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04:31:12
導語:在幼兒圖畫故事教育意義探討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一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幼兒圖畫故事以0—6歲幼兒為主要閱讀對象,通過圖、文兩種媒介相互融會,在不同層面上交織、互動來敘述故事;圖畫、文字共同肩負著表情達意的職責,它符合幼兒身心的發(fā)展特點和接受水平。但因幼兒的識字能力較差、理解水平較低,并不能完全自主閱讀。日本圖畫故事研究者松居直先生說:“怎樣讓幼兒享受圖話故事帶來的樂趣呢?靠耳朵。”
一、圖畫故事講述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圖畫故事的教育價值發(fā)揮需要一定的步驟。一般而言,可包含讀圖、品文和圖文結合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讀圖———體會畫面語言
講述圖畫故事,先要認真研讀圖畫。圖畫故事是用連續(xù)的畫面來講述故事,它有特定的畫面語言。其畫面語言具有敘述性和連貫性,能展示故事的主題和細節(jié),并體現(xiàn)出一定的敘述邏輯。因此,講述前要先看圖,注意圖畫中畫了什么,畫面前后的關聯(lián),畫面細節(jié)與整體的關聯(lián)。
(二)品文———挖掘文本內涵
讀懂圖以后,來看文字。一般來說,圖畫故事的文字都很精練、準確。讀文字時,需把握前后圖畫之間的關聯(lián)詞,厘清人物的關系和故事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同時,要把握文字中隱藏的情感內涵,確立講述時的情感基調,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是柔情蜜意的,《巫婆的孩子》是幽默風趣的,《阿寶的耳朵》是強烈諷刺的。
(三)圖文結合———整體感知圖畫故事
讀圖、品文之后,再進行圖文結合。圖畫故事的畫面能夠顯示出文字不易表達的意境、韻味和美感。如《母雞蘿絲去散步》,但看文字,故事單調,若結合圖畫來欣賞,就會豐富、生動很多。圖畫故事的文字能清楚地講出圖畫不能表現(xiàn)的對白、心理活動、時空變化。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文字優(yōu)美,飽含深情,再結合生動的畫面,更豐富多彩。
二、圖畫故事講述的具體策略
圖畫故事的講述策略,一般可以從講述語言的設計、表達技巧的運用、互動環(huán)節(jié)的配合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精心設計講述語言
無文圖畫故事僅有畫面無文字,有文圖畫故事有簡潔的文字,像故事梗概寥寥數(shù)語。為吸引幼兒傾聽的興趣,必須進行語言的設計。一般而言,做法如下:理解圖文要表現(xiàn)的內容;適當添加情節(jié)或細節(jié),增強故事的生動性;適當添加擬聲詞來渲染氣氛;用一些淺顯、生動的口語。例如,安東尼?布朗《我爸爸》里有一段文字:“我爸爸什么也不怕,連壞蛋大野狼也不怕。”講述時可以這樣設計:“我爸爸膽子很大,他什么都不怕。有一天,家里來了一只大野狼,只見爸爸瞪著眼睛、指著大野狼:‘大壞蛋,快出去!’大野狼嚇壞了,趕緊夾著尾巴逃走了?!?
(二)巧妙運用表達技巧
講述圖畫故事時還要根據(jù)不同的風格和基調,運用不同的表達技巧,提高講述的感染力。1.區(qū)分兩種不同語言。圖畫故事中有敘述語言,交代前因后果,較客觀;還有角色語言,主要表達思想感情,較主觀。講述時,敘述語言的語氣、節(jié)奏盡量穩(wěn)定一些,不必夸張;角色語言要把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表現(xiàn)出來,需通過音色變化、語速、語調變化來體現(xiàn)角色特點。如:《逃家小兔》中大兔子的聲音使用胸腔共鳴,發(fā)音靠后一些;小兔子的聲音使用頭腔共鳴,發(fā)音靠前一些。2.生動傳達故事情感。圖畫故事通過高超的畫面語言和精彩的文字語言來描繪世界、表達情感。如《巫婆的孩子》里,小美被巫婆的孩子變成了青蛙,可以跳下水去救小船時,開心地說:真好玩。講述時用輕快的語氣,語調上揚,語流輕快活潑。如《鱷梨寶寶》中,哈太太邊哭邊說:“不管我做的什么,寶寶都不喜歡吃,你們看,他越來越瘦了?!敝v述時語氣沉緩,語調壓抑。需要注意的是,圖畫故事中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表達時需要配合圖畫故事本身的節(jié)奏,從整體把握。3.引導觀察發(fā)現(xiàn)細節(jié)。講述圖畫故事時,翻看每一頁圖畫都要慢一些,要讓孩子有時間去觀察畫面中的情景和細節(jié)。如講述《我媽媽》時,可以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表示媽媽愛的紅心布滿了每一個畫面,媽媽的睡衣上、蛋糕上、宇航服上都有和遠處高樓上也升起愛心避雷針;還可以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描述媽媽是航天員時,畫面造型模仿的是美國首次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描述媽媽是個神奇的畫家時,畫面呈現(xiàn)的卻是媽媽在化妝,在沒涂上口紅之前,嘴巴居然是空白的,就像畫家還沒有在畫布上下筆一樣。
(三)適當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
互動環(huán)節(jié)是講述者根據(jù)幼兒的理解能力適當增加一些提問,以激發(fā)聽賞興趣。1.根據(jù)圖畫進行互動。一是封面的圖畫。基本都隱藏了一些故事內容,此時的互動可以讓幼兒尋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相關事件的背景線索。比如,講述故事《大衛(wèi)惹麻煩》時,可以發(fā)問“圖上的孩子是誰啊,他坐在哪兒啊,他的眼睛又看著哪里啊”、“哦,原來他惹麻煩了,惹了什么麻煩啦?”帶著疑問,會引起聽賞興趣。二是故事中的圖畫。其往往在翻頁的地方設置懸念,比如《爺爺一定有辦法》中有一句“爺爺說,這塊料子還夠做……”然后就翻頁。這時可以發(fā)問:“你們認為還能做成什么呢?”這樣的互動可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三是封底的圖畫。比如,講述《一只小豬和一百只狼》時,笨狼讓小豬回家再帶一百只小豬來,小豬高興地回到家……這時,呈現(xiàn)出封底的圖片,孩子們會開心地說:小豬再也不回來了,他已經(jīng)美美地睡大覺啦!這是一種“留白式”的互動,它要取決于幼兒對圖畫故事的認知和理解程度。2.根據(jù)內容進行互動。一是單純的文本內容,如“雞蛋這么大,古利和古拉怎么辦呢”、“狐貍撲向了母雞蘿絲,母雞有沒有被吃掉呢”,這些互動利于幼兒的觀察和思考。二是故事的敘事邏輯。比如“圖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后來怎么解決啦”,按照人物、事件、結果的順序,有助于厘清故事思路,幫助幼兒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敘事表達。
三、圖畫故事講述的教育意義
(一)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行為的前提,是其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前提。講述圖畫故事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首先,圖畫故事的文本語言本身,使用的詞匯和句式,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理解水平。一些圖畫故事采用反復句式,如《鼠小弟的小背心》、《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一些圖畫故事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動感;一些圖畫故事文字生動,富有節(jié)奏感,采用兒歌的形式,如《蝦兒跳跳》、《老鼠嫁女》等。其次,講述者認真研讀、精心設計講述語言給幼兒講述故事時,既能滿足幼兒傾聽的體驗,也能讓其集中注意力感受語言帶來的愉悅和美好。
(二)有助于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喜悅、悲傷、幽默、著急等作為靜態(tài)的文本,不能帶給幼兒任何情感體驗。只有在講述時,講述者確定感情基調、聲音狀態(tài)和情感狀態(tài),繪聲繪色地講述,才能給幼兒更多的情緒情感體驗。當然,講述過程本身也是和幼兒進行情感溝通的過程,能夠深切感受到來自長輩的愛。講述還能讓幼兒學會情緒控制。如《生氣湯》中講述霍斯小朋友遇到的一籮筐不如意的事情時,通過表現(xiàn)霍斯小朋友前后情緒的變化,幼兒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通過合理的形式進行化解的。
(三)有助于激發(fā)想象與語言表達
圖畫故事的圖畫自身就具有敘事性,講述者和聽賞者依據(jù)圖畫也能進行大膽的猜測和想象。講述時會設計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如開頭部分的懸念、講述中依據(jù)翻頁特點進行的提問以及“留白式”懸念的設置,都能給幼兒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進而激發(fā)其產(chǎn)生語言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欲望。
參考文獻:
[1]康長運.想象力與幼兒圖畫故事書的閱讀[J].學前教育研究,2002.
[2]陳亞平.試論幼兒圖畫故事書與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J].時代教育,2012.
[3]瞿亞紅.幼兒文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毛華芳 單位:泰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