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地震帶來的自然災害

時間:2023-09-10 14:50:04

導語:在地震帶來的自然災害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災害教育 防災減災 自然災害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LUO M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attention and disaster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ir viability,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graphy teaching in disaster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way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literac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urvive.

Key words geography teaching; disaster educ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natural disasters

1 中學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校的防災減災是國家綜合減災的重要部分,但現在學校在防災減災的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只知道讀背防災減災中的“條條框框”;中學災害教育課堂中,教師教學資源缺乏,在講述災害原因、預警和影響時缺乏現代的教學手段,無法形象生動的闡述災害來臨時的危急情況,無法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有的學校在考察學生是否具備災害逃生技能時,僅僅采用發(fā)出警報逃跑的簡單方式,而且在教育過程中也將災害教育的目標簡化為了解相關的災害知識,教育成效微乎其微。

2 防災減災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善

2.1 課堂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講解災害的發(fā)生原因、發(fā)生過程及其影響等,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帶,中國地震帶、構造地震如何發(fā)生,以及震源、地震波、震級、烈度等,其術語、概念都是有教學要求的。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自然災害發(fā)生有其規(guī)律性,只有在所需條件都具備時才會發(fā)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量運用案例,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分析、歸納、總結等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靈活的運用案例,能激發(fā)學生對防災減災教育的興趣,并且通過學生參與案例的討論,加深學生對災害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2 課外活動

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舉行防災減災方面的知識競賽、主題班會、避難訓練等,這些活動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黑板報、手抄報、廣播電視多媒體、互聯網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等。學校應該每年組織一次逃生演習與救援演習,運用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自救自護意識以及緊急應變能力。

2.3 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2.3.1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可以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了形象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聲像同步的教學情景、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F代化教學能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立體的生動演示,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中,能增強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如身臨其境,直接的感受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其強大的破壞力,從而使學生重視防災減災。例如:可以通過視頻播放臺風、龍卷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過程及其形成原因,還可播放一些關于地震、泥石流的災前預警或動物在災前的不正常行為的專題片,教授學生面對災害時應采取的措施。

2.3.2 編制校本教材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各種自然災害知識都有涉及,但學生災害意識還是不強,所選的事例年代久遠,地區(qū)差異大,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給學生似乎災害離自己很遙遠的錯覺。編寫校本教材,結合當地多發(fā)的自然災害為例,介紹其發(fā)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災減災的措施,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學校也可組織學生去災害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寫調查報告等,進一步強化災害意識,提高學生對防、抗、治災害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4 提高教師的防災減災的素質

教師是課程教學最終的實施者,地理教師更要在教學中承擔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責任,在保證自身的防災減災素質的同時,還要重點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授學生防災減災知識的能力,教學要有感染力,做到言傳身教。教師在教授防災減災知識時要利用教材中的知識并結合實際災情進行,不僅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災害知識,還要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防災減災策略,在實踐中引導教育學生。

3 實例教學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正在努力地使用新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技術結合,使防災減災教育不止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深入廣大學生的心中。以高中地理湘教版的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中第四節(jié)地震和火山為例,在上課之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中國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地震確實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從而讓學生從心理上重視地震;隨后播放一小段日本地震前、地震時人們的應急反應和日本地震災后的情況,通過兩段視頻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隨后教師逐一介紹構造地震的形成原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線的概念,并介紹震級和烈度,利用PPT演示不同震級和烈度造成的影響,教師講述任何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分布都是有規(guī)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fā)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qū),利用課件演示世界兩大地震帶和其各自的名稱。讓學生看計算機的演示課件,考慮我國的位置與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簡介我國四個地震帶的分布,詳細介紹地震的預兆和避震方法。地震預兆可以用一首歌謠來說明:震前動物有預兆,密切監(jiān)視最重要。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面惶惶跳。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家家戶戶都觀察,發(fā)現異??靾蟾?。躲避地震的方法可以分為學校避震、家庭避震和戶外避震。學校避震主要注意:在操場或室外時,可以原地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者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震后再有組織地撤離;在教室內千萬不要跳窗,不要站在窗戶旁邊,不要到陽臺上,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不要慌亂,躲避到各自的課桌旁,用書包護住頭部,閉上眼睛,等待地震過后,在教師的指揮下向教室外面轉移。家庭避震主要注意:要躲避在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包括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內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等待震后再撤離出房間,到戶外開闊地。在戶外避震須注意: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者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高大建筑物、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過街橋、立交橋上下、高煙囪和水塔下;避開變電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物體。

4 結束語

現在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頻發(fā)。同時,人們?yōu)暮σ庾R的薄弱,災害知識的缺乏更加劇了災情,基于現階段的國情,對中學生開展防災減災教育具有必要性,災害教育有利于中學生認識到我國災害多發(fā)的現實,提高災害意識,增強學生在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健.中學災害教育實施策略研究綜述[J].地理教育,2011(1-2):103-104.

[2] 王真,王旭.中學教學中防災減災教育的思考[J].學周刊,2011(10):68.

[3] 于秀麗.中學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教育的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3.

[4] 宋雪交.中學地理教育中的災害倫理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第2篇

Abstract: As a natural disaster, earthquake has inevitably happene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nd continues to cause damage to human life. Earthquakes are unpredictable natural motion, it usually leads to destructive disasters. In face of the earthquake, what human beings can do is neglectable, but it can determine the loss and lives which can be retrieved before an earthquake.

關鍵詞:地震災害 應急機制 借鑒

Key words: Earthquake Emergency mechanism Reference

作者簡介:石巖,男,1987年3月25,中國礦業(yè)大學09級行政管理研究生

我國近期的自然災害中,地震災害以其毀滅性大,不可預測,以及災害前災害后的管理機制不盡完善,給我國人民造成嚴重的損害。而在地震是否能被預測方面,國內外專家大都趨向地震是無法被預測的,所以人類能做到的就是如何在震前震中以及震后做到些什么,來盡可能減少和挽回損失。這方面新西蘭可以給我國帶來一些借鑒。

新西蘭在面對地震的經驗

新西蘭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地震多發(fā)國,平均每年發(fā)生大小地震近3000次,新西蘭民防事務部長約翰?卡特曾用 “實在是太幸運了”來形容他們的低傷亡率。但災難面前并不能只依賴幸運來逃避災難,更重要的是新西蘭人應對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對于建筑物的質量和建造技術的高要求

在新西蘭設有專門對抗震建材和隔震技術進行研究的協會,由于新西蘭是地震多發(fā)國家,其對于建筑物的隔振技術和抗震建材的研究也比較早比較發(fā)達,比較重要建筑物都安裝有隔震的裝置。對于抗震建材多選擇木架大玻璃輕型建筑,對于居民建筑有相應的以木質為主的建材。國家的重要重要性建筑均采用含鉛的橡膠墊將建筑體和地基梁隔開。這非常奏效能夠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損害。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種損失,特別是對生命的保護。

新西蘭有比較完善的法律體制和監(jiān)督體制,比如《建筑法》就非常明確的規(guī)定了,在建筑物建造過程中,設計者建造者以及建材所應該達到的標準,進行了非常詳細的量化。并且有很完善的責任制度。而在設計者建造者的資質方面有很嚴格的核準標準,很有效的避免了物不能盡其材的問題。將已有的發(fā)達的隔震技術和防震建材應用在建筑物上,解決了建筑物的質量問題。

二、政府對于管理機構的建設和對于民眾的教育

應急機構在應急機制下,在地震災害發(fā)生時代表政府進行主導和管理。新西蘭的三級政府應急機制做的比較成功,將不同層級的政府責任和工作細則以及各級應急機構在地震災害發(fā)生時的角色進行了細化,有各自的工作職能。當自然災害發(fā)生,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各個應急機構有序的有效的發(fā)揮著作用,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工作體系,和民眾的自發(fā)的有序行為呼應一體,共同作用,做到了將地震災害的危害減到最小。

防災教育作為文化層面的建設成為新西蘭民眾防震救災的軟實力。政府重視對民眾的教育與宣傳,讓民眾知道該如何防震救災,將災害降低到最小。以及如何進行自救和他救,人的素質是在地震災害發(fā)生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地震災害發(fā)生時,民眾有秩序有程序的進行自救和配合政府的管理,成為新西蘭應對地震災害的又一制勝法寶。防震教育滲透到民眾的各個層面,以各種有效的形式進行落實。

三、地震保險的完善應用

地震保險算是針對于地震災害之后的社會和經濟保障措施,新西蘭的完善應用也被譽為最成功的災害保險。對于如何分散地震災害的巨大風險,新西蘭將其風險分散為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形式,具體有三部分構成,包括地震委員會、保險公司和保險協會,分屬政府機構、商業(yè)機構和社會機構,一旦災害發(fā)生,地震委員會負責法定保險的損失賠償;保險公司依據保險合同負責超出法定保險責任部分的損失賠償;而保險協會則負責啟動應急計劃。這是新西蘭根據自己國情來制定的分散體制,通過有效的法律支撐,新西蘭民眾得到了較為穩(wěn)定的災害保險,而政府也減輕了自己的負擔,更好的管理了自然災害。所以,新西蘭地震保險制度被譽為全球運作最成功的災害保險制度之一。

對于我國的啟示

一、提高建筑物質量

要想提高建筑物的質量,首先要做的是通過研究防震建材和隔震技術,這要具體到各個地震帶和各地,根據各地的不同地質不斷研究建筑材料和隔震技術,在物質層面提高防震的效度。同時,還要借鑒技術材料先進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技術和先進建材,一五一十的應用到建筑物之上,這是關鍵所在。需要完善各個方面的環(huán)節(jié),建筑師設計師的資格,建造者的流程與監(jiān)督機制,以及責任機制,還要以相應的法律作為保證。

二、政府應急機構的完善和善后措施的建設

我國政府機構在面對地震災害以至其他自然災害的時候,各個方面的措施還不夠細化,經驗還不足夠。完善一整套自然災害發(fā)生后的應對機制,包括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分工和角色,以及政府與各救助組織以及民眾還有媒體等的配合與協作,關鍵點還是在關系的定位上,這點做的越完善,對于國家的利弊轉換就越明顯,同時要借鑒的是保險制度,將災害風險盡量分散。當然,借鑒的同時還要以國情為基準。

參考文獻:

[1] 王曉艷. 國外危機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0, (09)

第3篇

關鍵詞:抗震能力;城市區(qū)域設防;經濟損失

Abstract:China is a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serious country, many natural disaster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humanity posed by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losses from earthquake disaster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study on how to improve the fortification with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urban areas.

Key words: seismic capacity; fortification of urban areas; economic losses

中圖分類號:U612.31+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作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心,人口、技術、信息、物質財富高度集中,在國家、區(qū)域政治、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fā)展深入,城市規(guī)模得到進一步擴大,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結構愈來愈復雜,城市功能在得到不斷完善的同時,相互間的依賴性顯著增強,一旦某個環(huán)節(jié)遭受破壞,極易造成連鎖性的毀壞,使整個城市陷入癱瘓。

地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分析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而又嚴重的國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區(qū)遭受干早、洪澇、滑坡、泥石流、臺風、冰雹、霜凍、病蟲鼠草等災害的襲擊,地震時自然界10大災害之一,也是損失最為嚴重的災害,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20世紀內,我國已有50萬人死于地震,約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近年來全球發(fā)生地震更為頻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受災地區(qū)10萬平方公里,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經濟損失1800億美金。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9.0級大地震,死亡人數15841人,失蹤3485人,受傷5890人經濟損失3000億美金。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在眾多自然災害中,對人類構成威脅最大的是地震災害。據統(tǒng)計,本世紀以來全世界死于地震災害的人數占死于各種自然災害總人數的58%。

由于我國的地震屬大陸板內型地震,一般震源都比較淺,在東部地區(qū)一般震源深15至20公里。由于震源淺,人口稠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因此造成的危害特別嚴重,也就是說,我國東部地區(qū)如果發(fā)生一個6級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可能比西部地區(qū)發(fā)生一個7級地震的損失還要大。所以,如何提高城市區(qū)域設防與抗震能力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提高城市區(qū)域設防與抗震能力措施分析

目前城市整體防震減災功能滯后于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問題日益突出,提高城市綜合防御地震災害的能力,降低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提高城市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成為城市發(fā)展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具體采取一下措施:

1、城市規(guī)劃建設具備科學性

有必要做好城市基礎的探測,查明易造成地震災害損失的城市地下活動斷層、軟土層及土液化層等地段分布。

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和舊城改造過程中,重視地震安全問題,充分考慮地質條件對城市建筑的影響,以城市探測結果為必要的科學依據,將探測結果應用到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合理規(guī)劃布局,把那些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地段規(guī)劃為廣場、綠地等非建設用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

2、建筑施工中重視抗震性能

歷次震災表明,95%的經濟報失都是由建筑物倒塌和破壞造成的,因此,提高城市的綜合防震能力首先要從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入手。

切實做好建筑物抗震設計,需要做好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工程項目。首先要做好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以往的地震災害實例證明,嚴格按照抗震設計施工的建筑物往往能夠有效嚴格按照抗震設計施工,確保建筑施工質量,科學的抗震設計只有通過高質量的施工才能發(fā)揮作用,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嚴格按照抗震設計施工的同時,更要確保施工質量過關。在原材料選取上,要嚴格按照建筑設計選材,進行必要的材料檢驗,確保原材料質量達到建筑施工要求;在建設過程中,做到保質保量,杜絕偷工減料。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施工規(guī)范施工,不能簡化工序,省略環(huán)節(jié)。通過層層把關,嚴密防范,確保建筑施工質量,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對達不到抗震要求的已建建筑物進行抗震加固,對己建建筑物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對未進行抗震設防或達不到抗震設防標準的己建建筑物進行抗震加固,是多震國家和地區(qū)常采用的抗震措施。

我國地處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地震活動頻繁,地震災害嚴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能力,在城市開展己建建筑物杭震加固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3、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積極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是增強公眾防震減災意識,提高社會防御地震災害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通過防震減災知識進校園、進社區(qū)、進單位等活動,使公眾更多的了解地震,認識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險知識,掌握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從而提高應對地震災害的信心,消除對地震災害的恐俱。

當地震災害來臨時,可以從容面對,將地震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做好防震減災宣傳工作,不能依靠地震部門一家“單打獨斗”,只有在政府統(tǒng)一領導,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并廣泛參與下,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4、做好地震應急準備工作

由于地震災害的突發(fā)性、危害性之大,給城市的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因此要認真研究對策,預先做好地震應急準備,制定應急行動方案,并據此開展預防工作,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就能夠快速、有效地開展應急行動。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組織有力、決策科學的地震應急指揮系統(tǒng),做好地震應急工作的組織保證;

(2)要構建反應靈敏的地震信息平臺,把各類災害信息及時匯總上報,為科學的應急決策提供依據;

(3)將應急決策及時傳達給各部門,快速展開地震應急行動;四是為政府各部門地震應急聯動搭建一個信息平臺,互通信息,互相協助。

(4)強化政府部門間以及城市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地震應急反應不是一項孤立的應急行動,既需要政府部門通力合作,也需要周圍城市的支援幫助。因此要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在應對地震時,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5、建立素質過硬的應急反應隊伍

開展災后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專業(yè)救援隊伍是關鍵。素質過硬,行動高效的專業(yè)地震應急救援隊伍能夠在震后及時展開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損失。

在地震災害發(fā)生后,社區(qū)應急志愿隊伍能夠立即趕赴災害現場,成為救援工作的先行兵。能夠指導群眾緊急疏散,第一時間帶領群眾及時開展自救互救。在災害事件處理過程中,作為專業(yè)救援隊伍的后備軍,能夠協助專業(yè)地震救援隊伍救助被困人員,配合相關部門維持現場秩序,做好相關的善后工作。

6、.加強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應急避難場所是為了人們能在災害發(fā)生后一段時期內,躲避由災害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劃分的帶有一定功能設施的場地。

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是提高大中城市綜合防災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設規(guī)劃初期就應當充分考慮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充分利用城市廣場、公園、綠地,合理規(guī)劃布局,配備必要的生活設施,保障災后民眾必需的生活需要,達到降低地震災害對災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維護災后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

7、切實做好生命線工程的應急處置

生命線工程是維系城市功能正常運轉的基礎性工程,一旦遭受嚴重的破壞,將使城市功能陷入癱瘓,嚴重制約救災行動的進展。同時山于受災民眾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極易引發(fā)社會秩序紊亂。

適當提高生命線工程的設防標準,加強對生命線工程的監(jiān)管,在做好生命線工程日常維護的同時,還應當制定詳細的地震應急預案,并成立專門的應急搶險隊伍。一旦生命線工程遭受破壞,能夠立即做出反應,及時排除故障,維持城市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為受災民眾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后續(xù)的救災行動,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 國際投資

日本3月11日發(fā)生的強震及其次生災害表明,自然災害發(fā)生的不確定性會給國際投資帶來相對較大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出現頻率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難以預測和分散。加上國際投資的地點分布廣,投資量大,更使加強對國際投資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管理日趨重要。本文就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時也提出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一、國際投資中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及其危害

從風險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把自然災害風險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內某種自然災害事件發(fā)生后引起重大損失的不確定性。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在國際投資中,根據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tǒng)的不同,可以將自然災害風險分為以下七大類:(1)氣象災害風險。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海洋災害風險。包括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災害風險。包括洪澇、江河泛濫等; (4)地質災害風險。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災害風險。包括與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fā)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6)農作物災害風險。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yè)氣象災害、農業(yè)環(huán)境災害等; (7)森林災害風險。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在國際投資中,由于投資方向的不確定,投資方式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對國際投資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災害與農作物災害對國際投資影響最大,也最常見。據統(tǒng)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截至3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673億美元,由此可見,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管理成為了我國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據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將會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少0.25%至0.5%。世界銀行3月21日《東亞經濟半年報》表示,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fā)生的9級大地震及海嘯,將給日本帶來1220億至23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災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時間。由此可見,此次地震對各行各業(yè)影響巨大,不僅包括日本本國的財產遭到巨大的打擊,各國在日本的經濟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國際投資的自然災害風險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下圖為2000至2010年全球因為自然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可見在沒有大災發(fā)生的情況下多數年份的全球經濟損失規(guī)模穩(wěn)定在300-600億美元之間,而一旦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當年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1700億美元,達到正常年份規(guī)模的4倍之多。

以2010為例,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zhàn)略部門(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統(tǒng)計數據表明,2010年全球共計發(fā)生了373起自然災害,洪水的發(fā)生頻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災182起;另外,全球還發(fā)生83起風暴災害、29起極端天氣災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損失也是近20年來最嚴重的。其中,年初發(fā)生在海地的強地震和發(fā)生在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員傷亡最為慘烈。

同時,世界知名再保險公司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發(fā)生各類自然災害950起,經濟損失達到1300億美元。公司在災害報告中說,2010年是1980年以來自然災害高發(fā)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災害是由颶風、洪水等天氣原因引發(fā)的。預計2011年因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洪水等導致的自然災害會進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島第五大冰川――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下一座火山噴發(fā)。火山煙塵覆蓋了挪威北部、波蘭北部海岸、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南部海岸以及俄羅斯西北部地區(qū),導致歐洲空中交通癱瘓,而由此給在歐洲地區(qū)的國際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歐洲旅游業(yè)蒙受的損失初步估計在10億歐元左右,也使對旅游業(yè)的投資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于我國來說,就自然災害的不同類別而言,洪水是導致我國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近二十年來,洪澇災害導致的年均經濟損失超過1000 億元。地震是導致我國傷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據統(tǒng)計20世紀以來中國發(fā)生6 級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級達7 級以上的地震98次約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級達8級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發(fā)生的4 次震級達8.5級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發(fā)生在中國,地震死亡人數高達59 萬人,約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熱帶風暴和雹災等氣象災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在我國也時有發(fā)生。

二、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據統(tǒng)計與預測,世界開始進入自然災害多發(fā)的時期,國際投資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風險。直面自然災害,抗擊國際投資風險也就成為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

在國際投資中,對自然災害風險的預防是防范損失最根本的辦法。而預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辦法即是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只有在投資前對投資國是否是自然災害多發(fā)地區(qū)、自然災害嚴重程度、災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資金額面臨的災害損失,預防資金因為盲目投資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劇。

以地震多發(fā)區(qū)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為例,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huán),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qū),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huán)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fā)生在這里。 因此,對于在該地區(qū)的房地產、實體資產以及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的投資對象的投資應相對謹慎。

(二)加強對投資對象的風險評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

(1)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谥笜说臑暮︼L險評估體系構建側重于指標的選取以及權重方法的優(yōu)化,涉及的空間尺度范圍較廣,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國家和市級等空間尺度。目前,適用于全球災害風險評估的指標計劃有Hotspots、美洲計劃,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標體系從國家、市級尺度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谥笜梭w系的風險評估是借鑒空間信息格網技術,將具有致災因子各種屬性(如強度、頻度)和脆弱性指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數據轉變成格網形式,通過一定數學法則疊加得到具有空間拓撲關系的災害風險值,最終達到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

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在國內外發(fā)展都較為成熟,適合以較大區(qū)域作為研究對象,但此種方法主觀性強,無法模擬復雜系統(tǒng)的不確定性與動態(tài)性。

(2)基于風險概率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數理統(tǒng)計方法(如gambel分布),對歷史災害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災害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結合承災體損失數據,建立災害發(fā)生概率與其的函數關系式,以此達到預測未來發(fā)生的災害風險。

(3)基于情景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各種數值模擬軟件對不同情景下自然災害強度(對于洪澇災害來說,如淹沒深度、淹沒時間、流速等)的模擬,并疊置承災體屬性信息(如土地利類型數據、人口密度等),以直觀地顯示災情的時空演變特征與區(qū)域影響,從而達到自然災害動態(tài)風險評估。

(4)VaR模型。在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評估上,我們可以采取VaR方法對其風險進行評估。

VaR的中文含義為“風險價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場條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內,用于評估和計量任何一種金融資產最小損失。投資主體采用VaR風險計量模型來計量各種業(yè)務和投資組合的市場風險,并將其水平與所承擔的市場風險相掛鉤。以提高其資本充足度,增加其資本實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正常情況下的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是由許多微小的、獨立的隨機因素組成。而每一種隨機因素不能壓倒一切因素作為主導作用。具有這種特點的分布即是正態(tài)分布,適合采用方差――協方差進行國際投資風險的計算。投資主體便可以根據模型估算的市場風險價值進行風險管理,將該測量出的風險值和要求的損失上限進行比較,當風險值小于該損失上限對說明投資金額的風險還在控制之中;而當風險值大于該損失上限時,說明投資主體必須采取必需的手段進行調整,控制好投資金額的風險。

(三)對投資對象要有充分調研

在同樣的地域環(huán)境中,不同的投資對象收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災害為例,受到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房地產、工廠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而面對暴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農產品遭受損失最大。因此,對投資對象的確定應該建立在對投資對興國自然環(huán)境有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相應可能損失最小的投資產品。

三、國際投資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引起的國際投資風險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以下是相對可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

(一)運用政府財政對自然災害損失進行補償

財政補償的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構成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損失傳統(tǒng)的資金補償來源。但是,以我國為例,政府的財政收入總量有限。這些有限的財政收入中,由財政預算安排的災害救濟支出只是財政支出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據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9.35億元,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35%。20世紀9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18億元左右,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8%左右??梢?,當巨災發(fā)生時,依靠國家財政救濟支出對災害損失的補償程度是比較低的。

但是,政府財政補償是在自然災害發(fā)生后對受災方第一時間的補償,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點,對穩(wěn)定市場社會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商業(yè)保險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災害風險

(1)保險轉移風險

對于國際投資,保險轉移風險可以分為單一的和綜合的兩種方式。所謂單一風險的保險轉移就是指國際投資方購買保險將某一種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例如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僅承保單一的洪水風險。所謂綜合風險的保險轉移是指投資方通過購買保險將兩種或以上的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國內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險種條款大都為投保人提供了這類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yè)財產綜合險的保險責任往往包括雷擊、暴風、暴雨、臺風、洪水、泥石流、雪災雹災、冰凌、龍卷風、崖崩突發(fā)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

(2)再保險轉移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8條的規(guī)定,再保險的定義為:“保險人將其承擔的保險業(yè)務,以承保形式,部分轉移給其他保險人的,為再保險?!?實質是在全體被保險人之間對風險的又一次轉移和分散。因此,從另一個方面說,再保險轉移方式是原保險人以繳付分保費為代價將風險責任轉移給再保險人。

如今,再保險已經成為整個保險業(yè)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再保險應該成為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倫敦、紐約、蘇黎世、慕尼黑、中國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國際再保險市場,通過這種超越國界的再保險安排,使風險分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對于國際投資風險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使從而能分散消化得更為徹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專業(yè)再保險公司發(fā)展、壯大起來,這樣,大大方便投資對象分布廣泛的國際投資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險類風險轉移方式

在國際上,所謂的其他保險式風險轉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是除開上述兩種保險產品的保險轉移方式。其主要有兩個方面構成,一是風險載體,二是可選保險產品。風險載體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風險自留集團、共保集團和資本市場??蛇x保險產品主要包括有限風險再保險、多年期/多險種產品等。

筆者認為,由于載體不再局限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可選產品也不再局限于單調的保險產品,傳統(tǒng)保險方式可能產生的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可以由此而發(fā)生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國際投資,投資方向、投資金額靈活多變,規(guī)模巨大,新型靈活的保險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投資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的要求,也可以為不同地投資量身訂做保險產品。

(4)巨災債券及其衍生金融產品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巨災債券多是針對地震、颶風和暴風雪等自然災害設計的。如美國東海岸的颶風、加州的地震、歐洲冬季的暴風雪、日本的地震和龍卷風等。巨災債券是通過發(fā)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連結的債券。在資本市場上,需要通過專門中間機構(SPRVS)來確保巨災發(fā)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以及保障債券投資者獲得與巨災損失相連結的投資收益。巨災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巨災債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觸發(fā)條件,即賠償的條件,賠償性觸發(fā)條件是以其實際損失賠償數額來表示的,指數性觸發(fā)條件則用某種特殊的指數來表示,如行業(yè)損失指數和參數指數等,是一種損失的相對水平。由此可見投資者的收益和損失是由發(fā)生怎樣的自然災害風險或風險程度如何決定的。根據債券發(fā)行時約定的條款,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時間內應得的利息,還可能會損失部分本金。

筆者認為,相對于其他保險產品,巨災債券流動型、規(guī)模大、損益高,與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情況緊密相關,這就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投資工具。與常見的金融工具期貨相似,巨災債券也可以開發(fā)其期貨,期貨分為可以分為預測發(fā)生災害和預測不發(fā)生兩種。當國際投資者投資相關的投資對象時,可以做多與投資對象相關的預測災害發(fā)生的巨災債券期貨,或做空預測災害不發(fā)生的巨災債券期貨,這樣,即使災害發(fā)生,由巨災債券期貨帶來的收益可以補償部分國際投資的損失。如果對沖量適當,完全可以鎖定國際投資的最大損失。

相應的,還可以開發(fā)巨災債券的期權、互換等,充實巨災債券的風險對沖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專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過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成為首個觸發(fā)多個巨災債券的自然巨災。據統(tǒng)計,日本地震將使面值共17億美元的10只債券面臨觸發(fā)點挑戰(zhàn)。

(5)利用天氣指數等自然災害期貨

天氣指數期貨指的是每個月的開始,期貨市場主管機構都會根據過去10年當月的氣溫情況,為降溫度日數或升溫度日數確定一個初始值,比如40度(華氏)。為使市場運轉起來,指定的做市商將接著喊出“出價”和“要價”,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這是投資者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度數。

對于國際投資者,天氣的變化對部分投資產品的收入影響巨大,而對于投資者,對天氣的預測和農產品的收益行程對沖,使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鎖定收益,或將因天氣原因引起的損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相應減小。。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現有期貨市場,今后如果讓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衍生品能夠發(fā)展起來,保險公司可以在這些市場上轉移承保風險,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費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其在技術上的困難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總是出現“投資險越做越虧”的情況。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災害指標為標的,進行期貨的創(chuàng)立與交易。

綜上所述,在進行國際投資前,應對投資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投資對象有全面的風險評估,對于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保險轉移方式、再保險轉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相結合,金融市場與政府相結合,金融衍生品的開發(fā)使得自然災害風險的轉移既以保險市場為基礎,又有資本市場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國際投資者應該時時以風險管理為標尺,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風險,避免突如其來的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鄒銘,范一大等.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風險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4]郎一環(huán),王禮茂,張明華.中國短缺資源跨國開發(fā)的風險管理――以石油為例[J].資源科學,2003(05)

[5]葛全勝,鄒銘,鄭景云.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吳定富.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8]Sigma.The picture of ART,No.1/2003

第5篇

8時20分:做好演練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班主任入班對學生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 ,其余教師各就各位,各樓分管負責人進行檢查。

8時45分:全體參加人員進入演練現場,指揮部和各位領導在指揮臺就坐。

【解說一】按照總指揮示意開始解說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女: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男:地震災害是一種突發(fā)性強、破壞性極大,最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大地震帶來的深重災難和沉痛教訓讓人觸目驚心,記憶猶新。做好地震應急演練事關全校師生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我們要深刻吸取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大地震的教訓,牢固樹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寧可做過,不可錯過”的防震理念。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做到安不忘危,警鐘長鳴,常抓不懈。

女: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提高抗震救災方面的能力,提高全校師生防范和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不斷為我??拐鹁葹奶峁┙涷炗行獙Φ卣馂暮Φ陌l(fā)生,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我校決定舉行本次地震演練,本次演練針對學校發(fā)生地震災害以及學校師生的學習生活特點,制定了本次校園師生應急避險和緊急疏散演練方案。

8時58分:總指揮宣布:“xx二中地震應急演練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現在按照計劃開始演練,首先開始“緊急避險”。

9時整: 拉響警報(等待全縣統(tǒng)一警報,學校做好備份),進入緊急疏散演練。

【解說二】:(在警報結束后開始解說)

男:師生演練的是緊急避險和緊急疏散,由于地震災害的不確定性,為了增強演練的實戰(zhàn)性,這次演練主要以教室為避震場所,通過演練,讓師生學會就地避震的方法。地震發(fā)生時,無論師生在教室,宿舍,還是餐廳里,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千萬不要驚慌,要根據地震的強弱判斷地震的遠近、大小,選擇正確的避險方法。

女:地震發(fā)生時,師生可利用桌子下,衛(wèi)生間等空間較小的地方就地避險,避震時應注意保護好頭和頸部,可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等頂在頭上,身體盡量卷曲,重心下移,同時,雙手要牢固抓住身邊的桌腿等牢固物,防止地震搖晃將人甩出。

男:待地震第一波結束后,老師和班干部要冷靜,果斷的指揮學生迅速撤離建筑物,撤離時,要發(fā)揚團結協作的精神,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千萬不要慌亂擁擠。

女:疏散時,要避開高大建筑物、霓虹燈、廣告牌等懸掛物,防止砸傷。還要避開高壓線、煤氣管道、易燃易爆危險品庫等,防止受到其他傷害,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已經有序的疏散到操場,全體師生被轉移到安全地帶。

9時20分:演練總指揮報告演練情況,幷就本次演練做小結。

第6篇

本文主要以筆者所在的西北民族大學檔案館為例,簡單闡述了民族高校檔案館異地備份的具體策略,包括前期的準備工作:理論法規(guī)的學習,實地考察;重點在于探討異地備份的地點選擇,存儲介質,備份對象以及后期的管理工作等。

【關鍵詞】

檔案;異地備份;具體策略

0 引言

檔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歷史記憶和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一旦遭到破壞便無法恢復。然而,我國是一個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fā)國家,特別是近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fā),對檔案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凡事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是人類發(fā)展幾千年的經驗總結。對重要檔案進行異地備份,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確保檔案安全的一項比較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1 民族高校檔案館異地備份的前期準備工作

1.1 加強理論籌備——深入學習國家檔案管理部門關于異地備份的相關規(guī)定

國家檔案局6號令《電子公文歸檔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條要求:“歸檔的電子公文,應按本單位檔案分類方案進行分類、整理,并拷貝至耐久性好的載體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異地保管,一套提供利用?!?/p>

國家標準《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管理規(guī)范》第7款要求:“把帶有歸檔標識的電子文件集中,拷貝到耐久性的載體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閱使用,第3套異地保存?!眹覙藴省禖AD電子文件光盤存儲、歸檔與檔案管理要求》也明確指出:“歸檔的電子文件至少要一式二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閱利用。必要時,復制第三套,異地保存。”這些規(guī)定是對異地備份保存必要性的肯定,也為異地備份保存提供了法規(guī)依據。

1.2 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對甘肅省檔案館異地備份庫進行實地考察

為了進一步的探索民族高校檔案館異地備份的實施策略,筆者所在的西北民族大學檔案館工作人員一行7人前往甘肅省檔案局備份檔案庫(后庫)參觀考察。省檔案局后庫管理處副處長接待了考察組一行,并就省檔案局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和備份檔案庫建設情況等作了詳細介紹。我館工作人員仔細觀看了省檔案局備份檔案庫(后庫)的各類設施、設備、庫房災害防范體系等。雙方圍繞檔案異地備份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獲取了寶貴經驗,為即將開展的異地備份工作掃清了一定的認識障礙。

除此之外,本館還計劃邀請省檔案館的數據備份專家來我館進行技術講座,詳細了解目前檔案備份市場的軟硬件應用情況、應用案例,尋找最切合本館實際的備份方案。

2 民族高校檔案館異地備份的具體策略

2.1 立足館情,選擇異地備份的合理地點

西北民族大學檔案館坐落于蘭州,位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fā)的西北地震帶上。為了更好的規(guī)避自然風險,我們在選擇異地備份的地點上一定要慎重考慮。目前國內比較盛行的異地備份地點選擇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包括遠程異地備份和近程異地備份。鑒于我館實際,在“異地”的選擇上,我們一定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能為求省事,倉促決定。首先,此“異地”應與本館所在地有相當的距離,最好能確保兩地不是處于同一地震帶,同一大河流域,以求自然災害突襲時,一方能幸免于難,否則,異地備份的初衷就無法達到。其次,要充分考慮異地備份兩地間交流運輸的便利性。因為在重要檔案的異地備份移交工作中,如果交通閉塞,就會帶來運輸困難,不僅加大了經費投入,還有可能在運輸過程中造成重要檔案的損壞,那就得不償失了。

2.2 認真鑒定,確定異地備份的檔案資源

西北民族大學檔案館館藏豐富,本館目前已經對黨群、行政、教學、科研、產品生產與開發(fā)、基建、儀器設備、出版、外事、財會、聲像等11類檔案均實行了集中統(tǒng)一管理。自1950年建校以來的各類教學、行政檔案均保存完好。面對這些浩如煙海的檔案資源,如果不分主次,全部進行異地備份,那將是一個無比浩大的工程,從經費、人力上來說都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我們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邀請檔案鑒定方面的專業(yè)人員對各類檔案的價值進行鑒定,分出輕重緩急,必須有側重點,先重要檔案后一般檔案,先歷史檔案后現行檔案,先使用率高的后使用率低的,有計劃有原則分步驟實施。筆者看來,首當其沖需要進行異地備份的是館藏的精品和具有鮮明特色的檔案。作為建國以來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本館館藏的校史檔案,反映學校的發(fā)展變遷,校園文化內蘊的檔案應是十分珍貴的。此外,作為一個56個民族學生齊聚的民族高校,反映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生活情況以及各民族風俗文化類的檔案也是本館的館藏特色,是必須予以重視的。當然,對館藏特色和精品檔案,也就是俗稱的“鎮(zhèn)館之寶”進行異地備份,還需要考驗各級檔案館管理者的胸襟和遠見,因為少數領導者難以克服地區(qū)本位思想,擔心館際互備會造成館藏特色檔案的價值降低。相信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異地備份的大勢面前,他們最終會深刻覺醒的。

2.3 反復對比,敲定異地備份的承擔載體

據調查,目前檔案界比較常用的檔案異地備份的載體主要有三種,即移動硬盤、光盤和縮微膠片。三種載體均各有優(yōu)缺點。移動硬盤存儲量大,讀取速度快。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其存儲容量仍在不斷加大,而且價格還比較低廉。但其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嚴防各種計算機病毒的侵入,否則數據盡毀。光盤的存儲容量也大,成本更小,其不足之處在于刻錄光盤比較花費時間,而且光盤的后期保存維護也相對比較麻煩。縮微膠片存儲量大,而且可以長期保存,聚酯片基縮微膠片的壽命可達500年以上。更為重要的是檔案縮微品具有法律憑證作用。但利用縮微膠片備份也有它的缺點,它的查閱不太方便,而且成本過于高昂。對僅僅作為高校內部教輔單位的檔案館來說,缺乏行政職權,地位尷尬,經費問題是始終無法繞過的瓶頸。

反復對照三種載體的性能優(yōu)缺點,本著盡量用較少的載體來備份大量的檔案信息,盡量用生命周期長的載體來保證備份載體的可讀性和可利用性的基本原則,結合本館實際,筆者認為采取三種載體綜合運用的方式應該是比較可行的。對于一些需要永久保存的特別重要的但利用率不太高的檔案資源采用縮微膠片的形式進行保存,而其他的檔案數據則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移動硬盤和光盤進行備份,以求最大限度的達到保護檔案的目的,也適當的節(jié)省開支。

2.4 多方協商,做好異地備份數據的后期管理

檔案異地備份的后期管理也是舉足輕重,不容忽視的。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備份的雙方通過協商制定出相關的管理規(guī)定細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其中以下方面是必須重視的:庫房鑰匙由專人保管,重要檔案堅決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泄密等不可逆轉的事情發(fā)生。庫房均需安裝監(jiān)控設備、防盜門及防護欄,配備滅火器、吸塵器、防磁柜、恒溫設備等,以求庫房管理達到防火、防盜、防光、防塵、防潮和防霉等要求。對備份載體進行日常維護;對重要檔案進行定期抽檢,發(fā)現問題及時妥善解決等等。

【參考文獻】

[1]鞏寶榮.《電子文件的異地備份保存》,《北京檔案》,2002年第10期

[2]范韞.《重要數字檔案異質異地備份探析》,《數字與縮微影像》,2012.1

第7篇

那么“環(huán)境一號”衛(wèi)星有什么用的技術特點,能實現哪些功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什么?

箭雙星

環(huán)境A星對地觀測更精細

環(huán)境衛(wèi)星中心副主任、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副站長、環(huán)境應用系統(tǒng)總工王橋說,本次采用“一箭雙星”的方式發(fā)射了兩顆具有中等分辨率的光學小衛(wèi)星。其中,環(huán)境A星重473公斤,軌道與太陽同步。主要在可見光譜段范圍內工作,采用多光譜和高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對地物大范圍觀測和高光譜遙感能力。如看到一個藍色的屋頂時還能知道它是塑料、油漆或別的材質。

環(huán)境B星可精確觀測火災地震

環(huán)境B星采用多光譜和紅外光譜探測手段,可以對火災、地震帶來的地熱等與熱量有關的災害現象進行精確觀測。

“高光譜、全天候、大視野、高重訪周期這些特點決定了‘環(huán)境一號’必將在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環(huán)境污染事故應急、環(huán)境監(jiān)管等一系列環(huán)境保護工作發(fā)揮出越來越重大的作用?!蓖鯓蛘f。

觀測優(yōu)勢

觀測精度、廣度高

王橋說,環(huán)境衛(wèi)星是在國內民用衛(wèi)星里首次使用了超光譜有效載荷,其觀測譜段達100多個,可大大提高對地面環(huán)境目標的觀測能力。

全天候、全天時觀測

此次“環(huán)境一號”在民用衛(wèi)星中使用了合成孔徑雷達有效載荷,可進行環(huán)境目標的全天時、全天候的綜合觀測。

兩天一次重復觀測

環(huán)境衛(wèi)星由于采用小衛(wèi)星星座技術,大大提高了衛(wèi)星的重訪觀測周期,可實現2天一次的高時間分辨率的重復觀測。另外衛(wèi)星觀測幅寬高達740公里,也是“環(huán)境一號”衛(wèi)星的另一個明顯優(yōu)勢,有助于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大范圍觀測。

主要任務

構建環(huán)境監(jiān)測“天羅地網”

環(huán)境保護部科技司副司長羅毅表示,我國環(huán)境衛(wèi)星的主要任務是對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和自然災害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同時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災害的發(fā)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環(huán)境質量和災害情況進行快速和科學的評估。

從衛(wèi)星傳回地面的數據將通過中國科學院地面站負責衛(wèi)星下行數據的接收、存檔管理和數據分發(fā)任務;接收下來的海量數據經過中國資源衛(wèi)星應用中心處理、分析,形成數據應用產品才能被環(huán)境及災害監(jiān)測部門使用。

未來發(fā)展

精度更高

王橋表示,我們正在進行環(huán)境衛(wèi)星二期工程的論證,今后環(huán)境衛(wèi)星的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將會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衛(wèi)星的綜合探測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第8篇

【關鍵詞】隱私;通風;心理輔導;熒光材料

0 引言

救災帳篷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陪伴災民度過了災后那段黑暗的日子。救災帳篷可供救災指揮、災后應急醫(yī)療救治、臨時性校舍、救災物資中轉貯存及人員住宿等使用,然而對大多數災民來說,目前的救災帳篷不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的隱私保護以及篷內空氣不流通等問題困擾著他們。筆者就現有的問題,在現有救災帳篷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良設計,解決災民在篷房內生活遇到的一些問題。

1 現狀分析

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除了洪水,地震成為危害我國人民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因此對其的觀測和應對也十分重視。

目前的救災帳篷雖能給災民提供一個暫時避難的生活空間,但在結構和功能上仍不能滿足災民的需求,需要對其進行探討和優(yōu)化。

根據調查分析,災民對球在帳篷的需求還應滿足以下幾個方面:

(1)災民在帳篷中的隱私問題

災害發(fā)生后,很多災民擠在一個小小的救災帳篷內,災民的日常起居全在這小小的帳篷里。在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在帳篷內生活,關于隱私方面的需求被忽略而無法被滿足,比如在帳篷內換衣服等涉及隱私的問題。在災民心理極度敏感的時期,這些問題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2)帳篷內部悶熱、空氣不流通

現有救災帳篷的通風情況不是很好,如果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的時候,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室內空氣不流通會滋生細菌、導致呼吸道疾病等。

(3)正能量的暗示

災害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災后心理輔導至關重要。

(4)帳篷內“夜燈”安置

災后供電緊張,靠臨時拉線照明十分困難,因此災后的照明系統(tǒng)在現實環(huán)境中需要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2 災后帳篷的改良設計說明

2.1 在帳篷角落處搭建簡易更衣室

針對本設計點,日本的建筑設計大師坂茂曾提出一個關于用紙筒搭建救災場所的設計,針對一個大的空間用紙筒進行分區(qū),但設計成本較高,搭建較難,針對中國這種獨特的情況明顯不適合。

本改良設計以保護災民隱私為立足點,決定在現有救災帳篷的基礎上為災民搭建一個簡易的更衣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災民的需求,保護他們的隱私。改進過程中,不對帳篷的其他構造做大的改變,只是將帳篷的正門做微小的改變,并合理利用帳篷的正門與其垂直的墻面角落部分的空間,通過兩個垂直墻面和門圍成一個簡易的三棱錐狀的空間,形成一個三棱柱狀的簡易更衣室,來滿足災民對隱私保護的需求。

使用者需要換衣服時,可以將門向后拉至與其垂直的墻面,通過固定設備,將原本的門固定在墻面上,形成一個三棱柱狀的空間。使用者可以在里面換衣服等。通過三棱柱側面(門)的遮擋,給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密閉的更衣空間,保護了使用者的隱私。

按照最新救災帳篷的尺寸標準,增加的布片與門簾重疊,寬度與門簾一致,高度略小于門簾。具體尺寸為:1600mm(高)*900mm(寬),頂部距離地面2000mm,滿足絕大部分使用者的身高要求。

縫制針碼:各大片拼幅部位的明線7針~11針/30mm,其他部位的明線8針~12針/30mm,起止針須重縫3道或4道線,長度不少于20mm,斷線接頭處須重縫20mm~30mm。

若采用搭縫拼幅,各幅面拼接處相搭25mm~30mm縫3道線,若拼幅采用雙針機折邊縫合時,允許縫兩道線。橫拼時拼縫順向朝下。

各縫制部位應縫制牢固,不得有開線、斷線、下炕(掉道、塌邊)等缺陷。

縫制針眼應做熱合貼膜防水處理(不含培土布部位)。

2.2 在帳篷正門對面墻面上開窗

針對帳篷內部悶熱、空氣不流通等問題,對現有帳篷做以下改良:在帳篷正門對面的墻面上開一扇大小合適的窗,通過墻面開窗實現對流,來緩解帳篷內部悶熱和空氣流通困難的問題。開窗處墻面采用三層不同材質:最外面一層材質與帳篷最外層材質相同、篷房內層采用防蚊蟲紗窗、中間一層采用透光但不透風的透明塑料。在實現對流通風的同時,實現照明、防蚊蟲等功能。

窗戶大小為600*600mm,其靠近地面矩形邊距離地面1400mm,窗戶的頂端低于門高150mm,以達到對流的目的。

2.3 在篷房內側印刷圖案

災后心理輔導至關重要。但是如今抗震救災工作的重心是在物質方面救濟災民,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撫慰災害對災民的心理創(chuàng)傷。本改良設計決定在救災帳篷內側印刷預防治療災后生理與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的方案,在物質方面救濟災民的大環(huán)境下,同時在心理上幫助災民。災民可以參照救災帳篷上的內容,自我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早日走出災害的陰霾。

2.4 在門窗、電器開關處粘貼熒光材料

救災帳篷晚上內部黑暗,且救災帳篷里面居住的災民相對較多,如果個別災民晚上有需要而起床,若不能快速找到電燈開關的位置,就會磕磕碰碰甚至影響到其他人的休息。本改良設計在電器開關處貼熒光材料,開關處的熒光材料會在夜間發(fā)出微弱光亮,使有需要的災民在不影響其他災民休息的前提下,更快的找到開關。

1.門向后拉形成的簡易更衣室;2.后墻開窗(600*600m)

第9篇

關鍵詞:建筑結構;結構設計;抗震措施;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TB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步,居民的住宅以及各式各樣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以往的建筑設計中由于人們對防震的意識比較薄弱,隨著人們防震意識的不但提高以及近幾年來地震的頻繁發(fā)生,使得人們對建筑物的抗震要求逐漸提高。在建筑的抗震功能中,抗震的設計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保證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性,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這是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時考慮的問題。

1我國建筑結構設計的現狀

建筑結構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建筑的抗震能力,這關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以及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上,因此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之一。但是,從目前我國建筑的抗震能力來看,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都遵循著小震級的地震可以抵抗,大地震能夠修復的原則,雖然這樣的設計理念在建筑物的抗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面臨大的地震時還是存在不足。尤其是一些設計人員的僥幸心理,在設計時缺少靈活的應變,一味的照抄照搬,使數據最終產生錯誤。不僅如此,在進行建筑施工時,一些建筑承包公司為了節(jié)省建筑開支,從而偷工減料,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的甚至是私自改變施工的設計方案,最后在導致建筑物抗震結構的改變。而施工人員不夠專業(yè)也會影響整個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施工人員在進行施工時,為了方便或者自身的不注意,對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的施工沒有做到設計的相關要求,最終影響了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

2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措施

2.1要結合建筑結構與性能進行設計

在大部分的現代建筑中一般都是鋼筋混凝土材料來做建筑框架。在鋼筋混凝土這種結構框架中通過控制鋼筋的勾踐面積和最小配筋率達到抗震的最終目的。在進行建筑施工時,可以在建筑的墻上設置鋼筋混凝土結構,并且再在墻上安裝一些特殊的減震材料等。尤其是對于建筑中的構造柱的要求要更加的用嚴格,他必須要延伸到建筑的頂部,而且還需要與圈梁進行連接,進一步保證整個建筑結構的整體性,增加建筑的抗震承載能力。同時,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還要充分考慮建筑的結構性能。不同結構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抗震防震的要求,只有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的性能才能為設計提供更為準確的實際數據,從而達到抗震的最佳效果。在我國一些地區(qū)是地震的多發(fā)地區(qū),而有些地區(qū)地震發(fā)生的可能性比較小,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設計人員來進行不同的抗震設計。在發(fā)生大地震可能性較高的地區(qū)要以該地區(qū)對大的地震強度來設計,不僅僅如此,還要將建筑自身的的結構來最終確定他的抗震能力。一般情況下,建筑的基礎部位以及內部結構的設置需要進行抗震設計,在發(fā)生大地震時能夠很好的保護建筑物,進而保證建筑中內部人員的生命安全。

2.2要結合建筑規(guī)劃以及建筑環(huán)境進行設計

要使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就需要在建筑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所在的周圍環(huán)境,選擇地基比較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到建筑物之間的距離,建筑物之間的距離過近,在地震發(fā)生時造成的傷害就可能越大。在建筑設計之前還應該詳細了解當地的地質、水文條件,盡量將建筑物建設在地質結構條件穩(wěn)定,地勢較高的地方。對于建筑其他

方面的規(guī)劃,比如說地震逃生通道的建立,它能夠更好的保證地震發(fā)生時時人員的及時疏散。

2.3提高建筑抗震的設計質量

地震是一種對人類威脅較大的自然災害,它不僅對建筑物會造成破壞,嚴重時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但是,造成傷亡損失一般是因為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對于建筑設計人員來說,建筑抗震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今我國的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水平還比較低下,許多設計施工人員對相關法律和規(guī)定的忽視,在施工操作中出現的不規(guī)范,使建筑在抗震方面的性能還有待提高。所以要提高建筑的抗震設計質量就要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要根據相應的設計數據以及結合建筑本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對建筑設計人員的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提高他們自身的專業(yè)素質,為我國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做出積極地貢獻。

2.4地基施工要用特殊隔震材料

建筑的地基是整個建筑的關鍵部位,它的質量會影響到整個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和抗震能力,所以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施工時,最好使用特殊的隔震材料。在地基的建設中,通常要對它進行特殊處理,進而來降低地震對建筑物的沖擊和損害。在中國古代的建筑中就有對地基抗震的特殊處理,比如,在進行建筑設計施工時,他們在建筑地基中鋪上砂子以及粘土,在中國的南方的建筑中還發(fā)現了糯米這種減震的材料。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的抗震技術的不斷提高,相應的抗震的特殊材料也越來越多。在地基的施工中鋪設相應的建筑材料,能夠有效的降低地震波的沖擊,從基礎上來保護整個建筑物,起到較好的抗震效果。但是,在市場中,一些材料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所以企業(yè)在選擇防震材料時,要特別注意材料的生產質量,必要時可以對材料進行相應的檢測,以確保施工建筑的整體質量。

2.5懸掛隔震的隔震措施

所謂的懸掛隔震就是把建筑物的大部分的結構懸掛于空中,當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帶來的能量就不能夠傳到懸掛的建筑結構部分,最終可以降低地震帶來的沖擊。這種懸掛設計一般都采用于較大的鋼建筑結構。這樣主要的鋼柱框架在遇到地震時可以不受到其他鋼結構的影響,最終起到抗震的目的,而且在這樣的建筑結構中,懸掛式還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地震的能量,降低地震帶來的傷害。

2.6在建筑物層間設置隔震設備

在對建筑層間進行設計時,要用隔震設備來降低地震帶來的損失,這種隔震技術設施主要采用在建筑物基礎和上部建筑物的減震裝置,它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底層的震波進行進行吸收,從而減少上部建筑物所受到的沖擊。在進行施工時可以采用粘彈性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的方法,通過在建筑的內部設置橡膠墊以及其他隔震裝置來進行防震。而且這種建筑方法也可以用于舊建筑的防震改造中,一方面在施工時比較容易操作,另一方面這種隔震設計也可以很好的起到防震的效果,從而也降低了施工的費用,節(jié)省了社會資源,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這種隔震裝置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他不適合在樓層比較高的建筑上實行。因為這種裝置在地震發(fā)生時可能會延長建筑結構的自身震動周期,最終會導致這種裝置在高層建筑中不僅不會起到相應的防震效果,有可能會加重整個建筑結構的震級,從而起不到最終的防震抗震的最終效果。

3總結

加強我國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能夠為我國建筑行業(yè)的正常發(fā)展創(chuàng)立良好的環(huán)境,保證人民的生命安全。通過對建筑抗震設計的研究,我們發(fā)現了在實際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對建筑設計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建筑的質量,加強了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促進我

國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我國經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霍延超.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設計抗震思路[J]..科技致富向導,2010, (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