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16:07
導語:在經濟學的核心思想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鍵詞:新古典經濟學;新興古典經濟學;比較
前言:經濟學研究是一門系統(tǒng)學問的研究,其源自于《國富論》中,且在經歷了幾個發(fā)展階段后形成了眾多派別??v觀經濟學發(fā)展歷史,其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衍生與新古典經濟學始終存在著某些不同之處,針對此現(xiàn)象,當代經濟學專家開始對其展開了全面的研究與了解。以下就是對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間比較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相關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由此帶動新興古典經濟學考察的不斷深入。
一、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差異
(一)二者研究核心不同
從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之間存在的一定的差異,而研究核心的不同即為二者間差異的主要體現(xiàn)。經過經濟學者的大量研究可以看出,在古典經濟學向新古典經濟學進行轉化的過程中其研究核心就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即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將資源配置問題化為了自身研究重點。而導致研究核心發(fā)生轉變的原因主要歸咎于馬歇爾專家在對新古典經濟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著數(shù)學工具較為匱乏等問題,最終導致其在開展實際研究的過程中將重點轉移到了資源配置層面。然而新興古典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重點的選擇存在著異議,進而致使其在開展實際研究的過程中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研究中的限制,并借助現(xiàn)代化研究工具展開了對分工與專業(yè)化問題的重點研究[1]。
(二)二者分析框架不同
就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間的分析框架也存在著某些不同之處,即新興古典經濟學在開展實際研究的過程中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框架由于其自身研究重點定位的不準確導致其分析框架的設置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因而新興古典經濟學在設定分析框架過程中強調了對于純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絕對兩分限制了經濟學的解釋力,同時,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研究中利用了供求邊際分析方法對資源配置等問題展開了詳細闡述,而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卻無法對經濟發(fā)展問題進行剖析。其次,新古典經濟學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是利用生產函數(shù)來對廠商的生產情況進行描繪的,因而其對專業(yè)化經濟概念來說無絲毫作用。在此背景下,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研究的過程中必然會摒棄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構建符合自身研究特征的新型經濟分析框架,且通過經濟化概念的形式體現(xiàn)廠商生產狀況。
(三)二者的基本分析工具不同
分析工具的選擇是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間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主要體現(xiàn)在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的過程中采用的是將最優(yōu)決策中的某個變量設定為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邊際分析。而新興古典經濟學揚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分析工具,采用了超邊際分析形式,即通過對文定理的分析排除不可能的數(shù)據(jù)解釋,然后對剩下的角點解展開局部最優(yōu)值求解處理,最終達到分析目的。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繼承
(一)二者都是四層次分析法
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中四層次分析法。四層次分析法中的第一層次即表示經濟學家在對經濟學進行研究時通常通過數(shù)學函數(shù)來描述決策前的經濟環(huán)境,如用生產函數(shù)描述生產條件等。第二層次的決策結果取決于個人,此原因主要是由于經濟環(huán)境存在著隨時變動的特性,因而利用環(huán)境變化來描述人的自利行為必然會受到人為因素的限制。第三層次是由個人行為和人與人間相互作用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個層次的分析結果常常處于靜態(tài)分析狀態(tài)。此外,若在對新興古典經濟學與新經濟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結合時間因素對研究的影響,那么在此基礎上第二層次及第三層次均會呈現(xiàn)出動態(tài)決策結果。第四層析的分析是對前面分析結果的一種詮釋。新興古典經濟學在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四層次分析法繼承的同時,亦對其分析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補充與說明[2]。
(二)分析工具是一脈相承的
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工具一脈相承的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興古典經濟學中應用的超邊際分析工具脫胎于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分析,但是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某些差異,即超邊際分析工具分析的結果要更為集中且精確。此外,超邊際分析應用了現(xiàn)代化的數(shù)理模型及工具,簡化了分析過程,同時深化了經濟學研究的深度;第二,超邊際分析內容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邊際分析工具中分析的核心與關鍵,并在此基礎上解決了新興古典經濟學中重點研究問題,即對分工與專業(yè)化問題展開了有效解決。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就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新興古典經濟學仍然處在發(fā)展中階段,因而在此背景下對其展開細致的評價具有一定深遠意義。即在新興古典經濟學興起的背景下新古典經濟學也由此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并為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分析框架,拓寬了其分析范圍,致使其在此基礎上必須通過整合自身核心理論達到最佳的分析狀態(tài)。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中對超邊際分析工具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代經濟學分析工具的發(fā)展,且強化了相關專家學者對分析工具的研究,最終由此提高了分析工具的應用水平。另外,新興古典經濟學也在我國經濟改革中起到了引導作用,且調動了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3]。
結論:綜上可知,古典經濟學在經歷了不同發(fā)展階段后實現(xiàn)了不同派別的分化,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作為發(fā)展中的經濟思想,其在揚棄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核心與分析工具的基礎上,也繼承了其四層次分析法,且對其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了相應補充,最終達到了精準分析的目的。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也繼承了古典經濟學中分析工具的分析內容,且通過對分析工具的優(yōu)化解決了分工與專業(yè)化等相關問題。(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周海歐.經濟增長、交易費用與制度變遷的一個形式化分析框架――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貢獻[J].當代財經,2013,15(05):5-14.
在經濟思想史上,最早系統(tǒng)提出并使用經濟人概念的是斯密,在沒有經濟人模型之前,經濟研究還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幾乎所有關于人的闡述都可以對經濟理論發(fā)生影響。經濟人模型的提出,使經濟理論找到了一個公理化的支點,也使社會科學獲得了一個理論支柱。同時,進化論、社會生物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學科也對經濟人模型提供了豐富的論證或補充。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把自利性作為人類行為的一個主要驅動力,其“看不見的手”原理則是理與市場秩序建立的最佳詮釋。同時,斯密又受霍布斯道德理性原則的影響,把人的本性視為由利己的欲望和互利的道德理性共同組成,“自私的激情”介于社會性和非社會性之間以私人利益作為目標的追逐,應當來自對指導這種行為的一般準則的尊重,而不是來自這些目標本身所引起的任何激情。這里斯密所說的“一般準則”是指道德理性。斯密認為,經濟主體行為有兩個方面的區(qū)分,即競爭下的自利性和個體試圖與他人的協(xié)作性,經濟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提高。因此,斯密的古典經濟人假設是將經濟行為人的自利性同道德理性混合在一起的。這同后來被新古典經濟學異化了的理性經濟人相比具有較大的本質區(qū)別。如斯密在論述“看不見的手”的著名段落中論證道:“由于寧愿投資支持國內產業(yè)而不支持國外產業(yè),他只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產業(yè)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處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贝硕我闹小八钡男袨?,是出自純粹的經濟理性的自利行為,但這種自利行為又可導致公利的實現(xiàn),其原因即在于“他”的經濟理性受到制度的制約,經濟理性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到造就的方向。顯然,斯密之所以肯定經濟理性所激勵的自利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在特定的制度下能夠“更有效地”促進道德理性所倡導的公利的實現(xiàn)。在亞當?斯密的上述論述中,隱含著作為目的的道德理性高于作為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經濟人的思想?!八钡慕洕硇?,是被利用來為道德理的。如果經濟理性不能“更有效地”促進道德理性之間的的實現(xiàn),既是經濟學家又是倫理學家的亞當?斯密應當就不會如此肯定經濟理性了。由此可見,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尚處于初始階段,其經濟理性中包含著歷史、社會、道德等因素,并且他也沒有將最大化假設擴展到消費者行為,所以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工具理性。
在詹姆斯?穆勒的密切影響下,李嘉圖在方法論上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了全面的抽象化改造。正是在李嘉圖的“奧卡姆剃刀”下,經濟人內涵的社會、道德、歷史因素都被消除了,經過了去倫理化過程的經濟理性獲得了工具理性的地位。J?S?穆勒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關于把經濟人抽象化,他指出:政治經濟學并不論述社會中人類的一切行為,“它所關注于人的僅僅是,作為一個人,他有占有財富的愿望,而且他賦有判斷達到這種目的的各種可能性的能力……這并不是說,有哪個政治經濟學家會荒唐到這樣地步,竟然以為人類生活真正是這樣組成的,而是因為這就是科學必要前進的方式。”至此,古典經濟學家完成了經濟人假設的建立,開始將人類追求財富的行為動機從人類的其它社會行為中分離開,并把它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邊際革命:經濟人范式的發(fā)展
邊際主義的出現(xiàn)之所以帶有革命性,不是從時間來說,而是從它對經濟學的關系來說。邊際主義不僅表現(xiàn)在分析的方法上,而且表現(xiàn)在經濟學的范圍和涵義上,特別是表現(xiàn)在對作為經濟分析核心的“經濟人”的內涵界定上更有了突破性的去倫理化意義。在這個意義上,邊際主義無疑是使經濟思想革命化了。
在杰文斯的分析中,效用和稀缺代替了勞動成為價值的決定因素。與古典學派強調供給和成本對價值的影響相反,杰文斯獨推需求背后起作用的因素,認為獲得充分食物及他種能予適度欲望以最大滿足的物品,是人的天然趨向和本務。在古典學派的分析中,認為價值產生于外部世界的狀況,因此,古典學派的價值理論把它看作一個客觀的東西,正是在客觀的價值學說基礎上。古典經濟學是從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著眼的,為此,自然地就忽視了主觀因素――個人。正是在這方面,杰文斯則從一種“絕對感覺”中得出價值,在這種意義上,他的理論是主觀的,他的出發(fā)點是個人及其需要。為了研究個人的行為,他找到了一套現(xiàn)成的完整理論,這個理論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人類行動的原則。據(jù)此,杰文斯提出了一種以邊沁的“行動源泉表”為依據(jù)的愉快和痛苦的學說:人是一個愉快機器,他的目的在于取得最大限度的愉快,因此他把經濟學看作“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這樣,杰文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理論結構,以效用論為基礎,以交換論為核心,從此,將經濟人從古典的社會整體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孤立的但能自作主張的個體。
作為奧地利學派的奠基人的門格爾,與英國和法國的邊際主義有明顯的區(qū)別,他稟承一貫地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姿態(tài),堅持經濟學的方法必須落實在一種個人主義的基礎上。他論證說社會的經濟現(xiàn)象并不是一些經濟力量的直接表達形式,而僅僅是一些個人,即他所稱作的從事于經濟活動的人們行為的結果。為了理解總的經濟過程,必須分析其成分――個人的行為。所以,門格爾認為“原子論”的研究法是方法論所必須的,它不具有倫理的或社會哲學的含義。因此,羅爾認為他是第一個力圖創(chuàng)建一種必須脫離開任何享樂主義假設的主觀價值理論的人。由此,在邊際主義的旗幟下,經濟學不再操心歷史上決定的階級制度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是更加后退,趨向于一種僅僅關心抽象的個別原子和財富之間的拜物教似的關系。
到了帕累托那里,他的純經濟學的概念是研究各種經濟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而不管個人的主觀因素,因為個人是多余的,人們用這個名詞指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系統(tǒng)里的一個元件。喬吉斯庫一羅根對這種情況評價說:一種關于人的科學完全把人排除在局外,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標準的經濟學對于用一種無人的場面來運行,特別感到得意。帕累托公然聲稱,只要我們已經確定個人所掌握的手段,并取得“對他的愛好的逼真的印象一個人就可以消失”。個人就這樣被化為僅僅是效用功能的一個微點φi(X)吼邏輯是完善的:人不是一種經濟動因,只是因為沒有經濟的過程,只有一種拼合益智圖式的活動,用特定的手段配合特定的目的,這需要計算機,不需要動因。在這里,喬吉斯庫一羅根指出了帕累托敏銳地看到了邊際革命把純經濟學改變?yōu)?/p>
一種“無人的科學”,并暴露出純經濟學的所謂“經濟人”的真面目――既不是經濟的,也不是人的。
三、新古典革命:經濟人范式的確立
新古典經濟學中,馬歇爾通過對前輩們認識的考察基礎上,對傳統(tǒng)的經濟人進行了批評,他認為經濟人都不是自私的,一般都主要是為了家人的利益勤奮工作的。同時,他認為人是有分類的,而且不斷變化的產業(yè)特性和制度影響著人的行為。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經濟學家們曾經努力以經濟認得活動為內容,謹慎而精力旺盛地、但也是機械且自私自利地追求金錢利益,但這種努力從來就沒有成功過,甚至沒有徹底嘗試過,原因在于經濟人實際上是“一個懷有利他的愿望、甘受勞苦和犧牲以贍養(yǎng)家庭的人”。他還強調,經濟人抽象的原型并不是所有的人,而是那些卷入市場的“城市平民”,他努力把經濟人置于社會和歷史環(huán)境中以表明經濟人的歷史基礎,然后再對經濟人作一般性的理論抽象,并以此為經濟分析的基礎。所以,在馬歇爾的理論中,他既認識到古典經濟學和邊際革命者們的經濟人的不妥之處,并對時間、組織、政治、制度變遷等范疇以很大的關注,但是,他對于將“經濟生物學”趨向卻感到難以把握,而致使最終依然是落入了經濟機械論的范圍之中。
一、引言
經濟學家們都承認,經濟學的各種現(xiàn)代版本,除了新增加的數(shù)學描述,基本上是從阿爾佛萊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那里傳承下來的。這一百多年的經濟學發(fā)展大致可以看做“經濟學中的理性主義運動”,①并且由于二次大戰(zhàn)(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問世)以來各國經濟學家介入政治經濟政策的程度大大提高,經濟制度的演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沿著經濟學理性主義的思路行進。除了韋伯研究過的例子外,一個最近的例子是目前正在各國(包括發(fā)展中國家)金融深化過程中迅速興起的期權交易制度。在期權市場上,人們幾乎完全按照伯萊克-肖爾斯(兩位沿襲了經濟學主流學派的金融理論家,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定價理論來買賣期權,偏差一般不超過理論價格的5%。相應地,1997年以來,其它衍生工具交易制度也圍繞這一理論迅速發(fā)展(汪丁丁,1997a)。一般說來,市場社會里各種經濟制度的創(chuàng)設,總是由企業(yè)家們發(fā)起,然后由經濟學家們加以“理性化”闡釋(有時需要理性化地修正),從而得以推廣到其它地方。由此可以聲稱:理性主義至今仍是主流經濟學家們的信條(大部分制度經濟學家,雖然站在經濟學主流之外,也仍然抱持著理性主義信條)。
由于對“理性”一詞的諸多不同理解,我必須在闡釋“經濟學理性主義”的涵義之前,簡要地把這一解釋按其推理步驟列舉出來:(1)經濟學是英國經驗主義的產物,而不是歐陸思辨哲學的后代。經濟學家必須把自己的理論置于實證研究的基礎上。(2)經濟學是“經世之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經濟學家必須對每日每時發(fā)生著的“日常事件”作出解釋,而這些事件的基本描述只能是統(tǒng)計性的,只能是那些服從“眾數(shù)原則”的事件。(3)在對所有那些服從“眾數(shù)原則”的日常事件起了支配作用的力量中,最重要和持久的兩種力量是:(甲)人的自利本性;(乙)人的宗教傾向。(4)經濟學理性主義堅持人的自利本性是一切經濟行為的(至少是經濟行為研究者的)出發(fā)點。這是亞當·斯密(A.Smith)《原富》的核心思想,也是被認為是“經濟學帝國主義”里程碑的貝克爾(G.Becker)1976年著作《人類行為的經濟學看法》的核心思想。
然而,在過去二十年里,人類社會的演進發(fā)生了與經濟學密切相關的三大重要變化,迫使經濟學家們(為了使經濟學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必須提出足以解釋這些變化的理論。這些變化是:(1)經濟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方式、動力、以及相應的政府政策有了極大的改變;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投資而不是物質資本投資,正在成為各國經濟發(fā)展和增長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正在進入所謂“知識社會”(汪丁丁,1994)。經濟學家必須解釋由此而來的問題:教育,家庭,婚姻,移民,技術演變路徑,知識產權,…;(2)前社會主義經濟以及非洲和亞洲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各國普遍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而構成這一“過渡”的不僅僅是經濟制度,還有,甚至更主要的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心理、社會組織以及文化結構)的大范圍變遷(汪丁丁,1992)。經濟學家必須(或試圖)解釋發(fā)生于這些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下的、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主旨的人們的社會實踐及社會整體變遷過程,必須研究此類問題:新的行為規(guī)范的形成,心理偏好的演化,企業(yè)家能力的積累,政府的合法性基礎,社會自組織過程,革命與宗教行為,…;(3)首先從發(fā)達市場社會里提出來的,并正在成為所有市場社會(發(fā)達的和不發(fā)達的)不得不思考和處理的“未來學”(關于“市場經濟”的未來)問題,如環(huán)境與增長極限的問題(汪丁丁,1991,1997b),經濟學家必須(或試圖)理解這一人類基本生態(tài)過程的前景,并研究相關的問題:礦產以及包括“環(huán)境”在內的各種可再生資源的“合理使用”,人口代際間的“公平”,對個體“理性”的重新理解,對“人性”本身的重新理解,對“幸?!备拍畹闹匦陆缍ǎ约芭c道德和審美問題有關的“權利”界定。這些問題大部分已經超出經濟學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但是由于它們的提出或發(fā)生是基于上述三個經濟發(fā)展方面的問題,人們自然要求經濟學家給出某種經濟學的解釋。
當經濟學家給出某種“經濟學的解釋”時,這一解釋的實質必須是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否則就談不上是“經濟學解釋”。于是,當代經濟學面臨著這樣一個困境:要么堅持經濟學理性主義,但是也許不得不放棄對上述許多重大問題的解釋;要么修正經濟學理性主義,而由此不得不導致對經濟學基礎的懷疑甚至動搖。
對于社會學理論來說,胡塞爾(E.Husserl)畢生與之糾纏而不得解決的哲學問題———“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始終以其社會學形態(tài)折磨著社會學家們———“人類行為的私人性與社會性”。古典社會學家們(黑格爾,迪爾凱姆'E.Durkheim,韋伯M.Weber,帕累托V.Pareto)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道德共識方面)的危機;近代社會學家們(帕森斯T.Parsons,米德G.H.Mead,舒茨A.Schutz,高夫曼E.Goffman)提出各種“主義”(行為主義,功能主義,現(xiàn)象學符號交流主義)以圖解釋社會危機的各個方面;而當代社會理論家們(哈貝瑪斯J.Habermas,吉登斯A.Gid-dens,以及法國學派諸家)則宣稱“本體”消解之后,“社會”(各種制度的集合)本質上應當被理解為在個體與其他個體交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和再生產的“歷史形態(tài)”。正如吉登斯以“反唯物主義宣言”姿態(tài)宣稱過的那樣,馬克思所說的“人創(chuàng)造歷史,但不能選擇自己的歷史情境”(《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對當代社會的人來說不再有效。當我們轉向當代思想家們從“認識論過渡到新本體論”的視野時,我們無法忽視麥金太爾(AlasdairMacIntyre)的批評:任何理性都是在具體思維傳統(tǒng)之內的理性。就西方傳統(tǒng)而言,至少存在三個不同的思維傳統(tǒng):(1)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2)奧古斯丁傳統(tǒng);以及(3)蘇格蘭啟蒙傳統(tǒng)。此外,有各種各樣的東方思維傳統(tǒng)(印度吠陀學派,佛教,禪宗,伊斯蘭,波斯,…)。處于不同傳統(tǒng)的個體所得出的理性判斷,在許多方面是沖突的,是被處于其它理性傳統(tǒng)中的個體認為“非理性”立場的。因而,在“文化研究”的論域里研究文化沖突固然有意義,卻無法提供給我們整體性的(盧曼式的但不是“設計性的”)解決框架,也許哈貝瑪斯的“交流理性”顯示出最光明的前景。但是正如我在第三節(jié)里要討論的,社會交往或博弈過程的“多均衡”可能性使得上述麥金太爾的批評具有非常大的現(xiàn)實意義,至少“多均衡”意味著現(xiàn)代社會的高度不穩(wěn)定性。于是,在我看來,社會學家們,至少是那些理論社會學家們,不得不像當代經濟學家們(或者理論經濟學家們)一樣,再次追問黑格爾和韋伯反復追問的那個古典問題:什么是理性?
(一)邏輯實證主義:經濟學方法論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以經驗主義為源頭,與哲學思想的發(fā)展相同步,其核心是形而下學,認為不存在先驗的真理,一切命題來自人類經驗的歸納。然而經驗是具有局限性的,科學以歸納得出的缺乏靈動性的少數(shù)公理為基礎,不可能絕對可靠。進入20世紀30年代,由于經濟學的復雜性,經驗歸納法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中明顯力不從心,演繹法應運而生。假說-演繹法源于達爾文的科學研究方法,具體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推測”,即建立一個假說;第二步是進行實驗或積累觀察以便檢驗假說。其本質是發(fā)現(xiàn)新事物并在建立試探性假說之前必須先有觀察并提出問題。作為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重要方法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馬歇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將先前的經驗實證與演繹-推理相結合,并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其最具劃時代意義的觀點有三點:其一是認為理論和事實都是假設的根源,并承認理論和事實都可能與假設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其二是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理論的概述有效應體現(xiàn)為理論或其命題可以被數(shù)量化表示,那么與此相對應的行為特征就是實證性的,這與針對自然物的觀察和計量的實證性認識沒有本質區(qū)別。其三是經濟學研究中對客觀性重要程度的強調。對于一個描述性經濟結論的支持,重要的是提供一種可供檢驗的證據(jù),證據(jù)的可靠性和價值判斷成為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重點之一。因此,經濟學吸收了一致檢驗、邏輯相關檢驗等邏輯實證主義的檢驗理論。
(二)證偽主義:基于傳統(tǒng)經濟學方法論的揚棄
1.基本觀點邏輯實證主義關于理論或命題可以被數(shù)量化表示的前提條件在接下來的經濟學發(fā)展中被認為是極其嚴苛的。同時,為了滿足不斷發(fā)展的理論需要,經濟學急需一種動態(tài)上升的研究范式。30年代大蕭條下得到極大發(fā)展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直接導致了經濟學和波普爾哲學的結合。該方法論由波普爾提出,后經庫恩和拉卡托斯的揚棄逐漸發(fā)展為完善的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波普爾對邏輯實證主義觀點進行了批判,他并不贊同知識完全來自外部經驗并可以通過邏輯思維從少數(shù)業(yè)已存在的確實知識中推演出來,而是強調理性思維中的批判能力,認為知識是在對已有知識和理論的批判中實現(xiàn)自身的不斷成長,人們通過對舊理論的否定建立起新的理論,其核心是證偽主義。他認為,科學發(fā)現(xiàn)總是在大膽地猜測,經受經驗檢驗而得到暫時確認的各種新理論終被證偽,證偽過程是不斷嘗試和清除錯誤的過程。庫恩“范式”則從科學史觀的角度對波普爾證偽主義進行了揚棄,認為科學發(fā)展的模式就是陷入危機的舊范式終為新范式所取代的過程。提出了量變終究引起質變,新舊更迭是必然趨勢的觀點,對現(xiàn)代經濟金融領域的變革具有指導性意義。根據(jù)波普爾的證偽思想,任何理論一旦被證偽,就將被淘汰,那么理論與事實不符應如何正確判斷才不致將理論扼殺在“搖籃”里就成為接下來拉卡托斯的主要研究成果。他認為絕對的被證實或證偽是不存在的,用“保護帶”來緩沖經驗沖擊可以對理論進行適當?shù)谋Wo和修正。當某種科學研究綱領通過對假設的調整能使得借助既有研究框架說明和理解更多的事實則為框架進步。
2.對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啟發(fā)“評價科學研究綱領進化或退化的客觀標準是綱領本身的預測力和解釋力?!崩ㄍ兴乖趯Σㄆ諣柤皫於髯C偽思想的揚棄中首次提出了理論對于未來事物客觀發(fā)展預測能力的重要性問題。這一思想在20世紀50年代后著名的“弗里德曼-薩繆爾森爭論”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這場爭論的關鍵是兩人對于證偽的主體存在爭議。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方法論中的中心問題就是在經濟學中導出在操作上有意義的原理,而所謂的“有意義”是在理想條件下做出關于經驗資料的假說,并可以想象這個假說會遭到反駁。他所關注的是經濟學的解釋功能,即證偽的客觀主體是假說。而弗里德曼代表了一種被冠之以工具主義的方法論傾向。他認為經濟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出一種理論和假說,使之能夠對尚未觀察到的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有意義的預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弗里德曼的方法論要比薩繆爾森的更靈活、更具有實用性。這正是將科學證偽哲學與經濟學的藝術“氣質”,以及解決、預測未來實際問題特性的完美融合。
二、經典金融學及其方法論:基于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
新古典經濟學一度被認為是以牛頓力學為核心思想的自然科學方法論于經濟領域綻放的典型成果,脫胎于新古典經濟學的新古典金融體系,因襲理性經濟人和市場有效兩大假設,其許多的理論內容是從理論前提經歸納推理導出結論,再以經驗證實來構建理論范疇及選取適當?shù)恼撟C方法。大多數(shù)學者不會去質疑金融理論的正確性,而認為現(xiàn)實中理論結論的失當是由于金融理論受干擾因素而被錯誤運用,其實質是邏輯實證主義者。其中馬歇爾的邊際效用理論和一般均衡框架分析被視為經典,結合《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金融學的定義:“金融學是以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形成的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基本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營運、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我們可以做如下解釋:首先,在邏輯上可以承認金融學從屬于經濟學,經濟學的科學性可以推論得到金融學也具有科學性,所以歸納、演繹、推理等科學研究方法同樣適用于金融學領域。其次,詞典中明確說明金融學的方法論是用近似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在活躍的交易市場中,我們不必對資本資產定價,因為市場中存在供求關系決定的均衡價格。作為經濟大環(huán)境下的子市場,金融市場圍繞金融產品的定價展開,與商品市場的研究方法殊途同歸,再加上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大規(guī)模的數(shù)字化計算變得相對輕松,邏輯實證主義所要求的理論或命題可以被量化表示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第三,動態(tài)經濟學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在專注微觀行為主體動態(tài)選擇理論的同時對于動態(tài)均衡的研究產生了極大需求。
三、證偽主義哲學影響下的現(xiàn)代金融學方法論
在波普爾關于證偽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猜想與反駁》問世后,特倫斯•哈奇森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論進行了批判:“很多科學分支給出的最終命題往往不是純粹的邏輯和數(shù)學命題的附屬物……即便對于那些能夠‘最終’斷定一個命題‘絕對真?zhèn)巍摹K極’檢驗的談論也是毫無意義的?!彪m然該思想被后來的弗里德曼等人認為是極端經驗主義,沒有在“先驗”和“經驗”之間做這種考慮,但仍然為現(xiàn)代經濟學思潮的思想方法奠定了基礎。在證偽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下,金融學者開始關注金融理論的內在實證性、可證偽性和金融理論的評價標準等問題,對金融學概念、命題和理論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再加上全球經濟一體化引起的金融危機頻發(fā),學者們開始關注現(xiàn)代金融理論發(fā)展中對不確定性及其蘊涵的風險問題,將研究重心轉向預測及對預測結果的處置策略而非單純的解釋和說明現(xiàn)實,特別注意金融理論預測的證偽性。在該理論發(fā)展方向下,行為金融、新制度經濟學,以及演化金融理論對現(xiàn)代金融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1.行為金融:對個體理性假設的證偽金融學的核心問題是個人在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下如何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組織怎樣安排生產并進行投融資決策,以及在各主體的交易互動形成合理的市場價格均衡體系。從理性經濟人和有效市場假設出發(fā),利用一般均衡和無套利分析,借助現(xiàn)代數(shù)學工具,MM理論、EMH理論、CAPM模型、APT模型和B-S模型等經典的原創(chuàng)理論構造抽象的數(shù)學、計量模型來得到參與者最優(yōu)的決策方式及均衡價格。金融學理論體系的演繹似乎完美,但金融市場異像或者說是“反常”經驗導致現(xiàn)代金融“研究綱領”的保護帶的進化,各種新理論對主流金融假設的修正既是增強對金融市場異像的解釋,同時也著眼于從根本上消除金融市場異像沖擊的努力,行為金融應運而生。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個體有限理性,市場上非理非隨機,系統(tǒng)性的群體非理性特征使得非理性的價格不能恢復理性,從而市場非有效。行為金融借鑒現(xiàn)代心理學和計量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并在金融領域成功運用。心理學方法側重探索個體決策中的心理因素,而金融計量學則從實證的角度檢驗心理因素的影響,對未來價格做出預測并提供可行的策略。
2.新制度金融學:新古典經濟學假設的進一步修正隨著經濟體所在國家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金融所處大環(huán)境的復雜性逐漸顯現(xiàn),各領域間的互動更加頻繁。為進一步研究特定經濟社會制度背景下金融趨向及其合理制度,新制度金融學將交易成本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支持個體有限理性,認為個體會同時追求財富和非財富最優(yōu)化,而且個體行為存在機會主義傾向。可以視為對新古典經濟學假設的進一步修正:以交易成本、產權和制度為理論范疇,深入研究個體間的相互關系,強調對生產關系的探索,主動對個體間關系進行約束、協(xié)調。這一新范式拓寬了金融學的研究視野,更加注重金融學在所處經濟環(huán)境中發(fā)揮的作用,對現(xiàn)實問題具備更強的解釋能力和前瞻性指導能力。
四、結論與啟示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經濟學而成為一門新的學科,關鍵不取決于它的研究對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與舊制度主義者一樣,新制度主義者也是從批判流行經濟理論“過于抽象”人手,但降低抽象程度意味著要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放棄建立在確定性和無限理性基礎之上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論的基本假設。放棄這一基本假設的方法論無論是從整體上還是局部上說都是意義巨大的。本文首先分析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與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關系,進而討論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特點,最后對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進行比較。
一、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與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關系
諾思指出:“我們應注意不斷地把傳統(tǒng)正規(guī)新古典價格理論與我們的制度理論結合起來。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試圖去替代新古典理論,我們的目的是使制度經濟學成為對人類更有用的理論。這就意味著新古典理論中對我們有用的部分——特別是作為一套強有力分析工具的價格理論應與我們正在構建的制度理論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毙轮贫冉洕鷮W是在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但這種批判并非全盤的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繼承、發(fā)展和揚棄。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一些有關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設,它隱含地假設制度是既定的,更多地關注經濟的效率而忽略經濟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被新古典經濟學忽略的三個問題:(1)各種可供選用的社會法規(guī)和經濟組織如何影響經濟行為、資源配置和均衡結果。(2)在同樣的法律制度下,經濟組織的形式為什么會使經濟行為發(fā)生變化。(3)控制生產與交換的基本社會與政治規(guī)則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它們是如何變化的。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威廉姆森認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從本質上說和微觀經濟學是一致的。新制度經濟學在一些方面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繼承,但新制度經濟學的“新”也表明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1)新制度經濟學給出了充分假設,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技術本質,也在于其獨特的管理方式和結構。后者帶來了不同組織類型中信息傳遞和激勵的區(qū)別。(3)新制度經濟學使用的比較方法是兩種可行形式之間的比較,而不是將可行形式與抽象無摩擦形式進行比較。總之,新制度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關系可表述為:新制度經濟學是在把制度作為內生變量的條件下,用古典經濟學的方法去分析制度問題,是對古典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量假設部分的進一步發(fā)展。
二、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新制度經濟學流派在研究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制度分析的路徑和傳統(tǒng)。新制度經濟學更注重從生活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詳細考察,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表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第一,重視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以經濟制度的產生、變遷及其作用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交易費用的存在必然會對制度結構及人們具體的經濟選擇行為產生影響。顯然制度的產生和使用需要投入真實的資源,這里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交易費用,然而這樣顯而易見的問題卻經歷了很長時間才被認識到。不僅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即使是他們的批評者也都想當然地把這些制度和交易費用看成黑箱或無摩擦狀態(tài)。這與他們在經濟研究過程中舍棄制度變量緊密相關。第二,試圖從文化、心理、歷史、法律的角度尋找制度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礎。制度的一種產生方式是通過人類的長期經驗形成的。當一種經驗或習俗被足夠多的人采用時,這種規(guī)則就會逐漸變成一種傳統(tǒng)并被長期地保持下去,鎖定為一種行為方式或傳統(tǒng)習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規(guī)則多數(shù)是在社會中通過一種漸進式反饋和調整的演化過程發(fā)展起來的。并且,多種制度的特有內容都將漸進地沿著一條穩(wěn)定的路徑演變。學者稱這樣的規(guī)則為“內在制度”。凡勃侖把制度形成的基礎歸于思想和習慣,“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聯(lián)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而思想習慣又是從人類本能產生的。加爾布雷思則認為,現(xiàn)實的“經濟制度”(私有制、貨幣、商業(yè)、利潤等)只不過是心理現(xiàn)象(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的反映和體現(xiàn),起決定作用的是法律關系、人們的心理及其他非經濟因素。注重對包括習慣、思想在內的內在制度的研究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鮮明特點。第三,新制度經濟學一個重要特點是經驗和案例的研究。在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中,案例研究非常普遍。案例研究對經濟現(xiàn)象的解釋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同時,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問題的研究,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即小概率事件可能使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發(fā)生改變。在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中非常關注“微觀”問題,同時將個案研究提升到“一般化”的層次。阿爾斯通指出:“借助關于制度的理論知識和現(xiàn)有成果,案例研究方法常常是推動我們積累關于制度變革理論知識的唯一方法。”
三、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準和理論工具
新制度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基準就是科斯定理??扑苟ɡ硎且灾Z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其核心思想是交易成本。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羅伯特·D·庫特對“科斯定理”做出如下解釋:“從強調交易成本解釋的角度說,科斯定理可描述如下:只要交易成本等于零,法定權利(即產權)的初始配置并不影響效率。”科斯定理是認識產權功能的理論基準??扑苟ɡ碚f明,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就所有制來說,無論它是國有或非國有,誰擁有財產對效益并不相關。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產權的所有是同效益密切相關的??扑苟ɡ淼牧α吭谟冢赋鰧ふ掖鸢傅穆窂剑壕烤故乾F(xiàn)實生活中的什么因素與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設恰恰相反,導致產權與效益無關。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工具是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xiàn)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企業(yè)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yè)和市場是兩種可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shù)目等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jié)約交易費用,企業(yè)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yè)的存在,企業(yè)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的最終目的也是為節(jié)約交易費用。他指出,市場和企業(yè)都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和分工的方式(即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企業(yè)產生的原因是企業(yè)組織勞動和分工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組織勞動和分工的費用。一方面,企業(yè)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可把若干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產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交易者的數(shù)目和交易中的摩擦,因而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yè)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了,伴隨著市場交易的復雜結構被企業(yè)家所替代,企業(yè)家指揮生產,因此,企業(yè)替代了市場。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yè)內部交易還是市場交易,都存在著不同的交易費用。而企業(yè)替代市場是因為通過企業(yè)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比通過市場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低。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yè)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zhí)行交易、洽談交易、監(jiān)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jiān)督成本等構成。企業(yè)運用收購、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可將市場內部化,消除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費用。科斯這一思想為產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被理論界所忽視,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引起經濟學家們的廣泛重視。盡管交易費用理論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需改進之處,但交易費用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tǒng)面目,給呆板的經濟學增添了新活力。它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建立在虛假假設之上的完美經濟學體系的一統(tǒng)天下,為經濟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分析視角和新的研究領域。它的意義不僅在于使經濟學更加完善,而且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正如科斯本人所說:“認為《企業(yè)的性質》的發(fā)表對經濟學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引起人們重視企業(yè)在現(xiàn)代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那就錯了。在我看來,人們極有可能產生這種想法。我認為這篇文章在后來會被視為重要貢獻的是將交易成本明確地引入了經濟分析?!币苍S,該理論目前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距離,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對經濟理論的巨大創(chuàng)新意義。四、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的比較
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上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采用微觀、個體主義的研究方法;后者采用宏觀、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前者以科斯定理和交易費用為理論基準,后者以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為參照系。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是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為主。個人主義的方法論意味著所有的經濟績效最后必須由個人行為來解釋。新制度經濟學派對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的假定予以繼承,而不同意其理性人的假定,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由于人所處的經濟制度環(huán)境的復雜性及人自身能力的限制性,信息是稀缺的資源,因此總有意識地想把事情做得最好的人可能會導致:想達到理性意識,但又是有限的。所以經濟人行為的有限理性就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第二個基本假定。在其基本假定之后,他們仍繼承了古典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同時就不可避免地使用與這一方法論相一致的經濟學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如,效用、效率、邊際、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等概念。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和人所面對環(huán)境的理想化假定做出了更加切合現(xiàn)實的修正,并借助交易費用概念論證了在存在交易費用的現(xiàn)實世界里,產權制度與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相關性,得出了經濟人活動其中的市場制度有改進的必要而不能被理想化和永恒化的結論。其對市場現(xiàn)實分析得出的產權理論,成為支撐其整個制度變遷理論大廈的基石。但其整個學說仍是建立在斯密的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等經濟人命題之上的,其研究方法本質上仍是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的制度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本方法論,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看成是一個自然發(fā)展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既闡明了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制度的產生、發(fā)展及變遷,揭示了制度的動態(tài)性、歷史性及其演變規(guī)律,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闡釋了制度創(chuàng)新與技術進步、生產力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既分析了微觀層面的制度,又分析了宏觀層面的制度及其相互關系,體現(xiàn)了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的辯證統(tǒng)一。在理論分析中,堅持了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演繹分析方法。在理論和史實的分析中,堅持了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分析方法。馬克思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背景是他的社會歷史哲學觀。馬克思的社會系統(tǒng)觀、結構觀、發(fā)展觀、動力觀和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演化觀,為其制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哲學工具,使其制度經濟學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宏觀的理論體系。
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相似處在于:第一,都注重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都對制度進行了系統(tǒng)的結構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思曾說過:“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xiàn)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恰恰是因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強調在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中產權的重要性,以及在現(xiàn)有的產權制度與新技術的生產力之間產生的不適應性。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貢獻?!毙轮贫冉洕鷮W明顯地受到經濟學基本方法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作為分析對象,分析制度的產生、發(fā)展和變遷,提出制度的動態(tài)性和歷史性,這是借鑒經濟學對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產生、演變規(guī)律的分析。第二,都強調制度在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馬克思定義的“制度”即經濟關系與豎立其上的上層建筑,它的變更不是人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而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它有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制度對生產力有反作用,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能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反之則阻礙發(fā)展。新制度經濟學則認為制度在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在1971年發(fā)表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一文中,諾思明確提出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十分重要的觀點。他說“制度安排的發(fā)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產效率和要素市場的歷史原因。”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中進一步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币簿褪钦f,新制度經濟學更強調制度的決定性作用。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技術創(chuàng)新、規(guī)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等各種因素都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它們不過是由制度創(chuàng)新所引起的某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最終推動經濟增長的表現(xiàn)而已,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
五、結論
關鍵詞:轉型經濟漸進式演化激進式變革制度變遷
一引言
轉型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fā)展的轉型經濟學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題和追求目標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盛洪,1996)。目前,關于轉型經濟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很難說誰是轉型經濟學家,因為還沒有專門從事這一理論研究的人。關于其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從現(xiàn)在構成這一經濟學流派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的文獻、研究思路來尋找一條線索,理清其脈絡。本文首先介紹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然后簡述一下各個學派關于轉型經濟的理論要點,最后簡要回顧中國經濟奇跡并作以簡要評述。
二轉型內涵
關于轉型概念的懂得,比較經典與廣泛的定義是熱若爾·羅蘭的表述:轉型即一種大規(guī)模的制度變遷過程或者說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含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含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鐘含義是在前兩種懂得基礎上還包含了所有發(fā)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的過程。
實際上許多人把轉型經濟學看作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轉型懂得成為一種制度的變遷過程,只是描述了轉型的一般的特點。不錯,轉型的確主要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但轉型還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僅依靠制度變遷是不能夠真實的描述,更別說來解決這些問題。鑒于以上理論實踐中三個層面使用轉型概念的事實,筆者個人比較贊成轉型的第一種含義,即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當然,后兩種轉型概念的懂得當然沒錯,但關鍵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更不合適建立新的獨立的研究學科。對于第二種懂得,放松政府管制,實行經濟自由化,其實這在傳統(tǒng)的主流經濟學框架內可以得到解釋;對于第三種發(fā)展經濟學范疇內使用的轉型概念,現(xiàn)有的發(fā)展經濟學就有了相應的解答與分析框架。轉型(或者轉軌、過渡)概念的提出應該來說主要發(fā)源于二十世紀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方案經濟實踐中遇到困難并探索其解決方法的歷史事實。
三幾種轉型理論范式
20世紀80年代末,包含前蘇聯(lián)、東歐國家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了從中央方案經濟體制向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將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起稱之為“二十世紀兩項最偉大的經濟實驗”。毫無疑問,這場涉及多達15億人口的重大變革吸引了全世界學者的目光,他們應用新古典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以及比較經濟學等最前沿的理論成果從不同側面對這一變革加以研究。在短短的十幾年里,相關文獻數(shù)量迅猛增長,從而在主流經濟學中贏得了鞏固的學術地位,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催生出了一門新的學科—轉型經濟學,來專門研究如何從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1、主流經濟學的激進主義轉型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是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系統(tǒng)化。按照新古典理論的懂得,市場機制不過是資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在轉型之初,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華盛頓共鳴在轉型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根據(jù)華盛頓共鳴:嚴厲的需求緊縮,加上放松管制、貿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貨幣,放開價格”,實行以宏觀經濟穩(wěn)定化、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和價格自由化為核心的激進式的“休克療法”。采取了一系列諸如:大幅度縮減貨幣供給量,實行高利率;保存少數(shù)重要商品的國家定價,絕大多數(shù)商品價格全面放開;消除預算赤字,減少價格的國家補貼;取消對企業(yè)工資的限制;全面改革財稅體制等措施。
2、演進主義的漸進式轉型理論
隨著俄羅斯等國的激進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宏大成功,演進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力的擴大是轉型經濟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演進主義理論核心思想可概括為:知識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觀的,并以分散的狀態(tài)為個人擁有,因此,人們根本無法認識和把持社會生活,最好的社會就是順其自然。想通過理性設計而進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變革必然造成社會的災難。漸進式改革實際上是社會不斷的積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識與信息是具有連續(xù)性的,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系統(tǒng)來強制使其中斷是不可取的。經濟體制本身是一個具有自我強化機制的復雜系統(tǒng),在演進過程中會不斷汲取舊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因而,漸進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把企業(yè)制度、產權制度、市場制度以及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等制度現(xiàn)象納入經濟學分析的框架之內,擴展了經濟學的視野,對于我們研究制度現(xiàn)象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jù)這種理論,改革的過程本質上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尋求成本最小的最優(yōu)改革路徑。經濟學家熱若爾·羅蘭曾指出:“如果轉型的經驗給了我們任何啟示的話,那便是,沒有以適當?shù)闹贫葹榛A的自由化、穩(wěn)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產生實際的效果”。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場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這些制度結構是長期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另外,科爾內、薩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的代表性觀點。
4、凱恩斯主義轉型理論
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相比,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于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和內在機理的認識更符合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現(xiàn)實,他們對于轉型經濟中產權改革、宏觀經濟、轉軌速度和次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認識值得重視。
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中,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對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轉型經濟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在決定選擇哪種市場經濟模式時,一定要牢牢記住實際的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而不是去記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競爭范式;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競爭遠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業(yè)和公有企業(yè)一樣都會出現(xiàn)鼓勵問題,因此,建立一種集中與分散、公有因素與私有因素相結合的混雜體制才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正確選擇。馬克·奈爾(MarkKnell)等人認為激進式改革對自由市場的崇拜是盲目的。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視了這樣幾個重要因素: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交易關系,而是一種生產關系;企業(yè)是生產組織,市場是交易機構,企業(yè)與市場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價格機制不僅是一種解決經濟問題的手段,同時還有金融功效、戰(zhàn)略功效等,在滿足這些功效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資源的功效就越難以實現(xiàn);私有化對于提高效率并不是必要的;國有企業(yè)也可對市場做出積極的反響。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干涉是重要的。
5、市場社會主義
市場社會主義就是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目標的一種理論和主張。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本質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能否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問題,是決定經濟體制改革前途和命運的關鍵因素。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初模式即蘭格一泰勒一勒納模式,借助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這一理論假定,市場機制僅僅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后來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新古典的范式,但是中性論的假定卻被接受下來,因而這些理論難免會帶有新古典理論的缺陷。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改革的實踐表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任務,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實踐,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獲得宏大的發(fā)展,市場社會主義也成為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
6、比較主義
用比較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現(xiàn)實的改革問題是九十年代以前轉型經濟學的主流。這種理論從不同的經濟體制中總結出若干基礎的經濟體制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做出最優(yōu)選擇,指導改革的實踐。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從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到匈牙利新經濟機制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再到90年代東亞模式,都曾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市場經濟模式和市場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國的經濟轉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比較經濟學的方法也存在著根本的缺陷。一方面,這一理論是經驗的而非規(guī)范的,因而無法形成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理論。另一方面,它把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歷史環(huán)境下的經濟體制簡單化,因而無法深刻懂得制度變遷的復雜現(xiàn)實。
7、特殊改革方法理論
中國的學者在借鑒國外關于轉型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把轉型經濟研究放在中國特殊國情和特殊道路選擇上。林毅夫等人認為,經濟改革的核心是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軌,改革以前中國發(fā)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的趕超戰(zhàn)略,而改革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關鍵則在于改革“三位一體”的傳統(tǒng)經濟體制,使資源的比較優(yōu)勢能發(fā)揮出來。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是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道路。張軍指出,由于傳統(tǒng)國有部門的絕對規(guī)模使它事實上處于壟斷地位,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如果實行完全的價格自由化,就可能給國有企業(yè)供給把持市場的機會,造成生產下降和經濟的衰退。相反,在價格雙軌制下,國有部門將比完全的價格自由化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多且定價更低。以價格雙軌制為特征的“邊界改革”的經驗正在于,國有部門在方案外邊界上通過對價格信號做出反響去捕捉獲利機會,要比突然被私有化的國有部門去對經濟扭曲和短缺做出的反響更迅速。
四中國增長的“奇跡”
自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經濟轉型。10年后,東歐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也加入轉型的行列。在從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選擇了與東歐和前蘇聯(lián)不同的道路:“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而不是激進的“休克療法”。中國經歷了20年迅速的增長,而俄羅斯和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卻經歷了將近10年的下降。改革方法選擇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改革結果。以下兩組數(shù)據(jù)清楚的表明了中國改革與前蘇聯(lián)、東歐改革成果的宏大反差:中國改革二十多年的穩(wěn)定的高速發(fā)展,引起全球的矚目,經濟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專家指出中國能在這二十年間迅速發(fā)展的原因在于1979-1983年之間中國建立的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起了非常重要要的作用,在此之后,中國又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還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作用。中國的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基于保持和建立在社會和組織資本上的這一系列的制度變遷。斯蒂格利茨認為基于社會資本的制度變遷是中國改革成功的基礎,而在很多國家轉型后的社會資本比轉型前要薄弱的多。相對而言中國特別重視創(chuàng)造和改組,特別是新企業(yè)和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而不僅僅是進行單純的私有化。而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國采取了漸進型的方法。這對于改革普及到其他企業(yè)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體制外增量改革對解釋轉型經濟的中國供給了有創(chuàng)建性的解釋,但隨著轉型的完成,對存量的改革也許會成為重點;國企改革還存在諸多困境;城鎮(zhèn)改革與農村改革的沖突;消費需求的拉動力不足;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五簡評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轉型經濟學正在同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相融合,然而以上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夠完全取代轉型經濟學,它們只是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響了轉型經濟學所正在經歷的分化。而對不同的經濟學流派來說,過渡問題的出現(xiàn)既是一個機會,又是一種挑戰(zhàn),不同理論所具有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在實踐中形成一種比較科學的價值和邏輯相一致的制度變遷理論,是我國經濟理論發(fā)展特別是經濟理論發(fā)展中面臨的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應當為此做出努力。
【關鍵詞】 法律經濟學 效率 土地征收制度 公共利益
一、前言
土地征收作為一種基本的土地法律制度,普遍存在于各國的法律之中。綜觀各國法律,土地征收制度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國家或政府為了公共目的而強制將私有土地收為國有并給予補償?shù)姆芍贫?。建國以來,我國逐漸形成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兩種所有權形式。鑒于征收制度自所有權制度產生時起就作為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一直存在,它與所有權制度一起發(fā)展,并在社會所有權的觀念下覓得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論述的我國土地征收制度主要是指國家對集體所有土地的征收。
在方法論上,法律經濟學別具一格,它運用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對法律進行分析,具有明顯的定量分析的優(yōu)勢。經濟學的優(yōu)勢在于它是一種事前分析,而法律僅僅是一種事后的“補救措施”。法律經濟學將事前分析的方法引入法學研究,可以對新法的制定或法律的修改后果進行事前分析,預防或避免法律制定的重大失誤。作為以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法律的成長、結構、效益及創(chuàng)新的學說,法律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要有利于資源配置的效益并促使其最大化,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財富。而土地征收制度作為一種剝奪所有權的制度,必須具備“公共目的性”和“補償性”的條件,從而實現(xiàn)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這正是應用法律經濟學對我國土地征收制度分析的重大意義所在。
二、法律經濟學視野下我國土地征收制度的缺失
法律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于分析財產制度是否符合經濟規(guī)律以及怎樣促進資源向更高的使用方式轉移。征收制度作為財產法中一種十分特殊的制度,引起了法律經濟學者極大的興趣。在法律經濟學的視野下,我國土地征收制度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1、對法律的經濟分析就是通過法律促進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xiàn)效益并以效益為目標(或稱之為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即所有的法律活動都要以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社會效用的增加為目的。而現(xiàn)行的土地征收法律規(guī)定與“公共利益”的目的存在矛盾,導致 “公共利益”的范圍規(guī)定得不夠明確,不能使土地資源在征收過程中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
(1)立法上的缺失。《土地管理法》第43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該條第2款同時規(guī)定“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征用的原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卑凑赵摋l規(guī)定,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可以申請使用原來屬于國家所有的土地,也不排除申請使用國家征收的土地的可能。如果是這樣,就嚴重違背了“公共利益”的目的。法律中出現(xiàn)這種矛盾之處是因為立法者在立法時沒有區(qū)分開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以至于土地征收與建設用地籠統(tǒng)地被規(guī)定在一塊。因此,在土地征收的立法中,我國只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了土地征收必須符合“公共利益”,但具體什么事業(yè)符合“公共利益”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
(2)實踐中的困境。雖然立法者對征地目的有著更為嚴格的限制的意圖,但是我國有關土地征收目的的規(guī)定依然不夠具體、規(guī)范,實踐中依然不能很好地防止土地征收的濫用。立法上,我國的《土地管理法》只規(guī)定了土地征收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對被征收人認為土地征收目的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時的救濟機制卻沒有任何規(guī)定。但由于我國行政機關現(xiàn)在的工作水平和透明度還不能完全令人滿意,因此,過于原則性的規(guī)定不利于約束行政機關嚴格依法實施土地征收。
2、法律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要有利于資源配置的效益并促使其最大化,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財富。我國補償?shù)捻椖枯^少,遠不能覆蓋被征地人所有的損失,這是我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主要缺陷之一。
(1)補償標準偏低,而且以地平均年產值作為補償標準極不科學。雖然1998年《土地管理法》已經大幅提高了征地補償標準,但這樣的補償標準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與土地的市場價格相比還是偏低。根據(jù)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對土地的補償和對農民的安置總計為該耕地在征地前三年平均產值的10~16倍,最多不超過30倍。按照這個標準,以現(xiàn)金形式的補償通常都在每畝1.5~3.5萬元。實踐中,不少地區(qū)征地時僅以法律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計算補償額,被征地方獲得的補償是相當?shù)偷摹?/p>
同時,根據(jù)政治經濟學的原理,級差地租是由經營較優(yōu)土地獲得的、轉歸土地所有者占有的一部分超額利潤,由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部分的差額構成。在市場經濟和土地所有權存在的條件下,優(yōu)等地、中等地上的超額利潤,最后會通過土地所有者與租地經營者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土地所有者占有的級差地租。所以,土地所有權是使超額利潤轉化為級差地租的原因,而同級差地租的形成沒有關系。不難看出,土地生產條件的差別是級差地租產生的物質條件。土地的有限性和以此為前提的土地經營的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而我國在土地征收的補償上采用平均年產值的標準,從法律設置上忽視了土地征收過程中級差地租存在的這一經濟現(xiàn)實。
(2)征收補償中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于農民不能從土地增值中分享利益。政府往往以較低補償費獲得土地,再以很高的出讓金轉入市場,實踐中,這部分的增值額是非常大的。這些增值額實際上是土地從農用地變?yōu)槌鞘杏玫禺a生的級差地租。但是,國家對征地過程中的這部分增值額不予確認,也沒有讓失地的集體組織或農民從增值額中獲利。農民集體土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過程,應當是農民分享城市化和工業(yè)化成果的過程,應當有利于縮小城鄉(xiāng)差距而不是擴大城鄉(xiāng)差距,因此,應解決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3)補償發(fā)放和補償方式存在缺陷。首先是土地補償費用收益主體不夠明確。由于歷史遺留的因素,土地在國家和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的權屬界定并不非常清晰,不同所有權主體的土地經常交錯在一塊。眾所周知,征收土地與征用土地是不同的,前者改變的是所有權,后者改變的是使用權。在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情況下,如果征收土地就涉及到對兩個主體進行補償?shù)膯栴}:一是對所有者即農民集體進行補償;二是對土地所有權上依法設立了承包經營權的使用權人進行補償;三是如果上面附著物另為他人所有的,還涉及到第三人補償,如果土地使用權上設定了抵押權的,還應通知抵押權人,以保障擔保物權人的利益。但是,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管理法是怎么規(guī)定的呢?只通知和公告農民集體和農民,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竟規(guī)定,土地補償只歸農民集體經濟組織,那征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費到哪里去了呢?顯然,土地法沒有考慮到我國土地使用權或承包經營權已流轉的法律現(xiàn)實。這給確定土地補償費用收益主體帶來了困難。
其次是土地補償方式不夠靈活,安置方法過于簡單,無法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問題。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規(guī)定勞動力安置是主要實行貨幣化安置的方式。計劃經濟時代,勞動力的就業(yè)安置是確保農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有效措施。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戶籍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勞動力安置辦法和“農轉非”等辦法,在實踐中很少使用,已失去意義。安置費和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一并計算補償給集體糾紛組織,對農民安置問題不再考慮。而我國現(xiàn)在征地補償?shù)睦脵C制還不是很成熟。補償費用有時就直接發(fā)到農民手上,出現(xiàn)農民坐吃山空的現(xiàn)象。農民失地后很難再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缺乏長遠的生活保障。
三、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缺失的法律經濟學分析
法律經濟學者認為,征收制度的潛在無效率是可以被潛在效率抵消的。法律經濟學者對此的解釋是,政府征收所涉及的項目一般都是巨大的,牽涉到與許多私人財產所有者的交易,這些復合交易的談判成本是很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政府在規(guī)劃確定以后放棄原來的購買計劃而購買其他土地的成本巨大,私人所有者知道這點后會提出高昂的收購價格;二是因為每一位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后一個出售者以獲得最大的利益,勢必影響收購的進度。如果征收者承擔了巨大成本,只能提高服務價格,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樣消費者和征收者雙方都不能獲益。此外,鑒于征收成本巨大,征收者也可能會采取其他措施替代征收他們計劃內的土地,結果這些土地就不能轉到使用效率更高的征收者手中。因此,對于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應當做如下分析。
1、明確規(guī)定“公共利益”的范圍,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土地征收制度的目的。
(1)在制定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過程中應如何理解要符合“公共利益需要”呢?法律經濟學者運用有關公共產品的理論予以回答。根據(jù)該理論,對抗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產品應由私人所有和提供,具有非對抗性和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如國防)則應該由公共所有,政府提供這些公共產品是更有效率的。由于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時的高效率,因此,政府在供應公共產品時征收私人財產才是正當?shù)?,反之,政府為了供應私人產品而征收私人財產則是不正當?shù)?。供應公共產品也就要求政府的征收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要求。因此,我國應采取為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所采用的概述加列舉式的立法方式,除了保留現(xiàn)有“公共利益”的原則性規(guī)定外,還應明確規(guī)定“公共利益”的范圍。我國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項目范圍與世界各國關于“公共利益”的規(guī)定是基本一致的。我國可以將這條規(guī)定作為確定我國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的范圍基礎,同時將教育、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等項目明確列入“公共利益”的范圍之中。此外,我國還應加強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各項事業(yè)的立法,建立我國完整的公益事業(yè)法立法體系,具體規(guī)定各項公共事業(yè)中的哪些建筑、設施可以適用土地征收。
(2)應該嚴格執(zhí)行《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征收審批制度,區(qū)分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將土地征收嚴格限制在公益性建設用地內。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的事前審查和事后審查。在申報征地過程中,由指定的機構審核該項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用途”。根據(jù)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各級人大來審核較為可行,只有經審核符合公共利益用途,方可核準征地。
2、至于為什么要“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法律經濟學者給予的最簡單的解釋是,它能預防政府過度使用征收權。如果不存在公平賠償規(guī)定,政府很可能就會積極的征收更多的土地以降低自己的投入成本,而這種做法對整個社會來講往往是浪費資源和低效的。征收補償至少部分是為了強迫政府將征收的成本內部化,從而使社會資源配置達到經濟學意義上的最佳點。顯然,征收行為不僅具有管理成本,而且具有昂貴的機會成本:一旦財產被政府征收,它就不可能再被任何私人使用。如果政府不需要給予補償,即不需要花錢就可征收財產,那么政府可能會受到“財政錯覺”影響,也就是政府官員將誤以為所征收的資源沒有機會成本或機會成本很低,從而作出非理性決策。其結果必然導致政府過度征收,進而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和浪費。為了避免發(fā)生財政錯覺,憲法要求政府給予完全補償或賠償,迫使政府比較征收的機會成本和征收后的財產價值。因此,在現(xiàn)階段我國對土地承包關系定位尚未明確的情況下,要完善土地征收的補償制度。
(1)擴大征地補償范圍,提高征收補償標準。征收條款與補償條款在法治國家被視為“唇齒條款”,不可分離。土地征收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永久性轉移,農民將永遠失去土地的經營權,失去生活的可靠來源和保障?,F(xiàn)行法律中規(guī)定的征地補償范圍無法補償因征地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帶來的損失。我國在第四次憲法修正案中明確規(guī)定了補償?shù)膬热?,這是立法上的一個巨大進步,為征用、征收補償立法和實施征用、征收補償活動提供了憲法依據(jù)。立法中應通過對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種植種類和地上建筑物、構筑物、地上作物、農民房屋等補償予以明確,對相鄰土地的損害補償也應予規(guī)定,不斷擴大征地的補償范圍。
(2)國家需要承認征地帶來的土地增值效益,并使農民從土地增值效益中分享利益。當然,土地征收造成的土地增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開發(fā)建設帶來的,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征地后的土地增值也應該有一部分為政府獲得。政府可以通過開征土地增值稅獲得此部分的份額。對被征收土地上的農民進行妥善安置,是征地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安置工作應當實行由“以安排勞動力就業(yè)為主”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多種途徑安置”的原則,拓寬安置渠道??梢钥紤]以土地補償費為主,采用以下補償方式:貨幣安置;地價款入股安置;社會保險安置;留地安置;用地單位安置;農業(yè)安置;土地開發(fā)整理安置等等安置途徑。但不管采取何種途徑,應堅持“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的原則,使農民在失去土地后還能保證其生存權和發(fā)展權。
【參考文獻】
[1] [美]理查德.A.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2] [美]麥考羅、曼德姆著,吳曉露、潘嘵松、朱慧譯:經濟學與法律――從波斯納到后現(xiàn)代主義.法律出版社,2005.
[3] 楊松齡:兩岸土地征收法制比較研究.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使用價值;流通;分工;基礎性地位
中圖分類號:F0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3-09-05
作者簡介:張得銀(1979-),男,江海人,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產業(yè)組織理論、流通經濟;陳阿興(1964-),男,江蘇溧陽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流通經濟;丁寧(1979-),男,安徽東至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流通經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流通創(chuàng)新與現(xiàn)代商貿服務業(yè)發(fā)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1CJY071。
盡管流通理論伴隨著經濟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但是與主流經濟學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厚重相比,流通經濟學及流通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則太顯單薄,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流通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基本范疇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究其原因,主流經濟學對于流通意識的淡薄,對于流通在社會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忽視可能是最主要的。正如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關于“生產目的”的描述:“古代的觀點和現(xiàn)代世界相比,就顯得崇高的多。根據(jù)古代的觀點,人,……,畢竟始終表現(xiàn)為生產的目的。在現(xiàn)代世界,生產表現(xiàn)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xiàn)為生產的目的”[1]。盡管在前古典經濟學中就可以追尋到流通與生產、消費共同構成了社會再生產“三位一體”的思想,然而流通卻與“生產的目的”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在主流經濟學發(fā)展歷史中被忽視(或者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流通理論研究始終游離于主流經濟學的邊緣,散落于一些與流通相關的理論中,流通經濟學未能發(fā)展并建立完整、獨立的學科體系和框架。
本文對流通地位與作用的思考,沿著建立和完善流通經濟學學科體系和促進流通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融合的邏輯思路,回歸斯密的分工和市場理論起點,從使用價值的研究視角探求并剖析社會再生產的本質和社會經濟運行的根本規(guī)律,論證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流通保障社會經濟順暢運行的決定性作用。
一、流通理論在西方主流經濟學演進中沉浮
流通在主流經濟理論中的發(fā)展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流通起源、流通缺失和流通回歸。
(一)流通起源于古典經濟學對分工和使用價值的認知
1. 前古典經濟學對分工和使用價值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布于色諾芬的《經濟論,雅典的收入》、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公元前326)和柏拉圖《理想國》(公元前387-386)。色諾芬在研究奴隸制度下的自然經濟問題中,發(fā)現(xiàn)了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換兩種功能,并且從使用價值的視角考察了社會分工問題,提出勞動分工的必要性,分工可以提高產品質量的思想;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每種物品都具有供直接使用和與其他物品相交換的用途,并且說明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對于一切商品都具有等同關系),闡釋了商品交換的發(fā)展歷史;柏拉圖從人性、國家組織和使用價值的生產等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2. “重商主義”對貨幣、生產與財富的專注。15-18世紀,安徒安?孟克列欽(1615)、安東尼?塞拉(1613)、托馬斯?孟(1621)等注重考察貨幣在社會生產和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將貨幣(金銀)看做是一國財富的主要來源,提出“多賣少買”、“控制進口、擴大出口”等積累國家財富,減少財富流出的貿易思想。盡管“重商主義”的專注推動了古典經濟學的發(fā)展,但是經濟學的研究從此開始由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流通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
3. 古典經濟學對價值創(chuàng)造,分工與生產、流通問題的研究。威廉?配第在《賦稅論》(1662)中最早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的基本思想,并且將政治經濟學研究從流通轉入生產領域;布阿吉爾貝爾(1697-1707)在配第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只有農業(yè)和畜牧業(yè)才創(chuàng)造財富,流通過程不創(chuàng)造財富的觀點;魁奈(1747、1758)分別提出自然法、自然秩序的概念,并且用生產經營活動分析資本的流通和社會再生產問題;亞當?斯密(1776)在批判“重商主義”將對外貿易作為財富來源的錯誤觀點基礎上,在《國富論》中,強調分工和市場(看不見的手)的重要性,對流通和生產問題均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大衛(wèi)李嘉圖(1817)發(fā)展了斯密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并提出了“比較優(yōu)勢理論”,其結果導致國際貿易問題此后更多地被主流經濟學所關注,但是對于絕對優(yōu)勢的忽視卻進一步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割裂開來。
(二)流通缺失于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yè)、組織及交易的過度抽象
新古典經濟學起源于以W.S.杰文斯(1871)、C.門格爾(1871)和L.瓦爾拉斯(1874)為代表的三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發(fā)起的邊際主義革命。然而,也恰恰是邊際思想也最終導致經濟學的發(fā)展徹底偏離了斯密的分工思想。此后,以馬歇爾(1890)、凱恩斯(1936)、薩繆爾森(1948)等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家發(fā)展并形成了以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為基本理論框架的新古典經濟學體系,這使得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從此轉變?yōu)榛诠┣蠓治龅馁Y源配置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在一個虛擬的市場中存在“純生產者”和“純消費者”的基本假設直接使得企業(yè)、組織和交易等關鍵性問題被過度抽象,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經濟活動成為無摩擦、無損耗的理想化概念。從此,流通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毫無意義,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流通在新古典經濟學中“被缺失”了。
(三)流通回歸于制度學派和新興古典學派對交易與分工的重視
1. 制度學派對交易、組織等問題的重視。新古典經濟學對于企業(yè)、市場和組織問題的過度抽象,不僅使對流通問題的研究出現(xiàn)了斷層,也導致新古典經濟理論在面對更為復雜的全球經濟問題時越發(fā)的捉襟見肘。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系列非主流經濟學流派迅速得到發(fā)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制度學派和新制度經濟學對組織、交易和企業(yè)等問題的研究。以凡勃倫(1899、1904)、康芒斯(1934)和密契爾(1913)為代表,將制度作為經濟研究變量內生化,將交易作為經濟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其中,康芒斯對于交易的分析,可以洞察出他對流通問題的關注。繼康芒斯之后,科斯(1937)在質疑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yè)為什么會存在”,并且分析了企業(yè)存在的價值;在科斯思想的引領下,諾斯(1990)、威廉姆森(1997、2002)等經濟學家提出了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契約理論,并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制度經濟學的學科體系。
盡管制度經濟學、新制度學派將組織、企業(yè)、產權、契約等與流通相關的交易問題納入其研究領域和范疇,但是其研究問題的側重點仍然偏向企業(yè)組織與激勵問題,對與市場組織關系密切的流通問題的關注仍然不夠,流通研究仍然徘徊在主流經濟學的邊緣。
2.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對分工與市場理論的重視。20世紀80-90年代,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在繼承和發(fā)展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基本觀點的基礎之上,引入超邊際分析方法,重回斯密的分工和市場理論起點,在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純生產者與純消費者的理論假設之后,提出了“生產者―消費者”假設,將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交易費用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主流、非主流經濟學派融為一體,構架了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基于對分工(專業(yè)化)和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①的研究,從分工的視角解釋了城市的出現(xiàn)、中間商的發(fā)展、交易層級結構的演進、國內貿易如何發(fā)展為國際貿易等重要的現(xiàn)代流通問題。新興古典經濟學完美地將“分工和市場”結合在一起,繼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的精髓,將經濟學從研究資源配置問題的重心拉回到研究組織問題,實現(xiàn)了主流經濟學的回歸,使得流通研究重新回到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視野,流通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成為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目前的發(fā)展而言,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重點仍然停留于生產和消費,對于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基礎性地位、流通在社會經濟運行中作用的認識仍然不足,相關的研究也較為單薄。
二、流通理論在政治經濟學中的演進與在中國的發(fā)展
(一)馬、恩關于流通理論的研究
關于流通,馬克思說:“流通本身只是交換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從總體上看的交換”[2];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還提出,流通的基本含義就是流通交換價值(產品或勞動),而且是那種注定成為價格的交換價值。并不是所有的商品交換(比如物物交換、實物獻納、封建徭役,等等)都構成流通。流通是以價格為前提的商品交換的一系列活動形成的交換行為體系。馬克思在關于流通與生產的關系中指出,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交換,生產就其片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交換。恩格斯則進一步指出:“生產和交換是兩種不同的職能。這兩種職能在每一瞬間都互相制約,并且互相影響,以致它們可以叫做經濟曲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3]。
馬克思沿著薩伊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關于社會再生產的研究思路,吸收并繼承了他們關于社會再生產“四要素”的合理部分,秉著發(fā)展的眼光闡述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下四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會發(fā)生不斷變化的觀點。馬克思關于流通問題的研究主要著重于交換――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一般換。馬克思的在《資本論》中專門對“資本”、“資本一般”做了詳細的論述,并且論述了資本一般是流通一般最重要的問題。然而,由于馬克思秉著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立場研究社會再生產和交換問題,其核心和重點仍然以考察生產以及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系問題,關于流通及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視明顯不夠;認為交換(或者流通)本身不創(chuàng)造價值,只是承擔著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介職能,這些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和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中國學者在對其流通理論的進一步拓展。
(二)馬、恩的流通理論在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
由于眾多歷史因素的合力作用,馬克思的流通理論在中國的建國初期并沒有得到較好的傳播,相反卻較長時期充斥著“無流通、輕流通”的觀點,嚴重阻礙了社會再生產的有序循環(huán)和社會經濟的順暢運行,不僅大大阻礙了國內經濟快速發(fā)展,也導致流通理論的發(fā)展陷入了“冰河時期”。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終于打破了“流通”的“冰封”,流通理論在國內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研究的范疇和主要內容等也在馬克思流通理論的基礎之上獲得了巨大的拓展。
1986年全國中青年流通經濟理論討論會上,與會代表就流通范疇提出了“一重、二重、三重、線性和立體”流通觀的認識,并就流通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提出了生產決定流通論、生產流通并重論和異位論、流通中心論和流通決定生產論等觀點。楊昌?。?987)提出了“生產流通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統(tǒng)一”的觀點;楊承訓(1988)提出了“生產流通相互決定論”;陳學工(1989)再次提出“流通決定生產論”;王紹飛(1990)提出了“生產決定商品流通,資金流通決定生產”的觀點。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地位的進一步確立和流通在社會經濟運行中作用的日益明顯,徐從才和陳阿興(1995),高鐵生(1999)將流通上升到產業(yè)高度,提出了“流通產業(yè)論”;劉國光等(1999)提出將商業(yè)由末端產業(yè)發(fā)展為先導產業(yè),充分發(fā)揮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的先導作用的“流通先導論”;黃國雄(2002,2003,2005)、洪濤(2004)分別提出了流通不僅在國民經濟中發(fā)揮著先導作用,而且流通產業(yè)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產業(yè)的觀點。
三、社會再生產的本質――使用價值再生產
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互作用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升級,人類從原始的自然經濟階段跨入了以私有產權為基礎,以交換為生產目的的商品經濟階段。分工使得早期的物物交換發(fā)展為以貨幣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交換,社會生產發(fā)展為以交換為目的的擴大化再生產。社會再生產主要由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三部分構成。其主要的經濟關系就是由生產者、流通者和消費者以及各種為了生產、流通和消費服務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經濟性、社會性關系。基于此,經濟學的研究應以社會一般再生產過程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經濟關系和要素配置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目的就是為了協(xié)調、處理和解決這些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兩難沖突。然而,遺憾的是無論是主流經濟學還是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中都只注重生產和消費問題的研究,卻忽視了生產與流通、流通與消費之間的諸多經濟問題。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面對各種不斷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經濟問題總顯得捉襟見肘、進退兩難,而非主流經濟學派卻可以在主流經濟學體系之外獲得快速發(fā)展的根本性原因了。
西方主流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都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流通問題做了一定的研究和發(fā)展,也涉及到關于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研究,然而他們都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忽視了使用價值的價值――使用價值是社會再生產的本質目標,使用價值才是聯(lián)系各種微觀經濟主體、經濟要素的核心紐帶。社會再生產的根本出發(fā)點或者根本目標都是以使用價值為最終目標的社會性、經濟性活動――即社會再生產是開始于使用價值的生產、發(fā)展于使用價值的流通、結束于使用價值的消費的社會性、經濟性活動。更進一步,社會再生產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包括生產主體、流通主體和消費主體,以及各種不同的經濟要素之間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都是基于使用價值這一共同的聯(lián)系紐帶,在其牽引下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換句話說,是人們對不同使用價值的追求(或不同商品帶來的不同效用滿足)為社會再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向前發(fā)展提供了源動力。社會經濟的運行過程本質上就是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流通―消費――再創(chuàng)造……再消費……”的過程。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其本質也就是人類在不斷追求更高、更好、更優(yōu)級別的使用價值(效用滿足)的過程。社會再生產是人類通過技藝與技術的改進、生產工藝的創(chuàng)新、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布局的優(yōu)化和分工的不斷細化(以節(jié)約交易成本為前提)來提升和調整社會再生產的商品品質、數(shù)量和品級,以滿足人類追求更高品質商品所帶來的效用滿足的過程。
綜上,社會再生產的經濟本質就是使用價值再生產,社會再生產的活動過程就是不同使用價值(商品是使用價值的載體)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的不斷循環(huán)的社會經濟過程。社會經濟運行的本質內涵就是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消費、升級、再創(chuàng)造、再消費、再升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fā)展過程。
四、基于使用價值社會再生產的流通地位和作用
基于對社會再生產的一般性規(guī)律的分析及其經濟本質的界定,對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和在經濟運行、再生產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流通的地位――與生產、消費構成社會再生產有序進行的“三駕馬車”
社會再生產是使用價值的再生產,生產階段廠商(生產者)通過對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加工,生產出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這些不同的使用價值載體基于分工和專業(yè)化的約束,出于節(jié)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的考慮,需要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將使用價值從生產者一端轉移到消費者一端。只有使用價值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通過流通業(yè)者的專業(yè)化勞動,才能夠保證作為使用價值載體的各種不同種類、不同品質的商品能夠及時、高效的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實現(xiàn)使用價值的時間、空間轉移和產權變更,最終完成消費者追求使用價值(效用滿足)的生理和心理體驗過程。
社會再生產活動的本質就是使用價值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機連接,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社會再生產的循環(huán)過程。流通、生產和消費共同構建了社會再生產的完整體系,三者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社會再生產都不可能再繼續(xù)下去。由此可以認為,生產、流通和消費本質上就是維持社會再生產有序進行和保障社會經濟順暢運行的“三駕馬車”②。
(二)流通的作用――使用價值的升華、傳遞與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
基于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流通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不可替代性作用,結合使用價值社會再生產的本質特征,流通在保障社會經濟和社會再生產順暢運行過程中的根本性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流通過程是凝結著流通業(yè)者勞動的價值增值過程。流通業(yè)者在將使用價值的載體――商品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領域的過程中,已經將其勞動凝結進被流通的商品之中,依據(jù)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思想,這一過程必然導致該(類)商品的價值增加;另一方面,通過流通過程以后的商品市場價格的上浮(相對于流通業(yè)者最初取得商品的時間點)也充分證明了被流通后商品的價值增加了。由此,商品在流通過程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和內涵,流通業(yè)者的勞動凝結進流通的商品(使用價值載體)中,實現(xiàn)該(類)商品使用價值增值,使用價值在流通中升華。
2.流通過程是實現(xiàn)著使用價值時空傳遞、產權轉移過程。表面上,流通業(yè)者在流通過程中通過投入工具、技術和勞動等要素使得商品從生產者一端轉移到消費者一端,商品在時間、空間和產權(或消費使用價值的權利)上實現(xiàn)轉移,商品價值通過交易得以實現(xiàn),社會再生產得以繼續(xù),社會經濟得到順暢運行。本質上,流通過程實現(xiàn)的是滿足消費者追求并且消費使用價值,獲取該使用價值所提供的生理和心理的(效用)滿足的雙重體驗過程。流通實現(xiàn)使用價值的傳遞、轉移過程,具體表現(xiàn)在使用價值在空間、時間、數(shù)量、產權關系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的信息、要素、資本等的轉移和變化。
3.流通過程是基于分工和專業(yè)化矛盾運動的交易費用節(jié)約過程。流通不僅僅實現(xiàn)了使用價值的增值和傳遞,還在市場經濟中承擔著另一項至關重要的功能――降低交易費用。依據(jù)斯密的分工和楊小凱的分工與專業(yè)化的基本觀點,流通過程一方面將生產者專業(yè)化于使用價值的生產,另一方面將流通業(yè)者專業(yè)化于使用價值的交換與傳遞,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流通過程是在流通與生產基于專業(yè)化分工而實現(xiàn)了交易成本最優(yōu)化(不一定是最小化③)的社會性、經濟性過程。
注釋:
① “兩難沖突”是楊小凱對經濟學本質的核心闡釋,認為“經濟學是研究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它不但研究個別決策人如何權衡各種兩難沖突做出決策,并且研究不同個人的決策之間如何交互作用產生某種全社會的兩難沖突。而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這些社會上的兩難沖突是如何由某種制度權衡折衷,產生個別人不得不接受的現(xiàn)實局面。因此,經濟學不同于管理科學或決策科學,后者只研究個別決策中的兩難沖突,而前者不但研究決策中的兩難沖突,而且特別注重不同決策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如何形成社會中的兩難沖突,并通過權衡折衷,形成任何個別決策人不得不接受的現(xiàn)實局面”。
② 關于流通、生產和消費誰更重要的爭論可能是徒勞的。因為即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的經濟體制下,出現(xiàn)三者之一相對于其他兩者而言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會更多一些,發(fā)揮的作用會更大一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的兩個階段就不重要,生產、流通和消費“三位一體”才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
③ 依據(jù)楊小凱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分工與專業(yè)化更利于提高效率,但是卻帶來交易費用的增加,而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解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因此,在社會再生產中當生產者自己生產并且自己進行交易的成本高于生產者專業(yè)于生產,流通者專業(yè)于交易的兩者成本之和時,即為雙方的博弈折衷的狀態(tài),此時已經達到了節(jié)約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但并不一定意味著后者的成本支出最小。
參考文獻:
[1] 斌.當代中國經濟思想史斷錄[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04-20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3] 徐從才.流通理論研究的比較綜合與創(chuàng)新[J].財貿經濟,2006(4):27-35.
關鍵詞:知情同意 法律經濟學 權利配置 替代決定
中圖分類號:DF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053-03
上世紀60年代,作為生命醫(yī)學倫理四原則之一的尊重患者自主原則,逐步取代醫(yī)療領域的父權主義思想,成為醫(yī)學倫理的核心內容。該原則是指醫(yī)生在為病人提供醫(yī)療活動前,先向病人說明醫(yī)療活動的目的以及可能后果,然后征求患者意見,聽由并尊重病人的決定,除非病人的決定超越了法律所容許的范圍或有悖公序良俗,否則不得加以干涉。這一原則在醫(yī)學倫理學上確立之后,逐漸擴展到法學領域,其核心內容就是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制度。心智健全的患者或其他知情同意主體在此基礎上,在非強制狀態(tài)和充分理解的情況下有自主作出選擇的權利。最早因未履行知情同意而發(fā)生醫(yī)療糾紛的案例是1957年美國加州上訴法院的Salgo訴Leland Stanford University Board of Trustees一案。該案判決不但為美國其他各州所接受并“輸出”到國外,使得“Informed Consent”成為一個法律上的概念。
一、知情同意制度的本土化特色
知情同意制度是醫(y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必須貫徹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具有其產生的特定的文化土壤。美國文化作為西方近代思想的交匯點,以“個人主義”價值觀為其文化核心,并以其特有的創(chuàng)造性法院判例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了知情同意制度?!皞€人主義賦予個體比賦予團體更高的或社會更高的道德價值,因而它提倡個人隨心所欲地做他們認為最有益于他們自身利益的事?!痹诟鲊闹橥庵贫鹊膶嵺`中,又會打上沉重的歷史與文化烙印。與美國不同,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取得長時期的統(tǒng)治地位,并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領域。儒家文化以宗法家族為背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庭利益為目標,強調個體服從于群體。家庭主義的文化價值觀所折射的權利觀更為強調家庭甚至是家族權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延伸,集體主義成為我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當生成于西方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的知情同意制度傳入我國之后,因較大的文化差異和路徑選擇,面臨種種尷尬境地。
我國的知情同意制度不是“源發(fā)性”的,而是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即首先在法律制度中引入,而后貫徹到醫(yī)療實踐當中去。中國現(xiàn)階段規(guī)范知情同意制度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1條、《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第26條、《醫(y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醫(y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62條,《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第6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第14條、《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第14條、《品、處方管理規(guī)定》第14條、《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9條等。就權利主體來看,法律文件之間并不協(xié)調,有的規(guī)定為僅是患者,有的規(guī)定為患者及其家屬,或者患者及其關系人,有的規(guī)定為患者或其家屬。就法律規(guī)定來看,這些法律文件強調了通常情況下中國知情同意權的主體的二元化:即患者及其家屬,這區(qū)別于西方國家權利主體的一元化現(xiàn)象。因此,我國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家庭主義及現(xiàn)代社會所倡導的集體主義,決定了知情同意制度必然打上中國特有文化的烙印。這與知情同意制度的本意即強調患者本身的自具有一定的矛盾。就我國醫(yī)療實踐來看,不論是醫(yī)生的說明義務還是醫(yī)療行為的決定上都賦予家屬廣泛的權限。知情同意決定權問題是知情同意理論的核心問題,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看,其本質是為了在患方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本文以權利主體為分析視角,以法律經濟學為分析路徑,探討知情同意制度的權利配置與替代決定之制度設計。
二、法律經濟學對于研究知情同意制度的意義
隨著20世紀70年代法律經濟學理論的誕生,該流派因其理論體系之不斷完善,方法之獨特、視角之新穎和實際的運用價值,在西方當代法理學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出現(xiàn)與自然法學派、社會法學派和分析法學派這三大主流法學派相抗衡的趨勢。正如美國當代法理學家龐德所指出:“在以往50年中,法學思想方面發(fā)生了一種轉向于強調經濟的變化?!狈山洕鷮W的核心思想是“效益”。它認為法的宗旨是通過價值得以最大化的方式來分配和使用資源。一切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動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資源,最大程度地增加社會財富為目的。它主要運用微觀經濟學的方法和觀點來分析和評價法律的功能和實效,并力圖以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來改革法律制度。由此確立了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科斯定理”對這一分析方法作了具有奠基性的理論概括。它是由兩條具體的定律構成。第一定律的表述方法是:如果市場交易成本為零,則不論法定權利的最初配置狀態(tài)如何,不會影響經濟效益。這一定律說明,只要法定權利界定明確,權利可以自由交換。主體積極合作,則無論權利歸屬于誰,權利的配置都會發(fā)生有效益的結果。然而,實際的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這時應該適用第二條定律:如果存在實在交易成本,有效益的結果就不可能在每個法律規(guī)則下發(fā)生。此時,理想的法律規(guī)則是選擇那些使交易成本降至最低而使效益導致最大化的規(guī)則。法律經濟學理論的一大特色和魅力就是其方法論上別具一格。它運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對法律進行分析,尤其是對法律進行實證性經濟分析,具有明顯的定量分析優(yōu)勢,它使人們的思維更加趨于準確??扑沟纳鲜隼碚摬粌H適用于產權的配置,也適用法律價值的選擇,法律權利的配置。對于解決知情同意制度下的權利沖突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就法律制度而言,重要的不僅是承認權利,更在于如何恰當?shù)嘏渲脵嗬??!爸橥狻弊鳛榛颊叩囊豁棛嗬?,是由患者的自和生命健康權共同派生而來的,兩者都是公民人格權的體現(xiàn)?;颊咄ㄟ^自由意志的選擇、決定,來表達其價值觀和維護個人尊嚴,并使其生命健康權得到保障,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同等重要的。當患者具有充分的決定能力,很好地理解了醫(yī)療相關信息、醫(yī)療決定的后果,并基于自己的生命健康自愿作出醫(yī)療決策時,其實現(xiàn)了自和生命健康權的統(tǒng)一。但自和生命健康權有時也會出現(xiàn)權利沖突,即只要保護一種權利時,實質上必然侵犯另一種權利。這種權利沖突可能發(fā)生在不同的主體之間,比如患者權利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患者的權利與家屬權利的沖突,也可能發(fā)生于同一主體即患者身上。由于文化、宗教、道德、倫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主體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從而作出不同的決定而不利于自身生命健康權的實現(xiàn)。運用法律經濟學的研究視角解決上述權利沖突將會取得更加具有說服力的研究結果。
三、醫(yī)患雙方權利配置的法律經濟學考量
1.肖志軍案件的思考。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看,在醫(yī)患關系中,患方最后決定權對醫(yī)方權力是一個最好也最有效的制約。此處的患方是指患者本人及其家屬所形成的共同體,醫(yī)方是指醫(yī)療機構及其醫(yī)務人員。2007年11月發(fā)生的肖志軍案件觸動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經,許多媒體和學者反思、質疑了手術知情同意制度以及醫(yī)院堅守這一制度的正當性。很多人都道貌岸然地指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醫(yī)方應當強行救治。甚至有一些專家建議修改法律。學者們引用最多的是《醫(y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的規(guī)定:“醫(y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征得患者同意,并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yī)師應當提出醫(y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y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準后實施?!?/p>
本案中,患者李麗云當時清醒、有行為能力,但她授權肖行使知情同意權;肖作為李的同居者或者胎兒的父親至少可以“關系人”的身份并且有能力簽字,但肖令人不解地簽字拒絕了手術。此處我們需要認真考量是否屬于該法條中的“特殊情況”。盡管肖的舉動很反常,但按照法律解釋的同類規(guī)則,當一法條列舉若干情況之后跟隨以及“其他”的字樣時,這一“其他”只能包括未列舉的同類情形而不能包括不同類情形;簽拒與無法獲得簽字顯然不同類。前者若手術將直接違背患方明確表達的意志;后者僅僅是真實表達缺位,手術不直接對抗,相反,符合推定的患方意思表示。因此,肖的簽拒(注意不是拒簽)行為不屬于“特殊情況”。醫(yī)方的措施并無不當。
2.法律經濟學對于醫(yī)患雙方權利配置的意義。雖然上述事件的發(fā)生是一個悲劇,有人建議修改甚至廢棄這一制度。但是根據(jù)法律經濟學的理論進行理性的分析,應該充分理解知情同意的制度意義。制度的存在目的是處理常規(guī)問題,而非像本案之類的特例。制度化治理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而制度化的核心是處理社會常規(guī)問題。由于具體問題千差萬別,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也不應當事先一一規(guī)定所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因為無論從經驗上看還是從理論上看,規(guī)則一旦復雜繁多,即使看起來嚴格全面,也會留下更多漏洞,容易被人上下其手,追求不正當利益。因此,盡管世界各國都強調嚴格依法,但實踐中總是試圖而且必須平衡法律的細密和粗略。法治追求以簡單規(guī)則來應對復雜世界。否則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會大大提高,不符合效益的原則。這就是為什么時至今日上述法律條文仍然沒有廢棄也沒有修改。該案應受到追究的是作為家屬或者關系人肖志軍的責任,而非制度本身或者是嚴格遵守該制度的醫(yī)方。
堅守知情同意制度,對于當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利大于弊。盡管每個社會都會通過各種非正式制度,包括道德、職業(yè)倫理甚至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激勵醫(yī)生以患者利益為重,但醫(yī)患雙方在實踐中仍不可避免地具有利益沖突。上述非正式的制度措施都不足以保證醫(yī)方任何時候都以患者利益為重。唯一的出路在于強化患方的知情和最后決定權,防止并制約醫(yī)方犧牲患者利益,從而從根本上改善醫(yī)患關系。
四、患者知情同意替代決定的法律經濟學考量
基于法律經濟學的觀點,患者“知情同意”決定權的享有者應是患者本人,因為一般情況下,患者本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代表者與歸屬者,但有時基于實現(xiàn)患者個人權益最大化或維護社會更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考慮,由患者以外的人替代患者行使決定權恰恰是更符合效益要求的。但應該對替代決定作出嚴格的限制,避免其濫用和過度膨脹。筆者認為,在以下五種情況下“知情同意”決定權的主體發(fā)生轉移符合法律經濟學的效益價值理念:
1.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患有特定種類的傳染病病人、病源攜帶者與及其密切接觸者,都應當依法接受隔離治療、留驗等。另外,對精神病人、吸毒人員進行強制治療時,此類病人也不得以自己享有知情同意決定權加以拒絕。因為此時需要權衡的是患者利益與整個社會利益,而不僅僅是患者個人權益能否達到最大化,價值取向應以社會利益為重,但強制治療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
2.患者不具備同意能力時的替代決定。不具備同意能力的患者一方面是指沒有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以及處于發(fā)病狀態(tài)的成年精神病人,他們的“知情同意”決定權一般由其監(jiān)護人行使。關于替代決定人的順位可以參考《民法通則》中有關監(jiān)護人的設立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是指無意識的患者,國外法律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法是利用先前預囑或委托醫(yī)療人的方式,希望盡量通過患者在有意識時的指定來解決其無意識時的難題。如果當患者無任何指定時,則由法院代其指定一名醫(yī)療人,由醫(yī)療人來代患者進行知情后的決定。此時,由相應人員來替代決定有利于實現(xiàn)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則。
3.患者具有同意能力時家屬的替代決定。在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中家庭本身并不受到尊重,家庭的完整性和利益總是次于患者的利益。在這種模式當中,醫(yī)療被假定為應該滿足患者的利益,家庭成員的利益被認為與醫(yī)療決定毫不相干,至少不應優(yōu)先于患者的利益。如前所述,就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和醫(yī)療實踐來看,大多數(shù)情況下醫(yī)療決定在患者本人具有同意能力時應由患者本人和家屬的共同作出,甚至很多情況下由家屬單方面作出。因為東方文化傾向于以整個家庭為病人作出醫(yī)療決定,并不認為這種方式是剝奪患者的醫(yī)療決定權,相反,家屬的介入被視為是代替患者承受了作出決定的負擔,而這種負擔對于患者往往是難以承受之重。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也符合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因為,患者并非所有情況下都如病患自主理論所預設的前提一樣是一個自由且理性的選擇者,通常情況下,患者家屬最為了解患者的情況及利益訴求,會選擇最有利于患者利益的決定。從博弈論的角度,由患者及其親屬組成的群體因其具有一定醫(yī)學知識,為同醫(yī)師平等協(xié)商參與醫(yī)療決策提供了可能。另外,在我國目前的財產制度與醫(yī)療保障體制之下,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一旦面臨嚴峻的病患風險,家屬往往是其醫(yī)療成本以及醫(yī)療后果的直接承擔者。當醫(yī)療決定牽涉到家庭成員的重大利益時,患者自應該受到家屬決定權的制約。當然,家屬的替代決定權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此不贅述。
4.醫(yī)方醫(yī)療干涉權的行使。在特定情況下,醫(yī)生需要限制患者的自利和家屬的決定權,以達到完成醫(yī)生應對病人盡義務和對病人根本利益負責的目的,這種權利即為醫(yī)療干涉權。有的學者稱之為醫(yī)生特殊干涉權。
筆者認為,醫(yī)療干涉權作為一種權利讓渡的結果,具體存在于下列情形:第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精神耗弱的情況下,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又無家屬及關系人在場;或有家屬或關系人在場,但其不具備意思能力。第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自己無法理解醫(yī)療行為,無監(jiān)護人在場,或雖監(jiān)護人在場但其不具備意思能力。第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監(jiān)護人在場,或雖監(jiān)護人在場但其不具備意思能力。第四,患者自主決定權的濫用。作為權利的一種,患者的知情同意權也可能存在濫用的情況,如拒絕治療。一般認為,患者具有拒絕醫(yī)療的權利。前提是醫(yī)師應向患者說明在是否接受治療時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但這種拒絕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醫(yī)方要考慮患者自身的利益,同時要考慮到拒絕治療對社會和家庭產生的影響。第五,家屬決定權有害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在特殊情況下,患者的生命健康權可能完全由家屬決定。但如果家屬認知能力、判斷能力低下或出現(xiàn)心理障礙,就會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如果家屬有惡意傾向,其危險性就更大。
5.醫(yī)方采取保護性醫(yī)療。保護性醫(yī)療制度是根據(jù)前蘇聯(lián)巴甫洛夫學說而建立起來的,已在醫(yī)療界實行多年,它指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為了避免對患者產生不良條件反射的因子,而向患者隱瞞部分病情,其基本精神是使患者的身體和精神完全處于輕松愉快的自然休養(yǎng)環(huán)境中,從而提高醫(yī)療和康復效果的一項措施。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病情保密、為患者保守個人隱私及保證病情不外泄等?!吨腥A人民共和國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和《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都規(guī)定:向患者告知病情、醫(yī)療措施、醫(yī)療風險等時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1970年美國在夏威夷州Nishi V.Hartwell案確立了醫(yī)療特權的標準。即只有從醫(yī)學角度看,告知患者治療的危險會帶來對傷害患者的威脅而使告知不可行時,適用醫(yī)療特權才是適宜的。并指出,即使可以適用醫(yī)療特權,醫(yī)生也必須向患者提供與治療有關的對治療無害的信息,并對其家屬作出說明。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醫(yī)療干涉權制度研究》(項目編號:J10WB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姚嘉.“知情同意”決定權的經濟倫理分析.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4(8)
2.汪麗青.醫(yī)療干涉權的行使條件、法律困境及其完善.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09(11)
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7:246.
4.聶文軍.論知情同意的道德性質及其限度[J].自然辯證法.2006(6):38.
5.[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65.
6.董延林,賀治忠.法律經濟學與我國衛(wèi)生法體系的構筑[J].中國衛(wèi)生經濟.1998(2):17.
7.時顯群.波斯納法律經濟學的影響及其變革意義[J].政治與法律.2008(3):158.
8.蘇力.醫(yī)療的知情同意與個人自由和責任[J].中國法學.2008(2):7.
9.薛滿全,趙繼順.臨床醫(yī)療中知情同意的實踐與思考.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8(9)
10.Joseph H.Howell & William F.sale,Life Choices:A Hastings Center Introduction To Bioethics,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WSAHINFTON,D.C,2000.145
11.張濤.病人的知情同意與醫(yī)生的特殊干涉[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