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愛國主義論文

時間:2023-03-21 17:04:50

導語:在愛國主義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愛國主義論文

第1篇

對于成人高校而言,如何在加強樹立民族觀的同時,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真正樹立起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觀念,是學校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成人高校是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基地,因此,在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上對民族學生與普通學生應該有所差異。民族學生必須既熱愛民族地區(qū)、了解本民族,并且還應該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也要堅定各民族大團結的觀念。課堂上,老師應該讓學生從愛自己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做起,讓學生充分認識保護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迫切性,教育和引導他們自覺承擔起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熱愛自然資源的愛國義務和責任,并把這種義務和責任貫穿到人生歷程的始終。筆者在給少數民族學生教學的過程中,更注重從學生們熟悉的環(huán)境做文章。比如,將現在自己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拍攝到的美麗風景、人文景觀與過去舊的落后的場景圖片相比較,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需要他們每個人去關心、愛護,保護自己的家園。由于少數民族同學大多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特殊的情感,他們大多會產生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

2通過課堂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筆者在課堂上播放國慶六十周年閱兵儀式視頻;播放少數民族封建農奴制下老百姓被奴役、被壓迫的非人生活紀錄片;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給他們講解少數民族和平解放史。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數據和案例,介紹少數民族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課堂生動的教學,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廣泛、深入、持久地對少數民族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專業(yè)課教師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機結合

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然而,筆者在與學生的深度訪談中發(fā)現,學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專業(yè)課教師的影響。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目前不僅是成人高校學生,普通高校學生都有“重視專業(yè)課,輕視公共課”的想法,由此導致學生對于專業(yè)課老師的言行更容易產生效仿行為。因此,提升專業(yè)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的一種途徑。只有教育者具備了極強的、正確的政治性,才能夠通過言傳身教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政治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正確認知民族與祖國的關系,建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4加強民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第2篇

剛才各位同學的演講感人肺腑,催人奮進,表達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體現了同學們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勇于拼搏的奮進精神,展現了新世紀青少年奮發(fā)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新時代中學生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總書記指出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第一條就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要熱愛祖國,就要有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是論文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是論文我們這個民族最美的花朵。愛國,是一個神圣的字眼,在歷史發(fā)展的曲折過程中,愛國主義歷來是我國人民所崇尚的。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愛國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強大動力,而愛國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同學們,你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必將屬于你們。因此,大家更要繼承和發(fā)揚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要體現在行動中。如果祖國需要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話,每一個有正氣的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為國捐軀。但是,現在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國并不需要我們上戰(zhàn)場。

第3篇

【關鍵詞】五四時期 聲樂 愛國 曲譜

一、歌詞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歌詞是聲樂作品的基礎與前提,因此,中國五四時期聲樂作品的愛國主義精神,首先體現在歌詞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層面上。

奏響中國五四時期歌詞創(chuàng)國主義精神“前奏”的,是“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工。從1903年到1919年,他先后出版了《學校唱歌集》共3集、《重編學校唱歌集》共6集?!吧蛐墓?chuàng)作的樂歌內容,從總體上看,正反映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多方面的要求:喚起民族覺醒、民族自強的,如《小兵隊》《同胞同胞須愛國》《黃河》;鮮明地呼吁民主革命的,如《革命軍》《美哉中華》……”①也可以說,這些歌詞的主旋律,就是愛國主義精神,許多歌名,如《同胞同胞須愛國》《美哉中華》等,都直接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精神。

以后,易豐齋作詞的歌曲《問》,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扛鼎之作。該歌曲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樂初集》,歌詞中發(fā)出呼喚:“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淚?”充滿了對當時中國社會軍閥混戰(zhàn)、山河破碎的憤懣和對祖國前途命運無限憂慮的愛國之情。

趙國鈞作詞的歌曲《五四紀念愛國歌》,初刊于1924年5月4日,是為紀念5周年而專門創(chuàng)作的,也是我國第一首直接歌頌的歌曲。其愛國主義精神,流淌在整首歌詞的字里行間。

二、曲譜創(chuàng)作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曲譜是聲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歌詞各占整個聲樂作品的半壁江山,只有二者有機統(tǒng)一、完美結合,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五四時期曲譜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歌詞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步一體、水融,同樣取得了成功。

其一是創(chuàng)作理念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時期聲樂作品的作曲家們,首先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有明確的愛國主義精神追求,并形成了一整套用于指導曲譜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理論。例如,《問》《五四紀念愛國歌》的曲作者蕭友梅,就于1920年、1923年先后發(fā)表了論文《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關于國民音樂會的談話》,公開主張歌曲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強調愛國主義思想?!八J為中國音樂復興的途徑,‘不能把舊樂完全放棄’,而是‘要采取其精英’,‘剔去其渣滓,并且用新形式表出之’,他主張用西方的技術和工具,但‘必須保留’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精神’,‘萬不至失去民族性’。他還認為,如果‘我國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樂時,必須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作風,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與其他各民族音樂有分別……”②所謂“我國傳統(tǒng)音樂‘精神’”的實質,就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愛國主義精神。

其二是旋律上的愛國主義精神。旋律素有“音樂作品靈魂”之稱,其是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可以表現愛國主義這種特定而又重要的情感。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趙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作詞),采用了中國民歌《孟姜女》的旋律,表現出國力衰弱中的少女愛情與愛國情交織在一起的勇敢執(zhí)著的復雜情感。同時,還借用了我國京劇(西皮原板)過門的旋律加以潤色變化,凸顯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又如陳嘯空作曲的《湘累》(根據郭沫若同名詩歌創(chuàng)作),也巧妙運用了京劇青衣唱腔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楚國滅亡后以身殉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追思、崇敬、歌頌之情。而蕭友梅作曲的《問》和《五四紀念愛國歌》,也都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旋律因素,踐行了他強調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論主張,做到了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優(yōu)勢互補、互利雙贏。

其三是作曲法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時期聲樂作品的曲譜創(chuàng)作,雖然主張中西合璧,但強調“以中為主”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方面,更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趙元任作曲的《賣布謠》(劉大白作詞),歌詞“以質樸的歌謠體,敘說農業(yè)手工業(yè)勞動者的辛勞悲苦,從一個側面勾畫了當時洋貨傾銷,農村經濟破產的圖景,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③同時也表達了作者更強烈的愛國之情。據此,作曲家以鋼琴均衡的音型伴奏貫穿全曲,在“洋布便宜,財主歡喜”處,運用了西洋作曲法,正如曲作家在“歌注”中所言:“那幾句因為講的是洋貨,所以在和聲方面也大用而特用起洋貨來了?!钡?,作曲家仍然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干,他建議此歌用無錫方言演唱,以彰顯中國風味和中國神韻。

三、演唱藝術的愛國主義精神

演唱是聲樂的生命與靈魂,如果沒有演唱,就只有紙上的歌譜,而沒有真正意義上聲音藝術的聲樂。因此,中國五四時期聲樂作品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體現在其演唱藝術的層面上。

事實上的確如此,許多演唱者也正是以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來詮釋、演繹、演唱中國五四時期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聲樂作品。例如《五四紀念愛國歌》,蕭友梅編成由管弦樂隊伴奏的合唱曲,由眾多愛國青年歌者在1924年5月4日紀念5周年的北京青年會國民音樂大會上演唱,他們以滿腔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壯哉此日!壯哉五四!”的心聲,收到了以情動情、振奮人心的效果。又如沈心工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的“學堂樂歌”,就由許許多多愛國的中小學生傾情演唱,也收到了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的效果。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注:本文為2012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音樂的主旋律:愛國主義精神》,項目編號:12B004)

注釋:

①俞玉滋.“一棹艱辛赴上游”——紀念近代啟蒙音樂家沈心工誕辰120周年[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4).

②藍丁.辦學方針·西化道路·抗日救亡歌曲——關于現代音樂史上的幾個具體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4).

第4篇

一、利用豐富的歷史素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史料的真實性和內容的客觀性。歷史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素材。因此,歷史學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真摯、感人、可信。歷史學科通過形象、具體、生動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熏陶學生,可謂“細雨潤物”,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歷史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利用歷史素材的。

1 精選細講愛國人物的愛國事例。

在歷史教學中不難發(fā)現,歷史上所有站在時代前列的、推動歷史前進的杰出人物,無一例外都是愛國的。從古到今,自上而下,愛國事例俯拾即是、不勝枚舉。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恢?,浴血奮戰(zhàn)的鄧世昌……所有這些,都是愛國者們用實際行動譜寫的愛祖國、愛人民的贊歌。這些愛國人物發(fā)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學生樹立了光輝的學習榜樣。在教學中,筆者對這些人物、事例詳細介紹、重點點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愛國主義情感。

2 充分利用中國古代史上的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有許多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這些科技成就最容易引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范例。如: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測地震的儀器;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領先世界近一千年……可以這么說,中國古代科技是近代歐洲科技發(fā)展的源泉。在眾多的成就中久負盛名的當推“四大發(fā)明”,它們?yōu)檎麄€世界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學習這些令學生倍感自豪,使學生對祖國充滿敬仰之情的內容時,筆者適時地告訴他們:15世紀后,西方國家參考我國的火藥制成炸藥和火力威猛的槍炮,不但摧毀了歐洲的封建堡壘,而且打開了我國的國門;西方國家還用指南針原理制成了羅盤儀,裝備軍艦和飛機對外擴張;還在印刷術的基礎上首創(chuàng)古登堡印刷機,使教士有大量的宣傳品撒向神州大地……筆者通過中外科技發(fā)展的對比,讓學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同時讓他們認識到:我們的祖先雖然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但已屬于過去,我們不能用古代的輝煌來安慰今天的落后,更不能因現在的落后而頹廢。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科教興國的重要性,刻苦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3 重視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歷史名言。

歷史課本上有許多千古傳誦的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歷史名言,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形象、最直觀的范例。它們能燃起學生的熱情,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激起他們的聯想。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這些歷史名言,不僅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還讓他們列舉與名言相照應的具體事例。在背誦、列舉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

二、利用多樣的教學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每一學期,筆者都會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他們愉快地、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如:筆者在七年級組織了以“愛我中華”為主題的歷史故事會;在八年級組織了以“民族英雄贊”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在九年級組織了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要內容的“歷史知識搶答會”等。我們還通過一些特別的歷史節(jié)日,來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大型活動。如:五四青年節(jié)進行以“弘揚五四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為主題的歷史小論文競賽;九一八紀念日進行“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專題歷史講座;國慶節(jié)看愛國主義教育專題電影,談個人感受等。

通過這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有效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有趣的社會生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5篇

關于《藤野先生》的主題思想,在教學和研究中一直是一個爭論比較熱烈的話題。有說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變?yōu)榫€索,愛國主義好比一條紅線貫穿全篇,主題不在寫藤野先生;有說主題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將此二者等同一律,認為主題思想既是歌頌藤野,又是記敘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歷程的。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也談談我的看法:

任何作品的主題,都是和題材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題材之中的?!短僖跋壬返念}材,總起來說,就是作者留學仙臺期間的生活片斷,包括:初到仙臺的生活狀況;與藤野先生相識和先生幫助自己修改講義的情形;學習期間兩件難忘的事:試卷風波和“電影”事件,還有“惜別”等等。結論得從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中引出來。且讓我們沿著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寫了什么和怎樣寫的吧。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里,看到的是一群胸無救國之志、反以標志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tǒng)治的“辮子”為榮、渾渾噩噩的“大清”牌紈绔子弟的丑惡表演,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本來值得去買幾本書的,卻也被他們弄得一團糟!魯迅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渡海而來,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那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厭惡、忿懟和急切地要求學到本領以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種種萃于一身的復雜心緒,都包容在這感觸良多的一句話里面了。遠大的抱負與灰色的環(huán)境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不得不離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yè),我已經決意要學醫(yī)了”。跟令人生厭的東京告別,一到仙臺,頗受了“優(yōu)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還有教職員為食宿操心;當然,更使他高興的,是從此“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了。就在這時,魯迅認識了解剖學教授藤野嚴九郎先生。

以上,寫的是與藤野相識之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與思想狀況。接著,便轉入記敘的重點:直接寫藤野了。

作者通過初見時藤野的相貌、穿著、聲調,尤其是為“我”添改筆記、修正血管畫圖和鼓勵“我”大膽解剖尸體等真切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贊頌了藤野先生樸實厚道、待人以誠、忠于學術、潛心研究等優(yōu)秀品質和個性特征。藤野對“我”的關懷,表現出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和循循善誘的教師的特點,與前面所寫的以“物以希為貴”為出發(fā)點的職員們,形成一種對照。這之后,具體地敘寫了仙臺經歷中兩件終生難忘的事件:試卷的風波和電影的教訓。這兩件事可以說是“穿插”的;但絕非與寫藤野“無關”。這里用受了狹隘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心胸廣闊的品德,通過對比,藤野的形象顯得更高大了。時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從此“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毅然決然棄醫(yī)從文,這樣自然只好與藤野先生“惜別”了?!跋e”這個細節(jié),寫得格外婉切動人,學生的“慰安他的謊話”和先生的凄然的嘆息,以及接受邀約,贈送相片與臨別叮囑等等,有限的文辭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情!離開仙臺之后,仍然沒有離開寫藤野先生,不過改變了角度;寫先生對“我”的影響,寫“我”對先生的眷念,寫“我”從先生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汲取的“勇氣”和力量。——總之,寫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紀念”。

可見,全文實如標題所示,自始至終是寫藤野先生的。歌頌和懷念藤野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是全篇的中心內容。全文依照與藤野相交的經過記敘,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結識藤野之前的情況,結識藤野之后的種種,與藤野惜別以后的懷念。文章是順著到仙臺之前、到仙臺之后、離別仙臺之后的時間次序記敘的。

然而,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說的要豐富得多,它的主題思想也不止于對藤野個人的贊頌和懷念。如果我們進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為什么能如此關懷愛護一個中國學生?是什么力量決定了魯迅與藤野之間如此深厚的情誼?形成這種情誼的根基是什么?為什么魯迅對藤野先生特別感激在心?我以為這是作品所告訴我們的更為深刻的內容,是作品的主題開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為我們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嚴謹的結構和精練的文字里,偶或直接點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對魯迅這個異域學生的特殊關懷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對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說,是魯迅的救國救民的抱負吸引了、感動了藤野先生。這在文章直接記敘藤野的那些細節(jié)里雖未大事鋪陳,可是,這個唯一的中國留學生發(fā)憤圖強的精神,表現在學習上的不用說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覺不畏蚊蟲叮咬、吃飯能喝下難以下咽的芋梗湯的艱苦生活,作為老師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會從不耳聞。事實上,魯迅逝世之后,藤野回憶起當年的學生時,就有這樣的印象:盡管他身在異鄉(xiāng),卻不以為苦??梢娝强吹搅诉@個青年為了使國家復興,不惜艱苦奮斗的志氣的。透過一些細節(jié)的含蓄的描寫,我們不是可以窺見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記敘了與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動機的話,便是:“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边@段精彩的議論是全篇的畫龍點睛之筆。作品的主題思想當然是通過全篇的敘述、描寫和議論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并不僅僅表現在這段議論里;但是這里的議論卻是主題的升華,它將前面對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贊頌,作了更深入的開掘。作為學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著世界范圍內的醫(yī)學,自己希望能為新醫(yī)學的發(fā)展貢獻力量(故說“大而言之”)?!盀閷W術”是他的全部思想行為的準則。他是從“為學術”的總目標出發(fā)來“為中國”的——“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在他身上,“為中國”與“為學術”是一致的。這正是一個對來自“弱國”的學生抱著同情與尊重而又矢志于醫(yī)學事業(yè)的正直學者的偉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現。而魯迅去仙臺學醫(yī),想用醫(yī)學來“為中國”圖富強,所以,“為中國”與“為學術”也是一致的??傊?,“為中國”與“為學術”,既是藤野愛護魯迅的出發(fā)點,也是他們師生之間產生友誼的基礎。這六個字實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點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說到底,正是感激他的“為中國”“為學術”的崇高思想和品德。盡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學救國論,而魯迅所持有的這種救國論在仙臺已經被無情的現實所擊碎,因而棄醫(yī)從文,他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有了新的發(fā)展;盡管藤野對于魯迅中途輟學改變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對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學者來說,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個“弱國”學生的抱負,并且持著同情的態(tài)度,實在是非??少F的了。

第6篇

關鍵詞:大超聯賽;校園文化;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G841.73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4-0521-03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高校希望借助高水平體育比賽來提高自身的聲譽和社會影響,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超級聯賽的產生,為高等院校提供了展現自身形象的良好舞臺;同時,中國高校校園文化生活相對單調,缺乏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措施和表現平臺。學生的凝聚力、集體榮譽感和對學校的忠誠度每況愈下。大超聯賽將力爭做到將校園文化與籃球文化的完美結合,溶入娛樂、文化、公益、健康等多種向上的積極元素,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促進和諧校園文化氛圍。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高校校園精神文化 、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超級聯賽。

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內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分析與討論

2.1大超聯賽對高校校園精神文化諸因素的影響分析

2.1.1大超聯賽對校園人愛國主義觀念的影響愛國主義教育都在宣傳,也都在做,但是讓大學生們親身參與的愛國主義活動并不多,鑒于這種情況,聯賽的組織者希望通過全體觀眾合唱國歌的形式來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意情懷,所以每次主場比賽前全體同學“合唱國歌”這個活動給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實際上增強了學生們的國家榮譽感,提高了愛國主義精神,一位現場的大學生對記者說:“唱完了國歌,真感到有一種無比的自豪感,對我有很大的震動?!?。大超聯賽每場比賽前,所有現場觀眾一起合唱國歌這一活動,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通過調查可以顯示見表1,以下是大超各參賽學校上座率情況調查表。

每周各個大超參賽學校的比賽場館,都成為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教育海洋。從以上圖表中看到,常規(guī)賽平均每場上座率達到91%,大超聯賽13個城市15個賽區(qū),平均場館坐席為2 100個??傆嬘?88 228人次到現場觀看了大超聯賽。也就是每周同學們不但可以看一場精彩的籃球比賽了,同時在自己的國歌聲中接受著最實際的精神洗禮和愛國主義教育。

2.1.2大超聯賽對于校園人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集體主義長期以來都是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旋律,是校園精神文化重要的體現形式。

通過在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湖南大學賽區(qū)比賽現場發(fā)放1 000份觀眾的問卷,當問到球隊經過激烈苦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對手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有70%的人是為要想戰(zhàn)勝對手必須依靠集體和團隊的力量,如圖1所示。當問及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最缺少哪幾種品質的問題,分列前四位的是集體主義、愛校情感、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如圖2所示。對十七所大超參賽學校的主管領導的調查,大超聯賽對于學生及球員的教育價值,排在前兩位的是集體主隊精神,如表5所示。大超聯賽不但是一項運動賽事,同時也承擔了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責任,承擔了營造大學校園籃球文化、體育文化氛圍的責任。

2.1.3大超聯賽增加了學生的愛校情感大超聯賽通過推出各參賽學校的主場色,為增加學生的愛校情感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通過在各參賽學校的宣傳活動,讓每一位同學明確了自己學校球隊的主場顏色,每次學校主場的比賽,學生都會不約而同的穿著自己球隊主場顏色的衣服來到現場,共同打造魔鬼主場的氣氛。聯賽的組織者通過主場色的推廣手段,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愛校情感和母校情結(表3)。

2.1.4大超聯賽促成學生價值體系的形成大超聯賽的主辦宗旨之一是致力于提高廣大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因此,采用各種形式、方法、手段進行宣傳工作。通過大超聯賽在大學校園里開展的對于中華骨髓庫的宣傳活動,并邀請到我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作為公益活動的形象大使,帶頭到大學校園現場獻血的舉動,使中華骨髓庫的各項公益活動深入人心,促進了當代的大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公益事業(yè)當中來。通過廣大學生參與中國的公益事業(yè),對于當代大學生確立人道、博愛、奉獻的人生價值觀是很好的教育渠道。本文對捐獻現場1 000名學生的調查,通過大超聯賽對中華骨髓庫的宣傳,是否會主動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調查結果顯示如圖6所示:

以圖5表明,有81%的大學生愿意主動捐獻出造血干細胞來拯救白血病患者,說明大超聯賽的組織者,通過對中華骨髓庫等各項公益事業(yè)的推廣,對于當代大學生人道、博愛、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的宣傳有積極的影響,使大學生對于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1.5大超聯賽對學生球員價值觀的影響國內、外對價值觀的研究不少、但對運動員,尤其是高水平運動員價值觀的研究卻不多見。以下是大超球員對于各種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的調查問券的回答選擇,從中可以看出大超聯賽對于球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圖6可以看出通過大超聯賽,每一位球員都有了自己定位的目標和奮斗的方向。有16%的球員選擇了能有機會進入職業(yè)聯賽;38%的球員選擇能夠幫助球隊獲得聯賽冠軍;19%的球員選擇能夠成為大超明星球員;16%的球員選擇能夠保送研究生繼續(xù)效力;11%選擇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從圖6可以看出,對于很多大超球員已經進入了職業(yè)聯賽,你們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的?有43%的球員選擇大超聯賽的鍛煉使他們有了這樣的機會??梢钥闯銮騿T對于大超聯賽鍛煉的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有44%的球員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發(fā)展的空間,以平常心來對待??梢钥闯銮騿T通過大超聯賽的鍛煉,判斷和認識事物的能力都更加趨于理性,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

從表4可以看出,球員對于幾種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選擇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有86%的球員選擇在場上的表現會影響到場下的觀眾。大超球員已經認識到自己在學校是一個公眾性的人物,自己的言行會對周圍的同學有影響,所以他們都會盡自己的所能為學校爭取榮譽,在同學之間起到榜樣的作用;有79%的球員選擇會主動捐獻出自己的造血干細胞來拯救白血病患者,大超聯賽使球員的價值觀念有了深刻的影響,培養(yǎng)了球員奉獻、博愛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94%的球員選擇會主動參與社區(qū)小球員的輔導工作,大超聯賽與社區(qū)共建以后,使球員能夠近距離的接觸社區(qū)學校,對于社區(qū)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82%的球員選擇大超聯賽使他們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1.6大超聯賽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以下是通過大超聯賽的各種活動在各參賽高校中的推廣,對1 000名大學生的調查,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程度(表5)。

從表5可以看出,通過大超聯賽在各參賽高校中的推廣,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程度較深刻有(平均選擇系數>1):集體主義、團隊精神、意志精神、愛國主義、健身價值。說明大超聯賽弘揚了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旋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在當代高校中,它主要表現為愛國、愛校的統(tǒng)一。愛國、愛校是校園師生的精神支柱。大超聯賽通過培養(yǎng)增強校園人的愛國、愛校情感,以此來作為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精神,發(fā)展校園文化的關鍵。團隊精神和意志精神正是當代大學生所缺少的素質,通過大超聯賽,使大學生真正理解團隊的真諦,真正懂得只有拼搏向上,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真理。同時,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健身的行列當中,使同學們真正享受體育帶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 通過大超聯賽賽場內合唱國歌活動,增強了在校大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協作觀念得到加強。

2) 通過大超聯賽各種賽事推廣活動和公益活動的開展,增加了學生對學校的忠誠度、凝聚力和愛校情感。

3) 大超聯賽對于當代大學生人道、博愛、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的宣傳有積極的影響,使大學生對于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球員價值觀的影響是深刻而有意義。

3.2建議

1) 大學體育精神是大學校園文化、大學體育活動和大學體育價值觀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大學體育文化的重要表現。

2) 教育部門(大學生體育協會)要和體育業(yè)務部門加強合作、統(tǒng)一目標,充分利用競技體育部門的優(yōu)勢,以大超聯賽的成功運作模式為借鑒,推廣到其他高校體育項目當中,為培養(yǎng)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和營造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蔡俊生,陳荷清,韓林德.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

[2] 劉德宇.高校校園文化發(fā)展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1.

[3] 易劍東.體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51.

[4] 席煥久.體育人類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167.

[5] 關成華.北京大學校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29.

[6] 池建.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管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41-156.

[7] 易劍東,何明輝,熊俊華,等.體育文化的闡釋[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4.

[8] 周憲,許鈞.文化批評的概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9] 汪子為.校園文化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關鍵詞】初中 歷史教學 情感教育 素材

1.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的鄭成功,到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jié)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倍I身的林覺民,他們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zhàn)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這些愛國者和革命者,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種不畏、不甘屈服、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才沒有在歷次面臨的嚴重危機中亡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今天;也正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我們今天實現騰飛,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精神支柱。

2.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理想是指路明燈。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而有效的理想教育,對他們的發(fā)展極為重要。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學畢業(yè)論文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yè)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痹谇嗄陼r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大發(fā)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要幫助他們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自我,另一種是胸無大志,缺乏遠大的理想。要教育他們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貢獻與索取的關系。歷史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史實,引導學生從優(yōu)秀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yǎng),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受社會制約的。因此,個人的理想、抱負是以國家、社會的需要為基礎,個人的理想要以群體利益為基礎。

3.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們之間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中華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歷來強調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優(yōu)秀的思想成果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fā)揚的。儒家歷來重視修身養(yǎng)性,孔子主張“溫、良、恭、儉、讓”,“克己”;孟子強調“善養(yǎng)浩然之氣”;諸葛亮重視“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等等。中國古代有許多清官,廉潔奉公、憂國憂民,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兩袖清風,為官清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岳飛強調“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贍養(yǎng)父母、尊師敬友、樂于助人、大公無私等等,一旦表現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來,就極為感人。正是雷鋒、朱伯儒、孔繁森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他們的行為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匯成了時代的新風尚。

歷史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以社會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做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有責任感的人。

4.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古今中外,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促進了人類事業(yè)的進步與發(fā)展,歷來受到人們的尊敬,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歷史教學中努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獻身科學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4.1 熱愛科學、刻苦求知的敬業(yè)精神。馬克思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yè),他從研究商品入手,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寫下了《資本論》這部巨著,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司馬遷踏遍祖國各地,歷盡艱辛,雖受腐刑之辱卻矢志不渝,寫成了史學巨著《史記》;明朝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嘔心瀝血27年,三易其稿,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為了實地考察維蘇威火山而獻出了生命;近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察,創(chuàng)立了科學進化論;居里及其夫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終于發(fā)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許許多多的史實告訴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茍、孜孜以求,乃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樹。

第8篇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中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素質和愛國主義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在語文學科中具體體現。

關鍵詞:初中語文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5-0080-01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素質和愛國主義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在語文學科中具體體現。然而,在語文教學中又如何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呢?以下我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正確的人生觀。

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其中語文課擔負著重要的任務?!比缭诮虒W王愿堅《七根火柴》可以以無名戰(zhàn)士的獻身精神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繼承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樹立遠大理想?!豆鹆稚剿琛分自?,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特級教師陳志聰說:“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愛江山多嬌的祖國、愛人才輩出的祖國、愛語言優(yōu)美的祖國、愛具有優(yōu)秀民族特點的祖國?!?/p>

2、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如今的青少年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是“小皇帝”,唯我獨尊。因此,在教學中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十分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課文,通過引導和啟發(fā),或者通過課內活動,幫助他們從個人的圈子走出來,關心熱愛班集體,尊重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進而關心家庭,關心國家。例如《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zhàn)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不忘把七根火柴如數地交給同志,并叮囑一定要帶給部隊。這七根火柴,無不閃耀著集體主義精神的火花。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fā)展,許多科學技術都已跨入世界先進或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一些不好西方思想也滲入中國,使得一些青少年學生迷失方向,貪圖享樂,沒有追求,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抓住典型語文進行啟發(fā),幫助他們理解古賢人的崇高理想和寬闊胸襟,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深刻含義,懂得保爾.柯察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一人生纂言,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叫語文教做人,學語文學做人,”從而達到樹立正確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的目的,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基礎的語文技能,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fā)展學生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的智能素質得到充分的提高。

柳斌在《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應該是走向素質教育。要從現在起步,走向素質教育”。而語文學科無疑是對學生進行的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這是由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學科,語文學得好,對學習其他各門學科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在語文課堂內外培養(yǎng)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是一個人走向社會從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梢哉f,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漢語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基礎知識,以及作家作品、文學體裁、文學史等文學知識,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要求,也是進行語文訓練的基礎。學生只有熟練掌握這些基礎,才能將其轉化為一種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基本的語文技能。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采取多種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聽話、說話、閱讀、寫作等能力的訓練,以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技能素質。

閱讀,要求學生不僅能用普通話朗讀課文,還要求能夠養(yǎng)成默讀、速度的習慣,養(yǎng)成讀課外書、讀報的習慣,不僅能讀現代文,還要會讀文言文等。只有多讀,才能懂得文中的深刻含義,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多讀,才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初中學生寫作,要會寫日記、會記錄。會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要能夠把自己觀察到或想到的東西,經過分析、歸納,發(fā)揮一定的想象或聯想寫成文章,要學會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第9篇

(一)觀念影響,缺乏閱讀

家長和學校盲目地追求升學率,存在學科偏見,“重理輕文”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特征。這樣,在教學中忽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作文教學也被忽視了,學生被捆綁在大量的習題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作文思維進行發(fā)散性的啟迪和訓練,造成學生作文創(chuàng)作基礎不佳。雖然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應試教育仍然是當代教育的主流,為了應付各樣的考試,學生的時間被一再壓縮,很少有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和知識拓展,造成學生閱讀量嚴重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作文創(chuàng)作。

(二)閱歷膚淺,缺乏感悟

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他們的生活圈子卻越來越窄。他們與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少,與自然的親近成為期盼,高中生活多數是“三點一線”,嚴重缺乏生活閱歷和生活感悟,這十分不利于語文作文創(chuàng)作。學生的活動范圍和視野顯得十分狹小,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書呆子。

二、優(yōu)化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對策探究

(一)擴大閱讀量,擴充寫作素材

語文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教導,更需要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內課外閱讀,閱讀是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古人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此可見,擴大高中生的閱讀量是擴充他們寫作素材,造就寫作靈感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當教育學生明確向課外拓展的重要性,鼓勵和指導學生廣泛地閱讀。在課內,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讀,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有能力讀懂課文或課外書,讓他們學會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熏陶,情感激發(fā),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這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更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利用語文課,積累寫作材料

學生在寫作文,特別是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往往覺得沒有什么內容可寫。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面太狹窄,知識貧乏,擁有的寫作資料太少。根據這種情況,在講讀課中,我特別注意將范文中的內容告訴學生作為寫作材料積累。譬如,教師可以把的《沁園春•長沙》、的《祖國山川頌》、魯迅的《拿來主義》等課文中關于愛國主義方面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英雄事跡、理論闡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紹給學生;對《季氏將伐顓臾》《鴻門宴》中的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頌揚或批判,這樣就為學生寫作以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為內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

(三)改革批改方法,激發(fā)寫作積極性

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