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1 17:14:55
導語:在功能對等理論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lǐng)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A
English Trademark Appreciation und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KONG Peil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which is in a special styl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thos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mentality, sentiment, culture, faith and habitation. This paper appreciates some famous brands from several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demark translation; English Trademark
商品商標就好似人的名字,是產(chǎn)品的最初形象,代表了商品的類別,功效,質(zhì)量,甚至是知識產(chǎn)權(quán)。呂叔湘曾定義商標為刻在或印在一種商品的表面或包裝上的標志、記號,使這種商品和同類的其他商品有所區(qū)別(呂叔湘1983,《現(xiàn)代漢語詞典》,1104)。一個好的商品譯名,會讓消費者產(chǎn)生購買的沖動和欲望,這樣就能達到商標執(zhí)行的“訴求”和“引導”的功能。在眾多的翻譯理論中,美國翻譯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最適用于產(chǎn)品的商標翻譯。
根據(jù)“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筆者從幾類產(chǎn)品的商標入手,對漢語商標名熟為人知的產(chǎn)品商標進行舉例分析和欣賞。
1 食品飲料類
可口可樂Coco-Cola:Coca是南美產(chǎn)的藥用植物,Cola為非洲產(chǎn)的硬殼果樹林。如單單翻譯成兩種植物名稱,會讓人覺得無法理解,對食品商標名來說也不能吸引民眾。而且,“可口可樂”雙詞疊韻,漢語念起來朗朗上口,“口”、“樂”也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代表了“嘴巴”,“快樂”,把原本一個死板板的植物名稱變成了易于接收且能滿足味蕾的可愛商標名?!翱煽凇币辉~給人一種味道好的感覺,“可樂”則表示“可以帶來快樂”。這個商標翻譯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中的消費者易接受對等要求。
杜康Bacchus:杜康如果按照漢語拼音原意就可譯為Dukang,但是僅僅這六個字母的組合不能讓西方人明白杜康的深層次含義,不能產(chǎn)生商品漢語名原含的意義和效果。因為漢語中杜康即為酒的發(fā)明人,從而聯(lián)想到這種酒定為好酒。為了達到同樣的商品名功效,使用Bacchus一詞,Bacchus原意是指希臘神話的酒神。這樣一來,西方人看到Bacchus和漢語中的“杜康”即能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這樣的翻譯正是符合了翻譯理論中功能對等的要求,也符合翻譯理論中文化修養(yǎng)功能對等的要求。
2 日用品類
海飛絲Head & Shoulders:這款洗發(fā)水,原意是指用過這款洗發(fā)水后,頭發(fā)能很清爽,就算是肩膀上也不會有頭皮屑的蹤跡。翻成漢語,如果直譯為“頭和肩膀”會讓人不知所云,而原來譯為“海倫仙度絲”,也是既嗦又不知其所指,都不如“海飛絲”,讓人聯(lián)想到向大海波濤一樣漂浮、柔美的秀發(fā)披散在美女的肩上,富于想象。此商標翻譯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中的語言習慣對等要求。
百愛神Poison:漢語中的百愛神,意為使用此品牌香水的女人,都能讓男人為之神魂顛倒,自己能變得妖嬈迷人。但是Poison一詞原意是指毒藥,按照中國人的接受度,很難接受毒藥品牌的香水,所以,用漢語百愛神來翻譯,既符合翻譯功能中的對等理論,又具有了翻譯的民族性,文化性,符合中國女性的價值觀,更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中的文化習慣對等要求。
3 工業(yè)品類
立邦Nippon:日本人的這個品牌從日本人角度來看,這個商標名體現(xiàn)了“大日本”的意味,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心態(tài)??墒侨绻苯影焉虡嗣g為“大日本”,這對曾經(jīng)遭受過日本人磨難的中國人來說,不僅難以接受,而且還是種侮辱。所以,用音譯外來詞,翻成“立邦”,有“安家立邦”之意,符合油漆這種產(chǎn)品的特性和功效,也不失產(chǎn)品原本有的意思。此商標翻譯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中的思想感情對等要求。
“白象”牌電池,最初翻譯成“White Elephant”,在西方市場上遭到冷遇,原因是“White Elephant”的英語意思是“費錢又累贅的東西”,而改譯為“Bishiny”,意思是“兩倍的兩度”,正好與電池的功用相符,又諧“白”的音,不失為好的翻譯,也符合翻譯對等理論中的文化習慣對等要求。
4 汽車類
奔馳Benz:奔馳汽車公司”,來源于“卡爾?本茨汽車公司”和“戈特利布?戴姆勒汽車公司”,由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分別創(chuàng)辦。本茨和戴姆勒都是世界早期汽車的發(fā)明者。1885年,本茨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被譽為“汽車之父”。1886年,戴姆勒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在博物館的入口處,有兩尊青銅塑像,一尊是本茨,一尊是戴姆勒。1926年,兩家公司合并,名稱定為“戴姆勒?本茨汽車公司”,其汽車產(chǎn)品也叫做“戴姆勒?本茨”。中國人為了解釋的方便刪去了“戴姆勒”,只剩“本茨”,并且根據(jù)“本茨”的發(fā)音,譯成“奔馳”。在香港,Benz被翻譯為“平治”,來自古語“治國,平天下”;在臺灣,Benz則被譯作“朋馳”,相比這幾個翻譯,“奔馳”更符合大陸人的審美心理,即表達了速度之快的意味,又能把車的輪廓通過字形部分地體現(xiàn)出來,因而能達到商標名的固有的目的和效果。而“朋馳”無論從其象征意義還是從方便記憶來說都大為遜色。
中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盡管很多中文還很難找到所對應(yīng)意義的英文來表達,但是,在現(xiàn)有的英文詞匯中,我們要盡量根據(jù)商品功效,商標名原意進行有效的篩選和比較,根據(jù)翻譯中的功能對等理論,考慮到消費者,尤其是中國大陸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進行商品名的翻譯。無論是中翻英,還是英翻中,都要遵循這一原則,要考慮到中西方消費者在知識水平,文化差異,和生活環(huán)境中的區(qū)別,使商標名能繼承原意,為此商標的產(chǎn)品打開在異國的銷售之門。
參考文獻
[1] 郭著章.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2] 賀川生.商標英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
關(guān)鍵詞:荊州菜名
文化內(nèi)涵 功能對等理論翻譯
一、引言
目前關(guān)于中文菜名的翻譯,國內(nèi)學者朱葆琛(1992)在《最新漢英旅游詞典》中列舉出約600種中文菜名的英文翻譯。任靜生(2001)在《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一文中歸納提出了6種具體實用的英譯方法。包括直譯法、直譯十釋意法、意譯法、“移花接木”法、音譯+釋意法、“隨機應(yīng)變”法。李郁青(2002)在《中國菜式命名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一文中闡述了四大菜系的文化內(nèi)涵和中國菜式命名的特點。郭廉彰(2003)在其主編的《簡明漢英中外旅游詞典》中詳細列出了4000多種中文菜名的英文翻譯。黃芳(2007)在《中餐菜單譯法研究》一文中指出了4種中式餐名的翻譯方法,即以主料開頭,以烹制方法開頭,以形狀或口感開頭及以人名和地名開頭的翻譯方法。200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商務(wù)局編制了《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列出了翻譯原則,規(guī)范了2753道中餐菜名的英譯名。
本文擬從功能對等理論探尋鄂菜中荊州菜名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旨在對荊州菜名的翻譯提供一定的幫助,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傳遞。
二、荊州菜名的文化內(nèi)涵
荊州菜由武漢、荊州、黃州三種地方風味菜構(gòu)成。荊州菜以烹制淡水魚鮮見長,以各種蒸菜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善于保持原味。例如:
1 龍鳳配
“龍鳳配”是古荊州的傳統(tǒng)名菜,有千余年歷史。
傳說三國時期,東吳為了討回荊州,施用了美人計,騙劉備過江招親。諸葛亮將計就計,東吳弄巧成拙,使自己“賠了夫人又折兵”。當劉備偕夫人孫尚香不安地從東吳回到蜀國時。諸葛亮張燈結(jié)彩,大擺宴席,為主公接風,并令當?shù)貜N師做了許多既有當?shù)靥厣?,又有吉祥寓意的佳肴。其中最有寓意的吉祥菜便是“龍鳳配”。其以大黃鱔和風頭雞制作而成,大黃鱔象征著龍,鳳頭雞象征著鳳。這兩樣菜都是美味佳肴,但味道各異,將這兩樣菜放在一個盤子的兩邊,寓意著劉備和夫人夫妻恩愛。此菜傳到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2 魚糕
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為人稱道。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過江陵(荊州)一帶時,娥皇困頓成疾,喉嚨腫痛,唯欲吃魚而厭其刺,于是女英在當?shù)匾粷O民的指導下,融入自己的廚藝,為娥皇制成魚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復(fù)。舜帝聞之,大加贊賞。魚糕從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
3 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是沙市的傳統(tǒng)名菜,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監(jiān)利人朱方哲任臺灣宜蘭縣令,當?shù)匕l(fā)生鱔魚打洞拱垮田界糾紛,他叫隨去的荊幫廚師特備以鱔魚為原料的筵席,請原被告一起品嘗,提倡大家捕食繕魚,從根本上解決糾紛,從而把食鱔的習俗傳人臺灣,成為佳話。此等以鱔魚為主料,制熟后猶如皮條而得名。又以形如竹節(jié),也叫竹節(jié)鱔魚。
4 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是荊州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它是用肥大的雄鱉(又稱甲魚)的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diào)料燜煮、清燉而成。據(jù)《江陵縣志》記載,北宋時,宋仁宗召見荊州人張景,問他江陵有什么好吃的東西,張景回答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可見,“冬瓜鱉裙羹”在宋代就聞名于世了。
5 千張肉
用五花肉為主料制作而成,是湖北江陵地區(qū)傳統(tǒng)筵席上的“三大碗”之一。
相傳唐代有一個宰相,名叫段文昌,是遠近有名的美食家,也是一位烹調(diào)高手。他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自編了菜譜若干卷。“千張肉”這道名菜就是他首創(chuàng)的。唐穆宗年間,段文昌回老家省親,當他宴請親朋好友時,廚師做了許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發(fā)梳,稱之為“梳子肉”,塊大肉肥,幾乎無人食用。宴罷,段文昌提出了改進的技法,他讓廚師將肥肉換成豬五花肋條肉,將炸胡椒換成黑豆豉,并增加蔥和姜等作料。數(shù)日后,段文昌要離別家鄉(xiāng),再次宴請鄉(xiāng)親。廚師照他的指點重做了“梳子肉”。此菜色澤金黃,肉質(zhì)松軟,味道鮮香,肥而不膩,客人爭相品嘗,食罷紛紛詢問此為何菜?段文昌見此菜肉薄如紙。便隨口取了個名字:“千張肉”。于是,這道菜便漸漸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和大小飯店,一直流傳至今。
三、功能對等理論與荊州菜名的翻譯
Eugene A,Nida(2001)在Language and Culture-con- texts in translating一書中闡述了功能對等的理論。功能對等最低的、現(xiàn)實的定義可以表述為“讀者對譯本的理解程度應(yīng)該達到能夠想象原語言讀者是怎樣理解和欣賞語篇的”,功能對等最高的、理想的定義可以表述為“譯本的讀者能夠與原語言讀者理解和欣賞語篇的效果一樣”。
如何運用這一理論于荊州菜名的翻譯中,需要了解菜名的文化內(nèi)涵,包括菜的配料和烹飪方法。200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商務(wù)局編制了《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列出了翻譯原則,包括第一,以主料為主,配料為輔的翻譯原則;第二,以烹飪方法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第三,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第四,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第五,體現(xiàn)中國餐飲文化,使用漢語拼音命名或音譯的翻譯原則;第六,可數(shù)名詞單復(fù)數(shù)使用原則;第七,介詞in,with在湯汁、配料中的用法。
根據(jù)這些翻譯原則,可以具體分析荊州菜名的翻譯。
1 龍鳳配
從菜名看,無法了解它的配料。了解了這道菜的文化內(nèi)涵后,知道是它以大黃鱔和風頭雞制作而成,大黃鱔象征著龍,鳳頭雞象征著風。如果直譯為龍和鳳,勢必會造成誤解。從功能對等的角度來看,為了體現(xiàn)中國餐飲文化,可以使用漢語拼音命名或音譯的翻譯原則。中文菜肴名稱無法體現(xiàn)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漢語拼音,并在后標注英文注釋。因此可譯為:Longfengpei-eel meat in Sichuan chili sauce and house speciM chicken,
2 魚糕
魚糕以鮮鯇魚糜為主要原料,肉質(zhì)細嫩,富有彈性,咸淡適中。它可直譯為:Fish Cake。
3 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以鱔魚為主料,制熟后猶如皮條而得名。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為皮條和鱔魚。勢必會造成誤解。從功能對等的角度來看,可采取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因此,可譯為:Thong-ShapedEel。
4 冬瓜鱉裙羹
它是用肥大的雄鱉的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diào)料燜煮、清燉而成??刹扇∫灾髁蠟橹鳎淞蠟檩o的翻譯原則。譯為:Calipash and White Gourd Soup.
5 千張肉
千張肉不是指千張和肉,是選用五花肉為主料,經(jīng)煮、炸、蒸三道工序而成。成菜色澤嫣紅,肉片軟嫩不膩,昧道溶爛不糜,咸甜馥香濃郁。從功能對等的角度來看,可采取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因此,可譯為:Dried Beacurd Sheet,Shaped Streaky Pork。
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提出功能對等理論,其影響最為深遠、最具代表性。他在《翻譯的科學探索》首次提出"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他指出,"所謂翻譯,就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2004,P.12)。他認為,由于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在接受信息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無法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之間的真正對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必要從譯語讀者角度出發(fā),根據(jù)譯文的預(yù)期目的決定翻譯策略與方法。
二、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下的學術(shù)論文翻譯策略實例分析
(1) 學術(shù)論文的詞匯翻譯
譯者在進行學術(shù)論文翻譯時發(fā)現(xiàn)很多詞匯在原文中并不是使用其常見的含義,存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處理這一問題,很容易出現(xiàn)誤導讀者的現(xiàn)象,影響理解。
例如:In words, here lived, shivering with fear or gloating in victory, the events of the hunt; he recounted the past history of the tribe; he narrated the deeds of heroes and men of cunning.
初譯:他因為恐懼而顫抖或者因為勝利而躊躇滿志,于是用語言重現(xiàn)了狩獵的過程;他詳細敘說了部落的歷史;他講述了英雄及機靈的人們的事跡。
在原文中出現(xiàn)的“cunning”,譯文直接翻譯為機靈的人們,在牛津高階詞典中cunning的含義如下:1、able to get what you want in a skillful way, especially by tricking or cheating someone.2、skillful and creative;同一單詞含義卻存在差異,處理時就要考慮上下文的語境,使用最符合作者要表達的含義的詞匯,所以最終譯文將機靈的改為狡猾的,符合原文的表達邏輯。
(2)學術(shù)論文的句子翻譯
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在句子層面存在諸多差異。漢語中短句居多,而英語相比而言,長句較多。英語句子的成分長短不加限制的短語和從句,漢語常用分句或流水句來逐層敘述思維的各個過程。處理英語長句時,可以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達到較好的翻譯效果。
例如: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integration of two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approaches in the 3D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 (MUVE) Second Life and to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n expert user in Australia and three novice users in Taiwan.
初譯:本文的目的是描述在第二人生三維多用戶虛擬環(huán)境中兩種任務(wù)型教學一體化的方法,從一位澳大利亞專家用戶和三位臺灣新用戶視角出發(fā),探究其益處和挑戰(zhàn)。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改譯:本文從一位澳大利亞專家用戶和三位臺灣新用戶視角出發(fā),采用定性研究法,旨在描述兩種任務(wù)型教學法在“第二人生”三維虛擬世界中結(jié)合運用的現(xiàn)狀,探討其益處和挑戰(zhàn)。
分析:例句屬于英語中常見的長句類型,原文使用的是并列句式,在基礎(chǔ)句型的上添加定語成分,在初譯時只是進行了句對句的直譯法,沒有考慮到譯入語的句式習慣。經(jīng)過筆者再次考量之后,決定選用異化法,以原文傳遞的信息為主要目的進行修改,通過調(diào)整語序,將長句拆分為小句,使譯文達到良好的效果。
結(jié)語:
本文從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學術(shù)論文的翻譯實例,總結(jié)了幾種常見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以及翻譯過程中遵循的翻譯原則。由于漢語和英語的語言差異,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對等的現(xiàn)象,需要譯者巧妙處理,還原原文作者的意圖。在詞匯方面,由于英語單詞含義較為豐富,死板直譯只會造成理解錯誤,只有經(jīng)過認真分析原文含義,查閱權(quán)威詞典才能達到好的翻譯效果。長句的翻譯也是學術(shù)論文翻譯的重難點之一,在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指導下,將長句按照邏輯關(guān)系拆分為小句,理清句子的主謂賓成分,調(diào)整語序,使用符合漢語習慣的用詞重新將句子組合起來,最終實現(xiàn)翻譯目的,達到良好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Nida, E.A.&Taber, C.R.(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段自力.翻譯目的論介評[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2).
[4]柯平(1993).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林建強,馬紅.功能翻譯理論與其翻譯原則和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摘要:商務(wù)通信在我們經(jīng)濟生活中非常普遍,隨著經(jīng)濟活動國際化,信函翻譯產(chǎn)生并成為關(guān)注的一個焦點。本文將從語篇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一一體裁分析這一新的角度對商務(wù)信函翻譯進行研究。
關(guān)鍵詞: 體裁分析 綱要式結(jié)構(gòu) 實現(xiàn)形式 商務(wù)信函翻譯 中國論文 碩士畢業(yè)論文
本文旨在引進系統(tǒng)功能學派的體裁分析理論解釋翻譯問題。商務(wù)信函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且是針對特定的目的寫作,旨在實現(xiàn)某種功能,這是本文利用體裁分析理論的對商務(wù)信函翻譯進行研究的一個起點。因為體裁分析關(guān)注的正是語篇的形式、內(nèi)容與所行使的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韓禮德和哈桑的觀點,語言的使用都是有語境的,包括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體裁分析中,分別與語篇體裁的綱要式結(jié)構(gòu)和實現(xiàn)形式相對應(yīng)。
文章主要探討商務(wù)信函翻譯中的兩個方面:首先是信函綱要式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換,作者提出要熟悉該信函體裁在目標語中的體裁結(jié)構(gòu),翻譯不是簡單的以忠實為標準,應(yīng)注重如何靈活的調(diào)整其綱要式結(jié)構(gòu)使其符合目標語文化的習慣,;第二是考察在同樣的情景語境中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原文的功能和交際目的。這就要分析文章的實現(xiàn)形式,主要是分析譯文是否實現(xiàn)了概念意義,交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上的對等,且進一步分析了譯者如何實現(xiàn)這些方面意義和功能對等的。
本文并不是以語篇分析為基礎(chǔ)的翻譯理論,它提供的是在翻譯過程中怎樣著手從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方面分析原文和構(gòu)建譯文的途徑,探討體裁分析理論在哪些方面可以指導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
[關(guān)鍵詞]翻譯;動態(tài)對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關(guān)聯(lián)翻譯法
Abstract:BothNidaandNewmarkareoutstandingwesterntheoristinthefieldoftranslation.Theyhavemanydifferencesaswellassimilaritiesintermsofthenatureoftransla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ndcontent.Theirconstantefforttodeveloptheirtheoriesdeserveourrespect.
Keywords:translation;dynamicequivalence;semantictranslation;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correlativeapproachtotranslation
尤金·奈達(EugeneA1Nida)和彼得·紐馬克是西方譯界頗具影響的兩位翻譯理論家,他們在翻譯理論方面有諸多共通之處,同時又各具特色。
一、對翻譯的認識
對翻譯性質(zhì)的認識,理論界的討論由來已久。奈達和紐馬克都對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shù)的問題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奈達對翻譯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傾向于把翻譯看作科學到把翻譯看作藝術(shù)的轉(zhuǎn)化過程。在奈達翻譯理論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即交際理論階段,他認為,翻譯是科學,是對翻譯過程的科學的描寫。同時他也承認,對翻譯的描寫可在三個功能層次上進行:科學、技巧和藝術(shù)。在奈達逐漸向第三個階段,即社會符號學和社會語言學階段過渡的過程中,他越來越傾向于把翻譯看作是藝術(shù)。他認為翻譯歸根到底是藝術(shù),翻譯家是天生的。同時,他把原來提出的“翻譯是科學”改為“翻譯研究是科學”。到了上世紀90年代,奈達又提出,翻譯基本上是一種技藝。他認為:翻譯既是藝術(shù),也是科學,也是技藝。
紐馬克對翻譯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一定的變化。最初,他認為,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shù),也是技巧。后來他又認為翻譯部分是科學,部分是技巧,部分是藝術(shù),部分是個人品位。他對翻譯性質(zhì)的闡釋是基于對語言的二元劃分。他把語言分為標準語言和非標準語言。說翻譯是科學,因為標準語言通常只有一種正確譯法,有規(guī)律可循,體現(xiàn)了翻譯是科學的一面。如科技術(shù)語。非標準語言往往有許多正確譯法,怎么挑選合適的譯法要靠譯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體現(xiàn)了翻譯是藝術(shù)和品位的性質(zhì)。但譯文也必須得到科學的檢驗,以避免明顯的內(nèi)容和用詞錯誤,同時要行文自然,符合語言環(huán)境要求。紐馬克雖然認為翻譯是科學,但他不承認翻譯作為一門科學的存在。因為他認為目前的翻譯理論缺乏統(tǒng)一全面的體系,根本不存在翻譯的科學,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二、理論核心
奈達和紐馬克都是在各自翻譯實踐的基礎(chǔ)上,為了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相應(yīng)的翻譯理論。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翻譯理論也就各成一派。但畢竟每種實踐都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存在,因此兩位的理論又有著不可忽視的相似。
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他對翻譯所下的定義: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這一定義明確指出翻譯的本質(zhì)和任務(wù)是用譯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翻譯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同時這一定義也提出了翻譯的四個標準:
<!--[if!supportLists]-->1<!--[endif]-->(1)傳達信息;
<!--[if!supportLists]-->2<!--[endif]-->(2)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
<!--[if!supportLists]-->3<!--[endif]-->(3)語言順暢自然,完全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慣例;
<!--[if!supportLists]-->4<!--[endif]-->(4)讀者反應(yīng)類似。
要達到這四個標準,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就會發(fā)生矛盾。奈達認為信息對等優(yōu)于形式對應(yīng)。他主張從譯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從譯文形式角度來看待翻譯,要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動態(tài)對等就是譯文的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yīng)。所以判斷譯文質(zhì)量的標準最終基于三個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確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適當,吸引接受者。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yīng),動態(tài)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上下文意義。因此語義翻譯較為客觀,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重在重現(xiàn)原作者的思想過程而不是意圖,講究準確性,傾向于超額翻譯,重內(nèi)容而輕效果。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應(yīng)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從定義可以看出這與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如出一轍。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相比,較主觀,講究通順簡樸,合乎習慣,傾向于欠額翻譯,重視效果。紐馬克強調(diào)應(yīng)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翻譯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種方法,二者在翻譯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yīng),動態(tài)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對于對源語信息一無所知的讀者,面對晦澀難懂的翻譯腔,就如同看天書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譯的任務(wù),即再現(xiàn)并傳遞信息,奈達的翻譯理論是其在翻譯《圣經(jīng)》過程中總結(jié)而來,,那么要有效地檢驗譯文質(zhì)量,就必須看原文與譯文接受者的反應(yīng)是否一致。因此奈達的翻譯理論對其翻譯實踐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核心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一理論是在翻譯界長期圍繞著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
奈達和紐馬克相比較,奈達的翻譯理論過于集中在解決譯文的可懂性和交際性問題上,從而限制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在翻譯《圣經(jīng)》以及類似的以信息或呼喚功能為主的原作時,強調(diào)譯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學翻譯,則勢必導致語言的簡單化,形式上的非文學化,失去文學應(yīng)有的魅力。而紐馬克在闡述具體使用哪種翻譯方法時指出,要視不同的文本類型來定。他把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以表達功能為主的文本中,如文學作品、私人信件等,其核心是表情達意,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同等重要,應(yīng)主要采用語義翻譯;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如教科書、學術(shù)論文等,其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應(yīng)采用交際法;以呼喚功能為主的文本,如通知、廣告等,其核心是號召讀者去行動,去思考,應(yīng)采用交際法。因此不難看出,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適用范圍更廣。
三、不斷發(fā)展的理論
奈達和紐馬克是名副其實的理論大家。在自身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界的評論中,他們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著自己的理論。
奈達在最初闡釋動態(tài)對等時,突出了“內(nèi)容為主,形式為次”的思想。這引起了人們的誤解,認為翻譯只是翻譯內(nèi)容,不必顧及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各種各樣的自由譯都被冠以動態(tài)對等。為此,他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jīng)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一書中,把“動態(tài)對等”改為“功能對等”。在功能對等中,奈達對“信息”作了進一步的界定,聲明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nèi)容,還包括語言形式。形式也表達意義;改變形式也就改變了意義。功能對等的翻譯不僅是信息內(nèi)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
在《語際交際的社會語言學》一書中,奈達對“功能對等”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了“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簡單地說,最高層次對等指譯文達到高度的對等,使譯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在欣賞和理解時所作出的反應(yīng)基本上一致。這幾乎是達不到的。最低層次的對等指譯文達到充分的對等,使譯語
讀者能理解和欣賞源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在這兩個對等層次之間可以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對等。允許對等有一定范圍,就能比較現(xiàn)實地處理不同類型文本之間的差異,擴大了功能對等的適用范圍。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基本思想囿于傳統(tǒng)的二分法,兩種稱呼不太理想,容易招致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因此紐馬克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關(guān)聯(lián)翻譯法”。他認為過去翻譯研究的主題一直是文本類型學、語言學習、篇章語言學等。翻譯并不永遠只考慮到文本、話語以及作者和讀者、源語和譯語等二元論范疇,不能完全根據(jù)文本來確定翻譯法。翻譯活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詞、句的處理上。“關(guān)聯(lián)翻譯法”的定義是原作或譯語文本的語言越重要,就越要緊貼原文翻譯。他對“重要”的界定是語言表示出特別有價值,特別有意義,特別必須或永恒的事物。無論是對意義的取舍還是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都要以“重要”為標準。緊貼翻譯就是最貼近字字對譯的翻譯。它要保持詞的外延和內(nèi)涵。不但要保留原詞、詞語的意義,還要保留其用法。貼切是和準確、對等聯(lián)系在一起的,緊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異。
為做到緊貼翻譯,紐馬克提出了七種方法:成分分析法、調(diào)整譯法、描寫對等、功能對等、文化對等、同義和釋義。貼切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貼切程度最低的是釋義法。緊貼是相對的,緊貼與不緊貼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紐馬克的“關(guān)聯(lián)翻譯法”縮小了意譯派同直譯派的分歧。同時消除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使自己的譯文更接近對方,間界限分明的區(qū)分,這樣形成的譯文就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所產(chǎn)生的譯文。
四、結(jié)語
奈達和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都來自實踐和他們的潛心研究。作為西方翻譯理論的代表,他們的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他們對理論研究執(zhí)著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國的翻譯理論界學習。我們應(yīng)該把時間用在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上,而不是圍繞一個老問題進行無休止的爭論。在學習西方翻譯理論的同時,我們應(yīng)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蔣天平,唐美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奈達和紐馬克翻譯理論的相通性[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3,(4)
[4]李.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論文關(guān)鍵詞:功能類型,新疆旅游資料,語言功能,文化信息,預(yù)期目的
引言
凱瑟琳娜·萊斯在其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提出功能類型的翻譯概念,建立了一個以語言功能為基礎(chǔ),同時又兼顧諸多非語言因素和其他主觀因素的翻譯批評理論[1]。筆者將從萊斯的功能文本類型學出發(fā),探討新疆旅游資料文本的特征、功能及其有效的翻譯方法。
一.萊斯的功能類型學
功能派的創(chuàng)始人萊斯在1971提出文本的功能類型學,通過研究原文和譯文在功能方面的關(guān)系,來評定譯者的翻譯行為。萊斯認為,文本的功能類型分類有助于譯者更深刻把握交際功能的語言標記和功能翻譯單位。根據(jù)她的功能類型學,文本大致可以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操作型。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和特點是讓讀者現(xiàn)實世界的事物和現(xiàn)象,傳達信息、知識、觀點等,交際的重點是內(nèi)容或話題;表達型文本注重文本的藝術(shù)形式和美感,多數(shù)文學文本都屬于表達型文本,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破壞原文本的美感,譯文要有與原文本類似的藝術(shù)形式;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誘導讀者某種行為反應(yīng),感染讀者并使其產(chǎn)生行動,該文本類型的目的是要達到某種言外效果,而文本的內(nèi)容和文體都是為這一明確目的服務(wù)的[2]。
二.旅游資料文本分析及新疆旅游資料的特點
大部分文本都是以某種功能為主,而又兼具其他兩種功能,很少有純信息、純表達或是純操作功能的。因而,譯者首先應(yīng)該明確擬譯文本的主要功能及輔助功能預(yù)期目的,然后再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旅游文本是一種應(yīng)用文體,形式多樣、摘要目的是希望能感染讀者,引發(fā)其行動以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因而,可以說旅游資料屬于操作型文本,讀者是核心,誘導讀者旅游是目的。
新疆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共有47個少數(shù)民族。各個民族(回族除外)均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并保留著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小論文。新疆旅游資料豐富,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很多地名都來自少數(shù)民族語言。例如,吐魯番(Turpan)、庫爾勒 (Korla) 、喀什 (Kashgar) 、克拉瑪依(Karamay)等地名都來自維吾爾語,而烏魯木齊Urumqi, 博爾塔拉Bortala,巴音郭楞Bayingoleng則是源于蒙古語。新疆旅游資料文化信息密集,譯者不僅要熟知新疆各民族風俗習慣,還要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知識和文化背景,才能有效傳遞旅游信息。
三.新疆旅游資料的功能翻譯策略
旅游翻譯具有濃厚的跨文化交際性質(zhì),其功能也非常明確,即關(guān)鍵詞累贅、語義啰嗦是一種忌諱。這樣,在旅游翻譯中,譯者就不得不注意這樣的語言形式差異,根據(jù)語言文本的特點及功能,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與方式,以信息傳播為焦點,以強調(diào)交際效果為目的,盡可能地突出譯文的語言性、社會性、文化性及時空性等諸多元素。
3.1.借詞音譯+釋義
新疆旅游資料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詞。文化詞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在另一文化中沒有,從而在翻譯中形成一種詞匯空缺[4]。比如,維吾爾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納孜庫姆舞和麥西來甫,以及少數(shù)民族食品烤包子、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拉條子等,都會在翻譯時造成詞匯意義的不對等,甚至是空缺。因而,在翻譯此類文化詞時,可用借詞音譯的辦法,即借用該詞少數(shù)民族語中的發(fā)音,拼寫成英文單詞。如少數(shù)民族食物“抓飯”則借用維吾爾語的發(fā)音,音譯成pilaf。在借詞音譯給目的語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時,譯者應(yīng)適當解釋該類文化詞的意思,添加一些相關(guān)知識和背景資料,易于讀者理解并增添興趣。例如:
當暮色降臨, 夜市便像變戲法似的在街道兩旁涌現(xiàn)預(yù)期目的,香噴噴的味道在華燈晚風下陣陣飄來,叫人口水直流。一路走去,只見羊肉串、烤包子、抓飯、涼皮子,還有炸魚、炒螺絲??各式小吃都獨具特色[5]。
At dusk, when night markets emerge magically on the bothsides of a street,scented smell wafts with gentle breeze,making one’s mouth watery.A great variety of foodare served here ranging from Shish Kebab,samsar(Uygur baked dumpling),pilaf and cooled glutennoodle to fried fish.
(fromTour Around Xinjiang)
譯文中,譯者在翻譯“烤包子”借助維吾爾語的發(fā)音,將其音譯為“samsar”并補充說明了它的含義,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食物。
3.2修辭性刪減
如上所述,漢語的旅游文本多使用四字結(jié)構(gòu)和華麗辭藻來渲染景區(qū)怡人的景色,或引用詩詞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而英語的旅游文本力求語言樸實、自然以忠實再現(xiàn)景物。由于漢英的旅游文本的風格差異和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翻譯新疆旅游文本時適當刪減某些詞句也是必要的。
至唐代在烏魯木齊一帶設(shè)置了輪臺縣,隸屬于庭州,建成了西域重鎮(zhèn)輪臺縣城,其遺址很有可能就是陸游詩“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中的輪臺城,即今烏市市郊的烏拉泊故城遺址。
Governmentof Tang Dynasty(618-907) establishedLuntai County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ingzhou prefecture and its site isprobably present day’s Ulabo Ancient City Ruins mentioned as Luntai Town inLuyou’s poem.(from Tour Around Xinjiang)
譯者若是按照原文直譯的話,譯文反而會顯得拖沓,不易接受。刪減了陸游的詩句,留下主要信息,譯文更簡潔而流暢,實現(xiàn)中西旅游文本的功能對等。
再看一個例子:
葡萄溝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火焰山中。在濃蔭密織,綠葉蔥蘢的葡萄架下坐定, 只見串串晶瑩剔透、青翠欲滴, 盡情地品嘗著清爽可口、甘甜昧美果汁,頓覺暑氣全消小論文。
The Grape Valley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Flaming Mountains,the northeast part of Turpan-City.Settling yourselves underthe grape trellis overgrown with green leaves.you will catch sight of greenpearl—like grapes bunches after bunches.As you
enjoyeating such refreshing honey fruit juice, you’ll relieve yourselves from heat.
漢語原文文學性強,講究對偶,四字結(jié)構(gòu)的使用產(chǎn)生好的修辭效果。然而,翻譯不當,這些華麗的四字成語便成了贅詞。例文的英譯沒有受原文修辭的限制,讀起來流暢自然。
3.3類比或轉(zhuǎn)譯
為了讓外國讀者能對陌生的旅游地點產(chǎn)生親近感,拉近他們與中國文化的距離,我們常常使用類比或轉(zhuǎn)譯的方法,即把漢語旅游資料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外國游客熟悉的同類內(nèi)容。比如,向外國游客介紹含鹽量很高的鹽湖時,可以將其譯為“Chinese Dead Sea”;介紹新疆的喀納斯時,不少導游形容它為“Switzerland in Xinjiang”。另外預(yù)期目的,在介紹新疆時,很多資料都提到“新疆面積166萬多平方公里”,并將其譯為“The area of Xinjiang isover 1.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筆者認為,讀者對這個巨大的數(shù)字沒有直觀的概念,導游在介紹該信息時,不妨靈活地添一句“almost the same as Alaska”或“three times larger thanFrance”等,以便給外國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四.結(jié)語
功能翻譯理論中無論是目的論,還是文本功能分類說,其都強調(diào)著譯文的交際效果,以及翻譯策略要變通的理念。為了達到目的,單一的策略明顯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文本,采用的翻譯策略也固然是不同的,這就很好的吻合了旅游翻譯中強調(diào)譯文召喚功能與旅游翻譯資料中資料內(nèi)容跨學科、跨文化、跨心理的綜合性需求,這是譯者所要直面的難度[6]。要跨越這個難度,譯者除了在英漢雙語表達上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對中外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外,求助于翻譯理論,尤其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譯者只有以翻譯理論為指導,靈活、變通地認真實踐,譯文的形式多樣性、表意忠實性及可接受的廣泛性才會出現(xiàn),譯文的功能才會得以產(chǎn)生。旅游翻譯應(yīng)該是靈活,是在追求旅游資源文化傳播最大化的目的下的一個動態(tài)順應(yīng)翻譯。
參考文獻
[1].Katharina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白藍.從功能翻譯論視角談張家界資料英譯[J]. 中國科技翻譯,2010(3):45-48.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2: 126.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20.
[5]玫影.新疆游[M]. 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27.
[6]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94.
論文摘 要:詞是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是翻譯的基礎(chǔ)。漢英互譯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對應(yīng)轉(zhuǎn)換。文章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對漢英兩種語言詞匯語義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漢英詞匯的翻譯策略。
詞是可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漢英兩種語言中存在大量語義相對應(yīng)的詞,這是漢英翻譯的基礎(chǔ)。但由于處在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漢英兩種語言中也存在許多不對應(yīng)的詞,這就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漢英互譯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對應(yīng)轉(zhuǎn)換。本文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對漢英兩種語言詞匯語義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漢英詞匯的翻譯策略,以便有助于英語學習、教學和文化交流。
一、漢英詞匯語義對比
一個詞既有指稱意義,又有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由于漢語和英語產(chǎn)生并存在于中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個詞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有共性,也有差異性,有時甚至會完全相悖。從翻譯的角度來看,漢英詞匯的語義關(guān)系大致有以下幾種。
1.詞義完全對等
科技術(shù)語、專有名詞等沒有文化色彩的詞,往往只具備指稱意義,詞義完全對等。例如,醫(yī)生doctor, 教師teacher, 學生student, 污染pollution。但要注意的是,專有名詞并不一定完全對等。例如,He was shanghaied. 劃線部分并不是地名 “上?!?而是是“被人誆騙或強迫”的意思。
2.詞義基本對等
有些詞的指稱意義、語用意義同時具備,且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意義基本對應(yīng)。例如,“心(heart)”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指心臟器官,同時,又都可表示感情、品格、重要部分、中心等等,如,好心腸(kind-hearted),問題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problem),市中心(the heart of the city)。但是,此類詞的意義并不完全對等,那些差異部分需要我們在平時學習中注意。
3.詞義并行
有些詞(尤其是習語)的意思一致但表達上變通,即語用意義相同但指稱意義不同。例如,紅糖 brown sugar,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肝腸寸斷heart-broken, 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滄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等。這類詞的語用意義一致,但采用的具體形象不同,表面上不對應(yīng)。
4.詞義空缺
文化色彩特別濃厚的詞往往在譯語中缺少對應(yīng)詞。比如,漢語中的“麻將”、 “叩頭”、“功夫”、“龍井”、“一國兩制”、“大舅”、“三姑”、“旗袍”在英語中是沒有的。而漢語本來也沒有l(wèi)ogic, humor, engine等這些英語詞所對應(yīng)的漢語詞。
二、漢英詞匯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1.翻譯策略
從以上對漢英詞匯語義的比較可以看出,詞匯的翻譯涉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作指導。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得到了翻譯界的廣泛認可。他在《翻譯科學探索》(奈達,1964)中指出:“在動態(tài)對等翻譯中,譯者所關(guān)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一種動態(tài)關(guān)系,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與源語接受者和源語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相同?!庇纱丝梢?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兩種語言的接受者的感受應(yīng)該大致相同,所追求的是兩種效果之間的對等,而不是語言形式的機械對等。
2.翻譯方法
根據(jù)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于常見的詞義完全對等、詞義基本對等、詞義并行與詞義沖突四種情況,一般采取直譯、意譯、直譯加注三種具體方法。這在充分了解詞語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以后,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本文主要針對詞義空缺現(xiàn)象來探討合適的翻譯方法。
詞義空缺現(xiàn)象給漢英互譯帶來很多障礙與困難,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兩種語言語義關(guān)系的比較,找出其區(qū)別之處和原因,并采取以下幾種不同的翻譯方法,從而忠實準確地傳達原語的意思:
(1)音譯
例如,漢譯英的“功夫kung fu”、 “陰陽yin and yang”、“炕kang”;英譯漢的“l(fā)ogic邏輯”、“humor幽默”、“engine引擎”、“sofa沙發(fā)”、“cool酷”、等。音譯是翻譯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之一。除普遍用于人名、地名的翻譯外,在翻譯一些外來事物的詞匯、新發(fā)明的材料或產(chǎn)品的名稱時,因為對所翻譯的內(nèi)容未能完全把握,或在譯語中找不到與源語相對應(yīng)的詞匯,譯者往往采取“音譯”的方法將其譯出。
(2)直譯
直譯既傳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又傳達原文的文化色彩,因此許多譯家主張凡能直譯的盡量直譯。如霍克斯(David Hawks)在其《紅樓夢》英譯本《序言》中就說:“我自始至終遵守一條不變的原則,就是把所有的一切……甚至雙關(guān)語……都譯出來……我敢于假定小說中的一枝一葉都有其作用,必須用各種方式加以交待。”英語中的一些習語已經(jīng)通過直譯進入漢語,比如forbidden fruit禁果、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cold war冷戰(zhàn)、paper tiger紙老虎。漢語也是如此,如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等等。
(3)音譯加直譯
如“internet因特網(wǎng)”中,將“inter”音譯為“因特”,而將“net”直譯為“網(wǎng)”。
(4)音譯加意譯
例如,“beer啤酒、bar酒吧、jeep吉普車”三例中都是先采取音譯,再分別加上意譯的“酒、吧、車”,從而大大方便于讀者的理解。
(5)音譯加注
這種方法“一方面保持了原語的豐姿,另一方面又能較好地為譯語讀者接受,在翻譯文化內(nèi)涵比較獨特的詞語時,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比如,西施、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的知名人物,但在大部分英語讀者的認知中是沒有這一概念的,因此我們有了“西施(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諸葛亮(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等廣為流傳的譯例。此類翻譯方法中的注越精煉越好。
翻譯不但是把一種文字轉(zhuǎn)換為另一種文字,還要特別注意原文中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翻譯那些獨具民族和地方色彩的詞語更是如此。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會影響漢英兩種語言詞匯的產(chǎn)生、存在情況及語用意義。正確解讀漢英兩種語言詞匯語義差異,對我們從事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等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只有充分了解漢英詞匯的語義差異,才能使翻譯更生動、形象,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關(guān)鍵詞:網(wǎng)頁英譯 對比 大學
為增進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國內(nèi)大學紛紛設(shè)置英文網(wǎng)頁,但很少有學者進行研究其翻譯的效果如何,查閱中國知網(wǎng)后發(fā)現(xiàn),沒有相關(guān)的論文或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三所國內(nèi)重點大學的英文網(wǎng)站與哈佛大學英文網(wǎng)站進行對比分析,以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學校網(wǎng)頁翻譯的不足并提出建議。
一、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經(jīng)濟雜志《Economist》2005年的一份長篇報告提出:“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shù)排名(ARWU)是最廣泛被使用的世界大學排名?!备鶕?jù)ARWU 2012至2014年公布的世界名校結(jié)果,本文從排名靠前的國內(nèi)外大學中選取四所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哈佛大學。[1]
1.2研究方法
學校網(wǎng)頁的英譯屬于應(yīng)用文體翻譯的范疇,尤金?A?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會對其具有指導作用。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郭建中, 2000: 65)”。動態(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奈達認為翻譯的最高境界既使目的語讀者與原文讀者有相同的感受。
確定好國內(nèi)外知名高校后,對其學校首頁的模塊劃分和語言表達進行對比研究從而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首頁表達的局限,分析原因,有助于規(guī)范國內(nèi)主頁設(shè)置的英語表達。[2]
二、 國內(nèi)外大學網(wǎng)頁翻譯的對比
2.1模塊設(shè)置的對比研究
本研究首先對國外大學網(wǎng)站的模塊設(shè)置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國外大學的模塊數(shù)量在在四至八個,例如“About+學校名”、“Admissions”、“Schools”、“Staff”、“Employment”、“Resources”、“Alumni”、“News”、“Contact”,學校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差異,但基本相似。而國內(nèi)大學的模塊數(shù)量都在十個以上,“News”、“Admission”、“Academics&Research”、“Administration”、“Employment”、“Library”都是獨立的模塊,應(yīng)根據(jù)詞匯對等將它們適當合并,在模塊劃分和用詞上學習外國學校網(wǎng)頁,準確翻譯的基礎(chǔ)上達到地道的要求。[3]
2.2語言的對比研究
2.2.1模塊名稱的對比研究
從國外大學網(wǎng)頁模塊劃分來看,用詞很少,一、兩個足夠。有些模塊的用詞讓讀者感覺到濃濃的英文特色,例如“Harward at a Glance”是關(guān)于哈佛大學的校史介紹,遠比北京大學的“History”或“General Information”好得多。“History”也能讓外國人明白,在字面上達到對等之后追求更高層面的對等也是必要的。另外,哈佛大學增添了一個小模塊“FAQ”,這里會介紹一些日常問題,例如“如何找到老師的聯(lián)系方式”,解答師生的日常問題,很人性,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網(wǎng)頁上都被翻譯成“Services”,交際功能達到了,但不夠地道,沒有完全實現(xiàn)功能對等。哈佛大學的校園首頁將圖書館、課程、招聘等服務(wù)類項目全都歸為“Resources”,這樣劃分會給人感覺層次分明,北大、清華和上海交通大學的主頁模塊劃分很多,圖書館、招聘和行政管理都是獨立的模塊,這樣顯得很復(fù)雜。在哈佛大學網(wǎng)頁上“The Harward Campaign”是關(guān)于競選活動的模塊,這樣可以使整個競選活動更加公開、公正,是國外政界的一個縮影。但國內(nèi)大學網(wǎng)頁沒有競選活動相關(guān)消息。
每個模塊下面具體信息中語言的對比研究也反映出我國高校中英語網(wǎng)站中的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漢語思維痕跡明顯,翻譯腔過于濃重。本文將從科研介紹和校長寄語兩個模塊中選取部分文本進行比較說明。
Example 1
With the maturing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hina have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major projects that focus o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s that, with the stable support of the state revenue, aims for providing public technological products.
-----清華大學的科研介紹
The range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t Harvard is broad and deep. Harvard scholars conduct research in almost every field, and seek to expand human knowledge through analysis, innovation, and insight.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more than $750 million of sponsored research funds each year, and it is carried out both in the departments of the thirteen Schools and the 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d at more than 100 research centers, on campus and around the world.
-----哈佛大學的科研介紹
這是從兩個學校首頁上摘選的介紹各自學??蒲星闆r的兩句話。清華大學的是非常典型的漢譯英譯文,它用兩個“with結(jié)構(gòu)”串起一句話,中國人在做翻譯的時候很喜歡用這個結(jié)構(gòu),例如“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我們說話時還很喜歡用形容詞修飾,例如“國家稅收的穩(wěn)定保障和支持”,然后按照漢語習慣翻譯成英文“stable support of the state revenue”。在這一句話里用了七個形容詞,其中四個是“national”,用詞單調(diào),略顯重復(fù)。另外,在這一句話中還有一處語法錯誤,“Chian”是單數(shù),其后的動詞應(yīng)保持一致使用三單形式“has”,文中卻用了“have”。在哈佛這段話中,句子結(jié)構(gòu)和用詞都很簡單,沒有過多的形容詞來修飾。
Example 2
Hello, and welcome to Harvard. People make a university great, so whether you are a prospective student, current student, professor, researcher, staff member, graduate, parent, neighbor, or visitor, you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are valued and appreciated.
-----哈佛的校長寄語
April in northerly Beijing is the best time to witness flowers blooming, plants shooting and birds cheerfully flying. The redbud trees that are in full blossom have filled many corners of Tsinghua campus. It is amid this pleasant atmosphere and springy beauty that the 103rd annivers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duly arrives.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extend the warmest greetings to all the faculty, staff, students and alumni, and the sincerest thanks to all the friends who have given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singhua.
-----清華大學的校長寄語
這是哈佛大學的校長寄語,結(jié)構(gòu)很簡單,首先歡迎來到哈佛,然后說不管是學生、職工或是訪問者,對哈佛的關(guān)心和熱忱都是珍貴的。再看一下清華大學,讀完后感覺到是由很典型的中國發(fā)言稿翻譯過來的,先渲染氣氛,再說一些自謙的話,再送上親切的問候與誠摯的感謝。清華大學校長致辭原文是這樣的“在這萬木逢春、百花爭艷的時節(jié),迎來了清華大學103周年華誕。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致以親切的問候,向關(guān)心支持我校發(fā)展的社會各界友人表示誠摯的感謝!”英文版本明顯是從中文逐字翻譯過來的,同樣,外國讀者看完后也會感到虛夸。所以在翻譯時不如仿照外國大學,簡單而真摯,還符合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實現(xiàn)翻譯的功能對等。[4]
三、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議
通過對國內(nèi)外大學英文網(wǎng)頁的模塊劃分和語言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國內(nèi)大學網(wǎng)頁的英譯受中文思維影響很大,模塊劃分雜亂,且不如國外大學網(wǎng)頁人性、公開。哈佛大學校長的致辭很是簡潔、溫馨,而清華大學校長的致辭翻譯成英文效果就大打折扣,語法錯誤更是不能理解。這些問題主要是受漢語影響而導致的,除此之外,在翻譯前沒有好好研究國外大學網(wǎng)頁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再者,可能是由于政治制度及歷史文化的影響,中國在政治方面向來不喜歡公開,例如競選活動;領(lǐng)導在講話前往往先寒暄一番,翻譯人員也不能隨便篡改領(lǐng)導的發(fā)言稿進行省譯,這些現(xiàn)實問題導致翻譯出符合外國讀者習慣的譯文更加困難。
四、結(jié)語
通過對國內(nèi)外大學網(wǎng)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大學翻譯的英文網(wǎng)頁可以讓外國人讀懂,但不夠地道,不能實現(xiàn)翻譯的功能對等。造成此結(jié)果的因素很多,但是翻譯前對國外大學網(wǎng)頁充分的研究對比工作會大大減少這種現(xiàn)象,讓英文網(wǎng)頁更好地為外國讀者服務(wù),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
References
[1] Nida. 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 1964.
[2]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上
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關(guān)鍵詞:功能翻譯理論 商務(wù)英語翻譯 英語信函 社交價值
一、引言
翻譯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特殊的交際形式。20世紀70年代,“功能翻譯”概念興起于德國,以1971年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的出版為標志[1]。萊斯認為,理論上的翻譯應(yīng)是語篇的對等,即在表達方式、語義和交際功能等方面與原文對等,并不是簡單的詞句對應(yīng)。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等值在翻譯實踐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萊斯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在尤金?A?奈達(Eugene 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基礎(chǔ)上突破創(chuàng)新,打破了傳統(tǒng)文本中心論,讓更多研究者意識到翻譯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近些年,國內(nèi)學者對德國功能翻譯理論進行了評介,并結(jié)合功能翻譯理論開展了大量的英漢翻譯研究,如:楊英明(2001)[2]詳細分析了功能翻譯理論的實用理論基礎(chǔ);張美芳(2004)[3]基于功能翻譯理論探討了編譯的具體運用及其合理性。
隨著當代商貿(mào)活動的不斷發(fā)展,“商務(wù)英語信函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種方式”[4],它的重要性在國際商務(wù)談判和交流中日益突出。然而,商務(wù)英語信函的譯者往往只關(guān)注到翻譯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而忽略了深層次的翻譯指導原則,以致于在進行商務(wù)文本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翻譯問題,如語法和結(jié)構(gòu)錯誤、語義表達模糊、篇章銜接不連貫等,使得商務(wù)英語翻譯的理論研究與現(xiàn)實需求相脫節(jié)[5]。
筆者認為,商務(wù)英語中的語言、語篇、語法和詞匯翻譯除了應(yīng)遵循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等基本原則之外,還應(yīng)當注重功能翻譯理論提出的四大原則,即“目的原則、一致原則、忠實原則和忠誠原則”[6],才能更好地將英語信函中的信息表達出來,以最大化地實現(xiàn)商務(wù)英語翻譯的社交價值。本文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一致、忠實和忠誠原則來探討商務(wù)英語信函的翻譯。
二、功能翻譯理論及其四原則概述
漢斯?費米爾(Hans Vermeer)指出,功能翻譯理論是以目的論為中心,文本功能為導向的一種翻譯理論。功能翻譯理論主張文本翻譯是綜合性的翻譯對等,而不是簡單的詞句對應(yīng)。隨著西方翻譯史的不斷發(fā)展,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派提出了四大翻譯指導原則,包括目的原則、一致原則、忠實原則和忠誠原則,其中目的原則是四大原則中最主要的指導原則。四大翻譯指導原則的提出對翻譯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的原則源于漢斯?費米爾的目的論。他認為譯文是原文翻譯在有目的和有結(jié)果的行為的基礎(chǔ)上M行的語言轉(zhuǎn)化。漢斯?費米爾的目的論進一步打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心學說,認為翻譯對等不是譯者進行現(xiàn)實翻譯的唯一標準,而是譯文能夠?qū)崿F(xiàn)原文所傳達的預(yù)期目標。1984年,漢斯?費米爾在《普通翻譯理論原理》一書中指出,目的原則是翻譯活動中最主要的指導原則,翻譯的目的性指導著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功能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在翻譯方法和策略上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如在選擇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方法上,不同的文本翻譯類別其目的不同,選擇的方法也就不同,即翻譯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翻譯的最終目的。目的論的提出打破了文本中心論固有的傳統(tǒng)模式,對當代的翻譯活動有著非凡的指導意義。
一致原則也稱為連貫性原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準[7]。也就是譯文需要讓讀者理解,并在譯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8]。在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目的原則是目的論中的首要原則,其他的指導原則都需要服從于這一原則。但是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文本的信息轉(zhuǎn)化需要在語內(nèi)連貫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完整而準確地向譯語接受者傳達出原文本的內(nèi)容和要求,更好地發(fā)揮交際功能。
忠實原則也是費米爾理論中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功能翻譯理論的忠實原則指譯文應(yīng)該具有原文所具有的功能,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忠實原則隸屬于目的論中的目的原則。這里的忠實可以理解為文本的功能以及語篇的對等,但不是簡單的詞句對應(yīng)。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從綜合的角度出發(fā)還原原文的內(nèi)容。特別是在中西方商貿(mào)活動往來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翻譯作為特殊的社交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譯者及譯語接受者對原文本所傳達的內(nèi)容和風格的忠實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因此目的論下的忠實原則是相對的對等,而無法做到等值。
忠誠原則是克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在對功能派理論進一步完善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原則,也稱為“功能加忠誠”指導原則。功能指的是對翻譯和文本類型進行劃分的一種文本功能,而忠誠指的是譯文和原文進行翻譯轉(zhuǎn)換中所有參與者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忠誠原則要求當發(fā)起方、譯語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沖突時,譯者必須介入?yún)f(xié)調(diào),尋求三方的共識[9]??死锼雇∧?諾德是費米爾的忠實支持者,高度肯定費米爾打破傳統(tǒng)文本中心論所提出的目的論。在費米爾的目的論的基礎(chǔ)上,諾德提出在進行文本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該充分考慮翻譯的功能因素,并在原文所預(yù)設(shè)的目的和有結(jié)果的行為當中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肮δ芗又艺\”的指導原則是諾德提出的理想化的翻譯理論,雖然此原則具有一定的功能范圍上的局限性,但是這種理想化的理論在現(xiàn)實需求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三、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遵循的原則
(一)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是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首要遵循的原則。商務(wù)信函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如在外貿(mào)詢盤中,發(fā)起人會直接告知對方本公司的商務(wù)貿(mào)易需求和條件,這樣更加便于接受者對商務(wù)英語信函的理解。因此,注重目的明確、簡潔明了是商務(wù)信函交際談判的重中之重。在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注重實效、突出重點并言簡意賅地用譯語傳達出原文本的預(yù)期目標。如:
(1)We are interested in buy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teel screws in all sizes.We would be obliged if you would give us a quotation per kilogram C&F Liverpool,England.
可以看出,例(1)這兩句話都是發(fā)起方向?qū)Ψ奖磉_的具有目的性的請求。譯者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應(yīng)該明確重點,還原英語信函的預(yù)期目標。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翻譯成:“本公司有意購買各種型號的鋼螺釘,如貴公司能給予我方每公斤鋼螺釘送抵英國利物浦的成本加運費的報價單,我公司將不勝感激。”應(yīng)該從目的論的指導原則出發(fā),明確重點并簡潔明了地傳達出信息,改譯成“本公司有意購買各型號鋼螺釘,欲知每公斤送抵英國利物浦的成本加運費價格,如蒙惠賜上述報價單,不勝感激”,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一致原則
一致原則是在功能翻譯理論基礎(chǔ)上,服從于目的原則的一種具有從屬性質(zhì)的指導原則。在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過程中,一致原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致原則也稱為連貫性原則,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上下文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標準。功能翻譯理論強調(diào)文本翻譯過程中的一致性原則,但是這里的一致性并不是指等值的詞句翻譯,而是認為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中,詞句和語篇的翻譯也會不同。也就是譯文中詞句和段落的翻譯要與英語信函的交際語境保持一致,這樣才會有助于讀者對商務(wù)信函的理解。例如:
(2)This offer is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商務(wù)翻譯人員進行報盤的時候,通常會將此句譯為“該報盤以我方最后確認為準/該報價須經(jīng)我方最后確認”。可以看出,例(2)中的“is subject to”在商務(wù)英語信函中表示“需經(jīng)過、以……為準”義,如果放在一般的語境下,它表示“受支配,從屬于;有……傾向的;常遭受……”義。因此,如果譯者不充分考慮交際語境的影響,使用一般語境下的詞組含義對該句進行翻譯,商務(wù)英語信函的內(nèi)容會遭到破壞,會導致譯語接受者無法接收到準確的商務(wù)信函信息,造成理解的偏差。
(三)忠實原則
基于功能翻譯理論,譯者在進行商務(wù)英語翻譯時應(yīng)盡最大的努力還原商務(wù)文件的內(nèi)容和風格。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來看,商務(wù)英語信函自身的文體特征要求譯者在進行信函翻譯的同時,應(yīng)注重用詞的準確性和專業(yè)性,忠實于商務(wù)英語信函的內(nèi)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如果商務(wù)英語信函的翻譯沒有遵循功能翻譯理論中的忠實原則,那么譯文就無法傳達出原文的真實目的,更無法體現(xiàn)商務(wù)英語信函所具有的交際功能。
例如,在商務(wù)英語信函中,當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期盼的時候,經(jīng)常會使用這樣的表達:
(3)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對于商務(wù)英語信函中所具有的語氣特征,譯者也應(yīng)該在譯文中傳達出同樣的語氣特征,這樣才能如實地向接受者反映發(fā)起者的態(tài)度。對此,我們不能將此句譯成“我們盼望著不久能聽到你的回音”。因為譯者在進行語言轉(zhuǎn)換的時候,應(yīng)該忠實原文并充分考慮到信函發(fā)起者對接受者尊重的態(tài)度,所以譯成“我們盼望著不久能聽到您的回音”。因此,譯者在商務(wù)信函翻譯過程中,不論是進行人稱翻譯還是專業(yè)術(shù)語翻譯,用詞準確并遵循功能翻譯理論中的忠實原則,才能更好地傳達出商務(wù)信函的情感意義[10]。
(四)忠誠原則
忠誠原則是克里斯汀娜?諾德在對功能派理論進一步完善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原則。在功能翻譯理論下,忠誠原則主要是指翻譯人員在發(fā)起人、譯語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這三方產(chǎn)生文化和利益沖突時,擔當調(diào)解員的職責以促成三方達成共識。例如,在商務(wù)英語信函中,當三方涉及到文化和利益沖突的時候,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的社交價值,譯者應(yīng)堅持忠誠原則,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處理好三方的人際關(guān)系。例如:
(4)I am afraid you should compensate us by 5%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ontract.
例(4)這句話在商務(wù)英語信函中,對于西方人來說,“I am afraid”表示加強擔心的程度,是想提醒對方事情的重要性。而對于譯語接受者來說,特別是漢語語境中的接受者,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若將此句等值譯成“我恐怕你方需要賠償我方合同全部金額的百分之五”,會讓譯語接受者認為此要求具有強制性和偏激性從而無法認同,容易導致貿(mào)易往來上的沖突。因此,譯者在進行商務(wù)信函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秉持克里斯汀娜?諾德的忠誠原則,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恰當?shù)靥幚怼癐 am afraid”這句插入語,將其省略不譯,以保證各方關(guān)系和諧,使商務(wù)信函翻譯發(fā)揮良好的社交功能。
四、結(jié)語
通過上文對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的探討,筆者認為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一致、忠實和忠誠原則可為商務(wù)英語信函的翻譯提供有益的指導。商務(wù)英語信函翻譯在功能翻譯理論四大原則的指導下,能更好地把握和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向譯語接受者傳達準確的商務(wù)信息,發(fā)揮最大的社交價值,以保證商貿(mào)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王晶.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在國際商務(wù)英語翻譯中的運用――以廣
告翻譯為例[J].商業(yè)現(xiàn)代化,2007,(8):9-10.
[2]楊英明.論功能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2001,(6):39-42.
[3]張美芳.編譯的理論與實踐――用功能翻譯理論分析編譯實例
[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95-98.
[4]陳煊,周凝綺.跨文化交際下商務(wù)英語函電寫作研究[J].吉林省
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2):121-122.
[5]張莉.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商務(wù)英語翻譯研究[J].開封教育學
院學報,2015,(3):48-50.
[6]張曉輝.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法律翻譯[D].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
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李楊.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公示語翻譯[D].長春:吉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9.
[8]湯玉潔.淺析翻譯目的論[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
(1):159-161.
[9]李芳.對功能翻譯理論的“功能”再解讀[J].北方文學,2013,
(2):138-139.
[10]陸文彬.商務(wù)函電寫作中的禮貌原則及其實現(xiàn)手段[J].大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