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40:08
導語:在個體穩(wěn)定的心理現(xiàn)象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并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guī)律可以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guī)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tǒng)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xiàn)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xù)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chuàng)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chuàng)、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tài)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tài)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shù)。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tài)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xiàn)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tài)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xiàn)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密斯等人對1979年美國主要社會心理學刊物發(fā)表的文章作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歸因及態(tài)度和態(tài)度改變,論文達50篇以上;其次是社會和人格發(fā)展以及認知過程,達40篇以上。
摘 要 本文通過自己在平時的訓練和比賽以及對其他運動員的觀察和訪問,對其中若干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出合理建議,為提高心理素質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柔道運動員 心理素質 比賽
一、前言
隨著柔道運動的發(fā)展,對抗程度的激烈,對柔道運動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優(yōu)秀的柔道運動員,不僅要有充沛的體能,精煉的技術,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戰(zhàn)術水平差距日益縮小、比賽強度和負荷日益增大的情況下,成績的好壞,勝負的關鍵越來越取決于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本文就這一問題,做出自己的一點看法和見解。
二、心理素質的意義和作用
(一)柔道運動員心中心理素質的含義
所謂“心理素質”,通俗的說是指人在特定的情況下對發(fā)生的事情做自我心理的調整,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調適或承受能力的強弱也就是心理素質的好壞。柔道運動是兩人直接對抗的重競技項目,運動員心理因時因地而異。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柔道運動員對比賽水平的發(fā)揮。有專家認為心理素質在整個體育運動中的比重占30%,目前心理素質訓練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已被國家體育界所公認。
(二)柔道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在比賽中的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情感狀態(tài),常與愉快、緊張與否及其強度有關。心情不暢或過于緊張,都會在大腦皮質層上形成一個相應的刺激點,心理學稱之為“興奮灶”,會干擾人們的情感平衡。人們的情感平衡擾時,判斷能力和動作都會失準,肌肉也會產生某些部位的痙攣。情感的強烈激動與失控,或因精神壓力而推動心理上的不平衡,都將引起血液和內分泌的生物化學變化,這些都無益于柔道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因此,柔道運動員在比賽時的情緒平衡,對比賽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運動員的意志力作用也不可忽視。一個意志力堅強的運動員,即使在相當不利的條件下,也能保持堅定的信念,臨場不怯不餒,不患得患失,全身心地進入競技狀態(tài)。再者,運動員的個性作用,在訓練和比賽中同樣也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剛毅的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自我暗示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都能達到一個較穩(wěn)定的水平,從而能有穩(wěn)定甚至超水平的發(fā)揮。
三、比賽時柔道運動員的心理現(xiàn)象及對比賽的影響
(一)心理現(xiàn)象
現(xiàn)代柔道比賽中,運動員臨場的情緒狀態(tài)對比賽中技戰(zhàn)術的影響日趨顯著。有人做過調查統(tǒng)計,70%的運動員認為心理素質對比賽有較大的影響。本人在平時訓練和比賽及對其他的運動員的觀察和交談中發(fā)現(xiàn),賽前,有些準備不足,心理素質差的運動員常常會表現(xiàn)有賽前燥熱癥,具體表現(xiàn)有:心跳加快、尿頻、口干舌燥、肌肉抽筋、情緒不穩(wěn)定、信心起伏大。有的甚至于比賽前幾天就失眠,影響訓練質量。
(二)對比賽的影響
1.自信心對比賽的影響。自信心是事業(yè)成功的基礎,也是柔道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精神支柱。同樣的客觀情況,不同自信心水平的運動員會有著不同的思維活動和行為表現(xiàn)。在賽前,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以及傷病等原因,缺少正常訓練,對自己的訓練水平產生懷疑。再就是對自己的對手沒有充分的了解,產生對比賽的恐懼心理,導致技戰(zhàn)術發(fā)揮失常。例如,在碰到天氣悶熱的情況下,運動員對比賽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運動員認為悶熱的天氣會影響自己的發(fā)揮,自信心下降,擔心出汗太多,手臂滑,不易拿把,做不了動作,發(fā)揮不了技戰(zhàn)術水平,導致最后的失?。挥械倪\動員認為天氣變化對任何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自信心沒變化;還有的運動員認為在這種天氣里自己仍能發(fā)揮自己原有水平,天氣影響的只是對手,使自己處于更有利的地位,自信心反而提高了。如表1:
2.環(huán)境條件對比賽的影響,因比賽時的環(huán)境氣氛比平時更熱烈,周圍有觀眾,有裁判,有記者攝影,比賽場地、氣候都與訓練條件不同,這些外界的變化刺激運動員的運動中樞神經,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刺激的輸入會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做出各種反應,如反應消極會削弱情緒,對比賽產生負面影響。柔道訓練通常都是在白天進行的,但有些重要的比賽因場次過多,不得不在晚上安排比賽,如晚上比賽時燈光的照射,會使有些柔道運動員視覺產生模糊,看不清對手的動作和比分,導致技戰(zhàn)術發(fā)揮不正常。
3.自控能力對比賽的影響。每個柔道運動員在心理上都有好與不好的特質,也有好與不好的狀態(tài),哪一方面占優(yōu)勢,都得靠我們這個“主人”利用好的“控制”方法十分重要,而比賽時間的安排將成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什么時候開始比賽,準備活動做到什么程度,飲水問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比賽計劃是什么。隨著比賽的臨近,運動員對自己緊張的情緒的控制將成為最主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天生等.運動心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7.
【關鍵詞】班級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學
抓好德育工作也就是首先抓好德育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就是要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制度等的指導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對學校、班級的德育活動進行規(guī)劃、組織的過程。目的是實現(xiàn)學校、班級的德育管理目標(目標是: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德育規(guī)律,加強對德育工作的組織領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他們形成強大的合力,以有效地推進德育進程,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抓好德育工作是中小學學校管理、班級管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抓好了德育工作,是其它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唐代思想家、散文學家、政論家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早有論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突出、首要工作就是“傳道”,即傳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
那么,要抓好德育工作,正常開展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首先應掌握些什么呢?
我想,正確分析并掌握人的心理是最重要的吧。因為,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現(xiàn)象復雜多樣,心理生活內容豐富多采。為了更全面地分析、理解人的心理,先就要對心理進行分析。
心理即心理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總是在具體的個人身上發(fā)生和進行的,所謂個體心理就是指個人所具有的或者個人身上發(fā)生的心理現(xiàn)象。心理學研究將個體心理概括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tài),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四大方面。
人的心理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這種動態(tài)的過程是“人在與世界的某種形式的相互作用下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順序”。所以,心理學上所說的心理過程又叫心理活動,指人心理操作的程序及完成程序所經歷的進程。由于人心理操作的程序與形式不同,心理過程又可分為認識活動,情緒活動和意志活動。
但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條件下,人的心理活動又具有不同的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是指心理活動在展開時刻與活動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狀況和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有時,這種狀態(tài)也處于一種不斷的變化之中。由于不斷的變化,有時也有一定的心理傾向(心理傾向是指人們在反映客觀現(xiàn)實時,即在認識事物,總結問題,作出決策時,總帶有一定的傾向性。
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因為遺傳、教育、訓練、環(huán)境等的影響,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點有些是偶然的、暫時的,有些則是經常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就是個人身上的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獨特組合,它集中反映了個人的精神面貌與心理生活的特殊性,是人與人在心理上的類型差異與特征區(qū)別。心理特征也叫個性心理特征,它與前面所講的心理傾向一起構成人的個性心理方面。
心理學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應用科學。教育作為一種傳遞人類文化,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活動,其活動的展開與效應,都是通過師生的心理變化發(fā)展、適應和改造而加以表現(xiàn)的。從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來看,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但從教育活動的性質看,教育即主要是一種“靈魂”的塑造以精神的開發(fā)活動,其最終效應體現(xiàn)在學生的心理方面。所以,充分認識心理學在教育,特別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把握心理與教育二者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在德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了解和掌握兒童的心理尤其重要。比如,我們經??吹綄W生犯小的錯誤,但許多老師卻默然視之,他們認為人人都會犯錯誤,犯點小錯誤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不去管它,也好象無所謂。
實際上小事并不小。為什么呢?因為小學生正處于道德意識的朦朧期,不能夠嚴于律己,是非觀、道德觀、認知力都不強,不能正確分辯是非。因此,很多壞習慣正是在小事中養(yǎng)成的。實踐證明,一個人在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在長大后是很難改掉的,甚至是終身難改。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好教育教學中的小毛病,怎樣抓好德育工作,讓學生正確地樹立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呢?現(xiàn)就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幾點看法。
1 班級管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先決條件
一個班上學生的壞習慣真不少。比如,上課鈴響了,一個學生才大搖大擺的闖進教室,這種表現(xiàn)讓教師非常氣憤。于是,我讓他重新回到教室門口喊報告。卻惹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因為同學們還不理解我的真實想法。但我卻借此機會對全班同學進行了教育。小小的報告是尊重別人的開始。如果不對該生的這種行為進行及時糾正,長此下去,不僅讓學生養(yǎng)成了橫闖教室的行為,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不尊重別人的習慣。所以,班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班級管理,首先不但要有班規(guī)、班訓、有班干部的督促,更重要的是要有老師去誘導,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其次,教師要為人師表,給學生作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千萬不能妄為人師。
2 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課堂常規(guī)管理是課堂管理規(guī)范化的前提,沒有常規(guī),學生在課堂上則無準繩。所以,在常規(guī)管理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運用管理心理學原理,制定并處理好課堂常規(guī),并科學地實施,以取得良好的課堂管理效應。
在課堂中,一些學生不時地說話、玩手、玩筆、發(fā)呆,或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我立刻請他們小站一會兒,再請他們座下,并要求他們必須在本節(jié)課中至少回答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他們帶著任務只能專心聽講、認真思考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跳皮而又不專心的學生即興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都能回答。問題回答后,及時對他們給予不同的鼓勵和表揚,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找到自信和體會成功的喜悅。長期堅持下去,他們的不良習慣就改正了不少,上課也比較的認真專心了,學習積極性也大大的提高了。
3 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好學校德育工作
環(huán)境塑造人,說明了環(huán)境在教育中的作用。那么,環(huán)境是指什么呢?環(huán)境是指與有機體發(fā)生聯(lián)系的外部世界。人類可生存的環(huán)境可分為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前者如氣候、地理條件、物質狀況等,后者則是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等,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等。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個人心理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3.1 在農村小學中,罵臟話的學生為數(shù)不少。在我接觸的學生中,有許多學生都有罵臟話的習慣。記得有一位學生是罵臟話的高手,罵臟話成了他的口頭禪。有一次,一位女同學被這位男同學罵哭了。我剛走進教室,這位女同學便向我哭訴了事情的經過。我立即請過那位罵臟話的學生,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教育。我說:"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是爹媽養(yǎng)的,你罵別人,你以為你心理好受嗎?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團結互助才對嘛?"當時,他被我批評得流下了眼淚,但過不了一會兒,他又舊病復發(fā)了.于是,我請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對他進行一個月監(jiān)督.在監(jiān)督改造的過程中,只要該生說一句臟話,我就要立即對他進行一次教育.在監(jiān)督改造的這一個月當中,他還是罵了幾十次臟話,但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反復地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只要有兩天他沒有說臟話,老師和全班同學立即對他進行鼓勵表揚.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這位昔日的"臟話王"徹底改掉了罵臟話的壞習慣.其他有壞習慣的學生在監(jiān)督他的同時,自身也逐漸改掉了許多不良習慣.這時,我又發(fā)動班上的優(yōu)生和我組成"學習互助組",對班上有不良習慣的"后進生"進行其實可行的輔導,一學期下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3.2 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工作教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家里家長要教育學生,在學校老師要教育學生,學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也重要。所謂環(huán)境塑造人就是這種道理.愿我們的家長也重視德育工作吧.
3.3 除了學校、家庭外,社會對孩子的影響也比較大。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必須有打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讓我們的孩子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當然,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必須靠全社會的努力才行。
因此,學生所處的年齡不同,環(huán)境不同,他們的表現(xiàn)就不一樣,我們只有因地制宜地采用靈活機動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那么,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才好,學習成績才有提高。
4 抓好德育工作應從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善事小而不去做,更不能因為惡事小而又去做了。對學生來說,就是要求他們遵守紀律,好好學習。不要去做違反紀律、損人利已的事。教師對學生必須嚴格從小事抓起,讓學生從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使學生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從小事著手抓好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要想抓好德育工作,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必須模范地履行好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有熱愛教育事業(yè),獻身教育事業(yè)的崇高職業(yè)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樂于奉獻的精神,要有關心集體,團結協(xié)作的道德準則;要有嚴于律已、為人師表的道德形象;要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只要我們做到這些,那么,我們就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成績,就會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學校管理理論與實踐》。主編:欒學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出版發(fā)
行。
[2] 《小學心理學》。主編:蔡笑岳。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1994年4月,第三次印刷。
摘 要 環(huán)境心理品質包含的因素很多,有歸屬感、安全感、認同感、私密性、社區(qū)感、向心力等等,本章重點從室外環(huán)境的主體――人的角度出發(fā),以問卷調查結果為基礎,探討社區(qū)居民對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感、歸屬感、安全感三個方面的認識與評價探究社區(qū)室外環(huán)境心理品質因素。
關鍵詞 社區(qū)室外環(huán)境 環(huán)境心理品質
環(huán)境心理品質包含的因素很多,有歸屬感、安全感、認同感、私密性、社區(qū)感、向心力等等,本章重點從室外環(huán)境的主體――人的角度出發(fā),以問卷調查結果為基礎,探討社區(qū)居民對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感、歸屬感、安全感三個方面的認識與評價。然而任何一項心理品質的測量都具有不確定的標準,因為個體對環(huán)境的感受程度是有差異的,因此我們在探討這些心理品質時,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
一、舒適感
在環(huán)境心理學中,舒適感主要指人在環(huán)境中所感受到的身體和精神上的輕松愉悅。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感不僅是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對外在形式的直接感受,它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個人體驗,是包含了表層形式在內的對環(huán)境整體的意境和風格的感知。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每一種心理現(xiàn)象都是一個格式塔,是一個被分離的整體,整體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應從整體出發(fā)來理解部分的存在。居住室外環(huán)境的舒適感是直接影響人對環(huán)境使用的關鍵因素,舒適性的空間設計要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符合居住者的感知和行為特點。
安凱文?林奇曾說過:“從外部空間的本質上講,場地的空間感受就是精神感受”。在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中,每個人的空間體驗也因人而異。但人們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環(huán)境能帶給自己一種心理上的舒適感。居住環(huán)境中宜人的空間尺度和合理的空間秩序是創(chuàng)造舒適感的必要條件。
宜人的空間尺度。室外環(huán)境中過大的空間尺度容易讓人們產生空曠、單調的心理感受,從而疏遠環(huán)境。而現(xiàn)代高層的住宅環(huán)境,使得建筑本身給人的尺度感不斷增加,居住者失去了在小環(huán)境中的舒適感,也就很難在心理上產生對室外環(huán)境的親近。當下許多大型社區(qū)在環(huán)境規(guī)劃上,過分追求室外景觀的規(guī)模與新意。從環(huán)境規(guī)劃來講,這樣的設計導致了空間的極大浪費,從心理學來講,這樣的規(guī)劃模式不能滿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因為其形式上所造成的“領域”不能被居住者認同,從而失去了心理上的“防御領域”,也就難以產生在環(huán)境中活動的心理舒適感。
合理的空間秩序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領域性和易識別性,帶給人們理想的空間體驗,為人的空間行為提供了基礎。按照這種心理現(xiàn)象,室外環(huán)境設計中,可以通過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特色的綠化、入口小品以及有特征的標志物等,使人們跨入這一領域就有進入家園的親切感。
另外,室外環(huán)境中景觀的有序變化還能帶給人們豐富的感官享受,例如西方庭院創(chuàng)作往往利用空間軸線展示不同的景觀序列,常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歸屬感
歸屬感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是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務或現(xiàn)象的認同程度和發(fā)生關聯(lián)的密切程度,隸屬于文化心理范疇。社區(qū)歸屬感(Community attachment)是指社區(qū)居民把自己歸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體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既有對自己社區(qū)身份的確認,也帶有個體的感彩,主要包括對社區(qū)的投入、喜愛和依戀等情感。社區(qū)歸屬感的產生為居民提供了一種除家庭之外的感情寄托的場所,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有助于消除城市居民的孤獨感和離群感,增強居民對社區(qū)的向心力,對推動我國城市社區(qū)乃至整個城市的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交往是人類的社會屬性,是人的需求中更高層次的需要。古語有云:“人之生也,不能無群”。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必須通過交往來組織生產、獲取信息、實現(xiàn)人與人的溝通等??释煌侨祟惛邔哟蔚男枰?,社會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能夠幫助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緩解壓力,獲得外界信息和幫助,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然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與城市空間和住宅結構的轉變,鄰里關系也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新的社區(qū)主要由陌生人構成,鄰里關系變成了社區(qū)位置上靠近的關系,但人們相互之間并不相識,相識的愿望也很淡薄。
三、社區(qū)安全感
社區(qū)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是社區(qū)居民對所居住地區(qū)治安保障的感受,是他們對社會治安的破壞和控制力的動態(tài)平衡狀況的主觀認識,是一種群體意識。社區(qū)安全感是環(huán)境心理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當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接著便會追求對安全的需要。因此,居住環(huán)境安全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的心理。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系統(tǒng)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么聯(lián)系,與其他素質是什么關系,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一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著心理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tǒng)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tǒng)統(tǒng)歸之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xiàn)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一定的區(qū)別。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統(tǒng)、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wèi)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于心理教育的范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tǒng)與整個系統(tǒng)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就難以發(fā)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為所有心理現(xiàn)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這一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鑒于心理現(xiàn)象是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并且對心理現(xiàn)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tǒng)一,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注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xiàn)實要求。
基于此,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xiàn)。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yōu)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為表現(xiàn)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如,對自己的態(tài)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群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郁,穩(wěn)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沖動,自制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zhèn)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恒還是無恒,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征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tài)度等等。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yōu)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約著心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心理動力的激發(fā),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xiàn)。因而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影響下,在行為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為: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fā)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啟我激勵、自我監(jiān)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xiàn)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xié)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huán)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
、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為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yōu)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tài)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強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質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約行為表現(xiàn)。例如一個情緒調適能力強的人,更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和穩(wěn)定而愉快的心境,產生積極的內驅力,避免許多痛苦、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障礙,并引發(fā)積極而適當?shù)男袨楸憩F(xiàn)。
心理動力是指由個體的需要、興趣、動機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所產生的,來自主體自身的驅動力。它既有動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異,同時,因其行為的目的指向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會,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動力大小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其動力所指方向是否適當。心理動力是一個人的性格優(yōu)化、能力強化、心態(tài)健化、行為良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它對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訓練、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積極性可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心理素質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體素質,又會對心理動力的大小產生強化或弱化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高層次的個性心理傾向和思想道德素質左右著心理動力的目標指向。
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們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標準來衡量。即看個體是否存在情緒、認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礙,有沒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并直接導致行為表現(xiàn),決定行為適應與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所引發(fā)的行為表現(xiàn)。此外,人的行為中還有一部分是屬于環(huán)境壓力所導致的被動服從行為。心因表現(xiàn)的適應與否是一個人心理素質高低與否、心理健康與否的外在體現(xiàn)。而心因所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及心理健康。這里的適應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適應社會及環(huán)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個人的自覺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否與其年齡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綜上所述,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lián)系、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循環(huán),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fā)揮作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xiàn),是主干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志,心因表現(xiàn)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xiàn)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yǎng)、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fā)及行為表現(xiàn)的引導統(tǒng)一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fā)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質各方面不僅內部存在相互的聯(lián)系,而且與其外部的其他素質也存在密切關系。相對說來,心理素質居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fā)展的基礎。
一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tài)度,而這些結果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會間接地影響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一個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況下產生過激行為,從而違反道德規(guī)范。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與他人發(fā)生利益沖突時,更易表現(xiàn)出自私、甚至損人利己的非道德行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會目光短淺,難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反之,一個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更易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性格品質的培育。優(yōu)化,是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標和任務,也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最直接的結合點。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兩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開發(fā)和利用,直接影響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其基礎和條件。心理適應能力在制約個體的社會適應的同時,也制約著對自我的適應及發(fā)展,成為一個人在充分實現(xiàn)自我的同時順利地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進程順利與否,因而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體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產生與性格的病態(tài)、情緒障礙、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
間接關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礎。
心因是一個人現(xiàn)實行為表現(xiàn)的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質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適應的心因就增加,被動服從的行為就會減少。心理素質和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制約著人的行為表現(xiàn),決定著其社會適應狀態(tài)
心理動力不僅直接制約心理素質其他方面的優(yōu)化,而且同時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心理動力的大小對人的各方面的發(fā)展起著加速或減緩作用,其指向則影響著各種素質發(fā)展的方向,并且決定著人的素質發(fā)展及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人為萬物之靈”,這個稱號使人類可以驕傲地有別于其他生命。心理是人類所獨具的活動,而人的心理活動又是自然界中最復雜、最奇妙、最高深莫測的一種現(xiàn)象。說起來,人們似乎用很簡單的詞匯就能描述出一些心理現(xiàn)象,但是要科學地、通俗易懂地解釋心理現(xiàn)象卻非易事,因為一般的心理常識與科學的心理學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什么是心理學?最簡潔的回答――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不過,心理活動非常復雜,人人有之,但不一定能自知,或者往往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這就決定了心理學科的研究任務是探討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過程。心理學研究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客觀原則:即按照心理現(xiàn)象的本來面貌加以考察,必須在人的活動中進行研究:二是發(fā)展原則把心理現(xiàn)象當做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去看待,強調在人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去研究心理現(xiàn)象。心理學早年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觀察法、實驗法(自然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后來根據研究本身的需要,逐漸發(fā)展出一些便于收集材料、易于操作,不影響信度、效度的新方法,如問卷法、測驗法、訪談法、作品分析法及模擬法等。
大腦是思維的器官,心理活動是腦的機能;人的心理現(xiàn)象的產生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被大腦反映出來,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客觀事物或腦)都不能形成心理現(xiàn)象。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將人的大腦稱之為“自然的王冠”,說明大腦在產生心理時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只有大腦而無現(xiàn)實刺激作用于它,大腦也就變成一個徒有其名的“王冠”。了。我們人的大腦就好比是一個復雜的“加工廠”,客觀現(xiàn)實統(tǒng)統(tǒng)都是“原材料”,加工廠把原材料吸收進來,加以消化,完成對材料的內部“深加工”過程:經過大腦加工后生產出的“產品”,再通過外部行為表現(xiàn)出來,更多地代表和體現(xiàn)著每一個個體的風格和特色。
人的心理之所以千差萬別,各不相同,是因為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去完成的。人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塑造和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的主觀世界。同樣是閱覽一本書,或同樣進行一次交談,觀摩一場表演,人們卻會得到不同的收獲,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亦不盡相同,這就說明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不同反映。社會實踐是心理的不竭源泉,社會現(xiàn)實的改變帶動著人們觀念的轉變。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在談到心理學的發(fā)展時,大家都喜歡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一段話:“心理學有一個悠久的過去,但卻只有一段短促的歷史?!敝两裰挥邪儆嗄甑男睦韺W,實在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人們對心理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仍在不斷地探索中。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同”與“不同”
咨詢是一個涵蓋很廣的概念,心理咨詢涉及職業(yè)指導、教育輔導、心理健康咨詢、婚戀及家庭咨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咨詢的話題內容是與個體發(fā)展和心理保健有關的,是正常人一生有可能遇到各種事件時在心理層面上獲得專業(yè)人士給予的理解、支持和幫助,其過程是建立在咨詢者和來訪者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之上的。
關于心理治療的定義,中外有多種提法,比較有影響的定義是心理治療是針對情緒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一位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以慎重的態(tài)度與來訪者建立起一種業(yè)務性的聯(lián)系,用以消除、矯正或緩和現(xiàn)有癥狀,調解異常行為方式,促進積極的人格成長和發(fā)展。北京大學心理系陳仲庚教授認為心理治療是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是一種伙伴關系,治療致力于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過程。
不妨這樣理解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差異:心理咨詢是伴隨正常人生活的某個事件或某個生命階段,為之疏導、使之豁然,內心重新獲得力量,而心理治療是臨床的一項治療工作,針對的是問題甚至是疾病,心理醫(yī)生需要識別、調整來訪者的問題,改變其不良情緒、行為,理想的治療過程或多或少地要影響來訪者的人格。相對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一個更為艱巨漫長、更需要雙方投入時間、精力,更需要有良好關系作基礎的一個過程。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有所區(qū)別的,但其在發(fā)展近百年的歷史中,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唯有認識共同之處,我們才能明確、把握其更核心的東西。它們的共同特征是:①都體現(xiàn)著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人際關系。經過專業(yè)訓練的心理工作者利用其專業(yè)技能及所創(chuàng)造的良好咨詢關系(共情、理解、尊重),來幫助人們學會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難題。②咨詢與治療都是圍繞心理話題,進行一系列心理活動。咨詢者所運用的有關理論與技術,也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③都屬于一個特殊的服務領域,都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其效果取決于雙方共同合作的努力。改變,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就是勸說一番,事實是,并非那樣輕而易舉。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意義
近年來,作為健康重要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干預等也成了頻現(xiàn)于媒體的時髦字眼。在不少人看來,心理咨詢是一件頗為神秘的事情,而更多有求助心理咨詢師想法的人,還在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解或誤解,而遲疑著不敢叩開心理咨詢室的門……
的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自己有能力把握和調整自己,心理咨詢好像離自己很遠。但有時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一些難以解釋的心理現(xiàn)象就在我們身邊,心理咨詢又離我們很近。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情緒反常比較嚴重或者持續(xù)時間比較久了,就會建議他去看看心理醫(yī)生,但是我們又對心理工作不甚了解,不清楚心理咨詢或治療,是不是對任何情緒上的或者說心理上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都有效呢?這就要涉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有關知識。
先說心理咨詢吧。咨詢工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部分屬于發(fā)展心理,入托(學)、職場、婚戀、養(yǎng)育、退休,從小到老貫穿人的一生,主要是給予來訪者一些建議和指導。另一部分工作是幫助心理基本正常但又存在某種心理負擔的人,解決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人際交往以及疾病康復過程的心理不適應。減輕來訪者內心的矛盾沖突,增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之在認識、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有所變化,學會發(fā)掘自身的潛能,去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完善自我,比如個人情感問題、家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工作壓力、學習焦慮等等,都是可以進行心理咨詢的。
對于一些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情況,比如說各種神經癥、情緒問題、人格障礙,多屬于心理治療的范疇,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如果診斷是精神疾病,應該去看精神科醫(yī)生,藥物控制癥狀后,康復期根據具體情況也可以考慮輔助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有些人的初衷是“找個專業(yè)人員幫幫自己”,那么,心理工作者能給來訪者提供哪些幫助呢?可以實實在在地解決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嗎?心理咨詢師的職責并不是簡單地告訴來訪者怎么去解決一件具體的事情,更不是代替他去作選擇、作決定,而是幫助他找到影響情緒的不良因素,使當事人
意識到一些自己從未意識到的觀念、想法和行為模式。此后,咨詢師會指導來訪者做出一些改變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超越當事人的控制力,咨詢師會教他如何去理解這個事實,重新面對它的感覺會有所不同。通過咨詢師的引導和鼓勵,當事人可以增強對自我的認識,學會理解自己并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緒的方法,建立相對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
我們前面說過心理改變是一個過程,它和幾個要素有關。比如說:問題本身有難易之分,來訪者被“卷入”的深度,其對問題的感受、性格特點,來訪者的領悟能力……同樣是一個婚外戀的問題,有的人談上幾次就能茅塞頓開,基本上”心中有數(shù)”,而有的人會持續(xù)咨詢很長時間,還拿不定主意。每個人在咨詢的過程中對咨詢師的開放程度不同,個人領悟能力不同、在真正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候自制力的不同,都決定了咨詢相同次數(shù)的效果也會有差異。與生理疾病的治療方案相比,心理上更看重個體差異。所以,咨詢的次數(shù)不太可能有一個“標準值”,效果也不可能在未進行咨詢之前就評估出來。
中年人的心理特點
中年與老年,在我們的習慣中常常統(tǒng)稱為中老年,這不僅是一個概念的提法,還說明它們是一個相對連續(xù)的年齡階段,有著一些相似的心理、生理特點。我認為其相似性在于逐漸步入生命的多事之秋及需要面對生命后半程。
如果分別看待中年期和老年期,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有以下方面不同之處。
中年人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是家庭中的頂梁柱。因為中年人具有社會角色,有固定的職業(yè)和收入來源,也有相對固定的社會交往圈子,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主要壓力一部分必然來自工作,來自社會角色,比如堅守職責,完成任務、掙錢養(yǎng)家糊口、保障家庭的生存:另一部分心理壓力來自精神和情感需求,比如維系愛情、親情,維護各類社交關系。
當心理結構逐步趨向穩(wěn)定的同時,作為社會與家庭的棟梁,承擔的壓力和責任,是對一個人承受力的考驗,并且意識到了自己此生發(fā)展的狀態(tài),可能會產生一些挫敗感,有感人生不如意。感情危機也是中年人的一大話題,因為有孩子、有父母,比起年輕夫妻的處理要更為復雜。若多年經營的感情受到傷害或化為烏有,是大多數(shù)人所難以承受的。離婚、再婚等問題的處理過程,這些人生親密關系的失去和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有可能延續(xù)一生。
與青年人相比,中年人無論是心肺功能還是體力、耐力都有所下降,高強度活動后身體恢復慢,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如年輕人。在心理功能方面,中年人通常習慣于按照固有思維和經驗去處理事情,對新信息加工接受得慢,記憶力有所減退,有感力不從心。對于女性來說,更年期帶來的種種生理變化和情緒反應令人措手不及,為此感到困惑和無奈。中年男性雖然沒有明顯的更年期,但是在心身承受壓力的狀態(tài)下,也會出現(xiàn)各種生理、心理反應,且往往因為“硬扛著”而錯過自我調整的最佳時機,直到以心身癥狀形式表現(xiàn)出來才被意識到,甚至成為軀體疾病才引起重視去接受治療。
中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輩子走過來,人生會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可形象地比喻為人生風云變幻。有些風云變幻是時代、時局以及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普通人難以掌控和改變,無奈命運弄人而有些風雨是人們主觀上可以把握的,但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當事人未能把握好時機和方向,留下遺憾或悔恨。不同的人生經歷,留下不同的經驗和結論。不管有著怎樣的生活經歷,對我們都是有意義的。它既是豐富人生的素材,作為生命體驗、閱歷、經驗被保存和利用,但有的經歷也無可避免地會成為內心的痛楚和創(chuàng)傷被留在記憶中,與我們終生相伴。
人在年輕時身強力壯,忙于發(fā)展拼搏,很多人生“風景”顧不上看,很多值得體味的東西無暇顧及,甚至來不及有更多的消極、抱怨,因為年輕人關注未來和希望,關注自己努力的結果。年輕的那段光景正處于生理、心理、社會生存狀態(tài)足夠好之中,人的各方面反應也是相對比較健康的。
人至中年,人生過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不少的故事,自然也沉淀了一些負面的感覺、想法和經驗。與日漸增加的壓力相對應,中年人的承受能力卻不是無限的。現(xiàn)實中,中年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變故,適應難度往往會比年輕人大。因為中年期的生理功能和體力耐力已不如從前,扛不住強烈的刺激,面對問題很難做到破釜沉舟,通常不會輕易去冒險,更不會做出顛覆性選擇。他們要考慮自身條件,考慮家庭親情關系,為了維護形象、顧及影響及名譽,不愿也不能向他人傾訴,找不到適當?shù)男雇緩郊罢{適方法,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心理癥狀。比如情緒不快、煩躁易怒、恐懼擔憂、睡眠障礙等等,影響工作效率及家庭氛圍。長期的不良心理刺激還會影響到軀體的生理功能,引發(fā)某些軀體疾病,甚至中年早逝。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說到老年,一般從60歲算起,但人們的個體差異比較明顯,有的人生理年齡到60歲,可是心理年齡、精神狀態(tài)還像中年人的也為數(shù)不少。老年人首先面臨的變化就是抗拒不了衰老,一方面是身體反應:感覺、知覺不再敏銳,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說話唆,行為方式刻板:另一方面,老年人退休離開崗位,生活內容和節(jié)拍都不一樣了,不具有社會角色,也就失去了職業(yè)帶來的社會關系,老年期開始依賴個人性格、興趣及結交方式去安排和完成自己的余生,性情開朗、愛好廣泛,適應能力強的老人能較快找到新目標,而孤僻、缺乏興趣愛好的人則體會到較強的失落感。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是什么呢?答案好像更加多面、更復雜一些。比如:有人年輕時豁達開朗,老了反倒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有的老年人做事猶豫、容易后悔;有的老年人格外關注身體“信號”,夸大身體不適,終日生活在焦慮恐懼情緒中:還有的老年人非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要求兒孫,話不投機,反而給自己帶來不快。
生命過程是一個輪回,衰老使一個人重新又回到了無力照顧自己的狀態(tài)。他們在生活上需要依靠親人,精神上需要依戀親人,這一點就像年幼的孩子一樣。有所不同的是,幼童是一張沒有圖畫的白紙,特點是乖順、聽話、容易服從家長的意志:而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對事情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為此,老年人往往與其親人的關系具有雙重性――依賴別人照顧的同時,還要來點個性小脾氣;拿不定主意求助于人的同時,也少不了固執(zhí)己見:面對兒孫不順從時,總忘不了要擺擺家長尊嚴。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把家中老人當“老小孩”看待,就是因為老人們身上出現(xiàn)了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能意識到、不能整合的、可愛又好笑的想法和行為。
快樂生活,老年人如何調整自己
盡管老年人的可塑性不大,我個人認為,一些簡單的情緒調整和行為改善還是可以嘗試的。關鍵是當事人是否意識到調整的必要性,或者是在其他人的提示之下意識到并愿意嘗試做出一些改變,這一點至關重要。因
為一個人擁有怎樣的情緒狀態(tài)及生活狀態(tài),完全是自己選擇和決定的,也就是說,忙碌與閑在、郁悶與開心、痛苦與快樂,諸多情緒感受及生存狀態(tài)都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事情,而其他人則是旁觀者,必要時可以幫助一下,除此之外愛莫能助,沒有能力真正救助什么。我這樣說是想強調一點,就是自己要對自己負起責任來,現(xiàn)實的世界中沒有“救世主”。
換一個角度看,影響中老年人改變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一是個體感受。如果一個人較多地沉溺在自己的感覺當中,少與他人來往,也不關注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樂趣所在,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被另一種生活方式“感染”,不太可能有所感觸、感慨,而是完全依照自己多年形成的習慣去待人行事。對于這樣的老人,親朋好友最好為其打開一扇關注外界之“窗”,看看外界環(huán)境,看看別人是怎樣生活的,看有沒有可能“換一種活法”,啟發(fā)當事人,讓他們動心嘗試。只要能邁出一步就給予鼓勵,而當事人產生新感受后才有可能愿意嘗試更多。
二是性格所致。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暴躁、回避,內心有較強的不安全感,他(她)對外部世界、周圍人的判斷和感受,就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比如:他們做事會趨向于自我保護、小心謹慎,或者猜忌、對立、敵意,并且因為與他人格格不入而不愉快。對于這樣性格的人,家庭成員的理解、關愛和寬慰是十分重要的。不良性格影響終生,所致的心理痛苦也是很常見的,年輕時尚可考慮通過心理專業(yè)的幫助去適度糾正,成年后可塑性減小,而此時親人的理解、接受,為其提供具體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使其盡可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鏈接:中老年人心理自我保健
最后,我介紹一些小措施,讀者可根據個人需要采納。
對于中年人來說,減壓最重要的是盡可能不把工作帶回家,將工作和休息在時間段上分開。凡事有度,不求完美,盡力而為即可。另外,生活有規(guī)律,預留出時間和空間處理突發(fā)的事情,避免心身出現(xiàn)超負荷狀態(tài)。如果說真要設一道健康底線的話,那就是每日有輕松一刻,每晚有安穩(wěn)一覺。
如果您的工作是嚴肅的、緊張的,每天要承受大量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法官、警察、醫(yī)生、護士、城管隊員等等,那么,區(qū)別上班、下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身著職業(yè)裝時是職業(yè)角色,回家換便裝就是其他社會角色,努力將工作中不良情緒與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隔離開。
工作中的某些壓力實際上來自不愉快的人際關系,基于不同角度人們的看法不一。待事過之后換個角度為上級想一想,或替下屬考慮考慮,我們內心的感覺就會發(fā)生變化,或許不只是留下憤怒,郁悶和惱火。
當一個人感覺到不吐不快時,說出來是最迅速的減壓方式??梢栽囍犎∑渌说南敕ê徒ㄗh,溝通消除隔膜;也可以是聆聽自己的心聲,捫心自問,忙碌之后給自己留出一段空閑時間,和自己的心靈做一次交流。如果一個人通過自省承認自己內心的感受,接納自己是一個有特點的人,比拒絕和否認真實的自我要輕松得多。
支持、陪伴或承諾是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壓九尤其是當一個人遇到不良生活事件時,避免于困境中“孤軍作戰(zhàn)”,人們才能更容易地找回輕松。
第一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心理現(xiàn)象分為(A )
A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
B 、認知過程與個性心理
C 、情感過程與個性心理
D 、意志過程與個性心理
2、心理過程包括(D )
A 、認識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B 、知覺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C 、感覺過程、知覺過程、意志過程
D 、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3、個性心理特征是在(D )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A 、認知過程
B 、情感過程
C 、意志過程
D 、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4、(C )在深度上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細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學
B 、發(fā)展心理學
C 、理論心理學
D 、生理心理學
5、(B )在廣度上研究各個社會領域內的心理
A 、社會心理學
B 、應用心理學
C 、發(fā)展心理學
D 、比較心理學、
6、(F )是理論的心理學基礎,主要研究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心理現(xiàn)象一般規(guī)律 (E )是研究個體心理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D )是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進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學
(C )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心理學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產生的以腦內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礎的心理學分支,試圖通過大腦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來解釋心理現(xiàn)象、
(A )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
A 、比較心理學
B 、理論心理學
C 、社會心理學
D 、實驗心理學
E 、發(fā)展心理學
F 、普通心理學
7、進一步探索研究在各個社會領域中心理活動的具體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心理學是(C )
A 、社會心理學
B 、理論心理學
C 、應用心理學
D 、普通心理學
8、自然實驗法的優(yōu)點是(A )
A 、減少人為性, 提高真實性
B 、減少人為性, 降低真實性
C 、提高人為性, 增加真實性
D 、提高人為性, 降低真實性
9、(C )的《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心理學界認為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A 、笛卡爾
B 、洛克
C 、馮特
D 、繆勒
10、(B )年, 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界定為心理學的誕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譽為心理學之父或心理學第一人
A 、馮特
B 、洛克
C 、笛卡兒
D 、繆勒
12、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動力學派) 是(C )創(chuàng)立的
A 、笛卡爾
B 、華生
C 、弗洛伊德
D 、羅杰斯
13、心理學的第一大勢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為主義
C 、認知
D 、人本主義
14、行為主義創(chuàng)立的標志是1914年美國心理學家(B )出版了《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由此他被稱為行為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
A 、羅杰斯
B 、華生
C 、弗洛伊德
D 、馬斯洛
二、多項選擇題
1、心理現(xiàn)象分為(A 、C )
A 、心理過程
B 、認知過程
C 、個性心理
D 、情感過程
E 、意志過程
2、心理過程包括(C ,E ,G )
A 、感知過程
B 、知覺過程
C 、認識過程
D 、注意過程
E 、情感過程
F 、行為過程
G 、意志過程
3、個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認知
B 、能力
C 、氣質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學可分為(A ,D )
A 、理論心理學
B 、發(fā)展心理學
C 、普通心理學
D 、應用心理學
E 、社會心理學
5、下列屬于理論心理學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學
B 、社會心理學
C 、教育心理學
D 、生理心理學
E 、實驗心理學
6、下列屬于應用心理學的是(B ,C ,D ,E )
A 、社會心理學
B 、教育心理學
C 、咨詢心理學
D 、管理心理學
E 、消費心理學
7、以下哪些是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內容(A ,B ,C ,E,F )
A 、心理學學科性質
B 、心理學方法論
C 、身心問題
D 、學習心理機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礎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學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觀性
B 、可驗證性
C 、準確性
D 、系統(tǒng)邏輯性
E 、描述性
9、(A ,B ,C )決定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屬性
A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B 、心理學的歷史淵源
C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會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學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
A 、辯證唯物主義
B 、形而上學
C 、歷史唯物主義
D 、唯物主義
E 、機械唯物主義
11、在心理學研究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A ,B ,C ,D )
A 、客觀性原理
B 、系統(tǒng)性原理
C 、發(fā)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協(xié)同性原理
12、觀察法可以分為(A,B,C ,E )
A 、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
B 、現(xiàn)場觀察與情景觀察
C 、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
D 、情景觀察與控制觀察
E 、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
13、觀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別注意(B ,C ,D ,E )
A 、每次盡可能長
B 、有明確觀察目的
C 、隨時記錄
D 、可利用現(xiàn)代手段
E 、每次時間不宜過長
14、實驗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關系和變化的規(guī)律
A 、自變量
B 、因變量
C 、人腦
D 、客觀世界
15、實驗法可分為(A ,D )
A 、實驗室實驗法
B 、情景實驗法
C 、參與實驗法
D 、自然實驗法
16、在實驗室實驗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實驗情境
B 、控制被試
C 、控制實驗刺激
D 、控制被試的反應
17、調查法可分為(B ,C ,D ,E )
A 、一般調查法和特殊調查法
B 、一般調查法和專題調查法
C 、事實特征調查和征詢意見調查
D 、結構式調查和非結構式調查
E 、訪談法、郵寄問卷法和電話調查法等
18、調查法的缺點是(B ,C ,D )
A 、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第一手的資料
B 、被調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實回答
C 、封閉式的問題損失數(shù)據有效性
D 、問題措詞不易確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實驗和研究設計
B 、對數(shù)據的統(tǒng)計處理
C 、抽樣法
D 、邏輯思維法
20、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分為(A ,C )
A 、孕育階段
B 、轉折階段
C 、確立階段
D 、發(fā)展階段
21、馮特對心理學的歷史功績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學的確立
B 、實驗心理學的創(chuàng)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學原理〉〉
D 、建立心理學專業(yè)隊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識分為(A ,B ,C )
A 、意識
B 、前意識
C 、潛意識
D 、后意識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包括(A ,B ,C )
A 、潛意識理論
B 、夢的解釋
C 、泛性論
D 、本能學說
E 、人格理論
三、判斷題
1、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
2、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內在心理活動的反應。(-)
3、在心理過程中,認知和情感是基礎,意志是將認知和情感轉化為行為的動力。(-)
4、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知覺。(-)
5、心理過程是在個性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反過來有影響著個性心理特征的進行與發(fā)展。(-)
6、以揭示各種心理現(xiàn)象之間以及心理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為任務的是應用心理學。(-)
7、心理學是屬于自然科學性質的學科。(-)
8、心理學是對人進行研究的,而人是社會性的,所以心理學是屬于社會科學性質的學科。(-)
9、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心理學提供了依據。(+)
10、心理學研究通過揭示心理現(xiàn)象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依據,使人更自覺地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11、心理學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能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得益于哲學本身的發(fā)展。(-)
12、用觀察法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一旦有觀察機會,觀察時間應盡可能長。(-)
13、實驗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創(chuàng)造條件,對由此引起的或改變的被試心理活動進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實驗法研究中,引起變化的因素是因變量。(+)
15、用觀察法研究心理現(xiàn)象時,不必借用儀器。(-)
16、個案研究法把個案作為一個研究單位進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體為單位。(-)
17、調查法是直接對研究總體的全體進行調查。(-)
18、調查法的研究對象可來源于志愿者。(-)
19、調查法中只有保證總體中每一個人被抽到的機會相等,才能使樣本情況代表總體情況。(+)
20、內省法是依靠對自己或他人的意識經驗的反省,來尋找心理學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21、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從某種意義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學專著。(+)
22、在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中脫離出來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國人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學著作,標志著心理學的誕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心理學界認為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25、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以任何人為研究對象,強調人的價值、本性和尊嚴。(-)
26、行為主義的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強調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在其自身行為過程與認知過程中起決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學派的興起被稱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義的興起被稱為第。(-)
29、實驗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變量和自變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
第二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感覺屬于A
A 、信息的輸入和登錄
B 、信息的識別
C 、信息的選擇
D 、信息的儲存和提取
2、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種心理過程?
A 、感覺
B 、知覺
C 、記憶
D 、思維
3、主要收集聲音和身體平衡位置信號的感覺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刺激的最小強度,稱為B
A 、閾限
B 、絕對閾限
C 、差別閾限
D 、相對閾限
5、當物體移到100米遠處,視網膜上的像相應縮小到距我們1米遠時大小的1/100,但是我們知道該物體的大小沒有太大變化,稱為A
A 、大小恒常
B 、形狀恒常
C 、顏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覺
B 、注意
C 、記憶
D 、思維
7、人根據任務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稱為D
A 、注意廣度
B 、注意穩(wěn)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轉移
8、以動作、技巧為內容的記憶是C
A 、形象記憶
B 、情緒記憶
C 、運動記憶
D 、語詞邏輯記憶
9、根據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記憶分成D
A 、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B 、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
C 、機械記憶和邏輯記憶
D 、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10、以下又可以稱為實踐思維是A
A 、動作思維
B 、形象思維
C 、語詞邏輯思維
D 、抽象思維
11、按照思級結果的新穎性,可以把思維分成C
A 、發(fā)散思維和聚斂思維
B 、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C 、受制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
D 、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
二、多項選擇題
1、感覺器官除了感受光波、聲波、氣味、滋味以外,還可以感受ABCD
A 、溫覺
B 、冷覺
C 、痛覺
D 、觸覺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認知模型中,設像參與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認知小鬼
D 、判斷小鬼
E 、決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選擇
B 、保持
C 、調節(jié)
D 、監(jiān)督
E 、伴隨
4、容易引起無意注意的物體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靜止
D 、刺激物發(fā)生相對運動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質特點是ABDE
A 、注意范圍
B 、注意穩(wěn)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轉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響注意品質的因素有BCD
A 、動機
B 、神經系統(tǒng)的特點
C 、后天的訓練
D 、興趣
E 、刺激物的特點
7、自動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資源
B 、隨時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
C 、經過大量統(tǒng)習
D 、應用靈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難以改變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資源量限制
B 、是一種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時進行多項作業(yè)
D 、應用靈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編碼的是ABC
A 、形象記憶
B 、情緒記憶
C 、運動記憶
D 、語詞邏輯記憶
10、長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編碼
B 、言語聽覺特性編碼
C 、語義編碼
D 、表象編碼
E 、行為編碼
11、遺忘的發(fā)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錯誤
B 、記憶痕跡消退
C 、信息的干擾
D 、意識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認
12、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有ABCDE
A 、嘗試錯誤
B 、頓悟
C 、類比
D 、啟發(fā)式
E 、反推法
13、以下關于定勢描述正確的是ABCD
A 、一種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
B 、憑借以前的經驗看問題
C 、有時有助于較快解決問題
D 、缺乏靈活性E 、可以發(fā)現(xiàn)更好的解決方法
三、判斷題
1、眼睛的適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覺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稱為閾限。(+)
3、絕對閾限是衡量感受器靈敏性的唯一指標。(-)
4、閾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閾下刺激對人沒有絲毫作用。(-)
6、注意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
7、注意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8、心理學家用直接測量的方法來研究內隱記憶。(-)
9、后面學習的內容對前面學習的內容的干擾作用稱后攝抑制。(+)
10、在問題解決中,發(fā)現(xiàn)具體的解決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對于復雜問題,中等偏低的興奮水平比較有利。(+)
第三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個體積極探索事物的認識傾向是(C )
B 、動機
C 、興趣
D 、理想
2、表現(xiàn)在人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比較穩(wěn)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B )
A 、氣質
B 、性格
C 、興趣
D 、能力
3、觀察學習的提出者是(D )
A 、榮格
B 、華生
C 、斯金納
D 、班杜拉
4、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榮格
B 、謝爾頓
C 、威特金
D 、霍蘭德
5、編制16人格因素問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爾
C 、哈撒韋
D 、霍蘭德
6、以下能夠測定12種人格特質的問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問卷
B 、Y-G 人格測試
C 、主題統(tǒng)覺測驗
D 、卡特爾人格因素問卷
7、不愛與人交往、有孤獨感,動作顯得緩慢、單調、深沉的特征屬于
A 、膽汁質
B 、多血質
C 、黏液質
D 、抑郁質(D )
8、根據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強、平衡、不靈活的類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潑型
D 、抑郁型
9、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和發(fā)展起來的能力是(C )
A 、認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中,每完成一個題目代表幾個月的智齡?(B )
A 、l 個月
B 、2個月
C 、3個月
D 、4個月
二、多項選擇題
1、以下屬于個性傾向性范疇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氣質
C 、動機
D 、能力
E 、興趣
2、以下屬于個性心理特征范疇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氣質
C 、性格
D 、能力
E 、興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識到個性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發(fā)點
C 、判斷事物是非曲直的準則
D 、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
E 、有認識、情感、意志構成的融合體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觀察力
B 、記憶力
C 、思維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氣質類型包括(A ,B ,C ,D )
A 、膽汁質
B 、多血質
C 、黏液質
D 、抑郁質
E 、神經質
6、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類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歸屬和愛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實現(xiàn)需要
7、行為主義人格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榮格
B 、華生
C 、斯金鈉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屬于投射測驗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問卷
B 、羅夏墨跡測驗
C 、主題統(tǒng)覺測驗
D 、16人格因素問卷
E 、兒童統(tǒng)覺測驗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測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內容信度
E 、效標關聯(lián)信度
10、根據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活潑型的特點是(A ,C ,E )
A 、強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靈活
11、以下關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確的是(A ,C ,E )
A 、屬于個性心理特征
B 、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C 、發(fā)展比知識發(fā)展要慢得多
D 、隨年齡增長不斷積累E 、隨年齡增長是一個發(fā)展、停滯和衰退的過程
三、判斷題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數(shù)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學中的個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題統(tǒng)覺測驗屬于完成法的投射測驗。(-)
4、畫人測驗屬于表達法的投射測驗。(+)
5、兒童統(tǒng)覺測驗適用于4歲以下的兒童。(-)
6、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fā)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記憶力可以稱為天才。(-)
8、智力年齡的概念是比納創(chuàng)造的。(+)
9、韋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語言與操作兩個部分。(+)
10、良好的記憶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針對某一方面的心理發(fā)展通過在同一時段內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比較,迅速找到差異所在的方法,稱為(A )
A 、橫向比較研究
B 、縱向跟蹤研究
C 、連續(xù)發(fā)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當?shù)囊欢螘r期內對相同的被試組進行反復跟蹤調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橫向比較研究
B 、縱向跟蹤研究
C 、連續(xù)發(fā)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將隸屬于不同文化群體的兒童的一種或多種行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較,這種研究方法是
(D )
A 、橫向比較研究
B 、縱向跟蹤研究
C 、連續(xù)發(fā)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兒童認知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機制的“發(fā)生認知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C )
A 、華生
B 、加德納
C 、皮亞杰
D 、斯騰伯格
5、()指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其目標指向是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tài)(C )
A 、同化
B 、順化
C 、平衡化
D 、自動化
6、在《超越IQ 》一書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論的是(C )
A 、皮亞杰
B 、加德納
C 、斯騰伯格
D 、戴斯
7、喬姆斯基提出的語言獲得理論是(B )
A 、強化學說
B 、先天決定論
C 、相互作用論
D 、循序漸進論
二、多項選擇題
1、發(fā)展的主要內涵是(A ,B ,C 、D )
A 、發(fā)展是有順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夠保持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C 、使個體產生更有適應性、更高效的行為
D 、是遺傳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E 、是無規(guī)律的變化
2、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連續(xù)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E 、波動性
3、心理發(fā)展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認知
B 、語言
C 、情緒
D 、社會性
E 、個性
4、橫向比較研究的缺點是(C 、D )
A 、經濟節(jié)省
B 、對不同年齡的兒童分別取樣比較
C 、一致性效應
D 、很難控制影響發(fā)展的因素
5、縱向跟蹤研究的缺點是(A ,C 、D )
A 、投入較大
B 、揭示心理發(fā)展穩(wěn)定性
C 、會有被試流失
D 、時代變遷效應
6、皮亞杰理論的基本觀點是(A ,B ,C )
A 、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B 、認知結構的構建和再構建是認知發(fā)展的本質所在
C 、兒童認知發(fā)展取決于認知結構的發(fā)展水平
D 、存在著相互獨立的七種智力
7、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兒童的智慧發(fā)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響(A ,B ,C )
A 、成熟
B 、經驗
C 、社會環(huán)境
D 、自然環(huán)境
8、語言的構造包括三個部分(A ,B ,D )
A 、語音
B 、語法
C 、語句
D 、語義
E 、字形
9、語言的發(fā)展包括以下階段(A ,B ,C ,D )
A 、牙牙語階段
B 、單詞語階段
C 、雙語或三詞組合階段
D 、完整句階段
10、語言能夠影響人的(A ,B ,C ,D )、
A 、人際交往
B 、認知
C 、自我調節(jié)行為
D 、社會化
11、自我意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識
B 、自我評價
C 、自我監(jiān)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斷題
1、發(fā)展的順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機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fā)展速率。(+)
3、個體早期的心理發(fā)展對人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
4、在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先天遺傳起決定作用。(-)
5、在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后天環(huán)境起決定作用。(-)
6、邏輯決定論是皮亞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7、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動作水平。(+)
8、皮亞杰認為認知階段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是不變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結構》一書中提出七種智力的是加德納。(+)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學將對自身認知活動有所意識能力稱為元認知。(+)
13、記憶是一個被動保持信息的系統(tǒng)。(-)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認知技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15、語言的發(fā)展進程是按一定的順序進行的。(+)
16、語言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遺傳的因素影響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戀必不可少的條件。(+)
第五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布盧姆將認知目標由低到高分為哪六個層次(D )
A 、知識、運用、領會、分析、綜合、評價
B 、知識、領會、運用、綜合、分析、評價
C 、知識、領會、分析、運用、綜合、評價
D 、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2、認知學習分類理論是誰提出的(B )
A 、布盧姆
B 、加涅
C 、奧蘇貝爾
D 、奧斯本
3、奧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布盧姆)
B 、認知學習分類理論(加涅)
C 、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奧蘇貝爾)
D 、頭腦風暴法
4、加涅的分類理論將認知學習分為(A )
A 、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
B 、知識信息、智力技能、動作技能
C 、言語信息、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5、教師不直接將學習內容提供給學生,而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和發(fā)現(xiàn)新知識和問題的方法是(B )
B 、發(fā)現(xiàn)法
C 、掌握學習法
D 、頭腦風暴法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學設計能力
B 、教學組織能力
C 、教學決策能力
D 、教學監(jiān)控能力
7、根據布登的教學年限劃分,成熟階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態(tài)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階段(A )
A 、順從階段、認同階段、內化階段
B 、醒悟階段、轉變階段、自新階段
C 、前道德階段、因循階段、原則階段
D 、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
1、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學目標
B 、教學內容
C 、教學對象
D 、教學媒體
2、教學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 ,B ,D )
A 、目標
B 、策略
C 、計劃
D 、評價
3、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領域包括(A ,B ,D )
A 、認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動作技能
4、教學媒體包括(A 、B ,C ,D ,E )
B 、錄象
C 、計算機
D 、黑板
E 、圖片
5、行為主義教學觀把學習看成(A ,B ,C ,D )
A 、經驗的聯(lián)結或操作的變化
B 、通過練習和刺激反應式的強化來實現(xiàn)的
C 、學習效果表現(xiàn)為外部的變化
D 、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技能體系
6、華萊士將問題解決描述為哪四個步驟(B ,C ,D ,E )
A 、產生
B 、準備
C 、孕育
D 、明朗
E 、驗證
7、創(chuàng)造性思維表現(xiàn)為思維的(A ,B ,C ,D )
A 、獨創(chuàng)性
B 、發(fā)散性
C 、靈活性
D 、突發(fā)性
8、教師的職業(yè)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A ,B ,C ,D )
A 、熱愛學生
B 、善于啟發(fā)
C 、勤學敬業(yè)
D 、以身作則
9、優(yōu)秀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表現(xiàn)為(A ,B ,C ,D )
A 、個人成就感
B 、認為從事教學活動很有價值
C 、對學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對學生的學習負有責任
三、判斷題
1、學生的起始狀態(tài)包括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起始能力、知識背景等。(+)
2、布盧姆將認知目標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
3、教學設計中、教師了解不同的學生特定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改進教學設計質量。(+)
4、認知學習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5、應用講授法,教師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結。(+)
6、程序教學能很好地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且具有靈活性。(-)
7、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特點是人機互動與交流。(+)
8、頭腦風暴法是一種集體激勵的策略。(+)
9、認知教學的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發(fā)展為中心。(+)
10、認知教學觀向行為主義教學觀的過渡是學習與教學心理學的一次革命。(-)
11、“道德兩難論”是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fā)展問題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青年期。(-)
第六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活動的本質與規(guī)律,探討學生學習與一般成人學習的不同之處的學習是(C )
A 、人和動物的學習
B 、人類的學習
C 、學生的學習
D 、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2、認為學習是不是外部行為變化的學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納
C 、加涅
D 、金布爾
3、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的是哪位學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奧蘇貝爾
D 、金布爾
4、提出“學習風格”概念的學者是(D )
A 、奧蘇貝爾
B 、加涅
C 、布魯納
D 、塞倫
5、一個聯(lián)結的使用,會增加這個聯(lián)結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應用律
C 、失用律
D 、準備律
6、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強化物和人為的近似強化物
B 、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C 、正強化和負強化
D 、強化和懲罰
7、以下屬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動機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屬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觀察力
B 、記憶力
C 、意志力
D 、思維力
9、以下屬于從外在觀點對動機下定義的是(C )
A 、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
B 、動機是個體的內部過程
C 、為實現(xiàn)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
D 、動機是一種需要所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行為動力,它起激起、調節(jié)、維持和停止行動的作用
10、對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動具有的興趣是(D )
A 、直接興趣
B 、間接興趣
C 、中心興趣
D 、廣闊興趣
二、多項選擇題
1、認為學習是外部行為的變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納
D 、加涅
2、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的是(B ,C )
A 、華生
B 、加涅
C 、奧蘇貝爾
D 、金布爾
3、金布爾關于學習的定義是(A ,B ,C ,D ,E )
A 、學習的結果是學習的主體要發(fā)生持久的變化
B 、學習是發(fā)生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的變化
C 、學習是一種活動過程
D 、學習需要練習
E 、學習要受到強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中根據內容和結果將學習分為(A ,B ,C ,D )
A 、知識的學習
B 、技能與熟練的學習
C 、心智的、以思維為主的能力的學習
D 、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學習
5、學習風格的構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認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會性要素
6、聯(lián)結論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
B 、聯(lián)結是直接的、無中介的,是靠嘗試錯誤而建立的
C 、強調對學習過程的客觀研究
D 、學習主要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7、桑代克總結的主要學習規(guī)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練習律
C 、準備律
D 、聯(lián)結律
8、斯金納總結出的規(guī)律包括(A ,B ,C ,D )
A 、習得反應
B 、條件強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強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獎學金
B 、對成績的認可
C 、表揚
D 、改善學習
E 、給予學習和成長機會
10、學習活動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為(A ,B ,C ,D )
A 、努力奮斗
B 、實事求是
C 、獨立意識
D 、創(chuàng)新精神
三、判斷題
1、“學”主要指獲取知識技能,“習”主要指鞏固知識技能。(+)
2、桑代克認為學習是嘗試錯誤的過程。(+)
3、華生認為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
4、在知識、技能、行為方面的臨時性變化也是學習。(-)
5、物種的先天傾向和由集體成熟引起的變化也是學習。(-)
6、凡是教學效果好的老師,都會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認真的研究。(+)
8、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xù)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
9、負強化就是懲罰。(-)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教育手段加以培養(yǎng)。(+)
第七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個體根據外在的信息和線索來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在狀態(tài)或行為原因進行解釋與推測的過程是(A )
A 、歸因
B 、印象(認知者以自己過去經驗為基礎,對認知對象的屬性進行分析、判斷后對其總體特征做出的主觀理解)
C 、自我認知(主我對客我的認知與評價)
D 、態(tài)度(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反應傾向)
2、人們對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較籠統(tǒng)、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這種看法作為評價人或事物的依據(D )
A 、首因效應
B 、近因效應
C 、暈輪效應
D 、刻板效應
3、根據維納的兩維成敗歸因理論,屬于穩(wěn)定的內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穩(wěn)定的,內在原因)
C 、任務(穩(wěn)定的,外在原因)
D 、運氣(不穩(wěn)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響人際吸引中“近水樓臺先得月”是屬于以下哪種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臨近性
B 、相似性與互補性
C 、外貌
D 、對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對抗性態(tài)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之產生一致性,稱為(C )
A 、從眾(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壓力、群體規(guī)范與群體目標的影響下,向與群體中大多數(shù)成員相一致的方間變化的現(xiàn)象)
B 、服從(在外界壓力下,個體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現(xiàn)象)
C 、暗示
D 、模仿(在無外在控制條件下,個體由于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而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行為相同的行為方式)
6、看到別人穿時裝,自己也去買來穿上,屬于(C )
A 、服從
B 、從眾
C 、模仿
D 、暗示
7、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xiàn)象是(B )
A 、社會促進
B 、社會抑制
C 、社會進步
D 、社會退步
二、多項選擇題
1、個體具有社會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為(A ,B ,C ,D )
A 、有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
B 、有超越本能的學習能力
C 、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
D 、有掌握語言的潛在能力
2、大眾傳媒有(A ,B ,C ,D )
A 、報紙
B 、電視
C 、廣播
D 、互聯(lián)網
3、印象具有以下特點(B ,C ,D )
A 、直接性
B 、間接性
C 、穩(wěn)固性
D 、綜合性
4、態(tài)度改變的方法有(A ,B ,C ,D )
A 、勸導宣傳法
B 、群體影響法
C 、活動參與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報
D 、會有一定的付出或損失
6、以下屬于非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是(AB)
A 、給老人讓座
B 、幫助同學補習功課
C 、搶救落水兒童
D 、與持槍歹徒搏斗
7、戰(zhàn)爭、恐怖活動屬于C
A 、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
B 、非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
C 、手段犯行為
D 、目的犯行為
8、影響個體從眾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體個數(shù)
B 、群體凝聚力和群體吸引力
C 、成員在群體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點
E 、群體的性別比例
9、群體決策的缺點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體智慧
C 、增加群體凝聚力
D 、費時費力
E 、議而不決
三、判斷題
1、社會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2、如果一個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會減輕處罰。(-)
3、通過參照測量法最后可以發(fā)現(xiàn)群體中處于中心位置的權威人物。(+)
4、如果要幫助一個人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男性較女性容易產生利他行為。(+)
5、就被幫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較容易得到他人幫助。(+)
6、穿著、行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幫助。(-)
7、攻擊性強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產生侵犯性行為。(+)
8、家長具有很強的暴力傾向,子女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對人采取侵犯性行為。(+)
9、看見武器的人比沒有看見武器的人具有更強烈的攻擊性行為。(+)
10、群體決策的極端化總使決策具有冒險性。(-)
第八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我們常說的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其標準是根據心理健康三層面中哪一層的標準C
A 、非病狀態(tài)
B 、良好適應狀態(tài)
C 、理想狀態(tài)
D 、正常狀態(tài)
2、關于團體心理輔導的論述以下哪一條是不對的C
A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細分為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
B 、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效率高,是適合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適合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活動的主持者應受過相應的培訓
D 、團體輔導是一種一對多的心理輔導方式
3、自卑感問題是按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哪種標準來劃分的?B
A 、問題的內容
B 、內在心理根源
C 、特定發(fā)展時期和階段
D 、問題的性質
4、關于自卑感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A
A 、自卑的人熱衷于與人比較,而對自己的期待卻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對自己缺乏客觀、清醒的認識,無法悅納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D 、對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是處理自卑問題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學習動力是B
A 、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期待
B 、學習興趣和遠大的理想
C 、教師的期待和遠大的理想
D 、教師的期待和家長的期待
二、多項選擇題
1、張春興認為心理健康的條件有ABCDE
A 、情緒較穩(wěn)定
B 、樂于工作
C 、能與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并樂于和他人交往
D 、對自己有適當?shù)牧私?,并悅納自我
E 、對環(huán)境有適切的認識、能切實有效地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適宜采用:BCDA 診療模式
B 、發(fā)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關于心理測試的論述以下正確的有:ABCD
A 、心理測試可以集體進行,也可以一對一進行
B 、心理測試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調查,了解學生心理狀況
C 、心理測試的目的可以是篩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好預防工作
D 、心理測試的目的可以是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傳作用
4、造成學生學習問題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學習習慣和方法不良
B 、學習動力缺失
C 、學業(yè)壓力和考試焦慮
D 、親子關系問題
E 、學業(yè)不適應
5、對于學習習慣的建立,以下哪幾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A 、基本學習習慣不良多始于小學、
B 、家長的“陪讀”會造成孩子在學習上對家長的依賴
C 、不良學習習慣的扭轉和改變不是很難的事
D 、行為強化技術是改變不良學習習慣的一項重要技術
E 、學習習慣的改變和確立要趁熱打鐵,趁學生有改變的興趣,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改變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建立好的學習習慣
6、在職業(yè)壓力模式中,所謂的“組織外的壓力”包括ABC
A 、家庭問題
B 、生活危機
C 、財務問題
D 、生涯發(fā)展
三、判斷題
1、心理健康的定義之一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tài)。(+)
2、心理治療原則上不主張多用藥。(+)
4、心理治療的對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長。(-)
5、心理咨詢中的“咨詢”有“顧問”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詢較為被動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為學校心理鍵康教育工作的一個新趨勢。(+)
8、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按內容分,可將問題分為: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自我管理問題、自我發(fā)展問題等。(+)
9、生活管理問題對一些貧困學生是特別重要的自我管理問題。(-)
10、有一半的自殺者有精神疾病。(-)
11、對于有一次自殺經歷的人,我們應該充分估計其再度自殺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學生目睹了其他學生自殺,我們應該通過個別或集體咨詢形式對他們進行危機干預。(+)
13、營造校園文化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方法。(+)
14、嚴重的精神障礙必須交精神科醫(yī)生處理。(+)
高等教育心理學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1)
一、 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分支學科誕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
B .20世紀50年代
C .20世紀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將學業(yè)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個人外部的穩(wěn)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務難度
D .運氣
3.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遷移理論是 ( C )
A .共同要素說
B .概括原理說
C .關系轉換說
D .學習定勢說
4.小明原來見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兒園一個月后,小明的這種行為消失了。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fā)生的學習是 ( B )
A .言語信息
B .態(tài)度
C .動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據學習的定義,下列屬于學習的現(xiàn)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織網
D .兒童模仿電影中的人物的行為
6.小明在兩歲時就學會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唐詩。按照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fā)生的學習是 ( A )
A .言語信息
B .態(tài)度
C .動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學習分數(shù)后學習百分數(shù),這種學習最宜用哪種模式進行教學(B )
A .上位學習
B .下位學習
C .并列學習
D .發(fā)現(xiàn)學習
8.下列對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描述不正確的是 (C )
A .單維思維
B .思維的不可逆性
C .思維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當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的學習行為時,老師撤除對他的批評,老師的這一做法屬于 。 ( B )
A .正強化
B .負強化
C .消退
D .懲罰
10.奧蘇貝爾認為,學生學習的實質是 (A )
A .有意義接受學習
B .有意義發(fā)現(xiàn)學習
C .發(fā)現(xiàn)學習
D .探究學習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學校教學測量
本章提要:
1. 教學測量按其方式、內容、標準和目的的不同可分為標準化成就測驗與教師自編測驗。
2. 有效教學測驗的基本要求包括:測驗的信度、效度、區(qū)分度、代表性與可用性五個方面。
測驗的信度有:重測信度、復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等。
測驗的效度有:內容效度、效標效度、結構效度等。
第一節(jié)教學測量與測驗概述
一、教學測量的含義:教學測量是考核教學成效的一種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簡稱學績)進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數(shù)量來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學測量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測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學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即學生內在能力等的形成情況。因此,教學測量的目標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并于
教學目標保持一致。2教學測量的對象是學生內在能力等心理結構的形成情況,因此,測驗量表的科學性是有效教學測量的必要前提。3教學成效是通過量化的學績進行考察的。因此,命題的合理性與評分的客觀性是有效教學測量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二、教學測驗的含義: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tǒng)程序,通過觀察少數(shù)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xiàn)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學測量與測驗的關系:教學測驗是教學測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學測量是對教學測驗或學績測驗所得結果的客觀描述。也可以說,教學測量就是借助于學績測驗來對教學成效進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學測量與測驗的作用:教學測量與測驗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多方面作用,從整體上調節(jié)、控制教學活動的進行,保證教學活動向預定目標前進并最終達到該目標。1. 鞭策學生的學習;2. 促進教師的教學;3. 鑒定課程計劃和作出判斷;
第二節(jié) 教學測量的類型
一、教學測驗的類型
測量一般通過測驗的實施得以實現(xiàn)。教學測驗可以按其方式、內容、標準和目的的不同分類為:標準化成就測驗、教師自編測驗;(一)標準化成就測驗1. 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含義: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guī)模范圍內評定個體學業(yè)成就的測驗。2. 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特點: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命題、施測、評分和解釋,都有一定的標準或規(guī)定。 (二) 教師自編測驗,教師自編測驗一般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教師自編測驗通常用于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1. 教師自編測驗的類型(1)客觀題包括:選擇題、是非題、匹配題、填空題;(2)主觀題包括:論文題、問題解決題;2. 教師自編測驗的步驟和方法。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自己設計、自行編制的。應遵循的一般步驟與方法:(1)審查測驗目的;
(2)制定測驗編制計劃;(3)命題與組卷。
二、測驗的評分及結果分析1. 測驗的評分,評分標準一定要與測驗的編制計劃及實際的編制工作保持連續(xù)性,確保整個評價活動是根據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的。評分應注意以下幾點:
(1)評分標準要客觀公正。(2)評分標準要規(guī)定答案要點及可接受的變式。(3)評分標準要依據題目的難易及要點的主次配給分數(shù)。(4)評分時要注意分析評分和綜合評分相結合。(5)評分標準應注重內容,不宜注重形式。2. 測驗結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對測驗本身的分析和對教學活動的分析兩個方面。
三、非測驗的評價技術。在實際教育中,前述紙筆測驗并不是收集資料的唯一途徑。教師還可使用許多非測驗的評價技術,尤其是情感領域的教學評價更需要采用非紙筆的測驗。情感教學不屬于任何一個學科,其效果可能產生在任何一種認知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種常用的評價策略,內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標準收集起來的學生認知活動的成果。(二)觀察,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非正式觀察,教師也能夠收集到大量的關于學生學業(yè)成就的信息。需客觀、詳細地記錄下觀察信息。1. 行為記錄單;2. 軼事記錄;3. 等級
評價量表。(三)情感評價,很多時候,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的情緒、學習動機、個人觀點等進行評價。
第三節(jié) 有效教學測驗的基本要求
一、測驗的信度。(一)信度與信度系數(shù),測驗的信度,是指該測驗所要測量的東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進行測驗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信度指標通常以相關系數(shù)表示,稱為信度系數(shù)。信度系數(shù)是同一樣本所得的兩組資料間的相關,用來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系統(tǒng)誤差對信度沒什么影響,因為系統(tǒng)誤差總是以相同的方式影響測量值的,因此不會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隨機誤差可能導致不一致性,從而降低信度。從這個意義說,信度也可以定義為隨機誤差影響測量值的程度。如果隨機誤差等于零,就認為測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類型與估算方法,心理與教育測驗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重測信度:重測信度又稱穩(wěn)定性系數(shù)。2復本信度:又稱等值性系數(shù),它估計的是兩個假定相等的測驗復本之間的一致性,是兩個平行測驗分數(shù)的相關。這個相關系數(shù)就代表了復本信度的高低,復本信度反映的是測驗在內容上的等值性。3內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和復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測驗跨時間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主要反映的是題目之間的關系,表示測驗能夠測量相同內容或特質的程度。(三)影響信度的因素,測量信度是策略過程中隨機誤差大小的反映,隨機誤差大,信度就低,隨機誤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測量過程中凡是能引起測量隨機誤差的因素——被試、主試、測試內容、施測情境等都會影響測量信度。
二、測驗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類型,一般,效度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和準則關聯(lián)效度。(三)影響效度的因素,影響測驗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編制測驗或選擇標準化測驗時,都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的有效性。1測驗的構成;2. 測驗的實施過程;3. 接受測驗的被試;4. 所選效標的性質;5. 測量的信度。總之,所有與測量目的無關而又能帶來誤差的因素都會降低測驗的信度。(四)信度與效度的關系,信度與效度有密切關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條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證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幾乎所有的心理與教育測量是以取樣的原理為依據的。(1)樣本必須適當?shù)卮砜傮w;(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義性要求的這個限度內,樣本必須是隨機抽取的。
四、區(qū)分度。區(qū)分度是指測試題目對所測試的屬性的鑒別力,它是衡量題目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篩選題目的依據。
五、可用性。一般應考慮:1. 測驗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義;2. 可行性測驗,應當在形式與內容上適合于它所要測量的年齡范圍的學生。3. 要考慮到測驗的費用以及進行測試、記分和解釋所需的時間。4. 評分是否客觀。
本章復習與思考題
1. 什么是標準化成就測驗?它有什么特點?答: 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guī)模范圍內評定個體學業(yè)成就的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命題、施測、評分
和解釋,都有一定的標準或規(guī)定。其特點如下:1測驗題目具有高質量,它們由教育和測驗專家審查并完善,是經過預測的,有一定難度和區(qū)分度。2測驗的實施和評分的說明十分準確,不同的使用人員在實施過程中有相同的標準。3從被測團體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釋測驗分數(shù)。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測驗表格。5具有測驗手冊和其他必備材料,對測驗的實施和評分進行說明和指導,對測試結果進行解釋。雖然標準化測驗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學評價與測量、測驗的關系怎樣?答:教學評價,是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和分析資料,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行為變化予以確定,對教育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評價者是任課教師。教學測量是考核教學成效的一種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簡稱學績)進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數(shù)量來表示的考核方法。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tǒng)程序,通過觀察少數(shù)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xiàn)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學測驗是教學測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學測量是對教學測驗或學績測驗所得結果的客觀描述。也可以說,教學測量就是借助于學績測驗來對教學成效進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作用?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測量手段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效,并查明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目標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說,通過教學測量與評價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可以考察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以進一步修訂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最終提高學習效果。a 、教學測評為改進教學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學評價是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生狀況的主要途徑c 、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主要依據
4. 教學測量與測驗的作用?答:教學測量與測驗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多方面作用,從整體上調節(jié)、控制教學活動的進行,保證教學活動向預定目標前進并最終達到該目標。1. 鞭策學生的學習;2. 促進教師的教學;3. 鑒定課程計劃和作出判斷;
5. 什么是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可以分為幾類?答:教學評價,是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和分析資料,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行為變化予以確定,對教育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評價者是任課教師。從實施教學測評的時機看,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從對教學測評資料的處理方式看,分為常模參照評價與標準參照評價;從教學測評本身的功能來看,分為安置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 從教學測評實施的目的來看,分為最佳表現(xiàn)評價與典型表現(xiàn)評價;根據教學測評的嚴謹程度,分為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
6. 就你的經驗談談教師自編測驗存在哪些不足?改進的途徑是什么?答: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自己設計、自行編制的。但是,教師的水平有高低,經驗有多寡,工作態(tài)度有好壞,在編制測驗時自覺防止主觀化、片面化的意識有強弱,因此,編制測驗的質量也有高低。 教師應學習一些心理與教育測量學知識,按照測驗編制的科學原理去規(guī)范教師的測驗編制行為,以提高教師的測驗編制技術,努力提高教師自編測驗的質量。教師自編測驗應遵循的一般步驟與方法:(1)審查測驗目的;(2)制定測驗編制計劃;(3)命題與組卷。
第十章 大學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結構(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結構的構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 心理結構包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統(tǒng)一性、品德的. 心理結構的多層次性、品德結構發(fā)展的差異性、品德結構發(fā)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品德結構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亞杰的道德認識發(fā)展階段論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有何不同?(289-294)---皮亞杰的道德認識發(fā)展階段論-主要通過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來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fā)展. 他創(chuàng)立了”臨床法”并采用對偶故事法來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fā)展. 他把兒童道德思維的發(fā)展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約2歲~5歲) 、權威階段(6歲~8歲) 、相互對等階段(約8歲~10歲) 和公正階段(約11歲~12歲) .皮亞杰關于道德發(fā)展的階段論貫穿著四個基本觀點:(1)從單純的規(guī)則到具有真正意義的準則.(2)從單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從約束的道德品質到合作的道德品質.(4)從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是從他律道德階段到自律發(fā)展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 柯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fā)展階段論-繼承了皮亞杰的研究路線, 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兒童的道德判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追蹤研究(每個隔三年重復一次, 追蹤到22、23歲) 和跨文化研究, 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 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更加具體、精細和系統(tǒng), 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是按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向前發(fā)展的. 具體如下:(一) 前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道德判斷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 包括兩個階段: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及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二)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guī)范, 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guī)范的要求, 并遵守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 包括兩個階段:人際和諧(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階段及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三)后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 以普通的道德原則和良心作為行為的基本依據. 包括兩個階段:社會簽約的道德定向階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階段.
3. 論述大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307-312)品德培養(yǎng)途徑包括內在及外界條件. 內在途徑就是通過個人特質的培養(yǎng)而外在條件包括家庭及學校集體和社會心理影響三個方面. 個人特質包括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質, 它是影響人們品德的內在因素. 個人心理特質對大學生品德影響最大. 個人特質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在外界條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家庭是一個重要的首屬群體. 大學生長期在家庭中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發(fā)生面對面互動, 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對大學生品德影響很大. 學校集體又分班集體的影響, 學校德育的影響及學校集體中其它因素和校園文化的影響. 班集體是構成學校集體的基本單位, 學校集體的特點也是通過班集體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的. 學校德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特點、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有目的、有計劃的塑造兒童和青少年心靈的活動. 學校集體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師的態(tài)度及作風、集體輿論的影響、校風班風的影響. 社會心理因素又包括大眾傳媒和輿論、社會風氣. 品德培養(yǎng)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養(yǎng)兩個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獎懲、身教和榜樣等. 品德培養(yǎng)方法包括學習、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過語言向受教育者傳授道德知識的道德教育方法. 獎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給
予獎勵、對不道德行為給予懲罰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過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覺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樣-是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模仿學習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綜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養(yǎng)方法學習-是獲取道德知識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 學習的形式很多如:讀書、聽課、學習道德榜樣、參觀調查、社會實踐和反思社會生活等. 立志-是學生如何使道德由社會外在規(guī)范變?yōu)樽约簝仍谟蟮男摒B(yǎng)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變?yōu)樽月傻男摒B(yǎng)方法. 大學生通過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則會去從事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實際活動, 實現(xiàn)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實習道德、履行道德、實踐道德, 是按照道德規(guī)范做事, 從事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實際活動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檢查的品德修養(yǎng)方法. 自省既是修養(yǎng)的相對終點, 又是新的修養(yǎng)起點. 如此循環(huán)往復, 成為習慣,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發(fā)展正常, 具有濃郁的學習興趣; 了解自我并悅納自我, 自我發(fā)展意識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達情緒; 和諧的人際關系; 具備和諧統(tǒng)一的人格; 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發(fā)展有何重要意義(318-320)?大學階段是人才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大學生不僅要自主地解決人生難題, 要開始獨立地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 還將面臨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課題, 如專業(yè)知識儲備、智力潛能開發(fā)、個性品質優(yōu)化、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就職擇業(yè)準備、交友戀愛等. 這些人生課題的完成, 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是大學生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個體健康成長的需要, 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 是大學生生活需要和快樂生活的基本條件, 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 心理健康關系到大學生的素質、人才質量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現(xiàn)實的緊迫性, 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3. 試析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320-322).
心理發(fā)展的過渡性特點-多數(shù)大學生的心理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還未實現(xiàn)完全成熟的時期. 一方面大學生智力發(fā)育趨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內容的關鍵方面還帶有明顯的稚嫩性和盲從性.
心理發(fā)展的可塑性特點-大學階段是學生各種心理品質全面發(fā)展、急劇變化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 大學生心理發(fā)展普遍存在著不穩(wěn)定、可塑性大的特點. 心理發(fā)展的兩面性特點-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具有兩面性, 既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 心理發(fā)展階段性特點-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系列6發(fā)展有明顯的不同, 呈現(xiàn)出階段性的特點.(1)適應期-入學適應是大學新生都奧要經歷的第一難關, 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一般為一個學期左右.(2)發(fā)展期-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適應后, 大學生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 這是大學生活最主要、最長久的時期, 基本持續(xù)到大學畢業(yè)前夕.(3)成熟期-大學生經過3~4年的生活和學習, 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 心理逐漸成熟. 但是, 這個時期又是大學生從學生生活向職業(yè)生活過渡的階段, 他們需要面臨新的心理適應. 這時他們的心理特點主要是緊迫感、責任感和憂慮感.
4.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323-325)?
心理問題是指各種心理異常及行為的情形. 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異.1. 環(huán)境適應問題2. 學習壓力問題3. 人際關系問題4. 感情問題5. 求職擇業(yè)問題
5. 談談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個體生理、心理等內在原因, 又有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遺傳因素、生物因素、腦損傷.2. 心理因素包括認知態(tài)度、自我意識、性格特征和情緒.(二)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總之,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時常交織在一起, 相互聯(lián)系, 相互影響.
6. 試述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經和方法(335-339)(一)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統(tǒng)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2. 運用多種宣傳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3.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4. 增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意識(二)加強大學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學習負擔要適量, 生活節(jié)奏要合理3. 加強心理衛(wèi)生知識的學習與應用
關鍵詞 脆弱高自尊;人格障礙;癥狀
分類號 B848;R395
1 引言
高自尊異質性(heterogenelty of high self-esteem)是目前心理健康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指的是高自尊與高自尊之間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它存在著多種類型,如脆弱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esteem,fragile HSE)與安全高自尊(secure HSE)。以前的研究結果認為低自尊是造成很多心理問題的關鍵因素,后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脆弱高自尊和一些心理問題之間的關系比低自尊更加緊密,如防御、攻擊、心理幸福感等。特別是近年來,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些人格障礙癥狀。如自戀、偏執(zhí)、邊緣與脆弱高自尊這一心理變量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對此的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層出不窮。本文綜述了前人的研究結果,從脆弱高自尊這一新的、整合的視角,更加深入地理解自戀、偏執(zhí)、邊緣人格障礙的癥狀。
2 脆弱高自尊
2.1脆弱高自尊及其心理特征
脆弱高自尊這個概念由Kemis(2003)提出,他認為那些依靠自我保護或者自我增強策略來維持高自尊的人,意味著這種類型高自尊本身的脆弱性,他將以下三種類型的高自尊統(tǒng)稱為脆弱高自尊:(1)不一致高自尊(diserepant HSE),(2)不穩(wěn)定高自尊(unstable HSE),(3)條件高自尊(contingent HSE)。不一致高自尊指的是外顯自尊得分高而內隱自尊得分低,這種現(xiàn)象可能說明這類高自尊者在意識水平上持有積極自我意象,但在無意識或較少意識水平上卻持有消極自我價值感(Bosson et al.,2008)。不穩(wěn)定高自尊是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隨時間和情境波動的程度。自尊穩(wěn)定性的測量方法是:被試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每日測一兩次整體自尊,連測4~7天,將標準差作為自尊穩(wěn)定性指標(Kemis,Cornell,Sun,Berry,& Harlow,1993)。條件高自尊指的是個體會將其自尊依賴于某種具體的標準或結果,如達到一個成就目標,得到其他的人特殊款待等。
雖然脆弱高自尊有多種類型,但它們表現(xiàn)出了一些相似的消極心理特征:低水平的心理幸福感(Paradise & Kernis,2002),更多的敵意、攻擊(Thomaes,Bushman,Stegge,& Olthof,2008;Thomaes,Stegge,& Olthof,2007)。根據Kemis(2003)的理論,對于脆弱高自尊的人來說,問題似乎表現(xiàn)在他們遇到自尊威脅時過度的防御。Kernis(2008)探究了脆弱高自尊與言語防御(verbal defensiveness)(個體不去感知或者扭曲威脅信息)之間的關系。研究者首先對被試進行一項名義上為“生活經歷”調查,包括一些中性的、積極的和負性的問題,但實則從被試對負性問題的言語描述中來評估防御水平。問題如:“請你描述是否有某個時刻你覺得沒有你的朋友有魅力?”評分者用兩個標準對這些材料進行評分:覺察(awareness)和扭曲(distortion)。覺察是指被試能夠從自己的角度自由地、無偏見地表達有關自我威脅信息;扭曲是被試與有關個人的負面信息保持距離,如一件事情失敗時否認自己的責任。研究結果顯示自尊越脆弱,言語防御水平越高,即在自尊的穩(wěn)定性、條件自尊和不一致自尊的分數(shù)都比較高的個體,防御水平最高。相反,被試的自尊越安全,防御水平也越低。除了言語防御,Kemis(2010)列舉了一些脆弱高自尊典型的防御手段:理智化、逃避、憤怒、攻擊、過度反應(如他們在知覺到配偶出軌時會比一般人有更嚴重的報復行為)等等。而且,自尊越脆弱的個體,應對生活所使用的防御方式越不成熟(zeigler-Hill,Chadha,& Osterman,2008)。
2.2脆弱高自尊的影響因素
至于是什么造成了個體高自尊的脆弱性,目前還在初步的探索階段。其中,自我概念的建構方式與依戀模式是影響脆弱高自尊形成的重要因素。
2.2.1脆弱高自尊與自我概念的建構
首先,脆弱高自尊可能與自尊錨定(anchored)的穩(wěn)定程度有關(Kernis et al.,2008)。Kernis認為,安全高自尊是錨定得較好的,他們對自己的任何缺點非常開放,直言不諱,展現(xiàn)真我(warts and all),自我相關的負性信息與負性情緒對他們來說威脅感不大。反過來,脆弱高自尊錨定得非常膚淺,自我價值感會隨著一些表面的信息、一些外界的看法、一些微小的生活事件而波動。脆弱高自尊的個體可能完全不確定自己的價值感和重要性,為了補償他們的自我疑問,他們有過激的傾向去防衛(wèi)、保護、提高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有一個概念部分地表達了自尊錨定的意思:自我建構的抽象性(Self-construal abstractness,SCA),指的是人們以一種抽象的、總括的、廣大的、有彈性的方式建構自尊的重要基礎而不是以一種具體和特定的方式。一項研究(Updegraff,Emanuel,Suh,& Gallagher,2010)通過日記法來探究SCA、自尊穩(wěn)定性、生活事件和情緒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SCA可以預測個體自尊的穩(wěn)定性(SCA越高,自尊越穩(wěn)定),而且,SCA可以通過緩沖每天的負性情緒來使自尊變得更加穩(wěn)定。
脆弱高自尊可能還與過多的自我卷入有關(Heppner & Kemis,2007)。Kernis提出這種思想時,借鑒了佛教的思想,認為安全高自尊擁有寧靜的自我(quiet ego),即可以將自我價值感和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分離開來。那些總是將自我高度卷入進生活事件的人,其自尊變得非常的脆弱和具有波動性,他們會對自我相關的事件非常的敏感,常常反應過度(Kernis & Goldman,2006)。
2.2.2脆弱高自尊與依戀
在Tracy(2003)關于脆弱高自尊的模型中。提示脆弱高自尊和早期經歷,特別是依戀模式有著重要的關系。條件高自尊可能是來自父母對孩子過高的要求,當孩子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時,父母會讓孩子有一些挫折體驗,如拒絕、忽略、懲罰等等。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脆弱高自尊的孩子知覺到他們的父母更加批評,有更多的心理控制(例如“如果你愛我,你就不要這么做”),不承認他們的積極行為(Kemis,Brown,& Brody,
2000)。有研究(Foster,Kemis,& Goldman,2007)證實了某些不安全依戀,如焦慮型依戀,與自尊的穩(wěn)定性有密切關系,無論個體的自尊水平如何。
由此可見,個體感受自我與關系的方式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自尊的脆弱性,而且這些特點是慢性地、逐步形成的。而人格障礙癥狀正是以此為基礎形成一些應對生活的策略,這些策略大多是穩(wěn)定而不適應的。
3 脆弱高自尊與人格障礙癥狀
人格障礙指的是個體在認知、情緒、人際或控制沖動方面明顯偏離個體所在文化,是一種持久的內心體驗及行為模式(DSM;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以往的研究認為人格障礙癥狀與自尊水平聯(lián)系得特別緊密。近年來。脆弱高自尊與人格障礙癥狀的理論探討和相關研究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其中偏執(zhí)、自戀、邊緣人格障礙癥狀與脆弱高自尊的關系尤其受到關注。
3.1脆弱高自尊與偏執(zhí)
偏執(zhí)是指以持久、不切實際的傾向去懷疑別人,將事件解釋成對自己有貶低或威脅的含義。早期有研究者認為低自尊對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和維持有著重要作用,如Colby(1981)認為,偏執(zhí)者相信自己是不適當?shù)?、不完美的和不能勝任的,許多研究(Combs & Penn。2004;Freeman et al.,1998)也證實了低自尊和偏執(zhí)信念、被害妄想有著非常高的相關,無論是臨床還是非臨床人群。但是,關于偏執(zhí)信念、被害妄想和自尊的關系也有許多不一致的研究,如Lyon(1994)發(fā)現(xiàn),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人群測得的自尊比一般人群要高??紤]到研究結果的不一致,研究者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變量影響自尊與偏執(zhí)信念的關系。Bentall(2001)提出了關于偏執(zhí)者的一個模型,模型提示,自尊水平并不是偏執(zhí)人格穩(wěn)定而顯著的特征,自尊的不穩(wěn)定性才是。一項研究(Thewissen,Bentall,Lecomte,van Os,& Myin-Germeys,2008)證實了這樣的假設,研究者用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來探究偏執(zhí)者在生活中自尊的變化,即讓被試隨身帶一個傳呼機,研究者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隨機呼叫他們,請他們評估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偏執(zhí)信念。研究發(fā)現(xiàn)當個體自尊下降時,即刻開始出現(xiàn)更多的偏執(zhí)信念。另一項研究(Raes & Van Gucht,2009)更為直觀,低自尊確實影響偏執(zhí)信念,但是將自尊的穩(wěn)定性納入回歸中時,低自尊對偏執(zhí)信念的預測力就消失了,證實了自尊的不穩(wěn)定性才是更為關鍵的因素。
Bentall(2001)認為,當個體自尊下降時會對自己有一系列的認知偏見,偏執(zhí)信念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這些消極信念影響。那么偏執(zhí)信念真的是一種防御負性情緒的方式,還是個人一種習慣化的思維方式?一項研究(Valiente,Provencio,Espinosa,& Fuentenebro,2010)選取了抑郁、偏執(zhí)人格障礙和正常被試組,分別測試了他們的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和自尊水平,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偏執(zhí)人格障礙組和抑郁組有著一樣多的負性自我評價,但自尊水平卻和正常人一樣。研究結果可能說明了,偏執(zhí)者自我評價和自尊是不一致的,這種不一致并不是他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足,偏執(zhí)者之所以沒有受自我負面評價的影響陷入抑郁,是因為他們將偏執(zhí)信念作為一種防御方式。Ben與他的同事(Ben-Zeev,Granholm,& Cafri,2009)進一步發(fā)現(xiàn)抑郁和焦慮對自尊與偏執(zhí)信念的關系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波動產生的負性情緒對偏執(zhí)信念的維持起關鍵作用的。換句話說,偏執(zhí)信念可能是由抑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驅動的。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結合Freeman(2002)的觀點來理解偏執(zhí)者:偏執(zhí)者不僅有著許多的消極信念,而且將其看成是自己的軟肋(soft target),是脆弱和易受攻擊的。所以他們在生活中會預期比較多的負性事件(Bentail et al.,2008),體驗較多的消極自尊和負性情緒。而他們又無法通過積極地、建設性地調節(jié)自尊的方式來應對,也可以這樣理解,偏執(zhí)信念是(成熟的)自我調節(jié)自尊的功能受損的結果(Thewissen et al.,2007)。
3.2脆弱高自尊與自戀
Kemberg(1975)提出自戀是過度的自我重要感,常常還結合著陣發(fā)性的自卑。自戀者會吹噓他們的天資和成就,對自己過分的熱衷,但常常會伴隨著非常脆弱的自尊。這使他們不斷地“檢查”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并且會對批評做出憤怒和失望的反應(Gramzow & Tangney,1992)。Kemis(2003)認為自戀本質上是用外顯的高自尊來掩飾他們內心的低自尊,這使他們有更多的自我保護和自我提升的策略――憤怒、攻擊。其中攻擊行為、青少年越軌、犯罪行為與自戀、自尊的關系受到近年來特別多的關注。在這個領域最讓人關注的、最核心的是兩大問題:第一,自戀是不是一種脆弱高自尊的表現(xiàn),它的證據是否可信、一致、詳實?第二,自戀者采用憤怒、攻擊行為的機制是什么呢?其關鍵因素是什么呢?
關于第一個問題,自戀和三種脆弱高自尊關系有大量理論建構和研究。從理論上來說,毫無疑問,自戀者有著高水平的脆弱高自尊。但令人迷惑的是,實際上仍有許多不確定或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和結論。
一項元分析(Bosson et al.,2008)發(fā)現(xiàn)自戀與條件高自尊是不相關的。另一些研究(zeigler-Hill,Myers,& Clark,2010)發(fā)現(xiàn)自戀者只有在某一特殊領域――競爭性的成就事件才會表現(xiàn)條件自尊。遇到負性成就事件(negative achievement event)的時候(如我試著去做家庭作業(yè)但是我不會),自戀者自尊會有更多的降低。對于其他生活事件對自尊的作用,自戀不起調節(jié)作用。這也可能是元分析中對成就事件權重比較少,導致結果不顯著的原因。
Zeigler-Hill(2006)用內隱聯(lián)想測驗(IAT)發(fā)現(xiàn)自戀者確實存在外高內低型自尊,但在另一些研究中(Campbell,Bosson,Goheen,Lakey,& Kernis,2007)這個結果沒有出現(xiàn),無論是重復的IAT還是用姓名字母任務(Name Letter Task,NLT)。Zeigler-Hill(2010)總結了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內隱自尊的測量技術導致的,可能是存在著不同類型的自戀(Pincus et al.,2009)。也可能是內隱自尊有不同的方面(Campbell et al.,2007)。有研究者(Kirkpatrick,Waugh,Valencia,& Webster,2002)發(fā)現(xiàn)內隱自尊至少有兩個維度:自我喜歡和自我吸引。自我喜
歡是關于社會互動的,包括依戀、歸屬,而自我吸引是有關像支配,競爭這樣的東西。在此基礎上,Sakellaropoulo(2007)發(fā)現(xiàn)自戀者并不是所有的內隱自尊都比較低,他們表現(xiàn)出了高水平的自我吸引自尊和低水平的自我喜歡。而且。當將自戀分成不同的類型時,不同類型的自戀與外顯自尊的關系也變得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Barry,Grafeman,Adler,& Pickard,2007)適應性的自戀(領導特質與自信)與自尊有關,而適應不良的自戀(資格、榨取、表現(xiàn))與自尊沒有顯著的相關。適應性自戀與個人穩(wěn)定的特質或品質相關,是一種錨定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評價,而不適應的自戀和社會評價、不良的社會互動相關(Raskin,Novacek,& Hogan.1991)。由此看來,自戀者在不同的內隱自尊維度上表現(xiàn)是不同的,不同自戀又會影響和外顯自尊的關系,考慮到這些新的影響因素,脆弱高自尊和自戀的關系越來越復雜,但也使得我們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得越來越深入。
關于第二問題,自戀者采用憤怒、攻擊行為的機制是什么呢?許多研究者發(fā)現(xiàn)羞恥可能在引發(fā)自戀者的防御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Traey(2003)有一種表述:羞恥感是自戀人格中“開啟秘密的關鍵因素”(keystone),自戀作為一種自我調節(jié)自尊的方式防御著內在過度的羞恥。在一項研究中(Thomaes et al.,2008),研究者讓10~13歲的兒童參加一項電子游戲,并告訴他們要爭取打贏你們的對手。獲勝后的獎勵是可以發(fā)送白噪音來刺激你的對手。在實驗組的第一輪游戲中,他們輸了。并看到他們的名字在排行榜的最后一個。在第二輪。他們有發(fā)白噪音攻擊對手的機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戀的兒童會更有攻擊性一些,但只有當自戀的兒童被羞恥時,他們才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而那些自戀的同時又是高自尊的兒童攻擊行為最高。羞恥會增強自戀兒童的攻擊性,那么降低羞恥感可以減弱其攻擊行為嗎?Thomaes和他的同事(2009)讓被試完成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寫作任務,即讓他們將自己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和重要價值寫出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寫作任務讓自戀的攻擊者比控制組在一周的學習時間內顯著地減少了攻擊行為。由此可見,自戀和偏執(zhí)一樣,脆弱高自尊使得個體有更高的風險體驗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是引發(fā)和維持癥狀的核心因素。
3.3脆弱高自尊與邊緣型人格特征
邊緣人格最核心、典型的特征是不穩(wěn)定:對自我身份、他人形象的不穩(wěn)定和情緒的紊亂。最近一些研究也開始從脆弱高自尊的視角來看待邊緣型人格障礙。Hofmann(2009)提出對自我外顯和內隱評價的不一致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協(xié)調的行為和自我控制的左右為難,它也會增強內部緊張的水平,喚起高水平不愉快的情緒。一些研究(Vater,Schroer-Ab,Schutz,Lammers,& Roepke,2010;Zeigler-Hill & Abraham,2006)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那些有著不穩(wěn)定自尊的人比那些穩(wěn)定自尊的人有著更多的邊緣型人格癥狀(borderline symptom,BS),即使是穩(wěn)定的低自尊,即不穩(wěn)定自尊和邊緣癥狀的相關比穩(wěn)定水平的低自尊還要高。而且,不一致自尊的水平越高,BS中自我傷害(autoaggression)、情緒紊亂(Dysphoria)的癥狀越嚴重,自我感覺(self-perception)越不穩(wěn)定,而且癥狀比內外一致的低自尊更嚴重。對邊緣人格癥狀和脆弱高自尊的關系目前還處于初步的研究階段,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4 小結
【關鍵詞】 心理檔案 大學生 方法 原則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個體行為偏差不斷增多,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成為學校、社會和家長所關注的焦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為高校掌握學生心理變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科學根據,也是高校改進學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特點
心理檔案是專業(yè)檔案的一種,是指對個體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心理測試結果、心理咨詢記錄、心理自我表達等材料的記錄與保存。心理檔案是一個動態(tài)性的檔案,目的是為了評估與預測個體的心理行為。大學生心理檔案是根據大學生的成長歷程與心理特征建立起來的,主要記錄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內容,用來預測大學生心理行為并為實施心理輔導與危機干預提供參考的檔案管理系統(tǒng)。其主要特點有:
1.1 動態(tài)性。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心理的重要發(fā)展期,其心理狀態(tài)處于變化之中。學生心理檔案反映了學生的成長軌跡,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檔案。建設學生心理檔案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與調查,補充新的資料,尤其是反映學生心理成長變化的動態(tài)信息,為評定、預測及指導學生心理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
1.2 系統(tǒng)性。心理檔案不是心理材料的簡單羅列和堆積,而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類別排列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體系。不僅要求學生心理檔案資料的連續(xù)完整性,還要反映學生的整體心理面貌和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的脈絡[1]。
1.3 專業(yè)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和保密性,對檔案資料收集及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較高。因此,學校應指定專職人員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檔及管理工作。管理人員除應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外,還要了解檔案工作,掌握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具備心理測試、調查、訪談和計算機操作等方法技能。重慶市教育部門表示,心理檔案建立工作中的主要測試者不是學校的管理者,而是身份中立的專業(yè)人員。主持測試者事先應經過嚴格培訓,檔案管理者系統(tǒng)學習心理輔導知識,取得相應資格方可上崗。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設
2.1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主要內容。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學生的基本資料、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
2.1.1 基本資料。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資料,亦即學生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生活情況、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及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等。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政治面貌、就讀學校、年級、家庭住址、愛好特長等。身體狀況資料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狀況、身體發(fā)育狀況、生理缺陷、個人病史等。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成員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組織結構、家庭的居住環(huán)境、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tài)度、親子關系、是否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等。學習生活情況主要包括學習經歷、輟學、留級、特長愛好、行為習慣、體育運動、社會活動參與、不平凡的社會經歷、擔任班干部及獲獎情況等。影響學生個人生活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父母離異、與他人(包括教師、同學)的關系緊張、生活環(huán)境條件改變、影響個人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1.2 反映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這些資料的獲取需要通過心理測試、問卷、訪談以及觀察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主要有:各種心理測試結果、心理咨詢記錄、學生心理狀況綜合評定材料、班級活動情況、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通過對資料的科學分析得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智力水平。如智力總體水平如何,是言語智力或是操作智力占優(yōu)。二是個性特征。包括學生具有哪些比較穩(wěn)固的興趣,持續(xù)性如何;性格、氣質特點,哪種占主導地位;哪些個性品質較好,存在哪些不良傾向等。三是心理健康狀況。如心理狀況如何,有無心理障礙,程度如何等。四是學習心理特征。包括學習心理動機狀況,學習認知因素狀況,學習社會因素狀況,學生態(tài)度、方法、意志力、考試心理、學習困難的診斷等。五是職業(yè)能力傾向類型。包括學生的職業(yè)興趣與職業(yè)能力,適合做什么類型的工作,職業(yè)傾向是什么,職業(yè)傾向與學習專業(yè)關聯(lián)程度等。
2.2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資料的收集方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基本資料可以采取填表的方式獲得。為了保證資料的客觀真實性,對學生基本資料的獲取盡量不采取單獨的方式進行,最好將其結合在調查、訪談之中。對于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主要依靠以下方法獲取。
2.2.1 心理測試法。是指依據心理現(xiàn)象構成元素化、心理現(xiàn)象測量操作化和心理現(xiàn)象評價數(shù)量化的操作流程,編制標準化的實驗工具,如量表,將被測試者的反應記錄下來,然后進行量化處理,描繪行為的軌跡,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是對被測試者的心理現(xiàn)象或心理品質進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其范圍包括能力測驗、人格測驗、心理健康測驗、職業(yè)能力與興趣測驗等。2004年教育部組織心理學專家研制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評定量表”,包括四個方面:大學生生活應激量表(測量承受的心理壓力)、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量心理困擾的癥狀)、大學生適應量表(測量心理健康達到的水平)和大學生人格量表(測量人格特征)等[2]。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心理測驗已出現(xiàn)了明顯的計算機化趨勢。
2.2.2 訪談法。是指是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收集對方有關心理特征和行為數(shù)據資料的方法。根據訪談進程的標準化程度,可將它分為結構型訪談和非結構型訪談?,F(xiàn)在使用訪談法進行心理學研究時,要求訪員都必須受過專門的訓練,掌握訪談的專門知識和技能。訪談法有助于對心理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但也存在工作成本高、信息失真或者偏差大、結果難以處理等問題。訪談法適用于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的原因、行為傾向等深層次的問題。
2.2.3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研究對象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做出詳盡記錄,然后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特點的方法。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法和實驗室觀察法。觀察法的主要優(yōu)點是被觀察者在自然條件下的行為反應比較真實自然,但大學生對行為反映的自我控制力強,需要在自然狀態(tài)下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獲取真實的資料;其主要缺點是觀察資料的質量容易受觀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
2.2.4 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分析、推測群體或個體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調查法分為群體調查法和個體調查法,群體調查法比較容易和迅速地獲得大量資料,便于進行定量分析。其缺點是被調查者對問卷的態(tài)度及問卷的回收率可能會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個體調查法可以從多個方面獲得有價值的資料,但調查者的態(tài)度、方式與資料的價值關聯(lián)度比較高。此方法適用于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的研究以及對大學生個體心理問題的深入探究。
2.2.5 作品分析法。這里的作品是指學生通過腦力和體力勞動生產出來的成品。作品分析法是借助學生的各種評定、記錄以及學生的作品(學習心得、日記、筆記、各種作業(yè)等)來獲取學生心理信息的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隱蔽性的特點,更容易排除因被試防范心理所帶來的信息失真。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欲望,創(chuàng)新能力強,在其作品中能明顯體現(xiàn)出其典型、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特點。但作品分析法具有較大的主觀性,所以它不僅對研究者的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更需要研究者要從多個作品中找出共性,避免“以偏概全”。
3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與管理的原則
3.1 科學性原則。在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過程中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所獲取的信息(包括測驗的、觀察的以及調查訪談的)進行客觀的描述,切忌主觀臆造。在采用心理測驗時要選擇相對成熟的,信度、效度好的標準化量表。在資料收集過程中,要最大程度地避免無關因素對結果的干擾。
3.2 系統(tǒng)性原則。首先要長期、定時的收集相關資料,使心理檔案本身要有序、完整、系統(tǒng)。其次要運用整體的、系統(tǒng)的觀點,將對學生心理的考察放入一個有組織的系統(tǒng)中。再次是測評工具的選擇和使用方面前后測評要一致。心理檔案本身有系統(tǒng)性才有可能進行追蹤研究,揭示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
3.3 保密性原則。在建立和使用大學生心理檔案時由于經常涉及到學生個人的人際關系、家庭情況、心理障礙、身體疾病等方面的隱私,學校對此負有保密責任。在資料收集過程中,首先要對學生明確檔案的保密性原則,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獲取有價值的心理資料。管理與使用過程中,也不能輕易將信息流露,以防對學生帶來傷害。
3.4 發(fā)展性原則。在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過程中,首先,檔案的內容要不斷補充、更新,及時反映學生心理的動態(tài)變化,保障檔案資料連續(xù)完整。其次,要以發(fā)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心理。不僅要在心理問題的分析與把握中而且在心理問題的解決和預測上要體現(xiàn)發(fā)展的眼光,以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學生的進步,助添學生成長的信心和力量。最后,要將學生心理檔案視作“成長檔案”。學生心理檔案建立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學生已有的發(fā)展歷程和結果,更要重視和引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要利用心理檔案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3.5 教育性原則。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建立檔案所采用的方法與工具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檔案的建立與使用要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心理檔案以引導學生健康發(fā)展為目的,應避免對學生心理問題刨根問底或進行心理療傷等易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或二次創(chuàng)傷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