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9 09:52:31
導語:在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lǐng)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guān)鍵詞: 英語能力 跨文化交流 交互性
隨著科技、交通、通訊等手段的不斷開發(fā)與應用,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這就需要人們學習并使用英語,也就牽涉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流??缥幕涣饕辉~是從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而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參與到這個國際大家庭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們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點、語言技能的學習,還要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善于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的精髓,從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授英語時,要營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跨文化知識的學習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跨文化交流并沒有發(fā)揮它真正的用途。究其原因,學生跨文化知識的缺乏是阻礙交流的主要原因。學生只會一味地接受知識點,而沒有辦法擴大知識面,所以導致學習方法的單一和學習的被動,學什么都是一板一眼、中規(guī)中矩,從而造成語言上的誤解、交流上的困難、文化上的沖突。
牛津英語9A Unit2 Colour這一單元涉及顏色與文化,而很多顏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是不一樣的。例如,green一詞在英文中表示“缺乏經(jīng)驗的”,as green as grass意思為無生活經(jīng)驗的;a green hand意為生手,沒有經(jīng)驗的人。若一個不了解文化知識背景的人單從字面上把這兩個習語翻譯成“和草一樣綠”和“一只綠手”,則恐怕要鬧笑話。
上例說明,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注意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即使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交流效果也不會理想,甚至導致尷尬與誤解。所以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注意這些方面的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意識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語言的功能是不同的,所引起的效能也是不同的,激勵學生正確地使用這些跨文化知識,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二、英語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提高
學生的英語能力其實包括交際能力。新課程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英語學習者,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要熟悉、適應英語思維的方式,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要在跨文化交流的氛圍中,提高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也就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例如,中國人對“關(guān)心”他人的個人問題并不認為有什么不妥,而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被問及個人問題很可能被認為是不禮貌、不友好或缺乏教養(yǎng)的做法。如果你具備類似的文化背景知識,你就不會貿(mào)然地使用: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紀?) 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兒?) 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而會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開始你的交流對話,使你的交際顯得更加自然,更加妥帖,從而更加地道。
由于母語的影響及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學生在理解和翻譯某些詞匯和句子的時候往往只會做簡單的字面翻譯。如:“狼吞虎咽”,被錯誤地翻譯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吹牛”被錯誤地翻譯成“blow cow”等。當你熟悉西方國家的一些文化都是與“馬”有關(guān)系的時候,你就不會受母語的干擾,就會準確無誤地把“狼吞虎咽”翻譯成“Eat like a horse”,“吹?!狈g成“talk horse”。只有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會準確地、流暢地表達,從而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人們的思維、信仰、習俗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在真正了解外國文化背景的基礎(chǔ)上,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英語,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用“活”,在交流中順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會引起文化上的分歧、理解上的誤差。
三、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英語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可以看做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那么,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呢?學生又該怎么做呢?
1.教師方面
英語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所引發(fā)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空間。教師必須適應這個變化,從而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把著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
(1)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要想在英語教學中對比文化差異、滲透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找到這些文化點,了解這些文化點的差異,并對這些文化點加以解釋和說明。這要求教師不僅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扎實理解中西方文化內(nèi)涵的底蘊。所以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就必須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各個國家的概況與文化背景,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提高區(qū)分文化差異的能力。這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我們才能從容自若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單一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喪失興趣,教師應該寓教于樂,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梢越Y(jié)合教學內(nèi)容采用對話、表演、競賽、唱歌、看原版電影、做游戲、學習成語、諺語等多種形式,也可以開展英語角、圣誕派對等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和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刻認識,從而提高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學生方面
學生學習語言與文化知識只是學習的初級目標,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使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單單靠教師的培養(yǎng)是不夠的,學生必須學會自我培養(yǎng)。
(1)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往往在課堂上過于依賴老師,習慣“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習慣應試教育模式,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課余時間很少閱讀有關(guān)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而教師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傳授的知識也必然有限,這就要求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深入了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思維方式等,不斷地接觸并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與內(nèi)涵。
要激勵學生積極地拓展各種渠道,積極獲取有關(guān)跨文化方面的知識,把著眼點放在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上。
(2)培養(yǎng)運用語言的能力
例如,中學英語教學中四會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chǔ),固然重要,但是它遠不是問題的全部?,F(xiàn)在的課堂教學中口語練習少,書面練習非常大。但大量的書面練習又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發(fā)展。英語學習者,是聽覺類型的學習者,書面練習時間相對少,重視口語表達,學習者才會“輕松愉快”。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必須教會學生兩種本領(lǐng):一是英語的基礎(chǔ)知識,二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同時掌握以上兩種本領(lǐng),學生的英語社交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只重視前者,忽視后者,會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因為只掌握書本知識的學生,一旦脫離書本、面向社會,置身于一種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就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讓聽者不明白。
因此,為了使交際更順暢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文化移情;能力;培養(yǎng)
外語教學是一個由多方面因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而組成的復雜體系,它既包括語言的學習也涉及文化知識的滲透。文化教學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將語言學習和文化認知結(jié)合起來,引導學習者認識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差異性和共同性,努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使外語教學的發(fā)展順利進行,進一步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實施。
1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學領(lǐng)域,在1873年由德國的一位美學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審美的象征,也是一種情感的滲透。外語教學不僅涵蓋語言學習,同時也包括文化的交融。文化移情主要是讓交際的雙方擺脫固有的文化思維,減少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沖突和交流障礙,有效地實現(xiàn)語言學習和跨文化溝通。文化移情既包括認知移情和交際移情兩個方面,又是二者的集中表現(xiàn)。認知移情和交際移情二者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在外語教學中適度地引入對文化移情的認知和理解,教師就會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語言模式和交際模式中建立主客體的交流的紐帶,積極而有效地引導學習者進行語言和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更能促進教學目的的發(fā)展和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2文化移情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移情要讓交際的主客體自覺的轉(zhuǎn)換文化立場,在交流中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束縛,進入到對方的文化模式中。文化的認知是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也是在學習其文化內(nèi)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在語言文化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但要加強語言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文化移情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
3文化移情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向來都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利用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既可以增強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又可以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3.1培養(yǎng)交際主客體的文化敏感性
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先決條件是要培養(yǎng)交際雙方的文化敏感性。交際的雙方在跨文化交流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依據(jù)自身的文化信息和背景來決定對目的語文化信息的解讀,根據(jù)認知需求挑選和改變外來文化的信息,進而導致交際的主客體產(chǎn)生不同文化感受。在提高交際主客體的文化敏感性的首要任務(wù)是要區(qū)分出主客體的個體差異和影響因素,才能使學習者培養(yǎng)出文化移情能力。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學習者可以通過學習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專題講座等形式積累目的語文化,對文化做出對比,使學習者的文化敏感性漸漸得到發(fā)展和提高;也可通過多媒體手段如英美電影賞析、文學作品鑒賞等方式讓學習者感知和掌握異國的語言、文化、思維等多方面的差異。通過細致地理解交際雙方的多樣化文化因素,刺激雙方的文化敏感性,才能積極地促進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
3.2培養(yǎng)交際主客體的文化順應能力
文化順應能力是培養(yǎng)和提高文化移情的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部分。為了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我們必須要撇棄這種偏見,在文化交流中堅持文化的相對性和文化的互補性原則,努力培養(yǎng)文化順應的能力,以進一步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順應是指當外在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交際主客體的主觀原有認知模式和認知結(jié)構(gòu)不能消化和吸收新環(huán)境所傳遞的信息內(nèi)容時對個體認知結(jié)構(gòu)開始改變的過程。培養(yǎng)文化順應能力既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的視頻、音頻、動畫等手段刺激學習者的感官認知,又或者通過微信、交流軟件、學習平臺等形式創(chuàng)設(shè)虛擬的跨文化交際情境,使交際的主客體能夠自然而然的融入對方的文化環(huán)境下了解目的和意圖,通過反復的演練、探討和糾錯等方式的運用使主客體學習者的文化順應能力得到完美的發(fā)展和提高。
將文化意識植入大學英語教學
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jié)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語言教學材料。目前大學英語教材種類繁多,其中不乏許多好教材——既有中國學者的獨立之作,又有外國專家的原版論著,或是兩者合作。在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意識到”關(guān)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讓學生評估他們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否與教材中的陳述相符合。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就有許多談?wù)撐幕瘍?nèi)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視野聽力教程中每單元還有一個專門的欄目叫做“culturetalk”,針對一個特定問題由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談?wù)撛谒麄兏髯晕幕Z境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此教師可以抓住現(xiàn)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將其利用到極致。
2,利用英語傳統(tǒng)媒體和文學作品。英語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小說都可以用來作為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材料載體。例如文學作品就被廣泛用作語言學習材料,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內(nèi)化”跨文化交流能力。電影,尤其是包含中國元素的作品是進行跨文化交流教學的絕佳材料,例如《臥虎藏龍》《功夫熊貓》《功夫之王》《雪花秘扇》。這些電影以外國人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讓外國人聽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3,使用信息技術(shù)資源。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郵件、聊天室、即時信息、基于網(wǎng)絡(luò)的互動學習都是信息技術(shù)帶給外語教學的一系列便利。這些資源除了可以像傳統(tǒng)資源一樣使用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使用者參與到了一個真實的跨文化交流過程當中,他們能夠通過“做中學(learningbydoing)”這種親身參與式的體驗教學形成文化意識并且根據(jù)實際獲得的經(jīng)驗來反省。語言學習者可以通過給其他學習者(尤其是處于非中國文化語境的)或者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發(fā)電子郵件或者通過聊天軟件聊天來實現(xiàn)上述過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樣性。對于缺乏海外經(jīng)歷的學習者來說,以國內(nèi)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為例子來詮釋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強,更能與學習者的親身體驗產(chǎn)生共鳴,并且更經(jīng)濟。學習者發(fā)現(xiàn)不同地方文化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且注意到這些群體之間是怎樣溝通并和諧相處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這些例子帶入課堂,由教師條分縷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視角來解讀這些行為,并將其中可用的經(jīng)驗、技巧最終推廣到不同語言(英漢)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過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樣性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5,引入文化使者。來自英語國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經(jīng)歷的教師是傳播文化的使者,他們往往有許多關(guān)于跨文化交流的鮮活例子,這些經(jīng)驗可以被用作課堂教學內(nèi)容。目前各大學一般都配有外教,執(zhí)教英語課的教師往往也有著較為豐富的跨文化交流經(jīng)驗,這種與外教或者教師面對面的交流的過程提供了將跨文化交流付諸實踐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中獲得的經(jīng)驗與材料又可以用于課程教學反思,進一步發(fā)展文化意識。
以上這些做法試著將在語言課堂教學中可獲得的資源,如課本、教師,和在課堂外獲得的但可用于課堂教學的資源,如互聯(lián)網(wǎng),一起利用,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足夠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對比反思這些經(jīng)驗。
結(jié)語
關(guān)鍵詞:高中英語 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學習語言為的就是能夠更好的進行交流工作,英語的教學工作不僅是要給學生傳播最基本英語知識,不僅是按照教材來教學,還是需要學生能夠理解好所學的語言的一個語言環(huán)境,提高對語言的認識,更好的用語言進行交流工作。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不能夠很好的實現(xiàn)學生對英語的一個實際運用能力,所以,新課改推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實際運用能力。對英語教學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要求,就是老師要幫助學生對所學語言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對語言的運用能力以及對中外文化差異的辨別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1、高中生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地球村”的概念已經(jīng)被大家所普遍認同,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交流頻繁。所以,就需要人們在一個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擁有交流的能力,而交流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因為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各地的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性,所以為了更好的交流,就出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這一概念。
1.1更好地幫助學生對自身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英語的教課書當中,有大量的文章是用來介紹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進程以及科學文化技術(shù)發(fā)展水平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這些知識,在以后的對外交流工作當中,能夠?qū)⑦@些文化知識傳播出去,增進兩國之間的互相認識和了解,達到一個良好的國際交流的目的。而且,這些知識也是對原本漢語教科書中相關(guān)知識的一個鞏固,通過另一種語言的表達之后,能有一種新的認識和理解。
1.2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學習,培養(yǎng)語言技能
所有的文化傳播的最直觀的方式就是通過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必然要對所學語言的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使用英語的國家的一些政治體制、改革過程和發(fā)展變革等相關(guān)知識,也算是一個歷史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還能夠了解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禮儀知識,對擴大學生的眼界有所裨益。
1.3能夠?qū)⒃跁旧蠈W習到的知識更好的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去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qū)嶋H生活有所幫助,自然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一個交流的工作。在傳統(tǒng)的額教學模式下,只是重視對知識的傳遞,而不重視對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很多學生學習英語只是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一個好成績,至于怎樣的去“說”就不會了。如果交流的雙方?jīng)]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共識,在交流當中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會出現(xiàn)比如說不能夠準確理解堆放所要表達的信息,甚至會出現(xiàn)完全相反的理解,這就會必然導致雙方的交際工作無法成功。在除了要學習英語的語言知識之外,還要學習好這項語言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的內(nèi)涵,這樣雙方的交流才能夠在一個平等的環(huán)境之下,交流工作才能良好有效地進行。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
著名語言學者B.D.Ruben(1976:334-354)曾經(jīng)對跨文化交際下過一個這樣的定義: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具備一種與某一環(huán)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xiàn)其性格、目標期望所應具備的同樣的獨特活動方式的能力。這個定義的重點在于跨文化交際必須要是一種合適的工作,也就是說,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交流雙方超出了彼此的文化背景,所進行的無阻礙的交流。
2.1 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對交流的限制
因為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就會不同,例如餐桌禮儀,中國人喜歡互相夾菜,顯示主人的好客,而且客人會習慣早到,以顯示對主人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對于客人到主人家去做客,一定不能太早到,要自愛約定的時間點到達主人家拜訪,就算遭到了,也要在門口等到時間到才按門鈴進去。在吃飯的時候,西方人喜歡自己吃自己的,不喜歡事物互相的換來換去,他們覺得這樣很不衛(wèi)生。所以,就一個吃飯和拜訪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更不要說一些其他的方面了。如果在進行中西交流的時候,不能夠?qū)@樣的而一些文化差異有所了解和注意的話,就會使得雙方的交流變得極不愉快了。
2.2 擺正姿態(tài)找準定位
正所謂態(tài)度決定成敗,正確的一個學習態(tài)度能夠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所以,學生在對跨文化只是進行學習時,需要用一種端正的態(tài)度來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不同于自身國家的文化要抱著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不能看不起或者嘲笑他國的風俗文化。禮貌和友好是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事。還有,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對自身代表的文化要有足夠的認識,及時的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做到一個友好交往,而且學生在提高自我意識的時候,也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結(jié)語
高中生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塑造工作,出了自身的學習之外,和老師的影響也有重大關(guān)系。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個好的老師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是大有幫助。高中英語老師因為要考慮到升學率的問題,一門心思都放在自身的工作上了,基本上沒有時間去閱讀一些關(guān)于跨文化教育的書籍,這就造成有些老師在經(jīng)過了多年的教學之后,對于跨文化教學的認識水平還是最基本的層面。這樣老師的水平都不達標,還能給學生多大的影響力呢?所以,老師應該先豐富起自身的知識,才能夠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冀盈 .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教育探索[J] .2011(09):(11)
關(guān)鍵詞: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
文化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語言信息化的差異,所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教師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英語教師要培養(yǎng)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僅只是死記硬背地記住知識點,而是要將英語知識點滲透在文化背景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表現(xiàn)生活各個方面的主要形式。高中生通過學習外語,可以了解國外的不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政治經(jīng)濟、教育科技等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眼界。例如,中國人吃飯習慣用筷子,而外國人喜歡用刀叉,所以,要更加注重通過學習英語這門語言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從而進行無障礙的跨國際交流。
二、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隊伍的素養(yǎng)
1.利用詞匯和篇章,滲透文化內(nèi)涵
英語詞匯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質(zhì),也是學生了解英語的基礎(chǔ)。高中英語教師對學生單詞量的要求不能僅限于熟記其中的結(jié)構(gòu)和基本含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詞匯背后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進而提升高中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例如,尊老敬老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老”在中文里是表達尊敬,然而西方國家眼中,“old”代表不合潮流、不中用的意思。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本來源是西方的生活文化,且篇章語言環(huán)境是英語國家的相關(guān)文化,所以,教師自身要透徹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并且將其傳授給學生,教導學生在進行英語篇章閱讀時要結(jié)合西方文化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來了解文章中的主題思想,進而提高高中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
隨著網(wǎng)絡(luò)科技的發(fā)展,教師要學會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工具和技術(shù),快速深刻地引領(lǐng)學生對不同文化進行理解,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能力:(1)開設(shè)英語報刊、國外電影欣賞課,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2)采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通過光、色、圖的結(jié)合,將圖文并茂的解說、具有視覺感的畫面以及符合意境的英語聲音等優(yōu)勢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快速地掌握英語文化內(nèi)涵和跨國際交流的特征。(3)在課程中摻雜模擬場景、猜謎語、成語接龍等游戲形式來拓展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評價,增加跨文化交流的信心
由于高中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心理狀態(tài)更加敏感、脆弱,所以他們在學習跨文化交際語言的過程別需要教師的認可和鼓勵,這會大大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做出肯定、積極的評價,以增加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和成就感。筆者建議教師應該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在公眾的教室不公布分數(shù)的高低等級之分,而是結(jié)合每一位學生在每一個階段學習英語的進步或可取之處進行表揚認可,對于不足的地方進行建議和提醒,而不是采取批評的方式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且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在完成綜合性語言任務(wù)中與人討論、合作、溝通方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jié)合的模式
普通高中英語必修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靈活多樣的學習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chǔ)。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yè)選擇、升學深造以及個人的興趣和發(fā)展的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學生往往不太喜歡必修課的課程,反而傾向于自己主動選擇的選修課課程,在選修課上學生更容易放松和融入。因此,高中英語課程中應該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jié)合的課程模式,借此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語言運用能力,在選修課中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以完全娛樂的方式,例如電影鑒賞、演講辯論、游戲等英語交流方式讓其自由學習成長,娛樂與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之間的互動,并增加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中英語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能力為目標,結(jié)合教學實際情況,采取有效培養(yǎng)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拓展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使其形成完整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為以后自身的發(fā)展奠定可靠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冀盈.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1(9):48-49.
1.文化價值體系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也被稱為種族優(yōu)越感。特別是來源于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文化交流過程中,由于發(fā)達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明顯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因此造成了一種對發(fā)展中國家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不認可、不贊同甚至是鄙視的行為,而這種種族、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也是造成跨文化溝通和交流障礙于溝渠產(chǎn)生的極大原因之一。
2.企業(yè)管理方式的單一性。日資企業(yè)的管理存在著單一化、變通性差的特點,其大部分管理體系和規(guī)定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日本社會和日本文化的對日本人的管理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說是規(guī)矩死、工作強度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日本人的敬業(yè)精神與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和歐美相對輕松靈活的工作氛圍來說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日資企業(yè)工作的中國人常常會感覺壓抑與不安,這種互相的不理解和文化上的差異,也是造成日企員工與日本人經(jīng)營管理者溝通過程中產(chǎn)生矛盾和抵觸感以及不和諧的上下關(guān)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多元化與文化沖突應對措施
最后,本項目研究認為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多元化與文化沖突應對措施如下:
1.強化外企工作人員的語言基礎(chǔ),減少由于對語言本身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語言語用失誤。這就需要雙方企業(yè)在員工的語言培訓上舍得一定的時間和金錢的支出,其實企業(yè)既然要依靠員工來為自身創(chuàng)造利潤,自然要對企業(yè)員工的成長教育有相對的付出,才能構(gòu)筑起有人文情懷的企業(yè)文化,并得到員工的認可,也才能使企業(yè)員工對自身的成長、價值的實現(xiàn)得到滿足感,而更愿意將自身的力量發(fā)揮其中。
2.注重對于跨國文化交流經(jīng)驗的歸納總結(jié),減少社交語用失誤的產(chǎn)生。對于涉及到跨國文化交流的企業(yè)來講,在進行商務(wù)往來的過程中,其價值觀,對待工作業(yè)務(wù)的態(tài)度,行為模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并且有著深刻的文化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在開展跨國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總結(jié)和歸納,對于其特色的行為方式,交易行為背后的文化因素進行全面研究,以便更加順暢地開展各項交流活動。
3.注重構(gòu)建多元化的人事資源管理體系。對具有不同價值觀和價值理念的公司員工來說,構(gòu)建多元化的人事資源管理體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要想在工作中積極調(diào)動員工的積極性,就要尊重彼此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規(guī)避跨文化溝通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語言文化沖突和隔閡。遇到問題時,多以對方的立場和觀點來思考問題,以整個公司和集團的利益為重,集體主義觀點至上,才能很好地進行業(yè)務(wù)的開展和推進。而這種溝通的順利進行,則并不能單單依靠雙方企業(yè)員工的自覺或是對員工的簡單教育來實行,必須以多元化的人事資源管理體系為保障,才能在跨文化溝通的矛盾和沖突發(fā)生時,找到可靠合理的解釋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三、結(jié)論與不足之處
關(guān)鍵詞 仁愛英語 滲透 跨文化教學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經(jīng)來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更加頻繁、更加密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強調(diào):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zhì)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培養(yǎng)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如果我們對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重視,必然產(chǎn)生語言教學和文化脫節(jié)。正如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說:”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仁愛英語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際與文化,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同時還要了解語言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統(tǒng)編排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并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的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外語,學生可以了解異國文化,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多元化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時,尋求合作與發(fā)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語言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tài),而且語言結(jié)構(gòu)部分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英國專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導入,還要向?qū)W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一、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yǎng)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廣義上,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狹義上,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jié)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
(二)優(yōu)化語言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國中學英語學習的周學時很短,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huán)境和實踐的機會。精講精練、大信息量的現(xiàn)代英語課堂模式,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擬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語言氛圍方面,現(xiàn)代教學手段如網(wǎng)絡(luò)等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jié)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guān)的背景文化知識,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guān)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guān)知識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級下冊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現(xiàn)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節(jié)日Let’s celebrate的話題。筆者就將風俗習慣以及節(jié)日的由來、慶祝時間、慶祝方式、飾物、禮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將中外人士行為習慣以及節(jié)日的對比作為重點以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我向?qū)W生介紹: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談?wù)摴?jié)日,核心是“Christmas”,講述了圣誕節(jié)前后常做的事。通過與中國春節(jié)的對比和談?wù)?,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學會尊重外來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給學生一個表達自我感受的平臺。教材中可發(fā)掘的素材不勝枚舉,只要教師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就會做到文化和語言并重。
二、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實踐
(一)英語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
將詞匯的學習與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即 “文化滲透”法來施行詞匯教學,也是跨文化教學的一個方法。比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發(fā)音的區(qū)別都能暗示出說話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寫方面,美國英語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國英語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語的演變文化。在用詞方面,中國人喜歡用”仙逝”來回避”死”,用”發(fā)?!眮砘乇堋弊兣帧?,和英語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來回避這種令人尷尬的詞匯又有著同樣的文化潛意識。
(二)英語語法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
語法主要描述詞的曲折變化、詞在句子中的相互關(guān)系及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語法規(guī)則。例如:英語詞匯的曲折變化有動詞的時態(tài)、名詞的單復數(shù)、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等等,但這些在漢語中卻沒有,因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有其邏輯形式、結(jié)構(gòu),而且是通過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必然對語言使用者產(chǎn)生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影響。英語教師在教語法時,應注意英語語法的心理因素,讓學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如:漢語說”我想明天不會下雨”,英語中要說:”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說:”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這就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法不同,語言表達不同,句法結(jié)構(gòu)也隨之不同。
(三)英語對話和課文中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談話的內(nèi)容、話題的選擇是產(chǎn)生交流失誤的主要因素。一個文化中人們習慣交流的話題可能是另一個文化中人們設(shè)法回避的話題;一種文化人們常常涉及的內(nèi)容,可能構(gòu)成對另一個文化中隱私的侵犯。中學的英語閱讀教學除了必要的知識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內(nèi)創(chuàng)設(shè)議題。教師要靈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點,以利于學生結(jié)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蘊涵來展開活動,進一步增進課堂效果和文化知識的積累。
結(jié)束語:
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外語語用能力,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wù)。Project English是適應跨文化教學的教材,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平臺展開跨文化教學。提高對跨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緊跟世界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大膽探索跨文化教學,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質(zhì)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05-01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流 生活習慣 思維方式 價值觀 外語教學
隨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無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領(lǐng)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據(jù)資料統(tǒng)計,2008年,往來于中日兩國進行經(jīng)貿(mào)、文化、科技等活動的人數(shù)已超過480萬人次,中日友好城市達233對,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顯得尤為重要。
一、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概念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群體內(nèi)成員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方式的規(guī)范。具體地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為人處事,價值觀以及交流中的被認同的各個群體所特有的方式。
交流這一概念較為復雜,定義頗多。一般認為:“交流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信息傳遞,人們相互影響的過程?!痹诳缥幕涣髦械慕涣鲃t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流行為,因而,這給交流帶來了難度。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呢?首先,只有對日本文化如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認識。在此基礎(chǔ)之上,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二、生活習慣方面的表現(xiàn)
1.打招呼、寒暄。在會話中,經(jīng)常會聽到“こんにちは” 這句問候語。對于這個詞, 學研國語大辭典是這樣解釋的:“ 是白天的問候語,是白天與他人見面或拜訪他人時的寒暄語,可以理解為你好.其使用對象主要是一般關(guān)系的人或生人,而不用于自家人或親朋好友”。比如:同學同事之間見面多是“おはよう”;學生見到老師、下級見到上級多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朋友,熟人見面多是“おお”、“おっす”。新世紀大學日語第二冊刊登了水谷修教授,其中有這樣一段話:30多年以前,在小津安二郎導演的一部電影里,有這樣一個場面:由于感情不和,夫妻二人離了婚,結(jié)果孩子由母親撫養(yǎng)。當父親再見到久別的孩子時,在父子目光對視的瞬間,孩子說出了一句話,這就是“こんにちは” 。這個幼小的孩子說的這句臺詞非常精彩,它如實地刻畫出了當時父與子的關(guān)系。在正常生活的家庭成員之間,孩子是不會對父親說“こんにちは的”。然而,當不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了,換句話說,當變成外人的關(guān)系時,才有可能使用。
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中也同樣提到了的用法。一個住在日本人家里體驗生活的美國高中生向這家的主人問候時說了一句“こんにちは”,結(jié)果主人聽了十分驚訝。在寒暄語中,“さようなら”這句話也不能對家人使用。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一文中,其中提到:一個小學生認為,總同樣重復同樣的寒暄話是無能的表現(xiàn),就決定換一種不同的寒暄方式,于是,早上上學前,他沒有使用平時總說的“いってきます”,而說了一聲“さようなら”,在廚房的媽媽一聽,頓時神色大變,跑到門口連聲追問:孩子嚇得連忙跑出了家門。在家庭成員之間,若不是在永別時,“さようなら”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戀人之間說了這個詞 ,則為分手之意。如果是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可以說“じゃあ”、“じゃ、また”。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可以說成“お先に失禮します”。所以“さようなら”與中文的“再見”是有所不同的。
2.對數(shù)字的好惡。在日本民族看來,奇數(shù)是招福的數(shù)字。所以喜歡單數(shù),尤其喜歡“3”這個數(shù)字。不喜歡雙數(shù)(8除外),尤其不喜歡“4”這個數(shù)字。因為日語“4”的發(fā)音“し”與死(し)相同,所以避諱“4”這個數(shù)字。日本的個人電話,私家車牌,房間號碼都沒有“4”這個數(shù)字。譬如4人喝啤酒,不可以要4瓶,而應該要3瓶或5瓶。送人禮物也不要送雙數(shù)。這和中國好事成雙,以雙數(shù)為吉利的習俗完全不同。
3.對稱呼的好惡。在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長幼有序,在稱呼上,以把對方視為高輩為敬。比如:小學生對二十幾歲的人稱呼時,一般稱呼為“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而在日本,則稱之為“哥哥”(お兄さん)、“姐姐”(おさん)。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稱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國習慣上稱之為“姑姑”,而在日本,則稱之為“姐姐”。在稱呼上,日本以縮小輩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國卻以擴大輩分之差表示敬意。在日本人看來,年輕代表著青春、活力、生命。 在《おばさん和阿姨》這篇文章中,講的就是一位學日語的中國的中學生在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幾歲的日本女性把圍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說:“おばさん,あたたのタオルは落としましたよ?!苯Y(jié)果,這位女性很不高興。在日本,稱呼50多歲的人時,多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而中國多稱呼為“爺爺”、“奶奶”。漢語的“阿姨”雖不能說與年齡完全無關(guān),但主要是敬稱。而日文的“おばさん”卻主要強調(diào)年齡,有時還帶有負面的意味。稱呼二十多歲的女性為,就會讓她以為自己不年輕了。同樣,稱呼五十多歲的日本女人為“おばあさん”(奶奶),日本人也會很不愉快的。再者,“あたた”一詞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級對上級,年幼的對年長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對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稱呼丈夫稱之為“あなた”。因此,不能把中國的一些語言習慣用在日語中。
三、思維方式方面的表現(xiàn)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性處理人際關(guān)系,對對方的心情想法乃至感情都是體察入微的,即:以心傳心,是以體察為特征的思維方式。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時時處處慮及對方,為了不在感情上傷害對方,不使對方丟面子,避免摩擦和不愉快,總是不明言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而是以暗示或含糊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意圖。拒絕對方時,總是采取一種很委婉的方式,使對方不至于難堪。例如下面一例:
上司の木部と部下の佐藤さんの會:
木:佐藤君、新宿にいい日本酒の店があるんだよ。仕事がわったら一にどうだい。
佐藤:いいですね。 あ、でも、部.大申しないんですが。
木:どうした?
佐藤:今日は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
木:ふん、そうかい。なにかあるのかい。
佐藤:ええ、は來大學代の後の婚式の司會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ですが、今夜これから打ち合わせも兼ねてちょっとむになっておりまして。
木:あ、そうか。 じゃ、仕方がないな。
佐藤:せっかくのおいなのに、申しありません。
木:いやいや。じゃ、またにしよう。
佐藤:また次の會に、ぜひ。
木:分かった。じゃ、また。
木:お先に失禮します。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拒絕方式。佐藤在受到邀請之后,首先是接受對方的邀請。由此表明如果情況允許的話自己很愿意去的意思。接著,才說實在抱歉,告知對方自己還有別的事。后面使用了“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省略了いけません”。語氣委婉,曖昧,表達了說話人的心情。如果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恐怕會直截了當?shù)鼐芙^。首先說:“今日はだめです。行けません。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不行,我還有別的事,去不了)。這樣的話,對方可能會不高興。
四、價值觀方面的表現(xiàn)
這里所指的價值觀是指在某種文化背景下群體所共有的。它是判斷人們行為好壞對錯的標準,并決定著人們行動的目的和方針。在交流活動中,必然伴隨著價值觀,離開價值觀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同學聚會,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攤付款的形式,即使共同招待客人,也是均攤付款,而且在客人面前公開算帳,掏錢。在家庭中,例如:母親與出嫁的女兒,婆婆與兒媳買東西時各付各的錢。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會算清帳。兒媳有兒媳的帳,婆婆有婆婆的帳。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這并不是在計較金錢,而是在堅持在金錢上劃清界限,保持距離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以前所講究的義理人情變得越來越淡薄,為人處事時信守距離美的原則,希望自己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不想欠任何人的情,人情只是限于一時一事,過后與此事無關(guān)。在家庭中,例如母親與出嫁的女兒,婆婆與兒媳買東西時各付各的錢。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會算清帳。兒媳有兒媳的帳,婆婆有婆婆的帳。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這并不是在計較金錢,而是在堅持在金錢上劃清界限,保持距離美。再者,日本人請客時會根據(jù)客人的數(shù)量適量點餐,而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有5人卻要點8人的量。日本人認為,將擺在自己面前的飯菜盡量吃完是對主人的尊重,所以,即便犧牲肚子也要盡量吃完。如果剩余過多,主人會以為飯菜是不是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會不開心的。而在中國人的觀念里,請客時用吃不完的美酒菜肴招待客人才能表達自己的誠意,所以,如果菜肴都吃光了,會令主人很難堪。因此有些中國人覺得,請日本人吃飯時日本人很不客氣。日本人很小氣。曾經(jīng)有一位同學說:“咱日本外教太小氣,前天請我們幾個同學吃飯都沒吃飽?!薄澳敲达埐硕汲酝炅藛帷保俊皼]有,剩了不少,都吃完了,多令外教難堪??!”所以,要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一定要對異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五、加強外語教學,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跨文化交流是學生今后在工作學習中經(jīng)常要面臨的問題。因此,外語教師在進行日語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努力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一目的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不僅培養(yǎng)其語言技能,還必須重視語言表達是否妥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漢語與日語兩種語言學修養(yǎng),而且還須具有中日兩國比較文化背景學方面的知識,不斷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長學生對日本社會,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對中日文化差異和沖突具有識別的敏銳性,理解的科學性和處理的正確性。另外,可利用外籍教師,鼓勵學生與外籍教師進行交往,通過個人間的交往使學生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利用先進的電教設(shè)備,通過看不同的背景的電影,電視畫面,使學生真正理解其內(nèi)涵。拓展學生的視野。努力使學生確立一種科學的,寬容的態(tài)度,切忌用本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去理解,去闡釋另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排除偏見,積極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養(yǎng)成與異文化異民族共存的素質(zhì)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陳 巖:《談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1。
[2]王秀文:《跨文化交際與日語教育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3。
[3]王鐵橋:《中日文化差異趣談》,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1999。
[4]水谷信子:《心をえる日本座》,研究社,1999。
[5]金田一春彥:《日本の言表》,社,1992。
中外藝術(shù)交流跨文化語言障礙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是人類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類進行抽象思維和描述世界的工具。語言是社會性的東西,它由一個文化的共同體所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語言體系。語言既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語言是文化大系統(tǒng)下的一個子系統(tǒng),語言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獨立存在,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在語言學習中對跨文化知識有足夠的重視,全面提高語言能力,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語言離不開文化,不同文化的語言必然帶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蘊含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缥幕涣鞑粌H是兩種語言的交流,而且是兩種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人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著文化的影響,并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金毅提到,文化是人類自身組成的集體根據(jù)自己的美學或哲學觀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社會、人類自身及其符號系統(tǒng)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與積累的全部成果。每一種文化有一定的語言模式和一定的行為方式,因此,對外來刺激的感受和意義及賦予意義的方式方法會因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不同。語言是人類廣泛運用的、最重要的符號。人類創(chuàng)造和運用符號及賦予符號意義的能力使他同動物區(qū)別開來。著名的西方哲學家卡西爾指出:“對于理解人類文化生活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來說,理性是個很不充分的名稱。但是,所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因此,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p>
藝術(shù)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藝術(shù)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象征物的東西差異、交流者的語言功底、對人文風俗的了解及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上表達的差異,會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語言交際障礙。呂俊先生曾寫一本書,名為《跨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論述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經(jīng)用語,出自《舊約?創(chuàng)世紀》,意為無法實現(xiàn)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諾亞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當時人們共用一種語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廣,工程進行得很快。上帝對此驚愕不已,于是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進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嘆中半途而廢。(梁曉東,陳運香,張志強,2001:28-29)這個圣經(jīng)典故表明了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語言文化交流障礙會給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缥幕浑H首先碰到的就是語言不通的問題。即使學過外語,能夠用第二語言同說這種母語的外國人進行交際時,仍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障礙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沒有掌握說第二外語的技能;二是對語言差異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語言差異而造成了語言障礙,結(jié)果難以溝通。
所謂語言差異是指不同的文化個性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在語言層面上的反映。交際者對這些差異缺乏敏感性,又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導致了交際失誤的頻繁出現(xiàn)。如著名英國作家蕭伯納筆下的賣花女一樣,當她在語言學家息金斯的幫助下,學到了一口純正的倫敦方言而摒棄她原來那一連串的土話后,雖很快躋身于上流社會,然而她還是出了許多文化方面的笑話。尤其是在中外藝術(shù)文化交流中應注意對目標國家文化習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不深入進行研究,就很難學會對方的語言,就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如在英語文化中,頌揚比比皆是,尤其是藝術(shù)工作者們經(jīng)常會收到掌聲和鮮花。面對別人的贊許,你必須學會說:“Thank you!”而中國文化中,謙虛是一個人的美德,對恭維與溢美之言的反應,操漢語的人往往用“否認”或“自貶”的方式。我們往往聽到中國優(yōu)秀的藝術(shù)工作者面對贊揚時說“Not at all(這不算什么)”。線性思維的外國友人們就會真覺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障礙。
針對以上不利因素,要解決中外藝術(shù)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語言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知己知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標文化,及時發(fā)現(xiàn)雙方差異所在,盡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誤解,從而提高交際質(zhì)量。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至少一方會使用外語,這就要求從事中外交流的藝術(shù)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難點所在。在文化習俗上,在價值觀念上,在中國可以隨便詢問對方的工資、年齡及婚姻等問題,而在西方打聽這方面的問題將被視為對個人隱私權(quán)的干涉。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習慣采用歸納思維方式,而英美人則習慣采用演繹思維方式,比如中國人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前往往先陳述事實,而英美人則開門見山直接表達觀點。中西方文化差異使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障礙。只有不斷增強文化差異意識,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際障礙,實現(xiàn)順利交際的最終目的。
2.尋求共同點。共同點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溝通的橋梁也就越多。
3.學會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看問題。交際中不應該拿某一個文化體系作為固定的衡量標準,只從本族文化出發(fā),臆斷對方文化的優(yōu)劣,而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用他人的文化背景考慮問題,并且對文化差異造成的分歧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及由此帶來的交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