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6:23
導語:在雷電災害的預防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根據中國氣象局值班快報,6月5日至6日,四川、甘肅南部、陜西南部等地震災區(qū)將有一次中雨天氣過程,累計降雨量有10-25毫米,局部地區(qū)可達30-50毫米,并伴有局地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此次降水過程給救災救援工作帶來不利影響,要特別注意采取防雷電、防風等措施。
另據中國氣象局網站信息,未來3天華北中南部、山東的部分地區(qū)、云南西部和中南部、華南大部有大雨或暴雨,并可能伴有短時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6月3日山西省部分地區(qū)可能發(fā)生較強的雷電活動,出現雷電災害可能性比較大。
為加強防范應對工作,避免和減少因大雨、雷電和地質災害引發(fā)生產安全事故,現特向上述地區(qū)安全監(jiān)管監(jiān)察部門和有關中央企業(yè)提出以下要求:
1.相關地方的安全監(jiān)管局、煤礦安全監(jiān)察機構和中央企業(yè)要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加強監(jiān)測監(jiān)控,通知有關生產經營單位安排好必要的搶險隊伍和救援裝備、物資,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認真做好強降雨可能造成的淹井、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2.立即通知可能受影響的煤礦、非煤礦山企業(yè)加強防洪設施檢查,尤其是對采空區(qū)上方的防洪檢查,做好防洪準備;受洪水威脅的礦井,要停止井下作業(yè),撤出井下人員;加強對露天礦山邊坡的監(jiān)控,防止發(fā)生滑坡。
3.密切監(jiān)控受影響范圍內各類尾礦庫,檢查防排洪設施,做好防范因強降雨和地質災害造成垮壩、潰壩的各項工作;通知下游受影響范圍內的群眾做好防范準備,一旦發(fā)生險情立即采取措施、組織疏散。
4.督促鐵路、民航、水運、長途汽車客運等行業(yè)企業(yè)做好相關防范工作,確保安全運營。
5.督促危險化學品生產儲運企業(yè)加強檢查,做好防雷電工作。
6.油庫儲罐等重大危險源要對接地裝置全面檢查;雷雨天氣應停止裝卸油料,必要時切斷電源。
7.督促建筑施工企業(yè)加強防范,尤其是鐵路、道路、隧道、橋梁等施工單位要做好防洪、防淹、防突水、突泥、防滑坡等工作;建筑企業(yè)要停止塔吊等高空室外作業(yè)。
關鍵詞農村雷電防護;現狀;措施;山東棗莊
Abstract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ituation in Zaohuang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ce for the safety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 Shandong
棗莊是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比較頻繁的地區(qū),且具有雷電活動頻繁、活動期長、季節(jié)性強等特點,雷擊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數一般在23.5 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現,終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屬于多雷暴區(qū)。近幾年,雷擊災害事故發(fā)生在農村的機率約占總雷電災害數的3/4,雷擊傷亡事故4/5以上發(fā)生在農村。因此,結合棗莊農村防雷實際,研究分析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1農村防雷現狀
1.1農村防雷現狀的調查和分析
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裝置。有些農戶在屋頂上放置了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普通電視天線、衛(wèi)星天線等金屬物,大部分沒有作接地處理,這些金屬成為雷電放電的對象,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大部分房屋無防直擊雷裝置;電源線路、有線電視線路、電話線路等無防雷裝置。
1.2農村學校防雷現狀
對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建筑物防雷設施現狀調查,大部分學校沒有防雷設施,特別是偏遠農村小學,無任何設施的比例達95%以上,城區(qū)學校雖然有防雷設施,但防雷設施達不到要求,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大多數學校師生的避雷意識正逐年提高,但經費不足,部分建筑物雖然有直擊雷防護裝置,但防雷裝置倒伏、斷裂、銹蝕、脫焊現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設施的學校,也只不過在主教學樓頂立了避雷針,大部分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食堂等都沒有安裝避雷設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裝的防雷裝置材料規(guī)格或安裝位置、引下線間距、保護范圍等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校內無避雷帶,計算機機房未安裝防靜電地板,幾乎全部電教設備無任何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擊或學校附近有雷擊現象發(fā)生,勢必在電源線路上有雷電感應發(fā)生,將會對學校整個電教設備及微機造成損壞。
2農村雷電防御措施
2.1 加強農村防雷科普的宣傳和雷電知識的普及教育
農村防雷宣傳和雷電知識普及是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其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成敗。只有提高群眾防雷意識,增強群眾安裝防雷裝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應采取防雷宣傳畫、防雷公益圖片、雷電災害警示圖片、防雷宣傳幻燈片、防雷公益廣告等形式,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防雷宣傳,以及在農村宣傳車巡回宣傳等方式開展大規(guī)模的防雷科普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雷電災害知識[1]。
2.2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
農村防雷減災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適應農村特點切實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體系來保證農村防雷工作的健康發(fā)展[2]。應建立雷電災情收集、調查和評估制度,建立農村防雷裝置的檢查制度,建立農村防雷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縣、鄉(xiāng)2級防雷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施工監(jiān)督和竣工驗收制度。
2.3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建設的監(jiān)管力度
對農村企業(yè)和個人新建擴建建筑物,要安裝避雷設施,定期進行防雷檢測。從源頭上減少雷電災害的發(fā)生,政府可以對農村避雷設施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減少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雷電傷亡的發(fā)生[3]。
2.4規(guī)范電力、電話、電視天線等線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農村都是架空線路,雷擊到線路上和線路上感應上雷電流的時候較多,直接安裝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難以承受。一般情況下,線路在人戶前套15 m長的鋼管埋地引入或改15 m長的屏蔽線入戶,并把屏蔽線兩頭接地,這樣可以把線路感應的雷電流的大部分通過屏蔽層和鋼管傳入大地。電話線路入戶時應將其絕緣子(例如通信蝶式絕緣子)的鐵腳接地,電話線路也不宜采用木桿架設。需要架設電視天線時,一定要在它的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并保持3 m以上的安全距離,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將受損,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
2.5做好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
山東省已初步建立由衛(wèi)星、多普勒雷達、閃電定位儀、大氣電場儀、自動氣象站組成的立體雷電監(jiān)測網,可以提前數小時預測到雷電的落區(qū)[4]。要加強雷電災害的監(jiān)測、預警預報工作,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提前預警時間,并借助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時通知農民,讓農民有針對性地提前作好雷電防御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雷電災害事故發(fā)生。
3結論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減災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排除防雷隱患,嚴格按照防雷安全規(guī)范去做,才能將農村雷電災害降低到最小。
4參考文獻
[1] 劉 輝,鄭細華,馬強,等.龍川縣農村防雷現狀及預防對策[J].廣東科技,2010(4):109.
[2] 洪展.探討農村防雷措施[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2):185.
1雷電災害風險評價體系理論
雷電災害風險的評價與管理工作,是當前國際減災防災管理中較為先進的模式,已經成為災害科學等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和研究課題。雷電災害的風險評估是指在一定時限范圍內,對風險區(qū)遭受到雷擊災害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其內容主要包括2個層面:一是對發(fā)生雷擊災害可能性較大的區(qū)域,進行雷擊風險的評價;二是對評估區(qū)域內發(fā)生的雷擊災害進行綜合性分析。通過對雷擊災害風險進行識別、估測、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對各種防控風險的方式進行優(yōu)化組合,就可有效管控雷擊災害帶來的損害并且妥善處理損失,以最小的成本來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標。
2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及作用
就減輕雷電災害帶來的損失而言,通常有3種方式:一是加強雷災天氣的預警工作,提醒人們在雷電災害到來之前做好相關預控措施,例如關閉各種用電設備等;二是防雷項目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三是強化事故搶險救援工作的能力。我們國家雖然對雷暴的臨近預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對于一些特殊的公共行業(yè)來說(電力、醫(yī)療等),要求在雷暴來臨之際關閉所有的電力設備有些不切實際。而目前的技術對雷電災害救援工作來說也還不夠成熟,所以進行防雷建設的就成為最重要工作,防雷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擊能力。雷電風險評估是根據評估目標所在地雷電活動時空分布特征及雷電災害特征,分析、評估、計算雷電可能導致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程度與危害范圍等方面的綜合風險,達到優(yōu)化項目選址、合理功能分區(qū)布局、確定防雷類別(等級)和最佳防雷措施,并能實時應急處理雷電災害事故的目的。雷電風險評估是雷電防護目標實現綜合雷電防護的首要程序,為科學設計、經濟投資、應急處置雷害提供準確的數據,是實現預防為主,科學防雷理念的必要條件。因此,一方面要加強雷暴災害的預警工作,另一方面要通過對雷災風險的研究,確定雷電災害高發(fā)區(qū)域的范圍,以此來有效地提高防雷資金的可利用效率,合理安排防雷工程的建設,根據雷電災害風險程度依次確定最佳的防雷計劃,對不同目標采用差異化的防護,使防護措施有最高的性價比,防止防雷工程的盲目性建設。
3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雷電災害帶來的風險與其他自然災害的風險本質相同,都是多種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往往受到某個區(qū)域自然系統、社會系統等因素的影響。在相同的區(qū)域內,因雷電造成災害的風險機制大致相同,孕災環(huán)境也別無二致,因此可以采用相同的風險評估辦法,來表示該區(qū)域內雷電災害風險的大小以及對比關系。以歷史氣象災害統計的相關數據為依托,采用模糊數學法、灰色系統法等數學方法,對當前的雷災風險作出預測。當前公認評價較好的自然風險形成機制,主要包含的內容為:在某區(qū)域內發(fā)生自然災害的風險,由自然災害危險性(H)、暴露(E)、承災體的易損性(V)、防災減災能力(C)4個風險因素相互交織而成,表達式為:R=H•E•V•C。但是這些因素比較抽象籠統,因此需要與雷電災害的形成機制相互結合,再采用多元分析法或者分層分析法等數學方法,對其進行量化,得出該區(qū)域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計算公式才可以更加準確、詳細地對雷電風險進行預測,而且可操作性更強。
4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表達式
由于文中涉及雷電風險評估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以及建筑物,因此建筑物遭受雷擊風險的通用表達式為:此外,若該建筑物使用類似避雷針等預防雷擊的裝置,那么建筑物遭到雷電打擊的風險大小可以依據該裝置的避雷效果呈現降低趨勢。
5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系統的設計
把建筑物所受到雷擊評估的流程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設計成雷電評估數據庫,進而建立雷災風險評估系統。該系統能夠對建筑物受到的雷擊風電度做出快速的評估,然后依據評估的結果,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有效防治雷擊的措施,進而減小損失。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建立雷擊災害風險評估界面,同時要求設計數據處理窗體,存儲輸入、修改評估參數。2.建立數據庫,主要用于保存雷電閃擊次數及損害幾率等常量,在該系統運行時,能夠有效、快速地對建筑物所受到的雷災風險值進行估算,進而采取適當的防雷保護措施。3.評估系統由很多功能不同的窗體組合在一起,每一個窗體都表示一定的功能塊,所以用戶可以在相關窗體下執(zhí)行相應功能模塊的操作。評估系統模塊組成圖如圖1所示。
6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現狀和未來
一、高度重視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城市高層建筑物日益增多,雷擊事故逐年增多,雷電災害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我市是雷電災害多發(fā)區(qū),年雷暴日數高達58天,最多時達到100天,每年由于雷擊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非常嚴重。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是雷擊風險處理和災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防雷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雷電災害多發(fā)的嚴峻形勢,消除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嚴格按照防雷減災工作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要求,切實落實防雷減災職責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等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建立健全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對因防護措施不到位或災害應急處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二、明確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范圍
按照《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根據我市雷電環(huán)境特點以及國家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規(guī)范標準,大型建設工程和高層建筑、重點工程、爆炸和火災危險環(huán)境、人員密集場所等項目,應當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以確保公共安全,具體范圍包括:
(一)大型企業(yè),化工企業(yè);
(二)石油石化、爆破器材、煙花爆竹及其他易燃易爆物品生產供應儲存場所;
(三)發(fā)射塔、基站等通訊設施,機場、高鐵、輕軌、隧道、索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
(四)高聳觀光塔(梯)、高層建(構)筑物(包括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或30米以上高度的各類建〈構〉筑物)、高架橋、大型游樂設施;
(五)重點文物保護建(構)筑物;
(六)車站、醫(yī)院、學校、商場、體育場館、影劇院、居(村)民集中居住區(qū)等人員密集場所;
(七)水、電、氣、風電場等能源生產供應儲存設施;
(八)其他涉及公共安全或環(huán)境安全的重點防護目標。
關鍵詞:雷電施工機械危害預防
1雷電的產生
雷電是自然界中一種常見的放電現象。關于雷電的產生有多種解釋理論,通常我們認為由于大氣中熱空氣上升,與高空冷空氣產生摩擦,從而形成了帶有正負電荷的小水滴。當正負電荷累積達到一定的電荷值時,會在帶有不同極性的云團之間以及云團對地之間形成強大的電場,從而產生云團對云團和云團對地的放電過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閃電和響雷。具體來說,冰晶的摩擦、雨滴的破碎、水滴的凍結、云體的碰撞等均可使云粒子起電。一般云的頂部帶正電,底部帶負電,兩種極性不同的電荷會使云的內部或云與地之間形成強電場,瞬間劇烈放電爆發(fā)出強大的電火花,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閃電。在閃電通道中,電流極強,溫度可驟升至2萬攝氏度,氣壓突增,空氣劇烈膨脹,人們便會聽到爆炸似的聲波振蕩,這就是雷聲。
2雷電危害的種類
雷擊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直擊雷。是指雷云對大地某點發(fā)生的強烈放電。它可以直接擊中設備,雷電擊中架空線,如電力線,電話線等。雷電流便沿著導線進入設備,從而造成損壞。第二是感應雷。它可以分為靜電感應及電磁感應。當帶電雷云(一般帶負電)出現在導線上空時,由于靜電感應作用,導線上束縛了大量的相反電荷。一旦雷云對某目標放電,雷云上的負電荷便瞬間消失,此時導線上的大量正電荷依然存在,并以雷電波的形式沿著導線經設備入地,引起設備損壞。當雷電流沿著導體流入大地時,由于頻率高,強度大,在導體的附近便產生很強的交變電磁場,如果設備在這個場中,便會感應出很高的電壓,以致損壞。對于靈敏的電子設備,尤需注意。第三是地電位提高。當10kA的雷電流通過下導體入地時,我們假設接地電阻為10Ω,根據歐姆定律,我們可知在入地點A處電壓為100kV。因A點與B、C、D點相連,所以這幾點電壓都為100kV。而E點接地,其電壓值為0,設備的D點與E點間有100kV的電壓差,足以將設備損壞。據有關統計表明:直擊雷的損壞僅占15%,感應雷與地電位提高的損壞占85%。目前,直擊雷造成的災害已明顯減少,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感應雷和雷電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卻大大增加。一般建筑物上的避雷針只能預防直擊雷,而強大的電磁場產生的感應雷和脈沖電壓卻能潛入室內危及電視、電話及聯網微機等弱電設備。
3防雷的方法和技術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雖然人類不可能完全控制暴烈的雷電,但是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已積累起很多有關防雷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一系列對防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術。
(1)接閃接閃就是讓在一定范圍內出現的閃電能量按照人們設計的通道泄放到大地中去。把一定保護范圍的閃電放電捕獲到,納入預先設計的對地泄放的合理途徑之中。避雷針是一種主動式接閃裝置,其功能就是把閃電電流引導入大地。避雷線和避雷帶是在避雷針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采用避雷針是最首要、最基本的防雷措施。
(2)接地接地就是讓已經納入防雷系統的閃電能量泄放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引下線上的電壓,避免發(fā)生反擊。過去有些規(guī)范要求電子設備單獨接地,目的是防止電網中雜散電流或暫態(tài)電流干擾設備的正常工作。接地是防雷系統中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接地不好,所有防雷措施的防雷效果都不能發(fā)揮出來。防雷接地是防雷設施安裝驗收規(guī)范中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3)均壓連接接閃裝置在捕獲雷電時,引下線立即升至高電位,會對防雷系統周圍的尚處于地電位的導體產生旁側閃絡,并使其電位升高,進而對人員和設備構成危害。為了減少這種閃絡危險,最簡單的辦法是采用均壓環(huán),將處于地電位的導體等電位連接起來,一直到接地裝置。金屬設施、電氣裝置和電子設備,如果其與防雷系統的導體,特別是接閃裝置的距離達不到規(guī)定的安全要求時,則應該用較粗的導線把它們與防雷系統進行等電位連接。這樣在閃電電流通過時,所有設施立即形成一個“等電位島”,保證導電部件之間不產生有害的電位差,不發(fā)生旁側閃絡放電。完善的等電位連接還可以防止閃電電流入地造成的地電位升高所產生的反擊。
(4)分流分流就是在一切從室外來的導線與接地線之間并聯一種適當的避雷器。當直接雷或感應雷在線路上產生的過電壓波沿著這些導線進入室內或設備時,避雷器的電阻突然降到低值,近于短路狀態(tài),將閃電電流分流入地。分流是現代防雷技術中迅猛發(fā)展的重點,是防護各種電氣電子設備的關鍵措施。由于雷電流在分流之后,仍會有少部分沿導線進入設備,這對于不耐高壓的微電子設備來說仍是很危險的,所以對于這類設備在導線進入機殼前應進行多級分流。采用分流這一防雷措施時,應特別注意避雷器性能參數的選擇,因為附加設施的安裝或多或少地會影響系統的性能。
(5)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屬網、箔、殼、管等導體把需要保護的對象包圍起來,阻隔閃電的脈沖電磁場從空間入侵的通道。屏蔽是防止雷電電磁脈沖輻射對電子設備影響的最有效方法。
4雷電對施工機械的危害及預防
公路施工作業(yè)處在露天環(huán)境下進行。施工機械的電氣控制系統特別是微電子控制裝置受雷電直擊或雷電感應過電壓損害的幾率很大。京珠高速公路清遠段地處石灰?guī)r山區(qū),在雷雨季節(jié)是雷電襲擊的高發(fā)地區(qū),每當天空中烏云密布大雨來臨時,雷電往往會對施工機械進行正面的襲擊;而有時即使在天空中沒有雨云又不下雨的情況下,感應雷也會時有發(fā)生,其產生的浪涌電壓入侵并損壞路面攤鋪機的微電控制裝置,為此,防雷工作勢在必行。
(1)在瀝青混合料攬拌廠場安裝避雷針裝置由于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及其配套機械集中在一個生產廠場使用,比較容易進行集中防雷,為此,在拌和廠場安裝避雷針。避雷針的高度高于攪拌樓的最高點,達到有效的保護半徑,防止雷電對任何一臺作業(yè)機械直擊。避雷針接地要可靠,由于石灰?guī)r山區(qū)的地質土壤比較干硬,土壤電阻值過大,所以接地網的埋設與廣珠東線的做法不盡相同。接地網的角鋼樁點埋設土坑要求1.0m深左右,角鋼在土坑內要露出20cm左右,在土坑內按比例填滿木炭和顆粒生鹽作為降阻介質,生鹽與木炭的重量比例為1:10,即1kg生鹽摻合10kg木炭,然后填土復蓋。這樣可以確保接地電阻值在4以下。當雷電襲擊時由避雷針及其引線經過接地網迅速將強大的雷電電流引入大地,防止雷電對機電系統的直擊。此外,還對瀝青混合料攪拌操作控制室進行屏蔽,做法是將操作室內微電子控制系統的工作接地、保護接地與金屬結構的控制室外殼用導體連接在一起,再通過接地引線引入地下接地網,使它們保持相等的地電位,預防靜電及雷電。
(2)對路面攤鋪機械電氣控制裝置裝設過電壓保護器由于路面攤鋪機械是隨時移動作業(yè)的,不可能集中避雷,而處在露天環(huán)境下的移動機械電氣控制裝置最容易受感應雷浪涌電壓的入侵,例如瀝青瀝青攤鋪機控制路面平整度和控制機械定位的壓力傳感器等就深受其害。為了保護這些控制靈敏度極高的機械微電子控制裝置免遭感應雷浪涌電壓入侵損毀,根據每臺機械控制裝置的不同構造特點,對其裝設過電壓保護器。
5結束語
雷電災害對機械電氣控制裝置特別是微電子裝置的侵害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為避免雷電對其侵害,應根據機械電氣控制設備的不同構造特點而采用不同的防雷方法。只要合理地選用防雷設備,應定期由專業(yè)防雷公司檢測防雷設施,評估防雷設施是否符合國家規(guī)范要求,施工項目應設立防范雷電災害責任人,負責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項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項防雷設施的定期檢測,雷雨后的檢查和日常的維護。施工單位在防雷設施的設計和建設時,應根據地質、土壤、氣象、環(huán)境、被保護物的特點,雷電活動規(guī)律等因素綜合考慮,采用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設計施工。就會大大降低雷電災害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縣行政區(qū)域內的農村建筑物,包括各鄉(xiāng)鎮(zhèn)、村統一規(guī)劃的農民新村,農民自建房,學校、工業(yè)園區(qū)等公用建筑,機埠、鄉(xiāng)村公交車站等簡易房的防雷裝置的新建、重建和改建項目。
第三條農村防雷減災應實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h氣象局應開展農村雷電災害的預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的宣傳教育和鑒定評估。縣建設、安監(jiān)、公安、消防、交通、廣播電視、電力、通信等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部門的防雷減災工作。
第四條各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開發(fā)區(qū)管委會應當加強對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的領導,將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納入鄉(xiāng)鎮(zhèn)(開發(fā)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的工作范圍,所需經費依法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縣氣象局應當加強對新建、重建、改建農村建筑物和其他設施防雷裝置的監(jiān)督管理。統一規(guī)劃的農民新村和學校、工業(yè)園區(qū)等公用建筑防雷設施應由具有相應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承擔設計和施工。農民自建房以及機埠、鄉(xiāng)村公交車站等簡易房在建造時應考慮安裝符合《縣農村防雷技術規(guī)范》的防雷裝置。
第六條防雷設計應在認真調查地理、地質、土壤、氣象、環(huán)境等條件和雷電活動規(guī)律以及被保護物的特點等基礎上,詳細研究防雷裝置的形式及其布置,房屋選址時應遠離潮濕,空曠等易發(fā)生雷擊的地方。統一規(guī)劃的農民新村和學校、工業(yè)園區(qū)等公用建筑防雷設計方案應當經縣氣象局審核,未經審核同意的,不得交付施工。
雷擊多發(fā)區(qū)域內的新建建筑物應在設計前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論設計經濟合理的防雷裝置,各鄉(xiāng)鎮(zhèn)應根據雷擊風險區(qū)劃圖中制定的風險等級,采取科學、經濟、合理、有效的防雷措施。
第七條農民新村和學校、工業(yè)園區(qū)等公用建筑應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進行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施工與驗收。農民自建房以及機埠、鄉(xiāng)村公交車站等簡易房的防雷裝置由鄉(xiāng)鎮(zhèn)氣象工作站和經氣象主管機構培訓的氣象協理員初驗后報縣防雷機構審核。
第八條農村學校、工業(yè)園區(qū)等公用建筑物的防雷裝置實行定期檢測制度,檢測周期為一年,工業(yè)園區(qū)內生產危險化學品及具有爆炸危險的企業(yè)檢測周期為半年。雷擊多發(fā)區(qū)域內的防雷裝置應增加定期檢測頻率。檢測單位應及時出具檢測報告,發(fā)現安全隱患及時督促有關單位整改??h氣象局要加強對農民自建房防雷設施的抽檢,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
第九條雷擊多發(fā)區(qū)域應按每5平方公里1個的標準建造避雷亭,并在避雷亭顯著位置設置警示標志,經縣氣象局驗收合格以后方可使用,且每年在雷雨季節(jié)前必須檢測一次。用于在田間、路途中無法及時返回家中的村民避雷之用。
第十條可能增加周邊建筑物和其它設施雷擊幾率的農村工業(yè)、電力、通信等設施建造前需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對周圍農民住房有影響的,應按評估結果進行整改。
第十一條農村變壓器應做好防雷接地措施并設置警示標志,周圍應有安全圍護設施。新建高壓輸電線路和桿塔以及各類通信鐵塔與農民房屋的水平直線距離在20米以內時,應當經氣象部門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經審核同意或消除其可能造成的雷擊風險后方可建設,以防止發(fā)生雷擊事故。農村人員密集處的高大樹木等孤立、高聳物體應懸掛防雷擊安全警示牌。
第十二條逐步規(guī)范農村自建房的防雷裝置建設,做到防雷裝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將農民自建房的防雷工作逐步納入規(guī)范化軌道,從源頭上解決農民自建房的防雷問題,以消除雷擊隱患。
第十三條縣氣象局是處置雷電災害的應急主管部門,縣公安、安監(jiān)、民政、交通、衛(wèi)生、供電、通信等協管單位按照分工,負責職責范圍內的雷電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置,按照《縣雷電災害應急救援預案》實施救援。
第十四條健全以政府主導、氣象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的新農村防雷管理機制。建立縣鄉(xiāng)村三級從設計、施工、驗收到檢測維護一整套完善的農村防雷管理體系,做到縣有領導分管,鄉(xiāng)鎮(zhèn)有專人負責,村有氣象協理員落實。
第十五條把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組織做好本地區(qū)雷電災害防御規(guī)劃,健全建立防雷減災責任制和雷電災害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農村防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新農村建設的雷電災害防御能力。在雷擊易發(fā)區(qū)內有經濟困難的農戶家庭,縣財政及各鄉(xiāng)鎮(zhèn)給予防雷設施建設補助。
第十六條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則,抓緊規(guī)劃和建設雷電監(jiān)測網,提高雷電災害預警和防御能力;通過雷電監(jiān)測網,并結合氣象探測資料,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廣播、網絡、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手段,向農民及時、傳播雷電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第十七條廣播、電視、報紙、電信、信息網絡等媒體收到縣氣象局要求播發(fā)的雷電天氣預報、警報信息后,應當及時向公眾傳播,對重大雷電天氣的補充、訂正預報、預警,有關媒體應當及時增播或者插播。
第十八條縣氣象局應當加強對雷電和雷電災害的發(fā)生機理等基礎理論和防御技術等應用理論的研究,并加強對防雷減災技術和雷電監(jiān)測、預警系統的研究和開發(fā)。
第十九條各鄉(xiāng)鎮(zhèn)、村與縣氣象局應結合當地典型事例,以展版、板報、掛圖、專題片、幻燈片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宣傳雷電科普知識和防雷減災法律法規(guī),講解雷電發(fā)生的原理和防護要領,消除群眾迷信恐懼心理,提高群眾防雷減災意識。
第二十條縣有關部門和各鄉(xiāng)鎮(zhèn)、村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實現雷電防護知識進村入戶,增強群眾自我防護和救助能力,有效減輕雷電災害損失。
關鍵詞 新農村;雷電災害;原因;防護措施;寧夏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4-0352-01
防雷減災是國家安全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地方、城市建筑物、生產廠礦、電子信息系統等防雷工作已基本規(guī)范。但農村防雷減災工作任務仍很艱巨。農民防雷意識匱乏,野外作業(yè)雷電防護措施不當,雷擊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時有發(fā)生[1-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農村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農村舊房翻新,部分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已蓋起樓房,在“村村通電話、村村通電視、村村通寬帶”的進程中,進行規(guī)范設計和施工,并完善相應的防雷措施,實現綜合布線,減少雷災事故是新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的重點[3]。
1 寧夏雷電災害分布特征
寧夏地處我國內陸,除銀川平原和狹窄的衛(wèi)寧平原外,大部分為山區(qū)。據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近30年的氣象資料統計分析,寧夏年平均雷暴日都在25 d以上,固原市達35 d。每年4—10月都有雷暴發(fā)生,尤其是7—8月,雷電災害頻繁且強度大。每年80%的雷電災害發(fā)生在農村,重點是偏遠的山區(qū)和曠野地帶,主要危及人畜生命安全。如:2012年6月20日,鹽池縣一村民遭雷擊當場死亡;2002年7月23日,海原縣西安鄉(xiāng)發(fā)生雷擊事件,1人死亡,重傷1人,14只羊被雷電擊死;2002年4月2—3日,連續(xù)2 d,同心縣下流水鄉(xiāng)白圈子村2人先后遭雷擊死亡。
2 農村雷電災害頻發(fā)的原因
2.1 缺乏科學防雷措施,防護意識淡薄
城市的社區(qū)、學校、機關、企業(yè)、醫(yī)院和車站等機構,由于信息暢通,人們預防雷電等自然災害的意識較強。雷閃天氣許多人都采取雷電災害防護措施,有效避免雷擊事故的發(fā)生,但由于缺乏科學防雷的常識或防護雷電災害的意識淡薄,在農村或曠野遭雷擊的概率較大,雷電事故頻繁發(fā)生。
2.2 房屋建設缺乏統一規(guī)劃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2010)》對新建、擴建、改建建(構)筑物的防雷設計進行了規(guī)范,《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guī)定》要求新建、擴建、改建建(構)筑物防雷裝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但農村未進行竣工驗收就投入使用的情況普遍發(fā)生。由于不安裝防雷裝置,忽視了防雷安全,從而留下了雷災隱患。另外,農村的電力線、電話線、電視天線等架設不規(guī)范,亂架天線,在房頂隨意豎金屬器件,院內任意拉鐵絲線,室內電源布線混亂等。不僅不安裝防雷裝置,反而在無意間布設了一些引雷器件,使雷擊通道暢通,增加了遭受雷擊的可能性,從而造成了農村雷電災害事故頻發(fā)。
2.3 防雷管理力不從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明確規(guī)定,主管部門對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建(構)筑物,尤其是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場所和工礦企業(yè)都進行了有序管理。但對地域廣闊的農村的防雷管理存在一定困難,一方面農村新建、擴建、改建建(構)筑物不主動申報,防雷管理的流程無法有序開展,另一方面政府監(jiān)督管理部門如城鄉(xiāng)建設局、安全檢查監(jiān)督管理局和規(guī)劃局監(jiān)督管理受到限制[4]。
3 新農村建設雷電防護措施
3.1 加強防雷防靜電常識和安全生產宣傳
深入農村尤其是偏遠空曠的山區(qū)農村,通過會議、警示教育、示范工程等形式,宣傳防護雷電災害知識、安全生產的有關規(guī)定,增強農民群眾的防雷意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消除迷信思想,使其采取正確方法防御雷電災害。
3.2 逐步規(guī)范農村房屋建設
各級防雷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的防雷管理,從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制定相應的防雷法規(guī),規(guī)范農村防雷工作。政府應把農村防雷納入公共安全和安全生產管理范疇,完善管理機制,改變防雷管理部門和監(jiān)管部門不力的狀況。農房建設也要從基礎環(huán)節(jié)抓起,做到防雷裝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從源頭上消除雷災隱患,減少或避免雷擊事故的發(fā)生[5]。
3.3 提前做好雷電災害監(jiān)測和預警氣象服務工作
根據鎮(zhèn)鄉(xiāng)或行政村,自然村的特殊條件,采取“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的做法,保證氣象災害監(jiān)測和預警信息暢通,盡量做到事前防范。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業(yè)服務、氣象為防災減災服務的2個體系建設,利用閃電定位系統、多普勒雷達等設備,進行雷電災害監(jiān)測和預警,及早預測可能發(fā)生的雷電災害,通過電視、“121”氣象信息服務電話、手機短信、大喇叭等有效途徑,提前讓農民群眾知道雷電災害,提前防范,有效減少雷擊事故發(fā)生[6]。
4 參考文獻
[1] 鄒忠旺,劉玉英.對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的思考[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18):349-350.
[2] 鄭建衛(wèi).農村防雷減災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0(4):94-95.
[3] 廖書紅,熊小衛(wèi),蔣蜀南.論贛南山區(qū)新農村建設中的防雷減災工作[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14):398-399.
[4] 范小雷.大別山區(qū)農村防雷的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34):16644-16646.
關鍵詞:氣象資料;雷擊事故;分析;建議
一、事故描述
本文對濟南市遙墻鎮(zhèn)中一個名叫新碼頭村的雷擊事件進行分析,08年6月的一個中午,在稻田里勞作的一名農民被雷擊死亡,而另外一名當時經過稻田的農民則被雷擊擊昏。在事故發(fā)生之后,山東省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的相關專家組就馬上前往事故現場進行事故原因調查,經過調查,對這次事故進行詳細分析。
二、氣候背景分析
事發(fā)地點位于濟南市區(qū)的東北方向,與濟南市的直線距離大約為二十二千米。事發(fā)地點為一片大面積的水稻田,較為空曠,從現場調查可以看出,事發(fā)地點并沒有設置避雷針等防雷設施,距離稻田七十米左右還有一高壓傳輸線路。
并且,事故發(fā)生的時候,魯中以及魯西北等地區(qū)都出現降水天氣,局部地區(qū)還出現強降水以及雷雨天氣。
(一)查看氣象圖示
在事故發(fā)生當天,查看山東省當地的500hpa的高空圖,發(fā)現有一弱脊存在于河套以東的地方,而山東省正是被弱脊前的西北氣流控制。再查看當地850hoa低層高空圖,當時位于蘇皖交界處,存在于一高壓,而魯中以及魯西北地區(qū),正是處于高壓的西北側,這兩個地區(qū)當時氣候受西南暖濕氣流的控制。由于當時的氣候影響,濟南的天氣呈現出“上冷下暖”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時屬于非常不穩(wěn)定層結狀態(tài),當時處于這種天氣狀態(tài)下的新碼頭村,就會極易發(fā)生對流性天氣,類似于雷電天氣等。
(二)云圖演變
查看氣候圖像,在事故發(fā)生前兩個小時,山西和河北境內出現高空槽云系,但是,這一氣象當時并沒有對山東省的氣候造成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空槽云系逐漸轉移向東北方向,當抵達濟南上空時,小對流云團已經發(fā)展成為較強的對流云團,與高空槽云系結合,逐漸變強,一直向東北方向移動。
(三)雷電回波特征
根據事故當天的雷達組合反射率來看,在濟南上空,有一個弓狀回波呈現逐漸減弱狀態(tài),但是,此弓狀回波對遙墻鎮(zhèn)產生影響的時候,最大的回波強度可以達到45bBz,而最高回波可以產生超過9千米的頂高,在相互作用下,就會對濟南上空的對流區(qū)域產生惡劣天氣影響,出現閃電。
在山東省境內一共設置了十三個LD-Ⅱ型閃電定位系統,在對事故發(fā)生當天進行閃電定位查詢,發(fā)現當時事故地點附近發(fā)生了云地負閃擊,還發(fā)生了六次,并且云地負閃擊發(fā)生的位置都是距離事發(fā)地點半徑240米的區(qū)域內。
三、事故結論
(一)在水田、河流等電阻率較小并且還比較空曠的地方,人們很容易就會受到雷電閃擊,再加上農村地區(qū)缺乏高大建筑物,防雷設施較少,在空曠的地面中行走的時候,相對來說,人就成為了周圍的高點,容易受到直擊雷的電擊,從而造成傷亡。所以,雷雨天氣的時候,人們一定要處于有避雷設施的室內,并且要把門窗關好。
(二)村民要加強對雷電危害的警惕性,政府以及村委要在農村加大力度宣傳防雷知識,使村民的防雷意識以及在耳濡目染中能夠得到提高,同時還要在農村地區(qū)安裝避雷設施,從多方面預防雷擊事故。
(三)在雷擊事故的鑒定以及調查中,常規(guī)的氣象資料以及閃電定位系統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氣象工作者應該主動加強對閃電監(jiān)測的研究,盡可能向社會提供更多的預防雷電信息,加強雷電預防。
四、加強防雷工作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防雷知識
政府以及各級部門要充分利用各大媒體以及互聯網進行防雷知識宣傳,還要對廣大居民加大宣傳雷電科普知識以及防雷減災知識,使廣大居民能夠充分了解雷電知識,并且各地區(qū)還應該定期舉行防雷以及避雷的應急措施講座,教會居民正確的避雷、防雷方法,從而避免因為雷電而導致損失。
(二)加強居民防雷意識
為了提高居民的避雷、防雷意識,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一定要互相配合,進行防雷以及避雷知識的宣傳,讓居民充分認識防雷以及避雷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防范意識。同時,政府還要出臺相關的防雷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等相關的文件,對防雷工作進行全面的約束性,形成由上至下都依法進行防雷工作的局面,從而全面覆蓋防雷工作,使防雷工作普及全民。
(三)規(guī)范防雷安全裝置
各級氣象部門以及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等相關的部門應當重視防雷安全工作,把防雷安全工作歸類為安全生產評估方面的內容,對其進行安全檢測。同時,一定要定期檢查各地區(qū)的防雷裝置,在日常的維護中,一定要加以注意,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發(fā)揮防雷裝置的作用。另外,各部門還要對各建筑物開展防雷裝置檢查,對于那些沒有在建筑物中安裝防雷裝置的,相關部門要勒令其在規(guī)定時間內裝好,對于那些防雷安裝裝置不合格的建筑物,相關部門要監(jiān)督其改裝,從根本上做好防雷安全工作,避免事故發(fā)生。
(四)家電的使用
在雷雨天氣進行時,居民在家使用電器的時候,一定要加倍注意,有些功率大的家用電器(如電冰箱、洗衣機、粉碎機以及攪拌機等)在雷雨天氣中盡量避免使用,還要將這些家電的插頭,避免觸電;并且,在平時如果不使用這些家電的時候,也盡量將這些家電的插頭,環(huán)保用電,這樣養(yǎng)成良好習慣,在雷雨天氣中,將雷電災害降到最低。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濟南市遙墻鎮(zhèn)新碼頭村的一次雷擊事故進行調查,運用相關的氣象資料以及氣象監(jiān)督檢測系統對此次事故進行分析,得出了相關的結論,并且通過對雷擊事故分析,給出一些防雷、避雷建議,希望能夠提高居民對雷電災害的重視,提高防范意識,避免雷電災害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馮桂力,郄秀書,袁鐵,周筠珺. 一次冷渦天氣系統中雹暴過程的地閃特征分析[J].氣象學報, 2006, 64(2): 211-220.
關鍵詞:雷電 災害 調查
引言
雷電災害時自然界一種危害程度較大的災害性天氣事件,雷電以其強大的電流、炙熱高溫及強烈的磁輻射等物理效應使其在瞬間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雷電致災范圍非常廣,各行各業(yè)以及建筑、電網、通訊、林業(yè)、交通、軍事設施等,尤其對現在廣泛使用微電子、信息、網絡、無線電通訊設備都構成威脅。雷電具有持續(xù)時間短、放電快、短暫突發(fā)性特點,常常造成人員傷亡通信以及計算機信息系統中斷,嚴重危害人民財產和人身安全。所以防雷檢測就顯得必不可少。
在具體分析之前,我們首先看一下易受雷擊的對象。
第一,易遭受雷擊的地點。
水面和水陸交界地區(qū)以及特別潮濕的地帶,如河床、鹽場、葦塘、湖沼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土壤電阻率較小的地方,如有金屬礦床的地區(qū)、河岸、地下水出口處和金屬管線集中的交叉地點、鐵路集中的樞紐、鐵路終端和高架輸電線路的拐角處;
土壤中電阻率不連續(xù)的地點,比如巖石和土壤的交界處、巖石斷層處、較大的巖體裂縫、露出地面的巖層、河沿,以及埋藏的管道的地面出口處等地勢較高和曠野地區(qū)。
第二,易遭受雷擊的物體。
缺少避雷設施或避雷設施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儲罐、水塔、電視塔、高聳的廣告牌等;
排出導電塵埃、廢氣的廠房、管道等;
內部有大量金屬設備的廠房;
孤立、突出在曠野的建筑物以及自然界中的樹木;
電視機天線和屋頂上的各種金屬突出物,如旗桿等;
建筑物屋面的突出部位和物體,如煙囪、管道、太陽能熱水器,還有屋脊和檐角等。
一、地面觀測資料
吉林市氣象局直屬單位觀測站記錄記載此次降水過程尺度大,全區(qū)都有短時強降水、雷電、冰雹大風災害天氣,受災地當日14時40分開始出現雷陣雨天氣,同時伴有大風和冰雹。屬于一次區(qū)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
二、地理位置
吉林市地處吉林省中部偏東,松遼平原向長白山的過渡地帶。1250401-1270051E,420311-440401N,區(qū)內地形復雜,雷電災害居全省之首,從近30年氣象資料統計看,我市平均年雷暴日數多達36日, 5-9月是雷暴的多發(fā)期,其中6-8為最為活躍,約占全年的94.4% ,因此,這一時期防雷工作突顯重要。
三、雷電災害的日變化特點
通過對閃電定位資料進行分析可知,雷電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在雷電期內,發(fā)生雷電災害時的溫度日差大約在 20℃左右,雷電的日變化也很明顯,雷電出現時間一般在午后至傍晚,即地表受熱后的幾小時,此時空氣受熱膨脹,常常在近地層形成絕對不穩(wěn)定層結,易引起雷暴等對流性天氣發(fā)生
四、災情損失情況
2013年6月3日下午14時40分左右,吉林地區(qū)境內出現了大范圍短時雷雨大風和冰雹的強對流天氣,并伴有強烈密集的雷暴聲。磐石、舒蘭某村遭受雷擊,造成磐石某村村民1死2傷,舒蘭1死,另外,村民家用電器、供電線路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五、雷擊現場勘察結果
經過對現場情況上調查分析,本次雷擊事件兩個出事地都在空曠田間地里干農活,相對高度稍高,依據滾球法保護原理,四周樹木和電線桿等高大物體不能對事故點構成直擊雷防護,在水田、玉米地行走的人成為環(huán)境中的制高點。舒蘭的馬某穿膠靴在水田里插秧,一道驚雷突然擊中馬某左肩,馬某瞪著雙眼倒地,經搶救無效死亡。磐石李某也在水田里插秧,為躲避雨她跑到寬3米、長20米田間避雨遭雷擊致死,同時還有2名擊倒昏迷。
六、雷電災害防御對策
此次雷擊事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給人們正常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同時也為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敲響警鐘。隨著農村通訊設備、農用電設備增加,農村電氣化水平也進一步提高,各種家用電器已進入農民家庭,因此農村發(fā)生雷擊事故也在不斷上升,再加上村民的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匱乏,防雷設施更加不到位。因此,針對上述情況,應采取以下措施。
1、農民在田間耕作遇到雷電時,不能為了躲雨跑到大樹底下,也不能到空曠的地方躲雨。在田間遇到下雨可找有避雷措施場所或山洞,如果找不到可蹲下,雙腳并攏,手放在膝蓋上,身體向前屈,如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如果雷電大作,感覺頭、頸、手處有螞蟻爬上感,頭發(fā)豎起,說明發(fā)生雷擊,應趕緊爬在地上,盡量避免接打手機,最好關閉手機。插秧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鍬等,不要穿潮濕的衣服。此外市民不要觸摸和接近避雷裝置的接地線,不要扛鐵鍬等工具。要摘下金屬架眼鏡、手表、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