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古代文學小知識

時間:2023-06-16 16:38:09

導語:在古代文學小知識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在《古詩十九首》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多圍繞別離相思、人生不得志、控訴社會黑暗這些主題展開,在詩歌技巧、成就上一方面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另一方面又開啟了建安魏晉五言詩的風氣。許學夷說過:“《三百篇》始流而為漢魏,‘國風’流而為漢十九首…然五言于‘風’為近…”。溫柔敦厚的風格、含蓄蘊藉的表達、深遠幽深的思想、深摯真切的抒情使《古詩十九首》成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詩人們肆意地表達自己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憤恨、愁苦以及對社會的憤懣之情和感傷情緒,又為《古詩十九首》增添了一份豁達、灑脫和豪邁,是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我國詩歌的又一高峰。

一、《古詩十九首》的抒情內(nèi)容

東漢時期,統(tǒng)治階級為了加強封建統(tǒng)治,進一步發(fā)展了西漢以來的養(yǎng)士、舉薦、征辟制度,讀書人游學和游宦之風盛行。徐干在《中論?譴交》中這樣描述:“桓靈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室不恤賓客為務,冠蓋填門,儒服塞道。饑不暇餐,倦不獲已,殷殷怯怯,俾夜作晝。下及小司,列城墨綬,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星言鑾駕,送往迎來,亭傳長滿。吏卒傳問,炬火夜行,寺不閉?!薄澳穗x其父兄,去其邑里…竊選舉,盜容寵者,不可勝數(shù)。”“或身于他邦,或長幼而不歸,父母懷獨之思,思人報東山之哀,親戚隔絕,閨門分離,無罪無辜,而亡命是郊。”是當時很多士人背井離鄉(xiāng),長途跋涉,游幻四方,投靠權門,積年累月流浪他鄉(xiāng)的真實寫照。

《古詩十九首》中有很多作品抒發(fā)這些出門游學的士人獨處他鄉(xiāng)的羈旅別恨和思鄉(xiāng)之情。雖然身在異鄉(xiāng),但胸懷故土,心系家園,孤獨無依的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昂L日以厲,游子寒無衣?!保ā秳C凜歲云暮》)“出門獨彷徨,愁思當告誰?!保ā睹髟潞勿ā罚八歼€故閭里,欲歸道不因”(《去者日以疏》)是當時下層士人面對殘破的家園,動亂的時代,有家不能歸的感情抒發(fā)。

(一)作者借獨守空房的思婦表達時光易逝,芳華早逝、容顏易老的哀怨

《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婦,有的溫婉、有的直率、有的哀傷、有的是遙不可及的仙子,但她們是漢代失意文人無法徹底擺脫社會倫理束縛,痛苦和不幸的縮影。作品《行行重行行》中,作者借用“思君令人老”這樣的詩句表達在思念中歲月悄悄地流逝,自己的芳華不再,青春一去不復返的感傷和無奈,離別相思成為思婦們生命的全部。《迢迢牽牛星》、《青青河畔草》等作品都是思婦們在離別中憔悴、在等待中枯萎的真實寫照,傷時之感與相思之情巧妙結(jié)合,讓時人深切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濃重的相思之情、傷時之感。

(二)通過漂流在外的游子,抒發(fā)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感

東漢時期,統(tǒng)治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治黑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察舉、征辟制度中舞弊行為猖獗,文人士子進身仕途的命運更加悲慘,經(jīng)歷寒窗苦讀的煎熬和異鄉(xiāng)飄零的苦痛也難以換得出人投地?!巴亩x居,憂傷以終老”,家人流離失所,和平安定的團圓生活成為奢望,動亂年代有家不能歸的悲涼、愁緒躍然紙上?!豆旁娛攀住分泻芏嘧髌方柚毺幃愢l(xiāng)、愁思輾轉(zhuǎn)、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抒發(fā)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感,正如清代沈德潛所說:“十九首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死生新故之感”?!睹髟吗ㄒ构狻?、《今日良宴會》等作品都表現(xiàn)出身下層的失意文人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感到前途渺茫,自己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xiàn),流露出的令人刻骨銘心的失落感。

(三)強烈的死亡意識和及時行樂的思想

漢代后期,正逢亂世,道家思想盛行,儒學“立功、立德、立言”的價值體系失去了原有的基礎?!豆旁娛攀住返氖б馕娜耍砹藵h代社會中小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tài),作品通過細膩地展現(xiàn)人生的短暫、生命的轉(zhuǎn)瞬即逝,生命價值在社會得不到重視和體現(xiàn)的痛苦和迷惘,人生的意義、思考死亡及生存價值的反思等。

作品《去者日以疏》中“古墓犁為田,古柏推為薪”和《驅(qū)車上東門》中“驅(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通過展示陰森蕭瑟墓地環(huán)境,感慨滄海桑田的變遷,揭示詩人內(nèi)心的傷痛。 “陳死人”和“年命如朝露”的現(xiàn)實人生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中下層文人內(nèi)心對死亡的恐怖和悲痛欲絕的鄉(xiāng)愁,從而感慨去者悲哀,生命長存的可貴。

《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驅(qū)車上東門》“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薄痘剀囻{言邁》“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痹诰仁浪枷氲呢熑胃泻退劳雠c生存的矛盾中,倍受壓抑、痛苦的失意文人們面對死亡,找到了一條更好的出路,及時行樂,注重時下生活。既然無法增加生命的長度,那就增強生命的密度,借此拯救自己的心靈,獲得片刻的慰藉。正如馬茂元先生所說:“這類思想是庸俗而粗野的,氣質(zhì)是浪漫而頹廢的,但其中卻蘊藏著一種現(xiàn)實的、積極的因素?!?/p>

面對死亡,對人生、生活懷抱美好的向往,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留戀,也標志著漢代中下層失意文人生命意識的覺醒。正如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所說“它實質(zhì)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

《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jīng)》、漢樂府的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下啟建安文學,是文人五言詩創(chuàng)作的開端?!段男牡颀?明詩》云:“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薄对娖贰吩疲骸拔臏匾喳悾獗h,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第一次將“人”的主題引入兩漢文學,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憂患意識,標志著漢代文人生命意識的覺醒。

二、《古詩十九首》抒情藝術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一)《古詩十九首》以五言形式抒發(fā)下層士人在亂世中真實的生命感受,標志著“詩言志”向“詩緣情”的轉(zhuǎn)變,開啟了建安文學自覺性的新時代

《古詩十九首》在中國五言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文人五言抒情詩歌的典范性作品,被譽為“五言之冠冕”。建安時期曹植《蒿里行》、王粲《七哀詩》,受其整齊的五言形式影響,語言越來越工整、規(guī)范,五言詩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敖ò渤?,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jié);王、徐、劉望路而爭驅(qū)。憐風月,狎池苑,敘酣宴;慷慨以會氣,磊落以使才?!?/p>

《古詩十九首》之前的詩歌多歌功頌德,勸百諷一,“緣事而發(fā)”?!爸劣诮ò?,曹氏基命,三祖陳王咸盛藻。甫乃以情緯文,為文被質(zhì)?!备嗍鞘艿健豆旁娛攀住贰巴褶D(zhuǎn)附物,怊悵切情”、“怨而不怒”的抒情風格的影響。曹植《美女篇》抒發(fā)“佳人慕高我,求賢良獨難”;陳子昂《感遇》、李白《古風》等都受到《古詩十九首》的影響。《古詩十九首》以五言形式抒發(fā)下層士人在亂世中真實的生命感受,是“溫柔敦厚”詩風的源頭。標志著“詩言志”向“詩緣情”的轉(zhuǎn)變,對建安詩歌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二)感傷主義的影響

生于亂世的下層士人,備受羈旅之苦,遭遇種種挫折之后,雖然不滿現(xiàn)實,蔑視權貴,但是在感嘆王朝盛衰、抱怨世事艱難、個人人生追求的幻滅時,多表現(xiàn)出關心個人成長命運多于對國家生死存亡的關注,雖然缺乏直面人生、直面社會的勇氣,但也不愿意遠離塵世。積極入世,屢受打擊冷遇,讓他們對時代、社會、人生的感受變得懷疑而感傷。當家國之衰和個人哀怨不能調(diào)和時,“貧士失職志不平”、人生多苦難等成為他們感傷的主題。作品中不論是對速老的惶恐,對死生的困惑,還是對現(xiàn)實與理想的痛苦追問,都是一種深沉的悲情。

“哀而不怒、哀而不傷” 是生活在動蕩年代的文人士子們生命意識覺醒后孤獨、哀傷,前途無望的憂慮的真實的心靈寫照,反應出多愁善感的下層士人矛盾、纏綿悱惻中透露出的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豆旁娛攀住烦蔀槲覈袀髁x最早最集中的體現(xiàn),這種感傷情調(diào)“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diào)?!边@種悲涼感傷情緒對后代文人文化心態(tài)及行為模式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唐代詩人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是安史之亂中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明清時期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長生殿》充滿了濃厚的家國興亡和人生空幻之感;曹雪芹《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成為封建王朝的一首挽歌,充滿了感傷主義的色彩。

《古詩十九首》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和樂府文學傳統(tǒng)發(fā)展而來,是文人五言詩的成熟之作,以嶄新的詩歌形式、自然的藝術技巧和圓融的藝術境界,為五言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接開啟了魏晉時期的詩歌。對唐詩的勃興起到了過渡和引導的作用,對后世歷代詩人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可深遠的影響。葉幼明說:“《古詩十九首》是我國詩歌由‘言志’向‘緣情’方向發(fā)展的開端,是由敘事向抒情方向轉(zhuǎn)變的伊始?!豆旁娛攀住繁M情地毫不掩飾地抒寫個人情懷,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新的描寫領域?!?/p>

參考文獻:

[1]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3]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4] 鐘嶸.詩品序[M].貴州: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3.

[5]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M].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6] 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8] 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趙昌平.建安詩歌與古詩十九首[M].江淮論壇,1984(03)

[10]王建華.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J].西安:西北大學學報, 1997(02).

[11]胡培培.古詩十九首藝術特色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2005.

[12]崔玲.古詩十九首的美學特色[J].蘭州大學學報, 2006(01).

[13]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