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0:34
導語:在中國法學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鍵詞: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 知人論世法 汪端
文學是人學,是研究人類心靈的歷史。古代文學是與古人對話,古人的作品,尤其是詩文作品,往往是他們心靈的某種展露,知人論世,結合人物生平來解讀作品,更能深切地體會作者的心境,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知人論世尤為重要。人詩互證或人文互證,無論對作家還是對作品的理解都將更為深入,會讓學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汪端為例。冠以才女之名,汪端的名字光芒四射,她寫有《自然好學齋詩鈔》,編有能與男性選家選本媲美的《明三十家詩選》,人們提到汪端時也多贊其詩才,但是,我們在讀汪端詩歌之時,卻發(fā)覺汪端詩中多用“影”“煙”,給人的感覺孤冷、縹緲,內心的孤獨寂寞呼之欲出。當我們將汪端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聯系起來,把她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去體味她的喜怒哀樂,感受她的內心,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汪端,我們會發(fā)現幸運的才女汪端在生活中的種種的不幸,親情、愛情都是殘缺的、不完整的。
從古代才女的角度,汪端是幸運的,蔣寅在《一代才女汪端》中說:“許多閨秀詩人、畫家由此就被埋沒了,只有少數人能幸免。清代中葉的女詩人汪端可以說是一個尤為幸運的才女。”[1]然而,外表的光環(huán)難掩內在的孤寂,從這個角度說,汪端又何其不幸。汪端得以嫁給頗有才名的陳裴之,“論者有金童玉女之目”[2]。然汪端詩歌中卻不見有閨閣琴瑟和諧方面的詩。汪端詩歌題材多見擬古及詠史之作,最典型者為《張吳紀事詩》25首。汪端往往借詠史表達自己的倫理觀念、歷史評價,論古代才女也是重道德評價,她盛贊宋代節(jié)婦韓希孟而貶抑蔡文姬,稱:“平生不誦胡笳曲,三復巴陵節(jié)婦詩?!保ā墩搶m閨詩十三首和高湘筠女史》)[3]又論花蕊夫人云:“摩訶池上萬花開,百首宮詞絕世才??上М斈昶D一死,題詩甘入宋宮來。”(《論宮閨詩十三首和高湘筠女史》)這是對花蕊夫人屈節(jié)事宋的婉轉批評。《自然好學齋詩鈔》卷六《讀十國春秋吊前蜀昭儀李舜弦》又以花蕊夫人來反襯李舜弦的忠貞。她的詩集中很少涉及自己的個人生活,論者以為脫去脂粉氣,難能可貴。然女子寫詩毫不涉及自己的生活是否本身就不太正常?同樣為才女的李清照,其詞作離不開自己的生活與感受,與汪端形成強烈對比。
聯系汪端生平細節(jié)可知,汪端一生連連遭受失去親人的打擊,親情的不足是造成她內心孤寂的一方面原因。汪端相關之生平事跡,可參見陳文述《孝慧汪宜人傳》,此文八千余字,極為詳贍。汪端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其父汪瑜(?—1809),性寬厚,自號天潛,母梁應鋗,系出名門。汪端幼年早慧,七歲時即頌《春雪詩》,見者莫不驚賞,得名“小韞”;又聰穎強記,曾誦讀木玄虛《海賦》、庾子山《哀江南賦》兩遍,即默念不誤一字,其資賦特異,又好學不倦。汪端八歲時,母親去世,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汪端十六歲時,長兄初卒于四川軍營,未幾父親也因傷痛過度而奄逝。汪端由姨母梁德繩教養(yǎng)。她嗜書如癡,父母見背之后,更終日獨處一室,握唐人詩默誦,眾人稱其“書癡”。她涉獵甚廣,尤精史學。姨父許宗彥與之論史,曾因辭屈而笑稱其為“端老虎”。陳文述嘗以僻典考之,皆能應答如流。汪端年幼即從高邁庵受學,焚膏繼晷,孜孜矻矻,故于此間積累學力,奠基深厚。汪端對少女生活的回憶中,與姨丈讀史論評的時光,最令她終生懷念。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汪端年十七,歸陳裴之,姨母諄諄教誨,以為雖有才名,仍應謹守婦德,善盡孝道?;楹蟮耐舳斯汇∈匾棠附陶d,孝道、婦德兩不缺失。據陳文述言,汪端事親至孝,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汪端姐姐汪筠殂謝,陳文述病重。時汪端年二十三,虔誠立誓焚香持齋四年,夫妻分房而居,以求佛佑,后陳病果然痊愈。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汪端因選著《明三十家詩選》,用功過度,竟得難寢之疾。汪端所生兩子,長男孝如早夭,次男孝先體質羸弱,汪端憂子嗣不廣,故遍訪賢淑,為夫納妾。雖為夫所堅拒,但汪端以繁衍嗣續(xù),照顧長輩為由,訪得王紫湘。王氏賢惠,端比擬為“朝云”,陳家香車寶馬,載之以歸,陳裴之特為她建別院,金屋藏嬌,汪端則專心著述。其不妒之婦德,為時人嘆賞。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汪端年三十四,陳裴之客死漢皋,年僅三十三,可謂英年早逝。子葆庸聞訊,哀慟逾常而成疾。面對夫亡子疾之痛,她遂師事道師閔小艮(公元1758-1836年),潛心修道。汪端卒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12月18日,相傳臨終之際“語畢,白氣蜿蜒作,旃檀香氣,自臥家達于大門,經十三層屋而上升,乃瞑目不語,若入大定”[4]。
由以上生平可知,享年僅四十六歲的汪端,經受了喪母、喪兄、喪父、喪子、喪姊、喪夫的一連串打擊,其內心的傷痛將何以堪。
汪端不僅缺失親情,愛情也處于缺失狀態(tài)。翻遍所有有關汪端生平的記載,對汪端的評價都是才女,有關汪端容貌的記載只字未見,這于常情不符。同樣是才女的晚明女子葉小鸞,其母沈宛君為其作傳,稱其“修眉玉頰,丹唇皓齒,端鼻媚靨,明眸善睞,……比梅花覺梅花太瘦,比海棠覺海棠少清”[5],極盡夸獎之能事,何以為汪端作傳、作序之人皆不提及其容貌?只有一個可能,汪端相貌并不美,至少不是美女類型。所以單從外貌而言,汪端難以得到風流才子陳裴之的心。汪端夫陳裴之字孟楷,又字小云,生于書香門第,早年即有文名。汪端所津津樂道的夫妻之間的和美生活也只是“花落琴床春展卷,香溫簫局夜談詩”(《丙子孟陬上旬與小云夜坐以澄懷堂集自然好學齋詩互相商榷偶成二首》),他們是談詩的伙伴,陳裴之所向往的絕對不是一個整天談論學問的人,何況汪端的詩學風格與陳家并不合拍。陳裴之之父陳文述為人一向追慕袁枚,風流自賞,又有女弟子三十多人,當時擬為袁枚,陳裴之難免不受父親影響,從其《香畹樓憶語》中自述“余取次花叢,屢為摩登所攝”[6]可見其風流生活之一斑。《自然好學齋詩鈔》中有一詩題為《小云嘗與余合選簡齋心余甌北三先生詩手錄存行篋中今冬檢理遺書偶見此本感題于后》,可見汪端曾與丈夫一起選性靈派詩,然考之汪端所編《明三十家詩選》,她對袁枚性靈的先行者明代公安三袁無甚好評,三袁詩不入選,且在凡例中稱公安詩流于佻俗,批評之意至為明顯。汪端論詩重人品、重雅正,以此推知,袁枚詩自不會入她法眼,所以如果她不假意應付,在談詩方面與丈夫的共同語言也不會很多。讀汪端的《自然好學齋詩鈔》和《明三十家詩選》,感覺汪端是端莊的有德者,然缺少女子的細膩與柔情。有哪一個男子愿意每天回家閨閣中面對一位女先生?所以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為陳裴之父親抱恙甚劇,夫婦禱于神前,誓愿持齋,“自此夫婦異處者四年”[7]。四年的分居生活雖出于孝心,難說這不是一個借口。汪端于是夜選明詩,得不寐之疾,自以體弱不任中饋為由為丈夫娶妾。陳裴之初以孝親為由推脫,但首次見紫湘即“四目融視,不發(fā)一言”[8],繼則通媒妁之言,香車寶馬,隆重娶回家。紫姬出身青樓,才貌雙全,既滿足陳裴之儒雅的需要,又滿足他風流之需,于是陳裴之特在碧梧庭院筑香畹樓,金屋藏嬌,對紫姬的歡喜之情毫不掩飾,他為紫姬賦國香詞,一時領風流之殿。且說:“余素不工詞,吹花嚼蕊,嗣作遂多?!保?]紫姬使他開了作詞的先例,并一發(fā)不可收。此處透漏出,陳裴之與汪端夫婦幾年并未以詞唱和,汪端并未激發(fā)陳裴之為她寫詞的沖動,汪端處處以德要求自己,也不屑寫詞,與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比自可見出汪端愛情生活的貧乏。論者皆贊汪端不妒,試想哪一個女子愿與別人分享丈夫?汪端所剩的只有大婦的空殼和有婦德的美名。汪端極為聰慧,她又怎會看不透這一點,能夠維持陳裴之及全家的敬重即為目前最大的成功。陳裴之為紫姬所寫首首情深意濃的情詞不知汪端看后作何感想,她的詩中竟然未見絲毫透漏,為了生存,她在心中埋葬了一切,她內心的委屈將何以堪。
陳裴之去世后,能夠保證她在家庭中地位的唯一的兒子孝先又驚悸失常,于是汪端只好取悅翁姑,由之前的不信教改為篤信道教,并在生活中運用她的聰明才智解決陳文述遇到的一些問題,成為陳文述的左膀右臂。
如此解讀,我們對汪端的了解就更為全面,對汪端詩歌題材內容的形成原因了解也更為透徹。在古代文學教學中,運用知人論世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而且可以教給他們知人論世、人詩互證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蔣寅.一代才女汪端[J].文史知識,2000,(09).
[2][清]梁德繩.明三十家詩選序[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卷首[Z].同治十二年蘊蘭吟館重刊本.
[3][清]汪端.自然好學齋詩鈔·卷三[M].同治十三年刻本.
[4][清]陳文述.孝慧汪宜人傳.汪端.自然好學齋詩鈔·卷首[M].同治十三年刻本.
「關鍵詞價值判斷,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平等原則,私法自治原則
我們身處的,是一個確定性喪失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們轉而尋求相互理解并力圖達成共識的時代?!髡哳}記
問題與方法
民法問題是民法學問題的核心[1],價值判斷問題是民法問題的核心[2].作為社會治理的工具,民法就是通過對特定類型沖突的利益關系設置相應的協調規(guī)則,來維護社會秩序的和諧。所謂“特定類型沖突的利益關系”,首先是指民事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間沖突的利益關系;其次,是指民事主體的利益與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關系。作為私法核心的民法,雖不承擔著積極推動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的使命,但仍須發(fā)揮消極地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功能,即要著力避免民事主體的利益安排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民法也需要對這種類型沖突的利益關系設置相應的協調規(guī)則。民法依據特定的價值取向對上述沖突的利益關系作出取舍,或安排利益實現的先后序位的過程,就是一個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民法學者在學術實踐中關注和討論的問題大多與此有關。
在價值取向單一的社會,面對價值判斷問題,討論者“心有靈犀”,極易達成共識。但在價值取向多元的社會里,討論者由于社會閱歷、教育背景以及個人偏好的不同,而持守不同的價值取向,討論價值判斷問題難免“眾口難調”,價值判斷問題就成了困擾人類智慧的難解之題。討論者面對無窮追問,難免流于如下三種命運:一是無窮地遞歸,以至于無法確立任何討論的根基;二是在相互支持的論點之間進行循環(huán)論證;三是在某個主觀選擇的點上斷然終止討論過程,例如通過宗教信條、政治意識形態(tài)或其他方式的“教義”來結束論證的鏈條。[3]正因如此,分析哲學家干脆否認價值判斷問題可以成為理性討論的對象。他們認為“只表達價值判斷的句子沒有陳述任何東西,它們是純粹的情感表達。”[4]所以“倫理是不可說的。倫理是超驗的。”[5]而“對于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盵6]
問題是,民法作為通過規(guī)則治理社會的關鍵一環(huán),承擔著說服民眾接受規(guī)則治理的使命。以民法學研究為業(yè)的人,也就無法如哲學家般的 “超凡脫俗”。民法學者必須要在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回答現實生活中形形的價值判斷問題,為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提供借鑒。民法學者如何完成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換言之,民法學者如何能夠運用理性來討論價值判斷問題,以避免現實主義法學家羅斯(Alf Ross)不留情面的嘲諷——“祈求正義就象嘭嘭地敲擊桌面一樣,是一種試圖把自己的要求變成先決條件的情感表達方式?!?[7]?
建立在現代邏輯、語言哲學、語用學和對話理論基礎上,并吸收了道德論證理論成果的法律論證理論[8],嘗試著提出了討論價值判斷問題的可行方法:即討論者只要遵循特定的論證規(guī)則和論證形式,其得出的結論就可以作為符合正確性要求的結論。換言之,法律論證理論力圖通過程序性的技術(論證的規(guī)則和形式)來為正確性要求提供某種理性的基礎。[9]法律論證理論的代表人物阿列克西(Robert Alexy)就認為,理性不應等同于百分之百的確實性,只要遵守了一定的討論(論辯)規(guī)則和形式,那么規(guī)范性命題就可以按照理性的方式來加以證立,討論的結論就可以稱為理性的結論。[10]這一思路當然可以用于討論民法中的價值判斷問題。但法律論證理論能否足以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德國法律詮釋學的代表人物考夫曼(Arthur kaufmann)針對法律論證理論所提出的批評那樣,法律論證理論在哲學立場上幾乎全以分析哲學為背景,分析哲學的缺陷自然也就成為了法律論證理論的缺陷,因此該理論只能以語義學的規(guī)則來討論價值判斷問題。[11]這一批評確屬的論。盡管阿列克西并未忽視討論者的“先入之見”,而是一再強調“法律論證理論是在一系列受限的條件下進行的。在這一點上,特別應當指出它須受制定法的約束,它必須尊重判例,它受制于由制度化推動的法學所闡釋的教義學,以及它必須受訴訟制度的限制。”[12] “談話者最初既定的規(guī)范性確信、愿望、需求解釋以及經驗性信息構成了論證的出發(fā)點?!盵13]但他卻基于這樣的理由,即“截然不同的規(guī)范性確信、愿望和需求解釋均有可能作為出發(fā)點”[14],從而放棄了對于討論者“先入之見”的必要分析和考察。恰是這一點,使得法律論證理論無法圓滿回答本文提出的問題。[15]因為確定討論者在進入論證程序時共同的“先入之見”——即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對于民法學者討論價值判斷問題至為重要。離開了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民法學者就無以達成相互理解,也更談不上在具體的價值判斷問題上形成共識。我國民法學的學術實踐也為這一論斷提供了支持。
實際上,民法學者討論價值判斷問題,總是在特定的法治背景下展開的,而非“無底棋盤上的游戲”。民法學者總可以在特定的法治背景中尋找到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作為共同的“先入之見”,供作其討論價值判斷問題的學術平臺。這一點,在民法學者從解釋論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價值判斷問題時,表現地尤為明顯。從解釋論角度出發(fā)進行的討論,須以現行的實定法為背景展開,討論者必須尊重立法者體現在實定法中的價值取向。即使針對某項法律規(guī)范涉及的具體價值判斷問題,討論者可能會就立法者究竟在該法律規(guī)范中表達了何種價值取向產生爭議,但他們至少可以在法律認可的基本原則的層面上達成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以此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平臺。[16]如果民法學者從立法論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價值判斷問題,因無須考慮立法者業(yè)已在實定法中表達的價值取向,表面上看,在討論者之間似乎無法形成價值共識。但學術實踐的經驗卻告訴我們,討論者總可以在某個抽象的層面上達成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我國民法學的學術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是從立法論角度出發(fā)討論價值判斷問題,討論者也總可以在民法基本原則的層面上形成價值共識。這其實就印證了羅爾斯(John Rawls)極具洞見的一席話“當人們對具有較低普遍性認識的原則失去共識時,抽象化就是一種繼續(xù)公共討論的方式。我們應當認識到,沖突愈深,抽象化的層次就應當愈高;我們必須通過提升抽象化的層次,來獲得一種對于沖突根源的清晰而完整的認識?!盵17]以該認識為前提,民法學者運用理性討論價值判斷問題的可行途徑,可以在最低限度上表述為:以討論者關于民法基本原則的價值共識為前提,確立相應的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經由理性的討論,尋求相互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盡量就具體的價值判斷問題達成新的價值共識。
本文就力圖從民法的基本原則出發(fā),提出民法學者討論價值判斷問題的兩項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并闡明與其相對應的論證負擔規(guī)則。這里所謂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不同于法律論證理論中作為程序性技術的論證規(guī)則,而是以民法學者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為內容的論證規(guī)則。筆者深信,討論者若以實體性的論證規(guī)則為前提,遵循作為程序性技術的論證規(guī)則和形式,運用妥當的論證方法[18],必會達致相互理解,進而為形成新的價值共識開辟可能。
兩項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
(一)在沒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應當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第一項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與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平等原則有關。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guī)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征,是民事法律關系區(qū)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在民法諸基本原則中,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基礎原則,也是私法自治原則的邏輯前提。離開民事主體之間普遍平等的假定,民法就喪失了存在的根基[19],也就無從談及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首先體現為一項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的準則,即立法者和裁判者對于民事主體應平等對待。這是分配正義的要求,因為正義一詞的核心語義是公平,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同時,“政治立法者所通過的規(guī)范、法官所承認的法律,是通過這樣一個事實來證明其合理性的:法律的承受者是被當作一個法律主體共同體的自由和平等的成員來對待的,簡言之:在保護權利主體人格完整性的同時,對他們加以平等對待。”[20]
如前所述,民法作為一種組織社會的工具,是通過對沖突的利益關系設置相應的協調規(guī)則,來實現自身調控社會關系的功能。而在分配利益和負擔的語境中可以有兩種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一種是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它要求每一個人都被視為‘同樣的人’,使每一個參與分配的人都能夠在利益或負擔方面分得平等的‘份額’,因此要盡可能地避免對人群加以分類。另一種是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它要求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人群進行分類,被歸入同一類別或范疇的人才應當得到平等的‘份額’。因此,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既意味著平等對待,也意味著差別對待――同樣的情況同樣對待,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21]
近代民法[22]相對重視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因此平等原則主要體現為民事主體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即民事主體作為民法“人”的抽象的人格平等。民法上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一切自然人,無論國籍、年齡、性別、職業(yè);一切經濟組織,無論中小企業(yè)還是大企業(yè),都是民法上的“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能力。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勞動者、雇主、消費者、經營者等具體類型,也都在民法上被抽象為“人”,同樣具有民法上平等的人格。[23]正是借助這一點,民事立法實現了從身份立法到行為立法的轉變。即從按社會成員的不同身份賦予不同權利的立法,轉變?yōu)椴粏柹鐣蓡T的身份如何,對同樣行為賦予同樣法律效果的立法。[24]也正是借助這一點,民法才可以通過成文法的方式,采用高度精粹、技術性的語言,抽離于各種社會的生活條件和世界觀,顯示出了驚人的超越體制特質。[25]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近代民法建立在對當時社會生活作出的兩個基本判斷之上。這兩個基本判斷,是近代民法制度、理論的基石。第一個基本判斷,是平等性。在當時不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民事活動的主體主要是農民、手工業(yè)者、小業(yè)主、小作坊主。這些主體,在經濟實力上相差無幾,一般不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地位。因此立法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作出了民事主體具有平等性的基本判斷。第二個基本判斷,是互換性。所謂互換性,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頻繁地互換其位置。這樣,即使平等性的基本判斷存有不足,也會因互換性的存在而得到彌補。[26]在這種意義上,互換性從屬于平等性。正是這兩項基本判斷,為民事主體之間普遍平等的假定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也為近代民法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提供了正當性。當然,近代民法上的平等原則也非常有限地包括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主要體現為根據自然人的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區(qū)分自然人的行為能力狀況,并分別設置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等。
現代民法與近代民法不同?,F代民法上的平等原則在側重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的同時,更加重視兼顧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從19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近代民法基礎的兩個基本判斷受到了挑戰(zhàn),出現了某些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其一是企業(yè)主與勞動者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其二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勞動者和消費者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弱者。[27]面對企業(yè)主與勞動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分化和對立,民事主體之間普遍平等的假定也受到了挑戰(zhàn)。僅僅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單純強調民事主體抽象的人格平等,已經無法在特定的領域內維持社會的和平。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日漸受到重視。具體表現為在生活消費領域內,將民事主體區(qū)分為經營者和消費者;在生產經營領域內,將民事主體區(qū)分為雇主和勞動者,分別設置相應的法律規(guī)則,側重對消費者和勞動者利益的保護。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規(guī)定的平等原則,即屬于現代民法上的平等原則。它既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強調民事主體抽象的人格平等;又在特定的領域內兼顧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在我國就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勞動法》,著重保護消費者和勞動者的利益。
應該說,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是民法得以存續(xù)的基石,離開民事主體之間普遍平等的假定,不僅使私法自治原則喪失了存在的前提,民法也喪失了存在的正當性;離開民事主體之間普遍平等的假定,民法采用成文法的方式來實現調控社會生活的目標也就無所依憑。在這種意義上,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構成了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的例外。只要民法尚未喪失其調控社會生活的正當性,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就永遠只能作為例外而存在。這種意義上的平等原則,包含著民法上價值判斷問題的一項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在沒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應當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該規(guī)則對應著一項論證負擔規(guī)則:即主張采用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來回答特定價值判斷問題的討論者,必須承擔論證責任,舉證證明存在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需要在特定價值判斷問題上采用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否則,其主張就不能被證立。這就意味著,面對特定價值判斷問題,主張弱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不僅需要積極地論證存在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無須貫徹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還需要通過論證,有效反駁主張強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提出的所有理由。而堅持強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則只須通過論證,有效反駁主張弱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提出的理由即可。
按照論證負擔規(guī)則承擔論證責任的討論者提出的理由,需要兼具實質上的正當性和形式上的正當性,方可構成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所謂實質上的正當性,是指承擔論證責任的討論者必須能夠證明,如果不采用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會導致處于分化和對立狀態(tài)中的社會群體利益關系嚴重失衡,以至身處弱勢地位的一方無法自由地表達意志,從而使得建立在民事主體普遍平等假定之上的私法自治原則無法發(fā)揮作用。所謂形式上的正當性,是指承擔論證責任的討論者確實能夠證明,采用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符合體系強制的要求,[28]因此并不違背類似問題應該得到類似處理的法治原則。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頒行以后,圍繞該法第52條第1項和第2項[29]中所稱的“國家利益”是否包括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理論界和實務界(改:民法學界)存在有較大的意見分歧。由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將決定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從事的相應合同行為究竟是絕對無效還是可變更、可撤銷[30],從而直接影響到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安排,所以這是個典型的價值判斷問題。筆者擬借助這一問題來展示前述論證規(guī)則的運用。
對這一問題,民法學界存在有兩種截然對立的意見:一種觀點主張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就是國家利益[31].《合同法》應對市場主體進行類型的區(qū)分――即將市場主體區(qū)分為作為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市場主體和其他類型的市場主體,分別設置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另一種觀點則堅持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并非國家利益[32],因此不應對市場主體進行類型的區(qū)分,分別設置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不難看出,面對同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兩種對立的觀點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平等觀:前者主張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后者則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依據前述的論證規(guī)則及其派生的論證負擔規(guī)則,主張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屬于國家利益的討論者,應該承擔相應的論證責任。他們不但要證明存在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必須采用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還要對主張強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提出的所有理由都進行有效反駁。
在討論的過程中,主張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屬于國家利益的討論者提出,將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從國家利益中排除出去,從而使相應的合同行為從絕對無效變?yōu)榭勺兏?、可撤銷,如果國有企業(yè)的管理者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管理者不負責任,不行使變更或撤銷合同的權利,豈不是放任了國有財產的流失?[33]這一理由是討論者從邏輯推理的角度提出的,其有效性取決于對如下事實判斷問題的回答:即是否有實際的證據證明承認(或否認)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屬于國家利益,就阻止了(或放任了)國有財產的流失。如果主張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屬于國家利益的討論者不能夠提出實際的證據證明其理由,該理由就建立在一個虛假的命題之上,不能發(fā)揮論證的效用。實際上,直到今日,我們也未能看到這樣的證據。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主張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并非國家利益的討論者倒是提出了不少有力的論據,支持在這一價值判斷問題上貫徹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主要包括:
第一,認定合同絕對無效與認定合同可變更、可撤銷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認定合同絕對無效,意味著動用國家的公權力,對市場交易關系進行直接干預,絕對否定當事人之間合同約定的效力,不允許合同發(fā)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因此,凡是在認定合同絕對無效的地方,就不存在合同自由原則的貫徹和體現;認定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則給合同當事人留有較為充分的自主決定余地。因意思表示不自由或意思表示存在錯誤而處于不利交易地位的當事人,既可選擇行使撤銷權消滅合同的效力,也可選擇行使變更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國家公權力并不直接介入到市場交易中間去。以這種認識為前提,認定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屬于國家利益就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迄今為止,我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一條主線,就是對國有企業(yè)要放權讓利,讓其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在這種意義上,讓國有企業(yè)享有充分的市場自主權,可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如果說國家利益包括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等于是在市場交易的很多情況下,用國家公權力的決定代替了作為市場主體的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自主決定,這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相背離的。其次,在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因對方當事人實施了欺詐、脅迫行為,從而處于不利交易地位時,如果只需變更合同,就既能實現交易目的,又可以通過利益關系的調整避免自身遭受的損害時,認定其利益屬于國家利益,導致上述合同絕對無效,會在實踐中導致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喪失靈活調整利益關系的可能,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與實現國有財產增值保值的初衷背道而馳。
第二,如果認為國家利益包括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法官會在審判實踐中面對一個難:一個國家控股60%的公司和其他市場主體之間訂立合同,這個合同的對方當事人實施了欺詐或者脅迫行為,損害了這家國家控股公司的利益,法官如何去認定合同的效力?是認定整個合同絕對無效?還是國家控股60%,因此這個合同的60%是絕對無效的,剩下的40%按照《合同法》第54條的規(guī)定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如果說整個合同都認定是絕對無效的,公司其余40%的股份可能是由自然人或者民營企業(yè)控制,那么憑什么按照有關保護國家利益的法律規(guī)則,把這些股份對應的那一部分合同行為也認定為絕對無效?如果說合同的60%絕對無效,40%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就會出現同一個合同行為由于同一個原因一部分絕對無效,一部分可變更、可撤銷這種難以想像的局面。同樣,如果一方實施欺詐、脅迫行為,損害國家控股、參股公司利益時,不作絕對無效處理,僅將損害國有獨資公司等國有企業(yè)利益的合同作絕對無效處理,這又不符合體系強制的要求,違反了類似問題類似處理的法治原則,與建立法治社會的理想背道而馳。
第三,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堅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強調對所有的市場主體一體對待,不作類型區(qū)分,既是世界貿易組織規(guī)則的要求,也是我國政府的鄭重承諾。認定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屬于國家利益,采用與其他市場主體不同的法律調整規(guī)則,明顯不妥。
時至今日,堅持弱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既不能證明存在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要求在這一特定價值判斷問題上無須貫徹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又無法在論證的過程中對主張貫徹強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討論者提出的理由進行有效反駁,其觀點就沒有被證立。我們籍此可以得出結論: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控股、參股公司的利益并非國家利益。
(二)在沒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理由的情況下,不得主張限制民事主體的自由。
第二項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與私法自治原則有關。私法自治原則,又稱意思自治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谒椒ㄗ灾卧瓌t,法律制度賦予并且保障每個民事主體都具有在一定的范圍內,通過民事行為,特別是合同行為來調整相互之間關系的可能性。私法自治原則的核心是確認并保障民事主體的自由,它要求“個人應享有相對于法律可能性和事實可能性的最高程度的自由來做他愿意做的任何事情?!盵34]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該條規(guī)定即是對于私法自治原則的確認。[35]
1.1法國藥學教育的學架構法國高中學生畢業(yè)會考(Bac)后,大學藥學教育通常分成3個周期,每周期2年。l、2周期包括4年的理論教育,第3周期為實踐階段,持續(xù)時間根據培養(yǎng)專業(yè)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其需要不同的專業(yè)技能和相對執(zhí)業(yè)證書。如醫(yī)院的DESS學位(高等專業(yè)學習文憑)教育機構的在第3或第4學年獲得生物醫(yī)學執(zhí)業(yè)證書(MSBM證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或藥房的Ph.D(博士文憑)。其教育十分細致,培養(yǎng)臨床藥師、研究員、教授、企業(yè)藥師,通常一般需10年。
1.2課程設置基礎階段的課程設置第l周期在基礎學科方面的教育,第2周期重點轉向生物學、藥學和臨床學科,另外還開設信息技術、科學文獻和情報、環(huán)境與公共衛(wèi)生等內容。在第3、4學年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課程,有藥事法規(guī)、植物藥劑學、公共衛(wèi)生學、人道藥學(pharmacieshumanities)、食品安全分析、英語、高級臨床生物學、毒物基因組學和腫瘤學等。完成第l和第2周期就意味著4年理論教育的結束和第3周期的開始。高年級的實踐階段第3周期主要是在實踐場所進行實習培訓,但仍有一些必修的課程。根據不同的培養(yǎng)方向,有的需要長達5年(長周期)。在第5學年所有學生都安排在大學的教學醫(yī)院實習,這使他們熟悉醫(yī)院工作環(huán)境,熟悉實際的病人和疾病。學生們要經歷4個階段的培訓第l,2兩個階段是安排在病房的臨床實踐培訓,第3階段為實驗室技術培訓,第4階段在藥房。
1.3中國藥學教育的現狀學生通過高考后,根據所填報的志愿選擇不同學校的藥學專業(yè),但大致的架構是兩年左右的基礎課程加半年實踐,在專業(yè)設置上偏重于化學學科和制藥工業(yè),與實際工作嚴重脫節(jié)。
2兩國高等藥學教育藥學服務的比較
2.1法國的藥學服務與職能
在法國藥師對每一張?zhí)幏蕉急仨氝M行分析,依據藥學觀點,提供有價值的反饋。計算機的應用是連接藥師與醫(yī)生患者的橋梁,也是開展藥學服務的保障。藥房藥師的微機內可查到每個患者最近的治療史和病歷摘要。根據病歷,藥房可以提供治療方案并為患者提出治療建議。與國內不同,在法國很早開始實施醫(yī)藥分業(yè)制度,醫(yī)生所開處方除數必須在醫(yī)院調配,大多數可以在社區(qū)藥房中調配。法國的藥師是有處方權,藥師為患者發(fā)出藥品后便肩負起多方面的責任,審查處方對患者及其病情是否合適,獲得最佳藥物治療效果。這就要求其不斷更新專業(yè)知識并且主動關心患者。調劑藥師在醫(yī)療危險的處置方面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引起的并發(fā)證、不良反應配伍禁忌等方面,從而使藥師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2.2兩國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care)的對比(處方藥修改)
進入20世紀90年代,藥師的任務就是實施藥學服務,這已是國際上公認的。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care)即提供直接和有責任的、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的與藥療相關的服務。來說處方的修改好了,在中國藥師是沒有處方的修改權的,象法國一樣由醫(yī)生和藥師在網上或電話修改處方是在目前來說不可能做到的,首先就中國的國情來說,現階段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網絡還不是那么的普及,其次藥品零售企業(yè)還不能很好的和醫(yī)生有一個連接,其實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醫(yī)藥并沒有完全分家的原因,曾經法國做過這樣的一個問卷調查,誰是最受人們尊敬的職業(yè)另人驚訝的是藥師竟名列第二,比起醫(yī)生人們更愿意去藥房詢問藥師。這在國內是不能想象的,當然這和法國藥師本生的高素質是離不開的,你可以似想象一下本文上面提到的法國要學教育體制,經過那層層的篩選與磨練,能留下的不是精英也磨練成了精英,可以說能順利通過那層層的考試順利畢業(yè)的本身的才華并不會比醫(yī)生有所遜色,只是專攻領域上的不同而已了,能成為藥師一般其學識是國內的碩士,國內的學生是不會花費七年左右來學習藥學,學生更加傾向于成為醫(yī)生,那樣的話會有更好的經濟收益與人們的尊重,而藥學教育時間短,質量難免就不太好,也就造成了日后處方上的處方權,是否能象法國一樣開放處方權,藥師本身的能力也是能不能開放處方權的考量。現今的中國不只在硬件上(互聯網)還有軟件上—藥師(本身素質)上的提高。筆者認為現在不開放處方權是應該的。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就沒什么好做的了,相反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多,現在正是藥師職能要轉變的重要時期藥學技術人員要轉變觀念,要有建立藥師形象和藥師價值的觀念,使病人對藥師的認識從單純發(fā)藥轉變到需要藥師參與藥物治療和安全用藥指導。同時,提高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如處理糾紛能力、發(fā)藥交待技能、用藥咨詢知識,加強服務意識,切實建立病人至上的觀念。以保障供應為中心轉變?yōu)橐圆∪藶橹行?,向以人為本的現代科學管理方向轉移,擺脫事務性工作,充分應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
3結論
關鍵詞: 高中英語 突發(fā)問題 欲擒故縱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fā)的問題,比如學生回答不出來問題,學生集體思想開小差,教師教學出現失誤等,面對這些突發(fā)問題,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影響教學秩序的順利開展,為了更好地維持教學秩序,教師應適當采用欲擒故縱的方式教學。
一、遇到困難注重引導,讓學生自己解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給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且問題針對的對象有比較強的隨機性,這樣難免會有一些學生無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面對學生無法回答出問題時,教師應該如何處理,是直接給出答案還是批評學生,這兩個都不是最佳的選擇,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斷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己逐漸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比如在講授課文“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模塊五unit2)時,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What topic do you think about these passage?”問學生整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但叫起來的這位同學就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師見狀并沒有直接批評學生,而是引導道:“你大體掃一下全文,看看課文中出現最多的名詞是什么?”學生自己觀察以后,說道:“Yangtze River.”教師說道:“非常好,那你嘗試讀下第一段,看看能不能簡單地用英文表述一下它的含義。”學生看了一會后說道:“Yangtze River is the third longest in the world.”教師繼續(xù)引導道:“下面你再看看最后一段,看看說的是什么內容?”學生:“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教師說道:“Well done,now can you try telling us the key topic of this passage?”學生:“Protect the YangtzeRiver.”教師臉上露出微笑。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不論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都應努力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樹立更強的自信心。
二、遇到分心轉移話題,讓學生自己回歸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講授的內容可能會過于枯燥,或者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比如下午一二節(jié)課,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很難全部集中在課堂之中,面對這樣的局面,教師應如何處理,直接批評肯定會達到反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采取轉移話題的方式,通過給學生與英語相關的其他話題,將學生的注意力收回來,引導學生重新回到課堂中,這樣再進行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講授“the perfect copy”一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發(fā)現班級同學都沒有太大的精力學習,大部分同學都比較疲憊,身上都是汗,于是教師看了一下課表,發(fā)現他們剛剛上完體育課,這時教師沒有直接教學,而是這樣引導道:“I am very sad today.”教師這句話讓學生感到非常好奇,他們紛紛在想教師怎么了,為什么會感到傷心,教師發(fā)現奏效了,繼續(xù)說道:“I lost my dog this morning who was my favorites.”教師給學生說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狗今天走丟了,這下學生的好奇心更足,紛紛詢問教師怎么走丟的,隨后教師用英文將小狗走丟的過程敘述了一遍,大家聽得非常仔細,講完以后教師話鋒一轉,說道:“It will be very good if I could copy one.”大家都是第一次聽到copy這個單詞,因此感到比較陌生,也間接刺激學生進一步對課文閱讀的欲望,這樣學生對英語課文的學習興致被重新拾回,教師可以正常地對課文進行講授。
三、遇到失誤將錯就錯,讓學生自己改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在課堂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口誤,有時可能剛說出來就已經發(fā)現了,這時教師如果直接自己糾正,可能會打亂學生的思緒,影響課堂教學的連續(xù)性。為此,教師應嘗試采用將錯就錯的方式教學,一步步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教師的錯誤,并嘗試讓學生幫助教師指出錯誤,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比如在講授課文“Science and nature”(模塊5unit 3)時,教授講授本單元的語法環(huán)節(jié)過程中,本單元主要講授的語法內容是“verb-ed and verb-ing used as adj.”。在這里,教師講授過程中將adj翻譯成“副詞”(實際為形容詞),教師講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說錯了,但當時如果直接糾正,肯定會讓學生感到混淆,于是教師沒有直接糾錯,而是帶著學生做一段時間的練習后,詢問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我剛才說錯了什么話?”學生們感到十分突然,教師繼續(xù)引導:“Who can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dj.and ad?”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形容詞與副詞的使用差別,學生說:“副詞修飾形容詞,形容詞修飾名詞。”教師說:“對,大家想想我剛才說的verb-ed and verb-ing在句中做什么成分?”學生:“副詞。”教師:“大家仔細看看是副詞嗎?”學生:“好像不是。”教師:“對,我故意賣關子,就是想讓大家對形容詞和副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p>
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授課,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完整,即使中間有所停頓,教師也可以通過將錯就錯的方式引導學生改正。
總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難免會遇到很多突發(fā)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要直接與這些問題針鋒相對,有時適當地轉移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從另一個角度尋找思路,會取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具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遇到困難注重引導,讓學生自己解決”、“遇到分心轉移話題,讓學生自己回歸”、“遇到失誤將錯就錯,讓學生自己改正”的策略進行教學,從而更好地保證教學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一、貫徹“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課的教學質量
所謂“深”,就是實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針對性地教育好學生;就是要觀點正確、說理明白、深入淺出、講求實效;就是要把大綱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學生的情況吃透,把大綱用活,把教材講活,把學生教活。在思品課教學中,我們引導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挖掘教材。設計好問題與習題。實踐證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觀點。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觀點,掌握要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所設計的問題和習題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針對性;才能觸及學生的思想實際,達到統一認識、提高認識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讓教師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認識理解教材中的觀點呢?
我們的做法是:
第一,組織教師學綱。大綱是講課的依據和遵循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們在每學期開學伊始,都組織教師認真地學綱,為把思品課推上一個新臺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備課這一關。給時間讓教師自己備課,找時間讓教師集中備課。把共性問題和疑問提出來共同研究探討,這樣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級下冊《拾金不昧》一課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錢或巨款交還失主或交公,應該表揚誰?”“拾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錢或更多的錢交給爸爸,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講得明白,使得課堂氣氛活潑,收到了良好效果。
2.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斑\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辯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边@是大綱對思品教學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在思品課上采取了故事啟迪、情景激發(fā)、行為辨析、示范訓練、錄音錄像、幻燈圖片、討論交流等教學方法,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3.運用榜樣的力量,進行正面教育。少年兒童具有模仿性強,可逆性大的特點。我們運用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yōu)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導向”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向教師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選擇榜樣要注意典型性、針對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學中,我們在貫徹“深”的精神的同時,還貫徹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課教材都反映了大綱的一個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夠“厚”。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補充幾個小故事,或讓學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課文中觀點的事例,使得說明觀點的材料更加豐富。比如,我校教師在教學《拾金不昧》一課時,為了使這一課“厚”起來,組織學生表演了《歸還飛機票》的小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氣氛活躍,加深了對本課觀點的理解。我們還采取了演課本劇、小品、歌詠舞蹈、參觀訪問等使課文內容豐富起來,以求得學生對教育觀點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動,拓寬思品課的教育空間
由于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認識和行為實踐為基礎的,并通過反復訓練、不斷強化的過程逐步形成發(fā)展的。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課是遠遠不夠的。在實踐中,我們根據思品課的教學內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動向學生進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為思品課教學的補充。
1.注重思品課的社會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課課堂教學的同時,非常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社會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師董秋梅在教學《在集體中想著別人》一課時,在總結全課內容時有這樣幾句話:“同學們,在我們集體中關心別人一次、兩次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想著別人,主動關心別人,把方便讓給別人。雷鋒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學習,就是因為他能始終想著別人。希望你們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關心別人。”董老師這番話,不單單是本課教學內容的總結,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思品課的社會延伸,突出了導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師的激勵下,我校黃濤等8名同學主動堅持常年照顧翠竹小區(qū)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學校及社會的好評。在他們的影響下,全校學生開展了凈化、美化一條街活動,定期清掃紅梅小區(qū)部分居民樓環(huán)境衛(wèi)生,得到了小區(qū)居民的稱贊。目前,全校學生爭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風。
2.根據思品課內容,結合學校特點,加強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我校的學生來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異,造成了每個學生的道德水平及行為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針對這一實際,我校思品教師在教學《自覺遵守學校紀律》一課后,向學生進行《樓內規(guī)則》、《紅梅小學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紀律衛(wèi)生具體要求》、《校園秩序管理暫行規(guī)定》等規(guī)章制度的教育,使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學生都能自覺地遵守校內外各項規(guī)章制度,文明、守紀、團結、友愛、勤奮、向上的校風已經形成。
3.根據思品課的內容,結合少先隊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連開發(fā)區(qū)建區(qū)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師在教學《祖國在我心中》一課后,與少先隊大隊部聯系,開展了“我愛家鄉(xiāng)——開發(fā)區(qū)”的系列活動,向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這個系列活動分四個階段進行:(1)祖國——我愛您。(2)開發(fā)區(qū),您好?。?)開發(fā)區(qū)的發(fā)展——父輩的建設。(4)開發(fā)區(qū)長大我長大。在開展“開發(fā)區(qū),您好”這項活動中,我校每個中隊的隊員,在思品教師、中隊輔導員老師的指導下,自編自演了20余項文藝節(jié)目。這些小隊員抽業(yè)余時間,圍繞著“開發(fā)區(qū),您好”這個主題,查找資料,采訪先進人物,排練文藝節(jié)目,謳歌了大連開發(fā)區(qū)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舉世中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次活動,尤其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4.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緊密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具體抓了以下兩點:
王廷相是明代中葉重要儒家學者。他以信守孔子之道為己任,指出:“儒者之論,合于圣者,即圣人也,則信而守之;戾于圣者,即異學也,則辨而正之,斯善學道者也?!盵 ]他還根據孔子所言“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中的“慎言其余”著《慎言》。同時,他明確主張研究自然,要求把握“物理”。王廷相在所作“策問”中說:
諸士積學待叩久矣,試以物理疑而未釋者議之,可乎?天之運,何以機之?地之浮,何以載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側?經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納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懸炭何以測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諸何以得水?龜何以知來?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為雹?虹霓何以飲澗?何鼠化為鴽,而鴽復為鼠?何蜣螂化蟬,而蟬不復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無風而自搖?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溫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晝昏?蠲忿忘憂,其感應也何故?引針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騁思于六合之外者,不可習矣而不察也。請據其理之實論之。[ ]
顯然,王廷相是主張研究各種自然現象、研究科學的。而且他還認為,研究天地之道是學者“窮理盡性”所必不可少的。他說:
古之圣人,仰以觀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蓋以人性貫徹上下,通極內外,彌滿于無垠,周匝于六合,茍一物之未知,是于性猶有所未盡也。故天地之道,雖悠遠高深,學者不可不求其實矣。[ ]
王廷相不僅主張研究自然,同時自己也廣泛深入地研究自然、研究科學。在天文學上,他進行過大量的天文觀測,主張渾蓋合一論,并且通過對渾天說與蓋天說的優(yōu)點加以綜合,以解釋各種天文現象;他還專門研究了古代天文學上的“歲差”概念的發(fā)展,撰有《歲差考》。[ ]
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儒講經世致用,與此相聯系,他們也極力推崇科學,主張研究科學,包括研究天文學。
顧炎武對當時的王學末流提出批評。他說:“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盵 ]顧炎武認為,王學末流清談“明心見性”之類,實際上是棄“修己治人之實學”,其結果是“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
顧炎武所謂的“修己治人之實學”,就是“博學于文”、“行己有恥”。關于“博學于文”,顧炎武說:
君子博學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fā)之為音容,莫非文也。[ ]
顧炎武講的“博學于文”,當然也包括研究科學。顧炎武的《日知錄》三十余卷“凡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之屬,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證其謬誤”[ ],其中也包括科技知識?!度罩洝返?0卷“論天象數術”,有《天文》、《日食》、《月食》、《歲星》、《五星聚》、《百刻》、《雨水》等條涉及天文學。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地闡發(fā)民主主義思想的著作”[ ]。同時在該書中,黃宗羲還非常重視“學?!?,認為學校不僅在于養(yǎng)士,更重要的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他認為學校除了有“五經”師,“兵法、歷算、醫(yī)、射各有師”。他還說:
學歷者能算氣朔,即補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額,使禮部考之,官于欽天監(jiān)。學醫(yī)者送提學考之,補博士弟子,方許行術。歲終,稽其生死效否之數,書之于冊,分為三等:……上等解試禮部,入太醫(yī)院而官之。[ ]
對于取士,黃宗羲提出了8種渠道,有科舉、薦舉、太學、任子、邑佐、辟召、絕學和上書。其中所謂“絕學”,黃宗羲說:
絕學者,如歷算、樂律、測望、占候、火器、水利之類是也??たh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發(fā)明,使之待詔。否則罷歸。[ ]
顯然,黃宗羲非常強調天文學的學習,注重選拔天文學人才。
黃宗羲在為學上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重要著作流傳于世,同時也撰寫了不少科學著作,其中天文學類著作“有《授時歷故》一卷,《大統歷推法》一卷,《授時歷法假如》一卷,《西歷假如》、《回歷假如》各一卷”[ ]。
王夫之一生潛心著述,著作等身。除了對經學、史學、文學以及政治等有深入研究外,他對科學也有較多的關注。尤為重要的是,他把研究科學與理學的“格物窮理”聯系在一起。他曾說:
密翁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惟質測為得之。[ ]
密翁,即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科學家。在學術思想上,他主儒、釋、道三教合一,[ ]并且著有《物理小識》、《通雅》等科學著作。他認為,學問有“質測”、“宰理”、“通幾”之分,[ ]所謂的“質測”就是要研究“物理”;他還明確指出:“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螽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 ]可見,方以智的“質測之學”就是指自然科學。王夫之以方以智的“為質測之學”解“格物”,實際上就是以研究科學解“格物”。把研究科學與儒家為學成人所必需的“格物”聯系起來,足以表明王夫之對科學的重視。
王夫之不僅以研究科學解“格物”,他本人對科學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王夫之晚年著《思問錄》以及《張子正蒙注》,其中《思問錄》外篇和《張子正蒙注》的《太和》、《參兩》等篇包含了豐富的科學方面的論述,涉及天文學、地學以及醫(yī)學等方面的內容。
在天文學上,王夫之反對蓋天說,贊同渾天說。他認為,蓋天說“可狀其象而不可狀其動也,此渾天之說所以為勝”。他還說:
乃渾天者,自其全而言之也;蓋天者,自其半而言之也。要皆但以三垣二十八宿之天言天,則亦言天者畫一之理。[ ]
王夫之還具體分析了歷家的“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轉”以及張載的“日月五星順天左旋”,并且說:
張子據理而論,伸日以抑月,初無象之可據,唯陽健陰弱之理而已。乃理自天出,在天者即為理,非可執(zhí)人之理以強使天從之也。[ ]
顯然,王夫之不贊同張載提出的“日月五星順天左旋”的觀點。與此同時,他也不贊同張載用陰陽五行說解釋日月五星各自運行速度的不同,并且明確指出:“五緯之疾遲,水金火木土以為序,不必與五行之序合?!盵 ]關于日月五星運行的速度,王夫之說:
遠鏡質測之法,月最居下,金、水次之,日次之,火次之,木次之,土居最上。蓋凡行者必有所憑,憑實則速,憑虛則遲。氣漸高則漸益清微,而憑之以行者亦漸無力。故近下者行速,高則漸緩。[ ]
此外,王夫之對月食、月中之影、歲差等天文現象以及歷法的有關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明清之際的陸世儀也非常重視天文學的研究。陸世儀(公元1611~1672年),字道威,號剛齋,又號桴亭,太倉(今屬江蘇)人。他贊同朱熹的格物窮理之說,反對王陽明的致良知。他說:“致良知雖是直截,終不賅括,不如窮理穩(wěn)當?!煜率掠锌梢圆粦]而知者,心性道德是也。有必待學而知者,名物度數是也。假如只天文一事,亦儒者所當知,然其星辰次舍,七政運行,必觀書考圖,然后明白,純靠良知,致得去否?”[ ]陸世儀認為,科學方面的知識不同于心性道德方面的知識,其認知方法也不相同;儒者應當學習科學知識、研究科學,而不是靠“致良知”。與此同時,陸世儀還從經世致用的角度強調學習科學的重要性。他說:“六藝古法雖不傳,然今人所當學者,正不止六藝。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講。俗儒不知內圣外王之學,徒高談性命,無補于世,此當世所以來迂拙之誚也?!盵 ]
清初大儒李光地對天文學也有研究。李光地(公元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榕村,福建安溪人。曾奉命主編《性理精義》、《朱子大全》等著作。李光地一生致力于理學,“以子朱子為宗,得道學正傳。而又多才多藝,旁及天文算數之事,尤能貫通古今,洞明根底”[ ]。他說:“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仰則觀于天文,窮理之事也,此則儒者所宜盡心也。”[ ]在這里,李光地把研究科學與儒家的“盡心”、“知性”、“知天”、“窮理”聯系在一起。
李光地對天文歷算有特殊的愛好,與當時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交往甚密。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梅文鼎奉昭參與修《明史歷志》。當時的李光地因仰慕梅文鼎的歷算才華,與他訂交,并就歷算的研究進行了交談。此后,李光地經常前去求教,學問大進。期間,梅文鼎還根據李光地的建議編纂《歷學疑問》。該書寫成后,李光地為之作序,并刊刻行世。后來,李光地又將《歷學疑問》以及梅文鼎推薦給康熙皇帝,梅文鼎受到了褒獎,于是名聲大震。在與梅文鼎的交往過程中,李光地對天文學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歷法類著作主要有:《歷象要義》、《歷象合要》、《歷象本要》等,主編《御定星歷考原》、《御定月令輯要》等;還有論文《記太初歷》、《記四分歷》、《記渾儀》、《算法》、《歷法》、《西歷》等。
戴震是清代重要的漢學家。他除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外,還有著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等,有清代考據學大師之譽。同時,他也非常強調研究科學。他說:
誦《堯典》數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運行,則掩卷不能卒業(yè)?!恢沤竦孛馗?,則《禹貢》、《職方》失其處所。不知‘少廣’、‘旁要’,則《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鳥獸、蟲魚、草木之狀類名號,則比興之意乖。[ ]
顯然,戴震把對科學的研究看作是整理、考訂古典科技文獻必要的知識基礎。
戴震不僅強調研究科學,而且自己也深入研究科學,“凡天文、歷算、推步之法,測望之方,宮室衣服之制,鳥獸、蟲魚、草木之名狀,音和、聲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鎮(zhèn)、郡縣相沿改革之由,少廣旁要之率,鐘實、管律之術,靡不悉心討索?!盵 ]正是對科技的深入研究,他撰寫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歷法類著作:《原象》、《續(xù)天文略》、《迎日推策記》、《九道八行說》、《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璿璣四游解》、《記夏小正星象》、《歷問》、《古歷考》等。
還需指出的是,明清一些儒家,比如黃宗羲、李光地等,他們在研究天文學時,較多地通過介紹西方的天文學知識,把中國傳統的天文知識與西方的天文學結合起來。這對于西方天文學的傳入是有積極意義的。
注釋:
[1] 《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與彭憲長論學書》。
[2] 《論語為政》。
[3] 《王氏家藏集》卷三十《策問》。
[4] 《王氏家藏集》卷三十《策問》。
[5] 參見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61頁。
[6] 《日知錄》卷七《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7] 《日知錄》卷七《博學于文》
[8] 《日知錄》潘耒“序”。
[9] 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3頁。
[10] 《明夷待訪錄學?!?。
[ 1] 《明夷待訪錄取士下》。
[ 2] 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9冊。
[ 3]《船山全書》第12冊《搔首問》,湖南:岳麓書社1992年版,第637頁。
[ 4] 參見羅熾:《方以智的“質測通幾”之學》,載陳鼓應等:《明清實學思潮史》(中卷),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版。
[ 5] 方以智:《通雅》卷首三《文章薪火》。
[ 6] 方以智:《物理小識》“自序”。
[ 7] 王船山:《思問錄》外篇。
[ 8] 《思問錄》外篇。
[ 9] 《思問錄》外篇。
[20] 《思問錄》外篇。
[21] 《思辨錄輯要》卷三《格致類》。
[22] 《思辨錄輯要》卷一《大學類》。
[23] 阮元:《疇人傳》卷四十《李光地》,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
[24]梅文鼎:《歷學疑問》“李光地序”。
[摘要]國際關系理論賦予了國際關系學科獨立的地位,鑒于國際關系學科過去百年發(fā)展中,主要理論范式爭論都是在美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者之間進行,因而學科的霸權性、不平等性非常明顯。從當前的發(fā)展來看,國際關系學科正面臨嚴重的能力不足問題,越來越多的國際關系現實發(fā)展都超出了國際關系理論能夠解釋的范圍。國際關系學科正面臨某種嬗變,表現出了去霸權化、多學科化、國家主義和全球主義的雙重發(fā)展等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12)08-0073-07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后,英國和美國一些高校首開國際關系課程或專業(yè)開始,國際關系學科發(fā)展迄今已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經過個把世紀的發(fā)展,今天我們發(fā)現國際關系作為一門學科,不但沒有越來越成熟,反而面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嚴重到了甚至威脅學科生存的程度。如何理解這些挑戰(zhàn),如何在這些挑戰(zhàn)中把握學科發(fā)展的趨勢,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當然,各個國家由于所處地位不同,面臨國內外情況不同,對國際關系的感受,進而影響國際關系學科的生存狀況也自然各不相同。本文并沒有就此作全面的調查,許多論斷都是基于一個國際關系教學和研究者的主觀感受和思考。同時,本文的討論主要以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發(fā)展的情況為基礎,同時適當顧及作者有所接觸的其他一些國家的情況,所以討論的內容勢必是非常片面和主觀的,權當是作者的個人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國際關系學科的發(fā)展特點
應該說,國際關系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始于美國的推動,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是一戰(zhàn)結束后最早在大學開設國際關系課程和專業(yè)的少數國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因為美國誕生了最早的國際關系專屬理論理想主義,而且隨著一戰(zhàn)后大量研究國際關系的歐洲學者移居美國,推動了美國國際關系學科的規(guī)模性發(fā)展。當然,國際關系方面的研究之前就已存在,但大多散失于各個學科當中,包括歷史學、地緣政治學、法學、哲學等。許多學者指出,國際關系作為單獨一個學科之所以會在一戰(zhàn)后美國形成,主要與其國家的需要有關,作為處于國力快速上升期的國家,也是一戰(zhàn)的勝利國,美國急需一批了解世界和國際事務的人才,急需有人對世界新秩序的構建提出設想,按美國的利益來重構世界,反映了實力上升中的美國走出去的需要。
從國際關系學科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國際關系之所以獲得獨立學科的地位,以筆者個人的理解來說,主要歸功于國際關系理論的建立與發(fā)展。國際關系其他領域的研究,如外交史、國際法、國際經濟關系等都可歸屬于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唯有國際關系理論有它自身的獨立性。因此,人們常會以幾次理論范式(approach,paradigm)(或日大理論,grand theory)的大論戰(zhàn)來歸納國際關系學科的發(fā)展歷史,從理想主義標志著國際關系學科的誕生,到現實主義的轉向,以及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的論戰(zhàn)。中間有過一段科學行為主義的興起時期,但它基本上屬于方法論上的貢獻,理論范式上并不處于和其他理論平等對話的位置。之后又是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再一次論戰(zhàn),但第二次論戰(zhàn)雙方都冠以了“新”的名義,即新現實主義(或結構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或制度主義)。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構主義異軍突起,給國際關系學科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感覺,從而形成了三大主義鼎立的局面。這些理論的論戰(zhàn),勾勒出了國際關系學科的一部百年發(fā)展史。
這樣的定位和發(fā)展歸納,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關系確實是正宗的“美國貨”,因為這些理論的大爭論主要是在美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者之間進行的,其他國家的國際關系學者有介入,但他們都屬于在各個陣營搖旗吶喊,并非爭論的主角,更談不上是領軍人物。美國的國際關系理論學者也不愿意平等地看待其他國家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他們的眼光主要停留在美國內部的“廝殺”上。盡管嚴重不平等,但美國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和爭論對國際關系學科的獨立化貢獻還是應該承認的,正是這些理論范式之間的爭論和發(fā)展,真正撐起了美國國際關系學科一片獨立的天空,因為要成為單獨一門學科,其獨特的理論范式是必需的。
從這樣一個國際關系學科發(fā)展的百年史來看,這個學科可以說有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國際關系是一門美國學科,美國中心色彩非常濃厚,或者說是一門霸權學科,不像其他學科那樣相對比較平等。幾大理論范式都可以說是為美國霸權服務的,理想主義可以視作美國對世界霸權的問鼎,而實際上,從歷史看,走向霸權的國家在口號上確實都有理想主義色彩,如英國在重商主義氛圍濃厚的背景中對貿易自由的強調?,F實主義則確定了一個國家權力有多大,利益觸角就可伸得有多遠的原則,為美國對外搞霸權主義提供理論依據。制度主義證明了美國霸權構建的國際秩序的合法性,新制度主義還證明了美國霸權的可持續(xù)性,即使在美國實力衰落的情況下,美國霸權還可以依靠其構建的制度體系得以延續(xù)。建構主義則揭示了霸權在權力秩序之外,還存在一個知識秩序,知識秩序中同樣也有知識霸權。不管怎么說,只有霸權才有能力和欲望來討論世界秩序的構建問題,因而也才有能力來詮釋國際關系的一般性原理。
論文的參考文獻撰寫是有科學繼承性的,論文的撰寫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的,那么衛(wèi)生法論文帶參考文獻寫作標準格式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衛(wèi)生法論文帶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衛(wèi)生法論文帶參考文獻:
[1]吳崇其.中國衛(wèi)生法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1.
[2]沃中東.衛(wèi)生法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宋文質.衛(wèi)生法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8.
[4]王為農.社會法的基本問題:概念與特征[J].財經問題研究,2002(11).
[5]沈宗靈.現代西方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6]董保華,鄭少華.社會法——對第三法域的探索[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1).
[7]龔向和.社會權的概念[J].河北法學,2007(9).
衛(wèi)生法論文帶參考文獻:
[1]張世誠,張濤.精神衛(wèi)生法的立法過程和主要內容[J].中國衛(wèi)生法制,2013,(01):4;姜景芳,金紅艷.《精神衛(wèi)生法》:讓精神障礙患者更有尊嚴地活著[EB/OL].http://jhwcw.zjol.com.cn/wcnews/system,2013-05-24.
[2]梁國棟.精神衛(wèi)生:步入法治時代[J].中國人大,2012,(21):22.
[3]林來梵,張卓明.論法律原則的司法適用——從規(guī)范性法學方法論角度的一個分析[J].中國法學,2006,(02):125-128.
[4]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29.
[5]金德初.精神衛(wèi)生與心理衛(wèi)生語義析[J].中國醫(yī)院管理,1988,(05):49.
[6]郭敬波.讓精神疾病的診斷有法可依[J].檢察風云,2012,(23):37.
[7]陳杰人.從人權高度重視制定《精神衛(wèi)生法》[N].南方日報,2011-04-29(02).
[8]NormanSartorius.二十一世紀的精神衛(wèi)生對策及方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7,(01):24.
[9]李步云.法的人本主義[J].法學家,2010,(01):2.
[10]焦洪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分析[J].中國法學,2004,(03):44.
[11]林來梵.從憲法規(guī)范到規(guī)范憲法——規(guī)范憲法學的一種前言[M].法律出版社,2001.89-93.
[12]劉作翔.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法學,2002,(02):58.
[13]張慶福.憲法學基本理論(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598.
[14]鄧聯繁:基本權利學理分類的意義與方法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528.
[15]劉協和.論“被精神病”事件的防止與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管理體制改革[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02):82.
[16]彭少慧.論精神衛(wèi)生法的基本范疇[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04):17.
[17]張維.權利的救濟和獲得救濟的權利——救濟權的法理闡釋[J].法律科學,2008,(03):20.
[18]馮林林.論《精神衛(wèi)生法》的“自愿治療”原則[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2):21.
[19]馬鈺朋,李秋萌.精神衛(wèi)生法,在爭議中前行[J].浙江人大,2011,(08):62.
[20]王蕾,彭玉凌.精神病患者的人權保障機制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05):15.
[21]胡亦眉.完善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征求意見稿)》的思考[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0,(05):60.
[22]王桂源.論法國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則[J].法學研究,1994,(03):36.
[23]謝斌.我國精神衛(wèi)生工作的挑戰(zhàn)及主要立法對策探討[J].上海精神醫(yī)學,2010,(04):193.
衛(wèi)生法論文帶參考文獻:
[1]黨的十報告.
[2]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wèi)生法.
[3]潘欣.大學生危機干預及預警系統[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2):137-139.
[4]吳雄熊.當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2):14-15.
[5]茹宇飛.淺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54-55.
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現階段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guī)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qū)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fā)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fā)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