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1 11:54:19
導語:在主動學習的理解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一、自律性、學習主動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高考結束,奮斗目標缺失。
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而言,連續(xù)12年的寒窗苦讀只為了一個目標:高考。為了爭奪高考的“獨木橋”,學校用填鴨式教學將學生所有的信息頻道全部調至應對高考的狀態(tài)。學生在這樣的壓力下變成了拉磨的毛驢——蒙住雙眼埋頭向前??忌洗髮W之后,“高考”這座攔在學生心里擋住光芒的巨大里程碑轟然倒塌,反而讓學生感到目標缺失,無所適從。
(二)習慣于被動接受,自主意識薄弱。
剛剛經(jīng)歷了高考的歷練,學生習慣了在生活上被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前途上被強制干涉;在學習上被老師全方位監(jiān)控、在時間上被全面安排。這一系列的“被”字句把學生變成了傀儡,自主意識薄弱。自己的生活、學習乃至人生都等著別人來安排,否則將舉步維艱。
(三)退路太多造成缺乏動力,不了解社會造成盲目樂觀。
由于家長的過分庇護使學生產生了凡事有人善后的錯覺。學生在前行的時候稍遇困難就選擇退縮,自己極少感受責任二字。沒有責任感就找不到壓力,沒有壓力哪怕學生明白要好好學習,也難以將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轉化為行動。加之家長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使學生陷在“天下無賊”的夢中沾沾自喜。因此這部分學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不疾不徐左顧右盼。認為大不了混個文憑好歹也能找碗飯吃。
二、結合學生現(xiàn)狀,研究“二語習得學習動機”重要理論
針對學生在學習上無法主動積極的情況,筆者根據(jù)“二語習得”的重要理論中Jakobovits基于一些心理語言學家在美國大中學生中所做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掌握好第二語言的諸多因素中動機是首要因素。在這一理論中專家指出:“動機是推動人類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心欲望和沖動。動機是人類基于實際需求產生的。學習的動機同心理需求有關。一個人如果有學習的需要才會產生動機。這種內部動力將對語言習得的全過程產生能動效果,而且也會為習得所影響?!?/p>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以上的重要理論研究,筆者總結了兩種方法以便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內部學習能動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三、挖掘學生學能動機,激發(fā)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嘗試
(一)壓力法。
筆者所采取的壓力法是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從思想意識上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因素。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建立主動學習的動機。
首先通過實際的就業(yè)事例和個別企業(yè)的招聘要求讓學生認識到就業(yè)的困難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接納度,使學生從盲目樂觀回到現(xiàn)實。再通過“TEM4與學位證掛鉤”這一硬性條件切斷學生的退路。然后對TEM4所要求的專業(yè)水平進行分析,組織學生試做一套真題,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與TEM4水平間的差距,讓學生直觀的、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到了緊張和危機。
其次,在學生清楚認識現(xiàn)實和明確感知壓力的情況下,再將壓力細分。例如:對于剛讀完一個學期大學的08級學生來講,雖然TEM4、TEM8的壓力巨大,但是難免顯得有些遙遠和神秘。因此,將TEM4/8這個遠期無形的壓力轉變?yōu)槠仍诿冀薜默F(xiàn)實壓力。即,將CET4/6看做通往TEM4/8的必經(jīng)之路,要求學生必須過CET4/6,以此縮短自己與TEM4/8的差距并將CET4/6成績看做自己通過TEM4考試取得學位證的墊腳石。有了這樣的要求,學生所面臨的一個或兩個巨大壓力,就變成了三個或四個較小的壓力。并且學生不會再盲目恐慌,而是異常重視每一次過級考試,將注意力專注于相對容易的CET4上。讓學生懂得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二)激勵法。
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的面對壓力,積極的處理壓力,從而順利的將壓力轉變?yōu)閯恿?。激勵法作為壓力法的輔助方法是必需的。通過激勵使學生累積成就感并最終建立“學能自信”。成為主動學習的另一動機。
首先,在班級上樹立正確的榜樣觀。抓住一切機會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給予高度的贊揚和各種獎勵。讓其他學生意識到學習成績帶來的直接利益。同時也幫助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班級樹立起了威信成功建立“榜樣效應”。
其次,轉變教育方式。采取科學的“規(guī)范行為的正性強化”教育法。拋棄以往的“學生犯錯后進行批評教育”的模式,采取“忽略學生的小錯誤夸大學生的小優(yōu)點”的方式。在某些可預見性的問題上,不是單純的提醒教育,而是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應對的空間。在某些學生突發(fā)性的問題上,如果不涉及原則問題,則是用商量和建議的方式告知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性去自己處理問題。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和信任的,自己有充分的權利和足夠的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學生成功樹立了自信!
四、建立“學習小組”,初見成效
經(jīng)過一年的引導,事實證明壓力法和激勵法是行之有效的。08級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從第一學期三分之一不及格的差班變成了奮發(fā)向上的好班。第一次CET4考試,達到了72%的過級率。在即將到來的TEM4考試面前,他們更是積極應對——各班由學習成績前幾名的同學牽頭自發(fā)組織了“學習小組”。由班上同學自愿參與,小組成員需繳納一定的費用(10元左右),用以購買和復印學習資料。基于這一年中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在班上樹立的威信,使他們有充分的號召力,大多數(shù)同學參與其中。同學們在這個自己既交了錢又花了心血的組織里面倍加勤奮,學習更加主動。
參考文獻:
[1](美)薩維爾·特羅伊克.二語習得引論[M].外研社,2010.
關鍵詞:替羅非班冠狀動脈內注射;血栓抽吸;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護理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為冠狀動脈血流發(fā)生突然性受阻的急性心肌缺血癥狀,ACS患者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重建ACS患者血運的常見方式[1]。但是行PCI無法將冠狀動脈血栓完全清除,甚至有出現(xiàn)遠端血管栓塞,以及微循環(huán)功能不全的情況。替羅非班可組織纖維蛋白原和糖蛋白IIb/IIIa受體結合,阻斷血小板聚集,可減少血栓發(fā)生。加用血栓抽吸法,直接將血栓從血管中抽出。本組探究對采取PCI治療并行替羅非班注射與血栓抽吸治療患者進行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行PCI手術,并行替羅非班冠狀動脈內注射聯(lián)合血栓抽吸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齡43至85歲,平均年齡71.3±5.7歲。70例患者中,有10例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有60例為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術前均行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片,并于術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2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其他情況均無明顯差異(P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行優(yōu)質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橈動脈穿刺后觀察護理:在橈動脈穿刺前需進行血管評估,術后加強病情觀察,相關護理人員每30min巡視1次,對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脹痛、麻木情況密切觀察,同時,每隔1h需對橈動脈止血器氣囊放氣。加強全身護理,護理人員發(fā)現(xiàn)患者生命體征異常時需及時報告醫(yī)師,如患者出現(xiàn)出血,可通過橈動脈止血器止血,同時做好鞘管拔出工作。做好對患者術后指導,根據(jù)患者病情遵醫(yī)囑采取相應或活動方式[2]。
1.2.2 出血傾向觀察:除穿刺點滲血、血腫觀察外,還應注意觀察皮膚有無淤點、淤斑;鼻、牙齦、口腔黏膜有無出血;有無血痰、血尿、嘔血或便潛血陽性;腹腔內出血表現(xiàn)為腹痛;顱內出血表現(xiàn)為頭痛、噴射性嘔吐、煩躁、意識改變、昏迷等, 必要時做尿常規(guī)、大便潛血、腹部超聲及頭 CT。出血防護措施:囑患者翻身時動作幅度不可過大,防止碰傷;勿挖鼻及用力擤鼻, 以免損傷鼻黏膜;選用質軟的牙刷刷牙或漱口,不宜用力過猛, 以免牙齦出血。
1.2.3用藥護理: 嚴格掌握藥物禁忌證,對替羅非班任何成分過敏、顱內出血史、顱內腫瘤、動靜脈畸形及動脈瘤,以及以前使用替羅非班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的患者禁用該藥。 近期出血,已知的凝血障礙、血小板異?;驕p少病史;1 個月內的大的外科手術或嚴重軀體創(chuàng)傷史;近期硬膜外的手術;嚴重未控制的高血壓;急性心包炎;出血性視網(wǎng)膜??;慢性血液透析者慎用本藥[3]。
1.2.4心理護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病情會出現(xiàn)反復,不適癥狀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同時影響其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術后護理中,對于活動限制,藥物泵入,心電監(jiān)護等,都會加重患者焦慮、緊張、恐懼心理,影響護理效果,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血壓升高、呼吸加速等情況。相關護理人員需根據(jù)患者實際心理狀況,進行心理護理,術前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詳細介紹,指導患者做好手術配合。術后積極同患者進行交流,安撫患者不良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盡量滿足患者述求,舒緩患者情緒,使患者樹立治療信心[4]。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出院時間進行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情況,作對比分析。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錄入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將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43%,對照組為37.14%,觀察組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4.29%,對照組為74.29,觀察組護理后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情況對比[n(%)]
3. 討論
相關研究顯示[5],在急診冠狀動脈醫(yī)護中,對患者行全面病情觀察以及優(yōu)質護理方法,不僅能有效降低患者出血的發(fā)生率,還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危險事件的發(fā)生。同常規(guī)護理相比,優(yōu)質護理能更加全面對出血及并發(fā)癥進行預防及有效處理,通過橈動脈穿刺后觀察護理及出血傾向觀察,可降低出血發(fā)生率,用藥護理及心理護理可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研究中,觀察組共出現(xiàn)4例并發(fā)癥,1例為穿刺部位血腫,2例為穿刺部位皮下瘀斑,1例為橈動脈滲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43%,而觀察組共出現(xiàn)1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7.14%,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廖波.使用鹽酸替羅非班改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冠脈TIMI血流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21):4377-4378.
[2] 鄭美娜,趙凱軍,郭莉莉等.主動脈瓣鈣化與冠狀動脈受累程度關系的探討[J].吉林醫(yī)學,2014,35(3):461-462.
[3] 史冬梅,周麗華,殷學梅等.冠狀動脈無保護左主干病變介入治療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52-153.
[4] 鄺曉,李智,趙建農等.護理干預在640層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中的應用[J].激光雜志,2013,34(3):104-105
1. 自我默讀找疑,發(fā)現(xiàn)不同
閱讀是一種建立在觀看基礎上的主觀投射,是信息輸入的轉化與生成。引導學生運用自我默讀的方式找出疑問,能使得學生在有針對性閱讀中找出有效信息,強化語篇整體理解感知。
引導學生運用自我默讀的形式活化理解,使得文本資源變得更為豐富,幫助學生在主動調整思考方法的過程中理清感知思維。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上冊《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閱讀指導中,我要求學生根據(jù)閱讀素材內容,圍繞“How do we learn from good friends?”找出好朋友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整體理解,圍繞“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se characters?”以此來幫助學生從中摘錄出有關信息內容。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整體閱讀理解,結合其在自我默讀中的發(fā)現(xiàn),主動提煉有效信息。
在指導學生自主默讀中,關注他們的英語能力差異,給他們足夠自主閱讀的時間,引導他們在充分閱讀中找出疑點。鼓勵學生運用筆記圈劃的形式找出各自難題,幫助學生在主動摘錄中生成更為豐富的語言思維。建議學生在默讀中搜集信息點,找出自己在理解中與文本表達不相符的地方,讓他們始終以質疑的學習精神主動融入閱讀感知,增強整體理解。
2. 同伴對讀生疑,互動交流
關注學生同伴互學功效,引導他們在彼此對讀的基礎上亮出各自的問題,利于學生將閱讀理解主動轉變?yōu)楹献魈骄?。同伴對讀,給學生一定生疑空間,引導學生帶著各自的疑難問題主動校正和修補,幫助他們有主動溝通交流的機會。
同伴對讀,讓學生走出自我狹隘理解圈子,幫助他們在彼此協(xié)作的過程中找到理解的支點。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閱讀教學中,我按照文章表達的主題內容,鼓勵學生運用同桌對讀的方式發(fā)現(xiàn)更為豐富的表達信息內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按照各自疑難點的不同,圍繞“The knowledge about ORBIS doctor”、“From ORBIS doctor, what do you learn?”、“If you were a reporter, how are you going to interview an ORBIS doctor?”等問題進行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帶著不同的問題進行相互協(xié)作溝通。
運用同伴對讀,使得學生有更為寬松的學習空間氛圍,便于他們在積極對話和主動溝通的過程中有主動探學的機會。指導學生運用對讀的方式活化閱讀,應多給他們嘗試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大膽嘗試的過程中找出破解對策。鼓勵學生結合各自的疑難問題相互溝通,引導他們在找出疑題的基礎上主動協(xié)作,產生合作學習內驅動機。
3. 小組齊讀解疑,深化感知
閱讀也是一種集體合作學習行為,體現(xiàn)了學生的整體理解感知和綜合運用技能水平。注重小組齊讀來鼓勵學生相互溝通,幫助學生在強化整體理解感知的基礎上生成敏銳的語言感知信息。
小組齊讀運用能在造濃閱讀學習環(huán)境氛圍的基礎上,更能夠使得學生增強學習的合力與信心。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圍繞“Which character are you interested in?”進行小組齊讀,讓學生在主動梳理相應的知識要點基礎上形成整體閱讀學習思維。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學生圍繞“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Hong Kong?”自由表達,以此來豐富閱讀,幫助他們將體驗主動轉變?yōu)殪`活運用過程。
小組齊讀模式運用,使得學生獲得更多的溝通機會,讓他們在彼此配合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協(xié)作的學習意識。建議學生嘗試從齊讀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主動探究破解,更能便于他們在自覺協(xié)作中主動調整理解策略方法,深化理解。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閱讀理解 模式優(yōu)化
閱讀理解是學生了解英語文化知識和形成語言表達技能的前提條件,對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思維方法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引導推動作用。優(yōu)化閱讀理解模式,一方面,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需要,注重“匹配性”,即圍繞學生的不同學習認知需要特點,制定相適宜的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閱讀理解學習過程。另一方面,閱讀理解教學模式,應體現(xiàn)“多樣化”,即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認知需要,制定靈活多樣的閱讀學習模式,讓學生能夠適應各種文體的閱讀理解,提高閱讀速度,強化理解效果。
1.自我閱讀質疑模式:激活理解主動性
學生閱讀學習離不開質疑思考。建立在主動學習思考基礎上的閱讀,不僅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引導深化作用,更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提高理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自我閱讀質疑,學生將閱讀過程轉化為思考感知過程,形成有效的感知互動。
這樣的感知互動,能夠讓學生將語言信息輸出轉化為輸入運用,增強認知體驗。在教學中,一方面,可要求學生主動閱讀語篇,并在閱讀中能夠劃出自己的疑難之處,抓住主要信息有效閱讀感知。另一方面,建議學生帶著問題主動閱讀思考,以此不斷豐富感知認知。通過這樣的閱讀質疑,能夠讓學生的思想情感更活躍,更能夠深化認知感悟。以這樣的形式閱讀思考,不僅能夠活化認知思維,更能夠讓學生在主動理解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敏銳的語言學習運用意識。建立在閱讀質疑基礎上的感知,能夠使得學生的理解更有效和深入,為解決疑難奠定基礎。
通過自我閱讀質疑,學生能夠有目的地閱讀和思考。在《牛津初中英語》8AUnit 6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page”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自我閱讀質疑的方式,圍繞“What’re characters about the earthquake?”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學習信息。學生帶著這樣的質疑閱讀學習,能夠明確閱讀理解方向。同時,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就“What should do we in the earthquake?”梳理文章表達結構,形成整體學習認知感悟印象,提高運用技能。
2.小組閱讀討論模式:深化感知過程性
閱讀質疑是學習理解文本素材的有效途徑。通過小組討論認知感,則能幫助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理解,加深理解的深度。小組討論模式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活化認知感悟思維,更能夠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借鑒,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小組討論學習模式運用,就是要求學生在找出自己的學習疑難基礎上,注重團隊合作討論的運用,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深化認知。在教學中,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閱讀討論的空間,讓學生在小組成員相互交流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在相互爭辯過程中達成共識。另一方面,要求小組成員都有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交流中不斷深化感知印象,更好地理解文章表達主題大意。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感知,幫助學生增強認知和理解。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思維更為開闊。如在《牛津初中英語》8B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找出自己學習疑難問題的基礎上,運用小組討論形式予以解決,讓學生有深刻的認知感受。同時教師可根據(jù)他們閱讀理解的情況,就“What information can I get from the article?”和“If you were a guide, how will you introduce Hong Kong?”引導學生通過小組進行討論,使得學生對閱讀內容有更深刻的認知印象。
3.讀寫結合延伸模式:提高語用綜合性
閱讀是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有效方法,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建立在閱讀感知基礎上的書面表達,不僅能夠將閱讀學習認知轉化為實踐運用,更能夠讓學生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滿足他們的學習發(fā)展需要。
這種模式運用,就是引導學生帶著積極認知思想情感,深入感知閱讀學習素材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運用機會。一方面,建議學生帶著探索的思想找出自己的閱讀學習所得,形成一定的認知感悟,促進知識內化生成。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通過書面表達呈現(xiàn)自己的閱讀思考過程,將閱讀感知轉化為實踐運用。這樣的讀寫運用模式運用,不僅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知識視野,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掌握運用的技能和策略。
由此可見,優(yōu)化英語閱讀理解模式,對活化學生英語學習認知思維和豐富語言感知具有重要的導向價值,能在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和積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靈活多樣的英語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閱讀理解學習模式優(yōu)化,應在遵循“主體適宜性”和“理解多元化”原則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差異和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多樣化學習方法,促進知識技能內化生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第2版.
[2]姚玉鳳.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技能的提高策略[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10).
[3]張俊敏.優(yōu)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0(07).
【關鍵詞】 高中英語 閱讀 任務 表達
《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版)中認為,關注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指導,能有效增強他們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整體閱讀感知能力。多樣化閱讀學習方法運用,能在改變傳統(tǒng)被動應付閱讀的基礎上,更好提高學生的整體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
1. 多樣法讀活文章,激發(fā)閱讀激情
閱讀方法的多樣化,能更好幫助學生增強閱讀的興趣和潛能。學生在多樣化閱讀方法過程中,能對閱讀學習內容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感知印象,幫助他們增強閱讀信心。
教師在指導閱讀過程中,多關注學生的閱讀學習習慣和方法,鼓勵他們嘗試運用多樣不同方法予以閱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針對文本素材表達重點反復朗讀,形成一定的語言情境刺激,充分調動學生多種語言學習感官思維;運用精讀討論方法,幫助學生帶著學習質疑問題主動參與閱讀,引導他們通過同桌交流、小組互讀、師生對話交流等方式來篩選出有效信息內容;運用默讀深思方法,建議學生找出自己的閱讀理解疑難之處,運用問題引導策略,建議學生從前后的語句中大大揣摩,找出相關答案信息。這些方法的運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閱讀激情,還能夠使得他們從枯燥無味的閱讀學習中解放出來。
多樣化閱讀方法運用,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認知感悟。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Advance with English)模塊一《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學中,可要求學生運用朗讀的形式,圍繞“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from the article?”進行思考,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詞匯短語;運用默讀形式,結合“Reading A”中的題目進行綜合思考;運用精讀形式針對他們在閱讀中的疑難問題,嘗試運用筆記形式圈出自己的疑難,有針對性地找出問題,并鼓勵他們就“What’s the main character of school life in the UK?”,進行討論交流,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感知。
2. 任務法深化理解,增強認知深度
英語課程倡導運用任務原則指導閱讀,就是要求學生在一定問題的思考下主動理解感知,增強目標方向性。通過任務引導閱讀能使得學生的理解感知更有深度和廣度。任務方法的運用,能更好激活學生的潛能動力和信心。
在任務運用過程中,多根據(jù)閱讀素材的重點和學生理解的難點,設計富有指導性的思考探究題目,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主動參與閱讀感知。多給學生自我閱讀質疑的實踐,幫助他們主動說出自己的疑難問題,了解學生的整體閱讀感知情況;設計多元化和層次性思考探究任務,幫助他們及時調整思維感知,有效激活主動思考的動力;建議學生嘗試運用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形式來強化理解感知,幫助他們拓寬知識視野和思維,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帶著這樣的思維問題參與閱讀,能更好理解感知。
任務方法的運用,使得閱讀理解更具有目標性。例如,在模塊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閱讀教學中,按照文本表達要求,針對“Reading A”中的習題,要求學生運用同桌交流方式予以解決,幫助他們深化理解。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學生圍繞“From the article, do you know about Loulan 2,000 years ago?”和“What do we do for Loulan?”進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同時,要求學生能夠以閱讀感知為前提,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
3. 表達法拓展延伸,提高語用技能
延伸閱讀也是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通過聽、說、寫等方法來深化理解感知,能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更為嫻熟。以這樣的方式來拓展延伸,能使得學生的運用技能更加靈活多樣,滿足學習發(fā)展需要。
在閱讀教學中延伸表達方法,使得學生的理解感知更為深刻??赏ㄟ^縮寫、擴寫、改寫、仿寫等形式來幫助學生提高書面表達運用能力;運用演講、講故事等形式來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思維,主動表達交流,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運用能力;運用情景劇表演的形式來活化認知感悟思維,幫助他們不斷增強認知感悟,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由此可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是建立在多樣化方法基礎上的學生整體理解感知過程,體現(xiàn)了英語的知識導向性和整體運用性。關注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發(fā)展需要,突出方法指導的策略性和多樣化,能更好滿足學生的閱讀學習好奇心和新鮮感,幫助他們在整體閱讀感知的過程中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自主學習;策略;研究
小學閱讀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閱讀教學,注重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為了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激勵學生全面投入學習中,自主參與閱讀過程,增強學習活動的質量。
一、充分激發(fā)學生追求閱讀的渴望
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教會學生快樂學習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進行語文情境教學,巧妙設計問題進行教學,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等。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備課的環(huán)節(jié)充分大量地翻閱閱讀資料,全面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內涵,教師也可以展開聲情并茂地示范性朗讀,教師全心感動自己然后感動他人,學生受到教師的真情感染,也會全心投入到課本中去,并深刻地領會到人物的精神品質,吸取人物的營養(yǎng),并充分體會詞句的精細蘊涵,感受詞語的精妙之處。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內在驅動能力就被極大地激發(fā)了出來,學生也能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這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充分展現(xiàn)出優(yōu)秀的品質,持久的毅力和充分的智慧。
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調動學生的思維品質,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能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教育,如果學生對課文內容缺乏理解,思考不夠深刻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不斷的追問,促進學生思考,挖掘學生理解的深度。如果學生思考的質量不夠高,教師就要充分點撥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撥開思維的迷霧,產生豁然開朗的理解。如果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受到壓抑,思維質量不高的時候,教師就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爭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學生學會探討,學會深入研究。如果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的時候,教師又要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激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提高思維的質量,思考想不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提高思維的品質。
二、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要注重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效率,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目標,發(fā)揮閱讀教學的作用。教師要教育學生主動快樂地進行閱讀,在遇到閱讀問題的時候,能夠排除閱讀困難,完成閱讀教學的目標,逐漸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形成寶貴的閱讀智慧和財富,并對一生的語文學習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下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認真地預習,重視閱讀與思考,重視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教育學生主動克服閱讀中的困難,形成閱讀的習慣,掌握閱讀的工具書,通過充分的閱讀并獲得收獲。
教師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通過資料的介紹,讓學生理解并學習人物的品質,教育學生充分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情節(jié)和內容,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教師也要充分講解,重視收集學習資料和圖片,并在語文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閱讀材料,獲得教學的成功。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學習習慣,充分學習閱讀內容,主動查找閱讀材料有關的資料,并教育學生全面深入理解課文,并充分收集閱讀材料,整理閱讀信息,形成知識基礎和閱讀積淀。
三、提升學生學習的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解決問題,教育學生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并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全面的探究,全面激活學習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提問的能力。
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在哪些地方進行質疑,教育學生學會找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困惑的地方和關鍵的地方,并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提問,并提高提問的質量,教育學生學會自主解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怎樣來解決問題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提問,對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并解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全面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相互幫助解決疑問,著重全面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塑造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因為學生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經(jīng)歷的差別,學習基礎的不同,學生在認知和感情、思維等方面存在著不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因材施教,重視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重視制定適度靈動的教學制度,重視課堂提問,重視分清教學層次,重視教學設計的難度設置,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差異進行反饋和反思,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五、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教師要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減輕學生學習的重擔,并重視運用教師的熱愛和激勵作用,激發(fā)求知的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積極探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用平等民主的角色指導學生進行讀書和討論,開展研究和討論,并成為學生中的平等的參與者,民主的指導者,全面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指導學生進行相互問答,共同討論,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形成主動的學習共同體。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聽取學生的建議,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在教學氛圍中,教師要教育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民主平等地參與學習。例如,教師在總結全文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思考從課文中得到哪些收獲,獲得哪些啟迪,產生哪些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并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覺悟,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深刻地思考,并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理解,全面深刻地剖析課文,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這樣,教師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教學的氛圍,在民主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也得到了全面的塑造,學生的合作學習的品質得到鍛煉,學生也收獲了學習的愉和幸福感,獲得了心靈的滿足感和快樂感,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心靈的滋養(yǎng)和人格的鑄造,實現(xiàn)了成長和超越,獲得了升騰和飛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互動教學;師生發(fā)展
小學數(shù)學學習是學生整個數(shù)學學習歷程的開端,對學生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起著奠基作用。怎樣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進入數(shù)學的世界,在學習過程中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師生課堂互動教學是根據(jù)國家新課程改革內容而形成的新型教學方法,符合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是一項正確的應該被積極推廣的教學方法。小學數(shù)學特別是小學高段數(shù)學的學習會影響以后數(shù)學的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實行互動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自信地應對以后數(shù)學的學習。師生互動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究:
一、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力
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主導作用,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師生課堂互動教學首先就是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主動接受和思考學習中的問題。在小學生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小膽子小,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難題總是不愿自己主動解決,還沒有養(yǎng)成一種直面困難的習慣。另一方面,學生對老師的理解過于片面,認為老師嚴厲兇惡,對老師在課堂中講解的知識總是被動接受,而不愿意主動與老師交流。正因為小學生年齡尚小,老師才更應該加強與學生的聯(lián)系,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生做好學習的榜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做自己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只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師生課堂互動教學,即讓學生在接受教師課堂上所傳授知識的同時,能主動思考和理解,而不是單純耳聽眼看,爭取在課堂上將新學的知識弄懂,不懂的主動與老師溝通。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習創(chuàng)造力,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深化學習內涵。
二、摒棄教師教學的古板思維,密切師生交流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將一個又一個學生塑造成祖國的棟梁。在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成才與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引導地位。小學的教學工作與初中高中及以后的學習階段相比看似最輕松,卻是最重要的。小學生因為年齡小的緣故,還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思維習慣,對于學習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選擇逃避或者放棄。同時,小學生由于對老師的定位不清晰,認為老師教課嚴肅,對他們的學習要求嚴格,便對老師懷有敬畏的態(tài)度,不愿主動接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后,由于學生不主動配合,教師很難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應從自身出發(fā),改進以前古板的教學方法,運用師生互動學習這一新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回答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多向學生提一些較為有趣的課堂問題,以吸引學生踴躍回答。在講解一個知識點后,為了讓學生印象更深刻,教師就可以提一個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課堂問題。學生要是回答正確,就帶領其他學生鼓掌,對其學習情況表示肯定,鼓勵他下次繼續(xù)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學生要是回答錯誤,教師應該委婉地指出其錯誤,悉心地分析講解知識點,增強他對學習的信心,讓學生在主動與教師交流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轉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實現(xiàn)師生相互學習相互發(fā)展
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可以采取師生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當老師的感受。學生在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中,因為腦海中還沒有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遇到難題無從下手,又不敢去詢問老師,長此以往,積累的困難越來越多,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對學習的興趣逐漸消散,也越來越不愿意主動學習。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將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安排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提前去學習理解,再以自己的理解講述給其他同學。在學習理解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主動向老師請教。學生講解完畢后,教師再對其進行點評,指出好的和欠缺的地方,同時對知識點再講解一遍,加深學生的印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鍛煉了自己的思維理解能力,了解了自身未能掌握的知識;教師看到了自身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教學方法也得到了改進。師生實現(xiàn)了相互學習相互發(fā)展的目標。
師生課堂互動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在課堂上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形成主動學習的思維方式,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使其不斷適應人才發(fā)展的需求。課堂上教學是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怎樣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最高效用,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不斷探究的問題。小學數(shù)學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在小學期間,教師應發(fā)揮師生課堂互動教學的最高效用,引導學生形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困難的學習習慣,用積極勇敢的態(tài)度應對以后數(shù)學學習碰到的難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英語;開放;情境;互動;交流
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版)中認為,為學生營造具有情趣和生活化的環(huán)境氛圍,讓他們在接近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中自主學習和主動表達,能更好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活化教學資源作用。受傳統(tǒng)教學思維方式影響,課堂仍以教師講解居多,學生多是跟著教師節(jié)奏前行,被動、應付式的消極學習仍然存在。“生活即教育”,讓英語教學在富有情趣開放化的背景下熠熠生輝,就是要引導學生將自身的認知體驗轉化為知識積累和技能運用,幫助他們在充滿誘惑的學習過程中深化理解感悟,提高綜合表達運用能力。
一、活化教材資源,鼓勵角色模擬
從教材中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引導他們在活學活用的過程中增強認知體驗和表達運用,能有效激活他們的學習潛能激情,提高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罨滩馁Y源能使得學生的認知交際思維更為開闊,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以學生的學習認知需要為根本,創(chuàng)設動感十足的課程教學情境,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內進行主動交流,更利于他們提高英語表達運用的靈活性和敏銳性。多給學生自我主動表達的機會,運用角色模擬的形式活化課堂,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建議學生自帶道具,按照文本中人物的對話和動作等進行互動交流,幫助他們在實踐運用的情境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多參與學生的角色模擬互動,讓學生在感受到親切、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深化認知感悟,不斷激活自身的學習內在潛能動力。通過角色模擬來豐富課堂教學,能使得課堂更加和諧,更利于學生自由表達交流。
在角色模擬中,可遵循“自愿”原則,多讓學生去主動選擇角色,教師則可根據(jù)教學需要,以適當?shù)难a充輔助調整為主。例如,在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的“Story time”教學中,可按照“Fancy dress party”的場景,建議學生模擬Su Yang、Su Hai、Mike等角色的對話交流,鼓勵他們圍繞“Which clothes do you want to dress?”進行對話交流,幫助他們在深化理解感知和主動表達運用過程中實現(xiàn)課程學習內容。
二、引導師生對話,增強學習信心
鼓勵學生主動和教師對話,了解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問題,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他們消除畏難緊張心理。師生的平等對話運用,能使得學生主動和教師靠近,增強學習的信心潛能。
按照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可設計一定的趣味性話題,引領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大膽表達,幫助他們深化感知。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實情,從他們感興趣、薄弱環(huán)節(jié)入手,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他們在主動思考過程中嘗試運用多樣化的語言進行描述;另一方面,多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歡迎他們向教師發(fā)難,讓他們在大膽質疑的過程中更好地樹立學習的信心。通過這樣的平等對話,能緩和課堂教學緊張氛圍,讓學生有更為充分自由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習發(fā)展需要。
在師生對話中,應緊扣課程教學的要點注重情境的和諧和過程的優(yōu)化。例如,在Unit 5 Seasons的“Story time”教學中,不妨采用師生對話的形式,圍繞“Which season do like best?”進行相互對話,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感知印象。在此基礎上,可引導學生針對“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spring……?”來主動和教師進行溝通,幫助他們更好地增強認知感悟,將主動對話轉化為深層次理解感知。
三、倡導小組討論,提高語用技能
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翁,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能使得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強化理解感知。小組討論運用,能幫助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有更為敏銳的感知,便于他們在識記理解過程中靈活運用。
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應從他們的認知感悟和學習難點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民主的學習情境范圍。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一方面,為學生設計可探究和交流的學習任務,讓他們能夠帶著問題任務進行相互表達交流,幫助他們在主動交流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多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運用質疑交流、討論協(xié)作等方式過程中不斷轉化學習思維方式,幫助他們靈活運用語言知識。通過小組討論來豐富教學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運用,便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
運用小組討論來活躍課堂教學,更能夠使得學生對英語認知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在Unit 3 My day的“Story time”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能夠就“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do at……?”進行自我問答,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作息時間。同時,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各自的作息時間,要求小組成員圍繞“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等進行討論交流,幫助他們進行主動對話,增強理解感知,激活學習潛能動力。
四、支持同桌交流,消除疑難問題
鼓勵學生運用同桌交流來相互學習,能使得他們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學習問題,便于他們及時調整策略方法。同桌交流運用,能在豐富課堂教學情境氛圍的基礎上,讓學生享有更多自由學習空間,激活他們主動表達的內在思維情感。
從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讓學生從同伴交流中汲取經(jīng)驗教學遠比教師講解更具有誘惑力。教師為學生搭建寬松、愉悅、自由的課堂表達學習環(huán)境氛圍,能便于他們在相互爭辯和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在同桌交流中,一方面,為他們設計相應的思考話題,讓他們在主動交流的基礎上相互學習,激活表達思維靈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交流過程進行總結,幫助他們分析各自的學習思維方法優(yōu)劣,便于他們靈活選擇運用。同桌交流運用,能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的激情,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圍繞英語的交際性活化教學策略方法,能使得學生帶著問題和激情主動融入課程學習過程,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內驅動力和潛能。在開放化教學中,突出情境的“相似和諧”和互動的“豐富多彩”,能為學生營造富有新鮮感和誘惑力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和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2]王德鑫.談新課標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優(yōu)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
[3]李麗華.活學英語,建構開放式“新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4年,(9).
論文摘要: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負責管理自己的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內容、策略,從而獲得有效學習的認知能力。第二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主的習得過程。作為語言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言輸入過程中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提高對語言學習的成功與否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試從Krashen的輸入假說和自主學習理論出發(fā),分析如何在語言輸入階段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實現(xiàn)學習者語言知識的自我構建。
在自然語言習得機制的作用下,足夠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可以使語言學習者自然地掌握語言。然而,第二語言學習不是學習者機械被動地接受語言輸入,而是要學習者積極、主動地調控學習手段。近年來,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進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習者是參與語言學習過程的主觀能動者,其個體差異及其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語言習得的質量和效果。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語言輸入階段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習者內化、吸收語言輸入,主動構建語言知識。
一、語言輸入與自主學習意識的理論基礎
1.輸入假說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包括五大假說的“監(jiān)控理論”。其中,語言輸入假說是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在輸入假說中,Krashen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且輸入的量是足夠的,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癷”代表習得者現(xiàn)有的水平;“i+1”是學習者下一階段要達到的語言水平;“1”代表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水平與學習者下一階段要達到的語言水平的過渡距離。
2.自主學習理論
現(xiàn)代自主學習理論是伴隨著人類思維的成熟與教育科學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有著堅實的哲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基礎,其中最主要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重要分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理論,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知識結構與社會交往互相補充,認為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體驗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1]其基本觀點包括:(1)作為學習者的個人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并建構著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2)學習是學習者的一種主動建構活動,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即新知識的過程,是發(fā)揮學習者主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3)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交往過程。[2]
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和終生必須具有的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在國內外教育研究中都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自主學習”進行了界定。首次正式提出了“學習者自主”概念的Holec(1981)指出,學習者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3]Zimmerman(1994)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自主學習的六個理解維度,即自我激發(fā)的學習動機、有計劃的學習方法、定時有效的時間安排、對物質和社會環(huán)境的高度敏感和隨機應變能力??傊谧灾鲗W習過程中,學習者自愿承擔學習責任,根據(jù)自身語言學習情況和客觀物質條件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進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并根據(jù)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不斷實施學習目標或方式的自我調控。
二、語言輸入與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
根據(jù)Krashen的輸入假說,只要學習者接觸到大量有意義的語言材料,向學習者提供足夠數(shù)量的可理解輸入,語言習得就會自然產生。保證真實語言材料輸入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二語習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隨著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習者可以獲取的信息資源不斷豐富,數(shù)量巨大,獲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輸入形式的多樣化要求學習者具有更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形成自主學習態(tài)度、選擇略高于現(xiàn)有水平的可理解輸入、根據(jù)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策略、通過對主動的知識構建完成對輸入語言材料的內化,是實現(xiàn)有效語言輸入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自主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
在與自主學習相關的個體學習者等諸因素中,對待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被認為是促使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行為承擔責任的心理因素,在自主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保證語言輸入的有效吸收,學習者必須形成正確的自主學習態(tài)度。一方面,學習者需要端正關于自身學習角色的觀念,逐步減輕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學習者需要具備關于自身能力的正確觀念,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理論之一,指的是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即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
在選擇語言材料的自主輸入之前,學習者必須形成正確的自主學習態(tài)度,以便在語言輸入過程中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對自己學習負責。
2.可理解輸入的選擇
自主學習是以學習者具備自主確定學習目標的能力為前提的。實現(xiàn)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要求教師明確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采用個性化的語言教學手段來滿足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然而,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一個班級學生的語言水平總是參差不齊,在提供“i+1”公式時,教師更多的只能靠直覺和經(jīng)驗,很多時候照顧不到每個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最多只能做到照顧符合大多數(shù)學習者的目前水平。同樣的語言輸入對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來說可能會困難重重,增加失敗的經(jīng)驗,降低二語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對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習者來說則可能會因為輸入質量過低而對語言學習產生枯燥情緒。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習者在課堂外充分發(fā)揮語言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根據(jù)自己的語言水平和興趣,合理利用各種圖書、網(wǎng)絡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可理解性輸入是外語習得的重要條件。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時,可以自行判斷輸入材料的難度,進行有選擇性地輸入。這就要求學習者對自己的語言學習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策略性,不能為減少學習難度而選擇對自己沒有任何挑戰(zhàn)性的語言輸入,也不能因急于求成而選擇難度過大的語言材料。同時,只有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新的輸入方式、新的輸入源,才能更好地調動起他們的自主性,激發(fā)起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學習者有效地吸收、消化新知識,實現(xiàn)語言輸入的內化和語言習得的發(fā)生。
3.自主選擇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guī)則、方法、技巧以及調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學習策略主要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認知策略是指語言輸入過程中信息處理和運用的能力;元認知策略是指語言信息加工過程中監(jiān)控、調節(jié)和自主指導的能力;社會/情感策略是指學習過程中與他人交流、合作及對自身情緒的調節(jié),如降低焦慮等方面的能力。三種策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與學習者的自主意識密切相關,對語言學習過程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有助于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風格、客觀物質或社會條件等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并不斷進行調整。如果個體認知加工時傾向于以外部信息作為參照依據(jù),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信息的影響(即依存性的認知風格),學習者可以在選擇符合自己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材料后,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和語言水平相當?shù)耐楣餐接?,再尋求教師的意見,逐步實現(xiàn)語言輸入的意義構建,并不斷監(jiān)控自己的語言輸入,以便更有效地習得語言。
4.輸入過程中的主動構建
“可理解性輸入”雖然是一個重要的語言習得條件,但不是一個充分條件。在強調外界輸入對二語習得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用。語言輸入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外來輸入,而是主動選擇、同化、順應輸入的信息,使新輸入的材料與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構建,形成新的結構。因此,除了保證可理解性輸入自主選擇外,還需要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根據(jù)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
有意識地關注語言輸入對二語習得是非常必要的。語言材料的輸入首先面臨的是主體的選擇性注意。語言輸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有可能被理解,從而轉化為吸收。輸入假說強調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其實,不管輸入如何可理解,最終有多少輸入材料被理解并吸收,還要取決于主體的選擇性注意。輸入的材料如果沒有得到主體的選擇性注意,就談不上吸收,更談不上成功的習得了。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是保證可理解性輸入主體選擇性注意的重要條件。
三、結語
語言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4]如何有效地習得語言一直是國內外語言學家和教師所關心、研究的問題。語言學習必須經(jīng)歷習得的過程才能達到運用的目的,而語言的習得離不開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語言習得的最終結果取決于習得者本身的自主學習意識。語言輸入是二語習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究語言輸入階段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無論是對語言習得研究還是對當今我國外語教學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曉瓊,華立群.網(wǎng)絡自主學習與大學英語寫作能力相關性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10):208-210.
[2]陳青松.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研究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