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1 15:45:28
導語:在牛郎織女教案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一、正音。關于這篇課文課題中的“奔”字的讀音,很多老師都在那兒不停的提問,鄭老師特地做過解答。這兩天,仍然發(fā)現(xiàn)學生在早讀時還把這個字讀錯,于是我便想到了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知道要隨時使用工具書,這是這學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的。同時,由此引導學生搜集關于嫦娥奔月的其他版本的故事,也完成了課內課外的銜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探究習慣。
二、發(fā)現(xiàn)美。從月美,到人美用優(yōu)美、甜美的語言去讀課文,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我想學生會在感悟中能充分感受到這些美的。
三、古詩文的引導和閱讀。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讓學生繼承和發(fā)展下去,這節(jié)課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拓展閱讀,還讓學生收集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讓學生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任務有什么看法,以及自己的讀書體會;然后在學生讀《嫦娥奔月》讓學生邊感悟課文內容,邊體會文中內涵,來體會文中人物的形象,在自己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對整個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評價。。
最后,安排了5到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課堂作業(yè),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磕磕巴巴的上了下來,應該來說,想得還是比較多,但是最終執(zhí)行的效果并不好。具體表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備課的時候考慮的事情太多,而有了一些所謂的想法,教者并沒有把這些取舍好,整合好。
小時候,喜歡聽故事。爸爸在冬天的夜晚為我們講《白毛女》,“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在與喜兒同悲共喜時,對自己的貧困生活有了滿足感,畢竟比喜兒強多了。故事就像一塊磁鐵,牢牢地吸引著我們姐弟四人,晚上坐在床上聽故事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于是,從《白毛女》到《牛郎織女》,再到《嫦娥奔月》《楊門女將》,爸爸總有得說。故事成了那個年代我們最美好的記憶,爸爸就像是《月光啟蒙》里的母親一樣,給我們清貧的日子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點燃了我們姐弟熱愛文學和藝術的心燈。雖然我并沒有成為孫友田那樣的詩人,但卻愛上了讀書,愛上了語文教師這個職業(yè)。我也時常在想:我該做個怎樣的語文老師,我該在小語這塊園地里做些什么?
農(nóng)民的一畝三分地,春種棉,夏栽秧,秋播小麥冬育桑,都是有講究的。我們在自己的“園地”里同樣應該做出些名堂,收獲些喜悅。這樣,才能體會到做語文老師的快樂。
瞧瞧這些語文人,他們的“名堂”在哪兒?
薛瑞萍:一個孜孜不倦的朗讀者
薛瑞萍,網(wǎng)名看云。她雖自稱“布衣”“草根”,但卻有著普通教師難以企及的廣博精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開闊睿智的人文視野。我讀過她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書聲瑯瑯的三年級》《破繭而出的四年級》,佩服她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敏銳的思考與觀察力。她的“名堂”就是自己愛讀書并堅持不懈地帶著自己的學生讀書,而且是高品位的讀書,這一讀就讀出了名堂。作為一個“草根”教師的她,展示的是一個有信念、有精神的知識個體對其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的改變的力量。
戴建榮:讀之、唱之、吟之、舞之
第一次聽到戴建榮這個名字,是在浙江紹興的中華經(jīng)典誦讀研討會上。一個年輕陽光、充滿朝氣的男老師,上的居然是古詩。古詩,很多人不敢上,覺得要有一定的生活積淀和文化底蘊,才能演繹好古詩句中的激昂或哀怨。在不解和期待中,聆聽了他的課,讀之、唱之、吟之、舞之,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向所有人展示了他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伴隨著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大家都沉醉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意境中了。戴老師在傳承古典文化精髓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做出了自己的名堂。
像他們這樣的名師還有很多很多,于永正、賈志敏、王崧舟、竇桂梅、薛法根、孫雙金……你會說,他們都是名師,我們不能跟他們比。那么,我們可以做什么?我們能夠做什么呢?這也是我時常會想到的問題或者說是發(fā)出的疑問。事實上,談這個話題其實是自己多年來的一個遺憾,也可以說是對當下年輕教師的一種期望和友情提醒。做老師做到麻木狀態(tài)是一種失敗,要使自己喜歡它,依戀它。一個 厭倦生活的人,生活也同樣討厭他??粗粔K好端端的田地里長滿雜草,蛇鼠出沒,你會恐懼。如果在田里種上瓜果蔬菜或者綠草鮮花,你會是什么感覺?我回到鄉(xiāng)下,最喜歡到菜地里去轉轉??纯床藞@里各色蔬菜瓜果,心生喜歡,還會想象著父母在地頭辛勤勞作的情景。只有這樣,人活得才有勁頭和盼頭。
我1985年參加工作,回想起來,覺得做語文教師,可以做也應該能夠做到的事情至少有這樣一些:
一、 多讀點書
讀書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不要光看教學雜志和教材、教參。以前,我曾天真地以為,語文教師只要有一本教參就行了。工作后才發(fā)現(xiàn),語文老師不能當教參的“搬運工”,那會使自己沒有一點職業(yè)的技術含量和精神。要提升自己,必須多讀書,讀各種書,這是必須的功課。大凡有所成就的語文名師沒有哪個不是飽讀詩書的。要讀出文化底蘊,讀出專業(yè)水平,讀出文化視野。為什么我們讀教材讀不出東西,總覺得沒有什么好講的?于是,“教什么”成了當下研討的重要話題。語文老師連課堂上教什么都沒有搞定,就談不上“怎么教”。其實,這兩個內容都是語文教師很花工夫的東西。它需要技術含量和專業(yè)水平。魯迅說:在我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讀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在《絞刑架下的報告》里的開頭寫道:從門口到窗戶是七步,從窗戶到門是七步……讀了,你又作何理解?如果我們的學生在作文中寫:我吃了兩個包子,一個是肉包子,另一個還是肉包子。你又該如何評價?這需要技術。我們語文老師必須掌握和擁有這種技術。
二、 多上點公開課
上公開課能鍛煉自己,這是毫無疑問的。經(jīng)過公開課的打磨,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時真的有種脫胎換骨的改變。年輕時不懂,怕上公開課,上不好難為情。我工作不久學校便安排上公開課,記得來聽課的老師很多,還記得自己上的是三年級的《海底世界》。記不清教案是如何設計的了,只記得黑板上被我畫滿了梭子魚、氣鼓魚、海參、烏賊,還有海帶等各種海底植物,最后是兩個中心詞語: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下來的,只記得按照教學的程序往下走。此后,我便經(jīng)常上公開課,上多了,也漸漸悟出了一些語文課堂的真諦。
在追求了一段“行云流水,波瀾不驚”的公開課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課堂應該是自然本真的,有曲折的課堂猶如蜿蜒的小溪,自有一番淳樸動人的風景,于是,不再牽制學生,而是順其自然,還其課堂應有的真實面目。這是公開課給我的歷練和啟發(fā),我也在公開中逐漸成熟。可惜的是,事情總是這樣,當你懂得的時候卻常常不再擁有這樣的機會,當我懂得的時候,卻被“35歲以下青年教師”這道坎給攔住了。如果能夠回到年輕時代,我會倍加珍惜上公開課的機會。
三、 多寫點文章
寫作,是語文教師必練的看家本領。我們的生活太鮮活了,有太多可圈可點的教育生活可載入文字。薛瑞萍的“班級讀書日志”不就是她的教學生活的原始記錄嗎?貼近生活的東西,老師們愛看,自己讀著也喜歡。要思考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這樣的記錄需要毅力,需要反思,當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
四、 多做點研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案例教學;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設計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課堂教學設計正是“預”的過程。在實施新課標以來,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關能動性,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發(fā)揮自主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調動學生課堂上的氛圍,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同樣,“預”的同時不能忽視了總結反思與分析。教學案例的分析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階梯,通過案例分析,可以促進每個教師研究自己,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避免從理論到實踐過程中的偏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案例是紐帶和中介。教學案例與課后案例分析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的必由之路。
1課堂教學設計
1.1教學目標
地理作為一門所謂的“副科”沒少遭受同學們的“白眼”,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基礎較差,存在多樣的學習問題。高中學生對備考應考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但很多學生對基礎知識過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就尤為重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考要求,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最終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獲得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處理方式。
第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地去學習。
第二,學會通過已學的地理知識,分析現(xiàn)象,具備自主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樂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夠獨立驗證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學生形成在游戲中學習的習慣,例如在拼圖中對各個地理區(qū)域進行全面的認識進而形成對地理終生學習的興趣。
第五,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
地理學科與其它學科不同,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培養(yǎng)看圖、記圖、用圖的能。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根據(jù)教材特點將教材案例盡量生動的展現(xiàn)在課堂上。
1.2 教學內容及模塊整體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課程的三個模塊雖相互獨立,卻按照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和人地關系統(tǒng)一設計,各個獨立模塊之間密不可分。三個必修模塊分別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qū)域地理。
地理的主線是人與地理的關系,指導思想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要著手與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相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并不斷深化,使這些知識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能夠在人類和環(huán)境問題之間有自己的認識、做出獨立的判斷并發(fā)表看法;能夠同學之間互相合作,作用科學的方式、知識和技能學好基礎知識。經(jīng)過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識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內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對高中地理有了一個已經(jīng)不算模糊的認識,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讀圖、用圖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維能力,為地理學習的復習過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由于新課標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學習比較緊張,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區(qū)域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必修三與選修六的學習與復習,任務繁重,這更需要同學們在高一的時候有一個好的基礎。
高三的地理教學具有高度的系統(tǒng)性,著重于知識結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學生對備考的理念和應試的要求較高,也要在應試的技巧與方法上有所重視,掌握好審題答題的方法、技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訓練強度和內容都應有所區(qū)別,使學生取得更好的進步。
1.3 學情分析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主導的地理教育過程中,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學校對地理的直接不重視,這使得有些學生對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造成課堂上理解不到位,實踐上能力發(fā)揮不出來,幾乎不主動探究課堂以外的地理知識。
隨著教育體質的改革,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已經(jīng)貫徹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學生需要由過去灌輸接受的學習方式轉換為主動學習,不能只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記下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在考試時準確再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法亟需改變。
第一、隨著課程難度的加大,課容量的增加,剛剛生入高中的孩子們常常表現(xiàn)出跟不上課堂進度的情況,不能進行及時的有效自我調節(jié),使得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學生逐漸失去對地理的學習興趣,造成惡性循環(huán)。
第二、學習方法不科學,主動性差。大部分同學仍只習慣于以前聽講―背誦―練習―再現(xiàn)在試卷上,對課堂內容并沒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學生覺得只要記住能在考試時答對就好,這樣機械的學習勢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學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對地理的學習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難,知識點繁復,比較偏理科一點,剛剛到高中,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yǎng)成,基礎知識沒有夯實,使得學生出現(xiàn)很多問題,需要教師慢慢培養(yǎng)學生個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新考綱,明確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是至關重要的。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選擇與設計
首先,教學策略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到學生個體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硬性規(guī)定學生應該達到怎樣的程度,根據(jù)學生各自的學習需求、方法、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目標,能夠“異步運行”以達到讓每個學生跟得上學習腳步,成績最大化惡目的。其次,教學設計要立足于課堂,以教材為范例,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學設計也要常常反思,這是一個連續(xù)的,不斷改進和提好的過程,準備、實施、反思這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過程,反思并完善教學設計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學設計合適,才最有效。
教學設計要注意一下幾點:第一,教學目標明確化;第二,知識呈現(xiàn)情景化;第三,學習方式多樣化;第四,題目訓練模式化;最后,總結圖示化、表格化。這些都對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
1.5 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無非是要學生掌握并學會使用知識。重點及難點,顧名思義,即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但兩者又是有明顯區(qū)別的。重點知識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知識,一般與貫穿整個地理或是在升學考試中占據(jù)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圖的認知和技能,對地理的整體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難點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內容。例如,地球的運動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guī)律掌握不好就很難理解其意義。很明顯,重點是指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難點是指知識的難易程度。而等高線地形圖的使用,氣旋與反氣旋,行政區(qū)域的劃分,氣候的類型及成因,地殼運動及其意義等知識即是教材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做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要確定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在確定重難點之后便要想盡辦法突破。
1.5.1 多學科滲透
地理是一門與很多學科有滲透關系的綜合性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如遇到學科交叉的知識可以用別的知識來解答,能達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即可。
1.5.2 例證
對教材中的難點,可以舉出學生熟悉的、典型的實例來說明。
1.6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包括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課內活動指學生除了聽課以外的活動,例如閱讀圖文,討論,制作,填繪地圖,表演等。課外活動包括地理觀測、閱讀寫作、競技、參觀旅游等?;顒邮禽d體、是橋梁,它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體驗知識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1.7 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水平不是教師本人說了算的,要看同學們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識,教學方式是否能讓同學們接受,對教師的評價可以設在教學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可以將自己的教案、教學設計公示給別的教師,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正抑或贊賞。其次,可以上公開課,俗話說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師觀摩課堂,提出自己的意見總會對授課者有幫助。最后,在課堂結束后可以調查一下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反響,例如,講氣旋時可以調查一下同學們對氣旋方向判斷這個知識的掌握率,試著聽取學生希望老師以怎樣的方式呈現(xiàn)課堂。
2 地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2.1 導入式案例
類似于引言,導入式案例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地理課程開課之前或者一個地理單元開始之前運用的具有導入意義的案例。這類案例往往類似于一本書的前言,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時效。在上課之前,通過導入式案例設計課堂背景,提出問題,能夠有效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課堂的內容滿懷期待,處于最佳接受狀態(tài)。例如,在講必修一第一章內容之前可以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引出課題。教師先給出案例,讓同學們憑自己的直覺答題,然后再揭曉正確的答案,這種"設問"的方式往往能使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2 檢驗式案例
顧名思義,檢驗式案例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是否掌握了運用知識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從而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師根據(jù)自己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拋出一個不符合規(guī)定的案例,讓同學們找出不符合規(guī)定的地方,然后教師根據(jù)同學們反應的情況去引導。這種方式能有效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準確度和全面性。
2.3 實踐式案例
實踐式案例就是讓學生們明白地理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差距,提高學生對于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意識。例如在講中國氣候類型和自然帶的時候,可以通過對家鄉(xiāng)氣候的觀察使學生感受到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曹書通,曹書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發(fā)展與展望――以歷年高中地理“大氣的運動”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10)
[2] 曹書通,曹書銘.“工業(yè)的區(qū)位因素”教學設計(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樺.例談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學目標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學.2013(06)
[4] 李軍杰.基于地理思維與能力目標達成的課堂有效教學――以“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高三一輪復習課為例[J].地理教學.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