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文化地理學

時間:2023-03-14 14:48:09

導語:在文化地理學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建設思路;體系結構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發(fā)生了巨大轉變,課程網絡化成為教育方式多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網絡化是學習者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一、“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意義與目的

“人文地理學”是高校地理科學專業(yè)的主干專業(yè)課。人文地理學是研究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以人地關系為研究主體,側重于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guī)律性。由于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課程資源極其豐富,因此,發(fā)揮計算機網絡的優(yōu)勢,進行人文地理學課程資源網絡化建設,對于深化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人文地理學有著復雜的學科體系,具有眾多的分支學科。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有經濟地理、城市地理、鄉(xiāng)村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軍事地理、旅游地理、社會地理等,各學科互相交叉,構地理綜合體。復雜的體系結構,困擾了很多剛入門的學生,需要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將這種體系結構展示出來。

其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廣泛,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第一手資源雖然有著親身體驗,印象深刻,但是人的直接行為空間畢竟有限,通過間接行為空間,獲取間接資源,同樣很重要。

再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在不停地運動中,并且運動速度相對于自然地理的研究對象要迅速很多,各地區(qū)人文現象的分布面貌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學習與研究人文地理學,不能僅僅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特定的環(huán)境下,而要有時間跨度,這樣的學習和研究才更有深度。而傳統(tǒng)的媒體資源更新較慢,不能響應更新頻繁而迅速的人文地理研究對象,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媒體資源來支持人文地理的學習與研究。

最后,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文字,還有各種地圖、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圖像以及大量的統(tǒng)計數據等。因此,人文地理研究不能單純地依賴某一種媒體,要多種媒體結合,使用各種媒體資料。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人文地理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逐步轉變?yōu)檎n堂講授與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模式,擴展學習主體自主學習的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平臺,強化學生能力培養(yǎng),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思路

1 運用多元化理論指導。根據《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應在現代課程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現代遠程教育理論等多元理論的共同指導下進行。例如,根據現代課程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每一位老師和學生對課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總要融入個人獨特的生活經驗,形成不同意義的生長域。因此教學設計不再是簡單的設計之后加以實施的問題,而是一個在學與教的具體情況下和在學與教的互動中發(fā)展演化的過程。結合現代遠程教育理論,在“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時堅持教學設計和系統(tǒng)設計并舉。其中,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教學對象、課程特點,合理地選擇和加工教學信息,設計和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特別注意網絡的教學環(huán)境和課程特點,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實時互動的優(yōu)勢,追求創(chuàng)設支持自主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使課程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教學過程個性化、自主化。

2 體現人文地理學科特色。人地相關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是始終貫徹在人文地理學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的一條主線。在選取課程資源、構建網絡課程體系、進行授課輔導時要始終貫穿人地和諧的思想,并突出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學科,不僅研究內容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而且人文地理的社會性還突出表現在其歷史性上,比如人口的分布、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傳播、聚落的形成與分布等,在教學資源建設時既要突出現狀,也要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地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學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差異,根本點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學包含了區(qū)域研究的特性,重視區(qū)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因此在課程網絡化建設時要突出區(qū)域性特點。人文地理學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其自身的綜合性,而且體現在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密切聯系,如政治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的發(fā)展,都大大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因此在課程網絡化建設時,不僅僅著眼于人文地理學本身,還要與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核心內容緊密結合,并且利用其他學科的方法,比如將地理信息技術引入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

3 發(fā)揮網絡平臺教學優(yōu)勢。網絡平臺具有以下教學優(yōu)勢:一是直觀性。網絡課程資源具有圖文并茂、音畫俱全的特點,針對人文地理教學中難懂難教的問題,以地圖、圖片、圖表、視頻、動畫和邏輯示意圖等多種形式展現,直觀、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擴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二是互動性。網絡平臺具備網上論壇、電子郵件、聊天室等工具,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模式,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隨時與教師溝通,答疑釋惑。三是友好性。網絡平臺界面美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提示信息詳細、準確、恰當,使師生都能夠容易操作。四是創(chuàng)新性。在設計上可以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作用。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根據自身特點,自行瀏覽課程知識,及時查漏補缺;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互動工具就教師提出的主題進行討論與思考等。

4 展示自身學科建設成果。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是共性與個性的綜合,一方面網絡課程需要較為穩(wěn)定和規(guī)范的結構,涵蓋教學必須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特點及自身學科建設及教學與科研成果,設計個性化的內容,體現課程特色。

例如,教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地理學具有眾多的分支學科,除人文地理總論以外,各分支學科也需要配套的教材與論著作為課程教學的支撐。

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yè)自創(chuàng)立之初,老一輩著名地理學家李旭旦、金其銘等先生陸續(xù)出版了多部極具影響力的人文地理教材及著作。在課程網絡化建設中,將教材建設成果作為一個特色模塊,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研究方向和動態(tài),方便學生查閱、比較和學習。

5 著眼于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課程網絡化建設不僅是以網頁形式呈現課程的內容,而且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是網絡教學的支撐環(huán)境。它可作為課堂環(huán)境和課外環(huán)境下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學生的許多學習活動都是在網絡的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課程網絡化建設除了內容的展示,還必須增加強大的學習功能,保證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充分發(fā)揮網絡平臺的優(yōu)勢,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鉆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的建設的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

三、“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體系結構

課程網絡化建設的體系結構設計十分重要,它是網絡課程整體設計理念和指導思想的體現。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整體結構設計包括兩個方面:整體頁面層次和各層頁面中內容的組織。學生是通過訪問各層次進行學習的,整體層次及各個層次頁面中的具體內容及其結構必然對學生的學習直接產生影響。

人文地理網絡課程結構分為四大模塊,即課程模塊、教學模塊、互動模塊和特色模塊(見下表)。

特色模塊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的一大亮點。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系列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導航、實踐拓展訓練和中外文獻選讀四大特色欄目。

1 教學資源導航。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就無法建構起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網絡教學資源是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材料和學習工具、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培養(yǎng)營造理想環(huán)境的基礎。根據人文地理學課程特點,教學資源導航欄目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包括英漢對照人文地理詞匯和國外人文地理學者兩個子欄目,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國外人文地理發(fā)展和人文地理大師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經歷。目前已有國外著名高校34位人文地理學者的簡歷及其相關網址,涉及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旅游地理學等專業(yè)領域。第二部分為主體教學資源,包括專題地圖、實景圖、規(guī)劃圖和統(tǒng)計年鑒等子欄目。地圖是地理學的重要語言,用地圖說明問題往往比文字更有效。教學資源包括經濟、聚落、文化、人口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景觀圖片、專題地圖等,所有圖片均使用高分辨率圖像;同時,為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規(guī)劃工作的方法與技能,分類搜集整理了國內外眾多具有代表意義的規(guī)劃圖件。另一方面,隨著數學方法的引入,人文地理研究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教學資源的統(tǒng)計數據庫涵蓋了中國經濟、社會、城市、資源環(huán)境等方面的權威統(tǒng)計年鑒,便于教師、學生及其他研究人員的查閱。第三部分為考研指導,主要是提供國內絕大多數人文地理學招生院校及網址信息,并提供部分院校歷年人文地理考研資料。

2 實踐拓展訓練。實踐教學與訓練在人文地理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已經建立了南京市城市地理、南京江寧經濟開發(fā)區(qū)、黃山與寶華山風景旅游區(qū)、廬山區(qū)域地理等實習基地。同時,開設科技文獻檢索、規(guī)劃制圖、論文寫作等實踐性選修課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依托地理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設了“虛擬實習”的特色欄目,利用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地理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增設了城市景觀三維表現、數字小區(qū)三維表現、主要商業(yè)區(qū)三維表現、城市交通流三維表現與模擬等極具特色的實驗項目。

3 中外文獻選讀。人文地理學科歷史悠久,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人文地理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出版了眾多的教材和專著。為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人文地理的理解,設立中外文獻選讀欄目,精選各種經典文獻,包括國內外代表性教材、中外著作和詞典以及國內外人文地理相關資源網站等。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結合對優(yōu)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陣地,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也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新形勢下,高校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知識的組織者,也應成為教學資源的建設者,共同促進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麗,從學習策略規(guī)律思考高校課程網絡化建設[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3):77-79

[2]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3]賈雪梅,楊改學,網絡課程建設與發(fā)展的若干趨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1):55-57

[4]曾海文,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24):137-138

[5]吳傳鈞,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Z2):4-5

第2篇

在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模塊中,進行國內外熱點新聞的導入是必要的,通過對熱點新聞的導入,讓地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更有利于讓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更有利于進行思想教育。比如在講解天氣及氣候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學習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的形式導入。又如在中國人口講述過程中,可以將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引入學習,一點點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的積極性。必要時,教師需要針對實際,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教育。

二、趣味式教學及其相關導入模塊的分析

(一)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為了保證趣味式教學效率的提升,應用現代化圖像投影技術是很必要的,因為這可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在“地形變化”這一模塊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喜馬拉雅山及其生物化石的視頻、圖片等。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對圖片中的山脈有什么了解,接著再引導學生對于海洋生物化石的根源進行分析,如為什么陸地上的喜馬拉雅山是海洋生物化石的集中地,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通過對這種矛盾的陳述,進行新知識的引導教學,使學生解決認知矛盾。教師可以應用投影圖片,保證學生對疑問的探索,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在現階段趣味式教學過程中,利用漫畫的形式也是必要的引入手段。用簡單或者夸張的手法來描述生活及時事資料,可以保證最佳的諷刺效果。當然,在當下課堂教學模塊中,地理課本也引用了一些漫畫。這樣趣味性的漫畫是導入新課的必要因素。比如在進行世界人口問題的闡述時,可以引入“苦難的母親”這類型的漫畫,引人深思,引出世界人口的問題。在進行森林資源的分析過程中,可以利用“大難臨頭”等漫畫來引入,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升是非常有好處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引發(fā)及表達。在當下新課教學模塊中,進行簡短的小故事串聯是必要的,從而實現新課的順利引入。比如在“世界陸地及海洋”這一章節(jié)中,教師可以利用航海家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啟迪。比如麥哲倫,他能夠進行人類歷史上的地理旅行,說明他具備良好的素質及意志,具備良好的地理知識。正是依靠這些知識,他才能在歐洲、非洲等地來回航行。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地理知識,是難以進行有效的航行的。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了解學習本節(jié)知識的必要性,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當下地理教學模塊中,選擇短小精悍故事也是必要的。這種很有意義的故事,積淀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是一種地理知識的升華。比如在“早穿棉晚穿紗”的諺語中,可以看到我國內陸地區(qū)的氣候差異。這些諺語的選擇及教授,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相關的地理知識,保證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提升,保證其思維的啟發(fā),以滿足當下教學工作的需要。

(二)情境式導入方案

在地理導入教學模塊中,進行情境式導入是必要的。所謂的情境式導入就是進行課堂背景的優(yōu)化,比如進行音樂等的導入,保證良好的氣氛及環(huán)境,從而揭示課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如,在現階段地理教學模塊中,可以引用一些與地理課本相關的歌曲,利用這些歌曲,更有利于學生的地理學習。比如“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用這樣的開頭,情景交融,主題鮮明。“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明了地形對物候的影響的地理規(guī)律,把它作為“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節(jié)的開頭,能充分調動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如,在“天氣與氣候”章節(ji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背誦一些有關地理知識的詩句,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讓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中,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天氣及其氣候概念的分析。再如,講授我國地勢特點時,比如內蒙古高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串聯《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帶到茫茫草原上。這種課前朗誦一段詩詞,創(chuàng)造一種情境,營造一種氣氛的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精心設計好的導入語,使整堂課的氛圍濃厚,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語

第3篇

區(qū)域的三大本性

地理學是研究區(qū)域差異的學科。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哈特向在其著作中強調: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區(qū)域差異性的學科。區(qū)域的差異性不是將地表的任何事物作簡單分類。例如,如果用人口密度將區(qū)域劃分為勞動力密集地區(qū)和稀疏地區(qū),在實際應用時,會發(fā)現這樣的分區(qū)結果毫無用處。北京市相對河北省人口密集,但是勞動力成本并未因為供給充分而低廉。北京勞動力市場的特點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決定的,如勞動力需求、勞動力結構、勞動力生活成本等。因此,必須將區(qū)域中的多種要素同時考慮,才能確定區(qū)域特點。而這些多要素的組合,往往造就了區(qū)域的“惟一性”。 地理學的“難度”在于,用區(qū)域的惟一性作為“自變量”,分析它對其它事物發(fā)展的影響。

區(qū)域的惟一性來自區(qū)域的三大本性。區(qū)域本性是其它地區(qū)無法復制的區(qū)域特點。區(qū)域的第一本性是區(qū)域在某個時段內的自然特點,這些特點由地球系統(tǒng)的整體發(fā)展決定。如北京的第一本性是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組合。區(qū)域的第二本性是人們在某個區(qū)域中長期積累的人類物質財富的組合。如歷朝歷代在北京積累下來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建筑群。這些物質財富的積累雖經歷歷史上多次大規(guī)模的洗禮,但是依然具備周邊地區(qū)難以復制的雄厚物質基礎。區(qū)域的第三本性來自在這里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如在北京發(fā)生的、,這些也是其它地區(qū)無法復制的。

區(qū)域三大本性來自區(qū)域主體性

區(qū)域的三個本性在不同主體眼中是不一樣的。區(qū)域地理學一直是20世紀地理學的主干。1920年代,索爾創(chuàng)立文化地理學派。他指出,不同人對同樣的自然條件的認識是不同的。如北美的印第安人和歐洲移民在同一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的文化景觀大不相同。1970年代,人文主義地理學學派出現。代表人物段義孚等認為,由于人生經歷不同,每個人對特定區(qū)域的認識也可能不同。如北京作為盧溝橋事件的發(fā)生地,若作為反戰(zhàn)、和平的教育基地,中日雙方對北京的認識是一樣的;若作為激發(fā)民族意識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日所定義的教育意義又是不一樣的。這個例子表明,區(qū)域的主體可分可合。

第4篇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地理學研究

一、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深化人文地理學理論及其研究方法

地理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自始至終是人文地理學,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學理論作用機理及其演化的規(guī)律性,從多學科視角分析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理論,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將人地關系系統(tǒng)地整合起來,形成新時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理論框架,這不僅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順應我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求,也對推動我國城市區(qū)域社會經濟持續(xù)良性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人文地理學在今后重點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深入經濟全球化與人地系統(tǒng)調控、人地關系機理響應、格局與規(guī)律以及模擬人地“最佳距離”的研究;第二要深入人地系統(tǒng)與區(qū)域持續(xù)良性發(fā)展交互關系的研究;第三要深入人地系統(tǒng)演進過程中的全球變化問題以及其區(qū)域相應問題的多維多角度系列研究;第四要應用GPS等科技手段深入人地系統(tǒng)的綜合集成與決策支持系統(tǒng)動態(tài)模擬研究;第五要深入人地系統(tǒng)中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倫理的研究。

二、深入實踐性研究,不斷拓展行為地理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國,行為地理學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已逐漸進入了蓬勃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我國行為地理學科今后深入研究的重點、難點應著眼于行為決策機理、認知空間和行為規(guī)劃多門類的研究。首先要使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學技術,對城市區(qū)域周邊環(huán)境改變與人文活動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拓展行為地理學研究的理論空間與應用價值。其次不僅要深入對時間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的實踐性研究,還要積極拓展新的數據生產與管理方法,以促進理論的提升。再次要深入認識地圖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化地圖認知空間分析、拓展研究領域,以解讀其背后深層次的城市空間人地關系的形成機制。最后要以提高每一個城鎮(zhèn)居民生活質量、逐步構建低碳區(qū)域城市人地關系空間結構為目標,深入開展轉型期中國區(qū)域城市空間發(fā)展研究和社會各個類型群體的行為空間與空間行為研究。

三、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科學體系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已將文化產業(yè)作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同時文化產業(yè)自身也在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產業(yè)之一。人文地理學研究要在面向國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提升文化地理學的學科地位,還要與國民經濟發(fā)展密切結合起來,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結合起來,系統(tǒng)建設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在學科間交流基礎上開展理論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要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學科的科學營養(yǎng),做好學科中的邊界跨越者。

四、關注中國政治地理學的研究,為我國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第5篇

Ernst Heinrich Haeckel,Die Lebenswunder(《生命奇跡》),Leipzig,1906.

1758年,瑞典生物學家林耐首次把人類納入到靈長目動物的行列,他還將其一分為四,即美洲人、歐洲人、亞洲人和非洲人。在此,林耐采用“雙名制命名法”對上述四個人種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描述。例如,歐洲人“膚白、樂觀、體態(tài)健壯。發(fā)長而密,藍眼。靈活,聰慧,有創(chuàng)造力。著裝緊束。以法治理”;亞洲人則“膚黃、憂郁、體態(tài)僵硬。黑發(fā)、棕眼。嚴肅、講排場、貪財。著裝寬松、憑庸見治理?!?/p>

偏離上述四種規(guī)范的人種則被他命名為“畸形人種”,這是些或由“氣候嚴酷”,或由“人為因素”導致變形的非正常人種。根據林耐的觀察,頭部呈錐形的“大頭人種”――中國人便屬此類“畸形人”。盡管后起的西方生物學家或博物學家們如布魯門巴赫、拉馬克、達爾文等人漸漸在改變林耐動物分類學的邏輯抽象性,但人種劃分的標準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1868年,德國的進化論者、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制作了一幅名為“10個人種及其亞種一覽”的人種分類圖。在這張圖表中,“中國人”屬于第9類人種當中的“蒙古人種”,在40個種族序列當中位列27?!斑@個人種的膚色以黃色基色為特征,頭發(fā)時或呈亮豌豆黃或本身即為白色,時或呈暗黃。其頭顱形狀大多為短頭,也常常有中頭(如韃靼人和中國人),但從未出現過碩長的頭顱。他們或許是從南亞地區(qū)的波利尼西亞北遷過來的?!?/p>

為什么??藸枙鋈绱瞬聹y呢?自赫胥黎在1863年提出“人由猿進化而來”的定律以來,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遺存作為直接證據,當時的生物學界普遍認為以達爾文為首的進化論思想是空泛的“理論”設想。為了維護進化論的“科學地位”,海克爾從1866年以來就曾提出,有可能存在一種“猿人”,它是猿與人之間的過渡形態(tài)。直到1890年,荷蘭博物學家歐仁?杜伯瓦(1858-1940)隨荷蘭殖民軍來到當時的荷屬印尼爪哇島,在幾位工程師和從當地抓來的犯人的協助下才發(fā)現了后來被稱為“直立猿人”的化石。當杜伯瓦的發(fā)現于1894年在歐洲發(fā)表時,??藸柗浅P老驳胤Q這位荷蘭人找到了由猿向人的進化過程中“丟失的鏈條”。1868年,海克爾斷言“人類是狹鼻猿組群中的一個小小的支脈,是由生活在古代世界中的這支組群里長久消失的種類發(fā)展而來”,在??藸柨磥恚蟻喕驏|非才是原始人類最初的發(fā)源地。也就是說,世界上其他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很有可能是從上述兩個地域遷出的,這樣,中國人的起源自然而然被認定為南亞。杜伯瓦之所以選擇位于南亞的爪哇島尋找猿人的痕跡,正是基于??藸柕纳鲜黾僭O。

恩斯特???藸?1834-1919),德國動物學家、博物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自由思想者,他是達爾文進化論學說在德國最卓越的傳播者、實踐者和辯護者。出生于普魯士王國治下的薩克森省首府波茨坦的??藸?,其父親是當地政府顧問,母親則出自律師家庭。??藸栐缒曜窀改钢鼘W習醫(yī)學,后于1859-1860年到地中海地區(qū)旅行,并開始觀察和研究海洋低等生物。自1862年,他開始在耶拿大學任教直至1909年退休,前后長達47年之久。在對放射蟲等低等生物的研究當中,??藸枏氐棕瀼亓诉_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所提出的進化論思想,并在精確和系統(tǒng)地描述生物物種方面表現出突出的才能。不僅如此,在同時代人的眼里,??藸柕牟拍苓€體現在其對生物進化規(guī)律的認識和對自然體系的哲學把握方面。1866年出版的《普通組織形態(tài)學》可為前者代表,后者則以1899年發(fā)表的《宇宙之謎》一書為證。在這部廣泛流傳的通俗著作當中,??藸枌⑵洚吷纳飳W知識組織成包羅萬象的“一元論哲學”。

??藸柹瞄L以圖表形式排列動植物物種和人類的進化秩序,他制定了一張詳細的“人類系統(tǒng)種系樹”,把由單細胞動物到人類的進化過程當中出現的數十種動物物種一一排列出來,令人一目了然;不僅如此,他還把遺傳、適應和進化如此復雜的規(guī)律用簡潔的“生物發(fā)生律”概括出來,并輔之以豐富的觀察和實驗例證,以便于理解。作為一名科學家,其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表述的清晰度甚至讓達爾文本人都感到驚奇?;谝陨显?,加上其本人著述浩繁,門徒遍布歐洲,海克爾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贏得讀者最多的生物學家和哲學家。海克爾提出的“種系發(fā)生學”(Phylogenie)與過往以胚胎發(fā)育過程為中心的“個體發(fā)生學”(Ontogenie)研究不同,試圖依據物種進化的觀點來探究動物(人類)種系的發(fā)生和變化過程及其自然規(guī)律。

在此,我們所關心的并非是“種系發(fā)生學”研究本身,而是作為這一研究的前提出現的海克爾的“種系”(Phylon/stamm)以及在這一概念影響之下的“種族”概念的形成?!胺N”(species/Art)的概念一直占據著??藸杽游镄螒B(tài)學研究的核心地位。那么,什么是“種”,何謂“種系”???藸柋救四贻p時就已經對“種”是否恒定不變這個在當時生物學界爭執(zhí)不下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藸栒J識到,有機物形態(tài)學要上升為一門科學,其任務在于認識生命體外在和內在的形式關系,但是,更重要是解釋造成這些形式關系發(fā)生的原因,在他看來,這正是區(qū)別于林耐及其影響下的舊形態(tài)學只滿足于描述這些形式而不去解釋其成因的關鍵。形態(tài)學可劃分為兩個門類,即解剖學和形態(tài)發(fā)生學,前者研究已經成型的形式,后者則以正在變化或形成中的形式為對象,這就是生物進化史。為了深入研究有機體的構成原理,我們必須進行必要的分離工作,以確定不同程度的離散單位。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設立可供進一步觀察和研究的基本單位,這個基本單位就是生物個體。然而,有機物個體與無機物個體不同,它由異質的物質成分構成、不能用數學方法加以把握,而且它還能夠自我生長,二者最本質的區(qū)分還在于后者能夠組成“抽象的單位,人們稱之為種(Art/species)”。人們通常認為,組成種的諸多個體擁有共同的本質特征。但是,同種個體的外在特征或形式彼此常常不同,而且同一個體的形式在生長期的各個不同階段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樣一來,判定是否同種的標準不是所屬個體形式上的相同,亦非其相似性。因此,“種”并非一個封閉單位,相反,“這樣一種現實存在的、封閉的單

位是由所有種組成的總和,這些種均由一個也是同一個種系形式漸漸發(fā)展而來,如一切脊椎動物均由一種單細胞動物進化而來。這一總和我們稱之為種系(Phylon),研究這一種系的發(fā)展、確定所有屬于這一種系的種之間的血親關系是有機形態(tài)學最高和最終的任務?!卑凑蘸?藸枌π螒B(tài)學再分科情況,以研究變化或形成中的形態(tài)為中心的形態(tài)發(fā)生學或進化史便被一分為二,即個體進化史或個體發(fā)生史(Ontogenie)和種系進化史或種系發(fā)生史(Phylogenie)。??藸枏娬{,由于確定種的標準即所謂同種個體共有的“本質特征”所表現出的不穩(wěn)定性使得“個體”不能成為有效的形態(tài)學分析單位,相對而言,“種系”這個單位才是現實而有效的。因此,“種系發(fā)生學”居于形態(tài)學研究之首。

然而,個體發(fā)生史和種系發(fā)生史并非彼此分立的兩個學科,在??藸柨磥?,兩者相互依賴、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生物進化史的完整圖景,而如何從發(fā)生學或進化史的角度重新定義“個體”、“種”和“種系”,這是??藸栆鎸Φ母締栴}。從解剖學來看,“個體”只是“同一的外觀形式”,不具有絕對意義,而是相對的概念。??藸栒f,“只有當包含個體的種的概念被完全定義之時,個體才能獲得確定的意義。”綜合上述意見,我們可以推斷,無論“個體”還是“種”皆非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于上一級分類――“種系”而言具有意義而已。所謂形態(tài)學的個體是指擁有同一的形式外觀,后者又構成了一個“自我封閉的和形式上連續(xù)相關”的整體,而生理學的個體則是指它們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能夠保持自身存在的同一的形式外觀,而這樣一種存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均能“確保發(fā)揮有機的功能即維持自我的生存”。與此不同,從進化史角度而言的“發(fā)生學個體”則以“進化同一性”(Einheit)為尺度,而非無機物意義上的空間上的“不可分割性”;反之,進化的同一性或單位是有機體跨越時間和空間在形態(tài)上保持的一致性。為了區(qū)分二者,海克爾不再采用只適用于無機物的個體(Indivi duum)概念,而代之以適應有機物變化的概念“個體性”(Individualitfit)。換句話說,作為進化史的單位,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級差,這樣一來,“發(fā)生學的個體”就展現出不同層級的“發(fā)生學個體性”。生物個體在出生、生長到死亡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形式變化,??藸枌⒑笳叻Q之為“生殖圈”,它構成了一種同一性或單位,是發(fā)生學個體性的第一級。相同的生殖圈的總和構成了“種”的概念,它以類似的方式由生殖圈的多樣性結合而成,正如一個生殖圈是由單個生物體在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呈現出的一組形態(tài)變化一樣。由于“種”是建立在相同生殖圈的組合這個一級個體之上的單位,因此,它被定義為二級個體性。由于生存條件的變化不僅會使生物個體產生變化,而且個體對新的外部環(huán)境或生存條件的適應又會使自然界中產生新的種,所以“個體”和“種”不僅在解剖學意義上不是絕對的、封閉的單位,而且在發(fā)生學意義上亦非絕對的和恒定的個體性,只有“種系”才是進化史研究中封閉、穩(wěn)定和可靠的分析單位。由此,海克爾繪制了一幅名為“生物單種系樹”的圖表,它將由單細胞生物到脊椎動物的進化史中出現的生物物種一一排列了等級。

“個體”、“種”和“種系”各自從來都不是恒定的,而是處在不斷進化的過程當中。由于三個概念分別被定義為生物體的三種不同層級的個體性,它們的進化歷程并不交叉,而是相互平行的,這被??藸栆暈樯锝缱铒@著的現象。而在個體、種和種系進化史三重平行關系中,??藸栒J為種系進化才是生物進化的真正起點,與種系和個體兩個有實物對應的概念相比,“種”只是一個人為的、抽象的概念而已。發(fā)生學意義上的“種”情況既如此,那么如何反過來界定形態(tài)學和生理學意義上的“種”呢?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持物種不變論的林耐、阿卡茨(1807-1873)一系生物分類學家在“種”的問題上出現了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的情況:在理論上,他們認為,擁有共同本質即恒定特征的個體屬于同種;但在實踐當中,誰也無法斷定這些本質和恒定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因為種與種之間常常會出現連續(xù)和過渡的形態(tài)。于是,為了維護種物種不變的神創(chuàng)論觀點,他們只好把后者視為例外的情況。海克爾認為,在種的界定方面出現此類錯誤的原因乃在于這些分類學家僅憑經驗工作,缺乏“連貫”思維作為哲學指導。??藸枏娬{,對于科學研究而言,經驗只提供原材料,只有哲學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理解的機制。植物學家和細胞發(fā)現者之一謝爾頓(1804-1881)批評道,界定物種所用的規(guī)范法則源于主觀的想法,在構建概念和抽象觀念的方式中隱含著這樣的根據,即我們把諸物種的共同特征固定為我們精神活動的對象,而未考慮到這些對象是處于具體的時空當中、居于“此地”的自然對象。“種”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隨著生存條件的變化會出現不同的形式,因此,如果要依照自然的本來面目界定它,就必須全面考慮到這些不斷發(fā)生著分化的形態(tài),相反,同種個體之間共同的或本質的特征不但難予確定,而且也從來就不是恒定的。

為了使“種”的定義囊括上述一切變化形態(tài),??藸栒f,我們必須將“種”向下細分為“亞種”(Subspecies/Unterarte)和“變種”(Spielarte/Varitate),后兩者涵蓋了大量偏離了“種”之規(guī)范特征的個體,以及一個種向另一個種過渡的諸多形態(tài)。遺憾的是,在制定區(qū)分這些亞種和變種的標準方面,生物學家自始至終都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亞種和變種之區(qū)別特征的“本質”或恒定的不同程度來對它們予以界定。這里就出現了一個介于二者、與它們類似的“種族”(Rasse)界定問題?!胺N族”一般是指人工培育而產生的類別,特別是指長時間以來通過這種方式被固定下來的變種和亞種?!胺N族”之本質特征的“本質性”或恒定性弱于亞種,但高于變種??傊胺N及其以固定特征來區(qū)分不同種的做法本身是一種完全任意和人為的行為”,這種權宜之法囿于我們對每一物種與其血緣物種之間的關系的理解不完善。在現實中,諸多物種處于不同的進化階段,其形態(tài)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均有所不同,個體又分別處于不同的成長期,這些因素都加大了從形態(tài)學角度界定上述三個概念的難度。從生理學方面也同樣如此,??藸枖嘌?,不同種的個體產生的雜種,以及兩個亞種、種族和變種產生的混血之間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以異種(亞種、種族和變種)產生的后代的繁殖能力之有無來界定種也是不現實的,這些區(qū)別都是量的而非質的區(qū)別。

德文“Rasse”(種族)一詞最初來源于法文“Race”,在日常德文中,其對等詞是“Geschlecht”、

“Art”,“Stamm”,三者均有“事物的本質”之義?!癛asse”在生物學上最初是指人工培育的動物品種,如??藸柕纳鲜鲇梅ǎ@個意義與另一生物學術語“Unterart”(亞種)對等。作為一種福柯意義上的話語實踐,“種族”在西方則有著很長的歷史。人們習慣上認為所謂“種族”首先是用來描述生物學現象,或者說是一個純粹自然科學的概念,但是如高倫(Christian Geulen)所指出的那樣,“種族概念絕非一個起源于動物學一生物學、之后才被用于人類身上,實際情況則恰恰相反”?!胺N族”最早被用來區(qū)分人類群落的做法產生于15世紀西班牙的“征服時期”,在這個時期,回教徒、摩爾人和猶太人從宗教、文化和起源方面被視為不同的“種族”,因此它是應基督教歸化異教之需而興起的文化和政治概念。自然科學的“種族”概念則出自18世紀,人們試圖用生理差異來制造人類不同的族群。在這個意義上,“種族”可以說一個現代的概念。在歐洲歷史上,“種族”首先一個伴隨古代世界的民族爭戰(zhàn)、基督教的跨地域傳播、地理大發(fā)現和殖民主義擴張而人為發(fā)明的文化和政治概念,自然科學和“種族”概念只不過是上述文化和政治概念的“生物學化”(高倫語)而已。盡管18世紀的生物學家堅持把“種”作為一個科學術語來運用,但正如上文所述,達爾文、赫胥黎、謝爾頓和??藸柕热藦倪M化論角度一再對其界定標準的非科學性提出批評,這一度使種族這個術語的科學有效性喪失殆盡。然而,當??藸枏姆N系進化史的高度俯看“種”和“種族”的概念時,因物種在時間長河中的持續(xù)變化帶來的流動性之故,他對這些概念的科學性不予認可,但他并不否認處在同一時間當中的、分布在不同地區(qū)的“種”和“種族”位居進化的不同等級或者鏈條之上這個“事實”。一方面,為了反對林耐和居維葉的物種不變或災變說,??藸柗裾J上帝制造了萬物不同的等級秩序,即以“存在巨鏈”(la chaine de l'etre)為代表的目的論,代之以機械論;但另一方面,在時間中展開的“存在巨鏈”在此被??藸柤右浴翱臻g化”(借用拉夫喬伊語),從而為地理學意義上的人種學分類提供了理論基礎。

不過,地理人種學并非始于??藸柋救耍从?7世紀法國旅行家、醫(yī)生和哲學家伯爾聶(1620-1688)。1684年,伯爾聶提出以原住民的“身體外觀,主要是臉型”為標準來區(qū)分世界上不同地域的新方法。基于此標準,地球上的人共分為5個種,第一類人種不僅包括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這樣的歐洲人,還包括阿拉伯人,甚至還包括他曾經去過的“蒙古帝國”人;第二類人種包括非洲人,其主要特征是黑膚、卷發(fā);第三種則包括菲律賓、日本、中國以及中國境內的韃靼人,他們以膚白、寬肩、小鼻等為標志;第四種則為歐洲最北部的拉普蘭人;第五種則為美洲人。值得注意的是,伯爾聶的人種分類方法并沒有嚴格依據自然地理分界線,并且他對不同人種外觀的概括也非常地粗淺。地理人種學觀念傳入德國以后,康德在1775年也以類似的方法將人類劃分為四個種族,即白人、黑人、匈奴人(蒙古人和卡爾梅克人)以及印度和印度斯坦人??档碌姆诸悩藴时容^復雜,他不僅考慮了不同人種的外觀,而且也照顧到了其不同的生理特征。白人,在他看來,并不等同于歐洲人,它還包括非洲的摩爾人、亞洲的土耳其一韃靼人,甚至還包括除蒙古人之外的所有亞洲人。由此可見,早期地理人種學分類的實踐還沒有明顯的等級論色彩,但到了法國人高比諾(1816-1882)的手中,白、黃和黑三個人種則被賦予一種等級結構。在這位種族理論家所炮制的人種等級制中,“黑人是最低賤的,它們仆倒在階梯的最低層”,“黃人構成了它們(黑人)的反面”,白人則占據著這個等級制的最高端。在他看來,黑人和黃人不但智力低于白人,而且二者之耽于感官享受也被視為其道德低下的表征,因為白人擁有“旺盛的智力”,“長于反思”,其感性生活比黃人更“宏大、高尚、勇敢、理想化”,他們極端熱愛自由和秩序,對中國人的形式主義組織和黑人的專制主義宣告敵意等等。高比諾因其上述思想被視為納粹種族理論的先驅。

??藸柤杏懻撊朔N分類問題是在1868年。在題為《論人類種系樹》的講演的最后部分,他承認“在此問題上所下的判斷非常游移和不可靠,因為得自比較解剖學和人種學、比較語言學和考古學的相關經驗相互交叉和沖突”,面對同一個證據,生物學家的解釋各不相同。這就為人種分類學家們留下了巨大的猜想空間。??藸枖嘌裕m用于動物界的種系發(fā)生和個體發(fā)生規(guī)律也同樣適用于人類。因此,諸如“種”、“亞種”和“種族”這樣的術語與人種學意義上的“種族”是通用的,他說,人們習慣上稱出自同一個“人一種”(Menschen-Art)的“種族”或“變種”的東西,按照我們(進化論者)的看法,正代表著許許多多優(yōu)良的人種,正如在動物和植物那里一樣。在《自然創(chuàng)造史》中,??藸柊训厍蛏犀F存的所有人類族群分為10個“種”,并按其分布的地區(qū)再分為40個不同的“亞種”即“種族”,這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藸柕娜朔N分類系統(tǒng)。盡管他強調這個分類法只是一種“發(fā)生學的假設”,但他依然沿用了他曾經予以批評的舊形態(tài)學標準即以人的外觀為標準的做法,只不過以頭發(fā)的外形代替了林耐的頭顱長度指標。在10個人種當中,前4個被歸入“絨發(fā)人”,其余6個則是“滑發(fā)人”。更重要的是,40個亞種即種族的劃分則似乎完全以地理區(qū)域為標準,例如,“原始人”分為“西東支脈”和“南北支脈”,具體分布地為“南亞”;而“高加索人種即白人”則分為“閃族即南部支脈”和“印度日爾曼即北部支脈”,前者分布在阿拉伯、敘利亞和北亞;后者分布在南亞、南歐、東歐和西北歐。不難看出,??藸柕姆诸愊到y(tǒng)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地理人種學方法,不過與伯爾聶、康德的地理人種學不同,他以“發(fā)生學”名義為地球上現存的諸多人種建構了一個進化的空間序列。但我們看到,這個人為制造的發(fā)生學序列由于缺乏古人類學、考古學、比較語言學的證據,實際上大多出自于分類者的想象,這一點可從其充斥著“猜測”、“大概”等等字眼的說明性文字中透露出來。

在??藸柕姆诸愊到y(tǒng)中,人種的第一個進化層級是原始人。直立行走、語言能力以及與語言相關的大腦活動和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是人類(“智人”)區(qū)分于類人猿的決定性特征。在這些特征里面,語言是關鍵因素,以此為標志,在形態(tài)學、生理學和發(fā)生學之外,文化的有無及其發(fā)展狀況亦構成了區(qū)分人類不同種族的標準。根據??藸栐谌朔N起源上所持的“單種系”論,即地球上的所有人種都來源于“同一人種”且彼此具有“血緣”關系的看法,處在人種進化史之最高階段的白人或高加索人種最初

源自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波羅尼西亞人,他們向西向北遷移形成了今天的西亞、北非和歐洲人;其后又分化為閃族人和印度日爾曼人;前者再分化為今天的阿拉伯人、猶太人等;后者則再分化為亞利安-羅馬人、斯拉夫人和日爾曼人。應當公平地指出,這一建立在比較語言學家施萊謝研究基礎上的歐洲人種譜系與納粹德國的“亞利安種族”理論顯著不同,后者認定德國人的祖先亞利安人起源于北歐,且斯拉夫人是其敵對的種族。海克爾認為上述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高度發(fā)展的文化民族(日爾曼人)”是如何從其他低等民族那里進化而來的。他不無傲慢地說,在種族的生存競爭中,世界上的其他種族或早或晚都會被日爾曼這個最高的文化民族所戰(zhàn)勝和排除掉。美洲原住民、波利尼西亞人以及棕種人和黑人的迅速消亡便是明證,但要戰(zhàn)勝其余三個種族即中非的黑人、亞洲的極地人和“強大”的蒙古人尚須時日。

1904年,海克爾在《生命奇跡》中又從文化角度對世界上的所有種族重新做了劃分。于是,舊的“地理人種學”轉變成了新“文化地理種族志”。他認為,“將人的地位提升至如此高于動物,亦如此高于與其血緣關系最近的哺乳類動物的東西,從而使人的生命價值得到無限提升的東西是文化,以及使其擁有文化的理性”,海克爾說,“但是,它(文化)大多只屬于高等人種,在低等人種那里它并不完善甚至根本上就付之闕如?!睘榱苏撟C這一點,他不惜援引法國種族主義者高比諾和英國動博物學家拉伯克(1834-1913)分別對“自然種族”的“心靈生活”的描述,告誡德國海外殖民者放棄來自德意志唯心主義哲學的那種“理想人類”的概念,要向當時的大殖民地宗主國――英國學習,對這些位列低等的種族采取一種更為現實的策略。在??藸柨磥恚祟悺靶撵`生活”由低向高的進化次序并非如神創(chuàng)論所主張的那樣出自于上帝有目的的安排,相反,這是“自然規(guī)律”的必然體現。換言之,人種進化的等級制是科學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必然事實,而非神學家以及神智論者的信仰。??藸栒f,19世紀自然科學諸門類的巨大發(fā)展已經使后者失去了科學價值,它必然為建立在因果邏輯上的“現代種族志”所替代,與神創(chuàng)論者的信仰不同,“現代種族志”是一門謹嚴的科學理論。

如果生物人種學或地理人種學還算是??藸柕膶I(yè),那么“文化種族志”顯然溢出了他的專業(yè)知識范圍。因此,要完成“文化種族志”的描述工作,他還得借助于同時代的人文學者。于是,有兩位學者走入了??藸柕囊曇埃湟皇堑氯R斯頓的哲學和教育學教授舒爾策(1865-1908),另一位是蘇格蘭的教育家、哲學家蘇策蘭(1852-1902)。舒爾策的《自然種族的心理》一書分別從思維、意志和宗教三個方面分析和列舉了所謂“自然民族”的心理現象,出于印證后者的不謬,這位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全面引述了蘇策蘭《道德本能的起源與成長》一書的類似觀點。但是,舒爾策只是在著重分析影響種族生存的種種道德(人為)因素這一框架下,采用了蘇策蘭“從純粹的心理和文化視點”對世界種族所做的層級劃分方式,出于自身的目的,他僅僅關注前者對“自然民族”(野人)之心理狀況的描述。??藸栵@然受到舒爾策的指引,仔細閱讀了蘇策蘭英文原著的第6章“種族的分類”,并以此為基礎編制了自己的文化地理民族志。他還特別強調,蘇氏人種族劃分所依據有是文化和心靈生活的不同階段,而非他本人所擅長的“種系血緣”的親疏。

第6篇

1.教材本體的可再創(chuàng)造性

學校地方課程的另一個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學校地方特色課程,“特色”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彩色、風格等”,顧名思義就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創(chuàng)新,具有個性,而且這種個性能夠形成傳統(tǒng),代代相傳。當孩子們看到這些古色古韻的磚瓦下蘊藏著如此多種類的藥材時,教師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灌輸對藥材線條、形狀、色彩等知識,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引導學生對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想象、設計,以達到美化的效果的探究法。

2.發(fā)揮美術校本課程的輔助作用

以本校美術校本課程《國藥尋蹤》為例,以學生的課程導向學習為目標,學生將零碎的知識得以整合,使學生形成新的美術知識體系。通過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發(fā)展審美能力。尊重不同年段學生的知識文化內涵的差異,以六年級的孩子為例。

二、河坊街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實施

從美術課程不同學習領域來劃分,美術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開發(fā)策略加以研究。為了了解學生對周邊藝術哪些方面感興趣,我在開學初期發(fā)放了135份調查問卷,回收了124張,請孩子選2~3種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孩子們平時在逛這些地方的時候,有了許多的藝術熏陶,孩子對民間藝術家的速寫比較感興趣,有些藝術家畫得明星非常的像,很有吸引力,慢慢地對速寫產生了興趣。

1.以《河坊街印象》為課題,進行“造型與表現”

在河坊街等吳山地區(qū)的資源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有南宋御街、河坊街為一體的吳山資源。這些人文環(huán)境是直觀的,孩子們每天“上學途中”,或是“綜合實踐中”或是“第二課堂中”都會經過,將他們作為美術素材非常合適。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御街荷塘流水、青瓦白磚等景物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為視而不見,未能發(fā)現其中包含的地域之美。通過校本課程《印象河坊街》為主題。學生用水彩畫創(chuàng)作,通過玩、教于一體,體驗快樂學習的樂趣,把水彩畫當作是一場游戲,一次輕松的體驗。

2.以《古街新貌》為課題,進行“設計應用”

小學三年級字的創(chuàng)意設計中,學生往往對字體設計這個概念較為模糊,教學圖片出示了很多,學生字體設計理解也比較困難。教師告訴學生不同的設計方法可以將一個字進行不同的設計,學生在實際設計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學生自覺和主動地將探究老字號店與老師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想法,有些同學將這些店鋪的歷史融入了自己的設計,有些同學增添了一些趣聞于店鋪設計中,思路頓時開闊起來。

三、校本美術課程的思考

1.校本課程融入學校文化的因素

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可避免地會融入學校文化因素,也正因此才能體現其初衷。挖掘學校自身資源,結合自身歷史文化之本才能善始善終,豐富課程文化的內涵;通過全方位的設計,才能突出學校的特色。

2.關注課程的積累

第7篇

【關鍵詞】 三生課堂 地理學科文化

三生課堂的重要目的是立德樹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和生活并熱愛生活,把學生引入廣闊的知識視野,把學生引上正確的人生軌道,讓學生健康成長。地理學科文化對的開展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研究,地理三生課堂與地理學科文化的關系可以達到水融的程度,使三生課堂的生命活力與地理學科的文化魅力一起綻放、相得益彰。

1.關注現實生活

生活就是地理課堂的教科書,關注現實生活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也是地理學科文化的內涵之一。探索自然奧秘和認識社會生活環(huán)境,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把學生的生活場景帶進課堂,讓師生利用地理知識共同探討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天氣預報、自然災害、環(huán)境污染、資源利用、人口遷移、旅游、交通、城市等都是地理教學的重點。關注生活,可以增加中學地理教學感染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生活環(huán)境和提升生活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轉變觀念。不是關注教材,而是關注生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體系教給學生,而是挖掘教材中與學生生活場景緊密結合之處,利用教材來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環(huán)境、解決生活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關注生活的課堂才是三生課堂,包羅生活萬象、生活氣息濃郁正是地理學科文化的獨特魅力之一。

2.培養(yǎng)生存能力

地理課堂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注重鍛煉生存能力。地理教學重視對現實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現代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應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調查和自然觀察技能、地理圖文資料閱讀處理技能等能力。社會調查,可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讀圖文資料分析現實案例,可鍛煉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多彩的學習場景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既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時展潮流。

培養(yǎng)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益的能力是三生課堂的要求。因為放眼世界,關注生活是地理學科的特點,所以培養(yǎng)學生與時俱進的多種能力以適應并改進我們的生活也是地理學科文化的內涵之一。

3.塑造生命品格

課堂教學,若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是很難有高度的,也難以彰顯學科文化最有價值、最具魅力的內涵。教育,若不能塑造學生正確的生命品格,不能稱其為真正的教育。因為一個沒有正確是非觀、沒有高尚生命品格的人,能力越高對社會的危害可能越大。所以,我們的地理教育的最終追求目的就是,塑造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發(fā)展觀,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讓學生形成愛護自然、關愛他人、熱愛生命的生命品格。

如在學習資源時,從資源的有限性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同學們討論得出下列做法是可以身體力行的:不剩飯菜、少吃零食、少用一次性用品、節(jié)約用紙用水、垃圾回收等。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美德,我們還發(fā)現后天性資源與自然資源相比較的知識點是一個塑造學生品格的亮點。隨著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自然資源在地區(qū)發(fā)展中的作用相對下降,而各種后天性資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等)的低位則迅速上升。經過探究,學生發(fā)現,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往往并不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國家往往環(huán)境破壞、經濟不可持續(xù),如尼日利亞、瑙魯。聯系到生活實際,同學們創(chuàng)造性地認識到,父母留下的財富也好比自然資源,天生麗質也是自然資源,從而得出了與其“拼爹”不如“拼搏”,“美人難免遲暮,英雄卻能不老”的正確觀念。不炫富、不“臭美”,努力開發(fā)屬于自己的后天性資源就成了很多同學的座右銘。

再如,在地球具有生命的條件的探究學習中,學生認識到,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人們認識的加深,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在不斷增加。所有這些條件必須同時同地在同一個星系中組合,才能有一個可住人的像地球一樣的行星,然后才能有復雜的、有智慧有科技的生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地球是一個多么神奇、多么非凡的星球。我們地球的每個組成部分和它周圍的等等因素簡直都是經過“精調”的。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偏差,都不可能有我們人類的存在。所以,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愛護地球,保護這宇宙中幾乎獨一無二的高等智慧復雜生物的家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形成珍惜生命、愛護地球并心存感恩等寶貴品格。

參考文獻

[1] 梅桃源.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明坤.教師教出好成績的十大技巧[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 范秋明.秋月明言[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朱翔 劉新民.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第4版

第8篇

做任何工作都應該有個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我們應該要有一個合理的工作計劃、合理的時間計劃。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參考,供您借鑒。

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參考一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爭取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學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學情和教材情況分析

本學期,根據學校安排本人承擔七年級80班的地理教學任務,全班45個學生,從六年級畢業(yè)成績來看,學生成績參差不齊,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地理,從以往的情況看,學生學習難度相對較大。每周為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20xx年5月第一版)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

5、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

四、工作措施

1、抓好常規(guī)地理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保障每節(jié)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chuàng)優(yōu)秀課件。

5、申請購置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軟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6、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7、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8、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9、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10、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參考二

一、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huán)境。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具體工作

1、抓好常規(guī)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抗?jié)課,努力講好每節(jié)課,保障每節(jié)一練。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激發(fā)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做好備課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為備課準備充分的素材。

9、合理使用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課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參考三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材內容與章節(jié)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共計五章,14節(jié):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氣與氣候》,第九章《居民與聚落》,第十章《發(fā)展與合作》。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

1.認識地球形狀及大小,會使用地球儀,了解經緯線和經緯度,能使用經緯線判別方向,能使用經緯度確定位置。

2.認識地球自轉和公轉及其地理現象和意義,知道天文五帶劃分及各帶特征。

3.學會使用地圖,能讀懂等高線地形圖,能繪地形剖面圖。

4.牢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認識海陸變遷,了解板塊學說。

5.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了解影響氣溫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氣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種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認識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及劃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知道世界上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共計六個教學班,每班40余人。任六個教學班的地理教學,工作量是很大的。剛剛升入七年級的初中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接觸了一些地理知識,但比較零碎。七年級學生將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地理知識,做好從零開始的準備。由于地理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生有新鮮感,教師要抓住這一點,上好第一節(jié)課,注重培養(yǎng)興趣,打一個良好開端。

五、提高教育教學成績的措施

1.必須以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充分備課,吃透課標和教材,力求每節(jié)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排除疑點。

2.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做好轉化后進生工作。

3.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學法指導,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引用最新資料,密切與時代的聯系。

第9篇

本學期教材為湘教版新教材,其內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體知識,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并不說明課就好上了。如果我們不認真去挖掘,將失去課改的意義,所以要用務實的態(tài)度緊跟課改的步伐,學習新課程標準,重塑新課程理念,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在努力學習積極嘗試中不斷提高。

二、教學目標:按照大綱要求,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形成。以學校、年級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用多種方式和教學模式,高效地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積極參加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時傳授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由“我要學”向“我會學”和“我樂學”深入,構建綜合素質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規(guī)教學,認真?zhèn)湔n,上好每一節(jié)課,并及時進行反思,形成文字。

2、傾聽學生意見,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注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結合地理學科特點,開展各種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5、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

6、利用網絡獲取多方面教學素材,充實課堂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