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9:02:18
導語:在強國復興知識競賽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云南省建水縣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云南建水654399)
摘要: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通過收集整理、開發(fā)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展“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熱愛家鄉(xiāng),愛我中華”,“美麗家園,人人參與”系列活動,承擔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
關鍵詞 :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民族文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0-0050-02
學校圖書館的日常工作,是搞好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借閱;對文獻資料開發(fā)利用的目的,是把學校圖書館被動的低水平的服務轉變?yōu)橹鲃拥母咚降姆?。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對其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等,也是學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更要具備雙重任務:既要承擔學校圖書館的職責、任務,又要擔負推動民族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重任。
民族地區(qū)蘊藏著豐富的民族地方文獻資源,也是地方特色資源,這些資源記載著我國少數(shù)民族政治、經濟、歷史、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研究少數(shù)民族不可或缺的資料。民族文化是民族活的生命,只有發(fā)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在弘揚民族文化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任重而道遠。
一、邀請專家、學者做民族文化的釋疑者
云南省是民族文化大省,紅河州也是民族文化大州,主體民族哈尼族、彝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土著文化與漢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交融發(fā)展成了今天的民族文化,千百年來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著,內容豐富,浩如煙海,除漢字文獻外,還有用民族文字撰寫的文獻,如彝族的貝瑪文化,如果沒有專家學者解疑釋惑,根本不能入其門。哈尼族由于歷史原因,雖然沒有形成自己的傳統(tǒng)文字,但并未影響其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留下了大量的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祭詞等口碑文化以及民居、服飾、節(jié)典、禮儀、生產生活方式等可視文化,需要大量財力人力進行收集整理,保護開發(fā)。
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要開展“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熱愛家鄉(xiāng),愛我中華”,“美麗家園,人人參與”系列活動,邀請民族文化專家、學者、民間藝人到學校開講座、培訓班,培訓讀者、引導讀者,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民族文化資源,使其成為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弘揚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
(一)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開發(fā)利用
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是進行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史料。民族古籍、地方文獻是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最具特色的館藏資源。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要成立“民族古籍室”、“地方文獻室”,采取多種方式向社會和個人收集,如民委古籍辦、民族語言工作委員會、民族研究所、文化局、博物館、檔案館、科研單位、各地圖書館等。還要放下身份,走上馬路地攤,進入街頭書攤,與民間藝人交流切磋,精心淘選采購有價值的古籍。
圖書館要動腦筋,想辦法,開辦講座,把深奧難懂的民族古籍、地方文獻知識通俗化、大眾化,幫助讀者解疑釋惑。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讀者中樹立憂患意識、全局意識,民族古籍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需要傳播、弘揚、開發(fā)、利用,否則,將有消失的危險。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要邀請民族文化專家、學者、民間藝人培訓館員,進行文獻的加工、整理,從本質上滿足讀者的需求,深層次地為讀者服務。
(二)開設民族民間文學專題講座
圖書館講座被社會各界稱為“城市教室”,已經成為圖書館的核心業(yè)務和地區(qū)的文化亮點。民族民間文學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地區(qū)流傳甚廣,影響極大。黨和政府投入巨資來收集、整理、翻譯、研究民族民間文學,在民族集聚區(qū)實施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對民族民間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學生對當?shù)孛褡迕耖g文學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由于文學修養(yǎng)、民族知識的局限,對用民族文字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會產生畏難思想,需要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為他們排憂解難,充分發(fā)揮講座普及面廣、影響大的優(yōu)勢,開設民族民間文學專題講座,吸引更多愛好民族民間文學的讀者,讓讀者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學之所以產生并發(fā)展,其決定因素是該民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比如,哈尼族的《哈尼阿培聰坡坡》、《普嘎納嘎》、《阿波仰者》等遷徙史詩,記載了哈尼族祖先曲折漫長、悲憤流離的苦難歷程,哈尼族民間文學就由這一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現(xiàn)實哺育而成。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民間詩人,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史詩、長篇敘事詩、抒情詩、民謠和山歌,無論是用彝文記錄還是口頭流傳,都有悠久的歷史,經過世世代代的傳誦,一步一步地豐富修飾而成。開設民族民間文學專題講座,產生了民族特色品牌效應,發(fā)揮了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開展民族知識競賽
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要從館藏資源中精選有關民族知識、民族文化內容的圖書,組織學生讀者開展民族知識競賽。內容豐富生動、與自己民族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知識競賽,吸引了一屆一屆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讀者,在校期間在圖書館收獲了課堂之外的知識,開闊了視野,樹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了歷史責任感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高貴品質,也豐富了民族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養(yǎng)成了利用圖書館的良好習慣。
二、組織館員做民族文化的傳播者
云南省紅河州委提出構筑“紅河國際旅游文化走廊”,打造以哈尼梯田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鐵路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過橋米線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彌勒為代表的休閑康體莊園文化等五大文化旅游品牌,給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帶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zhàn)。民族地區(qū)學校圖書館要組織館員走出去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州委州政府的決策,參觀考察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地區(qū)對民族文化的需求,搭建交流平臺、互動平臺,館員既體驗了生活,鍛煉了自己,又成了豐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使者,對民族文化的直接參與和切身感受,激發(fā)起館員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自覺自愿地擔負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國稅系統(tǒng)如何抑濁揚清,落實“收好稅、帶好隊”的隊伍建設指導思想,教育和引導國稅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促進國稅事業(yè)的發(fā)展,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這一被實踐驗證了的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政治優(yōu)勢,則是解決這個課題的有效方法??倳浱岢龅摹鞍藰s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調動和激發(fā)廣大國稅干部履行“聚財為國、執(zhí)法為民”神圣職責的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要把促進國稅干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當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好,以促進國稅干部隊伍的健康成長,為各項國稅工作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可靠的保證。
一、用教育引導榮辱觀的樹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內容,要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系統(tǒng)性政治理論教育和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實加強對廣大國稅干部的教育,引導他們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范實踐者和積極推動者。要按照“八榮八恥”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牢記宗旨意識,增強為稅清廉的自覺性。要積極開展“樹立榮辱觀,倡導新風尚”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以正面典型教育為引導,以稅務系統(tǒng)反面案例為警示,以知識競賽、歌曲傳唱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為載體,使“八榮八恥”教育入心入腦。要進一步加強國稅文化建設,以榮辱觀教育為重點,充分發(fā)揮國稅文化影響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以服務納稅人為榮、以損害納稅人利益為恥的良好風尚。
二、用制度規(guī)范榮辱觀的要求
“八榮八恥”既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又是做事的基本規(guī)范。要按照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將“榮、辱”進一步具體化、明確化、制度化。要緊密結合國稅系統(tǒng)的工作實際,制定符合“八榮八恥”標準和要求的規(guī)章制度。要進一步完善黨員干部廉潔從稅的紀律規(guī)范,把“八榮八恥”融入其中,使廣大國稅干部說話、做事都要考慮榮和辱,自覺養(yǎng)成以榮辱為取舍、以榮辱辨是非的習慣。要制定對違背社會主義榮辱觀行為的處罰規(guī)定,確保“八榮八恥”行為規(guī)范的落實。要定期組織國稅干部進行自審與自查,發(fā)現(xiàn)問題和不足,及時剖析成因,切實加以解決,形成自我糾正、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機制。
三、用監(jiān)督矯正榮辱觀的偏離
強化監(jiān)督,發(fā)揮監(jiān)督的效能,是預防和矯正偏離榮辱觀的重要途徑。對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早打招呼、早作防范。要定期召開以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民主生活會,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提高國稅干部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把踐行榮辱觀的情況納入對國稅干部的考核,人事教育部門和監(jiān)察部門要加強對國稅干部遵守榮辱觀情況的監(jiān)督檢查,堅決糾正違反榮辱觀的行為。同時,要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和群眾監(jiān)督的作用,讓有德者光榮、無德者恥辱。要建立預警機制,前移防范關口,分析和總結國稅干部踐行榮辱觀的情況,對可能出現(xiàn)或已經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和矯正措施,以提高監(jiān)督的有效性。
關鍵詞:國學經典閱讀;人文素養(yǎng);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
基金項目: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2014年教改課題“國學經典閱讀與師范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編號:XYS14S04)
【中圖分類號】G122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國學經典閱讀受到國內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并逐漸進校園、入課堂,這對弘揚、傳播、普及和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提升高校文化軟實力與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師范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價值理念和大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學經典是構素養(yǎng)的源頭
國學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蘊含著國魂、國脈、國本,是我們的先輩給后人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國學的精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著國人的思想、倫理和道德行為,國學所構成的中華民族精神靈魂,培育了炎黃子孫齊家、治國、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
1.國學經典內涵辨析
早在近代以來,學界就對“國學”的探討持續(xù)不斷,尤其是隨著近年來的國學熱,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國內一些高校也相繼成立了國學院或國學研究機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國學進行了探討。據(jù)史書《周禮》記載,“國學”最早是指國家設立的學府,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其指代也不斷變化,至清末,“國學”演變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府,如太學、國子監(jiān)。1902年,西學東漸,歐美學術進入中國,為與西學抗衡,保存“國粹”,梁啟超提議創(chuàng)辦《國學報》,將“國學”與“西學”相對,此后,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tǒng)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簡言之,“國學”就是指中國古代學說,其本質上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盵1] 她是當代中國人用現(xiàn)代的視角和認知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古代學說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作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傳承與燦爛文明長期積淀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幾千年來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指普遍意義上認定的“典范經書”?!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傳統(tǒng)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如我國的四書五經就是從某些方面教育人影響思想的歷史典籍。所以“經典”就是指經過歷史檢驗流傳下來的最有影響、最有價值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它蘊涵著道德常理,具有典范性和權威性。“國學經典”是指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文化體系所形成的經典的書籍,是一個民族信仰文化的傳承及特有精神氣質的體現(xiàn)。國學經典囊括了學術層面(包括“經、史、子、集”四部以及文史哲、語言、宗教、地理、文獻等學科);價值取向層面(如教人如何為人處事、安身立命,包括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思想);民族精神層面(涵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和治國方略等)。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共同開展的大型文化活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所提出的國學經典就是泛指四書五經等歷史文獻,包括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道德經》等。
2.人文素養(yǎng)概念解讀
“人文”其實是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概念?!掇o海》解釋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即人文就是“文化”,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體現(xiàn)是,尊重人、重視人、關心人和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而“素養(yǎng)”則是指一個人通過后天的訓練與教育在素質與修養(yǎng)方面達到的水平和境界。而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人廣博的人文修養(yǎng)所內化的德性、氣質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一種源于內心的自律和自覺,一種關愛他人的情感和情懷。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猶如鳥之雙翼,不可或缺,并且只有雙翼健勁,才能相得益彰、觸類旁通,擁有健全的知識體系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2]
當前,國學教育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已成為黨和國家加強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點。當代的大學生,尤其師范院校學生是我國未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國學經典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國學智慧及文化精髓,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做事做人,肩負起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的重任。
二、“國學經典閱讀”對培育師范生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
當前,我國師范院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現(xiàn)狀不容樂觀,表現(xiàn)在人文知識貧乏、人文素養(yǎng)欠缺,尤其是對國學經典的學習普遍興趣不高,培育師范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對其身心發(fā)展和綜合素質具有促進作用。因此開展國學經典閱讀對提升師范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其意義主要在于:
1. 提升師范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人的綜合素養(yǎng)主要包括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科學給人以真以理性,藝術給人以美以感性;人文則給人以善以真誠以悟性[3]。國學經典中的儒家文化具有廣博的知識內涵, 內容涉及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地理、天文以及古今人物、社會的倫理等常識,如“知義明恥”、“厚德載物”、“和為貴”等人倫價值體系。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將來主要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對青少年學生負有倫理人格的教導責任。正是這種角色定位,決定了師范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地位。通過國學經典閱讀帶給師范生的不僅是精神文明的富足或者是對精神家園的寄托,還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文字功底和閱讀思考能力,深入領悟國學的精華和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情趣,并使之內化修養(yǎng)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科學素養(yǎng)、人文關懷,達到讀詩使人靈秀、讀史使人明智、哲學使人聰慧、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的目的。
2. 培育師范生的健康人格
有專家曾說過: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yǎng)人的健康人格?,F(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越來越密切,學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形成健全康人格對師范生未來的事業(yè)成功和生活幸福有著非常重要關系,尤其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職業(yè)及個性修養(yǎng)都是師范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內容。當今師范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比如:意志堅定、品德高尚、勇于擔當、心理健康等,因為這對促進師范生成長很有借鑒意義。國學經典中有著豐富的人格教育資源,從溫和、善良、嚴以律己、謙讓寬厚的道德禮貌,到富貴不、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氣概和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歷代先賢的浩然正氣對于形成師范生的教師職業(yè)信仰,心胸開闊、積極上進、樂觀豪邁與自我完善及健康人格的培育,都是一種有益的激勵和鼓舞。
3.增強師范生的愛國情懷
閱讀國學經典,隨處可見古代仁人志士對自身、他人、國家和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愛國情懷。通過國學經典閱讀,可以深刻體會國學中包含的愛國主義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國學典籍中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永遠是一面永恒的旗幟:我們可以從古代詩詞典籍中讀到洋溢著濃烈愛國主義情懷的優(yōu)秀作品,體會歷代仁人志士拳拳的愛國之情;同時可以從中汲取中華文化的豐富養(yǎng)料,感悟國學底蘊的深厚和博大精深。當前,全國人們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踐行“中國夢”而奮力拼搏,作為重要力量的大學生來說,通過國學經典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可以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豪感、認同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志存高遠、發(fā)憤自強,把大學生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優(yōu)秀人才。
三、國學經典閱讀培育師范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基本路徑
師范院校被譽為培育未來教師的搖籃,人文素養(yǎng)是每一位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黨和國家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大力提倡引導下,一度在大學教育中曾漸行漸遠國學經典閱讀逐漸為大家所重新重視和學習。培育師范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著眼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圍繞國學經典為核心文化,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
1.提高國學經典閱讀的認識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凝結著炎黃子孫改造世界的輝煌業(yè)績,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高度總結。2010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投資建設了“中華誦.經典資源庫”,將國學誦讀行動著力打造成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開展國學經典閱讀對提升師范生人文素養(yǎng)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具有重要意義;要把國學經典閱讀納入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課程教育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校風、教風、學風乃至班風建設等體系的范疇。例如筆者所在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是一代偉人讀書和工作的母校,以其“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美譽聞名遐邇。學校在主建筑上鐫刻醒目的題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的校訓,還有徐特立老先生書題的校風:“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以及畫廊、宣傳欄等無不彰顯傳承國學文化的魅力,使學生在優(yōu)美清新的校園中接受知識與文化的熏陶,產生影響人“塑造人的綜合教育力量,形成師范生的教師職業(yè)信仰,積極上進"心胸開闊”充滿自豪感和責任感。學校只有把國學經典閱讀納入到思想、政治、文化建設的體系,使其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提升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內涵,使學校師生在國學知識與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追求理想、樂觀開朗、積極上進、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2.加強國學相關課程教學建設
學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課程教學,國學相關課程的內容可以通過各種課程教學傳播和滲透: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闡述國學文化內涵,在公共選修課程中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教學內容,在專業(yè)課程中注重進行國學知識的滲透,達到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國學課程的教學方法要更加生動靈活,力戒抽象的理論灌輸和呆板的說教,可以充分利用聲音、實物和圖像等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形象魅力;也可以借助優(yōu)秀道德事跡的陳述,采取演講賽、辯論賽及課堂主題討論等形式詮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增強國學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必須重視國學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訓,建立學術嚴謹、國學知識豐富的國學教師隊伍,引進有豐厚國學素養(yǎng)的教育人才,從而進一步提高國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邀請名師、專家不定期開展國學優(yōu)秀經典作品專題導讀和系列講座, 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情操修養(yǎng)及傳統(tǒng)美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3.豐富國學教育形式與內容
積極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推動國學經典閱讀深入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高校構建校園精神文化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載體。豐富國學教育形式與內容,通過可以舉辦獨具匠心的主題特色教育活動,如利用國人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春節(jié)、元宵、中秋、端午和重陽節(jié)、清明節(jié),以及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 讓師范生在活動中體會國學知識的內涵, 感悟國學經典的價值和底蘊;也可以開展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專題學術講座、學科競賽、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國學閱讀研討會、國學知識競賽,國學興趣小組,以及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技能操作競賽、明禮修身工程等,將國學自然融入每一位師范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汲取國學文化的養(yǎng)料,擴大學生視野,豐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形成濃郁的學術氛圍;還可以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如開展課程實習、社會調查、暑期“三下鄉(xiāng)”和青年志愿者活動,以及對文化古跡、教育基地等的參觀調查與學習,將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把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這些豐富的精神元素能夠使師范生完善人生與人格,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膰覘澚骸?/p>
參考文獻
[1] 李宗桂.國學與時代精神[J].學術研究,2008,(3):23-24
[2] 張夏.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現(xiàn)狀及構建思路[J].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