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9:05
導語:在美學研究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文章修辭,傳統(tǒng)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方面:消極修辭包括語音修辭——講究平上去入、陰陽清濁、音節(jié)對應、疊字雙聲、合轍押韻;語匯修辭——在同義近義詞語中,作適合語境的意義選擇與搭配選擇、作適合感情和語體的色彩諧調選擇;語法修辭——在同義表達中,對句式的長短整散、主動被動、肯定否定、常式變式、陳疑祈嘆等作最適合語境的恰當選擇;篇章修辭——文章的醞釀構思、選材布局、情感事理、風格詳略、修改評析等。積極修辭——特指經過長期修辭實踐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認的修辭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guī)律與語言生成關系的層面,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漢字以建筑式方形結構為獨立個體單位,一個個體單位為一個音節(jié),音節(jié)又多具備陰陽上去不同調值,這種特點,為漢語語音修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說”,而著重提出了“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說:“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fā)而斷,飛則聲飏不還?!币馑际亲终{有陰陽清濁平聲仄聲之分,詞之聲韻之中有雙聲疊韻之別。(當時平仄之說,故以飛沉言之。此前借用音樂術語宮商角徵羽指稱聲調高低?!段溺R秘府論》講到調聲三術:指出宮商是平聲,徵是上聲,羽是去聲,角是入聲,上去入是仄聲。此處飛指陰清,平聲;沉指陽濁,仄聲)陰陽清濁之字,應平仄穿插交替,若連用仄聲,就有聲氣沉沉欲斷之覺,若連用平聲,又有聲氣升飏飄飄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潘岳《悼亡詩》: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而雙聲疊韻之詞,必須連用,若兩詞之間插入他字,或將一詞分用于相鄰兩句,則會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這確為卓見,諸多繞口令不都是故意運用這種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產生了這種毛病,則須“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眲③恼J為,作韻易而選和難——異音相從謂之和——平仄聲調配合得當叫和諧,同聲相應謂之韻——相應位置上同韻字遙相呼應叫押韻。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了可貴貢獻。如何用韻,《章句》有論:“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jié)文辭氣,……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句不遷,則唇吻告勞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折中的主張,是符合聲韻運用美學的。
在語匯修辭方面,劉勰提倡慎重遴選詞語。
《指瑕》凡舉用詞四疵,皆礙美文?!愃贾模翰胖∫?,而《武帝誄》云:‘尊靈永蟄’;《明帝頌》云:‘圣體浮輕’,浮輕有似于蝴蝶,永蟄頗疑于昆蟲,施之尊極,豈有當乎!——以指稱微小蟲豸之詞而施于尊長,確屬搭配對象失誤。
潘岳為才,善于哀文,然悲內兄,則云感口澤,傷幼子,則云心如疑。禮文在尊極,而施之下流,辭雖足哀,義斯替矣?!锌跐芍荒苡脕硌淠钷o世的母親,心如疑只能用來悲悼故去的父親,——潘岳用其哀挽同輩和小輩,分屬詞義運用錯誤、搭配對象錯誤,又是感彩分配失當。
所舉另兩種瑕疵,有左思反對孝道的思想錯誤和崔瑗把虞舜誤比不出名的李公,雖屬思想和比類之誤,然畢竟要通過遣辭用語表現(xiàn)出來,歸為語匯修辭亦非不當。
語匯修辭中,還涉及用字,劉勰在《煉字》提出用字“四要則”:……是以綴字屬篇,必須揀擇:一避詭異,二省聯(lián)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詭異,生辟險怪之字,如忷呶;聯(lián)邊,相同偏旁之字,如崢嶸;重出,同字相犯即同一個字在句中重復使用;單復,字形肥瘠筆畫多寡?!屑毾雭恚械览恚鹤x文時遇詭異之字,猶赤足行于怪石每現(xiàn)之途,必耗神費力壞心緒;聯(lián)邊相集,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迷途遠避退還蓮逕返逍遙之類,也會呆板乏目;重出之弊,字之音形無不單調乏味;字形肥瘠筆畫多寡如若不加調配,則會或失之于纖疏,或失之于壘重。無怪劉勰嘆曰:故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為難也。
語法修辭部分,劉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內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韻安排章句的主張。按內容,要“控引情理,送迎際會”即根據(jù)表達的情理,有時枝蔓扶疏旁征博引,有時緊扣題旨不蔓不枝;據(jù)情韻,則“若夫章句無常,而字有枚數(shù),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jié)也?!眲③闹鲝?,句式的選擇上,用長用短,或長短穿插,整散結合,完全要符合情韻需要,情韻急,少音節(jié)短詞句,情韻緩,可用舒曼之長句,情韻起伏跌宕,則可長短并用整散結合,以收蕩氣回腸之效。
劉勰修辭美學最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辭。
重涵養(yǎng),立風格。《體性》之體,文章體貌,《體性》之性,人之性情,《體性》即論文章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系。文有“八風之議”即窮列文章八種風格——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又據(jù)不同標準分為四組:思想內容——雅與奇反,情理義蘊——奧與顯殊,題材表達——繁與約舛,體象氣韻——壯與輕乖。凡為文者,均望盡快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劉勰指出文章風格和作者涵養(yǎng)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夫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而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性情所爍,陶染所凝,是以筆區(qū)云譎,文苑波詭有矣。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由是觀之,文如其人,理應不錯。作者的內心情理外化為語言文章,作者的才學、氣質、性情、習慣所陶染而成的個性,必然盈溢為文章風格。因此,要熔鑄自己獨特文風,必須注重修養(yǎng)才學,涵性怡情完善個性品質。無怪劉勰在《神思》中提倡“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也只有如是,才有助于文章風格的形成。
文章有風格,更有風骨,才煽情動人,辭采煥然。什么是風骨呢?“《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cho悲憤)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焙喲灾?,風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氣,是感化的根本力量。骨則是切中肯綮、言簡意賅、恰如其分、流暢和諧的語言。風骨指向了感人才情和生動語言的修辭美學。要使文章含風樹骨,則須“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劉勰還進一步指出有無風骨對文章的不同效果:“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徵也。思不環(huán)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相如賦仙,(作《大人賦》)氣號凌云,蔚為辭宗,乃其風力遒也?!比缡怯^之,白居易“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之論,與劉勰風骨之議,均為至言也!感人的才情和生動的語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為情而造文,而不要為文而造情。要寫真情實話,不要假意虛言?!胺蜚U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眲③闹?,對匡正無病、言不由衷、矯柔造作、空假俗媚之流,不啻當頭棒喝警鐘長鳴。
重熔裁,明隱秀。文章長短、內容詳略、語意顯隱、精警庸凡,亦為文之必慮?!度鄄谩分赋觯骸耙?guī)范本體謂之熔,剪裁浮辭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焙喲灾?,熔是煉意,提煉中心,裁是煉辭,錘煉語言。因為“凡思緒初發(fā),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彼?,劉勰提出了“三準論”——“是以草創(chuàng)鴻筆,先標三準: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賒于終,則撮辭以舉要。然后舒華布實,獻替節(jié)文(獻:可,替:否。即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文字),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tǒng)序。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故三準既定,次討字句。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薄叭郎收摗碧岢隽藢懞梦恼碌娜角?、三準則:首先根據(jù)情理確定文章體裁;其次分析素材遴選典型題材;再次簡言要義提綱挈領。然后加工潤色,處理詳略,條貫首尾,敲定全文。
語意顯隱、精警庸凡,義涉隱秀?!峨[秀》云:“夫心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chng)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苯袢昭灾?,隱即弦外余音,秀即篇中警語。文章淺白直露固無余香滿口,通篇俗語庸言亦難振聾發(fā)聵。文有余音,猶“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潤”;篇納秀語,似月依日而夜明,樹沾春而林翠。
文章秀句,或自出錦心,或得益援引?!妒骂悺氛J為:無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的化用暗引,也無論“取舊辭萬分之一”的擇要精引,還無論“頗酌詩書傳記”的綜采博引,只要是為“以其據(jù)事類義,援古證今”,則無可指責。而《指瑕》認為:“若掠人美辭,以為己力”,則“寶玉大弓,終飛其有。全寫則揭篋,傍采則探囊。然世遠者太輕,同時者為尤矣?!庇墒怯^之,劉勰并非反對引用,而是反對抄襲。引用乃明借,旨在助己之文,抄襲是明抄,旨在當己之章。全抄無異開箱搶劫,小抄亦如掏腰綹竊,抄襲前代的賊味稍輕,同代相竊則堪堪致罪了。
透過鑒賞論的有關內容,也可看出劉勰篇章修辭的觀點。他在《知音》中指出鑒賞作品要從兩大方面六項內容入手,提出了“六觀說”——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即體裁情志),二觀置辭(即鋪飾辭采),三觀通變(即通古變今適應時代)四觀奇正(即語言態(tài)勢是雅正通暢還是奇詭怪誕),五觀事義(即據(jù)事類義,指典型題材)六觀宮商(即調聲協(xié)律,安排語調辭氣)。斯術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币陨狭^,位體、通變、事義屬于作品內容,置辭、奇正、宮商屬于作品形式。從上論看出,只有從內容到形式作通盤考慮,這六個方面都熨燙妥帖恰到好處,才可以使文章“譬春臺之熙眾人,樂餌之止過客”。
在積極修辭即辭格的運用方面,劉勰也予以了諸多觀照?!尔愞o》專講對偶,將對偶分成相容的兩組四種——以內容分,言對、事對為一組;以意義分,正對、反對為一組。言對事對各有反正,兩組互相包容。在具體運用方面,劉勰指出“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lián)璧其章。迭用奇偶,節(jié)以雜佩,乃其貴耳?!?/p>
劉勰生活在殊重駢儷的時代,本人又對其青眼有加,一部洋洋大觀的《文心雕龍》,通體駢儷為文,足證其愛。故所倡之法,可謂獨得神髓,深諳三昧——駢散間出,方顯錯綜之美,長短雜用,乃有靈動之活。
《夸飾》專講夸張。劉勰沒有像今天這樣從形式上將夸張分為擴大式、縮小式、串前式等加以研究,而是抓住夸張得是否合乎事義情理這一關鍵,將夸張分為兩類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飾窮其要,則心聲蜂起,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薄绻鋸埖煤锨槔淼蒙袼?,就會引起強烈共鳴,反之,就會違背事實不合情理。
今天,我們如果面對這樣的夸張——“麥秸粗粗像大缸,麥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麥殼一片瓦,一粒麥子三天糧。秸當柱,芒當梁,麥殼當瓦蓋樓房,樓房頂上寫大字,社會主義大天堂?!薄坝衩椎咀用苡譂?,遮天蓋地不透風。就是衛(wèi)星掉下來,也要彈回半空中?!薄l能不深切地感到劉勰所論,切中要害而又至關重要呢!
此外《比興》講到比喻,《事類》講到引用,都有不刊之論。茲不贅述。
關鍵詞:董仲舒;音樂;美學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公羊春秋學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廣泛吸收了陰陽五行以及其他學派的思想,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術為天下裂”的思想局面,初步建立了適應大一統(tǒng)政治專制的思想體系。董仲舒是完成先秦儒家思想轉向的一個關鍵人物,徐復觀說:“在董仲舒以前,漢初思想,大概上是傳承先秦思想的格局,不易舉出它作為‘漢代思想’的特性。漢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碧綄ざ偈娴囊魳访缹W思想,不僅可以理清由先秦至漢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線索,而且能夠對音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于音樂的本源問題,先秦儒家的荀子有重要的論述。他認為音樂首先和人的情性有關,《荀子·樂論》篇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眱H從此句來看,荀子似乎肯定了音樂發(fā)端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獲得外在的聲音、動靜等形式,內外結合就形成了音樂。但是在荀子的思想中,音樂這種自然人性上的起源恰恰成為音樂要被否定的一面。荀子是持“性惡論”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奔热蝗说谋拘詾閻?,由人的本性而來的耳目之欲就應當成為禮儀防范的對象。這樣,荀子必定要為音樂尋找另外一個具有合法性的起源,這個起源就是“先王”,《荀子,樂論》篇說:“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氣無由得接焉?!避髯影岩魳贩譃檠艠泛吐?,聲是發(fā)端于人的情性且無所節(jié)制的音樂,而先王所制定的雅樂則具有“以道制欲”的作用,可以使臣民的情感合理地發(fā)泄而又不至于讓社會產生動亂。由此可見,在荀子看來,具有合法性的音樂實際上是建立在其人文性根源之上的。
在音樂本源這個問題上,董仲舒吸收了不少荀子的看法,但他最終把荀子的觀點巧妙地融進了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中。董仲舒同樣有把音樂本源歸之于自然人性的看法,比如《春秋繁露·楚莊王》云:“樂者,盈于內而動發(fā)于外者也?!痹诨卮饾h武帝的策問中,董仲舒說:“故聲發(fā)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筦弦之聲未衰也?!迸c荀子的性惡論不同的是,董仲舒主張性未善論,他認為人之本性有善和惡的可能,因而需要后天的教化使人性走向善的一面。他說:“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边@種主張雖然沒有像荀子那樣把人性完全推向了惡的一邊,卻仍然強調了王道教化在人性向善上的決定作用,因此,“發(fā)于和而本于情”的音樂在董仲舒看來雖并非就是惡本身,卻依然有走向惡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董仲舒和荀子一樣要為音樂尋找一個自然人性之外的根源,《春秋繁露·楚莊王》云:“緣天下之所新樂而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興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边@種思想和荀子關于雅樂的看法如出一轍,都強調了王者作樂的重要性,其目的是通過王者對音樂的制約而導向社會政治的和諧與鞏固。
在音樂具有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這個問題上,董仲舒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荀子的衣缽,但董仲舒賦予了天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點和荀子的制天命的思想很不一樣。在董仲舒思想中,音樂的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其實最終都歸結為天。首先,音樂發(fā)端于人的情性,而人的情性發(fā)端于天?!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枴氛f:“人之受氣荀無惡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栣,與天道一也。”身有貪仁,實際都來自天的陰陽之氣,這樣,音樂以人的情性為本,實際是以天為本。這里的天是陰陽之氣所構成的天。荀子也有用氣解釋音樂的思想,《荀子·樂論》說:“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钡髯舆@里說的氣主要指人的血氣,董仲舒說的氣則是作為天地宇宙構成元素的陰陽之氣,人的情性是由這種陰陽之氣所構成,以人的情性為發(fā)端的音樂自然也是由陰陽之氣所構成的了。其次,雅樂由王者制作,但王者之所以為王者是順應天命而產生的。在王者作樂這個問題上,董仲舒提出王者作樂是為了“見天功”的觀點,《春秋繁露·楚莊王》云:“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樂于終,所以見天功也?!倍偈嬲J為王者受命于天,為了表示他是承受天命而不是因襲前王,就必須改變舊的制度,但是音樂卻不屬于改制的范圍,新王朝建立之初用的還是前代的音樂,因為音樂是為了表示天命的成功的,因此要等到王者用新制度成功治理社會之后,王者才能制作新王朝自己的音樂。用以表彰自己的功績??梢?,王者作樂在董仲舒這里同樣追溯到了天上面。這表明,在董仲舒思想中,天是音樂最終的本源。
先秦儒家關于音樂社會功能的看法集中體現(xiàn)在“和”這個概念上。荀子認為音樂可以在多個社會群體間建立一種諧和關系?!盾髯印氛摗氛f:“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避髯诱J為音樂可以實現(xiàn)君臣、父子、長少之間的情感溝通,緩解由等級區(qū)分帶來的社會矛盾。荀子關于和的論述容易使人認為荀子是想打破或者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限的,但這種看法是一種誤解。維持社會群體間的和諧確實非常重要,但荀子認為只有和諧而沒有區(qū)分是社會動亂的一大根源,《荀子·富國》云:“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币虼耍罕仨氁苑譃榍疤?,否則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同理,音樂能夠實現(xiàn)社會群體間的和諧,這是它的一大功能,但是這一功能必須要以等級區(qū)分為前提,否則將會使社會產生動亂,“樂姚冶以險,則民流慢鄙賤矣。流慢則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不樂其鄉(xiāng),不足其上矣。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币虼?,樂的社會調和功能始終要和禮的社會區(qū)分功能結合在一起,《荀子·樂論》云:“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痹诖?,我們發(fā)現(xiàn)在荀子的思想中,音樂的社會調和功能實際上可以看作一種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區(qū)分功能。他說的“樂合同”是以“禮別異”為前提條件的,即音樂的調和功能必須建立在社會群體的等級區(qū)分基礎上,“樂合同”發(fā)揮的調和功能不但不是取消社會的等級區(qū)分,反而是要使社會群體在心理上更樂于接受這一等級區(qū)分。
先秦另外一位儒家大師孟子對音樂的社會功能的看法則有明顯的不同。據(jù)《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記載,孟子得知齊王喜歡音樂,便向齊王詢問,齊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泵献釉唬骸巴踔脴飞?,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边@一觀點和荀子以及董仲舒強調王者制作雅樂的看法很不一樣,在荀子和董仲舒看來,只有王者制作的雅樂才能導民向善,但孟子認為無論先王之樂還是世俗之樂都是一樣的。在此前提下,孟子提出了“與民同樂”的觀點:“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睆谋砻嫔峡?,孟子這里也是強調音樂具有社會調和的功能,能使各個社會階層處于和睦愉悅的狀態(tài)。但要注意的是,孟子關于音樂調和功能的看法和荀子關于音樂調和功能的看法是不大相同的。孟子主張性善論,在他看來,人人天生就有善的本性,并不因為社會等級的不同而有差異,“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币驗槭ト撕统H嗽诒拘陨蟻碇v都是一樣的,所以對于美也有大致相同的感受,“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泵献铀f的“與民同樂”是建立在這種人人皆有善性的基礎上的,因此“與民同樂”在孟子那里有抹平等級區(qū)分的理想主義精神,而所謂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也因為人人皆有善性而變得沒有什么差別。這種觀點顯然和荀子有很大的不同,荀子的音樂思想以禮別異為前提,因此在荀子的著述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有關與民同樂的描述,他所闡釋的音樂的調和功能也不帶有孟子意義上的抹平等級區(qū)分的理想。
先秦盂、荀二人關于音樂社會功能的論述無疑給董仲舒以極大的啟發(fā),在《春秋繁露》中,我們發(fā)現(xiàn)董仲舒有整合這兩人觀點的傾向?!洞呵锓甭丁こf王》云:“制為應天改之,樂為應人作之。彼之所受命者,必民之所同樂也?!庇@里董伸舒強調了改制和作樂的不同,改制是王者順應天命而改變舊制度,以表明上承天命而不是舊秩序的延續(xù);作樂則是王者根據(jù)民心所向來制作的。董仲舒說:“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頀》而文王作《武》。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于己也?!彼?、禹、湯、文王這幾個圣王所作的雅樂是根據(jù)當時的民心所向來完成的,“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yè)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其三圣相繼,故《夏》。夏者,大也。湯之時,民樂其救之于患害也,故《頀》。頀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避髯右矎娬{圣王制作雅樂以教化百姓,但是圣王根據(jù)什么來制作雅樂,荀子并沒有過多地言及,荀子想要強調的是音樂的教化作用,他說:“故樂者,治人之盛者也?!币虼?,百姓主要是作為被動的教化對象而存在的。相比之下,董仲舒更重視民心在圣王作樂中所起的作用,圣王并非任何時候都可以制作雅樂的,只有在建立盛大的功德并受到百姓共同喜愛之后圣王才可以作樂。從這里看,董仲舒在一定意義上繼承了孟子那種與民同樂的思想。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董仲舒這里講的“民之所同樂”和孟子的與民同樂畢竟不是一回事,董仲舒雖然比荀子更注重民心的作用,但董仲舒不可能有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他是主張“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的,因此董仲舒不可能完全接受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詳細考察董仲舒的原意,可知他所說的“民之所同樂”并非君王和臣民之間的“同樂”,而是臣民對君王承受天命所感到的快樂,君王承受天命并且建立盛大的功德,就能使所有的臣民都感到快樂。董仲舒這種看法既不同于荀子那種強調王道教化的音樂觀,也不同于孟子那種強調君民同樂的音樂觀,或者毋寧說,董仲舒在這里表現(xiàn)出了整合孟、荀二人音樂觀的努力。一方面,通過強調民心在王者作樂中的作用,董仲舒希望抑制在荀子音樂觀中過分張揚的君力;另一方面,通過強調臣民對君王順應天命產生的快樂,董仲舒又希望避免孟子音樂觀中的民本思想對大一統(tǒng)帝國等級秩序的顛覆。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把董仲舒的音樂觀概括為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政治趨于成熟階段的一種音樂理論。
董仲舒思想的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建立了天人感應的哲學體系,這種天的哲學構成了董仲舒音樂思想的哲學基礎,也成為董仲舒音樂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董仲舒之前的儒家音樂思想中,天的地位往往顯得隱而不彰??鬃诱J為:“人而不仁,如樂何?”這是從人道的角度解釋音樂,這為先秦儒家的音樂觀定下了基調,如孟子從君民同樂的角度闡釋音樂的社會作用,荀子則從提倡雅樂的角度論證對發(fā)端于自然情性的音樂的抑制。而在董仲舒的思想中,無論是發(fā)端于自然情性的音樂還是王者制作的雅樂最后都導源于天。
關鍵詞:本體個性意識感性理性
鋼琴演奏是音樂實踐三大環(huán)節(ji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它是美的藝術。鋼琴演奏中包含著豐富而寶貴的美學思想,本文將從鋼琴演奏藝術其中的幾個側面,對其美學因素、原則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本體:從美學意義上看,通常認為樂音及樂音運動形式就是鋼琴音樂的本體,樂譜是音樂本體的載體,而鋼琴演奏是基于作品文本理解和原創(chuàng)理解的二度創(chuàng)作,因為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重新創(chuàng)造了音樂本文(樂譜),從而也創(chuàng)造出了鋼琴藝術的本體。
鋼琴演奏對于演奏者來說是一種二度創(chuàng)作,而對欣賞者來說,它恰恰是一種本體的展示,并且為欣賞者提供了一個鮮活的音樂本體。展現(xiàn)音樂本體,就要求演奏者不斷練習,不斷對音樂本體進行正確的審美體驗,而這種體驗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完全不同于聽眾側重于聽覺欣賞,而是一種二度創(chuàng)作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精神創(chuàng)作體驗。這便要求演奏者要賦予音樂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只有扎根于體驗和創(chuàng)作的鋼琴藝術,才符合鋼琴演奏本體的客觀要求。
個性與共性:由于我們不可能對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進行絕對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也會各自表現(xiàn)出音樂審美理解中的個性化傾向,不同的演奏者對同一作品往往會引起不同的共鳴。任何人的理解都是站在自己所處的特定立場上,把作品作為一種多層次性、多風格性的東西來理解。每位演奏家的演奏都有著不可替代性,這種不可替代的東西就是個性。個性的形成是演奏家自身不斷積累的結果,是演奏家藝術獨創(chuàng)性形成的過程,所以個性必須與眾不同,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與個性對立的是共性的問題,我們說共性寓于個性之中,鋼琴演奏當中也同樣如此,脫離了個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共性就是所有演奏者演奏同一作品的共同基本特點。這是因為受作品本身的約束和限制,我們知道在浩瀚的鋼琴藝術海洋里,蘊含著各種各樣的風格作品,一位作曲家就是一種風格,一位作曲家的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也代表了不同的風格,這些個性匯成了一種共有的風格。所以在發(fā)揮個性處理的同時,還是不能逾越基本風格的限制。例如:迄今為止,很多演奏家都灌制、演奏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他們在一些細微的個性處理上都各有不同,但不論怎么變化,他們都是要表達具有“典型貝多芬”風格的總的精神特征。一句話,我們在發(fā)揮個性的同時,首先要尊重一度創(chuàng)作,尊重作曲家的基本創(chuàng)作情緒,更要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這是因為追求獨特的個性、創(chuàng)新風格恰恰是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是鋼琴藝術發(fā)展的生命。
存在和意識:任何物質形式,它都有一種存在方式,鋼琴音樂藝術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超越性存在。
樂譜只是一種純粹的書面物質載體,它們從聽覺角度來看沒有意義,只有當它們被指向、被演奏,才具有意義。所以鋼琴音樂作品的真正存在表現(xiàn)在它被接受之中,只有當它被演奏之后,它才可能和社會意識發(fā)生關系,才能產生影響,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存在,才能將作品文本從靜態(tài)的符號中解放出來,將其具化為活生生的音樂。
另一方面,存在決定意識,意識是存在的反映。只有在有了鋼琴音樂藝術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樂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作為演奏者的一種主體能力,需要演奏者不斷實踐,不斷對鋼琴演奏藝術進行探索,反復吟味;只有具備這樣的審美素質和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表現(xiàn)鋼琴演奏美的存在,只有在“那一瞬間”,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這份音樂的存在??傊?,意識寓于存在之中,存在是意識的先決條件,但在鋼琴演奏藝術世界里,意識的主體作用又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鋼琴音樂作品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它是意識的一部分,只有當作品呈現(xiàn)在我們意識中的時候才真正存在了。
感性與理性:鋼琴音樂具有感情特點,它可以喚起聽眾的情感反應和審美意境,而演奏者自始自終也脫離不開感性的體驗。情感的能動性活動在鋼琴演奏創(chuàng)造中是頭等大事,每一位演奏者的音樂感性反應都是不一樣的,都具有各自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這里還要談論一下與鋼琴演奏感性相對立的、理性的存在和作用。鋼琴演奏理性的突出表現(xiàn)首先是技術。技術是一種純理性的產物,對于一首作品的詮釋與演奏,如果沒有技術或在一些環(huán)節(jié)上欠缺技術,那便根本談不到理解作品和表現(xiàn)作品。理性在這里又一突出表現(xiàn)和作用是在鋼琴演奏過程中,這里需要演奏者具備非常到位的理性把握。這首先是由鋼琴的特殊構造(打擊樂性質)決定的,鋼琴演奏者對于改變已奏出的聲音是無能為力的,演奏者總是在內心中提前聽到那些將要奏響的音響,以便調整準備自己的動作。
理性固然重要,但在鋼琴演奏中如果把理性絕對化、片面化,脫離感性的想象空間,那么鋼琴演奏美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富于表現(xiàn)力的美學意義了。所以我們說,鋼琴演奏不單是理性的,而且也是感性的,甚至是超理性的。也只有將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達內在而完美的融合,才能真正掌握鋼琴演奏的藝術精髓。
上述四點只是對鋼琴演奏藝術的幾點最基本的探討,但這也是構筑整個鋼琴演奏藝術的最重要的幾個部分環(huán)節(jié)??梢赃@樣認為,鋼琴演奏藝術本身就具有多側面性、變化性、多義性,而以演奏者的內在尺度去把握鋼琴演奏的本質,通過強化個性來表現(xiàn)共性,通過情感相聯(lián)系理性,就能發(fā)現(xiàn)作曲家本身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潛在的沒有發(fā)掘的深刻意義,這也是被稱作二度創(chuàng)作的鋼琴演奏實踐的最本質的要求和內在的含義。
參考文獻:
[1]《音樂美學基礎》張前、王次著1992年5月北京第1版
[2]《音樂美學通論》修海林、羅小平著1999年4月第1版
[3]《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于潤洋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鋼琴演奏之道》趙曉生著1999年7月第1版
[5]《論鋼琴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3月北京第1版
[6]《音樂美學史學論稿》于潤洋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9月北京第1版
關鍵詞:視覺藝術風格視覺藝術形式心理形式視覺范式
一、視覺藝術風格與視覺藝術形式的涵義
“視覺藝術風格”與“視覺藝術形式”是視覺藝術的兩個基本概念。在深入研究視覺藝術的形成和轉換的基本原因之前,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的涵義有一個了解。
“視覺藝術形式”涵義源于哲學“形式”概念。形式(form)是一事物的構成和組織方式,也是事物的結構和關系。西方哲學史上和藝術史上對于“形式”的經典劃分最早是由柏拉圖做出的,柏拉圖將形式分為內形式和外形式兩種:內形式即理式、共相,而外形式則是內形式所對應的外界,即殊相、現(xiàn)實。視覺形式是指目之所見的形式,即外形式,也就是可見、可感的形式。從構成因素上講,視覺形式是一系列由點、線和色彩、肌理、筆觸等構成的空間關系。視覺形式的對于視覺藝術的主要意義在于:通過視覺形式,視覺藝術可以作為直觀的表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與視覺藝術形式相比,“視覺藝術風格”一詞更傾向于氣質性和精神性的表現(xiàn)。視覺藝術的“風格”(style),是視覺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來具有獨特性的精神面貌。風格不同于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制作個性,它是通過藝術品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更為內在和深刻的、從而也更為本質地反映出特定時代或民族的藝術家的個人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實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風格的形成是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擺脫了各種模式化教條的束縛,從而形式具有特定個性和較為成熟穩(wěn)固的創(chuàng)作傾向的反映,它是藝術家或藝術創(chuàng)作趨于或達到成熟的基本標志。[1](P228-229)而從藝術創(chuàng)作本體上講,藝術風格的形成實際上表現(xiàn)了一種人與世界的存在關系,風格的變化也預示著人與世界存在關系的變化,意味著人類一種感覺領域的消退和另一種感覺領域的打開。藝術風格在與世界的構成關系中一般展現(xiàn)為抽象的個人風格、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這種抽象風格通過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建筑、各種工藝品等藝術風格而得以具體化。
比較而言,視覺藝術形式是實體性的、實證性的存在,是視覺藝術展現(xiàn)的整體的結構,它可以看得見、摸得著;視覺藝術風格則是視覺藝術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集中體現(xiàn),是視覺藝術形式的整體結構之上表露的情態(tài),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前者是形而下的、單一的,是物質基礎;后者是形而上的、相當于上層建筑,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往往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的體現(xiàn);后者通過前者而表現(xiàn)出來。如在詩詞中,格律聲色,指的是形式,我們看得見、講得出;而它的神理氣味,則是風格,需要我們用心去細細品味。
維奧賴特·勒·迪克在談到風格與形式的關系時認為,風格的邏輯內聚力“就是像古典的先輩們一樣透過現(xiàn)象看到真實的和自然的原理”,這些偉大的風格就像是一個龐大的演繹體系,其中的每一種形式都來源于建筑師所采用的中心原理。從這一意義來說,風格“是一種自發(fā)的形式的擴散”,“一旦某一群藝術家和手工藝人完全受到了這種邏輯原理的影響——各種形式都是人們通過這些邏輯原理從物品的效用中推導出來的——這種風格就會在所有手工制造物,從最普通的罐子到最高級的紀念碑中表現(xiàn)出來?!盵2](p339)
但是,在藝術哲學或藝術史的某些著作中,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一般并不做嚴格的區(qū)分。如李格爾在《風格問題》一書在論述幾何風格的形成時,就將風格和形式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他說:“最終線條自身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結果,直線就變成了三角形、方形、菱形、之字圖案等。而曲線則產生了圓形、波狀形、螺旋線。這些都是我們在平面幾何中熟悉的形狀。在藝術史上,它們被統(tǒng)稱為幾何圖案。結果,完全或者主要以采用這些圖案為基礎的風格被稱為幾何風格”。[3](p8)如果我們嚴格按照風格和形式各自的概念來使用的話,李氏這里所說的“幾何風格”基本上應該由“幾何形式”來代替。同樣,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稱為一部“視覺形式學”,風格與形式也并未做嚴格區(qū)分。因此可以說,除卻對于藝術風格或藝術形式進行一種專門的美學研究,二者基本上可以混同使用。
二、視覺藝術風格和視覺藝術形式轉換的原因
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曾指出,對于藝術風格發(fā)展變化原因的考察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歷時方面;其二,共時方面。歷時方面的考察是指對風格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進行的研究,包括創(chuàng)作主體所處的時代傳統(tǒng),他們從前人那里學習了什么以及他們對后人有什么樣的影響,等等;共時方面的考察則是根據(jù)某種藝術特有的手段來對藝術風格傳統(tǒng)進行的研究,特別是對某一部落、某一民族或某一歷史時期所有藝術活動作為集體精神的表現(xiàn)而進行共時性分析。比較而言,前者是一種外在式的考察,后者是一種內在式的考察;前者與后者在藝術風格形成和轉換過程中的相互制約關系如圖所示。以下分述之。
(一)視覺藝術風格形成和轉換的外在因素
在藝術風格研究的思想史上,法國哲學家丹納首倡一種藝術形成的外在式研究。在《藝術哲學》中,他明確闡述了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時代”、“環(huán)境”及“種族”三因素之間的制約關系。在他看來,“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4](p46)丹納的這種研究既是對在他之前藝術風格形成原因的總結,同時也為后來的藝術風格發(fā)展特征所不斷證實。我們看到,由于民族、地域和時代的差異,藝術風格的確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特征。如在建筑柱式上,多立克粗獷嚴肅、科林斯細柔優(yōu)美;在設計形式上,古典主義重裝飾、輕功能,現(xiàn)代主義者則重功能、輕裝飾,而包豪斯設計則重表現(xiàn),突出形式美;如此等等。
實際上,丹納的這種看法也有其人類學依據(jù)。從藝術的起源來說,藝術是人社會實踐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人所屬的民族、所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所處的時代。因此,每一種藝術的形成與風格特征都是特定民族、環(huán)境和時代精神的折射,并深深打上它們的烙印。從藝術的創(chuàng)造來說,藝術品不僅僅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而且還是文化的外顯性產物,即藝術品經由個體創(chuàng)造而表征著特定的文化屬性。人是符號的動物,人的成長本質上是一個由自然的人變成社會的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定的文化圈(地域或民族)會將自身的文化特性“強加”在個人身上,使個人不僅成為一個社會的存在者,而且成為一個文化存在者。個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無不打上與群體的其他成員相似的文化烙印。設若這個人恰好是一個藝術家的話,那么他很可能會通過某一藝術形式或風格來對這種群體文化意識加以自覺或不自覺的表現(xiàn)。藝術的文化風格屬性由此產生。在原始時代的原始藝術中,這種藝術形式或風格是平面的和二維的,普遍具有對稱性、重復性和節(jié)奏性等特征。這種形式或風格的呈現(xiàn),是原始人對外部環(huán)境認識的結果。原始人長期處于自然的無秩序環(huán)境中,心理上對秩序和安定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因而,“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了用幾何和立體形狀表達的絕對符號。他們對生命感到迷惑和震驚,于是,在無生命中找到避難所,因為生命永遠不息的躁動得以消退,一種持續(xù)的穩(wěn)定感產生出來?!盵5](p18)到了農業(yè)時代,社會生產力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人類的手工制品和主要工藝藝術品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風格特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或精雕細刻,或錯金鏤彩,或鑲金嵌銀。受農業(yè)文化影響,這時期視覺藝術在總體上傳達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植物紋為代表性裝飾紋樣,工藝品在視覺形式上追求一種與自然物一樣的自然形式美。中世紀的藝術與基督教裹纏在一起,因而出現(xiàn)了表現(xiàn)基督崇高精神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強調空靈、高聳、纖瘦,重視光線的射入,利用高側窗層的玻璃窗的美來吸引人們的目光;多彩的光線以一種神秘的光輝充盈著中庭,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巨大威力信仰的意象。特別是尖峭的拱券,造成了一種上揚的動感旋律——通過高、直、尖的象征手段體現(xiàn)了宗教棄絕塵寰、接近天國、由物質向非物質上升的觀念。德國的科隆教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以及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這種新的建筑形式有別于過去歷史上任何時期的藝術形式,明顯地具有時代文化特征。
同樣,藝術史家沃爾夫林通過比較哥特式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也得出了時代精神對藝術風格的影響強大的結論。他說,“哥特式的舉止肌肉僵直、動作刻板;什么都是尖利的,沒有一點松弛。也沒有一點柔軟。在這種最明確的形式之中,處處都表現(xiàn)出一種意志。哥特式的鼻梁是消瘦俊美的,一切笨重的形式,一切寬闊和平靜的東西都已消失。人物是細長的,好像踮著腳。與此相反,文藝復興時期則表現(xiàn)的寬松大方了,形式的每一部分都充滿了生氣,無論形式是在運動中還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盵6](p344)
我們還可以從藝術發(fā)展史上的其他一些代表性藝術風格,如巴洛克風格、維多利亞風格以及歐洲后來出現(xiàn)的“工藝美術運動”所倡導的新風格中得出同樣的結論。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期,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封建統(tǒng)治者與資產階級勾結,瘋狂掠奪海外成為巨富,他們在生活上追求豪華奢靡,不再滿足肅穆沉靜而要求華貴生動。時代特征反映在教堂與宮殿建筑和裝飾等藝術形式上,就是他們將建筑、雕刻及繪畫融合在一起,在運用直線的同時強調線形滾動變化的造型特點,通過冗繁的裝飾達到華美的視覺效果。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由于實行對外擴張,國力強盛,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生活富足,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人們普遍追求藝術上的繁瑣裝飾,在工藝設計上大量采用中東和伊斯蘭的形式語匯,并將其無限制地用于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和版面設計上。矯揉造作之風一時頗為盛行。然而,隨著工業(yè)化在西方各國的縱深發(fā)展,人們開始厭棄這種華而不實的設計風格,“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于是產生,它提倡美術和技術相結合,反對維多利亞藝術的繁冗主張,這就又推進了藝術風格與時代特征的緊密結合。
不單是西方視覺藝術的風格和形式具有明顯的時代、社會及民族特征,中國的視覺藝術之風格與形式也同樣如此。舉例來說,漢代藝術的深厚博大,追求藝術形式的崇高、雄渾造型——這與秦統(tǒng)一后使得漢代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有關。唐代藝術具有富麗而豐滿的風格特征,既與隋代的統(tǒng)一疆域有關——隋的統(tǒng)一為唐代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又與唐代社會的開放發(fā)達有關——唐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亞洲各國交往頻繁,為唐代藝術吸取大量異域藝術風格形式提供了可能,使唐代藝術容易進入高度成熟的階段。
當然,由環(huán)境、時代、民族等外部因素制約著的藝術形式與風格雖然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但仍然會呈現(xiàn)出一些共性特征。因為“每一種風格不僅憑借一定的形式因素——構架和輪廓的樣式等——來確定自己,而且這些因素的每一種當中都表達了某種特定的整體取向,或眼睛的某種精神性傾向”,而且,“被決定者和決定者,它們都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全部世界觀點的基礎”[7](p109-110)如果我們單從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藝術發(fā)展情況來看,盡管其處于不同時代,因而藝術風格存在著較大差異,但若將其與其他國家的藝術相比,它們在整體上卻有更多的“家族相似性”。如古希臘的藝術風格歷經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各時期的特點有著明顯的差別。但是,古希臘藝術風格在整體上表現(xiàn)出強調多樣性和基于自然主義數(shù)學規(guī)律相統(tǒng)一的共同特征。之所以有這種共同性,可能是由于存在著“民族的感覺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形式感與精神的和道德的要素發(fā)生著直接關系”之故。[8](p8)
(二)視覺藝術風格形成和轉換的內在因素
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思想史和藝術心理學研究的長足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藝術風格形成原因的“種族時代說”解釋模式并不能涵蓋所有的藝術現(xiàn)象,特別是對于現(xiàn)代藝術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的藝術風格,這種解釋模式往往不具有絲毫的闡釋效力。由此,人們自然會推想:一種藝術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風格而不具有那樣的風格,一種藝術風格之所以轉換成另一種藝術風格,除了受制于環(huán)境、時代及民族等外部因素外,一定還有其內在的、更深層次的原因。視覺藝術的思想史研究首先幫助人們認清了這個原因。
視覺藝術思想史的研究表明,視覺藝術風格的形成和轉換在根本上受制于其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及邏輯演化規(guī)則,藝術史家李格爾曾將這一“規(guī)則”概括為“藝術意志”。李氏通過考察后期羅馬工藝風格特征,認為晚期羅馬時代建筑、雕塑、繪畫和裝飾藝術顯示出共同的形式發(fā)展趨向和目標。這種“趨向和目標”即為“形式意志”?!靶问揭庵尽钡谋举|為“藝術意志”,即人之生存世界觀。李格爾認為,這種藝術意志的特性總是由某一特定時期的世界觀所決定的,這種世界觀不僅寓含在宗教、哲學、科學中,而且也可以存在于政府組織和法律形式中,因而,“藝術意志”或“形式意志”就十分類似于黑格爾的“絕對觀念”。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把歷史視為“絕對觀念”自我發(fā)展過程的體現(xiàn),并把這個過程中的每個階段視為某個特定民族發(fā)展的辨證過程的一步。一個民族的藝術同該民族的哲學、宗教、法律、道德科學技術一樣,總是能反映“絕對精神”發(fā)展所處的階段,所有這一切方面都能表明一種共同的東西,即時代的本質。所以,就如沃爾夫林所說,“解釋一種風格不外乎意味著,將該種風格置于其一般的歷史背景里,并證明它與當時其余的‘喉舌’發(fā)生了一致的‘聲音’?!盵9](p95)而李格爾的“藝術意志”論雖然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解釋模式,但由于其緊緊抓住了藝術是人類精神的崇高表現(xiàn)這一基本藝術事實,所以它實際上達到了“種族時代說”解釋模式所不曾有的認識高度,為我們從藝術風格的視角探討人類精神的邏輯發(fā)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同時,這種理論也為人們進行藝術心理學的風格轉化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
現(xiàn)代藝術心理學的研究揭示,藝術意志或形式意志最終來源于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ㄎ鳡栔赋觯啊诵浴恰问健靡援a生、發(fā)展和繁榮的絕對普遍的媒介?!盵11](p110)人性即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特質、基本屬性,它是人類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并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積淀而成的人之基本特性。人性不是抽象的、靜止的,而是具體的、實踐的,它作為各個歷史時代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的抽象,反映了人類的共性。這是哲學、社會學視野中人性的基本概念。然而,對于決定藝術風格或形式的人性問題又必須從心理學角度、從人類的深層意識和無意識中得到解釋。這種解釋對于把握作為人類精神反映的藝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指出,人的心理結構中最深、也最隱秘的部分是在個體無意識之下潛藏著的集體無意識,這種無意識是單個個體所無法意識到的,但它卻積聚著人類歷史以來的幾乎所有的經驗和情感能量,而個體無意識只是潛藏在意識下面的一個心理層次。以此分析,藝術家在畫面上的自覺表現(xiàn)往往構成了畫面的主題和社會內容,而形式的選擇則源于一種無意識的把握。其所以如此,概由于畫家“集體無意識”左右的結果。蘇珊·朗格說,“我們叫做‘音樂’的音調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以及加速、抑止、極度興奮、平緩和微妙的激發(fā),夢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是一種感覺的樣式或邏輯形式?!魳肥乔楦猩畹囊粽{摹寫?!盵12](p35)
因此,藝術意志一方面是一種有著獨立目的趨向的形式意志,與人的特定心理感覺如觸覺和視覺有關;另一方面又同特定時代人們的世界觀聯(lián)系在一起。這使得藝術意志在性質上或多或少地與文化或文明發(fā)生關聯(lián),呈現(xiàn)出一種人類一般精神意義上的自覺和目的的趨向,藝術作品隱含著一個時代人們知覺方式的秘密。[10](p111)所以,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拋開其時代精神不論,最終都要歸結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即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本能和創(chuàng)造沖動的原因上來,此二者才是藝術意志的真正內涵,才是藝術風格演變的最原始的推動力。
至此可以說,視覺形式是一系列由線、色彩、肌理、筆觸等構成的空間關系,這種關系是依照人的心理形式而組織起來的,而視覺形式與人的情感形式及心理形式則有著邏輯上的一致性。人的情感形式通過視覺形式而呈現(xiàn)出來,從而為人類的感官所把握。視覺形式之所以發(fā)生變化,其內在原因也在于人的心理形式或情感形式的改變。人的心理形式是由人的情感、認識、理性等多種要素所構成的,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積淀”的成果。因此,藝術的形式或心理的形式,不是什么神秘難解的東西,它就植根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也是人性的歷史展開?!叭诵圆皇亲匀恍裕▌游铮?,也不是社會性(神或機器)而是‘自然的人化’,即動物性生理基礎上的感知等等各種功能的人化。它們仍然是感性的、個體的、心理的,具有偶然性于其中。但有歷史來作為理性的根基。這就是心理形式,也即區(qū)別于動物的心理本體?!@人性——心理本體是經由文化,首先就是那種以語言為基礎的巫術-圖騰-禮儀活動,即所謂人類的原始文化所構建所塑造,所形成的?!盵13](p475)
通過藝術風格轉換原因的分析,也使我們獲得了對于藝術創(chuàng)造意義的全新理解。藝術創(chuàng)造的本質在于藝術家通過藝術形式來把握世界,這種把握不是對世界的簡單描摹,而是藝術家通過感性創(chuàng)造活動來對宇宙、歷史及人生進行的深度闡釋與意義重建。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則是這種闡釋或創(chuàng)造活動的感性顯現(xiàn)。正因為如此,通過藝術形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藝術家的個性心理與文化修養(yǎng),還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于社會、政治及歷史的認識和理解,看到藝術家對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體驗和感悟,甚至看到藝術家所處的整個時代的精神狀況。時代過去了,藝術風格轉化了,而藝術卻并沒有消亡——藝術通過一批批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得以保存——由此我們又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命題:藝術是什么?海德格爾說:“藝術是自行置入作品中的真理”,藝術“是對作品中真理的創(chuàng)造性保藏”,“藝術是人的創(chuàng)造和保藏?!盵14](p256、292、307)在今天看來,海氏的這些說法似都不為過;它啟示我們:在科技理性昌明的今天,人類仍有一份心靈的凈土在養(yǎng)育著什么,人類仍有一雙清亮的眼睛在凝視著什么,人類仍有一份執(zhí)著的真誠在呼喚著什么……
三、視覺藝術風格轉換的實質:視覺范式的轉換
視覺藝術風格的變換本質上是一種視覺范式的改變?!胺妒健币辉~是科學哲學家?guī)於魈岢龅母拍?,原本用來解釋科學革命發(fā)生的依據(jù),后來被運用到多數(shù)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遞變的原因解釋中。所謂范式,按照庫恩的看法,“就是一組共有的方法、標準、解釋方式或理論,或者說是一種共有的知識體”。在庫恩看來,所謂科學中的革命,就是從一種范式向另外一種范式的轉換。他認為,科學形勢中出現(xiàn)的危機使得范式的更新成為必然,革命就是一組科學信念的轉換——即“范式”的轉換。[15](p26)換言之,范式的轉換就是一種信念的轉換。正如科學活動領域里的每一個重大的突破幾乎都是范式的轉換一樣。新的藝術風格的轉變本質上也是一種思維模式和解釋范式的變化,是一種視覺范式的轉變,轉變的結果是藝術新形式、新風格的出現(xiàn)。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中,曾用五對概念概括了藝術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從線描到圖繪的發(fā)展;從平面到縱深的發(fā)展;從封閉式到開放式的發(fā)展;從多樣性到同一性的發(fā)展;主題的絕對的清晰和相對的清晰。這五對概念實際上就是五種藝術范式,五種概念的演變也就是五種視覺范式的演變。
在傳統(tǒng)上,知識以信念和知覺、理性和天啟為基礎。新科學不再把所有這些作為理解大自然的手段,而是把經驗——實驗和批判性觀察——作為知識的基礎和對知識最終的檢驗。這樣,新的方法把知識建立一個全新的基礎之上。[16](p100)同樣,藝術范式的轉變意味著我們從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轉變?yōu)榱硪环N看世界的方式。從前,如古典時期,藝術得以成立在于它是如實地建立在透視、還原、自然主義的基礎上。而現(xiàn)代藝術則建立在平面化、打破透視的基礎之上。視覺形式的呈現(xiàn),并非照相機一樣原封不動的再現(xiàn),而是主體心理的投射。希爾德布蘭特把這種“虛的”意象喚做“感性空間”,意指“視覺”的空間,認為“視覺可以建構空間”;通過“建造方法”可以說明呈現(xiàn)和描繪這種空間形式的系統(tǒng)構造。[17](p86)這種“視覺建構空間”的原理是“畫家沒有純真之眼”的一個證據(jù)。所謂“建造”,也就是通過主體的力量來組織和安排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主體的感覺、認識,甚至世界觀和人生觀都通過藝術作品呈現(xiàn)出來,而這種呈現(xiàn)是經過構建的格式塔的呈現(xiàn),即整體直觀的呈現(xiàn)。藝術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成為主體內心思想和情感的投射,而非對自然事物的簡單描摹。歌德說,就我們能夠通過可見可感的形式所獲得的知識而論,“風格”乃植根于知識之深層,植根于事物的本質之中。[18](p70)如同哲學的每一次轉向都在人類的認識模式中有其深刻根源一樣,每一次藝術風格轉向也都可以從人的思維方式的變化中找到根源。
結語
對于視覺藝術風格形成及轉換規(guī)律的考察,實際上又是一種對于人的視覺觀感方式變化規(guī)律的考察。視覺形式本質上是一種語言,它同人類其他語言一樣,是一種符號性、關系性和結構性的存在。洪堡曾多次指出,“每一種獨特的世界觀,特定的、根本的思維取向和表象都是用一種語言類型表達出來的?!盵19](p108)因此,對藝術史風格或形式變化原則的研究不僅應從歷史的、環(huán)境的及民族的等外在的因素進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要從藝術自身發(fā)展演變的內在的邏輯方面、從人的心理結構和藝術范式的轉換要素中去探尋。通過這種探尋,使我們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獲得對于人類認識能力和認識方式發(fā)展演化規(guī)律的基本把握,這種把握反過來也會對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6]、(英)E·H·貢布里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3](德)阿洛瓦.里格爾.風格問題——裝飾藝術史的基礎[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4](法)丹納.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5](德)沃林格爾.哥特形式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7]、[11]、[18]、[19](德)恩斯特·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8](德)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英)E·H·貢布里希.論風格[M].載入: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10]張堅:《視覺形式的生命》,[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12]、[17](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3]李澤厚.李澤厚哲學文存(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運用作品比較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多角度地對不同作品做比較分析,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便于學生認識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能產生深刻印象。要使這種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應注意精心選擇作品,適時進行啟發(fā)、引導,講究科學性、典型性和藝術性??傊?,運用作品比較方法,有利于釋疑解難,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對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素質教育、直觀性、教學方法
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怎樣將專業(yè)性較強且具有一定難度的藝術理論知識變得易董好學,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經自己的探索實踐證明:運用作品比較,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舉幾例來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美術欣賞中的音樂與繪畫:
現(xiàn)代教育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的“知識對流”而不是單向地灌輸。所以雖然音樂是一種藝術門類中最為抽象的藝術,但音樂同樣也是表達情感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手段。如在進行中國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賞教學時,通過蘇州彈詞《新木蘭辭》地放送,請同學們進行瀏覽式欣賞兩張圖片,注意營造一種藝術氛圍,利用聲音的比擬,使學生接受音樂信息的同時,可以在頭腦中使學生直觀的了解認識我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的多樣性,如采用工筆重彩人物作品與線描人物作品比較欣賞,工筆人物與寫意人物作品比較欣賞。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傳統(tǒng)繪畫以線造型的藝術特色,特選了風格迥異的作品進行比較(一般用實物投影或換燈片)。如梁楷的《潑墨仙人》與曾鯨的《李白行吟圖》進行比較欣賞,一簡一繁,各將其妙。學生從中強烈的感受了中國傳統(tǒng)線條的多樣性、生動性,以及一種韻律美,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二、美術作品中的對比與和諧:
事實上,中外的美術史早已證明“美既不是美術的唯一內涵,又不是美術的中心任務。美術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藝術形式存在”。其實,在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這一節(jié)中,如果不很好的聯(lián)系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往往會認識模糊。為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一些中國畫家題材內容類似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看看畫家是如何來經營畫面的。如圖3林鳳眠的《靜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壺和水中的魚。黑與白,背景上的橙與綠,都存在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潘天壽的《水仙》,花叢方向與造型在整體形式上非常和諧,然而在花叢大小位置,葉的交插與題字上又稍有變化。通過作品比較,加深了學生對美術作品基本藝術形式的認識。
三、美術繪畫中的制作技法比較
沃樂夫曾經說過,一切繪畫得益于其它繪畫的比得意于自然的多。因此,在進行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繪畫欣賞教學時,了解這一時期繪畫的主要特點以及代表人物的藝術風格,往往是教學中的難點。為此,我采用了一些具有說服力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姜布魯各的《瓶花》。在進行作品分析時,我找到了一幅與其題材相似的作品進行比較,如另一位荷蘭畫家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兩個時期的繪畫在用筆、造型技法上的差異,即“寫”、“畫”差別一目了然。
四、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在欣賞中,將中西方現(xiàn)代主義繪畫欣賞作一比較,是教學難點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我同樣采取比較的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
眾所周知,藝術形象來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賦予了人類的一切,同時也激發(fā)了人類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如唐代青綠山水大師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他的作品標志著山水畫中青綠體系的成熟。而《森林風景》為十七世紀荷蘭派畫家魯伊斯達爾所作。
這兩幅作品和后來的風景畫相比,他們的山水畫作風一樣,都屬于早期古典作風,但兩者的起點完全不同。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討論激烈,你一言我一語,經過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風景畫本質上仍沒有獨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動舞臺,只是人暫時離不開前臺而已。它不像中國山水真正脫離人物,山水畫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現(xiàn),風景畫則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機去攝取一片風景相同,這是山水畫與風景畫的本質區(qū)別。因此艾斯納指出:“任何一個藝術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釋?!?/p>
五、美術想象中自由自在的世界
論文摘要 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張,成為中國畫的指導原則。這樣可以得到藝術的靈感和心靈的凈化。
從畢業(yè)到現(xiàn)在,一直擔任學生的山水畫教學,在這幾年教學當中感觸頗深。在中國畫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山水畫因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而為蔚大宗,“仁者智山,智者樂水?!币彩侵袊糯罡叩娜宋睦硐?。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宣揚“老、莊”的宣言詩就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并成為政治說教,所以變革勢在必然。于是自宋初謝靈運始,山水詩開始了歷史之旅?!八纬跷脑?,體有因革,老莊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士大夫們?yōu)樽非笙蟆袄锨f”哲學那樣超脫紅塵,凈化心靈、清靜無為的美學思想。于是,獨往煙霞,模山范水,放情林壑。成為“澄懷觀道”者的修養(yǎng)之道。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畫家的前赴后繼,不斷實踐,完成了對自然景物由“應物象形”,到“表心寫意”這一質的飛躍。畫家對大自然有了嶄新的視角。
唐人著作中將中國畫分為六門,山水列為其中之一,可見早在隋唐時期山水畫在中國繪畫中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畫種,同時,山水畫具有復雜的傳統(tǒng)技法和完整的傳統(tǒng)理論,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確保學生對山水畫的認知與實踐能力。我認為山水畫學習應經歷“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三個必不可少的階段,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談一談:
一、臨摹
中國畫主要是利用毛筆的特性,宣紙的滲透性。把畫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Www.133229.CoM在表現(xiàn)領域,它的關鍵取決于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對筆墨語言的把握能力,兩方面把握得好,能繪制出一副很好的藝術品,否則反之。用毛筆對景直接寫生。對于學生來說難度是很高的,如果在學校里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學生在寫生時將束手無策,無從下筆。所以我們在對景直接寫生之前,必須先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臨摹練習,從中學習、了解山水畫的諸多傳統(tǒng)技法,感悟前人山水畫中的的精神境界,以便提高學生對景寫生的能力。
從北宋的范寬到明清的龔賢,流派很多,技法也很多,但都要經過大量的臨摹學習,所以在臨摹的過程中還要善于總結、研究,了解每一朝代不同時期畫派的特點,人文思想和繪畫技法。知道畫面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哪些適合自己重點研究。說到作畫的表現(xiàn)技法,山水畫中主要是利用各種皴法來表現(xiàn)山之起伏、樹之繁茂的,較常用到雨點皴、混點皴、披麻皴、大小斧劈皴等,其中以線為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披麻皴運用頗廣,有長、短披麻之分。這種皴法由五代董源開創(chuàng),適宜表現(xiàn)江南山水的秀潤之態(tài),而荷葉、解索、卷云、牛毛等皴法亦是由其演化得來。我們利用這些皴法加之對古人的理解,吸取他們的精華,整體把握,這樣臨出來的畫。既有古人的精神,又有自己的想法,這就為下一步寫生打好基礎。
五代山水畫家荊浩在自己的理論著述《筆法記》別強調了對于自然物象的“真”和“似”的區(qū)別,即臨摹和寫生的區(qū)別,提到“似”是“得其形而遺其氣”:而“真”則為“氣質俱盛”,想要再現(xiàn)真實、生動地藝術形象就必須對真山真水進行深入地觀察和研究,明確了對景寫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客觀的表明了臨摹和寫生的承接關系。
二、寫生
從我們熟悉的城市來到新鮮的大自然,空間的變換給了我們不同的感受,身處自然,感觸自然。才能更深刻的表現(xiàn)自然,畫家石濤就曾久居深山數(shù)十載,之后在自己的畫作上無限感慨的題寫:“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字樣,其意在于,告誡后輩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實踐積累作為基礎,做到成竹在胸,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生動而豐富的作品。下面是我這幾年寫生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1、感悟自然
我每年都要帶學生到山區(qū)寫生,在寫生的過程當中邊教學邊實踐,有了新的思考。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鼓勵他們用心去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靈。古人云:“悟對通神”,想要準確的領悟山水畫的絕妙境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體會。讓自己的心靈融入到純美的大自然當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靈魂。只有這樣,才能使畫者的心靈得到凈化,進而使山水畫的精神得以升華,做到“情境合一”。
2、觀察自然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方法,認識大自然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長規(guī)律。自然界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山與山之間,山與水之間,山與樹之間,樹與樹之間,水與水之間,人與山水樹木之間等等,既要整體,又要局部,整體去觀察山的勢,局部看精彩的部位,總之,擺在我們面前的自然界猶如一幅畫。既有山的開合,又有精彩的畫眼和嚴謹?shù)木植?,而關鍵就在于你要如何去發(fā)掘它潛在的魅力。
3、描繪自然
學生通過前一段的臨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礎,根據(jù)我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感受就應該細心的描繪,在描繪自然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構圖
因為中國畫與西洋畫在構圖上是有根本區(qū)別的,西洋畫的構圖屬焦點透視。而中國畫一般都是散點透視,不受定點的約束,意在體現(xiàn)“望秋水,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感受。
取景
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時要體現(xiàn)主次關系,還要注意加減,山可以加可以減。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樹木、河流等用以點綴,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構成一幅小畫面。
變意境
在畫的同時就是你創(chuàng)作的同時,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畫成夏天、秋天。還可以把冬天畫成秋天等,這樣能產生新的感覺,同時在顏色上加一些變化,比如用赭石色渲染山頂和山坡可以營造深秋的氛圍等等,以此來調動畫面的情調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總之,自然中的景物搬到畫面上都需要筆者的組織、經營,畫面的構圖、面積、虛實的變化和黑白的處理也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
三、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主要是學生通過寫生,用自己的視角和語言來完成一幅感人的畫面,前人的東西我們可以借鑒但不可照搬照抄。山水畫就同詩歌一樣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感受,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所以“立意”還要通過構思、構圖、筆墨、色調、黑白濃淡等形式相互協(xié)調表現(xiàn)出來。
關鍵詞:新媒體;文學;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1-0022-02
文學理論課程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作為大學中文系的核心課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課程,其本身的理性色彩和邏輯性,又使得以感性見長的中文系學生理解起來頗費力氣。鑒于此,文學理論課程在教學實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急需改革,以適應新媒體時代文學理論的教學要求。
一、文學與文學理論面臨的危機
首先,文學的危機。文學在當今的新媒體語境下,已然陷入了危機,甚而有學者直接宣稱文學死了。認為經濟、政治、技術全球化的力量和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媒體的發(fā)展,正使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逐漸死亡。的確,隨著廣播、電影、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印刷文學曾是其中一種主要途徑的過往的經典文學時代已經終結。當下,在全世界,不論是好是壞,越來越多扮演這一文學角色的,變成了廣播、電影、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甚而至于有的情況下,人們去閱讀書籍,僅僅因為他們先看了已然由文學改編成的電影、電視。雖然印刷的書還會在很長時間內維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統(tǒng)治的時代顯然正在結束,新媒體時代正在日益取代它。這是一個由新媒體統(tǒng)治的新世界的開始,文學的危機已然出現(xiàn)。
其次,文學理論的危機。面對社會轉型后新的媒體環(huán)境,文學理論面臨著諸多危機。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今天的社會生活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說熟悉是因為我們生活其中,說陌生是因為這樣的生活離慣于生活于書齋中的我們太遠,我們未曾遭遇過、經歷過。文學理論面對的是活生生的、鮮活的社會生活,是作家的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成果,即文學作品。而當下的文學理論顯而易見無法駕馭這些,它只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課,文藝理論學者的自我與陶醉,既不能對轉型后的社會生活予以回答,也不能對轉型后的文學實踐予以評判,文藝理論陷入深深的危機中。
二、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當下,不僅文學與文學理論面臨著危機,文藝理論的教學亦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困境。
(一)理論教學脫離實際
傳統(tǒng)的教學是一種平面的知識傳授模式。它只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不重視已經改變了新一代的感知經驗和方式的新媒體環(huán)境。目前的學生大多依靠新媒體虛擬經驗成長起來,他們的閱讀習慣、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很多是由新媒體環(huán)境塑造的,音樂、圖片、影像、草根新聞、游戲升級、穿越小說等,是新一代新媒體公民的興趣所在。在這種環(huán)境下,僅僅強調理論教學的傳統(tǒng)性、理論性,而不與新媒體技術的嫁接是不行的,需要把兩者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重視教學的理論性,忽視教學方法
文學理論課程內容極為豐富復雜、邏輯性與思辨性突出,許多理論內容與知識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吃力,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而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學只把學生當做一個不相關的客體,無視他們的情感存在,無視他們是有自己理解力的獨立個體。其實,文學理論教學應該力求挖掘學生們的潛能,關注他們的興趣,關心他們未來的生存。這樣看來,文學理論實踐教學的改革還停留在課堂教學分析或教學法的革新上,缺少整體性和立體性的改革思維。如果不考慮新媒體環(huán)境因素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審美趣味的影響,任何單一維度的教學法都是不會產生真正的實踐效果的。
最后,重視專業(yè)教學,忽視就業(yè)選擇。傳統(tǒng)文學理論教學只關注是否正確地傳遞了理論信息與內涵,不關注學生在未來畢業(yè)之后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傳統(tǒng)教學的評判標準就是只要把專業(yè)知識教好就行,實際上,一個學生未來更長的路是走出校門該怎么生存的問題,這才是人生第一要務。所以,文藝理論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適應社會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尤顯重要。無論學生畢業(yè)后考研究生、公務員,擔任中學教師、文秘,還是做個自由,都需要把就業(yè)的需求和日常的理論教學相結合。目前看來,我們日常的文學理論教學缺乏的正是這些。
三、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實踐嘗試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經驗中存在問題,問題中蘊涵契機。我們應該清楚經驗中的問題,并根據(jù)新媒體環(huán)境這一根本現(xiàn)實因素展開解決問題的思路。實踐的當下性、價值性、自由性和功用性,決定了文藝學實踐教學設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豐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導其自主地融入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學現(xiàn)實,并保持應有反思意識和批判力。文藝理論教學要努力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文藝學教學與當下社會現(xiàn)實、文學現(xiàn)實及大學生的學習現(xiàn)實結合起來,相互融通,合理統(tǒng)一。
(一)注重文學理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當下性
文學理論要密切關注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消費實際問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藝學實踐教學,必須充分注意媒體環(huán)境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約和影響,文學理論的活力在于與現(xiàn)實的緊密聯(lián)系中。理論的確是死的東西,但是,它必須脫離死的、僵化的刻板概念,成為一種指導文學活動與文學實踐的工具,它必須也必然與當下的社會問題緊密相連,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話語體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克服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僵化的教學模式,時時注意與當下現(xiàn)實生活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緊密聯(lián)系,使之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實用理論。
(二)注重文學理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歷史語境
在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學中,更多的是強調文學理論的內在邏輯性與思辨性,在概念、范疇、判斷、推理、邏輯中生存,并不太注重歷史感。而真正的理論都是產生于特定的語境中的。今天,新媒體時代的文學理論也有自己特殊的語境。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一些非審美的服飾、家居、飲食、環(huán)境和廣告等日常生活方式納入到其視閾中,并帶來了研究方法的轉向,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的研究尤其關注社會文化語境等問題。開辟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新模式,是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必然選擇。傳統(tǒng)文藝學課程教學存在師生信息源不對稱、價值坐標不統(tǒng)一、課堂內外的熱點不同步、感性理性不協(xié)調等困境。文藝理論教學利用新媒體環(huán)境這一現(xiàn)實因素,堅持信息同源、熱點統(tǒng)一和知識建構的感性化,使得理論的實踐性與網絡信息環(huán)境充分結合,從而實現(xiàn)新媒體環(huán)境下理論教學的新模式。
(三)打通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
文藝理論的實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馬克思說過,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說,人的社會性決定其必然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所以,打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勢在必行。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閾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導致了文化領域的重大變革,新媒體環(huán)境影響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范式,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文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成為了當務之急。融合體現(xiàn)在理論講授與學生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是實踐中的理論,實踐是理論下的實踐。這種結合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上,而且體現(xiàn)在課內與課外。融合是體現(xiàn)為學生實踐與新媒體環(huán)境的契合,實踐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實踐,新媒體文學現(xiàn)實是理論實踐視野中的現(xiàn)實。使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同步化,開放的、多元的實踐內容設計以及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開發(fā)一套符合網絡時代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整合了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學平臺,建立了網絡答疑輔導系統(tǒng),資源共享,方便學生自學、交流、提問,從而實現(xiàn)理論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同步化。連接好文學理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關系,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容量設計和課時比例分配。致力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實踐教學模塊方式。使經過優(yōu)化的實踐教學模塊,不僅包含傳統(tǒng)的學年論文和畢業(yè)論文,還包括邀請媒體負責人參加網絡座談會,邀請專家為學生分析文學現(xiàn)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學現(xiàn)實中,并加強了文學理論教學與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文藝批評家、平面媒體等的聯(lián)系。
總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應該扣緊時代的脈搏,把艱澀難懂的理論變成學生理解文學、把握生活的利器,為學生以后融入社會提供生存的手段。
參考文獻:
[1][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彥譯.文學死了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童慶炳.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當下文學理論的危機及其應對[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一、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chuàng)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可以實施審美教育。語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tài)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tài),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
多媒體教學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運用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系統(tǒng)揭示給學生,形成知識的網絡,大大擴充了信息的傳遞量。尤其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視自己不同的需求獲得認知的滿足。有些教材內容豐富,課時較多,所學知識比較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手段,可以化零為整,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系集中在多媒體投影上揭示給學生,形成整體認知。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課本中的許多名家名篇,有的語言流暢明快,有的語言生動活潑,有的語言凝煉含蓄,有的語言樸實感人,有的語言富有哲理性。運用多媒體可充分體會各種語言。但是,如果因為有這些特點就將多媒體課單純理解為整堂課就是聽聽音樂,看看圖像放映,出示出示板書,解放了教師,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錯了。世上沒有一種新生事物能夠完美無缺,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也不會例外。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課件統(tǒng)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師生難以情感交流。
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jù)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死活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tǒng)治了課堂。課件統(tǒng)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八畤L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币惶贸晒Φ恼Z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fā)。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黑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yǎng)。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xiàn)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zhàn)。超級秘書網
1言之無物與思辨缺席:從英語演講說起
多年以來,我國高校的英語專業(yè)教育一直偏重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強調模仿記憶卻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關注。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普遍較弱,缺乏思維的多樣性,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2]
以英語演講為例。英語演講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每年舉辦的各種全國性演講大賽中都有大批佼佼者脫穎而出,甚至因此改變命運。但是英語演講中也暴露出一個堪憂的問題。不少選手只注重記憶能力的訓練、模仿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求異思維能力的訓練卻有所欠缺。有些選手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很強,無論從語音語調,還是肢體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無可挑剔,但表達的思想卻極為膚淺,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特別是在即興演講和評委提問環(huán)節(jié),這些問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很顯然,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難逃其咎。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過多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學生中則普遍存在懼怕闡述自我觀點的現(xiàn)象,不能勝任深層次語言交際,更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看法;即使開口表述觀點,往往邏輯混亂,無話可說,或者有話不知如何說,表述空洞,思辨力嚴重缺乏。[3]更令人不安的是,英語演講中凸顯的問題,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群體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有鑒于此,對未來英語人才進行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乃當務之急。
2基于知識的創(chuàng)造與想象:英語人才創(chuàng)新力的內涵
英語人才創(chuàng)新力主要指基于多元復合專業(yè)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審美想象力。英語創(chuàng)新人才首先應具備多元復合的的專業(yè)英語知識,其中文化知識舉足輕重,因為它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與藝術修養(yǎng)息息相關。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則是人們在已有的經驗與信息的基礎上,開拓新領域、追求獨創(chuàng)的思維能力。它是一種以感知、思考、想象等能力為基礎,以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層次心理活動。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主體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換言之,英語創(chuàng)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習慣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人才,在其自身的認識和實踐環(huán)節(jié), 能積極發(fā)現(xiàn)并探求新問題,并能熟練運用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語言活動能力之中。所謂創(chuàng)造性語言活動能力主要指靈動且富有創(chuàng)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它不僅包括語言能力,還包括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三種能力相互獨立,但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如果只有語言能力而缺少另外兩種能力,那么語言就只是空的外殼,學習者充其量是會說外語的工具或機器,或者完美的幕仿者。學習者的水平限于達到功能性目標的交際者只有完全具備了三種能力,才能夠超越具體的結構和功用成為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4]英語人才創(chuàng)新力還包括審美想象力。審美是指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而審美想象力則是人們對美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領悟與表達能力等素養(yǎng)的綜合。它可以讓審美主體在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的過程中,將自我情感與美感融合在一起, 創(chuàng)造出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創(chuàng)造和審美在本質及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具有諸多一致性和互補性;創(chuàng)新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情感與想象的活動,沒有審美想象力,創(chuàng)新也無從談起。
3英美文學文本:英語人才創(chuàng)新力的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