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稅收負擔論文

時間:2023-04-17 17:11:34

導語:在稅收負擔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稅收負擔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指數化

 

個人所得稅是現代稅收制度中重要的稅種,除了具有籌集財政收入的功能之外,還有實現縱向公平的功能。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采用分類所得稅模式,雖然這種稅收模式具有利于稅源扣繳,征收管理簡便,減少稅收流失的優(yōu)點,但相同收入的人若收入類別不同,就會產生稅收負擔不同的現象。

費用扣除作為個人所得稅稅制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充分考慮到不同納稅人的具體狀況指數化,設計扣除項目,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方面能夠起到較強的作用。各國根據本國的經濟發(fā)展情況,設計扣除標準以符合居民基本生活需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如何通過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收入分配,促進我國社會公平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稅前費用扣除再次成為討論的焦點。但并不是簡單的提高稅前費用扣除數額就可以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如何調整才能更好的實現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本文將簡單介紹美國和日本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的方法,借鑒其在費用扣除方面的優(yōu)勢,結合我國現階段國情,討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趨勢。

一、對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辦法的評價

從微觀上說,現行的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準以個人為納稅主體,采用統(tǒng)一的費用扣除數額,對納稅人的實際經濟負擔沒有充分考慮。但納稅人的個體差異是相當大的,主要體現為家庭狀況千差萬別:子女的教育費用、婚姻狀況的不同、贍養(yǎng)老人的多寡等,而個人所得稅法費用扣除制度沒有根據納稅人的這些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費用扣除項目,使得相同工資收入的納稅人交納相同的稅款,造成稅收負擔的不同,有悖于稅收的“縱向公平”原則。

從宏觀層面上分析,筆者通過對2007年度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人口總數和就業(yè)人口數計算,進行比較分析論文怎么寫。

2007年全國城鎮(zhèn)家庭人均全年消費水平為9997.47元,則月人均消費水平為833.12元。2007年全國平均每一就業(yè)者負擔人數為1.7人,則平均每一就業(yè)者的月負擔就為1416.3元指數化,小于2000元的稅前扣除額,說明從全國平均的角度來看,2000元費用扣除標準應該是合適的。但從各地區(qū)來看,由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統(tǒng)一的免征額是否合理呢?我們使用2007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基本經濟數據,計算平均每一就業(yè)人口的月消費負擔支出:

表-1:各省、市、自治區(qū)平均每一就業(yè)人口月負擔消費情況

 

 

 

居民消費支出

(億元)

人口總數

(萬人)

就業(yè)人口數

(萬人)

平均每一就業(yè)人口負擔的人口數

人均全年消費支出

平均每一就業(yè)人口月消費負擔支出

北 京

3039.03

1633

1111.4

1.469317977

18610.1

2278.68

天 津

1309.24

1115

432.7

2.576843078

11742.06

2521.454

河 北

3951.08

6943

3567.2

1.946344472

5690.739

923.0115

山 西

1869.59

3393

1550.1

2.188891039

5510.139

1005.091

內蒙古

1693.96

2405

1081.5

2.223763292

7043.493

1305.255

遼 寧

3423.38

4298

2071.3

2.075025346

7965.054

1377.307

吉 林

1819.80

2730

1096.2

2.490421456

6665.934

1383.415

黑龍江

2288.69

3824

1659.9

2.303753238

5985.068

1149.01

上 海

4455.52

1858

876.6

2.119552818

23980.19

4235.607

江 蘇

7328.19

7625

4193.2

1.8184203

9610.741

1456.364

浙 江

6309.51

5060

3615.4

1.399568512

12469.39

1454.313

安 徽

3226.91

6118

3597.6

1.700578163

5274.452

747.4682

福 建

3131.13

3581

1998.9

1.791485317

8743.731

1305.355

江 西

2047.13

4368

2195.6

1.989433412

4686.653

776.982

山 東

7540.85

9367

5262.2

1.78005397

8050.443

1194.185

河 南

4820.00

9360

5772.7

1.621424983

5149.573

695.8038

湖 北

3709.69

5699

2763.0

2.062613102

6509.37

1118.859

湖 南

3961.61

6355

3749.3

1.694983064

6233.847

880.5221

廣 東

11873.01

9449

5292.8

1.785255441

12565.36

1869.365

廣 西

2365.63

4768

2759.6

1.727786636

4961.472

714.3638

海 南

466.65

845

414.8

2.037126326

5522.485

937.5

重 慶

1840.40

2816

1789.5

1.573623917

6535.511

857.0364

四 川

4285.21

8127

4778.6

1.70070732

5272.807

747.2917

貴 州

1608.75

3762

2283.0

1.6478318

4276.316

587.2208

云 南

2048.36

4514

2600.8

1.735619809

4537.794

656.3237

西 藏

90.84

284

153.7

1.847755368

3198.592

492.5179

陜 西

1972.66

3748

1922.0

1.950052029

5263.234

855.2983

甘 肅

1116.31

2617

1374.4

1.904103609

4265.609

676.8469

青 海

273.64

552

276.3

1.997828447

4957.246

825.3107

寧 夏

353.04

610

309.5

1.97092084

5787.541

950.5654

新 疆

1013.48

2095

800.8

2.616133866

第2篇

第一章:緒論

(一) 緒論: 依法誠信納稅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息息相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宏偉奮斗目標。稅收是保證國家機器運轉的經濟基礎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稅收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著小康社會的實現進程。依法誠信納稅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依法誠信納稅從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來規(guī)范、約束稅務機關以及納稅人的涉稅行為,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在稅收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在經濟生活中的生動體現。我國的稅收種類大致有:增值稅 、消費稅、營業(yè)稅、企業(yè)所得稅、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投資方向調節(jié)稅、房產稅....而企業(yè)所得稅占國家稅收的很大比例,在此僅探討企業(yè)所得稅的征收。

第二章:本論

(一)我國有關企業(yè)所得稅征收的基本現狀

(二) 企業(yè)所得稅概述

(三) 計稅依據概述

(四) 計算應納稅額根據的標準

(五) 稅率概述

(六) 記稅方法

(1)查賬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2)核定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七) 稅收籌劃概述

(八) 合理避稅的方法

內容摘要:

(一) 我國有關企業(yè)所得稅征收的基本現狀:

1994年,我國實施了分稅制改革。新的《企業(yè)所得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企業(yè)的所得稅稅率為33%。這個稅率對我國大中型企業(yè)和效益好的企業(yè)是比較合適的,但對規(guī)模較小的企業(yè)來說,稅收負擔水平與原實際稅負相比有所上升。為了照顧小型企業(yè)的實際困難,也參照世界上一些國家對小企業(yè)采用較低稅率征稅的優(yōu)惠照顧辦法,稅法規(guī)定,對年應稅所得額在3萬元以下(含3萬元)的企業(yè),按18%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對年應稅所得額超過3萬元至10萬元(含10萬元)的企業(yè),按27%的稅率征稅, 另外,對設在西部地區(qū)國家鼓勵類產業(yè)的內資企業(yè),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正確理解稅收籌劃,做到合理避稅。

(二) 企業(yè)所得稅概述

內容:企業(yè)所得稅是對各類內資企業(yè)和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F行的企業(yè)所得稅是1993年12月13日由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暫行條例》,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的。

企業(yè)所得稅的征稅對象為來源于中國境內的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和其他營利事業(yè)取得的所得,以及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轉讓資產收益、特許權使用費和營業(yè)外收益等所得。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為中國境內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各類內資企業(yè)或組織。具體包括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聯(lián)營企業(yè)和其他組織。

(三) 計稅依據概述

企業(yè)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為應納稅所得額,即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內的收入總額減除準予扣除的成本、費用、稅金和損失等項目后的余額。

(四) 計算應納稅額根據的標準

計算應納稅額根據的標準,即根據什么來計算納稅人應繳納的稅額。計稅依據與征稅對象雖然同樣是反映征稅的客體,但兩者要解決的問題不相同。征稅對象解決對什么征稅的問題,計稅依據則是確定了征稅對象之后,解決如何計量的向題。有些稅種的征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一致的,如各種所得稅,征稅對象和計稅依據都是應稅所得額。但是有些稅種則不一致,如消費稅,征稅對象是應稅消費品,計稅依據則是消費品的銷售收入。再如,農業(yè)稅的征稅對象是農業(yè)總收入,計稅依據是稅務機關核定的常年應稅產量。計稅依據分為從價計征和從量計征兩種類型,從價計征的稅收,以征稅對象的自然數量與單位價格的乘積作為計稅依據;從量計征的稅收,以征稅對象的自然實物量作為計稅依據,該項實物量以稅法規(guī)定的計量標準(重量、體積、面積等)計算。

下列項目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1.資本性支出。

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fā)支出。

3.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4.各項稅收滯納金、罰款和罰金。

5.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6.各類捐贈超過扣除標準的部分。

7.各種非廣告性質的贊助支出。

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五) 稅率概述

稅率:企業(yè)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對小型企業(yè)實行二檔優(yōu)惠稅率。即: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18%; 3萬元至10萬元的,稅率為27%; 10萬元以上的,稅率為33%.

(六) 記稅方法

計稅方法:企業(yè)所得稅有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兩種征收方式。

1、查賬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1)季度預繳稅額的計算

依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分月(季)預繳所得稅時,應當按季度的實際利潤計算應納稅額預繳; 按季度實際利潤額計算應納稅額預繳有困難的,可以按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1/4 計算應納稅額預繳或者經主管國稅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如按年度計劃利潤額)計算應納稅額預繳。計算公式為:

季度預繳企業(yè)所得稅稅額=月(季)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或者

季度預繳企業(yè)所得稅稅額=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12(或1/4)× 適用稅率

(2)年度所得稅額的計算

年度應繳納的企業(yè)所得稅和地方所得稅都應當在分月(季)度預繳的基礎上,于年度終了后進行清算,多退少補。其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全年應納企業(yè)所得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匯算清繳應補(退)企業(yè)所得稅稅額=全年應納企業(yè)所得稅額-月(季)已預繳企業(yè)所得稅稅額

(3)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稅法規(guī)定,應納稅所得額的基本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在所得稅的實際征管工作及企業(yè)的納稅申報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一般是以企業(yè)的會計利潤總額為基礎,通過納稅調整來確定的,即: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以前年度虧損-免稅所得

2、核定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1)定額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稅務機關按照一定的標準、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納稅人年度應納企業(yè)所得稅額,由納稅人按規(guī)定進行申報繳納。

(2)核定應稅所得率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應稅所得率

或……=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充分利用現行稅收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等政策的不完善、不健全,通過對投資決策、經營管理和會計核算方法的合理安排,達到合法享受稅收優(yōu)惠,避免因對稅收政策的不解或誤解而產生的稅收陷阱,降低公司稅負,減少稅收支出,增加自身利益,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一種稅收籌劃行為。即稅收籌劃是指在稅收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當納稅人存在著多種納稅方案可供選擇時,選擇最低的稅收負擔來處理財務、經營和交易事項。稅收籌劃是一種有別于偷稅、漏稅、逃稅等非法手段的一種合法的理財行為。

(七) 稅收籌劃概述

稅收籌劃最經典的表述,來自于英國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在1935年針對“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一案所作的聲明:“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yè),依據法律這樣做可以少繳稅。為了保證從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強迫他多繳稅。”之后,這一觀點得到了法律界的認同。 綜觀國外諸多對稅收籌劃的觀點,都指出稅收籌劃是納稅人所進行的減輕稅收負擔的節(jié)稅行為。盡管表述眾多形式各異,但基本意義卻是一致的,即稅收籌劃是企業(yè)經營者通過合法的的策劃和安排,以達到少繳稅或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八) 合理避稅的方法

所謂的稅收籌劃也就是合理避稅,既然是合理避稅,我想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能違反稅法,這里的不違反不單指國家頒布的稅法,還包括各項稅法解釋,稅務總局的問題答復等等; 避稅一定要建立在對稅法熟知的基礎上,合理避稅是要把會計準則和稅法相結合,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達到不多交納稅款.

怎么把企業(yè)所交稅合理的降下來,有如下方法可供參考:

1—合理加大成本,降低所得稅,可以預提的費用應該進行預提。

2—對設備采取快速折舊法來降低當期所得。

3—采用“分灶吃飯”的方法,把業(yè)務分散,原來一個公司名下做的業(yè)務分成2-3個公司做,這樣既可以增加成本攤消,又可以降低企業(yè)所得:比如你現在公司做一年30萬利,需要交9萬9的所得稅,如果分成3個公司做,一年利每個公司就是10萬的利,那么所得稅3個公司一共是8萬1,而其實因為成本渠道的增加,3個公司年利也不會做到30萬了,很多成本已經重復攤消和預提了,其節(jié)約下來的稅就不僅僅是近2萬的稅了。

4—采用“高稅區(qū)往低稅區(qū)”走的方式:各個特區(qū)和開發(fā)區(qū)在稅率方面國家都有優(yōu)惠政策,把公司總部就轉設到這些地方,比如深圳的企業(yè)所得稅才15%。公司的工廠和分公司的一切業(yè)務總核算就算到公司總部去,也就享受到了國家的優(yōu)惠政策了。把企業(yè)結算做到:高所得稅向低所得稅地方走;搞了稅賦率的地區(qū)向沒有搞稅賦率的地區(qū)走。

5—采用“把工廠和公司注冊到香港”的辦法,香港是個自由港,是個低稅區(qū),一般企業(yè)的所得稅不超過8%,其他稅也特別低和少。

6—借用“高新技術”的名義,享受國家的稅務優(yōu)惠政策:有2免3減,還有3免8減的。把其他業(yè)務和產品套進這個里面來做—搭“順風車”。

7—借用“外資”的名義對企業(yè)進行改制,各個地區(qū)對外資企業(yè)都有稅務優(yōu)惠政策。

8—使用下崗工人和殘疾人,也可以享受到國家的稅務優(yōu)惠政策。

9—和學校的校辦工廠聯(lián)合,校辦工廠在稅務方面國家是有特別優(yōu)惠政策的。

這些做法是在企業(yè)具體運轉中可以采用的安全的、合理的、可靠的企業(yè)避稅方法。

1994年,我國實施了分稅制改革。新的《企業(yè)所得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企業(yè)的所得稅稅率為33%。這個稅率對我國大中型企業(yè)和效益好的企業(yè)是比較合適的,但對規(guī)模較小的企業(yè)來說,稅收負擔水平與原實際稅負相比有所上升。為了照顧小型企業(yè)的實際困難,也參照世界上一些國家對小企業(yè)采用較低稅率征稅的優(yōu)惠照顧辦法,稅法規(guī)定,對年應稅所得額在3萬元以下(含3萬元)的企業(yè),按18%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對年應稅所得額超過3萬元至10萬元(含10萬元)的企業(yè),按27%的稅率征稅, 另外,對設在西部地區(qū)國家鼓勵類產業(yè)的內資企業(yè),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正確理解稅收籌劃,做到合理避稅。

參考文獻:《金融經濟》2006年22期-期刊,2008年中級會計資格考試輔導《財務管理》........

結束語:本人查閱了大量的電子資料,借鑒了很多導師的思想,得出以上論文提綱,由于本人能力淺薄,提綱有很多不足,望老師體諒,并指點出不足之處,本人再加以改進。謝謝。

2011年03月24日

攥寫人:xx

相關推薦:

第3篇

國際稅收競爭是指有關國家為了使本國的稅收制度與他國保持一致,而單方面采取的一種稅收制度調整,有時也稱其為稅收的非合作性國際協(xié)調。國際稅收競爭最早表現在關稅方面,所得稅的國際競爭是二戰(zhàn)以后才開始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為了吸引外資,競相實行低所得稅政策,這可以說是所得稅國際競爭的開端。80年代中期開始的世界性的所得稅降稅浪潮則標志著所得稅國際競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目前這種降稅競爭還有發(fā)展的可能,本文將對所得稅國際競爭的有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所得稅征稅權國際協(xié)調原則對國際投資的影響

我們知道,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課征所得稅都同時實行地域管轄權和居民管轄權,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所得的國際重復征稅,阻礙資本國際流動。因而國際社會有必要對有關國家的所得稅征稅權加以協(xié)調。然而,協(xié)調兩國的征稅權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對跨國投資所得究竟應按來源國的稅負水平課稅,還是應按居住國的稅負水平課稅?這是所得稅征稅權協(xié)調的原則問題。按照來源國原則進行協(xié)調,就是要使跨國投資所得的整體稅負水平與來源國的稅負水平保持一致,而按照居住國原則進行協(xié)調,要使跨國投資所得的整體稅負水平與居住國的稅負水平相一致。無論實行哪種協(xié)調原則,都可以解決所得國際重復征稅問題,但不同的協(xié)調原則對國際投資流動的影響是不同的。由于現實中各國之間的所得稅稅率不盡相同,因此,按照來源國原則進行協(xié)調就會鼓勵高稅國居民到低稅國去進行投資,而只有實行居住國原則,稅收才能使一國投資者對投資國別的選擇保持中立,做到所謂的“稅收資本輸出中性”。

二、國際間現行的所得稅征稅權協(xié)調原則及稅收外流問題

所得稅征稅權的協(xié)調原則不同,其所需的協(xié)調措施也就不同。如果要實行來源國原則,有關國家在稅收管轄權相互沖突的情況下應采取對國外所得免稅的方法,以使跨國所得只負擔來源國的稅收。而如果要實行居住國原則,有關國家則應采用外國稅收抵免法解決重復征稅問題,這樣,即使來源國的稅率較低,但由于居住國要按照本國稅率與來源國稅率之差對本國投資者的國外所得進行補征,納稅人的跨國所得仍要按照居住國的稅負水平負擔稅收。

那么,國際間現行的所得稅征稅權協(xié)調原則究竟屬于哪種類型?從目前發(fā)達國家(主要的資本輸出國)采取的避免所得國際重復征稅的措施來看,歐洲大陸國家為保證本國跨國公司與東道國公司開展公平競爭,多實行免稅法來解決雙重征稅問題(即居住國對本國公司來自于參股比重達到規(guī)定要求的外國公司的所得免予征稅;又稱“參與免稅法”,該法一般適用于來自非避稅地的積極投資所得),英、美、加、日等國則強調用抵免法消除重復征稅。這樣看來,國際間似乎并沒有一個占支配地位的所得稅征稅權協(xié)調原則。然而,我們還應當看到,英、美等發(fā)達國家在實施抵免法的同時,為了有利于本國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當地公司或實行免稅法的歐洲國家的公司開展競爭,還普遍實行“推遲課稅”的辦法,即對本國公司取得的未匯回國的外國來源所得暫不征稅,待其匯回國時再行征稅(歐洲大陸國家對不適用于“參與免稅法”的國外消極投資所得一般也有“推遲課稅”的規(guī)定)。所以,總的來看,目前國際間占支配地位的所得稅征稅權協(xié)調原則為來源國原則。

第4篇

關鍵詞:稅收;超額負擔;GTAP;國際比較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3-05-02

作者簡介:劉振亞(1964-),男,江蘇徐州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財政學、金融學;陳宇 (1981-),女,湖北黃岡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學、金融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009JJD790050。

近年來我國政府財政規(guī)模不斷擴大,已經連續(xù)20余年增長率超過20%,該問題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本文采用美國普渡大學開發(fā)的多區(qū)域CGE模型GTAP及其數據庫GTAP V7,在統(tǒng)一的模型設定和框架下對中國及其他4個國家的稅收超額負擔進行測算,并做分析和比較。

一、 模型的設定

回顧歷史,Debreu(1951)討論非最優(yōu)(Pareto意義上)環(huán)境下無謂損失(dead loss)的數值分析,并引入資源利用系數來計量經濟效率。Alfred Harberger(1964)最早提出稅收帶來的效率損失的直觀表示“Harberger三角區(qū)”(Harberge triangers),并推導出計算公式。Edgar Browning(1976)提出稅收“邊際”負擔的概念,他通過局部均衡分析測量了美國稅收的超額負擔,計算出美國勞動稅的超額負擔在0.32-0.47之間。Charles Ballard,John Shoven和John Whalley(1985)開創(chuàng)性地構造了一個遞歸動態(tài)CGE模型,根據1973年的數據庫全面分析了美國稅收系統(tǒng),并測算出其超額負擔。Jorgenson和Yun(1990)使用動態(tài)跨期CGE模型,對美國1985年的稅收超額負擔進行了全面的比較分析。Devarajan、Thierfelder和Suthiwart-Narueput(2001)用類似的CGE方法分析了孟加拉、喀麥隆等發(fā)展中國家的公共資金邊際成本,他們的研究引起了特別關注。

根據現有研究對稅收超額負擔的測算,各國的稅收超額負擔值變化很大,在-0.52-1.29①之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國家同一時期的測算也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各國稅制結構相差較大,稅種設置、征收方式及影響機制等不盡相同,難以對各類稅收進行橫向比較。此外,各學者所采用的基礎數據年份跨度也較大,不宜根據現有的測算值對同一時期的各國稅收超額負擔進行橫向比較。而GTAP數據庫擁有基期年份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全球多個國家/地區(qū)的稅收、產出、投資、貿易等各項經濟數據,運用GTAP模型又能在同一理論框架和模型假設下進行分析,很適合進行稅收超額負擔的國際比較。

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是美國普渡大學開發(fā)的多國家一般均衡模型,該模型是以Warlas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構建的比較靜態(tài)模型,模型首先構建單國家多部門一般均衡子模型,再通過國際貿易關系將各個子模型連結成多國多部門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假定市場完全競爭,生產規(guī)模報酬不變,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成本最小化,所有產品和投入要素出清。勞動力在國內自由流動,土地在部門間不完全流動。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不同質,服從Armington假設。

模型中的區(qū)域部門行為表述區(qū)域產出在私人部門支出、政府部門支出及儲蓄之間的分配,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數,即這三類當期消費的比例固定。其中,私人部門支出首先用CES函數將國產品與進口品組成綜合商品,然后采用CDE效用函數決定產品組合,即家庭對個別產品的消費量既受所有產品價格相對變化的影響,也受私人支出總金額變化的影響,其影響幅度取決于該產品與其他產品的各自價格彈性、交叉價格彈性及收入彈性。

廠商的產出采用Leontief函數,在此假設下廠商的綜合要素投入與中間投入呈固定比例關系。合成要素投入由原始要素經CES函數組合而成,中間投入由不同來源的進口品和國產品經CES函數兩層嵌套綜合而成。模型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國際運輸部門用以處理國際間的運輸活動及其費用,用各國進出口貨品的到岸價(CIF)與離岸價(FOB)的差值反映運輸需求,其生產函數假定為C-D函數。在均衡狀態(tài)下,世界總綜合運輸供給等于世界總運輸需求。

由于政府的稅收或補貼的干預,模型中有兩類價格:市場價格和生產者或消費者等行為主體面對的價格。本國生產者的供給價格加上生產稅即為“國內市場價格”,再加上國內貨物稅就是本國消費者面對的“國產品需求價格”。對于出口產品,市場價格加上出口稅即得“本國出口品的FOB價格”,再加上單位運輸成本得到“進口國進口貨品的CIF價格”,加上進口稅即為“進口國進口品的市場價格”;若進口國再對進口品征收貨物稅,則是“進口國消費者的進口品需求價格”。 國產品與進口品可用CES函數組合成綜合商品,該綜合商品的價格即為消費者面對的綜合商品需求價格。

二、 實證分析

根據經濟發(fā)展階段及稅制結構的不同,本文選取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和韓國的相關變量進行測算及比較。由于稅制結構及稅種設置差異較大,且各國稅收體系的征收方式及影響機制等不盡相同,不易也不宜對具體稅種的超額負擔進行比較。本文將稅收按間接稅、直接稅分類進行國際比較,所用的GTAP數據庫為第7版,包含113個國家(地區(qū)),基期為2004年。為測試邊際福利負擔,設定模型的外部沖擊為將全部稅收提高1%。

(一) 對各國GDP及構成的影響

稅率提高將導致相對價格的變化及經濟主體的反應,進而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進出口產生變化,從而GDP也隨之變動。在GTAP模型中,經過外部沖擊即稅率變化后得到各國的GDP及其構成變動如表1。由表1可知美國由于其經濟總量最大,GDP的變動值也最大。從變動率來看,變動最大的為中國0.89%,其次為韓國0.86%,美國0.82%,澳大利亞0.66%及巴西0.48%。從GDP構成量的變化值來看,各國的消費、政府支出及出口都隨稅率提高而增加,而投資和出口都隨之減少。從變化的比率來看,投資(最大為-7.08%)和進口(最大為-3.92%)的減少比率較大,出口的增加比率較大,而消費和政府投資的增加比率較小。從各國比較來看,中國的消費和政府投資的變化最大,分別為0.93%和0.91%;巴西的投資和進口變化最大,分別為-7.08%和-3.92%;美國的出口變化最大,為6.13%。

(二)各國福利變化及稅收超額負擔測算

根據上述方法,沖擊后各國的福利及其分解變動如表2。其中總福利變動由分配效率、貿易條件和投資儲蓄平衡三部分組成,超額負擔為總福利變動和稅收差額的比值。從配置效率看,中國和韓國有小幅增加,其他幾國為減少,從而增加1%的稅率對中國和韓國的配置效率有較小的提高作用,對其他幾國為降低作用,從而以間接稅為主體或雙主體國家的配置效率,將會隨稅率提高而增加(巴西例外由于其間接稅的扭曲太大,由表3可知)。從貿易條件看,各國都有較大的減少,稅率增加會降低該國出口品競爭力,對各國貿易條件都有較大的損失。從投資儲蓄平衡來看,美國、澳大利亞為增加,其他各國為減少,從而增加稅率有利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投資儲蓄平衡,而其他幾國則相反。從總福利變動值來看,稅率增加均導致各國福利減少,美國約為106.7億美元居首,其次是中國約25億美元、巴西16.1億美元、澳大利亞13.4億美元及韓國9.5億美元。

從稅收超額負擔來看,巴西最大為0.44,接下來分別為澳大利亞0.27,中國0.24,韓國0.19及美國0.09。在本文的測算結果中,中國的稅收邊際負擔為0.24,居于5國的中間水平。這說明如果通過征稅為公共項目籌資,則須公共項目的邊際收益大于1單位稅收,加上0.24單位的稅收額外福利成本時,該項目才能被接受。此外,從各國的測算結果比較來看,并不能簡單得出發(fā)展中國家稅收超額負擔大,或是間接稅為主體的國家稅收邊際超額負擔大的結論。稅收超額負擔是由具體的國家經濟結構、發(fā)展階段、稅制結構,以及匹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

(三) 直接稅和間接稅的超額負擔

由于各國稅制存在較大差異,而按直接稅和間接稅分類是進行稅制比較時常用的分類方法。本文按直接稅和間接稅分類對分配效率進行比較,結果見表4。從直接稅稅率提高1%對福利的影響看,間接稅占主體的中國和巴西整體福利分別增加約4.6億美元和1.1億美元;間接稅直接稅雙主體的韓國整體福利增加約4.4億美元;直接稅占主體的美國和澳大利亞整體福利分別減少約8億美元和0.4億美元。從間接稅稅率提高1%對福利的影響看,各國福利均減少,美國減少最大約為31億美元,韓國減少最小約為2億美元。由此可見間接稅占主體或直接稅間接稅雙主體的國家,適量提高直接稅稅率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調整間接稅和直接稅的比重,有助于提高其配置效率。

(四) 敏感性分析

本文對要素替代彈性做敏感性分析,限于篇幅只分析中國的情況。本模型中中國的要素替代彈性取GTAP的默認值,農業(yè)部門為0.214,工業(yè)部門為1.24,服務業(yè)部門為1.37。其他參數不變,將要素替代彈性在0到2倍的默認值間取值,得到總福利變動值范圍為2 135-2 904百萬美元,從而計算出稅收邊際福利負擔值為0.2-0.28,變化較小,測算結果對要素替代彈性不敏感。三、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稅收連年高速增長,從而稅收負擔輕重的問題引起廣泛爭議。本文從稅收對經濟扭曲程度的角度,基于GTAP模型對中美等5國的稅收福利負擔進行了全面的測算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1)增加稅率各國的總體福利都將降低,即文中5國的稅收都存在超額負擔;從本文測算結果看,我國的稅收超額負擔處于中等水平。(2)從稅率增加造成的福利變化的構成來看,各國的貿易條件都將惡化,而配置效率由于稅制的不同而不同,總體來看對于間接稅為主體的國家適度增加直接稅的稅率,有助于配置效率的提高。(3)不以直接稅為主體的國家增加直接稅稅率將帶來福利增加,而增加間接稅稅率將造成福利減少。因此,對于我國等不以直接稅為主體的國家適度調整直接稅、間接稅比重,有助于減小稅收對經濟的扭曲程度,提高總體福利。

注釋:

①稅收邊際福利負擔為負值表示稅收能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對經濟存在促進而非扭曲作用。

參考文獻:

[1]Debreu, Gerard.The Coefficient of Resource Utilization[J].Econometrica, 1951,19(3):273-292.

[2]Harberger Arnold.The Measurement of Wast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4,54(3):58-76.

[3]Browning Edgar K.The Marginal Cost of Public Fund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2):283-298.

[4]Ballard, C. L., Shoven, J. B. & Whalley, J. General equilibrium computations of the marginal welfare costs of taxes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128-138.

[5]Jorgenson, Dale W. and Kun-Young Yun, The Excess Burden of Taxation in the U.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1991,6(4):487-508.

[6]Devarajan, Thierfelder, K. and Sethaput.The marginal cost of public fun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Policy Evaluations with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1.

[7]陳波.中國稅收超額負擔分析[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1999.

第5篇

【關鍵詞】電力企業(yè) 稅收 稅收策劃

在我國稅收中,企業(yè)的所得稅是屬于我國的主體稅收。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一些壟斷企業(yè)也步入了市場經濟的潮流中。我國電力企業(yè)作為我國壟斷企業(yè)的一個代表,現階段,其所得稅也將成為發(fā)展企業(yè)、促進企業(yè)收益的重要方面。我國稅收策劃起步比較晚,相應的,我國電力企業(yè)也是在2007年4月后正式開始向市場經濟的方向出發(fā)。逐漸完善的稅收策劃與剛進入市場經濟電力企業(yè)該如何結合在一起,進而促進企業(yè)的平穩(wěn)發(fā)展,下文將對此進行簡要的了解。

一、稅收策劃的內涵

稅收策劃是屬于舶來詞,該詞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上議湯姆森爵士提出的,其認為“任何一個企業(yè)或是個人都有權利安培自身的發(fā)展事業(yè),那么根據本國的法律法規(guī),就應當根據其情況,少安排交稅?!倍@一觀點也得到法律上的認可。根據該詞的特殊性,因此其內涵可以從其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1.主體的普遍性:主體也就是納稅人,納稅人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但是納稅人的稅收策劃則不一定了,因為每一個企業(yè)都有其不同的事業(yè),因此稅收策劃也是不同的。

2.涉稅與稅額的價值性與多樣性。不同的企業(yè),其涉稅項目也是不同的,就算是相同的行業(yè),其涉稅的項目也有差異。相應的,相同的涉稅事項,其中又有很多種不同的稅收需要交納。這就代表著不同的涉稅事項與納稅金額,與企業(yè)的利益與價值是掛鉤的。

3.稅收法的復雜性。在我國法律上,稅收的種類是比較多的,相應的,其相關的條例也就非常多,而每一條例又牽扯出了很多稅制相關要素,而每一要素又有很多的條款。所以就可以看出,整個稅收法是反應出了一種有條理而又復雜的情況。

從上述內涵就可以了解到,本文是遵循這幾項條例進行敘述的,也就是從價值性、多樣性以及專業(yè)性三方面進行分析。

二、電力企業(yè)稅收策劃思路與關鍵切入點

電力企業(yè)的稅收策劃可以說是納稅設計的最終成果,而這最終成果則需要依靠計劃來完成。思路是電力企業(yè)策劃最先提出的框架,下文將從流程思路、契約思路以及轉化思路三個方面進行了解。

(一)策劃思路

1.流程思路

流程是電力企業(yè)業(yè)務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而電力企業(yè)的流程是與稅收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可以說稅收是從流程中誕生的,而不同的流程則在源頭就能夠決定稅收的性質。因此在設計稅收策劃方案時,就要利用流程所擁有的優(yōu)勢,改變稅收的性質。就以一家電力自動化設備生產企業(yè)為例,其在研發(fā)設備時,其引進的軟件配置售價相較于市場上其他同類產品就高出了20%,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售價非常高,就導致了增值稅的負擔加重。

那么就以流程思路來進行思考,該款設備的售價高主要是來源于引進的軟件配置,軟件本身就屬于高附加值的產品,設備運用了高附加值的產品,其增值率也就隨之上升了,這就可以知道,龐大的增值稅是來源于設備。針對該種情況,首先就需要找到其問題源頭,其問題源頭就來源于軟件公司,因為軟件公司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只擔負起了3%的增值稅,而電力公司則是負擔起了17%的增值稅。這就是為什么電力自動化設備公司會出現高增值稅的負擔。而這也就是從流程的方向進行思考,得出了結果后,在設計稅收策劃的源頭上就不會出現紕漏。

2.契約思路

其次是契約思路。換一種角度思考,實際上公司就是由契約組成的,公司的房產有房產證,公司的員工有合同關系,而公司于稅務之間,也是存在著契約的,而這契約就是法律。

從契約的角度進行思考,公司與稅務之間是一種稅法契約,也是一種公共的契約,而公司與公司中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則是有著一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該種關系則是市場契約。電力企業(yè)的納稅人,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在合理的契約規(guī)范下進行納稅。

3.轉化思路

稅法是固定的,但是人卻是靈活的。人可以在稅法的規(guī)則下針對于稅收策劃方案進行轉化,轉化思路實際上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F代社會,只要哪個企業(yè)有創(chuàng)新思維,那么這個企業(yè)就一定能夠存活下去。將轉化思路運用到電力企業(yè)的稅收策劃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業(yè)務形式轉化,另一種則是業(yè)務期間的轉化。業(yè)務形式的轉化:也就是將業(yè)務形式中可能涉及到的業(yè)務收入與業(yè)務的稅種進行轉化;另一種是將企業(yè)會計期間的業(yè)務轉化成另一個會計企業(yè)的業(yè)務,從而實現節(jié)稅。該種方式不是違反法律,該種方法是在稅法的業(yè)務范圍之內進行了。在進行轉化思路時,其將意味著業(yè)務模式的改變,因為不同的業(yè)務模式有著不同的稅收政策,相應的,其也有著不同的稅收特征,通過轉化思路,在設計稅收策劃方案時,就能夠發(fā)揮出更大的空間。

(二)設計思路的切入點

1.節(jié)稅空間的稅種切入

因為稅收策劃方案針對的是所有稅種,因此就會影響到其策劃的途徑、方案以及收益。在進行節(jié)稅時,針對于節(jié)稅空間,其主要有兩種因素。(1)特定稅種與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作為企業(yè),在進行經營時,除了需要考慮自身的利益,還需要對自身的生產經營行為與國家的政策相保持一致。也就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家必須通過稅收的手段,鼓勵和發(fā)展國家的產業(yè)政策。(2)稅種本身的因素。因為稅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稅負彈性,當期稅負彈性增大時,稅收策劃的潛力也會被激發(fā)出來。稅負彈性主要包含了稅基、扣除以及稅率,當稅基的范疇越寬時,稅率就會越高,稅負相對而言也會越重,這是一個連鎖的關系。

2.稅收優(yōu)惠的切入

稅收優(yōu)惠是整個稅收制度設計中一個比較基本的要素,一個國家為了要實現市場的宏觀調控以及對稅收的調節(jié),在對稅種進行設計的時候,就需要設置有關于稅收優(yōu)惠的一些條款。企業(yè)在進行經營的時候,通過這些稅收優(yōu)惠條款,就可以享受到相應的節(jié)稅優(yōu)待。但是企業(yè)在選擇稅收優(yōu)惠作為稅收籌劃的主要發(fā)展動力時,主要需要注意兩點問題,這兩點問題是與我國的法律相聯(lián)系的。(1)經營者不得將稅收的優(yōu)惠政策故意曲解,從而用非法的手段獲取稅收優(yōu)惠;(2)經營者需要利用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規(guī)章制度嚴格的進行申請,不得投機取巧,避免日后可能出現的問題。

3.從影響納稅額的相關因素切入

計稅依據與稅率是影響應納稅額的兩個主要方面,而這三個因素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如果計稅依據非常小,那么相應的,稅率也會非常低,所需要交納的稅額也會相應的減少。因此在進行稅收策劃的時候,首先需要的就是從計稅依據與稅率觸發(fā),以這兩個因素為主要入手點,從而找到相應的、合理的以及規(guī)范的辦法來降低所需要交納的稅額數。

三、電力企業(yè)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對策

(一)利用適用性優(yōu)惠政策

由于我國電力企業(yè)是在2007年開始正式的邁入市場經濟的行列,因此,在這短短的五年期間,我國給予電力企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還是比較少的。而電力企業(yè)要想在最大程度上設計出稅收策劃方案,就需要充分利用國家所給與的具有一定適用性的優(yōu)惠政策。就比如利用我國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中的企業(yè)在進行購置于實際使用目錄內規(guī)定的生產安全設備時,就可以根據其設備的投資額,相應的抵消10%的應納稅款。而這就印證了上文所述的轉化思路的思路,在法律條款規(guī)定的框架內,合理地對稅收進行策劃。

(二)各企業(yè)內部共同合作

電力企業(yè)要想發(fā)展,單單依靠企業(yè)內部的一個部門是沒有辦法平穩(wěn)發(fā)展的。因此就需要加強電力企業(yè)中各部門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聯(lián)系,培養(yǎng)出具有高素質、高水準的稅收管理人才。為企業(yè)降低稅收的負擔,避開相應的稅收風險。例如電力企業(yè)的采購部,就必須負責將所有符合國家所頒布的優(yōu)惠政策目錄中的設備情況進行匯總,并將設備的所有信息傳達給會計部或是財務部,由財務部根據我國稅收政策對優(yōu)惠的設備進行挑選,并將其記錄在案。最終將設備采購回來之后,將所有的設備發(fā)票與合同全部移送至稅務局進行申報,為享受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在源頭上提供最基礎的資料源,幫助企業(yè)降低稅收負擔。而這一部分就是上文所述的流程思路。

四、電力企業(yè)所得稅稅收策劃方案

為了印證上文所述的理論進行設計稅收策劃方案,下文將以案例的形式進行分析,選出當前最適合我國電力企業(yè)所得稅的稅收策劃方案。

假設A發(fā)電廠是在2005年成立的,企業(yè)的總資產為12000萬元,并且擁有a、b兩條生產線,企業(yè)所擁有的機器的總價值是在9000萬元。但是由于該企業(yè)的產品消耗量太大,成本過高,使得該企業(yè)的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漸的下降,因此在2009年,企業(yè)將對兩條生產線進行修理和技術改造,其方案1是設備維修,方案2是技術改造,詳情如下。

(一)主要設備維修

電力企業(yè)在2009年對a生產線進行維修,維修費用為1400萬元,對b生產線進行維修,維修費用為1400萬元。根據我國稅法規(guī)定,09年固定資產計稅基礎35%(1400/4000=35%

(二)技術改造

企業(yè)將1800萬元對a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在同年改造成功之后,實現了3500萬元的利潤,根據我國的稅法,由于是技術改造,是屬于自身的技術產業(yè),因此可抵消企業(yè)所得稅額的3500×25%=875萬元。電力企業(yè)對b線進行技術改造后,該企業(yè)實現了1800萬元的利潤。因此可根據1800×25%=450萬元,875+450=1325萬元。通過該種方法,企業(yè)可以節(jié)省下1325萬元。

從上文兩種方案來看,選用第二種方案使最適合我國電力企業(yè)所得稅的稅收策劃方案。

五、結語

面對現階段我國激烈的市場競爭經濟環(huán)境,我國電力企業(yè)要想在該環(huán)境下逐步發(fā)展,就只有通過戰(zhàn)略性的稅收策劃來進行管理。稅收策劃的本質就是一種依靠自身敏捷的識別方式以及環(huán)境適應力進行戰(zhàn)略管理,從而為電力企業(yè)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出一條可儲蓄發(fā)展的道路。本文從稅收策劃、思路以及對策進行了解,借鑒相關實例進行分析,了解到,只有在我國稅法的規(guī)范中,合理地進行運用,才能夠幫助電力企業(yè)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段樹喬.云南電力企業(yè)投入產出與可持續(xù)發(fā)展[C].西部開發(fā)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2008.

[2]黃其勵.電力企業(yè)信息化是建設現代電力企業(yè)的必經之路[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2009.

[3]王欣,王鋼,薛雯.電力企業(yè)ERP的應用研究[C].高效 清潔 安全 電力發(fā)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吉林省電機工程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

[4]李白欣.余曉礬.不同存貨計價方法下企業(yè)所得稅稅務籌劃——以A發(fā)展有限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09(02).

第6篇

【關鍵詞】 稅務籌劃;財務報告;沖突;協(xié)調

一、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沖突的原因

(一)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目標不同導致二者沖突

稅務籌劃的目標簡單來講就是實現“經濟納稅”,即實現稅負最小化和企業(yè)利益最大化。由于企業(yè)的行業(yè)特征、組織形式、管理方式、規(guī)模大小等不同,每個企業(yè)所制定的稅務籌劃的具體目標也不完全一致。本文認定稅務籌劃的最終目標應與財務管理的目標一致,即企業(yè)價值最大化,這樣不僅考慮到企業(yè)的短期利潤,也考慮到企業(yè)資金的時間價值,同時避免了以稅收最小化為目標的絕對化的局限性。稅務籌劃要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首先從實現稅收利益開始,其具體表現一般都是報告較低水平的應稅收入、繳納較低額度的稅款。

企業(yè)對外報出的財務報告,尤其是上市公司每季度、年度報出的財務報告,都希望向投資者報告出較高水平的會計收入,以及各種分析比率達到最優(yōu)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從而達到其最大融資的目的。因此,企業(yè)在進行納稅籌劃的過程中,就必然會出現“經濟稅收收益”與企業(yè)財務報告之間的沖突。

(二)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導致二者沖突

現代企業(yè)理論下,企業(y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出現了委托關系,職業(yè)經理人也在此時誕生。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有其發(fā)展的必然性,但也帶來一些新的矛盾。企業(yè)的投資者更關注于企業(yè)的價值,具體到稅收上,其更傾向于通過稅務籌劃盡量減輕企業(yè)的稅收負擔,達到節(jié)稅目的;而在委托關系下,企業(yè)的管理者及職業(yè)經理人的報酬是與其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財富即收入有關,而收入的高低通過財務報告的形式體現。因此,企業(yè)的管理者在與投資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可能會采取放棄納稅籌劃的機會,使會計收入并不明顯的低于應稅收入。一方面體現出其自身的經營業(yè)績,另一方面也避免稅務機關的更多關注。財產權與經營權分離造成管理者與投資者之間的意向差異,也造成了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之間的沖突。

(三)稅法與會計確認原則的差異導致二者沖突

2007年1月1日起,我國新企業(yè)會計準則正式實施,稅法每年也有一些新的政策出臺,隨著稅法和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會計與稅收的差異也越來越大。稅法的制定是以國家利益為導向,以增加政府稅收為目的,因此,稅法與會計準則對收入與費用的確認原則也不盡相同。企業(yè)按照稅法的要求計算應稅所得,根據財務會計準則的確認原則出具企業(yè)的財務報告,二者之間的差異造成企業(yè)存在稅務籌劃的可能性,這樣勢必會造成在某些情況下,企業(yè)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報出的內容產生差異與沖突。

二、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沖突的表現

(一)資本弱化影響資產負債表

資本弱化是企業(yè)進行稅務籌劃時避稅的一種方法。企業(yè)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兩部分。企業(yè)生產經營所用的資金中,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比率的大小,反映了企業(yè)的資本結構。企業(yè)出于減輕稅收負擔的動機,就可能操縱融資方式,更多采用債務籌資的方式。因為債務人支付的利息屬于財務費用,一般情況下可以在稅前扣除,而股息一般則不能稅前扣除。企業(yè)為了加大稅前扣除額度,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在籌資時多采用債權而不是股權的方式。大多數國家都把規(guī)定固定比率的安全港原則作為是否存在資本弱化的標準,經濟合作組織解釋,企業(yè)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應為1:1,當債務資本大于權益資本時,即為資本弱化。但是這一固定比率在國與國之間有所差異,法國和美國為1.5:1,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為2:1,南非、新西蘭、韓國、西班牙為3:1。①我國對資本弱化的管理也采取安全港模式:新頒布的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企業(yè)從其關聯(lián)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guī)定標準而發(fā)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必斦?、國家稅務總局下發(fā)的《關于企業(yè)關聯(lián)方利息支出稅前扣除標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明確了關聯(lián)方企業(yè)間借款利息的扣除問題:關聯(lián)方債權性投資與其權益性投資比例為:金融企業(yè)為5:1;其他企業(yè)為2:1。各國都采取一定的模式防范資本弱化,其原因主要還是資本弱化使得借款利息具有一種“稅收擋板”效應。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yè)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它能夠幫助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yè)所掌握的各種經濟來源,以及這些資源的分布與結構。資產負債表把債權人權益和所有者權益分類列示,通過對資產負債表的對比和分析,不僅可以了解企業(yè)的財務實力、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而且可以預測企業(yè)未來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的變動趨勢。

企業(yè)如果過多的以借款方式籌集資金來達到更大的稅收優(yōu)化效應,資產負債表中負債的份額顯然會增加,報表使用者在分析報表時就會更加關注到企業(yè)的償債能力以及資金風險,投資者對于將要進行的投資就會更加謹慎。通過報表得出的資產負債率也會明顯升高,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yè)負債水平及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資產負債率越高,表明企業(yè)通過借債籌資的資產越多,風險越大。此時企業(yè)通過資本弱化來進行稅務籌劃就影響到了資產負債表報出的財務信息,因此,資產負債率應該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否則資產負債率所衡量的償債能力將有所下降。

(二)降低應稅收益影響利潤表

企業(yè)在進行稅務籌劃時除了在籌資過程中增大負債外,還可以降低應稅收益,但在降低應稅收益的同時,有時也會導致體現在利潤表上的會計收益降低,這與期望向報表使用者報告較高的會計收益的目的相沖突。

假設企業(yè)購入一項資產價值100萬元,會計上折舊年限為4年,稅法規(guī)定折舊年限為5年,第二年年末,企業(yè)資產賬面價值為50萬元,按稅法的折舊年限核算出企業(yè)資產的計稅基礎為60萬元,此時市場價值為40萬。企業(yè)若把資產出售,則在稅法上會產生20萬元的損失,能夠減少應納稅額,但在利潤表中也會產生10萬元的損失,降低應稅收益的同時,也降低了會計收益,造成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之間的相反作用。

三、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的協(xié)調

(一)協(xié)調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沖突的意義

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的沖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存在的,這種沖突的存在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企業(yè)認識到二者沖突的存在,就會不斷地協(xié)調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之間的沖突。在協(xié)調二者沖突的過程中,不僅使企業(yè)的利益得到優(yōu)化,同時也達到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即企業(yè)協(xié)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得稅務籌劃不僅從企業(yè)整體利益考慮,從國家、政府、企業(yè)各方面考慮,都有其積極的作用。

(二)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沖突的協(xié)調對策

1.遵循成本效益原則

企業(yè)稅務籌劃的目標是盡量減少稅收負擔,但在籌劃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成本,其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即在稅務籌劃實施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隱性成本則為由于企業(yè)稅務籌劃對財務報告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附帶成本。企業(yè)應該比較稅務籌劃所帶來的稅收收益與所產生的成本,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做出正確的抉擇,協(xié)調好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之間的沖突。

2.協(xié)調管理者與投資人之間的關系

針對管理者和投資者所關注的利益不同而造成企業(yè)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可能產生的沖突,企業(yè)要協(xié)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企業(yè)的所有者應該建立合理的獎勵機制,使得管理者的自身利益與企業(yè)的總體利益相關,而不是只與報表數據相關。這樣,企業(yè)的經管人員就會把自身利益與企業(yè)的整體利益相結合,充分運用合理的稅務籌劃,達到企業(yè)總體利益的最大化。

3.以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為導向

企業(yè)要充分認清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之間的差異,在二者產生沖突時,應以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yè)價值最大化作為最終目標,衡量稅務籌劃所帶來的收益與對財務報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最終做出能達到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的決策。

企業(yè)在進行資本弱化的稅務籌劃過程中要關注到資產負債表中所體現的資產負債率,要以行業(yè)、地區(qū)等因素下正常的資產負債率為依據,當資產負債率超出其范圍時就要考慮資本弱化帶來稅收效益的可行性。此時,要從企業(yè)整體角度出發(fā),不僅考慮稅收的減少,更要考慮由于資產負債比率變化而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再加入時間價值的因素,從企業(yè)價值最大化出發(fā),尋求更為合理的稅務籌劃的方法。

企業(yè)出售賬面價值大于市場價值的資產時,要同時考慮出售資產所帶來的節(jié)稅收益與企業(yè)低價出售資產所產生的成本,若企業(yè)的節(jié)稅收益低于出售時所產生的成本,則企業(yè)在稅務籌劃時還是要以使企業(yè)價值最大化,而不是單純的以降低企業(yè)稅收收益為目的。

以企業(yè)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yè)稅務籌劃的導向是本文重點提出的協(xié)調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沖突的方法,企業(yè)只有放遠眼光,整體籌劃才能實現其稅務籌劃的目標。因此,企業(yè)應該在衡量稅務籌劃與財務報告沖突的同時,以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和籌劃,真正做到“陽光納稅”,以達到優(yōu)化社會整體資源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蓋地.稅務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351-353.

[2] 李桂榮.財務報告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1-50.

[3] 楊華.企業(yè)有效稅務籌劃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9:6-8.

[4] 楊承明.稅務籌劃風險及防范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8:20-21.

[5] 楊榮軍.資本弱化稅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專業(yè)碩士論文,2008:12-15.

[6] 蓋地,肖慧敏.收入確認稅法與會計準則的比較分析[J].財務與會計,2009(11):44-45.

[7] 郝福錦.淺談企業(yè)稅務籌劃方法和技巧[J].商業(yè)會計,2009(9):37-38.

第7篇

論文關鍵詞:稅收籌劃;資本結構;財務杠桿

資金的籌集過程都是企業(yè)財務工作中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融資活動對企業(yè)的資本運作與經營行為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企業(yè)在融資的過程中,通過對企業(yè)融資行為進行科學合理的稅收籌劃,不但可以節(jié)約企業(yè)的融資成本,也可以減輕企業(yè)的稅收負擔,通過合理的稅收籌劃以節(jié)約企業(yè)的融資成本和減輕企業(yè)的稅負水平顯得十分重要。

一、企業(yè)融資的主要方式

不同的融資模式決定了企業(yè)不同的資本結構和股權結構,從而也就決定了企業(yè)所面對的稅收方面的負擔,最終影響了企業(yè)整體價值的最大化的實現。企業(yè)融資的主要方式有內部融資、外部融資和融資租賃三種。

(一)內部融資

內部融資是指將企業(yè)的自有資金和在生產過程中的資金積累部分構成企業(yè)的資金投入,具體的說就是企業(yè)將本企業(yè)的留存收益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內源融資來源于企業(yè)內部,無需花費融資成本,也不需花費融資費用,不存在還本付息與分紅派息的問題,是最理想的融資方式。企業(yè)的建立初期首要依靠的是內源融資,降低融資成本,使企業(yè)盈利水平不斷提高。內源融資是最基本的融資方式,也是企業(yè)首選的融資方式。只有當企業(yè)的內源融資無法滿足企業(yè)的資金需要時,企業(yè)才會轉向外源融資。

(二)外部融資

企業(yè)的外部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分類。直接融資是指企業(yè)進行的首次上市籌集資金,配股等股權融資活動,所以也稱股權融資;間接融資是指企業(yè)資金來源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等債權融資活動,所以也稱債權融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單一的融資方式很難滿足企業(yè)的資金需求。不同的融資模式決定了企業(yè)的不同的資本結構和股權結構,投資人與公司的關系不同,權利和利益分配不同,從而對公司的治理結構產生影響。

(三)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是現代企業(yè)融資的一種重要方式,企業(yè)在管理通過融資租賃獲得的資產時,視為自有資產,計提折舊。這樣企業(yè)不需要籌集大量資金可以使用資產,同時,計提的折舊又可以抵扣當期利潤,當然可相應減少企業(yè)的應納稅所得額。

(四)最佳資本結構的形成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yè)的資金來源構成以及其比例關系。企業(yè)的最佳資本結構的選擇就是對權益資金和負債資金在整個資金的比重之中的權衡,以確定本企業(yè)的最佳結構。企業(yè)通過財務杠桿效應來確定運用負債對普通股收益的影響額,確定是企業(yè)的加權平均成本最低,企業(yè)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資本結構。融資決策是每個企業(yè)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之一。融資決策需要考慮眾多因素,稅收因素是其中之一。利用不同融資方式、融資條件對稅收的影響,精心設計企業(yè)融資項目,以實現企業(yè)稅后利潤或者股東收益最大化,是稅收籌劃的任務和目的。

以下是某公司三種融資方案的比較:(單位:萬元)

由以上三種方案可以看出,在息稅前利潤和貸款利率不變的條件下,隨著企業(yè)負債比例的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率在不斷增加。通過比較不同資本結構帶來的權益資本收益率的不同,選擇所要采取的融資組合,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我們可以選擇方案c作為該公司投資該項目的融資方案。

二、企業(yè)融資活動中的稅收籌劃模式分析

融資活動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企業(yè)活動,主要借助于因資本結構變動產生的杠桿作用對經營收益產生影響。資本結構是企業(yè)長期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構成關系。企業(yè)在融資過程中應當考慮以下幾個總是:融資活動對于企業(yè)資本結構的影響;資本結構的變動對于稅收成本和企業(yè)利潤的影響;融資方式的選擇在優(yōu)化資本結構和減輕稅負方面對于企業(yè)和所有者稅后利潤最大化的影響。

(一)涉及到企業(yè)融資中的主要稅種

企業(yè)的融資渠道大致可以分為負債和資本金兩大類,這兩類融資方式的稅收待遇是不同的。根據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實際發(fā)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因此,企業(yè)通過負債的方式融資,負債的成本——借款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從而減輕了企業(yè)的稅收負擔。稅法同時規(guī)定,企業(yè)通過增加資本金的方式進行融資所支付的股息或者紅利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因此,僅從節(jié)稅的角度來講,負債融資方式比權益融資方式更優(yōu)。

(二)企業(yè)融資活動中的稅收籌劃模式

1.內源融資。企業(yè)通過自我積累方式進行籌資,所需時間較長,無法滿足絕大多數企業(yè)的生產經營需要。另外,從稅收的角度來看,自我積累的資金也不存在利息抵扣所得額的總是,無法享受稅收優(yōu)惠。再加上資金的占用和使用融為一體,企業(yè)所承擔的風險比較高。一般來講,企業(yè)以自我積累方式籌資所承受的稅收負擔要重于向金融機構借款所承受的稅收負擔,貸款融資所承受的稅收負擔要重于企業(yè)間拆借所承受的稅收負擔,企業(yè)間借貸的稅收負擔要重于企業(yè)內部集資的稅收負擔。

2.債券融資。發(fā)行債券日漸成為大公司融資的主要方式。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而發(fā)行的,用以記載和反映債權債務關系的有價證券,由企業(yè)發(fā)行的債券稱為企業(yè)債券或公司債券。債券發(fā)行融資對象廣、市場大,企業(yè)比較容易找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整體收益的方法,另外,由于債券的持有者人數眾多,有利于企業(yè)利潤的平均分擔,避免利潤過于集中所滯來的較重稅收負擔。

3.銀行借款。向金融機構借款也是企業(yè)較常使用的融資方式,由于借款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因此,這一融資方式比企業(yè)自我積累資金的方式在稅收待遇上要優(yōu)越。企業(yè)的資金來源除權益資金外,主要就是負債。負債融資,一方面?zhèn)鶆绽⒖梢缘譁p應稅所得,減少應納所得稅額;另一方面還可通過財務杠桿作用增加權益資本收益率。假設企業(yè)負債經營,債務利息不變,當利潤增加時,單位利潤所負擔的利息就會相對降低,從而使投資乾收益有更大幅度的提高,這種債務對投資收益的影響就是財務杠桿作用。僅從節(jié)稅角度考慮,企業(yè)負債比例越大,節(jié)稅效果越明顯。但由于負債比例升高會影響將來的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因此,并不是負債比例越高越好。

4.股票融資。發(fā)行股票是上市公司融資的選擇方案之一。由于發(fā)行股票所支付的股息與紅利是在稅后利潤中進行的,因此,無法像債券利息或借款利息那樣享受稅前列支的待遇。但發(fā)行股票不需償還本金,沒有債務壓力,成功發(fā)行股票對于企業(yè)來講也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宣傳機會,往往會給企業(yè)帶來其他方面的諸多好處。

(四)企業(yè)融資活動中稅收籌劃中的其它方面

1.長期借款的還款方式籌劃。在長期借款融資的稅收籌劃中,借款償還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稅收待遇,從而同樣存在稅收籌劃的空間。比如某公司為了引進一條先進生產線,從銀行貸款l000萬元,年利率為10%,年投資收益率為18%,五年內全部還清本息。經過稅收籌劃,該公司可選擇的方案主要有四種:(1)期末一次性還本付清;(2)每年償還等額的本金和利息;(3)每年償還等額的本金100萬元及當期利息;(4)每年支付等額利息100萬元,并在第五年末一次性還本。

在以上各種不同的償還方式下,所償還額、總償還額、應納稅額以及企業(yè)的整體收益均是不同的。一般來講,第一種方案給企業(yè)帶來的節(jié)稅額最大,但它為企業(yè)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是最差的,企業(yè)最終所獲利潤低,而且現金流出量大,因此是不可取的。第三種方案,盡管企業(yè)繳納了較多的所得稅,但其稅后收益卻是最高的,而且現金流出量也是最小的。因此.它是最優(yōu)方案。第二種方案次估,它給企業(yè)帶來的經濟利益小于第三種方案,但大于第四種方案。長期借款融資償還方式的一般原則是分期償還本金和利息,盡量避免一次性償還本金或者本金和利息。

第8篇

論文關鍵詞:稅收籌劃;所得稅;避稅 

 

0 引言 

稅收是企業(yè)的一項重要經營成本,稅收政策對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會產生重要影響。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企業(yè)對稅收籌劃并不重視,直到近幾年才被人們逐漸的認識、了解和應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yè)相應地有了節(jié)約成本、創(chuàng)造利潤的動力和壓力,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對減輕稅收負擔有了真正的認識。稅收籌劃就是在充分利用稅法中提供一切優(yōu)惠的基礎上,在諸多選擇的納稅方案中,選擇最優(yōu),以達到整體稅后利潤最大化。為此,本文擬對商貿企業(yè)的稅收籌劃做簡單探討。 

1 稅收籌劃的原則 

稅收籌劃是指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以國家稅法為研究對象,根據稅法的規(guī)定比較不同的納稅方案,根據結果做出的優(yōu)化選擇。一切的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避稅行為,都不屬于稅收籌劃的范疇。因此,我們在稅收籌劃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合法性的原則。在籌劃實務中堅持合法性原則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全面、準確地理解稅收條款,而不能斷章取義,要理解稅收政策的立法背景。二是要準確分析判斷采取的措施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稅收法律規(guī)定。三是要注意把握稅收籌劃的時機,要在納稅義務發(fā)生之前選擇通過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周密精細的籌劃來達到節(jié)稅目的,而不能在納稅義務已經發(fā)生而人為采取所謂補救措施來推遲或逃避納稅義務。 

2 當前我國商貿企業(yè)中稅收籌劃存在的問題 

2.1 對稅收籌劃的認識不夠 

一些企業(yè)簡單的認為與稅務機關搞好關系是主要的,稅收籌劃是次要的。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稅收法制建設滯后,加上征管機制不完善,稅務機關在執(zhí)法上的自由裁量權較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稅收執(zhí)法上的隨意性,造成納稅人把與稅務機關搞好關系作為降低稅收支出的一條捷徑。 

2.2 稅收籌劃方式單一 

目前,企業(yè)稅收籌劃主要集中在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利用和會計方法的選擇兩大領域。眾多籌劃者意識到,充分利用國家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可以使企業(yè)的稅基縮小,或者避免高稅率,或者得到直接的稅額減免;也意識到通過選擇會計方法,滯延納稅時間,可以在不減少總體納稅額的情況下,取得“相對節(jié)稅”的收益。但從各國的稅收籌劃實踐來看,企業(yè)稅收籌劃的方式遠遠不止這些。原則上講,稅收籌劃可以針對一切稅種。不同稅種對不同企業(yè)來講,稅負彈性的大小是不同的。從稅負彈性大的稅種入手,結合稅收籌劃的基本方法和企業(yè)的經營規(guī)模進行稅收籌劃,可以貫穿于企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涉及所得稅、流轉稅、資源稅、財產稅以及稅收優(yōu)惠、稅前扣除等各個層面。同時,防止企業(yè)陷入稅法陷阱、實現涉稅零風險以及獲取資金的時間價值等也應該是稅收籌劃的重要方式。 

3 我國商貿企業(yè)稅收籌劃方法 

3.1 謹慎選擇采購廠家,實現合理避稅 

企業(yè)所需的物資既可以從一般納稅人處采購,也可以從小規(guī)模納稅人處采購,但從一般納稅人處購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可以抵扣17%,而從小規(guī)模納稅人處購入,經稅務機關開票,只可以扣稅6%或4%,少抵扣的11%或13%成為企業(yè)要多負擔的稅額,這部分稅額會形成存貨成本,最終會影響到企業(yè)的稅后利潤。如果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貨物比一般納稅人的貨物便宜,企業(yè)從小規(guī)模納稅人處采購也可能更劃算。但若是采購時考慮現金流出的時間價值,在從兩類納稅人處采購的貨物的質量及不含稅價格相同的前提下,選擇小規(guī)模納稅人作購貨對象對企業(yè)加速資金周轉、擴大再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3.2 注重結算方式的選擇,實現合理避稅 

從結算方式選擇上入手采購時結算方式的籌劃最基本的一點是盡量延期付款,為商貿企業(yè)贏得一筆無息貸款,但應注意企業(yè)自身的信譽。結算方式有賒購與現金采購之分:當賒購與現金采購無價格差異時“則對企業(yè)稅負不產生影響”賒購為好;當賒購價格高于現金采購價格時“在增加采購成本的同時”也會獲得時間價值和增加增值稅扣稅的利益,此時企業(yè)需要進行納稅籌劃以權衡利弊。 

3.3 注重物資入庫種類的種類選擇,實現合理避稅 

按照財稅[2009]113號文件的《關于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的通知》,構建固定資產和購買無形資產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因此在物資采購時貨物的歸類方式會影響到企業(yè)的稅負。在不違背稅法規(guī)定的條件下,適當選擇貨物的歸類方式,可以降低稅負,將與構建固定資產時一起購進的零配件,附屬件作為低值易耗品。不僅可以扣抵稅收,而且可以提前確認成本,推遲納稅。同樣,與材料一同購進的與技術有關的支付,如果計入無形資產則不得扣稅,所以最好計入材料成本。 

3.4 選擇最優(yōu)存貨計價方法,實現合理避稅 

對企業(yè)存貨的計價方法,稅法允許企業(yè)各項存貨的領用和發(fā)出,其成本計價可以從先進先出、后進先出、加權平均等方法中選擇,但是計稅方法已經選定,不得隨意進行改變。會計準則在存貨計價上也提供了多種計價方法.從理論上分析,存貨計價也是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的有效手段。一般的,企業(yè)所處的經濟環(huán)境是物價上漲時,應該采用后進先出法,使本期的銷售成本提高,達到本期降低所得稅的目的,相應的,如果物價漲落幅度不大,可以采用加權平均法,避免高估利潤,多繳納所得稅。從理論上說,存貨計價方法可以調節(jié)當期的利潤水平,但是在會計準則取消了后進先出的計價方法后,當前的籌劃空間還不是很大。 

第9篇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制度;問題;改進措施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發(fā)揮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社會收入分配職能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因為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其職能作用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結合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對稅制進行分步式、循序漸進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

1.現行分類所得稅稅制模式存在缺陷

稅收的橫向公平原則要求經濟條件或納稅能力相同的人繳納相同的稅收。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分類征收模式,對不同來源、類型的個人所得采用了不同的稅率,等額的稅前收入由于來源或者取得次數的差異可能導致不同的稅收,由此導致實際稅負的不相等,進而違背了稅收橫向公平原則。

(1)同等的工薪收入、勞務報酬收入和股息紅利收入由于來源與取得次數不同,在稅收模式的適用上大相徑庭。而且對勞動性收入采用累進稅率,對其他生產要素收入采取比例稅率,也會使得勞動收入的稅收負擔偏重,造成收入分配的逆向調節(jié)。

(2)現行的分類所得稅模式并沒有將個人所得全部納入個人所得稅計征范圍,尤其是需要加大調控力度的,薪酬之外的一些高收入。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包括薪酬、稿酬、經營所得等11類。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收入來源多元化,個人收入所得形式非上述11類所能涵蓋。比如,廠主型的富豪,不給自己開工資或僅象征性地開工資,就可以全部或大部規(guī)避超額累進稅率的調節(jié)機制;又如,城鎮(zhèn)化進程中,大量城市周邊居民獲得大量房產和補償收入,然而由這部分的收入目前并沒有納入征稅收入范圍。

(3)現行稅制導致收入來源單一的工薪階層繳稅較多,而收入來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階層繳稅較少,無法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非貨幣收入逐步增多,居民收入呈現出多樣化和隱蔽化的特點,如個人股權轉讓收入、房屋轉讓收入、金融市場衍生品收入等。尤其是一些高收入階層,如私營企業(yè)主、演藝明星等,收入來源渠道多,隱蔽性強,使稅務機關對于他們的真實收入情況很難準確掌握,從而導致逃稅避稅漏洞較多。造成了所得來源多且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不用交稅或交較少的稅,而所得來源少且收入相對集中的人卻要多交稅的格局形成。

2.稅制設計不完善

(1)稅率設計不合理

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和比率稅率兩種形式,按所得的類別不同選擇對應的稅率形式計稅。其中工資薪金所得稅率實行3% -45% 七級超額累進稅率,這樣的稅率結構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稅率計算復雜。第二,我國個人所得稅主要征收群體是工薪階層,而45%的最高邊際稅率顯然過高,大部分工薪階層只適用于最低的的兩級稅率。所以,七級的稅率設置以及較小的級距差距,不僅不能很好地發(fā)揮稅率調節(jié)的作用,而且還會導致納稅人通過隱瞞各項收入來降低邊際稅率。

(2)稅前費用扣除不合理:

在稅收理論中,個人所得稅除稅收優(yōu)惠項目不予課稅外,還要對個人所得的一些費用進行扣除,主要包括必要費用扣除、生計費用扣除和特別費用扣除3個方面。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方式為個人單項申報,費用扣除只是單純地對自然人的一般花費進行的扣除,并沒有考慮納稅人的家庭狀況、負擔人口、教育費用、住房費用、醫(yī)療費用等情況,也沒有考慮家庭的收入構成結構,只是采用“一刀切”的征收標準,導致同樣收入總額的家庭繳稅差距很大,有失公平。

(3)稅收監(jiān)管機制有待健全

①代扣代繳是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征收方式,但有關代扣代繳的法律規(guī)定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致使在實際工作中涌現出很多問題,為稅務機關留下了執(zhí)法風險和隱患。例如很多單位因手續(xù)繁復而不代扣代繳或只對固定發(fā)放的貨幣工資予以代扣稅款而忽略了不固定發(fā)放的獎金、補貼等。

②自行申報納稅制度的落實不到位。首先,我國目前對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實行自行申報的制度設計,超越了目前稅收管理的外部基礎條件和現有征管技術條件。在沒有其他相關部門提供個人收入信息及有效收入控管制度的情況下,自行納稅申報的積極作用都將趨弱。而且現在也沒有形成對依法申報者的有效激勵和對違法者的嚴厲懲處機制,將不利于全民納稅意識的培養(yǎng),甚至會惡化稅收環(huán)境。

③信息渠道不暢通,導致征管機構間信息不對稱,使得逃稅漏稅引發(fā)的稅收流失增多。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系統(tǒng)一直未實現全國聯(lián)網,導致征管信息傳遞受阻,且時效性很差, 不但稅務部門內部征管部門之間傳遞納稅人的信息資料受阻,而且征管與稽查之間、征管與稅政之間的信息也不能實現有效信息共享。這樣就為偷逃稅行為埋下隱患。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進措施

1.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向

中央關于個稅改革的指導方針在歷年歷次文件中始終是以“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為方向。故應科學設計稅制,具體操作方法為先按年匯總個人的全部所得(含各種收入類型),扣除法定減免額以及特定項目后計算出收入余額,然后按照統(tǒng)一的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繳納稅收。上述所謂的特定項目包含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等,這些項目所得可以單獨列出,繼續(xù)實行分類征收。混合征收模式能有效規(guī)避納稅人惡意調節(jié)收入來源和性質的情況,既保證了稅收收入又照顧了低收入群體,又強化了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調控功能。

2.降低稅率,減少級數,拉大級距

現行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個人所得稅稅率級次太多、級距不合理、結構復雜以及最高邊際稅率過高。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僅規(guī)定了三到六級的超額累進稅率。因此,個稅改革應逐步減少級數,將現行七級稅率合并為三到五檔;拉大級距,尤其是拉大中低收入稅率的級距;降低最高邊際稅率。這樣既可以減輕工薪階層的負擔,也可以真正貫徹“高收入者多交稅,低收入者少交稅”的原則,更好發(fā)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職能。

3.規(guī)范稅前費用扣除項目

(1)要將個人收入和個人綜合生計費用緊密聯(lián)系,綜合考慮納稅人的婚姻、年齡、健康以及家庭情況,由此確定相應的扣除標準。在政策的制訂上向社會低收入群體傾斜,將關注的重點集中于中高收入階層,以此更好發(fā)揮收入調節(jié)作用。

(2)應適當采用家庭申報制度,以整個家庭為納稅申報單位,根據不同家庭的收支情況確定稅收負擔,以此來避免家庭收入來源集中于一個人所導致的稅收不平等。

4.改進稅收監(jiān)管體系

(1)將納稅編號與納稅人個人信息對接,建立完善的現代化信息網絡管理平臺,推動稅收征收管理工作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進程,努力做到個人信用消費、財產登記和收入申報等全程監(jiān)控。此舉既便于個人所得稅征管,也有助于防范和打擊腐敗、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

(2)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全面落實各項監(jiān)管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強化相關部門支持協(xié)助稅收工作的硬性約束,為個人所得稅征管營造一個好的外部環(huán)境,加強宣傳教育,敦促納稅人了解并遵守納稅規(guī)則。

(3)加大檢查和懲處力度。個人收入的多元化、隱性化,使得稅務機關在征納博弈中無法掌握完全的個人收入信息,即所謂的信息不對稱。納稅人是個人收入信息的掌握者,要使納稅人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收入信息,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納稅人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主動向稅務機關申報收入信息。而實施嚴厲的懲罰措施,并使稅收懲罰成為可置信威脅是稅收激勵機制形成的首要條件。必須保證適當的檢查面,并且加大懲處力度,增大逃稅的預期風險和機會成本,才能保證稅收。為此,應增加個人所得稅稽查人員,通過培訓提高稽查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加大投入,改善稽查機構的裝備。

參考文獻:

[1]岳樹民,李建清等《優(yōu)化稅制結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2]陳效 對改革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的思考和建議.稅收經濟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