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20:20:43
導語:在圖書館職稱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由于國內學術雜志有限,而需求眾多,因此,難、難的現狀,一直困擾著廣大急需論文的朋友。
根據不同地方的不同要求,論文可以發(fā)表在報紙和雜志。一般省級及其以上公開發(fā)行的報紙和雜志即可滿足要求。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地方要求,在諸如增刊、副刊、以書號代刊號的雜志、論文集等上面發(fā)表的論文,評職稱時候,視為無效。要的朋友們一定要睜大眼睛。
而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讓整個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2005年前,很少有職稱評審單位對參評人員的期刊做真?zhèn)舞b定。但隨著近幾年的非法出版,私印克隆刊等情況的不斷曝光,全國各地的職稱評審單位明顯加大了對學術期刊的檢查力度。一大批沒有CN 刊號的假刊被查,也有很多非法印刷克隆刊的團伙被抓。有效檢查刊物的合法性是離不開互聯網的發(fā)展的。
每年都有一些新刊物的誕生,同時也有一些舊刊物的???。哪些刊物是正規(guī)合法的?如果沒有互聯網,將很難作出十分正確的判斷。但是有了互聯網,情況就不同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為了方便各地的有關部門對刊物的合法性進行快速有效的鑒定,特意開設了一個期刊檢索窗口。
凡是正規(guī)的期刊,新聞出版總署都會將刊物的信息錄入其中。新誕生的刊物會第一時間錄入到檢索系統(tǒng),停刊的刊物也會第一時間被從檢索系統(tǒng)中撤出。這樣,我們再判斷一本刊物的正規(guī)性與否,只需輸入刊物名稱,檢索一下就可以了。檢索不到的自然就是假刊,自然在假刊上也要算無效。
但依然有人鉆漏洞,一些非法份子使用跟正規(guī)期刊一摸一樣的封面和刊號信息,但內容卻完全換成自己的,這樣做出來的克隆刊在新聞出版總署的檢索系統(tǒng)里就無法判定是否正規(guī)的。
另外目前任然有些非法份子提供所謂的包寫報發(fā)表服務,這些人難道真的有這么多專業(yè)搶手提供寫文章服務?毋庸置疑這些基本都是在網上抄襲,所以就導致了很多侵權的事件發(fā)生,什么北大教授文章抄襲曝光,什么高級官員任職報告抄襲曝光等等這些事件再一次給我們的作者敲一次文章嚴謹性的警鐘。
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以及雜志社明文規(guī)定是不提供任何包寫報發(fā)表的服務,并且所有投稿都必須通過反抄襲軟件的認證。
所有正規(guī)期刊刊登的文章都會被登錄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庫等學術論文數據庫,這些數據庫里可以很容易查找到某一期的所有文章。
職稱評審單位在檢查參評者的期刊雜志的時候,只需要將雜志的目錄跟知網或萬方的登錄數據對比一下就可以辨別出真假。
新聞出版總署和知網、萬方、維普的同時檢查也逐漸成為了職稱評審單位對“刊登作者學術成果”的刊物進行檢測真?zhèn)蔚挠行侄巍5珶o論是中國知網還是萬方數據庫還是維普數據庫,通常要在雜志出刊后的3個月內才會登錄該期文章。
一般的登錄過程是:雜志出刊后,雜志社向中國知網或萬方數據遞交光盤版的期刊數據,中國知網或萬方數據會根據自身的更新速度將光盤數據錄入系統(tǒng)。因為工作量大,所以一般要在3個月內才會登錄完。
這就要求我們的作者必須提前,才可以在職稱評審中用得到。而通常在投稿到出刊之間又需要1-3個月的時間。
比如現在投稿的文章,發(fā)表時間一般安排在3月份之后,這樣發(fā)表的文章在6月份的使用中就絕對沒有問題。而每年4月份的職稱評審通知,通常是在當年出通知。等作者收到通知再,通常就會錯過了時間。
綜上所述,我們建議作者,如果是為職稱,需要早做準備。但是,根據職稱論文所投期刊不同,我們需要準備的時候也各不相同。
省級、國家級期刊:建議至少提前6個月準備。一般來講,雜志社為了確保每期雜志正常出刊,都會提前將當期之后1-3個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創(chuàng)刊較早,認可度更高的熱門期刊,來稿量較大,發(fā)表周期可能就會更久。提前準備,意味著雜志的可選擇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議至少提前12個月準備。核心期刊正常的審稿周期為1-3個月,且審核嚴格,退稿、返修幾率更大,這意味著在流程上耗費的時間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競爭更加激烈,即使被錄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準備。
核心期刊論文是自己說明論述內容最真實的反饋,要做到實事求是。即使與預期不相符的研究結果都要明確道出,數據、緣由等信息,要做到根據實際情況精準繪畫,不能夸大實驗結果博眼球。隨意撰造虛假信息是不可取的行為。核心期刊又有哪些呢?
第一種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兑靠傆[》收編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種學科類別的中文期刊。
第二種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限于理工科期刊)。它是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建立的, 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核心庫的來源期刊經過嚴格的評選,是各學科領域中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我校在科研成果認定中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中的刊物均認定為核心期刊。
[摘要]研究社會不同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三個細分層次及其內在關聯;分析我國互聯網的發(fā)展模式及信息傳播特征,闡述城市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現狀,從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分析差距的成因;在國家層面上,確定相關的治理政策視角,設定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兩個階段性戰(zhàn)略目標,具體提出各階段的不同措施。
1 引言
國內研究主要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的信息差距及其社會影響。而新近的調查發(fā)現,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差距超過信息差距的總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需要從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需求與認知能力出發(fā),結合我國的互聯網發(fā)展模式與特征,探討治理差距的對策職稱論文。
本文首先區(qū)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具體闡述我國城市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狀況與成因,以促進就業(yè)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為目標,明確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具體情境,提出分階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三個層次
雖然已有文獻尚未明確劃分其過程的層次性,但可以從中發(fā)現,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獲益能力差距三個層次。
2.1 第一層次接入差距
以歐盟的互聯網調查和美國商務部的系列調查為代表,許多研究根據創(chuàng)新傳播理論分析了互聯網接入的發(fā)展過程。研究發(fā)現一國的不同社會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時刻、飽和率水平都有顯著差異,可以用圖1所示的分層模型來表述:
群體A屬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國最先接入互聯網的群體,該群體中的個體接入比例最高;群體C是信息貧弱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起始時刻最晚、群體中僅有較低比例接入互聯網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層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體的互聯網使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使用能力包括基礎性技能、結構性技能兩個層面。基礎性技能即對網上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取得的;結構性技能是使用互聯網收集信息、加工數據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類軟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礎性技能之上,主要通過信息技術培訓與學習取得。參與網絡游戲、瀏覽網頁與設計圖文、開展網上交易之間的技能差別是顯著的?;A性技能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著結構性技能持續(xù)變化。
2.3 第三層次獲益能力差距
互聯網使用能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輔助下,形成獲益能力,即運用互聯網支持工作、改善個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的一種戰(zhàn)略性能力。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互聯網使用能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獲益能力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獲益能力差距最難以縮減。由于掌握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條件下,圖1中的群體C從互聯網使用中獲得的收益也低于群體A和B:
3 我國城市互聯網領域的信息差距現狀
3.1 我國互聯網發(fā)展模式與信息傳播特征
與發(fā)達國家不同,我國的互聯網發(fā)展建立在政府推進和外來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務組織一用戶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體系。自2005年后,我國互聯網快速普及,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開始向農村滲透。2009年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網民3.84億,成為人口最多的網民國家。區(qū)別于發(fā)達國家的一個關鍵性變化,是產生了多樣化的互聯網應用方式創(chuàng)新。除電腦之外,手機、游戲機、電視機等,都已具備網絡接人能力,手機和電腦共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趨勢日益明顯。持續(xù)更新的互聯網媒介,推動了我國信息傳播向分眾化、個人化方向發(fā)展。
3.2 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
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主要包括城市戶籍的無業(yè)與失業(yè)人員、在業(yè)低收入人員等以及農民工兩類。
3.2.1 城市互聯網接入差距
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關于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的調查報告,2008~2010三年中,我國總體互聯網接入率在持續(xù)增加,網民城鄉(xiāng)結構對比基本沒有變化;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率遠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農民工的接入率明顯低于城市戶籍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聯網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廣州和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聯網使用差距。以互聯網發(fā)展全國領先的北京市為例,包括流動人口、郊區(qū)農民在內的各群體的信息化水平可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個層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別是9%、37.6%、53.4%。各群體之間在收入水平、電腦擁有率、互聯網接入、上網時間長度、網絡應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高端群體網絡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廣泛使用電腦和網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超過30小時,網絡應用水平高;中端群體電腦擁有率超過五成,網絡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網時間13小時;低端群體電腦擁有率低,幾乎不能上網、沒有郵箱。占人口半數以上的低端群體包括城郊農民、下崗與無業(yè)人員、殘疾人、家庭婦女以及農民工,傳統(tǒng)媒體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雖然缺乏國家層面的量化數據,北京市的互聯網應用結構作為一個參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數量以及該群體與其他群體間的互聯網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聯網獲益差距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網絡應用產生的價值很有限。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制度環(huán)境缺乏穩(wěn)定性、組織機構快速變遷、個體流動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涉及就業(yè)、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而利用互聯網提供上述服務,在我國仍處于初始階段。第24次CNNIC互聯網調查指出,農民工、下崗失業(yè)人員等群體因回避社會現實而上網的傾向,超出主動的互聯網應用,而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者、企業(yè)管理人員等則與之相反;農民工與辦公室職員在網上教育、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聯網調查發(fā)現,與我國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中農民工和城市無業(yè)、失業(yè)人員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機上網中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是聊天,達到71.5%,信息貧弱群體從互聯網應用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國城市互聯網差距成因與治理
4.1 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yè)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互聯網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互聯網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互聯網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fā)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tǒng)計局的《2009年農民工監(jiān)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從事低收入的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服務業(yè)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信息技術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互聯網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互聯網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吧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聯網調查),網絡接入價格占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信息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絡接入費用。信息貧弱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系為主,鏈合關系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持系統(tǒng)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絡獲得利益。論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形成與治理
在社會層面,農村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信息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貧弱群體對信息服務的類型和定價決策以及信息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對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求的信息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這一群體的就業(yè)、學習、生活事務。
4.2 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政策視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yè)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wèi)生、社區(qū)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互聯網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進程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互聯網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信息貧弱群體難以參與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fā)現,僅采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提供網絡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采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信息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發(fā)展障礙出發(fā),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fā)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業(yè)政策與信息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職業(yè)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建立一個社會矯正機制,縮小我國城市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貧弱群體的就業(yè)與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5.1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戰(zhàn)略目標
與發(fā)達國家不同,我國信息化發(fā)展的社會基礎還較為薄弱。本文認為,我國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目標應具有階段性,以提高接入率為基礎,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見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對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可獲得性。應加強城市公共網絡端口建設,將學校、圖書館、社區(qū)學習中心等接入互聯網,使信息貧弱群體能夠接觸網絡。建議以民政部門的社區(qū)信息化建設、各地區(qū)的社區(qū)學習中心為依托,通過社區(qū)、居委會統(tǒng)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向各類信息貧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獻電腦、免費或低收費網絡服務;各地區(qū)應探索將城市公共網絡資源向農民工開放的模式,改善他們對網絡的獲得。應融合網絡與傳統(tǒng)媒體,整合從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資源和服務,向信息貧弱群體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聯網使用技能與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化培訓存在多方投入、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guī)劃等問題,應鼓勵信息技術培訓機構、用工企業(yè)和非政府組織,以及開展就業(yè)支持計劃(例如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的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就業(yè)需求(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業(yè))設計教學內容,使信息貧弱群體通過培訓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強這一群體在就業(yè)市場上的靈活性。
5.2.2 長期的治理措施
強化信息化的社會基礎。應推進競爭政策和普遍服務政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根據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把握互聯網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為本土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形成包容性空間,繼續(xù)推進信息無障礙標準,增強縮減信息差距的技術基礎;借鑒國外經驗,重視全民信息技術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際傳遞。
提高信息服務質量。采取措施促使各類信息服務主體承擔社會責任,要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中文網絡等媒體對信息內容加強自律管理,創(chuàng)建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要與認知能力的信息內容。重點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公共信息服務的用戶導向性,使城市信息貧弱群體能夠獲得關鍵性的公共信息服務。
形成長效信息培訓運行機制。信息技術培訓需要進行平臺建設,吸引地方政府、企業(yè)、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投入,對培訓項目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改進。在實踐中,一些跨國公司聯合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區(qū)學習中心,項目設計和管理的規(guī)范性高,重視培訓師資和當地的骨干力量,產生了規(guī)模效應,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社區(qū)學習模式。
增強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會參與能力。我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以制造業(yè)為主的產業(yè)結構,中高級藍領短缺的就業(yè)市場狀況會延續(xù)。城市信息貧弱群體就業(yè)以藍領職業(yè)為主,而當前的教育體系和就業(yè)選擇、社會資源分配不利于藍領。國家應提高職業(yè)教育的成效,創(chuàng)建更為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使藍領在社會參與、經濟與文化資源分配中獲得更為公平的機會,提高收入和職業(yè)滿意度。論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形成與治理
參考文獻:
[1]張新紅,中國數字鴻溝報告2008,電子政務,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北京市數字鴻溝研究報告(2005)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齡,城市化進程中外來農民工信息服務研究以珠三角為例,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國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現狀與對策,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國家信息化優(yōu)先領域和推進策略,中國信息界,2009.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