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藝術教導論文

時間:2022-05-06 23:08:48

導語:在藝術教導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藝術教導論文

第1篇

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應具有專業(yè)的口語表達??谡Z表達表現(xiàn)在說話的內容、態(tài)度、語氣以及語調等多個方面。舞蹈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會運用特定的專用名詞和術語以及概念。舞蹈教師通過口語表達讓學生明白舞蹈教學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應該掌握的動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調如何,并且通過教師的闡述使學生清楚舞蹈動作應該達到的效果。由于口頭語言貫穿于每節(jié)課的始終,在舞蹈教學中要求教師的口頭語言要準確。在講授舞蹈動作時,教師的語言必須嚴謹、準確,比如動作如何做、動作要領及舞蹈的風格特點,必須清楚地講授給學生。在教授一個新的舞蹈動作時,應該清楚地講解這一動作的做法及其表現(xiàn)的特定內容以及感情基調??陬^語言還要生動形象,語言的生動性在舞蹈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舞蹈教師應盡可能用形象的語言,將動作描繪得盡可能生動些,使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對動作的理解和印象,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感染學生。當然,教師在授課前還應該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做好進行口頭語言闡述的準備。在教授舞蹈動作和技巧的時候,教師要運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授課,力求做到條理更加清晰、邏輯更加合理。

二、教師應具有的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也可以叫做身體語言,是指由身體完成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口頭語言而達到表達感情的溝通目的。在這里肢體語言只包括運用身體和四肢所表達的意義,不包括面部感情方面。學習舞蹈和學習文化課知識有比較大區(qū)別,必須親自實踐也就是需要親自做動作。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用口頭語言來表達意思,要求學生做怎樣的動作以及動作達到的某種程度,卻沒有任何示范,學生常常不能比較好地領悟動作要領。舞蹈教學必須通過教師的肢體示范,讓學生親眼觀察并感受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之間如何銜接。肢體語言能夠提供給學生最直觀的舞蹈的感覺,只有找到了舞蹈的感覺,一支舞才會可能演繹的精彩。舞蹈是肢體語言,它能直接地、強烈地表達人們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肢體示范,不僅僅要求學生動作如何做到位,還要求學生把舞蹈的情感通過動作的銜接進而流暢的展現(xiàn)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要教授新的動作,還是要復習老的動作,舞蹈教師都必須要通過身體的各個部位的協(xié)調運作,將規(guī)范的、科學的動作用肢體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這樣就完成部分授課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肢體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載體,任何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都必須通過教師的肢體動作實施完成。”舞蹈教學是一個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傳輸知識和技能等信息的過程,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肢體語言,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很好的運用肢體語言,對提高舞蹈教學水平有非常大地幫助。準確的肢體語言是舞蹈教師首要必備的條件,教師的肢體語言也應該具有啟發(fā)性和審美性。只有準確的肢體語言學生才能理解到正確的動作,才能進行正確的舞蹈,可以說準確的肢體語言是舞蹈教學的基礎和必備條件。其次,舞蹈教師優(yōu)美的肢體語言還應該達到啟發(fā)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讓學生頓悟的目的。當然,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具有其極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它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美的集中體現(xiàn),向人們傳遞各種美的信息,還能夠使人們的認識提升,提升理解和感悟美的品位。因此,舞蹈教師的肢體語言也應具有審美性。

三、教師應具有的表情語言

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表情語言的運用。舞蹈演員的形體是舞蹈這門藝術的物質載體,舞蹈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身體的動作,因此舞蹈藝術的獨特性就是通過舞蹈演員的舞蹈技巧和身體動作來展現(xiàn)出的。但只有身體方面的舞蹈動作遠遠不是舞蹈藝術,還必須要和富于感情流露的表情相結合,這樣才能產生藝術的效果。舞蹈的動作、肢體表達再到位,舞蹈技巧再高超,可如果表情呆板,那觀眾將會感覺非常乏味,觀眾也更是無法理解和領會舞蹈的感情。然而在舞蹈教學中,表情語言容易被學生忽視,但是在具體的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卻更容易讓觀眾領會感受舞蹈所要表達的感情。可見充分運用面部表情,才能夠提高舞蹈的舞臺表現(xiàn)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要向學生強調表情語言的重要性,動作示范之前注意提醒學生觀察表情,并且在動作示范過程中注意表情語言的運用,從內心而發(fā)使其面部表情也在變化。“教師在舞蹈示范時還要注意到舞蹈表演中的眼神等表情要比生活中更夸張、更具戲劇性,表演者與觀眾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這些都決定著作品的美及觀眾的審美。”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盡管表情對于舞蹈表演效果的好壞非常重要,但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太過夸張,也不能喧賓奪主,否則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影響觀眾對舞蹈作品的整體欣賞。相比于口頭表達和肢體語言外,表情語言的感彩更加豐富。教師除了在示范動作時要表情豐富,在教學的其他方面也應該具有較豐富的表情。因為面部表情往往能表達一個人的情緒,教師的面部表情能夠向學生傳遞非常多的信息,通過面部表情也可以完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另外,由于教師在課堂上的位置,使老師的面部成為學生的視覺最容易集中的目標,教師要善于用表情語言給學生一些提示、暗示或是贊許、鼓勵,因此舞蹈教師在教學時合理使用表情語言并注意適時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意義。在舞蹈教學中,口頭語言讓學生明白舞蹈教學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應該掌握的動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調如何,并且通過教師的闡述清楚舞蹈動作應該達到的效果。可以說,口頭語言貫穿于舞蹈教學的始終,是必不可少的。而肢體語言作為舞蹈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載體,占有基礎地位,準確的運用肢體語言非常重要。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表情語言的運用是不可忽視的。

四、結語

第2篇

作者:張惠娜

教師從傳統(tǒng)的以文本知識為支撐的傳授者變成了引領學生走入豐富多彩“藝術殿堂”的領航人。網絡為現(xiàn)代藝術教育教學所提供的豐富的、形象的藝術資源,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拓展教師的教學資源空間。其次,網絡為藝術教育提供了靈活的教學方式。網絡藝術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藝術教學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師生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藝術教學常常受到場所、時間、天氣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一堂設計完美的藝術課僅僅因為場所的限制,有可能使教學的效率大打折扣。而信息時代的網絡藝術教育為我們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提供了條件。教師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可以隨時隨地帶領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參與當代新媒體藝術活動,甚至與藝術家面對面地分享藝術見解。在這種自由、開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探討藝術問題,評論藝術作品,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質性的改變。學生從過去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轉變?yōu)橹鲃訁⑴c到藝術創(chuàng)作、欣賞和評論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網絡也為藝術教學的互動和延伸提供了可能,即使學生是在課堂以外也可以主動學習藝術知識。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藝術作品、交流藝術見解的平臺,讓學生隨時都可以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到網上,并通過論壇、微博、博客等方式與外界進行交流。另外,網絡的檢索和查找功能也有利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建構起整體而系統(tǒng)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使藝術教育教學的方式更加靈活和豐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教學效率。最后,網絡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地增加,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電視等視覺影像造就了許多無形的教師。課堂上教師的文本講授已經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轉變。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灌輸者,而是成為整個藝術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在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教學氛圍下,師生關系的雙邊性加強,既豐富了教師的教,又重視了學生的學,學生不再是理論知識的“接收”對象,逐漸轉變成了教育過程中平等的參與者、合作者和自我教育的主體,進而成為新型教學觀中的主體。網絡改變了教師是課堂的唯一主角的方式,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的方式必然被革除,師生將在形象、生動、活潑的藝術氛圍中,平等地進行情、知、意的交流。在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更多的是觀察,同時也避免了完全“放任”的狀況出現(xiàn)。在具體的課堂互動中,教師要成為教育的促進者,并且注意從學生的作品中體驗與思考學生的思想,以遵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因材施教。師生之間的關系在網絡的語境下更加平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

網絡在常態(tài)藝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的階段性特點。如最初只是簡單的E-mail通信、計算機輔助教學網頁運用,后來則用網絡來調控教學活動、傳輸教學內容等。網絡在藝術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深入,其運用方式一般呈現(xiàn)為以下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網絡為輔助手段的教學模式;另一種是以網絡為學習平臺的教學模式。以網絡為輔助手段的教學模式。網絡在最初僅僅作為輔助常態(tài)美術課的一種教學手段。具體的運用就是在多媒體教室的母機上連接終端設備,并通過終端機連通校園網或其他局域網上的子機,從而實現(xiàn)美術教案、課件和學生作業(yè)的資源共享,同時利用互聯(lián)網上的各種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進而實現(xiàn)教學的無紙化和共享化。網絡信息的視聽資源大大地豐富了藝術教育的課堂,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視聽盛宴”,刺激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從而使藝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筆者在杭州市某小學調研期間,了解到該校的每個教室都配備了“智能電子交互白板”。這種電子白板能夠使用從互聯(lián)網下載的教學數(shù)據,并能加以注釋、編輯,還能綜合運用聲音、圖像、文本多種模式,具有靈活的交互功能。實踐證明,它在開拓課堂內容、促進合作、提高教學成果等方面收效顯著?!耙跃W絡為輔助手段的教學模式”進一步的發(fā)展是“網絡教室”環(huán)境下的藝術教學模式。隨著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程度進一步加深,這種模式能夠將在課堂學習的成員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師生人手一臺電腦,構建了一個小型的局域網。教師機與學生機之間可以進行信息互動。

教師可以隨意選定某個學生機的屏幕畫面,并且可以與任意一個學生機進行語音交流。學生可以通過電子舉手功能進行呼叫和提問,而教師也可以對某個學生機的提問進行單獨的語音和畫面創(chuàng)作的輔導,從而實現(xiàn)了教學方式的轉變。這種教學方式增加了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豐富了學生學習創(chuàng)作的方式。此外,教師的個別輔導也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诰W絡學習平臺的專題教學模式。網絡在給藝術教育教學提供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會給一些判斷力不完善的青少年學生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于是,在校園內建立一個學科教學網站就顯得非常必要。這樣的網站應該是在對不必要的甚至是負面的信息進行過濾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藝術教育網站為例,它除了提供大量與藝術教學相關的課件、教案等信息外,還應該是人性化的展示、互動和交流的平臺。在相關教育技術人員對繁雜的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整合之后,這種專門的教學網站才能夠直接地運用于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避免了網絡信息過度開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促進了師生在新一輪的藝術課程改革中的共同成長。由于網站具有24小時開放的特點,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時間限制,從而使師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由,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升。網絡的在線作品展示功能和多元評價功能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揮。課堂學習、課后討論和互動評價等在網絡學習平臺之中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連貫性。同時,網絡成長檔案袋記錄的學生學習成果,使學生的學習成長清晰可見,有利于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建構??傊?,藝術學習網站在教學中的運用促成了基于網絡學習平臺的專題教學模式的生成,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了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性建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進而促進了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

第3篇

影視藝術能對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它具有真實的感染力和生動的視覺效果,比起生硬枯燥的道德說教,學生更愿意接受影視表現(xiàn)出的豐富生動的人生坎坷和立體道德的榜樣。常規(guī)的德育教育直接地從正面對學生進行說教時,經常使學生感覺枯燥厭煩,甚至有抵觸心理。影視藝術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它采用學生喜歡的觀影方式從側面進行潛在的積極教育,使學生從心底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奧斯卡經典影片《阿甘正傳》就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通過觀看劇中阿甘的成長經歷,學生可以了解到阿甘并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智商只有75,但卻是一個單純、誠實、守信、認真、勇敢、意志力堅強的人。他做事總會有一種“從一而終”的態(tài)度,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給阿甘帶來了很多奇遇,使他做到了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成就了令人羨慕的事業(yè)。接下來分析阿甘這個角色的性格,阿甘沒有因為自己的智商比別人低而感到自卑,他知道笨鳥先飛的道理,所以做事比其他人都要更努力。一旦有了目標,認準一件事情,他會一心一意、心無外物、始終如一地堅持做完這件事。他目標單一,不會瞻前顧后,也不會患得患失,他從來都不知道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也沒有任何擔心,一切都順其自然地發(fā)生著。他也從不考慮事情的結果,只管去完成自己認定的那件事,沉浸在整個事情的過程中。他有著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阿甘的生活智慧的同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同阿甘一樣學習如何積極地去適應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順其自然。引導學生凡事“拿得起、放得下”,時刻保持平常心,保持萬事隨緣、自強自信的狀態(tài),在積極追求人生的同時,順應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影視藝術的運用,德育的教學變得更有說服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了極大的提高。這樣的影視藝術教育更有利于開展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寓教于樂,更能成為大學課堂立德樹人教育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德育教育方式。

二、影視藝術在引導學生走出自我、建設陽光心理中的應用

“90后”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同學之間產生矛盾不能以恰當?shù)姆绞浇鉀Q,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情緒,患上心理疾病甚至有傷害對方或輕生的念頭。這成為大學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難點。若將影視藝術德育教育融入該部分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角色人物進行分析,疏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學生道德提升,回歸傳統(tǒng)“仁義禮智信”的道德風范,對社會的和諧、對家庭的穩(wěn)定,都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例如《美麗人生》這部影片對積極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影片的主人公圭多是一個猶太人,在二戰(zhàn)時期受到納粹的折磨,并被其殺害,但是即使他生活在最鄰近死亡的地方,在地獄的最底層,也從未放棄他的樂觀和笑容。他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在那場荒謬的戰(zhàn)爭和血腥的屠殺中從未褪色,并且溫暖著他的親人和愛人。教師引導學生對主角進行分析,思考男主角是如何抱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他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黑暗,而是讓孩子始終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帶領學生一起探討如何獲得幸福感、滿足感和快樂感,為學生講解應該如何積極地看待世界、營造積極的人際關系以及寬容待人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學習主人公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即使身處逆境,仍然能用樂觀的態(tài)度影響他人。通過影視藝術為課堂德育教育營造出輕松、溫情、感人的氣氛,使學生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更加懂得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挑戰(zhàn)生活、從逆境中尋找希望以及陽光樂觀的面對人生。

三、影視藝術在培養(yǎng)學生抗挫折能力中的應用

第4篇

(一)增進學生對舞蹈藝術的了解。

舞蹈是高雅的藝術,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舞蹈,但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和感受舞蹈的美感。舞蹈教學能為每個學生接受舞蹈知識創(chuàng)造便利,感受舞蹈的藝術魅力,對舞蹈基本知識有更為全面了解。學生也只有在對舞蹈基本知識由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感受舞蹈的藝術美,逐漸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

(二)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舞蹈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人文精神、美學藝術、哲學思考等內容,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促進大學生審美情趣提升,提高學生藝術素質。舞蹈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學生通過學習能了解不同地區(qū)、不同名族、東西舞蹈文化的差異,陶冶情操,感受舞蹈的魅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素質和高尚品格。

(三)推動美學教育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舞蹈是學校開展美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具有直觀、形象的特征,學生在學習時能感受舞蹈的外觀美和內涵美,加深對美學的理解和認識。舞蹈還能美化學生形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學生在欣賞舞蹈過程中,能更為深入的了解舞蹈內涵,精神得到放松,情感得到滿足,帶給學生心理上愉悅的感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也具有積極作用。

二、開展舞蹈教學,推動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對策

為更好發(fā)揮舞蹈教學在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結合教學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今后在教學中應該采取以下對策。

(一)豐富教學內容并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不僅要學習舞蹈基本技巧,還要學習舞蹈文化課程,掌握舞蹈發(fā)展歷程、風格介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內容,讓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舞蹈文化課程。開設舞蹈欣賞課,對古今中外舞蹈作品有更為全面了解,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舞蹈文化知識。改變單一教學模式,注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利用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參與式教學法、課堂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對舞蹈文化有更為深入了解,從而促進教學效果提升,提高學生舞蹈文化素養(yǎng)。

(二)重視舞蹈文化教學。

注重舞蹈文化教學,豐富學生文化知識,開闊學生視野。例如,學生藏族舞蹈時,要讓學生知道藏族舞蹈是農牧文化的典型,不僅具有少數(shù)民族文化特色,還具有高原空曠美,并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學習蒙古族、朝鮮族舞蹈時,要對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詳細介紹,知道舞蹈所表現(xiàn)的民族風情、地域特色、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意蘊等內容,以豐富學生文化知識,促進舞蹈教學效果提升,增強學生的舞蹈文化素養(yǎng)。

(三)培養(yǎng)學生舞蹈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舞蹈表演,激發(fā)學生對舞蹈表演的興趣,以活躍學生思維,更好投入舞蹈欣賞之中。要有目的、有組織的開展舞蹈欣賞,讓學生多看舞蹈作品,多聽舞蹈歌曲,多用肢體語言表演舞蹈,從而讓學生舞蹈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喚起學生內心對美的追求。培養(yǎng)學生藝術想象力,更好欣賞舞蹈,加深對舞蹈文化的理解,逐漸提高自身舞蹈文化藝術修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重視舞蹈表演并參加藝術實踐。

教學中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舞蹈表演的機會,通過排練劇目,讓學生在舞蹈表演時正確抒感,加深對舞蹈文化的理解。還要積極參與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文藝匯演等活動,并創(chuàng)編自己的作品,反映校園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表演和作品創(chuàng)編中加深對舞蹈文化的了解,形成自己的真實體驗,提高舞蹈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素質。

三、結語

第5篇

作者:王文靜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從文化學視角來看,開發(fā)本土的民間音樂資源是河南經濟、文化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的一種必然要求,是新時期新環(huán)境下的一種“文化自覺”[2]。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自我認同,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并且要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去認識、看待自己的文化;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自我評價,不能局限于一地,既不能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又要從全國乃至全球的范圍和發(fā)展的趨向,來考量自己文化的未來價值和導向意義。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融入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的內容,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看待本土的民間藝術形式與文化,在進一步了解、認識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的同時,逐漸加快本土音樂文化的自覺進程,對區(qū)域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有力推動作用。社會學價值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在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藝術類型,這些藝術無一不是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民間音樂的產生、發(fā)展、變異也是在特定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音樂的變異和更新,其自身不同程度地存留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積淀。因為有著深深的社會烙印,人們才能夠在民間音樂的欣賞和表演中尋覓到過去歷史時代的文化風采,才能夠從民間音樂的音調中感悟到濃濃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氣息。民間音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民歌,它是人民群眾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摯的情感流露,唱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也是一個社會歷史、文化的縮影。例如革命戰(zhàn)爭年代,商城縣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因此而生的民歌多達百余首,如《打商城》《送郎當》《來了晴了天》《八月桂花遍地開》等,一直傳唱至今。作為集音樂、舞蹈、戲劇為一體的、我國獨特的綜合藝術形式———戲曲,同樣也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精神。如建國初期反映廣大農村新人、新事、新風尚的劇作,不僅出現(xiàn)了《不能走那條路》《李雙雙》《焦裕祿》等優(yōu)秀劇作,更出現(xiàn)了建國以后戲劇創(chuàng)作的經典之作———《朝陽溝》。

《朝陽溝》是一部反映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xiāng),參加生產勞動,接受思想改造的現(xiàn)代戲。就思想主題來說,《朝陽溝》正應和了20世紀50年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需求,體現(xiàn)了極強的社會性和時代性。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加入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文化,既豐富了大學生的民間音樂知識,更有助于大學生更為直觀地去感受、認識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的精神實質,從根本上把握時代特征。教育學價值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影響下,人們的觀念必然會產生一些混亂和迷茫,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價值取向、文化觀念對整個社會精神品質的構造無疑是最為直接和最具影響力的。因此,如何使我們的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抵制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蝕,崇尚精神之美,不斷提高自身的辨別力和免疫力是當前教育戰(zhàn)線上的重要課題。從民間音樂反映的內容來看,民間音樂直接反映人民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達人民的心聲、感情和愿望,成為人民表情達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藝術形式,人民的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從中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在一首首的民歌、經典戲曲唱段中,無不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反映了人民群眾傳統(tǒng)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中加入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的內容,使學生在自覺欣賞與參與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訴諸和喚起人的情感過程中以審美的方式來培養(yǎng)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以春雨般“潤物細無聲”來浸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理情感等各個領域,進而促進人的心身健康全面發(fā)展。因此,民間音樂以其獨特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滲透至學生的生活學習領域,具有獨特的教育學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在傳播學中,“自我傳播指的是人自身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如感知以及感性到理性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如自吟、自唱等活動”[3]。在這一過程當中,大學生用整個身心來傳達音樂信息,又用整個身心來接受傳達來的音樂信息,他既是音樂的傳播者,又是音樂信息的受傳者。一切傳播過程,都是在大學生自我欣賞音樂、自我彈奏、自唱自吟中完成的。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可以得到內心的愉悅與精神上的滿足。民間音樂積累了豐富的優(yōu)秀曲目,它們按照人民的審美觀在流傳中千錘百煉、凝聚成富有高度藝術感染力的音樂形象,有的催人淚下、令人斷腸,有的令人心曠神怡、興奮愉悅,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和欣賞價值,是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更有一些稀有劇種,從唱腔、板式到樂器伴奏都有著鮮明的特色,使得大學生在對地方民間音樂文化有較為系統(tǒng)認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多方面的藝術審美能力。

在民族音樂教育的主旋律下將愛省、愛國主義精神傳達給每一位大學生。通過作品的主題思想,加深大學生對本省歷史,對社會進步的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精神,表現(xiàn)出大學生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價值認同,促進形成一個滲透著“和諧”內涵的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質“真人”,進而達到高校校園真正的、理想中的和諧。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達伊說過:“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象飄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國際的半文化之中?!痹谌蛞惑w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樹立音樂教育多元文化觀念,重視民間音樂文化教育,抓住民族音樂文化之根,是高校培養(yǎng)新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根本保障。

第6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導入;復習;圖物展示

什么是課堂教學導入?課堂教學導入是指教師在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行為。課堂教學導入的成敗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教師的授課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導入。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種常見的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方法。

一、復習式導入法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舊知識掌握情況,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真可謂一舉兩得。因此復習式導入法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授《春》一課中,教師設計下面的導語:“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許多古詩,其中有不少是描繪春天的詩句。今天,我們來一場‘古詩尋春’比賽,看誰能說更多的描繪春天的詩句?!痹捯魟偮浔慵て饘W生們強烈的表現(xiàn)欲:“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薄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薄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薄瑢W們爭先恐后地用古詩表達出自己對春的詩情畫意。教師正好要利用這一時機進行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與春有關,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p>

這一課堂教學導入的設計,就是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使學生聯(lián)想到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且能通過比賽的方式,很快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在運用復習式導入法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復習的舊知識要與新知識存在較大的聯(lián)系;二是復習環(huán)節(jié)要簡短有力,不宜冗長,更不可主次顛倒,喧賓奪主。

二、作者介紹導入法

雖然目前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受到人們不少的詬病,但客觀地講,不少經久不衰的文章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典佳作。這些經典文章的作者,無論是他們顯著的成就,還是他們傳奇的人生,都是教育學生的寶貴素材。因此,在開講之初,直接引入文章作者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使他們對作者產生仰慕崇拜之情,有利于激勵學生奮進,也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課文。

如在教學《揀麥穗》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繼冰心之后,中國文壇又出現(xiàn)了一位熠熠閃耀的女作家――張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潔的散文《揀麥穗》,一起走進張潔建構的傳奇的文學世界里?!?/p>

這一課堂教學導入有兩個成功之處:一是巧妙地借助學生們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冰心引出文章的作者,引起學生對不太熟悉的作家的探研興趣;二是善于渲染文章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在運用作者介紹導入法時,一定要充分挖掘作者信息中的閃光點,如流于俗套,將很難“一錘定音”。

三、講故事導入法

無論是學前的兒童,還是象牙塔里的大學生,故事對他們永遠具有吸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通過講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琵琶行(并序)》的教學中,可以運用下面的故事進行導入:“平時我們形容能理解自己內心想法的人叫什么?――知音。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一講‘知音’一詞的來歷。相傳春秋時期,有一名琴藝十分高超的樂師,名叫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別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鐘子期。盡管伯牙琴藝高超,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一個不贊不絕口,但是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伯牙彈琴的心意,唯獨鐘子期可以做到這點。當伯牙彈《高山流水》時,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聲就像雄偉的高山矗立在聽者耳旁,鐘子期聽后就贊嘆他的琴聲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用琴聲贊美流水,他的琴聲猶如翻滾的江水流進鐘子期的心中。鐘子期聽后就會稱贊他的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稱鐘子期為伯牙的‘知音’。幾年后,鐘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已經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從此再不彈琴。今天我們再來學一學白居易與一個歌女之間的知音故事?!?/p>

此法雖然效果明顯,但所講故事要與課文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且故事講述要精彩生動,切不可把語文課堂變成故事講壇。

四、圖物展示導入法

在課文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借助圖物、動畫等方式導入課堂已經成為最普遍的方法,也是學生特別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圖片、動畫這種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導入方式通過形、聲、色對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增強課文內容的吸引力。

在《春天砹恕肥誑吻埃教師先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春天畫面:冰雪初融的北國,細雨朦朧的江南,爭奇斗艷的花朵,千姿百態(tài)的小草,花叢忙碌的蜜蜂,田間耕耘的人們等春天的畫卷,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了直觀形象的優(yōu)美畫境。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散文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也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

這一導入方法的優(yōu)點是形、聲、色俱全,能迅速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過在圖物的展示上,不能過多,過雜,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不能一味利用圖物來代替文字,這樣會扼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想象力和鑒賞力。

五、游戲互動導入法

游戲,是人類最古老的娛樂方式,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心智。在課前設計游戲互動,既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活躍課堂氣氛,還可培養(yǎng)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翁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對學生進行角色分組,讓各小組認真預習課文,上課前讓各小組推薦一個代表扮演課文中的相應角色,通過表演戲劇的方法來表現(xiàn)課文內容。待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針對各小組的表現(xiàn),一邊點評各表演者的表現(xiàn),一邊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互動游戲中,充分理解課文主旨和寓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不分年齡,無論年齡大小,要成功運用游戲互動導入法,關鍵在于如何掌握一個表演的度。如果游戲互動表演度過短,過輕,只是蜻蜓點水,就無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如果游戲互動表演度過長,過重,又會主次顛倒,容易把課堂教學變成單純的游戲表演。

第7篇

關鍵詞:微博;明星形象;消費社會

一、導論

凌亂俏皮的短發(fā)稍稍遮住眼角,頭微仰,明顯素顏的臉龐卻依然白里透紅,微微笑彎的眼睛,嘴上叼著一張白色紙巾,淺黑色的圍巾,背景好像是自家飯廳,看起來相當隨意自然。這是個年輕女明星的自拍頭像,被貼在女明星自己的微博上作為她的微博頭像(臺灣著名主持人大S于2011年7月5日上傳的新浪微博頭像)。此圖令人驚訝的是,明星微博頭像使用完全素顏、家居服飾且叼著不知名白色紙巾的形象作為“銷售”明星微博的策略,她邀請受眾的注視。這是一個新的明星形象,意昧著一種新的明星制度的建立,而此形象并非零星少數(shù),我們可以看到在最近的3年間,也就是大約從2009年開始,這樣的明星形象開始在大眾媒介特別是微博媒介的內容中出現(xiàn),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本論文的研究焦點即集中在微博中所呈現(xiàn)的新明星形象。選擇微博作為關注焦點,主要是因為微博是一個在近年急速成長的新媒體,在其內容中充滿了各色的明星形象。iResearch推出的網民連續(xù)用戶行為研究系統(tǒng)iUserTracker數(shù)據顯示,2012年4月中國微博日均覆蓋人數(shù)達到4610萬人,日均網民到達率高達19.8%;2012年4月微博月度有效瀏覽時間達24583萬小時。據bShare5月的分享數(shù)據顯示,微博平臺還在不斷的升溫,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四大微博的排名就達到總分享量的36.41%,這說明有1/3的社會化信息被分享到了微博平臺,這一數(shù)據也正以階梯的方式遞增,因此微博平臺名副其實的成為了社會化分享最大的“終端平臺”。(以上數(shù)據出自中文互聯(lián)網數(shù)據研究資訊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微博的成長迅速,市場競爭激烈,并且日益滲透大眾生活,“成為明星進行自我推廣的平臺之一,目的同樣是獲得更多的曝光率和支持者”。

微博的興盛亦可從廣告營收中窺出端倪,微博用戶的迅速增長使大批投資者紛紛涌入微博領域,手機微博廣告、自定義頁面背景廣告、軟文廣告等廣告形式紛紛出現(xiàn)。iResearch推出的網絡廣告投放監(jiān)測研究系統(tǒng)iADTracker數(shù)據顯示,2012年4月熱門行業(yè)品牌網絡投放媒體選擇在微博等社區(qū)網站投放的預估費用達7183萬元。(以上數(shù)據出自中文互聯(lián)網數(shù)據研究資訊中心)為此,明星更是設法訴求在飛速發(fā)展的微博新媒體中占領一席之地,以期獲得大量的資源或利益。

由此可見,這個以名人明星為主要推銷對象,不斷實現(xiàn)人與人、平民與明星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互動、“關注”與“被關注”的微博,已在中國網絡中站穩(wěn)腳步,成為一種新的媒體類型。如同夏青所說,“明星”是商業(yè)主義在文化領域滲透擴張的結果,是20世紀大眾文化工業(yè)崛起的副產品?,F(xiàn)代消費主義社會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帶來了明星文化的繁榮。大眾文化成為了群星閃爍的世界。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消費欲望和文化消費心理,明星以及相關明星產業(yè)相繼誕生并在大眾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植根發(fā)展。明星利用媒介完成自我宣傳,媒介也利用明星帶來豐厚的商業(yè)回報。

本文主要探討,在消費文化的框架中,微博與紙媒的明星形象是否具有差異?隨著時間的演變又有哪些改變?最后希望能將其差異的意涵有所分析。

二、明星形象的建構

在探討微博中所呈現(xiàn)的明星形象之前,我們必須對明星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內涵進行了解。據說“電影明星”一詞最初是由法國魔幻電影大師梅里愛和路羅斯成立電影制片公司時率先使用的,1896年他們對能夠獲得電影票房價值的電影演員冠以“電影明星”的稱呼。 隨著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興起,“明星”也跨越電影史的意義,不再是電影明星的專利,尤其在當下社會,“明星”一詞超越了其原初含義更多被指認為娛樂界的“名人”,本文以微博的視角出發(fā),因此進入研究領域的對象即是明星的發(fā)展含義,即明星為娛樂界“名人”,特別是微博粉絲數(shù)量龐大的名人。

按照德科尓多瓦的說法,認為明星含義可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層級:明星首先是名人,需要借助新聞事件來維持自己的知名度;其次明星是職業(yè)演員,正是在職業(yè)的意義上才能成就自己的明星身份;再次明星形象是由其特定的文本建立起來的,盡管有的明星既可以作為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也同時可以作為明星出現(xiàn),因此有的文本成就的是其作為藝術家的側面形象,豐富的是其表演實力,而有的文本成就明星的特定形象。保羅?麥克唐納認為:明星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其次明星是演員,是人格面具,同時還是一種形象,是一種明星特定集合的文化符號,其涵蓋并撲捉到了時代精神的價值?!?913至1914年間,人們對電影演員的看法開始出現(xiàn)一種明顯的轉變,這種轉變使電影明星得以產生。明星的出現(xiàn)是大量制造有關演員的種種緋聞的結果,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電影名人的名聲原來僅來自人們對他們作為演員的專業(yè)活動的了解,出現(xiàn)了明星之后,與演員的專業(yè)工作無關的種種活動卻成了議論的首要中心,演員們的私生活成為認識和了解他們的真正面目的依據?!边@些明星研究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明星至少有兩部分組成——演員角色和其本人角色共同建構而成。而且明星形象建構來源于個人生活和角色生活,由銀屏空間和非銀屏空間二者的交疊化合而成,他們往往體現(xiàn)著時代精神和社會時尚。

第8篇

論文摘要: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本文在闡述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就高校外語教學中如何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有效地進行大學生外語教學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包括人本化的外語教學目標,人本化的外語教學內容和過程以及建立人本化的師生關系。

受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受教育者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學習者的消極情感會影響其學習潛能的正常發(fā)揮,而學習者的積極情感如自尊、移情或動機能產生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因此,很有必要探討如何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實現(xiàn)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和潛能的發(fā)揮。

一、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及內涵

1.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溯源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有: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xiàn)理論和有意義學習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是人的需要,動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人的活動根源于內部動機。教育的目的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 在自我實現(xiàn)動機的驅使下,只要提供適當?shù)沫h(huán)境和機會, 人性就會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羅杰斯認為,有意義學習不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是一種與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fā)生在學習內容本身有意義并與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具有相關性,以至于個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教育學者們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應用到了教學領域,這樣便形成了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即以學生為中心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注重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和潛能的發(fā)揮,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2.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1)在教學目標上,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以及培養(yǎng) “完整的人”。羅杰斯認為“真正的人本主義精神”是把受教育者放在居中的位置,把他們的“自我”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會所有的教育活動不僅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圍繞著“自我”進行。

鑒于世界處于迅速變化、充滿矛盾的時代,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主張培養(yǎng)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爸挥袑W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惟有尋求知識的過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養(yǎng)的人?!比吮局髁x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發(fā)展,最終達成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

(2)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是以其學習觀為基礎的。人本主義的最基本的假設是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并且每個人都有優(yōu)異的自我實現(xiàn)的潛能。那么,整個教學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的發(fā)展與實現(xiàn)的過程。人本主義教學主張課程的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應體現(xiàn)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應與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美國教育學者麥克尼爾(J.D. Macnil)指出“人本主義者認為,課程的功能是要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有助于個人自由發(fā)展的、有內在獎勵的經驗?!晕覍崿F(xiàn)的人這一理想,是人本主義課程的核心?!?/p>

人本主義教學的出發(fā)點不是“任務”,而是“對個體主觀經驗的尊重”。人本主義教學不再過分強調特定學科的知識結構,而是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有意義學習。

(3)人本主義師生觀。人本主義教學視野下的學生是可以自我選擇的自由的個體,他/她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本主義教學視野下的教師不是“正確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位愿意幫助學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師應是一位“促進者”。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發(fā)展的“促進”(facilitating),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生的“訓練”(training)或“教導”(teaching)。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和幫助者。

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需要通過雙方的認知和情感的溝通,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目的。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因此,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倡導情感化的師生關系,強調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在外語教學中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協(xié)調統(tǒng)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和潛能的發(fā)揮,培養(yǎng)知情意合一的人呢?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理念,具有包括:(1)為學生提供一種歸屬感;(2)把所學的課程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3)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4)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5)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6)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感;(7)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情緒;(8)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9)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10)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11)鼓勵學生的自主性;(12)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13)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

下面重點闡述高校如何在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大學生的外語教學。

1.實現(xiàn)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目標

高校外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外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語教學除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之外,還應有更高的目標追求,這就是培養(yǎng)整體的、全面發(fā)展的人,精神豐滿的人。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睂W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如真誠、自尊、自信、理解與合作等品質的養(yǎng)成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羅杰斯的個性理論又稱“自我學說”,這種學說要求“一個人必須依靠自己發(fā)現(xiàn)、發(fā)展和完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依靠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獲得的經驗,并借助于情感和認知合二為一的認知途徑, 形成一個充分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的、充滿著真實、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要培養(yǎng)“真實、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必須營造一種“真實、信任和理解”的環(huán)境。首先,教師應具備真誠的品質,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意見,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潛能,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如果能夠做到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信任和理解每一個學生,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备咝=處煵粌H要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靈活的教學藝術,還要具備真誠、移情性理解、耐心和謙虛等人文品質。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方面的指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還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在一個不斷進化的社會里,教師為學生面對未來做的最好的準備就是“讓他/她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讓他/她們堅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社會的重要成員”。語言學家認為,習得第二語言是獲取一種新的語言自我的過程,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語言學習過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個性沖突。青年大學生有比較高的自尊(Self-esteem),較容易受挫。因此,教師應了解并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對他/她們在語言上所犯的錯誤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糾正得法,防止傷害學生自尊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教師應采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對自我的信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有能力完成的教學任務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應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逐步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2.實現(xiàn)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內容和過程

注重教學過程是人本主義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注重教學過程就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課程內容應如何傳授,課程內容的傳授既要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又要滿足學生情感發(fā)展和價值觀的需要。首先,應在重視學生內在動機與需要的基礎上,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考慮怎樣把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人本化處理。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拓展一些具有人本主義思想的話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pair work,story telling,group discussion 等活動。比如婚姻、健康、謀生、休閑娛樂等主題,既將學生置身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又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未來。有關愛情、友誼、金錢等主題,能引發(fā)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與同學的交流溝通中逐步確立自己的生命觀、幸福觀和價值觀,這與人本主義所倡導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在人本語言教學中,“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很受重視,它既是學習者學習語言,又是學習者了解自我進而改善自我的一個途徑。學生在以小組或對子形式展開的活動中,詢問和談論彼此的情感、經歷、價值觀念等,在用語言交流的同時,也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各種內在體驗。當學生在一種相互理解和相互幫助的環(huán)境里學習時,能夠消除外部威脅,增強自我意識和學習動機。當學生發(fā)現(xiàn)所學習的材料、內容與其生活密切相關時,他/她們的學習興趣會更濃,理解力和記憶力會增強,這時的學習是一種自我主動的學習,當學生全身心(感情和智力)地投入學習時才是“最持久、最深入的一種學習”,也只有這時,學生才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精于啟發(fā)性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知識要靠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只有當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時,才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注重個性化教學。人本主義教學是“從認同學生是不同的個體開始的,并且竭盡全力幫助學生成為他們自己?!痹趯W生群體中,每個學生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學習風格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要對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學習偏好有所了解,努力使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另一方面,從學生的立場來看,他/她們有被認同的需要。當學生真實的內在需求被喚起,學生的個體差異被認可和尊重時,就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參與的動機與動力,這時的學習才是高效的。

3.建立人本化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合作關系是有效地進行外語教學的前提。人本主義十分強調學習氛圍對學習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地提倡師生平等,創(chuàng)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氣氛,熱忱地對待學生和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自我形象,減少防御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形成互助合作的學習氛圍。 當學生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環(huán)境中學習時,就能充分釋放出其學習潛能。

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個情感與認知相結合的整個精神世界的活動,兩者是不可分割,彼此融合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要學什么,還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來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建立并維持促進學習的心理氛圍。教師應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知識并將其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美、趣、智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美麗的圖畫、動聽的音樂形象地再現(xiàn)教材,把學生帶入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并在連續(xù)的情景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活動,使學生忘我地由“扮演腳色”到“進入腳色”,由“被動腳色”躍為“主動腳色”。教師還可以組織表演節(jié)目、討論、辯論等活動, 給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舞臺空間,讓學生在成功中找到“高峰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某一任務或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活動,在交流的活動中提高認識和培養(yǎng)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活動的指導者,又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這種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氣氛中學生可以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同時,也縮短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教學中,人際情景和教學情境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二者協(xié)同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同時,教師要以愉快的心情、飽滿的熱情、妙趣橫生的語言去從事教學。教師要以自己的“以教為樂”引發(fā)學生的“以學為樂”,師生共同體驗教學之樂趣。

三、結語

我們不難看出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對高校外語教學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這一理論促使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多個角度重新對高校外語教學進行解讀。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目標應該是在促進學生語言發(fā)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學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引導人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tài)。具體地講,是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發(fā)展學習者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傊?,高校要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注重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人。

參考文獻

[1]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83-484.

[3]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440.155.

[4]麥克尼爾.施良方等譯.課程導論[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4.

[5]馬斯洛.李文浩譯.存在心理學探索[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131.

[6]方展畫.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評述[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0,2.

[7]Pine,G.J. and Boy, A. V.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a Humanistic View. Denver, Colorado: Love Publishing Co,197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