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朱熹道德教育方法

時間:2023-09-22 09:48:25

導語:在朱熹道德教育方法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朱熹道德教育方法

第1篇

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人性的重要作用。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fā)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guī)范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p>

與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lián),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亟杂幸匀テ錃赓|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痹谥祆淇磥?,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欲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fā),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然而,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于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xiàn)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并貫穿到他整個的學術活動之中,身體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廟學記》,并為尤溪學宮題寫《明倫堂》匾額,也體現(xiàn)了他的這一教育思想。朱熹19歲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當官7年(一說9年),在朝任侍講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講學傳道,著書立說。朱熹一生從事教育,教化民眾,可謂桃李滿天下。據(jù)《紫陽朱氏建安譜》記載,朱子門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龜年等321名,不僅具名姓,且附列簡歷。明人倫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證。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兩個階段,8至15歲入小學,15歲之后入大學?!靶W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張以小學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發(fā)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則是大學教育之任務?!按髮W是窮其理”,“小學是事親事長且直理會那事,大學是就上面委曲詳究那理,其所以事親是如何,所以事長是如何”(《朱子語類》卷七)。故若小學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養(yǎng)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張,跟他的教育目的論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論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為基礎,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倫,所謂“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近思錄》卷九注文)同時,他主張學校要培養(yǎng)“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明確指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利祿而已也?!痹凇队裆街v義》中又說:“故圣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輯語言、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背浞直憩F(xiàn)了朱熹辦學的目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結合當今的九年義務教育來看,許多十五六歲的學生上完初中就失學了,很讓人擔憂。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學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華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就是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優(yōu)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他常以孔子所謂“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句話來教育學生,且認為“此是古今學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切宜審之!”(《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他堅決反對“學圣賢之理,為市井之行”的人。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把做學問看作是中科舉,獵取官祿的階梯和資本,朱熹對此是極為反對的。他提倡所謂“復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以儒家的道德倫理來教育學生,“使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關閩書》卷十六)。朱熹始終把德育放在領先的地位,把德育與智育融為一體,既教學生以知識,又教他們怎樣做人。在他看來,小學教育是基礎,是“培根”的工作,故從小向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認為,兒童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畏隆師之道”方面的倫理道德皆蘊藏于儒家經(jīng)典之中。“道之在天下,其實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其文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因此,儒家經(jīng)典乃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朱熹平生編寫的大量著述中,兒童用書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論語訓蒙口義》、《易學啟蒙》、《小學》、《四書集注》等,都是他親自編寫的兒童讀物。特別《小學》和《四書集注》,一直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間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正統(tǒng)的小學教材。

朱熹編寫的這些兒童讀物,都把宣揚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學》一書乃博采六經(jīng)、史傳以及孔子后學著作中有關忠君、孝親、守節(jié)、治家等內容的格言、故事、訓誡等編寫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學備矣”、“后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朱子語類》卷七),那是做人的樣子。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還擬訂了許多道德教育規(guī)范:“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薄靶奚碇貉灾倚拧⑿泻V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薄敖游镏杭核挥?,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辈娬{“學者學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業(yè)相勸》中說:“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肅政教,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游,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難。能導人為善,能規(guī)人過失,能為人謀事,能為眾集事。能解斗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鄙鲜隽信e的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為一個盡善盡美的人了。這雖是朱熹寫的《增損呂氏鄉(xiāng)約》一文中的條文,但也可以說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觀的基本內容。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來,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點是“先入為主”。他認為青少年思想單純,最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想影響,一旦接受了“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就會遇到抵觸??墒?,“非禮之端不能禁外之不來,而能禁內之不往”(《續(xù)近思錄》卷十二),是故只要我們把“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只要“先入為主”,就可免“扦格不勝之意矣”。(《小學集注·原序》)朱熹強調嬰兒墜地之后,乳母之教,尤為重要。長到6歲,要教以數(shù)目、方名等淺易知識。8—15歲為小學階段。“人生8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大學章句》)。朱熹主張家長對青少年必須嚴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嬌生慣養(yǎng)。如果“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亦兇狠”(《小學·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絲毫放松。為便于教育從幼年抓起,朱熹親自為兒童編寫了一本《童蒙須知》作為教材之用。

朱熹繼承了孔子關于“少時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看法。他認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禮儀守則和規(guī)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會形成習慣,長大成人后就能遵守倫理綱常而不違??梢娕囵B(yǎng)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兒童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關鍵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行為習慣呢?朱熹認為須從具體的日常事務入手,所謂“圣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做去”(《朱子語類輯略》卷二)。為此,他主張培養(yǎng)青少年道德行為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會倫理具體化和條理化,讓青少年遵照履行,為使他們“灑掃應對,入孝出悌,動罔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寫的《童蒙須知》中,對兒童衣服冠履、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灑掃應對、讀書寫字等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都按照儒家的標準作了具體規(guī)范,比今天的《小學生守則》還要細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違,誠履篤行,庶幾將來“自不失為謹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賢君子之域,無不可者”(《童蒙須知》)。

朱熹雖然強調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說不重視“知”。他認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還必須同時向他們灌輸社會倫理道德觀念,這正如他所指出:“為學之實,固有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其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腳的關系來比喻行和知二者的關系:“知與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子語類》卷九)行與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熹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曰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皢枮閷W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人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又說:“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p>

一曰居敬。朱熹強調“居敬”。他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還說:“敬之一字,圣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yǎng)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fā)聰明,進德修業(yè),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見,“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

一曰存養(yǎng)。所謂“存養(yǎng)”就是“存心養(yǎng)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yǎng)”的功夫,來發(fā)揚善性,發(fā)明本心。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yǎng),獨觀昭曠之原?!睆牧硪环矫鎭碚f,“存養(yǎng)”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笆ベt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yǎng)”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頓在義理上。

一曰省察?!笆 笔欠词?,“察”是檢察。“省察”即是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于亡”,做事不“陷于惡”,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視“力行”。“夫學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jīng)觸及到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認識的指導,并檢驗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等這樣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總之,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于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發(fā)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fā)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為其幼年讀書處賜額御題“南溪書院”,懸掛大門上方。元至正年間,中書省理問愛卨題頌“閩中尼山”、“海濱鄒魯”匾額,將朱熹譽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賜“文山毓哲”匾額。歷代對朱熹的贊譽不勝枚舉。說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內的理學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還有其積極的意義。

教育思想的實施,必須有好的教育方法為依托。朱熹主張學習之法應當“循序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币簿褪钦f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本褪钦f,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守而致精?!本褪钦f,讀書要有個先后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此中的旨趣。除外,還需切已體察。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什么叫“體之于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

朱熹強調讀書要著緊用力。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饑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朱熹認為只要是有價值的書籍,都是能給人以思想、睿智的。對今天的讀書人來說,則應倡導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愛默生說:“當心靈被勞動與創(chuàng)造所激勵時,則無論閱讀何書,每一頁都會變得熠熠閃光,意蘊無窮,每一句話都意義倍增?!覀冇X得作者的見識有如天地一般寬廣無邊?!?/p>

第2篇

[關鍵詞]書院;人文教育;學規(guī);科舉

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大學將進入社會的中心,直接參與經(jīng)濟活動的運作,這使得大學的功利趨向愈來愈明顯,直接影響到大學人文教育的實施,甚至因過分強調科學教育,使得大學淪為職業(yè)培訓機構,這既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不符合大學自身的發(fā)展邏輯。人文教育是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主要特點,并形成了實施人文教育的較為完備的制度,挖掘古代書院人文教育的理論是構建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理論的重要基礎。本文主要從探討儒家人文精神出發(fā),對書院人文教育進行分析,力圖管窺書院人文教育的一斑,以為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理論建設提供些許借鑒。

北宋以降,書院逐漸發(fā)展成為傳承、創(chuàng)新和普及儒家學說的重要機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中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梢哉f,書院是儒家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動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踐履者。

儒學是以人為本位的學說,主要表現(xiàn)為在對人的價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時,也強調人應該具備社會責任心,并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前后依存的關系,即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內圣外王之道”,通過“正心”、“誠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內圣”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儒家學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即所謂的“外王”。這種由內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換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著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層面:其一,士人通過忠實踐履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并將其內化為自身人格、價值的追求方面,使個體道德達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將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諸實踐,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將這種人文精神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中國古代教育呈現(xiàn)出典型的人文特色。書院教育不僅將以道德養(yǎng)成為核心的人文教育擺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來設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貫徹落實。

作為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創(chuàng)建、修復并講學于多所書院,在長期的書院教學生涯中,朱熹將培養(yǎng)書院生徒的道德品質作為首要任務,他在《白鹿書院揭示》中指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痹谥祆涞脑O想中,道德養(yǎng)成被視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說:“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則皆因其天賦之秉彝而為之品節(jié),以開導而勸勉之,使其明諸心,修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而推之以達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務之際,必無不盡其分焉者?!彼倪@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內涵與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養(yǎng)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幾乎所有的書院大師都強調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動中的絕對地位。長期主講南宋長沙岳麓、城南二書院的著名學者張拭則認為書院應該“傳道而濟斯民”,將以儒家道德為核心的“道”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為學之路雖然與朱、張二人明顯不同,但在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選擇上,卻是與二人一致的,對書院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標準也是“明人倫”。在(增修萬松書院記)中他指出:“今書院之設……士之來集于此者……而進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從而趨之也。是必有進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賢之學也?!倍肮攀ベt之學明倫而已?!彼^“明倫”就是要精通儒家的倫理道德,并將其內化為信念,進而外化為行為準則。此外,王陽明還將書院的道德教育與自己的學術主張結合起來,認為書院教育應啟發(fā)良知、培養(yǎng)圣人,即所謂的“致良知”。

盡管明清代大多數(shù)書院是以培養(yǎng)科舉人才為主要任務,但書院仍然重視人文精神的灌輸,強調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扎實的儒學功底是科舉應試的前提條件。道光中葉,主講廬州涇川書院的著名漢學家胡培暈認為:“國家設立書院造就人才,原欲其講明修己治人之道,備他日任使,非徒以膏火月廩周其空乏,亦并非望其博取科第為一身之榮已也。”許完寅認為當時書院教學的主要弊端是“聚諸生課文詞,為科舉而已”。盡管他也承認“當今之世,士之起于鄉(xiāng)也以科舉,勢不得不專于文詞”,但他還是認為片面追求科舉文詞會妨礙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說:“然而循習之深,則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所至,其有道德而能文詞者如彼也,其文詞當于理而進于道者又如此也。夫何有今昔之異哉?”因此,他要求桐鄉(xiāng)書院的生徒通過潛心學習儒家經(jīng)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他說:“吾愿吾鄉(xiāng)之士,講習于其中,無誘乎功名名利而存茍簡之心,相與究孔孟之遺,為修己治人之大,勇于自立,而以積久持之,待其學之成履之為德性,發(fā)之為文章,舉而用之為豐功偉業(yè),斯所謂人材于此出,斯所謂造士于此始矣?!贬躁枙旱膱?zhí)掌者耿介也認為從事舉業(yè)的生徒要重視“有本之學”的學習,他說:“今日論學,不必煩為之辭,即于舉業(yè)加一行字,使修其辭為有德之言見諸用,為有本之學?!?/p>

雖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書院對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不盡相同,甚至淪為科舉附庸的書院對人文教育相當不重視,但人文教育貫穿于書院千余年的發(fā)展始終,成為其區(qū)別于中國古代其他教育機構的顯著特征。

由于人文教育在要求生徒掌握儒家經(jīng)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儒家人文精神內化為道德品格,因此不但要求書院重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而且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其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既體現(xiàn)在學規(guī)之類的制度化文件中,也從書院內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祭祀等方面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

學規(guī)是規(guī)定書院的辦學宗旨、辦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其學習方法等方面內容的制度性文件,書院的人文教育也在學規(guī)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在中國書院發(fā)展史上,朱熹所制定的《白鹿書院揭示》是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書院學規(guī),不僅為歷代書院所采用,而且還成為南宋中后期以來官辦教育機構的規(guī)范性文件之一?!栋茁箷航沂尽穼⑷寮业牡赖乱?guī)范作為書院辦學指導方針,首先就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獲得這些道德規(guī)范,《揭示》認為掌握儒家經(jīng)書是關鍵,朱熹說:“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jīng)。有志之士,固當熟讀而問辨之。”為此,他提出了“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睆倪@個“為學之序”來看,朱熹要求生徒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最終落腳點就在于篤行上,即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行為實踐。在朱熹看來,行為實踐更多地會表現(xiàn)在日常行為中,他說:“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睘榇耍栋茁箷航沂尽穼ι降娜粘P袨橐?guī)范也有相當嚴格的規(guī)定,在修身方面,要求生徒“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在處事方面,要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達到學規(guī)中的各項要求,朱熹強調自我主觀努力的作用,他說:“則夫規(guī)矩禁防,豈待他人設之后有持循哉?”與此同時,他認為學規(guī)還有警示作用,對于生徒的道德教育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指示生徒嚴格遵守這一學規(guī),“諸君其相于講明遵守而責之于身焉……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則彼所謂規(guī)者,必將取之”?!栋茁箷航沂尽凡坏?guī)定了人文教育在書院教育中的地位,而且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

與《白鹿書院揭示》強調主觀自覺性不同,在同為南宋著名學者的呂祖謙為麗澤書院制定的《規(guī)約》中,則強調外部力量的強制性在人文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規(guī)約》主張建立書院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將社會輿論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認為生徒違反道德準則之后,要先對其進行勸勉。如果勸勉無效,則要對其進行嚴厲的譴責。如果譴責仍然無效,則需要公之于眾,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來促使其悔過。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生徒,書院應當開除其學籍。為使人文教育落到實處,《規(guī)約》要求生徒使用日記簿,將每天所學的內容和疑問記錄下來,“肄業(yè)當常有,日紀所習于簿,多寡隨意。如遇有干輟業(yè),亦書于簿”。等到生徒聚會探討學術時,各自提出自己有關于經(jīng)書的疑問,互相商榷。對懶惰不愿意寫日記的生徒,應當“共擯之”。我們認為朱熹和呂祖謙的學規(guī)在開展人文教育方面,各有特點,朱熹重視生徒的道德自覺性的培養(yǎng),而呂祖謙則重視輿論的監(jiān)督與強制作用。

盡管實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書院利用學規(guī)開展以儒家道德倫理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傳統(tǒng)為后世所繼承,只是在不同的時候和不同的書院根據(jù)實際情況補充一些大同小異的條目而已,使書院的人文教育在強調道德自覺和輿論強制方面走了調和的路線。

清代岳麓書院山長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的《岳麓書院學規(guī)》,現(xiàn)仍刊在岳麓書院講堂東墻之上。這一學規(guī)延續(xù)了書院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tǒng),從孝、忠、莊、儉、和、悌、義等方面對生徒作出了嚴格的要求,學規(guī)的前半部分為:“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各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辈坏3至藲v代學規(guī)對儒家倫理道德進行嚴格要求的傳統(tǒng),它還將儒家道德倫理規(guī)范貫穿于日常行為中,力圖使生徒養(yǎng)成良好的素養(yǎng)和人格形象。因此,這一學規(guī)使書院的人文教育更加易于落實,也使得書院人文教育效果更易于考核。

除學規(guī)之外,書院人文教育實施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書院內部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與祭祀是最為典型的。書院建筑的總體布局是遵循儒家綱常倫理的,內部環(huán)境的布置也時刻彰顯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類似潛在課程的方式實施人文教育。如岳麓書院講堂的布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講堂東、西兩墻上嵌有朱熹手書的“忠、孝、廉、節(jié)”和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手書的“整、齊、嚴、肅”八個大字,集中體現(xiàn)了岳麓書院的院風和人文教育傳統(tǒng)。這種布置使書院生徒置身于濃厚的儒家倫理道德氛圍之中,時刻警醒他們保持對儒家倫理道德的體悟和追求。

書院祭祀也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書院祭祀是中國古代廟學體制的延伸,并結合書院的需要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除與官學同樣將孔子等先圣、先師、先賢作為祭祀對象之外,書院還供奉本院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代表人物以及與本院息息相關的人物,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彰顯本院的學派學風和旨趣,另一方面意在將這些人樹立為本院生徒,甚至成為書院所在地的道德和學術的榜樣。通過開展祭祀禮儀,向生徒與地方民眾傳達書院的道德與學術追求,使生徒與地方民眾受到儒家人文精神的浸染。

這些實施人文教化的方式多是重在對于人文教育的第一個層面——完善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而對于第二個層面——治國、平天下的方面則顯得相對忽略。這與儒家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的思想是一致的,加之書院作為教育機構,強調個體道德教育亦在情理之中。

盡管如此,書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生徒參與社會政治的實際運作也是相當重視的,這使得書院人文教育的內涵進一步拓展。書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養(yǎng)清心寡欲的儒學教徒為目標;書院亦不是純粹的文官訓練營,不以培養(yǎng)追名逐利為終生目標的勢利之徒為任務。書院教育應該通過完善生徒道德,進而實現(xiàn)全社會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體現(xiàn)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為此,書院學者們往往將這種人文追求與社會政治、日常人倫結合在一起。而在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體制下,科舉是幾乎將儒家經(jīng)典知識權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將文化話語權轉化為政治話語權的必經(jīng)之途,書院與社會政治的結合往往表現(xiàn)為對科舉仕進的追求。因而,為實現(xiàn)個體道德完善與“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數(shù)書院都將道德教育與應試教育統(tǒng)一起來,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德業(yè)”與“舉業(yè)”并重的人才。書院大師們認為士人必須在研習儒家經(jīng)典的基礎上,將儒家思想內化為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舉之學,即所謂立志。朱熹說:“若高見遠識之士,讀圣賢之書,據(jù)吾所見而為文以應之,得失利害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明代王陽明的高足王畿亦持基本相同的觀點,認為“舉業(yè)”與“德業(yè)”并不是對立的雙方,二者是相互促進的,他說:“是非舉業(yè)能累人,人自累于舉業(yè)耳。舉業(yè)、德業(yè)原非兩事……其于舉業(yè)不惟無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舉業(yè)為德業(yè),不離日用證圣功,合一之道也?!?/p>

此外,不少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或修復者則進一步認為生徒努力學習“有本之學”,不僅能提高自身素質,而且還能提高科舉及第的機率。廣西洛江書院要求生徒全面研習《易》、《書》、《詩》、《禮》、《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將學習心得付諸實踐。這樣不但自然會形成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而且還能在場屋競爭中穩(wěn)操勝券。饒拱辰創(chuàng)建巴東信陵書院以后,反對書院生徒“惟是習文藝、取科第為富貴資”,注重在講明義理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上下工夫,使自己成為學問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這樣能使“其文藝必能卓然自樹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機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為鄉(xiāng)黨所倚賴而矜式”。

書院教育的這種轉變,使得科舉應試知識與人文教育結合在一起,成為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資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臺灣(海東書院學規(guī))云:“‘六經(jīng)’為學問根源。士不通經(jīng),則不明理。而史以記事。歷代興衰治亂之跡柢,亦胥在焉。舍經(jīng)史而不務,雖誦時文千百篇,不足濟事?!币钥婆e考試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將人文教育寓于科舉應試教育之中,應該說這是書院科舉化背景下,書院人文教育的一種自我調適,以適應生徒普遍讀書應舉的要求。

第3篇

“致良知”是王陽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深層理論基礎。他關于道德教育的實質、道德教育的過程、道德教育的原則等思想對當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王陽明;高校;道德教育

王陽明早年篤信程朱,又曾游心于釋老之學。“龍場悟道”后,他提出“心即理”,陽明“心學”由此發(fā)端。這里試以“致良知”為視角,對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進行分析,并簡論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一、“致良知”與道德教育實質

王陽明從“心即理”出發(fā),認為道德教育實質就是“致良知”。他反對朱熹的“道問學”,向事物中尋求道理,認為這是舍本逐末,煩瑣而不得要領。他的弟子徐愛向他質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傳習錄•徐愛記》,以下引自《傳習錄》者,皆只注篇名。)他回答說“: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fā)之事父便是孝,發(fā)之事君便是忠,發(fā)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徐愛記》)由此,他提出道德教育“不假外求”,而在于“尊德性”,在于“致良知”:“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是猶析心與理為二也。夫學問思辨行之功,雖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于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答顧東橋書》)雖然他的“致良知”不外乎是“存天理,滅人欲”,但是他通過強調“致吾心之良知”,則突出了道德主體在道德教育中的能動作用。

二、“知行合一”與道德教育過程“知行合一”

反映王陽明道德教育過程的思想。“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而是道德認知和道德踐履的關系。首先,“知行合一”是針對朱熹的“知先行后”而發(fā)的。朱熹提出過“知行相須”的觀點,認為知和行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但是他又說:“論先后,知為先。”因此,在“為學次第”上,他主張先“讀書而明理”,把《中庸》里的“學問思辨行”分為“知”和“行”兩截功夫。這容易使人知而不行,造成知行脫節(jié)。所以陽明批評說“: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所以“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在胸中。”(《黃修易記》)他反對知行脫節(jié),認為“行”應當包含在“為學”和“窮理”之中,“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合一并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jié)事矣”(《答顧東橋書》)。其次,他從“致良知”出發(fā),認為“知行原來只是一個工夫”。他認為“良知之說,只說得個心即理,即知即行”(《寄鄒謙之》)。“知行分作兩件”,實質上是“被私欲間斷,不是知行本體”(《徐愛記》)。“知行本體”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覺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原來只是一個工夫”(《答友人問》)。因此,他認為,知行合一之教就在于“要復那本體”(《徐愛記》)??梢姡岢?ldquo;知行合一”,目的在于“補偏救弊”,克服學者“冥行妄作”或者是“懸空思索,揣摩影響”(《徐愛記》)的弊病。這在道德教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認知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離不開道德認知,知行在某種程度上確是合一的。他提出“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致知”這樣的見解,無疑是很深刻的。但是他的“知行合一”在理論上同樣是有缺陷的。雖然他看到了行的重要性,但是卻犯了“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銷行以為知”的錯誤[1]。他混淆了知和行的區(qū)別,以至于把意念和情感也當作行,如他說“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三、“動、靜皆有事”與道德教育原則

(一)靜處體悟

程朱理學在道德修養(yǎng)上重視“主敬”,朱熹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朱子語類》卷十一)這是要求個體時刻以封建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身。王陽明強調“循理之謂靜”(《答倫彥式》),這與朱熹很類似。但他是從多方面說明“靜”的含義的,并且滲透了他的良知學說。首先,根據(jù)良知學說,良知有體有用“,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答倫彥式》)。其次“,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動靜者,所遇之時也”(《答陸原靜》)。這里的“動”與“靜”是相對于具體的時空環(huán)境來說的。最后,他的“主靜”明顯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摻雜了禪宗成分。他雖然不承認自己的“靜”是“坐禪入定”,但是從他反復強調“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答倫彥式》)來看,不能不說是受禪宗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來說,王陽明的“靜處體悟”,是要求個體時時以“吾心之良知”進行自我觀照,無論是靜坐時也好,有事無事時也好,都要收斂身心,以“理”進行自我約束。具體說來“,靜處體悟”指的是靜坐、寧靜以收斂身心等這類靜修功夫。他在中年的時候十分重視靜修的功夫,他說:“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無益于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錢德洪記》)他提倡靜修,本意是避免使人心為外物引誘,并不是將修養(yǎng)的功夫一歸于靜“,蓋因吾輩為事物紛拏,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功夫耳”(《與辰中諸生》)。

(二)事上磨煉

與“靜處體悟”相對,王陽明更加重視“事上磨煉”。他發(fā)現(xiàn)靜修雖然必要,但是靜修也有局限性,就是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若靠著寧靜,不惟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陸澄記》)。他的弟子也多有這樣的困惑,有的感到“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陸澄記》),有的感到“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覺內外打不成一片”(《陳九川記》)。為此,他以“體用一原”的良知說為根據(jù),主張良知展開于日常的踐履之中,進行“事上磨煉”。他說:“良知明白,隨你靜處體悟也好,隨你事上磨煉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錢德洪記》)他還主張以“動”為主,輔之以“靜”,以動濟靜,“須在事磨煉工夫得力。若只好靜,遇事便亂,那靜時工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陳九川記》)。可見,陽明將“動”與“靜”都視為“致良知”功夫,“動、靜皆有事”是他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則。他用孟子的“必有事焉”“、集義”把這二者統(tǒng)一起來。他說:“我此間講學,卻只說個必有事焉”,“動靜皆有事”,“必有事焉者,只是時時去集義”,“所謂時時去集義,只是致良知”《與聶文蔚》)。據(jù)此,他以“致良知”為頭腦,主張隨時隨地開展做學問的功夫。“大抵學問工夫,只要注意頭腦得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見多聞,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fā)用流行。”(《答歐陽崇一》)例如雖然他對科舉不滿,認為科舉使人心放溺,但是他并不反對科舉,“舉業(yè)不患妨功,惟患奪志”,“循循為之,亦自兩無相礙”(《與辰中諸生》)。對于讀書也是一樣,雖然他批評朱熹那種支離的讀書方法是“”,但是他也不反對讀書,“且如讀書時,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黃修易記》)兒童的日常生活,也不能等閑視之,所謂“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也”(《與辰中諸生》)??傊J為“錢谷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與陸原靜》)。

(三)省察克治

從“致良知”出發(fā),王守仁把“省察克治”作為“存理去欲”的重要原則。在《傳習錄》中他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逐一追究搜索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省察克治是使自己的內心時時保持警覺,不讓私欲、私念有一點的存在余地。他又把“省察克治”等同于《中庸》的“戒慎恐懼”,并以此為“致良知”的重要功夫。所以他說“:戒慎恐懼者是良知”(《答陸原靜》),“戒慎恐懼之功無時或間,則天理常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無所虧蔽,無所牽擾”(《與舒國用》)。“昭明靈覺之本體”,指的就是“良知”。

(四)刮磨

針對一般人的“良知”容易受到蒙蔽這一點,王陽明提出“刮磨”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說:“圣人之心,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刮磨。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盡去其駁蝕,然后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費力,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若不加刮磨,駁雜未去,其間固自有一點靈明處,塵埃之落,固亦見得,亦才拂便去,至于堆積于駁蝕之上,終弗之能見也。”(《與黃宗賢》)“刮磨”首先是去除物欲的障蔽,以恢復本心“自有一點靈明”,“識得仁體”。另外,“刮磨”還有通過不斷的縝密思考,鍛煉思維能力,以使“良知之用”不斷呈露的意思,所謂“聰明日開”,“良知愈思愈精明”(《錢德洪記》)。

四、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高校大學生正處在風華正茂的青春期,各方面發(fā)展正趨于成熟。王陽明的道德教育思想對當前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第一,它有助于啟發(fā)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良知與自覺。“良知人人同具”,因而要使其樹立發(fā)展的自信心,變“他律”為“自律”。第二,立足德育,使大學生全面、正確地看待知行關系。王陽明的知行論不是簡單的哲學認識論。從德育的角度,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很多的合理內核。第三,他關于德育原則的論述對于指導大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也極富啟示意義。

作者:常國良 封瑋 單位:黑龍江大學

第4篇

長期的教育實踐

朱熹十九歲進士及第,二十歲時從福建崇安回老家徽州婺源便開始了教育生涯,而真正從事教育活動,是他二十四歲受命出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時,至其生命終結(年齡七十一歲),其間有近五十年的時間,主要是從事著述與講學活動,即便是在同安縣四年、南康軍二年多、浙東一年多、漳州一年多、長沙三個月、御前一個月多的為宦期間,也少不了講學活動,故曰朱熹是長期從事教育實踐活動。

崇高的敬業(yè)精神

朱熹曾言: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者也。作為教育者,朱熹自身具有誠摯的敬業(yè)精神。朱熹以書院為陣地,授受相傳,傳播儒家思想,確立了學統(tǒng)。朱熹登第后五十年,入仕而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六日,至其生命的終結之前,講學不輟,居家則五夫納徒、寒泉談經(jīng)、武夷授課、滄州講學,外任則白鹿書院、漳州府學、岳麓書院,隨政興學,受教者眾,門徒遍布天下。在教學工作中,朱熹誨人不倦,“講論經(jīng)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辯,則脫然沉疴之去體。一日不講學,則惕然常以為憂?!保S《勉齋集》,四庫本)可見其具有崇高的敬業(yè)精神,由此產生感召力,吸引來閩、浙、贛、皖、湘、川、廣等地的眾多學者。

眾多的校舍建設

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間,親自參與同安縣學的建設(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129―130)。在奉祠期間,還親手創(chuàng)建有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滄州精舍。在任南康軍期間修復白鹿洞書院,在知長沙期間修復岳麓書院(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這些校舍建設的成功之舉,也是兩宋時期其他教育家所不能比擬的。盡管在當時財政凋敝的情況下所建校舍是多么的簡陋,但為學子提供了就學的場所,并有許許多多的學子在精舍、書院里聆聽教導、得到,其功之高,也非諸人可比。

縝密的教育制度

兩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有胡瑗、范仲淹、王安石、程顥、程頤、張、呂祖謙、陸九淵、朱熹等數(shù)人,在這些人當中,獨陸九淵不以制度為然。呂祖謙所定的規(guī)章,很受朱熹重視,但相比而言,唯朱熹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影響最大、最久遠。加上朱熹晚年對門人董銖、程端蒙二人的小學《學則》作跋給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廣(朱熹《朱子全書》卷八十二P3879),便有了從小學到大學兩個階段的教育規(guī)章制度。

朱熹的教育思想之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他把《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和《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學理論的基本指導思想,寫入學規(guī)中,貫徹于教學活動中,貫徹于整個教育體系之中。這對拯救南宋衰世的人心沉淪,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若將兩宋官辦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與朱熹制定的書院規(guī)章制度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朱熹的高明在于引導加約束,做到寬中有嚴,遠非官方所訂的規(guī)章制度偏于對學子的懲罰所能比擬。朱熹強調格物致知,踐履力行,知行并舉,事物不分大小,有理存焉皆宜究,大到廣袤無垠的宇宙,小到灑掃應對,皆有學問,不當隨意錯過。故朱熹的教育,是人生教育與知識教育不相脫離的綜合素質之教育。

完善的教育體系

朱熹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既強調小學教育,也重視大學教育,還對學前教育、女子教育、特長教育給予關注。既重視文化知識的授受,也強調對個人道德與社會倫理的重視;既重視對儒家經(jīng)典著作的探討,也重視對自然學科知識的鉆研、掌握及應用。

朱熹在《小學?序》中說“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毙W教育,注重在事,大學教育則注重在理,事理分明,便能明辨是非,才能有所作為。

實際上,在朱熹的書院教育過程中,許多人進士及第,走上仕途,中途又回到朱熹的身旁不斷求教,還有一些年紀已經(jīng)不小的人,還偕同子孫向朱熹問學,這些表明,朱熹的教育已確立為終生教育的模式。朱熹的大學教育,就是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朱熹始終提倡實學濟世,反對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僅僅只是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朱熹的教育內容,幾乎涉及當時南宋社會所存在的社會各個領域,如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農業(yè)、商業(yè)、醫(yī)學等等。

靈活的教學原則

我們說朱熹是個通才是不為過的,從黎靖德所編的《朱子語類》中可以看出朱熹所講授的范圍之廣、內容之多、程度之深,也可以看出朱子門人之多、興趣之異、問答之別。以這些受學者所錄內容分析來看,朱熹能掌握和應用靈活的教學原則來培養(yǎng)學生。有人總結得出朱熹的主要教學原則有四條,即啟發(fā)誘導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溫故知新原則、學思結合原則(王玉生《中國教育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94―99)。

啟發(fā)誘導原則: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學者,始終存在授受的關系,在教育的早期階段,主動與被動的關系特別突出。在授受過程中,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與進取精神,優(yōu)秀的教育者,各有自己的高招,朱熹則采取啟發(fā)誘導的教學原則。朱熹對學生說:“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個引路底人,做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三),在《朱子語類》論學之中,記載有大量的啟發(fā)誘導式的教學法的內容,體現(xiàn)了朱熹在書院教育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因材施教原則:來自各地的學者先后向朱熹問學,他們年齡不同,原先的知識面不同,掌握的知識程度不同,個人的稟賦、興趣、愛好也有差異,為此,朱熹能根據(jù)學生的各自條件和實際需要進行指導,即根據(jù)“人品之高下”“材質之大小”而成就之,疏于基礎知識的、或偏于史學者、天文學者、經(jīng)學者、律呂學者,等等,皆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而不是等量齊觀,要求所有的學生多領域齊驅并進,故其弟子的終身成就各有不同。

溫故知新原則:這一原則是對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揮。對于溫故知新,孔子認為首先要掌握知識的系統(tǒng)性,要處理好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問題??鬃拥牡茏幼酉恼f“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論語?子張篇》)。而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溫故知新”又作了闡述與發(fā)揮,并將此原則應用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

學思結合原則:朱熹教人讀書,特別強調既要熟讀,又要精思。他繼承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認為“學是學其事,如讀書便是學?!薄八贾皇撬妓鶎W的事?!保ā吨熳诱Z類》卷二十四)朱熹又說:“讀便是學……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自家使喚。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保ā吨熳诱Z類輯略》卷二)讀與思,是讀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的兩個不同側面,只讀不思,必是死讀,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東西,更不可能結合實際而得以應用。朱熹強調:“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使思量這事合如何?!庇终f:“思與學字相對說,學這事便思這事,人說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這道理是合如何,則罔然而已?!保ā吨熳诱Z類》卷二十四)

多樣的教學方法

朱熹認為,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通過格物而達到致知。格物與致知,是教學過程的兩個階段。無論是閱讀前人的著作,還是談論前人的觀點,都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熹確實采取了多樣的教學方法,促成學生的進步。

課堂講授。這是常規(guī)的教學,按規(guī)定開設的科目和課程進行。講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是概括地理解教材,對所研究對象形成初步概念的階段。后人未能親臨現(xiàn)場聽朱熹的講授,只能通過《朱子語類》的記載內容去揣摩當時的情景。

學術討論。實際上,在同安縣學、寒泉精舍、鵝湖寺、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武夷精舍、滄州精舍等處所,都有學術交流,特別是朱熹在進行學術創(chuàng)作時,遇到問題,經(jīng)常召集門徒或學友進行探討,以期解決疑難問題。

書信答疑。朱熹生平與人書信往來甚多,除日常的問候外,就是對學術問題、現(xiàn)實問題的提問或回答,有的簡短,有的繁復,不一而足。在古代交通與通訊不是太便利的情形下,可以說是遠程教育。

山野唱和。朱熹反對科舉考試中將作詩填詞列為單科考試內容而引誘許多人終身搜奇獵艷、不務實學由此博取功名的做法,但他不反對游歷華夏山川的放懷歌唱,且常常偕同友人、門生走出書齋,把大自然當作課堂,游山玩水,作詩吟唱,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陶冶學生的性情,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用的教學教材

朱熹親自編著教材,其中有兒童啟蒙教材《小學》六卷、《童蒙須知》一卷、《訓蒙絕句》五卷。將這些教材作為塾館課徒之用,三本書實際上構成了朱熹的小學教材體系(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765)。而《近思錄》、《四書集注》等書,則是作為精舍講學之用,而朱熹的《經(jīng)筵講義》,顧名思義則是給皇帝講授時所用的教材。朱熹的著作甚多,雖然不是作為教學教材之用,但可以將它們視為教學參考書之屬。

第5篇

城鄉(xiāng)接合部學校的學生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行為習慣差。果皮紙屑亂扔亂丟,見到垃圾也不撿。第二,學習習慣差。學習缺乏自覺性,上課不認真聽講,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第三,家長不配合。家長的口頭禪就是“教師我什么也不懂,你幫我管管他,靠你了”,缺乏責任心。

二、城鄉(xiāng)接合部學校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城鄉(xiāng)接合部地區(qū)外來流動人口較多,人員混雜,素質參差不齊,對于未成年學生影響很大。他們年齡較小,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容易產生很多不好的行為。第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地區(qū)的學生家長大部分沒有受到過高等教育,他們將重心放在掙錢上,忽略了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第三,學校教育重智輕德的觀念依然存在。

三、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開發(fā)校本資源

東區(qū)小學處于筆崗社區(qū),是朱熹后代所在地。基于此,我校2014年11月申報并開展了“運用朱子文化創(chuàng)建德育特色學校”的課題研究。全校上下一心,師生全體動員,圍繞“朱子文化”中關于學習、衛(wèi)生、禮儀習慣等內容進行宣傳、學習,讓學生通過游戲、活動規(guī)范自身行為,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事態(tài)度。

2.發(fā)揮文化的教育作用,注重文化滲透

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應注重文化滲透。如:我校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注重通過名人標語和圖畫的形式展現(xiàn)道德教育,讓學生更加樂于接受。除此之外,教師還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作黑板報,定期開展道德教育的班會,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我校還以朱熹的名言命名4棟教學樓,分別為“日省樓“”問渠樓“”極理樓“”道心樓”。

3.監(jiān)督導行

為了加強監(jiān)督,東區(qū)小學專門成立了學?!凹t領巾禮儀小隊”,由禮儀小隊的成員與值日教師對每一個班集體的表現(xiàn)進行檢查和評分,記錄各個班的情況,然后在每周的學校升旗儀式后對優(yōu)秀班集體提出表揚,對成績較差的班集體進行教育。學期末,學校把這一學期每個班集體的成績進行整理,作為對教師評審的基本條件。

4.開展專項教育活動

東區(qū)小學根據(jù)學校的具體情況定期舉辦教專項育活動,如針對教師節(jié)的“我心中的好教師”感恩教育,針對學生的“做最好的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開展了“珍惜糧食我做到”“開展有益的課間游戲”“夸夸身邊的小雷鋒”“我的好媽媽”“參觀消防中隊”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自身的實際經(jīng)歷,認識自身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

5.樹立模范

榜樣模范作用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激勵。如我校在升旗儀式結束之后,將每周班級的衛(wèi)生、道德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比,并且給優(yōu)秀的班級頒發(fā)旗幟,加以表揚。在學校的德育教育評比上,為其頒發(fā)“文明之星”的旗幟,對班級中學生所做的好人好事進行表揚。除此之外,每個班還需要定期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揚。

6.拓寬教育的途徑

東區(qū)小學每學期初、學期末都會請法制校長(派出所的警官)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講座。東區(qū)片的消防中隊也常常會在學校進行演習。這一行動培養(yǎng)了學生安全自救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很多安全教育知識。

7.成立“家委會”

我們在每班選出5位家委會委員,成立“家長委員會”。成立家長委員會的目的,在于增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這種做法改變了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思想,提高了學生的德育水平。除此之外,學校還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溝通學生的情況,讓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問題提高重視,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8.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

第6篇

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學是德性倫理學。從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和孔盂的倫理思想來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質的概括,它包括狀態(tài)、性情和習慣等。在西方傳統(tǒng)里,它分為勇敢、慷慨、謙遜、節(jié)制、大方、大度、溫和、公正等條目;在中國傳統(tǒng)里,它則分為恭、寬、信、敏、惠、忠、孝、禮、智、義等條目。

一、孔子的德性倫理思想——仁愛、忠恕、修己

儒家德性論的基礎是人性論。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主張性善論。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閉儒家德性論的一個重要思想基礎是“天人合德”。認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本原在天,是天的本質屬性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因而。第一,作為人類社會基本秩序和行為規(guī)范的道德綱常。是天經(jīng)地義的。第二。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一切行為都是以天為最根本的法則的。第三。人類社會道德效法天的自然之道,體現(xiàn)天的“生生之德”,因而維持社會最和諧、最穩(wěn)定的秩序??傊?儒家德性思想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經(jīng)濟模式之中.又全面滲透于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鬃邮侨寮业滦岳碚摰膭?chuàng)始人。他的德性思想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提出了德性的總括——“仁”

“仁”是孔子德性思想的核心內容??鬃訉?ldquo;仁”的用法極其靈活.每次針對不同的學生的不同問題從不同的方面對“仁”做出解答,賦予其不同的意義。“仁”的根本含義即“愛人”。“樊遲問仁。子日:‘愛人’。”“仁”是以對人的真誠之愛為基礎。愛人的基礎是真誠的情感的培養(yǎng).孔子深刻地批判一切假仁假義的行為。“巧言令色。鮮矣仁”用。“剛、毅、木、訥近仁”。“仁”是人心的自然流露。非“直”無以為“仁”。“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血緣之愛.生而具有,情深意切,這種深刻的愛護之情才是為仁的根本。但這還不是仁愛本身,仁愛并不僅僅局限在血緣家庭之中.必須擴充出去。“泛愛眾而親仁”以至于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進展到“民胞物與”.把整個世界都當作是其自己的生命內在構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君子成人之美”。仁的根本目標是“立人,達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樣,仁愛之心,就不再是軟弱的情感.它有著深刻的正義感.有著寬宏的力量。

其二.概括了德性的內在規(guī)定——“忠恕”

子日:“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日:“唯。”子出,門人問日:“何謂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㈣(《論語·里仁》)“忠”是盡其在我.對人要盡自己的一切能力.孔子提倡“與人忠”舊,反對“為人謀而不忠”;恕是推己及人,人己統(tǒng)一,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為人處世,實現(xiàn)“仁”的美德。“忠恕”的具體內容就是五德:子張問仁于孔子??鬃尤眨?ldquo;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日:“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輨t足以使人。”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五個方面: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就是有了仁德。

其三.指出了德性的層次——圣德、仁德、凡人之德

在孔子看來,德性是有層次的:子貢日:“如有博施與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得?。鹤约阂率滦械K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一步的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德的方法了。

德性的第二個層次是仁德,這是君子所具有的德性君子應具有寬恕的德性:“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舊君子應具有中庸之德。君子應群而不黨。“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如此等等,做到這些才算是個君子。圣人之德是德性理想,君子之德是現(xiàn)實德性。

德性還有第三個層次是凡人之德.那就是一般人可以具備的德性。孔子雖深受弟子愛戴,但孔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凡人。還不具備君子的德性。他說:“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從這也說明,一般人不做君子.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德性

二、盂子的德性倫理思想——仁、義、禮、智四位一體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義禮智”四德并提。他從人之深層細微的心理情感活動尋求仁愛之心的內在根據(jù).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他提出仁宅義路、居仁由義,從內在與外在、基礎和行為的統(tǒng)一確立了“仁義”道德的根本內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

孟子從孔子那豐富龐雜的概念群中將仁、義、禮、智提取出來,重新規(guī)定,稱之為四德,以此作為倫理哲學概念內核。標識道德之善。孟子從人性善的角度探討四德的根源.認為四德是人的本性,“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噬就是說,“仁義禮智”四德是人內心所固有的.它發(fā)端于人之善。他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四德的基礎,認為四德來自人們的四種心理狀態(tài):“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他從人自然內在地具備“四心”的意義上認為.人之為人在于人之有仁義禮智四德:“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舊他又言:“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他是以仁義禮智道德作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之所在。他從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角度探討四德之l'n-J的聯(lián)系:“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仁義札智四德是他的倫理哲學中最重要的四個范疇.以四德為骨架而建立起來的邏輯結構就是他的倫理學的整個體系。

孟子認為.仁和義作為德性.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層次是不一樣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仁是內在的,深層次的,義是外在的,淺層次的。他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求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強調我們要深刻認識仁義禮智四德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閉。“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當人的生命和幸福與道德理想、原則發(fā)生沖突時:應該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的幸福和生命去捍衛(wèi)仁義道德。所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嗍此即“以身殉道”。這是孟子倫理思想中光彩奪目的一頁。也是孟子精神最具感染力的地方。

此外,孟子還提出了存心養(yǎng)性、反身內省的德性修養(yǎng)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_捌由于修養(yǎng)之道在于從“心”內求,因此,在道德實踐上,孟子主張“反求諸己”。他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罰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

三、朱熹的德性倫理思想——居敬、窮理、省察

朱熹的德性倫理思想是建立在“理”的基礎之上的.他提倡德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和諧與美好的社會秩序。

朱熹首先對“理”作了三方面的規(guī)定: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為是物者”,是物之規(guī)律;二是物之“所當然之則”,是人應當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已”者.“非人之所能為也”。朱熹認為,“所以然之故”和“所當然之則”,都是“非人之所能為也”的必然。他說:“天道流行。造化發(fā)育。凡有聲色象貌而盈于天地之間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則其所以為是物者,莫不各有其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賦。而非人之所能為。”pt他認為德性的目的就是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的境地。他把“理”看作是至高無上的德性。他說:“未有天地之前.先有此理”.理是先于天地、先于人類麗存在,這種超時空、超感覺的“理”是字宙的主宰。一切倫理道德準則都是由它派生出來的。“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問者.又各得之而為性。其張之為三綱,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明。他說:“理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萬物至好底表德。”嘲“其中含具萬理。而綱理之大者有四。故名之日仁、義、禮、智。”這就是說,“理”不僅是諸種事物的根源,是根本的理,同時又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其中最主要的德性原則是仁、義、禮、智。要達到“理”的德性境界.必須做到“居敬窮理”。“居敬”就是做事專心致志。謹慎小心,不受的干擾,不喪失心中的“天理”;“窮理”就是“格物致知”,即接觸事物,研究掌握其道理。他認為將君、臣、父、兄、弟、夫、婦、事師長、交朋友等不同的角色。規(guī)范在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禮、信等方面,這種規(guī)范是先天的,符合“天理”的。每一個角色都應當嚴格遵守。“未有君臣,先有君臣之理。”只有恪守這種一一對應的倫理規(guī)范.整個社會就能順應天理.因而也就能達到一種和諧。社會就得以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朱熹主張重德輕欲,認為人欲是罪惡的,而天理才是崇高的。“夫人只是這個人。道只是這個道。豈有三代漢唐之別?但以儒者之學不傳.而堯、舜、禹、湯、文、武以來轉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漢唐之君雖或不能無暗合之時,而其全體卻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堯舜三代自堯舜三代,漢祖唐宗自漢祖唐宗。終不能合而為一也。”這就是說,堯、舜、禹三代帝王心術是天理流行,社會上所有的現(xiàn)象都是至善的、光明的:而三代以后的帝王,心術都是人欲之私.社會的一切現(xiàn)象也都是混亂、黑暗的。而治世的目標就是鏟除三代后的人欲、恢復三代的天理。他強調天理并不是要消滅人欲,而是要使人欲服從天理,人正當?shù)挠桥c天理相符合的.只有不正當?shù)挠排c天理相違背,這時只要統(tǒng)治者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只要把握好一種尺度.就能達到一種和諧的境地.這樣.世界就將處于一種美好的境界。

在治國德性上他提倡“仁者愛人”。他認為,求仁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目的.只有戰(zhàn)勝了人欲,恢復了天理,便叫做仁。“仁是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于求仁也”閱。他認為只有實行德治,統(tǒng)治者才能使天下歸心,才能以靜制動。也才能“以寡而服眾”。

朱熹還特別重視道德修養(yǎng)。認為“私欲凈盡,天理流行”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是圣人。人們應當以圣人作為修養(yǎng)的模范、標準。他認為加強道德修養(yǎng)應該積極促使青年實踐、立志、堅毅、用敬、求知、踐實。他說:“學者大要立志。”對于立志.朱熹認為“為學須先立得個大腔當了。卻旋去里面修治壁落教綿密。”聞“凡人須以圣賢為己任”聞。立志是朱熹求知進學的出發(fā)點.因為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識得道理原頭.便是地盤。”嗍不然.則無從下手。道德修養(yǎng)貫穿于人的始終。而學校之道德教育對于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朱熹將學校劃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小學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忠”、“孝”、“悌”、“信”等一般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大學階段就要在此基礎之上“明其理”,即按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步驟.使其“明明德”,最后達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同時.朱熹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繼承了孔盂的觀點.認為修養(yǎng)要著力于三個方面。即“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朱熹認為我們能夠盡自己的心。盡自己的力.來實現(xiàn)道德上的至善.這就是忠。他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我們能夠推已及人,在積極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消極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叫做恕。“忠是無一毫自欺處,恕是稱物平施處。”他解釋說:“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于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于人”。忠恕相互聯(lián)系,“‘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非忠者不能也.故日:‘無忠,做恕不出來’。”人們真正做到了“忠恕”就到達了“仁”的道德境界,“合忠恕,正是仁”悶。信者誠也。所謂誠,朱熹認為“誠者。天之道,誠是實理自然,不假修為者也。誠之者.人之道,是實其實理,則是勉而為之者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之道也。”

第7篇

[關 鍵 詞] 古代德育;輔導員;德育方法

[作者簡介] 孫小金,同濟大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高校輔導員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然而,輔導員大多剛從大學畢業(yè),一般都沒有系統(tǒng)學過心理學基本知識和教育學知識,也未深入研究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加上輔導員之間多數(shù)情況下合作與交流較少,很多事情都是憑借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來處理,這對于解決學生中較深層次的問題來說還遠遠不夠。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輔導員?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可以為輔導員工作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古代德育方法

中國古代文化所追求的是通過道德修養(yǎng)和錘煉使人成為圣賢。圍繞如何才能教育人、引導人,培養(yǎng)出時代需要的人才這個問題,古代哲人和教育家的一些教育思想和理論至今仍很有借鑒意義。

首先,開啟人學視角,堅信人是可被成功教化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雖然爭鳴的范圍極其廣泛, 但都離不開對人本性的探討。而先秦學者對人本性問題的研究, 則根源于社會教育的需要。他們認識到, 要消除社會的動亂, 穩(wěn)定社會的秩序, 創(chuàng)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 必須加強社會的教育, 必須解決教育的主體――“人”的問題, 這就無法回避對人本性的研究和探索。

關于人本性的問題, 當時的學者往往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 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這奠定了傳統(tǒng)人性論的基礎。此后中國人性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先秦、漢唐、宋元、明清和近代五個理論階段。據(jù)民國學者江恒源統(tǒng)計,從孟子至晚清章炳麟有約30家之多的人性論學說。而提出這些人性論,以及落實這些人性論主張的建議,都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人可以被教化的信念。這既是中國古人的結論,也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邏輯起點。

其次,尊重教育規(guī)律,喚醒學生內在動力,使學生致力于自學和進步。古人認識到,強迫學生學習不會有好的效果,要教出好的學生,就不能像驅趕牛羊那樣來對待學生,而是要喚醒學生的內在動力。這一教育思想,既包含了對學生的愛護與人格的尊重,又包含了教育自身的引導作用。在這個方法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其具有強烈的進取愿望和行為?!秾W記》開宗明義就強調,教者先盡職,學者“先立志”。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學者大要立志。所謂志者,不道將這些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瓕W者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志不足以有為,此學者之大病。”“立志要如饑渴之于飲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1]幫助學生立志, 要樹立遠大的目標, 只有“學者大要立志”,追求的目標遠大,才能像饑思食、渴思飲那樣產生進取的強烈欲望,才能“勇猛”而“有進”。明末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認為,幫助學生立志是育人之根本,他說:“志立則學思從之”、“志之篤,則氣從其志,必不倦而日新”[2]。孔子要求學生要“志于道”,指出:“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3]。一個學生總以吃穿不好為恥,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生活方面,很難談得上樹立遠大的理想。

那么古人如何來立志呢?中國哲學認為,天地生育人類及萬物,天地間的萬物皆“統(tǒng)”之于天,人類及萬物是天地生養(yǎng)的,因此服從天地的規(guī)律。因此,天決定了人的生存,也決定了人的特性。對于沒有達到天的要求的普通人來說,他追求的方向就是實現(xiàn)“天人合一”,回復到天的規(guī)定性那里去。這個過程通過“誠”來完成。做到了“誠”,人就做到了天人一體。至此,人找到了自身的依據(jù),中國哲學的天人一體這個圓圈才走完。正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謂性”,天命構成人性,人性以天為支柱,那么如何貫通天人呢?《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4]《中庸》以“誠”為貫通天人的通道,“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盵5]人通過“誠”這個環(huán)節(jié),從“天”那里獲得自身的規(guī)定性。這樣古人就通過經(jīng)典規(guī)定了人的努力方向,那就是以“誠”實現(xiàn)天命。由于古代哲學中“天”的獨特作用,古人也就無可逃避地獲得了自己的志向,接受“天”賦予的使命,專注于在“天”的命令下完善自己。因此只要接受了古代哲學的天命觀,普通人就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和使命,進取努力就是天命所在。

第三,尊重個體情況,實現(xiàn)因材施教。古人教育并不是原始落后的,他們要通過有效的方法來實現(xiàn)教育目的?!秾W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盵6]善教的教師,總是使學生愿意跟他學,愿意按他們所指引的方向努力。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在能力、志向、愛好、品德上都有所不同,成為“善教者”的方法就是要實施因材施教,從實際出發(fā),對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墨子•大取》說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孔子也倡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當孟懿子問“孝”時,孔子答曰:“無違”,即不要違背禮。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倍斪佑螁枴靶ⅰ睍r,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7] 同樣是問“孝”,但孔子卻針對問者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的回答。孟子繼承和發(fā)展孔子的這一教育主張,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盵8]對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教育,揚長避短,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的發(fā)展機會。

因材施教在道德培養(yǎng)中非常難得,我們經(jīng)??吹骄痈吲R下的“大話”、“官話”、“政治語言”,這些話在理論層面上絕對沒有問題,但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卻難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效果,原因就是忽視了“因材施教”這個原則。

第四,杜絕空談教化,在實踐中完善道德修養(yǎng)。立德修身的目的是要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古人的道德實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克己,對自己進行約束,要“克己”、“節(jié)欲”、“自省”、“慎獨”、“知恥”和“改過”等內容。其次是“力行”,親身實踐道德,道德理論見之于道德實踐。“道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9]。朱熹認為德育“若不用躬行,只是說得便了,則七十子之從孔子,只用兩日說便盡,何用許多年隨著孔子不去?!盵10]

那么怎么付諸實施呢?落實在平常日用當中。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盵11]古人選擇在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來實踐道德,做一個修養(yǎng)完美的人,怎樣對待父母、兄弟、妻子、君長、朋友、他人和自己,一一得到落實。在“力行”當中,孔子要求人能夠正視自己的過失,有改過遷善的勇氣。他說:“過則勿憚改”[1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13]。他所重視的不是人不犯過,而是有了過錯之后能否改正,并且不重復自己的過失,即“不二過”。這樣才能達到道德的完善。

綜上,古人堅信人可以被成功教化,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要做到喚醒學生立志于學,因材施教,付諸實踐。這是中國古代的一整套德育方法,其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保障了它在實施當中的實效性,并以此維護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道德傳統(tǒng)。這些德育方法,既是我們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和開展學生工作的文化資源。

二、 對輔導員的啟示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規(guī)定》給輔導員做出了三重角色定位:一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二是大學生的人生指導老師。三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一個輔導員往往扮演著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學生保姆”、知心朋友、師兄師姐、朋友等多重角色。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最多的莫過于輔導員。輔導員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崇高的思想品質、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對大學生的成長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古人的德育方法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

第一,知難而進,堅信學生是可以被教育好的。要搞好人的教育, 必須了解人的本性。無論從性善論出發(fā)還是從性惡論出發(fā),其目的和歸宿,都是為了教育人。因此,無論我們如何來定位人的本性,都要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對于輔導員,特別是年輕的輔導員來說,這也是他們工作的出發(fā)點。對于正在面臨工作期間的困難,以及某些在工作中存在疑問的輔導員來說,古人的德育信念都是很好的工作基礎,不要對工作失去信心,不要對某些不服管束的學生失望,而要堅信,人是可以被教化的,關鍵是找到突破口。只有建立這樣的信念,才能有堅定的工作信心,并找到自己的工作價值,并積極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對于年輕輔導員來說,要把對工作的信心轉變成對工作、對學生的責任意識,不能對學生或者對工作感到厭煩和疏遠,而要有為學生負責、為工作負責的責任意識,這是做好工作的落腳點。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與責任》一書中說:“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shù)慕逃禽p薄的。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與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14]一名輔導員,他的責任無處不在,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守,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教育使命。因此,我們必須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盡責任,做好輔導員工作。

第二,激發(fā)學生主動和熱情,避免師生“一頭熱”、“兩層皮”的教育困境。古人的德育方法告訴我們,沒有學生參與的德育是無效的。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喚醒他們內心的活力和動力,這樣才能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對于廣大輔導員來說,工作中要激發(fā)出學生積極向上的主動性,依靠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工作既省力又效果好,這就需要輔導員能夠理解古人德育方法,營造恰當?shù)墓ぷ鳝h(huán)境,以貼近學生感受的方式來工作,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實踐,有所成長。應當充分借助這些方法,把輔導員工作巧妙地融匯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手段當中,在實踐中培養(yǎng)出學生真實的道德感受和收獲。

第三,把握實踐,避免以簡單說教、發(fā)號施令的教育方式面對學生。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這使得大學生處處希望顯示自己的能力,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并產生了擺脫成人對他們約束和干涉的強烈愿望。大部分同學都樂于觀察、喜歡思考,其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這些能力都隨其生理心理發(fā)育的日漸成熟和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而得到明顯增強。正是這一切,使得大學生能夠從不同的基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觀察社會。他們不再輕信盲從,而是著手進行大膽執(zhí)著的探索。

目前,高校輔導員工作最忌發(fā)號施令或者簡單說教,疏于實踐。這樣做工作,結果就會永遠是老師做老師的工作,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工作,老師做完了工作下班,而學生做了規(guī)定動作又回到原來的自己,這樣的教育也注定是表面文章,沒有成效的。因此,輔導員工作要面向實踐,把工作實踐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叭隧氃谑律夏?方立得住?!睆V大輔導員需要把這個“事”挖出來,讓大學生身體力行地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有意識地鍛煉和升華自我。

第四,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切忌按部就班。古代德育方法告訴我們,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育者不斷挖掘不同的教育方法。由于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學生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也對輔導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育者,輔導員必須是博學多才,為人師表,成為大學生成才道路上的良師,同時,輔導員不能單一地用某種方法來應對所有學生的問題,必須對學生細心體察,因材施教,實現(xiàn)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將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上升成有效的專門工作技能,摒棄經(jīng)驗摸索式的工作模式,代之以學科化、研究型、學術式的工作理念,讓學生工作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專業(yè),這是每一個輔導員必須面對的任務。

總之,對于年輕的輔導員來說,可以把當代大學生的培養(yǎng),與古代培養(yǎng)圣賢的方法結合起來,從古人培養(yǎng)人的理論和實踐中總結出適合今天輔導員工作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技巧,更好地做好每項工作,從而成為一名對學生成長有益的、充滿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 王夫之.《思問錄•俟解》[M] .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3] 孔子.《論語•里仁》

[4] 《中庸》第二十二章

[5] 《中庸》第二十章

[6] 劉震.《學記》釋義[M]. 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3

[7] 孔子.《論語•為政》

[8] 孟子.《孟子•盡心上》

[9] 荀子.《荀子•修身》

[10]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

[11]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傳習錄上》卷一

[12] 孔子.《論語•學而》

第8篇

關鍵詞: 財經(jīng)法規(guī); 會計職業(yè)道德; 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3-0076-01

一、明確自主學習教學要求

《財經(jīng)法規(guī)與會計職業(yè)道德》是會計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會計從業(yè)人員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為了讓學生既能夠順利通過國家舉辦的會計人員從業(yè)資格考試,又能接受財經(jīng)法規(guī)與會計職業(yè)道德的規(guī)范性教育,我們采用課程教學與職業(yè)資格證書考核相結合的模式。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和監(jiān)督的依據(jù)、手段和過程,了解對會計機構與人員的要求、會計從業(yè)人員從業(yè)資格管理和繼續(xù)教育管理規(guī)定,掌握支付結算法規(guī),稅收征收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會計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等內容,使學生具備會計從業(yè)資格必需的財經(jīng)法規(guī)和會計職業(yè)道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工作崗位適應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和職業(yè)道德意識。

二、自主學習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財經(jīng)法規(guī)與會計職業(yè)道德》由于課程內容政策性強,要求理解的知識點多,內容涵蓋范圍廣,包括會計法律制度,支付結算制度,稅收征收管理制度,會計職業(yè)道德等,顯得比較龐雜,而且章節(jié)之間沒有系統(tǒng)性,學生較難掌握。另一方面《財經(jīng)法規(guī)與會計職業(yè)道德》多是法律規(guī)章的條條框框,理論性很強,比較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本課程在實際工作中又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關系執(zhí)業(yè)能力的好差。所以學生單純地死記硬背有關條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理解財經(jīng)法規(guī)的有關理論,在此基礎上才能將掌握的具體知識靈活運用。因此,《財經(jīng)法規(guī)與會計職業(yè)道德》教學,決不能簡單的停留在法律知識灌輸?shù)膶用?,而應該采用課程教學與職業(yè)資格證書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引入各種教學方法手段,豐富課堂形式,使枯燥乏味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使課程學習的有效性達到最大化。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工作,探索出情景模擬法、比較教學法、順口溜引導等教學方法。

1.情景模擬法。情景模擬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完整的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啟動教學,并通過啟發(fā)講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中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模擬法包括實物展示、案例演示、環(huán)境模擬等。實物展示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結算憑證、票據(jù)、會計從業(yè)資格證書、中級會計專業(yè)技術職務資格證書等進行有形的展示,以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強記憶。案例演示,是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識點通過人物或動作演繹出來。例如在學習支票的填寫時,可以先展示一張仿真的空支票,然后根據(jù)實際的一筆經(jīng)濟業(yè)務填寫支票。這樣,既能生動活潑地展示支票簽發(fā)的規(guī)范性與專業(yè)性,又能在文字書寫方面給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環(huán)境模擬,是指根據(jù)社會中實際工作崗位的具體流程設計實驗環(huán)境,模擬工作環(huán)境中所涉及的因素。如在講解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及回避制度問題時,可以把會計、出納、會計機構負責人等主要的、最常見的崗位所要做的工作模擬出來,由不同學生扮演角色,從而讓學生能較清晰地理解各個崗位的含義、工作職責及為什么要實行崗位回避。

2.比較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就是把彼此之間具有某種聯(lián)系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加以對比分析,以確定異同關系。例如,在講授銀行跨行轉賬結算收手續(xù)費的問題時,一般人們都想省點轉賬的手續(xù)費,可如何做到呢,可以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后解決,讓他們到各銀行營業(yè)網(wǎng)點看公示板上的收費標準,各行之間進行比較,讓同學覺得,結算法律制度和規(guī)定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知識的記憶過程中事半功倍。

3.順口溜引導教學法。順口溜引導教學法是利用漢字同音、諧音或編順口溜的方式將所要記憶的內容濃縮成一兩句話,變復雜為簡單,變枯燥為有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如:會計職業(yè)道德的八個基本規(guī)范:愛廉誠公,技則理強。短短兩句話,囊括逐項內容32個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方便記憶。

三、財經(jīng)法規(guī)與會計職業(yè)道德自主學習課程評價體系改革

第9篇

關鍵詞:古代蒙學 高職學生 道德養(yǎng)成

中國傳統(tǒng)蒙學教育以立志做人為首要目標,以日常生活為進路入口,以倫理教化為類型特征。尤其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切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調榜樣示范作用,注重良好習慣養(yǎng)成,講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實行因材施教,編寫符合兒童特點的教材等。探討傳統(tǒng)蒙學教育方法的現(xiàn)代意蘊,繼承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尋找“內源性”思想路徑。

一、古代蒙學讀物的特點

在今天這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尋傳統(tǒng)蒙學教育理論與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契合點,將是教育學界一件極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顧古代蒙學教育,將其教育實踐特點加以梳理研究,借鑒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經(jīng)驗,對我們更好地開展現(xiàn)階段道德教育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肚ё治摹肥俏覈糯蓪W教材中成書最早、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作者為南朝梁時周興嗣。作為最早的蒙學讀物,千字文開創(chuàng)了蒙學教育傳統(tǒng)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學教育和蒙學讀物編寫的體系,為蒙學教育中倫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世蒙學教育的影響十分深遠。后來的《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童蒙須知》等蒙學讀物無疑從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通過對《千字文》倫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為當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倫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古代蒙學教育思想主要仍以傳統(tǒng)儒學為主,同時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積累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顏之推經(jīng)歷南北兩朝,思想深受朱熹圣人“明哲保身”的影響,所以《顏氏家訓》也帶有很強烈的保守意識。《顏氏家訓》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典范教材,被后人譽為家教典范,對后世影響很大。

二、學習古代蒙學的優(yōu)點

倫理道德教育不是脫離其他知識而進行的單純說教,而是與知識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學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品德,達到敦人倫、美教化、淳風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緣關系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人倫關系,所以人倫關系在蒙學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學特別注重別尊卑,序長幼的倫常關系教育,勸孝、向善是其主旨,這與儒家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脈相承的?!肮┚橡B(yǎng),豈敢毀傷”講的是孝親;“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則談夫婦人倫;“孔懷兄弟,同氣連枝”說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規(guī)”是朋友之誼;“資父事君,曰嚴與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種種,總是力圖構建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理想。,從而有利于高職學生道德的養(yǎng)成。

把倫理道德教育與其他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之中,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義與內容。我們今天在實施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更多地關注來自學生方面的信息,關注學生道德范疇中的“先前經(jīng)驗”,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正確而有效地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作用,使他們具有倫理道德學習與實踐的主動性,德育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三、學習古代蒙學對高職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現(xiàn)實意義

1、道德教育。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古代歷來重視幼兒的道德教育,可以說,它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教育的主線。在當今道德底線模糊的社會,我覺得我們很有必要重新拾起那些精簡但寓意深刻的古代蒙學教材,作為經(jīng)典文化向幼兒誦讀,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如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等,我覺得這也是幼兒們喜聞樂見的故事。

2、博文廣志。像《幼學瓊林》、《蒙求》等書內容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世故、自然景象、教育等非常全面的內容,可以使幼兒在快樂閱讀時收獲各種各樣的知識,比起現(xiàn)在一些單調,華而不實的書來說是個更好的選擇。

四、學習古代蒙學讀物對培養(yǎng)高職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可操作性

倫理道德教育具體實用可操作性強 ?!肚ё治摹返囊粋€顯著特點是道德教育要求具體、明確,不作空洞的說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便于實施?!肚ё治摹穼γ赏M行教育,具體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辭、著裝、飲食等細節(jié),“容止若思,言辭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氣閑;“俯仰廊廟,束帶矜莊”,朝禮著裝要整潔端莊;“稽顙再拜,悚懼恐慌”,祭祀行禮須神情驚悚恐懼。短短千字,竟然能細化到這樣的程度,令人驚嘆。

五、總結

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思想是現(xiàn)代倫理道德建構的文化淵源,道德類蒙學教材作為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一種世俗化形式,是古代私人設學和私家聘請教師時教授學生所采用的道德類讀本,是一種側重于向童蒙傳授倫理道德知識及培養(yǎng)童蒙的封建道德觀念和封建社會里修身處事的態(tài)度的蒙學教材。宋代是蒙學教材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甚至可以說它是我國蒙學教材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在宋代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的道德類蒙學教材體系,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正是通過向學生講授蒙學教材特別是專門的道德類蒙學教材這種方式使道德觀念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tǒng),深入青少年的骨髓,左右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所以深入研究宋代道德類蒙學教材的特點,拓寬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價值研究空間,將會為現(xiàn)代高職生道德建設提供一定的思想理論上的支持,對現(xiàn)代學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談儒強,中國傳統(tǒng)蒙學教育方法的現(xiàn)代意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