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9 02:30:17
導語:在文化習俗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冬至作為一個節(jié)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據(jù)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_冬至都有哪些風俗”,歡迎閱讀與借鑒!
冬至的文化習俗1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渡袝ぢ逭a》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岸ㄌ毂?,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jù)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后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涂一瓣,涂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shù)九”。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jīng)長了一歲。
有的在這一天“曬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y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文化習俗2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2015年的冬至是:2015年12月22日。
冬至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餃子,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而南方則吃湯圓、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湯圓
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在超市銷售冷凍制品專區(qū)可以看到,冷柜里擺滿了狀元、哈好妹、灣仔碼頭等各種品牌的速凍餃子和餛飩。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云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jù)說是吃了餃子后,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南一帶吃湯圓
古詩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痹诮系某欣铮寄?、海霸王等各種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凍湯圓被擺在了顯眼位置,每個品牌的廠家促銷員都擺上一個電磁爐,將煮好的湯圓送給消費者品嘗,以此吸引大家購買。
據(jù)了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為冬節(jié)。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jié)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團,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餡料,制成湯圓。對于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合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xiāng)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廣東人吃冬至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甚至比春節(jié)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jù)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shù)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里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咸肉、熏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為了吸引市民購買,有的超市還派出工作人員,在超市外面擺起臘味品攤檔,向過路的市民銷售臘肉制品。
泉州人“冬節(jié)不回家無祖”
泉州俗有“冬節(jié)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jié)謁祖。冬節(jié)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于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于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jié)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風俗志》對冬節(jié)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jié),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jié)、除夕和清明節(jié)要備辦嫩餅菜,據(jù)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fā)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于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jié)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jié)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jié)同樣的習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內(nèi)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寧夏銀川冬至這一天“頭腦”也能吃!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diào)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jié),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
冬至的文化習俗3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飲食風俗,中國北方多數(shù)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則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F(xiàn)在,我們共同閱讀全國各地冬至有什么不同的飲食風俗。
北方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xiàn)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jié)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臺州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jié)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tǒng),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qū)對冬至這一節(jié)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qū)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chǎn),也是福建人的傳統(tǒng)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chǎn)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jié)氣、氣候、農(nóng)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shù)九寒天,每隔九天數(shù)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qū)漢族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jié)。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jié)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jié)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nóng)戶耕牛的牛角,果農(nóng)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F(xiàn)代臺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jié)(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jié))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diào)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jié)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jù)《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并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冬至的文化習俗4霜降剛剛過去,接下來,我們就要迎來今年的立冬時節(jié)了,那么大家知道立冬時節(jié)習俗都有哪些嗎?各地的立冬時節(jié)習俗有什么不同嗎?
立冬時節(jié)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xiàn)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我國過去是個農(nóng)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的比喻。
關于立冬時節(jié)習俗,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jīng)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nóng)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jié)氣,“節(jié)”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jié)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jié)”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jié)習俗主要是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的文化習俗5冬至
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溫馨小貼士提醒您:
1.怕冷與飲食中缺少無機鹽有關,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
2.冬季保健應適當吃“冷”,常飲涼白開水有預防感冒之效。
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
3.香菇味道鮮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還能阻止血管硬化。
4.冬季常吃蘿卜,可達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之功效。
5.多吃蔬菜、水果,如葡萄、蘿卜、梨、柿、蓮子、百合、甘蔗、菠蘿、香蕉等,以補充體內(nèi)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中和體內(nèi)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潤肺之效;
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少食用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癥狀。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耐寒能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因此,冬季適當增山芋、藕、大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中含有大量礦物質(zhì)和熱量,經(jīng)常食用也可增強人體抗寒能力。
6.冬天想通過食物“保暖”,不一定非要多吃性熱的食物。
低溫會加速體內(nèi)維生素的代謝,飲食中應及時補充。 7.冬季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加衣物,防止受涼。常吃些大蒜可以預防感冒。
8.積極參與健身運
動,慢步、爬山、散步、游泳等等,都能使身體得到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凍瘡應多參加各種運動,經(jīng)常搓手、跺腳。
9.冬天適當吃點涼菜還有利于減肥。
由于天冷人們喜歡吃油脂多、高熱量的食品,加之戶外活動減少,因此易發(fā)胖,除了注意體育鍛煉外,適當吃些涼菜,能“迫使”身體自我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
“客家門匾”習俗最早起源于客家先民南遷后的“同宗認祖”,后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得到客家先民們的傳承和發(fā)展。上猶客家門匾習俗的源流從形式上是由民間姓氏掛“堂匾”和“牌匾”演變而來,從內(nèi)容上是由南遷的漢民將古代士宦人家掛“閥閱功狀”演變而來?!伴T匾”沒有“閥閱”那么莊重,但卻比“閥閱”簡單、美觀、實用。正是這個原因,“門匾”替代了古代士宦人家表示豪門高第的“閥閱功狀”,進入了平常百姓家,演變成今天這種相對固定、千家萬戶喜聞樂見的門匾形式。
它往往記載著一段歷史,敘述著一個故事,表達房主的一種理念,并隨著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傳。這種現(xiàn)象一直保留延續(xù)到今天的上猶城鄉(xiāng),并把它作為客家人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jié)的文化傳統(tǒng)世代相傳。
千百年來,這種文化現(xiàn)象在客家聚居地上猶,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現(xiàn)有80%的居民都保存有客家門匾。上猶客家門匾習俗流傳的時間之長、范圍之廣,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使用的普及上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文化的一景。
這種客家門匾習俗就是在民居大門的門額上制作一塊長方形匾框,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xiàn)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鐫刻其上,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藝術(shù)于一體。其內(nèi)容或展示客家人遷徙發(fā)展的歷史,或敘述先輩的嘉德懿行,或表達房屋主人的行為處事準則,意在褒揚先輩功績,垂訓后人創(chuàng)業(yè)。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實屬罕見,堪稱客家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每一塊門匾都是一部微型族譜,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興旺的重要標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遷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貴資料。
上猶客家門匾習俗的內(nèi)容可以分為傳統(tǒng)型的和現(xiàn)代型的兩部分。傳統(tǒng)型的以姓氏郡望、堂號、祖居地和歷代名人的有關信息以及中華古籍名言警句為題。
以姓氏來源為內(nèi)容。如冰清玉潤(凌姓):這里的冰字代表凌姓。據(jù)史書記載,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擔任儲藏冰塊的官員,叫凌人,“凌”,就是冰。
沈根傳芳(葉姓):葉姓是春秋時葉公的后裔,葉公姓沈,名諸梁。
以姓氏先輩的祖居地、遷徙經(jīng)過地、郡望為內(nèi)容??ね枪糯Q一個姓氏成為名門望族時所在的河南省境內(nèi),鐘、陳、賴等姓的祖先在潁川郡形成了名門望族。
太原遺風(王、易等姓):古代太原郡在現(xiàn)在的太原地哉,王、易等姓的祖先在太原郡形式了名門郡望。
以姓氏堂號為內(nèi)容。堂號是一個姓氏或其中一個支脈的稱號。
至德流芳(吳姓):“至德”是吳姓的堂號之一,來源于孔子的一句話。周朝周太王的大兒子泰伯,為了實現(xiàn)父王把王位傳給二弟季雍的兒子姬昌的愿望,就與大弟促雍出走至今江蘇地邑,先后三次放棄繼承王位的機會。后來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紫荊傳芳(田姓):“紫荊”是田姓的堂號之一。來源于一個分財產(chǎn)的故事。據(jù)田姓族譜記載,田氏28世祖田真、田慶、田廣兄弟分財產(chǎn)時特別公平,要將房前的紫荊樹劈為三份,搭配均勻,誰知道當晚紫荊樹突然憔悴。第二天,弟兄們嘆道:一株樹木聽說要分開就憔悴了,可見人還不如樹木。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財產(chǎn)的事,紫荊樹也茂盛如初。
詩禮傳家(孔姓):“詩禮”是孔姓的堂號之一,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御封。據(jù)《論語》,孔子曾對其子孔鋰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就無法立身。這里的“詩”是指《詩經(jīng)》,“禮”是指行為規(guī)范。
以姓氏先輩、、歷史名人的有關信息為內(nèi)容:
以名人的字號或譽稱為題。
文正遺風(范姓):“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謚號。
紫陽世澤(朱姓):“紫陽”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別號。
四杰傳芳(王、盧、楊、駱姓):四杰是指初唐四位杰出的文人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
以名人的工作地、隱居地為題。
蘇湖流芳(胡姓):蘇州湖州一帶是北宋教育家胡瑗講學的地方。
富春流芳(嚴姓):富春江是東漢名士嚴子陵耕釣的地方。
溪世第(呂姓):溪是呂尚即姜子牙隱居釣魚的地方。
以名人的官稱爵號為題。
文林第(鐘姓):唐代,福建上杭人鐘以福任梅縣縣令,封為文林郎。
秘書世第(賴姓):唐代,江西于都人賴裴中進士,任崇文館校書郎,他不上任,回家耕田,大家稱他的住居為秘書里。
越國流芳(鐘姓):唐代,江西興國人鐘紹京任中書令,因立功被封為越國公。
以名人的任職殿閣、職務為題。
端明衍慶(蔡姓):北宋福建仙游人書法家、橋梁建筑家蔡襄是端明殿的學士。
校書世第(劉姓):西漢江蘇沛縣人,經(jīng)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劉向曾在皇宮的天祿閣校對經(jīng)書。
東觀流徽(黃姓):漢代,江夏人黃得受皇上指示在東觀這個藏書之所讀書。后來做了大官。
以名人傳說為題。
藍田世澤(陽姓):傳說漢代陽伯雍曾因行善被仙人授于“玉”的種子,在藍田種下了玉,后來得到白璧一雙做聘禮,討得一位好妻子。
藜光衍慶(劉姓):傳說西漢劉向在天祿閣校對經(jīng)書時,在元宵節(jié)之夜,天上的太乙星官敲門而入,點燃青藜杖為他照明。
以名人的品德涵養(yǎng)為題。
梅鶴風標(林姓):北宋杭州人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yǎng)鶴,終身不做官。
百忍成金(張姓):唐代山東鄆州人張公藝九代同堂,高宗問他和睦相處的秘訣,他在紙上寫了一百個“忍”字。
臥雪高風(袁姓):東漢時河南尚水人袁安,遇雪天,因不愿打擾他人而在家臥床休息時被凍僵,官府認為他是賢人,舉他為孝廉,后不但作了大官,而且為政清廉。
清白傳家(楊姓):東漢時陜西人楊震任太尉,他不置辦產(chǎn)業(yè)留給后代,而把清白廉潔作為遺產(chǎn)。
夜讀傳芳(歐陽):北宋時江西吉水人歐陽修,小時候家居貧寒,但他立志讀書,勤學苦練,夜以繼日,后來成了文學家。
以名人的才華業(yè)績?yōu)轭}。
飛鴻舞鶴(鐘姓):三國時,河南長葛人鐘繇善書法,有“飛鴻舞鶴”之美。
洛陽世第(蔡姓):北宋書法家、橋梁建筑家蔡襄在泉州洛陽江上設計和建造了現(xiàn)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的石橋。
奪席遺風(戴姓):東漢時,河南平輿人戴憑為朝廷博士,元旦那天,光武帝令群臣百官比賽解讀經(jīng)書,贏者奪取輸者席位,結(jié)果戴憑奪得五十多席。
云臺光輝(鄧姓):東漢時,河南新野人鄧禹,為劉秀建立政權(quán)立了大功,后皇官將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位將軍和四位大臣的像畫在云臺上,鄧禹列位首位。
以名人的言論著作為題。
三省傳家(曾姓):“三省”是曾子的名言,楊震推薦做了官的王密深夜帶著金子送給楊震,楊震不要。王密說,深夜沒有人知道怕什么,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沒人知道?”王密慚愧而去。
金鑒流芳(張姓):“金鑒”是《千秋金鑒錄》的簡稱。唐朝時,群臣為唐玄宗祝壽,他人多獻奇珍異寶,唯宰相張九齡獻上他自己編寫的《千秋金鑒錄》,受到皇帝的嘉獎。
現(xiàn)代型則以住居環(huán)境和處世理念等為題自擬。
以房主的有關信息及其理念為內(nèi)容 :
以名和事件為題。
盛納福祥:“盛”為房主名,“祥”為房主“過繼子”名,意即盛接納了福,帶來了吉祥。
思縫傳家:“思”為房主長輩的名,“縫”為縫紉技術(shù),意即前輩的縫紉技術(shù)代代相傳。
以知足自勵理念為題。
陋室含春:簡樸的房子充滿著明媚的春光。
清慶芙?。阂郧逍憧少R的荷花為榜樣。
以傳統(tǒng)古訓為題。
友恭傳芳:來自《三字經(jīng)》:原文“兄則友,弟則恭”。
修身齊家:出自《大學》中的“八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以贊譽當世為題。
風淳云瑞:吹著淳樸的風,飄著吉祥的云。
安居樂業(yè):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從業(yè)。
以憧憬未來為題。
如意吉祥:即事事成功,稱心如意。
燕喜麟祥:即燕子報來喜信,麒麟帶來吉祥。
配方治病防病
七夕佳節(jié)有配藥的習俗,人們常用松柏等入藥配方,甚至還主張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并稱它們?yōu)殚L生不老的仙藥。中醫(yī)認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潤皮膚,延年益壽;《玉楸藥解》謂其“潤肺止咳,滑腸通便,開關逐痹,澤膚榮毛”,《海藥本草》說它“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清宮還將松子列為御膳食品。柏子香氣濃郁,能養(yǎng)心安神、止汗?jié)櫮c;《本草備要》載,“凡補脾藥多燥,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荷葉能清熱解暑、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滇南本草》說它“上清頭目之風熱,止眩暈,清痰,泄氣,止嘔、頭悶疼”。
七夕時還常選用一些比較實用的藥方治病。如曬槐汁治痔,將槐樹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藥液呈綠色,先熏后洗痔瘡處,有清熱涼血、清肝瀉火的作用,療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滌熱,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編》載其“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經(jīng)》列為上品,《別錄》云,“生嵩高平澤,七月七日采”,“治瘧,無問新久”。
七夕,閩西客家人習慣用仙人草冬瓜塊和水熬煮,再用潔凈的瓦壇密封貯存,以治療發(fā)熱、頭痛、中暑、驚風。這是有醫(yī)學根據(jù)的,《本草求原》說仙人草能“清暑熱,解臟腑結(jié)熱毒,治酒風”,《本草再新》說冬瓜“除心火,瀉脾火,利濕祛風,消腫止渴,解暑化熱?!?/p>
儲水辟邪防病
七夕儲水的習俗由來已久。雍正《廣東通志》載,“家汲井華水貯之,以備酒漿,曰圣水”,光緒《惠州府志?風俗》亦記曰:“七夕,男女晨起擔水貯之,謂‘七夕水’,飲之可以治疾明目”。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甕盛起來儲存,用于治療瘡癤,除去濕毒,醫(yī)治多種熱證。中醫(yī)認為,井內(nèi)之水,多喝能消熱解毒,利于小便赤熱、艱澀不暢、燒酒醉死等?!侗静菥V目》說,“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不同,主治酒后熱痢,洗目中膚翳”?!稙l湖集簡方》記載一解燒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華水,細細灌之,至蘇乃已?!?/p>
七夕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說它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給小孩煎藥殺蟲效果好。中醫(yī)認為,露水可以入藥,可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diào)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煎湯洗發(fā)護發(fā)
婦女七夕洗發(fā),也是特別的習俗。湖南《攸縣志》記載,“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fā)”。原籍浙江的臺灣作家琦君,在《髻》中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發(fā)。還有些地區(qū)的未婚女子,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皂角樹等樹的液漿或枝葉汁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這當中除了女性祈愿仙子佑護之外,也有一定的醫(yī)學道理。如皂角樹枝葉煎湯沐發(fā),能夠清熱化濕、祛除多余脂肪、通暢毛囊,對防脫發(fā)和烏發(fā)效果頗佳,不會刺激頭皮。再如黑骨木樹漿黑發(fā)功效也是極佳。
豐富多彩的潮汕民間乳名習俗
根據(jù)中國的民間習俗,乳名的取用主要有三種:一是借用生活中的花鳥蟲魚等動植物名;二是隨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三是吉利喜慶的意愿,表達長輩對晚輩的美好愿望。潮汕人也依據(jù)這些基本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乳名習俗。
1.以身體外貌特征命名
身體長得高的叫“兩腳規(guī)”“竹竿”,身體肥胖的稱為“大胖”“胖仔”“豬仔”,身體較瘦的稱為“瘦猴”“瘦狗”,身體單薄或女性化嚴重的男孩子叫“姿娘”。此外,還有“烏弟”“烏妹”“白弟”“白妹”等。
2.以生理特征命名
頭部有“大頭”“尖頭”“圓頭”“扁頭”等,眼睛有“大目”“小目”“圓目”“烏目”“瞇目”等,耳朵有“大耳”“尖耳”等,嘴巴有“裂嘴”“闊嘴”等,鼻子有“尖鼻”“扁鼻”等,腳手有“長腿”“十一手”等,皮膚有“粗皮”“鐵佛”“烏卵”“鳥”等。
3.以生產(chǎn)工具命名
“水桶”“草索”“扁擔”等。
4.以食具、食物命名
“鼎柳”“肉丸”“菜脯”“蛋糕”“餅干”等。
5.以自然物命名
“石頭”“水”“江”“河”“?!薄昂薄膀丛椤薄八u”(青蛙)“錢龍”(壁虎)“赤頭”“宣溜”“淡甲”“墨斗”“石榴”“蘋果”“成”(榕樹)“竹”“竹頭”“芋頭”“菜頭”等。
6.以生肖命名
如“?!薄肮贰薄柏i”“羊”“雞”“虎”等。
7.以生產(chǎn)與日常生活方式命名
“豬屎”“狗屎”“鼓”“鑼”“燈”“書”“鐘”“鐵錘”“剪刀”“鎖頭”等。
8.以分娩情況命名
民間忌諱在異地或別人家分娩,一般要在自家分娩。如若在半路或遇到下雨等特殊環(huán)境分娩,“路生”“雨生”“河生”等就往往成為孩子的乳名。
潮汕民間乳名習俗的文化審視
1.具有明顯的潮汕地方特色
“千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以中原移民為主體的潮汕人在傳承中原乳名習俗的同時,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不斷融合,不斷創(chuàng)造,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乳名習俗。一方面,充分運用潮汕方言。如前文所舉的青蛙稱“水雞”、壁虎稱“錢龍”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潮汕話。另一方面,與潮汕物產(chǎn)特別是海產(chǎn)息息相關,如“赤頭”“宣溜”“淡甲”“墨斗”等。再一方面,與潮汕民間生活習俗相關?!扒伴藕笾瘛笔浅鄙敲耖g家居習慣,因而民間喜歡以“成”“竹”取乳名。
2.反映了潮汕人強烈的生命意識
人的身體是生命的載體和外在表現(xiàn),人名的起源最初便與生理特征有關?!叭说挠忻?,乃在知識漸芽,人我之間的交際漸密,漸從形體、聲音的特征加強認識,這種存留在心坎里的無聲符號,可說是名的胚胎。后來人事日繁,群居生活日漸發(fā)達,覺得以形體聲音的特征為某人默記的標準還不夠,便需要立一個顯明的符號以與某人,因是名便誕生了?!保ㄊ掃b天:《中國人名的研究》)由此可見,人的名字的產(chǎn)生最早來自其形體和聲音的特征。而民間的乳名至今仍明顯地保留著這一特征,如“大頭”“圓目”“闊嘴”等。這種名字對老百姓來說沒有明顯的褒貶色彩,所以,以此為名的人很少認為這是一種侮辱,尤其在孩提時更是習以為常。這種對其生理特征的突出,實質(zhì)上是對生命自身重視的表現(xiàn)。在老百姓看來,與社會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相比,生命自身更為重要。
潮地瀕臨大海,古為南蠻之地,自然環(huán)境惡劣。臺風、地震、暴雨、干旱以及瘴癘等天災人禍,時時造成極大破壞。潮汕人是一個移民族群,無論是顛沛流離、披荊斬棘的南下中原移民,還是離鄉(xiāng)背井、篳路藍縷的“過番”潮人,以及“愛拼才會贏”的現(xiàn)代潮汕人,他們自強不息,艱苦創(chuàng)業(yè),同大自然與各種疾病作搏擊抗爭。潮汕民間男性乳名為“鐵佛”“烏卵”(陰囊),女性喜叫“木仔”(番石榴)“石榴”“桃花”,是潮汕人的生殖崇拜,是潮汕人對生命創(chuàng)造的崇尚,是潮汕人對生命本色的張揚,充分反映了潮汕人強烈的生命意識。
3.體現(xiàn)了潮汕明顯的宗親血緣關系
南下的中原移民在潮汕平原聚族而居,形成一個個村落,宗族觀念十分強烈,宗親勢力非常明顯。潮汕民間乳名習俗也充分體現(xiàn)了明顯的宗親血緣關系。假如一戶人家生有幾個孩子,若都是男孩,就分別叫“大牛”“二?!薄叭!薄八呐!薄靶∨!?;若老大叫“?!保隙徒小谤Z”,老三就叫“豬”;或者干脆就根據(jù)在同胞或同宗同輩(如堂兄弟)中的排行,取的是不算名字的名字,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小五”“尾”;若同是女孩,就分別叫做“大妹”“二妹”“三妹”“細妹”“細”。
4.反映了潮汕人傳統(tǒng)傳宗接代的社會心理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乳名習俗與人們傳宗接代的心理相通:一個人的生命力旺盛,那他就必然會有強大的生殖能力,否則就意味著其生命力的萎縮,后者通常是許多人最為自卑之處。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社會,以生育男孩為特征的傳宗接代是封建倫理道德的一個最重要標準,是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受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許多潮汕人的乳名表現(xiàn)了這樣的心理。如有的人生了女孩,便名之曰“來弟”,意為希望下一個是男孩;生了男孩,便取名“卵”“佛”,意為他是最強壯的男孩。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重男輕女的特征。
5.體現(xiàn)了潮汕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深情寄望
乳名的賤化是一種普遍的民俗事象。乳名的鄙俗粗野是因為父母“大體都出于憐愛太甚,故示卑賤,希望容易養(yǎng)大成人”(蕭遙天:《中國人名的研究》)。越是高貴的生命越嬌嫩,越是卑賤的生命力越強,所以,給后代起賤名是希望經(jīng)得起生活磨難,是為了美好的未來??梢姡v名在他人的心目中并不卑賤,它與高貴的名字是完全平等的,寄予了對孩子平安成長的深情厚望。
潮汕地區(qū)自古以來人多地少,生產(chǎn)生活條件相當惡劣,不少家庭的孩子易夭折,養(yǎng)不活。因此,不少潮汕家庭給孩子取賤名,如“大傻”“白仁”“瘦狗”“刺流”等,既出于憐愛,又有卑賤易養(yǎng)活的意思。這當中寄托著長輩希望孩童健康快樂成長的最簡單愿望,浸透著濃郁的親情。
6.反映了潮汕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追求
“在原始社會,人類最基本的生產(chǎn)方式是狩獵,人們的衣食都取決于生存于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因此,當時人們都十分崇拜一些與其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生物。根據(jù)人們的這一習性,當時社會上形成了用某些動物的名稱給自己的子女命名的習慣。”(穆臺力甫·司地克:《維吾爾族人名和姓氏初探》)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動物不但不比人類低下,反而成了人類的主宰。另外,由于科學不發(fā)達,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而且生死輪回:人死后可以變?yōu)閯又参?,而動植物死后也可以再變成人。在人與動植物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根本上說,二者是完全協(xié)調(diào)平等的,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和諧觀。潮汕民間乳名習俗也充分運用這一文化規(guī)則,“水雞”“錢龍”“鵝”“鴨”“宣溜”“蓮”“蘭花”“石榴”等動植物便成為潮汕人的乳名。
7.充滿了濃郁的潮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氣息
在農(nóng)業(yè)社會,誰占有的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越多,誰就越能得到人們的尊重。以這些東西作為乳名,說明了農(nóng)民終生和它們不可分離,其命運與此息息相關。就潮汕民間乳名習俗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⑴生產(chǎn)資料類。幾乎各種可以充當勞動工具的家畜名字都可以用作乳名,如“大?!薄八!钡龋粚儆趧趧庸ぞ叩倪€有無生命之物,如有些人的乳名為“扁擔”“馬索”等;還有農(nóng)作物之類的乳名,如“白菜”;以“豬屎”“狗屎”“雞屎”等為乳名的,則反映了潮汕農(nóng)民十分重視種田用的肥料,因為舊時沒有“尿素”之類的化學肥料。上述這些,反映了人們希望有牲畜使用、有土地耕種的田園之樂。⑵屬于衣食住行之類的生活資料類。如:“斗笠”“草帽”“扁擔”等作為乳名,反映了舊時潮汕農(nóng)民樸素、節(jié)儉的生活態(tài)度和勞動致富、豐衣足食的人生愿望。
8.反映了潮汕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道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民間百姓對美的追求較側(cè)重自然美。作為乳名,其表現(xiàn)對象主要就是自然界尤其是農(nóng)村常見的能夠給人在視聽方面產(chǎn)生美感之物,即鳥獸蟲魚和花草樹木類,特別是女人喜歡以各種花草水果等植物為名,如“蘭”“杏”“紅花”“石榴”等。這些鳥獸蟲魚或花草樹木,具有美麗的聲音、色澤、線條、外形,是“罕見”和“美麗”的意思。潮汕民間豐富的乳名系列,尤其是女性植物類乳名,體現(xiàn)的是以農(nóng)業(yè)社會為特征的美麗的大自然具有明顯的感性美,反映了潮汕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9.潮汕民間乳名習俗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流變
【關鍵詞】涼山彝族;命名;文化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共同書寫出了輝煌的華夏文明,其中彝族為華夏文明的書寫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在西南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中,彝族是人數(shù)最多,分布最廣,支系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這樣一個民族背后積淀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涼山彝族人名命名,則反映了我們彝民族的心理、民族傳統(tǒng)觀念及民族價值觀等方面。涼山彝族的姓氏是一個群體的指稱,是用來區(qū)分群體的符號,而名字是個人的指稱,是用來區(qū)分個體的符號。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姓氏代表一群人,而一個名字只代表一個人。
一、彝族子女命名習俗概說
彝族人在給小孩取乳名時舉行的禮式是很獨特的。彝族人的命名一般在嬰孩出生后的第三天舉行舉行一次“”出門見天日“的儀式,彝語叫‘得波都’,其意為‘出門’。
彝族名字的構(gòu)成:
涼山彝族人不管男女都有兩個名字。一是本名,一是尊名。
(1)尊名
尊名有一定的使用氛圍,彝語叫“米卓”,意思為代替名字之名,相當于一種稱謂。尊名具有濃厚的敬重感彩,因而有它的使用場合,一般來講,尊名多為排行名,是同輩和姐弟妹用的呼名。我們涼山彝族尊名多為排行名(從尊名可推知其排行長幼),尤其以甘洛、越西、峨邊、馬邊一代的彝族比較嚴格。
其它地方的尊名則不那么嚴格,長子,次子,中子,幼子……等都很隨意,沒有排行名,比如:
(2)本名
本名對涼山彝族是最重要的名字,彝語叫“咪”,意為名字。使用的場合一是用于父子聯(lián)名的族譜中;二是用于宗教儀式;三是用于長輩晚輩之間,只有長輩與年長者才有權(quán)直呼晚輩和年幼者的本名。
二、彝族命名中表現(xiàn)的民族性的精神寄托
1.紀念意義
紀念意義主要是指對已故父親的紀念。這種命名方式多為遺腹子所使用,在具體的名字中常用“書”來表達“銘記”、“不忘”、之意,表達對過世父親的懷念,通常取名如“書哈”、“書古”……這種命名方式體現(xiàn)了彝族人民重視父親血緣的傳統(tǒng),以及尊敬孝敬長輩的傳統(tǒng)觀念。
2.祝愿意義
各民族命名中都有取名以祝愿子孫康健富貴的傳統(tǒng),涼山彝族人民也不例外。在命名中,彝民常為子女取名如“石”,“石古”,“木撒”,“撒坡”……譯為安康、幸福、平安……之意。這種命名方式體現(xiàn)出的對平安的向往是彝族對人生幸福的一種寄托與向往,是對子女后輩的祝愿,同時也是體現(xiàn)了彝族人追求平安幸福的人生理想。
三、彝族人的命名中表現(xiàn)出的意義
1.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
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包括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合為一體的原始宗教,其中圖騰崇拜是多神崇拜,尤其是動植物崇拜與血緣觀念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人們幻想起自然的力量與超社會的力量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圖騰,屬先民信仰,盛行遠古,遺風沿習至今。彝族的圖騰崇拜體系中包括彝族普遍崇拜的竹圖騰崇拜,以及非普遍崇拜的虎圖騰、鷹圖騰、龍圖騰等。涼山彝族的這種圖騰崇拜在姓名中體現(xiàn)如下:
“拉洛”――譯為“黑虎” 長輩為其取此類名字是對虎豹等動物的崇拜,對力量的崇拜,希望子輩如這些動物般勇猛……
“各其”――譯為“甜蕎” 長輩為其取此類名字是對植物蕎麥這類農(nóng)作物的崇拜,希望孩子能像蕎麥一樣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久惹”――譯為“鷹子”長輩為其取此類名字是對鷹等動物的崇拜,希望子孫后代像鷹一樣自由,一樣的雄鷹展翅,
…………
2.根據(jù)“八方位”命名
東 南 西 北 東南 西南 東北 西北
是根據(jù)母親生孩子時的命向來取名。指孩子降生時,根據(jù)彝族的歷法推算孩子的命宮所在方位給孩子取名。傳統(tǒng)上,涼山彝族根據(jù)八方圖(見八方圖表及說明)推算孩子出生時的命宮所在,并可依此給孩子取名。如某男孩的母親生他時的年齡為21歲(虛歲),則從依木(南方)起計算,一格為一歲,數(shù)到21格時為你瑟方向(東北方)。則該男子的名可為你瑟,或頭字為你后加達、恰、步、火等構(gòu)成名。某女孩的母親生她時的年齡是25歲(虛歲),則從依我(北方)起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數(shù)格,一歲一格,數(shù)到25為依我(北方),則該女子名可直接為依我,或頭字為依后加青、娓、落、張等構(gòu)成。
涼山彝族首先確定四個正方位,確定了四個正方位之后,再在四個正方位之間設下四個副方位,形成完整的八方觀。
四、彝族命名中表現(xiàn)出的民族心理
1.祈求子女健康
在過去,涼山彝族人民生活在衛(wèi)生條件差的山區(qū),彝區(qū)嬰兒多有夭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在為新生兒取名的時候,長輩會給孩子取一些與慣例矛盾的名字,即一戶人家之前所生某一性別的孩子總是夭折,當再生一個相應性別的孩子時,往往會給他取一個相反性別的名字,或者在名字中的性別標志詞運用相反的標志詞。通過這種方法以求子女的存活健康成長,同時希望從這一胎子女起以后的嬰孩也一如健康。
2.家族的整體性心理
在涼山彝族家庭中多不止一個孩子,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給新生兒命名的時候,往往體現(xiàn)出一定的統(tǒng)一性以及差異性。在一個家庭中,長子或長女的名字常常會成為弟弟妹妹們名字的一個方向,如某家的長女在行“出門禮”時候,用羊慶祝,嬰孩取名“友果”,此名字與羊有關,后來他的弟弟妹妹雖“出門禮”所用的牲畜非羊,但他們的名字分別“尺呷”“尺哈”
……以延續(xù)哥哥的名字而與羊有關,表現(xiàn)在家族中姓名一定的統(tǒng)一性。當然也含有希望子女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而共同健康成長的含義。
五、時代變化的彝族命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族間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特別是1949年以后,涼山彝族的姓名文化中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學名,即漢姓和漢名。也有用彝姓用他民族的名的。如“吉克富華”“海來發(fā)財”
關鍵詞:贈答 特點 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95-02
古今中外,禮尚往來一直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日本,贈答行為便是從古代開始就被制度化的習俗,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街坊鄰居,無論是上司老師還是同事客戶,都需要通過贈答習俗來培養(yǎng)和維護感情,穩(wěn)定自己在家庭、學校、公司和社會中的地位,贈答習俗在日本社會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禮品更是被稱為“人際交往的劑”,它作為交流的媒介,可以使人們從瑣事中暫時脫身,完成一次或大或小的交流,并時時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以及這種存在對于自己的意義,這對于生活在快節(jié)奏中焦頭爛額以至于有時連自身的存在都會忽略的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一、關于日本贈答習俗
在日本,贈答習俗時刻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在“お中元”(中元節(jié))和“おr暮”(歲末)。中元節(jié)從7月15日開始到8月中旬結(jié)束,歲末從12月上旬開始到12月下旬結(jié)束,日本人在此期間相互贈送禮品,以此來表達對上司、老師、長輩、親朋好友等的感激之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贈答行為在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節(jié)日也逐漸流行了起來,既增添了節(jié)日的氛圍,又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除此之外,結(jié)婚、生子、祝壽、入學、探病、喬遷新居等都需要贈送禮品。即使是出差一天,回來時也需要帶一些當?shù)氐奶厣Y品送給親朋好友和同事,同他們分享所見所聞??梢哉f,日本人隨時隨地都在互贈禮品。
(一)日本贈答習俗的含義
所謂“贈答”,《廣辭苑》釋義為「物をおくったり、そのお返しをしたりすること(送出物品并得到返還);《新明解》解釋為「歌 手物などのやりとりをすること(詩歌、信件、禮物等的交換);而在《日本國語大辭典》中則為「歌
?? 手または品物などを、おくったり、おくり返したりすること(詩歌、信件或物品等的贈與及回贈)。
(二)日本贈答習俗的起源
在古代,人們主要依靠稻作來滿足生存的需要,稻作文化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風調(diào)雨順、無災無害、糧食豐收對他們來說便尤為重要。日本人相信祖先及神靈會保佑年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子孫幸福美滿,所以在正月要供奉祖先及神靈,獻上供品,祈求愿望的實現(xiàn)。祭祀時用的供品大多數(shù)是米、魚或釀造的酒等。祭祀結(jié)束后,人們便把供奉給祖先及神靈的供品拿來共同分享,加強親朋及近鄰的關系。這就是日本贈答習俗的起源,并且這種習俗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贈答文化”深深扎根于現(xiàn)代日本社會之中。
(三)贈答時的用語
在日本,人們喜歡以心傳心的交往方式,說話時往往不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愿,而是使用大量的客套話,特別是在贈送禮品和進行答謝時,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化的表達方式。在贈送禮品時,人們一般會說「つまらない物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 さい(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請您收下)或者「お粗末なものですが、どうぞ受け取ってください(不是什么好東西,請收下);而收到禮品的人,一般會說「うれしいです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我很開心,十分感謝),并且會在之后見面或電話中數(shù)次表達謝意。即使不喜歡對方送的禮品,日本人也會表現(xiàn)出很喜歡很高興的樣子。
(四)贈答時的禁忌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因此,在與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交往時,我們應當注意禮節(jié)與忌諱,避免誤會與沖突的產(chǎn)生,在日本也是如此。
首先,贈答時必須注意禮品和禮金的數(shù)量。在日本,人們崇尚奇數(shù)文化,他們認為奇數(shù)代表吉祥,因此在送禮時多選用3、5、7等數(shù)量,禮金也以1萬、3萬、5萬日元居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日Z里9(く)的讀音和“苦(く)”字相同,所以即使是奇數(shù),人們也要避諱。除此之外,4(し)的讀音和“死(し)”字相同,而我們中國人喜歡的6和8在日本被視為陰數(shù),所以送禮時日本人都會避免上述數(shù)字。在送新婚夫婦紅包時,十分忌諱送2萬日元或者2的倍數(shù),因為在日本民間普遍認為 “2”這個數(shù)字容易導致夫妻感情破裂。
其次,贈答時要注意禮品和其包裝的顏色。日本人大多信仰神道和佛教,因此很忌諱綠色和紫色,他們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紫色則代表悲傷或不牢靠,所以禮品或禮品的包裝要避免這兩種顏色。此外人們甚少選擇代表喪事的黑白兩色,也會盡量減少色彩艷麗的包裝紙的使用,因為明亮艷麗的顏色過于花哨而顯得不夠莊重禮貌。
另外,在送禮時,還有很多講究和避諱。例如在探望病人時,不要送盆栽或者帶有根部的植物,很容易使病人聯(lián)想到疾病無法根治,不能除根;且在日語中「根付く(ね づ く)(植物生根、扎根)的讀音與「寢付く (ね つ く)(臥床不起)極為相近,病人往往對此十分忌諱,認為很不吉利。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時一般也不會送食品和水果,這一點和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在慶賀新婚時,十分忌諱送菜刀、玻璃制品、陶瓷等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分離、破碎的禮品。在慶祝喬遷新居時,要避開打火機、爐子等與火相關的禮品。因為梳子的發(fā)音與“苦”和“死”相同,十分不吉利,所以日本人對此也十分忌諱。諸如此類的禁忌還有很多,因此在送禮時需要十分謹慎,思慮周全,否則便會失禮,變好事為壞事,使雙方陷入尷尬,變得難堪。
二、日本贈答習俗的特點
(一)贈答對象范圍廣
與西方的個人主義相比自不必說,與同屬于東方文明的中國人相比,日本人也更加重視以家庭、親緣、集團、地域等為紐帶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所以贈答對象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一般送禮給家人或朋友,但日本人除此之外還會送禮給周圍的鄰居,甚至是平時不常往來的人;在職場中,中國人的贈答對象通常是位高權(quán)重者,而日本人除了上司之外,贈答對象還有全體同事。相對于個人的情感,日本人更加重視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即人的社會屬性。日本人通過贈答習俗來穩(wěn)固自己的社會地位,加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
(二)注重禮品的實用性
M管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禮品的種類在不斷增多,但是在日本,實用性的贈答品依舊是人們的首選,選擇食品或日用品的人占大多數(shù),選擇奢侈品或者非實用的裝飾品的人很少。例如在中元節(jié)和歲末,從酒、飲料、海鮮、肉食品等食品,到洗衣粉、洗發(fā)水、香皂等日用品全,都可以作為贈答的禮品。在其他節(jié)日,巧克力、糖果、土特產(chǎn)等也是十分常見的禮品,甚至商品打折券、圖書券、電影票、門票等也可以被當作禮品,有些禮品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甚至是無法理解的。這因為在日本,人們追求的是禮品的實用性,追求的是心意的表達,而并非高昂的價格。
(三)注重禮品的包裝
日本人十分講究贈答禮品的包裝,一件禮品無論價值如何,往往要里三層外三層包得嚴嚴實實。對于外國人來講,收到日本人送出的禮品,首先都會驚嘆于華麗精致的外包裝,拆開包裝后又會詫異于與華麗包裝不相符的禮品本身。在日本,人們會挑選恰當?shù)幕蚴鞘斩Y方喜歡的包裝紙,打包完畢后再系上一根漂亮的緞帶或紙繩,這樣不僅使收禮方心情愉悅,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送禮者的審美水平和重視程度。日本人認為繩結(jié)之處有人的靈魂,代表著送禮人的誠意。即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禮品,也要精心包裝,而且日本人往往樂在其中,不覺乏味,注重禮品包裝大過注重禮品本身的價值。
(四)注重還禮
日本人十分注重還禮,從贈答一詞就能夠看出日本人的內(nèi)心,接受禮品之后進行還禮是一種社會共識,更是贈答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收到禮品后,當面或致電表示感謝是最基本的禮儀,且無論相隔多長時間后再見面也要再三提及以示感謝,最重要的是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會盡快進行還禮。人們會回贈送禮者價格相當?shù)亩Y品,這被視為一種義務,也足以證明日本人對于贈答雙方要保持平等的重視程度。這與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在中國禮品的價值往往體現(xiàn)著送禮者的誠意,所以一般還禮者會回贈相對價值更高的禮品以示尊敬。
三、日本贈答習俗中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
(一)日本人具有強烈的集團意識
在日本,送禮的時間、用語、內(nèi)容等幾乎都是固定的,由此不難看出日本人有很強的集團意識。日本人自古以來便“和”為貴,他們不愿意固執(zhí)己見,從不過分地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更喜歡贊同大家的意見,與大家采取一致的行動。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日本人十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當他們在大庭廣眾被人瞧不起或遭遇尷尬情況時,他們會感到這是一種恥辱。對日本人來說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受到周圍人的孤立,脫離了集體的日本人必定痛苦萬分。而在日本的教育問題中,報道最多的就是同學間的“欺負”問題,它的核心是集體排斥個人,很容易造成輟學、各種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的嚴重后果,是日本人最為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
(二)日本人具有明確的義理觀
有賀左衛(wèi)門曾這樣敘述“義理”,即是「日本の社會vSを制する一定の生活の意味(規(guī)定日本社會關系的一種生活規(guī)范),「集玀虺證納活にする人の立訾湟庵 感情は、人情としてこれに立したり轆筏郡轆工毪玀韋扦る(相對于集團意識這種生活規(guī)范而言的個人的立場、意志感情,順應于義理并與之對立)。日語中還有「x理を返す(還人以義理)這樣的說法。日本人認為在接受了別人的義理之后,就如同欠債般,若不返還則無論如何都無法被社會道義所認同。這樣的觀念放在贈答的領域中,也就不難理解日本人為何有對贈禮進行還禮這樣的既定義務了。這種形式化的義理觀對人的要求極其嚴格, 已經(jīng)成為日本人生活中無形的法律。因此,在日本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收到禮物之后還需要進行還禮。在接受禮物的同時,日本人便覺得對方也期待著自己以一種有形或無形的方式進行還禮。如果收了對方的禮物而不進行還禮的話,日本人會認為這是不符合“義理”的行為。
(三)日本人注重外表忽視內(nèi)在價值
日本人十分注重禮品的包裝,在選擇禮物時,他們常常重外表而忽略內(nèi)涵。這種重外在而輕內(nèi)容的文化還體現(xiàn)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例如,日本人很重視學歷,他們往往在乎你是否畢業(yè)于名校,而不關心你是什么專業(yè)。再比如,如果你問日本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們通常會回答你自己工作的公司是什么,因為日本人并不關心你具體的工作,他們只是想知道你工作的公司是不是有名的大企業(yè)或上市公司。他們覺得只有工作的公司很好,自己才很有面子。
參考文獻:
[1]L谷川松治U.菊と刀[M].文弘社,1967.
[2]伊藤種.與交Qの人學[M].筑摩房,1995.
關鍵詞:酒文化;傳統(tǒng)習俗;作用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202-01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xiāng),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chuàng)酒曲復式發(fā)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fā)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于物質(zhì)的,但又同時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酒,可謂是中國人飯桌上不可或缺的東西。朋友聚會觥籌交錯間,距離拉近。家人聚會中舉杯盞影間,流露著默默溫情。同時,各種社會風俗習慣中也離不開酒。如新人結(jié)婚,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滿月,其父母會大辦操持一場“滿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端午佳節(jié),人們要喝雄黃酒,寓意驅(qū)邪避禍。清明重陽更是要以酒祭祖,表達對先人逝者的懷念。可見,酒在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語“無酒不成席”,可見酒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人的婚嫁慶典上,無論是在中國當今社會還是傳統(tǒng)社會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品,甚至在許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終都有酒的參與。酒固然有喜慶的含義,但同時酒還有約定盟誓的功能。結(jié)婚的序幕是“訂婚”,許多民族訂婚的俗儀,都是酒字當頭,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來拉開的了。例如在東北,男女雙方經(jīng)媒人的中介議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親酒”。相親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場敬酒。雙方無異議時,席面上由雙方的主婚人交換酒杯一飲而盡,或由媒人舉杯飲盡,謂之“端盅”,以示婚約已成。而在陜西安康一帶,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時,一進門,便有兩個婦女向之遞酒,名曰“喝迎門酒”。隨后拜完天地,進入洞房,新婚夫婦雙方還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巹酒”發(fā)展來的,“巹”是葫蘆,一分為二成為兩瓢,夫妻雙方各執(zhí)一瓢盛酒同飲。酒在此便是約定盟誓作用,表達了夫妻雙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禍福同享的決心。
在現(xiàn)代人們的交際生活中,喝酒應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習俗中,以“酒”示儀的傳統(tǒng)禮俗更是比比皆是,表達了對客人的歡迎和真摯熱忱的情感。如廣西瑤族的喝“三關酒”的禮俗,當有賀客來臨之時,主人就在屋外組成三關,每一關都敬客人兩杯酒,以示款待之誠。瑤族有喝“笑酒”的習俗,當親朋聚飲之時,或提出笑話佐酒,或邊喝邊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詞”。還有廣西壯族喝“交臂酒”的禮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時,要主客交臂,各飲自己所執(zhí)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誼之深。人們推杯換盞的舉動,就是互敬互讓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傳統(tǒng)的漢族祭祀活動大都有三祭:春節(jié)祭、薦新祭(收獲季節(jié)的農(nóng)耕習俗)、清明祭,這些祭祀活動中都離不開酒的存在。以春節(jié)祭祖的習俗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孫對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終追遠”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譜”懸掛在堂屋的北墻上,下設供桌,擺上供器、供品。貼上對聯(lián)吊錢等物,作為祭祖的神壇。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帶著燒紙和白酒去先人的墳頭燒紙奠酒,意為給逝者帶去錢財、酒肉。燒完紙,奠完酒,要點上一餅爆竹,意為請先人在此“喝酒拿錢”。同時。除夕十二點除焚高香、燒大紙、供酒、奠酒的祭儀外,還要添加供飯、子孫們磕頭禮拜的祭儀,酒在這里又一次充當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動外,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有祭天地、川澤、山林、社稷、芒神、蠶神、財神、龍王爺、藥王爺、牛王爺、馬王爺?shù)燃漓牖顒?,寄予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參考文獻:
[1]武占坤,王鳳艷.漫話“無酒不成俗”――談酒文化對中華民族習俗的滲透[J].天中學刊,2001(03).
[2]徐少華.中國酒文化研究50年[J].釀酒科技,1999(06).
[3]吳小如.詩詞札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關鍵詞 生活習俗 日本 文化 兼容性
中圖分類號:G13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75
On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Living Customs
WANG Xiaoq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 Japan i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powers in Asia,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not only made anot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economy, while also showing a thriving cultur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Japan is a good learning n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o develop a national culture, their effectiv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culture, and through its own compatibility, mak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fter each draw the essence, still reta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world culture. Compat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Japanese culture, its rooted in real life, there are compatibilit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Japa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on Japanese customs, hope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efforts through customs, and the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
Key words living customs; Japan; culture; compatibility
0 前言
日本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日本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國家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從整體上看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尤其是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相似之處比比皆是,這與歷史上日中兩國之間頻繁的交往有著密切的關系。除了向中國學習外,日本在近展的過程中更是將目光著眼于全世界,將西方的一些先進文化也積極引入日本文化之中,使得日本文化在層次性以及兼容性上都有所體現(xiàn)。
1 語言習俗
語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具體的展現(xiàn)方式,日本人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的形式十分豐富,不僅帶有日本本土語言特色同時還夾雜著一些外來語以及流行語,這使得日本語言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將更多的文化內(nèi)容兼容其中,讓日語的表達更加豐富多彩。
1.1 謙恭的語言表達
語言表達是一個復合性的行為,人們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將語言抒發(fā)出來,同時還要根據(jù)語言的內(nèi)容加入一些肢體上的動作,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生動具體,對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深化。例如,在日本要想向?qū)Ψ奖磉_誠摯的問候或者深刻的歉意,一般都會在說話的過程中輔以鞠躬的動作,加深情感的表達。這種鞠躬的行為其本身帶有著一種對長輩對朋友的尊重,同時也是日本文化中謙恭、禮讓思想的體現(xiàn)。除了鞠躬以外,點頭或者附和也是日本人進行交流過程中經(jīng)常會應用到的動作,這種贊同性的動作在談話中被應用,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聆聽者的專注與尊敬,同時也可以給對方以鼓勵,讓對方更加順暢地將語言表達清楚。這種謙恭的語言表達方式是日本語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其不僅可以照顧人的心理感受,同時還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變得輕松自在。
1.2 柔和的語言表達
語言與感情相關聯(lián),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含義通過不同的語氣或是不同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來,往往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請人幫忙時祈使句和請求句給人的感覺就有很大的不同,通過疑問的方式將請求表達出來更加容易達到目的。日本人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深諳語言表達的技巧,一般在進行對話交流時,極少使用過于尖銳直白的表達方式。通常情況下日本人都會通過柔和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在闡述自己意見的過程中,日本人經(jīng)常會在結(jié)束的時候詢問對方的看法,使用“您覺得如何”“還可以嗎”等謙虛柔和的詞匯與對方進行溝通。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化解語言上的銳氣,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并且通過柔和的語言也可以給自己的意思表達獲取一些轉(zhuǎn)圜的余地。這對于幫助日本人民適應國際化的社會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可以在與其他國家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fā)揮空間,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造成交流的沖突,充分體現(xiàn)出了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1.3 敬語的應用
大多數(shù)的人在與日本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都會對日本人的禮儀以及禮貌用語印象深刻。由于日本文化中對于禮儀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日本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敬語成為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例如,在與長者或者前輩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年輕人要用“您”當作代稱,同時對自己還要謙稱后輩、晚輩等。除此之外,貴公司、鄙人等也是日本人交流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的敬語。這些敬語的應用使得日本人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一種對對方的敬重之情,讓對方體會到了語言表達者的友好,可以有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談話過程中的生疏感。
通過上述表達我們可以知道,日本語言的表達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jié)合,其中不僅包含了本土語言的精髓并且還融合了一些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內(nèi)容。但是從這種融合的方式上來看,日本語言的融合不是單純的堆積或是組合,其是一種吸收后的重新包裝,使得東方以及西方的文化在日本語言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形成了一種具有日本特色的語言表達形式,具有著謙恭、柔和、禮讓的表達特點。
2 飲食習俗
飲食是認識一個國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日本的飲食頗具特色,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有意扶持與發(fā)展之下,日式料理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日本重要的標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民眾的追捧。不少游客更是希望通過品嘗正宗的日式飲食以加深對日本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但是通過對日本飲食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日本的飲食雖然極具特色但是其與傳統(tǒng)的日式飲食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受到了文化兼容的影響,使得日式飲食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對傳統(tǒng)飲食習俗進行了發(fā)展,同時還融入了一些新鮮的元素以及異域的文化,使得日式飲食習俗更加具有時代性,更符合現(xiàn)代日本的發(fā)展要求。
2.1 食品種類的兼容
不同的國家由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文化背景、自然環(huán)境等的不同,其飲食的種類以及食品的樣式都會有所不同。以我國為例米飯、饅頭是最常見的主食,而西方國家則將面包作為主食。因此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在飲食種類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偏重,其中最常見的有壽司、烏冬面、海產(chǎn)品等。這些食品是日本比較傳統(tǒng)的飲食種類,雖然極受日本人民的喜愛,但是隨著日本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一些外來的食物也逐漸被端上了日本民眾的餐桌,使得日本的飲食逐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中國作為日本的鄰國,其從古代就對日本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日本的餐桌上中國食物極為常見,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餃子、餛飩等。隨著西方文化在亞洲的盛行,西式餐點也逐漸被日本民眾所接受,并且在西式餐點和日式餐點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巧妙地將西餐與日料結(jié)合在一起?,F(xiàn)在日本的餐飲業(yè)已經(jīng)成為了日本重要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業(yè)之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多元化交融,使得日本飲食更加迎合了大眾的口味。
2.2 飲食習慣的兼容
日本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于酒和茶有著深厚的民族情結(ji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日本人都會在用餐時間或者休息時間進行飲酒或者品茶。并在飲酒與品茶的過程中對自身精神進行放松,有著一定的減壓作用。酒是餐桌文化的衍生品,并且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就我國而言桑落酒、杜康酒、屠蘇酒都是歷史較為出名的佳釀,并且時至今日仍被后世所稱贊。而日本備受推崇的酒則首推日式清酒。日式清酒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日本的各種祭祀以及節(jié)慶中清酒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日本男女在進行成人禮的過程中,就將飲清酒當作禮成的標志,并以此預示今后將作為一個成人生活于這個世界上。雖然當今日本現(xiàn)代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儀式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日本的文化,同時也體現(xiàn)了清酒在日本飲食中的地位。在日本茶與酒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茶要較酒更加具有文化韻味。中國具有著悠久的茶文化,經(jīng)歷史研究證明,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并經(jīng)日本人民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使得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文化出現(xiàn)了同根但不同形的局面。日本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發(fā)展,其使得飲茶成為了一種藝術(shù),兼具了美感與思辨。日本人在飲茶的過程中注重內(nèi)心的安靜以及品茶的過程,通過品茶達到凈化心靈,感悟人生的目的。這是一種飲食上的禪意,使得日本的茶文化又添加了一層神秘的精神力,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突出代表。
3 服飾習俗
3.1 傳統(tǒng)服飾的兼容
在古代不同的國家以及民族在服裝上具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隨著現(xiàn)代文明進程的不斷加深,全球一體化使得各國之間在服飾上的差異性開始不斷縮小,但是為了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保留,并保持本國文化的延續(xù)性,各國仍對本土的服飾給予了一定的保護,希望其在今后的歲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傳承。日本在民族服飾的傳承上相對比較優(yōu)秀,其不僅將和服保存了下來,并在大型的慶典或者祭祀活動中將和服設定為正式服裝。日式和服的制作以及穿著都比較繁瑣,并帶有著中國漢服的一些風格在其中,尤其是女性的和服,在制作以及穿著上都十分講究,并且針對出席活動的不同,和服的款式以及圖案等都會有所差異。其中和服的圖案決定了和服的穿著效果,因此在進行和服制作的過程中,圖案的選擇十分重要,最常見的和服圖案主要以自然景物為主,包括水文、花鳥等,隨著文化的不斷交融一些中國風的圖案也逐漸在和服中有所體現(xiàn)。
3.2 現(xiàn)代服飾的兼容
雖然和服在日本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護,但是并不影響日本民眾追趕服飾上的潮流。隨著日本服裝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日系服裝在時尚界也占領了一席之地,受到了全球各國時尚達人的爭相追捧。目前在亞洲范圍內(nèi)日本以及韓國是服飾潮流的風向標,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經(jīng)常會模仿日韓偶像的穿著,并搜集一些日韓街拍當作學習的范本。因此在日本街頭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青年人在穿著上十分前衛(wèi),尤其是受到歐美服飾搭配的影響,日本少年更加傾向于混搭風格。例如,絲襪搭配面包鞋、夾克搭配太陽裙等。這種服飾的搭配以及穿衣的風格,(下轉(zhuǎn)第177頁)(上接第152頁)使得日本的街頭洋溢著時尚的氣息。與青少年不同,日本的成年人尤其是男人由于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因此日本男人的性格比較嚴謹,在衣著上相對保守,但是仍能顯示出日本文化中的兼容性。例如,在上班期間大多數(shù)的日本男人會以西裝作為正裝進行穿著,雖然西裝的款式基本上大同小異,但是由于顏色搭配以及領帶選擇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使得日本的上班族也具有著一定的時尚性。并且在上班之外的時間里,大多數(shù)的上班族都會放棄西裝而選擇更加休閑的服飾進行穿著,使自己從心理到身體都得到完全的放松。
4 建筑習俗
衣食住行與人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人類最基礎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對日本生活習俗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日本的飲食、服飾、語言等進行研究,同時還要對日本的建筑習俗進行關注與了解。在對日本建筑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的建筑分為現(xiàn)代建筑以及傳統(tǒng)建筑兩種,這兩種建筑在風格上以及形制上都有著一定的區(qū)別,但是卻都具有著兼容性的特點。
4.1 傳統(tǒng)建筑的兼容
傳統(tǒng)的日本建筑以日式庭院為首要代表。庭院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并且擁有著不同的形式,其中中國北方的四合院最為出名,但日式庭院卻與中國的傳統(tǒng)庭院有著極大的不同。其在進行建筑的過程中,以小巧精致為主要的建筑特點,大多數(shù)的日式庭院內(nèi)還會栽種一些植物或者布置一些盆景,以達到裝飾美化的作用。隨著現(xiàn)代建筑的不斷涌現(xiàn),傳統(tǒng)的日式庭院在建設的過程中開始有所改變,將一些現(xiàn)代化的建筑風格兼容其中。例如,現(xiàn)代日式庭院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會保留原有日式庭院的精致小巧,并力求達到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但是在進行內(nèi)部設計的過程中,卻開始將一些現(xiàn)代化的部件設計其中,使得主人在居住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舒適便捷。
4.2 現(xiàn)代建筑的兼容
日本國土面積相對狹小,因此隨著日本發(fā)展的不斷加快,高層建筑開始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的日式庭院。在進行現(xiàn)代公寓設計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的設計師都會以現(xiàn)代、時尚、方便、實用為主要的設計原則。但是為了迎合日本民眾的居住習慣,在進行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也會加入一些傳統(tǒng)的元素在其中,使得現(xiàn)代的日式建筑更加具有兼容性。例如,在進行現(xiàn)代公寓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滿足日本民眾供奉神像的要求,設計人員會在公寓中設計出“壁龕”以方便居民進行日常的宗教行為。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沿襲了日本傳統(tǒng)的居住習俗,將推拉門引入公寓之中,使得主人可以隨意拓寬室內(nèi)空間,將席地而臥的傳統(tǒng)習慣保留下來。這種將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融合在一起的建筑方式,形成了日本新時代的建筑習俗。
5 總結(jié)
綜上所述,日本文化在進行發(fā)展的過程中,帶有著明顯的兼容性,其不僅將本土文化進行發(fā)展與完善,同時還借助自身的吸收以及消化功能,對其它國家的文化以及習俗進行了兼容,使得日本的文化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對日本的崛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佟曉東.從生活習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J].中外企業(yè)家,2014.3(14):34-35.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2000)
摘 要:鷹獵對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漢民族,放鷹除了作為狩獵的收益,同時也是一種娛樂方式,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清代更是有人以此為職業(yè)。吉林省作為滿族的龍興之地,對于鷹獵文化習俗有著較好的保留與傳承,洞悉吉林省鷹獵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也是對東北地方歷史民俗的一種深度探索。
關鍵詞 :打漁樓村;鷹獵;地方史;滿族
中圖分類號:K8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3-0013-03
鷹作為一種狩獵工具,最早可以回溯到唐代。到兩宋時期,隨著游牧民族的日益發(fā)展,鷹獵的發(fā)展也逐漸興盛。到了清代,清廷專門在東北的吉林烏拉設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專門派遣兵丁于此地為朝廷進行鷹獵,俗稱“狩獵八旗”,原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打漁樓村,現(xiàn)今仍得到較為完整的保護。
一、鷹獵緣起的民族背景
滿族是以射獵為生的民族,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很早就開始馴化獵鷹,用來幫助捕獲獵物,這一過程俗稱“放鷹”。在唐朝時期,“海東青”的獵鷹精品就已經(jīng)是滿族先民靺鞨族人朝奉的名貴貢品。到了金代和元代,當時的朝廷就有規(guī)定:凡流放到遼東邊地的犯人,若能“獲海東青即贖罪,傳驛而歸”,①即捕捉到海東青就可以贖罪。可見當時政權(quán)對于鷹的重視。海東青緣起于肅慎語中的“雄庫魯”,意思是世界上飛得最高和最快的鳥,也有“萬鷹之神”的含義。
早期的肅慎先民是現(xiàn)代滿族的祖先,為早期中國古代東北民族,又稱息慎、稷慎。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lián)系。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左傳中有云:“肅慎、燕、毫,吾北土也。”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肅慎民族商、周時分布于我國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大體分布在今長白山以北,北至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域,西至松嫩平原,是最早向中原朝貢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曾有孔子“肅慎氏之貢矢”的典故。
而最初的海東青可以看做是肅慎的最高圖騰,類似于漢民族的鳳凰崇拜。據(jù)《山海經(jīng)》中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雹诘S著人當?shù)厝苏J知程度的逐漸提高,海東青也逐漸走向世俗化?!侗静菥V目·禽部》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敝饾u成為用于滿族人民標準狩獵的獵鷹,也稱矛隼。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貍。③
末代契丹統(tǒng)治者天祚帝定期派出銀牌使官強行要求女真族進貢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nèi)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④由此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⑤便是著名的遼金“海東青之役”,最終導致了契丹王朝的滅亡。
二、鷹獵歷史變遷
海東青雖然是最早起源于肅慎民族的圖騰神話中,而鷹隼的最早出現(xiàn)則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此時的鷹獵單純作為一種捕獵方式,在中華民族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時期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最早作為一種宮廷貴族娛樂則見于《唐書》中對與渤海國納貢的描述。
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渤海國在中國唐朝時期統(tǒng)治東北的政權(quán),在698年,建立靺鞨國,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自號震國王。唐玄宗時期冊封大祚榮為渤??ね?,加授忽汗州都督,統(tǒng)轄忽汗州。從此以渤海為國號,忽汗州地區(qū)從此成為唐朝版圖,被稱為羈縻州。當?shù)厥芴瞥幕绊懞苌?,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海東之國,即海東青之國,在行唐帝國的朝貢體系中,海東青無疑是重要的納貢物品。
而進入遼代,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權(quán)雖不斷地學習漢民族文化,但其皇室的重要活動仍然和他們的游牧民族個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契丹統(tǒng)治者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海東青,重熙二十一年,遼興宗遣使前往五國及鼻骨德等四部索要海東青,周邊的各個部落都需要定期向遼朝進攻鷹。遼國也將海東青作為國禮送給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有詩云:“俊足來山北,猛禽出海東?!庇纱丝梢娨话摺榱俗尯|青的供應和馴化更加滿族契丹統(tǒng)治者的需求,遼國效仿唐制,設立長官鷹的五坊,并將海東青的圖像繪畫與軍旗之上,可見海東青代表的極速和迅捷對于契丹社會具有重要象征意義。而隨著末代皇帝求海東青五度,并以海東青為名不斷地壓榨女真,促進了女真的反抗和強大,最終以海東青為導火索導致了遼朝的滅亡。
而金朝對于海東青的態(tài)度基本沿襲遼俗,行捺缽之制,設立鷹坊?!稗嗬彙奔雌醯ふZ行營的意思,從遼代開始,“捺缽”原來是指行宮、行營、行帳。后來逐漸被引申為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即所謂的“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合稱“四時捺缽”。春捺缽即縱鷹捕殺天鵝,鷹坊里的海東青聽過各自的牙牌用以給金主享樂。但是或許和遼朝滅國的原因有關,金朝時期統(tǒng)治者對于海東青的需求量逐漸減少。
作為入主中原的蒙古族,鷹獵也同樣作為貴族娛樂的象征。并對于自遼代開始從東北向大都進攻海東青的“鷹路”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劃,使整個進程更加便捷。元代以海東青上次臣下的手法頗為常見,并設立專門打捕鷹房人戶共4423戶,歲用肉30多萬斤。專門的負責馴化捕捉獵鷹人在元代稱為“昔寶赤”,“鷹坊之執(zhí)役者。每歲以所養(yǎng)海東青獲頭鵝者,賞黃金一錠”。⑥
而進入清代,鷹獵逐漸變成一種職業(yè),專門從事鷹獵的人被稱為鷹把頭,獵鷹看起來不可戰(zhàn)勝的雄姿,使少數(shù)民族形成了強烈的鷹崇拜,并在時間的流逝中創(chuàng)造了鷹神的形象。而鷹獵文化也逐漸由國家統(tǒng)一到吉林省的一個小村子,集中為朝廷進貢獵鷹。
三、清代鷹獵文化完整保留地打漁樓村
始建于明代后期的打漁樓村,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qū)土城子漁樓鄉(xiāng),后金和清初時是朝廷的漁獵之地,現(xiàn)隸吉林市昌邑區(qū)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xiāng)。
明末清初時,烏拉國金珠哈達城的漁獵戶就在這里居住。烏拉國被清太祖努爾哈赤滅后,國土成為后金皇室的漁獵之地。打漁樓東側(cè)的江面首先被皇家所占據(jù),成為供皇家捕魚和狩獵的場所。由于當?shù)鼐用駭?shù)量的不斷增長,朝廷在順治三年,由盛京工部出資在此建造一座存放漁網(wǎng)和牲丁休息的打漁樓,打漁樓村因此得名。據(jù)清光緒年間版《打牲烏拉地方鄉(xiāng)土志》記載:“舊有二層漁樓一座,向為存貯本署捕打冬魚大網(wǎng),原設魚樓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門樓一座,周圍土筑群墻?!雹咦婢优c樓村的清末恩貢生富森曾有詩作:“當貢鱘鰉筑一樓,臨江曉起景偏幽。任他波浪兼天涌,我在齊云最上頭?!鼻屙樦问哪辏?657年),清廷在烏拉街設立負責皇室、王爺、貝勒等貢品采捕與管理的總管衙門,將專司打牲采貢的鑲藍、鑲紅等旗牲丁設于此地。打漁樓村的滿族世代以漁獵為生,冬天為清皇室狩獵獲得毛皮,春天夏天捕撈鱘鰉魚和采集東珠。清朝滅亡后,當?shù)卮迕耠m然不再需要向清朝廷進貢,但幾百年的漁獵習俗仍被傳承下來。據(jù)當?shù)氐胤街居涊d,趙氏家族的四世祖莫爾根就是鷹達(捕獵首領),羅關家族的三世祖爾胡里也是一名出色的鷹達。⑧
而今天的打漁樓村隸屬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qū)土城子村管轄,鷹獵文化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刂匾穆糜钨Y源,現(xiàn)在當?shù)爻闪⒘塌棲C文化協(xié)會和鷹獵文化博物館。每年7月份開始,當?shù)鼐蜁M織上山捕捉鷹,開始為期1個月的熬鷹過程。鷹獵的種類也從單純的海東青變成了各種富有觀賞性的中大型猛禽,每年都會吸引一系列旅游愛好者到此參觀攝影。并且從2012年開始舉辦鷹獵文化節(jié),為全國各地的鷹獵愛好者提供給了展示自己的平臺。
四、滿族鷹獵流程與神話風俗
滿族鷹戶捕鷹,有獨特的方法和技能,其中大致分為拜鷹神、拉鷹、訓鷹、行圍、送鷹五個步驟。每年舊歷八月,是補鷹開始的最好時節(jié)。捕鷹前,要叩拜鷹神,神鷹在滿族神話是部落的守護神,獵鷹曾經(jīng)作為圖騰被少數(shù)民族崇拜著。在滿族神話中,鷹神是司火的神祇,與火崇拜聯(lián)系在一起,有的滿族神火把鷹神說成是女薩滿,也稱鷹神格格。在滿族民間還有許多和獵鷹有關的神話,比如《鷹城與海東青》的故事,寫的是女真首領阿骨打率兵攻打大遼國,借助海東青助戰(zhàn)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獲勝。在滿族薩滿教神諭中,唱贊鷹神有“遮雪蓋地的金翅膀,懷抱兩個銀爪子,白天背著日頭來,晚上馭著日頭走”,⑨海東青成為人世間光明與黑暗的支配者。同時鷹神與雕神又是力量與威武的象征,鷹神和雕神被認為是最兇猛的宇宙大神。實際上,鷹獵習俗即是滿族先民對于薩滿宗教的一種展示。⑩
進行了拜鷹神之后,就是捕鷹環(huán)節(jié)。用細式套、用雉雞、鴿等做誘餌,來進行捕鷹。捕到鷹后,要馴鷹。首先要“熬鷹”,即把它的野性熬掉,辦法是獵戶要陪著它,不讓鷹睡覺。然后訓練它逐漸熟悉開始接近主人,使獵鷹站在主人手臂上成為一種習慣,這一過程叫“過拳”。這之后的流程就是讓它在遠處聽到呼叫,能直接地飛到主人的手臂上,這一項訓練流程被稱為“跑繩”。在正式放鷹之前,還要熬鷹,熬鷹的過程比較血腥,就是讓鷹吞下兩三個裹著肉片的麻團,便鷹嘔吐不止,這個過程也叫做“勒膘”或“甩軸”。這樣,鷹的體重就能減少在2斤左右,使獵鷹能行圍了。
行圍時,主人要站在山頭最高處,還有四五個人成“一”字形排開,嘴里不停地發(fā)出“嘟、嘟、嘟”的叫聲,用棍棒不停地打樹叢。獵鷹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就直撲過去,尾部的白色羽毛上栓有鈴鐺,在此時發(fā)出聲音,讓獵手知道鷹和獵物的位置。無論是兔子或雉雞,瞬間便倒在獵鷹的利爪之下。
而滿族鷹獵習俗的一大亮點就在與春季的放鷹活動。獵人辛苦了幾個月才捕捉馴化好的獵鷹,經(jīng)過了不到一年的短暫相處,在春天必將獵鷹放回自然。這是滿族鷹獵習俗的傳統(tǒng),也是不可打破的鐵律。它生動地詮釋了現(xiàn)代社會體現(xiàn)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只在長白山和東北滿族中存在,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完整性的體現(xiàn)。正是由于古老的春季放鷹儀式的存在,鷹獵習俗才能完整地保留至今。
五、滿族鷹獵文化與其他鷹獵文化的比較
滿族的早期先人女真人作為游牧民族的代表,將鷹視為部落的守護神,并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神話傳說來佐證鷹的神圣地位。
以漢民族文化為例,在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龍山文化中,鷹紋是鳥紋中最為常見的圖案。各個民族先民對于鷹文化的崇拜應該是直接起源于對于自然的觀察,鳥類具有人類沒有的本領——飛翔。無論是什么民族,都會對于這種能力感到神秘,對于天空的崇拜與恐懼是早期人類將飛翔看成溝通神靈的一種方式,鷹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神的化身。
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鷹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打獵中。此時鷹獵文化開始產(chǎn)生了分歧,對于游牧民族來說,鷹獵是生活的必需活動,貼近到每個人的生活,在部落中的地位也日趨重要;而漢民族作為農(nóng)耕民族,不靠狩獵生活,鷹獵只是貴族娛樂的一種方式。鷹的地位逐漸淪落為王公貴族的玩物。所以,游牧民族將鷹奉為部落守護神,賦予鷹鏈接天人的能力。而漢民族對鷹圖騰的崇拜逐漸淡化消失。在漢民族中鷹的比喻存在一定的貶義,如對趨炎附勢的小人形容為“鷹犬”,也反映出鷹在漢族生活中不過是狩獵娛樂的附屬品,而非神物。禽鳥崇拜逐漸被鳳凰、大鵬等現(xiàn)實社會中不存的在禽類所取代。
游牧民族的鷹獵文化則比漢民族更加豐富,對鷹圖騰的構(gòu)想也更加神圣。主要是源于在游牧民族中,鷹貼近生活,貼近生產(chǎn),在勞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游牧民族所處的環(huán)境更容易捕捉到易馴化的良種猛禽,并且游牧民族開化較晚,在受到中原華夏文明影響之前,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保持較為完整,使鷹圖騰得以延續(xù),并且使得鷹獵文化不斷發(fā)展。
注 釋:
①元史·第二十三.
②山海經(jīng).
③本草綱目·禽部.
④金史·本紀·天祚皇帝二.
⑤葉子奇.草木子·雜俎篇.
⑥元史·卷二二·行營志.
⑦打牲烏拉地方鄉(xiāng)土志.
⑧曹保明.獵鷹家族.
⑨滿族說布.鷹城與海東青.
⑩彭玉善.滿族與海東青.
參考文獻:
〔1〕摩爾根.古代社會[M].商務印書館,2012.
〔2〕渤海國志長編[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3〕聶傳平.遼金時期的皇家獵鷹——海東青[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5).
〔4〕聶傳平.唐宋遼金時期對獵鷹資源利用和管理——以海東青的進貢、助獵和獲取為中心[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3(9).
〔5〕汪麗珍.滿族薩滿文化中的薩滿與鷹[J].民族文學研究,1998(2).
〔6〕于學斌.滿族的鷹文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