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04:41:05
導語:在民居建筑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當今建筑材料的迅猛發(fā)展,傳統(tǒng)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戰(zhàn),各種各樣的結構框架材料,都影響到了遠離城市的鄉(xiāng)村,在新建農宅中,已很少見到傳統(tǒng)形式的住房,能見到的只是些“古宅”。這些年,由于建筑業(yè)的發(fā)展,農村與城市的聯(lián)系也極為密切,城市的建筑發(fā)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組合的“新宅”,這樣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隨之也帶來了外來文化,在西方國際主義設計運動為主流的形式下,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給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帶來了毀滅性破壞,這些雖然符合當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無創(chuàng)新,相反它抹殺另外傳統(tǒng)民居在高度發(fā)達的建筑技術的沖擊下,已漸漸被遺忘。
住宅類設計模式的存在意義在于使傳統(tǒng)的居住模式,能適應新時代的居民生活,它的作用不僅豐富了當前頗為雷同的居民模式。傳統(tǒng)居民模式,推陳出新的結果,為住宅設計增加了新品類,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現(xiàn)存民居是我國的豐厚的文化財富,它們的衰危與消失,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住宅的類型設計模式的出現(xiàn),給民居保護與更新以啟迪,給民居在新的時代下開啟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空間。傳統(tǒng)民居模式,常受地域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限定,而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屬性,住宅類設計,易于表達住宅地域特征,而這種類設計模式也最易體現(xiàn)建筑師們追求的人文主義精神。
就傳統(tǒng)民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繼承地方建筑的傳統(tǒng)文脈是住宅設計創(chuàng)新的一條有效的途徑,這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傳統(tǒng)民居都是這種發(fā)展前景,有的悄然推出歷史舞臺,有的幸存至今或成為文物,或繼承為人們提供一個“勉強”空間。因此,在繼承優(yōu)秀建筑文化傳統(tǒng)時候必須了解和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幸存的“勉強”空間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歷史的文脈得以繼續(xù)發(fā)展。
2.吉林概況及民居建筑的演變
吉林全境位于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中心,東半部山岳起伏,長白山山脈屏障其東,地勢甚為高聳。西半部分平原坦蕩,是松遼大平原的一部分,松花江北流縱貫其間,構成肥沃富庶的地區(qū)。吉林境內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全境居民漢族、滿族最多,朝鮮族和蒙古族次之。漢族大部分是清中葉以后由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一帶居民來吉林開墾的農民,散居本省各鄉(xiāng)鎮(zhèn),構成為本省主要居民。
吉林地方寒冷,除在房屋構造上采取保溫構造外,并在室內裝設取暖設備,使之發(fā)散熱量以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當?shù)鼐用駝?chuàng)造了火炕、火墻、火爐、火地以及火盒等等的防寒設備,增加室內的溫度抵抗冷空氣襲人。
吉林廣大地區(qū)處于東北中部,在那里很早就有人居住,據(jù)考古發(fā)掘得知全境存在大量的石器時代文化,她屬于北方的細石器文化。吉林顧鄉(xiāng)屯何家溝,曾發(fā)現(xiàn)人類用火的殘跡。當時,吉林地區(qū)居住房屋主要都是深穴(豎穴),后來又發(fā)展半穴居。以后的各時代由前期的小聚落,漸漸結成大部落,也都以穴居為主要居住方式。
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后,在居住建筑方面都利用當?shù)夭牧辖ㄖ廖?,構造不堅固,因此今天的實例很少。十七世紀中葉明朝興起后,吉林是女真人所居住的地區(qū),他們居住情況應該和清初吉林民居一樣,不過不如清代完備而已。明代中葉以后,女真的后裔,在東北地方擴大勢力,至努爾哈赤于建州建立政權,向四面發(fā)展,征服少數(shù)部落,領土日廣,形成后來的清代封建王朝。吉林地區(qū)正是清朝的發(fā)源地,三百年來,住宅建筑不斷發(fā)展,并且由于漢、蒙、朝鮮等民族的雜居,在建筑上互相影響,又增添了許多內容。清時吉林設有將軍,為最高統(tǒng)治人物。與京師之間,各有營運。所以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增長經濟上之繁榮,所以給吉林的建筑上帶來了京師的風格。
3.吉林民居建筑的布局
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國傳統(tǒng)民居有著明確的流線,完整的格局,明顯的主體建筑,簡直組合體和漸進的層次的布局特點。明確的流線好似畫在人們心間的一副導游畫,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這樣的歷史名城,城市分為幾個主要區(qū)域,如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單和西單,每個區(qū)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過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門戶,有明確的流線層次;格局是組織建筑群體構圖的關系,中國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為公共中心的向內的家庭組合體,建筑的組成有嚴謹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論規(guī)模大小都組成嚴謹清晰的格局;主體建筑在城市中控制著道路網和其他從屬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個明顯的標志。把一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為主體處理時,就形成了村鎮(zhèn)、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在福建土樓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顯眼的層層下跌式重檐房頂,主體建筑是非常明確突出的;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不僅注重組合體自身的布局變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間的劃分與聯(lián)系,成組成區(qū)地布置具有社會生活內容的建筑社區(qū)組合。這些組合可以表現(xiàn)出組織鄰里生活社會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布局,按人們的親疏關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這種由公共性逐漸過渡到私人性的漸進的層次布局。如果不考慮漸進的層次,把許多房間混雜地羅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會與家庭生活中的交往關系。因此在規(guī)劃布置一幢宅院時要創(chuàng)造一個這樣的漸進層次,從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進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達到最私人性質的部分。
吉林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國古代民居的類型,由于各地區(qū)自然條件的不同,材料的差別,民族習慣的因素,以及社會生產力的影響,而產生各類的形狀和式樣。式樣之多,不勝枚舉。在廣大的住宅房屋中,吉林地區(qū)民間居住建筑具有獨特風格。因為地區(qū)情況復雜,雖然類型變化簡單,但是,材料的運用、建筑設計手法,局部處理,卻是很豐富的。特別是由于各民族長期居住所積累的經驗,具體的處理和變化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適用。吉林滿族民居建筑分為居民街坊、城鎮(zhèn)大型住宅、鄉(xiāng)村居住房屋三種類型。其中以“城鎮(zhèn)大型住宅”最具有代表性:住宅的總平面大部分是前后長兩端窄的矩形,也可以說是縱長方形,一般的面積在1500平方米左右。宅和宅分隔均用大墻(宅墻)相隔,大墻每面都和房屋建筑有較寬的距離,房屋在園子中間布置松散。廂房布置躲開正房,而不遮擋正房的光線,一但正房間數(shù)多,則院子更空曠,因而普遍來看院子較為寬大。它采取這樣松散的布置,一是因為東北地區(qū)土地廣大人煙稀少,建宅時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為冬季寒冷,廂房躲開正房可以使正房多接納陽光,如果廂房擋住正房則室內無光而陰暗寒冷。同時它布局松散還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
根據(jù)當?shù)刈≌F(xiàn)存的情況來劃分,主要可以分為三合院和四合院兩種類型。以三合院為例:如上圖所示,三合房是以正房為中心,由兩組廂房來組成。兩廂房的距離是根據(jù)正房的長度為標準,形成中間的院子,稱之為前院或內院。在內院,正、廂房之交接處用拐角墻相連,即構成完整的內院了。三合房式住宅布置,因前端無房,開單間屋宇型大門,或者是四腳落地大門,面對宅的正房。四周用大墻(宅墻)圍繞。這類布局的優(yōu)點是:院子的前方開敞,采納陽光,院子內部又可以通風,而使院子成為主要的活動中心。例如上圖,內院的三合房各做五間、稱為五正五廂,構成完整的內院。外院兩廂懼為三間,作傭人居住,院子成橫方形。
吉林地區(qū)的漢族居民絕大部分是來自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多半從事工商業(yè)或農業(yè)生產,分散居住在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同當?shù)氐臐M族人民雜居在一起,修建了許多與滿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筑。在很大部分有與滿族住宅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本文就不再多加以研究。
朝鮮族是吉林境內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也是我國各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在吉林省居住的約有七十于萬人。朝鮮族蓋房子曾受到漢族影響,首先看房場,看方向是否符合風水之說,后來一部分人反對迷信不相信風水,就開始任意布置了。每戶人口一般在3至6口,平均每家人口約在5人左右,房屋的建筑面積根據(jù)人口數(shù)目作為依據(jù),以一幢房屋為一戶。在城鎮(zhèn)住宅有間有簡單院墻,而農村則全部不設門墻也沒有院子,也不設廂房,為單幢獨立式房,這是朝鮮族住宅的特點之一。他們的生活方式,不以院子為活動中心,而是以房屋內部為中心。因此對于朝鮮族的布置就著重對其房屋內部平面布置進行淺入探討:居室是住人的房間,晝間用做居室,夜間則作為寢室。朝鮮族房屋居人房間的面積大,間數(shù)多,一房之內除掉廚房,牛房,草房,壁廚等房間外,全部為居住的房間。這些房間多半偏在左端。居室房屋有大間9—13平方米,也有小間4—7平方米,大小不等。各室用拉門相隔,前后門和拉門較多,出入甚方便,這樣的設計富于變化,比較靈活。例如需要大房間時,室內就不必做間隔墻,需要小房間時,可以用輕體間壁墻分開。草房是朝鮮房屋內的一個房間,它往往是和廚房相連接,尺寸和房屋單間相等,實質上就是一間空屋當作儲藏室使用;草房這一間屋的設置很有必要,在住宅中有實用的意義。例如漢族一般人家總有些雜物無處可放,都有倉房一間,用這個房間來安放。朝鮮族住宅在設計時,也考慮到了這樣的房間。
但朝鮮族的房屋內部布置在有些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例如牛棚的布置多半設在草房的旁側,如無草房則將牛棚設在廚房的近旁,或者是將牛棚設在草房的前端成為拐角形的房屋。牛槽設置在草房和牛棚之交,這樣布置牛棚和居住房屋連接一起不甚合理。這些也正是朝鮮族居民在其室內設計的布置當中需要改變的問題。
在吉林地區(qū)居住的蒙古族歷史悠久,他們向以游牧生活為主,經過長年的游牧而逐步走上定居。又因人口稀少,地域廣大,散居較多,集居的村鎮(zhèn)比較少,一村有幾戶至數(shù)十戶人家。在蒙古游牧的地方沒有房屋,他們都居住蒙古包,后來逐漸學習漢族,建設固定房屋。
蒙古族居住建筑分為旗王住宅、民間居住房屋兩種,現(xiàn)以旗王住宅為例:旗王住宅的總平面布置采用漢族房屋的式樣,根據(jù)地方習慣沿用農村地主大院的傳統(tǒng)布局方式,在房屋構造上則吸取北京王府等四合院建筑式樣。如右圖所示,房屋在院子內布置松散,院子廣大,房屋由各花墻接連組織在一起。院內以正房五間、廂房各六間、門房三間組成,并以垂花門和墻分隔成為前院和后院(內院)。前院較小,沒有什么特殊的布置,后院做為住宅內的重心,四周做走廊和房屋前廊相接,包圍成完整方形的院心。在大門以內二門以外栽植樹木和花草,使得進入院中的人對宅院有深廣的感覺。
4.總結
從吉林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窺見吉林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吉林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結合,但仍以漢文化為主體,是漢文化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qū)別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而吉林民居卻發(fā)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點,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滿族的“城鎮(zhèn)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長兩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則采用農村地主大院的傳統(tǒng)方式,其境內眾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發(fā)展與吉林當時的人文、經濟狀況是相契合的。
吉林民居作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qū)最具特色與影響的建筑,尤其是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為吉林古城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和繼承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對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0世紀80年代,我國步入城市化正軌,城市化的進程在不斷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城市問題也引起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城市化帶來的最直觀的結果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傳統(tǒng)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本文通過對現(xiàn)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獻收集整理,分析現(xiàn)階段在建筑學的視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組成要素,探討居住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關鍵詞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習俗;建筑學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變遷機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類在居住活動中產生發(fā)展的文化,它是漫長人類文明沉淀積累的結晶,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不同學科視野下,對居住文化的定義和研究也不盡相同,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側重點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質層面;城市規(guī)劃、建筑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更多關注其物質層面。建筑學視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為載體,涵蓋了居民由生活過程形成的居住習俗等內容。它既包括物質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質的“軟件”。其中作為載體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軟件”則是由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tài)文化共同構成,可稱之為居住習俗。本文從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兩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并探討居住建筑與居住習俗之間的關聯(lián)性。
2.研究方法及內容
2.1研究方法與目的
本文通過收集關于居住文化的文獻資料,統(tǒng)計這些文獻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體內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關于居住文化的文獻資料均來源自在網絡大型資料庫——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萬方數(shù)據(jù)、讀秀、方正電子圖書等。筆者通過檢索有關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方面的關鍵詞得到文獻樣本,樣本涉及了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人文歷史、社會學等學科,包括書籍、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三種文獻類型。在檢索的結果中選擇出有研究價值的樣本80個,樣本文獻出版時間在1997-2014之間,其中書籍6本,學位論文54篇,期刊論文20篇。由樣本所提取到的關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內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兩部分來分類。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為主,可分為居址的選擇、空間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裝飾、建筑形態(tài)、建造技術及工藝、建造程序及儀式9項內容。居住文化“軟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tài)文化組成,即居住習俗,可細分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7項內容。通過統(tǒng)計樣本中對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數(shù),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現(xiàn)狀分析
(1)空間布局
統(tǒng)計結果表明,空間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關于居住建筑總研究量的18.8%。空間布局研究的一個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間布局。聚落空間布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聚落空間布局內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間如水口的營造,聚落道路的組織,其外在的表現(xiàn)是聚落形態(tài),居住建筑的空間布局包括民居空間構成及其組合方式。傳統(tǒng)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間、廳堂空間、過渡空間等構成,這些空間通過不同的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居。以滿族合院式傳統(tǒng)民居為例,它的空間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軸線控制院落空間與序列,且軸線方向上,院落在縱軸豎向呈現(xiàn)由低到高的空間規(guī)律。
(2)建筑形態(tài)
建筑形態(tài)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總量的16.1%。建筑形態(tài)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建筑形態(tài)理論的研究,二是對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的研究。對建筑形態(tài)理論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態(tài)學、建筑類型學、建筑符號學等相關理論的研究。對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的研究著力于現(xiàn)存民居,包括從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態(tài)構成:建筑屋頂、檐口、墻體、門窗等;從空間形態(tài)分析傳統(tǒng)民居的空間單元和空間結構;從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態(tài)組合模式,以及不同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的具體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的研究有利于指導現(xiàn)代住區(qū)的設計和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傳承。
(3)建筑裝飾
建筑裝飾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總量的15.2%。“裝飾藝術具有雙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裝飾的主體,在不破壞主體功能的前提下對其美化;二是裝飾藝術的價值可以獨立于裝飾主體之外,即功能主體密不可分,又在藝術層面上游離于主體之外。”①建筑裝飾的研究內容包括裝飾圖案、題材內容、構圖特征以及表達手法。建筑的所有構件和部位都是裝飾的對象,包括門、窗、墻、柱、梁、屋頂及瓦當。傳統(tǒng)民居中建筑裝飾手法有雕刻、繪畫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磚雕、石雕。在徽州地區(qū)雕刻工藝廣泛運用在傳統(tǒng)民居裝飾上。在現(xiàn)存的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隨處可看到其梁、枋、掛落、窗欞、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內容包括花草鳥獸、幾何紋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題材。
(4)建筑結構
建筑結構研究總量所占比例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結構包括承重體系和圍護體系。承重體系又有穿斗木構架體系,木骨泥墻、夯土墻體承重、石砌墻體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體系可分為土墻承重和木構架承重兩種,其中土墻承重可分為夯土墻承重和土坯墻承重。土坯墻承重與夯土墻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墻體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墻主要是用土坯磚砌筑而成。木構架承重主要有三種做法:穿斗式構架體系、抬梁式構架體系和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混合式構架體系。圍護體系主要研究對象是屋面、墻體及門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為草頂和瓦頂,墻體有木板墻和竹編夾泥墻,門窗可分為對內立面的門窗、對外立面的門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定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內容,對它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內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藝及技術的研究也較普遍。建造技術及工藝是居住建筑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關系到建筑形態(tài)、建筑裝飾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環(huán)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滿足當?shù)氐臍夂驐l件,另一方面還需要兼具實用性,降低營造費用。關于建筑選址的研究多涉及風水觀念、、人們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軟件”——居住習俗研究現(xiàn)狀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軟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習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項,占了居住習俗研究總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西方中古時代諸侯國錯立,并無宗族上的關系,而我國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這種制度更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長方式,從血緣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國成為君臣和宗法雙重的二元國家。”③我國傳統(tǒng)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響。贛南地區(qū)客家人遷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區(qū)的宗族制度和禮法觀念,其建筑格局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贛南客家傳統(tǒng)民居大屋內部縱橫交錯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體現(xiàn)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禮法觀念。廳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進廳堂的高度逐級遞增。”④徽州地區(qū)與贛南客家地區(qū)宗族文化有相似之處亦有差別,“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單純的血緣關系上,而徽州地區(qū)的宗族文化則包含了血緣與地緣的關系,并帶有程朱理學的內容,從宗族血緣上升到宗法制度。”這種差別也是造成聚落形態(tài)差異的因素之一。
(2)社會文化
我國地域遼闊,由于地區(qū)環(huán)境及社會背景的差異,社會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及時代性。在我國影響較深的三種社會文化分別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地區(qū)佛教氛圍十分濃厚,佛教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環(huán)境營造及民居選址中得到顯著的體現(xiàn)。“天人合一”是傳統(tǒng)民居選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zhí)斓篮腿说赖暮椭C統(tǒng)一,我國傳統(tǒng)民居的人居環(huán)境反映著這一思想。道教經典《陽宅十書》中所提出的“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生”則是傳統(tǒng)民居聚落環(huán)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影響下形成的風水文化細致地指導著民居的選址、營造。
(3)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占了居住習俗研究總量的16.3%,是第三位。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受、體驗、判斷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式與風格能大體可以反映不同地區(qū)居民的審美情趣,而單體建筑之間的差異更加細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間的審美情趣差異。適宜的尺度與氣氛能夠滿足人們在心理上對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其審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滿族聚落與徽州地區(qū)建筑裝飾為例,滿族屬于北方民族,民風粗獷開朗,其室內裝飾也表現(xiàn)出這一特征,“滿族人很講究室內裝飾和擺設,一般都擺得規(guī)規(guī)矩矩,物件整潔,進屋后給人一種干凈利索的感覺。”⑥徽州地區(qū)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通常用建筑裝飾來表達、隱喻居住者的愿景,裝飾的內容也更加繁復。
(4)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
在對傳統(tǒng)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是一項重要內容,生產方式關系到社會經濟模式,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區(qū)為例,其生產方式可分為務農和經商兩種,這種生產方式深刻影響了社會經濟、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態(tài)。“從務農到經商,再到徽商形成規(guī)模,徽州形成了個人-家庭-宗族的三級經濟模式,在此基礎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兩個部分……徽州村落很難用均質化一的方式來規(guī)劃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如漁梁村。”⑦居住文化軟件層面中宗族文化、社會文化、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及審美情趣的研究占到總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價值觀念及日常起居對傳統(tǒng)民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各朝代變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對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關系到民生問題,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會活動。日常起居是人們在民居中的常態(tài),它最直接地影響著民居的空間布局。價值觀念的研究多是通過分析其社會文化,了解價值觀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對價值觀念的反映。
3.小結
現(xiàn)有的研究資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習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關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間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間的差異,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樣化,使我國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傳統(tǒng)民居。對居住習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tài)文化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例如宗族禮法的基礎是家庭制度,它又在價值觀念的驅動下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獻樣本對居住建筑與居住習俗并沒有完全割裂地進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個為主體相互依附地進行研究。從上述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居住建筑、居住習俗不僅其本身各部分之間存在關聯(lián),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兩者之間關聯(lián)性的研究將是研究者未來研究的方向。由于樣本并不能完全涵蓋居住文化與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敬請各位讀者指正。
作者:蔡迪 劉陽 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參考文獻:
[1].金正鎬.東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與居住文化研究——以滿族、朝鮮族、漢族民居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學,2004.
[2].李秋生.贛南客家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內涵初探[D].長安大學,2010.
[3].陳英.湘西傳統(tǒng)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
[4].胡媛媛.文化傳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態(tài)研究[D].湖南大學,2006.
[5].董黎.鄂南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6]趙武.住宅設計對傳統(tǒng)居住文化的借鑒[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
1.1地域建筑的定義
在給出地域建筑的定義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為人類自身提供物質和精神庇護的文化景觀。因而可看出建筑與特定的地理空間點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質屬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隨著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間上里,也就是說某一地理空間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與所在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定文化景觀。
1.2地域建筑的類型
民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類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體,故可從民居的角度來考察地域建筑的類型。在古書上記載,住宅由門、塾、堂、廂等組成。中國地域遼闊,從北向南,為適應不同的氣候、地形、材料、環(huán)境等條件,民居有明顯的差異。
在廣東地區(qū)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其建筑表現(xiàn)出更加復雜而豐富的類型,創(chuàng)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風貌地區(qū)。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廣東客家集團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種。
2.建筑平面結構類型
廣東地域建筑雖然從整體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內部廣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異,城市與鄉(xiāng)村社會經濟自然條件的差異,也形成具有明顯分異的建筑類型。其主要有以下兩中類型:
2.1無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無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結構最簡單的一種。由于屋內廚房、天井、廳、房按一定順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為單開間,面寬較窄,一般為3~4米;進深較大,一般為10~20米,有的甚至達30米以上。也有規(guī)模較大的將兩個單開間并聯(lián),"明"字屋就是間竹筒并列組合后的變化形式,廳、房、廚房與天井靈活組合,兩開間大小可不一,進深也可變化,不一定整齊劃一,形如"明"字。其中間的代表建筑是鎖頭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間兩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尋在于我國南北地區(qū),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南北差異。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開間主體建筑、前帶兩廊和天井組成三合院。
這種建筑類型在廣東中部和西部村鎮(zhèn)建筑中廣泛采用。從平面上看,前為天井,后為廳堂,廳堂兩側為房,天井兩旁設廊,分別為廚房和雜物房。這種三間兩廊式是廣東地區(qū)采用最多的一種建筑平面組合形式。在此基礎上,可以發(fā)展多種發(fā)展形式:一是縱向發(fā)展,發(fā)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橫向發(fā)展,發(fā)展成多開間形式;三是垂直發(fā)展,發(fā)展成樓房。
3.建筑功能類型
廣東地域建筑除了官府類、宗教類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這些眾多的民居建筑中,為適應廣東特殊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業(yè)目的和進行防御的功能形態(tài),它們使廣東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騎樓--店屋式開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業(yè)功能與居住功能融為一體的建筑類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鋪。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進,形成中外合壁的騎樓建筑。騎樓是在樓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邊相貫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人們在長廊下進行商貿活動,可不受風雨日曬影響。這既適應了廣東多雨濕熱的氣候條件,又使人與商業(yè)空間的接觸更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業(yè)與交通空間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為宜人,創(chuàng)造了廣東城鎮(zhèn)獨特的商業(yè)街區(qū)風貌。居住與商業(yè)的結合,導致了私密空間的局部開放,創(chuàng)造了較為親和的人文環(huán)境,使購物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3.2碉樓和土樓--防御式封閉住宅
在廣東地區(qū)存在的防御封閉住宅最為典型的是碉樓,是僑鄉(xiāng)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碉樓形式自古就有,但將防御和居住兩種功能結合的碉樓主要出現(xiàn)于近代。
其產生的的原因是,海外僑居者為家鄉(xiāng)帶來了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資金,一是使僑鄉(xiāng)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國初年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洪水泛濫,碉樓應運而生。
碉樓的平面多為方形,基本格局由傳統(tǒng)三間兩廊形式發(fā)展而來,底層為儲藏室和廚房二樓住人,頂層由年輕人居住兼做守衛(wèi)。
其次,是土樓,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區(qū)。從形式上看,有圓形和方形兩種。由于其形式上的圍合性和獨立性,便產生了很強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結語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技術在更新,無可否認的是,現(xiàn)代建筑創(chuàng)作越來越受新材料、新技術的影響,建筑師們對于現(xiàn)代技術的駕馭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建筑創(chuàng)作的能力。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地域建筑面臨著新的困境。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從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僅是一種提供給人居住的空間,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體現(xiàn)的是一方建筑文化傳統(tǒng)。通過它傳承的是一種地域文化,其是與前后(歷史發(fā)展)、左右(與社會發(fā)展同步)、上下(適應自然條件)相關因素的綜合把握與適宜的應對。因而,我們要挖掘地域建筑的價值,并著實實現(xiàn)地域建筑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林琳.港澳與珠三角地域騎樓--廣東騎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開放的地獄建筑[J].建筑學報,2002.(9).
[3]蔣伯寧.對地域建筑的思與行[J].建筑與環(huán)境,2007.(1).
[4]王芳,等.傳承文脈、地域特色與建筑創(chuàng)新[J].華中建筑,2006.(10).
重慶位于我國南北地震帶中段東側,屬中強地震比較活躍的地域,1996年重慶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城市。重慶地區(qū)的中強地震具有震源淺、烈度高、震害嚴重、易導致嚴重的次生災害等特點。由于重慶鄉(xiāng)鎮(zhèn)人口集中,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和社會影響很大。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廣大農村地區(qū)仍是防震減災工作的薄弱地區(qū)。因此逐步提高農村防震能力是當前迫切開展的一項工作,是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工作,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必然結果。
一、重慶農村民居防震設防應對措施
農居抗震設防歷來是防震減災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國在前幾年確定防震減災十年目標時,是以城市為重點,要求在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使我國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當時農村的抗震設防工作沒有提到議事日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地震對農村經濟破壞的加重,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已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提出了“突出重點、全民防御,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御”三大戰(zhàn)略要求。
為貫徹落實全國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會議精神,努力提高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2007年重慶市建委、市地震局提出了全市的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實施意見;2008重慶市政府擬出臺文件,要求按高于《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設計,提高重慶市新建、改建大樓的防震標準;2009政府又安排300萬元??睿M織有關專家和科研單位,開展農村民居經濟實用抗震技術和農村民居巴渝建筑風貌特色研究,編制實用技術標準。目前,區(qū)縣的抗震民居示范工程已經逐步啟動。
二、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鎮(zhèn)建筑(本文僅指不納入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居民建筑)建設的快速增長,居民的房屋結構也由傳統(tǒng)的土坯或土木結構逐漸改為砌體結構、框架結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多數(shù)建筑在沒有規(guī)范設計和規(guī)范施工的情況下就已建成,留下了不少的安全隱患。具體問題在于:一是目前重慶市村鎮(zhèn)建筑多由居民自己出資,在自有土地產權范圍內建設,一般不納入政府職能部門的基本建設管理范圍,大多無正規(guī)設計標準,房主僅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依照自己擬定的功能、開間尺寸、進深尺寸、層高、層數(shù)等來進行建蓋;二是施工方大多屬無資質的農民施工隊,工匠技能參差不齊。建蓋過程中,憑建房農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甚至是錯誤的經驗就把房屋結構建蓋起來;三是建筑經費使用不合理,主要追求住房的高大、寬敞、明亮,在外表裝飾上投入過多,在結構抗震上過分省錢,有的甚至不與考慮過房屋結構的抗震問題;四是地基選擇不合理,地基挖掘深度不夠,處理方式簡單,大多數(shù)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沒有加鋼筋,多層建筑大多沒有圈梁;五是承重墻厚度達不到要求,有的磚混結構承重墻僅是l2墻,普遍存在磚木結構房屋層高超高,達4~5米;六是砂槳比例不合理,粘接強度差,建筑質量差,忽視抗震設防標準,達不到抗震設防的要求。
從重慶5個鄉(xiāng)鎮(zhèn)民居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情況看:個別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經濟發(fā)展較快,農民生活逐漸富裕,房屋建筑情況相對好些,主要以混合和混預結構為主,采用了圈梁,結構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約占調查總數(shù)的10%;以磚混合預制結構為主的農家自建樓房,建房過程中根本未考慮抗震設防因素,施工人員技能普遍很低,特別是部分房屋的選址不科學、地基不穩(wěn)定,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雖然這類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很脆弱,約占調查總數(shù)的25%;在有些偏僻山區(qū)的情況相對較差,由于經濟原因主要以土木結構(土坯房)為主,少部分為磚木結構,房屋基本不具備抗震能力,約占總數(shù)的65%。總體上看,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廣和加強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三、推行民居抗震設防工作需加強的幾項工作
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級政府要在民居安全工程建設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將其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要落實分管領導、責任到人。在推進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中不容忽視以下幾個方面:
1、專家參與設計,組織進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設論證。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經濟條件下各種機構類型,給出當?shù)厝罕娊洕弦捉邮艿目拐鸺夹g措施和指導性建議。通過編制地區(qū)性房屋抗震技術標準和抗震構造圖集的形式,指導村鎮(zhèn)房屋建造,提高其綜合抗震能力。
2、領導重視。少數(shù)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對農居抗震設防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干部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對推廣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積極性不高,沒有建立農居檔案,心中無數(shù),這種現(xiàn)狀對今后的抗震救災工作極為不利。
3、嚴把五關。嚴把選址關:嚴格規(guī)劃選址實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棟(分戶)自建,嚴格按建設程序審批。規(guī)劃選址用地避開山洪、風口、泥石流、洪水淹沒、風景區(qū)核心景區(qū)、地下采空區(qū)、高壓輸電線路等,并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以方便生產生活;嚴把建筑設計關:住宅方案供農民選擇使用,免費向村民提供住宅設計圖集,住宅設計一般為2~4層,達到國家技術標準,滿足農村生產生活需要;嚴把施工關:以鎮(zhèn)為單位編制施工方案,組織有資質的施工企業(yè)或持證工匠施工,杜絕無證施工,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聘請監(jiān)理公司或區(qū)質監(jiān)站對農房建設進行監(jiān)理和監(jiān)督,同時還應建立由鎮(zhèn)村管所技術人員、村組干部、建房業(yè)主代表三方組成的質量監(jiān)督小組進行質量監(jiān)督;嚴把建筑材料關:凡進入施工現(xiàn)場的建筑材料及構配件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凡不能滿足技術標準的一律禁止進入施工現(xiàn)場。
4、加強宣傳教育。農村長期存在防震抗震知識不足,對建房質量認識不能到位,采用科學、靈活、及時有效的宣傳方式,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將農村住宅建設防震抗震知識普及到鄉(xiāng)(鎮(zhèn))、村莊和農戶,使廣大農民建設安全農居變?yōu)榫S護自身生命財產安的自覺行動,增強市民防震意識。
5、加強監(jiān)管,保障農村民居抗震質量。把抗震設防管理納入工程審批、規(guī)劃、勘察、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中,加強監(jiān)管,確??拐鹪O防質量。
四、結束語
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來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是加強農村民居防震減災能力的一種基本措施。同時,積極宣傳,提高農民認識,讓農民自主自愿參與實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做好抗震設防技術指導和服務是實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核心。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東良.真抓實干求真務實扎實推進農居地震安全工程試點工作.高原地震,2007.1.
[2]羅書山.山地城鎮(zhèn)防震規(guī)劃初探.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1.4.
[論文關鍵詞]客家民居門樓民俗與藝術文化特征
[論文摘要]門樓是客家民居中最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客家民居門樓充滿著濃郁的客鄉(xiāng)風情,其外在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往往內在地蘊涵著深刻的客鄉(xiāng)文化,體現(xiàn)了客家人的生活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及審美觀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圍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殿堂式、圍龍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圍龍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式,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图颐窬硬坏谕庑蜕暇哂歇毺氐摹翱汀蔽叮诰唧w的細節(jié)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門樓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蘊含著濃郁的“客家”文化底蘊??图颐窬咏ㄖ莫毺赝庑渭捌錆庥舻目图椅幕卣髟缫咽艿搅酥型饪图覍W研究者的重視,①然而,客家民居門樓卻似乎被忽略,在對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幾乎未作探討。本文旨在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從客家民居門樓的設置及其裝飾藝術,揭示其設計中的民俗與文化內涵。
一、客家門樓的類型及影響門樓安置的因素
門樓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棟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進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門樓通常包括大門、側門、斗門三大類。大門是整個民居的中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溫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征功能。圍龍屋、五鳳樓、土樓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門。門的造型和色彩對客家民居的整體裝飾效果影響很大,因此,一般都將其納入建筑總設計的重中之重。圍龍屋的大門兩旁,設方形石座,有的設石獅。大門進去則是下廳,過天井之后則是上廳。
側門是圍龍屋、五鳳樓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門類,是堂屋兩側橫屋的外大門,呈對稱在大門兩邊。小的民居有一對,大的民居有三對,根據(jù)兩邊的橫屋排數(shù)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門前有禾坪,其周圍有高高的墻,在墻的兩端各開一個大門,叫“斗門”。門樓的功能有如現(xiàn)代住宅小區(qū)的出口和保衛(wèi)室??图颐窬油ㄟ^房屋的外墻和圍墻把整座民居、門坪、池塘等圍成相對獨立、而緊驟的一個區(qū)域。一般來說,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親,傳統(tǒng)的近親意識比較濃郁。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文化,因自然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帶有鮮明的、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門樓的安置與客家人的生活與生產以及具體的生產生活方式、環(huán)境息息相關,也與客家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心理有關,貫穿著獨特的理念。
1.百年開基觀念
在客家人看來,客家民居的修建將是百年立基的開始,而客家門樓的安置則是整個建筑中的關鍵事項,甚至被認定將影響整個家族未來發(fā)展是否興盛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時刻、它的大小規(guī)格甚至于它細微局部的裝飾如色調設計等,所有這些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性。
敬祖是中國傳統(tǒng)家族制度的一個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現(xiàn)得更顯著更強烈,他們對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不管是土樓、五鳳樓,還是圍龍屋,祖堂總是處在中軸線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對大門人口,開間比環(huán)周的房間顯著加寬,一進民居大門,一眼就能看見它顯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觀念的影響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家族聚居觀念??图业靥幧綆X重疊的山區(qū),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間溪流密布,山水之間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為客家先民南遷時~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緒《嘉應州志》說:粵東“無平原廣陌,其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澇。”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也往往要求他們共同開發(fā)耕作。為適應當時當?shù)氐沫h(huán)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樓、圓樓突出地顯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體性。居于中心的祖祠顯示著宗族的尊嚴,而防盜、防火、飼養(yǎng)、加工儲藏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在一起,血緣近親聚居在一個屋頂之下,連為一體,達到在生活和生產中互助合作的目的。這種建筑形式顯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樂業(yè)和興旺發(fā)達。而所有這些觀念則都使整個建筑處于一個宏觀的整體之中,使門樓往往成為整個建筑的核心出口,維系著整個家族的大統(tǒng)一。
3.勞動和生活條件的影響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謀生的外,留下者多以農業(yè)為主,因此,農業(yè)生活對房屋布置也起著很大的影響。為了從事農業(yè)生產方便及就近看守農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墾種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個分散,并不緊密排列的布局。為了要解決農務上打谷、曬谷、揚谷及其它雜糧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門外就都有禾坪的設置。再外筑圍墻、池塘和斗門,使之顯得相對獨立與安全。
4.門樓突出的防護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墻很厚,圍龍屋除中間大門及橫屋前端的小門外,很少再設其他門戶出入。土圍樓就只有一個大門出入。整座民居窗戶開得少而且狹小,具有特別強的防御性。一方面則是因為客家人所有的“家當”都集中在樓內,必須給予很好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對“敵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图易≌蠖冀ㄓ谄降厣狡陆唤绲牡胤?,前置禾坪、后設堂樓、左右夾峙橫屋以及“圍龍”、炮樓、槍眼,既可以護衛(wèi)自己,又可以居高臨下,擊退敵人。為了避免敵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內部的門卻開得極多窗也很大,可以暢行無阻。這既使敵人難于攻入,而自己卻能迅速調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雞舍、豬圈、牛欄、柴房、谷倉、水井等設于宅內,在必要時可作為老弱婦孺及貴重財物的避難場所。
5.地理環(huán)境和風水觀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環(huán)境,包含龍脈(山神地理走勢)風水等,特別是其中的風水觀念,門樓則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图蚁让駸嶂杂谄砬笞约鹤≌陌踩c族人的平安。漢族本來就有信賴風水先生的習俗,而客家人顯得尤為熱心。所謂風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衛(wèi)和形狀來判斷兇吉的迷信;所謂風水先生就是鑒定風水的人。迷信風水與客家住宅的興建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講究風水,必須慎重地觀測研究其來龍去脈,選擇優(yōu)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須以高價購買,所以對客家人來講,要蓋房子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不但是選擇地形注重風水,就是選擇吉日良辰興工,又必須與全家的出生時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樣,除財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結構都決定于“地理風水”的要求。因此,盡管同在一個地方,有些是圓樓,有些是方樓,主要是依靠風水先生鑒定的結果而修筑的根據(jù)古老的傳說,面向正南,可以人丁興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區(qū)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見。因而有些在地理環(huán)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盡可能使大門單獨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現(xiàn)大門與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門前有水可以“聚積財富”、“有財有勢”的觀念的影響,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門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財勢源源而來。沒有河流的,則在禾坪前面砌筑魚塘來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頭。當然,造夯土墻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社會文化與審美特征
建筑裝飾是附加于建筑構件上的一種藝術處理,如柱梁的雕飾、屋面脊飾、外檐裝飾,大門入口裝飾等。其藝術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質感和工藝特點進行藝術加工,恰當?shù)剡x擇我國傳統(tǒng)的繪畫、雕刻、書法、色彩、圖案等多種藝術特點,相互結合,靈活應用,從而達到建筑風格和美感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在客家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中,所有這些裝飾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著嚴肅的心理和文化意義,盡管它們在生活中不一定會影響建筑本身的實用價值。
1.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一般社會意義
在我國傳統(tǒng)封建等級社會中,民居建筑的裝飾是顯示戶主地位和財富的標志。據(jù)史料記載,民宅使用裝飾裝修的制度規(guī)定極嚴。宋制規(guī)定“非官室寺觀,毋得彩畫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泵髦埔?guī)定,“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直到清代,有關民居建筑裝飾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寬,南北各地民宅裝飾有了很大發(fā)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飾,而且充分運用了傳統(tǒng)的石雕、磚雕等優(yōu)秀工藝,各地各民族結合和發(fā)揮各地區(qū)的傳統(tǒng)技藝和特點,創(chuàng)造了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裝飾。
在客家民居的門樓裝飾中,也深刻地體現(xiàn)表現(xiàn)門第貧富貴賤觀念。門樓裝飾中的各種木雕、石雕繪畫裝飾,其目的是把裝飾部位顯示出來為人們觀賞,也是表現(xiàn)門第貧富貴賤的一個重要部位,故戶主都不惜花費資財,從用料、式樣、題材到色彩、裝飾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華僑不惜花重金從海外運來材料,耗時多年建一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主大門是客家禮儀、禮俗的重要場所和必經之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地說,客家禮儀活動,如敬祖、嫁娶、做壽、喬遷、回鄉(xiāng)等都首先要進大門。而平時則無所謂大門側門,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門的裝飾大都盡可能用木雕、石雕裝飾梁柱,圖畫裝飾墻面。這足以說明大門的地位以及風俗特點。
2.客家民居門樓裝飾與表達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現(xiàn)存的較完整的傳統(tǒng)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時的建筑,典型的如粵東大埔縣黃塘鄉(xiāng)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大埔百侯的“通爾第”、黃砂鄉(xiāng)的“進士第”、梅縣松口銅琶村謝姓“榮祿第”等。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觀,布局嚴謹,多采用我國民族傳統(tǒng)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且其用料講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磚為墻,雕梁畫棟,工藝精美。清晚期,客家華僑將傳統(tǒng)的客家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筑藝術,在故鄉(xiāng)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縣白宮的“聯(lián)芳樓”、程江鄉(xiāng)的“萬秋樓”等,其外觀上吸收了西洋的藝術裝飾,內部則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傳統(tǒng)結構。
從現(xiàn)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門樓裝飾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現(xiàn)充分運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將客家人的哲理、倫理等思想和審美意識結合起來。門樓裝飾的象征性,通常是形聲或形象來表達。如用獅、麒麟表示吉祥、瑞慶、權勢,牡丹有富貴之意義,用蓮花托大斗(斗與升同形),斗中置三層,意為連升三級等。這些圖案花紋大多反映了客家民眾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賞趣味,美學觀念以及風俗習慣等。
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門樓的楹聯(lián)、匾額是極有特色的建筑裝飾,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種體現(xiàn)。這個傳統(tǒng)隨著客家人的南遷也帶進了坐落在偏僻山區(qū)的民居中,并生根發(fā)展。門樓上首先是樓名。在客家民居中,幾乎每一座樓都要取一個樓名。樓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組合,討吉利祥和的兆頭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樓、梅縣橋溪的繼善樓、大埔百侯的通爾第等。其次是楹聯(lián),很多以樓名作藏頭嵌字聯(lián),作為大門的對聯(lián),進一步闡明涵義、催人奮進構成傳統(tǒng)族訓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樓泰安樓泰然一室,安住層樓;懷永第:懷遠于德,永享其隆維新樓:維系循良世澤,新繩教友家風;等等??图颐窬觾雀鲬舴块T都張貼對聯(lián),可以說是有門必有對聯(lián)??图议T樓的對聯(lián)往往是無聲的教誨,它對恪守封建倫理與家族規(guī)范持續(xù)不斷地起著灌輸、訓誡、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孫后代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奮斗、如何成才,從而形成客家民居內部獨特的文化氛圍,體現(xiàn)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念與審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個很有特色的表現(xiàn)。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進住之前要“出煞”是為著凈宅而進行的趕鬼驅邪儀式。新遷的第一日,當日凌晨,正廳放大桌一張,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紅包等。廳堂正中放八仙桌數(shù)張,擺到大門前,桌上用白棉布數(shù)丈,直鋪到門口,風水先生頭裹紅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雞,右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咒,把雞殺死,雞血灑在白布上,直出大門,把雞丟在大門外,泥水匠、木匠用紅木棒大力打布,齊出大門,隨即鳴炮、打鑼鼓,大鬧助威送出大門?!俺錾贰蓖戤吅?,早上吉時進新屋,進屋時,請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孫的老人夫婦“開大門”,男左女右,站于大門,等待外面祭門神完畢,由老夫婦開門,開門時,說吉利話:“左開門,財丁來”“右開門,富貴來”。合說:“財丁富貴一齊來”。主家即掌燈入門,家具隨進。此俗,如今的客家鄉(xiāng)村依然流行著。新遷時,大門的裝點最隆重,一般要貼喬遷對聯(lián),在大門上方還要掛大塊紅布,以鎮(zhèn)兇避邪。
3.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審美情趣
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使門樓建筑物美觀悅目,并不是隨意使用裝飾就能表達出來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觀裝飾最重點部位,無論在裝飾題材,用料工藝、色彩,甚至尺度處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图颐窬娱T樓外觀屬比較莊重樸實的屋檐式。較富裕的住家常對大門兩側墻面進行裝飾,墻裙、墻基、門楣用麻石雕飾。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裝飾結合實用功能在建筑構件上進行裝飾,增加了建筑的精巧與美觀,大門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觀表現(xiàn)簡樸粗獷,適合于遠視。門屏等雕飾則用淺浮雕、工藝精致,適合于近觀。門樓裝飾中的收口部位,通常進行雕飾處理,既藏拙又美觀。如大門梁架的桃尖糧頭,有的地方稱為楚尾或倒吊蓮花。
關鍵詞:揚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征;綜述
中圖分類號:J59;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030(2012)03—0101—08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歷史。其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中貫京杭大運河,自然風景優(yōu)美,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重鎮(zhèn),經濟繁榮。揚州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亦居顯赫地位,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揚州園林、揚州漆器、揚州雕版、揚州美食等等,精彩紛呈。作為文化形態(tài)的一種,揚州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F(xiàn)存揚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揚州老城區(qū)內。老城從明清時期遺存至今,面積5.09平方公里,城內400多條老街古巷縱橫交錯,50余萬平方米的傳統(tǒng)民居絕大多數(shù)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陳從周教授在《揚州園林》一書中這樣評價揚州傳統(tǒng)建筑:“揚州位于我國南北之間,在建筑上有其獨特的成就與因格,是研究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個重要地區(qū)”,“揚州的園林與住宅在我國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價值”。同時,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文化追求和藝術審美趣味,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對揚州老城區(qū)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對揚州地方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文脈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揚州老城區(qū)保護和更新工作的進行,對傳統(tǒng)民間建筑特征的研究,則顯得更具現(xiàn)實意義。
繼陳從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揚州傳統(tǒng)民間建筑進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專著、學術論文、科普讀物,等等。本文對揚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發(fā)展階段、發(fā)展特點及主要文獻進行綜述,以期明確研究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發(fā)展階段及其特點
從相關研究成果的時間分布來看,對揚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時期:
1.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
對揚州傳統(tǒng)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時期亦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研究開始并迅速發(fā)展的時期。1957年,當時任教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的劉敦楨教授出版了《中國住宅概況》一書,引起了全國建筑界、文物界以及文化界對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濃厚興趣,至20世紀60年代,在全國興起了傳統(tǒng)民居研究的熱潮。揚州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傳統(tǒng)園林與古建筑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重視。對揚州傳統(tǒng)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學相關領域,研究成果以陳從周教授的相關著述為代表。
陳從周教授與揚州有著特殊的感情,一生中多次來揚州,寫下了數(shù)首與揚州有關的詩篇。1961年夏天,他帶領同濟大學建筑系師生對揚州近30處的園林和住宅進行了測繪,完成了《揚州園林》一書的初稿。1962年8月底,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在揚州組織了一次學術活動,對揚州的十余處園林及古建筑進行了考察與討論。劉敦楨教授和陳從周教授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并對揚州園林與古建筑的研究價值予以肯定。在《揚州園林》一書中,陳從周教授給予揚州傳統(tǒng)建筑高度評價,對揚州傳統(tǒng)住宅建筑的特征也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歸納。
雖然《揚州園林》一書在當時并未能立即出版,但其仍可視為揚州傳統(tǒng)園林與建筑研究的開端,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一階段研究的總體特點:在實地測繪調查的基礎上,注重建筑手法和建筑技術的歸納分析,如平面布局、內外空間、建筑造型、裝飾、結構、構造和材料,等等;而較少論及建筑產生的氣候地理、時代背景,以及社會文化、使用者的習俗和信仰等對建筑的影響,屬于單純建筑學范圍的調查。
2.第二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傳統(tǒng)民居學術委員會和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民居專業(yè)學術委員會相繼成立,傳統(tǒng)民居研究成果豐碩,研究視角更為全面綜合,研究方法更為科學系統(tǒng)。隨著全國范圍內掀起的傳統(tǒng)民居研究的第二次熱潮,揚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研究也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名列其中。這帶來了一系列關于揚州城市保護及發(fā)展的思考和討論,如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的文章《揚州小秦淮保護規(guī)劃》,揚州規(guī)劃與建筑界的老前輩朱懋偉先生的文章《十里揚州景物稠——歷史名城的保護及其發(fā)展遠景》、《揚州歷史名城保護與建設發(fā)展》、《春風十里揚州路——揚州古城區(qū)東西干道改建規(guī)劃》。關于建筑特色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文物建筑、名勝古跡和園林建筑上,如沈福煦《揚州的個園與何園賞析》,肖漢賢《揚州古典園林建筑風格》,等等。對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色的專門研究則相對較少。陳從周教授《揚州園林》書稿中的總論以《揚州園林與住宅》為題發(fā)表,《揚州園林》一書也于1983年出版,這些關于民居建筑特色的調查研究成果,在這一階段出現(xiàn),但并未得到更多的關注、延續(xù)和深入。
與逐漸成熟的全國民居研究相比而言,這一時期的揚州傳統(tǒng)民居研究,雖有一定數(shù)量的成果出現(xiàn),但總體發(fā)展已明顯滯后。雖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但揚州傳統(tǒng)民居并未躋身于江南民居研究熱潮之中;雖受徽州民居的影響較大,但并未如徽州民居一樣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論文摘要:建筑被譽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歷史”,是包羅萬象的空間藝術。透過那斑斑駁駁的一磚一石,人們能夠從中解讀出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制,宗族家庭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響著建筑的布局,建筑環(huán)境設計和裝飾風格等,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意蘊。
建筑,是指供人們進行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外,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具備很獨特的審美價值。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從縱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時代性的差異;從橫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歷史淵源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了建筑風格的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與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筑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土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構架,先從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橫向的梁枋,再在這些梁枋上鋪設屋頂,所有房屋頂部的重量都由梁枋傳到柱子,經過柱子傳到地面。而用土、磚、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墻,只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國的古代建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表現(xiàn)帝王活動、生活的宮廷建筑;二是表現(xiàn)人民生活、活動的民居建筑。這兩大類建筑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著一種直接的、密切的聯(lián)系,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本文中,筆者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
一、“禮制”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
君主專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政體形式?!岸Y制”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很重要的。所謂“禮”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等級制度??鬃邮恰岸Y制”的忠實維護者,他的“克己復禮”等主張,都反映了禮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同樣存在壁壘森嚴的等級,從建筑的布局、形體、結構到裝飾設計,處處皆凝結著強烈的政治倫理規(guī)范,以顯示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禮制。這就是建筑中的“禮”。宮殿建筑中,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為“殿”,與家人生活起居之處為“宮”。故“殿”的面積與構件都以大為美,以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來顯示皇權至尊?!皩m”的建筑規(guī)模則據(jù)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的起居宮最大,其次為皇后及其妃嬪所居之宮。明清故宮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整個建筑群中最雄偉宏大的部分,居中而立,統(tǒng)攝全局,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后宮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宮規(guī)模最大,其后為皇后起居的坤寧宮,再次為妃嬪所居的東西六宮,皇室家族內部的貴賤尊卑,由此都可見一斑。
民居建筑的等級限制也是極為嚴密的,各朝統(tǒng)治者甚至以律法的形式來加以規(guī)范。各級官員的府邸建筑,都是有嚴格的要求和規(guī)定的。建筑裝飾的倫序等級十分明顯。例如:基座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常用的裝飾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臺基,官品較高的府邸可用較高級臺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廟宇,才可以用“須彌座”。這種座式原為佛像底座,寓意以須彌山之高顯示來佛的崇高和偉大。皇家建筑借用“須彌座”寓意皇權的至高無上。屋頂式樣的不同也代表民居的不同等級,四面坡頂多為皇室和廟宇專用,歇山頂多是達官貴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為硬山頂。此外室內裝飾中常用的天花、彩畫等也分不同等級,嚴禁違禮僭用。
二、“宗族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
宗法家族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儒家所倡導的宗法倫理在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后,這種觀念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也時時處處都體現(xiàn)了宗族觀念和思想。
中國傳統(tǒng)的居室建筑,是對宗族家庭倫理最形象、最生動的闡述。就平面布局而言,民居的分布多由若干單體建筑來組合構成庭院,再由一個個庭院組成村寨。庭院為同祖同宗家庭生活起居之處,村落為同姓同族之人交往活動之處。這種布局,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強調族群而淡化個體,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充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家族的宗法特質。民居庭院內部的布局也內涵豐富。為了體現(xiàn)父尊子卑,長幼有序,一般皆將家長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時也安排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會之地。在“堂”的兩邊,對稱排列東西兩房,歸子輩居住。相對于“堂”,房為從屬地位,這與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時,由于堂為家庭居室中最尊貴的地方,代表同宗集會之地,故人們習慣上以“堂”稱父系親屬;母系的親屬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稱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觀念,人們稱結發(fā)妻子為“正室”稱妾為“偏房”。同時,為了限制和規(guī)范婦女的行動自由,婦女的居室一般被安裝在幽深、封閉的院落后部,故傳統(tǒng)社會習慣稱妻為“內室”。一般情況下,婦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輕易入內院。古人將婦女之居稱為“閨房。
三、“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中最重要的思想觀念之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強調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和投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紿終講究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建筑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映襯,追求虛實相生,情境相映,曲折盡致,意有回境以達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境界。
分布在祖國各地的民居,其選址、布局、結構、色彩風格皆呈現(xiàn)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與各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相生相融。西南地區(qū)陰熱潮濕,蛇蟲出沒,居室虛空而筑,幢幢竹樓掩隱在片片竹林叢中,拙樸雅致;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干燥少雨,黃土漫漫,其居室掘穴為窯,蒼茫而古樸;江南水鄉(xiāng)地區(qū),湖泊縱橫,星羅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橋流水,恬靜柔美;東北平原地區(qū),原野遼闊,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畫棟,端莊厚重。在色彩的應用上,北方自然色彩單調,故建筑的裝飾色彩濃重熱烈,紅墻朱門,黃瓦綠窗,色彩熱烈鮮明。南方植被豐富,自然色調豐富多彩,故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墻黛瓦,褐柱青磚,幽雅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園林建筑,是對自然山水的再現(xiàn)。所謂“雖為人作,宛自天成”,指的就是園林中的建筑設計盡可能排除人工雕琢的痕跡,遵循自然山水風景的規(guī)律,效法自然,渲染野趣。為了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建筑往往不得不改變某些固有的特質。如對線條的處理,建筑作為人工創(chuàng)造物,直線是其人力之美的象征,而自然山水風景卻多為柔和、流暢的曲線。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作為華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那些獨具匠心的建筑布局,雅致唯美的建筑裝飾,繽紛絢爛的建筑色彩……無不讓人感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極致之美。同時,中國傳統(tǒng)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引發(fā)人們對歷史、自然,人生的無限感悟。讓人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林皎皎.中國古代建筑與傳統(tǒng)文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1).
[2]馬齊飛.中國建筑與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9(9).
關鍵詞: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環(huán)境色彩;裝飾色彩;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73-02
一、李家大院的背景和布局
1.地理位置及環(huán)境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運城市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閻景村。閻景村臨萬泉、猗氏、榮河、臨晉四縣的交匯地帶,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歷史上的商業(yè)匯集之地。
2.歷史及人文背景
萬榮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明清以來,山西的商業(yè)、票號等空前繁榮,萬榮縣也不例外。李家大院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建立而成的。
3.歷史沿革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矩今200年。經過四代人營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4.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從目前看,李家大院建筑面積10.6萬平方米,原有院落20組,現(xiàn)在完整保存院落還有11組,房屋146間。李家大院部分建筑毀于1937年,在2006年12月,運城市政府對李家大院建筑進行了修繕、復建設計并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保護規(guī)劃。2004年6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李家大院的布局
李家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古院落群布列有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在材料上,用材肥碩,體量宏闊;在裝飾上,雕琢精美,裝飾考究,古樸典雅。李家大院是以北方傳統(tǒng)四合院為主,整個建筑多為二進、三進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
二、李家大院色彩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
1.地勢、地形因素
縱觀中國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大多為因勢就行順應該地區(qū)的地形地勢而建,李家大院亦如此。李家大院所在的萬榮縣位于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河東岸,位于沖積湖平原區(qū),萬榮縣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兩邊高呈馬鞍形狀。由于這里地勢平坦,傳統(tǒng)四合院建筑空間形式更適應這種坡度起伏很小的平坦基地。因此,李家大院建筑在空間組織上自然形成一種四合院組成的大院空間布局形式。
2.材料因素
萬榮縣處于黃土平原地帶,從古到今,河東大地上都長滿了樹木,同時當?shù)氐淖匀荒嗤烈脖容^豐富、質地好、可塑性較強。適合運用傳統(tǒng)工藝加工成磚、瓦、以及運用在建筑中的一些雕刻裝飾等等。從大院建筑的材料來看,建筑材料為磚木混合結構體系。整個大院在材料運用上主要是磚、木、土、石四種材料,當?shù)刎S富的自然資源,為“就地取材”的原則在李家大院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
3.天氣因素
氣候、氣溫是造成建筑色彩地域性的因素之一。李家大院所處的萬榮縣氣溫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春干燥雨稀,夏多東南風炎熱,降水不足,日照較短,建筑幾乎無鮮艷色彩,而是以灰墻青瓦為主, 并盡量在局部應用較為濃艷色彩調節(jié)整體色調。
三、建筑色彩調查
1.墻、地面、臺基
李家大院外墻都是用純自然的灰色磚筑立而成。加之灰色墻體上面巧妙使用當?shù)貍鹘y(tǒng)的石雕、磚雕、木雕,由此突出淡雅和諧之美。據(jù)調查李家大院敬義泰,同順堂,同福堂,信溥堂,同德堂,慶祿堂,李氏宗祠廂房墻體借鑒皖南建筑的白灰“粉墻”,在北方地區(qū)大面積使用白色飾墻是不多見的。
2.屋頂
李家大院除了看護院的頂采用了攢尖式外,其他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建筑屋頂中最樸素、基本的形式――硬山頂。屋頂是由瓦、瓦當、滴水裝飾和屋面小裝飾構成。屋面大體由灰色調的瓦組成,包括照壁、山墻、檐口、門頭等墻面屬于傳統(tǒng)的灰色系清水裝飾,灰色是最主面。襯托了皇家建筑色彩的鮮明。
3.柱及柱礎
柱的顏色一般都是棕褐色、黑褐色或原木色,李家大院的檐柱是黑褐色,配以灰色的石雕作為柱礎,這樣的色彩搭配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柱礎是灰色的,并用天然的石材進行雕刻裝飾。柱礎能防止木頭的腐爛,是建筑結構的重要構件。所以對柱礎的細節(jié)處理就尤為重要。李家大院的柱礎花紋十分細膩。在細節(jié)上充分體現(xiàn)了當?shù)氐娜宋奶厣?/p>
4.裝飾色彩
(1)門樓。李家大院的門樓大多是用木雕裝飾,除同福堂的防歐洲哥特式門樓是用磚雕外,木雕易加工,容易著色,色彩多姿多彩。每一個院的門樓裝飾花紋都及其繁雜,花紋寓意不一樣,然而所產生的顏色也不同,如慶祿堂的門樓,花紋寓意意在聚財。財在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的色就是黃色,黃色是該門樓的主導顏色,綠葉,紅桃,青煙等為點綴色彩,以襯托出黃色的高貴,典雅,門樓紋樣上的取色,主要源于自然。據(jù)調查在當時黃色由于其身份高貴,在建筑用色上,普通百姓是不可隨便使用,根據(jù)筆者揣測,可能是后期為了美觀,故意涂抹成大面積的黃色。(2)門。李家大院的門大部分以黑色和原木色為主,也有小部分跳躍式色彩,如嵌入朱紅色門框的門。李家大院的大門上都以鐵藝作為b飾極為精致,是以土鐵拍成鐵皮,畫上圖案,打制而成。(3)窗。李家大院的窗大致分為三種:長窗、半窗、窯洞窗,民居窗式的紋樣大致分作平欞和菱花兩種,木料的選擇主要以常見的杉木、楠木、銀杏、柳木。(4)馬頭墻。馬頭墻其實是徽州民居標志性的特征,徽州民居窄巷深院、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馬頭墻則可應房屋防火、防風之需。出于安全的需要,李家大院在李大佐院和李道升院之間用灰色磚瓦修建了防火墻,這一做法是借鑒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錯落的馬頭墻。在增強安全因素的同時,使院與院落格局更明朗,給民居建筑色彩平添了層次感和韻律感。(5)墀頭。李家大院是以灰色磚雕樓閣的形式裝飾,色彩比較樸實單一,但也有個別的綠色琉璃磚雕刻而成的。琉璃裝飾墀頭,使得其裝飾圖案看起來比較生動,讓李家大院小構件在色彩上又增添了絢麗的一筆。
四、陳設和小品調查
1.陳設
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明顯受到了禮制文化的影響:比如,門、家中陳設以及釘?shù)念伾?、質地與數(shù)目均有嚴格的限制。普通百姓家的家具和陳設物品,以黑色,深褐色,木材原色呈現(xiàn)。
2.小品
(1)照壁。照壁就是傳統(tǒng)四合院的很常見的處理手段,起到屏障的作用,占了很大一塊面積。李家大院是一面小巧、精致的照壁,它的配色系統(tǒng)同樣以灰色系為主,配以深青灰色或深灰色磚,加上當?shù)氐木澜^倫的磚雕手法,為照壁增添了不少色彩。(2)拴馬P。拴馬樁石雕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石刻藝術品,是拴馬、牛等牲畜的石雕樁。雕刻精美的拴馬樁稱“樣樁”“看樁”。拴馬樁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數(shù)用細砂石。據(jù)調查李家大院景區(qū)內部的栓馬P是后期修繕而成的。(3)儀門。儀門是灰色的,灰色是李家大院中常出現(xiàn)的顏色,灰色空間的處理會讓院落更為豐富,這種處理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并將其運用到現(xiàn)代建筑中去。這種空間在山西的晉南比較典型,像晉中、晉北沒有利用。灰色空間的處理起到了很好的過渡轉折作用,給人是非而非的感覺?;疑臻g是具有空間模糊,具有過渡性。
五、總 結
本文以晉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為研究對象,以建筑色彩為切入點,通過歸納、分析、比較等方法,對李家大院建筑的色彩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作以探究、分析得出如下總結。
1.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整體性
李家大院從建筑群的整體布局到單體建筑的具體構件都具有淡雅而脫俗的藝術形象。李家大院建筑總體上以青灰色調為主,與灰黃色的平原地區(qū)環(huán)境色調和諧一致?;疑抢罴掖笤旱闹黧w色調,它同時將少量的鮮艷顏色運用到門窗等小的構件中去,形成很明顯的主次關系,并且這種鮮亮顏色的點綴并不突兀,反而與大面積的青磚灰瓦形成強烈對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也不會給人疲勞和沉重感,很好的形成了對比中的調和統(tǒng)一。
2.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文化性
李家大院屬于民居建筑,在當時受禮制文化的影響比較小。中國歷史一直以禮制文化為中心的儒家文化貫穿始終,作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建筑受到了禮制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官式建筑,在其空間布局、結構形態(tài)、色彩裝飾等方面都滲透著禮制文化的特點。
此外,建筑色彩的這種等級限制還表現(xiàn)在柱子、門窗、墻體等上。紅色的柱子自古以來便是官式建筑所采用的,而把外墻涂成紅色也只有在官式建筑上才能看到。而普通家庭來說,民居建筑色彩大部分都是自然生成的材料顏色,只在細節(jié)部位點綴部分色彩,整體上還是大自然的顏色。李家大院表現(xiàn)出質樸務實、崇尚自然、多元并存的特點。
3.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獨特性
中國建筑自古南北方差異就很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建筑色彩上,北方雕梁畫棟,濃妝艷抹;南方清新淡雅,出水芙蓉。由于兩地的地勢、氣候以及諸多因素造就了現(xiàn)在多樣的建筑特點,二者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并且我們還可以汲各家所長,將其用到當代的設計中。建筑史學家梁思成先生說:“從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來,中國古代建筑的匠師可能是最敢于用顏色、最善于用顏色的了。從某種意義上說,色彩的裝飾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標志之一”。
總之,論文以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為切入點,通過調查與分析來探尋晉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各種特性,使我們對李家大院以及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并將其運用到現(xiàn)代建筑中。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社,2005.
關鍵詞/表皮圍護界面建筑藝術 形式語法
中圖分類號:TU-8文獻標識碼: A
AB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clarifying the form andimportance of the surface reappearing architectural art. Combined the engineering fulfillment, carry on thorough analysis and make new annotation to it,and put forwardsome problems of modern surfacetheoreticalresearch that need to be noticed.At last carry on an outlook to it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surface ,enclosureinterface ,architecturalart ,form phrasing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群眾生活品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歲月的烙印,歷史的記憶,場所精神等都可以通過建筑表皮的塑造加工獲得。表皮是建筑構成三要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把建筑劃分為體量、表皮和平面三部分)之一,它對建筑外立面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皮的概念及其作用
“表皮(surface)”不是一個清晰和單一的概念,與此相反,它具有復雜多樣的內涵。建筑表皮通常被理解為建筑空間的圍護(enclosure),然而根據(jù)不同情況,建筑表皮可能指向圍護結構的表層或圍護結構自身。
建筑表皮對建筑設計意義重大:1)在建設場地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依靠體量以及體塊的穿插組合取得外部空間藝術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時候建筑的體塊比較單一,處理的不好往往顯得呆板,單調。建筑表皮恰恰能彌補這個空缺,它可以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界面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生動豐富的內涵。可以在建筑結構、建筑功能、建筑內部空間等方面大的格局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對外立面材質、肌理、色彩的精心處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3,1固定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將歐幾里德幾何體進行分解重構,強化面片的表現(xiàn)力,然后又對面片的肌理,材質,色彩等方面進行有機組合,賦予某種文化內涵,使其保持一定秩序,反映某種歷史的記憶或者時代精神,以滿足群眾心理和視覺方面的要求。這些建筑立面外皮上的面片如果是不可變動的即為固定表皮。它是最普遍的建筑空間圍護形式,主要由木材,鋼化玻璃﹑砌塊﹑金屬等幾種材料制成。木材表皮需要對木材進行防腐,耐久等性能的處理后才能使用,它在國外的中小型建筑中用的比較多,國內目前運用的并不多,下面就其他幾種材料分別介紹。
3,1,1鋼化玻璃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鋼化玻璃表皮即玻璃幕墻系統(tǒng)可以在建筑中營造出許多曲面形體,給建筑平添幾分生氣和靈性,使許多抽象的建筑概念得以實現(xiàn),豐富了建筑的空間層次,美化了建筑的空間形象(見圖6,圖10,圖12,圖13,圖14,圖15,圖18)。
3,1,2砌塊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砌塊表皮即用磚等塊狀材料砌筑的建筑立面外皮。它可以使單調呆板的墻面充滿空間層次感,肌理感,并賦予其建筑歷史的痕跡與記憶,歲月的滄桑與變遷。使人浮想聯(lián)翩,深悟建筑的底蘊而又不覺其膚淺平淡。“建筑是人類歷史的石頭記”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見圖3,圖5,圖7)。
3,1,3金屬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金屬表皮即用鋁合金型材,銅皮,鋁扣板,穿孔鋁板等材料制作的建筑外立面,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現(xiàn)代,富有時代氣息。同時,它可以塑造各種曲面,形成各種意象,滿足群眾對建筑形式視覺沖擊力的要求(見圖4,圖8,圖9,圖11,圖18)。
3,2可變動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如果建筑護界面是由可變動的面片構成,則形成可變動表皮。它是一種生態(tài)﹑高效﹑節(jié)能,運用數(shù)字化﹑信息化技術制造而成的先進的建筑構造。目前各國都在加緊這種構造的技術研究。比如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在1987年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時,將27,000個鋁制仿相機光圈形式構成的“快門”置入南面表皮的雙層玻璃內。這些構件符號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傳統(tǒng)文化的圖案特征,注釋阿拉伯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這些光電單元與計算機相連,利用氣控方式調節(jié)陽光光線通過其表皮的量。在這里,信息符號被置入建筑表皮內,成為建筑表皮不可剝離的一部分。美中不足的是當天空稍有云層變化,走近建筑就可以聽見表皮內電動機自動運轉發(fā)出的嚓嚓響聲,使人產生誤會(見圖1,圖2)。目前正在研究并準備投入批量生產的可呼吸表皮墻體,可以隨著室外溫度,陽光輻射強度的不同自動開啟以調節(jié)室內的溫度及其照度,使室內獲得良好的溫濕度環(huán)境,更加有利于工作與居住。
總之,可變動表皮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隨著建筑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其性能進一步完善,它必將成為未來建筑外立面首選的實施方案(見圖16,圖17)。
建筑表皮理論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
表皮理論從提出到現(xiàn)在已經沿革了數(shù)百年,已有不少學者不同程度的做過研究,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成果,但大多數(shù)研究都停留在歷史上或目前建成建筑的表皮評價和作品介紹上,很少有基于建筑設計實踐的理論研究,很少觸及表皮技術本身,這種成果顯然不能被工程實踐采納,研究初始的意義也大打折扣了。
因此,筆者覺得今后表皮理論研究應該:1)避免對建筑設計實踐毫無意義的純理論研究。建筑是宏觀的空間組合體,不是微觀離子的疊加,具有很強的工程性。那種將建筑表皮視做建筑立面外層同原子一樣薄的一層表面物質的說法是不切實際的,任何脫離工程實踐的理論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2)積極探索在建筑設計實踐中應用性很強的表皮技術,使其加速向設計實踐轉化。3)深入研究中國傳統(tǒng)建筑技術,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yǎng),使之成為現(xiàn)代表皮技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
結語
積極發(fā)展表皮技術,使之為經濟建設服務,探索表皮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時表皮理論研究要立足于建筑工程實踐,立足于國家經濟建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這樣才能有意義。否則,虛無縹緲的理論假說不但不能對設計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而且會將其帶入死胡同,使人功虧一潰。
圖片目錄:
圖1 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透視及立面局部放大圖
圖2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室內效果及可變動表皮局部放大圖
圖3 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設計的某大樓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4 瑞士提挈諾學派建筑師設計的某大樓鑄鐵花飾表皮效果
圖5 安徽皖南某民居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6瑞士提挈諾學派建筑師設計的某大樓不透明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7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設計的某大樓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8南京奧體中心某場館鋁扣板金屬表皮效果
圖9南京奧體中心某場館鋁扣板金屬表皮效果
圖10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11南京圖書館新館穿孔鋁板表皮效果
圖12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13南京金陵圖書館新館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主入口處效果,它就是在建筑空間,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外包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取得藝術效果的
圖14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室內效果
圖15南京金陵圖書館新館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臨街面效果,該館以“琢石成玉”—多彩圓潤的雨花石,晶瑩剔透的巨型碧玉,為設計意象
圖16可呼吸表皮室內外效果
圖17可呼吸表皮的原理分析圖
圖18廣東東莞富民皮具城辦公樓鋁扣板及鋼化玻璃表皮效果,該樓以一群婀娜多姿的模特緩緩走來為設計意象
圖片來源:
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16,圖17引自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張宏教授《建筑材料,構造和結構的生成與表現(xiàn)》課程課件
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為作者拍攝
圖18來自深圳三鑫鋼結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原著諾伯格.舒爾茲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尚林出版社
馮路.表皮的歷史視野.建筑師第110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王群.空間、構造、表皮和極少主義.建筑師第84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張曉暉..追蹤建筑表皮設計.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2003
劉滌宇.建筑表皮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2003
陳志毅. 表皮,在解構中覺醒. 建筑師第110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