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23:52
導語:在肺結核的護理診斷及措施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17-02
初治肺結核疾病是指患者初次發(fā)現患有肺結核疾病,并且在此之前沒有使用過任何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或者僅僅經過短期的抗結核疾病治療。經過醫(yī)學研究者的多年臨床治療經驗表明,對于初治肺結核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只要患者能夠去了解并正確面對疾病,積極的配合醫(yī)生的各項治療,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疾病的治愈率能夠達到95%以上。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初治肺結核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夠使得讓患者有正確的認識了解疾病、相關治療方法以及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對于初治肺結核的治愈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為此,筆者通過本次對于研究實驗中對于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初治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效果的影響進行進一步說明,并且通過實驗對比說明護理措施對于患者掌握相關知識,緩解抑郁、焦慮情緒的明顯效果。從而推廣應用于臨床治療,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一、初治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及治療方法
1.1 初治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
本次臨床試驗分析是對于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接收并治療的100例初治肺結核患者,接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肺結核診斷標準WS288-2008》。將患者隨機分為數量均等的兩組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人。其中觀察組患者資料: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5.3歲;三型肺結核32例、四型肺結核18例。對照組患者資料: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3.8歲;三型肺結核26例、四型肺結核24例。根據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兩組患者的姓名、年齡、病情、病因等因素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可比較性。
1.2 初治肺結核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
所有的初治肺結核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在治療的同時對于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護理方式進行對比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在優(yōu)質護理模式指導下實施干預護理措施,其主要內容為:首先護理方式采取一對一單獨護理模式,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手段進行干預,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全程的進行健康知識教育、藥物及治療方法的知識普及;其次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況,有計劃的開展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增強患者的疾病治療信心并且讓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治療過程;最后時刻保持與患者家屬的共同工作,通過鼓勵患者親屬之間的交流,增強患者堅持治療的信心,讓患者體會到家庭帶來的溫暖和關懷。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性的護理措施同時向患者普及有關疾病治療方法、藥物使用及疾病知識。
1.3 觀察指標。
1.3.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
在兩組同時開展護理干預措施后兩周開始對于兩組患者分別進行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并根據掌握情況分成掌握、基本掌握和沒掌握三類。
1.3.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間焦慮、抑郁水平比較。
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辦法對于開展護理措施兩周后的兩組患者分別進行評得分,并比較兩組患者得分的差異進行比較。
二、結果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對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通過分析調查可以得出:開展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低,經過兩周的護理后兩組患者對于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均有提高,但是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并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水平比較。
經過兩周的干預護理措施實施后,兩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水平和抑郁水平均有明顯好轉。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水平和抑郁水平比對照組患者低,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三、結論
在當今環(huán)境污染較為嚴重的今天,初治肺結核患者的發(fā)病率明顯提高。在初治肺結核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使得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手段,調整患者的情緒,使得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提高疾病的治療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肺結核;糖尿?。蛔o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154-01
近年來,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男性比女性患者多。肺結核加劇糖尿病代謝紊亂,而糖尿病代謝紊亂又加劇肺結核病情,產生惡性循環(huán)局面,從而導致患者起病急速、癥狀控制困難、預后較差。[1]肺結核病和糖尿病的相互影響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控制糖尿病的基礎上治療肺結核,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才能促進患者病情好轉,提高生活質量。本文筆者回顧分析我院58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探討相關臨床治療及護理措施,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58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均選自我院2005年1月~2012年9月所收治患者,其中男43例,女15例,年齡在41~78歲,平均年齡為65.4歲;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全身發(fā)熱、呼吸窘迫、盜汗、劇烈痰咳、口渴、消瘦、多飲、多尿等癥狀。
1.2 治療方法
本組研究中的58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均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如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抗感染和抗結核等治療措施,同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并給予強心、利尿、保肝等治療。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可行靜脈輸入白蛋白、血漿、胸腺肽等免疫調節(jié)劑進行支持治療。
1.3 護理方法
1.3.1嚴密觀察患者病情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比較復雜,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并發(fā)癥,如氣胸、咯血、酸中毒、感染、窒息等。指導咯血患者行患側臥位,頭偏向一側進行臥床休息,并用冰袋對患側進行冷敷。同時,勸慰患者不要過分擔心,告訴他們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病癥會快速好轉,進而消除患者的過度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并指導正確咯血咯,確保呼吸道通暢,快速應用止血藥、吸氧,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1.3.2心理護理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癥,具有傳染性和療程長的特點,給患者帶來沉重經濟負擔,致使絕大多患者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降低患者的自身機體免疫力,不利于臨床治療和機體康復。[2]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普及結核病及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識,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爭取早日痊愈
1.3.3飲食護理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而肺結核為慢性消耗性傳染疾病,控制好患者降糖及營養(yǎng)補給十分關鍵。因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個體血糖指標,指導患者少量多餐、定時進餐,嚴格控制糖類和鹽過分食用,多食粗纖維飲食。
1.3.4用藥護理
1.3.4.1抗結核藥護理
抗結核藥大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護理人員應適時指導患者合理服用抗結核藥物,正確認識抗結核藥副作用,定期復查患者肝功、血尿常規(guī)等指標,注意保肝治療措施。同進,嚴密觀察患者在服藥過程中的變化,如果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應及時給予針對性處理措施,減少患者的不適。
1.3.4.2 降糖藥物護理
肺結核患者大多數身體消瘦,對降糖藥物比較敏感,容易出現低血糖癥,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血糖、身體精神狀態(tài)進行嚴密監(jiān)測,適當調節(jié)胰島素劑補給量,避免患者低血糖發(fā)生。
1.3.5 預防感染護理
首先,做好基礎護理。協助重癥臥床患者勤翻身、適當拍背,對患者受壓部位給予按摩,避免壓瘡和繼發(fā)感染病癥發(fā)生。其次,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避免感染發(fā)生。再者,保持病房潔凈清新,定進進行病室及用具消毒處理,杜絕病人竄病室,防止交叉感染。同時,根據患者的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及應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
1.3.6健康教育護理
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出院前健康宣教,為患者制定出院后繼續(xù)治療計劃,包括合理飲食、規(guī)律用藥、定期復查。同進,教會患者能夠自測尿糖和血糖、注射胰島素、低血糖的預防、識別及處理措施。出院后,注意適度有氧運動,做好日常用具消毒,避免感染發(fā)生。
2 結果
本研究中,58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癥患者通過治療和精心護理,僅有有9例病情得到穩(wěn)定控制,但效果不顯著。有84.48%的患者痊愈出院,取得理想效果。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肺結核、糖尿病成為臨床常見疾病,肺結核具有傳染性,且對患者身心形成消耗。而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容易導致患者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低而產生細菌感染。[3]二病合并發(fā)生,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肺結核和糖尿病二者關系密切,互相影響,對臨床治療增加難度,應該給以高度重視。
臨床研究表明,肺結核合并糖尿病具有病灶范圍廣泛的特點,肺結核可以加重糖尿病的代謝紊亂,而糖尿病導致的代謝紊亂、免疫損傷加劇肺結核惡化。[4]對于此病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是否得當,直接關系患者的康復。因此,本文研究中,在嚴格遵醫(yī)囑治療的同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預防感染護理以及健康宣教護理,并做好患者血糖動態(tài)監(jiān)測,嚴密觀察病情,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保護措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和復發(fā)率。從而取得理想臨床療效,獲得患者好評。
總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癥比較復雜,對其臨床護理措施還有待不斷研究和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
[2] 秦金陵.糖尿病合并肺結核74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09,11(2):234.
關鍵詞:肺結核;糖尿??;護理干預;康復
肺結核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研究顯示,結核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fā)病率比普通人群高4~8倍[1]。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臨床上發(fā)病快、起病急,空洞率、痰菌陽性率及復發(fā)率都非常高,兩病并存,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度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承受能力[2]。為了提高臨床上效果,本文研究了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給予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效果及康復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經臨床生診斷為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齡30~75歲;43例患有繼發(fā)型肺結核,14例伴有咳血,8例形成空洞,5例患有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11例合并有1型糖尿病,59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隨機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3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護理;對干預組除了實施常規(guī)護理外還給予包括飲食、用藥、心理等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心理干預護理患者由于糖尿病需要長期終身治療且肺結核的傳染性,常常會產生自卑、恐懼、擔憂、焦慮等心理壓力,要針對不同的患者的不同情況,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想法,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使他們能夠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
1.2.2飲食干預護理給患者和家屬講解飲食治療的重要性,發(fā)放飲食禁忌卡,介紹接種常用的食療湯。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患有慢性消耗性的活動性肺結核而營養(yǎng)狀況比較差,因而需要攝入的蛋白質量和熱量高于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多,可以通過降糖藥甚至是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高的患者。在飲食上要給予糖尿病患者熱源質營養(yǎng)飲食,總熱量中糖類占了60%以上,患者食用高糖能夠增加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具有降低膽固醇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4]。
1.2.3藥物干預護理給患者講解中斷治療后容易出現耐藥結核、病情反復的發(fā)生以及化療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服用結核藥物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及作用,使藥物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和減輕患者的不適反應。
1.3血糖控制標準血糖控制不良:空腹時血糖量>8.3mmol/L,用餐后2h血糖量>13.8mmol/L,治療后糖尿病的癥狀沒有消失;血糖良好控制:空腹時血糖量
1.4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隨著近年來肺結核逐漸上升的發(fā)病率,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高出正常人的4~8倍,因為大多數普通人沒有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在患病后不了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指導,全程的化療不能完全堅持,導致耐藥和耐多藥結核和病情反復不愈,使他們成為了社會的傳染源。由于這兩種疾病的傳染性和長期不愈性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需要醫(yī)護人員講解兩種疾病的關系和影響,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緩解他們的壓力,消除緊張和焦慮情緒,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飲食指導,合理地控制飲食的總熱量;還要進行藥物指導,觀察藥物和血糖的療效。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相比較,干預組患者的住院康復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血糖恢復正常的患者例數明顯有所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給予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能夠縮短住院康復的時間,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治愈率,在臨床上具有廣泛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曉燕.護理干預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影響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18):4002-4003.
[2]張韻,劉根娥,周曉燕.護理干預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6(18):71.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311-01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支桿菌引發(f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1]。結核桿菌通過感染胎盤,引起絨毛膜羊膜炎的發(fā)生,從而導致流產、宮內感染、胎死宮內及新生兒死亡率增加。妊娠合并肺結核屬于高危妊娠的一種,發(fā)生率為5%~7%。近年來在發(fā)達國家已較少,但在發(fā)展中國家卻并非罕見。我院于2012年共收治2名妊娠合并肺結核患者?,F將護理該類孕產婦的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病例1,孕婦于2012年7月在天津海河醫(yī)院確診為活動性肺結核,孕38+1周時以妊娠合并肺結核、FGR收入我院產科,入院后給予能量支持、促胎肺成熟及抗癆治療,3天后行剖宮產術,新生兒體重2440g,產婦于產后5天出院轉入??漆t(yī)院繼續(xù)抗結核治療;病例2,孕婦孕7+月,19/11于武漢市救治中心確診為“左側繼發(fā)性肺結核”后要求終止妊娠而收入我院產科,行引產術后3天出院轉入??漆t(yī)院繼續(xù)抗癆治療。
2 妊娠對肺結核的影響:
2.1 負面影響:妊娠后機體的負擔加重,使機體免疫力降低,對肺結核的抵抗力減弱;孕婦在確診患病后,由于害怕藥物對胎兒的影響或停藥,都使結核病情得不到控制而擴展。
2.2 正面影響:妊娠期增大的子宮及上升的膈肌對肺產生類似于人工氣腹的治療作用而使結核空洞閉合[2];妊娠期機體新陳代謝的增加,營養(yǎng)物質的豐富供應均有利于結核病灶的修復。
3 婦幼保健
3.1 加強產前保?。悍彩遣∏樵试S妊娠者,抗結核治療和孕期保健必須同時進行。多數患者在孕前已經明確診斷而及時治療,預后一般良好。對嚴重患者應在結核病院或家中對她們進行孕期保健檢查。必要時增加產檢次數,嚴密觀察病情的發(fā)展。
3.2 終止妊娠:母親為播散性或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未經治療者,孕6~8周內可行人工流產術,孕中期時可行引產術后,經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再妊娠。
3.3 臨產護理:嚴密觀察產程進展,注意孕婦生命體征及胎心音的變化;盡量縮短第二產程,以免疲勞過度使病情加重;給予充足的熱能供應和休息,防止由于熱能供應不足或精神緊張而引起的宮縮乏力。必要時行剖宮產。
3.4 產后的護理:產婦應注意臥床休息,加強營養(yǎng),注意產后出血,防治產褥期感染,對于活動性肺結核產婦則應繼續(xù)抗結核治療。必須注意的是如遇有產后原因不明的發(fā)熱,不能以宮內感染解釋,則應考慮是否有肺結核病灶的擴散,應進一步行胸片檢查,明確診斷。
3.5 新生兒的護理:新生兒應與母親隔離,按傳染病兒護理。根據母親的病情及時接種卡介苗或是進行抗結核治療。
4 產科的管理:
由于結核菌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且結核桿菌在體外抵抗力強,對物理和化學的消毒和滅菌方法也有較強的抵抗力,則綜合醫(yī)院產科在接診收治這類孕產婦時應做好防范措施。
4.1 為患者設立單獨的病房,所有的診療用物應為單獨使用。經常注意開窗通風,即使是冬季也應開窗通風,每日3次,每次30分鐘。通風時注意防止感冒。
4.2 告知病人應減少外出,少接觸人;不要與他人面對面高聲說話、唱歌;咳嗽、打噴嚏時應用手紙遮住口鼻,必要時應戴口罩。
4.3 患者的食具及其他用物都應消毒,特別注意病人的痰液應吐入帶蓋的并裝有消毒液的容器內,進行焚燒消毒。患者所穿過的衣物被服在患者出院后應做好終末消毒處理。
4.4 臨產后應按隔離技術規(guī)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病人轉出后房間應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5 心理支持:
結核病患者由于自身,以及社會上人對疾病的不全了解等因素,容易出現焦慮自卑的情緒,產生恐懼感[3]。所以護理人員應特別要注意精神安慰和鼓勵,從各方面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務環(huán)境,消除思想負擔,增強她們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同時利于防止高血壓等妊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小結:對結核病的早期診斷是決定是否懷孕、孕后是否繼續(xù)妊娠、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的前提。所以只要注意克服不利因素,診斷及時,加強孕期保健,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適當的抗癆治療,一般來說,對于合并有肺結核的孕產婦是可獲得良好結局的。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謝毅,鐘南山,胡品津.《內科學》第七版.
關鍵詞: 肺結核 患者 護理措施
肺結核為急性或慢性的感染,以肺部浸潤和干酪樣壞死的肉芽腫、纖維化和空洞形成為特征。在美國,繼發(fā)于無家可歸、吸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繼發(fā)病的肺結核發(fā)病率有所增加。全球肺結核占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首要位置,每年有800萬~1000萬新發(fā)病例。
通常肺結核的新診斷病例為單身無家可歸的非白種人。經正確治療后,本病預后良好。然而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主要抗結核藥的耐藥的菌株病死率達50%。
1 臨床表現
1.1原發(fā)感染患者,在4~8周的潛伏期后,通常無癥狀,但也可述虛弱、乏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低熱和盜汗。
1.2復發(fā)者可述胸痛、咳嗽帶血性黏液膿性痰或血絲痰。
1.3復發(fā)者也可有低熱。
1.4叩診患處可有濁音,為實變體征或提示胸腔積液。
1.5聽診可聞及爆裂性濕啰音、支氣管呼吸音、喘息音和耳語胸語音。
1.6年齡特點 老年人可不表現出發(fā)熱,盜汗,結垓病的特征表現,代之于活動能力和體征的收變。評估老年人要仔細。
2 診斷性檢查
2.1在鑒別和除外與TB相似的疾病如肺癌、肺膿腫、塵肺和支氣管擴張時必要時行下列檢查。
—如患者無咳痰或無法留取足夠的痰液標本時行支氣管鏡檢。
—X線胸片見結節(jié)樣病變,斑片狀滲出影(主要位于上葉),空洞形成,瘢痕組織和鈣化灶。不能區(qū)分結核為活動性還是非活動性。
—CT或磁共振用于評估肺部損傷和明確診斷困難的病例。
—痰液、腦脊液、尿液、膿腫引流液或胸腔積液培養(yǎng)及涂片見熱敏,不動,需氧,抗酸性桿菌。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可發(fā)現某部位TB感染的患者,但不能明確活動性疾病。此試驗是在前臂皮內注射中等強度純化蛋白衍生物或5U結核菌素(0.1ml),48~72h后看結果。無論是活動性TB還是非活動性TB,在感染結核菌后2~10周內呈陽性反應(≥10mm硬結)。但是在嚴重的免疫抑制患者,可無陽性反應。
2.2因許多移民接種卡介苗(BCG),故皮膚試驗對這些人來說不能作為有效的篩查手段。既往接種過BCG者需行X線胸片篩查本病。
關鍵詞: 肺結核 患者 護理措施
肺結核為急性或慢性的感染,以肺部浸潤和干酪樣壞死的肉芽腫、纖維化和空洞形成為特征。在美國,繼發(fā)于無家可歸、吸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繼發(fā)病的肺結核發(fā)病率有所增加。全球肺結核占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首要位置,每年有800萬~1000萬新發(fā)病例。
通常肺結核的新診斷病例為單身無家可歸的非白種人。經正確治療后,本病預后良好。然而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主要抗結核藥的耐藥的菌株病死率達50%。
1 臨床表現
1.1原發(fā)感染患者,在4~8周的潛伏期后,通常無癥狀,但也可述虛弱、乏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低熱和盜汗。
1.2復發(fā)者可述胸痛、咳嗽帶血性黏液膿性痰或血絲痰。
1.3復發(fā)者也可有低熱。
1.4叩診患處可有濁音,為實變體征或提示胸腔積液。
1.5聽診可聞及爆裂性濕啰音、支氣管呼吸音、喘息音和耳語胸語音。
1.6年齡特點 老年人可不表現出發(fā)熱,盜汗,結垓病的特征表現,代之于活動能力和體征的收變。評估老年人要仔細。
2 診斷性檢查
2.1在鑒別和除外與TB相似的疾病如肺癌、肺膿腫、塵肺和支氣管擴張時必要時行下列檢查。
—如患者無咳痰或無法留取足夠的痰液標本時行支氣管鏡檢。
—X線胸片見結節(jié)樣病變,斑片狀滲出影(主要位于上葉),空洞形成,瘢痕組織和鈣化灶。不能區(qū)分結核為活動性還是非活動性。
—CT或磁共振用于評估肺部損傷和明確診斷困難的病例。
—痰液、腦脊液、尿液、膿腫引流液或胸腔積液培養(yǎng)及涂片見熱敏,不動,需氧,抗酸性桿菌。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可發(fā)現某部位TB感染的患者,但不能明確活動性疾病。此試驗是在前臂皮內注射中等強度純化蛋白衍生物或5U結核菌素(0.1ml),48~72h后看結果。無論是活動性TB還是非活動性TB,在感染結核菌后2~10周內呈陽性反應(≥10mm硬結)。但是在嚴重的免疫抑制患者,可無陽性反應。
2.2因許多移民接種卡介苗(BCG),故皮膚試驗對這些人來說不能作為有效的篩查手段。既往接種過BCG者需行X線胸片篩查本病。
【關鍵詞】 肺;結核;治療;護理
本研究對順德區(qū)入項目肺結核患者進行社會經濟學問卷調查。了解該地區(qū)肺結核患者的治療現況。目的是針對影響肺結核規(guī)范治療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提高本地區(qū)肺結核病人的規(guī)范治療率,從而提高本地區(qū)肺結核病的防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與方法
通過橫斷面研究,采用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的社會經濟學問卷,對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登記入順德區(qū)結核病控制項目的全部肺結核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由培訓合格的醫(yī)務人員采用面對面詢問方式對患者進行社會經濟學問卷調查,要求調查率大于90%。
1.2 評價分析指標
應用spss13統(tǒng)計分析軟件,運用構成比、卡方檢驗,對本地區(qū)結核病患者的治療情況作總體描述;調查肺結核患者經濟情況及就醫(yī)過程;了解結核病患者就診途徑、治療依從性等治療現狀及影響因素。
2 結果
2.1 調查患者的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了1550名肺結核患者,占應調查人數的98.54%。本地戶籍602人,流動人口948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31;年齡集中在20—60歲之間,占81.74%。其文化水平以小學至高中為主,占總體95.81%。職業(yè)主要是非農產業(yè)工人,占62.19%, 91.22%的患者參加了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和城鎮(zhèn)居民醫(yī)療保險;人均居住面積16.67米2,人均年收入20660.65元,家庭人均年收入13548.3元。
2.2 就醫(yī)途徑
結果顯示,肺結核患者第一次看病主要在“縣及以上綜合醫(yī)院”、“縣及以上結防機構”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三者占總體的95.68%,其中“縣及以上結防機構”只占31.42%。他們選擇上述醫(yī)療機構的原因有“技術水平高”、“設備條件好”等。最后確診的醫(yī)療機構是“縣及以上結防機構”和“縣及以上綜合醫(yī)院”。
2.3 就診延遲、輔助治療檢查現象
調查對象由癥狀出現到第一次看病的時間間隔中位數為19天,其中間隔長為959天,60.19%的患者屬就診延遲。他們除服用抗結核藥物外,有605名患者是抗炎藥、抗結核藥、護肝藥同時服用。在診斷前及治療過程中,有1141名患者診斷前曾接受三種以上相關項目的檢查。
2.4 肺結核病人治療管理情況
醫(yī)務人員是負責提醒或看著患者服藥的主體,占78.58%,家人提醒的占18.32%,其余的為自服藥。醫(yī)務人員提醒肺結核患者服藥,占98.35%。見表1-2。
2.5 病人完成治療情況
調查顯示,72.26%的患者能嚴格按醫(yī)生要求服藥,沒有漏服藥的情況。但430名患者有漏服藥的情況。有漏服藥的患者中,漏服3天的者最多,漏服時間最長的超過30天,平均每人的漏服藥天數為6.17天,漏服7天或以上的占18.14%。患者中斷服藥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原因為“明顯好轉,癥狀減輕”的占46.28%,其次的有 “經濟困難”等。間斷后繼續(xù)治療的最主要原因是“覺得不舒服”“醫(yī)務人員提醒”,占漏服患者總體的52.33%。
3 討論
3.1 規(guī)范化治療現狀分析
(1)就診延遲
就診延遲是從發(fā)病到初次就診的時間距離超過14天稱為就診延遲【1】。所有調查的患者中60.19%的患者屬于就診延遲。分析造成病人就診延遲的原因可能與肺結核患者多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工作忙,加上經濟收入不高,認為只有大病需要到醫(yī)院檢查等。但相關文獻認為,保護意識較淡薄都是造成就診延遲的主要因素【2】??刂撇∪搜诱`主要措施是有目的地加強防癆健康教育【3】。提高廣大群眾對肺結核的認識,及早發(fā)現和診斷治療肺結核,才能有效地遏止肺結核播散。
(2)肺結核病人治療管理情況
調查發(fā)現,醫(yī)務人員是負責提醒患者服藥主體,可見,本地區(qū)的DOTS策略覆蓋率達100%;接近三成的調查者表示有漏服藥的情況,通過醫(yī)務人員的中斷治療的追蹤管理,部分患者可繼續(xù)服藥治療。
3.2 當前肺結核病治療現狀下的護理對策
通過對病人的護理,最終目的是提高病人服藥的依從性,使病人能完成全療程,提高肺結核的治愈率。因此,根據本地區(qū)肺結核病人具有文化程度低,經濟收入低的特征,有漏服藥的情況,提出以下幾點的護理對策。
(1)指導肺結核患者及家人如何消毒與隔離
肺結核患者在強化治療期間,不應到公共場所活動;咳嗽時用紙巾掩住口鼻,不能面對他人;嚴格禁止隨地吐痰,痰液應吐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容器中加蓋浸泡2小時后方可倒掉;病人的餐具應嚴格消毒;經常將病人的衣服、被褥等日常用品在陽光下曝曬;住所要經常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4】。
(3)教育患者及其家屬,提高服藥的依從性
由于肺結核患者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因此教育患者時應用通俗易懂的交流方式,耐心向患者講解抗結核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服藥注意事項等,教育患者不要隨便停藥或增減藥量。調查發(fā)現部分患者對抗結核治療服藥后癥狀改善誤以為病愈不再堅持服藥。要讓患者及家屬知道必須規(guī)律用藥,完成全療程才有95%以上的治愈機會,但如果中斷治療均可導致治療失敗或復發(fā)。使結核菌耐藥,即使應用昂貴藥品,花費更長時間也難以治愈【5】。
(4)教育患者正確對待治療期間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
目前治療肺結核的藥物都有副作用的,最常見的就是惡心、嘔吐、藥物肝損傷等。為了避免肺結核藥的副作用,或將副作用將至最低,教育患者遵從醫(yī)囑用藥。如發(fā)現有副作用出現,應及時就診,告知醫(yī)生有關情況,讓主診醫(yī)生調整治療方案并及時治療處理副作用,切忌盲目停藥。
(5)指導病人采用有助于康復且性價比高的生活方式
肺結核病人經濟收入不高,應指導病人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指導病人多食價格便宜而維生素豐富的蔬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來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此外,吸煙能刺激支氣管粘膜,使粘膜發(fā)生炎癥【4】。因此,有吸煙習慣的肺結核病人應戒煙,這些都有助治療肺結核。
(6)加強結核病人的心理支持
由于肺結核患者屬社會的弱勢群體。因此,在門診護理中要加強家屬及朋友的心理教育,使家屬及朋友等給患者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有效的社會支持具有緩解壓力和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的作用,進而影響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升團,韓偉光,張習坦,等.1992-1996年部隊結核病報告發(fā)病分析[J].預防醫(yī)學雜志.1999,17(2):98-101.
[2]侯雙翼,肖愛清,李國明,等.新發(fā)涂陽結核病論斷延遲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01,23(4):67-68.
[3]陳亮.鐘球.蔣莉等,廣東省部分地區(qū)居民結核病主要癥狀知識知曉情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0,32(9):508-511
【摘要】
目的探討肺結核伴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臨床護理。方法統(tǒng)計48例肺結核伴呼吸道感染病例的臨床護理資料,分析總結護理措施和護理要點。結果肺結核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護理有一定要求和特點,患者也存在一定心理障礙,根據特點提出了本病的護理要點。結論做好對癥護理、消毒隔離、心理疏導及藥物護理,是本病臨床治療中的護理要點。
【關鍵詞】 肺結核;呼吸道感染;護理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累及到肺部為肺結核[1]。臨床上肺結核可分為四型:I型肺結核(原發(fā)性肺結核);Ⅱ型肺結核(血型播散型肺結核);Ⅲ型肺結核(浸潤型)肺結核(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Ⅳ型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肺結核病人的臨床表現,多數病人起病緩慢,常有低熱、盜汗、乏力、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為咳嗽(多為干咳)、咳血、胸痛及呼吸困難。體征可無陽性體征或僅在肩胛間區(qū)聞濕啰音。由于結核病人體質較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并發(fā)感染,其中以呼吸道感染為常見。肺結核伴呼吸道感染時,臨床癥狀較重,病理生理障礙環(huán)節(jié)多,治療難度增加,對臨床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F將我科近年住院的48例肺結核伴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48例均為我科住院病人,經X線或CT檢查診斷為肺結核 ,部分患者痰涂片查見結核桿菌。48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0例。年齡18~85歲,平均年齡41.46±3.37歲。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支氣管或肺炎,臨床表現有發(fā)熱、盜汗、乏力、納差、消瘦(體重減輕),咳嗽、咳痰、胸痛、氣緊等。有的病人睡眠差、多夢。體檢陽性體征有呼吸音低,有的病人可聞散在濕性啰音。X線檢查肺部陰影符合肺結核的影像學改變,此外尚有肺紋理增加,有肺炎者胸片上尚有斑片狀陰影。凡有咯血或痰中帶血的病例不在本組統(tǒng)計之列,故本組病例均無咯血或痰中帶血。入院后反復行痰涂片做結核桿菌檢查,部分病例先后獲得陽性結果?;颊呷朐汉缶础吨袊Y核病防治規(guī)劃實施工作指南》要求,進行正規(guī)的抗結核化療,制定合理的化療方案,實行全程督導化療。對伴發(fā)的呼吸道感染,采用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伴發(fā)的呼吸道感染均得以控制。肺結核在完成規(guī)定的抗結核化療療程后,治愈19例,好轉29例。
2臨床護理
非特殊致病菌伴呼吸道感染的肺結核病人應當實施綜合護理,臨床護理包括以下幾方面:
2.1對癥護理肺結核伴呼吸道感染病人臨床癥狀較重,首先我們做到讓患者臥床休息,患者均有發(fā)熱,體溫熱度不一,有的低熱在38℃左右,而有的高燒達40℃。對發(fā)熱的護理,熱度過高時可給予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冰敷等或藥物降溫。降溫后的0.5h測量體溫,并記錄于體溫單上。對盜汗病人,棉被不要太厚,并及時用溫毛巾幫助擦干身體和更換汗?jié)褚挛铩⒈粏蔚?。同時注意室內通風,保持舒適清新的環(huán)境??人詾榉谓Y核的主要癥狀,多為干咳,伴有呼吸道感染時可咳白色泡沫痰、粘液痰或濃痰,除治療上服用止咳祛痰藥物及抗炎藥物外,護理中對咳嗽困難者或痰液濃稠不易咳出者,應給病人多翻身、拍背或給予霧化吸入?;颊叱霈F氣緊時,要及時給予吸氧,可采用間斷性給氧。病人因癥狀重常常睡眠不好,護理中應當給病人保持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做到安靜、低光、說話要低聲、減少探視,夜間護理時護士進出腳步要輕柔,動作要輕巧,以利病人休息。
2.2消毒隔離肺結核病人尤其是痰菌陽性的病人具有傳染性,消毒隔離制度工作十分重要。當結核伴呼吸道感染后,更應當避免交叉感染。我們對病人加強了隔離,減少陪伴和探視。病房應進行通氣消毒,室內需經常開啟門窗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使室內外空氣流通,每日通風2次,每次15~30min。保持病室適宜溫度在18~22℃,濕度控制在50%~70%。也可采用排氣扇機械通風加強室內外空氣流通,從而降低室內細菌飛沫濃度。我們每天使用紫外線燈管照射,進行空氣消毒,每次1h,使用中紫外線的輻射強度不得低于70uw/cm2。地面采取濕式拖地,用0.1%過氧乙酸拖地或者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劑噴灑。對痰液、或其他排泄物、分泌物,均用加蓋容器裝足量,用1000~2000mg/L有效氯進行消毒,至少浸泡30~60min。
2.3化療護理結核病的抗結核化療,必須堅持早期、聯合、規(guī)律、全程原則。我科對不同類型結核病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案。強化期2個月,繼續(xù)期6個月,共8個月。對這樣長期服藥患者往往難以堅持,有的癥狀好轉就自行停藥。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必須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完成規(guī)定療程。如出現不良反應不能自行停藥,應及時報給醫(yī)生處理。有4例出現周身發(fā)癢、丘疹等過敏反應,給予撲爾敏口服,癥狀很快消失。
2.4心理護理結核病患者在患上結核病后,往往有較重的心里負擔,如再伴發(fā)呼吸道感染,病情重心里負擔更重,常常表現為悲觀、孤獨、寂寞、自卑、恐懼和沮喪等心理。怕傳染他人,不敢面對家人、朋友、社會。這種心里影響疾病治療和康復,因此護理人員要關心、理解、同情病人,重視心理護理。我們要求上臨床白班的護士要向患者介紹肺結核的基本知識,講明結核病是可治之癥,讓病人樹立堅定的信心。給病人及家屬詳細說明治療期間的各項要求,已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完成所規(guī)定的療程。和病人接觸的護士都要以深厚的感情關心和照顧好病人,多與患者溝通。講解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鼓勵病人增強戰(zhàn)勝疾病信心,消除孤獨感,從而改變自卑情緒,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
3體會
肺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本病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被污染的食物感染,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病人。人體感染結核菌后是否發(fā)病,取決于人體的免疫狀態(tài)、變態(tài)反應和感染細菌的數量、毒力。結核病的常見臨床表現有低熱,盜汗、乏力、咳嗽,咯血等。肺結核伴發(fā)呼吸道感染后,臨床癥狀更重,護理工作較大。對這類病人的護理應重點抓好對癥護理、消毒隔離、化療督導、心理疏導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做好臨床的對癥護理尤為重要,這直接關系到病人癥狀的緩解和舒適程度[3],因此,護理人員要以深厚的感情不辭辛苦為病人做好臨床護理。在做好臨床護理的同時,以深厚的感情關心體貼病人,用溫馨的語言安慰病人,以排除病人的不良情緒和悲觀心理,進行心理疏導,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張立興.國內外結核病流行概況[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2(2):84.
【關鍵詞】 抗結核藥物;耐多藥肺結核患者;不良反應;護理對策;治愈率
【中圖分類號】R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2-001-03
結核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傳染病,目前我國結核病年發(fā)病人數約為130萬,因結核病死亡人數每年達13萬,是全球22個結核病流行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全球27個耐多藥結核病流行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結核病患病人數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印度。結核病是我國重點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全球結核病控制的一項難題就是全球結核病疫情回升,其主要原因就是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較多且難治愈。因此控制結核病疫情的關鍵就是要將耐多藥結核病的治愈率盡可能的提高,同時避免耐多藥結核病的發(fā)生[1]。我們對本院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進行了分析,現報告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對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符合第七輪中國全球基金耐多藥結核病項目的54例患者,其中29例是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為(39.9±3.15)歲。對其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將患者均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首先對兩組患者進行藥敏確定診斷及痰培養(yǎng)的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入組前檢查,然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干預組患者除去進行常規(guī)治療還要進行護理對策,在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血鉀、肝腎功能、視野色視、血尿常規(guī)、聽力等進行統(tǒng)計與對比。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全部采用個體化治療,主治醫(yī)生在制定方案時,應將患者痰Mtb一、二線藥敏試驗結果、既往抗結核用藥史以及患者個體情況考慮在內。進行3個月的強化治療,再進行為期15個月繼續(xù)化療。干預組將化療方案與護理干預措施同時實施。電話訪問是護理干預的主要措施,電話訪問在強化期維持每10天訪問1次,繼續(xù)化療期則延長至每半個月訪問1次,訪問內容需要完整記錄,并根據記錄建立護理干預擋案[2]。
1.3 觀察指標。第七輪中國全球基金耐多藥肺結核項目的統(tǒng)一化療方案是接受治療的患者的依據基礎。同時肝、腎功能和血尿常規(guī)檢查是治療期間每月必須進行的項目。
1.4 數據分析。所有的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5.0,Kappa統(tǒng)計學軟件來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方法,計數資料用 X2來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者多于干預組(P
討論
抗結核藥化療通常會是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易接受的一種治療方法,但抗結核藥化療的治療效果會受到化療次數的嚴重影響,相應的也就降低了患者的康復率。而耐多藥肺結核疾病是指肺結核患者體內的結核菌對至少異煙肼、利福平兩種抗結核藥物耐藥,比普通肺結核病情重,進行MDR-TB治療管理,??漆t(yī)生應對結核病治療的宣教貫穿整個治療的全過程。為了保證患者接受規(guī)則治療,來自家屬及家庭督導是最主要的方法,再伴隨社區(qū)醫(yī)生家庭訪視、健康教育,囑患者按時取藥、服藥。病情嚴重的患者宜在治療早期接受住院治療[3]。因此,為了有效提高療效和降低復發(fā)率,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具備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是其基礎與保證。本研究中的54例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但并不是說出現不良反應即停止使用藥物,而是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宣教與相關的專業(yè)人員的培訓[4]。
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身為醫(yī)護人員應當及時找到對患者進行干預的切入點比如疾病的傳染性、耐藥性及療效差、經濟壓力的增加、社會支持水平低、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等各個方面。具體的干預方法可根據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予以適當的心理疏導,加強MDR-TB相關知識教育等。為了減少不良反應對治療的影響,抗結核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是治療過程中應當接受重視的首要因素,及時發(fā)現、及時正確處理,提高患者的順應性,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才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杜雨華,蘇汝釗,周惠賢,等.116例耐多藥肺結核治療轉歸情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16):34-36
[2] 劉金玲,姜麗萍,李偉,等.53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處理[J].當代醫(yī)學,2012,18(46):25-26