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教育思想論文

時間:2023-06-21 09:05:23

導語:在教育思想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教育思想論文

第1篇

墨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家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踐行者。墨子不遺余力地宣傳墨家思想,并且身體力行,使得墨家與儒家在戰(zhàn)國時期并顯于世,“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成為獨尊,而墨家逐漸式微,甚至一度成為“絕學”。墨家文化與儒家文化不同,它是中國勞動大眾的智慧結晶,它雖不為古代統(tǒng)治階層所賞識,但其兼愛利民的思想和行俠仗義的典故卻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勞動大眾的國民性養(yǎng)成。梁啟超在其《墨子學案》中指出:“今日之匹夫匹婦,曷嘗誦墨子書,曷嘗知有墨子其人者,然而不知不識之中,其精神乃與墨子深相懸契……乃墨翟、禽滑厘、孟勝、田襄子諸圣哲,濺百余年之心力以蒔其種于我先民之心識中,積久而成為國民性之一要素焉。我族能繼繼繩繩于天長地久,未始不賴是也?!薄拔覈藘汕陙硌攒娐弥拢鋵τ陂_邊黷武,皆輕賤而厭惡之;對于守土捍難,則最所尊崇。若關羽、張巡、岳飛之流,千百年后婦人孺子猶仰之如天神者,皆損軀于所職以衛(wèi)國土御外難者也。此種觀念,皆出于墨子之非攻而尊守。故吾國之豪杰童話,與他國多異其撰。故吾國史跡中,對外雖無雄略,且往往受他族蹂躪;然始終能全其祖宗疆守勿失墜,雖百經挫撓而必光復舊物者;則亦墨子之怯于攻而勇于守,其教入人深也。而斯義者,則正今后全世界國際關系改造之樞機,而我族所當發(fā)揮其特性以易天下者也?!?/p>

二、墨家的藝術教育思想

墨子是與孔子齊名的著名教育家,墨家弟子眾多,《呂氏春秋•有度》云:“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薄秴问洗呵?#8226;當染》云:“從屬彌眾,弟子彌豐?!薄翱啄髮W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蹦釉陂L期教育實踐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墨家教育理論,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墨子在藝術教育的功能、意義、作用、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也有獨到見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墨家藝術教育思想,成為墨家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藝術特別是民間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中國藝術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一)關于藝術教育的功能

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指藝術教育活動的結果和作用。墨子認為,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教人“為義”(《墨子•尚賢上》,以下只注明篇名),即通過藝術修養(yǎng)和教育,培養(yǎng)和塑造服務社會、改造社會的有用人才。“義”,就是“愛人利人”(《法儀》),就是“愛利天下”(《尚同下》),“兼相愛、交相利”(《兼愛下》),“相愛相利”(《法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為義”,就是做“愛人利人”的事,不做“惡人賊人”(《法儀》)的事。其中,墨子所謂的“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互利互惠的實利,它以互助互愛的“兼愛”為基礎,即“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兼愛中》),“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兼愛下》)。另一種是指天下之利,即“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下》),“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經說下》),“利,所得而喜也”(《經上》),“害,所得而惡也”(《經上》),“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非樂上》)??傊?,在墨子看來,利以愛為基礎,愛以利為條件,愛在利之中,利也在愛之中,義與利是統(tǒng)一的,愛與利也是統(tǒng)一的。墨子在勸人學習時指出,教育和學習都是“為義”,“今子為義,我亦為義”(《公孟》)。教師和學生是藝術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雙方都是從事“為義”的共同體,而且,“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亦進哉”(《魯問》)。藝術教育的教師既是“為義”之人,也是教人“為義”的人,是對社會有大貢獻的人。

(二)關于藝術教育的目的

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墨子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影響人和發(fā)展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賢良之士”(《尚賢》),為服務和改造社會“獻賢而進士”(《親士》)?!百t良之士”又叫“兼士”(《兼愛下》),就是“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天志中》)的人,這種人被墨子稱為“國寶”(《親士》)。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健全身心、陶冶情操,使其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和國家服務,為構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下》)的和諧社會而努力。

(三)關于藝術教育的基本觀念

1.墨家倡導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競為義”(《尚賢上》)。明確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墨家藝術教育的首要內容。墨子認為,人們通過藝術修養(yǎng)可以成為“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修身》)的人,但他明確指出,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比誰的藝術技能高,而是“競為義”,是比誰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大,誰能為集體爭光、為社會造福,這與現代藝術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墨家積極倡導“以愛人利人為榮、以惡人賊人為恥”的榮辱觀,努力培養(yǎng)團結互助、“相愛相利”的團隊精神,堅決反對自私自利、“相惡相賊”(《法儀》)的卑劣行徑,這與現代藝術教育提倡團隊合作精神、反對極端個人主義的觀念也是相一致的。

2.墨家倡導“主動施教”的藝術教學觀。墨子在其一生上說下教的教育活動中,一貫堅持“有道相教”,強調“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公孟》)。墨子還以撞鐘為例,強調主動施教對影響他人和改造社會的重要意義,明確反對儒家“叩則鳴,不叩則不鳴”(《公孟》)的被動施教行為。墨子認為,被動施教與“隱匿良道不相教”(《尚同上》)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施教者的失職和恥辱,也是造成教育缺失、引發(fā)社會混亂的原因之一。藝術教育作為教育之一種,同樣以升華人性、健全人格為目標,如果堅持被動施教或者“隱匿良道不相教”,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尚同上》)。

3.墨家倡導能夠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水平的藝術活動,提倡勤儉節(jié)約的藝術消費觀?!赌?#8226;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巧,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蹦拥挠^點很明確,凡是有利于人的藝術和技能,就是巧妙的、有益的;凡是不利于人的藝術和技能,就是笨拙的、無用的。墨子認為,在戰(zhàn)爭連綿、生靈涂炭的大環(huán)境下,擺弄飛鳥玩具既解決不了“民之巨患”,即“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非樂上》),而且“虧奪民衣食之財”(《非樂上》),是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炭,所以要提倡勤儉節(jié)約,反對奢侈浪費,“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節(jié)用上》)。墨家這種“勤儉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藝術消費觀,與現代藝術界所提倡的普及低碳型藝術項目、節(jié)約辦大型藝術活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4.墨家倡導“貴義”(《貴義》)的競技觀?!百F義”就是以義為貴,墨子認為,“萬事莫貴于義”(《貴義》),而且,“義,利也”(《經上》),義就是利,是天下之大利。軍事藝術競技是古代藝術競技的一種形態(tài),在《墨子•魯問》中有這樣一個典故:公輸子為楚國制造了大量先進軍事器械和裝備,并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公輸般以自己精工善作,對墨子說:“我的戰(zhàn)船有鉤鑲,不知道你的義有沒有鉤鑲呢?”墨子說:“我行義用的鉤鑲,要比你在戰(zhàn)船上用的鉤鑲好得多。我的鉤鑲是用愛和恭敬制成的,不用仁愛作鉤鑲,人們不會和你親近,不用恭敬作鉤鑲,人們就會傲慢無禮?;ハ嘤H愛、互相恭敬,才可以達到相互受益?,F在,你用鉤鑲去鉤住別人,別人也能用鉤鑲來對付你;互相鉤,互相鑲,就是互相殘害。所以,我行義的鉤鑲,比你在戰(zhàn)的鉤鑲要好得多?!惫斪釉谀用媲办乓约旱募妓嚕瑓s被墨子用“我義之鉤強,賢于子舟戰(zhàn)之鉤強”的“貴義”觀所駁倒。公輸子在與墨子面對面模擬攻城守城的競技(參見《墨子•公輸》中“墨子止楚攻宋”的典故)中失敗之后,就不再制作軍備競賽的器械,而是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領域的技術發(fā)明和藝術創(chuàng)作,造福社會。

(四)關于藝術教育的方法

1.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加以培養(yǎng)和塑造。在《墨子•耕柱》中記載的一段對話,說明了這個道理:“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蹦幼⒁鈴氖┙虒ο蟮膶嶋H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張藝術教育要與學生的個人實際水平相適應。

2.提倡專心致志、量力而行,反對三心二意、自不量力。在《墨子•公孟》中記載的一段對話,說明了這個道理:“二三子有復于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國士戰(zhàn)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墨子弟子在求學時,又向墨子請求學射,墨子說:“不可以,凡是有學識者都必須量力而行。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都做不到既要打仗,又要救護傷員,而你們又不同于戰(zhàn)士,怎么能同時做到既要完成學業(yè),又要學習射箭呢?”墨子認為,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要專心致志、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一心不能二用,不要自不量力、盲目行事。

3.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tǒng)一。墨子認為:“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既強調藝術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又重視藝術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墨子要求弟子們嚴格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即“合其志功而觀”(《修身》),把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統(tǒng)一起來。墨子強調“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非樂上》)的做人原則,注重培養(yǎng)和鍛煉弟子們的意志,要求弟子要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故墨子門下多俠士和勇士,“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成就了一大批甘于“為義”而犧牲的社會精英。

4.把科學思想和科技內容融入到藝術教育中。墨家是諸子百家中最富有科學精神、最注重科學方法的一家,墨家主要科技著作《墨經》是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的集合,所涉及的學科門類有辯學、哲學、光學、力學、數理學、幾何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墨家把科技知識(包括生產和軍事科技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融入到了藝術教育中,目的是使“兼士”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健全身心、陶冶情操,同時真正掌握“各從事其所能”(《節(jié)用中》)的實際本領。這種方法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主流藝術教育的補充,也與現代藝術重視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的大趨勢遙相呼應。

5.要求學生勤于思考,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在《墨子•公孟》中記載的一段對話,說明了這個道理:“子墨子問于儒者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幽釉唬骸游次覒?。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瘎t子告我為室之故矣。今我問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仟q曰:‘何故為室?’曰:‘室以為室也?!蹦訂柸寮覍W者為什么要作樂?答復是作樂是為了作樂,這好像問為什么要蓋房子?答復是蓋房子是為了蓋房子一樣。這種答法是不能使受教育者得到“知其所以然”的知識的。由此可見,墨家這種勤于思考的嚴謹學習法,是高于一般儒家學者的。

三、總結

第2篇

[關鍵詞]張楚廷;教育哲學;思想

一、哲學尋思:“學問”的過程

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是“愛智慧”,據說,“第一個使用哲學這個詞,并稱自己是哲學家或愛智者的,是畢達哥拉斯;因為他說過,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保ǖ跉W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生平和思想》卷1第12節(jié))在此,“愛”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亞里士多德說過:我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愛智慧就是愛真理,而愛真理是開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在這里,智慧是蘇格拉底那種“我自知我無知”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的“無知”才能激起對真理的渴望。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們的驚異與深沉,對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之事也能窮究其根由。所以,智慧不同于人們一般的“知”,即使你學富五車也并不一定智慧。勿寧說,智慧的意義即在于敞開人們追求真理的勇氣與胸襟。

有人說智慧即哲學,但這里的哲學不等于哲學學說。海德格爾說:“我們長年累日地鉆研大思想家的論文,這樣的事實也根本沒有保證我們在思,甚至根本沒有保證我們已準備去學習思。這種研究哲學的活動最為頑固地給我們造成假象:我們在‘弄哲學’就是在思?!盵1]弄哲學是占有與把玩哲學知識,它只是在哲學的圈子圍繞著哲學轉。‘思’是進入哲學,進行哲學思考,是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問與沉思。

張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學探究過程正體現了哲學的本性。他說:“學問一詞,意即知識、學識。從詞的結構看,當把學視為謂詞時,‘學問’意即學習著問。這樣,學問與‘學問’的含義就有所不同了??墒?,‘學習著問’即‘學問’與學問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表明漢語中學問一詞有其科學含義,他包含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容?!瓫]有‘學問’,甚至就不會真正有學問?!盵2]

的確,學習著問是先生學術生涯的真實寫照。在《課程與教學哲學》前言中,先生說:“我從事教學四十年有余,而從事教學理論研究二十年不足。大體劃分一下,可以說,前一個二十年,練著,欣賞著教學;后一個二十年我琢磨著,探索者教學;近年來,則情不自禁地走到了教學哲學。”[3](前言1)情不自禁是先生治學境界的由衷表達,而學問的心態(tài)則是先生治學境界的基礎。作為學生,我留心觀察過先生的一些治學方法,記得有幾次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會,我與先生在一組,發(fā)現先生對開題報告中呈現的問題總是留心思考的,而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他便一一記下。細想起來,我這個做學生的就覺得羞愧了,因我就沒有先生那種在問題面前的專注與謙遜,更沒有將問題隨時記下以便進一步思考的習慣。

“實際上,所謂哲學意識就是問題意識?;钴S的教學就應當是充滿了問題的教學,生動的教學就是問題構成的空間?!盵4](P305)

從先生教學的課堂上,我們真實感受到了這種問題空間。先生的《課程與教學哲學》是在給我們第一屆博士生講授后出版的。回想起來,課堂那種問題空間尤在,在這問題氛圍的帶動下,我這位平時還算內向安靜的分子居然也不安靜了,對有些問題的討論,我們甚至爭到面紅耳赤的地步。通過問題的討論,先生給我們的則是智慧的啟迪。這讓我們回想起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彼麄儚娬{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狀態(tài)。先生的教學給我們的正是那些偉人們曾經留下的,它讓我們終身受益。

所有能給人智慧的教學都應是有獨特思想的教學,所有智慧的表達都應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因喜歡教而喜歡學,因喜歡學而喜歡想,因喜歡想而喜歡做?!盵4](P304)先生說到做到了。正因為他的“學問”精神,正因為他在問題面前謙遜的態(tài)度,正因為他猶如蘇格拉底般“我自知我無知”的心態(tài),正因為他如老子般“復歸于嬰兒”的率真,他才如弗洛姆所說贏得生命中“充分的誕生”,贏得學術生命中哲學這朵最絢爛的精神之花。我們驚喜地看到先生近年來的學術著作中有了哲學的積淀,從《素質:中國教育的沉思》到《課程與教學哲學》,從《高等教育哲學》到《教育哲學》,我們看到的是不倦地沉思終于印上了先生心路歷程的印記,在“學問”的過程中達到了他所言的學問境界。

二、教育反思:原點的叩問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最根本?我們應從怎樣的角度考察教育?所有這些問題都蘊含了“原點”考察的意味。先生正是從這些基本的問題入手考察教育的。但是哲學的探討有著思想反思的特性,黑格爾在《小邏輯》第二版序言中寫道:“哲學就是發(fā)現關于‘絕對’的思想的歷史。絕對就是哲學研究的對象?!盵5]先生對問題的考察又是從已有的思想或觀念開始的。他說:“我們不僅要思考教育的事實,還要思考教育的觀念事實,后者將是我們的重點,畢竟,已有的觀念事實能從不同的意義上引導我們深入到更基本上去。”[4](P7)

先生指出了我國教育觀念的以下事實:認為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會性;教育是被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是經濟的基礎,教育是生產力;教育不是別的,是文化;教育就是教育。于是關于教育原點問題的追溯就在這已有的觀念事實中展開。

“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會性”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然而“我們容易問問同類的命題,經濟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政治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是否社會性?”[4](P7)對政治、經濟是教育的決定者,我們要問的是“經濟、政治為什么是決定者?它們是決定者,不再被別的什么決定了嗎?”[4](P8)說教育是經濟基礎是生產力,讓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事實:“教育理論依然是那么可憐,它沒有自己的語言?!薄罢f教育是文化,畢竟是在由自己來說明自己,‘經濟說’、‘政治說’則是拿別人說明自己。”[4](P11)“說‘教育就是教育’這一帶有情感所說的話中所包含的理性的確是有價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個重要觀點:從教育自身來闡明教育?!盵4](P16)

先生的反思就是從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中展開,在澄清這些觀念本身乃至觀念背后深層的政治、文化背景后,那個本源性的問題便凸現出來,亦即教育的基本問題在于教育本身,在于教育的特殊對象——人,這就是教育的原點。

在我國教育及教育學觀念的事實中,有著無教育本身的現象,先生稱之為“教育對象性的失落”,人們一下子說教育是“上層建筑”,一下子說教育是“經濟基礎”、是“生產力”,就是沒有教育本身。恩格斯指出偉大的唯物主義者“堅持從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6]。先生指出近年來關于教育問題的討論正指向教育本身,也就是他所說的“回到最基本”,從教育是上層建筑到教育是經濟基礎,從教育是文化到教育就是教育,我國關于教育問題的研討正在回到教育事實本身。

其實,先生所說的從事實本身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已成為西方當代現象學者研究問題的普遍原則,在現象學學者看來,“教育就是教育”并非無意義的命題,其意義在于追溯教育的本源,面對教育事實,從教育的本質(或范疇)直觀中來揭示教育問題[7](卷4,P266)。

三、教育公理:基點的構建

既然已經明了教育的邏輯起點在于人,那就必須對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從教育的角度加以審理。

先生是從教育所面對人的更基本的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的。不同的行業(yè)(如醫(yī)療)也面對人,但教育所面對人的更為基本的方面是人的心理?!敖逃惨獜男睦韺W去探視人是什么,但在教育中,它不只是處在配合的地位,它處在一個基礎的地位。即盡管許多領域的工作,只要涉及人,都需要心理學,但是教育尤其需要,尤其看重心理學?!盵4](P23)

當回到事實本身,并從教育本身來說明教育時,先生回到了人的最基本的部分——人的心理。這似乎是老生常談,沒有什么新意,然而先生進一步的論證讓我們看到了古老命題常青與常新的意義。

首先,先生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進一步解讀中展開討論的。馬克思指出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7](卷1,P46),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7](卷1,P58);“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盵7](卷1,P46)“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人也是按美德規(guī)律來構造”[7](卷1,P47)。從方法論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先生從馬克思對人的論說的方法論與其他論證中,解析出人有自反性、自增性、自語性,并以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自己的本性。這些思辨與論證顯然是哲學深思后的凝練,它對教育學進一步探究人的內在心理具有重大的意義。

其次,先生指出人的內在心理過程中“我我關系”的重要性與教育意義。“人類關于‘我’的研究所凝結出來的種種學說是由事實與理想共同鑄成的,它們既含有對‘我’的描述,又含有對‘我’和‘我’的關系的描述。正是哲學這種深切的寄托,幾乎使一些哲學家都情不自禁地關注教育。”[4](P31)我我關系是人們對自我內在的心理過程與人的存在方式的思索,它是馬克思“人在對象化的活動中直觀自身”中明確表達過的,先生稱之為對象自我化,同時發(fā)生的活動是自我對象化,人的成長與這種活動的自覺、自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是我們教育學的理論沒有注意到其意義。如果我們的教育深切的關注學生的成長,如果我們的教育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不同個體,如果我們的教育知曉學生是通過自我對象化的活動來修煉自身的,我們就不能恢復忽視“我我關系”。先生說:“如果說‘教師是通過自身的我我關系,以物我關系、人我關系為中介,而得以優(yōu)化學生的我我關系’的目標是切實的、合適的,那么,傳統(tǒng)教學理論有加以改造的必要?!盵3](P194)再次,先生系統(tǒng)清理了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中對教育影響甚深的一系列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公理的討論。先生對“關系與人”、“存在與意識”、“規(guī)律”等作了深入的探究。在關系與人的問題上,先生指出是人創(chuàng)造了關系,而在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中總認為關系決定人,這種“社會關系決定論”的理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坝幸环N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huán)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馬克思所說的如此重要的話,被那種學說和相信那種學說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一起忘記了,而那種學說看起來似乎被視為更徹底的唯物主義了?!盵4](P67)

關于規(guī)律,先生對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中以“自然本體論”為基礎的規(guī)律觀給予了批評,提出了“人類實踐本體論”的規(guī)律觀。他認為自然哲學并非一切,在人的意識與教育規(guī)律中,所謂規(guī)律不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的聯系”,恩格斯說:“隨同人,我們進入歷史”[7](卷4,P274)?!敖逃请S同人而來到人間的,難道人只創(chuàng)造教育而不創(chuàng)造教育的規(guī)律?教育的規(guī)律由誰創(chuàng)造?關于教育的規(guī)律會是天定的、固有的嗎?說人創(chuàng)造了教育大概不會有什么疑問吧?那么,關于教育的規(guī)律難道是人以外的什么東西創(chuàng)造的嗎?教育的規(guī)律也只能去認識、去發(fā)現、去駕馭,而不能去創(chuàng)造、去改變、去消滅嗎?我們的教育哲學竟是自然哲學的一個分支嗎?”[4](P200)

教育規(guī)律只能在教育本身之中,在教育實踐中去尋找。為此,先生提出了作為基礎的規(guī)律——教育公理。

——潛在公理:人的潛意識、潛智能的存在的依據(這是人的可發(fā)展性基礎)。

——動因公理:人的欲望是天賦的,同時又是可以開發(fā)和引導的,這是教育發(fā)生、存在和展開的條件(這是人的可發(fā)展條件)。

——反身公理:人可自我對象化,人亦可對象自我化(這是人的可發(fā)展性實現的途徑和方式,也是教育展開的途徑和方式)。

——美學公理:人在對象自我化、自我對象化中的基本尺度是美學的(這是人可發(fā)展的基本要素,這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中介公理:人生活在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作為中介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不同性質的作用(教育將中介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并將其作為導向與人的發(fā)展有關的方面)[4](P220-221)。

教育公理的提出是先生“尋找教育哲學基礎的一種嘗試?!彼诖氖恰鞍呀逃淼挠懻撘礁镜牡胤饺?,建立在更堅實的地基上去?!盵4](P223)

哲學家李澤厚提出:“經驗變先驗,歷史建理性,心理成本體”[8],與先生所追求的是一致的,只是作為哲學家的李澤厚注重的是人類的文化心理結構,而先生所強調的是作為教育根本的個體心理。“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盵9]真正著眼于人性的教育即將走進我們,我們是不是有先生“教育的自我覺醒”的感悟?是不是有先生面對教育事實的勇氣?是不是有先生“回到最基本”的哲學追求?

四、教育追求:人的發(fā)展

誠如黑格爾所說“哲學是研究絕對的”,哲學的探討反映的是哲學家的形上追求。先生的教育哲學尋思也追求他的理想:人的發(fā)展。

人發(fā)展什么?“發(fā)展人的可發(fā)展性”。“教育的根本在發(fā)展人的可發(fā)展性,離開了這個根本,他就不像自己了,不是自己了”[4](P110)。人為什么可發(fā)展?先生回答了五方面的理由:其一,人有可發(fā)展的胚芽。其二,人有建立在這胚芽上的需要和欲望。其三,人有使這胚芽不斷生長的內在動力——“自反性”。其四,人有使這胚芽不斷生長的外在條件——教育。其五,人有可教育性。

先生說人的發(fā)展“更是一種權利”,這是一種對人深切關懷的論述,也是我們教育學很少提及的論述。“事情看來可以更清楚地這樣標示:人的權利社會權利要求于社會。……而我們經常所看到的,所注意的是另一條線:社會權利社會要求要求學生。其實,是學生的要求決定了社會的要求;學生的權利決定了社會的權利[4](P116)。人之所以有這種發(fā)展權的最充分的理由,并不是因為它被要求這樣做,而是它有這種發(fā)展的本原,它又與生俱來有發(fā)展的胚芽和潛質,人的發(fā)展權是天賦的權利。法律所能做到的就是保障這種天賦權利,政府所應努力去做的是為維護這種權利創(chuàng)造條件,改善環(huán)境[4](P117)。

對于全面發(fā)展,先生強調的是回到馬克思經典的論述,他認為馬克思所期盼的是人類社會與每一個個體“發(fā)展著走向全面”,“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人所駕馭的時候,才能不再是理想責任等等”[10]。那是我們人類的理想,到那個時候,“第一,外部世界的作用是積極的,起推動作用的;第二,這種外部的東西所發(fā)生的作用為內部,即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第三,社會生產必須充分發(fā)展起來,……第四,教育在‘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來充分全面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中發(fā)揮作用,這種作用也不是駕馭學生而是為學生所駕馭,并在發(fā)揮中繼續(xù)發(fā)展。”[4](P121)發(fā)展著走向全面的思想更實際地反映了全面發(fā)展的真諦,全面發(fā)展作為一種理想照耀著我們發(fā)展著走向全面,發(fā)展著的人把全面發(fā)展變?yōu)橛懈髯蕴攸c的發(fā)展的全面,每個人不同的全面,由片面表現出來的全面[4](P124)。這便是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理想與現實的統(tǒng)一。

全面發(fā)展的“全”主要不是一個量的概念,全面發(fā)展的實質是個性自由發(fā)展,這是先生關于人的發(fā)展的又一鮮明思想。他認為:全面,并非一切方面,所有的方面;全面發(fā)展,應是在一些基本方面的發(fā)展。先生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論述,他總結道:“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都是落腳在人的發(fā)展上的,而人的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又是落腳在個性、自由個性的自由和充分發(fā)展上的,落腳在人的解放,落腳在個性的解放上的,離開了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解放怎么去說全面發(fā)展?”[4](P133)

說到人的發(fā)展與人的解放,先生分析了人的發(fā)展受到束縛和壓抑的因素,“這些因素一部分來自大自然,……更大的一部分來自人自己。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外化出不少的事物,這些事物反過來并不總是對人很客氣的?!盵4](P125)人創(chuàng)造了神,卻甘愿禮拜于神的腳下;人創(chuàng)造了物,卻有了拜物教;人創(chuàng)造了科學,卻有了科學主義及其危害;人創(chuàng)造了社會,卻以為社會是決定一切的;人創(chuàng)造了教育,卻有了教育病而致的人的疾病。我們的現實中有各種“倒立的模式”[3](P342-349)。我們的責任是面對現實的勇氣,這一切都涉及到人如何把握自己,而教育最直接地擔負著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責任,這樣,教育就需明白,首先要教育自身把握好教育本身。教育不只是對人的在自然狀態(tài)基礎上的發(fā)展擔當責任,也對人在社會狀態(tài)下所受的束縛中獲得解放擔當責任,為增強人的自我解放能力擔當責任,為人從未來可能受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擔當責任[4](P127)。

先生特別關注自由與人的發(fā)展問題。他認為人本自由是人的特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生活本身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盵7](卷1,P46)人本自由是由人的活動的特性決定的?!叭吮咀杂砂瑑煞矫娴暮x,人本享有自由的權利,人本應有擴展自由的機會。……故而,教育是從兩方面體現人本自由的活動,是讓人既享有并擴展自由的自我活動?!盵4](P226)先生筆觸中跳動的是現實的思考與理想的火花,“如果認為人本自由,教育也就應為保障人的自由而存在和發(fā)展;如果認為自由即創(chuàng)造,那么,我們關注創(chuàng)造教育的進步,應優(yōu)先關注學生和教師的自由;如果認為,自由是生命的實體,那么,關愛學生,關愛生命,其基本內容即關愛自由;如果認為對自由的把握力即人的生命力,那么,旨在使生命旺盛的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增強學生對自由的把握力;如果認為自由的處境與人的處境是同一回事,那么,就可以認為一所學校的自由狀況即學校師生的處境狀況;如果認為自由無價,那么,自由教育亦無價?!盵4](P228-229)

先生追求的正是人的發(fā)展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人的可發(fā)展性胚芽能茁壯成長,人的全面發(fā)展既作為理想的豐碑又作為現實的追求,人的發(fā)展與人的解放通過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得以充分的實現,我們的教育在使人“解放成為人”的過程中彰顯出“自由的本性”。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卷)[C].北京:生話•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1208.

[2]張楚廷.大學教學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9.

[3]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0

[6]劉徐湘.“教育就是教育”的現象學闡釋[J].中國教育學刊,2007.1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李澤厚.歷史本體論[M].北京:生話•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

第3篇

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樹立偉大的理想和信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激發(fā)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知識。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意味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完善個人的道德人格、自覺培養(yǎng)德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漸具有集體意識,從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學具有實效性,可以促使學生加強道德自律,幫助學生不論在哪里、無論何時、無論干什么都能時刻牢記道德準則,能夠深刻地領悟思想品德的本質,從而調節(jié)自我的道德行為進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個人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認識和道德行為達到統(tǒng)一狀態(tài),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維的催化作用是否強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維習慣是良好的道德認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根本動力。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道德情感的現狀

(一)教育理念沒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時進行改變新課標已經在全國全面展開,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并沒有對新課標的要求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思想品德的教學,“以人為本,德育為主”的教學理念完全被教師拋之腦后,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內容,最終還是以應試教育的模式死記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論。這樣,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完全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思想品德教學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欠佳

1.教學內容沒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相關教學內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時候學生提出了與生活相關的思想道德現象教師也往往回避,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于思想品德的學習絲毫提不起興趣,學生也不會認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而陳舊死板的教學也會導致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欠佳。

2.教師自身教學技能欠佳,導致教學方式單調,沒有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學課堂,往往只是教師一個人唱著空洞乏味的“說理戲”,這樣機械呆板、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過程,學生也很難提起興趣來學習相關思想品德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樣、發(fā)現、創(chuàng)造,從而促使學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的互動情感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思想品德的講授者,能否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學往往存在著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教學時情感不夠豐富、教學嚴重欠缺藝術性的弊端,導致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也呈現扭曲的趨勢,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學偏離了教學的本質。

4.教學目標沒有實現思想品德的教學與培養(yǎng)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tǒng)一。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根本和最終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實現思想品德理論的教學與培養(yǎng)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tǒng)一為教學目標,否則學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礎知識的考試中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也不能深刻透徹地理解道德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四者有機整合不足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單單只靠教師的講授、學校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家長對學生德育素養(yǎng)的形成、社區(qū)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對于學生思想品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應當實現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具體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課堂情境生活化

1.設置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多提問一些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探究的、新而有趣的發(fā)散性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問題情境合作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從而加深自己對相關專題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相關道德行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安全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用電、用水、用氣方面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安全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你們知道哪些安全常識呢?”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展開討論并且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小組結論,從而使得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也能夠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問題并積極自主探索。

2.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小學中高年級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生動形象的東西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錄像、視頻、電影、音頻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一些相關課題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和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學看平面圖”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搜集一些平面圖的視頻或者圖畫制成ppt,使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視頻介紹和評論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圖的知識,從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圖。如此,教師就能夠相對順利地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3.創(chuàng)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活動情境。我們應當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生活情境進行道德教育,從而提高學生以道德認知指導實際行動和作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說聲‘謝謝’”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說“謝謝”的場合和情境,來進行一次說聲“謝謝”的話劇表演,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謝謝”的本質含義以及說聲“謝謝”對于人際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的重要性,提醒學生要養(yǎng)成說聲“謝謝”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二)以情育德,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和人文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好與壞。試想,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以關愛學生的態(tài)度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體現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又怎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一單元第一課“讓爺爺奶奶高興”的教學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業(yè),做一件“讓爺爺奶奶高興的事并說明爺爺奶奶高興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學會關心爺爺奶奶,知道爺爺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實事去關愛爺爺奶奶,最終能夠明白“愛”的初等含義。之后思想品德教師在上課時以此為導向,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讓爺爺奶奶高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據教材講解“讓爺爺奶奶高興”這一課來激發(fā)學生對爺爺奶奶的種種情感,鼓勵學生平時學會關心他人,尊敬、愛戴長輩,自然思想品德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踐育德,教學目標生活化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而新課標提倡學校教育應該是開放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轉換到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參觀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目標,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大家進行一次社會實踐的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走訪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難,實際體會他們的心理心態(tài),并且給他們送去關愛,盡力幫助他們。這樣的實踐活動比課堂教學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第4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相較于思想品德課的優(yōu)越性在于,語文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它通過文學形象的塑造,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思想教育變得有聲有色,自然流露的情感更易被學生接受,并且在文章的部分,也是學生最容易感動的部分。教師通過引導,將文章的主旨深深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達到滲透的目的,過早或過晚地為文章貼上標簽都不會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與楚王精彩的辯論將是整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边@句話則完美駁倒了楚王的謬論,維護了晏子及其國家的尊嚴,將故事的發(fā)展推向了最高峰。當講解到這一時段時,學生被晏子不畏強權,維護國家尊嚴的行為深深感染,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對文章中心進行滲透,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一次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2.1把握好小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階段性尺度

小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處于懵懂階段,加之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時間跨度較大,導致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范圍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因此,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階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級的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處于模仿階段,教師講什么,他們就學什么,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他們只是灌輸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一個雛形足矣。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師需要進行正面引導,以免學生誤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的尺度

在語文課堂進行思想教育時,最忌諱的就是脫離課本,脫離實際,講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義路線。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而言,這種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無疑是一種折磨,不僅最終達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為了避免這一局面,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以課本為標準,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鮮活可信,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3把握好滲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過語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只是語文教學的功能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最終的目標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學的區(qū)別,確定語文教學的本質,把握好滲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圍繞這一主題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將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并且以語言文字的培養(yǎng)為主體,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從而全面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水平。

3.結語

第5篇

論文關鍵詞: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乃至各個方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正在推動這個社會進入一個完全信息化的時代。同樣,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更是使人們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認識。今年來許多國家都從各國的國情出發(fā),開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為適應科學技術信息化和綜合化的趨勢,進行了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科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適應新五年規(guī)劃中科學技術、經濟和信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談一下自己對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簡單認識。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質教育

教育作為傳遞人類文化遺產和促進人類自身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人口膨脹、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文化變遷、地域差異等都會對教育的發(fā)展產生影響。當代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觀念、新理論層出不窮,它不僅對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對我們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促進了現代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講究的是一種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教師講、學生聽,以考試成績定學生的優(yōu)劣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學而優(yōu)則士”考試成績決定一切,這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它所帶來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現代教育思想明確提出了“以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的觀點,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教育的宗旨。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體性

現代教育史面向全體教育者的教育。這主要包括兩個反面的內容:一是必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二是使每個學生在社會所需求的基本素質方面達到規(guī)定的合格標準免費論文下載。

2、教育的主題性

主體性事現代教育的技術和靈魂。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它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人格的價值和獨特的品質,三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3、教育的發(fā)展性,

發(fā)展性的內涵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視學生科研、潛能和個性的發(fā)展;二是要相信每個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chuàng)造各種條件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的開發(fā),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他天賦所及的領域,充分地發(fā)展自己的才能。應試教育最為人們所批評的一個突出的發(fā)面就是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而素質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促進條件。

目前,“合格加特長”以成為一種公認的素質教育模式,它的理論依據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論,即多重智力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即創(chuàng)造新成果的潛力。每個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語言符號智力、數理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人際關系智力、自我認識智力,這七種基本智力既彼此聯系,又相對獨立,每個正常的人都擁有這七種智力,但每個人的優(yōu)勢智力各不相同,因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一個人是否聰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聰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勢智力然后采取多種措施去發(fā)展他它強化它。這需要教師做到,“以學為本、以學行教”在教學中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引導思維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加強訓練。所有的學生都能成為合格生,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某方面哪怕極小方面的特長生,

4、教育的全面性,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須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即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等三方面的素質應當全面發(fā)展;二是教育主要是“為人生打基礎或做準備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質培養(yǎng)的基礎性整體性必須受到特別重視。

基礎教育是為人生做準備的教育,注重點應當是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主張“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擁有全面素質為基礎,無論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人。

5、教育的開放性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內容要寬,應有相應寬廣的教育空間和多樣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內、課堂內和書本內的局限,建立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建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使教育內容、教育空間、教育渠道具有開放性,以適應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實現素質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標的實現,要依賴具體的教學活動來執(zhí)行,凡是能在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思想來指導的教學活動,都可以說是一種現代教育方式。素質教育,實際就是現代教育方式的具體體現。素質教學活動的實質,就是構建一個與素質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學活動即管理體系,讓全體學生都能在主動學習的情景中,自覺地將人類社會文化的精華內化為自我發(fā)展的精神養(yǎng)料,促使他們的個性潛能、整體素質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

素質教學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為6個方面:

(1)教育對象――面向全體學生;

(2)教學目標――發(fā)展整體素質;

(3)教學關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學過程――主動生動活潑;

(5)教學方法――啟發(fā)內化轉化;

(6)教學環(huán)境――和諧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應當盡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使教師的教學能夠體現素質教學的實質,所以,素質教學的特征內涵為參照,自覺地改革教學教法,使之能符合現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現代教育技術要為素質教育服務

根據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的定義:所謂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這個定義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

兩個運用:1是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思想;2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兩個優(yōu)化:1是優(yōu)化教學資源;2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級探索如何為教學構建有效的教學信息資源環(huán)境與學習空間,探索能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融現代教學技術媒體與其中的教學方法、結構或模式。

五個操作:對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

由此可見,對教育技術媒體的應用是現在教育技術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現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當前,對教育技術媒體正朝著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方向發(fā)展,利用計算機把包括圖文、聲像的各種教學內容以聯想的方式有機地集成并顯示在熒屏上,使學習者通過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從而集成并顯示在熒屏上,使學習者可以通過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從而實現自己的學習目的。

現代教育技術并非是指單純的物質技術,它更重要的是指設計和運用教育技術的現代思想觀念和方式,離開了恰當的思想或方法,技術的運用不僅不能產生積極的意義,相反會帶來比不用更為消極的后果,例如,如果我們僅僅把現在教育技術嫁接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那么這種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必會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或應試教育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教育技術不僅不能發(fā)揮其促進教育現代化的作用,反而成為強化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手段,成為一種自欺欺人的教育現代化點綴。因此確立教育技術包括物質技術和思想方法的觀念,特別是強調教育技術運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義。

教學技術實踐的指導思想應當是系統(tǒng)教學設計思想,也就是說在進行具體的教育技術實踐過程中,我們必須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來整體的考慮目標、內容、師生、媒體、方法、結構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免費論文下載。

1、充分開發(fā)、組合利用各種有益的學習資源或學習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課本中心、學校中心和教師中心的約束,讓學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豐富的學習資源海洋里,擁有一片自由的學習空間。

2、突破學習信息表現單一化的局限,使學習信息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的、圖像的、數字的和聲音的或者多種表現形式混合味一體的形式。這將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現形式得到極大的改善,教材表現力的提高將使學習更加有趣味、更加簡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個別化教學,使教學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在媒體創(chuàng)設的個別教學的環(huán)境下,每個學生通過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賦所及的范圍內得到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

4、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媒體能起到“迫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作用,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養(yǎng)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

5、改善學生認識事物過程的途徑和方法,這主要在于多媒體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現優(yōu)勢化小為大,化大為小,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用“時間”跳接技術顯現事物或時間發(fā)展變化過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實質。

6、充分開發(fā)學生的右腦潛能,糾正傳統(tǒng)教育中偏左腦的教育傾向,使左右腦的潛能得到平衡的發(fā)展。因此,在進行教學技術實踐時,首先擁有系統(tǒng)的教學觀念,把教育技術媒體當做一個要素納入到整體的教學系統(tǒng)中來考慮,徹底摒棄教學技術就是單純考慮使用媒體的狹窄的教學技術觀念;其次是必須實行教學設計,即事先周密的考慮教學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確定教學過程展開或運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學活動有章可循。

總之,為現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術的實踐,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極富發(fā)展前景的探索和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活動,為國家、為民族培養(yǎng)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世紀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軍事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服務。探索教育現代化、探索教學改革,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任和使命,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教育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

第6篇

(一)思維敏銳活躍,價值觀日趨多樣化,較少保守思想,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等顯著增強;但指導思想不明確,判斷是非優(yōu)劣的標準不穩(wěn)定。

(二)積極要求進步,對改革開放和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持肯定態(tài)度,擁護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情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也存在對社會主義信心不足,對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夠,缺乏使命感、責任感。

(三)講求實際,崇尚實干,追求實效,關心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個體利益的實現,熱心學習,厭倦空洞的政治說教;但一些文化層次偏低的青年,普遍存在缺乏敬業(yè)精神、熟練的業(yè)務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政治意識淡薄等問題。

(四)關心社會風氣的好轉,強烈要求有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huán)境;但也存在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差,經不起挫折,法制和倫理道德觀念淡薄,文化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等問題。

(五)對生活要求越來越高,追求物質利益,尋求精神寄托,在崗位奉獻、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還要求社會予以重視,以達到個人、集體、社會利益的兼顧,奉獻與獲取的統(tǒng)一;但求富心過強,容易產生脫離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現狀的奢望,艱苦創(chuàng)業(yè)作風不強。由此可以看出,當代青年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也有他們的弱點和不足。在實際工作中,團組織首先要看到青年的優(yōu)點,滿腔熱情地支持他們發(fā)揮自己的長處,鼓勵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同時要客觀地看待青年身上的不足和缺點,加強教育和引導,努力促使他們成為企業(yè)發(fā)展建設的骨干和帶頭人。

二、煤炭企業(yè)共青團工作面臨的現狀

(一)就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而言,企業(yè)共青團工作淡化的趨勢是客觀存在的。在深化國企改革過程中,企業(yè)深層次矛盾日漸凸現。一方面隨著企業(yè)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yè)減員增效是大勢所趨,企業(yè)團組織機構萎縮;其次在企業(yè)處于以安全生產為中心的前提下,共青團組織這種群眾組織在企業(yè)中的地位與作用也隨著企業(yè)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顯得渺小,企業(yè)高層管理的重視程度很有限;再次是有些企業(yè)將團組織合并于其他部門,團干部數量銳減,兼職化已成為基層團工作的一個普遍趨勢。

(二)從企業(yè)共青團自身的情況來看,團組織沒能夠很好地適應內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在引導團員青年的成長成才、為企業(yè)的安全生產發(fā)揮生力軍和突擊隊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下降,凝聚和團結團員青年的作用不夠明顯;同時企業(yè)團員青年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日趨多元化,對團組織的向心力減弱,參與團組織工作和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導致了團組織在企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難以發(fā)揮團組織在企業(yè)中應有的作用。此外,煤炭企業(yè)團組織面臨的問題還有:團員青年基數大,基層團組織分布廣,基層團干部大都由生產技術人員或基層職工兼任的,從而使共青團的影響力受到影響;團的組織機構設置簡化,主體地位和作用逐漸下降,對基層青年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團員青年團的意識漸趨淡薄,對團的工作熱情不夠。同時,兼職團干身兼數職,工作精力相對分散,團組織的工作完全靠個人的責任心。

三、對癥下藥,做好共青團工作

就如何做好企業(yè)共青團的工作,增強共青團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共青團工作融入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和改革發(fā)展過程中,真正服務青年、服務企業(yè),筆者認為:

(一)要認清當代青年的特點,找準共青團工作的著力點,增強共青團工作的針對性,同時加強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抓好團的品牌活動,充分發(fā)揮團員青年在企業(yè)持續(xù)健康快速發(fā)展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誠然,存在于青工隊伍中的新現象和問題,使新形勢下的企業(yè)共青團工作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只要團的工作緊扣形勢的發(fā)展和青年全面成長的要求,尊重青年個性的健康發(fā)揮,從素質教育入手,加強對團員青年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那么,企業(yè)共青團工作還是會大有作為的。首先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堅持不懈地樹立企業(yè)青年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事業(yè)觀等,從根本上解決青年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私心雜念,保持正面積極的人生立場,發(fā)揮青春正能量。其次,團組織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把系統(tǒng)性教育和針對性教育相結合,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對不同對象分類指導、分層要求。第三,要大力發(fā)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與青年職工交朋友,談心事,從日常細微處貼心相處,悉心觀察,用心感動,絕對不能有做青年官的思想,不能有居高臨下,吆五喝六的作風。

(二)開展深入細致的形勢政策教育,為企業(y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服務。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yè)青年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應增多,這就要求各級團組織要切實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工作,既要注意向團員青年宣講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國家有關國企改革的方針政策,又要向團員青年宣講本企業(yè)面臨的形勢、改革目標、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以及解決各種困難的政策措施,努力引導他們樹立與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相一致的思想觀念,不斷增強危機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投身國有企業(yè)大發(fā)展的偉大實踐。

(三)引導青年發(fā)奮學習,提高綜合素質,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挑戰(zhàn)。青年要跟上時代和社會前進的步伐,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堅持終身學習,從學習中吸取前進的動力,在學習中永葆創(chuàng)新的活力。因而,各級團組織要把推動團員青年的全面學習作為自身開展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既組織大家認真學習政治理論、科學文化、社會歷史和現代企業(yè)管理知識等,又要利用各種培訓機會、培訓陣地,在青年中開展各類專業(yè)知識、業(yè)務技能和新知識培訓及新技術推廣活動,努力提高團員青年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能力。同時,還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并注重針對青年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活躍青年的文化生活,挖掘青年的智慧、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逐漸成為企業(yè)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四)集中精力抓好團的重點活動,為企業(yè)改革發(fā)展建功立業(yè)。一是要繼續(xù)發(fā)揮企業(yè)共青團工作的優(yōu)勢,圍繞工程建設,深入開展“青年文明號”、“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創(chuàng)建活動,創(chuàng)建品牌,打造精品工程;二是深入開展團員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活動,組織好QC小組活動、崗位競賽、技術比武等活動;三是針對工程建設中的“危、難、險、重、新”任務,積極開展生產突擊活動,急生產所急,想生產所想,充分發(fā)揮共青團生力軍作用;四是拓展團活動空間,將團的工作與工會、行政開展的工作和活動相配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帶動團工作的全面活躍;五是加強團工作的宣傳力度,擴大共青團在企業(yè)中的影響力,提升共青團在企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7篇

1.自我定位不準確,就業(yè)期望值過高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yǎng)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yè)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yè)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yè)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意味著高職學生畢業(yè)后大部分將從事企業(yè)基層的工作,但是大多數高職生自我定位不準確,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功利化的特點,就業(yè)期望值過高,和本科生一樣熱衷于工作環(huán)境好、待遇高、工作輕松的單位,不愿意到生產第一線工作崗位就業(yè)。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高職學生就業(yè)意向,筆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此次調查主要以抽樣問卷的方式進行,對象主要是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2013屆畢業(yè)生。共發(fā)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2份,占97.3%。(調查問卷見本文附錄)本次問卷調查顯示,55.8%的同學對自己的就業(yè)前景表示樂觀,6%的同學非常樂觀,還有38.2%的同學迷表示比較迷茫。在期望的月薪方面,53%的同學在2000-3000元間,11%的同學在1000-2000元間。對于就業(yè)地域的選擇,60%的同學希望到國內大城市及沿海開放城市工作,30%的同學希望到中小城市去,還有10%的同學則認為到哪兒工作無所謂,找到工作就行。在當今格外激烈的就業(yè)形勢下,對于高職生而言,過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作為高職生的特點與優(yōu)勢,只會造成熱門職位眾人爭搶的局面,結果反而增加了就業(yè)的難度。2.誠信意識缺失,職業(yè)道德觀念淡薄面對激烈的就業(yè)形勢,高職學生的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本應通過努力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來提高就業(yè)競爭力,但是有些學生在求職中誠信意識缺失,職業(yè)道德觀念淡薄,采取投機取巧的不正當手段來提高成功幾率。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采取偽造榮譽證書、學習成績單和實習經歷證明等重要材料,給自己的求職自薦材料增加含金量,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偽造學校招就辦推薦公章的現象。二是高職學生毀約現象嚴重。部分高職畢業(yè)生沒有認識到簽訂勞動合同和就業(yè)協議書的嚴肅性,同時和多家單位簽約,比較之后再選擇一家單位正式工作;有的高職生與一家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后不能做到愛崗敬業(y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隨意跳槽。這一系列現象不僅對高職生本人的誠信品質造成了影響,而且影響了學校聲譽,增加了社會對原本就處于弱勢的高職生群體的歧視。

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高職學生就業(yè)指導的實施路徑

(一)加強就業(yè)指導課程建設與改革,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和導向功能雖然目前各高職院?;旧隙奸_設了就業(yè)指導課,但是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就業(yè)指導課缺乏全程性,教學安排不合理;課程內容偏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性;就業(yè)指導課教師隊伍缺乏專業(yè)性;就業(yè)指導課采用合班教學,缺少個性化指導。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從這幾方面來進行就業(yè)指導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一是建立全程化就業(yè)指導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一般為三年制學生,由于各個年級的學生身心特點存在差異,因此就業(yè)指導課教學要根據學生在校期間不同階段的特點,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以筆者所工作的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從2009年起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進行了就業(yè)指導課教學安排的改革。將就業(yè)指導課分成兩部分內容進行,對大一年級新生主要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讓大一新生認識到職業(yè)規(guī)劃的重要性,制定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在正確分析自己優(yōu)劣勢的基礎上,教給他們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的方法,從做三年的學習規(guī)劃起,再為自己做一個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規(guī)劃,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意識,確立職業(yè)理想。由于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實行“2+1”模式,學生從大三開始就進入了頂崗實習階段,因此對大二年級學生的就業(yè)指導主要著重擇業(yè)方面的指導,如:就業(yè)形勢分析、就業(yè)政策和法規(guī)、就業(yè)擇業(yè)心理、就業(yè)準備和就業(yè)程序、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實踐。通過建立全程化的就業(yè)指導課程體系,能夠讓學生明確人生目標,確立合理的就業(yè)期望值,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功能和導向功能得以實現。二是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根據就業(yè)指導課程的特殊性,可以采取教師、學生、專家相結合的授課形式和教學方法。教師講的內容要精心選材,簡明扼要,關鍵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職業(yè)觀和就業(yè)觀。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要注重實踐活動的鍛煉,深化職場體驗。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課內走上講臺,從課外走入社會,通過案例討論、角色扮演、觀摩招聘、小組討論、社會調查、實習實踐等活動,增強對自我、職業(yè)和環(huán)境的認識,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另外,在就業(yè)指導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和學生自身的資源之外,還要通過多種形式把各種社會資源引進課堂,從而彌補教師水平、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的不足,提高就業(yè)指導課教學的專業(yè)性。比如邀請求職技巧指導專家、單位人力資源主管、成功人士進課堂,一方面讓學生接受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最專業(yè)的就業(yè)技巧指導,掌握應聘要領和應聘程序,另一方面通過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特別是學長學姐們事業(yè)成功的案例,讓學生們消除盲從心理,感悟職業(yè)發(fā)展的過程和成功背后的艱辛歷程。但是有時候由于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讓每個學生都接受專家的指導是不現實的,但可以通過播放影像資料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學校就業(yè)指導課教研室可以統(tǒng)一購置知名專家的講課光碟或職場招聘的經典錄像,供教師課堂教學選用。如金正昆的《社交禮儀》、《面試禮儀》,CCTV-2的《贏在中國》,余世雄的《有效溝通》、《職業(yè)化的養(yǎng)成與塑造》等,看完專家講座的影像資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受到的啟發(fā)和感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評。

第8篇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康德反對灌輸式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認為道德教育方法應該是出自自由而非強制,道德教育應該尊重受教育的主體性。實踐理性的方法是可以啟發(fā)人們自由意志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人格??档律朴诶脙和母偁幮睦砼囵B(yǎng)道德品格,過利用名人傳記教材加強個人道德理想的啟發(fā),運用道德問答方式啟發(fā)個人理性的自覺,培養(yǎng)義務心,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品質。康德同時認為道德感性和理性應該兼具,不偏愛任何一方,沒有個體的感性認識,對象就不會給予我們。沒有理性,個體就不能對對象做出反應和判斷,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道德認識才能發(fā)生??档碌倪@一道德思想在對于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學校對個體的思想道德行為訓練

以理性作為支撐的道德認識才具有作用;如果離開了感性的道德體驗,學校的德育活動將成為枯噪乏味的操練??档抡J為道德的動機是出自于對道德法則的敬畏,而不是對于義務的愛好,道德是理念和動機均是來自先天的理性,個體所獲得的道德教育是生活所獲得。他認為道德教育不是來自于學生當下生活,而是從過去的生活典范中獲得??档略诘赖陆逃康纳蠌娬{道德教育應與社會性統(tǒng)一,即把來自實踐理性的道德律令的尊重和履行作為道德責任,即個人需做什么才能體現人格的道德價值,康德考慮的是現在和未來的需要。道德的教育目的在于強化實踐理性,培養(yǎng)他人的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培養(yǎng)個人具義務知心和善良的道德人格。康德在道德教育內容上注重利用道德觀念及名人傳記教材進行教學,以榜樣和規(guī)則培養(yǎng)兒童的義務心,其中對于教材的選擇上康德注重教材的邏輯性,目的是為了能增強學生思考和判斷能力,并通過宗教教育彌補道德教育之不足。在判斷和解決道德問題上,康德思想以個人的良知天理作為判斷的依據,帶有較強的個人主觀色彩;他反對利用獎懲的手段解決道德問題.主張以自然獎懲為宜,他認為若以獎賞行善,這將是屬于道德的賄賂,會降低道德的尊嚴。

3、總結及其啟示

第9篇

在教學工作中,賞識教育方法的運用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素質、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以及全面挖掘學生的潛能有著重要意義。但就目前的教學工作而言,賞識教育的作用并不明顯,這主要是由于這一教學觀念未曾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使得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常常結合自我情況去進行籠統(tǒng)教學,教學效果事與愿違,如學習不積極;無法承擔挫折和面對失??;缺乏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等等。

二、賞識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

1.賞識教育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賞識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犯錯誤了,教師要充分了解認真分析學生所犯的錯誤,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用寬容之心,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當眾批評學生,對學生勇于承認錯誤,要當眾表揚其勇氣,鼓勵其改正。

2.賞識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礎,學生的自信心被老師給淹滅了,何來談成功?詹姆斯研究發(fā)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至30%,而當其受過激勵后,其能力的發(fā)揮是激勵前的3~4倍。賞識教育就是用贊賞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論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平等地對待,要看到學生點滴的進步,即使沒有進步也要努力為其創(chuàng)造機會,讓其進步,給予激勵表揚。

三、賞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的策略

1.教師要用真誠的愛去賞識學生。

愛是人之本性,沒有愛就沒有賞識,也談不上賞識教育。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之時,是父母的愛、父母的鼓勵讓我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當我們還在咿呀學語之際,是父母的愛、父母的表揚使我們學會說出來人生第一個字。同樣,我們要學生進步,教師就要給學生父母般的愛,博大的愛,無私的愛,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教師的眼里應該是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只有在愛的熏陶下,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環(huán)境,才能用伯樂般的眼光有意識、耐心地尋找、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從而賞識學生。但愛學生不是縱容學生,也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學生,科學的、真誠的愛應該是以熱愛、尊重、信賴、鼓勵、期望和嚴格要求為內涵的。

2.教師要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學生。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教師要賞識學生,就必須了解學生。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的交談,細心觀察學生,對學生的長處、不足要了如指掌,才能對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鼓勵方式和原則,從而實現有針對的賞識教育。

3.教師要講究方法,遵循賞識教育的原則。

首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賞識教育要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采用不同的賞識方式,而不是一味言不由衷大眾化地說“你這行”、“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其次,遵循真誠、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學生的賞識要本著是則是、不是則不是的真實賞識。

4.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差異對于賞識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的主體是學習能力、自身素質都不相同的學生,受成長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進行賞識教育時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引導學生實現均衡發(fā)展,同時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鍛煉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進展,充分賞識教育的作用,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教師要立足實際,做到賞罰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