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43:36
導語:在日本茶道文化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鍵詞】茶藝 茶道
前言:目前,關于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qū)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
20世紀70年代,中國臺灣地區(qū)出現(xiàn)了茶藝一詞,至于為什么要稱茶藝,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傳播對現(xiàn)代臺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現(xiàn)在繼續(xù)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于嚴肅,中國人對于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jīng)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一詞就這么產(chǎn)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并無統(tǒng)一而明確的定義。如臺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于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第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臺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huán)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綜合各家學說之后,我們認為茶藝就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茶藝的范圍僅僅限于泡茶和飲茶的范疇,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和藝術。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guī)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開始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了起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觀點。吳覺農先生在《茶經(jīng)述評》一書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在《中國茶史散論》中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标愊惆紫壬凇吨袊栉幕芬粫薪o茶道下的定義是:“中國茶道包涵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的精神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yǎng)以實現(xiàn)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綜合各家學說之后,我們認為茶道是以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xiàn),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yǎng)的全面體現(xiàn),是有關修身養(yǎng)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藝與茶道精神共同構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是茶文化的重點。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禮法、環(huán)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亨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身養(yǎng)性,參悟大道。
茶藝的內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但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與茶文化之間。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藝表演,就表演者而言,從備器、選茗到溫杯、投茶、沖泡、奉茶、謝客整個過程中,能夠體現(xiàn)一種人生志趣和追求,體現(xiàn)一種“道”境界者甚少,能夠表達一種優(yōu)雅美韻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優(yōu)雅美韻可謂茶藝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內涵是“儒家精神”,是“積極入世”,是“非淡泊無以勵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對這些精神內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進入到這種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讓品飲和觀賞者入“道”,充其量賞美而已?!翱床杷嚒笨?,“悟”茶道則無。
就品飲者和觀賞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質、人生追求、美學修養(yǎng)制約,進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諦者同樣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藝主要是感受美、鑒賞美、接受美的熏陶。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洗禮但距“悟道”相去甚遠。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因此,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我們應嚴格區(qū)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余悅.茶藝師基礎知識,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王業(yè)強.漫談“茶藝”與“茶道”,蠶桑茶葉通訊.
此次去福鼎參會之前,也想著會不會又恰逢寇老生日?如果是。那可得提前預定蛋糕了,以免臨時匆忙。后來又想人世間哪里有這樣巧的事情?雖然月份相同,但今年多一個閏月,決定不會有這樣湊巧的事。本來也想著翻翻舊皇歷,后來因為忙,也就忘記了。到了福鼎,會見老朋友、結識新茶友,準備茶席、論文和研討會發(fā)言,時間很緊。會議期間碰見寇老幾次,都是匆匆說些“茶話”,來不及細談。后來有天早上一起用餐,便半開玩笑的問:“去年在武夷山,恰逢您老生日,今年應該不會這樣湊巧了吧?”寇老停下筷,看著我,半晌才說:“世上的事情就這樣巧,明天就是我生日!”
我忽然想起古時候說書人的一句話“無巧不成書”。雖然我不知道寇老的具體生日是哪一天,但兩次茶會時間都很短,也就三四天,而他老的生日恰恰就在這幾天肉,可謂巧之又巧了。末了寇老又悄悄對我說: “這是你問起我才說的,希望千萬不要聲張。免得給大家添麻煩?!蔽倚Φ溃骸 凹热晃抑懒?,那就由不得您老了,一定要給您老‘張揚’出去,提早準備生日蛋糕、蠟燭,誰讓您老生日這樣湊巧呢!”
飯后我將這“重大消息”告訴了范增平老師和丁以壽兄。并一起制定了詳盡的“活動”方案,地點就選在福鼎市內一家茶樓里――“茶福樓”茶藝館。人員有來自“三國四地”的茶文化專家、學者和茶友。三國指的是中國、日本、韓國,四地則指來自臺灣、香港、澳門和內地的茶友們。因為還安排了一場小型的“中日韓茶禪文化研討會”,所以特別邀請了日本倉澤行洋教授、韓國崔錫煥先生、臺灣范增平教授、北大滕軍教授、安徽農大丁以壽教授、河北茶文化學者舒曼先生等十多人,可謂群賢畢至,所以今年給寇老安排的祝壽活動更加隆重和有意思了。
三天的禪茶文化交流活動很快就接近尾聲了。明天大家就要互相道別、各自返程了,所以今晚的聚會令人珍惜。
因為下雨,給寇老特制的生日蛋糕稍稍晚到了一會兒,蛋糕一上桌,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寇老“動刀”。寇老卻指著坐在對面的倉澤行洋教授說:“我和倉澤是多年老朋友了,我們兩個人今年恰好都是七十六歲,所以今天的生日應該是我們兩個人一起過!一起來切蛋糕!”一席話說得大家都笑了,這大概就是茶人間的友誼吧――不分國籍、不分彼此,像茶湯一樣淡泊而寧靜,卻香味雋永。依照去年“慣例”,生日晚會應該有主持人、有祝壽辭,應該有聯(lián)句,應該有吟唱,這樣才是茶人間的聚會――熱鬧而高雅。晚會依然由范增平老師主持,來自河北的舒曼先生首先致祝壽辭,大家紛紛隨喜。來自終南山的心一居士則為大家吟唱一曲《云水吟》,嘆為稀有。然后大家依次聯(lián)句,將生日晚會推向。
雨聲不斷,茶樓里歌聲盈耳,笑語盈盈??芾吓c倉澤先生以高齡之身奔赴茶會,實情系茶文化之興衰,亦為茶人情誼所牽。太姥山下談禪論道,亦是因緣再現(xiàn)而已。
眾人聯(lián)句罷,壽星開始“倚老賣老”了。轉頭對我說:“去年我生日你吹了一曲簫,今年也不能少吧?”我連忙笑道:“簫早就帶來了,就等您老發(fā)話呢?!眽坌菂s“得寸進尺”,說:“去年因為僧寮地方小,你坐在座位上吹。今年這里地方很大,那邊還有個小舞臺。你可以坐在舞臺上吹?!蔽尹c頭答應,在舞臺中央坐下,略略沉思片刻,輕拈簫管。開始清吹。
論文關鍵詞:蒸青綠茶 發(fā)展 傳播 生產(chǎn) 茶園 自動化
論文摘要:由蒸青綠茶在中國的發(fā)展演變史及在日本的傳播發(fā)展史出發(fā),概述了蒸青綠茶的加工制作、引種栽培和貿易發(fā)展史,以及當前的加工技術與蒸青綠茶在各領域中的應用情況,由此對蒸青綠茶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前言
蒸青綠茶,其品質特征素有“三綠”之稱,即色綠、湯綠、葉底綠。最初由蒸青團茶、餅茶發(fā)展而來,后再發(fā)展到散茶,直至如今出現(xiàn)的各蒸青綠茶種類及其深加工產(chǎn)品在諸多領域的應用。它的發(fā)展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始于中國唐代,后被廣泛傳播于日本韓國,在其他國家如越南、印尼等亞洲國家也有不少的栽種面積,在歐美非洲等也有不少的消費量。
l中國蒸青綠茶的發(fā)展歷史
至今,中國茶葉已發(fā)展到六大茶類,即綠茶類、紅茶類、烏龍茶類(又稱青茶類)、黃茶類、白茶類、黑茶類,其中以綠茶類生產(chǎn)最早,也是中國主要的茶類。而綠茶類中的“蒸青綠茶”遠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就已產(chǎn)生,當時稱之為“蒸青團茶”,即鮮葉采回后,先經(jīng)洗滌,而后用蒸汽殺青,搗碎后制成餅,穿孔,再烘干收藏。當時,茶葉產(chǎn)區(qū)主要分布于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qū)的許多州郡,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最負盛名。
到了宋元時期,由于貢茶制的實施,飲茶之風盛行,極具觀賞效果的斗茶、分茶逐漸流行,社會各階層對茶葉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茶類生產(chǎn)呈現(xiàn)出以片茶(即團、餅茶)為主,散茶(包括蒸青茶和末茶)崛起的格局。片茶制作精細,但工藝繁瑣,價格昂貴,煮、飲費事,不適宜于普通老百姓飲用。因此,生產(chǎn)上對片茶的加工工藝進行了簡化,出現(xiàn)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茶和末茶,稱為散茶。其產(chǎn)區(qū)主要分布于淮南、荊河、歸州(今湖北姊歸)和江南一帶。
到了明清時期,倡導以散茶替代窮極工巧的茶餅,以沸水沖泡的渝飲法替代傳統(tǒng)的研末煎飲法。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詔罷造團餅,“惟采芽茶之進”,開創(chuàng)了中國改團(餅)茶為散茶,改煮茶為泡茶。在茶葉制作技術上,元朝名茶殺青是用蒸青,名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shù)地方采用的是烘青。帝王皇權的干預以及飲茶法的變更,極大地加快了餅茶衰弱、散茶崛起的歷史進程。蒸青團餅茶的地位el漸衰弱,飲用散茶成為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之后紅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及花茶各茶類的迅速興起與發(fā)展,引起了制茶技術的全面革新。至此,蒸青團餅茶逐漸退出中國制茶的歷史舞臺,而蒸青散茶也只是在某些區(qū)域生產(chǎn)、加工,在整個茶類中的規(guī)模el漸萎縮、地位逐步下降。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et本國內茶葉消費供不應求,又恰逢我國改革開放伊始,蒸青綠茶市場活躍,銷路暢通,而中國國內蒸青綠茶廠家不多,上檔次上規(guī)模的蒸青綠茶企業(yè)更是微乎其微。于是,為出口創(chuàng)匯,爭奪日本國市場,搶占商機,不少單位對蒸青綠茶制法作了進一步研究。引進設備、改進技術,擴大茶園栽種面積,擴建廠房,增添生產(chǎn)流水線,控制農藥殘留,至此,產(chǎn)量進一步增加,品質也得以提高,中國蒸青綠茶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2蒸青綠茶在中國的現(xiàn)況
目前,中國蒸青綠茶的制作,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基本上采用機械自動化生產(chǎn)。中國蒸青綠茶主要以外銷為主,日本是其主要的進口國,此外還銷往韓國、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國內銷售也有一定的份額,但比重較小,主要是由于蒸青綠茶的口味與中國傳統(tǒng)的炒青綠茶口感不一致,不太吻合國內消費者的口味。
因此,在國內,它被直接沖泡飲用的比率較低。隨著近年來罐裝茶飲料的興起,再加上蒸青綠茶獨特的品質,譬如葉綠素含量豐富、香味獨特,不少飲料廠商將其作為原料。在食品行業(yè)中,也將經(jīng)深加工后的蒸青綠茶的超微粉體作為食品添加劑,諸如茶蛋糕、茶糖、茶冰淇淋、茶豆、茶瓜子、月餅、果凍等。另外,隨著茶葉深加工技術的發(fā)展,相當一部分蒸青綠茶的內含物質,譬如茶多酚、茶活性多糖、茶皂素、咖啡堿等也被應用于醫(yī)療、保健品、日用品等行業(yè)。
中國的蒸青綠茶,歷來多以中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如擁有萬畝茶園的浙江三明茶業(yè)有限公司等所生產(chǎn)的蒸青綠茶。1992年,廣東湛江農墾海鷗農場(現(xiàn)為廣東省華海糖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下屬農場),進行了大葉種蒸青綠茶工藝與設備配套的項目研究,探索出利用蒸汽殺青,然后脫水、揉捻、干燥、車色的新工藝,并通過了項目省級鑒定,創(chuàng)制了大葉種綠茶蒸青新工藝l2]。該工藝生產(chǎn)的“雄鷗牌”蒸青綠茶,自創(chuàng)制以來多次榮獲省、部級獎項。2000年,該公司下屬的勇士農場,生產(chǎn)的大葉種炒青綠茶也改制為蒸青綠茶,也獲得了多項獎項。
3蒸青綠茶在日本的傳播歷史
日本茶葉生產(chǎn)具有較悠久的歷史,基本上生產(chǎn)加工成蒸青綠茶。所以,蒸青綠茶在日本的發(fā)展還得從日本的茶葉發(fā)展史上談起。早在圣武時期(公元729年)茶已作為佛教禮儀用品。中國唐代時期,日本派遣了13次使團,多的使團達600人,少的也有百余人。由史書查得,平安延歷24年(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禪師(又名傳教大師)到中國浙江天臺山的國清寺學習,學成之后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國,并在比睿山(今京都,滋賀境內)播種。公元806年,他的弟子空海禪師(又名弘法大師)又相繼人唐,把中國的飲茶方法、茶籽,以及中國唐代制茶工具“茶石臼”一并帶回日本。12世紀,日本佛教僧人榮西相繼兩次人宋,親身體驗了宋代的茶藝及飲茶的效用。歸國時,從日本最西端的九州平戶島登陸到回京都的路上,一路點播茶籽,后又將茶籽送給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氏,而明惠氏再將其贈向關東及九州地區(qū)。當時,茶葉并沒有在普通百姓中飲用,而是作為一種藥品,或者是飲用于上層社會中?!凹宀杈捶睢钡葍x式也只是在寺院和上層階級中,宣傳了茶的功效和修心的精神道德。直到千利休(公元1521年~公元1591年)創(chuàng)始了茶道,他的茶道思想方使飲用茶的習俗從上層社會傳到武士之中,然后逐漸傳給普通百姓。江戶末年(公元1738年),京都宇治的永谷宗岡氏創(chuàng)制了日本式的蒸青綠茶,俗稱宇治煎茶或青制煎茶,此茶只限于宇治、奈良、滋賀等少數(shù)地方生產(chǎn),其消費亦限于江戶、京都和大阪等幾大商城,直到公元1831年,其制作方法才開始得以在各地普及推廣。而煎茶道,據(jù)考證,起源于江戶保定二年(公元1742年),是永谷宗岡氏等人設計、創(chuàng)制煎茶后的第四年。
隨著煎茶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飲茶風氣的興起,到了江戶中期即18世紀30年代,日本茶葉開始商品化生產(chǎn)。公元1859年(安政6年),橫濱貿易港的開港,茶葉連同生絲一起輸往國外,開創(chuàng)了日本對外貿易的先河,茶葉成為日常商品,生產(chǎn)快速發(fā)展。至19世紀末,茶葉產(chǎn)量已達2.4萬噸,由靜岡、三重、奈良、琦玉等縣出口。茶葉主要是由手工制作,外形優(yōu)美,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甜醇可口,深受英、美等國消費者的喜愛。當時輸出量沒有正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但從“日本茶業(yè)史”可估計其發(fā)展狀況(見表1)。
從上表中,可知日本茶葉輸出數(shù)量雖有小幅度的波折,但基本上呈現(xiàn)出逐年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這與日本歷代政府都非常重視對茶葉的投入有關,在政策上采取積極扶持,茶農種茶產(chǎn)茶的熱情較高,茶葉出口形勢較好。而當時的靜岡縣則是茶葉的主要產(chǎn)地,在日本國占主要優(yōu)勢。
到了20世紀20年代,簡單精揉機的研制,開辟了日本機械化制茶的先河,大大增加了制茶產(chǎn)量,降低了制茶周期。二戰(zhàn)之后,制茶機械更是層出不窮,逐漸出現(xiàn)半自動化、全自動化生產(chǎn)的流水線作業(yè)。臺時產(chǎn)量高、產(chǎn)品質量穩(wěn)定,只有極少量的高檔玉露茶由熟練工人手工制作,而其他的主要由機械生產(chǎn),進一步推動了日本茶葉行業(yè)的發(fā)展。
4日本茶園分布、生產(chǎn)加工現(xiàn)狀
4.1日本茶園分布情況
日本茶葉區(qū)域布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于靜崗、鹿兒島、三重3個主產(chǎn)縣,地處日本中南部,這三個縣的茶園面積占日本全國茶園總面積的64.4,總產(chǎn)量占全國產(chǎn)量的74.6。其中靜岡縣是日本茶葉的主產(chǎn)地,茶葉在日本國農業(yè)中占有相當?shù)谋戎?,茶園面積占日本全國的41.7%,產(chǎn)量占全國的44.1,茶葉產(chǎn)值占當?shù)剞r業(yè)產(chǎn)值的20以上。除靜岡外,面積較廣產(chǎn)量較高的省份還有鹿兒島、三重、熊本、琦玉、京都、福岡、宮崎、奈良。日本新建的茶園一般采用統(tǒng)一規(guī)劃、集中連片、分戶種植,90的茶園屬于農戶所有,茶樹品種比較單一,新栽培的茶園幾乎都是無性系品種繁殖的茶園,當家品種是“藪北”種,占無性系繁殖品種的86。從50年代開始,日本就有計劃地發(fā)展無性系高產(chǎn)茶樹良種,至l980年茶樹繁殖1o0實現(xiàn)扦插育苗,推廣面積l0公頃以上的無性系良種有10個之多,其中以“藪北”種面積最大,占全國茶園面積的74.23,占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85.3;其次為“豐綠”,占全國茶園面積的。
4.2蒸青煎茶的種類
日本所生產(chǎn)的茶葉幾乎都是蒸青綠茶,由于采收原料和加工方式的差異,茶葉的品質和檔次不同,從而又分為:煎茶、本玉露、碾茶、玉露、番茶、焙茶、玄米茶、莖茶、粉茶、玉綠茶。其中煎茶又分為普通煎茶和深蒸煎茶。煎茶毛茶由于芽葉老嫩和制法不同,品質差異顯著,高檔鮮葉經(jīng)手工制做,可以做玉露,色澤墨綠,外形猶如中國的南京雨花茶;下檔的煎茶可以充當“番茶”和“焙茶”原料。在一些山區(qū),較寒冷的地方適宜采制高檔煎茶;平地,較溫暖的地方因其產(chǎn)量高,適宜采制中檔煎茶或玉綠茶;無霜地帶的茶葉制綠茶一般品質稍差,適宜提早采制;而一些經(jīng)營面積不大,家屬勞動力強和雇傭臨時工條件方便的地帶,可生產(chǎn)玉露和碾茶等高檔茶葉。反之,經(jīng)營面積大的,雇傭臨時工困難的地方,則適宜采制中檔煎茶和玉綠茶。
4.3蒸青茶的加工現(xiàn)狀
日本茶葉生產(chǎn)標準化程度高,各項生產(chǎn)都有標準可尋,茶樹修剪、采摘、加工、包裝基本上都實現(xiàn)了機械化和自動化,1987年,軌道裝置的問世又為日本茶葉工程化、設施化生產(chǎn)增添了一個亮點。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茶樹工廠”,即全控式、無土式工廠化茶葉生產(chǎn)]。蒸青茶的粗制工藝可分為煎茶和玉綠茶兩種類型。煎茶的毛茶加工工藝是:蒸青、除濕、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烘干。玉綠茶的毛茶加工工藝是:蒸青、除濕、粗揉、揉捻、中揉、滾揉、烘干。兩者的區(qū)別在于造形工程不一致,前者是精揉,后者是滾揉。整個毛茶制作的過程一律全自動化操作,一個車間只需一到兩名職工即可完成。烘干后的茶葉再按照需求決定是否進行篩分揀梗等精制過程。碾茶和抹茶的制造方法則有其特殊性,鮮葉經(jīng)過蒸青、冷卻、散葉、初干、選梗、干燥,即成碾茶。經(jīng)過精制的碾茶,在低溫條件下用石臼磨成粉末,即為抹茶,其粒徑孔細度達1000目以上。
5日本蒸青茶的應用情況
日本的蒸青茶現(xiàn)已逐漸擺脫純茶的范疇,對其內含物的機理研究有一定發(fā)展,其深加工技術精湛,深加工產(chǎn)品被迅速流通到許多行業(yè)中,如食品、日化、輕工、重工、醫(yī)藥和旅游行業(yè)等多種領域。時下流行的“五茶”即“飲茶”、“吃茶”、“穿茶”、“住茶”、“用茶”,正是反映了日本茶葉的應用領域與消費格局,進一步推動了日本茶葉科技的發(fā)展。
“飲茶”、“吃茶”主要表現(xiàn)在食品上的應用如生產(chǎn)各種茶飲料,以茶作為佐料的食品,或提取茶的內含物作為調色劑,抗氧化劑、殺菌劑、調味劑和解酒劑等;“穿茶”則表現(xiàn)為運用茶葉內含物兒茶素等生產(chǎn)除臭和抗菌的內衣褲、印染衣物、襪子、鞋墊等;“住茶”即用茶的化合物作為添加劑制作墻布(紙)、窗簾、空調中的過濾器、室內板材、除塵器的收集袋等;“用茶”則運用茶的化合物制取醫(yī)療保健品、防腐保鮮等化學化工日化產(chǎn)品,以及動物飼料和農作物肥料等。另外,也被巧妙地應用于旅游行業(yè),如經(jīng)營觀光茶園供游客們欣賞嘗試采茶手制茶葉的樂趣等。
關鍵詞:案例教學;日本概況;跨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7-0020-03
案例教學是一種在教學中通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分析、判斷并解決現(xiàn)實情境中發(fā)生的事件和問題。隨著全球化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世界逐漸縮小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背景人們之間的認知和理解卻遠不如物質交流那樣順利和通暢,原因在于人們對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和文化這兩個重要元素的把握能力不足。新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這必將促使人們更多地參與跨文化的交流?!叭毡靖艣r”因為涉及的知識面廣,所以很難把握教授的尺度,為了避免因面面俱到而導致流水賬式的學習效果以及重點非常突出而導致的兼顧不周,需要對這門課程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即在案例教學法指導下推動其教學模式改革,培養(yǎng)具有良好外語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促進學生進行知識技能遷移,將學生引人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反思意識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案例教學應用于“日本概況”教學的意義
“日本概況”課程內容覆蓋廣泛,課上時間有限,所以,要想全面、深入地講解每個部分并不現(xiàn)實。所以,此法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案例教學有助于提高日本概況課堂的可感性,使課堂生動形象、直觀易學。由于案例教學的教學內容是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實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易于學習和理解,便于學生了解課堂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分析日本社會文化現(xiàn)象背后原理的能力。
案例教學更強調師生的雙向互動。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唱獨角戲獨唱,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資料,自然而然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查閱相關內容后,或多或少提出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教師隨時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思考。這樣的教學形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學更突出啟發(fā)性與踐性。案例教學的答案不絕對,從大處說可以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從小處看可以啟發(fā)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各種媒介能接觸了解到大量的關于日本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通過案例,學生了解具體化了的日本這一國家的概況。
當前,“日本概況”教學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教育教學實踐中教育教學理念亟待更新。一直以來,在以日語能力考試為導向的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下,“日本概況”教學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與學習,忽視了跨文化教育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事實證明將語言和文化割裂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的人才,或多或少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因而,在教授日本概況時,除了基本教學任務外,還應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案例教學在“日本概況”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高校外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從過去的經(jīng)院式人才轉變?yōu)榕囵B(yǎng)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人才,且要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總體教學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由抽象的理論的學習擴大到形象、活潑、生動的案例教學法指導下的概況學習。
(一)改進教學方法
課前,用心篩選相關案例材料。教學內容案例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案例必須典型、現(xiàn)實、能夠引起學生們的共鳴等。課前把案例的內容和細節(jié)爛熟于胸,必要時能夠給予學生相應的點撥和相關信息的提示。在進行某一案例討論的至少前一周,把案例材料打印出來分發(fā)給學生,接下來學生查閱指定的資料和讀物,搜集必要的信息,這個步驟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只有準備工作做得充分,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課中,主要采用歸納比較法、辯論探究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去體驗、去觀察、去思考,通過案例教學法讓學生接近零距離地感受日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進行“日本概況”教學,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日本概況課程的教學策略。這是由于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作用巨大,缺乏跨文化意識亦會影響到文化課堂教學的成敗,文化差異對其成敗起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同時利用演示、討論、講授等方法,設置易于接受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各種途徑收集信息,特別是利用網(wǎng)絡進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能力,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討論并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進行綜合分析,形成觀點,加深認識,培養(yǎng)全面地歷史地分析日本文化基本特征的能力。
還可以采用理論學習與案例引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基礎理論學習時,教師先提出問題,學生把這些問題作為切入點,邊學習邊尋找解決案例中問題的理論依據(jù)。前提是案例的引入應與所講授內容一致。且要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恰當?shù)靥岢鲇懻撊蝿?、討論要求、時間分配等,案例教學井然有序地開展下去。例如,教做日本料理,教授茶道、插花,使學習與日本概況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去接近日本這一國家的概況。結合相關的內容,補充“中日的年中行事”[1]等資料,授課時對比講解,以加深認識,增強中日文化對比意識。
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在“日本概況”教學過程中過多講解理論知識效果不明顯,此時需要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多思考課本,多留意分析學生,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在講授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時,如果將文化教學中的語言、禮儀、飲食等方面,就一個方面深入探討分析,效果更佳[2]。在講授日本茶道時,教師不能單純依賴板書,要適時采用案例教學手段,適當結合中國茶藝與日本茶道異同的案例進行教學,在這個前提下,以分組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后弄清楚每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如何做,然后再到課堂上進行解說示范,在每一個小組中大家都可以客串不同的任務角色,這樣可以讓每個角色的流程大家都能較強的記住。這一教學方法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而且更能學得好,記得住。
(二)將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啟發(fā)引導相結合
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啟發(fā)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初步體會和掌握學習認識某一國家概況的基本方法,構建了具體可感的課堂,達到了教學目的。案例的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把精選的案例以恰當?shù)姆绞竭m時展示給學生,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運用教材中剛學的或是以前學過的理論知識圍繞案例來討論,集體討論和分組討論相結合,最終解決問題。
第一,在分組討論階段,將學生劃分為四人組成的幾個小組。分組討論時,要求全員參與,每組設有記錄人,記錄發(fā)言要點,限制發(fā)言時間;集體討論時,各小組派出代表,參與班級大討論。發(fā)言結束后,其他小組成員仍有疑問的情況下,發(fā)言人、本小組的其他成員都有義務對問題予以解答。無論是分組討論還是集體討論,教師應點評學生討論案例,必要時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教會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分組討論能夠擯棄過于死板的教學方式和教材搬家的做法,使學生不再厭學。通過師生互動,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根據(jù)日本的國情分析出日本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戰(zhàn)略,學生從中明白了道理也學會了分析一個國家經(jīng)濟策略的方式方法。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流暢有條理,有分析有討論,有情境有小組討論,銜接自然,學生體驗日本文化的興致高昂,探究對比中日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積極,這是鍛煉學生辨析思維的有力途徑;對待中日文化差異的探討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的設問清楚,難度過大時,適當調整設問難度。
第二,部分章節(jié)宜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為主,可采取情景模擬、啟發(fā)引導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僅僅關注學生知識點的對錯、口語是否流利,還要關注見解是否獨到、觀點是否新穎。部分章節(jié)宜采取文化滲透法,依據(jù)文化心理揭示法、文化背景考察法進行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文化對比研究的意識。如此一來,案例教學法指導下的開放式日本文化課堂,以情景為依托,使教學生活化,既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通過跨文化交際進行語言教學,讓學生體驗具體案例中的語言交流和文化交流,可增強趣味性。
第三,教學過程中,用關鍵詞去特別揭示典型的國家符號的內涵,并且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廣泛搜集有關日本的材料并加以分類整理。教師組織教學時,以問題為紐帶,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帶著問題進課堂的習慣,通過教學案例討論問題,增加問題的深度,整個課堂教學變死板為靈巧、變枯燥為生動、變無趣為有趣、變無用為有用、化腐朽為神奇。
以“日本概況”中的日本社會文化為例。通過對比中日傳統(tǒng)民族服裝的差別、中日風俗習慣的不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中日端午節(jié)、兒童節(jié)等節(jié)日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節(jié)日內涵與時俱進了但實質卻一直都存在。讓學生理解這是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理解中日傳統(tǒng)文化只有符合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需求,才能得到尊重、得以傳承,即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是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中日文化習俗方面,通過對比讓學生選擇出至今仍被選擇了的傳統(tǒng)文化和被放棄了的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思考應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最后得出結論:學習外來文化和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該持“取其精華,去取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
源自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陰陽五行”和源自中國封建政治倫理生活中的“忠孝”、“君臣”、“上下”、“尊卑”等內容被日本W(wǎng)習、吸收、日本化后,成為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既是日本人思維方式、日本國民性和文化體制的體現(xiàn),又制約和規(guī)范著日本人的文化觀念、文化心理乃至其他一切文化活動[3]。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文化準則、文化習俗文化符號都會深深地融進人們的思想行為之中,因此有必要解析日本的文化符號,揭示它們的內涵,并且廣泛搜集有關日本文化的材料并加以分類整理以更好地把握日本文化。
第四,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評價方面要求精準、到位,課堂上對問題回答的評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堂上創(chuàng)設實用且有效的社會文化情境,要學生站在不同的立場理解事物的本質,啟發(f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傊?,這一模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回答問題自信心。
(三)注重多媒體教學及輔助工具的引入
案例教學時,引入多媒體教學及輔助工具,依據(jù)圖片、文化符號解析法來進行。在文化這個復雜的體系中體現(xiàn)各要素的深層內涵并對該領域的國家概況的構建起著關鍵作用的是一些特別的語詞。
在講授“日本概況”的感性知識時,采用大量的直觀素材,如各種地圖、景觀圖、視頻資料,尤其是各類圖片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識清晰化、簡單化,做到將知識搬到圖中去,以圖片展示為主線展開教學,充分發(fā)揮圖片的直觀教學作用,引導學生讀圖,結合動靜態(tài)圖片的展示進行講解,如展示“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等圖片,讓學生了解日本,思考分析日本,增加趣味性。這是由于視頻、動畫、圖片等能夠把復雜的文化生動地直觀地演繹出來,形成鮮明的印象,比蒼白的語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熱情,教學的深入淺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日本概況的教學內容。
教材不是學習日本概況的唯一資源。我們要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無論是作為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還是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只要有用,就盡可能制作直觀教具、準備實物、利用等多媒體課件,為我所有。運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過程中多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用有趣的圖片給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具體例子,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感受到課本上的知識就在身邊。
(四)以科研為先導,強化以研促教
教師要探索教學,沒有科研能力是不行的;學校要想成為特色名校,沒有科研的支撐也是不行的??蒲袨榻虒W服務,教師首先要具備教科研能力,才可能成為合格的教書匠。而要形成以科研為先導的機制,首先得使全校教師具備科研意識,增強科研信心,提高科研能力,以研促教,豐富案例教學。
首先,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要以科研為先導,通過研究來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除開設專門的“日本概況”課程之外,還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日本概況知識的滲透和跨文化教育,其中以語言交際手段中承載的文化、交際習俗和禮儀、價值觀念為主。在科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日本人素來重視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的思想,日本文化又被稱為恥感文化、日本人具有集團意識、日本以家為基礎的縱式社會的構造、日本人的嬌寵意識和邀寵心理、以心傳心的民族傳統(tǒng)等。一些科研成果陸續(xù)被應用于日本文化的教W當中,教師通過科研成果來及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將科研新進展及時引入到教學、編入教材或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另外,日本概況教學具有實踐性,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收集的案例、調研材料,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教學效果。
其次,科研成果完善了教學手段??蒲泄ぷ魇翘剿魑粗倪^程,而教學則是求知的過程?!叭毡靖艣r”教學的情景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蒲泻徒虒W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寓科研于教學當中,經(jīng)過科研的實踐,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動手能力、調研結果的統(tǒng)計處理能力以及論文撰寫能力等等都有顯著提高。同時學生對教材上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比以往更為濃厚,起到了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的作用。中日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許多相似之處。大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到日本后,它僅保留了 “形”,而“神”已被抽換掉,有了新內涵,這是日本在強大的外來文化滲透下始終保持日本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原因。
綜上,任何課程的學習最終都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日本概況”課程也一樣,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和基本的日語語言運用技能,具有較開闊的文化知識視野和廣泛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應用型日語人才。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與實際聯(lián)系緊密、具體可感、參與性強。案例教學法“體驗+生成”的模式被應用于日本概況教學后,改進了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手段,推動了“日本概況”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盛琴.日本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6.
[2]徐冬梅.高校日本概況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J].教育評論,2015,(2).
【關鍵詞】 指導思想;構造方法;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一、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發(fā)展史
中國建筑文化發(fā)展的形成。仰韶、龍山、河姆渡等文化創(chuàng)造的木骨泥墻、木結構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欄式建筑等建筑技術和樣式,為中國的建筑體系播下了種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出現(xiàn)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于夯土臺上的大殿,產(chǎn)生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對稱嚴謹,此后歷代宮殿、壇廟、住宅、方格網(wǎng)城市等建筑群體的布局原則基本遵從周制。這一時期的建筑還追求高大、華麗和宏偉。
中國建筑文化發(fā)展的過程。秦朝和漢代,建筑體制宏偉,博大雄渾。不論阿房宮、始皇陵、萬里長城、漢長安城、建章宮等實體,其影響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底。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過渡,隋唐兩代開始對外來文化進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晚唐、五代和宋遼金元時代的建筑,則上承盛唐之余脈,下開不同之風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時期之后,中國漸趨保守,建筑與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趨向保守。盡管如此,明代的長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天壇等都是中國建筑的瑰寶。
中國建筑文化的今天。現(xiàn)代建筑飛速發(fā)展,高樓大廈林立。“鳥巢”的設計,激發(fā)人們的自然天性。長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頂建筑――擁有世界一流舞臺和音響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她將成為中國的最高藝術殿堂,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象征。東海大橋的貫通,改寫了上海不“上?!钡臍v史。中國建筑文化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代。
日本建筑文化歷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比如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是在中國南方建筑流派的影響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盛產(chǎn)木材。日本的木構架采用了中國式的梁柱結構,甚至還有斗拱??偟恼f來,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國古代建筑體系有很深的淵源,它們具有中國建筑的大部分特點。但日本在汲取中國建筑的成就的同時,更加注意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結合。日本現(xiàn)代建筑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組并與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丹下健三、磯崎新和安藤忠雄為代表的三個發(fā)展階段。
丹下健三將西方的理性主義與東方特有的空間想象力有機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與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磯崎新另辟蹊徑走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他把人類歷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來參與他的設計,從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風格。安藤忠雄則從豐富的民間生活汲取素材,表現(xiàn)純樸的自然美,形成簡約、精練的風格。這是日本建筑文脈發(fā)展的必然,材料的運用上也很單純,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鋼材,總之什么材料都充分顯露其天然質感。
二、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發(fā)展的聯(lián)系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很多領域很早就有來往。中日兩國的建筑文化可以說相互影響,但中國建筑文化對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而日本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影響主要在現(xiàn)代建筑文化,特別是設計建設理念上。
中國古建的三大外在特點就是如同鳥翼一樣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臺基。日本采取中國建筑體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結構體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響比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產(chǎn)和組織形式。中國古建筑的營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構件,通過組合像積木一樣拼接而成,造法和現(xiàn)代極為相似。因其特點是各個部件可以直接互換使用。整修天安門時,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經(jīng)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樓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國方法營建。日本建筑之精華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宮殿,都采取中國傳統(tǒng)的造法和形式與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國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建筑美學特征集中體現(xiàn)在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同時,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長于呈現(xiàn)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如草、木、竹、石、麻布、紙張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日本古建筑的特色還體現(xiàn)在它的夸張表現(xiàn)上,如伸展得很遠的飄檐、碩大的斗拱、過于華麗的裝飾、園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差異
中日兩國建筑指導思想的差異。中國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個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國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自古有“南人習床,北人尚坑”的說法。中國北部地區(qū)和南部地區(qū)的建筑文化不一樣,原因是二者所處的環(huán)境差別。日本的建筑文化與本身地理環(huán)境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除了臺風和地震之外,還經(jīng)常遭受暴風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災害。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經(jīng)受住自然災害的襲擊,無論遠古還是現(xiàn)在都是設計者面前的課題。日本是地震多發(fā)的國家,建筑防震與抗震是頭等大事。為此日本農村的房屋以平房和兩層樓房為主,城市中則以低層建筑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還要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上紅色三角標記。發(fā)生地震時,專業(yè)救護人員即可從該窗戶中進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點。
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通過圖畫、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達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創(chuàng)作中,充分照顧到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發(fā)展人文精神,創(chuàng)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當?shù)厝巳荷盍晳T的、并具有多種文化特征的建筑風格與建筑環(huán)境。中國古建筑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強調“實用理性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尚儉的民族。這種價值觀表現(xiàn)在建筑藝術上,則是一種很現(xiàn)實的實用觀點,即“適形”與“便生”。日本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濃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日本人廣泛接受禪宗追求自然,讓自然成為悟道的觀點。日本建筑文化體現(xiàn)禪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審美更趨向于禪的空寂與枯淡”(見葉渭渠《日本文明》)?!翱占拧比照Z語義為幽閉,孤寂,貧困。日本的園林設計中的“空道”體現(xiàn)了“空寂”的文化內涵。
中日兩國建筑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差異。中國人的居住理念總結來說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閑、安逸、低調、親情、鄰里、親土性。這些實際是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涵。中國人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間跟外國人不一樣。四合院就是個例子,體現(xiàn)了一個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四合院代表了中國人的居住理念。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紙板材搭建,現(xiàn)代的日式住宅設計則充滿了沉穩(wěn)、富有個性。不管是鋼筋水泥還是古木梁柱、傳統(tǒng)優(yōu)雅純粹的日式空間,透過內部設計的裝潢,愈來愈多的日本人盡情享受和風家居的生活樂趣?;貧w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無論是在色彩、功能還是在造型的設計上都推崇貼近自然,讓使用者置身自然。日式庭院就是個例子,它強調室內與室外的互相映襯,通過景石擺放、植物定位、構景布局來表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日本文化。同時,日本人講究禪意,索要淡泊寧靜,清新脫俗。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裝飾和點綴較少,造型簡潔直線條,幾乎沒有豪華、奢侈的風格。
中日兩國建筑形象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形象強調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xiàn)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有建筑圖傳世。京邑臺榭宮室內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裝飾,墻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筑日趨成熟,建筑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yōu)美,出現(xiàn)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筑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fā)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xiàn)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筑興盛,商業(yè)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
日本建筑形象輕巧簡潔。日本的鳥居設于神社的入口用來標志神域的大門,很有空間感。它的形態(tài)和空間意向和中國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處,但它卻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中國牌坊一般為磚或木結構,在左右的兩柱上架梁、板。后來牌坊日趨復雜,出現(xiàn)了斗拱、屋檐、吻獸等莊嚴華貴的形式。鳥居則簡化了牌坊的構件,留下兩根立柱,柱上架橫木,省去了一切裝飾,簡樸之至。伊勢神宮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結構草葺屋頂,無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日本皇宮建筑,它不如中國皇家建筑的奢華高大莊嚴,更多的是簡素、輕巧、自然。如日本皇家建筑桂離宮內的御幸門,不過是一道竹籬笆。但園內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結構、草葺或樹皮葺人字型屋頂,白墻白格子門,擯棄了人工裝飾、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現(xiàn)出皇家的尊貴清雅以及日本傳統(tǒng)建筑簡素的特質。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為開展茶道活動的場所,實際是借茶道來內省自我,外觀自然的精神家園。它以簡樸為特色,采用樹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遺留建筑而聞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輕型屋頂、顯出木頭的自然性質的圓木和樹皮、露出麻刀的土墻所構成。
中日兩國建筑布局、格局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儒家等級思想的影響下,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如唐長安城、北京紫禁城等。頤和園,中國皇家園林中處理政務的宮殿依舊講究軸線對稱,園林與宮殿分離,建筑紅墻綠瓦、色彩艷麗、厚重的宮門、顯示出皇家的威嚴、莊重和豪華。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設計早期也有中軸線對稱的格局。在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所建的飛鳥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中門、塔、殿堂和講堂,四周以回廊加以連接,并且左右對稱布置。日本藤原時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參照大唐定城內道路棋盤式格局,強調中軸線兩邊設置東西市。直到公元13世紀,大多數(shù)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結構非對稱性布局,放棄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側集中的不對稱格局。同樣日本皇家建筑桂離宮也采用了不對稱布局。院內古書院、中書院、御幸殿、月波樓、松琴亭、賞花亭、園林堂、笑意軒等多棟建筑多集中在西側,整個建筑群布局簡練。該建筑與地形有機結合,使人工性與自然性巧妙融為一體,恰似中國的皇家園林。日本建筑由對稱向不對稱的發(fā)展,一方面適應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棄人工的審美取向。
四、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共性與保護
二千年來,日本的建筑形式就受中國建筑模式的影響,建筑文化交流頻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頭,仍然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中國古建筑中的各種元素。但簡單認為日本古建筑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翻版是不恰當?shù)?。日本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終形成了比較特別的日本古建筑形式。日本建筑體現(xiàn)的簡約、抽象、具體的藝術特點加上本國建筑文化精神風格,值得我們學習,并在老建筑的保護、新建筑的設計、自然生態(tài)觀方面都給予我們比較好的啟示。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讓世界變得更加色彩繽紛。人類居住的理念,建筑構想、建筑方式、建筑樣式不斷深化。中日兩國的建筑業(yè)突飛猛進,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涌現(xiàn)充滿“西方氣質”的現(xiàn)代化辦公樓、商業(yè)中心以及住宅小區(qū)。雖然不乏建筑的成功優(yōu)秀之作,但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中日兩國各自建筑文化的特色和風格。原來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建造的東方建筑,近年來幾乎被石構建筑取代,古代建筑保護問題已經(jīng)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建筑遺產(chǎn)保護是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的重要部分。中日兩國在建筑遺產(chǎn)的保護上有其相同之處,都通過立法來保護建筑遺產(chǎn),法制化是建筑遺產(chǎn)保護的趨勢。
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通過比較中日建筑文化,我們能了解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史。通過中日建筑文化比較,學習不同國家建筑設計的優(yōu)點,揚長避短,才能使本國建筑文化發(fā)揚光大。
(大學生科研項目課題論文,排名并列第一)
參考文獻
東方圣賢孔仲尼對著滾滾東去的長江大河,亦曾慨嘆:逝者如斯夫。先哲把滔滔東逝水比作了分分秒秒不停留的時間,這種借喻雖非對水的贊譽,可是卻把分文不值的流水升華到“惜時如金”的境界。難怪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桌戏蜃哟_實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比之于暴風雨、東逝水,清風就不行了。炎夏酷日,徐徐清風吹來,雖可令人一爽,但總讓人有聊勝于無之感,性急者甚至高喊:大風大雨才痛快!秋冬之季,天乍涼,清風習習,身如在冷水之中,誰還會為清風喝彩?不獨清風無人喝彩,武術亦然。盡管武術是咱們祖先留下的傳世國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諸如陰陽八卦、河圖洛書、五行、周易,舉凡中國古文化,幾乎都可以在武術中尋找到。于是,武林某些練家便以為武術近乎完美,而認為世界上其它武道只能算“后輩”。它們有的武術都有,它們沒有的武術也有。甚至認為“武術高于體育”。以前,筆者也深信不疑,畢竟我們沒有什么可向世人夸耀的,只好說我們的老祖宗也富過,就像當今武壇有些“教師爺”經(jīng)常把“我?guī)煚?、我?guī)煾浮睊煸诳谶?。直到有一天我?000年7月24日的《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論道》,才恍然大悟。茲援引原文如下:(日本《朝日新聞》7月23日報道)沖繩峰會22日的工作午餐,原定要議論8國首腦會議的未來,但與會首腦們卻津津樂道地談起日本的武士道來。挑頭的是法國的希拉克總統(tǒng)。希拉克是出名的相撲迷,這次來日本還特意去名古屋看相撲比賽?!跋鄵洳粌H僅是體育運動,精神和哲學的要素也很重要”――希拉克侃起相撲來,顯很得博學。柔道已上了段位的普京總統(tǒng)介紹了柔道和空手道所貫通的東洋武術的精神。
后來,其他首腦也紛紛加入進來,話題越扯越大,甚至議論到了和(合)氣道和劍道。而森首相漸漸成了議論的核心,他說“柔道、劍道、花道、茶道和書道這些日本獨特的文化是要誠心意做的‘道’”。
以上是“沖繩八國首腦會議”發(fā)出的報道。
從字里行間,我們是不是感覺到了這八位世界“頂級高手”竟然對日本的武道一點都不陌生,有的甚至可以稱為“擁躉”和“專家”。只可惜以他們的博學,對于日本武道的了如指掌,連中國武術對東瀛“四大”武道形成的廣泛影響都沒有提到,難怪讓我有了武術無人喝彩的想法。然而,想法歸想法,個人主觀臆斷而已。而武術的開展更不能去看那八位“高手”的”臉色”。但是,我實在想問,如果讓八國首腦來“論”中國武術,他們最“感冒”的是什么拳?筆者猜度,很可能是太極拳。這又是我的主觀臆斷。大概是太極拳知名度在世界上為武術諸拳種之冠的緣故。
書寫于此,我忽然想到,因為太極拳人的矢志推廣普及,從而導致了太極拳的輝煌。我們實在應該為楊露禪、楊班侯、楊澄甫祖孫三代人的努力而喝彩。喝彩之余,我又冷靜下來,陷于沉思:世界萬物,自成體系者如哲學、物理學、數(shù)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都有一套完備的理論系統(tǒng),否則,不可能自立門戶,太極拳也不例外。因為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猶如肥沃的土壤,植根于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而缺乏理論的體系或者拳學,即使能夠傳承下來,也很難歷久不衰。這無疑說明太極拳的理論比之武術諸拳種是極其完備的。不然,即使楊氏祖孫三代人竭力傳播推廣之,也不會造就今天這么輝煌的局面。
因此,我們實在也應當為武派太極拳開山鼻祖武禹襄及其徒李亦二人喝彩。他們以儒生――文化人這一獨特身份,加上對太極拳法的狂熱追求,不僅寫下許多有關太極拳的經(jīng)典著述,而且透徹地提出“身知”的論點。這一點化,對于深研太極拳底蘊精髓,指明了方向。而首由武氏發(fā)現(xiàn)并挖掘出來的王宗岳《太極拳論》,這部至今仍被廣大太極拳人奉為圭臬的偉著,更是有著劃時代意義。
太極拳理論是那個時代的高峰。王宗岳顯然是飽學之士,他寫的《拳論》文采斐然。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為之走,我順人背之粘”、“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等等。他這部《太極拳論》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第一部總結太極拳練用之法的重要文獻。
武禹襄出身書香門第,著述頗豐。他晚年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行功心解》、《十三勢說略》、《四字訣》等拳學。
李亦畬青出于藍,心得機出。亦如其師放棄仕途,終生致力于太極拳學的研究,著有《五字訣》、《撒放密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十三勢行功歌訣》、《左右虛實圖》等拳學著作。
縱觀近代太極拳史,無論是陳王廷,還是楊露禪,恐怕誰也沒有武、李二人那樣的文化素養(yǎng),更沒有武、李那種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一個得以農耕來養(yǎng)家,一個得以教拳來糊口。陳、楊可以將太極拳技演示得出神入化,但著述并非他們所長,而且他們也不具備上述那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吧。
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依然站在太極拳理論的巔峰之上,至今仍沒有現(xiàn)代英才來打破他們三人所保持的“紀錄”,這實在是太極拳派的悲哀。因此,我也實在忍不住再為武、李二位喝一聲彩!如果說太極拳是座大山,楊氏三代人則是指引人們來到大山下的導師,天賦高者有望攀上山頂;而武、李師徒則是尋找到了通往山巔的“小道”――王宗岳《太極拳論》,并鑿石開路(著述),讓太極拳人拾級而上。
關鍵詞 日本文學史 教材選取 授課方式 考查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56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n Japanese Undergraduate Course
ZHANG Yongliang
(Japanese Depart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Jap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curriculu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However, in teaching exists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etup,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teaching way, examine the mechanism of three of solu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their own curriculum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self selection or write a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ir own school textbooks, and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people-oriented, practical examin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get rid of the dilemma faced in the Japa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urriculum teaching.
Key words Jap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material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日本文學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參見馬興國的《日本文學基本特征及日本文學史研究意義》,①在此不再贅述。如何把如此重要的內容融入到日語本科專業(yè)的教學之中,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在日本文學課的教學中,主要存在“師資薄弱、學生興趣不高、教材編選不當、教法單一等問題”。②針對上述問題,很多學人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比如劉曉芳指出,“日本文學課程在日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普遍不大受重視……要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并首先從教材建設入手?!雹郾疚幕诟咝D壳罢n程設置、教學條件等因素,主要從教材選取、授課方式、考查機制三個方面來探討解決方案。
1 教材選取――把握時代脈搏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需求,受大眾文化的沖擊,當今大學生更喜歡接受“碎片化”信息,以引起即時性的,然后如過眼云煙般把這些信息拋到腦后,并不去凝神定氣地貫穿和玩味信息相互間的妙處。因此,針對“史”之類的課程,大學生普遍缺乏好感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近年來高校本科教學改革推出了縮減課時等舉措,致使理應培養(yǎng)學生知識系統(tǒng)性、邏輯性、鑒賞性的日本文學課程也受到了影響,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日本文學史課程只設置了一個學期,并且每周只有2課時。
選取日本文學史教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是窺斑見豹還是全面梳理。由于課程的學時限制,大多數(shù)高校采用窺斑見豹的方式,要么選取在各時期羅列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的教材(如崔香蘭的《新編日本文學史》,要么選取只有古代文學史(如高漢文的《日本古典文學史》或近現(xiàn)代文學史(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近代文學史(第三版)》的教材。這不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卻與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通過日本文學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日本文學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④的要求有出入,并似乎存在系統(tǒng)性、整體性、全面性等方面的缺憾。對此,丁躍武、宿久高做過專門的研究,⑤本文擬提出一種方案,誠待學人們批評指正。
在1998年“日本文學史課題組首次專題研討會”上李均洋認為,日本文學史的研究是老課題,又是個新課題。他提出應該從“變體現(xiàn)象”⑥著手研究日本文學的發(fā)生、文體的演變、美學觀念的嬗變。筆者從中得到了我啟發(fā),結合以往多種文學史教材的優(yōu)點,筆者在本校的教學實踐中自行編寫了一套講義。講義依照文學史課程只有32學時的情況,共安排16講內容,盡量做到結構合理、知識豐富、邏輯清晰、全面系統(tǒng)。各講分別是:(1)(2)日本文學的時代概觀;(3)史書、祭祀文學、歌謠;(4)說話文學和漢詩文;(5)(6)和歌;(7)連歌、俳諧、川柳、狂歌;(8)近現(xiàn)代詩歌;(9)物語;(10)漢學、國學、宗教文學;(11)日記、隨筆、紀行文、劇文學;(12)明治時代前的小說;(13)(14)(15)(16)明治時代后的小說。
要點說明:
(1)前2講概述日本文學沿歷史變遷的時代背景,總領整個日本文學的時代脈絡,后14講編寫日本出現(xiàn)的主要文體。總體上是圍繞文學自身的“文學性”進行編寫,因為“文學史的本質涵義應提升為對‘文學性’的把握,也是對人的存在本身的深入理解的過程”。⑦另外,針對不同的文體在日本文學中的地位,采取或繁或簡的方式進行編寫,比如和歌和小說在日本文學中的比重較大,所以編寫了較多內容。
(2)注重“史”的內涵,梳理出各個文體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興衰變遷。日本文學史不是作品選讀,而是對作品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探求,因此,“要在歷史的結構框架上,以文學思潮為中軸,縱橫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創(chuàng)作幾個相互聯(lián)系而又不盡相同的環(huán)節(jié)中展開,并以作家和作品作為切入點,進行多向性的、歷史的動態(tài)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透過文學現(xiàn)象,深入揭示文學發(fā)展的態(tài)勢和更本質的東西”。 ⑧
(3)站在比較文學的立場,而不只是以我國自身的文學審美視角來選取和整理日本文學史。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學關系進行的跨文化的研究”(王向遠語)。這個“比較”不是做價值判斷,孰優(yōu)孰劣,而是“尋求世界各國文學之間復雜的內在關系”。⑨只有這樣的情懷,在編寫日本文學史時,才不至于導致素材選取的偏頗。
(4)文本篇幅的長短符合學時的需求。針對本校只有32學時的特點,講義共有12萬余字,分為16講,以供每周2課時的授課使用,另附28萬余字的注釋材料,以供擴展知識使用。并且通篇采用日語進行編寫。
2 授課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針對教法單一、學生興趣不高的問題,許多學人提出了理論上的可行性。比如要(1)趣味性與知識性相融合;(2)課堂授課與討論相融合(課堂討論要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正確引導相結合);(3)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相融合;(4)文學史與文化史相融合等等。不過這些都是文學史的外延,講授起來不但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沒有深入到文學史的本質,面對只有32學時的尷尬局面,縱有萬般能耐,也會覺得無計可施。如何追求本質,并合理、有效、科學地完成教學任務,恐怕只有“老老實實、中規(guī)中矩”講授日本文學史自身內容這一種形式了。不過我們可以在講授手段上下些功夫。
2.1 漢語講授
考慮到要培養(yǎng)日語語言能力和正確掌握日本文學相關名詞,講義采用日語書寫。然而,因為“日語表述比漢語拖沓”,⑩如果采用日語講解,定會延長授課用時,并且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史的興趣有害無益。
2.2 趣味性刺激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興趣也需要培養(yǎng),一個新鮮的授課系統(tǒng),可以成為興趣的刺激源。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有云:“入道之初心,功成之師匠”。 面對新鮮事物時,我們都有好奇心,想來看看,此時的心態(tài)即為“初心”。面對日語專業(yè)需要背單詞、記語法、誦課文、練聽力、學說話等一系列“碎片化”功課的情況下,再把知識龐雜的日本文學知識搞清楚,對于學生來說恐怕是一場災難。
我們可以蜻蜓點水般講述日本各文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漸進式梳理文體的產(chǎn)生、發(fā)展、繁榮、衰退、革新等階段,并列舉出各階段代表性的文學事件、思潮、理念、作家、作品等。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2.3 總結文學理念
比起長篇大論來,一個核心詞匯也許更深入人心,針對某個文體的發(fā)展過程,如果我們掌握了一些核心的“文學理念”,并以此展開的話,掌握起來更為輕松。
下面以和歌為例進行說明。關于和歌的文學理念,我們需要記住這樣五組詞匯:“ますらをぶり”、“たをやめぶり”、“幽玄”、“平板”、“多性(しらべ?寫生 叫び?轆ǎ”,這可以依次對應和歌的發(fā)生、發(fā)展、繁榮、衰退、革新各階段。并且可以進一步去關聯(lián)代表各文學理念的時期、作家、作品等詞匯。比如“ますらをぶり”關聯(lián)“上代、萬葉集、大伴家持”等;“たをやめぶり”關聯(lián)“中古、古今和歌集、紀貫之”等;“幽玄”關聯(lián)“中世初期、新古今和歌集、藤原定家”等;“平板”關聯(lián)“中世后期、十三代集”等;“しらべ?寫生?叫び?轆ā憊亓“近世~近代、桂園派?正岡子規(guī)?伊藤左千夫 長V節(jié)”等。其實,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關聯(lián)下去,篇幅所致,不再多言。
2.4 多媒體教學
肖霞曾提到,“對高校文學課的教學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引入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文字、聲音、動畫、視頻、影像等?!處熢谥v解過程中,可插入圖像、影像、使學生具有‘在場感’”。 多媒體的確為課程教學提供了便捷,也能使學生快速融入其中,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過也不能一味強調感受性,忽略了架構知識理論的必要性,不然就有可能事與愿違。
對此,我們可以按照下列要素來制作多媒體課件:(1)選取和知識本身有密切聯(lián)系的視頻影像,一定要密切相關;(2)盡可能把文字轉換成圖式來呈現(xiàn);(3)視頻影像等資料不能大于知識本身;(4)多媒體呈現(xiàn)形式不應過于花樣翻新,這樣容易導致眼花繚亂的感覺。其實,結合多媒體不等于完全依賴多媒體,在授課中偶爾穿插幽默型的語言,也能起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2.5 課外“教學”
教學不僅是課堂上的教學,還應包括課外的“教學”。只要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習,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和教師互動,乃至達到心靈溝通的程度,學生和教師都可以沉浸其中,玩味享受。
我們可以通過布置作業(yè)、網(wǎng)絡交流、分組討論等形式來完成課外“教學”。上述講義中提到的12萬字,是為課堂教學設置的,其余28萬余字的注釋部分則是為課外“教學”設置的。目前本人在每次課的課外采取的具體“教學”方式主要包括,(1)讓學生提煉每一條注釋的核心詞匯,并相互交流;(2)讓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文學內容制作成課件、甚至是網(wǎng)頁,以供在自設的網(wǎng)絡平臺(如朋友圈、QQ群等)上分享;(3)讓學生設置選擇題,并給予修改,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4)讓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學課題做初步的調查研究,完成小論文,并擇優(yōu)呈現(xiàn)在課堂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高校還采用了比如網(wǎng)絡課堂輔助教學等更為先進的手段,借助于此可以突破授課時間和學習資源等的限制,從而使之成為“跟蹤和指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有指導的發(fā)現(xiàn)性學習”、“促進協(xié)作式學習”。
如此說來,課外“教學”的內容稍顯繁多,其實是分組進行的,也不是把所有的課外“教學”方式讓同一屆學生嘗個遍,會因材施教,所以并不給學生制造過多的壓力。這雖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不過由于本校日語專業(yè)是小班化教學(只有1個班、30人左右),所以并不會占用太多時間。再說教師不只是課堂上的教師,還應該是一生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職責和義務盡其所能傾注所有心血。
3 考查機制――提高自主意識
我們應該通過課堂出勤、完成作業(yè)情況、期末考試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查。出勤情況占最終成績的5%,完成作業(yè)情況是針對課外“教學”而言的,可占25%,期末考試成績占70%。
2002年起每年12月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并實施日本專業(yè)八級考試,其目的是為了檢查《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的執(zhí)行情況,其中就包含日本文學史方面的選擇題。其實,選擇題具有知識密集性的特點,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比較牢靠。
本課程期末考試的方式是以選擇題為主,共占80分,題目主要來自歷年專八真題和歷屆學生設置的題目,共800余道,剩余20分是主觀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整合的能力、對要點把握的能力、對邏輯分析的能力等。
讓學生自己設置的題目出現(xiàn)在期末考試中,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這定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也能對學生在課外“教學”學習中充分發(fā)揮潛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4 結語
結合各自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學生特征,各高校都應自行選取或編寫一套適合自己學校需求的教材,并通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切實可行的考查機制,方能有效擺脫日本文學史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困境,方能促使學生把握時代脈搏,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自主意識。筆者承擔日本文學史課程7年來,一直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授課,受益頗多,收獲也頗豐。
項目基金:本文系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日本文學史》課程建設”(項目號:163102695)成果
注釋
① 馬興國.日本文學基本特征及日本文學史研究意義.日本研究,1998(4):74-79.
② 孫立春,連永平.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文學教育,2015(1):126.
③ 劉曉芳.關于日語專業(yè)文學課程教學的一些思考.日語教育與日本學,2012(00):26-35.
④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6.
⑤ 丁躍武,宿久高.國內日本文學教材出版現(xiàn)狀與開發(fā)策略.出版發(fā)行研究,2014(11):69-71.
⑥ 王紀宴.“日本文學史研討會”在京召開.外國文學評論,1998(1):98.
⑦ 孟慶樞.在世界文化場域中的文學史建構:以近代日本文學史的建構為中心兼中日文學史比較研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9):7.
⑧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
⑨ 王向遠.比較文學學科論.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7.
⑩ 王向遠.日本文學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與使用.山東社會科學,2013(4):95.
原文為“その道に 入らんと思ふ 心こそ 我が身ながらの 匠なりけり”,筆者譯
論文摘要:中國的現(xiàn)代陶藝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所面臨的問題還很多。本文試圖從陶藝作品風格比較單一、陶藝缺乏創(chuàng)造性、陶藝未引起普通大眾的持續(xù)關注、部分陶藝家缺乏較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以及陶藝理論建設沒有跟上陶藝創(chuàng)作步伐等方面闡述了中國現(xiàn)代陶藝存在的問題,希望對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1引言
嚴格來說,中國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具有豐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并對世界文明進程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不光有遼闊的疆土所提供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歷史所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更有民族文化傳遞給我們的精神滋養(yǎng),其中更為珍貴的是先民對陶瓷物質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獨特的理解與把握。這一切,為中國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以及人們接受這種發(fā)展提供了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同時,1999年以來,密集的展覽和活動使中外陶藝家有了更廣闊的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大大提高了中國現(xiàn)代陶藝的總體水平。
盡管中國現(xiàn)代陶藝發(fā)展很快,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與中國的獨特國情密切相關,或者受傳統(tǒng)的因素影響過大。在此,筆者對中國現(xiàn)代陶藝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中國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2陶藝作品的風格仍不夠多樣化
陶瓷本體作為一種表現(xiàn)媒介,沒有什么不可表現(xiàn)的?,F(xiàn)代藝術中的種種風格、流派,如抽象表現(xiàn)主義、波普風格、超寫實主義、具象風格、裝置風格、極少主義、怪誕主義等,在陶藝領域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有很多陶藝家仍然僅僅沿用原有的“實用”、“裝飾”手法,仍然沿用傳統(tǒng)陶瓷語言樣式,缺少對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表達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鎮(zhèn),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現(xiàn)代陶藝仍然是以畫為主,有很多陶藝家只懂臨摹古董。有些人還沒有把陶藝作為現(xiàn)代藝術中獨有的語言與媒體,觀念仍然停留在產(chǎn)品設計上,盡管很多陶藝家已經(jīng)有了現(xiàn)代設計的意識,但這一觀念終究不能取代現(xiàn)代藝術的觀念。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一下西方,在西方,無論是材質范圍﹑工藝手段﹑形式語言和個體精神,還是對材料非單純可視性和在公共環(huán)境中的運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藝術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的現(xiàn)代陶藝轉型較遲,所經(jīng)歷時間較短,還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觀念,而且沒有較現(xiàn)代的技術支持以及教學和社會審美的跟進。中國陶藝一貫提倡向傳統(tǒng)和民間學習,一直在傳統(tǒng)的邊緣徘徊,而這種對藝術傳統(tǒng)的過度崇拜,也壓抑了國人的思維和想象力。不過,我們從材質、工藝手段、形式語言等方面學習西方時,也不應該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會掉進別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藝家必須親身實驗,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樣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藝語言。一個有創(chuàng)造意識的陶藝家,只有善于用將來的眼光來審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陶藝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這個陶藝家才富有創(chuàng)造性,才不會重復別人已經(jīng)走過的路。
3國內陶藝缺乏創(chuàng)造性
陶藝家應該盡可能以陶瓷為媒介,去表達自己所追求的某種精神或審美上的價值,放棄對物質性、實用性的追求,多一點強調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有些陶藝家太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還是把現(xiàn)代陶藝當成工藝品,沒有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沒有運用暗示、隱喻、象征、聯(lián)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藝視覺化,還沒有把“器”轉化為“藝”,還是把實用放在第一位上。對于陶瓷的材質、工藝手段、形式語言等方面沒有把握好。從目前狀況來看,強調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藝主流,作品的深度顯得不足,基本還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藝技法范圍內進行。在我國,官方的界定還是將陶瓷劃歸入工藝品之列,或是工藝美術范疇,長期以來倡導的是實用、美觀、經(jīng)濟的產(chǎn)品化要求。陶瓷審美的評判標準是嚴格、規(guī)矩、精美,中國的陶瓷藝術太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還沒有脫離實用的觀念。在西方,陶藝已經(jīng)較早地與實用陶瓷分離,形成獨立的、純粹的藝術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現(xiàn)代藝術環(huán)境,現(xiàn)代陶藝得到空前的發(fā)展,陶瓷材料的豐富表現(xi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而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和挖掘也由觀念的更新推動了發(fā)展。許多中國陶藝人懷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從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中尋找所謂的“本土化”風格。但在傳統(tǒng)文化中,陶藝是作為工匠存在的,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古訓使中國的文人雅士不屑與之為伍,造成了中國制陶缺少理論的指導,甚至以視覺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無缺和復雜的裝飾為追求目標。中國藝術教育一貫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戲,缺少對材料的關注和放松的心態(tài),這正是陶藝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靈感之源是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一塊豐富的沃土,傳統(tǒng)的價值隨著時代的推移,表現(xiàn)出某種相對性,并顯示出與時代同步的積極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價值,也是評價一個藝術家高下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
4現(xiàn)代陶藝未能引起普通大眾的持續(xù)關注
中國藝術界對于現(xiàn)代陶藝的關注與討論仍然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鎮(zhèn)舉辦的世界陶瓷博覽會,參加的大多是搞陶藝的人,搞其它藝術門類的人甚至也很少參加,更不用說是普通大眾。人們對于現(xiàn)代陶藝的概念還很模糊甚至有一種誤解,認為陶藝僅僅是陶藝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對陶藝的關注。目前,中國雖然有些地方出現(xiàn)了陶藝熱,在專業(yè)界,京城各大商場甚至辦起了陶藝作坊,電視等媒體也紛紛介紹,但是也只是在某幾個瓷區(qū)和都市中基礎較好,也只能成為一種時尚和文化消費,是一種有錢人的游戲。總的來說,它的群眾基礎還是相當薄弱,沒有培養(yǎng)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體。與此同時,市場上大量粗制濫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給許多群眾造成了負面影響。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藝在我國有著太深厚的傳統(tǒng),因此無論是對于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的藝術家還是理論工作者,實現(xiàn)陶藝的現(xiàn)代轉型都是一件艱難而收效緩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藝一直以來都是以工藝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給自足的圈子,很少與“純藝術”拉上關系。
據(jù)資料介紹,陶藝教育在臺灣的比例為:高等院校11%都設有陶藝課程,高中學校有8%、初中和小學有50~60%左右都設有陶藝教育課;而我們內地省份中陶藝教育推廣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學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學校有此類課程。在美國各大院校里,陶藝總是被列為一個主要的專業(yè)。作為一種文化的普及,陶藝的培訓項目在美國很多藝術中心里都有設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經(jīng)??吹街魅松踔潦呛⒆觽冏约簞?chuàng)作的陶藝作品,因此在美國,陶藝已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種類。
我國陶瓷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礎和條件。陶藝教育是培養(yǎng)情操極好的課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樣,人們可以從學習中受益良多。我國有如此深厚的基礎和條件,卻淪落到今天的局面,這與院校的陶藝教育幾乎是零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造成陶藝發(fā)展緩慢的重要因素。對陶藝教育的忽視直接影響到我國陶藝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應齊聲呼吁陶藝普及教育的到來,迎接中國陶藝的新生。
5部分陶藝家缺乏較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
在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是主體,他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質,以及他的生活實踐范圍、思想與情感的社會化程度、具體的人生體驗等生存狀態(tài)都對他的陶藝作品有影響。眾所周知,藝術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藝家只是了解陶瓷這一種藝術,而對別的藝術種類不關心或不熟悉。其實,一個陶藝家可以從其它的藝術中尋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手法并將其運用到陶藝創(chuàng)作中。有些陶藝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對社會不關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夠,僅僅是展現(xiàn)一種純粹的形態(tài);有些陶藝家靜不下心來,對陶藝自身語言的一些規(guī)律沒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實,創(chuàng)作心態(tài)沒有把握好;有些陶藝家與外界交流不夠、較閉塞,沒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與外國同行的聯(lián)系也比較少,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陶藝家的創(chuàng)作?,F(xiàn)代陶藝也如同繪畫、雕塑、裝飾等現(xiàn)代藝術形態(tài),是全方位地向當代文化展開的一門藝術。當代優(yōu)秀的陶藝家應該深刻地掌握陶藝的特性,培養(yǎng)現(xiàn)代意識,以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的勢態(tài),把中國陶藝推到現(xiàn)代藝術的前臺。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藝家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位置,調整陶藝家與公眾的關系,更多地走向社會;另一方面,陶藝在創(chuàng)作上應該走向開放,將陶藝家和公眾的界限變小。真正的陶藝家應該積極參與展覽、研討會,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應該孤芳自賞。另外必須要勤奮,與世界上許多陶藝大師相比,有些中國陶藝家還表現(xiàn)得不夠。
縱然藝術家的“主體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jīng)]有什么不可表現(xiàn)的內容與形式,一般來說,藝術本體價值的實現(xiàn),就是對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的一種貢獻。所有的陶藝家都應該注重自己本身的修養(yǎng),實現(xiàn)本體價值的藝術便是真正的藝術,因為它能幫助人們從精神上超越現(xiàn)實。
6陶藝理論的構建沒有跟上陶藝創(chuàng)作的進程
陶藝理論的構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藝創(chuàng)作發(fā)展很快,日新月異,而理論方面卻發(fā)展緩慢,沒有對陶藝的創(chuàng)作起到指導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論把研究重點僅僅放在了實物史料的搜集與專題研究上面。現(xiàn)代陶藝的理論與批評幾乎沒有,陶藝界甚至整個藝術界對于“現(xiàn)代陶藝”的一些基本問題仍然含糊不清?,F(xiàn)代陶瓷理論在邏輯上沒有較為完整的理論文字,批評上有時能見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將陶瓷的學科批評作為陶瓷的歷史評論和文化批評,缺乏對陶藝理論建設的高見。有很多陶藝書籍只是介紹一些作品,沒有涉及到理論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維?!艾F(xiàn)代陶藝”的概念問題,因為有沉重而豐厚的陶瓷傳統(tǒng)作為對應物,概念問題就已不單純是一個名詞的辨析,而是一種根本性觀念的選擇,可是今天陶藝家在談論它的時候,仍然說不明白;再如陶藝中的“設計”和“裝飾”問題,又牽扯到實用和非實用性的爭議等,這些瓶頸,成為制約近十幾年來中國現(xiàn)代陶藝整體水平無法提高的問題。有些陶藝理論大多只是介紹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紹一些好的作品,沒有教人從心底激發(fā)對陶瓷藝術的熱愛。陶藝理論應該指導人注重陶藝的品質,使大家對陶藝語言的探索、語言的規(guī)范形成一種共識,在本民族的基礎上,把陶藝向前推進,充分體現(xiàn)中國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語言更簡練,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嘩眾取寵,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結束語
盡管現(xiàn)代陶藝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但不可否認,中國現(xiàn)代陶藝發(fā)展的時間不長、風格樣式也不成熟,更沒有形成人數(shù)可觀的高水平創(chuàng)作隊伍。面對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現(xiàn)狀,陶藝家們還有許多扎實的工作要做,拋開浮躁,納入新生力量,在繼承、延伸基礎上真正做到創(chuàng)新與突破,達到質的飛躍,走上與世界藝術同步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國陶瓷工業(yè)專輯.2004中國景德鎮(zhèn)國際陶瓷藝術教育大會論文集[C].2004,6
2杭間.語焉不詳?shù)闹袊艾F(xiàn)代陶藝”[J].文藝研究,2003,1
3陳淞賢.陶藝的當代風格[J].新美術,1989,2
4范迪安.演澤泥性——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學術邀請展作品集[M].廣東美術館,2000,3
5孫振華.傳統(tǒng)資源與公共空間·千年之燒——佛山陶藝走進新紀元文獻圖集[M].2001
【關鍵詞】孔子學院 文化傳播 困境 應對辦法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孔子學院是我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的載體,這項工作在全球實施以來,有力地推進了漢語(海外稱為華語)語言文化的傳播。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孔子學院的發(fā)展速度驚人、規(guī)模巨大,已經(jīng)成為漢語走向世界的平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鬃訉W院創(chuàng)建工作成績斐然,與此同時,只注重語言教學、不傳播文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國際誤讀與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困境
眾所周知,美國和加拿大等一些國家陸續(xù)叫停中國孔子學院在其國家的發(fā)展,表明了這些國家對孔子學院發(fā)展事態(tài)形成的文化安全問題的擔憂。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考慮,每個國家都擔心孔子學院的漢語和文化傳播對自己國家文化造成威脅。
第一,國家文化安全對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限制。與政府積極合作背道而馳的是2009年在雅庫茨克建立的雅庫茨克孔子學院建立的第二年,即2010年就被聯(lián)邦安全機構關閉。理由是雅庫茨克靠近北極圈,是世界上最冷的城市,冬季平均溫度在攝氏零下34度。在此設立孔子學院,俄羅斯安全部門懷疑中方別有意圖,有通過在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和經(jīng)濟擴張危及國家安全的危險。
2012年新西伯利亞市檢察院指控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孔子課堂未注冊為非盈利組織,收取學費而不納稅。俄羅斯中央政府介入后,新西伯利亞市檢察院撤訴。2015年7月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檢察院又以該市國立師范大學孔子學院未注冊為非盈利組織,沒有聘請外籍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法律依據(jù),在運營孔子學院的過程中由于單獨設立了文化課,有文化宣傳、文化傾銷的傾向,違反俄羅斯法律(俄羅斯的法律規(guī)定,專門的文化機構一定要設置在莫斯科,如果設置在其他地區(qū)必須由兩國政府簽署協(xié)議,否則進行文化宣傳都被視為違法),把孔子學院定性為外國人和非政府組織?!巴鈬恕痹诙碚Z中擁有為外國間諜和情報機構從事活動的含義。該檢察院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停止中國孔子學院一切活動。盡管最后在中俄兩國政府的協(xié)調下孔子學院仍繼續(xù)運營,但是對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活動及教師的管理更加細化和嚴格。之后的幾個月俄羅斯境內的其他孔子學院也受到了嚴格的審查。
第二,學術界對中俄關系的誤讀影響人們對孔子學院的判斷。如同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情況一樣,俄羅斯學術界的有些學者對中國的飛速發(fā)展帶給俄羅斯的機會不是很樂觀。 Л?Малевич出版的《關注中國》一書具有代表性。①他在書中既高度贊揚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書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偏激的見解②,如“俄羅斯如今把中國看作是戰(zhàn)略伙伴”,但是“中國還需要俄羅斯多久?”“不會很久!”,當中國“以絕對象征性的價錢‘清洗’其科學、技術成就”的時候,中國即不再需要俄羅斯。如今由于俄羅斯科研資金的短缺,“中國的‘清洗’進行得非常迅速、成功?!钡綍r候,“俄羅斯反倒需要中國的科研技術,問題是中國愿意幫助俄羅斯嗎?俄羅斯的伙伴地位還會保存嗎?”“不會保存!”“因為現(xiàn)如今中國的外匯儲備完全可以解決俄羅斯的投資需求,但是‘可以’并不代表著‘愿意’,而且中國永遠也不會這樣做”,“中國早已忘記蘇聯(lián)人民的幫助”等,也說明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存在一定的誤解。
在托木斯克某大學畢業(yè)生的論文答辯現(xiàn)場,該院的權威教授提出“中國的企業(yè)竊取國外的先進技術,你怎么看待?”當然,學生在接受漢語學習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孔子學院教師的正確引導,沒有受那位俄羅斯教授的影響,用我國飛船上天的先進技術是自主研制為中國進行了答辯。這名教授一直對中國持批評的態(tài)度,認為中國與俄羅斯的友好只是有利可圖,中國人的善良只是表面的。這些學者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孔子學院對外宣傳中國。
第三,中俄關系中的孔子學院遭遇俄羅斯公民社會的質疑。俄羅斯的大學生和普通市民對中俄關系與孔子學院也出現(xiàn)了一些質疑。中國有關學者在最近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阿壩坎和科麥羅沃的30名俄羅斯年輕人做的一項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這兩個城市都沒有孔子學院,他們對此表示遺憾。面對經(jīng)濟陷入困境的俄羅斯,非常希望中俄合作,但有超過40%的青年也表示出幾點擔憂。
其一,中國經(jīng)濟增長放緩,能源消耗減少,對俄羅斯經(jīng)濟也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如果中國經(jīng)濟繼續(xù)下滑,中國可能會犧牲俄羅斯的利益,去深化與西方國家的合作伙伴關系;其二,目前中俄兩國是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關系。但針對中國租用俄羅斯土地的情況,他們更擔心中國在未來的三十年將土地據(jù)為己有,“慷慨”的俄羅斯不希望阿拉斯加的歷史重演;其三,根據(jù)許多俄羅斯專家的看法,中國繼續(xù)把發(fā)展重點放在美國,這也影響了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他們關心中國是否把俄羅斯當作一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希望國家層面更加努力,讓中國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俄羅斯。
在俄羅斯學習漢語的大學生中大部分是對中國感興趣的、友好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從就業(yè)的角度考慮。俄羅斯大學生在本專業(yè)的學習過程中接受的對中國社會的認識一方面來源于教授的引導,另一方面來源于外文評論,因此很多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大學生對孔子學院采取低廉的學費吸引學生學習漢語,在各項文化活動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宣傳展示中國文化,贈送學生書籍和禮物常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筆者曾經(jīng)教過的一名大學生在參加漢語橋比賽時對舉辦方提供的路費、食宿費和教師免費兩三個月的輔導都感到不能理解,引起對孔子學院動機的警覺。
孔子學院自身建設對中華文化傳播的束縛
第一,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有待提高。俄羅斯孔子學院漢語教師90%以上為漢辦派遣,本土教師極為有限。隨著學習漢語學生數(shù)量的增加,教師的缺口巨大,國家漢辦在選拔漢語教師時面臨教師短缺的局面,很難兼顧漢語教學經(jīng)驗和外語能力。因此,十年間派遣到俄羅斯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沒有明顯變化,有經(jīng)驗的專業(yè)漢語教師外語水平不高,外語水平較高的俄語教師并不懂對外漢語教學的現(xiàn)象亦屬正常。而志愿者教師大部分為學習俄語的本科畢業(yè)生和在讀俄語研究生,即便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在讀研究生也多不會俄語。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自2008年5月揭牌運營已有8個年頭。期間先后由國內合作院校派出5名漢語教師(其中2名專業(yè)漢語教師,2名俄語教師,1名中文專業(yè)的行政人員)輪換在崗;14名志愿者教師(均為俄語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和俄語碩士在讀生)。
國內外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課程并不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國情概況等課程,孔子學院總部在派出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前雖然對其進行了短期培訓,但是漢語專業(yè)知識、傳統(tǒng)文化內容以及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漢語教學方法的融會貫通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提高漢語教學質量已屬不易,更難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因此,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們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成為阻礙文化傳播的主要因素。
第二,語言課程設置多,以文化傳播內容為主課程設計少。孔子學院漢語教學基本上分三種類型:一是孔子學院語言生教學,由社會各類學員組成;二是合作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按照合同規(guī)定,孔子學院漢語教師應負擔合作院校的一部分漢語課,即學分課;三是與孔子學院合作的中小學教學,由漢語教師或志愿者教師到中小學上課。孔子學院建立初期,設置的課型主要是漢語初、中、高級綜合課。目前隨著學生學習時間的延長,有些學員已經(jīng)學習4~5年,學生更注重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孔子學院根據(jù)學員漢語水平和大部分學員的要求將綜合課轉變?yōu)槁犃φn、聽說課、口語課、商務漢語課。而文化課的開展卻一直局限于書法課和中國畫課等課程。從單一的綜合課到以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漢語技能課,漢語教師和志愿者教師的備課量數(shù)倍增加,志愿者教師在綜合課、聽力課、口語課和閱讀課之間轉換,已經(jīng)超出了他們的能力,教學質量則難以保障。而文化活動的開展,HSK考試的組織以及其他事務性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些更使?jié)h語教師和志愿者們疲于應付。
第三,文化傳播形式簡單,中華民族核心價值內容傳播難有突破??鬃訉W院在俄羅斯創(chuàng)辦十年來,盡管以宣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但在實際工作中既受俄羅斯法律的限制,又受孔子學院量化指標的左右,重語言教學、輕文化傳播的現(xiàn)象較為明顯,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不能很好的結合起來。目前俄羅斯孔子學院開展的文化活動有幾種形式:一是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介紹節(jié)日的來歷、習俗、飲食和寓意;二是在俄羅斯節(jié)日期間孔子學院教師展示中國書法、繪畫、茶道、飲食和中國結;三是邀請國內大學或藝術團體到俄羅斯孔子學院所在城市演出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戲曲,邀請中醫(yī)專家講學,以增加俄羅斯人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每年的文化活動都有十幾次之多,但是每年的內容都大同小異,受眾除了俄羅斯節(jié)日期間參與的市民較多,其他活動多集中在孔子學院內部,參與活動的95%為孔子學院學生和中國留學生。目前書法、烹調、剪紙、中國結、服飾等形式的宣傳,看熱鬧的俄羅斯人雖然很多,但是并不能達到宣傳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真正的儒家思想、價值觀并沒有傳達到俄羅斯人那里。
文化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出來的。在漢語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學,在課文中解釋傳統(tǒng)文化習俗、思想觀念并非是每一位剛剛踏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志愿者能駕馭的。比如,有些志愿者教師是學俄語的,因而每個人都有一個俄語名字,為了方便學生記憶,都讓學生用俄語名字稱呼自己,而學生習慣于俄羅斯文化的稱呼習慣,其結果是即使學習兩三年的俄羅斯學生仍然不知道中國老師姓什么,更不會叫志愿者“老師”?!白饚熤氐馈钡娜寮宜枷朐诳此坪唵蔚姆Q呼中并未有效地傳播給俄羅斯學生。
充分利用孔子學院平臺傳播中華文化幾點建議
第一,從國家設計層面把海外孔子學院的文化授課內容做一個具體規(guī)定。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孔子學院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也是各國人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及其深刻內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平臺。漢語教師和志愿者應站在國家的高度,加強傳統(tǒng)文化學習,深層次理解文化、教育、哲學等問題,孔子學院也應將工作重點放在文化傳播上。將文化教學恰當融入到漢語教學之中。Kramsch(1993年)提出:僅僅向學生介紹文化事實是不可能達到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的,必須讓學生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去理解和感受目的文化的特點??鬃訉W院漢語教師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掌握詞匯和語法知識,達到與中國人溝通,并能探討社會、人生,服務于社會的目的,使他們能夠接受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政府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和文化上的決策。
第二,調整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戰(zhàn)略,重新定位孔子學院文化傳播工作,提高孔子學院漢語教師文化傳播意識。孔子學院經(jīng)過11年的發(fā)展,目前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教學質量也較初期有較大提高。因此,應充分考慮國際社會因孔子學院在世界范圍迅速崛起引起的對文化入侵的擔憂,并從孔子學院漢語教師人才短缺的實際出發(fā),控制各國孔子學院發(fā)展數(shù)量,培養(yǎng)漢語教師文化傳播意識和文化傳播能力,適時調整文化傳播戰(zhàn)略,使?jié)h語教學為文化傳播服務,并逐步提高文化傳播層次。
第三,盡快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技術建設“互聯(lián)網(wǎng)+孔子學院”,擴大中華文化傳播受眾范圍。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都以文化輸出作為塑造國家形象的利器。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日本的動畫產(chǎn)業(yè)以及英法德等國的文化理念等影響著各國民眾的生活。即便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因2014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對俄羅斯采取經(jīng)濟制裁,俄羅斯影院里放映的一半以上也都是美國大片。俄羅斯作為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自蘇聯(lián)解體以來經(jīng)歷了政治和經(jīng)濟的轉型,民眾渴望在社會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中國自2008年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民眾想要了解中國,了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社會現(xiàn)狀。因此,孔子學院應從自身肩負的使命出發(fā),在漢語教師短缺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網(wǎng)絡孔子學院補充課堂漢語教學的不足。網(wǎng)絡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為主,學生通過網(wǎng)絡學習達到提高漢語水平的目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目前已有超過40萬學生。由此可見,擴大網(wǎng)絡孔子學院文化傳播內容將在客觀上擴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機會,“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是行之有效的傳播方式;下載中央電視臺近年錄制的,展現(xiàn)中國各地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人物故事以及美食美材帶給中國人生活快樂的大型系列片《走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遠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等,在孔子學院定期播放讓更多的市民和學生走進中國人的生活,貼近中國人的感情;孔子學院在建立之初,國家漢辦都為其配置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孔子學院應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設施服務于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每個孔子學院也都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網(wǎng)頁,每年有一定的維護資金。那么孔子學院也有義務利用網(wǎng)絡這一平臺上傳我國一些經(jīng)典電影和電視劇,讓孔子學院的學生和喜歡網(wǎng)絡的大中學生觀看。
第四,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規(guī)范國內媒體對孔子學院的誤讀輿論??鬃訉W院作為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既然已經(jīng)實施,就不應再有對此國家戰(zhàn)略質疑之聲。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嚴格規(guī)范媒體對孔子學院的負面報道,無論是從學術探討的角度還是實際報道的途徑,都要維護這個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舉措,避免對孔子學院的不同聲音被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某些國家利用,授人以柄,成為某些國家攻擊我國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佐證。同時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學理研究,科學規(guī)范媒體報道中“漢語”、“漢學”以及“國學”等用語的使用語境和引發(fā)的影響,不給國際上以“中國以漢族獨尊”的國家民族主義傾向,避免“國學”帶來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文化入侵誤解,和使用“漢學”(漢學由于與滿學、藏學、蒙學等為并列的學術概念)引發(fā)的學術文化疆域問題,應該順應國際大勢和海外華人已經(jīng)形成的中國文化認同用語,對應華人說華語傳承中華文化。
(作者分別為沈陽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注釋】
①[俄]И?Малевич.,《關注中國》,莫斯科“АСТ”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