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辯論論證方法

時間:2023-09-08 17:12:05

導語:在辯論論證方法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辯論論證方法

第1篇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 批評法 詩歌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自然辯證法理論知識對于詩歌研究、詩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詩歌研究者應該掌握的一門學科。

辯證法即對立統一法則,在自然、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中普遍存在。文學是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對立統一的規(guī)律,形成文學藝術的辯證法。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反映于作家筆端,就形成了文學藝術的辯證法。批評方法則是文學藝術辯證法的一個分支,更是批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1]古代詩論家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審美特點和規(guī)律,提出了“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識鑒諸家”等重要批評方法,這些方法自成系統,不但對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批評及鑒賞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一)客觀分析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以詩解詩”是王夫之提出的詩歌批評方法,它要求評詩者按照詩歌本身的特點、規(guī)律去客觀地評論詩歌。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以帖墊師之識說詩,遇轉則割裂,別立一意,不以詩解詩,而以學究之陋解詩,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學詩,其弊必至于此?!边@樣解詩評詩,忽視了詩歌本身的審美特點,違背了詩歌的基本規(guī)律,勢必曲解詩意。中國古代詩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若忽視這一特點,而拘泥于詩之字句形跡,則無法理解詩的真正意蘊。謝榛《四溟詩話》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比簟澳嗥溘E”,只能割裂詩之本義精神。古代“不以詩解詩”者常有之,這種錯誤的評詩方法多為古人所指斥。如清代黃錫磺《漢詩總說》云:“世之說漢詩者,好取其詩,牽合本傳,曲勘隱微,……執(zhí)詞指事,多流穿鑿。又好舉一詩,以為此為君臣而作,此為朋友而作,此被讒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擬度,失本詩面目?!痹斐蛇@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詩歌具有言簡意豐、言外有意等審美特點。[2]古代詩歌貴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強解”,甚至考據式地解詩,不但無法把握這些詩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因而,詩“皆宜細參,不得強解”。

“以詩解詩”,一是要求解詩者不能局限于詩歌的表面文字,而應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為主,以韻為次,對于詩中“韻變而意不變者”,不能以韻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擬度”、“強解”、“穿鑿附會”等方式解詩。而應入乎詩內,把握詩歌之本義、詩人之本義。這樣才能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王夫之的“以詩解詩”說是一種十分科學的評詩方法,它體現了評詩應從詩歌本身特征出發(fā)的客觀精神,它是根據古代詩歌自身審美特征及古代詩歌批評的常見錯誤而提出來的。這種批評方法不但對于批評古代詩歌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甚至對于今天的文學批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歷史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知人論世”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批評方法,由孟子提出?!睹献?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薄爸恕保褪且私庠娙说纳?、身世、思想狀況等;“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爸苏撌馈币笈u家必須對詩人及所處時代有比較全面地了解把握。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是作品與作者及時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孟子認識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受時代社會因素的影響,時代社會影響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影響著詩歌作品,即時代詩人詩歌。詩歌受時代社會背景和詩人思想感情的制約,因而,只有把詩歌與詩人的身世及所處時代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這種批評方法將詩歌批評與社會歷史聯系起來,不但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古今學者在研究、評論具體作品時,都離不開對作者身世遭遇歷史背景的研究。很多詩歌只有“知人論世”,才能理解其本義內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寫寒江獨釣的漁翁,若不了解柳宗元當時的遭遇、處境、背景,就很難能理解此詩的真義。不知其人、論其事,對詩歌就無法“得其義、知其味、會其精神之妙”。[3]“知人論世”不但是詩歌批評方法,也是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方法,不但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批評有重要意義,對于現在的文學批評也有重要的意義。

(三)橫向比較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選詩是古人表述自己詩歌審美態(tài)度的一種方式,如徐陵選《玉臺新詠》、殷選《河岳英靈集》、方回選《瀛奎律髓》等,選詩也是一種詩歌批評,體現著一定的批評標準。選家選詩須“識足以兼諸家”,這樣才能進行比較、鑒別,從而選出符合自己審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諸家而進行橫向比較,以顯示出優(yōu)劣高下,也是古人進行詩歌批評的常用方法。如鐘嶸的《詩品》將122位詩人的詩歌分為三品,主要就是用橫向比較法。《文心雕龍》中多處運用比較法,陳子昂、杜甫、蘇軾、嚴羽、張戒等也多用此法評前人作品。橫向比較法主要有不同作品之比較,不同詩人的成就、風格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之比較等。

詩歌作品之比較。將不同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從而在對比中見出作品的不同思想內容、藝術特征、風格特點等,是最常見的比較法。較早運用此種方法進行詩歌批評的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國風》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子厚發(fā)纖禾農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保?]這也是將不同詩人進行廣泛比較。此外,嚴羽、張戒、劉熙載等也都屢用此法。

不同時代詩歌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特色,通過比較,而能見出不同時代詩歌的特色。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曾將西晉詩歌與建安、正始詩歌進行對比,云:“晉世群才,稍入輕靡,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眲③耐ㄟ^對這三個時代詩歌的對比,指出了西晉詩歌有“輕靡”、“采縟”、“力柔”等毛病,無法與建安、正始詩歌相比。嚴羽將詩歌分為詞理意興等要素,通過對比,而指出了南朝詩“尚詞而病于理”,宋詩“尚理而病于意興”,各有毛病,而漢魏盛唐詩才詞理意興俱佳。[5]不同時代詩歌的比較,更具有宏觀比較批評的特點,其概括性也更強。

這三種批評方法內涵不同,各有特點。這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三種詩歌批評方法,它們涵蓋了從詩歌生成的社會背景到詩歌文本及橫向比較的多維度批評的宏觀視野,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方法論的基本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楊玉輝.現代自然辯證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12.

[2]張豐.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集[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P78.

[3]傅杰.王國維論學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P387.

第2篇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醫(yī)學辯證法生命質量辯證思維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及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與疾病譜的改變,醫(yī)學的目的不僅糾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變化,而且要求清除病人的心理障礙,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隨著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的深入,鑒于慢性病尤其癌癥的難治愈和不易延長壽命的特點,生命質量研究逐漸成為國際性研究的熱點,癌癥等慢性病的生命質量研究已成為現代醫(yī)學領域生命質量研究的主流。

一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關系

辯證法是醫(yī)學與哲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醫(yī)理和哲理的統一,是醫(yī)學和哲學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貫通的“橋梁學科”。它研究醫(yī)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在總結醫(yī)學科學的基礎上,探討醫(yī)學發(fā)展和醫(yī)學科學工作者理論思維活動以及在正常和異常條件下人體生命過程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診治、預防疾病和維護人體健康的科學方法論;是把醫(yī)學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來認識的醫(yī)學科學觀。醫(yī)學辯證法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醫(yī)學發(fā)展規(guī)律和有關哲學問題。

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任何疾病的發(fā)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原因同樣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通常指來自外界環(huán)境中的各種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內因即機體的內在因素,一般指機體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醫(yī)學。

診治疾病,根據“四診合參”所收集到的有關疾病的癥狀,精神心理狀態(tài)及聲息、氣味、舌象、脈象等變化,以及局部腫塊、全身形態(tài)改變等體征,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在辨證過程中重點收集病人各方面的功能性改變,以及病人所主述的臨床癥狀,其療效也是通過證的變化來描述的。中醫(yī)辨證是一個觀察和判斷的動態(tài)過程,而辨證論治則是一個在動態(tài)監(jiān)測生命質量變化的基礎上,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的過程。這些觀點與生命質量有著相近或相同之處,其實質和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中醫(yī)診治的過程即是病人的生存質量逐步提高的過程。

二整體觀念與生命質量的關系

醫(y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絡氣血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人與外在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即所謂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指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和經濟因素等都可以影響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發(fā)展。中醫(yī)在治療疾病前較多考慮了自然界、社會、情志對人的影響,在治療的同時,重在調整和改善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活動,強調陰陽平衡、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整體觀。生存質量作為一個多維的概念,包括了身體狀態(tài),心理、社會的良好狀態(tài),健康感覺,以及與疾病或治療有關的癥狀。這種強調患者自身對生活經歷的良好狀態(tài)的主觀感受,以及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可及被社會的認可,即中醫(yī)所說的良好的協調整體狀態(tài)。可以說生存質量是從宏觀、整體水平來評價健康的。

三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質變是事物根本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tài)向另一種質的形態(tài)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外周血顯微鏡下白細胞分類計數,須注意各種細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變化,例如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受到年齡、生理周期、運動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可出現暫時性或一過性的生理性增多,這種變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wěn)定。若中性粒細胞數量呈現漸進性增加的趨勢,并且超出一定的度(臨界值),往往提示機體發(fā)生“質變”,如感染、炎癥、組織損傷以及惡性腫瘤等。事實上臨床檢驗項目中許多實驗指標都要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患者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如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控制飲食和藥物、采集標本時的和采集時間等),同時要注重疾病相關實驗指標的連續(xù)性監(jiān)測,僅僅一次隨機檢驗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或有效的信息,而動態(tài)觀察則可為臨床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以及預后判斷提供重要依據。所以在醫(y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量變質變的辯證統一觀點來認識疾病的發(fā)展過程,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

四客觀的新評價系統

傳統的健康評價是客體評價,非主體;而在新的醫(yī)學模式下,人們更加注意個人的親身體驗。生命質量評價的應用,使健康測量發(fā)生了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醫(yī)學在醫(yī)學體系中所占比重將逐漸下降,康復醫(yī)學、保健醫(yī)學等以保健預防為目的新興醫(yī)學將受到重視。在臨床工作中,病人在醫(yī)療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必須得到尊重;內科治療中要重視整體性和病人參與選擇;外科治療中一定要從生命質量角度來決定是否采用手術以及采用何種方案;護理工作中要體現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身心實施有計劃的、系統的、全方位的護理模式即整體護理,這已成為護理學發(fā)展的新趨勢;藥物的開發(fā)和應用首先應考慮對生命質量的影響。

客體評價系統存在于環(huán)境之中。人類社會同樣與自然界密不可分,可見新的醫(yī)學模式同時強調生物、心理、社會因素,這無疑是系統論的體現,也是更加全面地認識人的體現,同時反映了醫(yī)學知識結構的一個巨大進步。在醫(yī)療管理中,生命質量評價將作為療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病人參與醫(yī)療管理機會將越來越多。衛(wèi)生行政部門在衛(wèi)生決策制定工作中,衛(wèi)生資源的利用與配置將優(yōu)先考慮生命質量的問題;加強對衛(wèi)生資源投資效益的評價如質量調整生存年的應用;更多的關注預防醫(yī)學和社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立法與政策制定必須重視生命質量的因素。

五生命質量研究各要素彼此聯系的關系

現代醫(yī)學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會3個方面。生物、心理、社會3者作為要素組成現代醫(yī)學模式系統。3者之間有著特定的聯系。它們既不是平行并列關系,也不是簡單的主從關系。生物、心理、社會3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導致機體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在生命質量研究體系中,我們要根據病人的各種情況來進行審核評價,從生物、心里、社會三方面入手,這三個方面是彼此聯系的,不可分科。這也是自然辯證法在生命質量研究中的運用。

第3篇

關鍵詞:公路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勢

Abstract: Highway workers bear the onerous task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ir ideological quality, moral standard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direc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way industry. Star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way workers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discus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road workers and workforce building.Keywords: highwa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中圖分類號:D412.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說服教育和啟發(fā)引導性工作,賦予宣傳、動員、促進單位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任務。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求真務實,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公路養(yǎng)護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繼續(xù)為公路行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通過走訪、座談、交流,現就當前公路體制機制改革中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談幾點初淺看法:

一、當前職工思想動態(tài)分析

面對公路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廣大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也因此而發(fā)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淡薄政治意識趨勢。從目前廣大公路干部職工的政治態(tài)度來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支持改革開放,仍然是思想主流。但是也應充分注意到,在部分干部、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中,也存在著一種淡化政治意識的傾向。主要表現在“四少”:談理想、信念的人少了;關心政治、熱心政治理論學習的人少了;講社會奉獻、關心集體利益的人少了;要求加入黨團組織的人少了。我們應對此引起充分的重視,正確加以分析引導,才能扭轉這種趨勢。

(二)多元思維方式趨勢。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的建立,在解放了人們思想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一是從封閉式思維轉向開放性思維,二是從單向慣性思維轉向逆向超常規(guī)思維,也就是從非此即彼的判斷性思維轉向了亦此亦彼的思辨性思維,并且這幾種思維方式相互交織。但總的趨勢是人們思想漸趨成熟,厭惡空談,不再輕信、盲從,遇事愛問“為什么”,喜歡獨立思考,另辟蹊徑。

(三)模糊道德標準趨勢。在市場經濟不斷培育發(fā)展過程中,傳統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傳統道德要求人們拋棄個人私欲,舍利取義。市場經濟體制奉行的卻是平等競爭、等價交換和主體利益原則。隨著人們的生活被日益濃厚的市場氣氛所籠罩,人格和行為極易市場化,從而導致部分人包括很多公路養(yǎng)護人個人主義思想日益嚴重,使社會道德觀念和衡量標準變得日益模糊。而我們公路養(yǎng)護行業(yè)的特殊性質,就是要求公路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因此解決這個矛盾尤其重要。

(四)價值取向利益趨勢。隨著經濟中心意識的建立和鞏固,人們的價值取向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步由政治目標化趨向經濟利益化,這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也會使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質利益,個人物欲膨脹,滋生拜金主義,從而導致一些人對個人的社會地位不是以其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評估,而是以其擁有“金錢”的多少來衡量,認為有錢就有了一切。這種傾向對人們的腐蝕性極大。

(五)工作心態(tài)復雜趨勢。目前,絕大多數職工熱愛公路工作,他們努力工作,銳意進取,充滿了獻身公路事業(yè)的信心和決心。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人們的收入渠道日益增多,傳統的擇業(yè)觀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部分職工的敬業(yè)思想發(fā)生了動搖,但苦于一時間又沒有更好的出路,所以大都不忍心也不甘心放棄自己的工作,結果造成很多職工在工作態(tài)度上呈現出復雜的心態(tài)。

(六)生活目標務實趨勢?,F在,人們的生活日益充實,生活追求越來越實在,從目前職工生活目標追求來看,主要有四大趨勢,即求知、求新、求美、求樂。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有求知欲望,愿意學習,但又有不求水平求混文憑的現象;想開拓創(chuàng)新,但又不愿意放棄既得利益;追求高品位生活,但又有盲目攀比的傾向;追求生活享受,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但由于受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又有一定的奢侈之風、享樂主義的出現。這些傾向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

二、把握好新的歷史條件下公路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公路養(yǎng)護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推進以及當地經濟的蓬勃發(fā)展,職工的思想、言行、活動范圍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職工是否接受普通奉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灌輸的道理,不但取決于這個道理是否正確,而且取決于道理是否有用,是否利于自己的理想目標的實現,各自不同的人在性格方面、理解能力方面、文化層次方面、社會閱歷方面等綜合素質差異。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針對性,對于同等問題,同等現象的不同認識,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從而做到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因勢利導。近些年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公路職工思想動態(tài)也隨之變化,抓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勢在必行。

三、新形勢下的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層次性

公路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層次是由單位性質和單位機制決定的,單位職工由于在年齡、性別、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首先贏得對職工自身需要的認同,即要引導職工確立共同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又要承認職工不同層次需要的合理性,努力適應和滿足職工的各種需要,區(qū)分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年齡、運用不同載體,動態(tài)的引導鼓勵職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單位管理發(fā)展上來,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進一步體現在經濟效益中,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針對職工思想中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趨勢,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開拓新思路、新途徑,才能正確把握和引導職工的思想和行為,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層次性。

四、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應突出關心職工

當前,我們所有一切工作的基礎是“以人為本”,因此,我們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都要把關心職工、切實為職工群眾謀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是經常深入到職工中間,了解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解決職工的實際困難,聽取職工的意見,要有與職工同甘共苦的思想,防止和反對,損害和侵犯群眾利益的腐敗行為。二是做到在政治上關心職工,全心全意依靠職工來做好工作,搞好服務,調動職工的生產工作積極性。三是在生活上關心職工,建立困難職工檔案,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克服各種困難,多渠道、多手段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其實,對職工的關心,是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困難,是感化人的有效方法,比之說教更具“威力”更利于理順職工的情緒,更能把職工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fā)揮好,從而促進生產任務的完成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真正使職工自覺地與單位形成一個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一論斷為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以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新的發(fā)展形勢,職工的各種思想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靠老經驗,老辦法解決不了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新定位,用發(fā)展的眼光,市場經濟的頭腦,用更加人性化的管 理模式,正確分析職工的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觀念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工作內容創(chuàng)新等。樹立適應市場激烈競爭需要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把引導職工更新觀念和變革思維方式作為重要任務,在職工中普及新知識、新技能。增強職工隊伍的競爭能力,要誠信待人,以品格正人,誠信是建立人與人友誼和信任的橋梁,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來講,是開啟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

當前,公路體制機制改革的形勢很好,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發(fā)展的征途上還有許多難點、疑點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揮政研會這塊陣地,聯系公路行業(yè)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對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同時,積極探索新思路、新形式、新載體,通過調研、考察、交流、研究成果,探討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理論含量,拓寬研究思路,不斷把思想政治工作向縱深推進。

總之,人的正確思想是在社會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實事求是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只有深入實際,加強研究,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創(chuàng)新,才會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任建文.淺論公路養(yǎng)護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J].消費導刊,2009,(15).

[2]黃海芳.關于創(chuàng)新公路系統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技術與市場,2010,(11).

[3]胡 蓉.創(chuàng)新思政工作途徑打造高素質人才[J].改革與開放,2009,(11).

第4篇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 辯論 論題 矛盾命題

[中圖分類號]B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8)05-0036-04

辯論,這門自古以來深受東、西方思想家們青睞的思想斗爭藝術,如今在學術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然而,當今的實際辯論充斥了這樣或那樣的混亂和錯誤,作為嚴肅的科學活動的學術辯論也不例外。其中,最嚴重的錯誤當推對辯論論題無意或故意的混淆。前者是在真正弄清應當反駁什么之前,就貿然反駁了;后者是出于自己反駁的主觀需要,虛擬了論敵并不主張的論題,接著對它大肆攻擊,從而造成自欺欺人的假象:他駁倒了論敵。前者如法盲犯法,情有可原;后者如知法犯法,罪不可恕。為了澄清公眾、甚而學界對辯論的普遍誤解,規(guī)范辯論行為,使之成為交流思想、探討真理的有用工具,有必要重新考察古代思想家們在辯論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辯論的性質和特點。

批判性思維認為,辯論的論證和其他論證一樣,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三個要素構成。論題是命題,即真實性有待確定的命題。它是論戰(zhàn)中敵我雙方證明和反駁的對象,構成辯論的核心內容。在辯論活動中,立論者確立什么樣的論題去反對敵論者的論題,或者反過來說,敵論者確立什么樣的論題去反對立論者的論題,這是辯論者必須首先解決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辯論的性質:是不自覺的謬誤或自覺的詭辯,還是明辨是非、探討真理的思想交鋒。這個問題正是本文關注的主題。

命題有模態(tài)命題和非模態(tài)命題兩類。為了與古人的相關論述保持一致,也為了討論方便起見,本文只論及非模態(tài)命題,并且是其中的主謂命題,即直言命題(以下簡稱命題)。下面我們依次考察中國、希臘和印度古代思想家關于辯論論題的基本思想。

我國戰(zhàn)國時期產生的《墨辯》邏輯是研究論辯的邏輯,它是墨家對當時“百家爭鳴”這場社會性大辯論的理論總結。什么是辯論?“辯,爭彼也?!薄氨?,不兩可兩不可也?!薄安粌煽蓛刹豢伞保钦f兩個命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彼”應當解釋為一對具有矛盾關系的命題(簡稱矛盾命題)?!盃帯?,《辭?!方忉尀椤盃庌q,爭執(zhí)。”可見,“辯”是辯論雙方對兩個矛盾命題孰真孰假的爭辯。在此,墨家差不多給出了辯論的準確定義。例如:“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是不俱當。不俱當,必或不當。”兩人遠遠望見一物,甲說“這是牛”,乙說“這不是牛”,這就構成一對矛盾命題,可以進行辯論了。此物要么是牛,要么不是牛,兩個命題必有一真、一假。即“不俱當,必或不當”。辯論的結果不是甲勝乙負,就是乙勝甲負。“辯勝,當也?!鞭q勝辯負,要看是否符合事實(“當”或“不當”)了。

爭論者所爭辯的命題,如果不是一對矛盾關系的命題,爭論就不是真正的辯論。似是而非的辯論有哪幾種情形呢?墨家分析了三種具體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兩個命題的主項不同。“(彼)凡牛,樞非牛,兩也,無以相非也?!薄胺病?,當作“兜”,是一牛類動物,“樞”當作“”,是一虎類動物。“兜是?!焙汀绑P不是?!保瑑蓚€命題主項不同,可同真、可同假,“無以相非”,不能成“彼”,也就無法辯論了?!八^非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這提及第二、三種情形。就第二種情形而言,兩個(肯定)命題謂項相同。對于某物,甲說“這是狗”,乙說“這是犬”?!肮贰薄ⅰ叭倍粚?,二命題可同真、可同假,不是“彼”,不能成“辯”。就第三種情形而言,兩個(肯定)命題謂項不同。如果甲說“這是牛”,乙說“這是馬”,二命題不同真、可同假,仍非“彼”,不能成“辯”。對后兩種情形,墨家概括說,辯論是針對同一對象,“或謂之是,或謂之非”,一方說它是什么,一方說它不是什么,符合事實的一方(“當者”)是勝家。

辯論活動刺激了《墨辯》邏輯的產生,也刺激了西方傳統邏輯的產生。威廉?涅爾夫婦在《邏輯學的發(fā)展》中寫道:“因為進行證明用的是與主張相反論題的講話者的對話形式,所以對于什么樣的陳述句是已給出的陳述句的矛盾句這個問題就有很大的興趣。因為根本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在哪一點上講話者駁倒了他的論敵?!薄瓣愂鼍洹本褪峭ǔKv的命題。他們認為,這個問題促使亞里士多德對直言命題進行研究。亞氏本人也堅持認為:“如果沒有矛盾命題就不可能有反駁。”反駁指辯論中的反駁。這一觀點在其著作《工具論》里多有論述?!叭缛魞蓚€命題的主項相同,肯定命題的主項是全稱的,否定命題的主項不是全稱的,我們就把這兩個命題稱為相對立的矛盾命題,如‘所有的人是自的’和‘并非所有的人是白的’相對立,以及類似的命題。再如,‘有些人是白的’,在我所說的意義上,就與‘沒有一個人是白的’相對立。如若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都是全稱的,即在這兩種情況下主項都具有全稱的特點,則這兩個命題便是相反命題。所以,‘所有的人是白的’或‘所有的人是公正的’,與‘沒有人是白的’或‘沒有人是公正的’并不是矛盾命題,而是相反命題。”“相對立”的命題是傳統邏輯所講的矛盾命題,“相反命題”就是反對關系的命題(簡稱反對命題)。這里講得很清楚,在直言命題中,是矛盾命題的,只有全稱肯定命題和特稱否定命題(即A和O),或全稱否定命題和特稱肯定命題(即E和I)。亞里士多德把兩對容易混淆的命題――矛盾命題和反對命題――嚴格區(qū)分開來,并明確將反對命題排除到辯論之外,認為有資格充當辯論論題的只有矛盾命題。由此可見,亞氏清楚地認識到辯論中論題具有矛盾關系的重要性。

因明稱論題為宗。因明立宗,原則上要求“唯立不顧論宗”,或“隨自意宗”,即立論者不管別人不同意見,隨自己意愿樂于成立的宗。這樣的宗,立論者許可而敵論者不許可,具有“違他順自”的特點。例如,立“聲是無常”(“聲音是非常住的東西”)為宗,對抗敵論者的他宗“聲是常”,這就是“違他順自”了。古因明家有以“聲”為宗的,有以“無?!睘樽诘?,也有同時以二者為宗的。陳那反對說:“聲與無常元來共許,何得為宗?故我取聲及無常不相離性為宗,以敵論者不許不相離故?!边@是因為.敵論者可以承認“聲”和“無?!眱蓚€宗依,而不承認“聲”和“無常”有不相離的關系,即不承認宗體(即宗)“聲是無常”。相應地,立宗做不到“違他順自”,則犯“相符極成”的過失。如立“聲是所聞”為宗,不僅立論者許可,敵論者和中證人也都許可。因明重視“悟他”甚于“自悟”,這樣的宗起不到開悟論敵的作用,因而不合立宗的正格。這正如《大疏》所說:“初遍許宗,若許立者,便立己成。先來共許,何須建立?!薄跋喾麡O成”從反面說明了立宗“違他順自”的意義。

綜上所述,亞里士多德通過對直言命題的考察,明確指出辯論的論題必須具備矛盾關系。亞氏的論

述準確、詳盡,可以作為三家的典范。盡管墨家論及的命題(“辭”)僅僅局限于單稱命題,但其對論題“彼”的見解無疑密切契合亞氏的論旨。因明家提出“違他順自”的立宗原則,也反映了對論題具有矛盾關系的要求。簡言之,論題具備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關系,這是三家對辯論的共同認識。

辯論雙方所主張的論題為什么必須具備矛盾關系?先哲們已作了初步說明,下面進一步加以解釋。在批判性思維看來,對命題的態(tài)度決定了辯論是否發(fā)生。在二值邏輯里,命題非真即假,無第三種可能。但是,對于某人提出的一個命題,人們對其真假的意見卻有三種:真,真假不能確定,假。相應地,人們對它采取的可能態(tài)度也有三種:贊同、存疑和反對。辯論是否發(fā)生,由這三種態(tài)度決定:當認為它(如“有的鳥不能飛”)真時,就持贊同態(tài)度,雙方不發(fā)生辯論;當認為它(如“外星人存在”)真假不能確定時,就持存疑態(tài)度,辯論也不發(fā)生;而當認為它(如“有的鳥不能飛”)假時,就持反對態(tài)度,辯論才發(fā)生。辯論雙方主張的論題之所以必須具備矛盾關系,是因為,反對一個命題,必然贊同與它有矛盾關系的另一個命題。拿墨家所舉的例子來說:對遠處一只動物,甲說“那是牛”,乙表示反對,那意味著他認為“那是?!笔羌俚模磁c之矛盾的命題“并非那是牛”真,也即“那不是牛”真。乙必須首先贊同的正是這個命題,而非“這是馬”或其他什么命題;反之,如果乙說“那不是?!?,甲表示反對,相應地,他必須首先贊同相矛盾的命題“那是?!?,而非其他命題。在明確各自的論題之后.辯論雙方就可以對之加以證明,真正的辯論由此展開。

論題的矛盾關系,可以從哲學本體論角度來說明。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一個客觀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同時不可能又不具有這種屬性。因此,反映該對象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兩個命題必然一真一假。那只動物要么是牛,要么不是牛,無第三種可能,即兩種情況有,而且只有一種存在。因此,反映這兩種情況的兩個命題“那是牛”和“那不是?!保卸抑挥幸粋€是真的。

由于通訊、交通極端落后,國際之間今天這樣的學術交流是當時不可想象的。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希臘和印度的古代思想家們研究獲得的一致結論雄辯地說明,辯論存在著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本質。據此,我們給辯論下定義:所謂辯論就是對一對矛盾命題的證明和反駁。證明一個命題就是確定它真,反駁一個命題就是確定它假。證明一個命題真,就是反駁與它相矛盾的命題假;反之亦然。這一定義揭示了辯論的本質和規(guī)律,相應地,也提出了判別辯論真?zhèn)蔚母緲藴?,確立了辯論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采取的基本方法。所有這些,都是頭腦清晰、熱愛真理的好辯者們應當密切關注的。

對辯論論題矛盾關系的理論發(fā)現,對當今辯論實踐,尤其是學術辯論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辯論合乎理性的目的是破假立真:破敵論題之假,立我論題之真。辯論立真,不是立一個與彼假無關的真;辯論破假,也不是破一個與此真無關的假。論題具備矛盾關系,將對實際辯論過程產生這樣的影響:參與論戰(zhàn)的敵我雙方,在證明自己論題(立真)的同時,就是反駁對方的論題(破假);反之,在反駁對方論題(破假)的同時,就是證明自己的論題(立真)。這就是說,反駁和證明是同時分別地指向敵我雙方的。相反,不是矛盾關系的論題,不能產生正確的辯論。它容易給人,甚至給辯論者自身制造假象:立我之真看似破敵之假,破敵之假看似立我之真;并將辯論者引入歧途,使之無法到達本來可以到達的真理殿堂。例如,上世紀50、60年代那場幾乎波及我國整個思想界的客觀事物是“一分為二”還是“合二為一”的哲學爭論,就不是規(guī)范的、真正的辯論。這是因為,兩個論題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來的,不構成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關系。從一個(分析的)角度看,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具有(辯證)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一分為二”),從另一個(綜合的)角度看,它又是由兩個矛盾對立面構成的統一體(“合二為一”)。這樣一來,兩派都有大量的論據來證明各自的論題,而這些論據同時又不能反駁對方的論題。在一個典型的辯論場合,“合”派舉水是氫、氧兩種原子的化合體作例證,“分”派則“反駁”說,微觀世界中水的兩種原子處于分離狀態(tài),其對立、排斥的傾向依然存在。這一簡單的科學事例,在不同的立論角度下能夠適應不同解釋,從而證明不同的觀點,這是無可置疑的。然而,它在邏輯上能有效地反駁論敵嗎?從先哲的觀點看,一方從一個角度出發(fā)提出論題“一分為二”,另一方要反對,必須就同一角度立論,其論題是與之有矛盾關系的命題“并非一分為二”,而非“合二為一”;如果一方確立“合二為一”為論題,另一方要反對,其論題是“并非合二為一”,而非“一分為二”。這就是說,上述似是而非的一對矛盾論題,應當分解成兩對矛盾論題,辯論者只有選擇其一,才能展開真正的辯論;也只有這樣辯論,才能分清辯論雙方究竟誰是誰非,誰對誰錯。由此可見,矛盾論題的理論創(chuàng)見可以正確地規(guī)范辯論,使辯論不再隨意地制造游戲、詭辯和無知的混亂,從而成為追求真理、促進思想發(fā)展的可靠工具。

第5篇

關鍵詞:法律論證;司法裁判困境;裁判正當性追求

中圖分類號:DF716

文獻標識碼:A

“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臨人世”[1],因此,人們常說,法官決定法律的命運。而法的價值在于實現正義,“正義如果有聲音的話,裁判才是正義的聲音”。然而,孜孜以求正義的公民不愿服從裁判的現實使得對司法裁判正當性來源的追問成為必然。在轉型期的中國,司法裁判的社會認同問題尤顯突出而嚴峻。全方位改革中以裁判文書理由陳述作為標志的法律論證迅速成為司法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就在于,通過充分的法律論證,增強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對司法裁判的認同感,促進對司法的信任,體現司法的公正和權威。美好的初衷和愿望所面對的現實似乎并非盡如人意,司法實踐中法律論證過程遭遇詰問的尷尬,域外引入的法律論證理論的“水土不服”引來的批判,不得不讓我們再次面臨思考和抉擇。本文試圖從對法律論證理論的梳理和司法過程中的司法裁判的現實考察中,對司法裁判的正當性作進一步的反思和追問。

一、司法裁判正當性追求的理論探索:法律論證理論溯源及其困惑

(一)移植的法律論證理論

法律論證理論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典時期的亞里士多德關于法學思考是一種對話式討論的觀點,近代則以維科的唯心主義哲學為先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主要有德國的菲韋格與比利時的佩雷爾曼為其作理論鋪路。自1970年代以來,原來主要在法律理論和法哲學語境下討論的法律論證理論,在法律理論、法理學、法哲學和一般論證理論的共同關注下,展現出多種多樣的論題、方法、觀念和原則。法律論證理論在西方取得主導地位。荷蘭法學家菲特麗絲對1970年代以來的法律論證理論進行了概覽式介紹,她認為“法律裁決之證立的合理性問題,始終是法律論證理論展開的核心主題之一。”[2]就方法論角度,西方法學界關于法律論證的研究主要是從邏輯學、修辭學、對話三個相關而又有差別的進路上進行的。國內學界關于法律論證理論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研究主要受交互對話理論影響的進路和方法比較明顯[3]。對話進路是從商談程序的視角來考慮法律論證的。在這種被稱作對話的方法中,法律論述被看成是一切關于某種法律觀點可接受性對話的組成部分。論述的合理性取決于商談程序是否符合可接受性的某些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對話交流理論是哈貝馬斯面臨正義標準的確定性基礎被瓦解的危險,基于“交流可以消除分歧”的假設而提出的適合于道德領域的理性辯論理論,并設計了相應的交流(辯論)規(guī)則。他相信,只要人們按照理性的程序性規(guī)則在“理想的辯論情境”之中參與對話和辯論,由此達成的共識就可以被視為符合正義標準的結果。他的正義標準是程序性的,他認為規(guī)范性命題的正當性取決于辯論程序能否滿足“理想的辯論情境”的要求。早期的哈貝馬斯將法律實踐排除在理流行動的范圍之外,但當阿列克西將其理性辯論理論擴展到法律實踐領域之后,哈貝馬斯改變了他原來的觀點,開始把法律實踐看作是交流行動的一部分[4]。阿列克西是許多規(guī)范性法律論證理論的倡導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他認為,法律辯論是道德辯論(普遍實踐辯論)的一種特殊情形。法律辯論主要涉及法律決策的證成。這一任務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內部證成”和“外部證成”。前者的目的是保證從大小前提到判決結果的推理過程合乎邏輯,后者作為法律論證的主題的目的是給前提本身提供正當性依據。因而,當法律辯論從“內部證成”延伸到“外部證成”時,就必然突破實在法的約束范圍而進入道德辯論領域,正是在此意義上,他把道德辯論視為法律辯論的基礎。其創(chuàng)造性工作就主要體現在通過設計理性辯論規(guī)則來調節(jié)司法程序并為法律決策提供正當性依據這一方面。與哈貝馬斯一樣,阿列克西注重程序的正當性,并以此取代傳統的正義標準[4]101。就法律論證理論的意義而言,考夫曼認為法律論證理論是超越自然法學和法律實證主義的努力方向。無論是具有“不可把握性”的“超實證的法的本質”或“道德律法”的自然法學或者是強調法律的形式理性的法律實證主義法學,在法律判斷過程中,都存在無法克服或無法解決的關于前提的可質疑性對結論的確定性的影響的問題。而在“自然法與法實證主義之間尋求‘第三條道路’或者超越二者”,也是法律詮釋學、法律論證理論的主要使命[3]338。正是由于法律論證的本質在于交互的“對話”或“商談”,并“通過提出一定的根據和理由來證明某種立法意見、法律表述、法律陳述、法律學說和法律決定的正確性和正當性”[5],以及“法律論證方法的運用可以限制法官的任意裁判,增大判決的說理成分,從而使人覺得司法權不是一種權力的行使,而更像是一種說理過程”[6],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排斥非法和任意的有效工具,與司法改革實現“公正與效率”主題意旨相契合,而引入司法過程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二)理想的法律論證規(guī)則

法律論證理論因其研究取向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尚難以形成統一,但大致可歸屬于法律認識論和方法論范疇。作為一種認識論加以研究自有其學術興趣所在和意義,但作為一種方法論,需要為法律決策者提供的是一種關于法律決策的理論,否則,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而成為“兩張皮”;因法律論證作為法治社會對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追問的產物,具有為某種法律觀點提供理由或根據的理性思維活動的特性,國內學者多是將其作為法律方法論的內容之一加以研究,試圖為中國實證法學開辟新的道路。目前,國內對法律論證方法的基本認識是:法律論證具有目的性、交涉性、合理性、實踐性、拘束性等特征。它貫穿于所有的法律活動之中,確保一切法律活動均符合正當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是法律適用者通過法律適用實現法律目的的最佳途徑。對于司法裁判的合理性證立,充分地論證判決因此成為法院的義務[3]346-353。但事實上,法律論證理論的移植存在先天不足。就具有代表性的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而言,就遭到嚴厲的批評。批評者認為,阿列克西將理流理論延伸到法律實踐領域缺乏經驗基礎,他設計的理性辯論規(guī)則完全不適合于司法程序。他設計的理性辯論規(guī)則完全是一種空想[4]102。我們并不完全否認對話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分歧甚至是偏見,但基于“交流可以消除分歧”的假設來設計交流規(guī)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無法克服的障礙或缺陷,必然受制于諸多主觀和客觀條件,特別是在轉型中國這個特定語境下展開這樣的討論更是如此。有國內學者提出:在一個不能分享尤其是關于通過論辯來解決糾紛等基本價值的社會中,論證是不必要的。其最終結論是:司法判決書是一個公共產品,其基本功能是要為糾紛提供一個合理化的證明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為后來類似案件處理提供一種引導,對于判決書而言,最重要的是判斷,而不是論證[7]。在司法裁判中,無論是運用對話的論證方式,還是修辭或邏輯的論證方式,其目的在于說服力,但因涉及價值判斷和利益衡量,極易引起分歧,而如何消除這種分歧,法律論證理論并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而從中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利益博弈和價值分歧尤為突出,司法裁判的正當性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判者與訴訟人之間,與社會民眾之間在規(guī)則、知識和預期上的長期磨合,而在一個有限的司法程序中各方達成共識是極其困難的。為此,有必要進一步考察中國法官的司法過程,分析他們是如何追求司法裁判的正當性的。

二、司法裁判正當性追求的實踐探索:法律論證及裁判策略

(一) 司法裁判的理由表達及現實困惑

針對我國司法裁判文書長期存在“不說理”或“說理不透徹”的現象,法律論證因其“不是要簡單地宣布什么樣的法律結果,而是要說出判決的理由和根據,它使得法律不僅呈現出強制力,而且還顯示出法律中的道德和理性的感召力”[6]224的實用性,而要求司法判決“說理”或者公開“判決理由”的呼吁就成為當代以公正與效率為主題的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對于在裁判文書中如何說理以及說理的對象和范圍從一開始就存在不同的認識,例如對于說理的充分性問題就存在較大的分歧,而且缺乏明確的標準,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做法,有的不論案件的簡單復雜,一律作全面的論證,即使案情清楚,法律適用明確,當事人爭議不大的,判決理由也洋洋灑灑幾千言;有的為增強說服力,還大膽改革,在判決書后留有附語;有的在裁判文書中公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有的引入了判后答疑制度。這一切都是為了盡量說服當事人或社會觀眾,增強司法裁判的公信力。良好的愿望似乎并未盡如人意地實現,反而引發(fā)更多的爭論和無盡的困惑。

近年來圍繞法院裁判的一系列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極大爭議的案件,諸如早期的“將遺產遺贈給情人案”、“劉涌案”、“莫兆軍案”、“王斌案”,乃至近期的“彭宇案”、“許霆案”等,盡管具有典型性,個別案件還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所折射出的社會背景及其意識形態(tài)觀念仍然具有普遍的意義,如果我們僅僅局限于用“法律論證充分與否”、“判決理由充足與否”來考察所出現的爭議現象,恐怕很難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為程序正當并非當然而有效地可以消除分歧并達成共識,其論證是否遵循論證規(guī)則以及是否充分似乎也難以解決司法裁判的正當性和公信力問題。那種試圖通過論證達到說服的目的或結果,只有在特定的場景或話語中才能產生效果,而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尤其是在對案件事實的認證或論證中,這種沖突更為明顯。就“莫兆軍案”而言,莫兆軍判案思維完全符合法官思維的基本原則,也符合司法程序公正的理念要求;但無論其論證怎么充分,其判決不僅未得到公眾認同,而且也未得到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的檢察機關的認同[8]。而在“彭宇案”中,該案法官為了論證其認定事實和裁判的恰當性,利用其經驗對事實認定的過程進行了所謂“詳細而周密”的論證,然其裁判結果并不能令人信服,此案最終以在二審中調解而告終。而“遺贈案”、“許霆案”則是因對裁判大前提的質疑引發(fā)對裁判結果的合理性的懷疑。司法裁判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印證了前述學者的論述,對于判決而言,重要的是判斷而不是論證。判斷正確的判決,即使沒有必要的論證,也會贏得當事人與社會公眾的認可與接受。因此,上述有關裁判文書的改革并未取得實質性的成功,司法的策略最終轉向糾紛的解決與規(guī)則之治的衡平,而不在于如何去論證裁判的正當性,從關注程序正義又逐步回到強調結果公正即裁判的實質正當性。

(二) 司法裁判的現實策略

當下中國司法活動的基本目標是“案結事了,勝敗皆明,定紛止爭”,而轉型司法里的中國法官所采用的司法策略以及司法制度的具體運作模式,并非我們想象中的西方的所謂“法治型”的糾紛處理模式。對此,有學者經過考察分析中國司法過程后指出:“為了避免利益的畸形博弈,為了理順關系,公道辦事,那么在處理糾紛時,法官往往就不得不在直面現實的前提下不斷往返于各項路線、黨政方針、政法政策、法律規(guī)范和外部事實――比如糾紛發(fā)生時該地區(qū)的社會文化情景、社區(qū)的民意與公共輿論,還比如當事人的情況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又比如整個案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等――之間,進而預先形成自己對案件的判斷;之后,在尋求支持案件預判意見的各種事實的過程中,法官又會綜合考慮各種可能影響最終判決形成的因素的作用力,考慮到糾紛所在的社會文化情景系統,同時還會考慮到判決的社會效果以及將來的可能影響,進而協調好龐雜的利益關系,平衡好瑣碎而復雜的利益結構,評估得失,權衡利弊,從而不斷修正自己已有的判斷,最終使得結案判決基于當下的社會文化情景以及同時還基于對未來可能走向的合情合理的預測之上,并體現出合法性與正當性的統一。”[9]在此我們不想論證其對中國司法的概括描述是否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但在那些相對偏僻、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在一些基層法院,尤其是在民商審判領域,這樣的司法現狀是客觀存在的。一些專家組成的課題組在對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過程與司法技術的調查后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表現為在基本掌握事實的基礎上,以社會效果為核心的基于法律的預裁判――社會效果預測――調解/說服(利用法律、政策、情理等各種方式)――達成調解協議/裁判――社會效果實現的混合的糾紛解決過程?!保?0]而從對優(yōu)秀法官無論是金桂蘭還是黃學軍的事跡和經驗的宣傳和報導情況來看,也無疑印證了這樣的一個司法過程:以各自特有的循循善誘的說服方式(使用語言的簡單、樸實等),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私下接觸背靠背的說服)促進當事人達成調解,即使調解不成,經過這樣細致入微的工作,裁判結果往往也是令人服氣的。司法論證與說服似乎在此層面實踐著其價值和意義,但無論如何它已不是移植的法律論證理論的本來意義。也許更接近國內某些學者提出的所謂“鄉(xiāng)村司法理論”[11]。由此看來,在這樣的司法過程中為追求裁判的正當性,遵循什么樣的法律論證規(guī)則也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法官采取何種司法策略,平衡各種利益,以獲得當事人的認同。實際上,在司法過程中,法官作出的裁判就象是各種成分釀造成的“化合物”,有時難以表述清楚“化合”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司法裁判的法律論證不過營造了一種假象,法官用以確定某種判決方案的功利性權衡被裝扮成探尋法律真實含義的智識性追求。

有學者在對司法個案的研究中還發(fā)現了“幽暗的事實和尷尬的法官”的現象:案件證據認定中的生活理性問題,現代法官不可能把它順利地吸納為法律要求的推理中,這種生活理性或許會為法官的自由心證提供支持,但是如果判決書對證據的認定要求說明詳細理由的話,法官的生活理性也許就不能擺上臺面了,盡管法官賴以自由心證的基礎可能是生活理性,但是它們也會在判決書的修辭中不露痕跡。但是在調解不成功,只能以判決解決爭端時,當事人之間的這種對話實際上是不太可能達到這種“理想情景”的。即事實的幽暗決定了當事人之間的陳述的不可通約和不可交流,這進一步影響了當事人陳述的正當性和真誠性,在這里,交流發(fā)生了巨大的障礙,無論是在當事人之間,還是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也許司法最高的理想是實現一種對話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當事人和法官之間的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使訴訟以合意而不是暴力解決,但迄今為止,這一理想對于司法而言仍然是遙不可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現代司法追求的超越性使它與日常理性保持著深遠的距離,甚至堵塞了健全的日常理性進入司法的有效途徑[12]。由此可見,法律論證理論的對話說服的核心價值理念,在實踐中必然遭致尷尬。即使是倍受廣泛贊揚的宋魚水法官的“審案方法的核心”和“妙判”即“辨法析理,勝敗皆服”,也只是在某些個案中得到敗訴方的贊譽,在宋本人看來:有的情況下很難做到“辨法析理,勝敗皆服”,“只能作為最高的職業(yè)境界而不是能夠完全實現的目標”[13]。因為法律規(guī)則與價值理念、法律與公共習俗、邏輯與司法經驗,與社會大眾感性生活之間等存在一定的裂痕或鴻溝,有時很難縫合彌補或跨越,司法裁判中的論證說服就顯得非常困難,甚至障礙重重。當然,注重商談程序和論證規(guī)則的法律論證理論中也存在一定合理而有益的成分,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裁判結果不利于一方當事人的對立或對抗心理或情緒,但這一切依賴于特定的社會場域包括當事人本身的具體情況。

三、司法裁判的正當性基礎:回應立法目的與社會利益

如果說法律論證及其理論在司法裁判通向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路途上敞開了一扇門,但因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及其遭遇的地域場景和時空的客觀限制,至少在當下中國司法過程中,還不能沉溺于法律論證規(guī)則及其理論建立的自洽性和完美性之中;因此,關鍵在于超越論證規(guī)則及其理論本身,司法裁判應積極回應立法目的與社會利益,尋求中國司法解決糾紛之道。這不僅要從法官的角度要求其能動地司法,達到規(guī)則之治與糾紛解決的衡平,而且更要從社會和訴訟人的角度出發(fā),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司法中來,了解司法,形成司法的一種良性的互動,營造一種和諧司法的環(huán)境,讓體現社會普遍價值觀的社情民意與法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從而走出司法裁判正當性追求的困境。

(一)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論證困境及反思

反思之一:法律論證的核心問題是關于法律決策問題,反映到司法領域就是法官的決策或裁決問題,其決策需要證成,即司法論證。法律論證理論解決上述問題的基本方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論證規(guī)則的方式,試圖建立一個民主的開放的商討性的論證程序。這就是法律論證理論的主要價值所在,即將對法律實質正義的追求轉化為一個程序問題,建立在程序正義的基礎上。依據這種理論,一個正當的,也是正確的法律決定必須通過民主的理性的協商、交流與對話制度才能形成,把法律意義上的真理與通過溝通理性形成的共識聯系起來[14]。然而,無論法律論證規(guī)則是多么的完美與精致――何況很難設想建立這樣一個完美的規(guī)則,也無法保證推導出結論或結果的正確性;加之,法律論證主要是一種合法性證明,而不是一種“真”或“假”的判斷,與中國社會注重實質正義的觀念會產生激烈的沖撞。說服式或理性對話式的法律論證理論其有效性只能體現在一個理性的時代或社會。而現代化所標榜的理性化實際上遠遠沒有完成,尤其是中國正處于現代性追求過程中,轉型期社會利益交織對立、價值訴求多元,現代法治的追求與傳統法制與法律文化的沖突,不斷擠壓理性對話的空間;而“司法裁決要成為理性的,不僅必須依據法律應當是什么樣的觀念,而且還必須訴諸法律的目標、社會政策和法律的目的,它們本身就應該視作法律的一部分?!保?5]這無疑對法官的價值判斷能力和司法水準是一大拷問。

反思之二:正如前面的分析已表明,當下中國法院審判策略仍然是以解決糾紛為中心,尤其是在基層法院,糾紛解決而非規(guī)則之治時常成為司法的主要著力點,因為“后果從來不是無關緊要的。如果后果相當嚴重,后果就會左右司法決定,而不論法律的論點是強是弱?!保?6]雖然波斯納是針對所謂“最疑難案件”而言的,但在我國司法過程中對案件后果性因素如當事人的情緒、社會穩(wěn)定、民眾反映等的考慮成為常態(tài),糾紛解決所體現出來的結果主義的司法決策,按照有關學者的觀點,這種決策方式是以其可欲的結果作為正當性依據,而法條主義的進路,決策的妥當性只能根據是否忠實于可適用的標準來評估,可欲結果的獲得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正當化理由[17]。因此,結果主義的司法決策有更高的內在要求,那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規(guī)則與價值的完美統一,這無論如何對法官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反思之三:法律論證的本身的局限和難題還體現在[18]:A:推理前提的論證,疑難案件的論證,疑難案件是特殊事實要求特殊處理的案件,不是事實的疑難而是規(guī)則的疑難。第一,大小前提中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每個概念都有一個意義波段,需要進行解釋;第二,一個案件可以適用的淵源可能是多個,包括法律之內的淵源和法律之外的淵源(即正式淵源和非正式淵源),這就出現規(guī)范選擇的沖突,即德沃金所說的道德原則與原則,規(guī)則與原則,以及拉茲的規(guī)則與規(guī)則的沖突;第三,法律本身可能存在漏洞,需要用技術來彌補和論證;第四,判決有可能完全背離法條原來的意義。B:法律決策過程中總避免不了價值判斷問題。法律中如果沒有評價將寸步難行。規(guī)范性命題總有價值支持理由,容易轉化為價值性命題,那么如何使之符合正確性、一致性和安定性的要求?法官因此也不得不面臨在情與法的沖突、能動與被動司法的尷尬等各種困境中艱難抉擇。

(二) 直面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論證之難

1.司法裁判的規(guī)則之治――實現法律之內的正義

由于糾紛解決與規(guī)則之治衡平存在困難,在不同的司法組織、不同的司法情景、不同的個案糾紛中,糾紛解決與規(guī)則之治二者呈現著不同程度的實現狀態(tài),然而,我們仍然要堅定不移地強調,規(guī)則之治依然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這里所指的規(guī)則,即實體法上和程序法意義上的規(guī)則。在理性化的司法領域,實體正義是以實體法的規(guī)則、原則和理念為判定標準的正義,它與實體法意義上的合法性是一回事情,即按照法治原則,司法者不能用法外的尺度去判斷是非曲直,符合實體法要求的裁判結論就是法律意義上的實體正義的結論;程序正義則是以程序法的規(guī)則、原則和理念為判定標準的正義,即如果程序法已經是理性化了的、符合程序正義要求的法律,那么,程序合法性就是程序正義的同義語。因此,法律意義上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屬于法律之內的正義。他們分別是按照實體法或程序法的標準來判定是非曲直的正義。也許,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糾紛的解決并不意味著實現了規(guī)則之治,但這不應當然成為我們摧毀規(guī)則之辭。強調規(guī)則之治,強調法律之內的正義,也并不意味著對于糾紛的解決不予重視;同時,如果以徹底犧牲和破壞規(guī)則為代價,這樣的糾紛解決也并不意味著糾紛真正得以解決。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前提下,我們堅持法律之內的正義,這是法治理性化的表現,如果,一味地以“并重論”或“統一論”來拒絕選擇,這只能說明缺乏一個共同交流、商討達成共識的語境基礎,一切只能是空談。只有確立了以法律之內的正義實現的前提,才能真正確保司法裁判正當性追求的基礎。

2.司法裁判的價值追求――形式與實質合理性的統一

所謂理性,意味著法律制度本身實現了高度的系統化,法律的具體內容均可從一個清晰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原則中推導出來,法律條文間的邏輯關系清晰,也即法律實現了高度的確定性。所謂形式性,借用馬克斯•韋伯的理解,是指法律制度可以像技術性機器那樣運行。因而“能夠保證個人或團體在相對寬泛的自由制度里活動,并可以預料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形式性”的法律保證了判決的作出“不是以具體的道德、政治考慮或社會正義的情感為基礎的,而使用內在于這種法律制度中的決策標準。”[18]形式合理性也就是規(guī)則合理性或制度合理性。實質合理性是一個與形式合理性相對應的概念。在韋伯的理論中,實質合理性是指由“倫理的、政治的、功利主義的、享樂主義的、等級的、平均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來衡量的合理性[19]。形式合理性強調普遍的正義,而實質合理性強調個案正義,這里似乎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邏輯矛盾。在理性化的法律制度中,形式合理性是形式化了的實質合理,兩者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相容或可能相容的。在這個意義上,實現司法的形式合理化和實質合理化的統一也是可能的,即追求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就等于實現了實質合理性。當然法律制度一旦制定,其必然追求法律的確定性與惟一性,但由于法律的確定性又具有相對性,如果片面強調和追求法律的確定性與惟一性,就有可能導致司法的僵化與封閉;因此,為追求司法裁判的正當性,就必須始終注重規(guī)則與價值相統一。也就是說,當法律規(guī)則體現的價值與現實一致時,實現形式合理性即實現實質合理性;當法律規(guī)則體現的價值并不完全,與社會現實的價值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甚至相悖,此時,法官應能動司法,彌補規(guī)則本身蘊涵的價值與社會需求的差距,但這種價值判斷應盡量以法律的名義作出,為司法裁判穿上法律規(guī)則的外衣,從而保有實質正義的內核。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并不是為了實質合理性而放棄形式合理性,而是通過填補起到把實質合理性轉化為形式合理性的作用。而法律論證只有以此為目標指引,才可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意義。

3.司法裁判的效果追求――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

在司法裁判的正當性追求過程中,法律論證作為一種技術方法,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論證規(guī)則,至于這種規(guī)則具體是怎么建立的?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通過論證最后賴以形成的結論,必定產生相應的影響和后果,應體現為一種正效應,即追求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這就要求司法裁判者在與法律規(guī)范的交流中,需要促成法律和事實的結合,其尊崇的價值觀念與立法者的旨意引起相應共鳴和碰撞,尋求到現實和歷史的交匯,達到了現代與傳統的結合;而民眾的可接受性是建立在普通道德觀念的基礎上的,法官實質上的論證也帶有這方面的價值衡量,這是需要契合的,即將“情理法”有機融合,將法律與公共政策、道德習俗等相協調,使得司法裁判妥帖地符合當事人心中的正義觀與利益觀,促使其自覺地服從裁判。

結語――一個永遠無法終結的話題

對于法官,裁判的正當性是一個永遠追求的目標,但始終都只能是作為一個理想無窮接近而不能達到,這并不是悲觀主義者的論調。法官們應自覺關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及影響,積極回應社會?;诂F實環(huán)境因素制約以及司法裁判的法律論證困境,當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發(fā)生激烈沖突時,調解成了解決這類特殊糾紛的重要手段。正是在此意義上,調解等判決外的糾紛解決機制成為關注重點,司法裁判的中心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弱化,但就長遠意義而言,司法裁判的正當性追求永遠不會結束,也許才剛剛開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00.

[2]菲特麗絲.法律論證理論[M].張其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11.

[3]劉治斌.法律方法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336.

[4]桑本謙.法律論證:一個關于司法過程的理論神話[J].中國法學,2007,(3):101.

[5]葛洪義.試論法律論證的概念、意義與方法.浙江社會科學,2004,(2):58-64.

[6]陳金釗.法治與法律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223.

[7]蘇力.判決書的背后[J].法學研究,2001,(3):3-18.

[8]謝新竹.論判決的公眾認同[J].法律適用,2007,(1):33.

[9]方樂.超越“東西方”法律文化的司法―法制現代性的中國司法[J].政法論壇,2007,(3):31.

[10]高其才,等.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過程與司法技術―全國32個先進人民法庭的實證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2):3―13.

[11]楊力.新農民階層與鄉(xiāng)村司法理論的反證,中國法學,2007(6):157―165.

[12]張衛(wèi)平.幽暗的事實與尷尬的法官[EB/OL].省略. cn/new2004/shtml/-20080509-113556.htm.

[13]趙曉秋.盛名之下:對話宋魚水[J].法律與生活,2005,(10):8.

[14]舒國瀅.法律論證中的若干問題[EB/OL].省略. cn/new2004/shtml/-20040609-214151.htm.

[15]強世功.法律的現代性劇場:哈特與富勒論戰(zhàn)[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9.

[16]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88.

[17]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M].鄭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1―32.

[18]馬克斯•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M].張乃根,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225-230.

[19]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07.

In Pursuing Justice of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Juditial Decision:

Reflection on the Dilemma of the Juditial Decision in the Transformative Era

JIN Song

(Chongqing Municipal No. 2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Chongqing 404020, China)Abstract:

第6篇

辯論的作用在于劃清人們有關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亂的標準,判斷事物同異的根據,權衡利弊得失,解決人們思想上存在的疑惑。一場辯論可以讓人辯明是非,堅持真理,鍛煉思維能力,增長聰明才智,增進人與人的了解,促進相互溝通。基于辯論活動的作用特點,為了活躍學院文化氣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辯論水平,發(fā)掘培養(yǎng)學校辯論人才,體現青年學生風華正茂的精神狀態(tài),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筆者結合學院學生法學專業(yè)特點,全面了解學院的教育目標、要求、近期中心工作,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特點、要求和關心的熱點問題。以多層次辯論賽活動為平臺,通過廣大同學親身參與辯論和觀看辯論比賽的方式,使同學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加強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yè)特色品牌活動的培育,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歡迎。

一、前期調查

為深入開展“爭創(chuàng)先進集體,爭當先進個人”的“雙爭先”活動,進一步了解團員青年們的思想狀況,及時掌握學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共青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院在全院展開了團員青年思想狀況和學習生活情況調研活動,主要以多層次的座談會、問卷調查及深入個別訪談、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我院團員青年的思想動態(tài)和學習、生活、升學、就業(yè)等方面情況。調研發(fā)現學生有如下特征:熱愛祖國,渴望成才,積極進取,但韌性不足,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泄氣和消沉;富有理想,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歡獨立思考,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結論,但少數學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觀、偏激,把握不準事物的本質和主流,一部分同學學習作風懶散、不踏實,認為能拿到學歷就行;自我設計愿望強烈,關注自身發(fā)展,務實傾向和個人功利意識并存,少數學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現象,一部分同學把集體活動看作與己無關的事情,熱情不高;求知欲強,興趣廣泛,但往往目標不穩(wěn)定、不專一,一部分同學對自己的專業(yè)和將來的就業(yè)形勢沒有充分地認識;絕大多數學生思想健康,品德優(yōu)良,但少數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脫節(jié),缺乏誠信意識;還有少數學生心理素質欠佳,存在心理障礙等等。

二、過程與做法

俗話講“真理越辯越明”,隨決定開展學院學生宿舍辯論賽。

1、活動意義:弘揚時代精神,引導同學們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同學們追求遠大的理想,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引領新時代大學生們在智慧激蕩、思想沖浪、情境體驗中塑造有抱負、有思想、有個性、有良好口才的當代大學生形象,充分展現法學院大學生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面貌。

2、辯題設計方面注重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在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紀律、行為、生活,以及社會對學生的影響等方面的情況后。

3、參賽要求

以法學院各宿舍為單位參加辯論比賽(詳情見參賽隊伍);每支參賽隊需制定出自己的隊名及參賽宣言。各參賽隊辯手統一著裝。

4、評分標準

①觀點鮮明,論證充分,引證恰當,分析透徹、嚴密。

②表達流暢,發(fā)音準確,用詞得當,層次清楚,邏輯嚴密。

③反應靈敏,回擊有力,配合默契,表情豐富,儀態(tài)端莊,風度優(yōu)雅。

5、獎項設置

團體獎:一等獎四個,二等獎六個,三等獎十個。對獲獎隊伍頒發(fā)榮譽證書。

個人獎:本屆比賽評選最佳辯手若干名,對獲獎選手頒發(fā)榮譽證書。

四、成效

1、增強學生整體辨別能力,提高了教育引導效果:因為辯題設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強,緊貼學生生活和關注熱點,使同學們樂于參加辯論,辯論的主動性增強。辯論雙方使出渾身解數,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給全體同學展現事物的兩方面,而聽眾則在思想的沖突中展開激烈的思考,最終明白問題的實質,達到了以辨明理,使同學變被動為主動,為同學們后面的有效行動奠定了基礎。

第7篇

評委必須保持白紙典范,不介入到比賽中去。評委傾向于辯手們能夠在終局發(fā)言中對于自己的論點作出評價,并自我判定勝負。

賽后,如果時間允許的話,評委評委應指出辯手們表現中的不足,并對他們提出意見。

辯論概要(OUTLINEOFADEBATE)

如果你想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學習辯論,那么你需要掌握更多的重要的概念,這些單詞我們用粗體字表示出來。(在本節(jié)只要加注大寫英文的,即為重要概念——譯者)書后有一個術語表供參考。

正方第一次申論(正方第一次發(fā)言)

FIRSTAFFIRMATIVECONSTRUCTIVESPEECH(1AC)

八分鐘。

就本方的辯題進行立論性辯護。

解決問題的方案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論述——價值(SIGNIFICANCE),弊端(需要,HARM)以及利益(ADVANTAGE)

現有狀況如果不改變的化無法解決問題——根屬性(INHERENCY)

我方所認為應該采用的具體主張——計劃(PLAN)

我們的計劃能夠解決問題或者消除弊害——解決力。

反方二辯就正方第一次申論進行質詢

(SECONDNEGATIVESPEAKERCROSSEXAMINES1AC)

三分鐘。

提問能夠幫助你理解對方論點。獲取信息(GETINformATION)

提問能夠幫助你建立本方論點。稍后使用提問攻擊(USEANSWERSAGAINSTTHEMLATER)

向評委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個有風度有禮貌的紳士。(ACTLIKEAPOLITE,FRIENDLYPERSON)

反方第一次申論(反方第一次發(fā)言)

FIRSTNEGATIVECONSTRUCTIVESPEECH(1NC)

八分鐘。

攻擊正方并開始指出正方的方案的缺陷。

指出正方的方案缺乏具體性。這稱為方案反駁。(CASEARGUMENT)

指出如果正方的方案的施行,會帶來一系列弊端。這稱為弊端反駁(DISADVANTAGES)

指出正方的基本假設是不正確的或是有缺陷的。這稱為批判反駁。(CRITIQUE)

指出正方的主張并不和現實相符。這稱為時事反駁。(TOPICALITY)

指出有一個比正方的計劃更好的選擇。這稱為相抗計劃。(COUNTERPLAN)

正方一辯就反方第一次申論進行質詢

FIRSTAFFIRMATIVESPEAKERCROSSEXAMINES1NC

三分鐘。

正方第二次申論(正方第二次發(fā)言)

SECONDAFFIRMATIVECONSTRUCTIVESPEECH(2AC)

八分鐘。

捍衛(wèi)本方立場,攻擊反方立場,是正方最后闡述本方主張的機會。

指出對方所指出的弊端,恰恰是支持本方主張的理由。這稱為反轉。(TURNS)

指出對方的相抗計劃以及正方的計劃是可以共存的。這稱為置換。(PERMUTATIONS)

(那是因為在政策辯論中,如果反方決定放棄防衛(wèi)現行政策,那么他們可以采用相抗計劃。但是相抗計劃必須反對辯題,而且相抗計劃還必須與正方計劃不相容,符合“相抗(competitiveness)”標準,因此不能與正方計劃同時實施。如果可以同時實施的話,則所提的相抗計劃無效,正方可采用置換——譯者)

反方一辯就正方第二次申論進行質詢

FIRSTNEGATIVESPEAKERCROSSEXAMINES2AC

三分鐘。

反方第二次申論(反方第二次發(fā)言)

SECONDNEGATIVECONSTRUCTIVESPEECH(2NC)

八分鐘。

攻擊正方立場,防衛(wèi)本方立場,是反方最后一次闡述本方立場的機會。

反方第二次申論與反方第一次辯駁性所包含的論點是不同的。這稱為勞動分工。(DIVISIONOFLABOR)

正方二辯就反方第二次申論進行質詢

SECONDAFFIRMATIVESPEAKERCROSSEXAMINES2NC

三分鐘。

反方第一次辯駁性發(fā)言

FIRSTNEGATIVEREBUTTAL(1NR)

四分鐘。

攻擊正方立場,防衛(wèi)本方立場。勞動分工。(DIVISIONOFLABOR.)

正方第一次辯駁性發(fā)言

FIRSTAFFIRMATIVEREBUTTAL(1AR)

四分鐘。

回答所有反方的質疑,防衛(wèi)正方立場。

反方第二次辯駁性發(fā)言

SECONDNEGATIVEREBUTTAL(2NR)

四分鐘。

指出本方所贏得的論點,并予以評論。這稱為評價論點。(WEIGHTHEISSUES)

正方第二次辯駁性發(fā)言

SECONDAFFIRMATIVEREBUTTAL(2AR)

四分鐘。

結束以上環(huán)節(jié)之后,雙方會有五至十分鐘的準備時間。在不同的錦標賽中的規(guī)定是不同的。

然后握手:看看評委是否有什么點評說明。

開始辯論的正確方法

你可以在你的教室里面開始辯論。

參加一個公共辯論集會。

對于辯論新手來說,這是一個思考辯題以及獲得一些公共演講經驗的好機會。我們可能會討論某個相關議題。大膽舉起你的手,做一個短小的演講來支持或者反對我們的主張。只是舉起你的手,這很簡單,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教室前面,介紹你自己,并告訴大家你的愿望。在你的理性判斷下,盡可能的多說,鼓勵每個人都發(fā)言,但是如果有人只是想看別人發(fā)言,也是可以的。

隨著練習的繼續(xù),感覺自然一點,站起來表達自己對于其它發(fā)言者的贊同或是不贊同的。你可以制定一個學生做主持人,當然老師自己也可以這么做……或者直接按學號一次要求學生發(fā)言。

議題:在學校里面,常常有所謂的能力層次的劃分,這也被稱為“跟蹤”學生,它通過評估學生能力,將他們分入不同的班級中,學習和他們能力相“適應”的知識。在任何一門課程都被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以面對不同能力的學生。

動議:這個組織認為對學生進行能力層次的劃分并安排他們進入不同的班級學習在包括科學、數學、歷史以及英語等科目中是不可取的。學生的分班應該按照他們的年級劃分或者根據他們是否完成必修科目來決定。

嘗試感受一下辯論中的小沖突

選擇一個你和其他學生感興趣的議題。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你想辯論的題目,但首先,我會給你一個示范。選擇一個學生們感興趣或是涉及他們的議題總是受到歡迎的。

議題:美國高中學校應該像日本一樣,由民間辦理。

組成兩支各由兩人組成辯論隊伍,一方作為正方,一方作為反方。使用十至十五分鐘大致討論一下雙方的議題,然后在黑板上寫下來。在這段時間中,兩支辯論隊可以構建他們自己的思路以及策略。在討論后,雙方各有五分鐘去思考怎樣使用論點。

進行一次如下的簡短辯論:

正方一辯——三分鐘

反方一辯——三分鐘

正方二辯——三分鐘

反方二辯——三分鐘

由觀眾提問,或者雙方互相提問——十分鐘

反方終局發(fā)言——三分鐘

正方終局發(fā)言——三分鐘

每次辯論大約花費三十分鐘。在你討論以及辯論后,在下個學習階段你會和另外兩個學生辯論同一個題目。

你現在是一個辯手了!請說出辯論者的準則,然后就可以進入下一章節(jié)學習了!

辯論者的準則

我是一個辯手。

我希望我的闡述能夠配的上“辯論者的準則”這個題目,因此我會盡我可能闡明它。

就我本人而言:

我會查找一下關于辯題的相關資料,知道自己要說些什么。

我會非常注意我辯論的主題。

我更傾向于說服而不是通過暴力或是。

我從勝利別是失敗中得到學習。

我要贏得大方,輸得有風度。

我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即使現在我是一個世界公民。

我會像要求別人那樣嚴格要求自己。

我會努力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影響。

在辯論中,我盡全力作出最好的論證,來支持我方觀點。

在生活中,我盡全力作出最好的論證,來幫著我作出選擇。

對于其他人而言:

我會尊重他人自由發(fā)言和表達的權力,無論他是否同意我的觀點。

我會尊重我的同隊辯友、對手、評委、教練以及錦標賽官員。

我在論證本方觀點,駁斥對方論點以及引證的過程中都保持誠實。

第8篇

在法律教育和學習中,法律邏輯不但是基礎,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這正如臺灣著名的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所言:“學習法律,簡單言之,就在培養(yǎng)論證及推理的能力”。

當前,法學教育困惑于怎樣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邏輯學教學困惑于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法律思維訓練。對此,本文結合講授法律邏輯學的體會,總結一些法律邏輯學的教學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強調邏輯自律意識,引導學生重視邏輯思維

人從2歲左右就開始邏輯思維,在成長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邏輯自律意識淡薄卻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們不能說他邏輯思維能力欠缺,但在寫論文、教材、專著中,在講話、演講、辯論中,在處理一些重要問題時,卻犯了一些不該犯的簡單錯誤。例如:《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的兩篇文章。

《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社會危害性理論之辯正》第167頁:“根據通說,犯罪的本質在于它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簡單地說,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顯然,它是一個全稱判斷,即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于是,反對者很快反駁”這里,作者明顯在偷換論題,從“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是犯罪”(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簡單換位,只能限制換位)。

《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第109頁:“客觀真實論者一方面聲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另一方面又將刑事訴訟定義為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一,這樣一來,在訴訟中,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一命題可以替換為‘認識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所謂真理無非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一種認識,因此,上述命題可以進一步替換為‘認識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作者在這里混淆了概念,將辨證思維中的“同一”理解為普通思維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結論肯定不正確?!罢J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一”指的是辨證思維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維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當然,講到這里,老師還要告訴學生:出現邏輯錯誤只是作者和編輯缺乏邏輯自律意識的結果,核心期刊還是核心期刊,法學專家還是專家,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還是有創(chuàng)新之處,這個例子還可以用來講解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的關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編輯、專家尚且出現這樣的錯誤,我們更應該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邏輯自律意識,把自發(fā)的邏輯思維轉變?yōu)樽杂X的邏輯思維。這是學習法律邏輯學的第一個目的。

二、用法律邏輯學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提高法律思維能力

法律思維由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組成,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法學專業(yè)課講授法律思維內容,法律邏輯學講授法律思維形式,各有側重,但在培養(yǎng)和提高法科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法律思維訓練時,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彼此相依,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也離不開形式。法律邏輯學教學中融入法律思維內容,法學專業(yè)課講授時注意法律思維形式、方法和規(guī)律,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實現法學教育的目標。舉兩個例子:

在法律邏輯課堂上,我讓學生把“合法行為”、“違法行為”、“行為”、“犯罪行為”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歐拉圖表示出來,大部分學生把行為劃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在違法行為中劃分出犯罪行為。他們認為,一種行為,要么合法,要么違法,為什么?他們說“不違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說這樣給合法下定義不合邏輯規(guī)則,也先不提合法的定義到底應該是什么,就舉個例子,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另一個人上來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輕,違法嗎?不違法。合法嗎?沒法回答,說是說不是似乎都有問題,但你肯定不能說這種行為合法。還有更多的例子,不違法的并不能說合法?!昂戏ㄐ袨椤薄ⅰ斑`法行為”、“行為”、“犯罪行為”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歐拉圖應該這樣表示:先將行為劃分為法律調整的行為和法律不調整的行為,然后,再將法律調整的行為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違法行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個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邏輯理性告訴我們,不是所有時候都這樣。

在和學生一起聆聽的一次學術報告中,一位教授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修改為“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執(zhí)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國”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權”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權”,那么,凡是官和權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權,我們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權,為什么不說依法司法呢?是現在我國的司法已經依法了,還是司法需要凌駕于法律之上,還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說了算嗎?這是從邏輯三段論推理想到的質疑。當時,正好講到三段論推理,學生感觸非常深刻。

以上說明盡管法律邏輯學沒有探討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客觀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但它告訴我們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思維規(guī)律、規(guī)則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論證的規(guī)則與方法)。后一種邏輯理性地看待前一種邏輯的現有觀點,思考其未來走向。

三、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分析案件,讓學生產生學習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對案件事實進行分解、條理剖析,并提出應如何適用實體和程序法律意見的活動?!卑讣治鍪欠▽W專業(yè)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邏輯結合。事實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組成命題,由命題進一步組成推理,以此來論證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從概念、命題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決的婚姻關系上的違約金案。原告和被告結婚時訂立書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約定了違約金條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構成違約,應當支付違約金25萬元給對方?,F在被告違約,原告請求違約金。法院審理本案,遇到的難題是:本案是婚姻案件,應當適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沒有違約金制度。違約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明文規(guī)定:婚姻關系不適用合同法。

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講,合同和婚姻,一是財產法上的行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為。但兩者均屬于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其屬概念。法律行為與合同、婚姻兩個概念之間是屬種關系。因此,法官可以適用關于法律行為生效的規(guī)則,具體說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實;其二,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其三,內容不違反公序良俗。審理本案的法官認為,本案婚姻關系上的違約金條款,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現行法對此并無強制性規(guī)定,并不違反"公序良俗",因此認定該違約金條款有效,并據以作出判決:責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萬元違約金。

四、提問式教學,使學生學會思考

提問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是老師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務求達到學生被窮追猛問,難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學生思考,通常不會問問題的人,也就不會發(fā)現問題,不會提出問題。因此,要在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不僅會回答問題,更主要的是會注意問題、發(fā)現問題、并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問題。

有人說,律師的作用就是重新組合案件事實,尋找法律理由,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怎樣在復雜的案件事實中找到突破點?借鑒MBA邏輯考試的方式,針對一個案件,請學生總結各方當事人的可能觀點及證據,思考怎樣支持、加強、反駁、削弱某一方的論證,怎樣解釋、評價某一方的觀點和論證。同學之間可以假設案情,展開辯論。

在個案分析中,不斷提問的方式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們積極思索,互相反饋信息,并與教師溝通,在提問、反問、自問自答、互問互答中,探求解決問題、難題的路徑與方法。

五、適當課堂辯論,引用典故事例,設計課堂游戲,激發(fā)學生聽課的興趣

邏輯學是在“辯”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的。我國古代,邏輯學也稱為“辯學”?!霸V訟”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說服別人,維護自身利益。故辯論對于學好法律邏輯學而言,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辯論的題目可以是學生生活、學習中的熱門話題。辯論要求語言流暢,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兩方進行。如“法學教育應側重于理論(實踐)”等。這是一大部分大三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大一、大二學習了一些專業(yè)知識,大三開始思考未來發(fā)展時,發(fā)現所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有差別,而又不知道怎樣解決。辯論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他們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辯論的一個作用。此外,辯論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了,邏輯問題也出來了。如:概念的內涵外延不明確,機械類比、循環(huán)論證、訴諸無知等等。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引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研究法律思維的形式、規(guī)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學科,學好它對于我們的法律學習、司法實踐大有裨益;同時,它又是一門交叉學科,高度抽象的邏輯學學科溶入具體的法學學科,概念多、規(guī)則多、符號多、公式多,法科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鑒于課程的抽象性和應用性,有必要設計一些課堂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為強化學生對等值命題的理解和運用,在課堂上用10—15分鐘做“換一句話說”的小游戲:第一排學生寫一個命題,后幾排學生換一句話說,然后在傳回來,前排學生評價是否等值;講到法律規(guī)范邏輯時,為了引起學生對“應當”、“允許”等規(guī)范詞的重視,請學生們課后研讀法律條文,尋找三個相關法律條文,編造“兩個事實與一個謊言”,上課時,請其他同學判斷那一個是謊言;講法律概念時,請學生用三個詞語編一段故事;講推理時,做“誰是作案者”、“故事接龍”的推理游戲等。

六、既講普通邏輯學的知識,又講辯證邏輯學的知識,尋找法律的生命

對思維形式和思維規(guī)律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研究,因而邏輯學本身是一個龐大而又多層次的學科體系,如今人們通常把邏輯學分為普通邏輯、辯證邏輯。普通邏輯形成最早,它側重于靜態(tài)地研究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及邏輯規(guī)律,研究單向的思維;辯證邏輯研究動態(tài)的思維,研究多向的思維;恩格斯說“普通邏輯和辯證邏輯就象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系”。辯證邏輯思維時針對某一方面的論述同樣要遵守普通邏輯思維的形式和規(guī)律。在通常情況下,對于簡單案件,人們使用普通邏輯思維就可以了,但對于復雜案件,必須使用辯證邏輯思維才可以維護法律的正義。畢竟,人類已經進入辯證邏輯思維時期。

從某種意義上講,法律、道德、經濟、政治是統一的,經濟效益有國家、集體、個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長遠之分;道德上善與惡的標準、政治上利與弊的權衡也因出發(fā)點的不同而有差異;談到法律,當它確定時,我們以合法性為標準進行法律思維,當它不確定時,我們怎么進行法律思維呢?而什么是合法?為什么法律如此規(guī)定呢?答案是,以當時的政治、經濟、道德為標準所制定。所以,當我們講用法律來思維時,我們仍然要考慮到政治、經濟、道德的因素,當法律確定時,是立法者考慮;當法律不確定時,是司法者考慮。這樣,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僅僅是法律思維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維的唯一前提。

第9篇

辯論詞就是在雙方或者多方辯論時,用于駁斥對方的語言。駁斥對方的語言主要由三種形式:駁斥對方觀點、駁斥對方論據、駁斥對方的邏輯。

在寫辯論詞時可以就對方語言中的觀點、論據、邏輯的任一方面,找出漏洞,采取直接反駁法、反證法、歸謬法等來進行駁斥。直接反駁,就是運用論據或推理,直接指出錯誤的方法;反證法,就是為了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可以先證明與其相矛盾的另一觀點是正確的,然后反過來說明該觀點的錯誤;歸謬法,先假定對方的觀點是對的,然后以它為前提,推導出一個明顯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觀點是錯誤的。

要注意的是,辯論發(fā)言必須明確中心話題,并圍繞中心話題來說,做到觀點鮮明,有理有據。首先是駁觀點,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觀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駁斥,揭示出謊言同事實、謬論與真理之間的矛盾;其次是駁論據。錯誤和片面的觀點,往往是建立在虛假、不完整的論據之上的,論據駁倒了,觀點也就站不住腳了。最后是駁邏輯。駁倒了觀點中的邏輯,也就把觀點駁倒了。在具體寫作辯論詞時,要注意緊扣論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議論,要求思路明晰、邏輯嚴密、材料典型、論證有力,為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可運用一些常見修辭,如對比、排比、比喻、反問等。

【經典考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光明中學舉行辯論賽,正方的觀點是“養(yǎng)成良好風氣主要靠自律(自我約束)”;反方的觀點是“養(yǎng)成良好風氣主要靠他律(他人約束)”。辯論時,雙方唇槍舌劍,反方突然這樣發(fā)問:“孫悟空不就被套了個緊箍咒?可見養(yǎng)成良好風氣主要靠他律?!弊鳛檎剑銓⒃鯓拥皿w有力地回擊反方?

請為正反擬寫一段辯論詞。

解析:就本題而言,反方的問話中認為“孫悟空不就被套了個緊箍咒”說明了人要靠“他律”,可以直接反駁,“唐僧為什么不戴緊箍咒呢?”也可以從孫悟空和唐僧屬性不同的角度駁斥對方論據。還可以從對方觀點不嚴謹、片面角度進行駁斥。

答案示例:那么唐僧為什么不戴呢?孫悟空是猴不是人,作為動物當然主要靠他律,這不是我們討論的話題。我們強調主要靠自律,并沒有完全排除他律。

【牛刀小試】

1.在辯論比賽中,表面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并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順水推舟”。下面是關于“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這一觀點的的論辯,請運用這一技法為正方加上辯語,并簡單說明。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辯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jié)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么不應該?

(1)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下“孔子學院”遍布全球,有力地傳播了中國文化,但也有網友認為孔子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于是在某論壇上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孔子能否做中國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大討論。請你就此參與辯論,在論壇跟帖留言,支持正方或反方都可以 80字左右。

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