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2:10
導語:在小學數學概念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一、在操作中理解概念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而數學概念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因此,在進行概念教學中,我們如能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從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使學生既理解了概念,又學會了探索的方法。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可以先引導學生動手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組織學生討論,三角形的底、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面積又有什么關系?最后讓學生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到: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從而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在游戲中學習概念
生動的游戲活動能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概念教學中,如能根據教學內容、有機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能使學生學習得更好。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可設計“售貨員與顧客的游戲:一名學生當售貨員,出示一本作業(yè)本為三角六分,其他學生當顧客,誰先準備好付錢的方法,作業(yè)本就獎給誰。”在有趣的買賣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對“人民幣”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并能把認識和使用人民幣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從視聽媒體中學會概念
高品質、設計良好并且使用得當的現代教學媒體,會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系列的良好變化、可以提高和促進學習,尤其在數學概念中更為重要。如在“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能背誦公式,但不懂應用,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周長和面積的意義,長方形的特征,選擇相同的長方形,通過多媒體電腦屏幕進行直觀演示,再進行小結,長方形的面積擺的是面積單位的總個數,它是一個“積”。而長方形的周長是表示四條邊的長度總和,它是一個“和”。這樣形象地展現了長的厘米數與黨的厘米數的乘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長的厘米數加上寬的厘米數的和乘以2等于長方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公式有了真正的理解。
四、在對比辨析中掌握概念
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學生往往難子理解,而運用對比辨析的方法是學習這些內容的好方法。如等分除法與包含除法;是幾倍和增加幾倍;增加了多少和增加到多少;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整除和除盡;正比例、反比例與似是而非不成比例的量……都應利用比較辨析法找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形成確切的科學概念。
如教學“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組題目:
1.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45千米,8小時可以到達。如果每小時行40千米,要幾小時才能到達?
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4小時行了1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時。求甲乙兩地的路程。
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題中講的是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什么量隨著另一種什么量變化?
相對應的哪兩種量的什么值一定?
然后運用比例的概念判斷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導學生對正反比例的概念進行對比、辨析其異同點,并填寫下表。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點
不同點
這樣做、學生對正反比例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有了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運用其進行實際應用也就感到輕松了。
五、從類比中掌握概念
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用比較淺顯的語言,學生還是不知其然,而用類比進行說明,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如差的變化對于減數的依從性,學生很難理解。
教學時,用學生已知的生活中的例子進行類比說明,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例如:甲乙兩個孩子原有的桃子相等(都是10個),但甲吃的挑子多,乙吃的桃子少,誰剩的桃子多?誰剩的桃子少?很明顯,甲吃的多就剩得少,而已吃的少就剩得多,接著再利用式題說明變化規(guī)律,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低中年級的學生對“松樹比楊樹少15棵”,中的“相比較的兩個量誰多誰少?”這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是“楊樹少,松樹多”,盡管教師多次提醒學生要認真看清題目,但學生還是“不聽話”,其實學生對這句話沒有理解。有一次,我用以下類比法進行引導,效果很好,我問:
“小龍、你幾歲了?”(9歲)“你媽媽今年幾歲?”(33歲)“那么,能不能根據誰比誰少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