture)架構為基礎,構建了5層系統(tǒng)架構,保證系統(tǒng)的通用性和擴展性,系統(tǒng)架構設計如圖2所示:

服務、管理、資源分別對應服務層、管理層和資源層,另外還有硬件基礎層和系統(tǒng)層。每層相對獨立,又是整體架構中的一部分,以保障每層有變化或者進行單獨升級,不至于影響其他層。

?硬件基礎層。硬件基礎層是情報服務平臺運行的基礎保障,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器、存儲等保證系統(tǒng)運行條件的硬件設備。

?系統(tǒng)層。系統(tǒng)層是整個系統(tǒng)的軟件基礎平臺,包括服務器或計算機的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系統(tǒng)、數據庫中間件、開發(fā)語言、關鍵Web2.0技術(RSS、Tag、Wiki等)、系統(tǒng)架構。

?資源層。資源和數據是系統(tǒng)的核心,也是平臺運行和情報服務的必要條件。資源層還可以劃分為元數據層和數據層,元數據層包括Dublin、XML等元數據標準,數據層則為平臺的各類業(yè)務數據(用戶數據、服務數據等)以及平臺的文獻資源數據、資訊數據等。

?管理層。管理層包含情報服務的業(yè)務流程以及業(yè)務數據和文獻資源數據的管理。平臺具有決策管理模塊,根據用戶使用平臺的情況進行分析,輔助平臺發(fā)展決策,同時擁有權限管理、元數據管理和接口管理模塊。

?服務層。服務層是最終面向用戶的,是SOA架構建設的目標,將平臺提供的各項情報服務、文獻資源、技術資訊,通過個人信息中心、資源檢索平臺和情報服務平臺,一站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5.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實踐研究

5.1平臺開發(fā)與運行環(huán)境

技術情報服務平臺開發(fā)采用三層體系結構,其中表示層的Web訪問以瀏覽器的形式向用戶展示業(yè)務的操作界面(即B/S模式),負責與用戶的交互,將用戶的業(yè)務處理請求和數據發(fā)送至邏輯層,并將邏輯層的處理結果樣式化、個性化后顯示給科技人員。邏輯層為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其封裝實現了系統(tǒng)的業(yè)務邏輯。業(yè)務管理系統(tǒng)構建大量采用Flex、Ajax、RSS、Tag、Wiki等Web2.0技術,Flex技術具有如Flash的表現能力、豐富的媒體和離線能力、界面表現能力一流、跨平臺性好等優(yōu)秀性能。平臺開發(fā)與運行環(huán)境如表1所示:

5.2平臺實踐研究

5.2.1資源檢索平臺

?文獻資源檢索平臺。文獻資源檢索平臺檢索的范圍包括圖書數據庫、期刊數據庫、會議論文數據庫、學位論文數據庫、標準數據庫、專利數據庫等,提供一鍵檢索、高級檢索、資源導航等功能。一鍵檢索是指根據用戶輸入的關鍵詞,采用模糊檢索,檢索所有文獻數據庫,根據文獻類型返回檢索結果。實現一鍵檢索的技術難點在于不同結構文獻數據的混合展示,解決方法為:在數據庫設計階段將一鍵檢索的字段(題名、關鍵詞和摘要)數據類型和字符長度保持一致,建立統(tǒng)一的全文索引。根據建立的全文索引和輸入內容,實時檢索全文索引并展示未輸入的相關內容,提供智能提示的特色功能。系統(tǒng)提供多種類型的資源導航功能,方便用戶查看各類專題文獻,資源導航包括資源類型導航、技術領域導航、中英文導航。中英文智能關聯檢索是平臺的特色檢索功能,實現原理為將企業(yè)提供的專業(yè)詞典根據標準格式導入到平臺的中英文詞庫,平臺根據輸入的關鍵詞自動檢索中英文詞庫,找出對應的中英文翻譯,根據輸人的關鍵詞和中英文翻譯一同構建檢索式,自動實現中英文詞庫關聯檢索功能,提升檢索查全率。一鍵檢索按照文獻類型顯示檢索結果。并提示檢索結果數量,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文獻類型縮小檢索范圍,實現中英文關聯檢索(輸入關鍵詞“玻璃”,系統(tǒng)同時檢索中英文詞庫中“玻璃”對應的glass關鍵詞),并對輸入的關鍵詞紅色加粗顯示。一鍵檢索結果頁面如圖3所示:

?技術資訊檢索平臺。資訊檢索平臺集中展現行業(yè)的重要資訊,包括行業(yè)新聞、行業(yè)動態(tài)、下游產業(yè)、原料動態(tài)等。并提供資訊檢索(檢索途徑有標題、關鍵詞、內容)、熱門資訊(點擊量較高的資訊)、資訊導航、資訊Tag、相關資訊等功能。提供資訊多級分類導航功能,一級分類為行業(yè)新聞、行業(yè)動態(tài)、下游產業(yè)、原料動態(tài);二級分類為專題技術領域分類,方便用戶逐級查看瀏覽。資訊檢索平臺采用了Tag等Web2.0技術,系統(tǒng)自動提取部分關鍵詞作為Tag,用戶登錄后還可以自行對資訊進行Tag標注,也可以根據Tag選擇感興趣的技術資訊。平臺展現資訊內容時,同時根據關鍵詞顯示相關資訊,引導用戶閱讀其他相關資訊內容,并允許用戶對資訊進行評論。Tag和評論功能的采用,可有效提升用戶的參與性和資訊的關聯度,方便用戶查

詢相關資訊。技術資訊展示頁面如圖4所示:

?機構倉儲平臺。將企業(yè)研究人員發(fā)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申請的專利、企業(yè)標準等文獻資源,納入機構倉儲,建設機構倉儲庫,一則作為成果的積累和集中展示,二則為后續(xù)的研究者提供豐富的資料參考。機構倉儲平臺包含產品庫、專利庫、標準庫、論文庫、著作庫、專家?guī)?,均提供瀏覽和檢索功能。其中論文庫收錄企業(yè)的內部資料、技術文檔等灰色文獻。中小企業(yè)信息中心或者圖書館,文獻收藏較為不足,為完善機構倉儲平臺,提倡參與和共享的Web2.0精神,鼓勵用戶上傳收藏的灰色資源(資料和論文)。

5.2.2個人信息中心

個人信息中心提供一站式平臺,集中展示用戶在整個系統(tǒng)中的所有信息,并集成所有信息服務(包括情報服務、資源檢索、資源導航、專業(yè)詞典等),個人信息中心頁面如圖5所示:

圖5中左側為功能導航區(qū),中間為信息展示,右側為群友列表?!胺諣顟B(tài)”讓用戶清楚、及時地了解各項服務狀態(tài)的變更,如文獻傳遞受理、文獻已經上傳等;如果系統(tǒng)有最新的月報、培訓資料上傳,及時提醒用戶查看和關注?!扒閳笥嗛啞笔瞧脚_的特色功能,實現原理為根據用戶訂閱的關鍵詞自動檢索最新添加的文獻庫,如果自用戶上次登錄后添加了最新的相關文獻,用戶下次登錄自動提示閱讀。為增加平臺的粘度,提供研究群組功能,用戶可以根據研究方向建立群組,其他用戶可以加入群組,同一群組用戶自動成為好友,屬于同一研究群組的用戶具有共享文檔庫、協同寫作(Wiki)等功能。個人信息中心將及時顯示群組動態(tài),包括用戶加入群組、資料共享、協同寫作動態(tài)等。個人信息中心還提供如收藏夾、我的文檔等個性化服務功能,用戶可以申請將文檔庫的技術資料充實到資源庫,經審核后正式加入到資源庫,以此提升企業(yè)內部的資源共享度。專題月報具有郵件推送功能,對于經常沒有時間光顧平臺的領導,平臺及時將最新的月報進行推送,滿足領導管理和決策的需求。

用戶通過情報服務平臺可申請各類情報服務,包括文獻傳遞、專利申報、科技查新、定題服務、情報推送、企業(yè)月報等,并可以隨時查詢情報服務的狀態(tài),查詢服務是否已經被受理、服務最新進展、下載服務結果等。

5.2.3系統(tǒng)管理平臺

?全面管理(用戶管理、資源管理、服務管理)。用戶管理主要有用戶審核、用戶信息管理、部門管理、用戶數據批量導入等功能。文獻資源管理對于平臺擁有的各類文獻資源的管理模塊,包括文獻的添加、刪除、修改等功能。情報服務管理完成平臺提供的所有情報服務(文獻傳遞、定題服務、科技查新、專利申請、專題月報等)管理職能,每項服務均具有服務列表查看、服務受理、資料上傳、服務歸檔等功能。

資訊是情報服務人員經常收集的信息,為提升工作效率,平臺利用RSS技術和網頁分析技術聚合各專題網站的資訊信息,構建專題資訊聚合平臺,并根據服務人員的需要納入平臺的資訊數據庫。資訊聚合平臺根據網站資訊內容提示是否有更新,管理員選擇資訊進行數據審核后納入資訊數據庫。專題資訊聚合平臺主要采用的技術有網頁分析技術和RSS技術,對于沒有RSS服務的網站采用網頁分析技術提取資訊。網頁分析技術的缺陷在于如果對方網站進行了結構調整,需重新制作獲取接口。RSS聚合采用的是微軟提供的RssToolkit工具,該工具包包括RssDataSoume和RssHyperlink兩個控件。資訊聚合平臺如圖6所示:

?統(tǒng)計決策管理。平臺具有完備的統(tǒng)計報表功能,包括用戶統(tǒng)計、服務統(tǒng)計、資源統(tǒng)計等內容。其中,“用戶統(tǒng)計”是按照注冊時間、部門等進行注冊,及時了解平臺用戶的總體情況;“服務統(tǒng)計”用于統(tǒng)計各項服務的開展情況,包括資源檢索、文獻請求、專利申請、定題服務、科技查新、專題月報等,統(tǒng)計服務量、受理量、完成量等指標;“資源統(tǒng)計”用于統(tǒng)計平臺擁有的各類文獻資源的數量,可以根據文獻類型、添加時間等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平臺具有決策管理模塊,根據用戶使用平臺的情況進行分析,輔助平臺發(fā)展決策。例如:根據平臺檢索詞和檢索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平臺滿足用戶檢索需求的比率。

?權限管理與接口管理。平臺全部采用角色管理,事先定義管理角色,管理員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給不同用戶賦予不同權限,實現靈活的權限管理。為了鼓勵用戶參與情報服務,系統(tǒng)可以給部分用戶賦予管理角色,如參與文獻傳遞等服務,最大限度地提升平臺建設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元數據管理對于平臺的元數據進行管理和維護,接口設計采用Web Service技術。

6.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實施與應用

企業(yè)技術情報服務平臺的實施大致分為需求調研、人員培訓、平臺搭建、資源建設、平臺試運行、情報服務開展等階段。需求調研過程設計專門的問卷調查,針對企業(yè)的各部門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進行調研,了解他們的文獻需求和服務需求,了解對哪種類型的文獻信息感興趣,最希望獲取哪些行業(yè)資訊等??紤]到企業(yè)情報部門建立時間較短,為了盡快熟悉業(yè)務,應對情報服務人員進行一定的業(yè)務培訓,提升其信息素養(yǎng)和情報分析能力,為日后的深層次情報分析奠定良好的人員基礎。同時,采用培訓、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和企業(yè)科研人員進行交流,宣傳和推廣平臺的資源和服務,普及和滲透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共建共享等Web2.0理念。資源建設是平臺的重要工作,也是日后平臺運行的基礎,為了使平臺的數據量達到規(guī)模,企業(yè)通過商務方式與元數據提供商進行合作,建設了9萬余條的專題二次文獻。平臺試運行后,根據用戶的意見進行了功能的修改和完善,經過半年多的運行,平臺積累各類文獻資源10萬余條、資訊1萬余條,豐富了企業(yè)的科技資源。情報部門通過情報服務平臺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情報服務,受到了科研人員和管理層領導的普遍好評。

第8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高職外語教師;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0-0050-02

我國高職教育在近年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果與其緊密的社會接軌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企業(yè)合作、與社會接軌是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熱門課題。由于受傳統(tǒng)學科性知識授課的影響,外語類學科與企業(yè)合作和社會接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雖然一些高職公共外語教師在校內政策的引導和社會的影響下轉入與國際貿易或經濟類學科有關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以便與社會走得更近。然而在形成機制化方面,一些高職院并沒有對新時期高職外語教師的定位作出明確界定,以至于讓這些轉行的外語教師不能充分發(fā)揮其外語的語言優(yōu)勢,同時也無法促使高職外語教師在新的涉外經濟領域取得明顯的交叉學科的研究成績。因此本文就高職外語師資在語言實踐能力、“實踐科研型”外語教師的培養(yǎng)、校內外語言實踐教學和校外社會化服務功能等建設方面展開逐一討論。

一、當前高職外語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高職教育已進入不斷發(fā)展的快車道,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高職的師資尤其是外語師資的現狀卻令人堪憂。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外語師資以本科學歷的英語教育專業(yè)為主,即使是示范高職雖然可招收到研究生學歷的外語教師,但是這些從普通本科院校畢業(yè)的外語教師都普遍缺乏基本的商務知識和日常工業(yè)產品知識。當前高職外語教師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傳統(tǒng)的語法加詞匯教學法仍占課堂的主導地位

一直主導語言類教學研究的Thornbury(2003)指出“沒有語法,我們只能表達很少的內容,而沒有詞匯,我們就什么內容都表達不了。”所以語法加詞匯教學一直長盛不衰。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理論則認為人們只要接觸到外語就可以慢慢習得(acquisition)該語言,而不需要依靠外界強制的力量來實現。之后為了連接英語語言理論知識和英語技能的實用化知識,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應運而生。把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作為人們交流的工具功能連成一片,ESP理論的出現使得高職外語教師教學有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全國性的外語統(tǒng)考,如高考英語試題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考試大綱都應依照所要考查考生一定量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來制定。雖然目前這些英語考試大綱已編入語言交際功能的項目,但由于受到考試條件的限制,這些設計項目只是停留在大綱的文字表述層面。在課堂上,教師仍以應試英語為指揮棒,因而也就無法體現以交際功能為主線的新考綱設想。以單項語言知識傳授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沒有隨著理念的改變而做相應的調整,學生強記單詞、死背語法,大量練習四選一的閱讀理解題仍然是目前高職外語課堂的主流。這與以應用型為主的高職教育的宗旨格格不入,而且更不利于學生今后就業(yè)和工作所需要的語言運用能力、專業(yè)英語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2.高職外語教師的語言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作為施教一方,外語教師本身除了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外,還應擁有社會語言實踐能力。但我國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無一例外來自專業(yè)類外語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畢業(yè)的應屆本科生,或短暫留學國外回國后擔任外語教師的研究生。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缺乏基本的語言實踐能力,甚至對于高職教育的理念都很模糊。誠然學科類的語言知識培養(yǎng)對于打好語言基本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一旦進入職場就會遇到尷尬的問題,比如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特定產品以及它們的生產性能和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而這些實用英語知識的缺失將導致高職畢業(yè)生不能具備日常工作語言技能。雖然一些實踐類的語言知識可以從有關紙質書籍和電子書籍上獲取,但是鑒于真實的語言生產活動具有相當的變化性和靈活性以及特殊性,如果沒有充分的實用語言知識儲備將會導致交流的失敗甚至給公司帶來負面影響。據某報刊載,在某地一位來自外貿企業(yè)持大學英語六級證書的員工去機場迎接美國客人,中方接待人員見到外賓就脫口而出“Let’s go to the restroom(讓我們一起去衛(wèi)生間)”。而他的本意是想帶領客人去“休息室(Lobby)”,但此處的“restroom”在美國卻是“廁所”的公示語。這一交流的失敗不僅是中國外語學習者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所致,更說明了閉門造車式的外語學習必定會“水土不服”。而遇到更為專業(yè)的英語語匯讓即使擁有英語專業(yè)八級的教師也會不知所措。這些實踐性外語知識的輸入僅靠課堂輸入顯然是杯水車薪。

3.高職外語教師的現場外語指導工作能力不高

由于高職教育的特色,高職生經常到合作企業(yè)進行工作認識實習、生產崗位實習和畢業(yè)綜合實踐。這就要求任課的外語教師也要具備相應的工作崗位知識和勝任高職畢業(yè)生畢業(yè)論文的指導能力。但部分高職外語教師由于受到學科性知識的束縛,如為畢業(yè)生的畢業(yè)論文選題時,探討的話題仍然為學科性的語言知識研究,諸如“英語中的西方文化現象”“中式英語翻譯之糾錯”等語言性知識研究為主的課題,這與畢業(yè)生所在的生產企業(yè)要解決的語言問題毫無關聯。這種閉門造車的教學結果只能使得畢業(yè)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還得接受上崗培訓,從而使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yè)生的外語素養(yǎng)產生了極大的疑慮。要真正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讓教學考核優(yōu)良的高職外語教師下企業(yè)兼職鍛煉,了解企業(yè)所需要的真實語言需求,用企業(yè)所需的外語知識開展對外交流和生產實踐,等下企業(yè)任務結束回校后,可把企業(yè)所需的外語知識和所接觸的外商往來的信件整理成冊、分門別類,將來可考慮編寫語言類實踐校本教材,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培養(yǎng)企業(yè)需要的高職外語人才。

二、提高高職外語教師工作語言業(yè)務水平的渠道

要提高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工作語言業(yè)務水平,就必須讓外語教師走出校門,踏上社會。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教師在申報高一級職稱前必須到對口企業(yè)鍛煉一到二個學期,同時要接受學院教學督導的定期檢查以便提高下企業(yè)鍛煉的質量和成效。高職教師的“雙師型”評定與教師下企業(yè)鍛煉相掛鉤,教師的評優(yōu)也要與是否擁有企業(yè)經歷相聯系,教師的科研課題的申報必須有與其緊密聯系的企業(yè)專業(yè)人員的參與等一系列校內推出的高職教師社會化功能,迫使傳統(tǒng)的外語教師從課堂授課向培養(yǎng)企業(yè)外語人才需求的方向轉變。

1.高職外語教師成為校內語言實踐和語言實訓的指導師

高職外語教師在任職期內必須平均每學年應承擔不少于規(guī)定學時的語言實踐課程,如參與英語語言課程設計、英語語言實訓(生產)實習指導等。通過在校內制定機制化的政策,鼓勵教師在語言實踐和語言應用以及語言的生產性環(huán)節(jié)得以鍛煉,才能脫胎于傳統(tǒng)的詞匯加語法的語言教學束縛。在這樣的語言學習氛圍中,每一個語言學習項目都將被分割為數個生產或接近生產實況的語言應用情節(jié),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展開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比如現場口語對話、現場書面表達、現場口譯、現場翻譯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與學生融為一體,成為實踐語言學習的共同體。

2.高職外語教師要積極開發(fā)語言類的實踐性教材

目前高職院校所使用的外語類教材普遍缺乏實用性的語言知識,即使一些教材已經涉及到語言的實用性,但是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無法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學習概念。因此編寫一套符合高職學生外語學習特點同時又能符合語言學習認知規(guī)律還能結合企業(yè)需要的外語知識的教材,就成了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編寫教材的努力方向。事實上,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外語教研室正在使用針對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建工系學生、由公共外語教師共同編寫、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行業(yè)英語》。該教材的編寫體例與傳統(tǒng)的外語教材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以項目化教學引領教材各單元,以任務型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英語閱讀能力,通過大量的來自生產企業(yè)的活生生的英語素材始終貫徹全文,所以該教材在目前高職外語類教材中具有引領作用。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其他各非英語專業(yè)準備仿效編寫這種與專業(yè)企業(yè)對接的校本教材,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高職學生的就業(yè)需要。

3.提高高職外語教師的生產性科研能力

外語教師的科研歷來是個“瓶頸”。純語言類的理論研究沒有普通高校的實力;要針對生產性的實用語言開展科學研究又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理論的支撐還不充分,成功案例不多;外語教師本身也沒有這方面的積極性。一些示范高職院校為了鼓勵教師開展與企業(yè)對接的科研活動,出臺了申報各項課題必須有企業(yè)專業(yè)人員參與的政策,最大限度解決了生產企業(yè)所面臨的語言難題。然而,外語教師與工科教師不同,工科教師的技術和專利發(fā)明是他們的長項,而外語教師望塵莫及。因此要與企業(yè)合作做科研,外語教師必須做好自身的定位,從企業(yè)針對外語需求出發(fā),如企業(yè)產品的英文翻譯、企業(yè)與外商的商業(yè)信函的規(guī)范和語言使用專業(yè)化的評定等都需要一線外語教師的指導。另外,國外專家的來訪和簽訂合作項目等涉外商業(yè)活動也需要外語教師的參與與配合。因此,高職外語教師能夠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利用語言的工具性來提升語言實踐性指導作用的意義和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企業(yè)需求和自身的語言理論提高需求達到充分一致的情況下,高職外語教師的成功轉型指日可待,高職外語教育的發(fā)展方向越發(fā)明確。

三、基于“生產性語言”高職外語教師培訓的條件支撐和路徑選擇

1.積極鼓勵高職外語教師跨學科發(fā)展

作為一門典型的交流工具,語言是依托其他專業(yè)而存在的。因此公共外語高職英語教師必須轉型到國際貿易、經濟管理、機械制造、計算機、電器等專業(yè)領域。通過與這些非語言類的文科學科和工科學科的結合,讓英語作為這些專業(yè)的語言載體,形成口頭和書面的行業(yè)英語,讓高職生盡快適應今后的職場。目前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所有的公共外語教師都實現了與已要求的其他非英語專業(yè)系部掛鉤,講授工程英語和計算機英語以及會計英語等,所有這些高職外語教師都有半年到一年不等下對口企業(yè)鍛煉的經歷。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部分公共外語教師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如《經濟特區(qū)》《中國經貿導刊》和《中國皮革》等非語言類專業(yè)期刊上公開,這就是這一教學方向轉化的成果。

2.高職外語教師通過項目化課程的設計來提升語言實踐能力

目前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針對畢業(yè)生開展的校內畢業(yè)綜合實踐的“做、展、評、聘”的畢業(yè)活動已經連續(xù)開展了兩個學期,畢業(yè)生的作品不僅受到了校方領導的肯定,被邀來校設攤招聘單位的企業(yè)代表也都對畢業(yè)生的畢業(yè)作品大加贊賞,一些企業(yè)當場就與畢業(yè)生簽訂了就業(yè)合同。這是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項目化教學的成功案例。所謂的項目化教學,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原則上項目教學活動結束后應有一件完整的作品出臺。因此,學生和教師通過“行動教學法”可以深入了解某種教學活動的具體發(fā)生過程、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可能產生的問題,并給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案。對于外語教學而言,項目化教學在英語口譯課、英語翻譯課和英語寫作課上都可以設計實施,通過精心準備讓學生體會項目化教學帶來的好處和語言學習的變化,與教師共同完成語言教學的項目設計和最終的項目化教學成果,體會實踐語言學習的全過程。通過項目化教學可以提高課堂語言教學的效率和語言教學的實用性。

3.為高職外語教師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為了實現新形勢下高職外語教師的順利轉型,高職院必須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如語言實訓室、模擬公司和教學工廠等,讓外語教師在語言使用的場地方面沒有后顧之憂。同時要充分利用這些場所開展模擬真實生產環(huán)境的語言活動,讓新教師在走上高職外語課堂前進行必要的課前模擬培訓,學校還應出臺專門的政策來落實該模擬現場生產的教學功能的發(fā)揮,以免流于形式。另外,企業(yè)和當地政府也應該與學校三方共同打造新型高職外語教師培養(yǎng)的新途徑。有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對口企業(yè)的合作,高職外語教師的語言實踐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師通過優(yōu)惠政策到企業(yè)鍛煉,在為企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的語言人員的同時還可以為企業(yè)提供商業(yè)的語言服務。目前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師都有機會申請溫州市政府提供的專項基金到合作企業(yè)為他們提供語言生產性商業(yè)服務并且與企業(yè)共同申報更高級別的實用性語言類別課題,以解決企業(yè)和學校在語言需求方面的差異并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經濟效益。政府、企業(yè)、學校、教師、學生五方面的聯動很好地解決了困擾我國多年的“學不能致用”的老問題。在政策推動下,相信會有更多的高職外語教師自覺地參與到企業(yè)生產活動中來。

總之,高職外語教師的教學素質和職業(yè)能力將直接影響到高職畢業(yè)生的語言能力與就業(yè)質量。要想切實提高高職外語教學質量和高職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在提高高職外語教師的語言實踐能力方面下功夫。此外,還要讓高職外語教師有一定的自由度到企業(yè)鍛煉,為合作企業(yè)提供生產性的語言知識服務;學校在外語課程開設、教學大綱設計和教學內容等方面應該明文規(guī)定須有企業(yè)專業(yè)人員的實際參與,只有學校、企業(yè)和政府聯動、有效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外語教學的瓶頸,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高職外語教學特色的道路,而引領這一教學特色的主角自然是成功轉型后的高職外語教師。

參考文獻:

[1]Strevens P.1988.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M.Tickoo (ed.).ESP:State of the Art[C].1998.

[2]王朝暉大學英語教學引入ESP課程的探討[J].知識經濟,2009,

(11).

[3]董富娟.高職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合作學習[J].電子制作,2014,(2).

第9篇

關鍵詞:他者;言語;外邊;他異性;復數的言語

中圖分類號:B516.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4)04-0041-009

一、自我與他者

一如列維納斯的“他者”是不可被主題化與概念化、具備絕對超越性的“他人”一樣,在布朗肖那里,“他人”也是關鍵。不過在早期,這一問題并未明確出現在其思想聚光燈下,以至列維納斯認為他對“中性的存在”關心過度。在《整體與無限》中,列維納斯說:“布朗肖的批評花了很大的力氣想要描述一種海德格爾式的作為一種無名的中性的存在者的存在?!盵1]298海德格爾喚醒了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本源差異,而列維納斯則避開這種差異。為了一種比存在論更古老的倫理學,他更傾向于“強調存在者而淡化存在”。對列維納斯而言,人這種存在者才是他關注的重心:“只有人才能夠與我絕對的陌生,只有人才能不被一切拓撲學,一切種屬,一切性格學,一切分類所涵括和駕馭。”[1]73

列維納斯對他人的關注,極大地影響了布朗肖。從《無盡的對話》開始,布朗肖開始直接談論他者話題。他指出:“唯有人是絕對陌異的。他就是未知者,他就是他者,在這其中他在場:這就是人。每次我們將陌生性投向某種非人的存在者,或者讓不可知的運動回到宇宙本身,我們就卸下了人的重擔?!盵2]60言下之意,要把卸下的“人”之重擔重新擔負起來。

關于他者與自我,布朗肖描述了三種常見關系模式:一,將“他”看成一種客觀的可能性,遵循客觀化的方式;二,將“他”看成另外一個自我;三,試圖獲得一種直接關系,同一者與他者都喪失自身,從而達到一種渾融一體的狀態(tài)。這三種關系都以“整體”為目標,或將他人當成客體、當成一個他我,或者要達到兩個靈魂的瞬間合一。第一種關系是以對物的方式對待人;第二種關系認為存在者可以作為平等的“自我”而存在,但這只是“得體的觀念主義的天堂”,只是觀念主義的一種理想和虛設;(1)第三種關系則因其具有宗教與神秘色彩而為布朗肖所不取。三種關系都預設了“整體”為其終極視域,這是布朗肖反對它們的根本原因。

在列維納斯影響下,布朗肖提出超越“整體”的另外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起作用的是我們之間的陌生性。這并不是超出我們的相互理解之外的不為人知的部分,也不是自身立場的模糊性――單個自我的獨異性……而是,我與他無限地分離――一種斷裂、裂隙,或者間隔讓他無限地外在于我,但是又要求我與它正是在這種斷裂中建立關系,這就是存在的斷裂”[2]77。在這種關系中,我經驗到絕對外在的東西,與絕對的外邊的關系――他者就是不能成為客體的真正的外在性。他者屬于外邊領域,不能被還原為客觀“對象”:“無限、超越、他者不是概念,不能被把握,不是一個思考的對象?!盵1]49與他者的關系,就自然不是整體之內的不同的兩個項之間的關系,而是由分離和斷裂而成的一種非關系的關系。布朗肖認為,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意味著自我主義的反面。通過分離,與他者的關系無限地超越我。不過,這種關系的無限性與超越性在列維納斯和布朗肖那里卻有不同的含義。

對列維納斯而言,他者的存在意味著一種無限的超越性,在與他人的關系之中,“他人”要高于我,先于我,因為他人“來自一個高的維度,一個超越的維度”[1]215,而這個更高的維度指向上帝。上帝在列維納斯的語境中,指的是他者作為絕對的獨異性和超越性,也即是“在思想中,上帝不能被主題化”[3]。因此,上帝并不是一個神學詞匯,而是一種哲學的必然預設,基于這種預設,他者比我離上帝更近,也就是他者比我更高。因而,他人與我之間的關系具備一種“不均衡性”。

布朗肖重新思考了他者所體現的超越性,不是按照人與上帝的關系模式,而是將他者與我放入一個兩者“之間”的空間之內來考察。這個空間在胡塞爾和薩特那里就是主體間性,但是對布朗肖而言,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卻并非一種主體間性。因為,由這一“間”所開拓出來的“之間”并不是兩個主體(2)之間的均衡同質的關系,而是維系著兩個存在者之間的雙重的不均衡的一種空間的折曲 (3),這種關系不能還原為任何辨證的對等性與平等化,也不存在任何連續(xù)性與等級制。

在《整體與無限》中列維納斯描述了同一者與他者之間的“不均衡性”,到布朗肖這里,則是自我與他者之間雙重的不均衡。Leslie Hill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指出:“前綴‘a’所意謂的是一種缺失,而前綴‘dis’則意味著:兩個,始終至少是成雙的?!盵4]否定前綴“a”所意味著的“缺失”或者“喪失”依然是相對于某種源初狀態(tài)來說的,“不均衡性”仍然只是“均衡”與“對稱”的反面。但是“dis”則撐開了兩者“之間”的無限距離,這種距離或者說分離,被布朗肖描述成裂隙或者深淵,以言其“無限”,是自我與他者“之間”一種迂曲的、不可逆的、不平等的、不能被納入一個整體之中的一種關系。從自我到他者,與從他者到自我,這不是一種相等的、可逆的距離,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我與他者被一種深淵所分離,因此既不能構成二重性,也不能形成整體。這種裂隙――這就是與他者的關系――我們冒險將它定義為存在的斷裂。”[2]69我無法還原這種由“之間”所打開的斷裂,不能調和它,不能理解它,也不能將它看成是一種整體性關系。

布朗肖強調自我與他者的“斷裂”基于一種雙重性:“這種雙重的不可逆性不能夠被辯證法所取代,因為它無意于重建任何形式的平等性,而相反,它意味著一種雙重的不均衡性,雙重的非連續(xù)性,就好像我與他者之間的這一空的空間并非是同質的,而是分化的:就好像通過這個空間,建立了一個包含著雙重折曲的非-同構的領域,它是無限消極而同時又無限積極的。因此,可以稱之為中性的,如果中性不被理解為消除或者使這種雙重標志的無限無效化,而是以謎的方式包含著無限的話?!盵2]70-71在《思維與非連續(xù)的緊迫性》中,布朗肖以古代東方的師生關系來描繪這種雙重不均衡性。他認為教師所體現的是一個絕對他異性的空間和時間領域,因為教師的在場,在交流關系中就存在著一種不均衡。不均衡的意思就是,他所在的關系領域不再是統(tǒng)一一致的,而是一種曲折的,這種曲折排除了任何直接的關系,甚至排除了關系的可逆性。教師的在場反映的是交互空間中的一個獨特結構,這使得從學生到老師的距離和從老師到學生的距離是不相同的,如果教師所占據的點為點A,弟子所占據的為點B的話,那么在這兩點之間,則存在著一種斷裂,一種深淵。這并不是由老師的神秘、威望或者博學而體現的“不可知”所決定的,而是由點A與點B的無限距離決定的。老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就是自我與他者之間最典型的關系模式,“這種關系包涵著共同的衡量尺度的缺失,公分母的缺失。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項與項之間的關系的缺失:一種過度的關系”[2]7。

然而,他者與自我的無限分離怎樣才能得到尊重和保留,怎樣才能在他者無可還原的距離、在其無限的陌生性中尋求他者?因為現實是,在世界之中,這種關系往往被忽視、被否定。布朗肖認為,“世界”意味著“權力”、“可能性”、“勞作”、“完成”;在世界中建立的人與人的關系無法逃離權力,世界中的自我與他者乃是“斗爭與暴力的關系”?!氨孀C的完成在起作用,這是必然的。本質上,這種關系就是斗爭與暴力的關系。在與否定相聯的這個世界,我們知道怎樣讓否定成為可能性,就如同我們知道怎樣讓死亡成為權力。”[2]60這是黑格爾式的總體世界,在這里,“否定”成為前進的動力,否定自在的同一性,否定外在性,而他者則具備最根本的外在性與超越性。布朗肖用該隱和亞伯的故事來描述自我對他者的否定:該隱殺害亞伯,就是自我反對他者的超越性。該隱對亞伯說,你的維度是無限的、絕對外在的,你因此而宣稱超越我,那讓你超出我所及。但是我將讓你看到,我才是它的主人,作為一個擁有權力的人,我也是絕對的主人,并且我將死亡變成我的可能性。因為懼怕他者絕對的外在性和超越性,懼怕自我與他者間的深淵,從而以否定的方式試圖將這種超越性納入自己的權力范圍之內――而極端的否定方式乃是殺害。

對布朗肖而言,甚至“看”也是一種暴力,這在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的神話中體現得十分明顯。當俄耳甫斯在冥府中歌唱時,他與身后的歐律狄刻保持絕對距離,正是它庇護了歐律狄刻的不可見性與陌生性;當俄耳甫斯違背冥王哈德斯的禁令而回頭去看時,當他為了看而停止歌唱時,“他的目光則成為帶來死亡的暴力,成為可怕的一擊”。(4)布朗肖由此得出結論:人與人相遇,除了言說,就是殺害,此外別無選擇。殺害是對人與人分離和相異的否定與消除,而言語則肯定自我與他者間的這種無限分離,維系這種“非關系的關系”。所以,布朗肖說:“他者的顯現并不產生于任何形式的光之空間中,而是完全地屬于言語的領域。他者表達自身,并且,在這種言語中將自己保持為他者。如果存在著一種關系,他者與同一者能夠在關系中維系自身,然而又消散于其中,這種關系就是言語?!盵2]55因為“言語肯定了在‘我自身’與‘他者’之間存在的深淵,言語越過了那不可越過的,但是并不取消或者還原它。甚至,沒有這種無限的距離,沒有這種深淵似的分離,就沒有言說,因此,準確來說,一切真正的言語都通過它所說的而喚醒分離”[2]63。正因為有分離,才有言語的必要,才有言語的存在,言語架設在深淵的兩岸。然而,言語一方面是通道,通道打通與聯結分離,但是另一方面,通道本身就包含了否定詞綴(pas-),pas-既意味著步伐,也意味著否定(5),也就是passage不可能在分離的兩端實現任何形式的合一與整體,因為否定始終在其中起作用。這就是言語――基于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無限距離,溝通這種分離,而又守護分離。

言語之所以能夠肯定而且庇護人與人之間的分離,這或許要從海德格爾的“人之說”與“語言之說”的區(qū)分談起。因為布朗肖無疑是受到了海德格爾的“傾聽”與“應合”的言語方式的影響,列維納斯提出的“說”與“所說”的區(qū)分也對布朗肖思考他者與言語的關系有所啟發(fā)。此外,布朗肖將“看”與“說”界定為兩種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認為“看”暗含著連續(xù)性與整體性,以及相應地潛藏著“主體”的認知暴力,而“說”則肯定斷裂與分離,肯定他者的陌生性與它異性。

二、言語:從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

傳統(tǒng)語言觀認為,“說”是人的表達活動,語言是處于上手狀態(tài)的工具。布朗肖說:“我們占有或者操縱語言為我們所用……通過語言,我們能夠將表象結構化,將世界理論化,并且將世界減約為我們的命題。”[5]102這就是“人之說”,是語言的常見維度。不過對海德格爾來說,這并非語言的唯一或根本維度,語言并不在“意指活動中耗盡它自身”。相反,作為“人言”的意指活動必須在語言的原始維度中尋求本源。“對語言的深思便要求我們深入到語言之說中去,以便在語言那里,也即在語言之說而不是在我們人之說中,取得居留之所?!盵6]2語言說 (6),即海氏后期之“道說”,這是一種比“人之說”更加本源與廣大的語言?!叭酥f”是人作為言說主體的表達活動,而“語言說”(或“道說”)的本義則是“命名”與召喚,亦即在命名中將萬物聚集入天地人神四方的統(tǒng)一整體之中。海德格爾認為,詩本質上是一種“語言說”?!罢Z言說”為萬物命名,但這種命名并非分貼標簽、運用詞語,而是一種召喚――它將所召喚之物帶至近處?!懊恼賳玖钗镞M入到這種到達。這種令乃是邀請,它邀請物,使物之為物與人相關涉?!盵6]10在“語言說”中,我們與物不再是認知或工具性關系,而是一種切近或近鄰的關系?!扒薪卑瑑芍匾馑迹阂皇恰懊鎸γ妗保恰爸g”。

海德格爾認為詩這種“語言之說”包含了處于近鄰狀態(tài)的一切,它并不僅僅指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而且包括天地人神的互相敞開和彼此通達?!拔覀兺选嗷ッ鎸Α瘑螁卧O想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嗷ッ鎸Α兄钸h的淵源,它源起于那種遼遠之境,在那里,天、地、神、人彼此通達?!谶\作著的‘相互面對’中,一切東西都是彼此敞開的,都是在其自行遮蔽中敞開的;于是一方向另一方展開自身,一方把自身托與另一方,從而一切都保持其本身;一方勝過另一方而為后者的照管者、守護者,作為掩蔽者守護另一方?!盵6]178這種語言經驗意味著主體性的斷裂,在其中我們發(fā)現自己與一切都相互面對,不僅僅是與他人。相互面對意味著親密與喜悅,意味著對相遇者作出回應并負有責任(7),也就是不以主體的權能和手段去把握和侵犯他者,而與他者保持親密而有距離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維持就是“之間”在起作用。在“語言之說”中,“世界與物相互貫通,于是兩者橫貫一個‘中間’。在這個‘中間’中兩者才是一體的。因為一體,兩者才是親密的。兩者之‘中間’就是親密性?!澜缗c物的親密性絕不是融合。唯當親密的東西,即世界與物,完全分離并且保持分離之際,才有親密性起作用。在兩者之‘中間’,在世界與物之間,在兩者的inter中,在這個‘之間’中,有分離起作用。”[6]13-14 “之間”意味著分離,唯當分離被保持,唯當距離不被消滅時,才可能有真正的“親密”與“切近”?!罢Z言之說”展開了天地人神既相互面對而親近,又有“之間”的分離維系彼此間差異與張力的一幅全景圖。

按照海德格爾,“人之說”源于“語言之說”。他認為,人之說作為終有一死者之說并不以自身為根本,它植根于與語言之說的關系中。連結這兩種“說”的關鍵在于“傾聽”?!奥牎笔且环N生存論的可能性,“此在作為共在對他人是敞開的,向某某東西聽就是這種敞開之在”[7]?!奥牎辈粌H對話語具有構成作用,而且是此在與他人“共在”的基本方式,亦即此在的根本敞開狀態(tài)。不過在后期海德格爾那里,“聽”不只是聽“人言”,更為根本的,是聽“語言之說”。這是因為,“聽”“歸屬”于語言,歸屬于道言,歸屬于寂靜之音,即無聲的大音?!敖K有一死的人……他們的說的方式乃是應合。人之說必須首先聽到了指令?!酥f的任何詞語都是從這種聽而來并且作為這種聽而說?!盵6]21 “傾聽”模式所指向的就是:言說并非主體性的,我們也不再能以言說主體自居。由此可見,這種對語言的經驗是一種顛倒,語言不再是我們掌控的工具,而是我們必須傾聽繼而歸屬的“道言”。

與海德格爾不同,列維納斯看到了“說”與“所說”的區(qū)別。他認為,傳統(tǒng)哲學是建立在“所說”之上的。“所說”是陳述和命題的內容,它將“說”的內容主題化與固定化?!八f”涵括一切有關世界、真理、存在、在場和本質等陳述,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其論證與體系。因此,一切哲學表述都是“所說”之建構與擴張,列維納斯說“進入存在和真理就是進入所說”。在“所說”平靜表層下,人們遺忘了“說”的力量。作為活生生的情境與事件,“說”并不能被“所說”覆蓋。在列維納斯的倫理學中,“說”以一種新異姿態(tài)從“所說”中噴薄而出,并以此激活與“他者”的相遇。對列維納斯而言,比“所說”更重要、更原始的維度是“說”,它擁有絕對優(yōu)先性,是“前源始的”。這并不是指“說”在時間上先于“所說”,而在于它是構成“所說”的可能條件?!罢f”首先是一種動作,是面向“他者”的敞開。列維納斯說:“說就是去接近鄰人,‘給出表意’……‘說’是交流,它是一切交流的先決條件,因為它首先是坦露?!盵8]48坦露,就是與他人的相遇和親近,是對他人的回應。如果將“說”還原成“所說”,就遺漏了與他人相遇的具體情境,遺忘了對他人的直接回應,繼而忘卻對他人的責任。

“說”與“所說”的差異,喚醒了被哲學邏輯與命題等“所說”遮蓋的他者之“說”,也打破哲學同一化趨勢。傳統(tǒng)哲學將“說”簡化成“所說”,就是將“動詞”還原成“名詞”,無異于一種“主題化與同一性的統(tǒng)治”。名詞殺死了動詞,也就消除了動詞的差異化勢能,而將其還原成穩(wěn)固的符號與概念系統(tǒng)。但事實是,“說”不能還原為“所說”,“名詞”的穩(wěn)固化趨向也涵蓋不了“動詞”的變異與因情境化而生的張力。重視“說”,就是激活“所說”中“不說”和“未說”的潛能?!八f”不能安然地排除“說”的別異力量,“說”時刻威脅著“所說”的同一與穩(wěn)固,以至列維納斯將二者描述成一種“載之,亦能覆之”的關系。列維納斯甚至提出一種“適合于‘說’的表意”[8]46,不同于側重“所說”之意指的“signification”。他以“signifiance”來強調一種更本源,也更變動不居的意義發(fā)生過程。Signifiance是處在signification之前的,是使signification成為可能的東西。重要的是,signifiance是暗中動搖與破壞signification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一致性的因素?!罢f”的“在場”使“所說”在不足與過度、懸置與變化、消除與增生之間搖擺不定,從而使“所說”之意指與意義始終處于未定狀態(tài)。不過,列維納斯依然試圖以哲學話語去把握被其排斥的“他者”形象,倫理學也還是說著哲學的語言。簡言之,他還是在驅迫“說”進入“所說”的領域,從而背叛了“說”。在認識到“說”的未定潛能會對哲學話語造成毀滅時,列維納斯指出懷疑主義是令哲學苦惱不已的“私生子”。然而,列維納斯反而又對這種“懷疑主義”持否定態(tài)度――懷疑主義有天然的“野蠻性”,它始終在對哲學話語的明晰性與穩(wěn)定性起侵擾與破壞作用。對他來說,“哲學依賴語言是哲學的最大弱點”[5]115。

列維納斯在由“說”所引發(fā)的“懷疑主義”面前卻步,退而重尋“所說”的保護。不過,布朗肖卻認為這種懷疑主義是面向他者的一種別樣真理:“如果不是通過使用一種特定的語言,不是通過與自身相悖,不是通過抵押自己的可能性,哲學又怎樣才能夠被談論,被敞開,被表象呢?難道哲學家不首先必須也是一個寫作者?”[9]由“說”喚起的“懷疑主義”是同一哲學的敵人,卻是一種“他者”話語的機遇。哲學的交流模式(即“所說”)必然不能忠實于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它是一種將明晰性與穩(wěn)固性放在首位的語言。對布朗肖來說,與他者的關系是一種無限的距離,是一種“不可能性與陌生性”的關系。這種關系只由“說”來喚起,“說”始終處于差異與未定的風險之下。因此,對列維納斯來說令人頭痛的懷疑主義,在布朗肖看來卻是一種救贖,是自我與他者之“非關系的關系”的最可靠看護者。在《我們的秘密同伴》一文中,布朗肖說:“他人或他者不能被主題化……我不能言說他者,或者說及他者,我只能對他者說,不是告知他或向他傳遞知識……而是呼喚他,通過一種說的方式向他證明,言說不會消除這種無限的距離,而正是這種距離才讓言語可能,無限的言語。”[10]147-148對他而言,“說”是向他人敞開,是對他人的回應;“說”本身具有破壞一切同一性與穩(wěn)定性話語的潛能,肯定“說”也就是肯定言說中的分離和斷裂?!拔覀冊鯓硬拍芫S持主體間的不均衡以及空間的折曲?怎樣才能保留無限言說中的無限?……通過所說,我們屬于秩序,屬于世界(宇宙);我們出現在他者面前,我們將他者看成平等的人,同時代的人。通過說,我們與秩序分離,但并不是秩序無聲地消失于無序中:(而是)與他者的不一致,無法與他者處于單純的同時性中。必須假定一種沒有現在的時間,列維納斯也許會將其稱為‘不可還原的異時性’。”[10]148 “所說”是對“平等”的肯定,而“說”則肯定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異與分離,這種分離,甚至使得自我與他者不在同一時間之內。

三、光、復數的言語與他者

對視覺在哲學中地位的認識及批判是戰(zhàn)后法國思想界的一個中心議題,布朗肖、列維納斯、利奧塔及德里達都涉及對“視覺中心主義”的批判。視覺中心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源遠流長,柏拉圖在《理想國》里就曾提出“日喻”――他將太陽比作善的兒子。太陽是視覺得以可能的原因,而理智則是一種“精神視覺”。這種視覺通向理念,它是柏拉圖所謂“善”(亦即“理智之光”)?!熬褚曈X”以感官視覺為前提,即是說,理念本身已是一種光的預設。萬物均處于晦暗不明的狀態(tài)中,唯太陽之“光”才使其被照亮,唯理智之光才使其被認識。不過布朗肖認為,這正是“光”的暴力根源所在。光的暴力意味著事物必須改變本己形態(tài),而接受理性的澄明(即接受理性所提供的認知模式)。布朗肖指責說:“思考從此以后就是清楚地看,就是處于光的明證中……太陽就是光之整體的統(tǒng)治――它是好的,是至善,是大寫的一?!盵2]60讓事物向光投降、接受太陽的審判,就是對事物本身的晦暗性之剝奪。列維納斯說:“形式是事物顯露自身并給我們把握它的機會的途徑,是事物身上被照亮的,可被領會的部分,是支持事物的載體”。[11]46意義意味著光亮,而事物本身并沒有光,光是外在的。光通過驅逐黑暗使事物呈現出與主體相關的形式和意義:“光就是可理解性本身”。[1]68言下之意,光是主體把握事物的前提條件,而理解與把握就是作為主體的人對事物本身的一種褫奪。

另一方面,“光的暴力”意味一切事物都是為我之物:“由于光的存在,所有的客體才是一個世界,也就是說是屬于我們的。所有權是世界得以構成的要素:由于光的存在,世界才被給予我們,才能夠被領會?!盵11]47對布朗肖和列維納斯來說,動詞“看”、“能夠”、“擁有”及“認知”,在構詞上都隱含著“看”――這些詞在哲學語境中都暗含主體的權力。這種理性認知結構導致的唯我論是光之暴力的又一體現,就像德里達所說的那樣,這意味著理性和光的孤獨,亦即喪失了面對和尊重他者的能力,而處處只能遇到自己,傳統(tǒng)哲學也因此是暴力哲學。布朗肖說:“現象學維持著主體的優(yōu)先性:存在著一個起源,這個起源就是光?!F象學因此完成了思想的獨特命運,根據這種思想,存在、知識,以及邏各斯只能以光的形式才能得到思考??梢娬?、證據、闡釋、理想性、邏輯的優(yōu)越之光――或者,通過簡單的倒轉,不可見者,非邏輯的或者沉默的沉淀物:這些都是外觀,或者現象的優(yōu)先性的不同變種?!盵2]251他認為,現象學的問題在于胡塞爾依然給主體以首要地位,給可見性以優(yōu)先性。如同柏拉圖的理念之光作為意義與真理的起源一樣,胡塞爾并沒有擺之暴力的影響。(8)對列維納斯和布朗肖來說,對光的批判是對西方哲學作為一種壓制他者、實現“自我”主宰的話語之批判。布朗肖認同列維納斯的觀點:自柏拉圖以后,哲學就將自身建立在同一者的優(yōu)先性上。二人從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的對話主要集中在怎樣接近他者,以及怎樣言說與他者相遇這個問題。列維納斯自問:“他者怎樣才能出現,也就是在不喪失它異性與外在性的情況下,將自身呈現于視覺之中?”[12]他認為在詩人的目光下,他者能夠呈現出一種非權力的外觀,而這種情況為他者作為他者的出場提供了契機。

布朗肖認為,無論哪一種“看”都是以光為背景,并在我與物的間隔中制造連續(xù)性:“間隔并不阻礙,相反,它提供了一種直接的關系……直接地,隔著距離,通過距離,看也是利用分離,不是作為一種中介,而是一種直接、立即的方式。在這種意義上,看也就是經驗連續(xù)性,歌頌太陽,也就是,超越太陽:歌頌大寫的一?!盵2]28看不具備維持間隔與分離的能力,它借助并利用分離,從而達到一種連續(xù)性。不僅如此,“看”還必以“整體”為背景。那么在視覺整體性中,必定喪失他者的他性之維,從而將其拉低到與自我平齊的整體中。光的連續(xù)性注定“看”無法忠實于自我與他者的分離關系,而它也使他者的超越性與外在性被壓制。如此說來,布朗肖對光之暴力的批判也就是對傳統(tǒng)哲學中的同一性、主體性、連續(xù)性與整體性的批判。

布朗肖提出一種異于光,并在其外的“說”之經驗。他認為,“言說離開一切可見與不可見之物。說與看不同,說讓思想從視覺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而這種視覺優(yōu)先性幾千年來,在西方傳統(tǒng)中征服了我們接近存在者的方式,并且誘使我們僅僅只在光的保障之下或在光不在場的威脅之下思考”[2]57 ?!罢f”與“看”的不同在于,“說”失去了連續(xù)性與整體性的保障,“說”是肯定分離和斷裂的。布朗肖認為,“對視覺來說,言語就是戰(zhàn)爭與瘋狂,可怕的詞語越過了一切界限,甚至越過無界的整體……它侵越規(guī)則,偏離方向,它就是迷失”[2]28。言語意味著界限、規(guī)則、整體的打破,意味著一種對復數性與多重性的肯定,對分離和斷裂的尊重。所以,對布朗肖來說,“說”就是一種與視見決裂,與同一性和整體性決裂,而面向他者的存在方式。

布朗肖說,唯有言說才能創(chuàng)造維系自我與他者分離關系的折曲空間。只有在言語中,我才能“將他者當成他者來接受,將陌生者當成陌生者來接受;在他者無可還原的距離,在其無限的陌生性、空的陌生性中尋求他者”[2]82。正是因為一種原初的陌生性,且為了表達這種陌生性,才可能有對話。即是說,在任何對話發(fā)生之前,分裂已經被預設――它不是被克服,而是被承認。如果話語中沒有任何陌生東西,沒有任何能給我教誨的東西,那么也就沒有言說。陌生與分裂是言語的前提:這種陌生與分離,包括對話者之間不可衡量的不對稱性、不相應性及不平等性,對話者攜帶各自的時間和空間、各自的“語言”等??傊町悇?chuàng)造了對話的必要,差異使得在交流的名義下(或在交流活動中),始終存在一種非-交往的關系。自我與他者以言說彼此敞開,言說創(chuàng)造了一種“切近”的關系,“切近”意味著“親近”,同時也是絕對的分離。對布朗肖來說,“(言語)就是超越性的關系本身,它反映了交流空間本質上是不均衡的,在這種空間里顯然存在某種折曲,因此阻止了對等性,并且在交流項之間創(chuàng)造了絕對差異的層面”[2]56。在這一點上,列維納斯和布朗肖的觀點是一致的。列維納斯說,語言的關系暗含一種超越性、一種極端的分裂,以及對話者的陌異性,還有他者向我的顯現。只有在這種言語中,我才能進入與他者的關系。布朗肖認為:“他者不會被還原為我對他的言說,不會被減約為話語的主體或對話的主體……(他者)作為未知者朝向我、傾聽我,在言語中,是外邊在言說并使言語發(fā)生,是外邊允許我言說?!盵2]55即是說,言語必然在其無可還原的差異中維持一種陌生的真理,維持他者的超越性存在;陌生者在他的言語中,也就是陌生性本身的在場。

顯然,這種言說側重海德格爾“語言之說”、列維納斯的“說”,以及布朗肖所謂的“非看”之“說”,而不是指由主體性所主宰的“人言”、致力于同一化的“所說”,或傾向于整體性的“看”之說。布朗肖將后一言說經驗稱作“辨證語言”。他者與我處于不平等關系中,唯有通過這種不平等的間隔,他者才會向我顯現。然而,辨證語言卻致力于平等化,它試圖將不平等性拉平,將差異同一化,將他人當作另一“自我”來認識。這言語是一種權力的言語,是競爭、對抗與否定的言語。在這種對話中,“某種關鍵的東西喪失了,這就是差異本身,一種無法簡化,也無法使之平等化的差異。這種差異神秘地讓兩種不同的言語發(fā)生,將他們保持在分離中,然而又因分離而維持在一種關系中”[2]81。

相反,“非辨證言語”則是一種復數的言語,它“不再基于平等或不平等、主宰與從屬,也不再基于對等的二重性之上,而是建立在非均衡以及不可逆之上的言語,這樣,在言語的兩項之間,關系的無限性作為意指活動自身被涵括在內”[2]8。這種復數的言語正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斷裂、不平等、不均衡的關系的最好表達,因為這種語言的斷裂本身正是對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間隙,以及陌生性與無限距離的回應,這是語言的一次轉變。在布朗肖看來,這種改變是一種語言的形式與結構的根本改變,“這種改變堪比歐幾里得幾何向黎曼數學的轉變。這種改變讓言語不再以總體性為其視域,而是讓詞語之間的關系成為不連續(xù)所控制的非均衡的領域”[2]77。

所以,言語守護著自我與他者的絕對距離。布朗肖指出,對某人言說,就是將他者當作未知者去認識,當作陌生者去接待,而不是強迫其放棄差異,不是將其引入已知之物或存在者的系統(tǒng)之中言語?!把哉Z,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應允之地。在這里,流亡就是安居,因為它始終是在外邊,始終在運動中,陌異者先出自身,但是卻無須棄絕自身。言說,就是去尋找以ex-為前綴的單詞的本源意義:放逐(exile)、流亡(exodus)、外在性(exteriority)、間離(estrangement),這些詞在不同的經驗模式中展開:ex-這個前綴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作為一切‘正面價值’之起源的距離與分離?!盵2]128

當然,這是布朗肖從猶太哲學中發(fā)現的一種嶄新的言語經驗,它肯定他者的無限距離。在猶太哲學中,言語與放逐意味著與外在性的一種積極關系,它讓我們放棄自我中心主義:“以我的力量去同化一切,將一切同一化,將一切都帶回到我們的‘我’?!盵2]127換言之,就是消除差異,讓一切回到“我”之同一性,這也就是布朗肖所謂的辨證語言的根本,即自我維度。而復數的語言始終是向他者的敞開,始終朝向外邊。按照布朗肖,言語是庇護他者之他性不被自我暴力入侵的唯一方式:“他者的顯現并不產生于任何形式的光之空間中,而是完全地屬于言語的領域。他者表達自身,并且,在這種言語中將自己保持為他者。如果存在著一種關系,他者與同一者能夠在關系中維系自身,然而又消散于其中,這種關系就是言語。”[2]55言語肯定了“自我”與“他者”間的深淵,越過了那不可越過的,卻又并不取消或還原它,甚至沒有這種無限的距離、這種深淵似的分離,也就沒有言說。

注釋:

(1)關于“平等”,布朗肖認為這是利用觀念主義粉飾權力現實的一種手段,是一種偽善的神話:“首先,在我們的社會中并不存在這樣的平等。當對話建立在文化、境遇、權力以及命運的不平等上時,對話的平等性究竟意味著什么?……一切言語都是命令、恐嚇、引誘、仇恨、阿諛、挑釁,一切語言都是暴力――假裝忽略這個而對話,則是在辨證的樂觀主義之上再加上自由主義的虛偽,因為根據它,戰(zhàn)爭就是對話的另外一種形式?!保ㄒ奙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p81)離開平等的虛構神話而忠實于“不平等”的現實,離開“同一”的神話而釋放“差異”本身的力量――這應該是布朗肖討論他者的思想旨趣所在。

(2)布朗肖否認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是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他說:“不確定的是,在一個如此嚴格的與他者之間的關系概念中,是否可以用‘主體性’這個共同的術語來表達自我與他者。不,不可以。如果他者與自我永遠不會進入任何名稱或者概念的同一性中的話,那么就不能說他們是相等的存在者,或者平等的人。”見M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 [M].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57。

(3)這種空間的折曲是布朗肖自19世紀數學家黎曼獲得的啟發(fā),與歐幾里得幾何或者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把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不同,黎曼數學的研究表明,把某一種幾何或某一種空間看作是我們感知的唯一的空間模式,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存在著數目無限的空間。布朗肖在黎曼數學中獲得的啟示是,自我與他者并不處于一個相同的空間之內,二者之間的距離并非是同質的,可逆的,而是存在著一種無法還原的斷裂。詳見”Interruption―as on a Riemann surface” M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 [M].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75-79。

(4)即使是“目光”,也隱含布朗肖所批判的“光之暴力”。布朗肖認為,“他者在面容的經驗中呈現自身,這種外邊(外在性)本身的呈現,并非是以在光之中的形式出現的在場,或者在光的不在場的簡單退隱?!保ㄒ奙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 [M].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55)布朗肖也因此對列維納斯的“臉”的概念有所批判,他認為“臉”的經驗還是以“光”為背景。也就是說,列維納斯的思想有重新落入他試圖以“臉”來超越的表象邏輯之危險。關于這一點,Leslie Hill在Blanchot――Extreme contemporary一書中有詳細的對比,見 Leslie Hill:Blanchot――Extreme contemporary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7:17。

(5)Maurice Blanchot: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M].trans. Ann Smok,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5:16.布朗肖在這里分析了好幾個以pas-為詞根的單詞,消極性(passivity),激情(passion)以及過去(past),認為pas-同時包含有否定和步伐的意思,是前進的蹤跡或運動。Ann Smok在《災難的書寫》譯者前言里這樣解釋:“重復出現的‘不’(not,pas)本身就是步伐”,也就是“通道”,它是跨越邊界的步伐,超越沒有回歸的點。見Maurice Blanchot: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M]. trans. Ann Smok,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5:pxiii。

(6)關于“語言說”,Gerald L. Bruns認為,“語言說”并不意味著語言作為一種超主體(Supersubject)或一種上帝般的聲音而言說,不是作為言說者而言說。他認為這是英文翻譯“l(fā)anguage speaks”容易導致的誤解,因之,他建議把Die Sprache sprichit翻譯成language language(見Gerald L. Bruns,Blanchot:The Refusal of Philosophy[M]. 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104.)。當然,在中文里也有類似的誤解:即,認為“語言說”意味著“語言”本身成為言說主體。

(7)有關“責任”,Gerald L. Bruns將其解釋為“守護(guarding)和掩蔽(veiling)他者,護衛(wèi)它不受哲學的侵害,不受概念性把握的知識的侵害”。(見Gerald L. Bruns,Blanchot:The Refusal of Philosophy[M]. 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104)而在布朗肖那里,回應(response)和責任(responsibility)是同根詞,責任是對他者的無限要求的回應;并且,(在回應中)我與我自身相分離,與作為主宰者與權力、與作為自由的、言說主體的“我”分離。見Maurice Blanchot: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M].trans. Ann Smok,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5:25-26。

(8)事實上,布朗肖對現象學的闡釋受到了列維納斯20世紀30年代所作的博士論文《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直覺理論》的影響。布朗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因為列維納斯,我才首次與胡塞爾相遇?!币奙aurice Blanchot:The Blanchot Reader[M]. ed. Michael Holland,Oxford UK& Cambridge USA:Blacwell,1995:244。

參考文獻:

[1]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M].Trans. Alphonso Lingis,Hague,Boston,Lond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79.

[2]Maurice Blanchot. 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M]. 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3]Emmanuel Levinas. Ethics and Infinity:Conversation with Philippe Nemo[M]. Trans. Richard A. Cohen,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5:106.

[4]Leslie Hill. Blanchot―Extreme contemporary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7:176.

[5]Gerald L. Bruns,Blanchot. The Refusal of Philosophy[M].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6]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三聯書店,2006:191.

[8]Emmanuel Levinas. 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M]. Trans. Alphonso Lingis.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81.

[9]“Our Clandestine Companion”,Face to Face with Levinas [M].ed. Richard Cohen. Albany:SUNY Press,1986:45.又見Maurice Blanchot:Political Writings,1953-1993[M],trans. Zakir Paul,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0:148.

[10]Maurice Blanchot:Political Writings,1953-1993[M]. Trans. Zakir Paul,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