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精神病人護理問題

時間:2023-08-08 17:07:53

導語:在精神病人護理問題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精神病人護理問題

第1篇

關鍵詞:精神病人;康復期;失眠;護理

失眠是指從睡眠開始的入睡障礙和睡眠的維持障礙。失眠包括入睡困難,清晨覺醒過早,睡眠時間短,睡眠中斷,白晝睡眠過多(1)。失眠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困擾,使人的生理節(jié)律紊亂,活動能力降低,嚴重影響康復。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fā)現精神病人急性癥狀控制后,他們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自卑感、行為退縮、殘留癥狀、受到社會歧視、精神壓力非常大,容易導致失眠(2)。遂采用問卷調查方法,了解82例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失眠類型,失眠的相關因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問題,探索失眠發(fā)生的應對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康復期失眠病人。將精神癥狀控制,病精好轉后仍有失眠者82例。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齡35.62±12.81,文化小學18例,初中36例,高中(中專)19例,大專以上9例。職業(yè)農民48例,工人4例,教師11例,學生2例,干部2例,自由職業(yè)4例,無業(yè)11例。平均病程4.82±3.36年,疾病診斷按CCMD—Ⅲ標準,診斷為精神分裂癥43例,情感性精神障礙28例,癔癥9例,腦類所致精神障礙2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自行設計調查表,并通過對20例病人預調查后進行修改,成為正式問卷,問卷分兩個部分(1)一般資料。(2)康復期精神病人的睡眠狀況,重點是失眠的類型及影響睡眠的因素。

2 結果

2.1 失眠類型

2.1.1 入睡困難

82例失眠者中有42例,從想要入睡到實際入睡所用時間超過1小時,占51.22%。

2.1.2 早醒

36例病人早晨覺醒比正常時提前2小時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43.90%。

2.1.3 不能熟睡

有34例病人陳述有輕微的響聲刺激便會醒來,一夜睡眠中醒來達2次以上,占41.46%。

2.1.4 睡眠時間縮短

雖然有充裕的時間,但一夜合計睡眠少于5小時有32例,占39.02%。

2.2 影響因素

影響睡眠的因素及排列順序見表1。

3 康復期精神病人睡眠障礙的護理

3.1 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

入睡困難是康復期精神病人最常見的類型,就失眠分類而言,本組42例有入睡困難,超過一半以上,精神病人面對疾病的折磨,環(huán)境的變化出現入睡困難,針對這一點,我們首先努力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安全的睡眠環(huán)境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條件,睡前通風、控制室內溫、濕度,工作人員做到四輕,病人床鋪及設施整齊、干凈,根據季節(jié)變化更換被褥。將興奮躁動病人與恢復期病人分開,避免影響睡眠。在不影響治療護理的前題下,盡量滿足個人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生活習慣,其次指導病人講究睡眠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指導病人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及相關知識的宣教,對他們睡眠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

3.2 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患精神病后造成對家庭、社會的危害和經濟負擔加重,特別是那些病發(fā)時對家庭帶來極大傷害的病人家屬,對病人有顯著的排斥,因此有時病人正常的需求都被家屬拒絕,甚至還有惡語中傷。針對這些情況,當病人恢復自知力后及時輔以家庭干預,精神科工作人員要及時將疾病的有關常識向家屬講清楚,以求家屬的理解,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家屬要正確對待病人,善于化解矛盾,鼓勵病人正確對待疾病。住院經費問題是許多病人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提示我們應站在病人角度合理安排其住院費用,讓他們少一分擔心,多一點放心。我院院領導非常重視病人住院費用問題。為提高病人的報銷比處四處奔走,報銷比例達70—75%。提供民政救助,困難患者有村上證明醫(yī)院減免10%的住院費用,特別困難者還增加減免比例,這樣可以盡量減輕經費問題帶來的壓力,使他們安心入睡。

3.3 采取社會心理干預措施

恢復期精神病人的最大難題,在于社會功能的恢復,我國精神衛(wèi)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相對滯后,精神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關愛,甚至還受到不公正的歧視,致使許多病人無法觸入社會生活,出現消極、悲觀情緒,到致失眠,我院通過保山日報科普欄目、保山廣播電臺、168心理咨詢電話、墻報、黑板報、節(jié)假日到市區(qū)街道,向社會廣泛宣傳精神衛(wèi)生知識,向各級政府及社會各階層不懈地宣傳精神病防冶康復的重要性、消除偏見、關心精神病人,呼吁政府利用引導社會福利企業(yè)為精神病人提供盡可能多的職業(yè)康復機會,呼吁全社會理解尊重精神病人,使他們感到自己仍是社會的一員,從心理上走出疾病陰影,恢復健康心態(tài),從而安心入睡。

3.4 健康教育的開展

為清除病人的緊張心理,及時了解病人睡眠情況及主觀感覺,幫助分析影響睡眠的相關因素,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3)。我們結合整體護理工作,對病人進行疾病知識宣教,講解失眠的發(fā)生原因,發(fā)展過程以及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作息對疾病的影響,指導病人合理用藥,培養(yǎng)良好的睡眠習慣,使其正確認識疾病,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冶療,解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從而恢復正常睡眠。

4 討論

精神病人病情緩解,自知力恢復后,大多不安心住院,同時又恐懼出院后受到歧視,有明顯的無助和自卑,對前途喪失信心,并在以往冶療過程中經過無數次失敗,他們自感達不到親朋、社會或自己的期望,心理經常伴有挫折感,個別病人對發(fā)病時的行為表現自責自罪,環(huán)境的改變,藥物副反應都能使病人煩躁不安,因此出現失眠。為尋求較好的護理方法,我們對康復期失眠精神病人展開調查,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住院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失眠與患者家庭、社會、醫(yī)療機構等因素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因此,第一要加強醫(yī)療機構自身的管理,認真落實醫(yī)療安全的各項措施,提高醫(yī)護質量,在精神病人住院冶療的全過程中都應密切觀察,特別是對那些住院時間長,不安心住院,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家屬探視后,情緒發(fā)生變化的病人,應進行重點監(jiān)護,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在醫(yī)療制度,病房管理,要為病人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安全、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第二、做好精神衛(wèi)生知識的宣傳,全社會都應認識和尊重精神病人,努力協調好醫(yī)、患、患者家屬及社會四者之間的關系,對精神病人發(fā)病時病態(tài)的行為,要用醫(yī)學的觀點向家屬解釋,以求得家屬對患者某些行為的諒解,積極配合治療。第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精神衛(wèi)生事業(yè)的支持,努力呼吁政府對精神衛(wèi)生各項工作的重視,加大投入,不斷改善精神病人住院環(huán)境,以利患者在治療和恢復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失眼作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對康復期精神病人的體力,精力及機體的康復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通過對82例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失眠情況調查分析,使我們對本專科患者的失眠問題有了進一步認識,對康復期精神病人失眠患者應仔細分析影響因素,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從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做好失眠患者的護理。

參考文獻

[1]何曉明,李文濤,劉晶,等。睡眠障礙病人的護理。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6,15(4):147

第2篇

【關鍵詞】住院精神病人;心理護理;護患關系

精神病患者的異常行為常常被人誤解,受人歧視, 思想壓力增大而導致自殺、自傷及傷人事件的不斷發(fā)生,因而做好住院精神病人的心理護理及其重要。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以科學的態(tài)度、真誠的感情、良好的行為舉止、溫文爾雅的語言使病人逐漸改變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的醫(yī)護行為[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某醫(yī)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200例,年齡22~64歲,平均41.8歲。

1.2住院精神病人心理護理

(1)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是前提。由于社會上舊的觀念和偏見,使精神病患者倍受冷淡和歧視,再加上精神病患者的復發(fā)率較高,且病程較長,多次反復住院,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使某些家庭對病人產生厭煩心理,單位和社區(qū)對反復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也產生了懼怕和淡漠而疏遠了病人,使病人有孤獨、自卑、消極等情緒。因此我們護理人員應理解同情精神病患者,尊重精神病患者,同時在全社會廣泛宣傳精神衛(wèi)生知識,消除社會的歧視與偏見,給精神病患者多一點關愛,讓他們感到暖和而增加康復的信心[2]。

(2)細化護理工作流程, 融洽護患關系:做到進入病房前要敲門、臨走時關門。病人出院時,及時送到醫(yī)院大門口。每次晨會后,護士長帶領護士進病房道早安,巡視病房。 護士巡視病房就向親友探視一樣,與患者溝通觀察病情,了解患者情緒,同時也與患者家屬寒暄。護士在招呼患者時都禮貌地用尊稱[3],不準把患者的床號當作患者的代號稱呼。護士給患者做任何一項醫(yī)療處理時都要向患者解釋清楚。在每個服務細節(jié)體現對患者的關愛和尊敬,使護士與患者之間建立了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干預組156例患者均與醫(yī)護人員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4]。

(3)針對疾病和患者進行交流:通過與病人交談,使病人了解診斷、治療、及預后的有關情況,幫助病人認識疾病,指導心理康復。如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礙的病人,此類病人康復期的心理活動是復雜的,一方面對過去酗酒悔恨萬分;另一方面又擋不住酒的誘惑,同時更擔心回歸社會后家庭、經濟問題,工作安排問題。護理人員應分析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安慰和指導,使其從不安、煩悶、抑郁等情緒中解脫出來,并對其加強科普宣教,使病人深刻地認識到機體的有害影響而堅定戒酒。

(4)搞好精神病患者的室內及戶外活動是保障:由于精神病患者的非凡性,所以在治理上大多是封閉式治理,這種治理對病人來說有“監(jiān)獄”的感覺,并且病人活動空間狹小,輕易使病人產生急躁情緒,從心理上不易接受。加上病人與家人長期分離,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使大多數病人拒絕住院治療,甚至產生出走行為。因此,改善病人住院環(huán)境,搞好病人室內及戶外活動極為重要。

1.3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士標準差表示,同期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表1人性化護理療效

3 討論

(1)200例精神病患者經過上訴心理護理之后,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166例(83%),有效(癥狀有所減輕)28例(14%),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改善)6例(3%),總有效率97%??梢娫撫t(yī)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效果良好。(2)總之,要關心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問題,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及時解釋和疏導患者的心理問題,盡量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和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堅持服藥是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長期服藥的患者,我們要告知患者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和服藥注意事項,告知家屬要密切觀察患者服藥情況,定期督促患者復查。對于有軀體合并癥、障礙、情感障礙等問題,我們采取精神支持療法,給予解釋、指導、鼓勵、保證,給以相應的心理護理,以緩解其心理負擔,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冬梅, 王海英, 稽迎春.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殺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措施[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1,(11):112-114.

[2] 鄭莉, 徐敏秀. 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藥不依從因素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06,(11):141-143.

[3] 楊穎, 刁俊榮. 住院精神病患者219例次攻擊行為的特點及護理干預[J]. 中國護理管理, 2006,(12):156-158.

第3篇

關鍵詞:精神病人;臨床分期;康復期;心理護理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改變,心理護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是醫(yī)學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醫(yī)學學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國廣泛開展,把心理護理運用到實際的臨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協調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臨床上診斷、治療、護理的依據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癥狀即心理活動異常為特點,護理人員對病人的心理活動進行觀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為治療、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采取恰當的護理措施,盡快使病人潛在的危險消除,使之早日達到心理平衡的狀態(tài)。

1 臨床分期的心理護理:(1)急性期的心理護理:這類病人大多數無自知力,在強制下或誘騙入院,癥狀豐富。病人離開他們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住進陌生的新環(huán)境(病房),對醫(yī)護人員的不信任,常表現為恐懼、焦慮、猜疑、執(zhí)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狀態(tài)。針對上述心理活動,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

首先要為病人提供一個安靜、舒適、安全的治療環(huán)境,主動、熱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紹醫(yī)院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病人盡快熟悉環(huán)境,消除緊張情緒,盡可能達到順利接受治療。(2)治療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療方法,無論是藥物、電休克等對病人來說都比較痛苦。所以在各項治療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向病人說明各療法之間利害關系,爭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證各項治療的順利進行,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工娛療活動,提高病人的興趣,增強意志和體質及適應社會的能力。(3)緩解期:此期病人通過各種治療和護理,精神癥狀緩解,自知力部分恢復。此時病人倍思親人,不安心住院,急于與親人團聚和重返工作崗位,個別病人對住院前有傷害親人和危害社會行為有后顧之憂,產生復雜矛盾的心理反應,此時護士應策略地向病人疏導和解釋,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療,鞏固療效。

2 康復期的心理護理:(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復,即將出院,絕大多數病人心情愉快,能積極配合治療。但是,護理上還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動:如擔心疾病的復發(fā)和病程遷延,擔心社會歧視,家庭問題,婚姻問題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難適應原職工作等等而產生的焦慮、退縮和悲觀厭世的情緒反應。(2)對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導,同時做好社會宣教工作。如街道、單位、家屬,說明病人的病情、恢復情況,應如何做到體貼病人,出院后堅持服藥,自體觀察。周圍的人應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惡語和一些不良刺激,應根據病情在工作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共同給予心理支持,為病人回歸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捍衛(wèi) 編.心理與精神護理[M].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4.

2白桂春 主編.精神科護理 : 精神科護理[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3王志英.精神障礙病人護理260問 : 中華大眾護理叢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01.

4王斌全,趙曉云. 精神病護理的發(fā)展.《護理研究》,2007 年12 期.

5 崔紅梅,朱平,姜蘇華. 對精神科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的體會.《齊魯醫(yī)學雜志》,2008 年1 期.

第4篇

【關鍵詞】 新入院精神病人;護理;住院;依從性

精神病人存在著思維、情感、行為等障礙,不能正確的認識主客觀世界,其自身缺乏對病態(tài)的認識和判斷,拒絕接受自己有病的說法,不肯就醫(yī),因此大多數病人為被動就醫(yī)、哄騙就醫(yī)或強迫就醫(yī)。特別是新入院病人不會主動配合治療,極易發(fā)生拒絕服藥、拒食、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外走、不知料理個人衛(wèi)生、睡眠障礙等護理問題。我們把入院不足20 天的病人視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個特殊時期,做好這個時期的護理對病人疾病的轉歸、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

1熟悉病情,做好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溝通是心理護理的門戶,不能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心理護理就無從談起。所以要求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行為及非語言行為,采用科學啟發(fā)解釋、教育或暗示,喚起患者的積極情緒,從而改善心境使病人從不安、煩悶、消極、抑郁等情緒中擺脫出來,以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盡快擺脫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護理的重點是讓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從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療。精神病人的各種異?;顒?,往往給家人和社會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親人的指責誤解與打罵,這樣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給病人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愛護病人,護理人員不詆毀、取笑病人,對病人出現的離奇古怪的言語要耐心傾聽、幼稚怪異的行為要注意觀察,既不要與病人辯論或強行糾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認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證病人的安全。因為每個患者的癥狀都各不相同,心理狀態(tài)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異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通過心理護理穩(wěn)定病人的情緒,改變病人的異常行為,幫助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治療性關系或治療性人際關系。

2護理人員及時、正確的執(zhí)行醫(yī)囑,確保病人的藥物治療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種治療中藥物治療是根本。要認真核對醫(yī)囑,準確投藥。發(fā)藥前要督促病人入廁,料理好大小便,服藥后30 分內不準入廁。發(fā)藥時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兩人認準病人,兩人核對后將藥親自交給病人,看到病人將藥服下,檢查口腔確認有無將藥物藏于上腭、舌下、齒齦與唇頰之間等處,保證服藥到胃。服藥后30 分鐘內不離視線看護,防止病人將藥物嘔出。對拒絕服藥的病人,如果經督促、勸解,病人仍舊拒絕服藥,則應報告醫(yī)生更換給藥途徑。鼻飼給藥、肌注抗精神病藥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釋和安慰工作。

3病人的生活護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癥狀支配,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護理是基礎護理的重點和難點,精神病人因其思維活動異常,大部分病人日常生活自理障礙,如飲食、睡眠、大小便、個人衛(wèi)生等,都依賴護士的幫助、督促和指導。尤其新入院的病人,有時對周圍一切持懷疑態(tài)度,懷疑飯菜里有毒而拒食,懷疑周圍人要謀殺自己而不敢與周圍人交往,夜間不敢入睡甚至徹夜不眠。有的病人生活懶散,不講衛(wèi)生不洗臉,有的病人大小便不知上廁所。因此精神科護士不僅要有雄厚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有一顆慈母的心,要有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去幫助病人洗臉梳頭、修剪指甲、換洗衣服等。護士還要給拒食的病人勸食、喂食。有時要向母親一樣牽著病人的手,把病人送入廁所,而且還要在門口守候。這是滿足病人心理需求的重要護理手段。通過以上的護理增強了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拉近了護、患距離,提高了住院依從性,有利于各項診療護理措施的實施。

4病人飲食護理

根據病情需要護理人員要按時按量為病人提供適宜飲食,保證病人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的攝入。在進餐時應細心觀察病人進餐情況。有的病人受癥狀支配而影響進食。護理人員要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處理。認為飯里有毒拒絕進食,要集體進餐,打飯流程病人親自監(jiān)督,或與他人的飯對調,或者工作人員先品嘗;對稱自己有罪不進食,工作人員把飯菜拌在一起或飯后必須協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東西而不進食,給病人更換其他食物,同時向病人解釋并給予安慰;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出現吞咽困難而影響進食,要給予流食,勸病人緩慢進食;暴飲暴食不知饑飽的病人,要適當限制入量。對意志倒錯,吃贓物、異食癖的病人,護理人員要及時清除病區(qū)的生活垃圾和嚴密看護病人,保證病人每餐吃飽。對進食不好的病人給予保護性約束后鼻飼流食、靜脈輸液等,以保證營養(yǎng)素的攝入。

5病人的安全護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護理重點是防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外走等問題。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癥狀,堅守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點病室,保證病室環(huán)境安全,管理好床單位,對病人24 小時不離視線看護。對發(fā)生突然沖動的病人,攻擊性較強,不能放任不管,要機智大膽,果斷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傷人或自傷;對癥狀活躍有可能發(fā)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對住院態(tài)度轉變快又主動與護理人員搭訕,詢問工作人員作息時間,主動要求協助工作人員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機外走;對主動與同病室的病人交談,竊竊私語的病人,要注意觀察,及時發(fā)現問題的苗頭,采取有力措施;對上廁所或反復上廁所的病人要專人陪護。

6病人睡眠的護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進病情的恢復,嚴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慮、煩躁、苦惱、并易發(fā)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著睡眠障礙,護理人員要根據睡眠障礙的原因及心理進行護理。首先要為病人創(chuàng)造良好的入睡環(huán)境,睡前用溫水泡腳,督促他們養(yǎng)成按時就寢的習慣。防止病人蒙頭睡覺,要善于發(fā)現偽裝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癥癥狀而出現睡眠障礙,可報告醫(yī)生增加抗精神病藥物劑量;如果病人由于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導致失眠,則應加強心理護理。精神科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不斷總結臨床經驗,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護理工作,提高病人住院的依從性,使病人配合治療。

第5篇

【關鍵詞】康復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273-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人們身邊的瑣事和家庭負擔逐漸加重,精神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精神衛(wèi)生問題越來越突出。在精神科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已被患者廣泛接受??祻推诰癫∪穗S著病情的改善,自知力的恢復,將要面臨許多社會和家庭方面的實際問題??偨Y多年臨床經驗,根據各種精神疾病特點,我們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康復期精神病人的護理當中,通過改變患者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培養(yǎng)其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認知功能、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為患者重返社會和家庭創(chuàng)造條件。

1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特點

1.1通俗性的特點。即健康教育的語言、形式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因精神病人的起病原因不同,情緒多不穩(wěn)定,加之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內容中少用或不用醫(yī)學術語,遇有特殊的醫(yī)學語言,應細心加以解釋,使健康教育達到最佳的效果。

1.2隨機性的特點。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及疾病類型不同,我們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針對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而定。

1.3強化性的特點。針對精神病人記憶力差、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們采取反復強化的宣教的方式,并隨時觀察病人的表情、意識、神態(tài),判斷病人是否清楚、明白。

2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內容

2.1精神衛(wèi)生知識宣教。包括有關精神疾病的病因、癥狀及藥物治療,了解相關精神科藥物的有效作用。讓患者正確認識精神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2.2注重培養(yǎng)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鍛煉患者自己洗衣服、疊被子,洗頭、洗臉,打掃病室內衛(wèi)生。教育患者要自強、自立,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病房內務。

2.3社會交往技能教育。包括如何與家庭成員、朋友、親屬進行交往,有效溝通,如何向他們傾訴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幫助。

2.4工娛活動教育??筛鶕颊叩膫€性特點、興趣愛好,有效利用周圍環(huán)境加以選擇。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打撲克、下象棋、聽音樂等,這些娛療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緩解病人的緊張、急躁情緒。

2.5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各種類型精神疾病的特點,掌握其臨床主要護理癥狀,因病施治,通過與病人交談,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對患者關注的問題進行解答,消除其不良情緒,逐漸實現角色轉換。

3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方法

3.1集中式健康教育。選擇病情相同、癥狀相近的患者,采集有共性的問題,在規(guī)定的時間、地點開展群體健康教育,講授精神疾病的發(fā)病機理,早期癥狀,藥物應用,社會功能培養(yǎng)等相關問題,讓患者主動配合護理人員,有效的接受健康教育。

3.2互動交流式健康教育。精神科護理人員通過熱情、誠懇的工作態(tài)度對康復期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交談中了解患者的自然情況、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治療程度,傾聽患者心聲,與患者進行互動交談,并給予耐心解答,幫助患者消除消極情緒,體諒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動。在交流的同時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有無情緒波動及隱性癥狀發(fā)生。及時對癥處理,減輕病人痛苦,鼓勵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促進疾病的康復。對將要出院的康復期病人,護理人員一定要囑咐病人按時服藥,定期復查,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掌握自我調控技巧,保證睡眠。如果患者特別擔心出院后被家人和朋友嫌棄,護理人員要幫助其增強自信心,樹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3.3 個性化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類型很多,癥狀各異,故應因人施教。根據個性化程度如:文化水平,傳統(tǒng)觀念,性格差異,生活方式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找準切入點,向患者介紹合適的書籍、娛療活動,引導病人走上正規(guī)的生活方向。有針對性的對病人進行個性化教育,深入淺出的講事實、擺道理,誘導其適應健康教育活動。

3.4示范式健康教育。為了使康復期病人能順利走入正常生活軌道,護理人員應對病人在料理生活中的某些不規(guī)范行為進行糾正和示范。如: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病房備品,如何料理病房內務,講解如何使用交通工具及使用家用電器的基本常識等等。同時鼓勵患者主動去幫助別人,傳承家庭美德。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另外,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醫(yī)院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意見,有利于醫(yī)護人員及時改進工作方法。

4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評價方法

4.1與病人交談的方式。責任護士、護士長通過采用與病人日常交談的方式了解和檢查健康教育執(zhí)行的程度和質量。

4.2晨會交班時重點介紹。在交班時定期請責任護士介紹所屬病人的基本情況,檢查責任護士的掌握程度,工作責任心和工作能力。

4.3發(fā)放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卡。定期向住院病人發(fā)放有關護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的滿意度調查卡,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總結經驗,達到促進護理質量提高的目的。

第6篇

一、流浪精神病人救助中存在的問題

以我院為例,我院長期接受大量流浪精神病人,總結我院多年的救助經驗,發(fā)現以下問題:(1)流浪精神病人情況復雜,因無法了解患者確切的個人、病史資料,從而無法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颊呶粗?、復雜的情況也增加了醫(yī)院救助過程中的危險性。(2)流浪精神病患者病種復雜,很多病人在患有各類精神疾病的同時還存在軀體疾病。共病增加了治療難度與治療費用。而且精神疾病本身需要較長期的治療過程,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其“流浪”的特點導致其開銷巨大,因醫(yī)院資源有限,很多患者常稍有好轉便草率出院,因而得不到徹底的治療,導致病情易復發(fā)。(3)流浪精神病人出口不通暢,流浪病人出院標準并沒有確切法律依據,目前我們的做法一般是在患者病情好轉或治愈后出院通過救助站遣送回原籍。但政府卻沒有考慮到他們返回原籍之后的生存問題。被遣送回去的病人通常不被原來的家庭所接受,為了生計,很多病人遣返之后又重返流浪行列,從而引發(fā)新一輪流浪的現實問題。(4)找不到原地址的流浪精神病人,無法送回,長期滯留醫(yī)院沒有相關法律論據,原醫(yī)療機構的有限資源也無力長期收治大量病人。

二、原因分析:收治政策不健全,相關制度執(zhí)行困難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自愿救助的原則,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而對于無辨認行為能力的流浪重癥精神病人而言,自愿救助毫無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wèi)生法》規(guī)定:精神病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都是病人的監(jiān)護人。精神病人的監(jiān)護人應該承擔監(jiān)護義務,保護被監(jiān)護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就流浪精神病人這一特殊群體,醫(yī)院、民政、公安等部門不是其監(jiān)護人,找尋其監(jiān)護人又面臨諸多困難,《精神衛(wèi)生法》對于的精神病人權益保護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在這些無家可歸、有家難歸的流浪精神病人身上有所體現。

各地方制定的精神衛(wèi)生發(fā)展規(guī)劃、精神衛(wèi)生發(fā)展意見、社區(qū)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實施方案當中,這些措施普遍存在收治條件、職責部門、救助標準、醫(yī)療及生活保障等方面標準不一,層次不清、職責范圍不清等問題。

三、對策及建議

(一)安全有效的管理

1、入院時留取相關的資料。對一些特殊軀體情況如明顯外傷、軀體畸形的患者都應在第一時間拍照存檔,并在照片上標明住院號、在病歷上貼上照片,以便于辨認。

2、做好病人隨身物品的清點、登記工作。做好病人來院時的安全檢查工作,查清其身上的隨身物品,如身份證、首飾、錢等貴重物品,并在民警或其他護送者在場的情況下,做好詳細的登記并進行雙簽名(護士、民警簽名)。

3、詳細填寫護送入院相關人員資料。工作人員要認真填寫醫(yī)院制定的流浪精神病人入院登記表格,如派出所的單位名稱、民警姓名及其警號、聯系電話等,做好備案,以便查詢。

4、詳細記錄、留取病人出院時的相關資料?;颊卟∏楹棉D后應及時了解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等,以便盡快與其家人聯系。在家屬接病人出院時,工作人員應把病人的隨身物品交給家屬,并向家屬出示病人入院時的物品登記及雙簽名。工作人員應認真填寫病人出院時的去向登記,弄清接病人出院的家屬姓名、與病人的關系等,應認真查看接病人出院的人的身份證明,并且留下身份證明的復印件,。

5、完善護理文件記錄,減少安全隱患。由于流浪精神病人無供史者、無(或暫時無)監(jiān)護人,患者在住院期間的一切情況只有靠醫(yī)護人員的文書記錄來反映。。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關愛流浪精神病人氛圍

應發(fā)揮家庭保障的基礎作用,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相關法規(guī)政策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宣傳教育工作,預防精神病人因家庭成員不履行贍養(yǎng)、撫養(yǎng)、監(jiān)護之責而流浪街頭。對于拒不履行監(jiān)護責任的,應提請司法部門依法處理,追究其法律責任。網絡、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應廣泛宣傳宣傳精神病防治、精神康復、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等相關知識,使人們知曉了解精神衛(wèi)生相關知識,并引導人們將關注目光投向流浪精神病人這一弱勢群體。

(三)建立流浪精神病人職業(yè)技能培訓及就業(yè)安置基地,形成流浪精神病人長效救助機制

流浪精神病人接受救治救助后的出院安置問題,成為嚴重困擾民政精神病院和救助站資源利用和功能發(fā)揮的一個問題。通過在現有民政精神病院開設工療站(農療站),或建立專門的相應機構,為精神康復者提供工療、農療、娛療以及職業(yè)技能培訓,幫助恢復期精神病患者鞏固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其出院后能夠順利走入社會,適應生活,并且能夠獲得一些力所能及的職業(yè)技能。形成流浪精神病人長效的救助機制,避免了流浪精神病人安置無門而出現循環(huán)救治現象。

第7篇

結果:入院時乞討精神患者不同于其他精神病人,多數表現為赤身、衣衫不整或蓬頭垢面、行為紊亂、語言不同或智商障礙,甚至一些女病人懷有身孕,一些患者合并軀體疾病,一些合并攻擊行為。

結論:流量乞討精神患者作為社會的弱視群體,安全隱患具有多發(fā)性、隱匿性,針對這種情況,應實施周密的病區(qū)安全管理,可有效減少護理差錯發(fā)生,保證患者的安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0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07-01

為更好貫徹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國各地開始廣泛開展綜合性治療,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政規(guī)[2011]17號文,《武漢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精神障礙患者醫(yī)療救治工作暫行辦法》各大精神病醫(yī)院響應市政府號召,紛紛開始收治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但在具體護理治療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護理安全隱患。本次研究中,重點分析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安全隱患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護理管理對策,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分析我院從2011年1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流浪乞討精神病人,男99例,女51例,年齡為19-53歲,平均年齡為36±1.2歲。單純性醉酒2例(1.3%),旅途精神病5例(3.3%),智力障礙19例(12.7%),躁狂抑郁癥5例(3.4%),精神分裂癥119例(79.3%)。

1.2 入院方式。警察接受報警后,110出警將疑似為精神病患者送入我院98例,所占比例為65.4%;市民報案120急救中心收治的街頭病例,急救中心疑似為精神病患者送入到醫(yī)院11例,所占比例為7.3%;救助站收治的疑似為精神病患者將其送入到我院41例,所占比例為27.3%。

1.3 入院檢查。

1.3.1 安保檢查。管制刀具3例,身上小刀14例,鐵片18例,玻璃片10例,繩索16例。

1.3.2 體格檢查。骨折3例,皮外傷15例,女病人頭虱28例,身孕3例。

1.3.3 精神檢查。行為紊亂、赤身或衣衫不整、蓬頭垢面92例。用手抓飯吃、隨地大小便、不講衛(wèi)生、生活懶散、弱智或語言不通24例,不能明確說出家庭住址70例,生理自理能力差、到院后拒食78例,存在偷竊行為15例,思維內容貧乏、言語貧乏、交談欠合作、接觸比較被動15例,有毀壞公物行為、襲擊行人50例。

1.3.4 化驗或其他輔助檢查發(fā)現。檢查可見肝腎功能異常8例,乳糜尿2例。

2 分析護理安全隱患

2.1 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入院評估意識不強。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因多數長期在街頭流浪,生活環(huán)境較差,且存在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情況,合并多種身體疾病且病因比較復雜。巡警將其送入到醫(yī)院后,因不能正確提供患者的病例資料以及生活情況等,給之后診斷治療增加了困難。一些醫(yī)護人員并不重視對流浪乞討人員的入院評估,未認真進行安全檢查、未高度重視患者軀體疾病等情況。

2.2 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未進行有效溝通。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因來自各個地方,地域以及文化差異較大,醫(yī)護人員較難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溝通交流、觀察方面的困難。這樣極易導致患者因沖動而發(fā)生傷人事件。

3 護理管理對策

入院時,觀察可見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多存在智力障礙、溝通障礙,多表現為蓬頭垢面、赤身等不正常行為,一些人甚至有攻擊行為,嚴重影響社會安全。一般來講,他們難以管理或家人不了解去向,即便他們治愈或身體情況好轉后,也難以出院。因此,為了保證流浪乞討精神病人的健康,臨床護理實施時,應該注意:

3.1 認真進行安保檢查。一些流浪漢應長期流浪,包裹里面可能什么都會攜帶。為了保證其他患者的安全以及精神病人自身的安全,在流浪漢入院后,首先應對其進行認真檢查,消除任何存在的安全隱患。

3.2 認真對精神病人進行體格檢查。注意檢查患者四肢活動情況,查看是否合并骨折以及外傷;女性患者尤其應該檢查是否有身孕,頭虱等,詳細記錄患者的身體情況,防止醫(yī)患糾紛發(fā)生。同時應該注意,盡管患者為流浪乞討者,家屬也不重視,醫(yī)務工作者仍應堅持職業(yè)操守,認真做好各項檢查,防止任何意外發(fā)生。

3.3 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心電圈、血糖、電解質以及大小便檢驗,一旦發(fā)現患者身體異常,及時轉送到綜合醫(yī)院對其進行治療。觀察患者若合并傳染性疾病,入院后有必要對其先進行篩查,肺結核患者要轉院給予其綜合性治療,乙肝患者有必要做好相應的隔離措施;合并梅毒患者,給予其對癥治療。

3.4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衛(wèi)生打理,洗澡、剪發(fā)、更換衣服、修剪指甲、刮胡須,若條件允許,盡量將他們設置在單間,考慮到流浪人員長期流浪,不習慣病房管理以及病房環(huán)境,可先讓患者適應一段時間,待其接受后,再將其安排到病房,服從病房條例以及病房管理。同時有必要督促患者或輔助患者進行個人衛(wèi)生,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

3.5 采取措施預防精神病人出現意外損傷、偷竊行為,行為紊亂,正確引導患者,若有必要,可采取強制措施進行約束,防止發(fā)生意外沖突。

第8篇

【關鍵詞】恢復期;安心住院;原因;心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07-01

許多精神病人在疾病恢復階段不能安心繼續(xù)住院治療,這在精神科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是什么原因使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繼續(xù)住院治療呢?筆者通過臨床護理觀察,認為影響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繼續(xù)住院治療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目前社會上對精神病人普遍存在著歧視和偏見,是影響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繼續(xù)住院治療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當確診為精神病戴上這頂“帽子”,其家屬或單位則認為此人可能一生無望了,即使患者病前多有才干,有能力,經過治療恢復了正常,也難得到社會上的正確理解,同情和關心,一般單位對精神病人的處理也往往有失公正,如:晉升、提級、提干及戀愛等切身問題,在病重時因缺乏自知力,病人考慮不到或極少考慮到這些問題,當疾病處于恢復階段時,面臨的這些實際問題從四周襲來,使病人最終感到疾病對生活的威脅,更擔心今后的前途會受到影響和牽連,戴上精神病這頂“帽子”就永遠也摘不掉了。因而很多病人在病情恢復時期不能安心繼續(xù)住院治療,病情癥狀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只是表面的精神癥狀改善而已,還沒有達到出院的標準就強烈要求出院,過不多久病情復發(fā)又再次住院,嚴重影響了病人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

(2)隨著競爭機制逐步引進各行各業(yè),機構改革,優(yōu)化組合,裁減人員,激烈的競爭,使病人難以適應,病人思想包袱較重,感到自己患上社會上最可怕的精神病,擔心自己在住院期間會不會被組合掉?擔心自己的崗位會不會被人代替?擔心自己還能不能擔任原來的職務和工種,砸了飯碗怎么辦?因而極不安心住院,整日糾纏醫(yī)生和護士要求出院上班,有的還侍機逃跑。這是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住院的原因之二。

(3)擔心醫(yī)療費。這是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住院治療的原因之三。隨著公費醫(yī)療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改變了以前生病住院全由集體支付形式,現在住院個人要支付一部份或全部,加上有些工廠經濟不景氣,有些單位工資都發(fā)不出,住院費有的報銷一半,有的甚至不能報銷,家庭又無法支付。另外,有些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qū)的病人更是無錢住院,有的為了住院拆房賣瓦,賣豬賣羊,借高利貸。因此,有很多病人病情有點好轉,治療不到一個療程因無錢家屬就要求出院,中斷治療。醫(yī)療費用的提重制約了病人治療的連續(xù)性,同時也造成新的住院難的問題,也是很多醫(yī)院床位使用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4)藥物副反應,這是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繼續(xù)住院治療原因之四。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或多或少會出現藥物副反應,由于藥物的副作用,影響了病人的生活,活動,進食不便,病人認為自己的精神病好了,怎么又出現其它的病,認為病好了就不用再服藥了,要求出院,認為出院后就可以不服藥了,家人又管不了,有的病人乘護士不注意把藥藏起來丟掉,有的還企圖服藥自殺。

(5)探視是影響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住院的原因之五。有的病人住院長期得不到探視,有的病人則經常得到探視,得到探視的則影響到不能得到探視的,看到別人常有人來看望,唯獨自己沒人來看,因而住院很不安心,顧慮重重,擔心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是不是老人孩子生病了?是不是愛人有了外遇不愛自己了?關系不好的擔心配偶是不是要和自己離婚,未婚的擔心對象告吹,有的患者在病中曾攻擊過領導,打罵過同事,擔心領導和同事懷恨在心不來看望,還有的家屬同事來看望說了些不該說的話,不良的語言刺激,使病人不能安心住院,有的患者在探視后病情復發(fā)。

(6)所謂醫(yī)源性因素,是指醫(yī)護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不好,職業(yè)道德缺乏,對病人態(tài)度惡劣,使病人感到住院沒有安全感,有的在病人面前說話不注意,嘲笑病人,說“得了精神病這一輩子就完了,你是一個‘瘋子’”等等,還有的病人剛入院時由于病情所致,出現了傷人毀物,打罵了工作人員,當病情恢復時,病人感到對不起工作人員,害怕工作人員的“合理報復”,還有的病人因環(huán)境改變,人員生蔬,風俗不同,生活不習慣,飲食結構改變,病人之間的互相干擾等等,這些也是恢復期病人不能安心住院的原因之一。

第9篇

精神科暴力行為是指精神因素或精神癥狀影響下,突然發(fā)生的自殺、自傷、傷人、毀物等行為,以攻擊行為較突出[1]。由于精神癥狀的支配,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往往難以預料,常導致嚴重傷害與后果,為此,筆者對38例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進行臨床分析并制定恰當的護理對策。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38例均為男性,年齡18-52歲,平均28.7±7.08歲,以青年人居多。病種分別為:精神分裂癥24例,躁狂癥8 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4例,癲癇性精神障礙2例。

1.2暴力行為發(fā)生原因 38例中,受幻覺妄想支配21例,易激惹10例,出于報復2例,過度興奮2次,錯覺2例,癲癇人格1例。

1.3暴力行為攻擊的對象及方式

1.3.1 暴力攻擊對象 主要是醫(yī)務人員、病人、損毀物品等。

1.3.2 暴力攻擊方式 在攻擊醫(yī)務人員及病人時,拳打腳踢14例次,持物或用拳頭擊打頭面部8例次,咬人6例次,卡勒頸部3例次,企圖女性1例次,砸壞玻璃門窗10例次,損毀病床、桌椅8例次。

1.4 暴力行為發(fā)生的特點 暴力行為多發(fā)生在患者被迫或被騙入院的青壯年,受教育年限少的病人中。導致暴力行為發(fā)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精神癥狀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受精神癥狀影響者主要發(fā)生在疾病的急性期,而暴力行為高峰在入院后1-2月內,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病人在入院早期更易發(fā)生沖動。但不容忽視的是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人中發(fā)生暴力行為的潛在可能性并不比新入院的病人少。病人的居住擁擠及工作人員的態(tài)度對暴力行為的發(fā)生也是不容忽視的。良好的服務及暴力行為的妥善處理無疑會減少暴力行為的發(fā)生。

1.5 治療及處理 暴力行為發(fā)生后,首先應了解暴力的原因,針對不同原因進行處理:(1)短期應急可采用隔離約束措施,但應嚴格掌握適應癥。增加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也可用碳酸鋰,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攻擊行為進行治療。

(2)更換居住環(huán)境和說服教育??傊?,暴力行為的治療應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進行研究,以便更好的找出原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及護理。

2 討論

2.1對暴力行為的預測 精神病人暴力行為雖有突發(fā)和難以預料的特點,但認真觀察,不難發(fā)現一些事件發(fā)生前的端倪,從而找出一些規(guī)律來,預見暴力發(fā)生的可能。其中住院病人的敵意行為是重要的預測因素,關系妄想、被害妄想嚴重及易激惹的病人,以及既往有暴力行為史的病人發(fā)生暴力行為的可能性最大。而攻擊對象多以醫(yī)護人員及病人為主,這顯然是與醫(yī)務人員與病人接觸不當及不良的服務行為有關。

2.2對預測有暴力行為病人的防范 (1)創(chuàng)造精神病房良好的總體氣氛,這是穩(wěn)定病人情緒的主要問題。良好的總體氣氛是由許多成分構成的,如:寧靜怡人的環(huán)境,優(yōu)良的服務等。這一切無疑會改變病人的心境,改變病人心目中形成的不良影響,消除病人的疑慮,緩沖敵對情緒??傮w氣氛是由全體工作人員創(chuàng)造的,同時它也反映著一個病房的整體素質。(2)精神科護士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心理學知識和熟練技巧,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采取相應的預防對策。如對易激惹者,要沉著冷靜,言語溫和親切,以柔克剛。對有豐富幻覺妄想的病人,注意不要與其爭辯,不要當著病人的面議論他人或低聲耳語,以免引起病人的猜疑,強化或擴展其妄想。當同室病人被某病人作為妄想對象時,應及時調離病室。將預測中有可能出現暴力行為的病人放在重點房間,持續(xù)動態(tài)觀察。對極端粗暴、過度興奮而無法控制的病人,則應采取積極的治療及適當的保護性約束,以防其傷人、毀物或自傷。此外,要定期對患者進行有關心理預測和開展談心活動,了解病人的心理動態(tài)及外顯性行為情況,做到及時防范。定期不定期的做好健康教育,及時糾正病人不良的行為念頭,避免可能的暴力行為發(fā)生。

2.3 控制暴力行為的具體護理對策 暴力行為關鍵是預防,如暴力行為正在進行應該采取以下對策:(1)讓病人最信任的人進行說服、誘導,切不可強行奪取其手中的什物,以防意外。(2)病人正在持物沖動傷人,說服無效,要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從背后、側面阻止病人的行動,不可迎面阻攔。也可就地取材,如棉被抵擋,等他第一次出手后,不待他第二次還手,迅速將其制止,進行妥善處理。(3)加強治療措施和心理疏導。可選用鎮(zhèn)靜作用強的藥物如氯氮平等,而心理治療要貫穿在住院的全過程。這樣幾種方法互相配合以控制病人暴力行為。

總之,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既受生物、心理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2],只要護理人員充分掌握病情,及時預見暴力發(fā)生的可能,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之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是完全可以減少或控制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發(fā)生的。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