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41:02
導語:在計算機碩士畢業(yè)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1.1論文相對簡單
國家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指導意見中指出:論文選題一般應直接來源于企事業(yè)單位,具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和實用價值,同時應具有先進性、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現在計算機類工程碩士的論文大部分與工程碩士從事的工作相關,來源于企事業(yè)單位,有實際的應用背景和使用價值,但深度不夠。就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計算機類工程碩士的畢業(yè)論文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fā)約占80%,硬件設計約占10%,圖形圖像處理約占5%,其它約占5%。計算機類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大部分是開發(fā)管理信息系統,相對比較簡單。所使用技術難度相對較小,工作量相對不足。
1.2論文選題有一定的重復
工程碩士論文選題有一定的重復,相近題目較多,有的相關題目幾乎每年都有學生做。這與學生所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系,因為很多工程碩士來自不同單位的同一部門或同一單位的同一部門,他們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內容十分相似,所開發(fā)使用的系統在功能、技術上都有相似之處。
1.3論文對國內外現狀不了解,先進性不足
工程碩士論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絕大部分是中文文獻,英文文獻較少,有的論文中幾乎沒有;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在高水平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獻相對較少;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的時間較舊;一些學生在論文中很少提相關研究工作。這些都反映出工程碩士論文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缺乏了解,所做論文先進性不足,創(chuàng)新少或基本沒有創(chuàng)新。
1.4論文寫作不夠規(guī)范
計算機類工程碩士論文各培養(yǎng)單位都給出了統一的格式。但是從提交上的論文來看,工程碩士論文寫作不夠規(guī)范,具體表現在:英文摘要翻譯錯誤較多,參考文獻在正文中未標出,論文內容格式不一致,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不統一等。有的工程碩士論文中不區(qū)分別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為一談,不突出重點。
2原因分析
2.1學生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
大部分學生考取工程碩士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質,學成后為企事業(yè)單位更好地做出貢獻。但是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為了評職稱、或為了漲工資、或為了升職,只想拿一個文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認真學習,在做論文過程中不認真做論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論文的現象。
2.2導師指導不到位
工程碩士論文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對畢業(yè)論文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計算機類工程碩士導師實行雙導師制,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師指導體制,可以發(fā)揮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雙方優(yōu)勢共同指導工程碩士。但是在實際指導過程中這種體制卻沒有充分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校外導師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學生在提交論文之前臨時找一個校外導師。在整個論文階段,工程碩士和導師聯系很少。
2.3培養(yǎng)單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為培養(yǎng)的主導單位,應該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過程管理體制,以利于對每個工程碩士培養(yǎng)實行全程監(jiān)控,確保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要從為國家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視這個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碩士辦成一個產業(yè),一味擴大規(guī)模,追求效益,而忽視了質量。
2.4企事業(yè)單位應重視
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yè)單位應加強對人才培養(yǎng)的扶持。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yè)單位作為工程碩士的實際使用方,對高層次人才有需求。企事業(yè)單位應該為自己單位人才培養(yǎng)提供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給予一定的脫產學習時間,盡早為工程碩士配備校外導師等。
2.5培養(yǎng)單位和企事業(yè)單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業(yè)單位需要人才,派遣相關員工到高校參加工程碩士學習,高校收取一定的費用,為企事業(yè)單位培養(yǎng)人才。這是一個很好的紐帶,給培養(yǎng)單位和企事業(yè)單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合作機會。只有雙方聯合培養(yǎng),才能真正培養(yǎng)好工程碩士。但實際工作中,培養(yǎng)單位和企事業(yè)單位配合較少,基本處于脫節(jié)狀態(tài),沒有充分發(fā)揮雙方的優(yōu)勢。
3應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養(yǎng)單位、企事業(yè)單位、導師(校內導師和單位導師)、學生等多方面齊抓共管,提高工程碩士論文質量和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
3.1學生自身
選題時,多閱讀相關文獻,對論文的國內外研究工作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關方面國內外研究已到達何種水平。多思考別人已經研究的問題我們能否改進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決,別人研究的問題我們能否加以拓展,別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術能否應用到我們的研究中改進我們的工作。盡量做一些帶有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復性的簡單研究工作。
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要注意將別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開,首先闡述別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點闡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與別人的不同和創(chuàng)新。
在寫作過程中提高規(guī)范意識,按照培養(yǎng)單位要求的規(guī)范格式來寫,參考文獻在論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標出,參考文獻引用位置要與引文內容一致。英文翻譯一定要合乎語法規(guī)則,專業(yè)名詞一定要使用恰當。
3.2導師職責
指導老師負責工程碩士畢業(yè)設計和學位論文的撰寫工作。導師的指導、監(jiān)管和治學作風對學生的畢業(yè)論文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工程碩士實行雙導師制,由校內導師和企事業(yè)單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校外導師共同負責。這樣做的目的是根據工程碩士在職的特點,充分發(fā)揮校內老師理論知識扎實和校外導師有實際項目經驗的各自優(yōu)勢,保證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現狀是雙導師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培養(yǎng)單位在選拔工程碩士導師時應當注重工程碩士和學術學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選時使用不同的遴選條件,在工程碩士校內導師遴選時要注重學術水平和實際項目經驗并重,盡量選取兩者兼而有之的作為工程碩士導師。不要把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導師不加遴選直接作為工程碩士導師,這樣做沒有注意到工程碩士和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特點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碩士質量的提高。沒有實際項目經驗的導師指導工程碩士是不合適的,但指導高校教師可以。
工程碩士校外導師的遴選現在沒有完善的機制。培養(yǎng)單位應該和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yè)單位一起做好這項工作。根據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yè)實際情況確定遴選標準。工程碩士的培養(yǎng)對企事業(yè)和培養(yǎng)單位都是有利的。企事業(yè)單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質的提高,培養(yǎng)單位可以提高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工程碩士校外導師應選擇企事業(yè)單位中實際參加項目的高級技術負責人,由培養(yǎng)單位應該和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yè)單位共同遴選,發(fā)放聘任證書并給予較好的待遇。
工程碩士、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在畢業(yè)設計和畢業(yè)論文寫作期間應經?;樱涣饕庖?,共同提高畢業(yè)論文質量。雖然身處異地,但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技術的普及,使得異地在線交流完全沒有問題,尤其是對計算機類工程碩士,語音聊天、視頻聊天、電子郵件、飛信等為異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3.3培養(yǎng)單位和企事業(yè)單位聯合培養(yǎng),規(guī)范論文過程管理
培養(yǎng)單位應和企事業(yè)單位共同努力,規(guī)范培養(yǎng)流程,對論文的整個過程進行規(guī)范管理。
1)開題答辯
開題是論文工作的開始,是學生在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指導下完成選題和調研,寫出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后進行的工作,開題工作目的是對學生選題的內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難度、工作量、先進性等進行評估,提出建議,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題目。
開題工作應由培養(yǎng)單位和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yè)單位統一組織,開題小組由非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在內的其它校內、校外專家參加,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列席旁聽,可以參與討論。開題工作要召開專門的會議,學生先對自己選題的內容做闡述,然后開題小組的校內、企事業(yè)單位專家提問,提出意見和建議。選題不合格者不能進入論文階段。開題工作要當場形成集體評議,開題小組專家、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學生本人要在集體評議書上簽字確認。學生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開題的集體評議書培養(yǎng)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yè)單位、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學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檔。
2)論文工作
論文工作應在兩位導師指導下由學生本人完成。在論文完成過程中要求學生、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階段性的進展、在論文完成中遇到的問題、商討解決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見面交流,可以共同通過網絡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論文定期工作報告,內容包括論文進展、期間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案等。論文定期工作報告學生、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培養(yǎng)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yè)單位都要存檔,作為對學生、校內導師、校外導師考核的依據。
3)論文
剽竊別人論文、科技成果屬于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防止。為防止剽竊論文等不良學術行為,一些部門開發(fā)了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軟件。培養(yǎng)單位應當購買相應軟件,學生提出論文答辯申請后要求學生提交電子版學位論文并使用防剽竊軟件對學位論文進行。發(fā)現抄襲行為,不允許答辯,培養(yǎng)單位和學生所在企事業(yè)單位要根據情況對學生和校內導師、企事業(yè)單位導師予以處罰。
4)論文盲評
論文寫作完成后,答辯前培養(yǎng)單位要組織學生論文盲評,盲評一般要兩份論文,為了盲評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響,最好兩份都校外盲評。盲評兩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辯,根據盲評意見繼續(xù)修改論文。盲評兩份都合格,可以參加答辯。盲評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評,第三份盲評不合格,不能答辯,第三份盲評合格,可以參加答辯。所有盲評意見反饋給學生、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培養(yǎng)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yè)單位備案存檔。
5)論文答辯
論文答辯是論文階段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答辯由非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在內的其它其它校內、校外專家參加。首先由學生針對論文內容陳述,然后專家提問,學生回答,最后專家根據論文寫作情況、答辯情況、培養(yǎng)單位提供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開題報告集體評議書、論文定期工作報告,綜合后給學生論文成績。論文成績不能僅僅根據學生的論文和答辯給出。論文工作是一個過程,應該結合論文整個過程的各個階段給出論文成績,這樣才更加合理。從論文的整個過程中才能發(fā)現論文工作的整個軌跡,才能發(fā)現學生寫出的論文是否是學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學生本人的創(chuàng)新。答辯形成集體決議,由答辯專家集體簽字。培養(yǎng)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yè)單位、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學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檔。
6)加強考核制度
對導師的考核。培養(yǎng)單位和企事業(yè)單位應當聯合對校內、校外導師考核,對指導認真,水平高的導師應予以獎勵,鼓勵先進,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對不認真負責,水平較差的導師應予以懲罰,甚至取消導師資格。
對學生的考核。對于學習認真,成績優(yōu)秀,論文質量高,為企業(yè)解決了生產實際問題,產生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學生予以獎勵。對不認真學習,成績較差,論文有抄襲,找別人做論文等不良學術行為的學生應予以懲罰,甚至取消學籍。
培養(yǎng)單位和企事業(yè)單位應積極總結計算機類工程碩士培養(yǎng)工作中的不足,借鑒優(yōu)秀工程碩士培養(yǎng)單位的先進經驗。把現有工程碩士教育辦好,提高工程碩士論文質量,提高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使工程碩士真正得到企事業(yè)和社會的肯定和歡迎。
參考文獻:
[1]王偉,吳信嵐.從學位論文的引文分析看環(huán)境工程碩士的文獻需求[J].情報探索,2010(10):79-82.
[2]鄭林華,袁繼兵,向良軍,等.對指揮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指導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3(2):44-46.
[3]王霽,杜璟.工程碩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劉偉,鄭永果,閆春.提高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的幾點問題的探討[J].才智,2008(5):7-14.
[5]周文輝,張愛秀,劉俊起,等.我國高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現狀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會服務視角下的工程碩士教育質量標準[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53-54.
[7]李博.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比較視野下工程碩士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摘要】“余額寶”作為一種新興的第三方貸款銷售平臺,剛剛出現就對我國的金融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網絡化的 21 世紀,投資網絡化也將必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趨勢。隨著我國金融領域在網絡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對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人應當順應網絡化發(fā)展趨勢,彌補我國法律在網絡投資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僅從經濟法簡論之。
【關鍵詞】余額寶,證券投資,法律,網絡化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額寶正式推出“余額寶”這一業(yè)務,余額寶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內,既可以隨時用于余額寶消費、付款等支出,同時也能夠購買貨幣貸款投資收益,獲得增值。余額寶的操作流程并不復雜。用戶將自己余額寶中的資金轉入余額寶用戶,后者中的資金平時用于投資金融產品,而當用戶需要用錢時,可直接從余額寶用戶提取。
余額寶實際上是將貸款機構的貸款直銷系統內置到網站中,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的過程中,余額寶和貸款機構通過系統的對接將一站式為用戶完成貸款開戶、貸款購買等過程。而目前僅有天弘貸款“增利寶”一家貸款機構作為余額寶的對接貸款機構。
用戶存在余額寶的投資所獲取的利益并非是銀行利息,而是投資貨幣貸款的收益,銀行利息至少在國內是無風險的,而投資貨幣貸款盡管投資風險極小,但并不屬于無風險投資。貸款機構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貸款出現大幅縮水或投資者集中贖回投資的情況,而貸款手中所持流動性資產又不敷支出時,曾在 2006 年就出現過這種現象,這將是對貨幣市場貸款重要一擊。貨幣市場貸款必將面臨嚴重的被動局面,這種情況在 2006 年就曾出現過。
T + 0 交易適用于用戶的不固定性,同時余額寶可以給用戶貸款,使用戶可以用此筆錢投資、消費,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使用余額寶。以前對于現金的管理一直以傳統貨幣獨占鰲頭,但是因為傳統貨幣不夠方便,在 2012 年,貸款機構就要用投資者擁有或借用的資金來替客戶先墊付資金,此時是最早的 T +0 產品的贖回過程。
雖然省略了傳統貨幣帶來的不便捷,但如果銷售量增加,對于中小型的貸款機構的資金流動量是重大壓力,此時需要貸款機構提出高效的營銷方式來度過難關,不論是哪里信用體系沒有 100%完善的,雖然淘寶推出天貓利用成交數建立信任度,但是對于信用體系依然不是完全靠譜的,信用體系需要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如此看來,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買小額價值、數量較少的商品后由作為第三方的直接余額寶墊付,操作流程簡單、方便,快捷。而增利寶則是作為一種貨幣貸款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直接被消費者購買。
相對于用余額寶購買商品只能在網絡上進行的局限性,用戶將資金存放于銀行零風險,以及購買商品的平臺不受約束。由此而來,更多的人信賴有實力的貸款機構名而非排名 50 名左右中小型貸款機構,大型貸款機構介紹的產品也更受歡迎。
證券投資貸款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fā)行貸款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貸款托管人托管,由貸款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炒股、債券等金融手段投資。人們平常所說的貸款主要就是指證券投資貸款,它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投資者通過購買貸款的方式來間接投資于證券市場。
證券投資貸款的設立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通過發(fā)行貸款股份成立投資貸款機構的形式設立,通常稱為機構型貸款; 二是由貸款管理人、貸款托管人和投資人三方通過貸款契約設立,我們通常將其稱為契約型貸款。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證券投資貸款基本都是契約型貸款。
隨著網絡在社會應用中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大眾化的工具,網絡也逐漸深入到金融行業(yè)中,銀行銷售的產品也將目光轉移到互聯網上,其中也包含貸款。銀行以往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儲戶的存入銀行的錢來獲得利息差額,像余額寶這樣的新式業(yè)務漸漸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響老百姓傳統的投資、理財理念,雖然現在這種新的網絡貸款形式沒有像銀行的存蓄業(yè)務一樣被大眾完全接受,但是作為網絡的金融界勢必會對傳統的商業(yè)銀行造成嚴重沖突,同時網路上的金融行業(yè)一定有更加開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市場,必將成為金融 IT 及大數據挖掘機構的新寵兒。
雖然我國在證券方面法律不斷加強如《證券法》、《證券投資貸款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規(guī),但是依然不及貸款業(yè)法律。liuxue86.com
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依然不夠完善,沒有以此為主導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甚至連較為相配套完善的規(guī)范性文件都沒有,沒有一套完善的證券投資貸款法案,對于在貸款中產生的問題,政府即使參與進去監(jiān)管,但是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保障,政府也很難有效擔任起監(jiān)管的重任,監(jiān)管的操作性差,監(jiān)管力度便跟不上去,國外的證券投資貸款具有延續(xù)性,法律法規(guī)相對健全,而我國到現在為止,監(jiān)管貸款行業(yè)的機構如中國證券業(yè)協會主要要求大家以自律為主,沒有行政處罰的權利,一次監(jiān)管的力度一定會受影響。
目前,我國網絡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制度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我國2012 年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貸款法》,及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部門規(guī)章均未出現與證券投資網絡化相關的條文,這也讓目前的網絡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缺乏相關保障難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投資現狀。
這要求有關國家權力機構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章的制訂,彌補我國法律在這方面存在的空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盡量規(guī)避法律的滯后性。從而,為調控證券投資網絡化中出現的各種法律關系提供法律上的支撐。同時,我們也應當完備相關執(zhí)行、監(jiān)督體系,確保相關法律得以準確適用、實施。
余額寶的一經投入市場,便以驚人的迅猛速度發(fā)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未來網絡證券投資貸款將會為我國金融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我國金融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同時,法律應當與時俱進,跟進時代的發(fā)展步伐,適應社會的廣泛需求。
參考文獻:
[1] 歐麗君,中小企業(yè)板上市公司成長性評價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2] 王怡,中小企業(yè)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大智,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2
論文語種: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計算機
是否有數據處理要求:是
您的國家:
您的學校背景:具體的數據模型、數據流程等
要求字數:3萬
論文用途:碩士畢業(yè)論文 Maste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審(博士或碩士生有這個需要):是
補充要求和說明:一、本人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二、需要建模、有具體數據流程、原代碼等等;三、要求符合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論文標準,內容也一樣;四、本人已寫了3萬字論文各章概述,供你們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1 背景及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近幾年的快速發(fā)展,國內經濟迅猛增長,大中小企業(yè)的信息管理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會計電算化越來越普遍。相應地,在對企業(yè)進行稅務管理的時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轉變,從原來手工收集、整理紙質憑證數據,到現在的電子商務會計報表等,都向著規(guī)模擴大化、虛擬化方面改變[1]。傳統的低效率、耗材巨大的工作方式已經被網絡版、電子化的信息技術所取代,建立以大容量數據庫為基礎,高速地、全天候的網絡工作環(huán)境已經成為目前電子查賬工作的必選工作方式。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3
1.1 背景及意義 3
1.2 系統概述 4
1.3 國內外稅收信息化管理歷史和現狀 6
1.3.1 國內稅收信息化管理 6
1.3.2 國外稅收信息化管理 10
1.4 課題研究思路 11
1.5 課題組織結構 11
第二章 系統開發(fā)技術概述 13
2.1 統一建模語言UML 13
2.2 MVC基本概念及設計模式 16
2.4 AJAX技術概述 17
2.5本章小結 18
第三章 系統需求分析 19
3.1 目標 19
3.2 設計原則 20
3.3 系統功能需求 20
3.3.1 原始憑證采集 20
3.3.2 財務數據處理平臺 22
3.3.3 統計分析平臺 23
3.4 基于JBOSS JBPM的工作流 23
3.4.1 業(yè)務流程定義與建模 23
3.4.2 工作流執(zhí)行服務 25
3.4.3 jBPM數據管理 25
3.5 本章小結 28
第四章 系統功能設計 30
4.1 系統設計總體要求 30
4.1.1 網絡環(huán)境 30
4.1.2 開發(fā)環(huán)境 31
4.2 系統架構設計 32
4.3 工作流引擎的設計 34
4.3.1 查賬業(yè)務人員處理工作任務的工作流 36
4.3.2 業(yè)務人員處理工作任務的工作流 40
4.3.3 工作流運轉控制的工作流 44
4.4 系統主要功能模塊的設計 47
4.4.1 用戶登陸模塊的設計 47
4.4.3 原始憑證采集模塊的設計 49
4.4.4 財務數據處理模塊的設計 52
4.4.5 統計分析模塊的設計 55
4.5 數據庫設計 59
4.5.1 E-R圖的設計 59
4.5.2 數據表的設計 61
4.6 本章小結 63
第五章 系統的實現 64
5.1 用戶登陸模塊的實現 64
5.1.1 功能實現流程圖 64
5.1.2 核心代碼 67
5.1.3 實現界面 70
5.2 數據庫的實現 71
5.3 原始憑證采集模塊的實現 75
5.3.1 功能實現流程 75
5.3.2 核心代碼 79
5.3.3 實現界面 81
5.4 財務數據處理模塊的實現 82
5.4.1 功能實現流程 82
5.4.2 核心代碼 85
5.4.3 實現界面 87
5.5 統計分析模塊的實現 88
5.5.1 功能實現流程 88
5.5.2 核心代碼 95
1.碩士論文序言怎么寫
讀者閱讀論文首先會從序言開始,序言部分應該回答:
為什么要研究該課題
作者一定要回答為什么要開展該課題的研究,就是需求的問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理論探索、或生產需要解決某些問題而進行研究,應說明研究工作是有意義的,理由要充分。很多研究生的論文一上來用很大的篇幅講述自己做了這樣那樣的研究工作,讀者不知道這些研究工作是否需要,大大降低了論文的價值。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如何,現有的研究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有的研究工作,盡管實際需要,但已經有了現成的結果,不需要重新研究,這類課題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必須對國內外的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進展如何,能否滿足實際的需要。要分析現有研究成果或方法的優(yōu)點和缺點,重點放在對其不足的分析上面,描述他人的不足正是為了顯示自己研究工作的意義。分析他人不足時,可引出其原理、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好鋪墊。當然,在描述他人工作不足時,一定要客觀、實事求是,不要引起糾紛。
??作者的研究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準備采用什么策略
主要是針對他人研究的不足展開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補充、或者完善、或者改進、或者創(chuàng)造等,一定要說出作者的研究工作與別人的研究工作的不同。可以簡略的介紹作者研究工作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要作到這一點,首先對他人工作有充分的了解,要有針對性。真正熟悉該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論文所采用的原理、方法的了解,大體上可以對論文的結果作出初步的判斷。讀者在深入閱讀論文時,就會有一定的思想準備,那些是最關心的,那些是要重點了解的。
簡要說明論文的框架結構介紹各個章節(jié)的內容是什么,讀者會在腦海對論文形成粗略的框架結構,有利于讀者選擇重點。極為簡要的闡明本文的創(chuàng)新性工作主要目的還是給讀者加深印象,與文章的結尾相呼應。
總之,序言是論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的研究生不太注重這部分內容,認為只要將自己的研究工作闡述清楚就行,實際上,專家從序言部分就可大體判斷出作者的基礎知識、專業(yè)知識和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程度。
2.碩士論文相關知識和背景導引怎么寫
論文涉及到不少其他學科和專業(yè)的知識,需要預先作些介紹。在介紹相關知識時,應該重點介紹論文中所要用到的部分。例如,在介紹器件時,論文中將要用到的參數、性能等要重點介紹。有的論文在這一部分可能要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兩者盡量能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做到自然合理。所謂的背景導引就是通過所要用到的相關知識引導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來。>>>>【博士畢業(yè)論文】論文段落作為媒介的使用
3.碩士論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怎么確定
這一部分是重點內容,作者要將自己的研究內容闡述清楚,可能會分為2——3個章節(jié),劃分章節(jié)時,根據研究工作性質來定,最好根據模塊來劃分,模塊的劃分可以按任務劃分,可以按性質劃分,也可以按結構劃分。例如作者研究的是一個測試系統,就可按結構劃分為硬件模塊和軟件模塊,在每個模塊中又有若干個子模塊,硬件中涉及器件選擇、結構涉及等,軟件涉及結構設計和算法設計等。在介紹自己研究工作過程中,有的部分是利用現成技術和結果的,有的是自己設計、推導或創(chuàng)造的,一定要描述清楚。不少論文對這一部分介紹的很詳細,分不清那些工作是作者做的,那些工作是引用他人的。也看不出來特色是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該細的部分粗略帶過,該簡要的地方太過冗長。
一般作者至少要用兩個章節(jié)來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包括原理介紹、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等。有的作者可能會用到三個章節(jié)完成這部分工作,但不能更多。否則,一方面會使論文太分散,另一方面,作者在一年多的研究時間內也很難做更多的工作。
在這幾個章節(jié)的結尾處,要將自己獨立完成的作以工作總結,增加讀者的印象:
首先要把思路交代清楚,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才用怎樣的思路;要把概念闡述明白;推導過程要符合邏輯;內容安排要條理清楚。
讀者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知道作者想解決什么問題,怎樣去解決,能否解決,作者要圍繞這個目標去寫論文。
4.碩士論文寫作的驗證結果
我們鼓勵研究生做課題時要結合實際(純理論研究除外),最好能完整的參與課題的全過程,所以最后的結果應和實際對比,接受實際檢驗,鼓勵學生完成實驗驗證,要通過對比數據說明研究成果的實際效用。充實的實驗驗證數據無疑增加了論文的價值,也可給讀者提供應用的范例。在這一部分應該有分析和結論,那怕是不十分完美的驗證結果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是探討的過程。
目前,許多研究工作離不開計算機,用來模擬、仿真、或數據處理等。所以,驗證系統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語料庫已發(fā)展成為翻譯研究的重要工具,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通過自建的西北工業(yè)大學科技論文摘要漢英平行語料庫為基礎,以連接詞為研究對象,驗證了科技論文中顯化特征這一假說的成立,說明了連接詞作為顯化銜接手段的作用。
關鍵詞:語料庫,科技論文,摘要英譯,顯化特征
引言
語(料庫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起來的語言學研究手段。語料庫方法通過收集實際使用的語料,研究和發(fā)現語言使用的規(guī)律,使翻譯研究擺脫了憑直覺和個人經驗的研究方法,轉向了實證性研究。近年來語料庫翻譯學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翻譯語言共性特征、譯者風格、翻譯轉換過程等,其中以對翻譯共性假說的
一.語料庫與顯化假設
語料庫翻譯學是指以語料庫為基礎,以真實的雙語語料或翻譯語料為研究對象,以數據統計和理論分析為研究方法,依據語言學、文學和文化理論及翻譯學理論,分析翻譯本質、翻譯過程和翻譯現象的翻譯學分支學科。[1]語料庫翻譯學的興起與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其源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但通常以Mona Baker于1993年發(fā)表的《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啟示與應用》作為語料庫翻譯學建立的標志。Baker[2]在文中提出了語料庫在譯學研究中的理論價值、實際意義及其具體路徑。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其研究范圍覆蓋了從翻譯過程到產品的各個方面,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翻譯語言普遍特征、翻譯過程、翻譯轉換與規(guī)范、譯者風格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本文作者收集了西北工業(yè)大學科技類碩士論文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各30篇,組成一個小型的科技論文摘要英漢平行語料庫。該庫庫容約5萬字,庫內所收集的摘要主要來源于該校的特色專業(yè)航空專業(yè)2007-2012年的碩士畢業(yè)論文,論文質量相對較高,代表性較強。
三.顯化特征相關數據的檢索與分析
(一)連詞的使用情況
通過運用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將漢語摘要和英語譯文中的連詞使用量進行整體和系統的統計和比較,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與漢語摘要原文相比,英文譯本中連詞的使用頻率更高。為了進一步探討造成英譯文本連詞增加的原因,作者又使用Antconc軟件分別對并列連詞、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這三類出現頻率較高的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
以上表中的數據說明了英語譯文中對三類連接詞的使用率均高于漢語原文。其中,并列連詞的使用增幅較大,而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的使用次數相對較少,但增幅明顯。
(二)連接詞的轉換情況
以上主要對漢英文本中的連詞使用情況進行了定量研究,發(fā)現科技論文摘要的英譯文本與漢語原文相比,并列、目的和承接連詞的使用頻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為了進一步證實顯化這一特征在科技文本漢英對譯中的存在,本文進而對以上三類連接詞中最具出現頻率較高、較具代表性的連詞的具體轉換情況進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內容為各類連詞的對應和顯化關系。研究結果如下:
1.并列連詞“and”的轉換情況
作為本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and”在使用上與漢語原文對應的比例為37.8%,而明示和添加比例高達55.6%,顯化趨勢較明顯。以下從自建語料庫中選取的例句將進一步說明這一點。
例1.隨著航空器低空高速性能的發(fā)展,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飛行器結構鳥撞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craft performance at low altitude and high speed,and the marked progres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issue of bird impact to aircraft has been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例2.本文在第三章中系統闡述了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的模擬算法,重點討論了將人工神經網絡引入復雜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
In Chapter 3,simulation algorithms of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and a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neural networks into complex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is made.
在例1中,漢英文本中的并列連詞是明顯對應關系。“and”對應原文中的“以及”。而在例2中,漢語原文中沒有連接詞,而譯文卻添加了“and”以更好的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使銜接更流暢。
2.目的連詞“so that”、“so as to”的轉換情況
由上表可知,目的連詞“so that”和“so as to”在庫中出現的頻率雖然不是很高,但顯化趨勢仍然明顯,分別為 57.1%和54.5%,下面兩個例子將具體闡釋“so as to”的顯化轉換情況。
例3.最后對系統結構進行數字仿真,并進行故障注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驗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Finally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imulated in digital method and is researched about fault injection so as to validate its reliability and rationality.
例4.本文借鑒于遺傳粒子濾波(GPF)的思想將智能優(yōu)化算法中的一些優(yōu)化策略引入到重采樣過程當中,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優(yōu)化的粒子濾波算法(PSOPF)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濾波算法(APF),這樣粒子集在保證優(yōu)良性的前提下仍不失去多樣性。
This paper adopts som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propose two algorithms which is called PSOPF and APF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ample set divers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ample impoverishment.
在以上兩組例句中,前一組是目的連詞的對應使用,后一組是英文譯本中連詞的顯化現象。例3中,“so that”對應原文中的“以便”,而例4原文中卻沒有明顯的表目的的連詞。通過添加“so that”,更明確地闡釋了使用“基于粒子群優(yōu)化的粒子濾波算法”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濾波算法”可以達到怎樣的目的,實現怎樣的效果,使英文譯本的邏輯思路更清晰,順暢。
四.結語
本文以自建西北工業(yè)大學科技論文摘要漢英平行庫為基礎,使用語料庫檢索軟件對英漢文本中連詞的使用情況做了系統統計。由數據可知,英語譯文中使用的連詞數量明顯高于漢語原文,呈明顯顯化趨勢。但僅靠定量分析不能夠準確說明翻譯顯化的存在,作者又用定性的方法重點對本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的具體轉換情況做了分析,結果發(fā)現并列連詞在漢英文本中出現頻率均較高,在譯文中的顯化趨勢也較明顯;而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使用的總數相對較低,但與原文相比,添加和明示的比例仍舊很高,總體仍呈顯化趨勢。因此作者得出結論:漢英對譯過程中連接詞的顯化特征在科技文體中有著明顯體現。
由于建庫需要時間和物質支持,本研究所建語料庫目前庫容較小,還需后期進一步管理、維護和擴充庫容。相信科技類文本的漢英翻譯平行語料庫將對翻譯共性假說的驗證提供可能,并對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摘要英譯提供借鑒和參考。(作者單位:1.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2.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
(基金項目:西北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業(yè)種子基金項目:基于自建科技論文英語摘要的類比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Z2013179)
參考文獻
[1] 胡開寶,國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述評[J]當代語言學,2012(4):380
[2] 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C]M.Baker,G.Francis,and E.Tognini-Bonelli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3:233-250
1 前言
Cuban, Kirkpatrick和Peck(2001)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美國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雖然在學校99%以上都能夠接觸到計算機和網絡,但他們在教學中對這些技術使用率卻很低[1];Kotrlik等人(2009)在研究中提到說:“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在IT方面的知識要低于平均水平,而社會又對職業(yè)技術教育的教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既希望教師們使用ICT支持他們的教學活動,又要他們教會學生具備今后進入職場的各種ICT技能。[2]他們在比較新的技術的使用方面還是比較薄弱;王全旺,劉光然和詹青龍在(2006)研究中指出,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目的和方式的意識與實際操作能力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3];吳瑾菁(2006)在碩士畢業(yè)論文中的研究發(fā)現,教師ICT操作屬于會應用的階段,但還不是十分熟練,教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水平還不是很高。[4]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樣本抽樣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通過整理、分析、綜合、總結有關資料,通過大量切合本研究主題的資料的篩選,本問卷的設計最終決定參考Filiz和Yasemin(2010)的IC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Teachers’ Instructional, Managerial and Personal use Matters[5]的研究,并對該研究中的問卷做部分修改最終形成關于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目的的問卷。數據通過社會科學統計包(SPSS.17.0)來分析,結果采用描述性統計表達。
3 問卷數據的收集
個案學校共有157名教工,2013~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11~12月)除病、產假及借調教師21位外,共計136位教師參與問卷活動。筆者全樣本抽取了136位教師發(fā)放問卷,實際回收問卷136份,有效問卷136份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lunwen. 1KEJI AN. C OM,歡迎您的光臨(有效率為100%)。接受調查的教師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教齡、學歷、任教專業(yè)、學科等,其中男性教師有40人,占比29.4%,女性教師96人,占比70.6%;年齡在20~25歲之間的教師有20人,占比13.7%,年齡在31~35歲之間的教師有47人,占比33.6%,年齡在35歲以上的教師有34人,占比24.0%;大專學歷4人,占比2.9%,本科學歷129人,占比93.9%,碩士研究生3人,占比2.2%;5年以內教齡的有47位教師,占比33.6%,6~10年教齡的有51位教師,占比37.5%,11年以上教齡的教師有38人,占比27.9%。
數據顯示,該個案學校是一個年輕教師所占比重較大,教齡相對來說都相差不太遠,男女比例差距略大的學校。
4 研究發(fā)現
由上表可以看出,教師在ICT的使用方面,均值最高的為“瀏覽信息,收發(fā)電子郵件,下載”,M=3.72;出于教學目的的“為備課、上課、寫教案做準備”均值M=3.49;出于管理目的的“出卷,學生成績、信息管理”均值M=3.40;出于個人目的的“聊天、娛樂、游戲”均值M=3.07;而出于教學目的的“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均值M=2.26。而Filiz和Yasemin(2010)在研究中的結果為教師們使用信息技術主要是出于管理目的,其次是個人目的,最后才是教學目的。不難看出,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在該校的教學過程中還處于初級階段,除了個人目的之外,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使用,大部分還只局限在為備課、上課、寫教案等做準備,而“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組織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方面,教師應用得比較少。據統計數據顯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20.6%的教師仍然使用黑板沿襲著傳統的授課方式。
從性別角度出發(fā)研究的數據顯示,在出于教學目的使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方面,從“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組織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的角度來看,性別因素在統計學意義上產生了差異T(134)=2.10,P<0.05,男性得分略高于女性,從“為上課、備課、寫教案做準備”方面來看性別因素在統計學意義上也產生了差異T(134)=2.93,P<0.05,男性得分略高于女性。而吳瑾菁在調查研究的報告中發(fā)現,在性別方面,男性ICT能力傾向略高于女性。而在其他項目方面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使用在統計學意義上性別因素并沒有產生明顯差異。
而從年齡角度出發(fā)研究的數據顯示,從“個人目的”、“管理目的”、“教學目的”三個方面的數據統計來看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lunwen. 1KEJI AN. C OM,歡迎您的光臨,年齡因素在統計學意義上并沒有產生明顯的差異。能夠得出這個結論并不出乎意料,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目前教師年齡處于年輕化狀態(tài),年齡在33~35歲以上,基本上都可以劃分到老教師的行列中來。而個案學校教師的年齡相對集中在30歲左右,本身都是年輕教師,因而在各種目的的使用方面沒有差異屬正常結論。
5 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調查研究發(fā)現教師使用ICT主要目的是以“瀏覽信息、收發(fā)電子郵件、下載”為主(個人目的),出于“出卷、學生成績、信息管理”(管理目的)方面的應用比較多,“為備課、上課、寫教案”(教學目的)的基本應用也為數不少,但是,出于“基于網絡帶領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教學目的)的使用卻非常少,造成這一局面的具體原因,將是今后要繼續(xù)研究的課題。
(江蘇省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 啟東 226200)
參考文獻: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2001,38(4):813-834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2009,21(1):44~59.
近些年來,國內很多高校和國外知名高校開始聯合培養(yǎng)本科生、碩士生。具體的聯合培養(yǎng)方式會根據國家和學科的不同呈現出差異。它關系到培養(yǎng)出的學生質量并影響到他們的前途。[1]從2005年開始,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子和電氣工程學院簽訂了“3.5+1.5”聯合培養(yǎng)計劃。這一計劃迄今已經執(zhí)行8年,每年培養(yǎng)的學生約20人。它主要針對學習成績優(yōu)良并且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武漢大學(以下簡稱“本校”)全日制本科生。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學生自愿提出申請。南洋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南大”)根據申請學生前三年的學習成績進行評估。成功獲得聯合培養(yǎng)計劃的本校本文由收集整理學生將在大學四年級的下學期赴南大進行為期一年半的學習。聯合培養(yǎng)的頭半年是進行本科畢業(yè)設計,時間約為3個月。學生完成論文后由本校老師赴南大統一進行答辯。答辯通過的學生被授予本校的學士學位。此后,學生將在南大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生學習。達到畢業(yè)要求的將被授予南大的碩士學位。南大雖然是海外唯一的一所中文大學,但其教育體制依然遵循的是英制。本文試圖從兩校聯合培養(yǎng)體系的特點出發(fā),希望能發(fā)現問題并提出改進的措施。
一、“3.5+1.5”學制的特點
1.本科畢業(yè)設計的特點
南大的本科生畢業(yè)設計被稱為final year project(簡稱fyp)。電力系的教授會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正在進行的實際項目提出一系列題目供學生選擇。題目的方向主要包括新能源及其發(fā)電、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和水資源及處理四個方向。每個方向都有相應的實驗室。每個fyp通常由兩個學生共同完成,為期一年。與中國高校進校需按照高考選擇的專業(yè)進行系統的專業(yè)學習不同,南大電子和電氣工程學院所有的學生在前三年是不分專業(yè)的。到第四年才根據志愿分成電力、電子和信息三個寬泛的方向。每個大四學生在最后一年除完成fyp論文外還必須選擇和專業(yè)相關的課程,完成學分。
本校學生在進入fyp之前已經進行了兩年多專業(yè)領域系統、深入的學習,專業(yè)基礎普遍好于南大的學生。由于進入fyp的時間較晚,同時還有語言和學習環(huán)境適應的問題,本校的學生多選擇仿真和分析類型的fyp。南大電力系的教授在每周都會和學生固定進行一次見面。他們會對學生在fyp中遇到的問題、課題進行的方向、英文報告的書寫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指導。通過審閱這幾年聯合培養(yǎng)學生本科畢業(yè)論文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均能完成篇幅在40~50頁的論文。他們的論文經過南大教授的修改后英語語法正確、論述清晰、理論推導嚴謹、仿真結果豐富而有說服力。同時,這些學生在30分鐘的英文答辯中均能回答本校和南大教授的提問,取得良好的答辯成績。
2.課程碩士培養(yǎng)的特點
和很多英聯邦國家一樣,南大的碩士培養(yǎng)方案包括兩種:一種是課程型碩士;一種是研究型碩士。“3.5+1.5”聯合培養(yǎng)計劃的學生修讀的是課程型碩士,學制一年,畢業(yè)授予科學碩士學位。這些學生進入碩士階段學習后和本校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他們需要在一年時間內完成30個學分,計4門必修課、5門選修課和1個獨立完成的課程設計。其中4門必修課包括:“電力電子變流器”、“現代電機拖動”、“可再生能源系統”、“電力系統運行和規(guī)劃”。5門選修課需從“計算機控制”、“系統分析”、“過程控制”、“電磁兼容”、“高等數字信號處理”、“電能質量”、“電力系統建模和控制”中選取。課程設計包括文獻綜述、實驗分析、理論推導和仿真。課程設計需向導師提交6000~8000字的報告并通過30分鐘的答辯。
研究生的每門課程都有指定教材。這些教材通常是國外知名學者的論著。由于教材很貴,學生一般會從圖書館借閱。授課教授也會免費向學生提供包含重要知識點的授課講義。南大所有的研究生課程對全日制和在職人員開放??紤]到在職人員白天需要工作,這些課程全都在晚上授課。授課時間是晚上的6:30到9:30,中間會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每門課程均為30學時。授課教授在講授課程時會隨堂提問,并布置作業(yè)。作業(yè)的形式包括計算題和仿真兩種。比如在講授“現代電機拖動”時不僅需要完成直流電機內、外環(huán)控制系統的書面設計,還必須用matlab/simulink搭出仿真模型,讓授課教授檢查仿真結果。
研究生課程的成績包括平時作業(yè)和卷面考試,兩者分別占20%和80%。卷面考試的時間為3個小時,其內容一般會圍繞授課內容進行全面的考核。每份試卷通常有7道考題,學生可以從中選取6道進行作答。卷面考試成績50分為及格。授課教授會根據總成績和所有學生的相對成績給學生打分。學生最后的成績?yōu)閍、b、c、d的形式。由于每門功課的卷面考試都比較難,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準備每門考試。對于課程碩士而言,每個學期平均5門功課的學習任務還是比較繁重的。他們大多數時間用于閱讀教材和完成作業(yè),進行深入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有限。
二、“3.5+1.5”培養(yǎng)方式的優(yōu)缺點
“3.5+1.5”培養(yǎng)方式最大的優(yōu)點是培養(yǎng)了熟悉中英文雙語環(huán)境下的電力工程師。學生在南大一年半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電力行業(yè)權威,聆聽他們的講座,閱讀他們的著作、和他們面對面的交流。作為取得最終學位的一個必要條件,學生在畢業(yè)前必須提供他們參加的至少30次講座的紀錄。這樣的學習經歷能為這些學生在將來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打下很好的基礎。事實上,8年來已經有數個學生通過這一聯合培養(yǎng)渠道拿到了博士學位。他們的一些文章已經發(fā)表在頂級國際期刊上。
然而聯合培養(yǎng)的大多數學生在畢業(yè)后選擇了就業(yè)。學生在當地就業(yè)受到了新加坡國土面積小、電力企業(yè)較少、雇工的政策受國際經濟影響較大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另外,新加坡本地的企業(yè)更看重的是第一學歷。只有在英聯邦取得本科學位的員工才能取得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聯合培養(yǎng)的學生即便是取得博士學位或者入籍都無法和本土取得榮譽學位的本科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對就業(yè)和發(fā)展的困難,很多學生選擇回國就業(yè)。然而,國外為期一年半的學習并沒有給這些學生帶來更多的競爭優(yōu)勢。相比國內兩年或兩年半的碩士畢業(yè)生而言,聯合培養(yǎng)計劃出來的學生沒有實際工程項目的經驗,繁重的課程學習使他們缺乏理論到實際的鍛煉機會。很多選擇回國就業(yè)的學生不得不用第一學歷參加應聘。
三、聯合培養(yǎng)方式的改進措施
鑒于聯合培養(yǎng)方式高額的投入和實際的產出并不成比例,有必要對這種方式進行改進。實際上,國內已經對這種培養(yǎng)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廣西和東盟高校在聯合培養(yǎng)法律人才上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2]然而,電力工程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書本上的知識必須通過實際工程項目的鍛煉才能形成真正的技能。聯合培養(yǎng)方式必須從學制和合作的方式上進行深入改革。
首先,可以改課程型碩士為研究型碩士。通過減少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際項目的鍛煉。從前面學習課程的安排來看,課程涉及的面較廣。而電力工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更強調的是某一特定研究方向的深入研究。通過碩士論文的完成,學生才有更多機會能和導師進行更多的交流,從他們那里得到工程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系統訓練。當然,研究型碩士的培養(yǎng)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經濟的支持。
其次,需要重視學生未來的就業(yè),在他們的培養(yǎng)計劃中加入實習學分的要求。實際上“3.5+1.5”聯合培養(yǎng)期間,學生有兩三個月的假期。通過這個假期,學生可以聯系當地電力企業(yè)進行短期的實習、培訓,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礎。而在制訂聯合培養(yǎng)計劃時,南大應該為這些學生實習提供便利。
第三,可以采用師資共享模式促進聯合培養(yǎng)學生的成才。[2]目前“3.5+1.5”計劃中本校老師僅在學生本科畢業(yè)答辯時才有機會真正參與學生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碩士階段的學習更是無法掌控。實際上,本校老師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實際工程項目。而南大教授的優(yōu)勢在于理論的提煉和高水平文章的發(fā)表。在聯合培養(yǎng)計劃制訂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讓本校教師擔任學生的副導師。學生在南大學習的一年半時間內可以同時得到兩位老師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實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師資共享,本校的老師也有更多的機會和國際同行實現交流,發(fā)表更高水平的文章。
【關鍵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4―0044―06
一 背景與方法
教育技術學在我國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近年來發(fā)展迅猛。2010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近224所高等院校有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yè)點,約83個教育技術學碩士點,有9所高??梢允谟杞逃夹g學博士學位。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盡管開設了近30年,但是其課程設置還不夠成熟,各校的課程內容差異大,開設層次不一,并且專業(yè)課程設置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課程內容陳舊,不能及時反映社會需求的變化;實踐課程少,方式單一;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各門課程內容之間重疊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在教育技術領域,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歷程逐步探索形成了獨特的、不斷發(fā)展的課程體系。深入分析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碩士課程設置特點,將對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提供一些借鑒。
秉持這一理念,筆者采用調查法,從培養(yǎng)理念、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層次與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與評價和學生就業(yè)五個方面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碩士生的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深入剖析。
二 研究發(fā)現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專業(yè)。在該校的師范學院(Teachers College)數學、科學和技術系中有兩個與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相關的方向;(1)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2)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Technology Specialist K-12 Initial Certification(TETS-INIT)。其中,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有兩個培養(yǎng)層次:碩士(文科碩士,教育學碩士)和博士(教育學博士),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設有文科碩士。如圖1所示。
通過網站調研和專家訪談,本文主要研究上述兩個方向的碩士層次的課程設置特點。
1 培養(yǎng)理念
開設這樣兩個專業(yè)培養(yǎng)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理念主要是:包括學校在內的教育領域將會隨著信息和新興通信技術的運用而發(fā)生深刻的改變,社會對高技能的教育人員的需求將會增加,這對教師的教學技術能力也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培養(yǎng)具備教育技術與媒體能力的人才以及在學校教育中能夠使用新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人才至關重要。
以上兩個專業(yè)的最終培養(yǎng)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應對目前和將來新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并且要讓創(chuàng)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改革中發(fā)揮建設性的作用。
2 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是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具體化,是選擇和確定課程內容的依據。教學技術和媒體方向、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主要關注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一方面,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提出新技術在教育和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目的地選擇新技術,并在各層次和各學科的教育實踐中運用這些新技術。
(1)教學技術和媒體方向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
該專業(yè)方向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是:學生掌握教育技術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了解并掌握新技術,使學生能夠在教育中靈活有效地應用這些技術。該專業(yè)的應用領域廣泛,其最終目標是通過運用技術改進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教師以及從事培訓的企業(yè)職工服務??梢钥闯?,教學技術和媒體方向注重培養(yǎng)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人才,使學生在相關知識和理論的指導下,在學校教育或企業(yè)培訓中靈活使用新技術。
該專業(yè)方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什么樣的新興技術將來更有可能通過教育事業(yè)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設計者應該把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包含在教材(包括基于多媒體的教學材料和反映在游戲中的材料)中?為了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應該怎樣配置、管理和評價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教室中的運用?教育者應該將什么樣的設計和實踐原理整合到分布式教育課程和項目中?
(2)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文科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
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文科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該方向的學生能夠學會利用技術幫助教師有效工作,使他們學會使用技術并有效地設計教學,最終實現課程與技術的最佳整合。
可以看出,初始認證方向主要緊緊圍繞學校對技術的需要和應用,為學校教育培養(yǎng)技術應用型和設計類人員,為學校教育發(fā)展和改革服務。
3 培養(yǎng)層次與課程設置
(1)培養(yǎng)層次
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有兩個培養(yǎng)層次:碩士(文科碩士,教育學碩士)和教育學博士。其中,文科碩士Master of Arts至少要修32學分、教育學碩士Master of Education至少要修60學分,教育學博士Doctor of Education完成學位至少要修90學分。
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只有文科碩士Master ofArts(M.A.)一個層次,最少要修滿38個學分的師范學院課程,其中包括一百小時的實地調查和40天的教學實習。關于兩個方向的培養(yǎng)層次及所要求的學分數,如表1所示:
(2)課程設置
課程內容是課程的核心要素,它包括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及課程的結構與類型。課程內容的合理程度,制約著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實施,影響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①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
根據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文科碩士和教育學碩士設定了不同的課程。文科碩士和教育學碩士的必修學分相同,都要修17個必修學分,總學分差別主要體現在選修課上。另外,學生還要滿足6學分的碩士生課程廣度要求,即所有的學生(包括文科碩士、教育學碩士等)除了學習本系的課程外,還必須至少選修師范學院其他系的三門課程,每門課程至少2學分。學生先前修的、非師范學院的課程所獲得的學分,經過評價后可以轉移累加在本學位所要求的學分上。比如教育學碩士最多可以累加30個學分。這里對可累加的課程有要求,只有那些與本專業(yè)相關且成績達到“B”或者以上的課程才能轉移累加。在滿足碩士生課程廣度要求的前提下,學生還要修一定數量的選修學分,選修課沒有專業(yè)限制,但是在選修技術類的課程時有總學分限制,即選修的技術課程的總學分不能超過限制,文科碩士不超過3學分,教育學碩士不超過6學分。關于文科碩士和教育學碩士課程學分的比較見表2。
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強調技術、媒體與教育的融合。開設的課程包括:面向對象的理論和程序設計Ⅰ;理論和程序設計;交互式媒體Ⅰ;教育技術中的教學設計;技術和學校改革:文化、媒體和教育等。從網站調研發(fā)現,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的文科碩士和教育學碩士開設的專業(yè)必修課程完全相同,只有選修課不同。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必修課程具體如表3所示。
通過表3我們可以看出,在17個學分的必修課程里,關于程序設計的課程有占的比例較大(7~8個學分),如面向對象的理論和程序設計I、理論和程序設計:交互式媒體I(Theory andProgramming:Interactive Media I)。這說明該方向及時關注一些當前流行的媒體和技術,如:Java、C++編程語言和交互式媒體的使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技術開發(fā)的能力。
有3學分的教學設計課程,如教育技術中的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課程內容包括教學技術的性質,進行科學規(guī)劃、管理和評價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系統方法,其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在教學設計的整體規(guī)劃下開發(fā)技術并應用技術。
在必修課程中,還要求從“認知問題和技術”、“社會問題和技術”、“文化問題和技術”以及“教育實踐和設計”四類課程中任選三類,且要求所選課程必須來自三個不同的類別,累積學分為分。讓學生充分認識技術設計與開發(fā)的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并通曉技術應用中將會受到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
核心研討課和綜合項目也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研討課有1個學分,而綜合項目沒有學分要求。文科碩士的綜合項目可以是一個單獨的課題,也可以是幾位學生共同做的大課題的一部分。相比較而言,教育學碩士的綜合項目一般是一個研究或者是開發(fā)項目,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生也可以修一門3學分的課程來代替。和文科碩士一樣,學生所選的綜合項目一般和自己的職業(yè)目標相關,并且能夠真正體現他們的能力和優(yōu)勢,展示出他們的專業(yè)技能。
與文科碩士相比,教育學碩士有更多的選修課程,以至總學分比文科碩士多了近30個學分。Budin Howie說“教育學碩士更多會繼續(xù)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較多的選修課程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更多其他專業(yè)的知識,發(fā)現自己的研究興趣,為以后做準備。
②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
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文科碩士課程方向要求至少38學分的課程,包括1分的必修課程,3~4學分的選修課程,且不能選修技術類課程。這個學位是為獲得紐約州基礎教育(K-12)技術專家教師資格證書做準備的。要想獲得紐約州基礎教育(K-12)技術專家的教師資格證書,除了獲得該學位外,還要進行紐約州教師資格考試(New YorkState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s)。表4列出了基礎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文科碩士的必修課程。
通過表4我們發(fā)現,該方向有六門必修核心課程。包括技術和學校改革,公平、倫理和社會問題,教育技術資源管理,面向對象的理論和程序設計Ⅰ,計算機,問題解決和協作學習和一百個小時的學校實地調查。這些課程包括調查實踐、技術的操作、社會和倫理問題、教學與學習、資源管理等方面,大多是基礎的實踐類課程,屬于技術專家認證基礎課程,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基礎教育(K-12)技術專家的專業(yè)需求而設置的。
除了本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以外,還包括其他專業(yè)的課程,如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認知和學習是人類發(fā)展學系的課程,還有一些政策及管理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都與基礎教學實踐密切相關,涉及教育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如特殊教育中的問題、兒童教育中的問題等。可以看出,這些課程注重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學生還有一百個小時的學校實地調查和6學分的教學實踐課程。實地調查先于教學實習進行。調查任務根據某些核心課程的要求而定,一般包括:觀察學生利用技術學習的過程,在班級里和單個學生或者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和檢查軟件等。教學實習主要在中小學進行,共40天。實踐課程的設計緊緊圍繞“讓學生學會利用技術和使用教學設計,最終實現課程和技術的整合”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和教育性。
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該方向的重點,其側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最終服務于實踐。該方向沒有論文研討課程,也不需要做論文。只需做一個綜合項目。關于綜合項目有四個要求:①綜合項目必須建立在對該專業(yè)進行廣泛的閱讀和研究的基礎上,②必須建立在對專業(yè)經驗(關于學生學習技術和利用技術學習的經驗)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③項目必須集中在未來規(guī)劃的某方面,能夠通過改進技術在學校中的應用來推動該領域的發(fā)展,④項目必須關注技術使用中的問題,以促進技術公平合理地運用,最終能夠促進所有孩子的學習。綜合項目將根據以上四個標準進行評估(事實上不進行等級A、B、C和D評分,僅給予學生反饋)。綜合項目的要求體現了該方向課程“通過技術的合理使用,來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終目標。
可見,相對于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更針對學校的實際問題和需要,更具實用性和實踐性,其中教育實習和社會實踐占很大一部分的學習時間。
4 課程實施和評價
“教育技術與媒體”方向的課程一般都會采用面對面授課的形式。小組協作、基于問題的教學都是課程上常用的教學形式。學校高度重視實地調查和實習等實踐類課程的實施,非常支持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學校、計算機公司、企業(yè)和其他機構是創(chuàng)新項目的常見合作伙伴,為項目的實施提供環(huán)境、資源、人員等方面的支持。另外,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技術中心、技術與學校改革中心和哥倫比亞新媒體教學與學習中心等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實習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
“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的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設置針對性很強,可以采用靈活的遠程學習方式。例如,“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的學校實地調查中的一些課程可以在線學習。有很多不同的在線學習平臺,如Sakai,Moodle,Blackboard等,不同的教師根據需要采用不同的平臺,有時也會有在線會議。學校對在線學習和面對面學習進行不做比較評價,而是認為兩者是相同的。所有的在線課程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教師只是嚴格監(jiān)督。
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主要是過程性評價,根據教師的不同,評價策略也不同。常見的是個人評價、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碩士畢業(yè)時,學生會有一個畢業(yè)考試,只有通過畢業(yè)考試、修完學分并且完成綜合項目的學生才能畢業(yè)。
5 學生就業(yè)
獲得“教學技術和媒體”方向學位的學生就業(yè)渠道比較廣泛。碩士畢業(yè)生一般從事技術教師或者技術協調員工作。越來越多的學生作為專家在多種行業(yè)中工作,如教育服務、產品咨詢和出版社等。也有一些人自己創(chuàng)立多媒體項目,成了研究者、設計者和制作人。教務管理秘書Matos Chaney說:
“我們的學生在教育部門、政府部門及企業(yè)都有任職。一些學生繼續(xù)在正式的教育中工作,如當教師、研究員或者在中小學或者大學中從事行政工作。也有一些人在企業(yè)或政府機構的培訓和發(fā)展部門從事工作。”
“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主要培養(yǎng)學校中的技術協調員,取得該學位的人有資格申請紐約州基礎教育(K-12)技術專家教師資格證書。
三 討論
綜合分析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兩個方向(教學技術與媒體方向和K-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的碩士課程設置,我們發(fā)現該校該專業(yè)在課程設置方面具有以下方面的特點:
1 偏重培養(yǎng)學生新技術的教育應用
這個特點是由該校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專注于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以期讓新的媒體成為教學和學習的強大工具,培養(yǎng)學生在教育中靈活使用技術的能力”決定的。碩士層次主要培養(yǎng)實踐應用型人才,主要培養(yǎng)的是技術的設計、利用和管理人員,課程設置更注重把課程與未來的職業(yè)相結合,強調把技術和教學結合起來,重視應用而不是學術研究。
2 強調技術應用并不是技術開發(fā)
課程設置中有一些計算機編程的課程,但是在選修課別限制了技術類課程的學分,這是為了讓學生更集中到了解技術并應用技術解決問題方面,而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技術開發(fā)人員。
3 課程內容與學生職業(yè)目標相匹配,有層次性和針對性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把證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結合。而且根據不同的職業(yè)目標,側重點不同,從而使教育技術學的培養(yǎng)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結構?!癒-12教育技術專家初始認證”方向主要培養(yǎng)學校中的技術協調員,是獲取教師資格證書的前提,因此其課程包括教學與學習(認知和學習等)、資源管理等方面,大多是面向學校的基礎課程。而其碩士層次的就業(yè)領域相對證書層次更加廣泛,所以課程設計中包括了編程開發(fā)類課程、教學設計類以及其他相關領域,滿足教育技術設計、開發(fā)及管理等領域的人才需求。
4 強調考慮教學設計和技術應用的影響因素
從課程設置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特別強調要從“認知問題和技術”、“社會問題和技術”、“文化問題和技術”以及“教育實踐和設計”四類課程選三類課程學習。讓學生充分認識技術設計與開發(fā)的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并通曉技術應用中將會受到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把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置于教學設計的整體規(guī)劃之內,為了解決學校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技術開發(fā)和應用,而不是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同時,將技術置于社會與文化等系統當中,而不是孤立起來考慮,這樣更能促進發(fā)揮技術的應有作用。
5 強調專業(yè)基礎課程的學習,以便更好地應用技術解決問題
選修課中強調學生選擇其他的院系課程,開設認知心理等,以便讓學生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識,這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也體現出教育技術所需寬廣的知識背景。
6 課程設計重視學生實踐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專業(yè)的課程要求中,除了完成實地調研、教育實習等課程外,碩士畢業(yè)還要求必須完成一個綜合實踐項目,讓他們應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學校鼓勵學生到公司或學校實習,經常為學生提供一些實習信息。
7 課程實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
在研究生入學后選題方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更強調讓學生與導師討論選題,而不是導師選題,導師會給出幾個題目供學生選擇。有時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選題,只要條件允許,導師也會同意。學生在有了新的實驗結果或者實驗現象時才找導師討論,而不是有了問題去找導師,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8 課程評價強調競爭精神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進步的說明。特別是在碩博銜接上更加嚴格,學校只會向學生提供一個建議性的計劃和時間表。如果學生不能保持令人滿意的進步,將沒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在學習環(huán)境里,市場經濟體制依然適用,強調競爭意識。
【關鍵詞】 信息可視化 拼接屏 音頻顯示
一、研究背景
傳統的指揮中心要配置多個大屏,一般是單個屏幕進行單路圖像的顯示,也可以通過增加畫面分割器將多路圖像在一個顯示屏上進行多畫面分割顯示,在大型的視頻監(jiān)控指揮中心,對圖像的操控顯示不夠靈活,已不能滿足高速增長信息化的可視需求。本文提出的數字視頻綜合平臺,結合用戶的實際需求,在現有硬件設備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和功能改進,通過自主編寫的多功能控制軟件,不僅僅能將輸入的多格式多路圖像進行拼接處理,還能將每一路圖像內嵌的音頻信號通過音柱直觀的顯示在圖像畫面中,使用戶在進行視頻轉播中很容易的監(jiān)測到音頻和視頻質量,得到及時反饋和改善。
二、系統原理
數字視頻綜合平臺采用CrossPoint全交叉調度架構高速數據傳輸技術,保證視頻的低延時和高質量的性能,與以太網總線結合用于處理編碼后的視頻數據,實現視頻數據接入、平臺對接、信號編碼預監(jiān)、與大屏同步回顯等應用。
數字視頻綜合平臺含多畫面分割器、拼接控制器、控制主機、控制軟件等核心設備和液晶拼接屏、調音臺、功放音響、硬盤錄像機等終端設備。具體信號輸入傳輸如下所示:
輸入的SDI格式信號先通過畫面分割器進行畫面分割和音頻解嵌,然后再接入拼接控制器進行處理;輸入的VGA信號經過VGA分配器一分為二,一路輸入顯示器進行本地顯示,另一路輸入拼接控制器進行處理。對于個別VGA輸入信號考慮到傳輸距離較遠,需增加VGA延長器;輸入的其他視頻格式信號如DVI、HDMI、RGB/YPbPr等先經過多格式視頻轉換器轉換為SDI信號再進入畫面分割器,畫面分割器輸出后再接入拼接處理器。
通過多功能控制軟件來對輸入的SDI信號進行軟解嵌和圖像再編碼,將音頻電平與視頻圖像疊加,然后通過液晶顯示器進行顯示。
三、功能及創(chuàng)新點
數字視頻綜合平臺作為業(yè)務系統的核心圖像業(yè)務信息交換和處理平臺,具有無以倫比的一體化操控體驗。主要功能及創(chuàng)新點如下:
1)多路多格式視頻信號源輸入,統一視頻信號輸出;
2)可實現任意一路畫面的任意比例縮放、漫游、去黑邊、跨屏、疊加、畫中畫;
3)通過對圖像信號進行倍線縮放顯示,對低幀率信號進行倍頻增強顯示,實現對低分辨率、低幀率信號的完美增強回顯。通過倍頻倍線處理,可將不同分辨率的各路信號統一處理輸出相同分辨率的信號,極大程度地提升了畫面的整體質量。
4)通過集中控制軟件對內嵌音頻的SDI信號進行軟解嵌和圖像再編碼,使音頻音柱和視頻圖像進行疊加顯示,對圖像監(jiān)看的同時能夠直觀的監(jiān)看到音頻電平,實現音頻信號由聽到看的轉變。
四、結束語
本產品在研發(fā)初期,經過對市場的多方調研,了解到市面上現有的產品均無法滿足項目需求,特別是要在視頻圖像上面疊加顯示音頻電平,這項功能是廣電級設備特有的,另外,廣電級設備雖然具備了實時音頻顯示功能,但是在其他功能方面又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經過綜合考慮,決定在現有設備功能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整合設計,通過增加一套集中控制軟件來實現音頻電平顯示這一棘手問題,最終使之形成一整套系統,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參 考 文 獻
[1]陳家旭,趙書倫,基于SNMP的站控管理系統軟件開發(fā)研究[R],第三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論文集(上冊),2015年7月
[2]劉鵬遠,李建春,基于FPGA的磁懸浮軸承飛輪控制系統設計[J],導航與控制,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