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

時間:2023-05-28 09:44:04

導語:在水稻栽培管理技術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

第1篇

[關鍵詞] 水稻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1-0098-01

水稻,一種重要的糧食資源,全世界許多地方的人都依靠其作為基本食糧。尤其是在我國,水稻作為一種絕對主食,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國,水稻的播種面積約占所有糧食作物的百分之二十九左右,而總產量卻高達百分之四十左右,我國約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都以此作為主食。但目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較快,耕地面積持續(xù)減少,這就對水稻栽培、供應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使我們必須在一定的耕地面積內,栽培出更加高產、優(yōu)質的水稻作物,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水稻供應。

一、水稻的選種與處理

在水稻的選種上,應該針對地域特征,選用抗病蟲害能力強、生育期適宜的高產、優(yōu)質品種。然后做一定的挑選,剔除秕粒、病蟲粒以及雜質。然后可選用25%史百克或是保鮮克做兩到三天的浸種處理。播種前還應在晴天對種子進行兩到三天的晾曬處理,以提高種子的出芽率。晾曬時種子厚度約在3厘米左右,還要時常對其進行翻動,夜間注意收裝。另外要掌握好溫度與水分,催芽到破胸時期的谷溫應該控制在38~40℃,并保持種子的濕潤度。破胸之后,谷溫應掌握在25~30℃。

二、培育壯秧

水稻播種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底到五月上旬。要使水稻可以優(yōu)質、高產,壯秧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應選用露地濕潤育秧技術,以方便排灌的田塊作為秧田,每公頃施腐熟的農家肥15噸、氯化鉀75千克、三元復合肥375千克、尿素75千克到150千克。秧田的播種量應該掌握在225千克每公頃之內,秧大田比為1比8到1比10。培育壯秧應該達到的標準為:生長整齊、旺盛,無病蟲,有3個之上的分蘗,苗體健壯且有彈性,葉片要挺健、寬厚,苗高適中,顏色為深綠色,少黃、枯苗葉。另外,秧苗要保持整齊、一致,每株之間的差異較小。當水稻秧苗育齡達到30天到38天時,便可進行移栽。

三、大田栽秧

栽秧前要進行整地,要使土地平整、膨軟,土肥均勻相容,無大塊的泥土,也無任何殘茬、雜草,這樣才能保證秧苗的生長速度與質量。整地時通常為一犁一耙一耖,如果有黏重的土壤泥塊,可以在不影響其他作業(yè)的情況下進行三犁二耙,使原本壤黏的土壤可以變得松軟、細碎。秧田的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鋪。還要注意適時的提前早栽,提倡中小苗移栽,以延長本田生長期,增加有效分蘗。在具體的插秧作業(yè)時,要保證好質量,要做到深度淺,間距均勻,秧苗正,秧列平直,并且不要有漂秧現象出現。

四、秧期田間管理

1.科學配方施肥

插秧前4~5d,在苗床上施送嫁肥,施用一次性水稻專用復合肥或腐熟農家肥7500kg/hm2、二銨150kg/hm2、硫銨300kg/hm2作底肥。底肥翻后耙前要全層深施,有機肥肥效持續(xù)時間長,能保持秧苗中、后期穩(wěn)健生長,不脫肥早衰。秧苗開始生根時追返青肥,施硫銨和鉀肥75~150kg/hm2,拌入除草劑撒施,有利于稻秧快速活棵和中耕除草。2~3周內再追施發(fā)棵分蘗肥,施尿素150kg/hm2、鉀肥或復合肥225kg/hm2,有利于水稻快速發(fā)棵分粟和抽穗齊。

2.科學管水,防止爛秧

插秧后在水層管理上,保持稻田水層“淺、濕、干”的節(jié)水灌溉模式,水層要保持苗高的2/3(以不淹沒秧心為準),扶苗返青,防止長期深水泡秧。

3.打好送嫁藥,預防病蟲害

水稻移栽前3~5d,用吡蟲啉0.30~0.45kg/hm2或40%毒死蜱乳油1500ml/h㎡兌水噴霧可以預防水稻稻薊馬、一代螟蟲、稻癭蚊;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450g/hm2,或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500g/hm2對水750kg/hm3噴霧,以預防水稻稻瘟病發(fā)生。

五、生育后期田間管理

1.合理灌水

水稻孕穗期需水最多,要間歇灌溉,即灌3cm淺水層,待落干至腳窩有水,晾曬1~2d,再灌3cm淺水,如此往復。減數分裂期要保持有水,如遇低溫冷害,要保持18cm水層防御低溫冷害。結實期保持3~5cm水層,水稻齊穗后到灌漿期,灌跑馬水,進行濕潤灌溉,增加土壤通氣性,增強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地溫,可以養(yǎng)根保葉壯稈,延長上部葉片壽命,促進水稻早熟。黃熟末期停灌,以利于收獲。

2.及時曬田

晾田3次以上,第1次在水稻七葉期(分蘗達80%);第2次在始穗前,7月20日左右;第3次為齊穗后,晾田程度達到有微裂,腳踏有印痕為準。

3.滅草

要及早割凈田埂和渠道兩旁的雜草;若前期封閉除草處理效果不好,于水稻有效分蘗末期,選晴天,用48%苯達松1500mL/hm2混50%二氯喹啉酸750g/hm2對水450L/hm2進行莖葉噴霧。施藥前一天排干田間水,施藥后第2天灌水正常管理;對田間殘存的雜草,要在齊穗后人工除草1~2次,以利于稻田通風透光,提高水溫和地溫,促進水稻早熟。

4.科學施肥

一是要合理施穗肥。倒數2.5葉時至孕穗末期,田間有效莖數不足,出現拔節(jié)黃的要早施,低部葉片枯萎的先晾田后再施,有葉瘟病的防治后再施,同時要觀察天氣,多雨寡照不施或少施,施尿素750kg/hm2或硫酸銨1125kg/hm2、硫酸鉀750kg/hm2。二是要增施磷。噴施磷酸二氫鉀,提高植株功能葉片壽命,改善植株營養(yǎng)狀況,增強抗逆性,促進籽粒飽滿,在齊穗至灌漿期,均勻撒施含磷、鉀較多的草木灰750~900kg/hm2,或選擇晴天噴灑0.2~0.3%磷酸二氫鉀稀釋液750~900kg/hm2,每隔7~8d噴1次,連噴2~3次,利于水稻早熟。

5.病蟲害防治

當田間葉瘟達到防治指標時,選擇具有保護及治療作用較強的新型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提倡多種藥劑交替使用,延緩抗性產生。防治適期是倒2.5葉、孕穗末期、齊穗期。在葉瘟發(fā)病初期,用40%富士一號乳油,或25%使百克等咪鮮胺類、拿敵穩(wěn)等藥劑噴霧,在孕穗末期再噴1次,同時兼防葉鞘腐敗病。預防穗頸瘟,可在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各噴1次藥,用2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噴霧。7月末至8月上旬防治2代二化螟,選晴天9:00之前或15:00之后,用18%殺蟲雙水劑或殺蟲雙撒滴劑等噴施。

參考文獻

[1]劉洪祥.水稻栽培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yè)裝備,2008(5):57-58.

[2]陳曉燕,陳利,段坤.優(yōu)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7(15):117,119.

第2篇

1.秧田備載準備

既是秧田的后期管理,此期是第 4葉和第1完全葉節(jié)根、葉腋蘗開始生長期,需時5~ 7天左右,主要控4葉鞘高不超6cm,促地上第1完全葉節(jié)根、葉腋分蘗的早生快發(fā),揭膜煉苗期。管理措施

1.1溫度白天控制在20℃不宜過高,夜間溫度可適當低些,此期注意高溫誘發(fā)立枯病的發(fā)生,移栽前3~4天氣溫穩(wěn)定13℃以上時,可打開棚膜煉苗,晝揭夜蓋,棚膜逐漸全揭;

1.2濕度管理處于饑渴狀態(tài)為佳??厮?、蹲苗、壯根,使栽后發(fā)根好,返青快、分蘗早;

1.3防治立枯病:發(fā)病嚴重時要灌大水建水層,因立枯病多為好氣菌,灌大水可抑制病菌,也可抓緊移栽;

1.4送嫁保健要在移栽前一天進行,一澆足水防高溫曬死苗;二帶足肥,撒磷酸二銨100g/m2,少噴水使肥沾到土上有利返青;三帶藥防治潛葉蠅,用40%樂果7.5 ml加水6kg噴100m2苗床;四帶移栽靈2 ml/m2加3kg水,澆灑在苗床上,利于生根返青。

2.本田移栽管理

2.1適期栽植

依據當地水稻安全移栽期所需溫度確定,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3℃時為插秧適期。黑龍江省綏化市插秧適期范圍為5月10~30日,插秧適期又細分為高產插秧期(5月15~25日)、平產插秧期(5月10~15日、5月25~30日)、減產插秧期(早于5月10日前或晚于5月30日后)。

小苗(2.1~2.5葉齡)在高產插秧期的前期插為宜;中苗(3.1~3.5葉齡)在高產插秧期的中期插為宜;大苗(4.1~4.5葉齡)在高產插秧期后期插為宜;壯秧耐低溫能力強可在高產插秧期的前期插為宜,弱苗可晚些;移栽前期出現鹽害或立枯病應提早移栽本田,調離不良生長環(huán)境。

2.2密度要合理

密度指單位面積內栽植的穴數或基本苗數。黑龍江省綏化市手插秧栽植密度范圍在13~32穴/m2,其中13~16穴/m2為最稀密度,16~22穴/m2為一般密度,22~32穴/m2為最密密度;基本苗數范圍在17~100株m2之間,平方米計劃穗數一般在400~600穗m2;原則“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土質瘦、栽培水平低、品種分蘗差、株型緊、直立早熟品種適當密植,反之適當稀植。

2.3方式要得當

栽植方式指單位面積、栽植密度等同的前提下,穴數或基本苗數的不同布局,即行、穴距的變化;行距根據株高的1/3確定,一般在23~40cm間;穴距一般在13~20cm間;每穴苗數1~5株,插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2.3.1四邊型插秧:是最基本的插秧方式,在行距確定前提下,隨密度增加穴距變小,由等邊四邊型趨于長方型,規(guī)格多在(23cm~30cm)×(13cm~20cm)間變化,如圖1。寬行窄穴距可改善水稻田間群體通風透光條件,有利提高冠層光合效率,增加有效分蘗,成穗率達90%左右,此方式適合小苗或中苗分蘗力差、密植的早品種。

2.3.2寬窄行插秧 :由四邊型等行距變成2:1的寬窄行距,隨著密度增加穴距減小,規(guī)格(40cm+20cm)×20cm,如圖2。特點稀中有密、密中有稀,通風透光、營養(yǎng)空間好于四邊、等三角,有效分蘗高達98%以上,成穗率達96%,根活力增強,活桿成熟率達97%以上,適于分蘗力強的晚熟品種、缽體大苗、單本超稀植、兩段育的健壯大苗。

2.3.3等邊三角型插秧:特點穴間距離相等,個體間作用相同,隨著密度的增加,穴距變小,所得到的營養(yǎng)空間均衡,如圖3。試驗結果平均每穴有效分蘗高達32蘗,有效蘗率達96%,穴距一般26~30cm,每穴株數2株,適用于健壯的中苗。

2.4質量要保證:

2.4.1移栽減少傷根:起秧前一天澆足水,秧要隨起、隨運、隨插少傷根,不暴曬秧苗。

2.4.2保證整地質量:整地質量是栽植質量的保證,在施足基肥、泡田整地的基礎上,進一步細整找平,保證田面平整,封閉除草后保持5cm水層2天后,自然降水層3cm時插秧。

2.4.3保證插秧質量:要求“插淺、插直、插勻、插齊”。插淺為1~2cm深,不超3cm;插直為秧苗直立不傾斜;插勻為行直穴勻;插齊為秧苗高度齊在同一水平面。

第3篇

關鍵字:水稻;栽培技術;管理;

前言:水稻有數以萬計的品種,并且在技術人員的研究中仍有新的水稻品種不斷出現,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雜交水稻為世界水稻產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優(yōu)良品種的水稻推廣的過程中,由于稻農在水稻的田間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水稻的產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稻農常見的水稻田間栽培技術和管理問題,從稻田建設、插秧技術、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對水稻的優(yōu)產高產提出可行的實現方案。

1.水稻的田間栽培技術

1.1水稻田間栽培的土壤管理

稻田土壤對于水稻的生長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稻田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著水稻生長的環(huán)境、所需要的光照以及所處的氣候條件等,稻田土壤的養(yǎng)分、疏松程度、金屬農藥殘留等也對水稻的生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稻田應當具有滿足水稻生長的充足的光照條件,所處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在十到十五度最佳,水稻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因此稻田周邊應當有清潔充足的水源。在稻農進行水稻種植前,應當對稻田土壤進行翻耕,使土壤松軟透氣,適當使用藥物、肥料對土壤進行處理,檢測土壤中金屬及農藥殘留應在安全范圍內,土壤含氮量也應適中。

1.2水稻田間栽培的秧苗選擇

世界共有水稻品種14萬余種,不同品種的水稻對于不同土地的適應程度有所偏差,我國擁有遼闊的土地資源,不同地區(qū)的土地狀態(tài)差別較大,因此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當選擇稻種品質能夠適應當地土壤環(huán)境的,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土地的能力。在進行水稻育苗后,應當在稻苗生長的適當階段進行田間插秧栽培,育苗時間短,稻苗小時進行插秧栽培會使得水稻抽穗較晚,影響稻苗的成熟度,而育苗時間長,稻苗較大時會使得水稻抽穗早,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因此應選擇育苗時間適中的壯苗進行插秧栽培。秧苗進行田間插秧栽培的氣候溫度對秧苗的成活率有所影響,需要選擇適宜的氣候溫度進行插秧作業(yè),提高秧苗成活率,具體溫度值視地域和水稻品種而有所不同。

1.3水稻田間栽培的設備支持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及科技興農項目的推進,我國農用機械也得到了很大的革新。在水稻田間栽培中的農用機械主要有用于翻耕的拖拉機、用于插秧作業(yè)的水稻機、用于水稻收割的收割機及相關的加工處理機械等。水稻機在插秧作業(yè)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水稻機的應用極大程度的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作業(yè)效率,并且水稻機在插秧作業(yè)時能夠使秧苗密度均勻、深度適宜。除此之外,與田間管理相關的土地酸堿度、含氮量等指標的檢測,環(huán)境濕度、溫度監(jiān)測等一系列科技設備的支持使得水稻的田間管理能夠從以經驗為依據轉變?yōu)橐詳祿橐罁?,為田間管理各項措施的應用提供理論指導和數據支持。

2.水稻的田間管理

2.1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提高水稻品質

化肥的濫用會導致水稻殘留物超標,土地退化,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但化肥在水稻的種植中仍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何科學高效的施肥是合理使用化肥來提高水稻品質的關鍵?;誓軌驗樗居嗅槍π缘奶峁┢渖L所需的物質,還能夠降低其患病蟲害的可能。根據水稻在生長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態(tài),判斷水稻是否需要補充某些物質,掌握施用化肥的需求量,合理搭配氮磷鉀等元素的比例,結合高效的施用方法對水稻使用化肥。在防治病蟲害時,農藥是直接、有效的控制方法,根據不同的災害情況,確定農藥的用法和用量,還應確保農作物農藥殘留在安全范圍內。

2.2及時監(jiān)測水稻和稻田的狀態(tài)

對水稻和稻田狀態(tài)進行動態(tài)掌握能夠更好的做好水稻的田間管理工作,也是及時響應應用相應對策的關鍵。結合相關技術設備的支持以及稻農的耕種經驗,對稻田和水稻狀態(tài)做出判斷,在雜草、蟲害、水稻病害等影響水稻品質的趨勢爆發(fā)之前及時采取除草、施肥、施藥等方法進行處理。合理灌溉、定期排水,促進水稻根系呼吸和生長,還可利用灌溉對環(huán)境溫度的調節(jié)使環(huán)境適宜水稻生長。

2.3加強水稻的田間綜合治理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雜草等其它植物來爭奪養(yǎng)分以及病蟲害的困擾,水稻的田間治理需要貫穿于自水稻插秧栽培后到指導水稻成熟收割。水稻的田間綜合治理具有長期性、動態(tài)性以及不確定性。在水稻插秧栽培約十天后,需對田間雜草進行治理,此時應當避免化學藥劑的使用,使用物理移除的方法還能夠幫助稻田疏松土壤,促進稻苗生長。水稻的病蟲害應以防止為主,現代許多水稻品種自身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的能力,水稻患病風險降低,但在水稻田間管理中仍應加強監(jiān)管,及時發(fā)現稻田中的病蟲害趨勢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水稻的種植也可與其他農業(yè)、養(yǎng)殖業(yè)相結合,通過構建有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提高總體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3.結語: 良好的水稻產量和質量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國民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良好的水稻種植需要人力、物力、設備以及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合適的地區(qū)對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進行推廣和普及的同時,要同時對配套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進行普及,加強科技下鄉(xiāng)力度,才能更好的保證水稻推廣的效果,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技術引導工作的支持,方便技術人員對稻農提供水稻田間栽培的咨詢和指導。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水稻 栽培方式 發(fā)展趨勢

水稻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國大部分居民都是以水稻為食,北方居民也不例外,因此,重視水稻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對改善大國糧食自給問題和改善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科技迅速發(fā)展,現代化的步伐日趨加快,為了穩(wěn)定提高水稻產量和市場競爭力,滿足人類發(fā)展的需求,我國進一步增加水稻生產效益成為水稻生產的重點目標,水稻栽培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關系著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水稻栽培技術的發(fā)展

1.1直播法水稻栽培

水稻栽培技術的發(fā)展是一項久遠的歷史,古代糧食作物產量不多,為了獲得糧食,在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直播法水稻栽培技術,從水稻栽培技術下手,提高水稻糧食產量。直播稻是指不經育秧移栽,把稻谷直接播種于大田而栽培出的水稻,這種栽培方式方便簡單,便于操作。據史書記載,我國水稻最初是采用直播的種植方式,也就是說直播是一種原始的水稻栽培方式。所謂的直播就是在稻田里撒上種子之后沒有移植的過程,讓水稻單純地在稻田里生長,直至水稻的成熟。這種原始的栽培方式一直保留下來,延續(xù)至今?,F在許多農村的農業(yè)生產就是引用的直播法水稻栽培,但是產量不盡人意,所以在后期逐漸被淘汰。

1.2移栽法水稻栽培

隨著時代的日趨變化,社會也逐漸進步,人們逐漸發(fā)現直播法水稻種植存在著大量的缺陷,比如說產量不高,秧苗長勢不一等,為了解決直播法水稻移栽的缺陷,人們又引進了移栽法水稻種植。所謂的移栽法水稻種植,指的就是讓水稻秧苗在初期時在某個地方長大,等到長大到某個階段就對秧苗進行移栽,移栽到稻田里。這種栽培方式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產量,而且這種早期水稻移栽還解決了直播稻草害嚴重的問題和多熟制季節(jié)矛盾,大大地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在那個時期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耕作制度的不斷完善,水稻育苗也不斷發(fā)展,完善和提高。在20世紀50 年代初期,我國南北各地均以水育苗為主,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北方則稍微受限制一些,但北方也同樣是采取移栽法對水稻進行栽培,但是,移栽法水稻栽培依然存在著缺陷,就是水稻在初期發(fā)育會出現爛根的現象,導致水稻死亡,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的產量問題。為了解決爛秧并培育壯秧,人們開始對水稻種植進行大量的實驗,與此同時又進行了保溫育苗試驗,防止爛根的現象出現,后來發(fā)現保溫對爛根現象的作用巨大,于是又發(fā)展了保溫育苗,尤其是在東北地區(qū),保溫育苗顯得至關重要。最初的保溫用物用的是油紙,后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改成了塑料膜,能夠有效御寒。

2. 當前我國北方的水稻栽培方式

2.1拋秧法水稻栽培

受南方文化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qū)也效仿南方的拋秧法水稻種植,并逐漸發(fā)展起來。北方氣候偏冷,到了9月份氣候轉涼,水稻的生存受到限制,因此北方的水稻種植大都是一年一收或者一年兩收,達不到南方的一年三收。拋秧法水稻種植簡便易于操作,對于糧食的增產起著關鍵作用。所謂的拋秧栽培指的是采用塑料秧盤或旱育苗床,育出根部帶有營養(yǎng)土塊的秧苗,在播種時往空中拋投,然后秧苗由于自身重力插入到稻田中,隨后任其在稻田中生長,這樣就解決了一顆一顆插秧的麻煩,簡單省事。

2.2機械插秧法水稻種植

隨著科技迅速發(fā)展,拋秧法栽培顯得比較落后,與機械相比,效率變得好低。為了解決人工拋秧法種植水稻的問題,人們苦思冥想終于制造出了插秧機,這也就有了機插秧技術的出現。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采用規(guī)范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適合機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機械插秧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水稻秧苗的成活率,較之前的拋秧法先進了許多,有著大量不容否認的優(yōu)點,機插秧后發(fā)優(yōu)勢強,穩(wěn)產高產,從技術層面上看,機插秧具有定行,定穴和定苗栽插的優(yōu)勢,實現了插深株距和插秧量的量化調節(jié),作業(yè)質量顯著提高,成為了我國當今水稻種植的主流方法。

總結: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沒有糧食社會就得不到發(fā)展和進步,因此我們要致力于水稻研究方面,努力提升作物產量,利用現代化技術,簡化操作,提升產量。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因地制宜發(fā)展,結合當地的地理情況進行水稻培育,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秀文, 水稻拋秧田的管理[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11(4)

【2】周建群, 水稻栽培方式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2,51-54

第5篇

[關鍵詞]優(yōu)質高產 水稻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TV2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398-01

作為一個農業(yè)生產大國,水稻一直是我國單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而且種植面積較廣。水稻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為了進一步解決水稻生產在種植技術、種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水稻產量及品質,深入探究優(yōu)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對于水稻未來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長期的社會實踐表明,掌握科學、合理的水稻栽培技術,不但可以很好地保持水稻的產量,還能提高水稻的品質,為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進行優(yōu)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與研究,是水稻種植發(fā)展中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

1.栽培優(yōu)質高產水稻的條件

優(yōu)質水稻主要取決于地域,灌溉水和品種本身。高產水稻主要取決于栽培技術和栽培水平。但是品種也影響產量,栽培技術也影響品質。因此既要選擇高產優(yōu)質品種,也要采用優(yōu)質栽培技術。綜合考慮,想要栽培出質高產的水稻離不開有利的自然條件,比如合適的氣候、溫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熱量還有光照等等。除此之外,優(yōu)質水稻的生長也離不開人為的處理、秧田的管理、肥水的處理等等。因此優(yōu)質高產水稻的生長需要很多條件的支持,想要栽培出優(yōu)質水稻,需要盡可能提供或者滿足這些條件。

2.栽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城市化和工業(yè)化加快的同時,重金屬農業(yè)耕地污染也日益加重。據環(huán)境保護部與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huán)境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qū)土壤環(huán)境問題嚴重,耕地土壤環(huán)境質量堪憂。品種的選擇、秧苗的種植、水稻的種植密度、肥料的使用、野草及病蟲害的發(fā)生都會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所以科學種植尤為重要。

3.優(yōu)質高產水稻的栽培方法

3.1 秧苗的培育

品種的選擇是基礎,因此在栽培優(yōu)質高產水稻時應選用優(yōu)化抗性品種,選用農藝性狀好、抗性強、米質優(yōu)、商品性好,并適宜本地種植的優(yōu)良品種。水稻栽培主體品種包括中秈稻豐優(yōu)香占、中粳稻蘇稻9號等。選好品種后應對種子進行一系列處理,預防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并等種傳病害。苗床的準備應選擇土壤肥沃、草害較少、靠近水源、鹽分較輕、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作為秧田。旱整秧田,采用旋耕犁作業(yè)整平秧田,達到上虛下實、通氣土松的要求。將種子在合適時期播種在整理好的秧田中,避免一代灰飛虱傳播水稻條紋葉枯病。

3.2 秧田的管理

如果待水稻成熟后采用收割機收割,那么在做秧畦時留好收割機進出稻田的車道。做好防漏水的雙田埂,防止稻田受到漬害。進水驅攔壩必須打在靠近閘門的一頭,避免稻田受漬,也可以節(jié)約水資源。秧苗揭膜后要求立即加蓋無紡布防網。秧田要求持續(xù)保持秧板濕潤。移栽前5天斷水盤根。

3.3 肥水管理

農家肥最佳,畝施腐熟農肥3000公斤,化肥用量根據生產情況而定。中、上等肥力的土地,畝產量計劃達到600公斤。氮、磷、鉀配方施肥,純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5公斤。采取前重、中控、后巧的施肥方式。底肥占總氮量的45%,總磷量的70%,總鉀量的60%,在耙地前施入,即全層施肥,與15-18cm深的土壤充分混合。蘗肥占總氮量的30%在返青后施入。在灌溉方面,遵循“淺-濕-干”間歇灌溉的原則。生產優(yōu)質水稻,江河水好于庫區(qū)水,庫區(qū)水好于池塘水,池塘水好于井水。全生育期提倡淺水灌溉為主,水層保持在3-4厘米。除此之外,要格外注意在原有灌溉中秧苗都是在20mm的位置受損,因此在灌溉是應提高對其的關注。在水稻成熟期,應將田面表土開裂1-2mm時進行灌水處理,達到優(yōu)質栽培效果。

3.4 合適時期進行收獲

適期收獲和晾曬,減少腰裂米。適宜收割期:稻谷外型有95%以上的稻穗達到黃熟期為宜,但必須在重霜前收獲。水稻收割的越晚,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就越高,但量整米率則是在是出穗后的50天時收割為最高。水稻收割的時間越晚,除了直鏈淀粉含量以外,其它含量的差異并不明顯。因此,在水稻出穗后的45―55天收割時,水稻的產量差異并不明顯,出穗后45―50天收割可以兼顧產量和米質。

4.水稻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

4.1 稻紋枯病

對紋枯病要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法。一要改進栽培技術,實行翻地深耕,把散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在土中。要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鉀、硅肥,分期追施氮肥。根據水稻生長情況合理排水曬田,控制水稻徒長,增強水稻抗病力。二要適時進行藥劑防治。至于藥劑的話,市場上的賽歐、龍譽、福多收、金素青、華星稻黃金等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

4.2 水稻瘟疫病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世界各稻區(qū)均勻發(fā)生。發(fā)病部位以葉部、節(jié)部發(fā)生為多,發(fā)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減產,尤其穗頸瘟或節(jié)瘟發(fā)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絕產。導致水稻產生瘟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過多使用氮肥、水分不足或是水分過多,這種病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很大,所以需要盡早、盡快、及時預防。預防措施就是選用優(yōu)質的品種,科學的栽培方法,再配合合適的藥劑輔助進行綜合防治。藥劑用量:畝用40%富1號乳油或可濕性粉劑100克,噴霧防治。在沒有發(fā)生葉瘟的條件下,在抽穗前也要防一次稻瘟病。

4.3 防治雜草

先要到田間識別是何種雜草后再進行防治。據了解,稻田的馬唐、牛筋草、千金子、稗草較多,其他還有闊葉草和莎草??梢允褂酶幻缹嵐镜捻n秋好10%f唑酰草胺乳油防除千金子、馬唐、牛筋草、稗草,加用吡嘧磺隆、2甲4氯兼除闊葉雜草和莎草?;蛘呤褂们璺蒗ィㄇЫ鸬龋┖臀宸遣莅罚ǖ窘埽?,同時防除多種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盡量在草齡較小時施藥,草齡較大時需適當增大用藥量。實踐證明,防治農田雜草,單一采用一種措施是不行的,完全控制和防除是不可能的。深耕、精選良種可減少雜草的數量和夾雜在種子中的雜草種子,篩選出去的雜草種子不但可減少對農作物的危害,而且還可飼養(yǎng)牲畜、做酒等。調整播種期可誘發(fā)條草提前出土,提前集中除掉。實行帶狀種植有利于化學帶狀定向噴霧。高溫堆肥可漚壞雜草種子,使雜草種子失去發(fā)芽出土的能力。

5.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及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同時,應加強對水稻高產優(yōu)產的重視。近年來,水稻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方面的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為了達到高效生產管理目標,要求相關政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選用新型水稻栽培技術,以便促使農民在水稻種植期間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栽培水平,做好秧田及稻田基地選擇等,并依據秧苗的實際生長狀況對其展開相應的施肥處理,最終提高秧苗的生產效率,達到優(yōu)質生產的目標。在秧苗播種期間,農民應依據水稻的生產特性選擇適宜的育秧時期,提高總產量。

參考文獻

[1] 盤祖勇.有關水稻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的探討[J].農業(yè)與技術,2013.

第6篇

關鍵詞:水稻栽培;現狀;高產栽培技術

1我國水稻栽培現狀

我國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對我國近代水稻種植進行分析,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自改革開放以后,水稻種植由高稈變矮稈,從常規(guī)稻到雜交稻,無論從產量還是從品質上都有了明顯的提升;第二,從育苗角度分析,由水育秧、濕潤育秧再到旱育秧,直到今天的塑料軟盤育秧,秧苗的質量顯著提高,特別是拋秧盤技術的應用有效減少了人工勞動量;第三,從施肥技術角度分析,由單一的有機肥、化肥聯用,再到今天的化肥單用就可以滿足水稻生長要求,在水稻施肥技術發(fā)展的今天,通過對肥料進行科學合理的配比,可以為水稻實現高產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第四,從灌溉技術角度分析,長時間以來我國灌溉主要采用水管灌溉、淺水灌溉方式,這種粗放式的灌溉形式一方面造成成穗率低,另一方面對穗粒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現代化農業(yè)種植技術應用背景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灌溉對水稻產量造成的不利影響;第五,從耕種技術角度分析,在過去主要以中耕方式進行除草,而在現代化農業(yè)發(fā)展的今天,除草劑的使用有效提高了除草效率,降低了人工勞動量,另外在農業(yè)生產大量應用機械的今天,水稻種植所需的人工勞動越來越少,上述這些都為水稻種植的普及和推廣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意見

2.1科學選擇水稻品種

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與品種的選擇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其他作物一樣,水稻種植也具有一定的特點。因此,在進行水稻品種選擇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所選擇的種植品種必須同地方氣候條件等相適應,最大限度地降低不適性對水稻生長的不利影響,另外對水稻生長過程中抗病和抗旱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2.2保證播種育苗質量

從種植實踐經驗方面分析,播種育苗質量對水稻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應當科學確定播種和育苗時間,切記不可出現過早播種或者過晚播種的問題。其次在確定播種時間時,還應當對水稻生長關鍵期的天氣情況進行綜合考慮,避免高溫天氣對秧苗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再次,育苗栽種之前應當了解和熟悉水稻的生長特點,綜合地方氣候條件合理確定具體的播種時間。最后,在育苗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育苗新技術,以水稻產量、地方特點和種植過程為基礎,制定有效的科學管理措施,為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尤其是先進育苗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水稻根部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對水稻后期生長管理水平及水稻結實率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2.3大田栽培與管理

2.3.1整地

通常情況下,水稻種植若選擇在免耕栽培田塊上進行,則可以不用進行整地處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秧苗移栽之前應當使用除草劑完成除草,之后再灌水、施肥。若選擇的不是免耕栽培田塊,則必須進行翻耕處理,同時在翻耕之前應當使用農家肥和化肥的混合肥料均勻地灑在田塊中。這一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混合肥料的用量應當以田塊的具體營養(yǎng)情況為參考。通常情況下,每667m2田塊需要農家肥1~1.5t、三元復合肥30kg以及鋅肥1kg。

2.3.2移栽

水稻產量高低同種植密度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例如,秧苗種植密度過大,可能會降低成穗率和穗??倲?,因此插苗具體栽植密度應當以所選擇水稻的品種來確定。在移栽過程中,應當保證移栽動作淺、穩(wěn)、勻、直,一氣呵成,切記不可移栽過夜秧與深水秧。若選擇拋秧式移栽法,則應當保證天氣晴朗,同時水深應當控制在1~2cm,另外拋秧方式應當選擇后退式,待大部分秧苗拋完之后,應當間隔3~4cm設置一條30cm左右的工作行。

2.3.3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在分粟階段應當保證淺水;第二,分粟結束后應當及時排水曬田;第三,孕穗階段將水深控制在3cm左右;第四,生長后期應當使田塊保持干濕交替。

2.4濕潤間歇灌溉,促根長蘗爭大

穗傳統(tǒng)淹水不烤田的排灌方式對水稻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水稻生長過程中水分供給充足,應當改變這種排灌方式。其中針對排灌方便的田塊應當使用淺水勤灌的方式,同時做好烤田。從實踐種植經驗分析,水稻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應當主要使用無水層或濕潤灌溉方式,這種方式在水分敏感期和施肥用藥階段是不使用的,這兩個時期通常以使用淺水灌溉為主。例如插秧時保持淺水;首次追肥分蘗階段保持田面無水;插秧后的4~5d內不進行灌水;插秧后5~6d施肥時灌水深度小于3.3cm。

2.5適時有效綜合防治病、蟲、鼠、草害

第一,在秧田階段,對于早稻而言,應當注意稻葉蟬、稻飛虱和稻瘟??;對于晚稻而言,應當注意二化螟、稻飛虱和稻瘟病。第二,在大田階段,應當重點注意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和細條病等。在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過程中,應當注意用藥時間、種類以及方法和具體用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稻病害和稻縱卷葉螟防治過程中,應當將藥噴灑在葉面處,因為只有稻株吸收藥物后才會發(fā)揮防治作用。鑒于此,在噴施農藥過程中最好采用噴霧形式,霧點越細,效果越好。

3結論

總而言之,在耕地資源日漸緊張的今天,如何提升水稻栽培技術應用水平成為了當前研究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品種的選擇,做好播種和育秧工作,同時保證后期栽培與管理工作到位,以切實保證稻田產量。除此之外,在今后的工作中還應當加大對水稻根系生理、光合作用及營養(yǎng)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機械化設備,為實現水稻生產的機械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水稻高產栽培目標的實現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朱國興.雜交水稻新品種中浙優(yōu)8號高產栽培技術探究[J].農技服務,2016(13).

第7篇

[關鍵詞] 無公害 水稻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115-01

一、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概述

1.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簡介

無公害水稻是指在種植過程中不適用化肥、農藥、生長劑等化學藥品,主要靠有機肥純天然培育出種子與幼苗,輔以少量無污染的化學肥料,依靠無害的殺蟲技術,并在無污染的土地上種植出的水稻。這樣培養(yǎng)出的水稻不含有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2.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使用現狀

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栽培技術,因技術條件、種植條件等限制,目前使用率還比較低。但其健康價值以及營養(yǎng)價值已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擁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所以政府應當大力推廣種植無公害水稻,提高當地人們的收入。

3.無公害水稻技術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一方面水稻單位畝產量在不斷增加,但另一方面農藥、化肥等農副產品已嚴重威脅到人民身體健康。社會迫切需要一種水稻種植技術,來擺脫高污染農藥與化肥的桎梏,真正培育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水稻。在這種情況下,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應運而生。

二、無公害水稻種植要點

1.土地選擇

首先,無公害水稻基地應選擇完全無污染的土地,靠近培育基地三千米以內不得建設有污染的非農業(yè)設施或廠房,遠離廢品、廢渣、城市垃圾等固體廢棄物。其次,無公害水稻對水源要求較高,應保證水源無污染,水源地上游不宜興建高污染的廢水排放大廠。此外,空氣質量應達標,培育基地應遠離廢氣的下風向。最后,為提高無公害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土地的選擇應該避風向陽。

2.良種選擇

無公害水稻應選擇適宜當地條件,品質好、產量高、抗病性強的種子。挑選良種應因地制宜,挑選合適本地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的種子。很多農戶認為可以將前一年收獲的糧食作為種子播種,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農戶在購買種子的時候,要購買正規(guī)大廠家所生產的的種子,不要在小的販售店進行購買,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觀廠家的試驗田,根據實驗田的表現來購買。

3.科學管理

為提高無公害水稻的產量與質量,種植者應對水稻進行科學管理。

3.1浸種:將種子先放置在陽光下曬2~3小時,然后將藥水與水進行混合,將種子浸入到藥水中,進行消毒殺菌。這樣浸種可以防治稻瘟病、惡苗病等水稻多發(fā)病。隨后再催芽至“粉嘴谷”。

3.2播種育苗:無公害水稻的播種應適宜本地播種期,依據本地氣候條件而定。播種前應選擇好合適的苗床。做好苗床的消毒工作,保證高質量有機肥料的到位。利用較為成熟的育秧技術,保證秧苗的高素質、高抗逆性以及無返青期。最后種苗前,應加強苗床檢查,盡量避免出現病苗、幼苗進入大田的情況。

3.3規(guī)范化插秧:插秧的時候使用淺栽淺插的方式,堅持一犁三耙的整田方式。努力做好田間小氣候管理,保證適宜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進行合理密植,以保證水稻的優(yōu)質高產,合理密植一方面可以促進水稻單體與稻田群體的協調發(fā)展,另一方面促進了光合作用,增加了有機物質的積累,為水稻的優(yōu)質高產基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4科學管水:無公害水稻栽培前期應進行淺水栽秧,然后做到濕潤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蘗,每步都需規(guī)范化操作,切忌操之過急導致水稻質量下降。中期應進行適當曬田,以防止水稻因營養(yǎng)過剩而導致的無效分蘗。曬田時應注意多次輕曬,將水抽干輕曬2~3天后,灌上新水,反復多次。種植后期到收獲前3~5天,都應保持干干濕濕相互交替,防止水稻因脫水過早而導致質量下降。

3.5科學施用藥肥:無公害水稻備受消費者傾心,關鍵就在于其無公害這一優(yōu)勢上,所以施肥時應以綠色環(huán)保觀念為原則,始終堅持以有機肥為主、無污染的化學肥料為輔的施肥方法。使用農藥時應堅持低污染,嚴禁使用高污染的違規(guī)農藥,尤其是一些高殘留的農藥和化肥就要嚴禁使用。

3.6病蟲害防治:無公害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合理運用物理防治(人工捕殺,人工除草)、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病蟲害天敵)、化學防治(低污染,低殘留的農藥)等手段,做到三位一體,多管齊下,以保證水稻的健康無公害。

三、收獲與儲藏

為防止因晚收導致稻米內部發(fā)生變化,造成營養(yǎng)物質倒流損失,使大米的品質下降,種植者應及時收獲稻米。約在稻米90%成熟時,組織人員在晴天搶收,可以通過“邊收割,邊脫粒,邊晾曬”的方式完成收獲。當然,在收獲后也不能大意,應規(guī)范化儲藏,做好品種分類,做好儲藏地的病蟲害防范工作,以防止二次污染的發(fā)生。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產力的進步,人民對稻米的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溫飽問題上,消費者在購買大米時更多的考慮到大米的品質及對人體健康與否。無公害水稻培育技術作為科學發(fā)展下產生的新技術,遵循綠色環(huán)保理念,保證了稻米無污染無公害,真正做到了讓老百姓吃的放心。因此,無公害水稻市場廣闊,發(fā)展前景好,是水稻發(fā)展的主流趨勢,本地應堅持因地制宜的理念,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觀,認真學習無公害水稻栽培理念,嚴謹的執(zhí)行規(guī)范化操作,以確保大米質量符合全國無公害的米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 申建華,鄭敏軍. 優(yōu)質水稻無公害栽培技術[J]. 陜西農業(yè)科學. 2009(02).

[2] 趙亞玲,劉樹朋,鐘慧冰. 遼陽地區(qū)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J]. 遼寧農業(yè)科學. 2006(03).

[3 ]陳燕藝. 水稻無公害栽培技術(一)[J]. 福建農業(yè). 2004(07)

第8篇

1 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概述

1.1 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簡介

無公害水稻是指在種植過程中不適用化肥、農藥、生長劑等化學藥品,主要靠有機肥純天然培育出種子與幼苗,輔以少量無污染的化學肥料,依靠無害的殺蟲技術,并在無污染的土地上種植出的水稻。這樣培養(yǎng)出的水稻不含有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1.2 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使用現狀

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栽培技術,因技術條件、種植條件等限制,目前使用率還比較低。但其健康價值以及營養(yǎng)價值已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擁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所以政府應當大力推廣種植無公害水稻,提高當地人們的收入。

1.3 無公害水稻技術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一方面水稻單位畝產量在不斷增加,但另一方面農藥、化肥等農副產品已嚴重威脅到人民身體健康。社會迫切需要一種水稻種植技術,來擺脫高污染農藥與化肥的桎梏,真正培育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水稻。在這種情況下,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應運而生。

2 無公害水稻種植要點

2.1 土地選擇

首先,無公害水稻基地應選擇完全無污染的土地,靠近培育基地三千米以內不得建設有污染的非農業(yè)設施或廠房,遠離廢品、廢渣、城市垃圾等固體廢棄物。其次,無公害水稻對水源要求較高,應保證水源無污染,水源地上游不宜興建高污染的廢水排放大廠。此外,空氣質量應達標,培育基地應遠離廢氣的下風向。最后,為提高無公害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土地的選擇應該避風向陽。

2.2 良種選擇

無公害水稻應選擇適宜當地條件,品質好、產量高、抗病性強的種子。挑選良種應因地制宜,挑選合適本地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的種子。很多農戶認為可以將前一年收獲的糧食作為種子播種,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農戶在購買種子的時候,要購買正規(guī)大廠家所生產的的種子,不要在小的販售店進行購買,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觀廠家的試驗田,根據實驗田的表現來購買。

3 科學管理

為提高無公害水稻的產量與質量,種植者應對水稻進行科學管理。

3.1 浸種 將種子先放置在陽光下曬2~3小時,然后將藥水與水進行混合,將種子浸入到藥水中,進行消毒殺菌。這樣浸種可以防治稻瘟病、惡苗病等水稻多發(fā)病。隨后再催芽至“粉嘴谷”。

3.2 播種育苗 無公害水稻的播種應適宜本地播種期,依據本地氣候條件而定。播種前應選擇好合適的苗床。做好苗床的消毒工作,保證高質量有機肥料的到位。利用較為成熟的育秧技術,保證秧苗的高素質、高抗逆性以及無返青期。最后種苗前,應加強苗床檢查,盡量避免出現病苗、幼苗進入大田的情況。

3.3 規(guī)范化插秧 插秧的時候使用淺栽淺插的方式,堅持一犁三耙的整田方式。努力做好田間小氣候管理,保證適宜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進行合理密植,以保證水稻的優(yōu)質高產,合理密植一方面可以促進水稻單體與稻田群體的協調發(fā)展,另一方面促進了光合作用,增加了有機物質的積累,為水稻的優(yōu)質高產基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4 科學管水 無公害水稻栽培前期應進行淺水栽秧,然后做到濕潤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蘗,每步都需規(guī)范化操作,切忌操之過急導致水稻質量下降。中期應進行適當曬田,以防止水稻因營養(yǎng)過剩而導致的無效分蘗。曬田時應注意多次輕曬,將水抽干輕曬2~3天后,灌上新水,反復多次。種植后期到收獲前3~5天,都應保持干干濕濕相互交替,防止水稻因脫水過早而導致質量下降。

3.5 科學施用藥肥 無公害水稻備受消費者傾心,關鍵就在于其無公害這一優(yōu)勢上,所以施肥時應以綠色環(huán)保觀念為原則,始終堅持以有機肥為主、無污染的化學肥料為輔的施肥方法。使用農藥時應堅持低污染,嚴禁使用高污染的違規(guī)農藥,尤其是一些高殘留的農藥和化肥就要嚴禁使用。

3.6 病蟲害防治 無公害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合理運用物理防治(人工捕殺,人工除草)、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病蟲害天敵)、化學防治(低污染,低殘留的農藥)等手段,做到三位一體,多管齊下,以保證水稻的健康無公害。

4 收獲與儲藏

為防止因晚收導致稻米內部發(fā)生變化,造成營養(yǎng)物質倒流損失,使大米的品質下降,種植者應及時收獲稻米。約在稻米90%成熟時,組織人員在晴天搶收,可以通過“邊收割,邊脫粒,邊晾曬”的方式完成收獲。當然,在收獲后也不能大意,應規(guī)范化儲藏,做好品種分類,做好儲藏地的病蟲害防范工作,以防止二次污染的發(fā)生。

第9篇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水稻種植效益;現狀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2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水稻的種植與培育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而且其質量與口感也在不斷的提升,這都是我國的農技工作人員辛勤工作的結果。但當前在水稻培育與種植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是水稻本身的栽培問題,還有一些屬于經濟效益的問題,總的來說,為了提高我國的水稻產量與質量,必須要正視這些種植中的問題,并且主動解決這些問題。

1 水稻栽培技術現狀

1.1 選種

水稻的選種十分重要,選種不但影響著當代水稻的產量與質量,也影響著后續(xù)持續(xù)收益甚至土壤的結構,所以一定要充分重視起來。從選種的角度上來說,要考慮種子本身的質量與品質,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與溫度、降水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來綜合考慮,要適當做一些局部實驗,如果效果滿意才可以大量種植。

1.2 培育

水稻的培育工作一般分為若干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聯系,但是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影響主要作為提高成秧率的理論根據,要提高苗齊、苗壯的情況,還要保證秧苗的栽插時機。對于栽后返青的情況進行嚴格把控,從而大大提高成活率與成長速度。

1.3 種子處理

對于水稻種子的處理,一般采取的是純度不低于98%,而且發(fā)芽率不能低于95%的種子。種子的晾曬與浸泡可以使用13%的細鹽水進行,泡后進行充分的沖洗,要催芽,還要保證病蟲害防治工作,催芽溫度為30℃上下。

1.4 秧田處理

出苗前一般進行保溫保濕的處理工作,還要及時撤掉地膜,防止不透氣的情況發(fā)生。在進行補水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補水,補多補少對于秧苗的發(fā)育都是不利的。秧苗要經過自然溫度的培養(yǎng),不能夠輕易進行溫度干預工作,對于少數情況下發(fā)育不良的秧苗,可以適度施肥。

1.5 田間平衡施肥

由于肥料本身可以促進秧苗的發(fā)育與生長,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秧苗的品質與質量水平,從而促進產量的提高。但是肥料本身會改變自然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數值水平,一旦過度使用就會破壞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造成其他植物減少從而影響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所以施肥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在指導下進行。

1.6 水漿管理

對于水漿管理過程,一般插秧后的水層要求3~5cm以上,并且要求淺水返青。要及時掌握干濕情況,不能夠過干也不能夠過濕,整體的水層控制在上述要求燃純傘?蒲У乃漿管理可以為稻田帶來極大的效益水平,不但能夠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還能夠促進水稻生長速度,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1.7 病蟲害防治

關于水稻病蟲害防治,一般來說,病害主要有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等病癥,對于不同的病癥要進行對癥下藥,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策略,在考慮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藥物承載能力與凈化能力的前提下進行藥物防治,平時加強通風換氣,做好維護工作即可。

2 提高種植效益的有效措施

2.1 推廣優(yōu)良品種

由于水稻的選種對于水稻種植及其重要,而水稻的選種范圍主要集中在優(yōu)良的種群中,所以如何研制和推廣優(yōu)良水稻品種是當前科研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當然,這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提高水稻種植綜合效益的方法。

2.2 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食物的安全意識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個產稻大國,我國的水稻質量水平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就目前而言,許多地區(qū)的無公害生產技術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特別是偏遠山區(qū),依然大量利用農藥與化肥進行生產工作,既沒有很好地提高產量與品質,還造成食品污染和環(huán)境破壞,所以說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勢在必行。

2.3 應用高新技術搞好生產管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農業(yè)生產中必不可少的1個組成部分。提高水稻綜合效益水平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要發(fā)展和提升水稻種植技術,改善品種,還要進行科學的大田管理,從而可以在管理的角度上提高綜合效益,進而改變當前的生產環(huán)境,促進我國水稻種植行業(yè)的大發(fā)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