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7:30
導語:在校園欺凌的法律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鍵詞】校園欺凌 反欺凌法 社交情緒學習 男生問題 性別的協(xié)同性
一、引言
為了減少校園欺凌,創(chuàng)造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校園文化,美國開展了一系列反校園欺凌運動,每個州都進行了校園運動、立法改革、政策倡導等。尤其為了提高男生的校園表現(xiàn),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中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引人注目的是自2006年開始的《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及其標準建立以來,公立學校更容易申請單一性別教育項目。欺凌問題和男生在學校中差強人意的表現(xiàn),這兩個問題是美國基礎教育階段(K-12 schooling)緊迫的社會問題,近期,學校圍繞上述問題開展了兩項運動。這兩個問題的緊迫性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包括人們對這些社會問題的關注重點是什么,校園欺凌是否是新問題,與以前相比是否更加糟糕,改革是否使情況更加惡化等,這些問題備受質(zhì)疑。本文探討兩項運動如何相互影響,作者認為在一些重要上,各方可能存在誤解。
我們對男生問題介入的前提是:男生是獨特的,他們具有希望成年人理解、接納并支持他們的天性。他們不愿被規(guī)則束縛,得不到太多關注、往往具有注意力缺損多動癥(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他們具有探索精神,他們身強力壯,爭強好勝。換言之,試圖解決“男生問題”者普遍接受男生及其男性化特征的刻板印象,與男生打交道時也遵從既有教育體系對男生的判定。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要介入欺凌問題,卻需要持有不同的觀點,即認為性別固化對個體境遇和個人歸屬感是危險的,他們通常不愿意像大部分墨守成規(guī)的男生或者女生一樣,這些孩子將通過他們的同伴來理解性別刻板印象。多數(shù)情況下,未成年人因為性別不協(xié)同而遭到欺凌。性別不協(xié)同性的案例從非常明顯的欺凌非異性戀者(LGBT)或者問題少年,到欺凌具有某種性別特點者,比如面貌和運動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建立文化融合和去除非協(xié)同性過程中,最好的反欺凌實踐是破壞固化期待。特別是學校設置了社交情緒課程,教授學生社交能力,而不是通過攻擊或者自我破壞的行為方式表達情感。無形的在欺凌改革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新的校園文化,超越了對男生的刻板印象,鼓勵在校園內(nèi)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溝通。強調(diào)男生問題與解決欺凌問題存在緊張關系。
二、男生的問題
有研究人員從批判的視角研究了“男生問題”。在學校里,與女生相比,男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現(xiàn)都不盡如人意,邁克爾?凱摩爾(Michael Kimmel)將之概括為“數(shù)量、成績與行為”三個方面。“數(shù)量”主要指與女生相比,男生的逃學率更高;他們完成高中學業(yè)、進人大學并順利畢業(yè)的數(shù)量更低。尤其非白人男生更是如此?!俺煽儭笔侵改猩釉谠S多語言藝術課程方面的成績偏低,他們的平均成績點數(shù)(Grade Point Av-erage,GPA)不理想,在一些科目中成績偏差?!靶袨椤卑ê芏喾矫?,比如經(jīng)過診斷被認為具有行為偏差、情緒失調(diào)和多動癥(ADHD);自殺率高;經(jīng)常有危險,比如醉駕?!靶袨椤币舶ū┝π袨?,他們經(jīng)常打架斗毆、犯罪、也極為可能成為犯罪活動的受害者。而非白人男生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則更大。
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男生問題”通常會涉及到對男生的刻板印象:他們的行為不受規(guī)則約束;有多動癥(ADHD);不太聽話,精力過剩,具有攻擊性;他們感情用事,講哥們義氣。傳統(tǒng)規(guī)則假定這些男生有“問題”的,并在這一假定的基礎上關注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有人甚至認為學校是給女生設計的,而在學校里,卻同樣要求男生久坐、與對手合作、討論問題、遵守課堂紀律。有些規(guī)則制定者基于上述擔心而提出男女生分校管理,也有人提出男女生同班,更注重男生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各種需求。我們在討論“男生問題”這一話題時,可取的態(tài)度是男生行為不應該被病態(tài)化,而應該得到尊重和非評判的贊賞。男生不能為了贏得在學校的認可而失去他們的天性。
我們已經(jīng)明確應對“男生的特點不適合學校”這一論點進行批判,所以筆者對男生問題只做簡短分析,進而要討論席卷全美校園的反欺凌運動?!斗雌哿璺ā芳捌湔咭呀?jīng)悄然改變了校園的性別文化。這種重大的轉(zhuǎn)變可以描述為:校園欺凌危機導致加強立法以督促學校減少欺凌,學校引入認識欺凌的課程,包括教授學生破除對男生天性的偏見,減少欺凌的影響。
三、欺凌問題
(一)欺凌的危害
反欺凌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9年哥倫比亞中學的槍擊事件。兩名哥倫比亞中學的學生(他們被認為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持槍襲擊校園。他們槍殺了名教師、12名學生,并造成23人受傷,然后飲彈自盡。社會公眾關心校園欺凌帶來的暴力和自殺問題,而通過對欺凌問題的長期研究,管理部門更加關注與欺凌行為相伴的出勤率、表現(xiàn)不佳、壓抑程度、犯罪行為和藥物濫用等問題。
反欺凌運動的產(chǎn)生并非空洞無物,它由一系列運動組成。反欺凌運動將很多有著深刻根源的微觀問題連接在一個寬泛的概念下,有不同的參與者。例如美國女歌手Lady Gaga的生而如此基金會(Born This Way Foundation)為了實現(xiàn)為青年賦權的使命,明確拒絕反欺凌運動,為青年賦權的使命體現(xiàn)在建立“更加善良與勇敢的世界”項目(The Kinder & Braver World Project),來自多個學科的研究學者參與了對欺凌問題的研究。這些領域包括預防青少年自殺、因欺凌導致的逃學、對欺凌者零容忍政策而導致的出勤率低;預防校園暴力、涉槍暴力犯罪;反欺凌立法對青年人精神健康支持;社交情緒課程與教育;身份平等性的認知,包括同性戀者的權益、殘障者的權益、性騷擾和對《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Title IX)的關注。
(二)法律應對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為應對校園欺凌而建立了一套法律機制。1999年哥倫比亞中學校園槍擊事件后出臺了第一部《反欺凌法》。如今,共有49個州通過了《反欺凌法》,一些州已經(jīng)通過了第二輪的更為詳細、深入而成熟的法律。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每個學生都受到了《反欺凌法》的影響。目前還很難評估這一運動在美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影響。
在以往的運動中,比如預防青少年自殺運動(Youth-Suicide-Prevention Movement)和基于身份的平等運動(Identity-Based Equality Movement),每個內(nèi)容都需要我們充分運用既有研究進行干預,而這其中很多方面涉及法律問題。但最近的立法改革明確以反欺凌立法為特點,而且相當全面、廣泛。由于立法剛剛出臺,所以尚無這些法律對學生行為影響的權威評估報告。筆者認為,這一影響會在很長時間內(nèi)顯現(xiàn)出來,這可能超出法律制定者的預期。這些法律的特點是幫助學校朝著減少欺凌事件數(shù)量的目標邁進的。法律激勵學校找到減少欺凌的方法。而這一路徑可能帶來社會文化的實質(zhì)變遷。
盡管《反欺凌法》的內(nèi)容在每個州有所差異,但是他們也有共同點。最早的法規(guī)有些是激勵性的,它們鼓勵學校采取反欺凌措施,或者學習認識欺凌行為,而不要求地區(qū)或者學校采取行動。晚近的法律規(guī)定無論在特殊性還是在強制力方面都更健全。各個州的《反欺凌法》不同,但是基本都含有下面內(nèi)容。
1.立法的主要對象是學校,即將學校作為法律規(guī)制的主體。媒體報道中認為孩子是受管制的主體,但是很少有州立法以可能實現(xiàn)的方式直接對孩子提出要求。
2.要求學校實施反欺凌措施。法律也逐漸地吸納了某些學校措施的合理內(nèi)容。這些法律規(guī)定包括欺凌的定義、不同族裔群體的融合,比如同性戀、有色人種學生、殘障學生。有些州要求在提及欺凌問題時要以上述問題為基礎,這一做法在很多州引起了爭議。爭議的支持者認為,立法并不必然以文化觀念上的分離為起點,而筆者認為文化分離將源于這些法律。
3.要求學校教職工向?qū)W校領導報告欺凌事件。這要求跟蹤研究,揭示出成人在欺凌問題上的介入往往是不充分的。
4.要求學校調(diào)查已報告的欺凌事件。一些立法要求學校政策要事先公布對特定行為將采取何種處置及其結果,一旦出現(xiàn)讓公眾能夠依照政策有所預期。換言之,這些法律要求對欺凌事件有明確的處理方式和程序。有人批評這些內(nèi)容有時太接近執(zhí)法模式(“Law Enforcement”Model),雖然法規(guī)通常不規(guī)定任何后果,而是讓學校教育自由處置,而不是涉及執(zhí)法。無論學校選擇哪一種公開反欺凌的方式,都要求學校按照自己的流程對欺凌事件做出反應,凸顯學校領導的作用,激勵學校進一步減少欺凌事件。
5.要求報告和記錄保存。跟蹤學校在減少欺凌方面的進展,對學校施加壓力以減少欺凌事件。
6.早先的法律主要是對學校施壓,間接減少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后來頒布的法律更為明確而直接的要求預防欺凌。例如,后來的法律通常要求教師、學生、父母接受學校的反欺凌政策培訓,向?qū)W生和教師講解預防欺凌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促進欺凌的因素(Bullying Dynamics)。法律通常要求學校開設預防欺凌的課程,有r要求這些課程建立在“循證”(Evidence Based)的基礎上。法律規(guī)定中的其他方面,如報告和介人,鼓勵學校開設預防欺凌的課程,進一步減少欺凌事件。這些課程并未鼓勵學校改變性別文化,但正如本文第四部分所示,這些要求確實帶來了性別文化的改變
媒體高度關注由欺凌行為引發(fā)的自殺和校園暴力,欺凌問題短期與長期的研究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電子通訊方式對青少年欺凌事件的記錄。媒體的高度關注度也引起了美國文化、教育和法律界對青少年文化中欺凌問題的普遍關注。法律的干預措施能鼓勵學校減少欺凌,但是實現(xiàn)減少欺凌這一目標的措施卻可能擾亂既定的性別規(guī)范,這也是措施帶來的副作用。
四、對性別規(guī)范的悄然破壞
就第一部分中提出的男生問題,國家反欺凌法律要求學校提供豐富的互動課程和社會能力技能培訓。反欺凌課程教孩子如何避免這一行為,包括個人和社會的侵犯。但更為普遍而有效的措施聚焦在如何構建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Positive School Climate),因為消極的校園環(huán)境通常與欺凌相伴。社會科學研究認為,欺凌是校園環(huán)境功能失調(diào)的一種癥狀,而不是個人問題,欺凌產(chǎn)生的根源是校園環(huán)境,而不是所謂的壞孩子。因為循證課程致力于改善校園環(huán)境,所以極大地減少了欺凌事件,新的反欺凌立法鼓勵學校積極管理同伴群體。
(一)校園環(huán)境
校園環(huán)境一詞用來描述校園內(nèi)的社會和情緒氛圍?!拜斎搿钡氖呛⒆又g以及孩子與成人之間的關系質(zhì)量、真正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融合行為和歸屬感。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與低欺凌率相伴,而從糟糕的校園環(huán)境到積極校園環(huán)境的治理過程往往會降低欺凌。在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中,欺凌不是對規(guī)則的破壞,而是對關系的破壞。
實現(xiàn)積極學校環(huán)境的重要元素是社交情緒學習,它能夠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Collaborative for Social,Emotional,and Academic Learning,CASEL)調(diào)查研究并制定了一套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核心技能。這些是反欺凌法案鼓勵的標準技能。社交情緒課程的主要技能學習自我認知(識別你的感受)、自我管理(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地表達感情)、社會意識(換位思考)、人際關系技巧(建立基于合作和解決人際沖突的積極健康的關系)。社交情緒課程教會個人溝通技巧,提高整個同輩群體的溝通水平。
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對兒童的情感體驗、學校成績和減少欺凌事件影響顯著。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項目取得的成果。教授學生社交技能,構建安全的學校環(huán)境,這樣他們長大成人時就可能帶來互動文化規(guī)范的變遷。美國文化中廣為熟知的緊張關系,在反欺凌改革的討論中并不明確。在立法辯論時,文化中的緊張關系不受重視,而且表述不充分,當國家積極支持受欺凌的非異性戀少年,而沒有維護保守教師和學生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時,這些保守勢力則試圖通過立法反對非異性戀者。最近,密歇根州《反欺凌立法》的斗爭就聚焦在這一特別沖突上。雖然立法辯論表面上重視文化沖突,但是并未著眼于表達模式(例如如何認知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而只作為表達的議題(在道德上是擁護還是反對非異性戀少年)。充分調(diào)查的地區(qū)很可能面臨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變遷。法律介入反欺凌和“男生危機”關系,這是一個是新領域,筆者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
總之,在減少欺凌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學校大有作為,《反欺凌法》也對此作出肯定。人們想知道反欺凌改革中哪部分發(fā)揮作用導致了欺凌案件的減少。于是在研究效果的基礎上不斷努力。根據(jù)研究,改革力圖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歸屬感和包容性的環(huán)境。學校教會孩子們?nèi)绾紊缃唬I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這些技能減少了學生的情緒沖動,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和運用更高層次的溝通技巧。社會變遷對性別期待提出了挑戰(zhàn)。在許多法律中,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生進行社會情感教育是學校的任務,反欺凌是學校的職責。法律實施后,興起了社會情感教育,因為法律要求在課程中加強社交能力的培訓,基于社交情緒學習是減少欺凌的措施之一。
(二)性別不協(xié)同與男生的非正式情感教育
1.性別不協(xié)同與欺凌。非異性戀者(LGBT)和“問題”少年往往成為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但是相對于年齡較大且能夠明確自己為非異性戀者而言,6到9歲的孩子,我們在欺凌的研究中很難明確將之界定為非異性戀者,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是遭到欺凌最多的。研究人員將孩童時代性別協(xié)同性的衡量范圍和程度做成量表,驚奇的發(fā)現(xiàn),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更容易成為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此外,當研究人員調(diào)查兒童欺凌的原因時,大量孩子回答說他們可以通過外貌、運動能力等來判斷性別是否協(xié)同。
男生和女生在經(jīng)歷欺凌時表現(xiàn)是不同的。女生的攻擊性更多體現(xiàn)在語言上,包括社會隔離。男生則更多的是身體上的沖撞和攻擊。一些研究表明,最有可能成為其他男生持續(xù)性身體攻擊目標的男生通常是不隨意與其他人有身體接觸,或者不愿參與惡作劇者。
2.嬉鬧游戲和男生的情感教育。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傾向于嬉笑打鬧。學者認為,從發(fā)展上講,男生使用這些嬉鬧方式學習彼此之間的界限和交流方式。在心理學文獻中,嬉鬧游戲被認為是學習交流的方式。換言之,男生進行“身體交流”,通過身體接觸學習交流技巧。這個意義上而言,在男生世界的語言中,那些不參與嬉鬧游戲的男生不與他們交流,也最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一項對幼鼠的研究內(nèi)容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過程。
我們認為打鬧是重要而固有的社會行為,如果幼鼠不這樣做,他長大后就與社會格格不入。這些幼鼠對良性的社會接觸反映過度,比如社會性嗅探,這使得他們社會防衛(wèi)過度,更容易升級為攻擊行為。進而,在被帶進大鼠的領地時,面對大鼠的主導地位,他們并沒有表現(xiàn)出適當?shù)捻槒模麄儾秽叫星致孕缘墓?。他們采取的策略也無法避免優(yōu)勢鼠的憤怒。此外,童年期間沒有打鬧經(jīng)歷的白鼠,一旦遇到此類情況會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最后,這些白鼠在協(xié)調(diào)與其他同類的關系時也會遇到困難。
盡管我們不能把白鼠和人類青少年的行為相提并論,但這一研究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人類嬉鬧行為的原因。毫無疑問,白鼠的性別對分析問題很重要。對人類嬉鬧行為的研究可能更為深入,但是同樣認為身體接觸是男生發(fā)展溝通技巧與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因素。
無論基于動物研究,還是神經(jīng)心理學或文化規(guī)范,如果將身體接觸作為我們對男生情感教育的中心,那么需要明確以學校為基礎的社交情緒課程是社會溝通中自我認知的重要內(nèi)容。
3.單一性別學校和男女混校的欺凌問題比較。很多人寄希望于單一性別學校環(huán)境中的男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能優(yōu)于男女混合學校中的男生。《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頒布后,公立學校單一性別項目大量增加。但是這場運動的背后是政治認同。支持者們的受害敘述都是基于對男性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單一性別學校重視男生和女生的差異。據(jù)說這些差異與反欺凌課程中認為的威脅相反。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即與男女混班或者混校的情況相比,單一性別班級或?qū)W校應該采取何種反欺凌措施。
對單一性別學校中欺凌問題的研究不多。2005年美國教育部報告評估了單一性別學校和男女混校在很多方面的差異,結論是:“學校中的欺凌事件并沒有作為獨立問題而被充分審查”。在2009年5月,一份非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中,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多米尼克?約翰遜(Dominique Johnson)認為當考慮到性別協(xié)同性問題時,單一性別校園中對欺凌的評估會出現(xiàn)不同結果。約翰遜通過分析性別協(xié)同的學生和性別不協(xié)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來評估性別影響。約翰遜還考慮了特定學校中性別協(xié)同性的數(shù)量。她發(fā)現(xiàn),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和女生更有可能被欺凌。她認為單一性別學校對性別不協(xié)同的女生而言更安全,但是學校安全與否似乎取決于整個學校的男女性別協(xié)同性。她對已有的男生數(shù)據(jù)持懷疑態(tài)度,但她解釋說,事態(tài)可能被扭轉(zhuǎn):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在單一性別學校環(huán)境中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當學生不遵從學校的性別規(guī)范時,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已有文獻尚無定論,這使得嬉鬧游戲的研究備受關注,即研究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受到的懲罰,是來自于同伴欺凌,還是來自于單一性別學校為培養(yǎng)性別協(xié)同性而施加的懲罰。一些學校鼓勵男生進行肢體溝通,他們鼓勵表達的形式與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相反,而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能夠降低欺凌事件,創(chuàng)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既有學校教育模式在男生身上體現(xiàn)了失敗,如果基于此我們將男生分離出來,他們會無所適從。對刻板印象威脅的強有力研究表明,學生按照群體對他們的期望行事。許多基于族裔的研究表明,由于成績不好而將男生分離出來將同樣影響男生的表現(xiàn)。但是欺凌問題更重要的方面是,對男生的刻板印象導致他們表現(xiàn)不佳。反欺凌立法下誕生了社交情緒課程,但是單一性別教育可能與這一課程的設想南轅北轍。
(三)新的隱性課程
我們已經(jīng)探討了男生危機、反欺凌立法、社交情緒學習課程項目、男生的“身體溝通”以及性別不協(xié)同性與欺凌的關系,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法律和政策上來?,F(xiàn)在得出立法的影響還為時過早,我們應該看到法律將會在性別交流方面會帶來重要的文化變遷。
《反欺凌法》要求并鼓勵學校制定政策和開設課程,這會導致學校和地區(qū)對欺凌事件進行評估,這意味著定期對學生的欺凌經(jīng)歷進行調(diào)查。這些公開的評估和報告包括學校環(huán)境問題的所有原因,能給學校領導施加壓力,進行改善以達到預期效果。一些學校沒有正確解決欺凌問題,他們或擁護零容忍(Zero-Tolerance)政策,或和政策玩躲貓貓游戲,或?qū)_的政策置若罔聞。但是對那些真正踐行反欺凌法律政策的學校而言,他們不僅按照要求行事,而且擴展了反欺凌的內(nèi)容,從零容忍到對欺凌事件的處置方法,社交情緒課程和校園文化和環(huán)境治理措施,都非常有效地降低了欺凌問題的發(fā)生率。目前很多學校都采用了社交情緒課程的方式來降低欺凌事件。由于既有的不溫不火的介入策略令人失望,法律則更加嚴格,我們希望社交情緒課程的應用更為廣泛。社交情緒課程教會孩子們?nèi)绾伪孀R自己的情緒,直接的表達情緒,使用語言而不是肢體,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換位思考,遵守社會規(guī)范,尊重他人,而不是處處找茬。學校要教授學生如何交往,如何融入社會,如果學生有進攻性的行為,要給予制止和指導,學校有義務減少欺凌事件。
社交情緒課程帶來的改變可能遠遠超出立法者的預期。進一步的影響可能更令人意想不到。立法者歪打正著地建立了一個更融洽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每個人有著更豐富的情感和更融洽的社會交往。立法者當然也沒有討論學校中女性化的溝通方式和破壞男性溝通方式。他們已經(jīng)著手減少嚴重的欺凌事件和與欺凌相關的自殺數(shù)量。
然而,當我們走過一個循證、有效應付欺凌的實踐階段后,我們看到學校文化的展開不知不覺中破壞了男生的情緒表達,不符合男生危機為導向的政策(Boy-Crisis-Oriented Policy)。這不僅是學?;蛘呓逃绲内厔荩彩乔娜挥绊懙椒山?。邁克爾?凱摩爾(Michael Kimmel)認為“當今,男生需要防御的恰恰是那些聲稱捍衛(wèi)他們的人;需要救援的正是那些拯救他們的人。”
五、結論
近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對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這是我國近年來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校園欺凌進行治理,凸顯了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及治理的緊迫性。
筆者認為,校園欺凌固然需要通過專項規(guī)章制度進行干預及整治,但預防勝于懲罰,法律法規(guī)的治理顯然不是杜絕校園欺凌的根本途徑。細察中小學校園欺凌整治狀況,欺凌事件發(fā)生后對學生進行懲處,或事前宣傳整治欺凌的相關法律及法規(guī),都只是懲罰、警醒、告知學生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對其他同學實施欺負、侮辱的言行,是法律不允許的。然而,懲罰、警醒、告知是遠遠不夠的,更根本的途徑在于對學生曉之以理,從理據(jù)上引導他們明白緣何法律禁止該類言行;該類言行在道德上如何違背人性,何以不應該;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有何危害。從而在思想源頭上截堵霸凌的產(chǎn)生,鏟除其滋生的土壤。
因此,整治校園欺凌迫切需要轉(zhuǎn)變觀念與思路。杜絕霸凌的根本在于踏踏實實地對中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友善教育。友善是一種道德情感,更是一種道德責任,它有著深刻的思想及歷史淵源。亞里士多德把與友善相當?shù)挠褠鄱ㄐ詾楣裆钪斜匦璧牡滦?,孔子把與友善相當?shù)摹叭省蓖瞥鐬槿说牡赖铝x務及社會人倫關系的出發(fā)點。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友善進一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指導、評價社會成員價值取向的一種善惡標準、一種規(guī)范性和導向性的道德力量。
此種情況下,友善理所應當要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友善價值觀培育,引導學生尊重他人,建立對他人的信任與關愛,在關愛他人與感受他人關愛的過程中體驗人的價值和尊嚴;指導他們用正確的方法觀察社會,避免思想認識上的片面和極端;以寬容、友好的態(tài)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互敬互讓,逐漸形成友善的情感及品格。
總之,通過友善教育,在學生的心靈播種友善的種子,引導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開出”與同學的友誼之花,營造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并進一步輻射社會。惟其如此,才能在源頭上杜絕校園欺凌,還原中小學校園之寧靜與和諧。
提供法律保護,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校園安全
美國 約瑟夫森青少年倫理品格研究所的報告顯示,50% 的學生承認在過去一年里欺負過別人,47% 的學生說他們在過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難過的方式欺負、取笑或者嘲弄過。這說明美國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非常普遍。為解決校園欺凌問題,聯(lián)邦政府頒布了一些校園安全法案。 如:1990年,聯(lián)邦政府通過了《克雷利法案》,要求公立學校必須校園犯罪統(tǒng)計和安全政策的年度報告,以方便準備入學的學生提前獲知相關情況。2001年通過的《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好教育的法案》,有一項內(nèi)容是識別潛在危險、危機準備和干涉程序、識別青少年暴力的早期預警標志并做出反應。到2011年,全美共有46個州制定了與反欺凌有關的法律,36個州通過教育令的方式要求禁止網(wǎng)絡欺凌,41個州制定了相關政策。美國教育部門2015年5月公布的報告顯示,發(fā)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
日本 校園里也經(jīng)常發(fā)生欺凌事件。京都大學和一個高中家校聯(lián)合會的調(diào)查表明,超過40% 的高中學生曾遭受欺凌或欺凌過他人。日本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欺凌受到身心傷害,導致不去上學、性格變異甚至選擇自殺。為全面遏制校園欺凌現(xiàn)象,日本參議院于2013年6月通過了由執(zhí)政黨和在野黨共同提出的《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案》。按照法律要求,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員會和各級學校,都要設置欺凌事件的相關調(diào)查機構。如若出現(xiàn)危害學生生命的欺凌事件,學校應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進行有效處置。如果認定欺凌事件為犯罪行為,學校應及時報警并與警方合作。
澳大利亞 校園欺凌問題也比較嚴重。2003年,澳大利亞政府部門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這是澳大利亞乃至全世界第一份國家級別的安全學校建設指導政策,矛頭直指常見的校園欺凌、騷擾、暴力、問題。該法案不僅重視傳統(tǒng)的校園安全,更加注重學生心理安全。該法案的實施,讓學校的安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英國 1998年頒布的《學校標準與框架法》,將制定反欺凌措施當作對中小學校的法定要求。1999年,英國首次在法律上規(guī)定中小學校必須制定反欺凌的政策。2003年11月,英國出版了《反欺凌行動》,鼓勵學校和學生簽署相關約定,同年發(fā)表《欺凌:中學的有效行動》,提出了應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指導性意見。在英國,反欺凌已經(jīng)成為地方政府的法定職責。
給欺凌者必要的懲治,以期杜絕校園欺凌現(xiàn)象發(fā)生
校園欺凌現(xiàn)象不容忽視,欺凌者對受害者往往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這種傷害可能是身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輕則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受害者的行為方式,嚴重時可能會影響受害者一生。盡管中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但很多國家還是主張對欺凌者采取必要的懲罰措施,期望通過懲罰減少或避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美國 提倡堅決制止在校園內(nèi)外打架、謾罵和使用侮辱性語言、現(xiàn)象發(fā)生。 一旦出現(xiàn),欺凌者將會受到警告、停課、處理,學校也可根據(jù)欺凌程度的不同,將欺凌者交由警察處理或讓其接受心理醫(yī)生的治療。當青少年有明顯的傷人和敲詐行為時,執(zhí)法機關會立即介入。
德國 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也非常重視,打擊力度也很大,其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許多西方國家。對于校園里那些恃強凌弱的“小霸王”,學校反對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對兩次記過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學??晒麛嗟赜枰蚤_除,接著再交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 德國的“不良少年管教部門”實現(xiàn)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無縫對接”。
英國 欺負弱小者的現(xiàn)象也比較嚴重。英國教育白皮書認為,對于本應為學生恃強凌弱行為負責卻沒有負好責任的人,學校不能坐視不管、法庭會強制家長接受養(yǎng)育課程教育,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兒童。那些不服從這項法規(guī)的家長,將被處以最高1 000英鎊的罰款。英國的學校還可以開展模擬欺凌法庭,用來解決嚴重的校園欺凌問題。此舉雖受到質(zhì)疑,但對欺凌者的教育和震懾作用卻十分明顯。
教育引導是重要措施,可以讓孩子從小遠離暴力
學校畢竟是育人場所,在這個人員密集、成員心智還不成熟的群體環(huán)境中,針對反欺凌問題,教育手段應發(fā)揮出最大、最好的功能。學校要通過正面的教育引導和反面的典型展示,讓孩子正視校園欺凌,遠離校園暴力。
德國 希特勒曾將德國拖入戰(zhàn)爭泥潭,德國人民深受其害。經(jīng)歷了巨大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德國各階層對戰(zhàn)爭的反思特別深刻。德國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希望后代遠離戰(zhàn)爭,他們的“善良教育”從孩子剛剛學會走路就開始了。從愛護小動物到同情弱者、寬容待人,直至唾棄暴力,德國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更難能可貴的是,德國人不贊成玩具商開發(fā)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玩具坦克為伴。德國人還有一個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監(jiān)督下,德國校園里的欺凌現(xiàn)象日益減少。
法國 法國人對自身的反省也很深刻。 他們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民族,應該從根本上加以改進。同德國一樣,“暴力玩具”在法國也不受歡迎。 法國人認為,小時候如果經(jīng)常用玩具“模擬殺人”,用血腥來解決問題,長大后很難成為愛好和平的人,至少會遠離善良與仁慈。所以,法國也十分重視教育孩子成為善良友好的人。
美國 在健全法制,保障校園環(huán)境安全的同時,美國也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和預防欺凌教育,并且這種教育從學前班就開始了。
英國 英國政府從2005年開始,每年11月舉辦1次全國性的反欺凌宣傳周活動,集中開展以反欺凌為主題的全國中小學生詩歌競賽活動,廣泛宣傳校園欺凌的危害性,讓學生知道校園欺凌的危害及應對辦法。
澳大利亞 學校教育很有針對性,校內(nèi)開設“公民教育”“法制教育”“人類社會與環(huán)境”課程,具體教學內(nèi)容包括“創(chuàng)造和平環(huán)境”“與同伴平等相處”“我的權利與別人的權利”“解決沖突”。其宗旨是反對歧視與欺凌,要求同學之間平等相待,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
提供必要的保護和援助,讓學生生活在安全環(huán)境中
以色列 有關部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欺凌現(xiàn)象發(fā)生的地點大都在走廊和廁所,時間段大多是在放學后或教師監(jiān)控不力時。因此,以色列要求學校建立全校范圍的反欺凌政策,并對教職員工進行專門的教育培訓。很多學校采取切實措施保障校園安全,如增加警力、保證照明、休息時間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師、讓父母接送孩子,辦法雖然簡單,但效果比較好。把控好了時間和地點,加以有針對性的管理和干預,校園欺凌現(xiàn)象自然就能大幅度減少。
韓國 通過向一些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警衛(wèi)服務”,讓其免受校園欺凌的侵害和威脅。擔任“警衛(wèi)”工作的人員,除警察外,還有民間保安公司的保安、體育館協(xié)會的人員,只要學生向?qū)W校或教育管理部門提出保護申請,政府就會安排“警衛(wèi)”到學?;蛱囟ǖ攸c暗中保護學生。韓國的辦法雖然被動,但照樣有確實的效果。
校園欺凌的事發(fā)地雖然多在學校,但誘因可能在校外,在家庭和社會。所以,懲治、防范校園欺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多方聯(lián)動,共同發(fā)力,絕非學校一方之責任。
通過調(diào)查顯示,出現(xiàn)欺凌事件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而家庭教育的問題則可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父愛和母愛的缺失(一般來說,孤兒、單親兒童和留守兒童在品德塑造和人格形成方面比較容易出軌);二是家庭教育的錯誤(不明智的父愛和母愛會使兒童畸形發(fā)展)。
家庭教育缺失的解決途徑可以說有時已經(jīng)超出了家庭所能給予的范圍,因為對孤兒、單親兒童和留守兒童來說,不是家庭不想給予愛,而是給予不了。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和政府在這方面多想辦法,盡量給孩子提供家庭般的溫暖,保證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如,解決隨遷子女的就讀問題;用制度保障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必須隨子女共同生活等。這其實更加凸顯了多方聯(lián)動,共同發(fā)力的重要性。
改變家庭教育的不明智問題更是需要智慧,這就需要“家長教育學”,需要教育專家、學校、社會和政府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多進行家長培訓,把科學的家教藝術傳授給廣大家長,并使之得到普及。
遠離欺凌,還需要凈化社會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往往都是潛移默化的,而且這種作用不容忽視。很多欺凌者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受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心理發(fā)生了扭曲,人格發(fā)生了錯位,從而做出了一些令人難以想象、難以接受的不良行為,甚至欺凌行為。
所以,要實現(xiàn)“環(huán)境育人”,發(fā)揮社會環(huán)境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凈化社會環(huán)境(包括網(wǎng)絡環(huán)境),努力營造良好、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而這實際上又是需要通過一定社會文化的宣傳、教化才能實現(xiàn)的。
校園欺凌事件遠遠不止是破壞了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失去安全感,更大的威脅在于這些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其暴力傾向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一般而言,校園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學生的文明水平和所在地區(qū)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學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率,和地方文化水平、治安管理水平幾乎同步。
營造健康、安全的兒童成長環(huán)境,要靠法制教育。預防校園暴力侵害,除落實已有的法律法規(guī),還要加大針對青少年之間惡性欺凌行為的法律懲治,不能縱容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國已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應當向?qū)W生和家長做必要的宣傳及解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懲罰的目的在于減少、杜絕違法犯罪。對嚴重違紀的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懲戒,更多的學生在學校的安全將沒有保證。
法制是不可動搖的鐵律。學校教育需要“愛的教育”,而一旦觸及法律法規(guī),則應當堅持原則,不能手軟。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常常讓人感到難以接受的是“雙方和解”。這怎么是“雙方”的事呢?有些傷害,極可能導致受欺凌者和旁觀者心靈受傷,人格扭曲?!敖逃秊橹鳌碑斎槐匾?,如果危及學生生命安全,豈是“調(diào)解”能敷衍過去的?
學校和家庭要重視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讓學生面前有“高壓線”,知道什么是絕對不可以做的事。一旦出現(xiàn)惡害事件,應當追究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責任,不能以“道歉”“賠償醫(yī)藥費”之類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社會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所知甚少,有些人甚至錯誤地理解為“未成年人違法不究”,這類無知傾向會導致少年兒童對法律的誤識,值得警惕。學校和社會,應當關注少年兒童家庭的法制教育狀況。如果少年兒童在家庭沒有對法的敬畏,當他走進學校后,很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每一次披露出來的校園欺凌事件,往往都帶出欺凌者比較復雜的家庭因素。然而這并不表示從特殊背景的家庭走出的孩子都是粗野的。貧窮,單親,父母文化水平低,外出務工等等,不能成為孩子沾染惡習的理由。媒體和有關人士在介紹事件背景時,應當從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評價維度觀察問題,尋找深層的因素。
客觀地說,學生之間的欺凌現(xiàn)象在世界各國的學校中都普遍存在。我們所說的欺凌,可不光是身體暴力,任何帶來身體或心理傷害的蓄意沖突,都可以歸入到校園欺凌的范疇,包括羞辱、言語辱罵、孤立、勒索、名譽中傷、網(wǎng)絡曝光隱私或造謠等。國外有個反欺凌網(wǎng)站作過一個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有83%的女孩、79%的男孩在學校或網(wǎng)絡上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欺凌。
在許多人的經(jīng)驗里,美國或者日韓的影視劇里經(jīng)常能看到有關校園欺凌的刻畫和描寫,在中國的影視劇中則很少看到相關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中國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不僅不比國外少,反而可能更加嚴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多數(shù)校園欺凌現(xiàn)象沒有被正確地認知,很多時候,學生、家長以及教師都只把欺凌當作“玩笑”,充其量是“過分的玩笑”,不加以處理。在極端的例子中,習慣了中國校園管理的留學生,到了異國他鄉(xiāng),仍然像在國內(nèi)―樣欺凌同學,渾然不知自己犯下大錯,他們的所作所為被所在國視為嚴重罪行。這樣的案例,2015年剛發(fā)生過,參與欺凌的幾個學生均被判處數(shù)年到十數(shù)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那么,具體而言,國外又是如何對待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呢?
首先當然是立法的重視。美國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一度相當嚴重,但從1999年佐治亞州率先制定反校園欺凌法,到2015年3月蒙大拿州通過反校園欺凌法,全美所有50個州都有了針對校園欺凌的立法。而在中國,針對校園欺凌,立法上仍舊空白,成文法里還沒有任何一條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規(guī)定。
其次,學校的責任也被強調(diào)。有些國家要求學校必須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采取行動。像在美國,法律就規(guī)定,老師和教職工―旦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現(xiàn)象,必須舉報。曾經(jīng)的一個事例中,一所學校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校方?jīng)]有報警,家長舉報之后,校長的飯碗都沒保住。
當然,學校的責任不僅限于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事件后及時行動和舉報,更要開展反欺凌的教育。德就十分重視對學生從小進行系統(tǒng)的“善良教育”,以預防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相對而言,對于學校在欺凌事件中的責任,在中國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規(guī)定。絕大多數(shù)甚至近乎全部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都是在校園內(nèi)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除非出現(xiàn)相當嚴重的后果,例如學生自殺、重傷等。同時,盡管教育部門曾經(jīng)反復呼吁學校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但在應試的背景下,鮮有學校執(zhí)行。
建立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司法的綜合輔導治理體系,也是特別必要的。比如說英國,不僅在立法上制定了針對校園欺凌的法規(guī),還有意創(chuàng)造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園欺凌的社會環(huán)境。從2005年開始,英國每年的11月會舉辦反校園欺凌周活動,培訓教師,讓他們掌握識別校園欺凌、進行早期干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支持學校與家庭的協(xié)調(diào)溝通,鼓勵家長發(fā)現(xiàn)老師在校園欺凌方面處理不當時,向校長或地方教育當局申訴。在2007年,英國還啟動了一項小學自助反欺凌工程,請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協(xié)同老師―起反對同學之間的欺凌行為。
中國絕大多數(shù)學校在反對校園欺凌的問題上,與家庭、社會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聯(lián)系與互動,有時甚至在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后,家長與學?;ハ嘀肛?,推卸責任。這確實令人遺憾。
欺凌事件若不幸發(fā)生,公正解決之后幫助被欺凌的學生回歸正常是一項更為精細的工作。這時候,該由靠譜的心理咨詢室發(fā)揮作用。比如在日本,許多學校有針對“心理攻擊”而設立的心理咨詢室,聘請律師、心理醫(yī)生、退休警察和大學教授坐診,幫助那些遭受校園欺凌的學生度過難關。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欺凌 青少年 對策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增多,過程觸目驚心,性質(zhì)十分惡劣,一些女生間的校園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殘忍惡劣,侮辱性極強,多次引起了人們對青少年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廣泛關注。其實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小學欺凌現(xiàn)象在我國就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青少年校園欺凌現(xiàn)象頻發(fā),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jīng)。原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菁菁校園,為何會欺凌事件頻發(fā),是什么讓青少年變得如此暴戾?
一、校園欺凌的相關概念
欺凌是指一種反復發(fā)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惡意侵害行為,通過孤立、侮辱、威脅、打罵、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對被欺者采取拳打腳踢等肢體暴力或勒索錢財?shù)刃袨?;間接欺凌指對被欺者進行排擠孤立或語言謾罵攻擊等。[1]校園欺凌概括來說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一個或多個學生集中持續(xù)地故意傷害或破壞某個或某些學生的財物、身體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學生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為。該問題最早被挪威學者奧維斯所關注,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對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校園欺凌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近年來,校園欺凌在我國頻繁發(fā)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一種,欺凌者個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對受害人實施排斥孤立、言語侮辱、肢體暴力、威脅勒索等行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覷。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有的欺凌者還將欺凌過程、欺凌照片到網(wǎng)上,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促使自殺行為的發(fā)生。[2]有些被欺凌者會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反抗欺壓行為或成為新的欺凌者,最終導致一種惡性循環(huán)。而對于欺凌者來說,他們處事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正義感和責任感,把欺負人當成家常便飯。如果欺凌者始終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其行為也沒有得到懲罰和矯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會增大,對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特點
1.手段多種多樣
常見的手段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直接的身體暴力攻擊,如推搡、掌摑、拳打腳踢等,還包括對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傷害,如嘲笑、侮辱、恐嚇、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敵視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為的表現(xiàn)。
2.持續(xù)反復發(fā)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將受欺凌情況告訴家長或老師的心理,欺凌行為通常在一段時間內(nèi)反復發(fā)生,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多次反復欺凌受害者,并以此為樂。
3.當前普遍存在
校園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校園。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與心理都還不成熟穩(wěn)定,對自己行為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再加上人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欺凌理解為同伴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中學校園成為欺凌的高發(fā)地帶。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成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yōu)勢,使被欺凌的學生在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
5.行為隱蔽較難察覺
欺凌行為通常會發(fā)生在一些隱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長和學校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而且間接欺凌往往不明顯,家長和老師短時間內(nèi)無法察覺到孩子的異常。當前網(wǎng)絡欺凌逐漸興起,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更廣更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貼吧等發(fā)送惡意詆毀、侮辱、威脅他人的文字與圖片,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與精神傷害。[3]
三、青少年校園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處于快速發(fā)育階段,精力和體力都比較旺盛,有時需要對外發(fā)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還不成熟,有時為了“面子”將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滿發(fā)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學生本來就較為懦弱膽小,受欺負了也不敢吭聲;還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這些人很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跟男生頑皮好動、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直接相比,女生往往會不自覺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習慣用自己的方式發(fā)泄情緒或達到某種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強,情緒變化大,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心煩意亂乃至情緒失控,通過欺凌等方式將不滿發(fā)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最早場所,家庭環(huán)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些家長本身素質(zhì)有限又忙于生計,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指導,更有甚者,通過打罵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對青少年而言,父母過分嚴厲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擊性強、野蠻粗暴。而對于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得不到該有的關愛和教育,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當自身無法調(diào)節(jié)時,可能會通過欺凌的方式將這種情緒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團體的影響
人都有合群性,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團體里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在團體里他們能建立自信、加強身份認同,也能對抗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和欺凌。但這種歸屬感并不穩(wěn)定,當意識到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受到威脅或明顯感到自己地位較低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不安感。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會通過欺凌他人的方式來向團體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再加上他們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還會對欺凌行為進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學校道德教育缺失
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樊籬,把分數(shù)、排名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師很少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異常行為。
四、國外解決校園欺凌的做法
為了解決青少年校園欺凌問題,從2007年3月開始,韓國教育部就向中小學提供免費“警衛(wèi)服務”,只要學生提出求助申請,政府就會安排警衛(wèi)在校園周邊或特定地點暗中保護他們。[5]今年年初,韓國政府還頒布了《人性教育振興法》,規(guī)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將相關課程設為必修學科,全國中小學校必須提交人性教育計劃,并加強教師的學習培訓。日本為了應對頻繁發(fā)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特別加強了學校教育和咨詢服務,不僅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增加了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shù)量,還擴充校園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學校咨詢機構的規(guī)模,設置24小時不間斷服務咨詢電話,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采用“同伴調(diào)解”的方法,挑選若干性格開朗、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調(diào)解員,一旦發(fā)現(xiàn)有同學被孤立,就會特意多和該同學接近,盡量消除他們的寂寞與孤獨;還會找不團結的同學談話,努力使他們消除偏見和分歧,重歸于好。
前不久在美國發(fā)生的中國留學生欺負同伴事件,涉事學生面臨著美國司法部門的綁架、虐待等指控,可能會被處以終身監(jiān)禁或驅(qū)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國對未成年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力度還有待商榷。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極易受外界影響,身心發(fā)展還不健全,如果懲罰過重可能會讓其自暴自棄毀其一生,太輕的話又可能達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園欺凌的對策建議
1.政府
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制定實施了《校園安全法》,時至今日,共有48個州實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網(wǎng)絡欺凌或電子騷擾。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也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而我國的《校園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臺。我國應該盡快加強校園安全立法工作,從法律的高度保護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健全懲戒機制,讓欺凌者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對欺凌者實施應有的懲罰和處置,才能鼓勵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
2.學校
目前學校教育一味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導致學生倫理道德的缺失。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與分數(shù)的提高、升學一樣不可或缺。學校教育應兩手齊抓,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開始,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團結友愛、社會公德、愛護弱小等教育。學校應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yǎng)融洽的師生同學關系,改善校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健康、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
為保證學生安全,學校應當在校園內(nèi)一些偏僻、不易察覺的地帶建全監(jiān)控網(wǎng)絡,當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行為時,應當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傷害的發(fā)生。[6]聘請專門的心理老師,及時給予青少年科學有效的幫助。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法律常識宣傳欄、法制教育欄目、案例探討等形式讓學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給他們基本的防范知識,學會找老師幫忙,而不是以武力解決問題。
教師在處理學生的欺凌行為時,不要武斷批評或者當眾訓斥,應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學生這么做的原因,引導他們正確處理矛盾,讓他們認識到欺凌的后果和嚴重性。教師還應該培養(yǎng)積極的師生關系,增進學生對班級和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減少暴力行為的發(fā)生。教師可以針對校園欺凌問題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對欺凌問題的認識,也可以學到應對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尊重孩子,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既不過分溺愛孩子,也不過分專制。平時處理事情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養(yǎng)。作為家長,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子女的異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跡象。當?shù)弥⒆悠哿鑴e人時,不要一味過分指責孩子,要耐心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欺凌別人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若孩子被欺凌時,多給孩子愛、包容與理解,讓孩子不要恐懼,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長與學校要保持聯(lián)絡,加強合作,一起出謀劃策,制止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fā)生。
4.青少年學生
面對校園欺凌,青少年學生要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打破沉默,及時與父母或老師溝通,取得幫助和支持。青少年學生要學會與人為善,接受他人的缺點,不孤立他人,學會寬容、體諒、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多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同時,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對考試的不如意、老師的批評、遭同學欺凌等,不應自卑退縮、自暴自棄,應當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對解決問題。
總之,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xié)調(diào)行動,形成合力,一起關注欺凌現(xiàn)象,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的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2] 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xiàn)象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3] 張杰.淺談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會工作介入流動青少年同伴欺凌行為的實踐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1).
[5] 李茂.遏制“校園欺凌”外國如何出招[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4(5).
2、可選取內(nèi)容如下:
(1)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 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2)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心虛,洪亮的聲音可以起一個震攝作用。如果對方還是繼續(xù)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衛(wèi),而不是忍受挨打。
(3)自衛(wèi)的原則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樣起一個震攝作用,以行動告訴對方我們不是軟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軟怕硬,若看到欺負對象奮起反抗,多會心虛停止攻擊行為,而如果被欺負者默默忍受,反而會讓他更加得意忘形,從而持續(xù)攻擊行為,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認真貫徹上級文件精神要求,我園積極開展“防欺凌創(chuàng)和諧”系列安全教直活動,圍繞法制專題教育、規(guī)章制度完善、開展自查自糾、欺凌事件發(fā)生和處理四個方面對專項治理情況進行了全面自查和總結,現(xiàn)將自查總結情況匯報如下:
(一)扎實開展行之有效的專題教育。
我們堅持把做好保教日常工作、打牢思想基礎作為專項治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來抓。經(jīng)常利用專題會議對全體教職工進行以“反校園欺凌,建平安校園”的主題教育。園委會例會上由鄧風霞園長組織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組織教職工集中學習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
(二)為進一步做好校園欺凌事件教育工作,切實加強對安全教育工作的領導。
幼兒園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園長為組長的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幼兒園領導各老師和保育員都具有很強的安全意識。還根據(jù)幼兒園安全工作的具體形勢,把涉及校園欺凌安全的各項內(nèi)容進行認真分解落實到人,做到每一項工作都有對應的兼管人員、主管領導和分管安全,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諉。從而形成了園長直接抓,副園長具體抓,安全管理員、保教主任具體分工負責組織實施,全校教職員工齊心協(xié)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安全工作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與安全分塊人員、班主任等簽訂防范校園欺凌事件安全責任書,將安全工作列入教師期末考核內(nèi)容中,嚴格執(zhí)行責任追究制度。凡發(fā)生安全責任事故和影響惡劣的安全責任事故,或在各級工作檢查中,受到批評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作如下處理:根據(jù)具體情況,分別給予取消評先評優(yōu)資格、情節(jié)和后果嚴重的,追究法律責任。
(四)建立校園欺凌事件處置預案,為了及時快捷地開展工作。
幼兒園成立了現(xiàn)場指揮組、協(xié)調(diào)聯(lián)絡組、后勤保障組等臨時性機構。并對可能發(fā)生的欺凌事件的處理方法,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流程及應對措施。
(五)與望洪鎮(zhèn)派出所聯(lián)合做好校園防欺凌工作。
我園主動與派出所建立聯(lián)系,經(jīng)過協(xié)調(diào),派出所每周抽空到幼兒園進行安全防范治理巡查,在晨送、晚接高峰期還派警員協(xié)助做好站崗執(zhí)勤工作,確保了幼兒上下學的安全。
今后,我園仍將進一步重視校園安全工作,及時解決安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不斷提高我園安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