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認知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3-03-22 17:33:19

導語:在認知心理學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認知心理學論文

第1篇

1.1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1)以為人父母的愛主動走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而班主任卻要求調(diào)整心態(tài),必須做到這份神圣。端正學生觀,他們是有些老師或家人眼里的“問題”學生,心理有病,在有些方面確實做得不如別人,但在班主任的眼睛里,“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要用心去挖掘、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滿懷寬容和期待、信任學生,心疼他們,而不是頭疼,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細心的關愛,用心的呵護,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2)以朋友的心態(tài)真誠的走進

學生的心是很脆弱的,脆弱的心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賞識的甘露來滋潤。班主任要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接受他們的愛好,與他們共同體會喜怒哀樂,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強生活的勇氣,強化他們自強自愛的信念。

(3)以為人師表的人格無聲走進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過程,不管在治學還是在生活上,班主任都要為學生做出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首先要做到,這是尊重學生和關心學生,也是正面影響學生。老師用行為規(guī)范去引導學生的同時也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1.2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

人際關系對人的身心影響極其深刻,班級的人際關系是班主任,任課老師,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班級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積極、民主、平等、團結的班級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極為重要,無論是客觀環(huán)境還是人文環(huán)境,首先從客觀環(huán)境教室上說,教室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教室的布置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yōu)化班級教室環(huán)境,是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的基礎,一個整潔、安靜、和諧的生活空間,可以催人奮進,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心理的平衡。

(2)渲染民主、平等的班級氛圍

民主平等的班級文化大氛圍的建立需要借助的重要方式是班級活動。通過班級各項活動激發(fā)學生各項才能,讓學生找到自信和熱情,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平等。

(3)促成團結進步的班級文化

團結進步的班級集體意識是一種向上的群體規(guī)范,對學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無形的推動作用,作為班主任,要充分重視每一次以班級團體參與的各項具體事物,鼓勵班級成員以班級主體人的身份參與進去。

1.3執(zhí)行班級規(guī)范

班規(guī)對于班級管理具有神奇的作用。首先,要讓規(guī)范形成于學生自己,讓學生成為班級規(guī)范的擬定者,全程參與班規(guī)的制定,討論,修改,通過,解釋,在這過程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明辨是非。其次,就是班級規(guī)范的公平、嚴格的執(zhí)行,保持長時間的穩(wěn)定性,不隨意變動,人人平等執(zhí)行,民主執(zhí)行,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同學。

1.4把握與學生的溝通技巧

溝通是跨越教師與學生心理溝壑的橋梁,真正的溝通應該從心開始,,班主任就需要用心去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學生內(nèi)心深處,打開學生的心扉,了解學生深處的每處風景。

(1)傾聽學生的心聲

作為班主任要多學會傾聽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注意傾聽態(tài)度,誠懇的態(tài)度是打開學生緊閉心扉的鑰匙,用愛心和耐心,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寬容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聽到學生的真話和心理話。同時還要講究傾聽的方式方法,傾聽有多種形式,班主任要創(chuàng)新自己的傾聽方式,張開傾聽的耳朵,觸摸到學生的真實情緒,有的放矢的開展自己的管理工作。

(2)贊美賞識學生

班主任的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yǎng)料,尤其是中職學生,他們對他人的肯定有強烈的饑渴感。中職班主任要多運用賞識教育,適時適度的贊美學生,首先贊美的要及時,其次在表揚中要流露出真切、熱情和信心,不能有些許的過度,場合選擇,用語等都要深思熟慮。

二、總結

第2篇

[關鍵詞] 鋼琴背奏 認知心理學 記憶 分析記憶法

Abstract: He study of piano performance is that a complicated intelligence activity, performance without music sco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egment in the thinking activity of piano study.It influences the result of piano performance directly. This text analyses the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 of brain memory in term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have probed into the secret of memory.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memory method and habit that trainscience to be effective consciousty,plain sailing on the road studied in the piano.

Key words: Performance without piano score Cognitive psychology

Memory Analysing mnemonics

第3篇

論文摘 要: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和靈魂,詞匯學習一直貫穿于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詞匯記憶更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我國廣大英語學習者卻苦于找不到詞匯記憶之良策。本文將從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入手,探討不同記憶策略在詞匯學習中的具體應用。



一、詞匯記憶的認知心理學初探

記憶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在人腦中的重現(xiàn),記憶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它涵蓋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即:信息的編碼(識記)、儲存(保持)和提?。ɑ貞浕蛟僬J)。人類的記憶過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信息傳遞同時都伴隨著大量的信息丟失。在我們?nèi)康母杏X信息中,能夠進入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在短時記憶中經(jīng)過處理和編碼了的信息才能進入長時記憶。一旦信息進入了長時記憶就能被我們記住。沒有經(jīng)過編碼轉(zhuǎn)換的信息是不能夠進入長時記憶的,而是很快被遺忘。桂詩春認為,人們在編碼的過程中用各種方法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結合起來,以便使新信息融合入長時記憶。

二、詞匯記憶的過程

心理詞匯的儲存和提取與記憶范疇中的詞匯處理過程是一致的,包括了三個過程。

1.詞匯進入短時記憶。我們感知到的所有無意識和有意識的信息都會被感覺記錄器接受,但很快就會消失。只有選擇性感知的信息,也就是注意到的信息才能進入短時記憶進行加工。外語學習者在用視覺、聽覺、視聽覺、乃至觸覺學習到詞匯不一定都會進入短時記憶。如果接觸新信息時缺乏目的性,進行語言操練時盲目地記憶或沒有針對性地記憶,或者把操練和記憶分割開來,都會使被記信息得不到注意,以致記錄器接收了的信息不能進入短時記憶。

2.詞匯從短時記憶進入到長時記憶。短時記憶中的詞匯經(jīng)編碼處理后便會進入到記憶系統(tǒng)的長時記憶。這一過程是對詞匯進行進一步的編碼和組織,使之進入長時記憶并儲存起來,因此我們的認知能力,即形成思想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心理詞匯的提取。我們的親身經(jīng)歷可以感覺到詞匯的提取和儲存的通道是一致的,當我們的感覺器官通過各種途徑感知到一個詞匯,比如視覺、聽覺、視聽覺、觸覺(相應的詞匯稱為視覺心理詞匯、聽覺心理詞匯、視聽覺心理詞匯和觸覺心理詞匯),人腦記憶系統(tǒng)就會以相應的通道去激活、提取相應的心理詞匯。Forster于1976年提出了串行搜索模型。串行搜索是指按次序挨個搜索某個目標詞匯的過程。檢索到了該詞以后,再去提取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如發(fā)音、拼寫、含義、詞性、句法、語用等)。激活的單詞再經(jīng)過搜索可以被提取,接著單詞的信息也被提取,學習者就可以順利對這個單詞進行理解和使用。以上兩個模型各有特色,我們在提取不同類型的詞匯時也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如下將對各種策略進一步的論述。

三、詞匯記憶策略

依據(jù)Bahrick的實驗結果證實影響詞匯記憶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如何呈現(xiàn)詞匯。他指出了認知詞匯的三個層次:最淺層的認知是僅重復詞的讀音,記憶效果差;第二層次是分析詞在句中的語法結構,認知效果較好;最深層次的認知是把詞匯放在整個句子中去觀察,在語境中分析其搭配和作用,記憶效果最佳?,F(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語言運用是語言習得的最高層次,其習得效率最高。因此,在詞匯學習中,一定要通過實際運用來記憶和理解詞匯,只有在語言性語境中習得詞匯才能取得好的記憶效果。以下列舉了幾種具體的記憶策略:

1.情景記憶

“情節(jié)性記憶”這一術語源于1879年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著作。本世紀六十年代后,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意義在長時記憶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學研究的中心逐漸向語義記憶研究轉(zhuǎn)移。心理學實驗表明:與被試親身經(jīng)歷過的情節(jié)、場景相聯(lián)系的知識比較容易進人長時記憶中,得以保存。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語境對人的認知活動有較大的影響。呂叔湘曾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扒榫坝洃浄ā钡幕驹硎?將單詞記憶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字根環(huán)境、派生環(huán)境和語用環(huán)境)中學習,使學生通過語境將生詞與已掌握的詞匯或其他知識相聯(lián)系,提高對生詞的回憶能力。這一策略建議學習者應該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把英語詞匯放到特定的語境之中記憶,在聽、說、讀、寫的練習中來理解、記憶、復習鞏固英語詞匯。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高效學習英語詞匯,更益于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達到英語詞匯活學活用的目的。

2.聯(lián)想記憶

聯(lián)想記憶指對單詞的各個意思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聯(lián)想,從而掌握單詞各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聯(lián)想對本來各自孤立的詞匯進行加工,盡可能的將新舊知識相結合,如通過對比記憶同音異義詞、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派生詞及詞匯的上下義關系等可以舉一反三、增強記憶。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聯(lián)想是對信息進行積極的加工和整理的過程。認知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了進入長時記憶的信息,大多是通過聯(lián)想完成的。學習外語的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詞語出現(xiàn)的語境常常能促進我們更有效的理解和記憶詞匯,這就是認知心理學所說的“編碼作用”。認知心理學實驗還證實,語境能擴大記憶單位的容量。(王陽明,1990:p.141)復雜的詞,尤其是多義詞,更應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行理解和記憶。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如能把聯(lián)想記憶與形象記憶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然而并非所有的聯(lián)想記憶都會有較高的記憶效率,因此聯(lián)想記憶要遵循“認知經(jīng)濟性”的原則。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字符少、常見、或已熟知的事物作為聯(lián)想對象。

3.利用原型范疇理論記憶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短時記憶有一個固定的容量。這個容量稱為記憶廣度。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約為“八個不相關的字,或七個不相關的字母,或六個不相關的單詞”(桂詩春,1985:p.128)。因此在詞匯記憶中應當從基本詞匯的基本義入手,逐漸向其他詞匯和詞義擴展。認知語言學認為,知識是以網(wǎng)絡形式存在于人腦中的。在這個網(wǎng)絡中,有些知識位于中心(如鳥類中的麻雀),有些知識處在邊緣位置(如鳥類中的天鵝)。位于中心的知識就是網(wǎng)絡的原型,它們更易于被提取和記憶。英語學習中,每個單詞也都有其基本意義和引伸意義,掌握了基本義后,再向詞義范疇的邊緣發(fā)展,這便是原型記憶模式在習得詞義范疇上的運用。

4.理解記憶而非機械記憶

我們以往記憶詞匯都采取機械記憶(也叫強記)的方法,它不需要理解事物或單詞的意義而單純進行簡單的重復,是一種典型的有意記憶,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復習強化,這樣才能鞏固所記單詞,英語單詞很多需要采用這種記憶法。然而隨著我們學習新知識難度的加深和容量的加大,我們更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記憶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就是很好地嘗試。此外,實物、圖片、動作演示也能提高我們對英語詞匯的直觀性、立體性的感受,對單詞的音、形、義全面理解。理解了意義,就容易記住,理解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在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要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多種感官同時參與記憶活動,從而提高詞匯記憶效率。同時詞匯記憶要多歸納比較,從中悟出規(guī)律,對一些概念抽象、結構復雜的詞語,應將其形象化,從而提高記憶效率。

四、結語

以上都是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英語詞匯記憶方法,隨著認知語言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開始注意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智力與學習效果的關鍵,其中學習動機是重要一項。因此,如能在積極的英語學習動機的驅(qū)使下配以科學的記憶方法,學好英語不再是夢。

參考書目:

[1]卜元.影響英語單詞記憶效果的三因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廣告?zhèn)鞑ガF(xiàn)代心理架構

廣告?zhèn)鞑ピ诋斀駮r代已是不可或缺的傳播形式。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廣告在經(jīng)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廣告是企業(yè)或其他經(jīng)濟實體有計劃地利用媒體傳送各類信息進而影響公眾行為的信息傳播活動。廣告學是在傳播學所揭示的信息傳播整體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廣告領域特殊矛盾和特殊規(guī)律的科學。廣告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傳播,廣告主和廣告策劃者是廣告的傳播者,廣告信息是廣告?zhèn)鞑サ闹匾獌?nèi)容,刊播廣告的各種媒介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網(wǎng)絡均是廣告?zhèn)鞑サ拿浇?。接觸廣告媒介的受眾即是廣告?zhèn)鞑サ氖鼙姟T趶V告信息傳播過程中,包括廣告展示、表現(xiàn)、傳遞、接收等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本身就是廣告?zhèn)髡哒f服受眾通過對廣告信息的認知、理解,轉(zhuǎn)化為態(tài)度和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的實質(zhì)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一方面廣告本身具有對受眾心理產(chǎn)生影響的功能,即傳遞溝通功能、誘發(fā)或滿足需要的功能、影響態(tài)度與促進購買行為的功能;另一方面,廣告?zhèn)鞑ミ^程與心理學之間也存在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理論架構。

一、廣告?zhèn)鞑ヅc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西方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一種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就狹義而言,認知心理學則指信息加工心理學。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派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說明人的認知過程,他們認為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包括知覺、注意、記憶、心象(或意象、表象)、思維和語言等。廣告信息通過媒介傳遞給受眾,則受眾接受信息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腦和電腦都被看做是加工符號的物理系統(tǒng),而人腦的活動和電腦的信息加工功能都是符號操作過程。換言之,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試圖把“認知”概括為人的所有的心理活動,并把人的心理活動模擬為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夠用符號的形式表示外部環(huán)境中的事物,也能用符號的形式表示自身的系列操作過程,即對外部環(huán)境事件進行信息加工,也能對自身的操作過程進行信息加工,因而人的思維活動就可成為能夠進行客觀描述的具體信息過程,這一理論開創(chuàng)了從信息加工觀點研究人類思維的新取向。美國心理專家羅伯特·L·索爾索在《認知與心理學》中這樣闡釋道:“認知心理學研究我們?nèi)绾潍@得世界的信息;這種信息又怎樣表征并轉(zhuǎn)化為知識;它怎樣貯存;知識又是怎樣用來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它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范圍—從感覺到知覺、模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fā)展過程,而且應貫穿于行為的各個領域。廣告信息傳播過程與認知心理學研究方向是緊密相聯(lián)系的。

認知心理學強調(diào)人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激活的圖式指導知覺的理論,當輸入的信息激活了人腦中與之相關的原有的知識,并使輸入信息中的新知識與人的陳述性知識網(wǎng)絡中相關的原有知識貯存在一起時,人便獲得了新信息的意義。在廣告?zhèn)鞑ブ校斒鼙娊邮苄碌男畔V告,抑或有關新產(chǎn)品.或一個新商標一個公司的名稱,那么受眾會以此為刺激來激活腦中原有的同類產(chǎn)品或商標或公司的名稱,也就是激活人腦在記憶中所貯存的信息,這樣使人產(chǎn)生內(nèi)部知覺期望,以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指導和接受輸入的新信息。

認知心理學強調(diào)表征的標志性,表征是人的認知歷程的一個重要標志和步驟,也是認知心理學核心概念之一。認知心理學派認為:“所謂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記載方式。這些表征代表了外部世界有貯存在頭腦中的信息。一個外部客體在心理活動中可以具體形象、或者以語詞和概念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些形象、語詞和概念等都是信息的表征。表征既是反映和代表相應的客觀事物,同時又是內(nèi)部加工的對象。廣告?zhèn)鞑ブ袀髡咚鶄鬟f的信息,為了加強吸引力和注意力,都是伴隨著圖像、音響、色彩等因素,這就需要創(chuàng)意。廣告創(chuàng)意是廣告人對廣告創(chuàng)作對象進行想象、加工、組合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從表象、意象、意念、聯(lián)想中獲取創(chuàng)造的素材,實質(zhì)上也是認知心理學的表征的心理活動歷程。誠然,認知心理學也有本身的不足點,主要是缺乏對人的情感動機和個性等重要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

二、廣告?zhèn)鞑ヅc行為主義心理學

廣告是一種大眾媒介的傳播活動,是廣告客戶通過媒體傳送各類信息,從而影響公眾行為的信息傳播活動。這里的公眾行為特指消費者行為。廣告的受眾對象是廣大消費者,廣告的內(nèi)容是有計劃地傳播商品信息、勞務信息或消費觀念,廣告?zhèn)鞑サ哪康氖菫榱舜偈瓜M者的購買行為。因此,在研究廣告?zhèn)鞑サ耐瑫r,就要研究消費行為。

解釋消費行為的理論,最主要的是行為主義心理理論。行為主義又稱為‘“刺激一反應心理學”,即S-R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華生在其宣言性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說:‘“就行為主義者的觀點來說,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標在于預見和控制行為?!毙袨橹髁x心理理論的核心概念就是刺激一反應。這種理論認為,行為是有機體應付環(huán)境的全部活動,應該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huán)境影響分析為兩個最簡單的共同要素,即刺激(S)和反應(R)??梢愿鶕?jù)刺激和反應,根據(jù)習慣形成習慣整合和條件反射等來進行表述。行為心理學家在研究與實踐中,把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諸如刺激、反應、習得、強化、泛化、消退等。這些術語和概念都具有完全的心理學的意義。消費者行為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是廣告刺激、商品刺激的結果?!按碳ひ环磻钡臈l件反射理論運用到關于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可以證實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反射之間的聯(lián)系多次“重復”,對條件反射的形式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廣告?zhèn)鞑ヒ詮姶蟮墓菰诙鄠€媒體中宣傳某一品牌,那么這一品牌給受眾即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消費者經(jīng)常購買這一品牌的商品,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建立起一種穩(wěn)固的條件反射,一旦消費者再次見到這種品牌商品或重新產(chǎn)生對這種品牌商品的需要時,就會再去購買它。因此、在廣告?zhèn)鞑ブ?,廣告?zhèn)髡吆芟Mㄟ^廣告使受眾即消費者能夠把他們的品牌與其產(chǎn)品牢牢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刺激一反應”的強度愈大,條件反射建立得愈牢固。帶有某種“定向”性質(zhì)的購買行為就越容易出現(xiàn)。

行為主義心理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斯金納。主張“操作條件反射”或“操作行為”的新思想。斯金納根據(jù)自己創(chuàng)制的“斯金納箱”研究動物行為的結果.提出關于操作條件作用的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所主張的操作行為關注被試的主動性,關注于如何解釋受環(huán)境影響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而后者卻是被動的,不受環(huán)境的影響。斯金納還提出“強化”的概念。他認為,有兩種強化類型會影響反應重復出現(xiàn)的概率: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就是那些能夠不斷加強某種反應出現(xiàn)機會的事件.而負強化就是用來鼓勵某種特定行為的那些不愉快的或者消極的結果,負強化與正強化的目的都是用來鼓勵某種所希望行為的出現(xiàn)。廣告?zhèn)鞑コS谩翱謶衷V求”來表現(xiàn)廣告內(nèi)容,這正是一種負強化,其目的就在于鼓勵受眾,通過購買廣告上的產(chǎn)品從而避開消極后果。

三、廣告?zhèn)鞑ヅc人本主義心理學

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比較起來,人本主義心理學則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在價值觀,并把人的本性和價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闡明了動機的巨大作用,傳播的宣傳受眾是以消費者為主體,以促銷為目的的。在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諸多心理因素中,需要和動機占有特殊主要的地位,與消費行為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lián)系。動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而需要則是動機產(chǎn)生的基礎和源泉??梢哉f,需要是消費者行為的最初原動力,動機則是消費者行為的直接驅(qū)動力。如果處在一個接連不斷的廣播廣告或電視產(chǎn)品宣傳的環(huán)境之中.可能因為受眾的消費需要與其廣告?zhèn)鞑サ膬?nèi)容相吻合或不吻合而產(chǎn)生不同的傳播效果。比如,廣告?zhèn)鞑サ膬?nèi)容是關于品牌汽車的宣傳,有受眾剛好有購買小汽車的需要,那么他一定會認真地觀看和了解廣告?zhèn)鞑?nèi)容;而另外的受眾沒有購買小汽車的需要,那他在接觸汽車宣傳的廣告?zhèn)鞑r,可能產(chǎn)生厭煩和抗拒心理。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另一類需要是心理需要,包括認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心理需要屬于高級需要。這就給廣告的定位和產(chǎn)品的定位提供重要參考。例如,同樣是德國奔馳牌轎車,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廣告定位就不同?!叭绻腥税l(fā)現(xiàn)奔馳牌汽車突然發(fā)生故障被迫拋錨。本公司將贈送美金一萬元”,這則廣告語極盡該公司對產(chǎn)品的信心和自豪感,也迎合消費者對產(chǎn)品優(yōu)質(zhì)的需要?!爱斈钠拮訋е⒆釉诒╋L雨的漆黑夜晚開車回家時,如果她駕駛的是‘奔馳’牌汽車,您盡可放心”,這則廣告定位在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的結合點上?!敖o您的朋友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該廣告定位在表明身份、地位的需要上。

在這里還值得提及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得的潛意識理論。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nèi)驅(qū)力。而廣告心理作用還在于引起和調(diào)動消費者的潛意識需要。

四、廣告?zhèn)鞑ヅc格式塔心理學

廣告?zhèn)鞑ブ械碾娨晱V告常常以畫面、音像、色彩等形式組合出現(xiàn),另外,戶外廣告中的張貼廣告、車身廣告、大型路邊廣告、室內(nèi)外的POP廣告等多以廣告畫面出現(xiàn),充分表現(xiàn)視覺藝術的生機與活力。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較為集中他表現(xiàn)在視覺和知覺研究領域。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譯為“完形”。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是韋特默、苛勒、考夫卡,他們提出了一些極有價值的視知覺效應和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完形—整體心理學思想的意義,格式塔心理學家關于視覺和知覺的研究,對于廣告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他們曾經(jīng)歸納總結了關于圖形和視知覺的五個完形組織法則;(1)圖形一背景。在一個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nèi),有些對象突出來形成易于被感知的圖形,而其他對象則退居于次要地位成為背景。(2)接近法則。刺激在空間或時間彼此接近時,容易組成整體。(3)相似法則。互相類似的各個部分如形狀、顏色和大小等有被看成一群的傾向,容易組成一個整體。(4)閉合法則。刺激的特征傾向于聚合成形時,即使其間有斷缺處,也傾向于當做閉合而充滿的圖形。(5)連續(xù)法則。刺激中能彼此連續(xù)成為圖形者,即使其間無連續(xù)關系,人們也傾向于組合在一起視為整體。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應提出“簡潔律”,即“最小限度的單一性將是一致的單一性,而最大限度的單一性則是理想的清晰度的單一性”。這在廣告?zhèn)鞑ブ小皩ふ矣幸饬x的圖形的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清晰度”是十分有構圖的理論價值的。

五、廣告?zhèn)鞑ヅc社會心理學

廣告?zhèn)鞑膫鞑サ氖侄慰矗且蕾嚧蟊妭鞑ナ侄蔚?,從傳播的?guī)模和性質(zhì)看,大眾傳播屬“社會傳播”,因此廣告?zhèn)鞑サ纳鐣允遣谎远鞯摹V告?zhèn)鞑サ娜貍髡?、受眾、廣告信息,而傳者、受眾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中的每個個體一方面受該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個體又對這個社會發(fā)生著作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思想、行為如何受他人影響的學科。廣告?zhèn)鞑ニ婕暗闹黧w既包括傳者又包括受眾,這里的傳者或者受眾可能是群體成員的個體,也可能是由這些個體組成的規(guī)模不等的群體,也就是說廣告?zhèn)鞑ニ婕暗闹黧w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群體性。在研究廣告?zhèn)鞑バ睦淼耐瑫r又聯(lián)系社會心理學,是因為其一涉及到個體受他人或社會影響而產(chǎn)生的心理行為,如受眾個人的社會態(tài)度認知偏見、歸因等;其二涉及到一些既由個體所體現(xiàn)同時又為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所共有的心理行為,如模仿、從眾、感染等;其三是那類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心理行為,如時尚與流行、各種特征的消費行為等。在研究廣告?zhèn)鞑バ睦硗瑫r,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理論,來觀照廣告?zhèn)鞑サ挠嘘P現(xiàn)象,能更加突出廣告?zhèn)鞑ド鐣缘奶攸c,進而推動廣告?zhèn)鞑サ牧夹园l(fā)展。

六、廣告?zhèn)鞑ヅc其它心理學

(一)廣告?zhèn)鞑ヅc普通的心理學廣告?zhèn)鞑ナ莻髡咄ㄟ^媒體向受眾廣告信息,并試圖說服受眾即消費者對其宣傳的產(chǎn)品采取購買行為的過程,作為廣告?zhèn)鞑ブ黧w的傳者及受眾,在外界環(huán)境刺激事件作用于人的感受器的同時,如何對外界信息加工和處理?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現(xiàn)象、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規(guī)律的學科,是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它涵蓋范圍較廣,按照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可從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情緒、動機、能力、氣質(zhì)、人格等多視角、多層面對廣告?zhèn)鞑ガF(xiàn)象進行探討。

(二)廣告?zhèn)鞑ヅc心理語言學廣告語言是廣告?zhèn)鞑サ闹匾刂?,而對一個新的廣告,受眾如何去理解它?而傳播廣告信息的廣告主,如何讓將要傳播出去的廣告語言容易被受眾所理解?傳者和受眾面臨一個對廣告信息—在這里特指廣告信息的理解和被理解的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如何獲得、理解和生成語言的心理學分支,它從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語言活動特點。心理語言學涉及到語言獲得、字詞識別中的詞頻效應、語境與詞頻的關系、句子的加工、句子理解時間的測量、語篇分析、語言加工中的推理等問題。中國心理學家劉英茂的《語言理解研究的新領域》、桂詩春的《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彭觀齡的《語言心理學》影響較大。通過心理語言學的理論會考察、研究廣告語言,對廣告?zhèn)鞑ダ碚摰纳钊颂接懹幸粋€拓寬。

第5篇

關鍵詞: 心理認知角度 英文電影 英語文化

一、引言

語言和文化緊密聯(lián)系,因此,英語學習離不開英語文化學習。(Carl James,2003;Lyons,1968;張德祿,2005;常宗林,2004;樂眉云,2006)如果我們只重視句子的完美形式而忽視其文化背景,就會變成Hymes(1967)所說的“文化怪物”(轉(zhuǎn)引自張德祿,2005)。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普遍受到重視。西方學者Haviland(1975)認為文化是可以學習的;本族語者的文化知識是通過文化移入的方式由一代人傳給另一代人的。而對于非本族語者來說,一種有效的文化學習手段就是通過英文電影感觸西方文化的。Raggett(1975)(轉(zhuǎn)引自桂詩春,2001)試驗說明視覺圖像比言語記憶保存的時間要長得多。近年來,英文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在英語教學包括文化教學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傅琳,2006;姚靜,2005;劉悅,2005;劉麗麗,2004)。電影作為一種集音像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能提供給觀賞者四種文化形態(tài)——物質(zhì)文化、關系文化、行為文化和心理文化(Lustig & Koester,1999)。它具有形象的直觀性,能讓觀賞者直接地感受,使記憶更為深刻。英文電影在文化學習上的優(yōu)勢可以從長時記憶、心理語境和心理圖式三個方面探討。

二、記憶結構與英文電影

1.長時記憶與英文電影

記憶的目的是把信息儲存起來供以后使用。當我們記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時總是不停地重復才能記住但不久遺忘掉。但當我們看完一部感人的電影或文學作品后,若干年后其中的情節(jié)還歷歷在目。心理語言學認為,記憶結構有三個層次——感覺記錄器(sensory register)、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和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長時記憶是記憶的最高層次,是保存知識的倉庫,用來理解推斷新的信息。桂詩春(2001)認為影響語篇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讀者對語篇內(nèi)容有無背景知識。這里的背景知識包括文化背景知識,它能使英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英語本族者,促進雙方的交流,因此文化知識應被長久記憶。長時記憶包括一般知識文化知識和個人經(jīng)驗,如欣賞電影,前者叫做語義記憶,后者叫做情節(jié)性記憶。語義記憶相對穩(wěn)定,而情節(jié)性記憶則是動態(tài)的,語義信息可以通過情節(jié)性信息的軌跡提取。例如,英法百年戰(zhàn)爭及法國女英雄的名字這些歷史文化常識可以從《圣女貞德》(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這部英文電影情節(jié)中獲取。十八世紀的建筑樣式這一西方文化常識可以從英文電影《愛國者》(The Patriot)的情節(jié)中直觀地感受到。十七世紀英國皇家的官級服裝樣式可以從英文電影《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Caribbean)的情節(jié)中形象地獲取。陳旭光(2002)認為,電影都是以活生生的人為表現(xiàn)對象的,通過活生生的處于和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中的人,折射出廣闊繁復的社會。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蘊含在地理環(huán)境、社會行為,以及支配這些行為的思維觀念中。英文電影可以提供英語國家獨特的生活形態(tài)、價值觀念和民俗風情,這些方面的文化與電影情節(jié)相糅合,從而使觀賞者在欣賞電影情節(jié)的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知識的長久記憶。

2.心理語境和英文電影

在閱讀理解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如果讀不懂概念存在的具體語境,就不能對概念之間的關系做出準確的判斷,即使有時理解概念所處的語境,文化的不同也會造成錯誤的判斷。心理語境論認為,由目標或文化所規(guī)定的某些語境可以提供一個概念里的特征之間的連接和一個范疇里的概念之間的連接。能夠成為概念關系的知識基礎的不僅是語境目標,還可以是文化目標。例如,教堂、牧師和婚禮在中國是互無關聯(lián)的,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歸為有緊密聯(lián)系的范疇。如果沒有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任何非本族語者就會對這種歸類方式感到難以捉摸。因此,一個范疇里的概念由特定的文化相聯(lián)結,不同文化里的人們進行交流必須了解雙方的文化才能促進交流的成功。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能夠讓觀賞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深刻地理解以英語文化為基礎的心理語境。例如,在西方國家,獅子是百獸之首,在西方文化中與國王這一概念緊密相連,這兩個概念的關系可以從英文電影《獅子王》中直觀地感受到。因此,通過英文電影,觀賞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由西方文化所連接的概念之間的關系,有效地建立本族語者的心理語境,從而深刻地理解英語語篇,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3.心理圖式與英文電影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盡管作了不少努力,但有些學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建構得不錯的英語語篇。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對所學習的材料沒有現(xiàn)存的圖式,這種情況對理解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使他們無法擺脫那些起干擾作用的細節(jié),因此在語篇理解中導致錯誤。Barlett(1932)的研究說明,圖式在語篇處理中具有指引作用。由于中西的心理圖式不同,學生在語篇理解中往往感到困難,從而造成錯誤的判斷,因此,建立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圖式,是準確理解英語語篇和促進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前提。英文電影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建立起類似英語本族語者的心理圖式,而且這種心理圖式會隨著經(jīng)驗的豐富而不斷完善。英文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可以使我們建立這樣一個心理圖式。

圖式中的某一點或幾點被激活就可能會激活整個圖式,也就是說,教堂、黑色禮服和胸前的白花就很有可能說明這是一個西方教徒的葬禮,葬禮始終保持莊嚴肅穆的氣氛,到場親友一般不能像在中國葬禮上一樣號啕大哭。有了這樣的心理圖式,我們才不會因英語本族語者在葬禮上穿黑色而不是白色喪服而感到詫異。因此,通過英文電影,觀賞者更容易建立起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圖式,從而準確地理解英語語篇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使自己的言談舉止具有“可接受性”(Carl James,2003)。

三、英文電影在文化學習上的可利用性

英語電影應是全面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途徑之一,然而,英語電影欣賞在實踐中并未取得應有的成效(李月林,2003)。針對英語電影對西方文化學習的影響,筆者在其所在的學校進行了一項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主要對象是英語專業(yè)三年級的六個班183名學生。調(diào)查結果顯示,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其娛樂功能在學生中仍占有絕對優(yōu)勢。76%的學生看英文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娛樂,英語技能學習和文化知識學習只是娛樂的附帶品。盡管24%的學生以增加文化知識為目的觀看英文電影,但其中認為在英文電影中所學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閱讀理解和跨文化交際偶爾有所幫助的占到76%,而認為從來沒有幫助的也占到了11%,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英文電影在英語語言文化學習中的作用,而意識到英文電影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的部分同學對電影中的文化信息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結果導致英文電影在改善學生文化學習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具體原因,可以從心理語言學的三個方面闡釋。

首先,我們所記憶的是自認為重要的信息。在欣賞英文電影的過程中,如果只注意視覺和聽覺的感官享受,而不注意里面可能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看完電影后就只能記住其音樂的動聽、畫面的優(yōu)美和故事情節(jié)的感人,而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根據(jù)調(diào)查,55%的學生偶爾注意電影情節(jié)中的文化內(nèi)涵并進行中西比較;3%的學生未曾注意過情節(jié)中的文化內(nèi)涵也未曾進行中西比較,這說明多數(shù)學生在觀賞電影時,沒有把其中的文化信息作為重點,因而這些信息沒有得到記憶。

其次,記憶編碼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聯(lián)系原則,該原則認為在一起發(fā)生的感知、思想和其他的心理活動會在記憶里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在以后出現(xiàn),它就會觸動其他相連的事情。例如,在英文電影《龍鳳配》(Sabrina)中,由奧黛麗·赫本主演的沙布里娜談論了一個平民姑娘與王子相愛拒絕皇室用錢收買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時的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如果觀賞者被故事本身的內(nèi)容或由故事所引發(fā)的思想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觸動,就會觸動其他所有相連的情感。例如西方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觸動就會帶動平民姑娘與王子的愛情故事、拒絕收買的故事、沙布麗娜、當時用的關鍵詞語“buy off”、電影的名稱和演員的名字。相反,如果欣賞電影過程中沒有思考西方的等級制度,即使看到這一詞語也想不起前面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調(diào)查,76%的學生偶爾聯(lián)系課堂上所學的文化知識,3%的學生未曾聯(lián)系過。這說明了大多數(shù)學生在觀賞電影過程中沒有積極地進行思考,聯(lián)系課堂所學的知識,這也是利用英文電影改進文化學習沒有顯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信息遺忘是記憶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心理學認為,回述和再認會提高記憶強度,降低遺忘率。根據(jù)調(diào)查,71%的學生看完電影后偶爾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回述和再認,而從來沒有此習慣的學生占到了11%,回述和再認的頻率非常低,所以即使在看電影過程中學到某些知識,也會由于沒有得到及時復習而很快遺忘掉。

懂得了記憶運作的原理,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培養(yǎng)多思考的習慣,多注意電影情節(jié)中所隱含的文化信息,多聯(lián)系課本上所學的文化知識,多重復回述有意義的文化信息。盡管英文電影蘊含的文化信息豐富多樣,但由于其比較瑣碎,缺乏系統(tǒng)性,有些甚至沒有現(xiàn)實性,因此不能同文化課本中的知識等同起來,一概而論。因此,筆者認為,文化學習的最好方式是課本與英文電影相結合,課本為本,電影作為輔助手段,使文化學習更為有趣,理解更為深刻。

四、結語

英文電影作為英語國家社會生活和地理環(huán)境的一面鏡子,成為非本族語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本文從心理認知角度介紹了英文電影作為現(xiàn)代媒介促進文化學習方面的優(yōu)勢,并解釋了學生利用英文電影改善其文化學習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了解了記憶原理,學習者應該培養(yǎng)合理利用英文電影的習慣,通過英文電影的幫助,開闊文化視野,在輕松愉快的情節(jié)中結合課本文化知識實現(xiàn)對西方文化學習的長時記憶目標。

參考文獻:

[1]Barlett,F(xiàn).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46-62.

[3]Haviland, W.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102-143.

[5]Lustig and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M].New York:Longman,1999.

[6]Ly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68.

[7]常宗林.英漢語言文化學[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1-34.

[8]陳旭光.電影藝術講稿[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2.

[9]傅琳.英語影視教學應用研究[J].文教資料,2006,(3):144-145.

[10]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1]樂眉云.應用語言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6-112.

[12]李月林.英語電影欣賞教學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2):148-150.

[13]劉麗麗.英文原版電影走進綜合英語課堂的嘗試[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3):105-106.

[14]劉悅.英文電影欣賞課的學習策略和基本教學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118-120.

[15]劉曄原.戲劇影視文藝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96-140.

[16]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263.

第6篇

【關鍵詞】人類分層傳播模式;圖像時代;視覺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1―0013―04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電子攝影視像技術的發(fā)明和飛速發(fā)展,當今時代已經(jīng)從文字時代轉(zhuǎn)型到圖像時代:電影、電視、攝影、繪畫、廣告、美術設計、建筑、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正在互為激蕩匯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魯?shù)婪?#8226;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言道:“……且讓我們試試,把攝影從它今天為之服務的世界中抽出去。沒有照片的報紙和雜志會是什么樣的?沒有照片的廣告、商品包裝、護照、家庭相冊、字典、目錄冊子又會是什么樣的?這對于最根本的秩序?qū)⑹且环N粗暴的踐踏和徹底的洗劫?!?[1] 由此可見,作為傳播工具,圖像的使用日益具有了與書面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大有超越書面文字之勢。

為了解釋為什么我們能看到和處理視覺形象,心理學家、哲學家和醫(yī)學家們提出了若干種理論。根據(jù)美國視覺傳播專家保羅•M•萊斯特(Paul M.Lester)的觀點,目前代表性的視覺理論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感覺理論(sensual theories)和知覺理論(perceptual theories)。感覺理論(格式塔理論、結構主義理論和生態(tài)學理論)認為:直接形象或媒介形象是由光和極少數(shù)其他元素構成的。知覺理論(符號學理論、認知理論)則主要關注人們對所見物體產(chǎn)生的意義聯(lián)想。[2]

然而,視覺傳播專家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單靠一種理論無法全面地加以解釋。也就是說,上述兩種視覺理論所能夠解釋的只是某些情境中的視覺的某些方面,它們強調(diào)了一個方面的同時也模糊了另一方面。以此觀察人類“看”的行為,大家就會認同:無論是感覺理論還是知覺理論,都各有其合理性,區(qū)別僅在于它們的聚焦點不同,即分別關注的是人類視覺的不同側(cè)面、不同層次。我們認為:感覺理論較好地解釋了人類視覺傳播的低層,知覺理論則較好地解釋了人類視覺傳播的高層。但它們都人為地割斷了人類視覺傳播層次結構中的因果鏈,割裂了人類視覺傳播的系統(tǒng)整體性,即它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理論分割。這成為長期困擾視覺傳播領域的理論難題。

借助“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來整合視覺理論尚屬粗淺嘗試,旨在提出這樣一個觀察人類視覺活動的新視角¬――一個追求整合的、適應性的視角。把現(xiàn)有的代表性的視覺理論裝入“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這個“工具箱”中,呈現(xiàn)一種整體的、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這種框架降低了各派視覺理論固有的復雜性,有利于我們比較和區(qū)分不同派系的視覺理論,以便更好地利用合適的視覺理論指導、解決實際問題。

二 視覺傳播中的感覺理論和知覺理論簡介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有關概念及后文論述方便,在此把視覺傳播中的感覺理論和知覺理論的基本觀點整理如下。

1 感覺理論(sensual theories)

(1) 格式塔理論(Gestalt)

格式塔理論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在視覺理論中研究最早,影響最深:格式塔心理學所研究的出發(fā)點是“形”。這里的“形”是“經(jīng)由知覺活動組織成的經(jīng)驗中的整體。” [3]

格式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威爾海默[5]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眼睛只收集所有的視覺刺激,大腦負責把這些感覺整理成連續(xù)的圖像。知覺是各種感覺綜合的結果,而不是個別的感覺元素相加的結果。

在綜合和理解景物中各自獨立的元素時,大腦遵循4個分組法則:相似形法則、接近性法則、連續(xù)性法則和公共目標法則。這幾個分組法則直至今日仍然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經(jīng)典原則。

(2) 結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

結構主義理論(構成理論)提出觀看過程中大腦狀態(tài)的重要性,強調(diào)個體觀看的積極主動性。其主要理論觀點為:

① 高速聚焦定影的形象在觀者的短時記憶庫中結合在一起,幫助大腦建立起一個景物畫面,觀者就是靠短時存在的眼部定影和大腦綜合而成的完整畫面建立起了景物概念;[4]

② 感知和思考是一種主動的、目的取向的過程,Karl Popper稱之為心靈的“探照燈”(search light)。感覺的刺激本身并不能決定知覺,因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生物體乃是根據(jù)非意識的推論而構成知覺的判斷;

③ 構成理論本質(zhì)是動態(tài)性。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感知成為一種主動的假設-檢驗的過程;感知假設在一段時間后,會被確認或;如有需要,生物體也會改變假設或圖模。個人的知覺能力會隨著圖模的擴大、情境的改變以及新資料的加入而逐漸變得細致而富于彈性。

(3) 生態(tài)學理論(Ecological Optics Theory)

生態(tài)學理論是由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吉姆斯•J•吉步森(James J.Gibson)建立的。他認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對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產(chǎn)生與之相對應的直接知覺經(jīng)驗。視覺并不像結構主義者認為的那樣,只是由眼睛定影的大量圖像組合而成的,而是由光線對視野中物體表面的影響方式?jīng)Q定的[5]。

2 知覺理論(perceptual theories)

(1) 符號學理論(Semiotics/Semiology)

符號學理論認為符號是自然和文化之間的橋梁,圖像就是符號的集合。符號學理論把人眼看到的事物全都當作了符號來處理,對所看到事物的知覺也就是人腦對所感知符號的解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提出一個術語――編碼(code)。一個社會群體在歷史、文化和風俗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精密的編碼系統(tǒng)。個別符號于是被綜合起來,以編碼的形式傳播復雜的觀念。阿沙•伯格(Asa Berger)[6]提出了4種編碼類型:轉(zhuǎn)喻、類推、替代、濃縮。

(2) 認知理論(Cognitive)

根據(jù)認知理論,視覺過程不只是觀者簡單地目睹有光線結構的物體,而是他們積極地通過大腦活動達成一種知覺結論,其中包括感覺登記、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過程。美國視覺藝術心理學家卡羅琳•布魯默(Carolyn Bloomer)[7]認為“人的大腦在確定事物的意義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創(chuàng)造力――哪怕這個事物本身并沒有意義”。從認知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鮮明的觀點:即肯定看的過程并非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建構的過程。通過建構的過程,主體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主體也“建構”或“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

三 人類分層傳播模式與視覺理論的整合

在前期研究中,我們借鑒OSI七層參考模型的“透明”、“下層為上層服務,上層利用下層”、“對等層”等概念及思想,在已有傳播模式及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對“學習和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進行拓展,首次提出了“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 [8](圖1)。隨后,我們在國內(nèi)學者陳琦等探討建構主義學派內(nèi)部分歧的基礎上,結合“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及其“分層/透明”思想,運用知識的兩個維度(“外部輸入―內(nèi)部生成”與“個體―社會”連續(xù)統(tǒng)),從認知加工模型與“意義建構”的角度進一步探討了認知派學習理論的整合問題[9](圖1)――側(cè)重于對邏輯思維過程(圖1中連線⑤)的論證、闡述。本文轉(zhuǎn)而就形象思維過程(圖1中連線④)進行解釋、運用。

我們認為,視覺理論中的感覺理論、符號學理論、認知理論分別對應于圖1中的連線①、②、③,下面主要結合“外部輸入―內(nèi)部生成”維度來闡釋。

1 形而下――感覺理論的歸位(圖1中的連線①所示)

通過上文對三種代表性的感覺理論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格式塔理論主要關注“形”,關注構成圖畫內(nèi)容的諸多個別形式,認為任何對完整畫面形象都基于對這些自然形式的研究;強調(diào)觀者按照組織律對刺激物進行選擇性注意;主張形象感覺是大腦對視覺元素或視覺形式組織成不同群落的結果。格式塔理論“夸大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在知覺分割中的作用”,[10]把知覺當作觀看主體的先天功能,描述了感覺,而沒有解釋這些感覺如何使一個形象產(chǎn)生意義。雖然在其理論中提到了大腦的組織加工作用,提到了視覺思維的概念,甚至認為“事物即概念”、“概念即形式”,但只把研究做到了視知覺,思維的提出也是一筆帶過,非常含糊,只可意會,沒有形成系統(tǒng)。即格式塔理論只對較低層次的視覺傳播過程的解釋較合理。

(2) 結構主義(構成主義)理論盡管對解釋眼睛的持續(xù)運動做出了很大貢獻,所關注的大腦主動“假設――檢驗”所見形象在當時可謂一次大的突破,但實際上它只是格式塔理論的一個小的改良。因為它并沒有分析清楚眼睛中的無數(shù)定影圖像和幫助解釋畫面的經(jīng)驗記憶之間的聯(lián)系。理論中“圖模”等概念的提出也只是為了自圓“眼見是一種構成活動”之說。

(3) 生態(tài)學(生態(tài)光學)理論認為感知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積極的探索,強調(diào)知覺具有直接特性(通過著名的視崖visual cliff實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如果在沒有客觀刺激的情況下,人們自動地產(chǎn)生了知覺,那這一定是幻覺,但是直接知覺論過分地強調(diào)了知覺的刺激驅(qū)動性,未注意到知覺也會受到已有經(jīng)驗的影響。最終還是沒能提出使人信服的視覺傳播原理。

概之,格式塔理論、結構主義理論和生態(tài)學理論較好地解釋了視覺傳播過程中的感覺層和知覺層,主要牽涉到數(shù)據(jù)驅(qū)動加工和大腦主動驗證處理過程。故我們把這三個理論共同歸位于圖1的模型當中(圖1中的連線①所示),從生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綜合論述:

感覺層:視覺器官(主要是眼睛和大腦)與視覺刺激信息――主要涉及刺激物的色彩、形式、縱深和位移四個因素,[11]相互接觸或作用之后,認知主體按照格式塔理論中的組織律對刺激物進行選擇性注意,也就是進行感覺登記。當然,人有時也會出現(xiàn)從感覺層直接跳躍到思維層的認知現(xiàn)象,這正符合了生態(tài)學理論的吉布森“知覺是人與外界接觸的直接產(chǎn)物,不需要思維的中介過程”的論斷。

知覺層:人腦對視覺器官感覺來的所有信息,包括視覺刺激物的各個屬性(如色彩、形式、縱深和位移)、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進行綜合的、整體的反映,把從環(huán)境中得到的各種視覺信息轉(zhuǎn)化為對物體或事物等的經(jīng)驗,從而產(chǎn)生視知覺模式和客觀事物意義,是淺層次的意義建構。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視覺就是腦部建構和認知,看的行為是不純粹的。“視覺所及之處,心靈必能到達”。以上過程驗證了格式塔理論中“形”的重要性和組織律理論,讓我們了解了結構主義理論中大腦對所觀事物的選擇性注意和主動性分析的過程,同時,生態(tài)學理論中光線密度等概念在以上論述中也體現(xiàn)了出來。由此清晰可見:三種理論主要關注的是分層視覺傳播的低層,故感覺理論應歸位于模式中感覺層和知覺層上(如圖1中的連線①所示)。

2 形而上――符號學理論的歸位(圖1中的連線②所示)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符號學理論偏重于觀看個體對所見圖像的編碼,形成符號并利用觀看個體自身的特有的解碼系統(tǒng)解讀和理解符號,得到概念等。被心理學術界廣泛接受的命題符號論認為:刺激物被人眼感覺后,以“命題”的形式在人腦中得到表征,隨著刺激物的增多,人腦把所有編碼而成的符號進行組織加工,使之成為一個“命題網(wǎng)絡”并適時讓網(wǎng)絡發(fā)生擴容或結構上的變化。近年以來,以Barsalou為代表的一批人提出的知覺符號理論認為:知覺符號就是對知覺引起的神經(jīng)沖動的一次記錄。知覺符號是圖解式的(schematic),其工作流程是:選擇性注意知覺中信息分離進入長時記憶;這樣就形成了“仿真器”以便下次辨認。

但無論是命題符號論還是知覺符號論,它們往往都是注重人類視覺認知的高層,對視覺編碼、表征和形成概念、命題等解釋較好。雖然在其理論中提到了感覺和知覺,但只是一筆代過,不能解釋完整、系統(tǒng)的人類視覺認知過程。故我們把符號學理論歸位于人類分層傳播模式的高層,并在此稱之為“形而上”的理論(圖1中的連線②所示)。

3 承上啟下――認知理論的歸位(圖1中的連線③所示)

克服認知理論的機械分割、個體中心主義,以系統(tǒng)整體觀把認知理論納入模式中,可起承上啟下之作用,有利于視覺理論完整化、系統(tǒng)化。

根據(jù)認知理論,視覺過程是觀者積極地通過大腦活動達成一種知覺結論。觀者看到刺激物后,會調(diào)動全部認知心理,運用感覺、知覺、聯(lián)想、想象、情感、理解、記憶、表征等多種認知心理,才能把握所見之刺激物的特征和內(nèi)涵。根據(jù)“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圖1),人類視覺傳播的一般范式應該是:視感覺視知覺記憶視覺表象及表象編碼形成思維。由此可見,認知理論提出的影響形象知覺的大腦活動方式(包括記憶、投射、期待、選擇、適應、顯化、失諧、文化和文字等),已經(jīng)具有了分層視覺認知的雛形,只是還不夠系統(tǒng)、全面,具有機械性、片面性,未形成整體(圖1中的連線③所示)。

人腦是一種無限復雜的生命器官,科學家也許永遠無法解讀它的秘密。但如果我們把大腦的加工過程看作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范式,那么大腦的活動就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橋梁: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到了形象,另一方面又讓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視覺形象。這也正對應了大腦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的認知加工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認知理論可以作為感覺理論和知覺理論的有意義的橋梁(圖1中的連線③所示)。

4 長期被忽略了的“個體―社會”維度

以上論述主要是從“外部輸入―內(nèi)部生成”維度來闡述的。其實,影響形象知覺的大腦活動方式主要是在記憶層之上的“透明”體現(xiàn),觀者正是通過它們認識了事物,理解了意義。人類分層傳播模式(圖1)中,自下而上的指向正是個體逐漸由外部刺激轉(zhuǎn)而內(nèi)部知識的建構過程,這一點毋庸贅言。而“個人-社會”是知識的又一個重要的維度。前者將知識看作是居于個體內(nèi)部的,而后者則認為知識是內(nèi)含在團隊或共同體中的。[12]視覺傳播過程中有個體的視覺意義建構,也有個體間的視覺意義建構,乃至透明地進入社會背景下的公共知識建構――文字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字和形象共同形成相互促進的口頭語言:視覺語言?!盵13]

我們認為,應從更廣泛的角度認識觀者的認知過程在視覺傳播中的作用:建構并非是純粹的個人建構,而是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造成的。這種觀點促使我們更為深入地認識主體自身因素對視覺傳播的影響,對于克服機械反映論的觀點有著明顯積極的作用。社會建構論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揭示了視覺傳播的社會屬性,對于克服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的個體主義傾向有積極的影響。在社會建構論的視野中,視覺感知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互動和協(xié)商的結果,并非個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是一種文化建構,反映了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因此僅僅從個體本身來探索視覺傳播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注意分析視覺傳播的社會因素,采取歷史的、文化的觀點,這種觀點對于克服西方心理學的個體主義固疾是有幫助的。

四 結語

綜上,我們把感覺理論和知覺理論納入“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這個“工具箱”中,呈現(xiàn)了一種整體的、系統(tǒng)的理論結構,體現(xiàn)了人類視覺認知的系統(tǒng)整體性,降低了各派視覺理論固有的復雜性。有利于我們比較和區(qū)分不同派系的視覺理論,更好地利用相應的視覺理論來解決視覺傳播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 [美] 丹尼爾•貝爾著.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154.

[2][4][5][6][11] [美]保羅•M•萊斯特著.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54-73.

[3] [美]魯?shù)婪?#8226;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7:2-3.

[7] [美]Carolyn Bloomer. Principles of Visual Perception [M]. New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76,9:107.

[8] 莫永華、寇冬泉.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 38~40.

[9] 莫永華、魏文展、寇冬泉.人類分層傳播模式探討認知派學習理論的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7(3):40-43.

[10] 羅四緯.視覺感知系統(tǒng)信息處理理論[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2:97.

第7篇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教學妹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學資源,教學操體的分類,選擇教學探體的方法和原則,設計依據(jù)等內(nèi)容。

教學媒體,所謂教學媒體是以傳遞教學信息為最終目的的媒體,教學媒體用于教學信息從信息源到學習者之間的傳遞,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對象。教學資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zhì)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教學媒體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資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學設計只關心可以人工設計的資源。有時區(qū)分資源和工具。

1教學資源包括人類資源和非人類資源

(1)人類資源是教師,輔導者,學習小組(學習伙伴)。非人類資源有兩種。一種是教學材料,另一種是教學環(huán)境。教學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資源(網(wǎng)上資源,電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學軟件(傳統(tǒng)教學媒體、幻燈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科專題網(wǎng)站等)。

(2)教學環(huán)境有兩種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包括教育資源環(huán)境(圖書館、學習資源中心、電子閱覽室、校園網(wǎng)及Internet)和教學傳遞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網(wǎng)絡環(huán)境、閉路電視系統(tǒng),以及各種教室、實驗室)。軟環(huán)境指的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基于“學”的教學模式。

(3)教學煤體在教學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學媒體有以下幾種類型:①非投影視覺媒體:印刷材料、靜止圖畫、圖示材料、實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視覺煤體:幻燈機、投影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③聽覺媒體:錄音機、收音機、電唱機、激光唱機(CD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④視聽覺媒體:電影放映機、電視機、錄像機(VCD, DVl)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⑤綜合媒體:多煤體計算機、計算機網(wǎng)絡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

(4)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jù)有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

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提出的決定媒體選擇幾率的公式,是選擇媒體的最優(yōu)決策的依據(jù)。媒體選擇的幾率(p)-媒體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價(C)。在確定知識點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首先確定媒體使用目標。選擇媒體類型;確定媒體內(nèi)容。

2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jù)有注意。知覺,記憶,概念形成

(1)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jù)一一注意。認知心理學上表明:人對于學習的過程,是從人本身的學習動機和心理來對知識產(chǎn)生注意開始的,而不是從外界的事物來施加一定的壓力來開始。所以,學習首先是要對學習知識產(chǎn)生注意,這樣才能使得自己開始學。這種心理學上的“注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選擇性注意,新異性注意,簡潔性注意,適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幾種口選擇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識的時候都是本身有選擇性的,所以授課應有重點的講解;新異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學習中會引起注意,所以授課應有突出性的講解;簡潔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現(xiàn)越簡單,越容易被人記住,所以授課應言簡意賅;適中性注意,即難易適中的知識問題,一般能使大多數(shù)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課應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課前應該將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重點先提供給大家。

(2)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jù)一一知覺。認知心理學表明,人的知覺和教學的相關媒體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特征表現(xiàn)如下:整體性,相對性,對比性。所謂整體性是知覺的一個重要的基木特征,雖然知覺的對象是由很多的個體組成的,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學生不會把這些堪稱一個個的個體,而是將其統(tǒng)一整體化。任何沒有表述的知識都是不會被學習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須對知識進行一個邏輯關系,因果關系的處理,從而使之聯(lián)系成為一個獨立的整體,這樣學習者再學習起來才會輕松易懂,這也是將復雜轉(zhuǎn)化為簡單的一個常用模式。相對性,知覺不會對其某一個物質(zhì)做一個簡單的判斷,而且要通過其它事物的比較呈現(xiàn),才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但是在畫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萬個門電路的半導體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現(xiàn),則可以使人們對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對運動的判斷是相對的:畫面上,一輛汽車在靜止背景上移動或汽車不動而變換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為動態(tài)。在亮度的呈現(xiàn)上也是相對的:如果一個紅色的實物放在太陽光下則會閃爍出晶瑩透亮的紅色,但是在夜晚的燈光下,則會暗淡許多。對比性:當兩種事物的屬性誰以區(qū)分時,應將它們放在一起呈現(xiàn),而不是分開。并在畫面上用不同的顏色、字體或符號標出它們的不同點;或是將細微的差別加以放大,這些均有利于知覺的對比,從而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辨。

第8篇

關鍵詞:音樂情感;心理學;認知

作為人類有意識的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音樂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息息相關。情感是音樂藝術中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心理學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與音樂學的專業(yè)知識結合起來,當今已成為一種趨勢。

音樂情感一直以來是國外音樂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這也應歸功于19世紀中葉實驗心理學派的努力,該學派促使了現(xiàn)代音樂心理學的萌發(fā)。我國音樂心理學起步較晚,在這之前的研究重點偏向于從專業(yè)性的音樂角度進行思辨性質(zhì)的分析,而沒有實證研究的支持,理論略顯空泛。在音樂心理學引入我國后,音樂情感的研究更多地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緊密地結合,展現(xiàn)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對國內(nèi)關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進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樂情感的相關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對音樂情感的定義

音樂情感是人與音樂的交互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包括各種人類感情因素的心理過程(劉濤,2006),這個廣義的概念包括與音樂實踐活動有關的情緒、心境、偏好、趣味和態(tài)度等,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模糊量。

揚州大學的周新葉在《音樂情感剖析》(2005)中提到,“音樂情感”應等同于“音樂的情感”,它既包括由音響直接引發(fā)的情感成分,同時也包含主體對社會生活內(nèi)容聯(lián)系思考而產(chǎn)生的情感成分,是兩個源頭合成的一股流。

(二)音樂情感的特征

結合音樂理論、音樂心理學、藝術情感學的研究,劉濤(2006)總結了音樂情感在信息的表現(xiàn)、傳遞與認知行為過程有一些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主觀性、層次性、客觀性、模糊性、整體性、運動性、觀照性、選擇性等;甘露則認為音樂情感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和易感性的特征,她是從音樂存在的意義的層面出發(fā)的。

音樂情感自身的復雜特點給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視野,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它或許不能讓研究者從只言片語中推出結論,也不能從部分得知整體,流動的音符所帶來的情感是復雜的,這就給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多個學科聯(lián)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國內(nèi)外研究者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雖然各自的出發(fā)點不同,涉足的領域也較為廣闊,但不難總結出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實證性的研究和思辨性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學會前主席布魯斯特?史密斯曾概括提出心理學研究的兩種方法(模式),分別是因果模式和闡釋模式。前者歷來都是立足于外部來看待行為著的人,沿襲的是物理與生物領域的各種自然科學方法;而闡釋模式則從來都是從內(nèi)部來看待人,即在情感、意義和價值的領域中研究人,強調(diào)人的特殊性。

根據(jù)劉沛的闡述,使用因果模式使音樂與情感的研究大受限制,因為基于該模式的研究的基本假設是:孤立的,外部的,聽刺激能夠?qū)η楦行袨楫a(chǎn)生一種直接因果式的影響??上У氖?,事實證明,這種假設在各種驗證和考驗面前遙遙欲墜?!皩嶒炓魳沸睦韺W者逐漸認識到,實驗設計對變量的嚴格控制,獲得的少量的音樂心理定量研究結果非常有限。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課題的量化研究獲得充分的積累,情形依然如此。有時相同的研究課題,由于變量、被試及測量工具的差異,研究結論也會有所不同甚至相反?!标U釋模式在這時便顯現(xiàn)了必要性。

音樂情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并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中間介入了人腦對聲學屬性的排列組合,對音樂符號的加工過程,因此,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需要將因果模式和闡釋模式相結合,將因果模式的手段作為研究的基礎和根基。有了實證研究的支持,經(jīng)驗性的分析將能夠走得更遠,正所謂根深而葉茂,對于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會導致研究局面的營養(yǎng)不良。

二、音樂情感的研究成果探討

(一)音樂情感的認知心理學角度的研究

根據(jù)蔣存梅所闡述的斯洛博達的觀點:認知階段是情感階段的先行,沒有認知的基礎就不可能產(chǎn)生情感。張前在《音樂欣賞心理分析》中也持相似觀點。張前認為,人們從音樂中所直接接觸到的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而是音響;音樂的一切表現(xiàn)內(nèi)容都要由音響引發(fā),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lián)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綜上所述,要研究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對中間的認知過程的深入探討是至關重要的。國外學者塞拉芬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般認知過程發(fā)展的理論建構,主要以實驗法作為研究方法,但因為被試為歐美人種,得出的研究結果是否適應于我們東方人的特點,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實驗依據(jù),盡管如此,塞拉芬的研究也為我們指明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即探尋中國被試對音樂情感的認知的過程和發(fā)展水平,這在我國的研究領域中可以說還是近乎空白的一塊,有待于開拓。

另一方面,對音樂情感的認知在我國已經(jīng)受到了大腦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關注。由于認知心理學以大腦中的認識過程為研究對象,猶如像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一樣,采用精密儀器,通過對大腦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測試,從中找出一般的規(guī)律,即得出音樂能激感的論據(jù)。因此通過認知心理學研究音樂就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更有說服力。

根據(jù)有關學者的最新研究,音樂活動對大腦心理具有諸多復雜影響,如對青少年大腦“認知誘發(fā)電位”(事件相關電位)有顯著影響,對皮質(zhì)慢電位、神經(jīng)細胞與分子活動也有一定的影響,并且能夠促進青少年的感覺皮層、聯(lián)合皮層和前額葉新皮層的生理心理性發(fā)育,并使它們之間的雙向交互式連接獲得較早和致密的結構性塑造。

綜上所述,認知科學和腦神經(jīng)科學對音樂情感的研究的貢獻的確不可小覷,但是,這里有兩點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電腦是人腦思維的產(chǎn)物,它只能根據(jù)人腦中已有的信息進行實驗、推理,人腦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當測試完畢后,人腦中可能又有新的思維信息,用電腦固定的程序或人工智能等純邏輯化的工具來測試人腦認知的心理過程,是不是過于主觀?

第二,就音樂認知科學的實驗效能及其解釋力和預見力價值而言,同一個欣賞者在不同的時間欣賞同一首樂曲時,如果欣賞者的感受不同,兩次測試的結果可以反映出來,如果欣賞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話,測試結果會不會也完全相同?這些問題涉及人腦的信息加工機制,也涉及電腦及還原性實證結果如何與人類的藝術心理、審美創(chuàng)造性體驗和思維相互貫通并耦合互補等復雜內(nèi)容,因而有待更深入地思考與探究。

(二)音樂情感的社會心理學角度的研究

人的心理機能及其復雜心理結構的形成,都離不開人的社會性活動。不同的個體,以及不同個體在社會上的身份定位、性別差異所帶來的不同要求等,而造成的不同的社會認知,不同的文化經(jīng)驗、社會背景、結構、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個體,社會階層中不同的群體,對于音樂的情感、情感的認知是否都是有差異的呢?個體的情感體驗和群體的情感體驗是否有差異,當二者相互作用時,結果是相互抑制,還是相互包容,還是產(chǎn)生疊加效果?這些問題向我們呈現(xiàn)了面對“音樂情感”的不同視角:從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對音樂情感認知進行研究。

將音樂情感的研究范圍縮小到特定的群體,目前的相關研究還是較少的。邢紅梅的《聆聽音樂與大學生情感的聯(lián)系》(2007)對大學生這個處于人生特定階段的特定的群體的音樂情感進行了分析。作者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對大量的大學生進行了在聆聽音樂時情感的反應的訪談調(diào)查。該文章細致分析了大學生的音樂情感,但也引發(fā)了更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如音樂如何被使用?聆聽者如何在聆聽活動中建構自我身份,進行各種不同的情感陳述?個體如何在社會情境中以音樂為中介體驗和創(chuàng)造情感,以便自己更好地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律化的存在?這些問題仍舊值得深入去探討。另外,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僅僅使用訪談法略顯單薄,如果能夠結合上實證研究的實驗和數(shù)據(jù)支持,或許能夠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結束語

在相關文獻中,國內(nèi)相關實驗論文的數(shù)量和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國內(nèi)的實證研究僅僅是集中在個別音樂治療和音樂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報告方面。顯然,國外在實證方面的歷史和經(jīng)驗比國內(nèi)要雄厚,但是,國外實驗研究的被試都是白人或黑人,他們的數(shù)據(jù)結果是否能夠代表中國被試的情況,是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隨著近幾年我國心理學的快速發(fā)展,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趨于實證化、科學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上,會議收到的論文以及會上宣讀的論文都顯示了這一趨勢。重視應用性研究,采用實證性研究方法的學者明顯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開的第一屆情感計算與智能交互國際會議(ACII2005)共錄用論文118篇,然而,音樂情感研究的文章僅有兩篇,但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外已經(jīng)形成一個熱潮。不過,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科學、腦神經(jīng)科學、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在我國正在逐漸萌發(fā),并顯現(xiàn)了強大的生命力。從與浙江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個集中研究音樂情感的隊伍的聯(lián)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國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是相當重視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與國際接軌,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樂情感的認知模型的計算機程序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這將使情感的識別、表達和轉(zhuǎn)化實現(xiàn)數(shù)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進音樂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過對音樂情感的研究的回顧和梳理,對于該領域的研究是需要計算機科學、腦神經(jīng)科學、生理學、物理學、美學、心理學、音樂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撐的,并且,在實證研究的根基上結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將因果模式與闡釋模式融會貫通起來。

此外,音樂是人類偉大智慧的產(chǎn)物,隨著音符的流動展示著人類與大自然的精髓。音樂是靈動的,音樂是有靈性的,音樂可以激發(fā)人類的豐富情感,讓人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音樂的博大精深與大自然的精髓不謀而合,或許音樂的本質(zhì)也是自然靈性的體現(xiàn)。音樂的這些特征是與人本主義的思想相通的,尤其與倡導靈性的回歸、重視精神層面的被稱為“心理學的第四勢力”的超個人心理學一拍即合。如果能夠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強音樂情感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聯(lián)系,再結合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相信音樂情感在我國的研究必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王沛,蘇潔.音樂知覺的神經(jīng)基礎研究[J].心理科學,2007(6).

2、周新葉.音樂情感剖析[J].藝術百家,2005(4).

3、甘露.論音樂的情感特征[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4(4).

4、趙冬梅,劉志雅.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分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2).

5、蔣存梅.國外音樂認知發(fā)展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音樂研究,2007(3).

6、崔寧.音樂教育的大腦心理效應[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7、郭學智,李榮有.論音樂認知[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第9篇

科學心理學自1879誕生以來,歷經(jīng)眾多學派的競爭與融合,發(fā)展到當代,認知心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生物科學、神經(jīng)科學、醫(yī)學、哲學等學科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成為當下心理學發(fā)展的主流。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學體系內(nèi)容心理學到目前的認知心理學,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心理學已歷經(jīng)內(nèi)容心理學、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其中夾雜的大大小小的理論思潮也很多,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認知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四大勢力,其影響持續(xù)至今(舒躍育, 2011)。但是,隨著科學哲學的發(fā)展進步,心理學學科體系自身的不斷拓展,以及心理學與多學科的相互交融,心理學發(fā)展之勢勢不可擋,其中發(fā)展正盛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最有可能成為心理學的“第五勢力”。在后現(xiàn)代與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學學科體系加速分化,美國心理學會(APA)目前在冊的就有53個心理學分會,每一個分會幾乎都可以主導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就我們所熟知的,近年就興起了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社區(qū)心理學、生態(tài)心理學、環(huán)境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現(xiàn)象心理學、認知神經(jīng)心理學等(葉浩生,2003),這使原本就不很清晰的心理學體系新增加幾分凌亂。

心理學目前的多學科分支的現(xiàn)狀,是心理學高度發(fā)展的結果,還是心理學分離和破碎的預兆。張海鐘和姜永志(2010)認為,學科分化是心理學高度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如物理學這樣的成熟學科就有數(shù)十個分支學科,相比較而言心理學并不多。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斯塔茨(Staats, 2003)則認為,學科過度分化是心理學分裂的預兆,這樣的分裂現(xiàn)狀,使科學心理學很難形成真正的科學共同體,難以形成如科學哲學家?guī)於鳎↘uhn)所說的統(tǒng)一“范式”(Paradigm),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常規(guī)科學將成為泡影,心理學終將難以擺脫前范式科學形態(tài)的命運。斯塔茨(1996)曾指出,“每一門科學都得經(jīng)歷一個從不統(tǒng)一到統(tǒng)一的轉(zhuǎn)變過程”,他注意到在自然科學方面,這種轉(zhuǎn)變以極高導致了在理論、方法和哲學上的相當多的一致性,而行為科學卻是分裂的,因此,他試圖利用實證主義方法論將心理學整合為統(tǒng)一科學心理學,但是舍棄人文的心理學注定是不圓滿的,這一整合注定了失敗的結局。那么,心理學的現(xiàn)狀究竟是怎樣的呢?心理學是在發(fā)展還是在倒退,心理學的歷史是否有一個類似于規(guī)律的法則來引導學科發(fā)展,或者說心理學發(fā)展的模式和方向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澄清會讓我們對心理學的現(xiàn)狀有一個新的認識。以下我們將看到爭論最多的三種心理學史發(fā)展模式,同時,立足于當下后現(xiàn)代和多元論的觀點,我們提出心理學的多元論發(fā)展模式,作為第四種模式,同樣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

2心理學史發(fā)展的傳統(tǒng)模式

2.1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及其評析

每一種發(fā)展模式都是一個規(guī)律的生成,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Cyclical development model)認為歷史就是重復自身,起落消長,無盡往復。王國由盛而衰到再次興盛,知識的停滯與知識的重新發(fā)現(xiàn)都是循環(huán)往復的。最早的循環(huán)論者應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認為,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zhì)是無限與無形的,他命名為“阿派朗”,意思是“無邊無界”,他認為宇宙的每一事物都要經(jīng)歷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的循環(huán)變化過程。在當代,科學哲學的發(fā)展也為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提供了佐證??茖W哲學家?guī)於鞯姆妒秸撜J為,范式是一門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一門學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稱之為科學,任何一門學科在沒有形成范式以前,都處在前范式或前科學時期,科學工作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待經(jīng)過討論形成統(tǒng)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于是從前科學時期進入科學時期,因此,他認為科學發(fā)展是四個階段的往復循環(huán):即前科學時期(前范式)→常態(tài)科學時期→反常和危機→科學革命時期→常態(tài)科學時期……。庫恩認為,當新范式戰(zhàn)勝舊范式就標志科學革命時期的結束,而進入新的常態(tài)科學時期。在新的常態(tài)科學時期,新的范式成為該學科的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茖W研究在新范式的引導下繼續(xù)積累式的前進。但到了后來又出現(xiàn)新的反常,陷入新的危機,引起新的科學革命,并實現(xiàn)從新范式到更新范式的轉(zhuǎn)變,進入更新的常態(tài)科學時期,科學的發(fā)展模式就是通過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與庫恩同一時期的另一位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在科學研究綱領理論中,同樣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觀點,認為科學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循環(huán)過程,即科學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科學研究綱領的退化階段→新的進化的研究綱領證偽取代退化的研究綱領→新的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拉卡托斯的這個模式不同于波普爾的不斷革命模式,它既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的過程的質(zhì)變,也體現(xiàn)了它的量的進化(夏基松, 2010)。

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心理學史的發(fā)展也遵循這樣一個往復循環(huán)周而復始的規(guī)律。從地域人格的形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循環(huán),姜永志和張海鐘(2010)就發(fā)現(xiàn),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將導致人們適應環(huán)境的差異,對環(huán)境的不同適應會逐漸內(nèi)化為區(qū)域文化內(nèi)的一種習慣、思維,最后生成一種區(qū)域性文化,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因差異不同,而形成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的表征方式外顯為區(qū)域文化心理行為,這種行為又會使人們對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進行改造,即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區(qū)域文化→區(qū)域文化心理→區(qū)域文化心理行為→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區(qū)域文化心理……,這是區(qū)域地理與人格生成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另外,從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變化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循環(huán)模式,意識或經(jīng)驗是科學心理學建立之初唯一的心理學研究對象,在構造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時期,意識仍舊是心理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自從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913年在《心理學評論》發(fā)表《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之后,心理學徹底的將意識排除在心理學之外,將外顯的能夠測量、重復和量化的行為作為心理學唯一的研究對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持續(xù)影響整整持續(xù)了半個世紀,其很多觀點仍被認知心理學所沿用。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認知心理學使 意識重歸心理學領域,意識的回歸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又一次循環(huán)。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使意識與行為成為當代心理學都涉足的研究領域,認知神經(jīng)科學致力于尋求意識與行為的神經(jīng)生理基礎。這種循環(huán)其實并沒有停止,每一次循環(huán)只是達到了暫時的平衡,即達到了庫恩所說的常態(tài)科學時期,或者拉卡托斯說的新的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但是,每一次循環(huán)都會從之前的發(fā)展過程中吸收新鮮的東西,并將其整合到現(xiàn)有理論中來,從而促進學科的發(fā)展進步,這是該模式最易被接受,也是最具解釋力觀點。

2.2線性發(fā)展模式及其評析

線性發(fā)展模式(Linear-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l)認為,每一個人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先輩發(fā)現(xiàn)的基礎之上。正因為如此,人類的知識才能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就如實證主義先驅(qū)孔德說的一樣,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jīng)驗事實的基礎上,經(jīng)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除了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jù)的知識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知識,其暗含的假設就是只有被經(jīng)驗證實的知識才能促進科學的發(fā)展,那么這種發(fā)展應該就是線性的發(fā)展。而波普爾(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哲學也承認了積累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發(fā)展模式是:(1)科學開始于問題;(2)科學家對問題提出大膽猜測,即理論;(3)各理論間展開批判和競爭,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篩選出逼真度高的理論;(4)新理論被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一步證偽,又出現(xiàn)新的理論。波普爾認為,任何科學的發(fā)展都是不斷的否定之否定,是知識經(jīng)驗的不斷累積(姜永志,劉額爾敦吐,2012)??椎拢↖sidore Comte)和波普爾的科學進步模式直接影響了包括心理學在內(nèi)的眾多學科。

在心理學領域,或許這一線性進步發(fā)展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因為從心理學史的考察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很多佐證。如在心理治療領域,這個過程就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國心理學家車文博(2010)在《車文博文集:西方科學心理學史(第五卷)》中認為,早期希臘思想將心理障礙看做是超自然的力量,后來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認為是體液失衡導致心理障礙并強調(diào)腦的作用,后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強調(diào)“中庸”的情緒反應是緩解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后來薩布科(Oliva Sabuco)認為情緒的自制促進了心理健康,后來皮內(nèi)爾(Philippe Pinel)對精神障礙進行了分類,并認為有些精神障礙有神經(jīng)生理基礎,而有些精神障礙沒有生理解剖基礎,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對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有重要作用,再到后來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后,人們通過現(xiàn)代測量技術來鑒別心理障礙,并通發(fā)展出了精神分析療法、行為主義療法、人本主義療法、意象療法等。現(xiàn)代心理治療的診斷與治療的發(fā)展,并不是突現(xiàn)的,而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之上不斷累積的結果。研究者也常常深有體會的認為,我們所做的每一項研究都是奠定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的累積,如感覺、知覺、記憶等的每一次新的突破都是在對大量文獻進行研讀基礎上,通過一次次實驗得到的。在科學主義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爭中,所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心理學是否需要這樣的實證累積,由實驗數(shù)據(jù)組成的實證材料能否代表心理學的發(fā)展進步,實證積累的心理學能否促進心理學的統(tǒng)一?

這種線性進步的發(fā)展模式其實是每一個學科發(fā)展多必須要經(jīng)歷的,知識的產(chǎn)生都是逐漸積累的。心理學史的發(fā)展同樣需要這樣的早期積累,心理學史的每一本經(jīng)典著作,都對促進科學心理學產(chǎn)生的各學科知識做大篇幅的論述,哲學作為心理學的母體、從來都是科學心理學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直接供體,生理學作為對科學心理學具有重大影響的學科也成為了科學心理學最親密的伙伴。正如維特斯特恩(Wetterstein, 1975)認為的那樣,“在心理學領域,人們理解記憶、學習和感知過程等問題的知識有了顯著增長”。但是心理學內(nèi)部仍存在一些分支學科的領域,它們通常研究諸如人格或社會控制問題,其發(fā)展歷史較為混亂,不容易根據(jù)線性進步模式來解釋。由此便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即心理學歷史的發(fā)展是否存在一種完全相同的總體模式,也許存在幾種模式,一些符合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另一些符合線性進步發(fā)展模式。

2.3混沌發(fā)展模式及其評析

混沌發(fā)展模式(Chaos Development Model)認為,歷史本身沒有任何完全相同和普遍性意義。正如費舍爾(Fisher)指出的那樣,“歷史只不過是一出偶然發(fā)生的、不能預見結局的戲劇”(墨菲, 科瓦奇, 2010)。在歷史中發(fā)掘的意義是我們強加于歷史之上的意義,而不是歷史本身所固有的意義。薩瓦(Sawyer, 2000)就認為:“撇開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歷史不過是一個抽象、靜態(tài)的概念,既不能說它具有客觀性,也不能說它沒有客觀性,問題在于人們不了解歷史的客觀性卻賦予其客觀性”。因此,心理學的歷史也可能是一種混沌的和不連貫的歷史,科克(Koch, 1969)在《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連續(xù)的科學》指出,心理學在百年之后產(chǎn)生了大量的偽知識和無意義的思想[??瓶苏J為,科學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被看做是“極力效仿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不斷變化的連續(xù)體”,但是他又說,目前為止,心理學尚未找到一種適當?shù)姆椒ㄕ搧硌芯科洫毺氐膶ο螅€遠遠不能說明它是一門累積的、漸進的科學。

事實上,科學心理學在極力模仿自然科學的過程,已經(jīng)將心理學割裂了。按照科學心理學的發(fā)展軌跡,科學的心理學是以實證主義為邏輯主線的,無論是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還是近年興起的認知心理學,都主要以實證主義的方法論為其哲學基礎。傳統(tǒng)科學方法論是以物理主義的世界觀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為基礎的,物理主義世界觀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直接構成了現(xiàn)代科學的實證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科學的實證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現(xiàn)象是可以通過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長工具可以客觀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觀和真實的,否則是虛假的。實證主義立場的心理學其實揭示的只是人類全部心理現(xiàn)象的一部分內(nèi)容,很多無法用經(jīng)驗證實的心理現(xiàn)象必須借助于非實證的研究(葛魯嘉, 2008)。對自然科學過度的模仿,使心理學失去了本真,那些不能用實證方法研究的,但又對人的日常生活起著主導作用的心理現(xiàn)象,不應該被方法論無情的拒之門外。從這一視角來看,心理學的歷史更多的是一部 實證科學心理學史,它缺少的是連續(xù)性的和綜合性的關于人的心理的解讀。因此,混沌發(fā)展模式占據(jù)的市場份額并不大,顯然它也不能完全解釋心理學的歷史,畢竟科學心理學在研究對象、方法、內(nèi)容以及體系上,都具有循環(huán)和線性進步的特征,那究竟哪種模式更適合當下的心理學,更能揭示心理學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呢?顯然上述三者都具有相對的適切性,但同時也有片面性。

3多元發(fā)展模式

以上每一種心理學史發(fā)展模式都不能完全解釋心理學的發(fā)展連貫性,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人更愿意接受心理學史的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另外有一些人更傾向于接受線性進步發(fā)展模式,甚至還有人認為心理學史部分上也是混沌的。理論的不統(tǒng)一往往都會陷科學于囹圄之中,在心理學這個限定的領域也一樣。既然以上三種歷史發(fā)展模式存在缺陷,那么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來看待心理學的歷史?;仡檶π睦韺W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早期學者,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者都持有一種多元論,瓦伊尼(Weiner, 2010)在其著作《心理學史:觀念與背景》中強調(diào),蘇格拉底(Socrates)就曾最早規(guī)劃出一種多元論的心理學研究取向,強調(diào)行為具有多重原因,行為的原因不單純是心理學、生理的或是社會的,而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而中世紀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哲學視角也允許多元性和多樣性在整體性中占有更重要地位,認為世界由無數(shù)獨立的精神性的“單子”所組成,是無數(shù)單子的和諧的體系,這是唯心主義的多元論?,F(xiàn)代機能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立者詹姆斯同樣是一位徹底的多元主義者,詹姆斯明確證實了分析的多重水平:分子的、生物學的、社會學的、哲學的—所有這些都是合理的,并且都有自己的特殊價值和應用。他的多元論對他的心理學取向有幾種含義,首先是方法學的,我們審視詹姆斯的著作,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哲學,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實用主義的多元論,其中方法學的觀點起了輔的作用,詹姆斯是用了多種方法,顯然是一位方法多元論者。二是在心理學對象上他的多元論也尤為凸顯,他的研究范圍包括了基礎問題與應用問題,宗教心理甚至超自然現(xiàn)象(方雙虎, 2011)。早期學者的多元論思想,為今天心理學的多元論取向奠定了基礎。

隨著近幾十年科學哲學的發(fā)展,后現(xiàn)代哲學成為支持多元論的主要陣地,后現(xiàn)代哲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一元論,提倡多元主義,認同不同意見同時并存,共同繁榮。后現(xiàn)代哲學還接受費耶阿本德的“多元主義”和“增生原則”,認為任何理論都有韌性,沒有一種理論永遠能駁倒另一種理論,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能判定一個理論好于另一個理論。我們再回到心理學分裂的源頭來看,其中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實證科學主義心理學的文化霸權問題,即主張建立一種普遍性適用的實證科學和嚴格意義的實證科學,這種客觀的研究范式確實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科學的地位,揭開了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操作主義使人類心靈越來越具有可操作化,提供了客觀揭示和理解心靈的方式方法和有效的干預技術,合理的揭示了人類心理的一個側(cè)面。

但是,這種客觀研究范式所堅持的主客分離的思維模式?jīng)]能完全的闡釋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類心靈主觀性。這種以實證主義取向建立的心理學實際上所持有的就是一種一元文化論,反對其他形態(tài)的心理學形式,反對其他文化中的心理學式樣,這樣難免忽略了其他文化中有價值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內(nèi)容和關于心理的解釋。從美國心理學會(APA)53個專業(yè)分會來看,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致,這樣的分化是否阻礙了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了呢?從目前的發(fā)展來看,這樣的細化不但沒有阻礙各心理學分會的發(fā)展,而且很多心理學研究領域還出現(xiàn)更多的交叉研究。從行政組織結構來看,在20世紀末,心理學已經(jīng)同其他學科一樣統(tǒng)一,甚至比某些學科還要統(tǒng)一,如,在生物學內(nèi)部,我們通常能見到至少20個系,包括植物學、園藝學、畜牧學、林業(yè)學、動物學、解剖學、動物研究學、微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等等。所以,心理學可能高估了其他學科的統(tǒng)一而貶低了自身的統(tǒng)一性。按照詹姆斯的精神,我們必須考慮學科統(tǒng)一的優(yōu)勢,但是我們也應該探索多元化為心理學提供的優(yōu)勢,一門新的理論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會彌補心理學的分裂,同時又為心理學的未來發(fā)展帶來希望。

4小結

綜上所述,心理學的歷史并不是分化的歷史,而是學科多樣化、復雜化、豐富化、精細化的發(fā)展必然性。那么,心理學史的發(fā)展模式更可能會遵循這樣一種多元論取向,心理學學科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分支學科不斷增多、心理學研究越精細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彌補了心理學的分裂,起碼將其研究限定在了心理學的邊界之內(nèi),阻止了學科分裂或被其他學科蠶食的結果。因此,對心理學史的解讀,要站在多元論的立場上,持有多元發(fā)展模式(Pluralism Development Model)的觀點。在心理學史的體系中,諸如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等幾種典型體系被納入到了當代主流心理學之列,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等對當代心理學也產(chǎn)生著持續(xù)的影響,認知心理研究回歸了意識的主體地位,同時對多元方法的重視也拓寬了科學的概念和方法論基礎,我們對整個心理學領域的發(fā)展變化仍會持續(xù)關注,但我們應該更傾向于采用多元論的視角,將心理學史的發(fā)展納入到多元發(fā)展模式中來考量,客觀公平的承認每一種心理學研究取向存在的合理性與價值性,這樣解讀的心理學史才會彰顯心理學的當代價值。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wǎng)專業(yè)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yè)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車文博. 車文博文集(第五卷): 西方科學心理學史. 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方雙虎. (2011). 論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科學觀. 心理科學, 34, 1242-1246.

葛魯嘉. (2008). 新心性心理學宣言---中國本土心理學原創(chuàng)性理論建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姜永志, 張海鐘. (2010). 中國區(qū)域心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整合探索. 心理學探新, 30, 3-6.

姜永志, 劉額爾敦吐. (2012). 近代哲學與心理學的邏輯演進--基于語言哲學的發(fā)展脈絡. 心理研究, 5, 8-12.

墨菲, 科瓦奇. (2010).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林方, 王景和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