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0:57
導語:在文化內(nèi)涵的意義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一、鼓吹樂的文化內(nèi)涵
鼓吹樂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是指民俗性,傳統(tǒng)離不開民俗活動。民俗與人們緊密結合,傳統(tǒng)民俗以婚喪禮儀作為背景,也為人民的喜怒哀樂找到了依托。
臨清鼓吹樂婚禮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熱烈的樂曲,藝人稱這類樂曲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風格方面要與婚禮相吻合外,在具體曲目選擇方面并無嚴格規(guī)定,大凡傳統(tǒng)曲牌、戲曲唱段、民歌小調(diào)、時尚小曲,只要符合風格,均可入樂。有些喜事曲可用在喪禮中,但那些專用于喪禮的莊重肅穆的樂曲,卻是婚禮中必須禁忌的。婚喪禮儀是鼓吹音樂的主要載體,它一方面為民間音樂的發(fā)展構筑了舞臺,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間器樂曲有了較大的依賴性,從而缺乏獨立的發(fā)展動力。音樂文化的載體發(fā)生變更,音樂文化本身卻在繼續(xù)。文化得到了傳播和繼續(xù),而音樂的風格變化了。假如這種儀式音樂受到人為性強制而改變原有用途,那么這種音樂將會逐漸消亡,而且,這種儀式也會終結。鼓吹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人們在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它的傳統(tǒng)悠久,說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內(nèi)涵,因而能被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的加以模仿和應用。在現(xiàn)在的山東農(nóng)村,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禮儀習俗。當某家在辦喜事的時候,都會請親朋好友來一起參加,而且也會借此機會讓好久不見的親戚、朋友聚會一次。有錢的人家也會借此機會展示一下家里的經(jīng)濟實力,不僅如此,最主要的還是提供熱鬧、喜慶的場合,讓大家都高興一下。表演者也將吹奏樂曲的快樂轉(zhuǎn)為自己的快樂并影響到聽眾。
音樂是以聲音形式展示人類情感的符號,鼓吹音樂在這里被當成了一種符號,一種訊號,也作為了一種語言。音樂作為語言是典型的社會和文化的產(chǎn)物。音樂是通過聲音直接表達自身情感的。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語言,它所具有不同與其它藝術的特殊本質(zhì)。音樂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各類功能和現(xiàn)象都承認音樂在文化中是有一定特殊作用存在的。
二、 鼓吹音樂的社會功能
在民俗中,音樂占有很大的社會功用,這就使音樂具有了社會功能性。很多民俗在不同的范圍內(nèi)有著不同地方的變化,但是音樂確實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自音樂被人類所認識和使用,它就具有相應的社會功能,不管是在祭祀、典禮、儀式等多種場合需要,也使得這些祭祀、典禮、儀式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音樂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有機組成部分。
傳統(tǒng)音樂與禮俗共存。這在當下的中國鄉(xiāng)村式一種客觀的存在,臨清張伴屯鼓吹樂也不例外,只要在鄉(xiāng)村以家族為主的社會結構沒有改變,這種傳統(tǒng)禮俗、樂俗共生的現(xiàn)象也不會發(fā)生變化。因為,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禮俗與樂共生的現(xiàn)象是和社會結構成為互生的狀態(tài)??梢哉f,鼓吹是儀式得以表現(xiàn)的“外殼”;儀式是鼓吹賴以生存的“依托”,而兩者共同的社會根基,便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習俗和信仰。在社會生活中,張伴屯的鼓吹音樂的實用更為突出。
當我們分析張伴屯鼓吹儀式音樂的角度從音樂聲音、音樂行為擴展到音樂觀念以后,我們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所謂音樂對儀式的有效性,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之中。只要儀式行為者的觀念中認為音樂對儀式有效,那么,這樣的音樂觀念就會引導音樂行為發(fā)生,同時會影響行為者自己對音樂行為結果(音樂聲音)的感受。那么,音樂對儀式的有效性便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穩(wěn)固為一種觀念和感受的定勢。社會形態(tài)所提供的環(huán)境對音樂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演奏的場所變了,演奏者變了,他的文化含義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文化和傳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因為,它們是歷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完整組合。古老的文明需要繼承的時候,人們就要求他不斷發(fā)展和更新。歷史就是一變再變的,不斷更新的形勢下發(fā)展的,音樂的發(fā)展與變更也是為了適應社會條件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鼓吹樂的形成與發(fā)展,都離不開時代特定的現(xiàn)實,它在歷史中形成,又在現(xiàn)實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它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逐漸趨于成熟,正式因為它反映了時代,也特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F(xiàn)在,在廣大的農(nóng)村,許多符合現(xiàn)行社會制度和政策準繩的民俗活動還在繼續(xù)進行,還有一些新的民俗活動正在形成和發(fā)展,民間鼓吹樂乃大有用武之地。
三、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與鼓吹樂
我們在研究民間鼓吹樂的傳播與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應清楚的看到,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鼓吹樂,既有繼承性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演進。鼓吹樂的生命力,在于它從來不是死亡的遺體。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xiàn)。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tǒng)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以鼓吹樂為例,現(xiàn)如今在鼓吹樂班吹拉彈唱的人們大部分是以掙錢養(yǎng)家糊口為主。特別是像張伴屯鼓吹家族中的人都認為這是一門手藝活,只要我吹得好,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去哪里表演的態(tài)度,對平民百姓來說,這不僅是他們掌握的一門手藝更是吃飯的飯碗。所以說,只要是社會中不斷的有這方面的需求,所從,事民間藝術的藝人們就會世代的傳承下去。但是,現(xiàn)在在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質(zhì)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質(zhì)財富的迅速增長,促進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長。歷史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的同時已有不少人已不喜歡這種傳統(tǒng)的鼓吹、吹打的禮儀方式。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鼓吹樂,在民間傳承與變化中發(fā)展與演進。當然,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自然要受其影響;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孫,在不同歷史時期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也必然要受其影響。
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項目中,特別強調(diào)文化的空間保護。把民間文化看作是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這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繁衍和生長了不同的民間文化之樹和民間文化果實。如果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破壞,文化也就會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一個民族的生活空間發(fā)生了變化,它的文化空間照樣可以部分延續(xù)。就傳統(tǒng)音樂而言,不變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總會有一些新的東西不斷的被吸收。通過搶救、保護以及科學利用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形成多種文化共生的另一種“生態(tài)平衡”。
參考文獻:
[1]牛玉新:《山東鼓吹樂及其在民間風俗儀式中的作用》,《中國音樂》,2003.3。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2002.3。
[3]黃翔鵬:《逝者如斯夫――古曲鉤沉和曲調(diào)考證文藝研究》,1989.4.
[4]聶希智:《民間器樂曲牌〈開門〉結構初探》,內(nèi)部參考資料。
[5]袁靜芳:《魯西南鼓吹樂初探》,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民族音樂教研室,1980.3。
[6]牛玉新:《山東鼓吹樂及其在民間風俗儀式中的作用》,《中國音樂》,2003.3。
[7]張振濤:《冀中鄉(xiāng)村禮俗中的鼓吹樂社》,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5。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人們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鄉(xiāng)土美術,它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教育上有著非凡的意義。只有將鄉(xiāng)土美術教育做好,才能夠向世界更好地展現(xiàn)出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是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結合當?shù)氐泥l(xiāng)土美術來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識不夠充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無法將這些鄉(xiāng)土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我國美術發(fā)展歷史上失去一筆寶貴的財富。
1 鄉(xiāng)土美術教育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
1.1 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們將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鄉(xiāng)土美術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它包含著許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夠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狀況,可以說鄉(xiāng)土美術是民族的精神記憶。以往的鄉(xiāng)土美術傳承都是通過世襲來實現(xiàn),所以鄉(xiāng)土美術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對當?shù)孛褡宓奈幕睦碛兄羁逃绊?。人們通過對鄉(xiāng)土美術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分析出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尤其是對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來說,他們自身的鄉(xiāng)土美術承載著許多民族史詩和歷史神話故事,并且這些鄉(xiāng)土美術世世代代在傳承,從而為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2 能夠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穩(wěn)定
俗話說“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這些語句無不包含對鄉(xiāng)土人情的眷戀,而鄉(xiāng)土美術作為鄉(xiāng)土民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來進行傳承,從而增強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文化認同感,為民族文化心理穩(wěn)定奠定良好基礎。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將人類現(xiàn)有的文化分為外在文化和內(nèi)在文化,鄉(xiāng)土美術作為外在文化的表現(xiàn),同時它對內(nèi)在文化也有較大的影響,它可以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引導,使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情感方式、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發(fā)生改變,從而使其更加貼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認同感。所以說,鄉(xiāng)土美術在民族文化傳承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結構的穩(wěn)定性,能夠團結民族人民,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
1.3 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鄉(xiāng)土美術教育與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異,它有著自身的特點,需要教師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問題,找到與美術相對應的民族文化,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些美術作品,從而提升民族美術教育質(zhì)量。進入新時期以來,鄉(xiāng)土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它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關系到本民族的發(fā)展狀況,同時還會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安全。通過鄉(xiāng)土教育,人們可以提高對自我的認識,而鄉(xiāng)土美術教育,可以讓人們對所屬群體進行肯定和認同。只有將鄉(xiāng)土認同上升到一種民族認同,才可以保障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才能夠推動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例如,蔚縣剪紙,它作為河北省漢族鄉(xiāng)土美術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絢麗的色彩來展現(xiàn)出北方民族豪放、熱情的民族性格,同時該種鄉(xiāng)土美術作品還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情感表達上能夠給人更多的想象,對于大部分漢族人民來說,它有一種淳樸的氣息,讓人感到親切,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民族認同。在幾百年的歷史傳承中,這種鄉(xiāng)土美術成為一種古老的技藝,但是它也在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從而為它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進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正是千千萬萬這種鄉(xiāng)土美術的組合,才構成了我國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說,鄉(xiāng)土美術教育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2 鄉(xiāng)土美術教育內(nèi)涵分析
2.1 為現(xiàn)代美術教學提供科學借鑒
無論是什么形式的美術教育,它都源于民間美術的發(fā)展,也正是民間美術形式的多樣化,才為世界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元素。鄉(xiāng)土美術教育的繪畫理念以及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著自身的特點,通常情況下它的造型比較夸張,在色彩運用上比較鮮明,而且色調(diào)之間的對比效果也比較明顯,在表現(xiàn)上一般會呈現(xiàn)出多角度、多時空的狀態(tài),從而給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現(xiàn)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鄉(xiāng)土美術的創(chuàng)作特點,結合本土民族美術形式,將其融入現(xiàn)代美術作品中,使其在現(xiàn)代美術與民族美術表達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現(xiàn)。尤其是對于我國這樣的歷史文化大國,在進行現(xiàn)代美術教育時,應該要充分體現(xiàn)我國的民族特點,充分運用我們的民族文化和鄉(xiāng)土美術,提高我們本民族美術教育的質(zhì)量,為今后我國美術發(fā)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強我們的鄉(xiāng)土美術的藝術性。
2.2 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nèi)容
在以往的我國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現(xiàn)代美術知識的講解,從而忽視了鄉(xiāng)土美術以及民族美術教育的重要性,長期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導致我國的美術創(chuàng)新能力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術教育中,學校和教師應該要重視鄉(xiāng)土美術與現(xiàn)代美術的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在原有的美術課堂上為學生展現(xiàn)一些鄉(xiāng)土美術作品,感受到這些作品與現(xiàn)代美術作品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鄉(xiāng)土美術。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到當?shù)孛褡逦幕顒又?,讓學生去感受到民間藝術文化氣息,讓他們認識到鄉(xiāng)土美術形式的多樣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夠?qū)⑦@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術創(chuàng)作中應用其中,增強自身作品的藝術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時在這樣的教學中,也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校的美術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水平。
2.3 使美術教育更加貼近生活
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創(chuàng)作中需要學生深入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才更具有靈性。鄉(xiāng)土美術作為歷史的產(chǎn)物,它既是歷史的承載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展現(xiàn)者,所以它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而且還有這濃重的地域色彩。當前我國大部分的美術教育都在學校的課堂上實現(xiàn),這樣使得學生無法真正去觀察生活,他們只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下去完成“創(chuàng)作”,長期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不利于我國美術教育的發(fā)展。通過鄉(xiāng)土美術形式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觀察力,為學生以后美術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譯中字面意義相同、文化內(nèi)涵差異現(xiàn)象進行對比分析。
1. bat(蝙蝠)
漢語中蝙蝠的“蝠”與“?!蓖?常出現(xiàn)在年畫上。畫五只蝙蝠飛入大門,即五福臨門,表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畫蝙蝠和鹿一起,代表福祿;畫蝙蝠爬在一個圓圓的銅錢上,即福在眼前;紅蝙蝠是大吉兆,因為洪?;蝤櫢!髡f千年的蝙蝠是白色的,吃了它還能長壽。
西方的bat卻是一種與魔鬼和黑暗勢力有聯(lián)系的不祥之物,常讓人聯(lián)想到丑陋、兇惡、瞎眼、吸血動物等特征。這也許是因為吸血蝙蝠的緣故。凡英文中帶有 bat 的習語都含有貶義, 如as blind as a bat視力差、有眼無珠,as crazy as a bat發(fā)瘋,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come to bat面臨嚴峻考驗等。許多人還認為bat與巫婆有關,他們相信 bat 闖入私宅是死亡的兇兆。
2. owl(貓頭鷹)
貓頭鷹也稱夜貓子,專門夜間活動,叫聲凄厲,在中國常被看作不祥之兆,如“夜貓子進屋,全家都哭”、“夜貓子進宅,好事不來”。有人甚至迷信地認為看到貓頭鷹或聽到它的叫聲都要倒霉。
而西方人卻把owl看作智慧的象征。在希臘神話里,雅典守護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貓頭鷹即是她的化身。在兒童讀物和漫畫中,貓頭鷹的形象是睿智、公正。動物間的爭端要請貓頭鷹來裁決,緊要關頭要向貓頭鷹請教。因此,英語中有 as wise as an owl (象貓頭鷹一樣聰明)的習語。而owlish形容一個人聰明、嚴肅。
不過由于貓頭鷹夜間活動, owl 可喻指常熬夜的人,這點完全與漢語中的夜貓子相吻合。
3. bull (牛)
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土地是人們生存的根本,耕牛是非常寶貴的財富。牛的形象都是埋頭苦干、無私奉獻,歷來受到人們普遍贊頌。漢語中贊美牛的詞語有很多,如“健壯如牛”、“力大如?!?、“俯首甘為孺子牛”等。在漢語里牛還比喻倔強或驕傲的性格,如“牛脾氣”、“牛性子”。
在西方,牛是宗教和民間傳說中的圣物。它強壯有力,受到古代人的崇拜。bull 也可以指粗壯、好斗的人,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行為莽撞的粗人。關于牛的創(chuàng)造力的古老傳說還打動了西歐金融市場的人士。他們用bull market來指股票上漲行情,俗稱牛市,bull指在股票市場中買進股票、希望在其價值上漲時賣出以獲利的人,即買空者、多頭。
4. bear (熊)
在中國,熊的形象一般是笨手笨腳,愚蠢,如“熊瞎子掰玉米”。在“熊包”、“瞧你那熊樣”、“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中也指平庸無能之輩。
英語中的bear是一種兇殘的動物。用來指人時,指“粗暴、脾氣不好的人”。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脾氣暴躁),play the bear(行為粗魯),as cross as a bear(脾氣很壞)。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術語中,bear正好與bull相反,表示股市行情下跌,bear market俗稱熊市;bear指賣空者、空頭。
中英動物詞匯的字同意不同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造成的。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僅要注意語言的交流,更要重視文化的傳遞。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準確傳遞信息,行之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張德鑫. 中外語言文化漫議 [M]. 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1996.
[2] 李茜. 英漢動物詞匯的意蘊異同探究 [J]. 懷化學院學報, 2007, (7).
關鍵詞:語言的獨特性;成語翻譯;文化差異;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208-01
英語和漢語中都有著豐富的成語,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結構的差異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兩種語言中這些豐富的成語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僅是部分對應,或不對應。這些成語在其確切含義和感彩上都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甚至相反。在翻譯英漢成語時,只有深入了解了兩種語言的的文化內(nèi)涵,把握好兩種文化的轉(zhuǎn)換,才能更準確的理解英漢成語,從而對其進行精確的翻譯。
一、英漢成語文化的差異
1、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一定的文化實體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間地域內(nèi),并反映著該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其語言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中國是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漢語中有很多和土地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成語。如“揮金如土”、“風調(diào)雨順”、“面如土色”等。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其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于水和船的成語,如to miss the boat(錯失良機),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風)等。
2、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點在兩種語言的成語形成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表現(xiàn)在動物形象上。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龍(dragon)”,在中國龍是吉祥的神物,更是尊嚴的化身,在國際上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龍的形象已成為中國民族的象征。漢語中有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諸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生龍活虎都展現(xiàn)了龍在漢文化中的文化內(nèi)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卻認為d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猙獰的怪獸,是惡魔的化身?!笆ソ?jīng)”中撒旦被稱為dragon。英語中還稱兇暴的女人為dragon。
3、比喻聯(lián)想的不同
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語言在表達思想的時候,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比喻表達相同的思想。比如,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很倔的時候常說“他犟得像頭?!保嗤囊馑荚谟⒄Z中卻表達為as stubborn as a mule(騾)/an ass(驢)。另外,在比喻一個人笨的的時候,漢語常說“他笨得像頭豬”,在英語中卻常用goose(鵝)或者ass(驢)來表達此意思,如as fool as a goose或者make an ass of oneself。
二、英漢成語翻譯的幾種策略
1、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to play with fire(玩火);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2、意譯法
意譯法就是指翻譯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脫離原文形象,重點在于正確表達原文內(nèi)容的翻譯方法。有些成語的字面意義和喻義相差甚遠,無論是直譯還是轉(zhuǎn)換形象都無法傳達出原文的確切含義,這時譯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結構模式,舍棄原文的形象,在譯語中選擇恰當?shù)脑~語,將其意義表述出來即可,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譯法”。(黃粉保,1999:79)比如:by hook or by crook可譯為“不擇手段”,“青黃不接”可譯為short of food before the new harvest等。英漢成語中凡以喻義為主、形象為輔或者形義并重的成語,在翻譯中難找到對等的成語,或直譯無法表達其原文意義,此時,采用意譯法非常必要。
3、直譯與意譯相結合
在翻譯成語時,有時單一的直譯或意譯都不能準確或完整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這時可以采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以彌補直譯難以達意,意譯難以傳神的不足。比如:“不到黃河不死心”可以譯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如果“不到黃河”直接譯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那么外國讀者就不知所云了。
4、代換法
在英漢成語中,有一部分英漢成語意義接近,但表述上有別,有的喻意相同,喻體有異,翻譯時可相互代換,這種方法就是“代換法”。如中國自古以來主要靠牛耕,自然形成了對牛的熱愛,認為牛是吃苦耐勞的象征。而英國古代以馬耕為主,對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國文化中用馬喻指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漢語中“健壯如?!敝械摹芭!痹谟⒄Z中就代換為horse(馬),其翻譯為as strong as a horse。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成語作為民族語言的核心和精華,是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部分。只有深人了解英漢兩種民族文化的特點,才能深刻的理解英漢成語的內(nèi)涵,在翻譯成語的過程中,要根據(jù)文化差異的不同采用靈活恰當?shù)姆g方法,深刻理解成語本身的意義,才能形神皆備地翻譯出原文。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桂華.翻譯理論與技巧.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一、英漢詞語的分類
1.英漢詞語的對等。詞語的對等是指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詞語擁有同樣的指稱意義和涵內(nèi)意義的詞語。在漫長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由于人類對客觀環(huán)境的認知有趨同的心理,就使得各民族、種族之間的文化有了共性,在英漢詞語中也必然會出現(xiàn)完全對等的詞語。例如,sun=太陽,water=水,lion=獅子,festival=節(jié)日。bee與漢語的“蜜蜂”對等,都有“忙碌、勤奮的”內(nèi)涵意義。
2.半缺項詞語。在語言學中半缺項詞語是指那些有著相同指稱意義而詞語的內(nèi)涵意義完全不同或指稱意義不同而涵內(nèi)意義相同的詞語。半缺項詞又分為三類,一是涵內(nèi)意義相同而指稱意義不同的詞語。在英語中,當形容一個人“瘦”的時候,人們常說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他瘦的像影子),而漢語則是“他瘦的像猴子”(He is as hin as a monkey),在這里“shadow(影子)”與“猴子(monkey)”指稱意義不同,但詞語的涵內(nèi)意義卻是相同的。二是指稱意義相同,涵內(nèi)意義部分相同。在英漢語言中,一些詞語指稱意義相同,然而詞語所包含的文化涵義只是部分相同。例如:英語“rose”是漢語的“玫瑰”,在英漢文化中都是“愛情的象征”??墒窃凇皍nder the rose”這一短語中卻是“保密、沉默”的涵義。中國文化中“帶刺的玫瑰”則通常是用來比喻美麗而又難以接近的女孩。三是指稱意義相同而涵內(nèi)意義不同的詞語。
這是指詞語受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某一語言里一個普通的詞語會有某種聯(lián)想的特征,而在另一個語言里卻沒有。比如lotus是漢語“蓮花”也稱荷花,在中國文化里,蓮花以其花色淡雅,亭亭玉立而倍受人們喜愛,同時蓮花也是“清廉、高潔”的象征,中國的詩文中贊美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而英美文化里lotus是指忘記自己的親人、朋友,只顧在安樂鄉(xiāng)里貪圖安逸的人。
3.缺項詞語。缺項詞也稱為詞語鴻溝(lexical gap),是指在一種語言里的詞語或術語,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應或契合的詞語。造成語言之間“缺項詞語”的主要原因:①生活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②生活習慣的不同;③不同;④對客觀世界的感知不同。例如表現(xiàn)中國道教文化的陰陽八卦思想的“八卦”、“太極”以及與農(nóng)業(yè)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驚蟄”、“雨水”、“三伏”、“三九”等詞語,在英語詞語中就沒有對等的詞語表達。
一些新詞語由于具有中國特色,也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完全對等的同義詞。例如“大學的定向招生”、“費改稅”、“豆腐渣工程”、“三角債”、“安居工程”等。
二、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domescating translation)是指翻譯時抓住原文的語用意義,從目的語中選擇與原文詞語涵義相同的詞語進行翻譯。歸化翻譯的實質(zhì)是語言形式上或者語言形式所負載的文化內(nèi)涵傾向于目的語的翻譯方法。
1.意譯法。意譯法是指譯者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文內(nèi)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即當原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在譯語中沒有完全對應的詞語時,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轉(zhuǎn)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例如: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toda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譯文]:布朗先生是個忠實可靠的人。那天他看上去頗有病態(tài)。近來他總是悶悶不樂,我看見他時,他在沉思,我真希望他早日恢復健康。這是英語中顏色詞語表達文化內(nèi)涵的一個典型例子,如果翻譯時按字面意義翻譯,譯文會讓人不知所措。再比如dog一詞,歐美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雖然中國人也認為“狗”很忠實,但是把人比做狗時,卻是明顯的貶義。所以,翻譯帶有dog一詞的英語句子時,也應采用意譯法。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A lucky dog(幸運兒)。
2.替代法。替代法是指在保留原文的交際意義的基礎上,用譯語中某種概念意義不同,但文化意義相近的詞語來替代原文詞語的方法,即用譯入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取代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匯。最明顯的代表中國文化的“龍”一詞,英語的對等詞是“dragon”。在英語文化中“dragon”一詞象征“邪惡、惡魔”,而漢語文化“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全世界凡有華人的社區(qū),都有龍文化在傳承,龍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神圣物象。所以翻譯“亞洲四小龍”時,不能直譯,而用tiger替代譯成“the four Asian Tigers”更好。因為tiger在西方人眼里是“朝氣蓬勃、堅忍不拔、努力奮斗、充滿希望的人”。
三、異化翻譯策略
1.直譯法。直譯法指用譯語中“對應”的詞譯出源語。用譯語中“對應”的詞匯譯出源語,這種方法往往能夠盡可能多地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使譯文更生動真實,保存源語喻意,更有利于英漢文化的交流,開闊譯文讀者的視野,豐富英漢兩種語語言的詞匯。如:hot dog=熱狗,cowboy=牛仔,一國兩制=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火上加油=pour oil on theflame 等。
關鍵詞:彝族;指路經(jīng);宗教;文化內(nèi)涵
《指路經(jīng)》是我國彝族在宗教發(fā)展和中一項比較重要的經(jīng)籍,通常被主要用于喪葬或是祭祀等比較嚴肅的儀式中,由祭司進行講頌。一般情況下,《指路經(jīng)》旨在ν雋櫚幕毓榻行指引,在內(nèi)容的組成上多為五言詩的形式,但是在表達的過程中通常為彝文,篇幅的長短也并不統(tǒng)一。由于其長期在宗教的發(fā)展過程中進行應用,因此在我國比較傳統(tǒng)的發(fā)展階段,《指路經(jīng)》一度被當成了對人們造成威脅的“精神鴉片”,將其當成了封建和迷信思想的尾巴,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們沒有對其文化研究價值和內(nèi)涵引起重視[1]。但實際上,《指路經(jīng)》中的宗教文化內(nèi)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都是彝族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知識和文化內(nèi)容,同時其還在文字、語言上具備明顯的研究意義。針對這種情況,下文中筆者就將對彝族《指路經(jīng)》中的宗教文化內(nèi)涵展開研究。
一、彝族對《指路經(jīng)》的歷史記憶
我國文化在傳承和發(fā)揚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較為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而作為一個世界上著名的多民族國家,在少數(shù)民族組成的背景下,族群進行遷徙和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環(huán)節(jié),因此這不是一般史書用文字所能記錄和闡述的。所謂的“歷史記憶”指的就是在社會特殊的發(fā)展環(huán)節(jié)中,用一種較為獨特的形式得以展現(xiàn),從而引起人們在情感上的共鳴。
《指路經(jīng)》主要被應用在彝族的喪葬儀式中進行念誦,并且典籍還是一本以經(jīng)書為載體的文學作品。祭司在彝族也被叫做畢摩,在畢摩對《指路經(jīng)》的誦讀,主要是為了讓亡靈更好的找到回歸之路,我們在對《指路經(jīng)》進行闡述的過程中,并不一定是對我國傳統(tǒng)典籍有著較大的研究熱情,而是希望通過這種研究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人們對這一部分被遺忘歷史的記憶,從而更好的將宗教文化和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進行加強,構建出更為完整的歷史記憶[2]。
二、彝族民俗文化的《指路經(jīng)》及其宗教意義
如果僅從民俗文化的方面對《指路經(jīng)》進行研究,那么其中的彝族遷徙歷史和其對族群的認同感是很強的,因此在這種前提下,《指路經(jīng)》也算是彝族文化中的風俗體現(xiàn),同時也是廣大學者對彝族文化進行研究的一項重要參考資料。在彝族的傳統(tǒng)文化信仰觀念中,出于祖先的崇拜觀念,逐漸出現(xiàn)了從母系氏族社會中的外婚制到父系氏族社會偶婚制的轉(zhuǎn)換。在對彝族的神鬼靈魂進行祭拜的過程中,通常祖先崇拜和群眾的生活聯(lián)系的最為密切,無論是族人的婚喪嫁娶還是吉兇禍福都要對祖先進行禱告,通過這種方式希望獲得祖先或是神靈的保佑。
在彝族的發(fā)展過程中,火種作為彝族的靈魂存在,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食物和溫暖,同時對彝族人民來說,火種也是對希望的一種象征,無論是開荒種地還是狩獵取暖,彝族的火種都是經(jīng)久不息,直到人最終回歸到火焰中,伴隨著畢摩對《指路經(jīng)》的頌吟,靈魂才能在經(jīng)文的回歸祖界。因此彝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每年都會舉辦“祭火節(jié)”,也稱為火把節(jié)。在對喪葬習俗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其通常也被當做一種特別的文化現(xiàn)象存在,因此不管是進行土葬還是進行火葬,亡靈的最終發(fā)展和歸宿都是一樣的,喪葬的形式即便是產(chǎn)生變化,也不會對人生的歸宿最終進行改變[3]。
三、《指路經(jīng)》中蘊含的宗教文化內(nèi)涵
由于受到和民族習慣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對《指路經(jīng)》的文本形式、內(nèi)容出現(xiàn)了較明顯的決定性作用,畢摩作為知識分子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不僅能對其生活權威和宗教神圣進行展現(xiàn),同時也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普通彝族人的思維和發(fā)展方式,對于人民生活理想和生活需求將起到真實的傾訴的意義。因此其不僅具備明顯的宗教典籍文化色彩,同時還具備十分明確的文學敘述方式[4]。
在對《指路經(jīng)》進行宗教文化內(nèi)涵研究的過程中,一再強調(diào)書中對彝族發(fā)展和遷徙歷史的記錄,同時其對歷史和事情的描述較為詳盡,這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文學作品中的“尋根”意識進行充分強調(diào)和突出,從而在意識的表達過程中,對文化的傳承起到更有效的幫助作用。彝族這個民族對知識和文化的渴求是非常強烈的,彝族人不僅會對知識有著較強的崇拜意識,同時還都比較樂于思考,是一個思維意識較強的民族,所以這也是彝族文化中中所表達出的特征[5]。在《指路經(jīng)》的寫作過程中,通常詩性思維比較強烈,通過對先輩文化和歷史的構建,對民族發(fā)展和傳承也將產(chǎn)生重要幫助。在《指路經(jīng)》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每一部都是由詩作為主要的形式載體,并且多以傳統(tǒng)的五言詩為主要表達形式,因此其無論是在文論還是事論中,展現(xiàn)的詩體形式多為對彝族民族智慧的結晶?!吨嘎方?jīng)》中對亡靈回歸的每一步都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和記載,在回歸過程中的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進行了詳細論述,完成了在地理環(huán)節(jié)中的“尋根”工作,同時更是明確表達了發(fā)思古之幽情和對歷史文化情節(jié)進行訴說的情懷。
四、結語
在對《指路經(jīng)》進行宗教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過程中,需要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和發(fā)現(xiàn)其書籍中內(nèi)在的形式和精神價值,做到追根溯源,從而將一種正在消失或是已經(jīng)處于消失狀態(tài)的民族文化形式進行再現(xiàn),為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展尋找更好的精神表達方式?!吨嘎方?jīng)》中所存在的典型意義,已經(jīng)不只是單純的宗教典籍文化,因此在對其進行研究的時候,首先要對彝族的文化、禮俗進行了解,進而展開宗教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將是一項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胡建設.盤縣坪地彝文指路經(jīng)翻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35(2):189-190.
[2]朱國祥.論云南武定彝文《指路經(jīng)》及其文化價值[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3,33(4):76-79.
[3]余舒,黃衛(wèi)華,吳勰等.從《指路經(jīng)》探索彝族文化內(nèi)涵――以威寧《指路經(jīng)》為例[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4,28(2):27-30.
[4]張澤洪,廖玲.西南民族走廊的族群遷徙與祖先崇拜――以《指路經(jīng)》為例的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14,94(4):171-181.
關鍵詞:蛇 習語 文化內(nèi)涵 翻譯策略
一、引言
猙獰恐怖的外形,目光陰森逼人,紅信長吐,毒液斃命,蛇的外形特征讓人們對其恐懼不已,談“蛇”色變,加之其生活在陰暗濕冷的環(huán)境,因此,蛇被深深地烙上了邪惡、兇狠、死亡的反面印象。遠古時期,由于防御能力極低,被蛇咬傷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加之其隱秘冬眠之處常在黑暗之中,因此常被看成是死亡的威脅,神秘莫測。與此同時,蛇的致命攻擊體現(xiàn)著一種超凡的神力,成為威懾敵軍、保衛(wèi)城池的象征,因此它也象征著護庇和守護之神,被寓意為生命力的象征,死而復生的靈物。在古代,人們認為龜蛇同氣,蛇能化龍,象征著長壽和安康,在古代,有“一龍(蛇)九子”的說法,人首蛇身的女媧“一日七十化”,象征著旺盛的生殖力和生生不息,因此,蛇的象征符號意義往往是兩面性的、對立的,它既代表著善良,又象征著邪惡,由此折射出人類復雜多變的矛盾心理以及對蛇的雙重認知心理。這種認知體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也給譯者選擇翻譯方法帶來了不小的難題。
二、蛇在漢英文化中的文化內(nèi)涵
1.蛇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
遠古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落后,抵御能力極低的先民希望能夠?qū)で笞匀簧窳Φ谋佑?,蛇以其獨特的外形、尖銳鋒利的牙齒和致命的毒液成為眾多人們尋求依靠的力量,原始時期的蛇圖騰就這樣應運而生。而在當時的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是社會的主導力量,蛇圖騰自然也與女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女媧的蛇軀形象被創(chuàng)造出來,女媧造人,化育萬物,煉石補天,滅火治水,當之無愧地成為華夏兒女最偉大的母親,其人首蛇身形象留給后人的,并非是厭惡或惡心之感,反而是圣潔、高貴、神秘的象征。[1]
中國傳統(tǒng)的古代神話中,伏羲和女媧常常作為人類發(fā)源的始祖而并提,在神話中,伏羲也被描繪為人首蛇身,與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有學者曾指出:伏羲生于蛇系氏族,以蛇為尊,其身著樹葉或鹿皮,皆有蛇之花紋,此乃蛇系氏之族徽和圖騰標志?!读凶印吩唬骸胺?,女媧,蛇身而人面,有大圣之德?!笔聦嵣希邎D騰是龍圖騰的主要原型。而“龍之傳人”又從側(cè)面顯示了龍和蛇的淵源關系。[2]另一方面,即便是在生活領域,蛇也不乏正面形象,民間流傳有“夢蛇入懷生貴子”一說,史書上曾記載,春秋時齊桓公見到了“兩頭蛇”,他十分害怕,覺得自己必死無疑了,后來占卜師告訴他,看見這種蛇是吉兆,結果齊桓公不但沒有死,連頑疾也治愈了。孫叔敖小時也見過這種蛇并用刀殺死了它,回到家以為觸犯了天神,沒得活了,痛哭不已。其母安慰說:“雖然你殺了它,但已把它埋好,上天會報答你的善行的”,后來孫叔敖不但沒死,最終還做了宰相。[3]蛇蛻皮和冬眠的習性常被人認為是生命力的象征,死而復生,生生不息,長壽安康。因此,許多文學作品常用蛇作喻體。在廣州的真武廟中,蘇軾的題詞“逞批發(fā)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就是借蛇龜來盛贊廟堂的雄武威猛。齊白石曾在題郭味渠的畫中寫道“開圖草里驚蛇亂,下筆階前掃葉忙”,他用蛇喻郭味渠的畫作流暢活潑,氣勢非凡,還有“銀蛇起舞千山秀,瑞馬奔騰萬戶春”“玉蟒方舒千里園,神駒更上一層樓”等,蛇被冠以流暢、非凡、宏偉之意象。[4]《白蛇傳》中的白娘子沖破重重阻力,敢于追求人間幸福,勇于反抗的精神在民間廣為流傳,因而這里的白蛇不再是危害人類的化身,轉(zhuǎn)為一個可歌可泣、令人動容與值得同情的正面形象??傊?,蛇的正面形象已成為人們歌頌贊美的喻象。
而隨著父系氏族階段的到來,女性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甚至下降到社會的最底層。隨之而來的便是代表女性權威的蛇圖騰之弱化,由此與女性緊密相連的蛇圖騰文化地位也隨之降低。此外,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蛇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蛇不再是那么神秘,取而代之的是惡毒殘忍。從這一點看,東方蛇文化的貶化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父系氏族取代母權社會。即便是在語言上,也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蛇從備受推崇到受人唾棄與鞭撻的地位變化。漢語中“美女蛇”(外表雖然美麗,內(nèi)心卻陰險狠毒的女人)、“蛇蝎心腸”(內(nèi)心險惡的女人)、“蛇妖”、“蛇精”、“水蛇腰”等詞語全都用來修飾女性,充分體現(xiàn)女性是萬惡之源、紅顏禍水,這一點與西方的蛇意象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5]在語言中,蛇作為被貶低的對象也暗含著女性地位以及女性文化的弱化。此外,現(xiàn)代漢語語言對蛇的象征意義或用法通常都賦予了貶義的色彩。在漢語中,有很多關于蛇的詞語、成語和諺語,如打草驚蛇(喻做事不小心謹慎,泄漏行蹤,讓對方有所警覺)、佛口蛇心(形容表面上溫和甜蜜,內(nèi)心卻兇狠陰毒)、龍蛇混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分不清好壞)、引蛇出洞(比喻用某種方法引出敵人,再一舉殲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一旦遭受過一次挫折后,往后做事都有后怕心理,變得膽小怕事),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做人貪得無厭,野心勃勃,得寸進尺,這山望著那山高),畫蛇添足(做事多此一舉,弄巧成拙),強龍壓不住地頭蛇(外來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卻斗不過當?shù)氐膭萘Γ?,龍蛇混雜(這里蛇與龍相對,是指敵對力量或形形的壞人);中文中關于蛇的隱喻可謂豐富多姿,窮形盡相,蛇的反面特征被人們挖掘和運用得淋漓盡致。[6]由此可以看出幾乎所有與蛇有關的詞語、成語和諺語都表現(xiàn)出了蛇文化語用意義的反面形象,早先蛇作為圖騰的崇高地位已不復存在?,F(xiàn)代漢語語言上的蛇用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蛇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是邪惡、狡猾和殘忍的代名詞。
2.蛇在英語中的文化意義
在西方文化中,蛇文化的淵源與東方截然不同,其冷冰冰的外表、猙獰的面孔和隱秘的行蹤讓其毫無爭議地成為魔鬼、邪惡、死亡的代表。古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源頭,而蛇在其中,通常扮演的是反面角色。古希臘神話中的Typhoeus是個腰部以下群蛇亂舞的怪物,他敢于同宙斯作對,趕走眾神。宙斯的妻子Hera因嫉妒之心派了兩條劇毒無比的蟒蛇去殺死宙斯的私生子Heracles,女妖美杜莎的頭發(fā)就是一堆恐怖猙獰的毒蛇,任何人只要親眼見了那堆毒蛇,都會瞬間被石化。[7]《創(chuàng)世紀》對蛇有著這樣的描寫:“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the LORD God had made。He said to the woman.”蛇比其它生物陰險狡猾,它欺騙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引誘他們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違背了上帝的意志,犯了原罪(original sin),從此人類被上帝逐出伊甸園,開始艱難困苦的歷程。而作為這些始作俑者蛇也遭到了上帝的懲罰:“You 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蛇將人類帶向了黑暗和苦難,化為魔鬼的使者,理所當然遭到詛咒和唾棄。[8]莎士比亞的劇作多處以蛇喻人,如李爾王稱自己狠毒的女兒是“毒蛇”,老哈姆雷特稱克勞狄斯是“毒害你父親的蛇”,克莉奧帕特拉被安東尼稱為“尼羅河畔的花蛇”。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蛇是邪惡、兇殘的象征。這種文化內(nèi)涵反映到語言上有其深刻的寓意。[9]英語里對蛇的稱呼有很多種,如snake,serpent,reptile,schmuck,vermin,viper,zombie,adder等,這些詞語在英語俗語、俚語甚至口語里都是指代陰險狡詐、卑鄙可恥、忘恩負義的小人。[10]典故the snake and the eagle,cherish a sanke in one’s bosom都表明了蛇奸詐無比、兇狠惡毒、恩將仇報的形象。
而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中對于蛇這種負面形象的描繪比比皆是,在英國作家J.K.Rolling的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中,蛇意象也一再出現(xiàn),成為重要的動物意象,小說中反面人物伏地魔身邊的大蛇納吉亞就是個重要的動物意象,它在小說中頻頻出現(xiàn),每一次出現(xiàn),都是黑暗的夜里,通常是在荒廢的老宅或陰森恐怖的墓地,每一次都會伴有殺戮、血腥和死亡。電影《狂蟒之災》和《空中蛇災》描寫的是蛇災蛇禍帶給人們的恐懼。
當然在一些場合,蛇也不乏正面形象,例如希臘帕提儂神廟曾經(jīng)被稱為蛇神殿,而且神廟中的雅典娜神像,其右手持的杖上有蛇頭,衣服下擺上用蛇頭裝飾。神使赫爾墨斯也是手持蛇杖。而雙手持蛇的大地母神,用大蛇來炫耀自己具有超凡力量和恐怖力量的。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預言者梅來普斯和中國蒙古族傳說故事的獵人海力布都是因為救了一條蛇而獲得了通曉鳥獸語言的本領,從而能夠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11]
三、有關蛇的習語和諺語的翻譯策略
蛇及其本身的特性和二元矛盾集于一身的動物意象,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有著截然相反的文化內(nèi)涵,如何采取恰當?shù)姆g方法重現(xiàn)源語語境特點與文化特點,成為翻譯中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了保存漢英兩種語言的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譯者在翻譯有關蛇的習語和諺語時應特別注意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
1.直譯法
英漢兩種語言在其文明發(fā)展中,對于蛇這個矛盾體的認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蛇神出鬼沒,陰險狡詐,蜿蜒而行,生活在陰冷潮濕的地方,因此關于蛇的英文和中文的慣用語和表達,在其比喻用法相似時,可以采用直譯法,保存原文的風格,這樣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誤差,又利于中國讀者了解西方人眼中的蛇文化意象,也能在欣賞文化的同時看到兩種語言和思維方式的相似之處。
1)have a heart as malicious as snakes and scorpions 蛇蝎心腸
2)How will Congress work with Mr Obama? Some say he will charm it like a snake。那么,奧巴馬和國會的合作又將如何呢?有人會說,他會像一條狡猾的蛇,把國會迷得暈頭轉(zhuǎn)向,然后要啥有啥。
2.意譯法
譯者為了不造成讀者理解上的混亂,有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保留原文的深層內(nèi)容。這是譯者常采用意譯法,這種譯法能使譯文更符合譯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和表達習慣。因英漢語中不少有關蛇的習語和比喻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有的聯(lián)想意義,讀者很難把這些語言表達與蛇這種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譯者要是生硬地逐字逐句地翻譯,譯文將會顯得突兀而僵化。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只需把這些習語所表達的意義翻譯出來即可。意譯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原文形象,而是著重正確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
1)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姑息養(yǎng)奸);
2)a snake in grass cloaked with hospitality(一個披著熱情好客外衣的陰險的人)。
四、結語
蛇的文化意象具有二元性,它既代表著兇殘、死亡、狠毒和誘惑,同時也是生命、力量、庇佑和長壽的象征。了解蛇這兩種相去甚遠的文化意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歷史文化宗教差異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中西思維差異,有利于中西語言文化更好地進行交流和發(fā)展。因此,在翻譯中,譯者應該在英漢兩種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尋找兩種語言的最佳文化切合點。這樣,才能在有關蛇的翻譯實踐中做到既傳達了各自的文化內(nèi)涵,又不失卻兩種語言文化各自的獨特色彩。
(本文為湖南省教改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5]280(86)。)
注釋:
[1][6][8]張圓圓:《蛇的東西文化對比》,文教資料,2009年,第11期。
[2]袁江潔:《中西創(chuàng)世紀神話里蛇文化現(xiàn)象比較》,美與時代(上旬),2010年,第4期。
[3][9]倪正芳:《中西蛇文化審美》,求索,2001年,第2期。
[4]蔣棟元:《善與惡的化身:蛇文化符號的闡釋》,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5][7][10]吳立莉,楊繼玲:《東西方蛇文化之比較》,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在視覺藝術中,色彩所呈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遠遠超越了色彩原理本身,它更是藝術家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心靈情感的流露與表達。色彩的演變過程不僅體現(xiàn)了西方藝術史的偉大變遷,同時也折射出藝術與科學、宗教、神學、心理學、醫(yī)學等文化領域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具有跨文化性內(nèi)涵。
一、從“色彩偏見”到“色彩解放”
――色彩演變的文化內(nèi)涵
在上千年的西方藝術中,人們對色彩的認知經(jīng)歷了從“偏見”到“解放”、從“客觀描繪”到“主觀表現(xiàn)”的文化演變。這種演變恰恰體現(xiàn)了西方藝術史由“再現(xiàn)”向“表現(xiàn)”、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跨越,具有時代性的文化意蘊。
西方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時期,并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達到了輝煌。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到文藝復興奇才達?芬奇的“鏡子說”;從關注解剖學的研究到對透視學、明暗學的掌握,皆有力地推動了西方寫實藝術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追求真實與和諧的藝術審美準則。
西方傳統(tǒng)藝術在面對色彩問題上也形成了獨特的色彩法則,而這種色彩法則無疑是帶有一定偏見性的。一方面,人們認為在繪畫中素描永遠是第一位的,色彩只是素描的一種補充。另一方面,色彩的選擇應以表現(xiàn)事物的自然屬性為準。在以“客觀地再現(xiàn)自然”為宗旨的傳統(tǒng)審美準則中,色彩是否自然逼真無疑是評價藝術作品優(yōu)秀或粗制濫造的永恒標準。
西方傳統(tǒng)藝術大師在色彩的運用和選擇上,也時常體現(xiàn)出這一傾向。文藝復興的達?芬奇、丟勒、曼坦納等人的藝術都以素描為主,色彩僅處于輔助和從屬的地位。米開朗琪羅在面對雕刻和繪畫藝術時,曾說“雕刻是繪畫的指導,前者是太陽,后者是月亮”??梢?,他更偏愛線條而輕視色彩。19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認為色彩應服從于古典,并稱“素描才是藝術的真諦”。德國古典美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在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中也對色彩做出了評價:“色彩自身決不能使畫更美。”這些都似乎向色彩下達了最后的判決書,“色彩這個結構的仆人,構圖的隨從,從此只能待在廚房里了”。①當然,,在西方傳統(tǒng)藝術中,還有眾多的色彩大師,如波提切利、提香、維米爾、庚斯勃羅等在色彩革新的道路上勤奮探索。
西方藝術史上對色彩的解放完成于古典藝術向現(xiàn)代藝術轉(zhuǎn)換的時期。當時的先鋒派藝術家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逐漸改變著人們對色彩的認識。浪漫派大師德拉克洛瓦提出,畫家應“放棄一切現(xiàn)有的色彩”;印象派畫家讓我們體味到了大自然的純色組合;塞尚潛心研究、探索出“色彩造型”的方法,色彩取代了線條和素描的地位,成為繪畫的第一構成要素;高更在1888年也清晰地感受到色彩的表現(xiàn)力,稱“色彩能夠作為一種密碼來傳遞信息”;梵高更是借助色彩表現(xiàn)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一位高手。1905年的法國秋季沙龍展上,以馬蒂斯為首的野獸派藝術家鄭重地把解放了的色彩展現(xiàn)在世界的面前,色彩終于成為藝術王國里的自由公民了。
從“色彩偏見”到“色彩解放”,再到后來出現(xiàn)的“色彩至上”,人們對色彩的逐步認知體現(xiàn)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性,西方藝術中色彩“身份的轉(zhuǎn)變”不但標志著現(xiàn)代派藝術的粉墨登場,而且體現(xiàn)了色彩自身的潛在能量。色彩就像是一個先鋒家和鼓動者,不斷地挑戰(zhàn)著人類審美文化與藝術表現(xiàn)的邊界。
二、用色彩體味人生、詮釋情感――深化色彩的人文關懷
當色彩的功能從再現(xiàn)轉(zhuǎn)向表現(xiàn),從真實模寫轉(zhuǎn)向情感表達時,色彩也開始逐步與人的情感、精神聯(lián)系到一起。在藝術的世界里,色彩可以承載藝術家的情感沖動、心靈體驗甚至神秘的幻想。這極大地豐富了色彩的性格和表現(xiàn)力,深化了色彩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內(nèi)涵。
約翰?拉斯金曾說,“最純潔、最有創(chuàng)見的人是那些最熱愛色彩的人”。的確,西方現(xiàn)代藝術大師大都是色彩表現(xiàn)的高手,在他們的藝術圖譜里,色彩的力量總是最動人心魄的。
荷蘭畫家梵高擅長運用純色表現(xiàn)內(nèi)心最深處的痛苦和激情。純粹的黃色是梵高藝術圖譜中的經(jīng)典用色,著名的《向日葵》正是其黃色畫風的代表。黃色的向日葵被梵高賦予了一種神秘的精神力量和永不褪色的光輝,這滿眼的金黃色既是他熱愛生活、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的寫照,又是其苦難生命體驗的縮影,體現(xiàn)了他人生全部的理想、熱情、痛苦和掙扎。
此外,梵高還經(jīng)常運用對比強烈的互補色作畫?!兑归g咖啡館》《星?月?夜》《烏鴉群飛的麥田》等皆體現(xiàn)了某種恐怖、不安的心理暗示和與命運搏斗、抗爭的精神力量。
表現(xiàn)主義藝術的國際先驅(qū)者、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也是一位用靈魂作畫的藝術家。蒙克常常通過畫面中強烈的、充滿主觀情感的色彩來表現(xiàn)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和郁悶,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在血紅和黑色的斗爭之中,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慰藉。正如美國藝術評論家約翰?拉塞爾在《現(xiàn)代藝術的意義》中所說:“蒙克在色彩的運用上給我們上了一課,不僅如此,他還教導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經(jīng)歷而不要害怕它?!雹?/p>
現(xiàn)代藝術大師、野獸派領軍人物亨利?馬蒂斯把色彩的表現(xiàn)力發(fā)揮到了極致,這些豐滿、充滿個性的色彩是藝術家“對生活的提煉,而不是對生活的模仿”“對于色彩誰也沒有他懂得多。因此他所說的話對我們影響很大,還有他所描繪的大變革現(xiàn)在看來是不可避免的”。③
在這些“色彩專家”中,還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抽象派藝術大師瓦西里?康定斯基。在繪畫中,他把“調(diào)色板上色彩的感覺變成各種心靈的體驗”④,力圖“觸及人類的靈魂”。同時,康定斯基相信色彩有其獨特的生命意義。例如,他在1910年寫的《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認為,黃色是人類的世俗,代表著大地;藍色是天空色,代表著高貴和升華;綠色是平靜、自我的滿足;紅色與綠色相對,它是前進運動的力量;紫色意味著衰敗和枯謝;強烈的黃色象征著活潑好斗;橘黃色像教堂的鐘聲一樣清脆響亮;白色代表著一種虛無,猶如生命出現(xiàn)之前的冰河時期;黑色則意味著死亡,是無生命的沉寂……
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大師精彩的色彩觀體現(xiàn)出獨特的人文關懷和魅力,是藝術家自我表現(xiàn)意識覺醒的象征。
三、色彩包含的跨文化因素――拓展色彩的文化張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中色彩的跨文化性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對于發(fā)掘色彩內(nèi)涵、拓展色彩的文化張力具有重要意義。關于色彩的跨文化性因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窺視。
(一)色彩體現(xiàn)科技含量。人類對色彩的認識經(jīng)歷了從“無法”到“有法”再到“無法”的跨越。伴隨著西方第二次科技浪潮的洗禮,光學、色彩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促進了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藝術的生成;各種色彩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對“原色”與“補色”關系的研究使藝術創(chuàng)作有時更像是一場科學試驗;照相、攝影技術的出現(xiàn)使藝術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憂患感,進而催生了表現(xiàn)主義、抽象主義藝術的發(fā)展……這一切都顯示了色彩與科技的相互影響、融合。
(二)色彩包含宗教內(nèi)涵。眾所周知,在人類的文化史中,藝術與宗教幾乎是同時出現(xiàn)并緊密聯(lián)系的。色彩在宗教藝術、宗教儀式及巫術、神學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早在原始社會的祭祀、巫術禮儀活動中,原始人就用紅色、土黃等強烈色調(diào)涂抹身體和祭祀物品。原始人認為紅色是血與火的代表,象征生命和溫暖;黃色則是土地的象征,象征歸于塵土的樸素想法。在歐洲中世紀藝術中,色彩斑斕的教堂彩色天窗給人以更接近天堂的宗教冥想。
(三)色彩輔助心理治療。色彩能夠作用于人的生理及心理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人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按照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的順序照射被試者的時候,被試者的肌肉彈力顯示出增強的趨勢,同時,被試者的脈搏也會相應的增強”⑤。這就說明亮度強、飽和度高、振動波長較長的顏色如紅色、明黃色等能夠令人興奮;相反則會讓人產(chǎn)生舒緩或者抑郁的心理變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將藝術引入心理學及醫(yī)學的治療,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并催生了“藝術治療學”的發(fā)展。色彩在藝術治療中起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們重視。例如讓小腦受損、平衡感破壞的病人穿上綠色衣服輔助治療其頭暈、走路失衡的癥狀。色彩具有的心理學暗示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生著作用,如人們常常在餐廳懸掛些色彩明快的藝術作品,起到促進食欲作用;早教課堂上,給嬰幼兒更多的色彩刺激,以促進嬰幼兒大腦神經(jīng)的發(fā)育等。
可見,色彩體現(xiàn)出的跨文化性內(nèi)涵使人們對色彩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拓展了色彩的文化張力。
最后,讓我們用約翰?拉斯金對色彩的精妙描述體味色彩的文化內(nèi)涵?!吧誓茉谌诵闹袉酒鹩篮愕奈拷迮c歡樂;色彩在最珍貴的作品中、最馳名的符號中、最完美的印章上大放光芒。”⑥
注釋:
①②③約翰?拉塞爾.現(xiàn)代藝術的意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0,62,31.
④畢加索,等.現(xiàn)代藝術大師論藝術[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4.
⑤魯?shù)婪?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307.
[關鍵詞]社會主義 先進文化 科學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D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8-0040-01
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準確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內(nèi)涵呢?這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前提,也關系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一、從性質(zhì)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
“文化”一詞,在我國古代是“文治”和“教化”的總稱。《易經(jīng)》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就是通過倫理道德來指導人的行動,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與古代相比,今天我們所講的“文化”,其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目前,文化的定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指的就是廣義的文化;而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精神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倫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本文所探討的文化問題,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與政治、經(jīng)濟相對應的文化建設問題,這里所說的文化是指狹義的文化。對于什么是“先進文化”,人們在認識上有這樣幾種誤區(qū):一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對其趨之若鶩;二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文化趨新,認為什么流行什么就先進;三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厚古薄今;四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人們喜歡的文化娛樂活動,認為什么有市場什么就先進。而實際上我們所講“先進文化”,必須具有“社會主義”屬性。從性質(zhì)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從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倫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都要為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服務,而不是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否則,不論其貼上任何標簽,都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蘇聯(lián)搞所謂的民主社會主義,放棄了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導致思想混亂,最終走向了解體。中外歷史經(jīng)驗教訓證明,在文化宣傳上如果污蔑甚至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在文化建設上如果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就會失去共同的思想準則,就會導致思想混亂和社會動蕩。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是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有力舉措。
二、從歷史方位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三個面向”的文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范疇,這里的“三個面向”,標明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處的歷史方位。“面向現(xiàn)代化”,就要求我們的文化建設要為經(jīng)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為社會全面現(xiàn)代化服務,同時也要求文化建設自身也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要求我們的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fā)展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體現(xiàn)時代精神,在廣泛汲取國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的突出成就。“面向未來”,要求我們的文化建設要向前看,著眼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未來目標,勇于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在文化領域,可謂種類繁多,光是各種文化的定義就有四百多種,如與我們?nèi)粘I蠲芮邢嚓P的文化現(xiàn)象有: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科學文化、藝術文化、宗教文化、倫理文化;本土文化、外來文化、海洋文化、流域文化、山地文化;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企業(yè)文化、商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文化、行業(yè)文化;社區(qū)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媒介文化、廣告文化、出版文化;地域文化、節(jié)日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閑文化、影視文化、網(wǎng)絡文化;官德文化、藝德文化、師德文化、武德文化等等,而稱得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須是站在“三個面向”的歷史方位,具有“三個面向”的時代感,否則,不論其多么標榜有文化品味,都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